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8/1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8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8/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8/19晨語簡記   2016/08/19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8月 19, 2016 3:21 pm

20160819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親法不離左右,如影隨形;
近而不受教誡,近之無益。
親近隨順得受道法見佛,
使之聞法領解修因證果。
 
  用心啊!「親法不離左右,如影隨形;近而不受教誡,近之無益」。用心體會,說我們親近法嗎?我們每天都在禮經、拜經、持經、誦經、讀經,每天全都在文字裡,這樣一直在念,一直在誦,經法都在我們左右,如影隨形。走到這裡也在念佛,走到那裡也在誦經,這樣形影不離,就是誦經、念佛,這樣這麼的親近。「近而不受教誡,近之無益」。要用心去體會,只是說我在寺院裡,每天早晚課都有做,每天聽經我都有在聽,有啊,在這環境中,都沒有離開經典所在的地方,很親近。「近而不受教誡」,雖然很親近,但是裡頭的規矩,生活的規則,都不願意以「六和敬」,不願意隨眾,不願意同修同行,像這樣,「近之無益」啊!只是住在裡面而已,心不受教育,這樣又有何用?
 
  「親近隨順得受道法見佛」。我們親近法,在法的周圍,我們要隨順,隨順人群,隨順生活,我們要隨順規則、規矩,接受道與法,道是這樣走,我們就要這樣行;法是這樣教,我們就要這樣接受。若能這樣,近這條路,走這條路,勤精進往這條路的方向、教法走,這樣我們就能慢慢接近法,慢慢地,法的道理入心來,身心與法會合在一起,若這樣,要見佛就不困難了,只要我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這樣見佛有困難嗎?所以「使之聞法領解」。我們若入如來室,著如來衣,了解這個法,全都清楚,「修因證果」。佛法這樣跟我們說,隨順佛法這樣走,有這樣修的因,就有這樣得的果,我們若沒有隨因,因若沒有修,我們怎有辦法證這果報呢?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不只是表面而已。
 
  過去有這樣一位學僧,他想去取經,玄奘法師能吃盡那麼多的苦,願意到印度取經。回來了,帶著經法回來,受到全國,君,就是皇帝,或者是老百姓,人人的尊重,將佛法這樣譯在中國,讓大家接受佛法。他覺得很羨慕,他也很想,願意向西方,學古人的芳蹤,到西方去,去探討西方,就是印度的佛法是長得午麼樣。就向師父請假,表達他下定決心想要往西方取經。師父也同意他:「好啊!你準備何時前往?」他就說:「我打算再一星期後,七天後,我想就能啟程。」「你既然要去西方取經,為什麼還要再等一星期後呢?」就說:「我想要準備,準備一些東西。」「你要準備什麼?」他就說:「這裡到西方很遠,路不知要走多遠?所以我應該要去請編草鞋的師傅,為我準備一些草鞋,我來準備幾雙草鞋,預備走路時,鞋穿破了能夠替換。」師父就說:「這樣要等七天,去訂做,不如,很多信徒都佷發心,來,我替你呼籲一下,讓信徒發心,叫人布施給你。」「若能這樣也很好,師父,感恩啊!」師父真的就宣佈:「有這樣發心的人,發願到西方取經,需要草鞋。」大家聽了,歡喜,踴躍送草鞋來,有人送一雙,有人送二雙,踴躍送來,草鞋已經囤積了整個牆角,這麼多。「這麼多,夠了,夠了,不要再送來了。
 
  那一天,有一位居士就拿著一把雨傘來了,「我聽師父說,你要去西方取經,了不起啊!我覺得,下雨、出太陽,你在走遠路不方便,我帶了一把雨傘來送你,能遮風,也能遮太陽。」「感恩啊!」雨傘收下來。「很感恩,師父替我想得這麼周到。」過了一下,又有人送雨傘過來,同樣還是要祝他此行平安,能遮風遮雨。又來了,再來了,送雨傘的人很多,一大堆的雨傘都送到寮房裡,寮房裡有很多雨傘、草鞋,「我到底要帶多少?無法全都帶,我到底要帶多少?」師父就來了,「你一切都準備好了嗎?」「該有的全都有了。」「還有缺什麼嗎?」「沒有了!沒有了!草鞋已經有這麼多,還有雨傘。」「是啊!怕你日曬雨淋,所以大家都很熱心。」「是啊!」師父就又跟他說:「看你這些東西,雖然準備的很充足,但是,你要走這麼遠的路,到底要多久才能到呢?這趟路,可能要經過沙漠,也要經過溪海。溪河一定要經過,我不如來呼籲大家送一艘船給你。」聽到了,這位學僧就趕緊向師父說:「不用!不用!我光這些東西,就已經不知要怎麼帶了,師父啊,不要再給我一艘船。」
 
