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7/28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7/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7/28晨語簡記   2016/07/28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7月 28, 2016 7:39 pm

20160728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菩薩能聞持教法,憶持眾義而不忘,
大眾中說法不畏,盡知法藥應病治,
隨根性樂說無畏,義詞辯說法無畏,
一切異見皆摧破,一切正法悉成立。
 
  菩薩啊,聽,能聽能受持這個法,聽進去了,就是記憶在心裡,不只是記憶在心,還是所有所有的義理都不忘失。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也盡知法藥應病治,就就是說我們發大心、立大願,發心立願,經如何教我們,我們如何來讀,讀經,受教入心;受教入心,也堅持記憶。讀,不是讀過就好了,讀,還要入在心裡,還要不斷去回憶,經的教義是什麼?什麼因緣,佛講這樣的經?這部經教育我們,就是我們根機適合這部經,告訴我們這部經的路,是要適合我們走,所以讀經受教之後,我們要去身體力行,所以叫做憶持,要常常記得,要常落實在我們的行動,行動中不離開道理,「眾義」,那就是道理,一切的義理沒有將它忘記。天地萬物之間都有道理,我們開口動舌、舉手投足,方向不要偏差,動作沒有差錯,這全都是道理。所以我們若能言行記憶都是一致,我們的行動所造作絕對是沒有偏差。所以我們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因為我們的行為與法是合一,聽與說出去,與我們做的都是一致,所以我們能夠安心在大眾中向大家說法。如是我聞,佛經之中是這樣這樣說,說我們所做的,做我們所說的,因為佛這樣敎我們,我們就這樣學,我們就這樣做,我們這樣做,就是做我們所說,說我們所做,言行合一,這樣在人群中,就能說法無所畏。
 
  所以,「盡知法藥應病治」。世間眾生就是身心不調和,大乾坤四大不調,小乾坤,人心是心念不調和。因為我們的心念不調和,所以容易瞋怒之火起,欲念之水漲起來,時時都是在癡念、愚昧中這樣過。所以,四大不調,在我們的心地,這種乾旱缺法,這就是愚昧,就像天地缺雨水,缺雨水,就如法水沒來滋潤我們的心靈大地,所以我們的心靈大地,善的種子沒辦法下種,這就是愚昧,愚昧就是癡念,眾生就是這樣。這種地、水、火、風在大乾坤中不調和,造成了災害,貪、瞋、癡、僈、疑在我們的內心造就了煩惱複製.就就是我們的心有病了。心有病要怎麼辦?就是要知道學佛。學佛者,每天在讀經、聽經,無不都是要去了解,了解治病的方法,就如藥師,要知道藥性,自己有病知道藥性,我們就知道要對症下藥,要發心要入人群,我們更需要了解藥性,了解藥性,才有辦法治眾生的心病,所以我們一定要「盡知法藥應病治」。應眾生的病,對症下藥,應人間,現在大乾坤也有病了,大乾坤的病,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到底大乾坤的病出在哪裡。
 
  污染啊,污染空氣,污染大地,現在的名詞叫做二氧化碳,很多的空氣污染,使得整個空氣、大地有病了,大地發燒了,溫度上升了,看看天下,放眼天下,天下除了說四大不調,就引起生活上的艱難。就如在委內瑞拉,這個國家現在通貨膨脹,很不安定,物資、經濟很不安定,有錢買不到東西,每天價格都是這樣千變萬化,不斷不斷在漲價,所以這個國家一直處在經濟危機之中,很不安定。造成了商店若開門,就有很多人有時就會去搶,去搶商店的人,不是全都是沒得吃的人,是人心不滿所造國家的亂象。比如說通貨膨脹,國家因為不安定,這個價錢,做生意的人知道價格要漲了,一些商家就趕緊去囤貨,人心的貪念,市場就沒有貨可買。有錢的人囤積貨物,一般的商店就空空沒有東西,所以有的人就會去搶,就如他們的主食是玉米粉,玉米粉是主要的糧食,它們全都被有錢的商店囤積起來之後,自然它就漲價起來了。
 
  一包,本來他們當地的錢是一包二百五十元,就是台幣八百元。現在漲價喊到多少呢?就喊到一包二千五百元,就是台幣八千元。這樣貧困的人自然就買不起了,所以有的人因貧窮,他就要搶。有的不是真貧窮,但因這樣的通貨膨脹,沒道理的漲價,所以有的人就趁機,看見貧困的人在搶,一般人也一樣來搶,所以就造成了社會混亂。這在七月十日那一天,他們的邊界開放一天(開放十二小時),就是讓他能能通往哥倫比亞,一天的開放。光是這一天,有三萬五千人衝過了邊界到哥倫比亞去買東西,去搶購,這就是他們現在社會的景象。
 
 
 社會不穩定,物價不斷地漲,有錢的人囤積來漲價,沒錢的買不起,一漲起來是十倍,像這樣,社會很不穩定。我們的一顆種子,已經在當地很多年了,在委內瑞拉她默默在付出,因為她的孩子在美國,有一次去美國看孩子,孩子加入慈青的行列,慈青的家長向她介紹慈濟,所以她去我們美國的分會認識了慈濟,慈濟人就開始向她介紹,慈濟從台灣開始是怎麼做,又是如何傳到美國,美國的慈濟人已經跨國在做慈濟,在美國是如何做。因為這樣,她發心立願,這顆種子就落實在委內瑞拉,但是只有她一個人而已,她就要從她自己開始做起,她自己開商店,就是大賣場,她有一個原則,商店絕對不囤貨,也不去做沒道理的漲價,很多人就因這樣很尊重她,來她的商店買東西,就這樣照規矩排隊來買,因為知道她的商店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沒有在這時候趁機漲價,就是用公平價格來應付這些買東西的人。
 
