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5/28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5/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5/28晨語簡記   2016/05/28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五月 28, 2016 6:01 pm

20160528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隨喜功德遂得,佛果何況具足,
得聞盡形受持,三業供養聞法,
少解者尚記況,塵劫護持法藏。

  用心來了解啊!「隨喜功德遂得佛果,何況具足得聞」。這也就是說,我們隨喜就有功德,就如〈五百弟子受記品〉以及〈授學無學人記品〉像這些,這些人,他們有這個因緣參加在法會上,聽聞佛法,聽佛陀為這些大弟子授記,他們就心生歡喜、心生好樂,就能得佛授記。何況真正用心,發大心、立大願,依教奉行,入人群中,不論是度眾生,用智慧、現神通,或者是用他們的德,盡形壽、獻身命,這樣在佛的僧團中在付出。這就是大因、大緣、大果報來助佛道場,佛陀為他們這樣一一授記,包括隨喜發心開始,同樣得佛授記。所以說,「隨喜功德遂得佛果」,就能這樣,有心求,發心,佛陀就為他們授記。未來再多久的時間,他要照這樣修行,供養過這麼多、這麼多的佛,將來大家通通能夠成佛,何況我們若是發大心、立大願,我們用心。在過去,我們就是這樣盡形壽受持,三業供養,身口意用心來供養,受佛的教育,身體力行在人群中,這樣當然也能得到佛的授記。

  這全都是讓我們很了解,信受奉行的功德,哪怕你隨喜,法能夠聽進來,我們就要用心,用歡喜心、信心。真正的,少少的幾句話,或者是一句一偈,吸收進來,我們就能受用,對人有利益,我們就去付出,這樣也是同樣有功德。因為他得聞,又是一句話就能終身受持。就如我皈依在師公,導師的座下,沒有聽很多法,六個字,兩句話(「為佛教,為眾生」),盡形壽,同樣啊,雖然沒有了解很多,卻下定決心,做就對了。五十年以來如一日一直到現在,就是這樣一直過來,不只是今生,又有來生來世。不論將來在哪裡,但是短短的六個字,盡形壽來付出,過程中總是甘願歡喜,在很甘願歡喜,不論未來如何,來生來世到了哪個地方,我還是一樣,覺得還沒有做完,還是繼續,不論在任何一道裡。

  有一次,二三十年前,台北一群初發心的委員,我在台北時,大家都很歡喜,圍繞在身邊。有三姊妹,他們都稱為老大、老二、老三,雖然她們三個不是親姊妹,卻是結拜,志同道合。她們就是都在道場,哪裡有法會,她們就往哪裡去護持道場。後來,靜銘(李櫸,臺北第一位委員,人人暱稱為「超大師姊」)的接引,她們三位就進來了。每一次我若在臺北,三姊妹差不多都在身邊。她們很精進為慈濟,會員也很多,對佛法很愛聽,也很愛問。有一天,老二就問我:「師父,您這樣發這麼大的心要蓋醫院,我們大家都很感恩,很歡喜,讓我們也能跟大家結很多好緣。一塊磚也好,一包水泥也好,若是想到這樣就能蓋大醫院,能救人,我們很歡喜呢!師父,您功德無量啊!但是,師父,請問您將來,您的來生,您要到哪裡去呢?」

  我就看一下她們,說:「我來生要去哪裡,妳要跟嗎?」她就說:「要啊!師父您就要讓我跟緊。」我就嘆一口氣說:「我來生想要去地獄呢!」她們就這樣停頓一下,一直看我。「不敢去吧?」她們想一下,老大她說:「要啊!師父。」就拍一下老二,她說:「傻孩子,師父如果要去地獄,他也是為了要度人而去的啊!地藏菩薩都『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了,師父要去幫忙度人,我們怎麼可以不跟呢?」老三就說:「對啊!所以我們都不要怕,將師父跟緊就對了!」

  若想到隨喜也是功德,不論將來怎樣,是不是有功德,不必想那麼多,做就對了,選擇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法要聽,是不是法呢?只要師父要我做的,我就是做。雖然是六個字,兩句話,這到底是不是法呢?我也是這樣就做了。我說要去地獄,這到底是不是法呢?我也是這樣說,她們就這樣隨喜。大家聽了都很歡喜,大家都說:「對啊!地獄,地藏菩薩度眾生很辛苦,師父幾天前不是說過嗎?我們就要擋在地獄前。我們在人間要多發心,讓大家做好事,自然就不會去地獄了。這在幾天前,師父在說《藥師經》時不是有這樣說?」大家就又想起來,「對啊!每天做好事,做就對了。」所以說,隨喜是功德。隨喜的功德同樣大,為什麼一樣大呢?我們可以叫很多人同時同時來發心,人多力大,自然就能淨化人間,需要很多人同時來淨化人間。隨喜有善的隨喜,隨喜也有惡的隨喜,光是隨喜,我們就要很用心來體會,什麼叫做「隨喜」。

  在過去,佛陀在世時,王舍城內有一位大長者,很富有,他有一個兒子,就是娶媳婦。這個兒子結婚時,很多很多親友來祝福,辦得很豐盛、很熱鬧。過了七天後,新婚夫婦就覺得是不是到外面走一走,後花園環境很美,「來,我們去後花園走走。」年輕人就這樣邀著他很漂亮的太太,就這樣兩人牽著到後花園去。卿卿我我,新婚夫婦在那裡欣賞三月天,春才開始時,樹木正在吐新芽,但有的花還是開得很茂盛,有的才正在開花,有的花已經很茂盛了。這年輕的太太看到一欉花,滿欉都是盛開的花,她很高興,就向她的先生說:「看!這欉花開得這麼茂盛,每一朵的形都是很漂亮,每一枝都是竄得很好看。」年輕的太太很歡喜,先生就看著他太太的手這樣指過去,說:「看,那朵很漂亮哦!」這位年輕人為討歡喜心,要讓他的太太更歡喜,就爬到樹上,探手要去折這枝花。要去折的時候,踩著樹枝,他又貪一步,腳一踩,樹枝不夠粗,這腳踩空了,就這樣,樹枝折斷了,人也跟著樹枝掉下來,就當場往生了。