  師父說:「不能沒有,過溪與河,你沒有船要怎麼過?」學僧聽到師父這樣說,他清楚明白了,趕緊跪下來向師父磕頭、頂禮,「師父,我一切都明白了,法,一切法,古人西方取經,尤其是玄妖法師,鳩摩羅什法師從西方而來,玄奘法師從東方而去,不論是從東方去取經回來,或從西方用心帶法而來,他們都已經將這經典翻譯了。我出家這麼多年,內心還是空空的,空過時日,就近能有經、有法能讓我聽,可讓我修,有這麼好的道場,這樣我不懂得要珍惜,我還想,想去遙遠遙遠的地方,到底這一趟路去要多遠?人生無常,這麼多人西方取經,去的人有這麼多,回來的人有幾個人呢?我也想要去,但是,想要的東西,還要準備這麼多讓我有掛礙的東西,這樣要去取經,到底這麼多的掛礙,能夠多久到達?這些掛礙;再者是不是能平安在那地方,將充足的法取回來呢?師父,我已經了解了,我會安住心來,好好受教,我會好好地,法,我要用心。」
 
  這個故事,我們就能知道,法到底是要去哪裡取呢?經,無不都是在我們心裡,佛陀所說法,無一法可說,佛陀要度人,卻是無一人可度,因為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不增不減,自己內心本具道場,有法在內心,就已經有佛的全身在了,只是我們就是無明覆蓋,一層一層無明煩惱掛礙著,哪怕想要去修行,還有很多掛礙。外面的好意,一直送來的東西,變成了沈重的負擔,到底我們是要如何修行?我們應該要用心,一切唯心,萬法俱全,是啊!還要再去哪裡取經呢?所以說,「親法不離左右,如影隨形」,這個法本來就在我們的周圍,不只是周圍,這個法與我們的行影是不離,因為人人本具真如覺性,人人本具,形影就這樣在一起。但是,「近而不受教誡」,我們已經受這無明不斷將我們覆蓋覆蓋,將我們覆蓋了,真如受煩惱隔離了,所以我們對外要求法,其實這都無益,哪怕法在你的面前,對你也無益,因為你的心已經受無明煩惱覆蓋著,哪怕是佛在你的周圍,法在你的身邊,同樣對你無益。
 
  所以,「親近隨順得受道法」,自然就「見佛」。我們若能了解,道理是這樣,無時不在道理中,無處不是真如法,我們應該全都要知道,若這樣,隨順得受道法,我們親近、我們隨順,自然我們就能得受這個道,我們很快就能走上這條路。這條是什麼路?菩提大直道,就是這麼直,凡夫對準佛,這麼直的路,我們向這條路走,叫做大菩提道直,很直。凡夫心對準佛心,那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佛心為己心,這條大菩提道,若這樣,要見佛豈有困難嗎?「使之聞法領解修因證果」。我們自己也是這樣,也讓大家都有機會聽法,安心聽法,安心聽法來領解,修因,修慧、修福,福慧兩足俱全,這樣自然就證果了,大慈悲圓具,就入如來室了。平時要用功,面對天下眾生無明煩惱,我們要著起忍辱衣,來面對這無量數的煩惱無明。我們要如何使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遮蓋了惡法,教導善法,這就是著忍辱衣。能夠「諸法空為座」,坐上了安穩空法這個法座上,我們能應機說法。佛陀是這樣,我們應該也要學佛是這樣,這就是學佛,學佛並不困難。
 
*諸法之實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念,所能思議。
 
  「諸法之實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所以這就是表示究竟的真理,這就是諸法空,這是真實相。因為道理本來你就看不到,「諸法之實相」。「心行處滅」,我們的心所想到的法,開始說出來,這些法說出去了,其實這條路報給大家知道,要這樣走,這條路不在我的心裡,這個法已經說出去了。我們的思想每天不就是這樣嗎?我們的心意,每天智慧就是這樣在行,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與我們的真如覺性會合,天地宇宙這麼大,你的心能將它包容過來,天地萬物的真理容納在內心意識中,隨手拿來就能用,用出去了就沒有放在心裡,就是這樣不斷隨時用、隨時來、隨時去、隨時空,這就是法。天地萬物的道理,應我們任用不盡。
 