  大家為何那麼尊重?除了她價錢公道,沒有像其它商店,除了尊重她價錢公道之外,因為她好幾年來都一直進入困難的地方,去關懷貧困的人,貧窮學生的家庭,她全都去關心。就如有一回在學校裡,她要去學校,去幫助那些孩子,去看學校,學校現在該是讀書的時候,但是為什麼學校都是空的?教室都空的,教室裡面塗鴉,亂畫,裡面很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學生全都肚子餓,而且老師也無心教書,因為通貨膨脹,要去買東西,採購,老師也要去排隊。後來政府就說,要照戶口、人口買東西,老師就要去登記戶口,就要去排隊買東西,所以老師也無心教書了。所以在學校裡亂成一片。
 
  她,吳冉云,我們的第一顆種子,她就趕緊設法,要如何來幫助這個學校?知道這學校有二百位學生,她已經去了解這些學生的需要,按照名單,準備好這些數量,因為她平時有在付出,也有志工參與,志工裡也有警察,那地方治安不好,所以就幫助她將這些東西送到學校去。當要將貨搬下來時,校長不知道這每一樣東西都已列入名冊中,校長就先搬二份藏在他的家中,後來被女警發現,就是在那個地方幫忙搬貨的人發現了,就向冉云說,校長有這樣的動作。她這樣開始,就向校長解釋慈濟的意義,而且她解釋,在那個地方是憑著自己的力量,為了這些貧困的學生,現在飢荒,有錢買不到東西,她要為這些孩子付出,每一份都在名冊中,將慈濟的精神與他分享,對他說很多的道理。校長自己很懺悔,將東西拿出來,就這樣,他表達他的懺悔,願意投入當志工。
 
  這就是說,在那個地方,社會已經亂到連校長都會私藏著人家拿來要給孩子東西,校長都會私藏,這是一種社會教育也亂了。她在那地方這樣在付出,也無法安定那裡的社會,但是最起碼她的作為也已經引導了不少人,已經面向著愛,所以大家來維護她的商店,大家尊重這樣的作為,慢慢也有一大群人已經受感化了,所以這些民眾與警察,老師等等,大家已經表達出了,去付出原來是這麼歡喜的事,原來能得到尊重。譬如說她的商店,在一開始時也曾經過了很多人圍過來,沒有次序,將她的商店大門撞壞了,她很勇敢站出來,向大家說話,她就說,她在這地方,在這國家,她問心無愧,在這個地方做生意,是這樣在付出,從來不曾隨著缺貨就漲價,絕對不曾有過,價錢都是公道的。幾年來,是抱著那分服務社會的精神,為愛去付出。「你們大家這樣來傷害我的商店,對大家也沒有比較好,我的商店受傷害,我無法再像過去這樣安心來做好生意,來供應大家,這樣對大家也沒有比較好。」
 
  所以,有受過幫助的人,在做志工的人,大家就站出來替她說話:「是啊,現在有良知的人有多少呢?像這樣的老闆,開這麼大的商場來供應我們物資,讓我們能安心生活,我們若不來護持她,誰敢在這個國家做良心的生意呢?」所以大家態度就這樣溫和下來,開始就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這裡與其他的商店不同。所以別人在做生意,動不動就有亂象,她的商場每天都是這樣有次序,有警察自動來維持。其實不用警察,她也是這樣很平順在過。這就是說,菩薩的行為,願意付出,用她的行為在那個地方,雖然是混亂的社會,她能處眾說法無所畏。正在亂的時候,她能站出來說話。這個社會已經亂了、有病了,她知道那個病源是來自於國家的貪污,來自於商人囤積物資,抬高價錢,她絕對要做給人家看,就是做應該做的事情,平息了大家這念不軌的心。所以有些商店,她的同行者看到了,也開始慢慢跟進,安定這社會商場的現象。這就是「盡知法藥應病治」。
 
  「隨根性樂說無畏」。眾生的根性,那個社會的情形,社會的人心是如何,就隨那個地方,她應身這樣去說法、去做。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有「四智」、「四無所畏」(四無畏與四無礙智不同,詳見註解說明),這就是我們在學的。這種處群入眾,就是我們的行為,說我們所做的,做我們所說的,我們對法真正入心,按照法、按照道理,我們這樣行、這樣做、這樣說,言行合一。所以「一切異見皆摧破,一切正法悉成立」。我們若是能大家發菩薩心,聽法、聞法,信守奉行、憶持不忘,這些道理這樣常常記得,自然言行合一,大眾中說法就無所畏。
 
  我們能知道人間的毛病、人的心的毛病、天地之間的毛病、社會的毛病,我們可以應藥治病,這就是我們要先很了解社會人間眾生的根機,我們要常常展現出來,要說、要做,這樣自然我們「義詞辯說法無畏」。要常常說,無所畏。自然「一切異見」,不同樣的看法,自然慢慢也會同樣。就像那些商店,看到吳冉云她的商店可以這麼平安,大家也會慢慢受感化,自然這些異知異見的人,慢慢也會歸正回來,所以「一切正法悉成立」。所以我們要用心,一切法無不都是在我們的行動中。經文裡這樣說,
 
