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7/1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7/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7/19晨語簡記   2016/07/19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7月 19, 2016 3:14 pm

20160719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持法勝則人尊,人尊則貴;
處貴悟徹佛因,巧證果妙。
今說當說法華,前以大品,
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
 
  用心了解,我們法要如何能在人間普遍流傳?人人用心接受法,人人互相受持,這個法才能流通人間。這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因為世間一定要有法來維持,維持人人的心思志向、生活次序,這樣人間就不會有混亂了,所以法在人間是很重要。「持法性則人尊,人尊則貴」,所以尊貴,要如何能夠尊貴?就是要在這軌道上,人間軌道很重要。人生五倫,這倫理一定要有,三綱五倫,這不就是我們自古以來,維持著我們人生的禮節,人生生活一切就是要這樣來維持。所以持法要有尊,人尊則貴,人人互相尊重,這是最可貴的人生。
 
  所以,「處貴悟徹佛因,巧證果妙」。我們若能更透徹了解,了解人倫次序在人間要如何能夠更透徹,那必定要從佛因,透徹佛因,「佛」的意思叫做「覺」,我們要如何能夠覺悟,這最起初那個因的種子,這種倫理,天地之間萬物,很多無法去算計稱為萬物,這些事情到底如何循環,天地萬物道理如何相生,這個次序就真的很重要。我們要如何能透徹、覺悟天地宇宙萬物因緣果報,要如何能了解呢?若能了解,才有幫法真的徹徹底底覺悟,這個果,證這個果位。這就是妙,妙難思,真的是那個微妙的道理,是很難很難讓人透徹了解,如何解釋才能讓人接受,接受後還能透徹,透徹後又能證悟,這實在是很微細,非常奧妙的道理。一旦我們透徹了悟了,那境界就是與天體合一了。
 
  天地之間廣無邊際,沒有辦法去測量它的大,宇宙之間真的是廣無邊際啊!要說起它的道理,這循環,所有的萬物去將它解釋從源頭來,時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在是無法去推測。所以,這幾天,我們大愛台的菩提禪心,佛法所在上演的這個道,不就是這樣說嗎?就是佛的《本生經》,佛的《佛說三世因果經》裡面,累生累世要如何能夠透徹佛法的道理,實在是很難,了解它的因、緣、果、報,演不完。佛陀他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成佛,是不是結束了呢?還沒,因為成佛之後,他的責任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三界眾生芸芸,還要再繼續教育,他是三界的導師,責任、教育的責任還在。
 
  我們現在所在說的法,無不都是釋迦牟尼佛從無始,無盡頭的時間,無法說出了離現在到底是多久多久以前,無盡頭的時間,那無始以前就開始發這樣的心。從《法華經》裡面,我們也找不出他的時間,佛陀也是這樣說,在<化城喻品>,塵點劫,每一塵一劫,從所化為的國土,所有國土的所有微塵,將將它拿來磨,磨為墨,再將這墨水,拿來點,一點一國,再將這些國(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若再將這些國再拿來磨為塵,磨為墨等等,這樣反反覆覆不斷將這些塵、墨化為國,裡面的塵,塵再化為墨,這數量是要如何計算呢?無法計算。那個塵點劫,一塵一劫這樣不斷不斷累積的時間,這只能用簡單二字來說,「無始」,也是無盡頭的意思,天生本具,這樣一念心,就是為眾生累生世修行,不斷修行,修行的過程不是單獨,也是同樣為眾生修行,所要了解的道理,無窮盡啊!
 
  這無窮盡就是我們要去探討,但是探討有辦法嗎?沒有辦法!佛陀跟我們說,回歸回來很簡單,在我們的內心,內心真如本性,人人本具,但是偏偏我們就是找不到,每天每天我們的心都一直在外面奔馳,緣著外面的境界,看人的臉色、聽人的聲音、看外面的境界,我們每一天不都是這樣嗎?在那個地方在分別,在那個地方在起心動念,不斷不斷在複製,這就是我們自己製造無量數的塵點劫,我們自己製造無盡頭的煩惱、無明。佛陀就是一直希望我們回歸回來找我們自己,找回我們的本性,那就是要持法。
 
 
 
  「持法聖則人尊,人尊則貴」。真的我們要好好持法,我們向內將佛法聽來,好好向内找,佛陀是這樣教我們,我們要向內自己找,是以外面的境界,進入我們內心的真如本性,這一定要循這規則,所以持法。法,佛陀如何跟我們說,法我們要如何依教奉行。所以「持法性則人尊」,按照這個法好好依教奉行,自然我們將外面的境界,我們要納歸我們的真如本性來,依佛法,佛陀的教法,不能再複製煩惱了,這樣就是人尊,「人尊則貴」,這是很可貴。
 
  我們能夠「處貴悟徹佛因,巧證果妙」。我們若能夠了解了這道理,不要再複製,隨著外面境界複製煩惱,我們要趕緊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因為佛陀這樣教育我們,我們要隨順佛教,要好好體會,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了解了這個道理,自然「處」,我們就能固定,固定在這很尊貴的佛法。佛陀是用累生累世無盡劫的時間,在人群中所得來菩提種子,因為人群中的煩惱,佛陀體驗過了,收納為覺,覺性菩提就是在人群中。這是佛陀的經驗,累生世修來的經驗,講讓我們知道的法,所以我們要用持法,這是佛陀他所體悟過來,我們要好好用心接受,專心一志,接受佛陀的教法,回歸真如的本性,依佛教法,這要如何歸納在我們自己的本性來,這就是我們這念心要專,聽法不要漏掉了,聽法回向在自己,回向給我們自己,將佛法聽了之後歸納回來在我們自己的悟性之中。佛陀這麼跟我們說,已經覺悟了,至尊無上的覺性,佛有,人人也都有,這是佛陀的覺悟,不只是他單獨所有的覺性,是人人本具覺悟,人人的本性,只是眾生在迷,佛已覺,所以覺悟的經驗,將所有無始以來在人群中來來回回,天地人間、五趣雜居,佛陀無不都是已經歷、體驗過了,他將體驗過後的,再讓我們了解,這是佛的覺性,完王是正確,所以「處貴悟徹佛因」。
 
