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6/02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6/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6/02晨語簡記   2016/06/02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6月 02, 2016 4:04 pm

20160602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慈愛之心,
誓願護念虔誠,見聞讀誦隨喜,
何況受持全經,興起種種供養,
如法信受弘宣大乘妙法華經。
 
  眾生啊!人如果能瞭解自己,我們難得人身,要感恩,安住在人群中,我們聽聞佛法,更要對天下眾生,起那一分平等、慈愛的心,這個道理必定要體會經典,佛陀所說法,佛陀常常所說的法,無不都是要啟發人心,能夠珍惜這個人身,啟發人人生在人間,要懂得珍惜這個身體。身為人形,作為人類,平常說是萬物之靈,何其難得啊!天下之間,眾生何其多,有多少種類呢?無法算計的生命形態,很多啊!我們有幸能成為人類,動物之多,我們生為人類,要懂得珍惜,既是萬物之靈,我們就要發揮那分對萬物疼惜的愛,就是佛陀教育我們,對萬物我們都要疼惜。因為眾生,萬物的總名稱叫做眾生,眾生本具佛性,全部都有佛性,所以我們應該要體會佛陀的教育。
 
  佛陀也是看當初迦毗羅衛國,古印度國家,就是人類不平等,這也是讓他出家的原因之一,體會人生無常,了解生命的生、老、病、死,一切都是短暫,加上了人類不平等,讓他感覺要怎樣讓人生能夠透徹了解生命的價值,讓人人能夠了解,人與人之間應該發揮那分平等之愛。但是談何容易啊!不是用國法就有辦法讓人能夠全都平等,唯有道理,道理從人心發出,去體會道理,發揮了真誠慈愛的心,才有辦法談人疼惜人,人人平等的愛,佛陀的決定就是追求真理,體會了真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無不都清楚,與天地合為一體,平等的道理。佛陀希望這些道理,人人都清楚,所以回歸人間,希望人人聞法體悟。
 
  所以幾十年來的說法,真的是很辛苦。真正能夠體會佛陀教法,聽,歡喜、接受,身體力行,與天地道理合而為一。有人能夠這樣體會嗎?很難!這就是佛在人間難得遇,所以「會遇佛世難」。我們要遇到佛陀在人間,很難!但是,有機會嗎?有。理如果會合了,佛就能夠入我們的心,佛心、眾生心合而為一,依佛陀的教法身體力行,生生世世不脫離道理,如果能這樣,總有一生世也能與佛同樣修行。忽然間,能與天體合一,我們的心念、覺性與虛空法界合而為一,無事不知,無理不曉,所講說的道理,再讓人類重新建設,道理在人間。
 
  因為我們現在又是在末法中,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是佛住世的時候,將佛法道理重新建設起來,佛陀在世,將佛法清清楚楚說,讓大家了解。佛住世那個時候,大眾直接接受佛陀的教育。大家的體會,不了解,佛還在世,可以直接請示,佛陀看我們不了解,會再用方法,種種譬喻、言詞,從一知半解,讓我們聽到能全部了解。佛陀開始對全部瞭解的人前後授記,一直到最後二千人受記,這些人是已經開始聽佛的法了,開始發心。只要法有入心,只要開始發心,佛陀若是滅度後,佛的弟子還在世,這些已經發心、當度的人,他就會繼續依教奉行,正法就還在,因為佛滅度後還有佛的弟子全盤瞭解佛道理的人,還能夠依教修行,同樣還能夠住世教育。所以,這就是正法還在,他們有法、有聞、有修、有證,教理行證,這叫做正法還住世。這個道理就是教理,還是佛陀教育的道理仍然住世,
 
  同樣在修行的人,與佛住世同樣的生活,這樣在生活,這樣在修行,體會道理,繼續修行,這樣的人還住世在說法。所以佛陀為二千弟子授記,就是未來他還能夠繼續聽法,也能見證這教理行證,所以這樣正法還在世。慢慢地就成為像法了,像法住世,慢慢時間不斷流逝過去,人心剛強的心態,隔代,一代再一代,再來的人聽法,只是在傳聞,一代傳過一代,傳聞啊!自然法就會越來越淡薄了,所以只是有那個形象,有教,但是欠缺了行與證,有教、有理,但是缺了行與證,所以只有看到形態,沒有真實修行的人。像法,就已經是慢慢變成這樣了,何況是末法呢?末法,有名無實,這讓人很擔心,我們處在末法時代。有形,我們是不是要發心立願?也要有實,我們要身體力行,眾生安住在這樣的人間裡,佛陀教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法入心,對眾生是平等的慈愛,所以一直從小乘法,開始破除小乘,建立一乘實法,這是他的最後人生,講解《法華經》。所以現在<法師品>就是期待我們,不論是一句一偈,我們都要用心去體會。
 
  所以,佛陀對藥王菩薩,開頭就說:藥王菩薩,有看到嗎?八萬大士。就是天地之間有形無形,天龍八部,這些眾生若能光是聽到法,《法華經》真實法,哪怕是一句,或者是一偈,能夠發心隨喜,這就是表示他的內心已經接受到種子了,真實法的種子,何其可貴啊!這是未來,為了未來,所以我們這兩天就說,如果有人問,這些人將來是不是能成佛?佛陀就說:你要回答他,這些人將來也能成佛,只要聞經隨喜、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等等,這些人將來也能成佛。為什麼這些人將來也能成佛?因為他們將這法,大乘法,就是聽,讀,或者是寫,多多少少這些道理,他也能慢慢淨化他的心,對這經典起歡喜心。歡喜在心裡,沒有將它忘記,這就叫做受持。相信這部經,歡喜這部經,在心中沒有忘記,像這樣,在八識田中,法就已經入心了。所以說,誓願慈愛之心,這就是將經入心來。
 