經文:「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塔,我們前面說過了,就是有經、有法的地方,都可以建塔,那個地方就是有法在,有佛的法身在那個地方。若有人看到這樣的塔,就是有佛法的地方,有法高顯的地方,應該就要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人看到這樣的道理,能夠依理而行,信受依教奉行,這樣的人,自然他會漸漸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近正覺,正知、正見、正覺悟,將這個法能為…入為自己的己心,自己有辦法去行動。人人本有靈山塔,這個塔在我們的內心裡。接下來再說,
 
經文:「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
 
  佛陀再喊藥王,說:「多有人」,很多,有人已經在家或者是出家的菩薩,「若不能得見」,不能得見就是還沒或者是沒看到,聞──聽、讀、寫、持這部經,意思就是這部《法華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受持、書寫這部經,還不能去供養的人,雖然他在家,或是他出家了,有心要聞法,有心要修行,但是他卻是沒有那個因緣接觸到這部經,或者是接觸了,他不願意聽,不願意讀誦、受持,若是這樣…。接下來這段經文說,
 
經文:「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經文簡釋:
「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當知如此人等未能善行,此菩薩殊勝善行道。
 
  像這樣,雖然出家、在家,還無緣去讀誦受持那部經,我們就要知道,「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這樣的人行善,發心立願還不夠,只是知道因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是知道這樣而已,還不知道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這個法他還不知道。雖然出家,雖然學佛的在家人,他只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未發大心、立大願,所以還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若真正是已經看到了這部經,聽到這部經了,也受持,行這部經的法,這樣才是真正行菩薩之道。簡單說來是這樣。所以說「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這個人就是還沒真正發菩薩心,還沒真正得到殊勝的善行。我們要真正發大菩薩心,要有四弘誓願,要有四無量心,才是真正殊勝的菩薩道。
 
*未善行:秉前諸教,未能巧度,若聞是經,即入圓教,名為巧度,乃善行。
 
  所以,未善行;未善行就是說,過去所說的,未能巧度,我們前面有說「未能巧度」。「若聞是經,即入圓教,名為巧度」。還沒善行菩薩道的人,就是還沒得到巧度,就是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要去度眾生,要度眾生,你就要有種種方便法,要隨機應教,這是佛佛道同,要巧度,就是應眾生根機,度化眾生。所以若沒有得到《法華經》,不知道方法在人群中,在天下人間去暢通,去巧度眾生。所以「若聞是經」,若有聽到這部經,就是《法華經》,「即入圓教」,「法華」就是「圓教」,「即入圓教,名為巧度」,我們前面有說過,這叫做善行。
 
經文簡釋: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即使有人曾得聞是經典者,乃是必要之道,故曰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所以「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經典經文這樣說,就是說,「即使有人曾得聞是經典者,乃是必要之道」,是佛陀心所祕藏,佛陀說法四十多年,這個法,佛的本懷這樣護著,一直守護在他的內心,就是《法華經》。諸佛道同,這這部經典是必要之道。所以「故曰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因為是佛心所懷抱著,要為眾生所說最重要的法,最重要的法,就是善行菩薩之道,這是千經萬論,唯一就是要希望眾生能善行菩薩之道,這在這段經文這樣說出來。
 
*謂善於行此菩薩之勝道。菩薩具足如來無量教法,復於自利利他,種種所行之法無所執著,斯即善行菩薩道之義。
 
  也就是說,「善於行此菩薩之勝道」。要完成菩薩殊勝之道,菩薩必定要具足如來無量教法。菩薩不是發菩薩心就好了,他要無量劫以來不斷要歷練,要不斷去求法,法入心,生生世世累積如來無量教法,這就是菩薩以如來無量的教義,就是要自利,同時也要利他。在修行的過程,這也是自利,雖然入人群中,也是在造福結善緣,但是造福結善緣,回報回來,是自己被尊重。剛剛委內瑞拉一群的志工,不就是這樣說嗎?付出很歡喜,其實這樣的付出,是受人所尊重的,是自己得到利益。沒有錯,這就是自利,我們雖然是付出,其實也是利自己,利益自己,我們就是要利益他人。法,我們要很用功去追求,追求了這個法,我們很體會了解,我們必定要再與大家分享。這個法入我的心,在生活中我的改變,我對這個法,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與這個法如何來會合,這是自利利他。我們對法若很清楚,對事物就能會理,事物能與道理會合,道理應用在人事物中,若這樣,這就是自利利他。
 
  「種種所行之法無所執著」。我們在修行,真的要開闊我們的心,心包太虛,與天體合一,這種無所著,不受污染,不會受人群中種種形色、聲音來污染了我們的心,於法若很透徹,就不受污染,無所著就不受污染。「斯即善行菩薩道之義」。我們要好好開闊心胸,要好好將佛法去探討了解,聽一法就要拳拳服膺,要記憶著,要憶持,種種的道理不要忘記了,舉手動足無不都是法,要用這個法住在心中。人人有個靈山塔,我們這個靈山塔讓人看到了,讓人起歡喜心,到處都可以建立靈山塔,人人的心中都是一座靈山塔,我們若是了解,心有靈山塔在,到處無不都是法。
 
*如人心念於惡,則以人、天乘對治之,而不著於人天道心念於世間,則以二乘法對治之,而不著二乘道。
 
  所以「如人心念於惡,則以人天乘對治之」。我們若對法都很了解了,我們面對著惡人,有人心念若起惡,我們要如何去改變他呢?我們就要用人天乘,人天的教法。「要做好事,知道嗎?人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惡有惡報,惡報有三惡道,我們要眾善奉行,人間能得到富貴在人生,能夠將來能得福生天。」用這個道理向一般的人,心起惡念的人說,我們用心慢慢讓他體會善惡因果,這叫做人天乘來對治。「而不著於人天道」。我們用這個法來對治這樣的人,但是我們自己就不執著在這樣,做善,就想要求生天,沒有。我們是希望行在菩薩道,付出無所求,不想要求回報,所以菩薩本來就是付出無所求,所以叫做「不著於人天道」。但是你遇到這樣的人,你就要用人天因緣果報,善惡果報觀來跟他說,這就是用方法,善巧,巧度眾生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教法,我們自己不受染著。
 
