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法華文句三軌,弘傳經教必須具備。
利物以慈悲為首,須有以忍辱為基,
說法以忘我為本,處於諸法空為座,
能行三法自他利。
我們昨天有聽過了,應該也記住了,弘經,三項必備,那就是三軌法,三軌法;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我們人人若有發心,開始要持經弘法,我們要有這三種必具的方法。這個方法在這本經裡很重要,所以在《法華文句》也更用心去重視,將它整理為三軌法。所以說,我們傳經的人必定要具備的,就是特別向我們提醒。所以我們要利物,利物就是救度眾生,為天下人間要如何去度化眾生,不只是光在人間,是六道三途,六道三途在人間都看得到,富貴如天人,平常如人間,苦難如地獄,不受規教如畜生道,貧窮苦難中,就像在餓鬼道,這六道,又加上了人間人心不調,時時衝突,大家脾氣,瞋、恨、仇,不斷地人禍製造,這不就是人間六道具足嗎?人間六道中,即時都能看到三惡道、阿修羅道,這都是很苦惱,痛苦不堪的人生。
所以人間,上有天堂,享受富有的人間,下有三途,或者是阿修羅道,都在周圍人間裡。想,我們難道不能向著佛陀的教法真理多用一點心?雖然富貴如天堂人間,也不是永恆,用心去看,雖然他現在人生是這麼的富貴,財產、事業很得意,但是像這樣的得意,是不是永恆呢?人間世事無常,無常瞬息,很容易發生,追求這種人間天堂的生活有什麼好?若是我們在平常的人間,大家循規蹈矩做好事,循規蹈矩,就是家庭生活,安分守己在社會,雖然這樣也是很好,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間,但是我們也要再想,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任何一個人都逃不過這八大苦。不知不覺的生活,時間不知不覺這樣過去,我們的生、老、病、死總是這樣一天一天的接近了,有什麼樣的快樂呢?
就像魚與水,水每天都在漏掉,漏掉一點、一點,一直漏,魚的水一直乾掉了,我們的生命與在魚缸中的水與魚一樣。所以,雖然是這樣平凡人生,同樣沒有離開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藴熾盛,內心與身體種種的苦。是啊!人生苦不堪,明顯的貧窮苦難,明顯的天災人禍很多,這麼不堪忍的世間,有什麼好留戀?要能脫離這種生死,唯有妙法,佛陀的教法。佛陀他覺悟了天地人間宇宙萬物真理,讓我們在做人這期間能透徹了解,對物質一切,對人與事一切,在我們內心很透徹了解,沒有起貪、瞋、癡、慢、疑的心態,我們全都了解了,自然能顯現出人與人之間互相生活的規則。人生朝何目的而來,再好好安心學道,道是要用在日常生活,從那微細八萬四千煩惱塵惑,塵沙惑完全去除.八萬四千無明塵沙惑全都去除。
當然,這不是一生一世,也不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要在累生世,找們的累生世結下來這因緣,現在我們能在此同修圓教,就是《妙法蓮華經》,讓我們在這時刻,能夠每天聽、講、讀誦等等,法了解入心,這是多麼殊勝的因緣啊!這因緣不是今生此世來的,是過去世中,這很不簡單。佛世時代要見到佛、聽到法都不簡單,佛陀講經四十多年,就是要聽《法華經》,這個時間佛陀開始說要說,決定開方便門門,示真實法,這時候五千人退席,明明在場,佛陀開始要講,五千人退席。可見要真正能用心圓滿,從開始一直到最後,堅持將整部的經典能受持,這樣去用心聽、用心讀、用心說,這真的是不簡單,不容易啊!尤其是現在,人間七十億人的人口,有多少人認識佛教呢?又有多少是正信的佛教徒?正信的佛陀徒又有多少能夠接受《法華經》的道理,著實在人間去身體力行呢?若這樣一直想下去,這實在是很不容易。
所以佛陀在<法師品>這一品,這樣再三一直以藥王菩薩為當機者,不斷呼喚著藥王菩薩,因為藥王菩薩他身體力行就是在這個圓教,身體力行就是在人群中,他求法心切,在人群中也在發願,所以藥王菩薩在<法師品>,他是最適合的代表著,所以佛陀以藥王菩薩為啟機者,這是佛陀他很刻意再叫藥王:「你要注意聽。這持經的困難,持經的功德,哪怕你是聽聞一句一偈,也能夠得到諸佛護念。」這是前面的文說過了。你若聽了有入心,表示你開始能下定決心,能有堅定心,就能有起步,就有走路;你有起步,有走路,自然護法龍天就會保護你,也是諸佛所護念,是衣所覆之,就是佛衣服將他覆著。這是前面的文,我們都還記得。表示願意發心,好好用心來體會,了解《法華經》,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