  我們生為人類,難得能聽到佛法,我們開始了解佛法的道理,了解了,我們要再發誓願來護念,要用虔誠的心來護持,護持這大乘經典,不論是一句一偈,或者是隨手寫個經、偈文,讓人家看到了,一句一偈,這樣誦下去,這樣也有功德啊!所以,誓願護念虔誠,不是寫著好玩的,是打從內心的歡喜,歡喜這一句偈文。「我很愛寫,我很受用,我寫出來,別人看到也很歡喜。」這種見聞、讀誦、隨喜,因為我們的虔誠,我們的讀誦,我們的書寫,我們的受持等等,讓人看了,人家也歡喜,這也有功德,所以這些人將來來生來世不只是讀寫而已,更能身體力行,因為經文已經入他的心,八識田中,來生來世看到這部經就歡喜,聽到這部經就接受,身體力行,就這樣展開了結善緣、造福業,生生世世,當然能成佛。
 
  所以說,光是讀誦、隨喜,見聞、讀誦、隨喜,都有功德,能夠入我們的八識田中,「何況受持全經,興起種種供養」。我們不只是見聞、讀誦、隨喜、抄寫,不只是這樣,我們全經全都受持,同時從內心起心動念,種種供養。所說的供養,大家要記得,那就是付出,我們很甘願歡喜付出,不論是對人類的付出,不論是對一切眾生付出,通達道理,願意心甘情願為眾生付出。看眾生人人便是未來佛,這樣的供養付出,這是這幾天很強調,大家要很用心。而且,「如法信受弘宣大乘妙法華經」。我們要時時將這部經銘刻在我們心版裡,要好好將這個法收藏在內心裡。佛法,在這末法時代,我們要適應現代,把佛法重建起來,像這樣,我們人人都做得到,不只是說聽經、寫經才有功德,不是!聽經、寫經是讓我們將這個經句,讓我們記在內心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行動、生活與法會合,我們的生活與法合在一起。這就是說,天地宇宙合為一體,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合為一體,我們將來才有辦法,道理、真理真正遍虛空法界,我們完全能透徹了解。現在要先學,學得法與生活中合為一體,將來自然我們這個意識裡無不都是佛法,跟天地宇宙合在一起,這我們應該要用心去體會天地宇宙萬物同一體。
 
  看到一段世界的新聞,美國有一匹馬,主人飼養這匹馬四十歲了,主人又養了一隻羊,那匹馬慢慢的一隻眼睛看不到了,只剩一隻眼睛而已,但慢慢地,另一隻眼睛又快看不到了。主人就想:這動物眼睛看不到了,牠要如何生活呢?有在想,起一個念頭,想說,是不是用方法讓牠安樂死?這隻山羊好像了解人意,就開始一直接近這匹馬,一隻眼睛已完全看不到,一隻稍微模糊,這隻羊每天都來靠近這匹馬,讓這匹馬認識這隻羊,這是這隻羊的動作。一直到,如果馬要開始要起步走時,羊絕對就是走在馬還稍微看得到的那隻眼睛那邊,另一眼已完全看不到。牠就走在牠前面。
 
  這樣,一段時間過去了,這匹馬很信賴這隻羊,慢慢這隻馬的眼睛看就完全看不到了,兩眼都看不到了,但,就是用靈敏的耳朵來聽羊的動作,羊走到哪裡,馬就跟牠的腳步到哪裡,羊每天都會帶著馬去吃草,就是這樣。有一年,這一天忽然間暴風雨,這隻羊跑很快,跑到到主人的家裡,一直叫著主人,發出羊的叫聲,主人聽到風雨才過,羊為什麼跑這麼快,羊回頭跑,主人就跟著牠跑,看到樹叢,周圍的樹叢倒了,馬已經被這些樹叢掩埋在裡面,走不出來,眼睛又看不到。主人趕緊將這些樹用人工趕緊搬開,救了馬的命。經過了這次,主人更了解動物,雖然不同種的動物,都同樣有這樣的愛。主人安心了,這隻馬就這樣繼續飼養下去,經過十六年,十六年的時間,羊帶著馬生活,十六年後這隻馬終於往生了。
 
  羊知道馬已經往生,主人為馬處理好,這隻羊來到這隻馬最後埋葬身體的地方,牠的頭就這樣低下來,好像很恭敬的鞠躬,一段很長的時間,好像在跟牠說話,表達出哀悼這念心,好像是在追思牠們過去的生活。時間有一段,這樣站在那個地方頭低下來,之後牠就轉過頭,安詳的離開了。主人看到羊就是這麼穩定的腳步,就這樣離開了。後來看到這隻羊恢復牠與羊群生活,可以去曠野的地方找吃的東西。在這十六年間,這隻羊就是一直跟著馬,都是走在一條固定的小路徑裡;現在,十六年後,任務完成了,牠回歸到羊群裡,過著牠與羊群相處的生活。想想看,這就是動物的世界,動物,不同類的動物,有辦法這麼有悲憫心,懂得愛,我們人呢?人是不是也能這樣呢?這就是我們要學,要學愛,平等的愛,眾生平等,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要相信,所以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道理,道理在我們人間,道理在眾生世界裡,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若有人這樣問,你就回答他,相信這些人未來都能夠作佛。不只是這些人,就像馬和羊,相信牠們再來人間,牠們同樣帶著這一分感恩、尊重、平等的愛再來人間。現在看到很多孩子天真無邪,很多很可愛的。昨天我們也有看到了,「人不能將動物剁碎,牠們都有生命。」這就是愛啊!天真無邪,這就是原來的真如本性,就是這麼善良。人就是因為無明覆蔽,我們現在回歸道理,就是回歸真如本性,所以大家應該會成佛。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經文簡釋:
「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上說傳經,下明供養。
 