  這個家庭晴天霹靂啊,哀痛啊!才一個兒子而已,喜事才辦過,第七天而已,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這件事傳出去,這些親戚,七天前才歡喜的來,遠途的也住幾天才剛回去而已,就接到這樣的消息,所以,遠近的親友這次又來這個家庭。這個家庭喜事的燈綵都還在,傭人已經開始要將這些燈綵拆下來了,開始要換上辦喪事的布置,家裡要重新布置。裡面的哀愁哭聲此起彼落,因為親友這樣一群群的來。這期間,每天每天大家議論紛紛,但是經過幾天後,總是要出殯了。這當中,佛陀正好進這個城來,聽到很多人議論紛紛,這個家庭現在籠罩在悲愁慘霧之中,苦不堪啊!佛陀這樣在走,就是這樣在聽。這當中,有人就將佛陀入城來的消息傳到這個家庭去,這個家庭就有親戚向這位長者說:「我們若能請佛陀來,向我們說一些話,到底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不是請佛陀來為我們開示呢?」就趕緊在那個城中,請佛陀和弟子入這個家庭來。

  佛陀的莊嚴、這些弟子的威儀,進到這個家庭,那個悲傷的氣氛完全雲開了,一團烏雲整個都開了,大家轉悲愁,那個心念都冷靜下來了,已經沒聽到哭聲了,能仰慕著佛莊嚴的容顏,大家內心都充滿那種法喜,光是看到佛,心就起了那分喜悅的心。長者就向佛陀膜拜,全家和親戚向佛陀膜拜,向佛陀說:「佛啊!我只有一個兒子而已,七天前喜事才辦過,就發生這樣的事情,到底我有什麼樣的因緣,怎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佛陀就說:「人生本無常,那棵樹,花開得這麼茂盛,請問這個季節,那棵樹的花開得這麼的茂盛,這些花開,這個季節若過了,這棵樹會怎樣啊?」有的人就這樣回答:「花開過之後,有的會結果,有的花會掉下來。」佛陀就說:「是啊,有的花掉下去,有的花結果,果若是成熟時呢?你若不去採它,那個果若是成熟呢?」大家就再回答:「果若成熟,沒人去採它,同樣也是會掉下來。」佛陀就說:「是啊!人生跟這樣相同,因緣成熟,來生人間,因緣盡了,他就自然法則,緣盡就要離去。」

  但是有的人就又問了。「佛陀啊,不過他是還很年輕呢!為什麼這麼年輕,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佛陀就說:「這就要說過去的因,現在的果。」過去,大家就要來聽,過去到底是什麼因?佛陀就說:「過去有一位年輕,還是十幾歲的孩子,很年輕。他平時就是喜歡玩弓箭,喜歡射鳥,這是他的人生,就是喜歡這樣打獵、射鳥。有一天,和三位好朋友去玩,隨身帶著弓箭。這位隨身帶弓箭的孩子看到樹上有鳥,他就跟這三個人說:「你們看,平時我在射箭很準,你們相不相信?」三位就說:「我相信,你射箭很準。」但是,這位要射箭的人,他說:「鳥,你看那隻鳥,你幫我指哪一隻鳥,不論這隻鳥是歇在哪一個樹枝,我都有辦法把牠射下來。」其中有一位就手一指:「那隻鳥!就是在那棵樹,那個樹枝的最末端,你射得到嗎?」「我怎會射不到!」所以他將弓與箭搭上去,擺個姿勢,箭就射出去了,那隻鳥就這樣掉下來了。三個人就在那裡歡喜鼓掌,讚歎他:「你很行!」

  佛陀將故事說到這裡,就說:「你們知道嗎?那位隨時都是帶著弓箭,到處打獵這個人,現在在地獄中。另外的三個人,其中手指那隻鳥的,這個就是你們的兒子,他只是一個隨喜。另外二位,是痛徹心扉的父母,就是你們兩位。這就是隨喜啊!」所以說來,隨喜不是說,隨喜二字,看人家做什麼,我們就隨喜。現在這個社會,錯誤的事情、不了解的事情,去隨喜,也是會造成很大的業。現在的人,我們就要再更用心。但是,好事去隨喜也是功德無量啊!看看現在的網路,不實的事情很多,大家也同樣去響應,「一人吐虛,萬人傳實」,這也是造業。看看人禍如何造成的,現在很多的難民是如何造成的?這大家都很了解。

  我們在說的佛法,佛陀二千多年前開始就是要我們隨喜,見善隨喜,善事要不斷傳,能這樣傳。就像那三姊妹說:「師父,很感恩哦!因為您建醫院,所以,我們一包水泥、一塊磚,我們都能很用心,去認識很多人,去引度很多人。」這就是隨喜,一塊磚、一包水泥,她們就可以隨喜功德,結果能救很多人。而且這些隨喜的人,人人都是委員,不知在人群中結多少好緣了,雖然隨著歲月,同樣就是有老的時刻,同樣有自然法則,不過他們在這一生也已經種下了很多的因,寸寸的愛,鋪了一段很平坦的菩提道。現在很多人都說:「我是某某人度出來的,雖然他不在了,不過我們還很懷念他們」。被懷念的人,應該也是現在很多的小菩薩也說不定。哪怕是這種塵點劫,具足得聞,盡形壽受持,三業供養,這樣在聞法,聽法,就去做,做,就要去傳,像這樣的人,我們很相信現在都是小菩薩了。或者是「少解」,「我就聽到了,好啦,我隨喜當會員。」這樣隨喜,這同樣也能得到功德,滴水入大海。

  有的人就說:「這間醫院,我也有出到錢呢!某某人來向我收錢,沒有想到我現在是被這間醫院救的。」對啊,這就是愛的循環、善的循環。就像聽經,二千人,佛陀也為他們授記,將來在很長久的未來,他們也能成佛,同時成佛,同時去度眾生。還有很多因緣很深,塵點劫護持法藏,佛陀特別唱名授記,說他們的因緣。是啊!有的人緣深,有的人緣淺,但是同樣從隨喜功德開始,有的人就是很用心去付出。所以我們要用心,好的事情,一個人兩隻手不夠,就要千千萬萬手,才有辦法改變了這個人間社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常常稱念「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無量義經》裡,「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人人的隨喜,人人傳說,好的事情,人人相傳,這樣社會祥和,人間好事多啊!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