  我們要將心歸納回來,佛陀將他的經驗完全說給我們聽,希望我們能回歸本性,我們也好好來體悟,體悟佛的因的種子。佛因種子,既然佛有,我們也有,只是佛陀是用何種的心態去「巧證果妙」。用種種的方法,在五趣雜居裡面,去體會很多眾生無明造業,他全都去體會過了,一一要為我們分析,所以我們專心處在佛陀所教育很珍貴覺悟過來,與佛同等所有的,現在就是要去了解佛陀所用「巧證果妙」。這個善巧方便,再為我們宣說,這個方法,佛因善巧來證悟那個果的妙,這聽來很深,其實我們用單純的心,心寬,心包太虛,放寬如天地間無邊涯際,這就是我們的心,與佛心同樣,放開就是這麼寬大,我們也有啊!是不是大家多用一些心,心要如何來包太虛呢?用一些心來想,林林總總到底我們能包多少?包很多哦!無始以來,我們到底幾生世來,我們現在無法了解,卻是我們今生此世,我們幾十年的時間,我們所經過再回憶,回憶,這也是一念心,回憶你的過去、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經過來的經歷,這是我們凡夫的記憶。
 
  記憶在哪裡呢?凡夫的記憶就是很複雜,人我是非的記憶,佛陀的記憶已經是包太虛。包太虛我們有辦法去了解嗎?也是有。向你們說,假使現在是從大陸來的慈濟人,這幾天都還是在精舍裡,問你們:「昆山長什麼樣?昆山的社會,昆山的環境你們了解嗎?」我這樣一說,他們的心,這群人他們已經回歸到昆山了,那裡的境界。我若再說:「蘇州呢?蘇州的境界長得什麼樣呢?」大家都這麼說,蘇、杭二州像是天堂一樣,到底蘇州、杭州,最近蘇州、杭州慈濟人都有回來,在這個地方再為他們點一下,臺灣、蘇杭二州都包起來了,是不是像天堂那麼美呢?有走進那個境界,美啊!是不是真的是天堂呢?那個地方生活的人也是凡間,雜念偏多。境界馬上就能去了解、體會,經一事,長一智,這是凡夫事。
 
  但是佛陀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僅僅是為了一大事--眾生啊!眾生,芸芸眾生迷茫在人間,佛陀為了眾生苦而發心立願,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要度眾生;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是佛陀的心啊!我們是不是有與佛同樣這念心嗎?是不是心心念念在眾生苦難中?是不是時時刻刻都為自己的煩惱無明要斷除呢?或者是分分秒秒都在累積煩惱呢?覺者是要斷除煩惱,迷者就是累積煩惱。佛陀與凡夫本性是一,只是隔礙一條線,覺與迷。覺就是為眾生,迷是為私己,只是這樣而已。所以說,我們若能心開闊包太虛,天下事天下人來關懷,佛陀關懷天下眾生,天下眾生互相來關懷,若這樣自然三千大千世界就歸於一佛淨土,沒有什麼樣多少的世界,只是一淨土,因為人人心地本覺風光就是如佛淨土一樣。每天我們都用心去體會。
 
  所以「處貴悟徹佛因」。我們要心在佛所教法,不要散亂了,我們要在佛法中,來學佛,學佛如何體悟人間的道理。所以,佛陀有辦法覺悟,我們也是絕對有辦法覺悟;佛陀鋪路給我們走,我們自己也要步步鋪路,自己要走過來。所以「處貴悟徹佛因」,要很了解佛的因,佛既然有的這念真如本性,我們眾生也有;佛既能覺悟,用這個善巧方便來教育我們,我們也應該接受佛的善巧方便教育,終歸於實乘,一乘實法,那就是行菩薩道。你不經過行菩薩道,你就是無辦法到佛的境界去,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用心去體會。
 
  佛陀說,「今說當說法華,前以大品」。佛陀在世時,當初講《法華經》,他說「今說當說法華」,現在應該要說時,現在開始說,《法華經》是說七年多的時間,所以從他開始要講《法華經》之前的《無量義經》,之後他沒有起座,同樣坐著,放光。這就是佛陀開始要講說《法華經》。「今說」,是那個時候,因為時間要說這麼長,所說的《法華經》那之前是以大品,大品就是《般若經》,《般若經》之前是方等,《方等經》之前是阿含,阿含之前是佛陀初覺悟的華嚴的境界。這是佛陀的心靈境界,覺悟了,覺悟之後的這個境界就是在他的內心,為眾生的根機設善巧方便,從鹿野苑開始,「阿含期」,十二年後開始「方等期」,《方等經》八年後,就開始進入般若時期。這四十多年的時間,就無不都是佛為《法華經》在鋪路過來,所以「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般若,同樣,雖然講《般若經》,一切皆空,但是還是一樣,在講當中還是帶著過去阿含、方等的說法都包含在裡面。
 
  就像現在要向大家說話,舊法新知,從前從前,五十多年前那個時代是如何說話,是什麼因緣來成就慈濟,也是同樣反覆這樣一直說。從五十年前什麼都沒有,「竹筒歲月」開始,那個時候從一位老人林曾,從大陸來臺灣,這個故事也是這樣,現在還在反覆說,若沒有說過去哪有現在呢?就是要說。就像歷史上的今天,在七月十九日,在二0一0年的七月十九日,雖然現在也叫做七月十九日,不過年就不同了,現在是二0一六年了,今天叫做二0一六年的七月十九日。但是,六年前的七月十九日,也是我們歷史的一天,那就是因為慈濟加入在聯合國承擔起了聯合國經濟暨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特殊的諮詢委員地位,這是六年前。一直到現在,現在聯合國開會,會通知我們去參加聯合國相關會議,為天下人該做的事情。這叫做無疆界,就是不限國界,要承擔起了天下事,這種社會經濟理事會特殊諮詢地位,是非政府組織,在這是在六年前的今天所宣布的。
 