  為什麼啊?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心的人,當然就是善心,心與理會,絕對是善良的心,所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能夠聽佛的教法,信受奉行,這都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前面所說過,這些人就是傳經,就是傳說經的道理,不論是一句,或者是受持一偈一句,或者是整個經典都將它讀誦,或者是讀誦之後,了解了,解釋經文,讓大家更了解,這叫做傳經教,將經的教法這樣傳下去。這就是佛陀已經將要入滅之前,最掛念的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這是佛陀最掛念的。所以,佛陀的本懷,希望人人能體會,將這法收入心來。
 
*謂雖得一句之解,既不廣聞多學異義,不可對眾而說,恐難問有說不通。
 
  這就是說,不論是你得到一句的解釋,能夠了解,我們就將這一句向人解釋,讓人能夠了解。雖然,「不廣聞多學異義」。不再其他,就是這樣專心一句完全了解,不必再去追求其他,所以「不可對眾而說,恐難問有所不通」。因為我們若沒有專心,沒有完全對這教法體會,你若只是廣學多聞,這個道理不專、不了解,人家若問你,你無法將這部經的精髓,它的精神理念,解釋出來,這就是不通。經,一定要專心通達,佛的《四十二章經》裡面不就是說,「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我們應該要專心一意「守志奉道」,才有辦法「其道甚大」,所以我們要用心。
 
*便令大教不得弘宣,若欲說此一句之解,當竊為一人說耳,釋論云有小慧無多聞,如小雨無雷。
 
  所以,「便令大教不得弘宣」。你這部經只是斷章取義,這樣行不通,只是一句一偈,只是這樣歡喜而已,應該要全部了解,專心將整部經典都了解,要不然,人家若再向我們問深一點,我們就解不通,所以大教就無法去弘宣,就無法一直傳下去,所以要對這部經很用心體會了解。「若欲說此一句之解,當竊為一人說耳」。不能在大庭廣眾,只能跟一個人說:「我聽到這句話,我很歡喜。」只能這樣而已。「竊」就是私底下,我聽這句,我歡喜,你不能在大庭廣眾說:「我已經聽到,我向你們說。」這樣說給大家聽。有時候你若是一念偏差,差毫釐,失千里。
 
  「釋論云有小慧無多聞,如小雨無雷」。我們只知道一句,只能跟一個人說而已,就無法向大眾這樣很有信心向的說《法華經》,無法全部都通達,讓大家了解。就像小小的雨,這樣只是潤濕一下,沒有雷,響不出來,就是這樣譬喻。我們若只是發這樣的心:我就聽這樣就好了,我一句隨喜功德,這樣就好了。實在是很可惜,既然一句歡喜,一偈你也應該歡喜,不只一偈歡喜,一偈是四句,一偈四句你既歡喜,是不是整篇全都歡喜來受持,來讀誦,來書寫,這樣繼續下去豈不是更好嗎?
 
*又云有慧無多聞,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睹,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
 
  所以,「有慧無多聞,亦不知實相」。我們以為我們有智慧,我聽一句就了解了。能這樣嗎?不行。我們聽了歡喜,就要再聞說一句,我們就要再探討更多,要繼續一直聽,不是聽一句,聽一段文,這樣說:「我歡喜,我有功德。」不是,要再繼續聽。「亦不知實相」,我們若是只覺得:我,一句就都通達了,沒有多聞,沒有繼續聽下去,「亦不知實相」,無法了解整部經的實相,一乘實相的道理。
 
  所以,「譬如大暗中」,在那很暗的晚上,「有目無所睹」,就像晚上,半夜,雖然你有眼睛,但是晚上你看不到周圍的境界一樣。「有目無所睹」,有眼睛,但是看不清楚前面的境界。所以,「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你若是一直聽,但沒有入我們的心,只是這邊聽,那邊過。聽,我們前面常常在說,一邊聽,一邊漏過去,聽了就漏了。我們應該就要「無漏法」,真的聽進去要不漏掉。要怎樣才能不漏掉呢?我們要身體力行,有做到的體驗,才是真正我們的法。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無聞無智慧,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故知廣為人說者,必是多聞多慧人也。
 
  「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就像在大明當中,有燈但是無照。就像白天就不用點燈,燈不用點,所以有燈無照,這盞燈就沒有用。儘管道理擺在你面前,就像白天一樣,道理明明都在你的面前,但是你的心燈,慧燈沒有發揮出來,因有大明,有燈無照,就是有道理,但是你內心的智慧沒有啟發。若是「無聞無智慧」,沒有聽,自然你就沒有智慧,要「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我們若有聽,又有智慧,真正將這個法沒有漏掉地收入在我們的心裡,這叫做「有聞有智慧」,增長我們的慧命。「是所說應受」,所以聽進去了,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將這個法收入我們的心來。「故知廣為人說者,必是多聞多慧人也」。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多聞多慧,不只是聽,我們就沒有入心,沒有入心,我們的智慧不會成長。白天道理明朗清楚,但我們沒將這個道理收入心,我們的心燈沒有點亮,就是我們的慧命沒有成長。
 