  世尊向藥王菩薩說:「有看到嗎?八萬大士。」這些八萬大士包括天龍八部,包括人間,或者是修行者,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修行,優婆塞、優婆夷,或者是修小乘行,或者是中乘行、求大乘法的人,包括在內。這些都是隨喜,這天龍八部、人間的人,其數八萬。這是佛呼喚著藥王菩薩:「有看到嗎?」來,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簡釋:
「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八萬大士咸於佛前得聞妙法。咸於佛前:明同一時節值佛說法。

  也就是說,這些八萬大士,全都將他稱作菩薩,這些八萬數的眾生,就是「咸於佛前」,全部,這八萬數全都在佛的面前,來聽《妙法華經》。就是哪怕是結緣眾,這時候這樣聽到,天龍八部也有聽到,人間的人也來聽法,這八萬大士全都聽到這樣的法。這是表示「一時」,同一個時間,哪怕短暫的時間,他能夠得到值遇佛世時,釋迦佛成佛了。在那個時間,除了人間,還有天龍八部,同在這個時間,佛陀在講《法華經》,能夠在這當中停下來聽,哪怕是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聽進去,內心就起一個歡喜心。

經文簡釋:
「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下至但聞一句一偈,乃至聞經一念心中生歡喜者。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這就是說,光是聽到而已就起歡喜心,聽到這部經,經文裡一句、一偈,起一念心歡喜,這樣的人、這樣的眾生,皆當究竟成佛。因為聽經,一句、一偈,全都是究竟能成佛。只要你一偈、一句聽入心,就有這個因緣,這就是一粒種子。哪怕你只是聽一遍、聽一句,這粒種子就已經入你的心了。就如《法華經.方便品》有這段經文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大家在誦《法華經》,還記得這段經文嗎?

*又云:「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葦,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又說,「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葦,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若草木及葦」,就是將草拿來作筆。「或以指爪甲」,或者是用手與指甲這樣在那裡畫。「而畫作佛像」,不論你是孩子在玩,或者是用草、用樹枝,用葦,就是草莖,拿來隨意畫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因為他在畫佛,心中就有佛了,不論你是用什麼樣,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只要你心中浮現一個佛,浮出佛像來,「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畫佛像,畫得很歡喜,畫得很莊嚴,這佛像慢慢就入心來了。所以「具足大悲心」,那個相入心,自然我們的心,以佛心就為己心,就慢慢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最重要的就是有這樣的開頭,慢慢累積,即使是童子戲,孩子他也會想:我要畫佛。畫了之後,他就拜佛、拜佛,這就已經有善念在心裡了。

  一直畫,畫得很莊嚴,佛相在內心印著,自然他自己的心也能培養大慈悲心,那就是想要救眾生。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慢慢一直累積,從這個心起於行,就能夠救人了,像這樣,就是行菩薩道了,漸漸皆已成佛道。這是在〈方便品〉這段的經文。所以說「一句、一偈」,只要你聽一句、一偈,放在心裡,就是叫做一粒種子。如孩子這樣畫個佛像,不論是用草枝,不論用指甲、用手,這樣去畫,只要是畫佛的形象,或者是聽一句的偈文,這樣就全都是種了能接近佛法的種子,已經入心了。

*何況現在值佛信受此經,而由不得不生信解,且由解起行,盡能因行證果乎?

  所以,「何況現在值佛信受此經」。「現在」,就是佛陀的時代,那時八萬大士,佛陀向藥王菩薩開始說:「來,這八萬菩薩,哪怕他聽一句、一偈,一偈,同樣將來也會成佛。」所以,「而由不得不生信解」。我們要相信,佛陀向藥王菩薩講出了那個「信」,聽法要入心、要信,我們要相信。因為我們相信,就有辦法能理解;你若不相信,就無法理解,你一定要相信,相信才能去體會,才能理解。「且由解起行,盡能因行證果乎?」你若是沒有信解,要怎麼能去行呢?你不去行,怎麼能證果呢?所以,信,一句話,若能信入心,自然我們就會去體解,體解大道,自然就發無上心,這本來就是這樣。

*而此經專顯如來種種說法,無論為小乘、為大法,無不為大乘,即無不為使眾生隨漸成佛。

  所以,「而此經專顯如來種種說法,無論為小乘、為大法,無不為大乘」,全部會合過來,就是為大乘法。佛陀在《法華經》是會三歸一,小乘、中乘,來到這個時間,已經會三歸一了,所以說,大、小乘都會合過來,佛法就是平等,從小乘,少少的一偈、一句來匯集起來,那就是佛法藏了。從「四諦」、「十二因緣」,裡面的法很深奧,用心去信解,去精進,去身體力行,無不都是「六度萬行」,所以無不是大乘。「即無不為使眾生隨漸成佛),隨這個根機,漸漸來修行,漸漸受法修行成佛。這就是《法華經》的功能。

*隨喜:一聞法即興心隨順歡喜,謂隨順眾人而生歡喜,並未深心信受奉行。
隨喜乃至一念隨順,亦獲受將來作佛之記,以心順喜則不拒,喜則能信,信為道源功德母;
此一信喜之念,即為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

  隨喜,就是「一聞法即興心隨順歡喜」。一聽到,大家在聽法,大家聽得那麼認真,我也來聽聽看。哪怕是聽一次,或者是聽一句,或者是聽一偈,總是他有種了這個因。看大家歡喜,那麼莊嚴的道場,這樣在聽法,我也起一個歡喜心,這樣隨順歡喜,這就是「隨順眾人而生歡喜」,還沒有很深心信受奉行,還沒有,只是隨喜功德而已。有的人說:「你來向我勸募,我就隨喜一下,一次就好了。」一次就一次,一次,他也是有其中很大的功德。這麼多人,哪怕你們說:「我今天來,明天沒有要來。」也沒有關係啊!你今天來,所以,這個道場又多你一個,多增人數,也是莊嚴道場,同樣隨喜功德。這個隨喜,乃至一念隨順,這也是同樣,「亦獲受將來作佛之記」。就如二千人,在那個道場裡,他們也不敢想:我們是不是能得佛授記?沒有想到佛陀也全都通通授記。同樣的道理。