  所以「心念於世間,則以二乘法對治之」,若是已經在修行了,只是心念在人間,有的人就說:「人間也不錯啊,我做好事,做人也不錯啊!」我們就要趕緊用二乘法來對治他,跟他說:「人間雖然是好,但是你知道嗎?有苦集滅道。」有的人沉著在這個人間裡,他沒有受過苦,所以無所事事在人間,所以我們就要讓他知道人生無常,瞬息無常,人生苦難偏多,我們要讓他了解世間是這樣,這就是二乘法。用「四諦」、「十二因緣」法來對治他,讓他能走入佛門來,好好修行,哪怕他修「四諦」、「十二因緣」法,也已經入佛道來,去除無明,這也就是用這樣的二乘法來對治他,這也就是巧度。
 
  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四十多年間,面對著二乘的弟子,就是這樣教育他,讓他已經到了二乘。但是「而不著於二乘道」,現在佛陀就是要叫我們不要著於二乘,我們還有空間向前前進,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對一般凡夫,還未接觸到佛法的人,心念起起落落,惡念一直生,我們就要用因緣果報觀度他。若是已經對佛法開始有興趣,就教他如何好好觀諸行無常法,在二乘中慢慢引導他,「方等」入「般若」,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而不貪著在那裡。
 
*自化、化他悉皆如是,則無一法而不為波羅密之法矣。
 
  所以「自化、化他,悉皆如是」。我們去度眾生,一切都是付出無所求,我們的目標不是在人間法,不是在二乘法,我們的目標是在大乘。所以我們要發大乘心,就要經過菩薩道。所以「自化」,我們自己就要心清淨。「化他,悉皆如是」,都是這樣,我們要用這樣的方法,這樣過來。過去我們的心,有時候也會起惡念,過去凡夫時,慢慢我們了解佛法而接受佛法,已經開始在二乘中行。現在我們知道應該要向大乘,所以這就是「自化、化他,悉皆如是」,要經過人間法,二乘法。「則無一法而不為波羅密之法矣」,就是度彼岸,無有一法不是要從凡夫無明煩惱惡業,度過了煩惱河,到聖人的彼岸,所以每一個法,無不都是「波羅密」。「波羅密」就是彼岸度,就是要到彼岸,度過彼岸,是「度」的意思,這叫做巧度。
 
*斯真善持是經,斯真善行菩薩之道!
若執著於己所修之法,而誹餘法悉以為非法。
 
  「斯真善持是經」,這部經,我們若是用真心好好來受持這部經,「斯真善行菩薩之道」,這就是真善行的人,就是菩薩道。各位,不要執著,「若執著於己所修之法,去誹餘法悉以為非法」。有的人就是:我修到這裡而已,再下去太深了,我不要。就如佛陀開始開講時,就有人覺得這不是我要聽的,他就退座,五千人就退座離席。他只執著在過去的人間法、二乘法,就是執在那裡,耽著在那個地方,真正要走入菩薩道,他就排斥。自己不要接受,當然他就得不到這個法。所以「誹餘法悉以為非法」,覺得其他再說的,過去的我都知道了,未來的我不用再聽那麼多,他就守在那裡就好。
 
*斯謂之不善行,是皆未得見、聞、讀、誦是法華經者。
 
  所以「斯謂之不善行」,這不圓滿,因為要到《法華經》才是圓滿的教法,所以這不是善行,是「皆未得見、聞、讀、誦,受持是法華經者」,就是這樣有偏見,他只守在過去,他不願意再向前走。就如〈化城喻品〉,「前面的路很險要,我很累了,我到這裡就好,就是這樣。」總而言之,我們學佛法,必定要行菩薩大道,經就是道,道就是路,佛陀所說的經,是要讓我們走得通的路,不必怕,向前走,就能到達佛的境界。要不然我們半途而廢,永遠都在六道輪迴中,由不得自己。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註一】〔四無畏〕
(名數)智度論五說菩薩之四無畏。大乘義章十一依之而釋四無畏: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菩薩能聞持教法憶持眾義而不忘,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二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藥有二種,為世間法出世間法,眾生之根欲性有種種,菩薩能了知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一切異見皆能摧破,一切正法悉能成立,無量眾生一時雖來問難,而菩薩悉能於一時酬對,故對大眾中說法不畏也。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眾生問難,隨意解說法,如法能巧斷眾生之疑,是曰能斷疑。以有此能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 」(《佛學大辭典》)
 
【註二】
〔四無礙〕
(名數)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之略。(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四無礙解〕
(術語)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7/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7/28晨語簡記   2016/07/28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7月 30, 2016 4:4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四)
 
學佛者,每天在讀經、聽經,無不都是要去了解,了解治病的方法,就如藥師,要知道藥性,自己有病知道藥性,我們就知道要對症下藥,要發心要入人群,我們更需要了解藥性,了解藥性,才有辦法治眾生的心病,所以我們一定要「盡知法藥應病治」。
 