  或者是在大黑暗中,儘管你有眼睛,但是你也看不到外面明朗的境界。道理就是這樣,你有智慧的人,你就是要趕緊聽經,不要自以為我有智慧,我就是不要聽,我就是斷章取義,這樣一段一段,這樣就好了。不是這樣,若這樣,就像在黑暗中,儘管你有眼睛,你有智慧,也是一樣,就是無法通達。我們最好聽經,一句一偈,我們歡喜,開始啟發,心靈的種子已經進來了,我們要用心耕耘我們的心地,心地雜草要去除,煩惱、無明要斷盡,我們要好好地將這個種子,我們自己修行者要當心地農夫,好好來耕耘,這就是修行。
 
  佛法很開闊,尤其《法華經》是總一切法,教育我們人人修一切善,這是總持門。入《法華經》的道理來,就是入總持門。過去的法,小根小機,佛陀應根機而說法,四十多年,佛陀已經年老了,最後他的心懷,他要表達出來,所以他就要很用心,希望我們人人能夠重視《法華經》。他教育我們從一句一偈開始,他也說這樣有功德,但是你起這個隨喜心的功德,希望你能繼續這樣一直歡喜,受持、讀誦、書寫等等,通徹了道理之後,你能供養無量數佛,體解眾生無不都是具足佛性,眾生無不都是未來佛,這樣眾生平等。這種安住在人間,我們人人共住人間,同為人類,我們要用平等慈愛的心。我們人人要互相勉勵,發願護念,要很虔誠,見聞、讀誦、隨喜,這我們都要不斷來培養,何況佛陀最重要的就是要我們受持全經,期待我們興起了種種供養。供養就是付出,無所求,不斷付出,對所有天下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平等愛的付出。很期待人人能體會這深奧的道理,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6/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6/02晨語簡記   2016/06/02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6月 03, 2016 9:42 am

今天開示的重點是「弘宣大乘妙法華經」,做法是「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慈愛之心,誓願護念虔誠,見聞讀誦隨喜,何況受持全經,興起種種供養,如法信受弘宣大乘妙法華經。」

有學佛者說:富貴華嚴,成佛法華,法華經乃成佛之道。上人在開示法華經時,將如何可以成佛,都交代的很清楚。也都一再強調,一在重複。

 

真正能夠體會佛陀教法,聽,歡喜、接受,身體力行,與天地道理合而為一。有人能夠這樣體會嗎?很難!這就是佛在人間難得遇,所以「會遇佛世難」。我們要遇到佛陀在人間,很難!但是,有機會嗎?有。理如果會合了,佛就能夠入我們的心,佛心、眾生心合而為一,依佛陀的教法身體力行,生生世世不脫離道理,如果能這樣,總有一生世也能與佛同樣修行。忽然間,能與天體合一,我們的心念、覺性與虛空法界合而為一,無事不知,無理不曉,所講說的道理,再讓人類重新建設,道理在人間。

上人近來,不斷地重複成佛之道,只是我們做弟子的有沒有做到「真正能夠體會佛陀教法,聽,歡喜、接受,身體力行,與天地道理合而為一。」?一般而言,很難。就自己而言,要全力以赴,盡形壽,用全生命去付出。有明師指引,方向對了,有機會。

 

所以現在<法師品>就是期待我們,不論是一句一偈,我們都要用心去體會。

 

我們要再發誓願來護念,要用虔誠的心來護持,護持這大乘經典,不論是一句一偈,或者是隨手寫個經、偈文,讓人家看到了,一句一偈,這樣誦下去,這樣也有功德啊!

有一次我到日本京都的清水寺,有一個佛殿上就掛著「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的牌匾。這就是住持或布施的功德主知道佛華經的一句一偈都有大功德,刻好,掛出來,與善男信女遊客結法緣,我印象很深刻。

最進,最常與人分享的一句經文是「示教利喜」,有一些人漸漸入心,有所體會,有所回應。

 

這就是說,天地宇宙合為一體,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合為一體,我們將來才有辦法,道理、真理真正遍虛空法界,我們完全能透徹了解。

道理、真理能遍虛空法界,完全能透徹了解,佛法要生活化,與日常生活融合。

 

經,一定要專心通達,佛的《四十二章經》裡面不就是說,「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我們應該要專心一意「守志奉道」,才有辦法「其道甚大」,所以我們要用心。

修行要專心一意,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我們若只是發這樣的心:我就聽這樣就好了,我一句隨喜功德,這樣就好了。實在是很可惜,既然一句歡喜,一偈你也應該歡喜,不只一偈歡喜,一偈是四句,一偈四句你既歡喜,是不是整篇全都歡喜來受持,來讀誦,來書寫,這樣繼續下去豈不是更好嗎?