  所以,「以心順喜則不拒」。只要你來隨喜聽法,我們全都要收。所以說,修行,我們要很用心招呼,來就是了,不論他是善是惡,不論他是很聰明利根、有智慧,或者是很愚癡,或者是……等等,我們都要一視平等。因為他有在這個道場裡,就算是隨喜了。僧團裡也是同樣,「以心順喜則不拒」,我們就不要把他拒絕掉,拒絕他。所以「喜則能信」,因為他隨喜,他有信,哪怕是少分的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就是從這「一信喜之念」,一相信,開始相信,起歡喜心,這樣就是「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這樣願意將這個法,我將它接受來,哪怕是少分,一點點,但是他還有信心,還是聽法有起一念歡喜心,像這樣,這就是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他將法信喜在他的心裡,這就是領解妙法的金剛種子。這個法在他的心不會消失,永遠都在,塵點劫前,這粒種子在,儘管我們生生世世無明複製,但是塵點劫前那個種子還在。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與生俱來這個善念,「人之初,性本善」,都永遠在,所以,法一聞,能放在心裡,這個種子它還是在,所以將來也有因緣能得授記。

經文簡釋:
「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記是等皆當得道。

隨根設三乘法各差別,終歸一經融會佛之方便妙用,即知無有一法為二乘說者;
故於佛前聞是妙法華經者,佛皆與受記。

  所以佛陀說,「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像這樣的人,他未來,這個種子慢慢慢慢就能成熟起來,所以到最後,他也能成佛。所以佛陀為二千人授記,不論他的根機是深或淺,還是為他們授記。所以「隨根設三乘法各差別,終歸一經融會佛之方便妙用」。我們就能了解佛陀為什麼設三乘法,因為眾生根機有差別,佛陀慈悲,就是這樣捨不得漏掉任何一個眾生,用方便妙法,所以「即知無有一法為二乘說者」。每一個法都是為大乘者說,絕對不會講到二乘就結束了,他有小乘、有中乘,佛陀一定要再圓最後的大乘法。

  所以,「故於佛前聞是妙法華經者,佛皆與授記」。只要佛陀開始講《法華經》,這叫做大乘法,在《法華經》,哪怕是短暫的一句,這就是大法,種一個大乘法的種子入心,所以佛陀絕對為他們授記。總而言之,大乘法的種子,入我們的心來,無不都是教育我們,小小的種子、小小的善,你去付出,都有功德;一念的信心,就是你內心的菩提種子。這就是佛陀慈悲,開方便門為我們所教育,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佛典故事】《法句譬喻經.生死品第三十七》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廣說妙法。有一梵志長者居在路側財富無數。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為娶婦未滿七日。夫婦相敬言語相順。婦語其夫欲至後園中看戲。為得爾不。上春三月夫婦相將至後園中。有一奈樹高大華好。婦欲得華無人與取。夫知婦意欲得奈華。即便上樹正取一華。復欲得一展轉上樹乃至細枝。枝折墮地傷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兒所。呼天傷哭斷絕復甦。中外宗族來者無數。皆甚悲痛聞者莫不傷心。見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謂為不護。棺殮衣被如法遣送。還家啼泣不能自止。於是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佛語長者。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為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難勝。竟為誰兒何者為親。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命如華果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婬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愛癡久長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長者聞偈意解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舋盛美之壽而便中夭。唯願解說本所行罪佛告長者。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有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若能中雀者世稱健兒。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墮地。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無數劫中。所在相遭共會受罪。其三人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此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命終來下為長者作子。墮樹命絕即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作子。即以生日化生金翅鳥王取而食之今日三處懊惱涕哭寧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報以涕哭。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佛說偈已欲使長者意解。即以道力視其宿命。皆見天上龍中之事。長者意解欣然即起。長跪叉手。白佛言。願及大小為佛弟子。奉受五戒為優婆塞。佛即授戒重為說法無常之義。大小歡欣皆得須陀洹道。
回頂端 向下
tomas




文章總數 : 8
威望 : 4
注冊日期 : 2015-08-23

2016/05/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5/28晨語簡記   2016/05/28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五月 30, 2016 2:18 pm

熏法香心得札记(二○一六年五月二八星期六)
上人今天重点讲到了随喜,随顺众人而生欢喜。“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为什么一念随喜就可以授记呢?我想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心性刚强,难调难服,都很难缩小自己,所以就不能破除我执,很多时候就不能做到随喜,所以就在六道轮回。但是只要能从随喜开始。

恭录上人开示:
「以心顺喜则不拒」,我们就不要把他拒绝掉,拒绝他。所以「喜则能信」,因为他随喜,他有信,哪怕是少分的信,「信为道源功德母」,这就是从这「一信喜之念」,一相信,开始相信,起欢喜心,这样就是「领解此妙法之金刚种子」。这样愿意将这个法,我将它接受来,哪怕是少分,一点点,但是他还有信心,还是听法有起一念欢喜心,像这样,这就是领解此妙法之金刚种子,他将法信喜在他的心里,这就是领解妙法的金刚种子。这个法在他的心不会消失,永远都在,尘点劫前,这粒种子在,尽管我们生生世世无明复制,但是尘点劫前那个种子还在。因为我们人人本具佛性,与生俱来这个善念,「人之初,性本善」,都永远在,所以,法一闻,能放在心里,这个种子它还是在,所以将来也有因缘能得授记。

所以喜则信,信则道源功德母,则种下一颗“金刚种子”,经过长时修、无间修,因缘成熟,则开花结果。
破我执,去我相,要从随喜开始。受教受教,感恩上人的开示。
惟良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5/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5/28晨語簡記   2016/05/28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五月 30, 2016 2:41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六)

