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20100609佛智不可思議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00609佛智不可思議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20100609佛智不可思議   靜思晨語--20100609佛智不可思議 Empty周四 6月 10, 2010 10:5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00609佛智不可思議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靜思晨語--20100609佛智不可思議   靜思晨語--20100609佛智不可思議 Empty周四 6月 10, 2010 5:51 pm


【證嚴上人開示】
佛陀他觀機逗教
所以一個道理
他能夠說很多的事物
很多的事物
他歸納是一個道理
所以
他「無量說一,一說無量」
因為很多的道理
就是從一法生
一法者
就是無量義
無量義也就是一法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
於 一說無量
這就是「權智」
「權」就是方便的意思

佛陀,他觀機逗教,所以一個道理,他能夠說很多的事物,很多的事物,他歸納是一個道理,所以,他無量說一,一說無量,因為很多的道理,都是從一法生,一法者,即是無量義,無量義也就是一法,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於一說無量,這就是權智,權就是方便的意思。
佛陀就是看到人間的事相,人我是非煩惱等等,各種的根機不同,佛陀應根機來逗教,這叫做權智,以無量說一,在《法華經》,就是開始把它收回來,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他隨眾生的根機來逗教,給眾生的教育,現在還要再跟眾生說,來,過去所說的一切的一切,只是要你們說一個道理,那就是心、佛、眾生平等。
人人都有佛性,這是實智,所以,以無量說一是實智,真正說,佛智是不可思議,我們在佛經裡很多小小的故事,一位是過去是無惡不作,很壞很壞的人,他看到什麼事情不順眼,他就是罵人、打人、殺人,應該要說是無惡不作。
這個極壞極惡的人,有一天在路上走,他看到一團黑黑的東西,看清楚些,原來就是一隻很大的蜘蛛,本來想要一腳把牠踩下去了,不過,腳抬起來要踩下去時,忽然間起了一念,牠又跟我沒什麼關係,我何必殺牠,就這樣腳一偏,跨過去,這樣就過了,但是這個人是極壞極惡的人,有一天他的大限來時,往生了,他才捨此身形,一下子就墮到地獄去,受到很大的苦難。
忽然間,有一天看到一條好像是銀,很亮的絲,所以好像在茫茫大海中,就快要沉下去了,很辛苦在掙扎,好像看到一根木柴那種的感覺,趕快,他看到這條銀絲,趕快拉著這條銀絲,這麼拉住,慢慢這條銀絲往上,一直一直上去。
他在這期間,已經就快要看到天日了,但是往下一看,好像很多人跟著他,看到這條銀絲同樣接住它,他那時心念,又起了一念的私心惡念,他怕這麼小的銀絲,後面這麼多人,萬一若斷了怎麼辦?就這樣,腳一直向下方踢,本來已經快要看到天日了,快要到平地的上面去了,就是這念心,不肯讓下面的人一齊上來,所以銀絲從他手的上方,這麼斷掉了,不只是下面的人不能上來,連他本身也再墮落下去了。
這是佛陀向他的弟子,在教誡時說出了這個小故事,這也就是佛陀觀機逗教,看看,眾生都是自私,只想要自己得救,獨善其身,不想要兼利他人,這小乘也不對,或是要跟我們說,一念的好心也能夠自救,你救人就是救己,這個人只是那念,就要踩下去了,忽然間一念的悲心起,放牠過去,移一步,這樣他就有這個因緣,蜘蛛也吐絲要救人。
這佛陀他的智慧,說這樣的故事,這叫做權智,其實在權智裡,它已經隱含著那個一,是實智,那就是一念心,所以,以無量說一是實智,無不都是要說我們的一念心,心意好自然好事、好話,我們在人間裡,可以口說好話,身行好事,意念善事,這不就我們,在修行的一條道路,所以不要有雜心起,不要有惡念生,所以這也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一條路,所以佛智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就是將過去佛陀所說的,阿含、方等、般若,談空說有,要把它歸納成一個道理,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斷定,《無量義經》以前所說的法,為方便說,我們就可以了解,《無量義經》之後所說的法,就是《法華經》的時代。
所以,所說的法就是真實法,不過,《無量義經》是非常的重要,這是一個轉折,過去是這樣談空說有,所以眾生他的解悟就各有差別,所以無法疾得無上菩提,因為還沒有很明顯向大家說,你這樣才是對的,所以還是循循善誘,這叫做方便。