 

佛法很開闊,尤其《法華經》是總一切法,教育我們人人修一切善,這是總持門。入《法華經》的道理來,就是入總持門。

 

何況佛陀最重要的就是要我們受持全經,期待我們興起了種種供養。

 

最後我引用的這三段,可以一起看。先讓你有一句隨喜功德,再來告訴你。引導你,要入總持門,總一切善,總一切法,最後做到修持全經。

 

 

 

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慈愛之心,
誓願護念虔誠,見聞讀誦隨喜,
何況受持全經,興起種種供養,
如法信受弘宣大乘妙法華經。
 
  眾生啊!人如果能瞭解自己,我們難得人身,要感恩,安住在人群中,我們聽聞佛法,更要對天下眾生,起那一分平等、慈愛的心,這個道理必定要體會經典,佛陀所說法,佛陀常常所說的法,無不都是要啟發人心,能夠珍惜這個人身,啟發人人生在人間,要懂得珍惜這個身體。
身為人形,作為人類,平常說是萬物之靈,何其難得啊!天下之間,眾生何其多,有多少種類呢?無法算計的生命形態,很多啊!我們有幸能成為人類,動物之多,我們生為人類,要懂得珍惜,既是萬物之靈,我們就要發揮那分對萬物疼惜的愛,就是佛陀教育我們,對萬物我們都要疼惜。因為眾生,萬物的總名稱叫做眾生,眾生本具佛性,全部都有佛性,所以我們應該要體會佛陀的教育。
 
 
佛陀也是看當初迦毗羅衛國,古印度國家,就是人類不平等,這也是讓他出家的原因之一,體會人生無常,了解生命的生、老、病、死,一切都是短暫,加上了人類不平等,讓他感覺要怎樣讓人生能夠透徹了解生命的價值,讓人人能夠了解,人與人之間應該發揮那分平等之愛。但是談何容易啊!不是用國法就有辦法讓人能夠全都平等,唯有道理,道理從人心發出,去體會道理,發揮了真誠慈愛的心,才有辦法談人疼惜人,人人平等的愛,佛陀的決定就是追求真理,體會了真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無不都清楚,與天地合為一體,平等的道理。佛陀希望這些道理,人人都清楚,所以回歸人間,希望人人聞法體悟。
 
 
所以幾十年來的說法,真的是很辛苦。真正能夠體會佛陀教法,聽,歡喜、接受,身體力行,與天地道理合而為一。有人能夠這樣體會嗎?很難!這就是佛在人間難得遇,所以「會遇佛世難」。我們要遇到佛陀在人間,很難!但是,有機會嗎?有。理如果會合了,佛就能夠入我們的心,佛心、眾生心合而為一,依佛陀的教法身體力行,生生世世不脫離道理,如果能這樣,總有一生世也能與佛同樣修行。忽然間,能與天體合一,我們的心念、覺性與虛空法界合而為一,無事不知,無理不曉,所講說的道理,再讓人類重新建設,道理在人間。
 
 
因為我們現在又是在末法中,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是佛住世的時候,將佛法道理重新建設起來,佛陀在世,將佛法清清楚楚說,讓大家了解。佛住世那個時候,大眾直接接受佛陀的教育。大家的體會,不了解,佛還在世,可以直接請示,佛陀看我們不了解,會再用方法,種種譬喻、言詞,從一知半解,讓我們聽到能全部了解。佛陀開始對全部瞭解的人前後授記,一直到最後二千人受記,這些人是已經開始聽佛的法了,開始發心。只要法有入心,只要開始發心,佛陀若是滅度後,佛的弟子還在世,這些已經發心、當度的人,他就會繼續依教奉行,正法就還在,因為佛滅度後還有佛的弟子全盤瞭解佛道理的人,還能夠依教修行,同樣還能夠住世教育。所以,這就是正法還在,他們有法、有聞、有修、有證,教理行證,這叫做正法還住世。這個道理就是教理,還是佛陀教育的道理仍然住世,
 
 
同樣在修行的人,與佛住世同樣的生活,這樣在生活,這樣在修行,體會道理,繼續修行,這樣的人還住世在說法。所以佛陀為二千弟子授記,就是未來他還能夠繼續聽法,也能見證這教理行證,所以這樣正法還在世。慢慢地就成為像法了,像法住世,慢慢時間不斷流逝過去,人心剛強的心態,隔代,一代再一代,再來的人聽法,只是在傳聞,一代傳過一代,傳聞啊!自然法就會越來越淡薄了,所以只是有那個形象,有教,但是欠缺了行與證,有教、有理,但是缺了行與證,所以只有看到形態,沒有真實修行的人。像法,就已經是慢慢變成這樣了,何況是末法呢?末法,有名無實,這讓人很擔心,我們處在末法時代。有形,我們是不是要發心立願?也要有實,我們要身體力行,眾生安住在這樣的人間裡,佛陀教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法入心,對眾生是平等的慈愛,所以一直從小乘法,開始破除小乘,建立一乘實法,這是他的最後人生,講解《法華經》。所以現在<法師品>就是期待我們,不論是一句一偈,我們都要用心去體會。
 
 
所以,佛陀對藥王菩薩,開頭就說:藥王菩薩,有看到嗎?八萬大士。就是天地之間有形無形,天龍八部,這些眾生若能光是聽到法,《法華經》真實法,哪怕是一句,或者是一偈,能夠發心隨喜,這就是表示他的內心已經接受到種子了,真實法的種子,何其可貴啊!這是未來,為了未來,所以我們這兩天就說,如果有人問,這些人將來是不是能成佛?佛陀就說:你要回答他,這些人將來也能成佛,只要聞經隨喜、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等等,這些人將來也能成佛。為什麼這些人將來也能成佛?因為他們將這法,大乘法,就是聽,讀,或者是寫,多多少少這些道理,他也能慢慢淨化他的心,對這經典起歡喜心。歡喜在心裡,沒有將它忘記,這就叫做受持。相信這部經,歡喜這部經,在心中沒有忘記,像這樣,在八識田中,法就已經入心了。所以說,誓願慈愛之心,這就是將經入心來。
 