 

用心來了解啊!「隨喜功德遂得佛果,何況具足得聞」。這也就是說,我們隨喜就有功德,就如〈五百弟子受記品〉以及〈授學無學人記品〉像這些,這些人,他們有這個因緣參加在法會上,聽聞佛法,聽佛陀為這些大弟子授記,他們就心生歡喜、心生好樂,就能得佛授記。何況真正用心,發大心、立大願,依教奉行,入人群中,不論是度眾生,用智慧、現神通,或者是用他們的德,盡形壽、獻身命,這樣在佛的僧團中在付出。

 

我以前寫過,上人用用心開頭的開示,很重要,要真正用心理解、領受。

我寫了一首偈,如下。

隨喜結好緣,眾人生歡喜
有信能領解,聞法行證因
喜則能信受,信喜一念心
妙法金剛種,無量佛法藏 

隨喜:一聞法即興心隨順歡喜,謂隨順眾人而生歡喜,並未深心信受奉行。
隨喜乃至一念隨順,亦獲受將來作佛之記,以心順喜則不拒,喜則能信,信為道源功德母;

此一信喜之念,即為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

所以「喜則能信」,因為他隨喜,他有信,哪怕是少分的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就是從這「一信喜之念」,一相信,開始相信,起歡喜心,這樣就是「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 

今天的心得,一是「隨喜功德遂得佛果,何況具足得聞」,另一個就是寫成上面的偈。總之,隨喜、信善、種子,這幾個觀念非常重要。

上人在種子的前面加上金剛兩字,金剛就是永恆不變、永恆不壞的意思。就是說,這樣的種子一旦形成,它是一定會長成妙法的,不怕各種環境條件的考驗,因為真實的因緣法已經形成。

 

 

 

隨喜功德遂得,佛果何況具足,
得聞盡形受持,三業供養聞法,
少解者尚記況,塵劫護持法藏。


  用心來了解啊!「隨喜功德遂得佛果,何況具足得聞」。這也就是說,我們隨喜就有功德,就如〈五百弟子受記品〉以及〈授學無學人記品〉像這些,這些人,他們有這個因緣參加在法會上,聽聞佛法,聽佛陀為這些大弟子授記,他們就心生歡喜、心生好樂,就能得佛授記。何況真正用心,發大心、立大願,依教奉行,入人群中,不論是度眾生,用智慧、現神通,或者是用他們的德,盡形壽、獻身命,這樣在佛的僧團中在付出。這就是大因、大緣、大果報來助佛道場,佛陀為他們這樣一一授記,包括隨喜發心開始,同樣得佛授記。所以說,「隨喜功德遂得佛果」,就能這樣,有心求,發心,佛陀就為他們授記。未來再多久的時間,他要照這樣修行,供養過這麼多、這麼多的佛,將來大家通通能夠成佛,何況我們若是發大心、立大願,我們用心。在過去,我們就是這樣盡形壽受持,三業供養,身口意用心來供養,受佛的教育,身體力行在人群中,這樣當然也能得到佛的授記。

  這全都是讓我們很了解,信受奉行的功德,哪怕你隨喜,法能夠聽進來,我們就要用心,用歡喜心、信心。真正的,少少的幾句話,或者是一句一偈,吸收進來,我們就能受用,對人有利益,我們就去付出,這樣也是同樣有功德。因為他得聞,又是一句話就能終身受持。就如我皈依在師公,導師的座下,沒有聽很多法,六個字,兩句話(「為佛教,為眾生」),盡形壽,同樣啊,雖然沒有了解很多,卻下定決心,做就對了。五十年以來如一日一直到現在,就是這樣一直過來,不只是今生,又有來生來世。不論將來在哪裡,但是短短的六個字,盡形壽來付出,過程中總是甘願歡喜,在很甘願歡喜,不論未來如何,來生來世到了哪個地方,我還是一樣,覺得還沒有做完,還是繼續,不論在任何一道裡。

  有一次,二三十年前,台北一群初發心的委員,我在台北時,大家都很歡喜,圍繞在身邊。有三姊妹,他們都稱為老大、老二、老三,雖然她們三個不是親姊妹,卻是結拜,志同道合。她們就是都在道場,哪裡有法會,她們就往哪裡去護持道場。後來,靜銘(李櫸,臺北第一位委員,人人暱稱為「超大師姊」)的接引,她們三位就進來了。每一次我若在臺北,三姊妹差不多都在身邊。她們很精進為慈濟,會員也很多,對佛法很愛聽,也很愛問。有一天,老二就問我:「師父,您這樣發這麼大的心要蓋醫院,我們大家都很感恩,很歡喜,讓我們也能跟大家結很多好緣。一塊磚也好,一包水泥也好,若是想到這樣就能蓋大醫院,能救人,我們很歡喜呢!師父,您功德無量啊!但是,師父,請問您將來,您的來生,您要到哪裡去呢?」

  我就看一下她們,說:「我來生要去哪裡,妳要跟嗎?」她就說:「要啊!師父您就要讓我跟緊。」我就嘆一口氣說:「我來生想要去地獄呢!」她們就這樣停頓一下,一直看我。「不敢去吧?」她們想一下,老大她說:「要啊!師父。」就拍一下老二,她說:「傻孩子,師父如果要去地獄,他也是為了要度人而去的啊!地藏菩薩都『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了,師父要去幫忙度人,我們怎麼可以不跟呢?」老三就說:「對啊!所以我們都不要怕,將師父跟緊就對了!