  所以說,在五十多年前什麼都沒有,一直到現在,在國際間,聯合國裡面,非政府組織我們也是諮詢委員的地位。我們要了解天下事,所以也是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國界,不分什麼國界我們都要去關心、去了解,這也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很開闊的事情,要去關懷天下人間事,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佛陀講經也是這樣,是從包天下宇宙萬物道理在一念心裡,為了要讓大家了解,要從頭講起。因為眾生複製無明,重重疊疊,要如何啟開眾生重重疊疊的無明,才能發現到我們自己真如本性,那個智慧的光,光芒才有辦法發射出來,這就是佛陀要用種種方便善巧來引導我們。
 
  所以「諸說皆帶方便」,都有帶一些方便法。現在所說的一實乘法,他也要用很多的方便善巧來向大家說,說到最後會向大家說:「這就是過去,過去眾生有這麼多的無明,就要用這麼多的方法,哪怕就是在十六王子,已經這樣不斷來,恆河沙數的眾生,不斷在結緣,不斷在說法,還是累世追隨,到現在還是很無法去啟開他的心,發大心、立大願,為眾生去付出,這還是有一段的距離。所以我們就了解,佛陀到現在還是同樣我們的導師,同樣是眾生慈父,所講的法,還是裡面帶著方便來取信眾生,這樣比較容易了解。要不然,真的要讓大家體會與佛同等華嚴的境界,「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心態「守志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要讓大家能體會了解,「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談何容易啊!所以必定在真實法中,還要帶著方便法來,來教育。現在還要不斷說過去的因由。佛陀也是這樣,《法華經》要再說過去過去,無量劫前,這就是不斷要提醒大家。
 
  到底大家了解嗎?這就要看大家的根機,是不是一步一步體會,回歸到佛的本性。這個覺性,所說的佛不只是釋迦佛,是我們本覺佛,有體會到嗎?這要看我們自己,盡量不去與外面緣境,不與外面計較,盡量不計較,盡量放下,盡量開啟我們的心胸。除非用這個方法,別無辦法,所以我們要用心。來聽聽前面的文,
 
經文:「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佛陀要講這本經的前面,說那麼多經過去了,所說的一切,四十多年前所說的一切,就是歸納在《法華經》。《法華經》為第一,《法華經》是諸經之王,在《法華經》容納一切的經典,一切的經典也一樣從《法華經》裡面的真理部分拿出來和大家說,所以現在就將這些所有的收攝回來,是在一真實法,《法華經》的裡面。《法華經》要多用心去體會。下面接下來的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今釋此經法妙難信難解。佛為眾生說種種差別法,能委曲婉轉承順使之無疑,而終使入於佛之知見。
 
  這是要告訴我們,解釋這部經《妙法蓮華經》,它的法之妙,妙難解,佛的教法難信難解,在這部經中很深。因為要總結過去四十多年間所說的法,不論是大小虛實,所有的法要全部容納,歸納在這本經中,這部經中涵蓋了這麼多的法,它的奧妙在哪裡呢?難信難解。現在要將這些法全部統合起來,讓我們能了解,空,一切法皆空,但是空中妙有。《般若經》就破除了過去「阿含」、「方等」種種「有」的法,所以一切皆空。但是「空」,佛陀再將它「妙有」。所以這部經,所有經藏的法髓,將那些過去「有」、「無」,有無,有的無的全都歸納回來,淬鍊為一真實法,全都包含在《法華經》之中。
 
  所以我們現在要能通盤了解佛的教法,就要在《法華經》裡面去體會。過去無法一下子就全說《法華經》,因為眾生的根機還未信、還未解,所以就要用「阿含」,用「方等」,這樣慢慢堅固他們的信心,了解因緣果報觀,體會人間疾苦,了解開始就用般若來破除,不要執著等等。但是不要執著,一切都破除,卻是執在「空」。這個「空」就什麼都不做,或者是既然一切皆空,無所不做,這就都會偏了。有的一切空,是什麼都不做;有的就是一切空,就不畏因果。不畏,不怕因果,這樣也是偏了。
 
  所以佛陀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這個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空中妙有的道理。雖然是難信難解,但是佛為眾生說種種差別法,就是講「阿含」,種種隨眾生的根機,隨眾生的苦,煩惱無明一一去解釋。所以能「委曲婉轉」,隨著眾生,就如水隨方就圓。這個法譬如水,隨方就圓,委曲婉轉,承順…,來看眾生,眾生的根機,隨順眾生的根機。所以「承順使之無疑」,慢慢牽引他們,讓他們相信,讓他們沒有疑問。所以「而終使入於佛之知見」。最終使大家要入佛的知見,佛的見解到什麼程度?我們要與佛一樣的見解,觀天下眾生,觀天下萬物,與天體合而為一,這就是要慢慢誘引大家。
 
經文簡釋:「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
藥王菩薩,悲華經云:無始劫來作大醫王,救諸苦惱,於賢劫中後當成佛,名曰樓至。
 
  所以說,「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這就是在《悲華經》裡面有這段。所以說「無始劫來作大醫王,救諸苦惱」。這是藥王菩薩,他有他的因緣,過去無始劫以來,都是在當大醫王,眾生身心的病苦,無不都是大醫王這樣為他治療,我們眾生也是這樣。「於賢劫中後當成佛」,未來當成佛,「名曰樓至」。這就是藥王菩薩未來,這在《悲華經》裡面的一段文。
 
經文簡釋:
「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佛語藥王,我過去時已說、所說經法,無量萬億。若已說竟,若今現說,若當來說。
 