 
我們生為人類,難得能聽到佛法,我們開始了解佛法的道理,了解了,我們要再發誓願來護念,要用虔誠的心來護持,護持這大乘經典,不論是一句一偈,或者是隨手寫個經、偈文,讓人家看到了,一句一偈,這樣誦下去,這樣也有功德啊!所以,誓願護念虔誠,不是寫著好玩的,是打從內心的歡喜,歡喜這一句偈文。「我很愛寫,我很受用,我寫出來,別人看到也很歡喜。」這種見聞、讀誦、隨喜,因為我們的虔誠,我們的讀誦,我們的書寫,我們的受持等等,讓人看了,人家也歡喜,這也有功德,所以這些人將來來生來世不只是讀寫而已,更能身體力行,因為經文已經入他的心,八識田中,來生來世看到這部經就歡喜,聽到這部經就接受,身體力行,就這樣展開了結善緣、造福業,生生世世,當然能成佛。
 
 
所以說,光是讀誦、隨喜,見聞、讀誦、隨喜,都有功德,能夠入我們的八識田中,「何況受持全經,興起種種供養」。我們不只是見聞、讀誦、隨喜、抄寫,不只是這樣,我們全經全都受持,同時從內心起心動念,種種供養。所說的供養,大家要記得,那就是付出,我們很甘願歡喜付出,不論是對人類的付出,不論是對一切眾生付出,通達道理,願意心甘情願為眾生付出。看眾生人人便是未來佛,這樣的供養付出,這是這幾天很強調,大家要很用心。而且,「如法信受弘宣大乘妙法華經」。我們要時時將這部經銘刻在我們心版裡,要好好將這個法收藏在內心裡。佛法,在這末法時代,我們要適應現代,把佛法重建起來,像這樣,我們人人都做得到,不只是說聽經、寫經才有功德,不是!聽經、寫經是讓我們將這個經句,讓我們記在內心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行動、生活與法會合,我們的生活與法合在一起。這就是說,天地宇宙合為一體,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合為一體,我們將來才有辦法,道理、真理真正遍虛空法界,我們完全能透徹了解。現在要先學,學得法與生活中合為一體,將來自然我們這個意識裡無不都是佛法,跟天地宇宙合在一起,這我們應該要用心去體會天地宇宙萬物同一體。
 
 
看到一段世界的新聞,美國有一匹馬,主人飼養這匹馬四十歲了,主人又養了一隻羊,那匹馬慢慢的一隻眼睛看不到了,只剩一隻眼睛而已,但慢慢地,另一隻眼睛又快看不到了。主人就想:這動物眼睛看不到了,牠要如何生活呢?有在想,起一個念頭,想說,是不是用方法讓牠安樂死?這隻山羊好像了解人意,就開始一直接近這匹馬,一隻眼睛已完全看不到,一隻稍微模糊,這隻羊每天都來靠近這匹馬,讓這匹馬認識這隻羊,這是這隻羊的動作。一直到,如果馬要開始要起步走時,羊絕對就是走在馬還稍微看得到的那隻眼睛那邊,另一眼已完全看不到。牠就走在牠前面。
 
 
這樣,一段時間過去了,這匹馬很信賴這隻羊,慢慢這隻馬的眼睛看就完全看不到了,兩眼都看不到了,但,就是用靈敏的耳朵來聽羊的動作,羊走到哪裡,馬就跟牠的腳步到哪裡,羊每天都會帶著馬去吃草,就是這樣。有一年,這一天忽然間暴風雨,這隻羊跑很快,跑到到主人的家裡,一直叫著主人,發出羊的叫聲,主人聽到風雨才過,羊為什麼跑這麼快,羊回頭跑,主人就跟著牠跑,看到樹叢,周圍的樹叢倒了,馬已經被這些樹叢掩埋在裡面,走不出來,眼睛又看不到。主人趕緊將這些樹用人工趕緊搬開,救了馬的命。經過了這次,主人更了解動物,雖然不同種的動物,都同樣有這樣的愛。主人安心了,這隻馬就這樣繼續飼養下去,經過十六年,十六年的時間,羊帶著馬生活,十六年後這隻馬終於往生了。
 
 
羊知道馬已經往生,主人為馬處理好,這隻羊來到這隻馬最後埋葬身體的地方,牠的頭就這樣低下來,好像很恭敬的鞠躬,一段很長的時間,好像在跟牠說話,表達出哀悼這念心,好像是在追思牠們過去的生活。時間有一段,這樣站在那個地方頭低下來,之後牠就轉過頭,安詳的離開了。主人看到羊就是這麼穩定的腳步,就這樣離開了。後來看到這隻羊恢復牠與羊群生活,可以去曠野的地方找吃的東西。在這十六年間,這隻羊就是一直跟著馬,都是走在一條固定的小路徑裡;現在,十六年後,任務完成了,牠回歸到羊群裡,過著牠與羊群相處的生活。想想看,這就是動物的世界,動物,不同類的動物,有辦法這麼有悲憫心,懂得愛,我們人呢?人是不是也能這樣呢?這就是我們要學,要學愛,平等的愛,眾生平等,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要相信,所以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道理,道理在我們人間,道理在眾生世界裡,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若有人這樣問,你就回答他,相信這些人未來都能夠作佛。不只是這些人,就像馬和羊,相信牠們再來人間,牠們同樣帶著這一分感恩、尊重、平等的愛再來人間。現在看到很多孩子天真無邪,很多很可愛的。昨天我們也有看到了,「人不能將動物剁碎,牠們都有生命。」這就是愛啊!天真無邪,這就是原來的真如本性,就是這麼善良。人就是因為無明覆蔽,我們現在回歸道理,就是回歸真如本性,所以大家應該會成佛。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經文簡釋:
「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上說傳經,下明供養。
 