  若想到隨喜也是功德,不論將來怎樣,是不是有功德,不必想那麼多,做就對了,選擇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法要聽,是不是法呢?只要師父要我做的,我就是做。雖然是六個字,兩句話,這到底是不是法呢?我也是這樣就做了。我說要去地獄,這到底是不是法呢?我也是這樣說,她們就這樣隨喜。大家聽了都很歡喜,大家都說:「對啊!地獄,地藏菩薩度眾生很辛苦,師父幾天前不是說過嗎?我們就要擋在地獄前。我們在人間要多發心,讓大家做好事,自然就不會去地獄了。這在幾天前,師父在說《藥師經》時不是有這樣說?」大家就又想起來,「對啊!每天做好事,做就對了。」所以說,隨喜是功德。隨喜的功德同樣大,為什麼一樣大呢?我們可以叫很多人同時同時來發心,人多力大,自然就能淨化人間,需要很多人同時來淨化人間。隨喜有善的隨喜,隨喜也有惡的隨喜,光是隨喜,我們就要很用心來體會,什麼叫做「隨喜」。

  在過去,佛陀在世時,王舍城內有一位大長者,很富有,他有一個兒子,就是娶媳婦。這個兒子結婚時,很多很多親友來祝福,辦得很豐盛、很熱鬧。過了七天後,新婚夫婦就覺得是不是到外面走一走,後花園環境很美,「來,我們去後花園走走。」年輕人就這樣邀著他很漂亮的太太,就這樣兩人牽著到後花園去。卿卿我我,新婚夫婦在那裡欣賞三月天,春才開始時,樹木正在吐新芽,但有的花還是開得很茂盛,有的才正在開花,有的花已經很茂盛了。這年輕的太太看到一欉花,滿欉都是盛開的花,她很高興,就向她的先生說:「看!這欉花開得這麼茂盛,每一朵的形都是很漂亮,每一枝都是竄得很好看。」年輕的太太很歡喜,先生就看著他太太的手這樣指過去,說:「看,那朵很漂亮哦!」這位年輕人為討歡喜心,要讓他的太太更歡喜,就爬到樹上,探手要去折這枝花。要去折的時候,踩著樹枝,他又貪一步,腳一踩,樹枝不夠粗,這腳踩空了,就這樣,樹枝折斷了,人也跟著樹枝掉下來,就當場往生了。

  這個家庭晴天霹靂啊,哀痛啊!才一個兒子而已,喜事才辦過,第七天而已,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這件事傳出去,這些親戚,七天前才歡喜的來,遠途的也住幾天才剛回去而已,就接到這樣的消息,所以,遠近的親友這次又來這個家庭。這個家庭喜事的燈綵都還在,傭人已經開始要將這些燈綵拆下來了,開始要換上辦喪事的布置,家裡要重新布置。裡面的哀愁哭聲此起彼落,因為親友這樣一群群的來。這期間,每天每天大家議論紛紛,但是經過幾天後,總是要出殯了。這當中,佛陀正好進這個城來,聽到很多人議論紛紛,這個家庭現在籠罩在悲愁慘霧之中,苦不堪啊!佛陀這樣在走,就是這樣在聽。這當中,有人就將佛陀入城來的消息傳到這個家庭去,這個家庭就有親戚向這位長者說:「我們若能請佛陀來,向我們說一些話,到底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不是請佛陀來為我們開示呢?」就趕緊在那個城中,請佛陀和弟子入這個家庭來。

  佛陀的莊嚴、這些弟子的威儀,進到這個家庭,那個悲傷的氣氛完全雲開了,一團烏雲整個都開了,大家轉悲愁,那個心念都冷靜下來了,已經沒聽到哭聲了,能仰慕著佛莊嚴的容顏,大家內心都充滿那種法喜,光是看到佛,心就起了那分喜悅的心。長者就向佛陀膜拜,全家和親戚向佛陀膜拜,向佛陀說:「佛啊!我只有一個兒子而已,七天前喜事才辦過,就發生這樣的事情,到底我有什麼樣的因緣,怎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佛陀就說:「人生本無常,那棵樹,花開得這麼茂盛,請問這個季節,那棵樹的花開得這麼的茂盛,這些花開,這個季節若過了,這棵樹會怎樣啊?」有的人就這樣回答:「花開過之後,有的會結果,有的花會掉下來。」佛陀就說:「是啊,有的花掉下去,有的花結果,果若是成熟時呢?你若不去採它,那個果若是成熟呢?」大家就再回答:「果若成熟,沒人去採它,同樣也是會掉下來。」佛陀就說:「是啊!人生跟這樣相同,因緣成熟,來生人間,因緣盡了,他就自然法則,緣盡就要離去。」

  但是有的人就又問了。「佛陀啊,不過他是還很年輕呢!為什麼這麼年輕,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佛陀就說:「這就要說過去的因,現在的果。」過去,大家就要來聽,過去到底是什麼因?佛陀就說:「過去有一位年輕,還是十幾歲的孩子,很年輕。他平時就是喜歡玩弓箭,喜歡射鳥,這是他的人生,就是喜歡這樣打獵、射鳥。有一天,和三位好朋友去玩,隨身帶著弓箭。這位隨身帶弓箭的孩子看到樹上有鳥,他就跟這三個人說:「你們看,平時我在射箭很準,你們相不相信?」三位就說:「我相信,你射箭很準。」但是,這位要射箭的人,他說:「鳥,你看那隻鳥,你幫我指哪一隻鳥,不論這隻鳥是歇在哪一個樹枝,我都有辦法把牠射下來。」其中有一位就手一指:「那隻鳥!就是在那棵樹,那個樹枝的最末端,你射得到嗎?」「我怎會射不到!」所以他將弓與箭搭上去,擺個姿勢,箭就射出去了,那隻鳥就這樣掉下來了。三個人就在那裡歡喜鼓掌,讚歎他:「你很行!」

  佛陀將故事說到這裡,就說:「你們知道嗎?那位隨時都是帶著弓箭,到處打獵這個人,現在在地獄中。另外的三個人,其中手指那隻鳥的,這個就是你們的兒子,他只是一個隨喜。另外二位,是痛徹心扉的父母,就是你們兩位。這就是隨喜啊!」所以說來,隨喜不是說,隨喜二字,看人家做什麼,我們就隨喜。現在這個社會,錯誤的事情、不了解的事情,去隨喜,也是會造成很大的業。現在的人,我們就要再更用心。但是,好事去隨喜也是功德無量啊!看看現在的網路,不實的事情很多,大家也同樣去響應,「一人吐虛,萬人傳實」,這也是造業。看看人禍如何造成的,現在很多的難民是如何造成的?這大家都很了解。