     
口渴
法水
清水
種子
乾涸
法水
雨水
生病
法水
藥水
生重病
法髓
骨髓
 
 
法藥的譬喻是表中的第三種,還有其他譬喻。


上人的偈文是在講菩薩的修行,我把過程以下圖表示。
2016/07/28晨語簡記 23sg1ad




   
偈文的最後兩句,剛好很有感觸,因為要去講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這兩句可以做為自我超越做得好,可以收到的特殊效果。我因為上人開示的靈感,寫了其他四句。
 
建立共有願景  Build Shared Vision
一切衝突皆化解
一切共識悉圓滿
 
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一切異見皆摧破
一切正法悉成立
 
團隊學習  Team Learning
一切無明皆清除
一切智慧悉現前
 
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e Mental Model
一切迷惑皆消滅
一切信心悉滋長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一切障礙皆消除
一切大道悉現前
 
 
 

菩薩能聞持教法,憶持眾義而不忘,
大眾中說法不畏,盡知法藥應病治,
隨根性樂說無畏,義詞辯說法無畏,
一切異見皆摧破,一切正法悉成立。
 
  菩薩啊,聽,能聽能受持這個法,聽進去了,就是記憶在心裡,不只是記憶在心,還是所有所有的義理都不忘失。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也盡知法藥應病治,就就是說我們發大心、立大願,發心立願,經如何教我們,我們如何來讀,讀經,受教入心;受教入心,也堅持記憶。讀,不是讀過就好了,讀,還要入在心裡,還要不斷去回憶,經的教義是什麼?什麼因緣,佛講這樣的經?
這部經教育我們,就是我們根機適合這部經,告訴我們這部經的路,是要適合我們走,所以讀經受教之後,我們要去身體力行,所以叫做憶持,要常常記得,要常落實在我們的行動,行動中不離開道理,「眾義」,那就是道理,一切的義理沒有將它忘記。天地萬物之間都有道理,我們開口動舌、舉手投足,方向不要偏差,動作沒有差錯,這全都是道理。所以我們若能言行記憶都是一致,我們的行動所造作絕對是沒有偏差。所以我們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因為我們的行為與法是合一,聽與說出去,與我們做的都是一致,所以我們能夠安心在大眾中向大家說法。如是我聞,佛經之中是這樣這樣說,說我們所做的,做我們所說的,因為佛這樣敎我們,我們就這樣學,我們就這樣做,我們這樣做,就是做我們所說,說我們所做,言行合一,這樣在人群中,就能說法無所畏。
 
  所以,「盡知法藥應病治」。世間眾生就是身心不調和,大乾坤四大不調,小乾坤,人心是心念不調和。因為我們的心念不調和,所以容易瞋怒之火起,欲念之水漲起來,時時都是在癡念、愚昧中這樣過。所以,四大不調,在我們的心地,這種乾旱缺法,這就是愚昧,就像天地缺雨水,缺雨水,就如法水沒來滋潤我們的心靈大地,所以我們的心靈大地,善的種子沒辦法下種,這就是愚昧,愚昧就是癡念,眾生就是這樣。這種地、水、火、風在大乾坤中不調和,造成了災害,貪、瞋、癡、僈、疑在我們的內心造就了煩惱複製.就就是我們的心有病了。心有病要怎麼辦?就是要知道學佛。學佛者,每天在讀經、聽經,無不都是要去了解,了解治病的方法,就如藥師,要知道藥性,自己有病知道藥性,我們就知道要對症下藥,要發心要入人群,我們更需要了解藥性,了解藥性,才有辦法治眾生的心病,所以我們一定要「盡知法藥應病治」。應眾生的病,對症下藥,應人間,現在大乾坤也有病了,大乾坤的病,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到底大乾坤的病出在哪裡。
 
  污染啊,污染空氣,污染大地,現在的名詞叫做二氧化碳,很多的空氣污染,使得整個空氣、大地有病了,大地發燒了,溫度上升了,看看天下,放眼天下,天下除了說四大不調,就引起生活上的艱難。就如在委內瑞拉,這個國家現在通貨膨脹,很不安定,物資、經濟很不安定,有錢買不到東西,每天價格都是這樣千變萬化,不斷不斷在漲價,所以這個國家一直處在經濟危機之中,很不安定。造成了商店若開門,就有很多人有時就會去搶,去搶商店的人,不是全都是沒得吃的人,是人心不滿所造國家的亂象。比如說通貨膨脹,國家因為不安定,這個價錢,做生意的人知道價格要漲了,一些商家就趕緊去囤貨,人心的貪念,市場就沒有貨可買。有錢的人囤積貨物,一般的商店就空空沒有東西,所以有的人就會去搶,就如他們的主食是玉米粉,玉米粉是主要的糧食,它們全都被有錢的商店囤積起來之後,自然它就漲價起來了。
 
  一包,本來他們當地的錢是一包二百五十元,就是台幣八百元。現在漲價喊到多少呢?就喊到一包二千五百元,就是台幣八千元。這樣貧困的人自然就買不起了,所以有的人因貧窮,他就要搶。有的不是真貧窮,但因這樣的通貨膨脹,沒道理的漲價,所以有的人就趁機,看見貧困的人在搶,一般人也一樣來搶,所以就造成了社會混亂。這在七月十日那一天,他們的邊界開放一天(開放十二小時),就是讓他能能通往哥倫比亞,一天的開放。光是這一天,有三萬五千人衝過了邊界到哥倫比亞去買東西,去搶購,這就是他們現在社會的景象。
  