 
為什麼啊?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心的人,當然就是善心,心與理會,絕對是善良的心,所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能夠聽佛的教法,信受奉行,這都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前面所說過,這些人就是傳經,就是傳說經的道理,不論是一句,或者是受持一偈一句,或者是整個經典都將它讀誦,或者是讀誦之後,了解了,解釋經文,讓大家更了解,這叫做傳經教,將經的教法這樣傳下去。這就是佛陀已經將要入滅之前,最掛念的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這是佛陀最掛念的。所以,佛陀的本懷,希望人人能體會,將這法收入心來。
 
謂雖得一句之解,既不廣聞多學異義,不可對眾而說,恐難問有說不通。
 
 
這就是說,不論是你得到一句的解釋,能夠了解,我們就將這一句向人解釋,讓人能夠了解。雖然,「不廣聞多學異義」。不再其他,就是這樣專心一句完全了解,不必再去追求其他,所以「不可對眾而說,恐難問有所不通」。因為我們若沒有專心,沒有完全對這教法體會,你若只是廣學多聞,這個道理不專、不了解,人家若問你,你無法將這部經的精髓,它的精神理念,解釋出來,這就是不通。經,一定要專心通達,佛的《四十二章經》裡面不就是說,「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我們應該要專心一意「守志奉道」,才有辦法「其道甚大」,所以我們要用心。
 
便令大教不得弘宣,若欲說此一句之解,當竊為一人說耳,釋論云有小慧無多聞,如小雨無雷。
 
 
所以,「便令大教不得弘宣」。你這部經只是斷章取義,這樣行不通,只是一句一偈,只是這樣歡喜而已,應該要全部了解,專心將整部經典都了解,要不然,人家若再向我們問深一點,我們就解不通,所以大教就無法去弘宣,就無法一直傳下去,所以要對這部經很用心體會了解。「若欲說此一句之解,當竊為一人說耳」。不能在大庭廣眾,只能跟一個人說:「我聽到這句話,我很歡喜。」只能這樣而已。「竊」就是私底下,我聽這句,我歡喜,你不能在大庭廣眾說:「我已經聽到,我向你們說。」這樣說給大家聽。有時候你若是一念偏差,差毫釐,失千里。
 
 
「釋論云有小慧無多聞,如小雨無雷」。我們只知道一句,只能跟一個人說而已,就無法向大眾這樣很有信心向的說《法華經》,無法全部都通達,讓大家了解。就像小小的雨,這樣只是潤濕一下,沒有雷,響不出來,就是這樣譬喻。我們若只是發這樣的心:我就聽這樣就好了,我一句隨喜功德,這樣就好了。實在是很可惜,既然一句歡喜,一偈你也應該歡喜,不只一偈歡喜,一偈是四句,一偈四句你既歡喜,是不是整篇全都歡喜來受持,來讀誦,來書寫,這樣繼續下去豈不是更好嗎?
 
又云有慧無多聞,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睹,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
 
 
所以,「有慧無多聞,亦不知實相」。我們以為我們有智慧,我聽一句就了解了。能這樣嗎?不行。我們聽了歡喜,就要再聞說一句,我們就要再探討更多,要繼續一直聽,不是聽一句,聽一段文,這樣說:「我歡喜,我有功德。」不是,要再繼續聽。「亦不知實相」,我們若是只覺得:我,一句就都通達了,沒有多聞,沒有繼續聽下去,「亦不知實相」,無法了解整部經的實相,一乘實相的道理。
 
 
所以,「譬如大暗中」,在那很暗的晚上,「有目無所睹」,就像晚上,半夜,雖然你有眼睛,但是晚上你看不到周圍的境界一樣。「有目無所睹」,有眼睛,但是看不清楚前面的境界。所以,「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你若是一直聽,但沒有入我們的心,只是這邊聽,那邊過。聽,我們前面常常在說,一邊聽,一邊漏過去,聽了就漏了。我們應該就要「無漏法」,真的聽進去要不漏掉。要怎樣才能不漏掉呢?我們要身體力行,有做到的體驗,才是真正我們的法。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無聞無智慧,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故知廣為人說者,必是多聞多慧人也。
 
 
「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就像在大明當中,有燈但是無照。就像白天就不用點燈,燈不用點,所以有燈無照,這盞燈就沒有用。儘管道理擺在你面前,就像白天一樣,道理明明都在你的面前,但是你的心燈,慧燈沒有發揮出來,因有大明,有燈無照,就是有道理,但是你內心的智慧沒有啟發。若是「無聞無智慧」,沒有聽,自然你就沒有智慧,要「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我們若有聽,又有智慧,真正將這個法沒有漏掉地收入在我們的心裡,這叫做「有聞有智慧」,增長我們的慧命。「是所說應受」,所以聽進去了,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將這個法收入我們的心來。「故知廣為人說者,必是多聞多慧人也」。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多聞多慧,不只是聽,我們就沒有入心,沒有入心,我們的智慧不會成長。白天道理明朗清楚,但我們沒將這個道理收入心,我們的心燈沒有點亮,就是我們的慧命沒有成長。
 