  我們在說的佛法,佛陀二千多年前開始就是要我們隨喜,見善隨喜,善事要不斷傳,能這樣傳。就像那三姊妹說:「師父,很感恩哦!因為您建醫院,所以,我們一包水泥、一塊磚,我們都能很用心,去認識很多人,去引度很多人。」這就是隨喜,一塊磚、一包水泥,她們就可以隨喜功德,結果能救很多人。而且這些隨喜的人,人人都是委員,不知在人群中結多少好緣了,雖然隨著歲月,同樣就是有老的時刻,同樣有自然法則,不過他們在這一生也已經種下了很多的因,寸寸的愛,鋪了一段很平坦的菩提道。現在很多人都說:「我是某某人度出來的,雖然他不在了,不過我們還很懷念他們」。被懷念的人,應該也是現在很多的小菩薩也說不定。哪怕是這種塵點劫,具足得聞,盡形壽受持,三業供養,這樣在聞法,聽法,就去做,做,就要去傳,像這樣的人,我們很相信現在都是小菩薩了。或者是「少解」,「我就聽到了,好啦,我隨喜當會員。」這樣隨喜,這同樣也能得到功德,滴水入大海。

  有的人就說:「這間醫院,我也有出到錢呢!某某人來向我收錢,沒有想到我現在是被這間醫院救的。」對啊,這就是愛的循環、善的循環。就像聽經,二千人,佛陀也為他們授記,將來在很長久的未來,他們也能成佛,同時成佛,同時去度眾生。還有很多因緣很深,塵點劫護持法藏,佛陀特別唱名授記,說他們的因緣。是啊!有的人緣深,有的人緣淺,但是同樣從隨喜功德開始,有的人就是很用心去付出。所以我們要用心,好的事情,一個人兩隻手不夠,就要千千萬萬手,才有辦法改變了這個人間社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常常稱念「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無量義經》裡,「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人人的隨喜,人人傳說,好的事情,人人相傳,這樣社會祥和,人間好事多啊!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

  世尊向藥王菩薩說:「有看到嗎?八萬大士。」這些八萬大士包括天龍八部,包括人間,或者是修行者,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修行,優婆塞、優婆夷,或者是修小乘行,或者是中乘行、求大乘法的人,包括在內。這些都是隨喜,這天龍八部、人間的人,其數八萬。這是佛呼喚著藥王菩薩:「有看到嗎?」來,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簡釋:
「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八萬大士咸於佛前得聞妙法。咸於佛前:明同一時節值佛說法。

  也就是說,這些八萬大士,全都將他稱作菩薩,這些八萬數的眾生,就是「咸於佛前」,全部,這八萬數全都在佛的面前,來聽《妙法華經》。就是哪怕是結緣眾,這時候這樣聽到,天龍八部也有聽到,人間的人也來聽法,這八萬大士全都聽到這樣的法。這是表示「一時」,同一個時間,哪怕短暫的時間,他能夠得到值遇佛世時,釋迦佛成佛了。在那個時間,除了人間,還有天龍八部,同在這個時間,佛陀在講《法華經》,能夠在這當中停下來聽,哪怕是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聽進去,內心就起一個歡喜心。

經文簡釋:
「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下至但聞一句一偈,乃至聞經一念心中生歡喜者。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這就是說,光是聽到而已就起歡喜心,聽到這部經,經文裡一句、一偈,起一念心歡喜,這樣的人、這樣的眾生,皆當究竟成佛。因為聽經,一句、一偈,全都是究竟能成佛。只要你一偈、一句聽入心,就有這個因緣,這就是一粒種子。哪怕你只是聽一遍、聽一句,這粒種子就已經入你的心了。就如《法華經.方便品》有這段經文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大家在誦《法華經》,還記得這段經文嗎?

又云:「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葦,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又說,「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葦,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若草木及葦」,就是將草拿來作筆。「或以指爪甲」,或者是用手與指甲這樣在那裡畫。「而畫作佛像」,不論你是孩子在玩,或者是用草、用樹枝,用葦,就是草莖,拿來隨意畫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因為他在畫佛,心中就有佛了,不論你是用什麼樣,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只要你心中浮現一個佛,浮出佛像來,「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畫佛像,畫得很歡喜,畫得很莊嚴,這佛像慢慢就入心來了。所以「具足大悲心」,那個相入心,自然我們的心,以佛心就為己心,就慢慢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最重要的就是有這樣的開頭,慢慢累積,即使是童子戲,孩子他也會想:我要畫佛。畫了之後,他就拜佛、拜佛,這就已經有善念在心裡了。

  一直畫,畫得很莊嚴,佛相在內心印著,自然他自己的心也能培養大慈悲心,那就是想要救眾生。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慢慢一直累積,從這個心起於行,就能夠救人了,像這樣,就是行菩薩道了,漸漸皆已成佛道。這是在〈方便品〉這段的經文。所以說「一句、一偈」,只要你聽一句、一偈,放在心裡,就是叫做一粒種子。如孩子這樣畫個佛像,不論是用草枝,不論用指甲、用手,這樣去畫,只要是畫佛的形象,或者是聽一句的偈文,這樣就全都是種了能接近佛法的種子,已經入心了。

何況現在值佛信受此經,而由不得不生信解,且由解起行,盡能因行證果乎?