發心之後,開始「利物以慈悲為首」。就是要利益眾生,所做一切,體會眾生的苦難,了解眾生生死輪迴,了解眾生人間煩惱、無明造業,所以有很多很多,佛陀期待弟子都能利益教化眾生,這叫做利物。不論是人物、動物,所有一切生命物,我們都要展開了慈悲的心,所以要以慈悲為首。「須有以忍辱為基」。我們要忍辱,修行很不簡單,一定要忍辱,若沒有忍,這條路走不下去,菩提大直道,儘管佷直、路很平,我們若沒有忍辱,真的也走不下去,所以必定要忍辱,因為我們的道若一寸,魔就一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困擾這個正道,這是很常有的事,所以我們表示那分懇切的心,專心堅定,所以「須有以忍辱為基」,真的是要很忍,否則要做利人的工作,真的是困難重重啊!佛陀要成佛,就要先降魔,降伏很多的魔軍,很多的煩惱,才有辦法突破了魔軍,才能成正等正覺,何況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當然,魔就是煩惱,很多的煩惱圍來的時候,你一定要有這堅忍,忍受了一切,所以這就是我們持經最根本。
再來訧是「說法以忘我為本」。其實說法,無法可說,《金剛經》裡面是這樣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不是我是能說法的人,我也是要將經典的常識拿來了解,不是天生自然就會說法。而且,也要很用心、用功去體會它,了解了法,就要在人群中去看人間事。感恩啊!佛法的奧妙,佛陀的智慧,原來二千多年前所說的是現在的事情,這種法在現代,沒有離開,用在現代就是治世良方。將這樣和大家分享,不是有什麼法,我有辦法可說,所以「說法以忘我為本」,不是我能說,但是我只是多用心而已。其實說過的,有時也是會再忘記,要重頭再複習過來,幫助記憶,同樣都是人。所以「說法以忘我為本」。
「處於諸法空為座」。諸法都是空,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什麼相都沒有,去除掉。就是說,我現在所了解的法,就是這樣說給大家了解。「能行三法自利他」,我們若有辦法,這三法,慈悲,以大慈悲為室,以柔和忍辱衣,以諸法空為座,這三法若能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來持這部經,這樣自然自利,我自己也很歡喜,雖然每天都很忙,但是時間要好好把握,把握好時間,趕緊浸淫於法之中,覺得很歡喜,今天所接觸的事,有什麼煩惱,一切一筆勾銷了,沒什麼煩惱,這是自利。再來要如何將心得再與大家分享呢?利他。看看大家能受用,這樣落實生活中,開闊在各地付出,這就是歡喜,他們做了也歡喜。
就像昨天、前天、大前天,三天,在中正紀念堂,七月吉祥月、孝親月、報恩月,集中在中正紀念堂,三天展示出了菩薩道所說的教法,無不都是關心在天地之間。菩薩的精神,連續在那個地方。唐美雲,還有孫翠鳳兩團的劇場,三天在中正紀念堂,配合慈濟人,人間大菩薩,在那個地方這樣表達出來,用肢體語言,歌與經文韻律,配合他們的肢體語言,用這樣來表達出佛法的真,經文裡頭的真,肢體的美姿,大家那種一致的姿態,這是美,是真、善、美,這樣會合在那地方。
每天,都在擔心,會下雨嗎?因為每天都在看氣象局報導,都說會下雨,下午之後,午后會下雨,很擔心!昨天花蓮六、七點下雨了,也很擔心中正紀念堂,這幾萬人聚集在那地方,台上是這麼多人要演繹,這齣戲的服裝,在台上又不能穿雨衣,要如何是好?幸好,到最後還是圓滿了。感恩啊!真的是感恩月,天龍護法,大法在大庭廣眾表達出來,能引導人人齋戒戒殺,這也能引導很多人。這是三天的法會,不同的法會,是圓教的法會,在人間展示,這樣圓滿成就了。很歡喜,這就是我們人間的佛法,很需要天龍護法的護持,更需要人間虔誠、堅定的心意,這很需要。所以我們佛法是久久流傳,最真、最善、最美,能在人間成為治世良藥,這是最重要,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這是前面的經文,我們說過了。接下來就說,