 社會不穩定,物價不斷地漲,有錢的人囤積來漲價,沒錢的買不起,一漲起來是十倍,像這樣,社會很不穩定。我們的一顆種子,已經在當地很多年了,在委內瑞拉她默默在付出,因為她的孩子在美國,有一次去美國看孩子,孩子加入慈青的行列,慈青的家長向她介紹慈濟,所以她去我們美國的分會認識了慈濟,慈濟人就開始向她介紹,慈濟從台灣開始是怎麼做,又是如何傳到美國,美國的慈濟人已經跨國在做慈濟,在美國是如何做。因為這樣,她發心立願,這顆種子就落實在委內瑞拉,但是只有她一個人而已,她就要從她自己開始做起,她自己開商店,就是大賣場,她有一個原則,商店絕對不囤貨,也不去做沒道理的漲價,很多人就因這樣很尊重她,來她的商店買東西,就這樣照規矩排隊來買,因為知道她的商店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沒有在這時候趁機漲價,就是用公平價格來應付這些買東西的人。
 
  大家為何那麼尊重?除了她價錢公道,沒有像其它商店,除了尊重她價錢公道之外,因為她好幾年來都一直進入困難的地方,去關懷貧困的人,貧窮學生的家庭,她全都去關心。就如有一回在學校裡,她要去學校,去幫助那些孩子,去看學校,學校現在該是讀書的時候,但是為什麼學校都是空的?教室都空的,教室裡面塗鴉,亂畫,裡面很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學生全都肚子餓,而且老師也無心教書,因為通貨膨脹,要去買東西,採購,老師也要去排隊。後來政府就說,要照戶口、人口買東西,老師就要去登記戶口,就要去排隊買東西,所以老師也無心教書了。所以在學校裡亂成一片。
 
  她,吳冉云,我們的第一顆種子,她就趕緊設法,要如何來幫助這個學校?知道這學校有二百位學生,她已經去了解這些學生的需要,按照名單,準備好這些數量,因為她平時有在付出,也有志工參與,志工裡也有警察,那地方治安不好,所以就幫助她將這些東西送到學校去。當要將貨搬下來時,校長不知道這每一樣東西都已列入名冊中,校長就先搬二份藏在他的家中,後來被女警發現,就是在那個地方幫忙搬貨的人發現了,就向冉云說,校長有這樣的動作。她這樣開始,就向校長解釋慈濟的意義,而且她解釋,在那個地方是憑著自己的力量,為了這些貧困的學生,現在飢荒,有錢買不到東西,她要為這些孩子付出,每一份都在名冊中,將慈濟的精神與他分享,對他說很多的道理。校長自己很懺悔,將東西拿出來,就這樣,他表達他的懺悔,願意投入當志工。
 
  這就是說,在那個地方,社會已經亂到連校長都會私藏著人家拿來要給孩子東西,校長都會私藏,這是一種社會教育也亂了。她在那地方這樣在付出,也無法安定那裡的社會,但是最起碼她的作為也已經引導了不少人,已經面向著愛,所以大家來維護她的商店,大家尊重這樣的作為,慢慢也有一大群人已經受感化了,所以這些民眾與警察,老師等等,大家已經表達出了,去付出原來是這麼歡喜的事,原來能得到尊重。譬如說她的商店,在一開始時也曾經過了很多人圍過來,沒有次序,將她的商店大門撞壞了,她很勇敢站出來,向大家說話,她就說,她在這地方,在這國家,她問心無愧,在這個地方做生意,是這樣在付出,從來不曾隨著缺貨就漲價,絕對不曾有過,價錢都是公道的。幾年來,是抱著那分服務社會的精神,為愛去付出。「你們大家這樣來傷害我的商店,對大家也沒有比較好,我的商店受傷害,我無法再像過去這樣安心來做好生意,來供應大家,這樣對大家也沒有比較好。」
 
  所以,有受過幫助的人,在做志工的人,大家就站出來替她說話:「是啊,現在有良知的人有多少呢?像這樣的老闆,開這麼大的商場來供應我們物資,讓我們能安心生活,我們若不來護持她,誰敢在這個國家做良心的生意呢?」所以大家態度就這樣溫和下來,開始就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這裡與其他的商店不同。所以別人在做生意,動不動就有亂象,她的商場每天都是這樣有次序,有警察自動來維持。其實不用警察,她也是這樣很平順在過。這就是說,菩薩的行為,願意付出,用她的行為在那個地方,雖然是混亂的社會,她能處眾說法無所畏。正在亂的時候,她能站出來說話。這個社會已經亂了、有病了,她知道那個病源是來自於國家的貪污,來自於商人囤積物資,抬高價錢,她絕對要做給人家看,就是做應該做的事情,平息了大家這念不軌的心。所以有些商店,她的同行者看到了,也開始慢慢跟進,安定這社會商場的現象。這就是「盡知法藥應病治」
 
  「隨根性樂說無畏」。眾生的根性,那個社會的情形,社會的人心是如何,就隨那個地方,她應身這樣去說法、去做。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有「四智」、「四無所畏」(四無畏與四無礙智不同,詳見註解說明),這就是我們在學的。這種處群入眾,就是我們的行為,說我們所做的,做我們所說的,我們對法真正入心,按照法、按照道理,我們這樣行、這樣做、這樣說,言行合一。所以「一切異見皆摧破,一切正法悉成立」。我們若是能大家發菩薩心,聽法、聞法,信守奉行、憶持不忘,這些道理這樣常常記得,自然言行合一,大眾中說法就無所畏。
 