 
或者是在大黑暗中,儘管你有眼睛,但是你也看不到外面明朗的境界。道理就是這樣,你有智慧的人,你就是要趕緊聽經,不要自以為我有智慧,我就是不要聽,我就是斷章取義,這樣一段一段,這樣就好了。不是這樣,若這樣,就像在黑暗中,儘管你有眼睛,你有智慧,也是一樣,就是無法通達。我們最好聽經,一句一偈,我們歡喜,開始啟發,心靈的種子已經進來了,我們要用心耕耘我們的心地,心地雜草要去除,煩惱、無明要斷盡,我們要好好地將這個種子,我們自己修行者要當心地農夫,好好來耕耘,這就是修行。
 
 
佛法很開闊,尤其《法華經》是總一切法,教育我們人人修一切善,這是總持門。入《法華經》的道理來,就是入總持門。過去的法,小根小機,佛陀應根機而說法,四十多年,佛陀已經年老了,最後他的心懷,他要表達出來,所以他就要很用心,希望我們人人能夠重視《法華經》。他教育我們從一句一偈開始,他也說這樣有功德,但是你起這個隨喜心的功德,希望你能繼續這樣一直歡喜,受持、讀誦、書寫等等,通徹了道理之後,你能供養無量數佛,體解眾生無不都是具足佛性,眾生無不都是未來佛,這樣眾生平等。這種安住在人間,我們人人共住人間,同為人類,我們要用平等慈愛的心。我們人人要互相勉勵,發願護念,要很虔誠,見聞、讀誦、隨喜,這我們都要不斷來培養,何況佛陀最重要的就是要我們受持全經,期待我們興起了種種供養。供養就是付出,無所求,不斷付出,對所有天下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平等愛的付出。很期待人人能體會這深奧的道理,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tomas




文章總數 : 8
威望 : 4
注冊日期 : 2015-08-23

2016/06/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6/02晨語簡記   2016/06/02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6月 04, 2016 10:35 am

熏法香心得札记(二○一六年六月二星期四)
越深入理解上人的开示,越觉得上人每天开示的内容深刻无比,博大精深,越需要多花一点时间,要尽量去体会,反复阅读,体会上人的意思。
今天上人讲到闻与智慧,不仔细体会,会迷迷糊糊的:
多闻无智慧:大暗中有目,无所堵。只是听经,不去力行就会漏,要身体力行有做到的体验,才不会漏。否则就多闻无智慧。
无闻无智慧:大明中有灯,而无照。道理摆在面前,就像白天,但无闻,心灯没有打开,内心智慧没有启发开来。就无闻无智慧。
有闻有智慧:。即多闻,又力行,法入心,法入行「是所说应受,故知广为人说者,必是多闻多慧人也」。

恭录自上人开示:
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是佛住世的时候,将佛法道理重新建设起来,佛陀在世,将佛法清清楚楚说,让大家了解。佛住世那个时候,大众直接接受佛陀的教育。大家的体会,不了解,佛还在世,可以直接请示,佛陀看我们不了解,会再用方法,种种譬喻、言词,从一知半解,让我们听到能全部了解。佛陀开始对全部了解的人前后授记,一直到最后二千人受记,这些人是已经开始听佛的法了,开始发心。只要法有入心,只要开始发心,佛陀若是灭度后,佛的弟子还在世,这些已经发心、当度的人,他就会继续依教奉行,正法就还在,因为佛灭度后还有佛的弟子全盘了解佛道理的人,还能够依教修行,同样还能够住世教育。所以,这就是正法还在,他们有法、有闻、有修、有证,教理行证,这叫做正法还住世。这个道理就是教理,还是佛陀教育的道理仍然住世,同样在修行的人,与佛住世同样的生活,这样在生活,这样在修行,体会道理,继续修行,这样的人还住世在说法。所以佛陀为二千弟子授记,就是未来他还能够继续听法,也能见证这教理行证,所以这样正法还在世。
慢慢地就成为像法了,像法住世,慢慢时间不断流逝过去,人心刚强的心态,隔代,一代再一代,再来的人听法,只是在传闻,一代传过一代,传闻啊!自然法就会越来越淡薄了,所以只是有那个形象,有教,但是欠缺了行与证,有教、有理,但是缺了行与证,所以只有看到形态,没有真实修行的人。像法,就已经是慢慢变成这样了,何况是末法呢?
末法,有名无实,这让人很担心,我们处在末法时代。

「如法信受弘宣大乘妙法华经」。我们要时时将这部经铭刻在我们心版里,要好好将这个法收藏在内心里。佛法,在这末法时代,我们要适应现代,把佛法重建起来,像这样,我们人人都做得到,不只是说听经、写经才有功德,不是!听经、写经是让我们将这个经句,让我们记在内心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行动、生活与法会合,我们的生活与法合在一起。这就是说,天地宇宙合为一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合为一体,我们将来才有办法,道理、真理真正遍虚空法界,我们完全能透彻了解。现在要先学,学得法与生活中合为一体,将来自然我们这个意识里无不都是佛法,跟天地宇宙合在一起,这我们应该要用心去体会天地宇宙万物同一体。

「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前面所说过,这些人就是传经,就是传说经的道理,不论是一句,或者是受持一偈一句,或者是整个经典都将它读诵,或者是读诵之后,了解了,解释经文,让大家更了解,这叫做传经教,将经的教法这样传下去。这就是佛陀已经将要入灭之前,最挂念的就是《大乘妙法莲华经》,这是佛陀最挂念的。所以,佛陀的本怀,希望人人能体会,将这法收入心来。
惟良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2016/06/0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