*已說:大品般若以上頓漸諸說。
*今說:此妙法蓮華經。
*當說:即將滅度說涅槃。
 
  所以說,「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佛陀就這樣說,向藥王菩薩這樣說:我過去時已經說過了,我今生此世已經,已說過的,與所說的經法,已經說很多,「無量萬億」。「若已說竟」,過去已說過的就是「已說竟」,已說之後,「若今現說」,或是過去說過的,那就是「阿含」、「方等」、「般若」,就是已經說過了。「若今現說,若來當說」,這全都開始要說。已說就是《大般若經》,與過去《阿含經》,這叫做「已說」,前面說過。「今說」就是現在講的《法華經》,「當說」就是即將滅度,將滅度那時候開始,佛陀在最後說的《涅槃經》。這是佛陀已說,就是《法華經》的過去已說,今說是《法華經》,一直到佛滅度前所講的《涅槃經》。
 
經文簡釋:
「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當念成佛,功高難信,說佛知見,義深難解。
 
  「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不論是過去說的,未來要說的,現在《法華經》最難信難解。「當念成佛,功高難信」,這實在是很難了解。所以佛,「說佛知見」,我們所講的「佛知見」,道理很深,「義深難解」。佛陀的見解到什麼程度呢?實在是很深。
 
*以大般若經前,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而今經妙法,則一切差別中,亦能融會貫通歸一。
 
  「以大般若經前,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都是帶著方便,要取信大家,讓大家相信,因為根機很劣,所以要用很小教,淺顯的道理讓大家知道,讓大家容易了解。「而今經妙法」,現在的《妙法蓮華經》。即是「一切差別中,亦能融會貫通歸一」,將過去的都融會貫通,將它歸納一法,這就是佛陀在人間所說的法。佛法很深奧,實在是說不清楚,我們凡夫要能說得清楚,我們能真正體會了解,實在很不簡單,要能很相信,受佛所說,實在是說不盡。
 
*并明信受佛說者無不盡為菩薩。如是意義,非至初地以上,豈易了知,故曰難信;以難信,故難解。
 
  這是菩薩,菩薩在人間,要開始發大心,入人群中去好好體會。「如是意義,非至初地以上,豈易了知」。這麼深的法,用四十多年所講的法容納在現在的《法華經》,要將它的精髓說給大家了解,沒那麼簡單,唯有發大心、立大願,菩薩心的人才能慢慢體會。這種「初地以上」能了解,若不是,實在是無法了解。所以因為這樣,叫做「難信難解」。
 
  這個難信難解的法很深,不過要看我們是不是有處在…,佛陀教育我們以一念心去體會佛陀向我們說,我們眾生與佛平等,只在一條界線,佛無始以來,為眾生在人群中不斷的歷練體會、覺悟。我們眾生還是在迷茫中,凡夫中,還不斷在迷中複製煩惱,我們還在迷。所以在覺與迷的界線而已,迷中的凡夫是無明覆蓋;覺悟的佛陀是無明去除,他的真如覺性與天體合一,所以能覺悟人間一切。佛陀做得到,佛陀這麼用心,那就是相信眾生也是做得到。所以我們自己本身也要相信自己,我們也同樣做得到,只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佛典分享】藥王菩薩,於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此段上人引用《法華經句解》稱「樓至如來」。又《法華經句解》序品中所引之《悲華經》原文指的是「火淨藥王」,經查與「藥王菩薩」不是同一人。


  《法華經句解》藥王菩薩:悲華經云:無始劫來作大醫王,救諸苦惱,於賢劫中後當成佛,名曰樓至。《悲華經》「佛告火淨藥王:『汝於來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後分,賢劫中一千四佛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當悉得奉施飲食,乃至如上汝之所願。那羅延勝葉般涅槃後,正法滅已,汝當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樓至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半劫,汝之所得聲聞弟子,如千四佛所有弟子等無差別;所化眾生,般涅槃後,正法滅已,賢劫俱盡,齒骨舍利悉化作佛,乃至生天人中,亦復如是。』
 
  藥王菩薩:(菩薩)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云:「過去久遠劫有佛,號琉璃光照如來,劫名正安穩,國名懸勝旛。彼佛涅槃後,於像法中有千比丘,發心修行。眾中有一比丘,曰日藏。聰明多智,為諸眾說大乘之平等大慧。眾中有一長者,名星宿光。聞大乘,心生歡喜。持訶黎勒果及諸雜藥,供養日藏比丘及諸眾。因發大菩提心。時星宿光之弟曰電光明,亦隨兄持諸良藥,供養日藏及諸眾,發大誓願。此時大眾讚嘆號兄為藥王,弟為藥上。是今藥王藥上二菩薩也。佛告彌勒:是藥王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巳滿,於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藥上菩薩亦次藥王作佛,號淨藏如來。」法華嘉祥疏二曰:「藥王者,過去世以藥救病,因以為名。」《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7/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7/19晨語簡記   2016/07/19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7月 21, 2016 4:3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七月十九日星期二)

 

今天上人提到「持法勝則人尊,人尊則貴。」明白告訴我們什麼是尊,什麼是貴。又告訴我們,「處貴悟徹佛因,巧證果妙」,這一切要從持法開始,而且要好好的受持。

 

「佛」的意思叫做「覺」,我們要如何能夠覺悟,這最起初那個因的種子,這種倫理,天地之間萬物,很多無法去算計稱為萬物,這些事情到底如何循環,天地萬物道理如何相生,這個次序就真的很重要。我們要如何能透徹、覺悟天地宇宙萬物因緣果報,要如何能了解呢?若能了解,才有幫法真的徹徹底底覺悟,這個果,證這個果位。這就是妙,妙難思,真的是那個微妙的道理,是很難很難讓人透徹了解,如何解釋才能讓人接受,接受後還能透徹,透徹後又能證悟,這實在是很微細,非常奧妙的道理。一旦我們透徹了悟了,那境界就是與天體合一了。