到《法華經》時,就是要跟我們說,你過去這樣都不對,來,開始你要走這個方向,不過,過去呢?是不是白跑的呢?沒有白跑,無論你是從東邊來、西邊來,就跟他說,來,我們現在一起從這個中央,趕快向中道行去,這樣就對了,所以說,無論佛陀是談空或是說有,過去的權教也不是浪費時間,不是,是因為眾生的根機方向不同,所以根機方向不同,他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
現在就是要到《法華經》的時代,所以《無量義經》是很重要,是要轉入法華之前,一個方便經,也就是,《法華經》真實法的一個前序,所以我會常說,《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就好像一個序,開始,這部經的性質是什麼什麼,先給我們一個起頭,所以《無量義經》也是很重要,它佔有開權顯實重要的地位,要讓大家不要再執著在那裡,權的方便法。
《無量義經》總共有三品,有<德行品>,有<說法品>,<十功德品>,開頭時,它以<德行品>,就是要來讚揚佛的德行,我們若像,請人來演講,同樣都要有司儀來介紹,介紹現在這位演講者,他有什麼樣的經歷,他做過什麼樣事情,有什麼樣的經驗。
所以,經典也是一樣,看看,佛陀一生的事蹟,他如何從享受的環境中,走入真正苦行的環境裡,經歷了多少生活中,有形、無形,非常坎坷的過程,他的毅力,他的意志,一直到心智開了,啟悟了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成為宇宙的大覺者,像這樣至高無上的清淨德行,這是在<德行品>裡,有這樣的讚揚、解釋。
那麼這個佛德,如何才能顯出佛德,最重要的是清淨德行,我們的佛德有顯現出來,但是我們同樣與佛同等,都有這個清淨的德行,只是我們就是缺少了,佛陀那分的堅定決心,我們就是缺少這點,我們無法捨去過去生活習氣,所以我們還是,帶著這個生活習氣,我們同樣還是在人我是非中,所以我們就是少這一點,無法清淨的德行顯現出來,所以我們不得開悟,這就是我們凡夫與佛,相差最大的。
所以佛陀是以清淨德行,為施教眾生的典範,芸芸眾生愈來愈多,佛的時代,人口多少,根據科學家開始在分析,在公元一千年,人口差不多是五億而已,現在多少了?所以我們就能知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這個地球的人口才多少,不過,佛陀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覺得芸芸眾生,一直無明增加,眾生的習氣、煩惱,愈來業力愈大,所以他就把這個世間,叫做「五濁惡世」。
在這個五濁的時間,眾生的心,一直一直都是無明煩惱,這種的欲念,愈來愈增加,你們難道不覺得,現在的人享受實在是很多,不敢吃苦的愈來愈多了,看看佛陀,他敢吃苦,他敢離開皇宮,捨棄過去的生活享受,你看,這麼走過來,這麼辛苦的路程,這離開了人我是非,看,這就是佛陀,要來做典範,讓大家知道,你若要真正能體會,這個清淨的大道理,你們就和我一樣,來,這就是一個典範。
為了要度眾生來施教,設施種種的教育,第一項,他就要先做一個典範給人看,所以這樣才能教育,言教不如身教,所以這個人品典範,他建立起來,常常一句話說,人格成,佛格就成,所以為施教眾生之典範,所以他要成就一切功勳偉德,佛陀在人間,真的是眾生在那個時代,他開始走入人群中,上自國王大臣,甚至那時候多少迷信的印度教,非常的複雜,他無論是在國家,上階級的貴族,與所有複雜的宗教,婆羅門教,他都一一把他降伏,很多宗教迷信的觀念,這樣被他扭轉過來,可惜時間太短了。
因為佛陀說法才四十九年而已,印度是那麼的開闊,宗教是那麼的複雜,有九十六種的外道教,他短短的時間,怎麼有辦法把這些宗教,全部讓它穩定,把那些迷信的習性,都去除呢?不過,有不少已經被佛陀度化,看看,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有多少都是外道教的領導者,把這麼多度進來,出家了,來幫助佛陀施教,你看我們現在佛經能夠流傳,也是大迦葉尊者等等,這些大比丘長老來集經,我們現在才有經典,可依據來修行,所以佛陀是成就了,一切的功勳偉德,那個德真的是偉大,所以叫做<德行品>。
不是這樣簡單幾句話就說得完,佛陀,他平時講經,也是稱讚其他過去的佛,他方的佛,何況在《無量義經》要開始,同樣要稱揚佛德,所以有<德行品>,這是你們每天,若在誦《無量義經》時,第一品你們就誦得到了,你們就可以了解,我們應該對佛陀這個德,我們要很尊重。
不只是尊重佛陀,要尊重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的本性,有和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是我們無法像佛陀,那麼的勇猛精進,這樣非常的毅然,能將過去的生活習氣斷掉,這就是我們所以叫做凡夫,所以凡夫也是能成佛,人人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20100609佛智不可思議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