經文:「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經文簡釋: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於諸一切眾生界,以慈心故,拔除諸憂惱,施與其快樂。
這幾句的經文就是三法軌,大家要很用心記住。我們要入如來室,「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室,就是一切眾生中的大慈悲心。一切眾生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這本來人人都有,人人皆有佛性。《法華經》一直要向大家表示,一直要向大家提醒。「如來室者」,是「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每一位眾生都有,但是每一位眾生都被煩惱覆蓋著,所以我們在這眾生中若有人發心,發大慈悲心,大家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但是他若沒有發心出來,若沒有啟動他的慈悲心,即使如來室在他的內心,也沒有用。所以在一切眾生中,要有人發大慈悲心,這樣這個人開始就能夠入如來室,這就是與佛接近,漸漸接近佛。
「於諸一切眾生界,以慈心故,拔除諸憂惱,施與其快樂」。大慈,這就是大慈悲的心,因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界,一切生物,人物、動物等等,於諸一切眾生界,我們要發揮慈心,這個慈心能拔除諸憂惱,憂悲、苦惱,就是要用慈心。看,菩薩走近到苦難人的身邊,展開了雙手,擁抱著眾生,「不必怕,不必怕!安心啊,安心,事情過去了。」我們不是常常看到人間這樣的菩薩,人間菩薩展開雙手來擁護眾生,這就是「拔除諸憂惱」,你靠近苦難的眾生去陪伴他,他在恐懼中,你去安慰他,他在憂愁中,你去陪伴他,當他最需要、最緊急時,你趕緊去救濟他,這就是「施與其快樂」,轉煩惱為菩提,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慈就是拔苦解憂惱,讓他轉煩惱憂惱為開心快樂,這叫做慈。
*以悲心故,方便救濟,拔其苦厄,如是之心,能容一切,名慈悲室。
「以悲心故」,剛剛是說慈,現在是悲。「以悲心故,方便救濟,拔其苦厄,如是之心,能容一切,名慈悲室」。剛才的慈,是能去除人的心理毛病,悲呢?悲就是眾生生活在最危急、很危險、很難過等等,身心受到困難,這個時候悲心就要生起,要趕緊用種種方便去救濟他。慈心,用道理去膚慰,有緊急,眾生的困難,就要設法,以種種方便去救濟他,去拔除他的苦厄,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所以常常「慈」與「悲」二字都合在一起,「慈」是解除他心的憂惱,「悲」是拔除他生活上,人身有形等等的苦厄,這樣二字合起來,全人類的身心苦難,就是需要慈悲心。「如是之心,能容一切」。因為慈悲的心,室,這個室,能容納一切。因為佛心廣無邊際,與天地為一體,所以用大慈悲心為室,這就是心包太虛,這就是慈悲室。
*如來自證之第一義空法性,即是如來常住之室。惟此以利樂眾生言,故以入大慈悲心為室。
「如來自證之第一義空法性,即是如來常安住之室」。大慈悲室就是如來常安住之室,因為我們入如來室。所以,「如來自證第一義空法性」。我們雖然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其實佛陀的真如本性與天體合而為一,所以那個心已經是開闊,一切法性即是空,因為他已經包容含天地。這就是諸法性空,什麼樣的法都可以容納進來,不論硬的、軟的都能容納。「即是如來常安住之室」,這就是如來對天下人間所包容一切。「惟此以利樂眾生言」。因為這樣,佛陀有這麼開闊的大心,其實我們人人都有,我們人人都有辦法,只要你入如來室,以大慈悲為室,只要人人是這樣,那就是以此利樂眾生,那就是入大慈悲心為室。有辦法這樣,將這些眾生都包在我們的內心,讓眾生去除憂惱,讓眾生能得安穩。我們若能這樣,這就是入如來的大慈悲室。
*慈、悲是四無量心其中之二法,有三:
一、生緣慈悲,如見苦痛心懷拔濟,由有我相故有生相。