這一段講到妙,上人說很難理解,的確。但,「一旦我們透徹了悟了,那境界就是與天體合一了。」我的理解是修練心寬念純到心包太虛,一旦做到了與天體合一,就徹悟了。我覺得道理不難,堅信、深信,精進就對了,

 

佛陀他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成佛,是不是結束了呢?還沒,因為成佛之後,他的責任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三界眾生芸芸,還要再繼續教育,他是三界的導師,責任、教育的責任還在。

成佛不是終點,還有責任,度眾生,妙。

 

這是菩薩,菩薩在人間,要開始發大心,入人群中去好好體會。「如是意義,非至初地以上,豈易了知」。這麼深的法,用四十多年所講的法容納在現在的《法華經》,要將它的精髓說給大家了解,沒那麼簡單,唯有發大心、立大願,菩薩心的人才能慢慢體會。這種「初地以上」能了解,若不是,實在是無法了解。所以因為這樣,叫做「難信難解」。

好好持無量義經,修到第一功德難思議,就證初地菩薩。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與大家共勉之。

 

 

 

持法勝則人尊,人尊則貴;
處貴悟徹佛因,巧證果妙。
今說當說法華,前以大品,
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
 
  用心了解,我們法要如何能在人間普遍流傳?人人用心接受法,人人互相受持,這個法才能流通人間。這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因為世間一定要有法來維持,維持人人的心思志向、生活次序,這樣人間就不會有混亂了,所以法在人間是很重要。
「持法性則人尊,人尊則貴」,所以尊貴,要如何能夠尊貴?就是要在這軌道上,人間軌道很重要。人生五倫,這倫理一定要有,三綱五倫,這不就是我們自古以來,維持著我們人生的禮節,人生生活一切就是要這樣來維持。所以持法要有尊,人尊則貴,人人互相尊重,這是最可貴的人生。
 
 
所以,「處貴悟徹佛因,巧證果妙」。我們若能更透徹了解,了解人倫次序在人間要如何能夠更透徹,那必定要從佛因,透徹佛因,「佛」的意思叫做「覺」,我們要如何能夠覺悟,這最起初那個因的種子,這種倫理,天地之間萬物,很多無法去算計稱為萬物,這些事情到底如何循環,天地萬物道理如何相生,這個次序就真的很重要。我們要如何能透徹、覺悟天地宇宙萬物因緣果報,要如何能了解呢?若能了解,才有幫法真的徹徹底底覺悟,這個果,證這個果位。這就是妙,妙難思,真的是那個微妙的道理,是很難很難讓人透徹了解,如何解釋才能讓人接受,接受後還能透徹,透徹後又能證悟,這實在是很微細,非常奧妙的道理。一旦我們透徹了悟了,那境界就是與天體合一了。
 
 
天地之間廣無邊際,沒有辦法去測量它的大,宇宙之間真的是廣無邊際啊!要說起它的道理,這循環,所有的萬物去將它解釋從源頭來,時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在是無法去推測。所以,這幾天,我們大愛台的菩提禪心,佛法所在上演的這個道,不就是這樣說嗎?就是佛的《本生經》,佛的《佛說三世因果經》裡面,累生累世要如何能夠透徹佛法的道理,實在是很難,了解它的因、緣、果、報,演不完。佛陀他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成佛,是不是結束了呢?還沒,因為成佛之後,他的責任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三界眾生芸芸,還要再繼續教育,他是三界的導師,責任、教育的責任還在。
 
 
我們現在所在說的法,無不都是釋迦牟尼佛從無始,無盡頭的時間,無法說出了離現在到底是多久多久以前,無盡頭的時間,那無始以前就開始發這樣的心。從《法華經》裡面,我們也找不出他的時間,佛陀也是這樣說,在<化城喻品>,塵點劫,每一塵一劫,從所化為的國土,所有國土的所有微塵,將將它拿來磨,磨為墨,再將這墨水,拿來點,一點一國,再將這些國(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若再將這些國再拿來磨為塵,磨為墨等等,這樣反反覆覆不斷將這些塵、墨化為國,裡面的塵,塵再化為墨,這數量是要如何計算呢?無法計算。那個塵點劫,一塵一劫這樣不斷不斷累積的時間,這只能用簡單二字來說,「無始」,也是無盡頭的意思,天生本具,這樣一念心,就是為眾生累生世修行,不斷修行,修行的過程不是單獨,也是同樣為眾生修行,所要了解的道理,無窮盡啊!
 
 
這無窮盡就是我們要去探討,但是探討有辦法嗎?沒有辦法!佛陀跟我們說,回歸回來很簡單,在我們的內心,內心真如本性,人人本具,但是偏偏我們就是找不到,每天每天我們的心都一直在外面奔馳,緣著外面的境界,看人的臉色、聽人的聲音、看外面的境界,我們每一天不都是這樣嗎?在那個地方在分別,在那個地方在起心動念,不斷不斷在複製,這就是我們自己製造無量數的塵點劫,我們自己製造無盡頭的煩惱、無明。佛陀就是一直希望我們回歸回來找我們自己,找回我們的本性,那就是要持法。
  
 
「持法聖則人尊,人尊則貴」。真的我們要好好持法,我們向內將佛法聽來,好好向内找,佛陀是這樣教我們,我們要向內自己找,是以外面的境界,進入我們內心的真如本性,這一定要循這規則,所以持法。法,佛陀如何跟我們說,法我們要如何依教奉行。所以「持法性則人尊」,按照這個法好好依教奉行,自然我們將外面的境界,我們要納歸我們的真如本性來,依佛法,佛陀的教法,不能再複製煩惱了,這樣就是人尊,「人尊則貴」,這是很可貴。
 