  我們能知道人間的毛病、人的心的毛病、天地之間的毛病、社會的毛病,我們可以應藥治病,這就是我們要先很了解社會人間眾生的根機,我們要常常展現出來,要說、要做,這樣自然我們「義詞辯說法無畏」。要常常說,無所畏。自然「一切異見」,不同樣的看法,自然慢慢也會同樣。就像那些商店,看到吳冉云她的商店可以這麼平安,大家也會慢慢受感化,自然這些異知異見的人,慢慢也會歸正回來,所以「一切正法悉成立」。所以我們要用心,一切法無不都是在我們的行動中。經文裡這樣說,
 
經文:「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塔,我們前面說過了,就是有經、有法的地方,都可以建塔,那個地方就是有法在,有佛的法身在那個地方。若有人看到這樣的塔,就是有佛法的地方,有法高顯的地方,應該就要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人看到這樣的道理,能夠依理而行,信受依教奉行,這樣的人,自然他會漸漸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近正覺,正知、正見、正覺悟,將這個法能為…入為自己的己心,自己有辦法去行動。人人本有靈山塔,這個塔在我們的內心裡。接下來再說,
 
經文:「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
 
  佛陀再喊藥王,說:「多有人」,很多,有人已經在家或者是出家的菩薩,「若不能得見」,不能得見就是還沒或者是沒看到,聞──聽、讀、寫、持這部經,意思就是這部《法華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受持、書寫這部經,還不能去供養的人,雖然他在家,或是他出家了,有心要聞法,有心要修行,但是他卻是沒有那個因緣接觸到這部經,或者是接觸了,他不願意聽,不願意讀誦、受持,若是這樣…。接下來這段經文說,
 
經文:「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經文簡釋:
「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當知如此人等未能善行,此菩薩殊勝善行道。
 
  像這樣,雖然出家、在家,還無緣去讀誦受持那部經,我們就要知道,「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這樣的人行善,發心立願還不夠,只是知道因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是知道這樣而已,還不知道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這個法他還不知道。雖然出家,雖然學佛的在家人,他只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未發大心、立大願,所以還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若真正是已經看到了這部經,聽到這部經了,也受持,行這部經的法,這樣才是真正行菩薩之道。簡單說來是這樣。所以說「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這個人就是還沒真正發菩薩心,還沒真正得到殊勝的善行。我們要真正發大菩薩心,要有四弘誓願,要有四無量心,才是真正殊勝的菩薩道。
 
未善行:秉前諸教,未能巧度,若聞是經,即入圓教,名為巧度,乃善行。
 
  所以,未善行;未善行就是說,過去所說的,未能巧度,我們前面有說「未能巧度」。「若聞是經,即入圓教,名為巧度」。還沒善行菩薩道的人,就是還沒得到巧度,就是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要去度眾生,要度眾生,你就要有種種方便法,要隨機應教,這是佛佛道同,要巧度,就是應眾生根機,度化眾生。所以若沒有得到《法華經》,不知道方法在人群中,在天下人間去暢通,去巧度眾生。所以「若聞是經」,若有聽到這部經,就是《法華經》,「即入圓教」,「法華」就是「圓教」,「即入圓教,名為巧度」,我們前面有說過,這叫做善行。
 
經文簡釋: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即使有人曾得聞是經典者,乃是必要之道,故曰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所以「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經典經文這樣說,就是說,「即使有人曾得聞是經典者,乃是必要之道」,是佛陀心所祕藏,佛陀說法四十多年,這個法,佛的本懷這樣護著,一直守護在他的內心,就是《法華經》。諸佛道同,這這部經典是必要之道。所以「故曰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因為是佛心所懷抱著,要為眾生所說最重要的法,最重要的法,就是善行菩薩之道,這是千經萬論,唯一就是要希望眾生能善行菩薩之道,這在這段經文這樣說出來。
 
謂善於行此菩薩之勝道。菩薩具足如來無量教法,復於自利利他,種種所行之法無所執著,斯即善行菩薩道之義。
 
  也就是說,「善於行此菩薩之勝道」。要完成菩薩殊勝之道,菩薩必定要具足如來無量教法。菩薩不是發菩薩心就好了,他要無量劫以來不斷要歷練,要不斷去求法,法入心,生生世世累積如來無量教法,這就是菩薩以如來無量的教義,就是要自利,同時也要利他。在修行的過程,這也是自利,雖然入人群中,也是在造福結善緣,但是造福結善緣,回報回來,是自己被尊重。剛剛委內瑞拉一群的志工,不就是這樣說嗎?付出很歡喜,其實這樣的付出,是受人所尊重的,是自己得到利益。沒有錯,這就是自利,我們雖然是付出,其實也是利自己,利益自己,我們就是要利益他人。法,我們要很用功去追求,追求了這個法,我們很體會了解,我們必定要再與大家分享。這個法入我的心,在生活中我的改變,我對這個法,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與這個法如何來會合,這是自利利他。我們對法若很清楚,對事物就能會理,事物能與道理會合,道理應用在人事物中,若這樣,這就是自利利他。
 
  「種種所行之法無所執著」。我們在修行,真的要開闊我們的心,心包太虛,與天體合一,這種無所著,不受污染,不會受人群中種種形色、聲音來污染了我們的心,於法若很透徹,就不受污染,無所著就不受污染。「斯即善行菩薩道之義」。我們要好好開闊心胸,要好好將佛法去探討了解,聽一法就要拳拳服膺,要記憶著,要憶持,種種的道理不要忘記了,舉手動足無不都是法,要用這個法住在心中。人人有個靈山塔,我們這個靈山塔讓人看到了,讓人起歡喜心,到處都可以建立靈山塔,人人的心中都是一座靈山塔,我們若是了解,心有靈山塔在,到處無不都是法。
 