所以,「慈、悲是四無量心其中之二法」。慈與悲,在這二法中又有三項,一是「生緣慈悲」,就是「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與眾生的緣,緣起慈悲心。所以我們常常要說感恩,因為眾生有苦難,才能啟發我們的大慈悲心,這就是「生緣慈悲」。因為眾生有苦難,「如見苦痛心懷拔濟」。「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不是我們常常在說的話嗎?與眾生同體大悲,這叫做「生緣慈悲」,那就是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由有我相故有生相」,因為有我可以去救人,有這些眾生的相,所以菩薩要現菩薩的形態,向苦難的眾生走過去。
二、法緣慈悲,以二空觀智,空除眾生之相而發慈悲。此仍有功用之觀智,為有法相。
第二、「法緣慈悲」,那就是「以二空觀智,空除眾生之相而發慈悲」。那就是能空除眾生之相而發慈悲。我們人都有人相、眾生相,他與你、與我,他與你有關係嗎?你和我有關係嗎?彼此都有關係,我們才會對他會關心。現在我們對眾生要用大心,天下眾生為一體,這就是妙有,但是我們對天下眾生,都將他空觀,除去眾生相,這些眾生都是合為一體,就沒有人我的分別,這叫做空中妙有。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混為一體,那就是空掉了他與你、與我的相,這就是「法緣慈悲」,沒有人我相,那就是發大慈悲心。
「此仍有功用之觀智」。這就是我們的功用,這種二空觀智,就是沒有人我是非,合為一體,就是已經除去了一切眾生相。我們功用,我們不忍眾生苦,這樣就是去發揮我們這分的大慈悲心。「為有法相」,這是有法的相,但是是空中妙有。我們若一切都沒有,就沒有了,那苦是什麼?苦也沒有了。那些人苦了之後,過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什麼功用都沒有。有啊,雖然苦是他的業力帶來;但有了因緣,既然我看到就是有緣,就要去付出,不分他是誰,就是付出。
三、無緣慈悲,照見從本以來,生佛同體。無有所起慈悲之境,及能起慈悲之心,此無功用道,為如來之大慈悲。
第三,「無緣慈悲」,就是「照見從本以來,生佛同體」。就是這樣,用這個空智來觀眾生,無人相、無我相,無一切什麼樣的相,但是眾生的苦,我們用這樣的智慧來照見,來觀照。「照見從本以來,生佛同體」,眾生與佛是同體,這叫做「同體大悲」。所以「無有所起慈悲之境」。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人人本具佛性。「及能起慈悲之心,此無功用道」。這本來大家就有了,起慈悲心,這也很簡單啊,一念心一起,哪有什麼困難呢?沒有什麼說要如何去用功,就要怎樣去行道,因為這人人本具,只要轉一念心就是了。「為如來之大慈悲」,這個這麼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分別呢?不複雜,很簡單。
*若人能安住於此心,即名入如來室。慈悲覆物,惠利歸己,名之為室。入此室者,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
所以,「若人能安住於此心,即名入如來室」。「慈悲覆物,惠利歸己,名之為室」。慈悲能覆物,覆蓋起來,「惠利歸己」。太陽很大,我們若沒有蓋這間房子,大太陽,你要躲到哪裡去呢?下大雨,你要到哪裡遮雨呢?就是有這樣的覆蓋,這就是室。其實,入如來室是利益我們自己。所以「入此室者,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因為我們入如來室,先度到我們自己,哪有說去度到誰呢?是先度自己,入如來室,我們自己先享受,有這個法,才將這個法給別人,所以先利己後利人。
經文簡釋: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以柔和故,不惱於人,以忍辱故,不思報怨,有慚有愧,名為著衣。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是「以柔和故,不惱於人,以忍辱故,不思報怨,有慚有愧,名為著衣」。有慚愧心,自然我們能很柔和,我們就沒有瞋怒煩惱心,你能忍辱,你就不會愛恨情仇,冤冤相報,因為我們常常都有慚愧心。慚愧心,就要穿這件衣服,不要犯了做人的規矩。有這件衣服穿著,我們既發心成為佛的弟子,就要有佛弟子的樣子,不要脫離這件衣服,這是一個規則,戒能防非止惡,這件衣服就是成就我們的道業。