 
我們能夠「處貴悟徹佛因,巧證果妙」。我們若能夠了解了這道理,不要再複製,隨著外面境界複製煩惱,我們要趕緊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因為佛陀這樣教育我們,我們要隨順佛教,要好好體會,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了解了這個道理,自然「處」,我們就能固定,固定在這很尊貴的佛法。佛陀是用累生累世無盡劫的時間,在人群中所得來菩提種子,因為人群中的煩惱,佛陀體驗過了,收納為覺,覺性菩提就是在人群中。這是佛陀的經驗,累生世修來的經驗,講讓我們知道的法,所以我們要用持法,這是佛陀他所體悟過來,我們要好好用心接受,專心一志,接受佛陀的教法,回歸真如的本性,依佛教法,這要如何歸納在我們自己的本性來,這就是我們這念心要專,聽法不要漏掉了,聽法回向在自己,回向給我們自己,將佛法聽了之後歸納回來在我們自己的悟性之中。佛陀這麼跟我們說,已經覺悟了,至尊無上的覺性,佛有,人人也都有,這是佛陀的覺悟,不只是他單獨所有的覺性,是人人本具覺悟,人人的本性,只是眾生在迷,佛已覺,所以覺悟的經驗,將所有無始以來在人群中來來回回,天地人間、五趣雜居,佛陀無不都是已經歷、體驗過了,他將體驗過後的,再讓我們了解,這是佛的覺性,完王是正確,所以「處貴悟徹佛因」。
 
 
我們要將心歸納回來,佛陀將他的經驗完全說給我們聽,希望我們能回歸本性,我們也好好來體悟,體悟佛的因的種子。佛因種子,既然佛有,我們也有,只是佛陀是用何種的心態去「巧證果妙」。用種種的方法,在五趣雜居裡面,去體會很多眾生無明造業,他全都去體會過了,一一要為我們分析,所以我們專心處在佛陀所教育很珍貴覺悟過來,與佛同等所有的,現在就是要去了解佛陀所用「巧證果妙」。這個善巧方便,再為我們宣說,這個方法,佛因善巧來證悟那個果的妙,這聽來很深,其實我們用單純的心,心寬,心包太虛,放寬如天地間無邊涯際,這就是我們的心,與佛心同樣,放開就是這麼寬大,我們也有啊!是不是大家多用一些心,心要如何來包太虛呢?用一些心來想,林林總總到底我們能包多少?包很多哦!無始以來,我們到底幾生世來,我們現在無法了解,卻是我們今生此世,我們幾十年的時間,我們所經過再回憶,回憶,這也是一念心,回憶你的過去、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經過來的經歷,這是我們凡夫的記憶。
 
 
記憶在哪裡呢?凡夫的記憶就是很複雜,人我是非的記憶,佛陀的記憶已經是包太虛。包太虛我們有辦法去了解嗎?也是有。向你們說,假使現在是從大陸來的慈濟人,這幾天都還是在精舍裡,問你們:「昆山長什麼樣?昆山的社會,昆山的環境你們了解嗎?」我這樣一說,他們的心,這群人他們已經回歸到昆山了,那裡的境界。我若再說:「蘇州呢?蘇州的境界長得什麼樣呢?」大家都這麼說,蘇、杭二州像是天堂一樣,到底蘇州、杭州,最近蘇州、杭州慈濟人都有回來,在這個地方再為他們點一下,臺灣、蘇杭二州都包起來了,是不是像天堂那麼美呢?有走進那個境界,美啊!是不是真的是天堂呢?那個地方生活的人也是凡間,雜念偏多。境界馬上就能去了解、體會,經一事,長一智,這是凡夫事。
 
 
但是佛陀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僅僅是為了一大事--眾生啊!眾生,芸芸眾生迷茫在人間,佛陀為了眾生苦而發心立願,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要度眾生;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是佛陀的心啊!我們是不是有與佛同樣這念心嗎?是不是心心念念在眾生苦難中?是不是時時刻刻都為自己的煩惱無明要斷除呢?或者是分分秒秒都在累積煩惱呢?覺者是要斷除煩惱,迷者就是累積煩惱。佛陀與凡夫本性是一,只是隔礙一條線,覺與迷。覺就是為眾生,迷是為私己,只是這樣而已。所以說,我們若能心開闊包太虛,天下事天下人來關懷,佛陀關懷天下眾生,天下眾生互相來關懷,若這樣自然三千大千世界就歸於一佛淨土,沒有什麼樣多少的世界,只是一淨土,因為人人心地本覺風光就是如佛淨土一樣。每天我們都用心去體會。
 
 
所以「處貴悟徹佛因」。我們要心在佛所教法,不要散亂了,我們要在佛法中,來學佛,學佛如何體悟人間的道理。所以,佛陀有辦法覺悟,我們也是絕對有辦法覺悟;佛陀鋪路給我們走,我們自己也要步步鋪路,自己要走過來。所以「處貴悟徹佛因」,要很了解佛的因,佛既然有的這念真如本性,我們眾生也有;佛既能覺悟,用這個善巧方便來教育我們,我們也應該接受佛的善巧方便教育,終歸於實乘,一乘實法,那就是行菩薩道。你不經過行菩薩道,你就是無辦法到佛的境界去,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用心去體會。
 
 
佛陀說,「今說當說法華,前以大品」。佛陀在世時,當初講《法華經》,他說「今說當說法華」,現在應該要說時,現在開始說,《法華經》是說七年多的時間,所以從他開始要講《法華經》之前的《無量義經》,之後他沒有起座,同樣坐著,放光。這就是佛陀開始要講說《法華經》。「今說」,是那個時候,因為時間要說這麼長,所說的《法華經》那之前是以大品,大品就是《般若經》,《般若經》之前是方等,《方等經》之前是阿含,阿含之前是佛陀初覺悟的華嚴的境界。這是佛陀的心靈境界,覺悟了,覺悟之後的這個境界就是在他的內心,為眾生的根機設善巧方便,從鹿野苑開始,「阿含期」,十二年後開始「方等期」,《方等經》八年後,就開始進入般若時期。這四十多年的時間,就無不都是佛為《法華經》在鋪路過來,所以「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般若,同樣,雖然講《般若經》,一切皆空,但是還是一樣,在講當中還是帶著過去阿含、方等的說法都包含在裡面。
 