  所以,「何況現在值佛信受此經」。「現在」,就是佛陀的時代,那時八萬大士,佛陀向藥王菩薩開始說:「來,這八萬菩薩,哪怕他聽一句、一偈,一偈,同樣將來也會成佛。」所以,「而由不得不生信解」。我們要相信,佛陀向藥王菩薩講出了那個「信」,聽法要入心、要信,我們要相信。因為我們相信,就有辦法能理解;你若不相信,就無法理解,你一定要相信,相信才能去體會,才能理解。「且由解起行,盡能因行證果乎?」你若是沒有信解,要怎麼能去行呢?你不去行,怎麼能證果呢?所以,信,一句話,若能信入心,自然我們就會去體解,體解大道,自然就發無上心,這本來就是這樣。

而此經專顯如來種種說法,無論為小乘、為大法,無不為大乘,即無不為使眾生隨漸成佛。

  所以,「而此經專顯如來種種說法,無論為小乘、為大法,無不為大乘」,全部會合過來,就是為大乘法。佛陀在《法華經》是會三歸一,小乘、中乘,來到這個時間,已經會三歸一了,所以說,大、小乘都會合過來,佛法就是平等,從小乘,少少的一偈、一句來匯集起來,那就是佛法藏了。從「四諦」、「十二因緣」,裡面的法很深奧,用心去信解,去精進,去身體力行,無不都是「六度萬行」,所以無不是大乘。「即無不為使眾生隨漸成佛),隨這個根機,漸漸來修行,漸漸受法修行成佛。這就是《法華經》的功能。

隨喜:一聞法即興心隨順歡喜,謂隨順眾人而生歡喜,並未深心信受奉行。
隨喜乃至一念隨順,亦獲受將來作佛之記,以心順喜則不拒,喜則能信,信為道源功德母;
此一信喜之念,即為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

  隨喜,就是「一聞法即興心隨順歡喜」。一聽到,大家在聽法,大家聽得那麼認真,我也來聽聽看。哪怕是聽一次,或者是聽一句,或者是聽一偈,總是他有種了這個因。看大家歡喜,那麼莊嚴的道場,這樣在聽法,我也起一個歡喜心,這樣隨順歡喜,這就是「隨順眾人而生歡喜」,還沒有很深心信受奉行,還沒有,只是隨喜功德而已。有的人說:「你來向我勸募,我就隨喜一下,一次就好了。」一次就一次,一次,他也是有其中很大的功德。這麼多人,哪怕你們說:「我今天來,明天沒有要來。」也沒有關係啊!你今天來,所以,這個道場又多你一個,多增人數,也是莊嚴道場,同樣隨喜功德。這個隨喜,乃至一念隨順,這也是同樣,「亦獲受將來作佛之記」。就如二千人,在那個道場裡,他們也不敢想:我們是不是能得佛授記?沒有想到佛陀也全都通通授記。同樣的道理。

  所以,「以心順喜則不拒」。只要你來隨喜聽法,我們全都要收。所以說,修行,我們要很用心招呼,來就是了,不論他是善是惡,不論他是很聰明利根、有智慧,或者是很愚癡,或者是……等等,我們都要一視平等。因為他有在這個道場裡,就算是隨喜了。僧團裡也是同樣,「以心順喜則不拒」,我們就不要把他拒絕掉,拒絕他。所以「喜則能信」,因為他隨喜,他有信,哪怕是少分的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就是從這「一信喜之念」,一相信,開始相信,起歡喜心,這樣就是「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這樣願意將這個法,我將它接受來,哪怕是少分,一點點,但是他還有信心,還是聽法有起一念歡喜心,像這樣,這就是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他將法信喜在他的心裡,這就是領解妙法的金剛種子。這個法在他的心不會消失,永遠都在,塵點劫前,這粒種子在,儘管我們生生世世無明複製,但是塵點劫前那個種子還在。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與生俱來這個善念,「人之初,性本善」,都永遠在,所以,法一聞,能放在心裡,這個種子它還是在,所以將來也有因緣能得授記。

經文簡釋:
「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記是等皆當得道。

隨根設三乘法各差別,終歸一經融會佛之方便妙用,即知無有一法為二乘說者;
故於佛前聞是妙法華經者,佛皆與受記。

  所以佛陀說,「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像這樣的人,他未來,這個種子慢慢慢慢就能成熟起來,所以到最後,他也能成佛。所以佛陀為二千人授記,不論他的根機是深或淺,還是為他們授記。所以「隨根設三乘法各差別,終歸一經融會佛之方便妙用」。我們就能了解佛陀為什麼設三乘法,因為眾生根機有差別,佛陀慈悲,就是這樣捨不得漏掉任何一個眾生,用方便妙法,所以「即知無有一法為二乘說者」。每一個法都是為大乘者說,絕對不會講到二乘就結束了,他有小乘、有中乘,佛陀一定要再圓最後的大乘法。

  所以,「故於佛前聞是妙法華經者,佛皆與授記」。只要佛陀開始講《法華經》,這叫做大乘法,在《法華經》,哪怕是短暫的一句,這就是大法,種一個大乘法的種子入心,所以佛陀絕對為他們授記。總而言之,大乘法的種子,入我們的心來,無不都是教育我們,小小的種子、小小的善,你去付出,都有功德;一念的信心,就是你內心的菩提種子。這就是佛陀慈悲,開方便門為我們所教育,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佛典故事】《法句譬喻經.生死品第三十七》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廣說妙法。有一梵志長者居在路側財富無數。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為娶婦未滿七日。夫婦相敬言語相順。婦語其夫欲至後園中看戲。為得爾不。上春三月夫婦相將至後園中。有一奈樹高大華好。婦欲得華無人與取。夫知婦意欲得奈華。即便上樹正取一華。復欲得一展轉上樹乃至細枝。枝折墮地傷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兒所。呼天傷哭斷絕復甦。中外宗族來者無數。皆甚悲痛聞者莫不傷心。見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謂為不護。棺殮衣被如法遣送。還家啼泣不能自止。於是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佛語長者。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為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難勝。竟為誰兒何者為親。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命如華果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婬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愛癡久長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長者聞偈意解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舋盛美之壽而便中夭。唯願解說本所行罪佛告長者。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有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若能中雀者世稱健兒。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墮地。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無數劫中。所在相遭共會受罪。其三人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此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命終來下為長者作子。墮樹命絕即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作子。即以生日化生金翅鳥王取而食之今日三處懊惱涕哭寧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報以涕哭。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佛說偈已欲使長者意解。即以道力視其宿命。皆見天上龍中之事。長者意解欣然即起。長跪叉手。白佛言。願及大小為佛弟子。奉受五戒為優婆塞。佛即授戒重為說法無常之義。大小歡欣皆得須陀洹道。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5/2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