*衣以外調寒暑、內護身命為用。能柔和忍辱,則足以外遮暴惡,內持賢善,故即名著如來衣。
所以「衣以外調寒暑」。衣服可以分冬天、夏天,向外面來看,外面的境界很冷,我要穿厚一點的衣服;外面的氣候很熱,我就穿薄一點。對我們的身體,衣的裡面就是我們的身體,「內護身命為用」。其實調節了我們的身體,因我們的身體所需要的溫度要剛剛好。所以「能柔和忍辱,則足以外遮暴惡,內持賢善,故即名著如來衣」。大家看文字能了解,我們若能忍辱,自然就能向外遮暴惡,我們若較柔和一點,就不會惹是非,對我們的內心能堅持賢與善,以佛的道理,我們不會糊塗了,這就是著忍辱衣。對外和人事,對內解佛法,這就是著柔和忍辱衣。
*忍辱六度之一,柔能克剛,和能攝物。忍辱運物,遮彼化醜止惡,教善顯揚,功德莊嚴,名之為忍辱衣。
「忍辱,六度之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忍辱這就是六度之一。「柔能克剛,和能攝物」。我們若是柔,態度再強的人,也會被很柔的人將他攝伏起來;和,就是與人和和氣氣,我們要帶動眾生,要淨化人心,這樣才能與人投入。所以「忍辱運物,遮彼化醜止惡」,我們忍辱,就是能用真、用善、用美的,這樣去教化眾生,讓眾生惡念瞋恚能解化,這就是因為有忍辱心,我們才能改惡從善,遮蔽掉了醜惡的行為。所以「教善顯揚」,我們要教育,人家說「隱惡揚善」,壞的是非,我們都不要去傳,好的事情,我們要多說,這叫做「隱惡揚善」,不要搬弄是非。「功德莊嚴」,自然揚善就功德莊嚴,世間無惡,自然善的功德就顯現。「名之為忍辱衣」。
經文簡釋:「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如來座:一切法空是。
即如如智之謂如來,如如智常契證於一切法畢竟空寂之如如理體,即名坐如來座。
「如來座者」,是「一切法空是」。如來座,那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空,要計較什麼呢?人事不需要計較,人我是非,不要計較啦!事事放下,道理看清楚,一切皆空。「即如如智之謂如來」,這叫做如來,以如是法而來人間。「如如智」就是「常契證於一切法畢竟空寂之如如理體」。「如」就是如是這樣,如是法,它的道理,它的體,本來道理是無體相,是如如,就是很普遍,但是體就是這樣。常契,我們要「證於一切法畢竟皆空寂」,這就是如如理體,一切皆空寂就是無體相,所以「名坐如來座」。
*一切法空:法空即佛自證平等妙法,實相真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一切法空:法空即佛自證平等妙法」。佛陀已經證得平等妙法,所以他才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些眾生都與我一樣有如來智性,所以佛陀已經自證平等妙法,眾生皆平等。所以「實相真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人我是非、眾生相都去除,這就是一切法空。
*法空安心,於諸法中得最自在,名之為座。坐此座者,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
「法空安心」,就是「於諸法中得最自在」。法,一切法若皆空掉,自然這個法中就得最自在。這個法無掛礙,付出無所求,無掛礙,大家平安,不必擔心,所以很自在,「名之為座」。「坐此座者,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坐在這個法座上,其實整天都在說法,就沒看到有法可說,因為大家已經了解「法空安心」了,「於諸法中得最自在」,大家都很自在,已經坐在法座上,雖然整天坐在座上,整天說是在講法,其實沒看到什麼法可說。有看到法嗎?道理本來看不到,但是放開,就是法包太虛;回收進來的,無形無蹤,在真如本性。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