 
就像現在要向大家說話,舊法新知,從前從前,五十多年前那個時代是如何說話,是什麼因緣來成就慈濟,也是同樣反覆這樣一直說。從五十年前什麼都沒有,「竹筒歲月」開始,那個時候從一位老人林曾,從大陸來臺灣,這個故事也是這樣,現在還在反覆說,若沒有說過去哪有現在呢?就是要說。就像歷史上的今天,在七月十九日,在二0一0年的七月十九日,雖然現在也叫做七月十九日,不過年就不同了,現在是二0一六年了,今天叫做二0一六年的七月十九日。但是,六年前的七月十九日,也是我們歷史的一天,那就是因為慈濟加入在聯合國承擔起了聯合國經濟暨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特殊的諮詢委員地位,這是六年前。一直到現在,現在聯合國開會,會通知我們去參加聯合國相關會議,為天下人該做的事情。這叫做無疆界,就是不限國界,要承擔起了天下事,這種社會經濟理事會特殊諮詢地位,是非政府組織,在這是在六年前的今天所宣布的。
 
 
所以說,在五十多年前什麼都沒有,一直到現在,在國際間,聯合國裡面,非政府組織我們也是諮詢委員的地位。我們要了解天下事,所以也是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國界,不分什麼國界我們都要去關心、去了解,這也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很開闊的事情,要去關懷天下人間事,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佛陀講經也是這樣,是從包天下宇宙萬物道理在一念心裡,為了要讓大家了解,要從頭講起。因為眾生複製無明,重重疊疊,要如何啟開眾生重重疊疊的無明,才能發現到我們自己真如本性,那個智慧的光,光芒才有辦法發射出來,這就是佛陀要用種種方便善巧來引導我們。
 
 
所以「諸說皆帶方便」,都有帶一些方便法。現在所說的一實乘法,他也要用很多的方便善巧來向大家說,說到最後會向大家說:「這就是過去,過去眾生有這麼多的無明,就要用這麼多的方法,哪怕就是在十六王子,已經這樣不斷來,恆河沙數的眾生,不斷在結緣,不斷在說法,還是累世追隨,到現在還是很無法去啟開他的心,發大心、立大願,為眾生去付出,這還是有一段的距離。所以我們就了解,佛陀到現在還是同樣我們的導師,同樣是眾生慈父,所講的法,還是裡面帶著方便來取信眾生,這樣比較容易了解。要不然,真的要讓大家體會與佛同等華嚴的境界,「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心態「守志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要讓大家能體會了解,「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談何容易啊!所以必定在真實法中,還要帶著方便法來,來教育。現在還要不斷說過去的因由。佛陀也是這樣,《法華經》要再說過去過去,無量劫前,這就是不斷要提醒大家。
 
 
到底大家了解嗎?這就要看大家的根機,是不是一步一步體會,回歸到佛的本性。這個覺性,所說的佛不只是釋迦佛,是我們本覺佛,有體會到嗎?這要看我們自己,盡量不去與外面緣境,不與外面計較,盡量不計較,盡量放下,盡量開啟我們的心胸。除非用這個方法,別無辦法,所以我們要用心。來聽聽前面的文,
 
經文:「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佛陀要講這本經的前面,說那麼多經過去了,所說的一切,四十多年前所說的一切,就是歸納在《法華經》。《法華經》為第一,《法華經》是諸經之王,在《法華經》容納一切的經典,一切的經典也一樣從《法華經》裡面的真理部分拿出來和大家說,所以現在就將這些所有的收攝回來,是在一真實法,《法華經》的裡面。《法華經》要多用心去體會。下面接下來的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今釋此經法妙難信難解。佛為眾生說種種差別法,能委曲婉轉承順使之無疑,而終使入於佛之知見。
 
 
這是要告訴我們,解釋這部經《妙法蓮華經》,它的法之妙,妙難解,佛的教法難信難解,在這部經中很深。因為要總結過去四十多年間所說的法,不論是大小虛實,所有的法要全部容納,歸納在這本經中,這部經中涵蓋了這麼多的法,它的奧妙在哪裡呢?難信難解。現在要將這些法全部統合起來,讓我們能了解,空,一切法皆空,但是空中妙有。《般若經》就破除了過去「阿含」、「方等」種種「有」的法,所以一切皆空。但是「空」,佛陀再將它「妙有」。所以這部經,所有經藏的法髓,將那些過去「有」、「無」,有無,有的無的全都歸納回來,淬鍊為一真實法,全都包含在《法華經》之中。
 
 
所以我們現在要能通盤了解佛的教法,就要在《法華經》裡面去體會。過去無法一下子就全說《法華經》,因為眾生的根機還未信、還未解,所以就要用「阿含」,用「方等」,這樣慢慢堅固他們的信心,了解因緣果報觀,體會人間疾苦,了解開始就用般若來破除,不要執著等等。但是不要執著,一切都破除,卻是執在「空」。這個「空」就什麼都不做,或者是既然一切皆空,無所不做,這就都會偏了。有的一切空,是什麼都不做;有的就是一切空,就不畏因果。不畏,不怕因果,這樣也是偏了。
 
 
所以佛陀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這個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空中妙有的道理。雖然是難信難解,但是佛為眾生說種種差別法,就是講「阿含」,種種隨眾生的根機,隨眾生的苦,煩惱無明一一去解釋。所以能「委曲婉轉」,隨著眾生,就如水隨方就圓。這個法譬如水,隨方就圓,委曲婉轉,承順…,來看眾生,眾生的根機,隨順眾生的根機。所以「承順使之無疑」,慢慢牽引他們,讓他們相信,讓他們沒有疑問。所以「而終使入於佛之知見」。最終使大家要入佛的知見,佛的見解到什麼程度?我們要與佛一樣的見解,觀天下眾生,觀天下萬物,與天體合而為一,這就是要慢慢誘引大家。
 