如人心念於惡,則以人、天乘對治之,而不著於人天道心念於世間,則以二乘法對治之,而不著二乘道。
 
  所以「如人心念於惡,則以人天乘對治之」。我們若對法都很了解了,我們面對著惡人,有人心念若起惡,我們要如何去改變他呢?我們就要用人天乘,人天的教法。「要做好事,知道嗎?人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惡有惡報,惡報有三惡道,我們要眾善奉行,人間能得到富貴在人生,能夠將來能得福生天。」用這個道理向一般的人,心起惡念的人說,我們用心慢慢讓他體會善惡因果,這叫做人天乘來對治。「而不著於人天道」。我們用這個法來對治這樣的人,但是我們自己就不執著在這樣,做善,就想要求生天,沒有。我們是希望行在菩薩道,付出無所求,不想要求回報,所以菩薩本來就是付出無所求,所以叫做「不著於人天道」。但是你遇到這樣的人,你就要用人天因緣果報,善惡果報觀來跟他說,這就是用方法,善巧,巧度眾生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教法,我們自己不受染著。
 
  所以「心念於世間,則以二乘法對治之」,若是已經在修行了,只是心念在人間,有的人就說:「人間也不錯啊,我做好事,做人也不錯啊!」我們就要趕緊用二乘法來對治他,跟他說:「人間雖然是好,但是你知道嗎?有苦集滅道。」有的人沉著在這個人間裡,他沒有受過苦,所以無所事事在人間,所以我們就要讓他知道人生無常,瞬息無常,人生苦難偏多,我們要讓他了解世間是這樣,這就是二乘法。用「四諦」、「十二因緣」法來對治他,讓他能走入佛門來,好好修行,哪怕他修「四諦」、「十二因緣」法,也已經入佛道來,去除無明,這也就是用這樣的二乘法來對治他,這也就是巧度。
 
  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四十多年間,面對著二乘的弟子,就是這樣教育他,讓他已經到了二乘。但是「而不著於二乘道」,現在佛陀就是要叫我們不要著於二乘,我們還有空間向前前進,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對一般凡夫,還未接觸到佛法的人,心念起起落落,惡念一直生,我們就要用因緣果報觀度他。若是已經對佛法開始有興趣,就教他如何好好觀諸行無常法,在二乘中慢慢引導他,「方等」入「般若」,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而不貪著在那裡。
 
自化、化他悉皆如是,則無一法而不為波羅密之法矣。
 
  所以「自化、化他,悉皆如是」。我們去度眾生,一切都是付出無所求,我們的目標不是在人間法,不是在二乘法,我們的目標是在大乘。所以我們要發大乘心,就要經過菩薩道。所以「自化」,我們自己就要心清淨。「化他,悉皆如是」,都是這樣,我們要用這樣的方法,這樣過來。過去我們的心,有時候也會起惡念,過去凡夫時,慢慢我們了解佛法而接受佛法,已經開始在二乘中行。現在我們知道應該要向大乘,所以這就是「自化、化他,悉皆如是」,要經過人間法,二乘法。「則無一法而不為波羅密之法矣」,就是度彼岸,無有一法不是要從凡夫無明煩惱惡業,度過了煩惱河,到聖人的彼岸,所以每一個法,無不都是「波羅密」。「波羅密」就是彼岸度,就是要到彼岸,度過彼岸,是「度」的意思,這叫做巧度。
 
斯真善持是經,斯真善行菩薩之道!
若執著於己所修之法,而誹餘法悉以為非法。
 
  「斯真善持是經」,這部經,我們若是用真心好好來受持這部經,「斯真善行菩薩之道」,這就是真善行的人,就是菩薩道。各位,不要執著,「若執著於己所修之法,去誹餘法悉以為非法」。有的人就是:我修到這裡而已,再下去太深了,我不要。就如佛陀開始開講時,就有人覺得這不是我要聽的,他就退座,五千人就退座離席。他只執著在過去的人間法、二乘法,就是執在那裡,耽著在那個地方,真正要走入菩薩道,他就排斥。自己不要接受,當然他就得不到這個法。所以「誹餘法悉以為非法」,覺得其他再說的,過去的我都知道了,未來的我不用再聽那麼多,他就守在那裡就好。
 
斯謂之不善行,是皆未得見、聞、讀、誦是法華經者。
 
  所以「斯謂之不善行」,這不圓滿,因為要到《法華經》才是圓滿的教法,所以這不是善行,是「皆未得見、聞、讀、誦,受持是法華經者」,就是這樣有偏見,他只守在過去,他不願意再向前走。就如〈化城喻品〉,「前面的路很險要,我很累了,我到這裡就好,就是這樣。」總而言之,我們學佛法,必定要行菩薩大道,經就是道,道就是路,佛陀所說的經,是要讓我們走得通的路,不必怕,向前走,就能到達佛的境界。要不然我們半途而廢,永遠都在六道輪迴中,由不得自己。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註一】〔四無畏〕
(名數)智度論五說菩薩之四無畏。大乘義章十一依之而釋四無畏: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菩薩能聞持教法憶持眾義而不忘,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二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藥有二種,為世間法出世間法,眾生之根欲性有種種,菩薩能了知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一切異見皆能摧破,一切正法悉能成立,無量眾生一時雖來問難,而菩薩悉能於一時酬對,故對大眾中說法不畏也。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眾生問難,隨意解說法,如法能巧斷眾生之疑,是曰能斷疑。以有此能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 」(《佛學大辭典》)
 
【註二】
〔四無礙〕
(名數)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之略。(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四無礙解〕
(術語)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7/2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