經文簡釋:「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
藥王菩薩,悲華經云:無始劫來作大醫王,救諸苦惱,於賢劫中後當成佛,名曰樓至。

 
 
所以說,「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這就是在《悲華經》裡面有這段。所以說「無始劫來作大醫王,救諸苦惱」。這是藥王菩薩,他有他的因緣,過去無始劫以來,都是在當大醫王,眾生身心的病苦,無不都是大醫王這樣為他治療,我們眾生也是這樣。「於賢劫中後當成佛」,未來當成佛,「名曰樓至」。這就是藥王菩薩未來,這在《悲華經》裡面的一段文。
 
經文簡釋:
「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佛語藥王,我過去時已說、所說經法,無量萬億。若已說竟,若今現說,若當來說。
 
*已說:大品般若以上頓漸諸說。
*今說:此妙法蓮華經。
*當說:即將滅度說涅槃。
 
  所以說,「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佛陀就這樣說,向藥王菩薩這樣說:我過去時已經說過了,我今生此世已經,已說過的,與所說的經法,已經說很多,「無量萬億」。「若已說竟」,過去已說過的就是「已說竟」,已說之後,「若今現說」,或是過去說過的,那就是「阿含」、「方等」、「般若」,就是已經說過了。「若今現說,若來當說」,這全都開始要說。已說就是《大般若經》,與過去《阿含經》,這叫做「已說」,前面說過。「今說」就是現在講的《法華經》,「當說」就是即將滅度,將滅度那時候開始,佛陀在最後說的《涅槃經》。這是佛陀已說,就是《法華經》的過去已說,今說是《法華經》,一直到佛滅度前所講的《涅槃經》。

 
經文簡釋:
「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當念成佛,功高難信,說佛知見,義深難解。
 
 
「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不論是過去說的,未來要說的,現在《法華經》最難信難解。「當念成佛,功高難信」,這實在是很難了解。所以佛,「說佛知見」,我們所講的「佛知見」,道理很深,「義深難解」。佛陀的見解到什麼程度呢?實在是很深。
 
以大般若經前,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而今經妙法,則一切差別中,亦能融會貫通歸一。
 
 
「以大般若經前,諸說皆帶方便,取信為易」,都是帶著方便,要取信大家,讓大家相信,因為根機很劣,所以要用很小教,淺顯的道理讓大家知道,讓大家容易了解。「而今經妙法」,現在的《妙法蓮華經》。即是「一切差別中,亦能融會貫通歸一」,將過去的都融會貫通,將它歸納一法,這就是佛陀在人間所說的法。佛法很深奧,實在是說不清楚,我們凡夫要能說得清楚,我們能真正體會了解,實在很不簡單,要能很相信,受佛所說,實在是說不盡。
 
并明信受佛說者無不盡為菩薩。如是意義,非至初地以上,豈易了知,故曰難信;以難信,故難解。
 
 
這是菩薩,菩薩在人間,要開始發大心,入人群中去好好體會。「如是意義,非至初地以上,豈易了知」。這麼深的法,用四十多年所講的法容納在現在的《法華經》,要將它的精髓說給大家了解,沒那麼簡單,唯有發大心、立大願,菩薩心的人才能慢慢體會。這種「初地以上」能了解,若不是,實在是無法了解。所以因為這樣,叫做「難信難解」。
 
 
這個難信難解的法很深,不過要看我們是不是有處在佛陀教育我們以一念心去體會佛陀向我們說,我們眾生與佛平等,只在一條界線,佛無始以來,為眾生在人群中不斷的歷練體會、覺悟。我們眾生還是在迷茫中,凡夫中,還不斷在迷中複製煩惱,我們還在迷。所以在覺與迷的界線而已,迷中的凡夫是無明覆蓋;覺悟的佛陀是無明去除,他的真如覺性與天體合一,所以能覺悟人間一切。佛陀做得到,佛陀這麼用心,那就是相信眾生也是做得到。所以我們自己本身也要相信自己,我們也同樣做得到,只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佛典分享】藥王菩薩,於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此段上人引用《法華經句解》稱「樓至如來」。又《法華經句解》序品中所引之《悲華經》原文指的是「火淨藥王」,經查與「藥王菩薩」不是同一人。


 
《法華經句解》藥王菩薩:悲華經云:無始劫來作大醫王,救諸苦惱,於賢劫中後當成佛,名曰樓至。《悲華經》「佛告火淨藥王:『汝於來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後分,賢劫中一千四佛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當悉得奉施飲食,乃至如上汝之所願。那羅延勝葉般涅槃後,正法滅已,汝當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樓至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半劫,汝之所得聲聞弟子,如千四佛所有弟子等無差別;所化眾生,般涅槃後,正法滅已,賢劫俱盡,齒骨舍利悉化作佛,乃至生天人中,亦復如是。』
 
 
藥王菩薩:(菩薩)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云:「過去久遠劫有佛,號琉璃光照如來,劫名正安穩,國名懸勝旛。彼佛涅槃後,於像法中有千比丘,發心修行。眾中有一比丘,曰日藏。聰明多智,為諸眾說大乘之平等大慧。眾中有一長者,名星宿光。聞大乘,心生歡喜。持訶黎勒果及諸雜藥,供養日藏比丘及諸眾。因發大菩提心。時星宿光之弟曰電光明,亦隨兄持諸良藥,供養日藏及諸眾,發大誓願。此時大眾讚嘆號兄為藥王,弟為藥上。是今藥王藥上二菩薩也。佛告彌勒:是藥王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巳滿,於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藥上菩薩亦次藥王作佛,號淨藏如來。」法華嘉祥疏二曰:「藥王者,過去世以藥救病,因以為名。」《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7/1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