  所以「心行處滅」。走過了,前腳走,後腳放,這條路的境界我走過、我看過,就是已經在後面了,我才有辦法進步,向前走。同樣的道理,「心行處滅」,這條路我走過,路境界的道理我了解了,我還要再向前走,所以「心行處滅」。同樣,我現在說的道理說過了,「言語道斷」。說一大堆的道理,說過了,大家受用,你要取哪一項的道理與我無關,大家去受用,與我無關,所以「言語道斷」。這些我若是再囤積在心中,不就像在囤積草鞋嗎?不就像在囤積雨傘嗎?沒有了,空了,所以「言語道斷」。
 
  這「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真正的道理是要意會,說出去,對智慧,我們的意識,我們的第七識、第八識、第九識,清淨法藏在第九識,清淨無染的真如就是這樣,就像湧泉,很多的法說之不盡,道之不完,所以這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說的。法,要描述到這些法你全都清楚,法能千變萬化,應人的根機去體會,不同的環境,一句法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處所,你的感受、體會都不同。所以同一個法,「心行處滅」,不同的人,不同的接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體會,這全都是一樣,這無法用語言告訴你:「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道理本無形無蹤,你若能收進來,應用這個法,一言應用萬法。這萬法不是一言一語能說盡的,所以「也不是心思所念,所能思議」。不是光是這樣說,光在那裡想,不可思、不可議啊!你的心若光是念在那裡,都沒有去進行,沒有去消化,這樣也會成病。總而言之,我們學法要用心去體會。當然,這要有修行,有功夫。
 
*大乘初地以上之斷惑,證理諸聖人以菩薩因行,諸佛果德,不離此妙法故開佛知見。
 
  「大乘初地以上之斷惑、證理諸聖人」才有辦法,一句話入心來,應萬法體會理解,這就是要我們好好去用心。「以菩薩因行」,我們菩薩要修因,「諸佛果德」,諸佛就證果。菩薩就是要入人群,去看看人群無量數的無明煩惱如何生,如何去降伏無明煩惱,去斷除這塵沙惑,這是要「大乘初地以上」,就是發大心的人,聖人,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就能身體力行菩薩道,向前走,那就是佛的果位了。「不離此妙法故」,不離開這個妙法,《妙法蓮華經》圓教的教育,所以我們要開佛知見。《法華經》是教育我們要開佛知見,打開我們的無明,完全去除了,要將我們那些煩惱覆蓋完全撥開了,我們才有辦法開佛知見。所以前面的文說,
 
經文:「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
 
  這前面說過了,要持這部經,要講這部經,聽這部經,要實行這條菩薩路,談何容易啊!所遭遇的惡口、罵辱,這樣機會很多,甚至讓人想方法要來加害,這樣的機會也很多。但是諸佛菩薩,因為佛,佛遣變化人,自然他會遣使人,能夠做我們的貴人,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替我們解圍。這種「為之作衛護」,來保護。「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在空閒的地方,好好靜思惟。接下來的文就說,
 
經文:「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
 
經文簡釋:
「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若說法人獨在空閒處,其處寂靜無人音聲,在彼寂靜處,讀誦是此妙法華經典。
 
  在「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也就是說,我們若是在空閒的地方,我們獨處,自己一個人在空閒的地方,這樣寂靜,沒有人的聲音,在那個寂靜的地方,好好來讀,用功、用心來了解《妙法蓮華經》,這個經典的內容,這必定要很花時間。回顧在過去年輕的時代,都沒有人事物來複雜擾亂,這樣自己一個人在修行,那個境界,專心浸淫在法之中,那段時間的景象真的是很幽靜,沒有人來打擾。那個時代和這個時代完全不同。時光如梭,這樣過也五十多年了,現在,紛紛擾擾的變化。但是,若在講經,就像回歸在那個時代一樣,時間可以促為很短暫,好像是昨天的事情,但已經經過五十多年了,但是時光還能回溯回來,所以那個清淨,寂寞的時間,真的是讓人很優雅,這個圓教的境界,靜寂清澄這個境界,不是用言語有辦法描述出來的,無法描述,這要「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若說法人,獨在空閒處,其處寂靜,無人音聲」,沒有人的聲音,很寂靜,是「在彼寂靜處讀誦是此妙法華經典」。讀這經典。
 
經文簡釋:
「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在寂寞之處,無有人事物煩聲,身心清淨讀誦受持妙經典,如見佛智慧光明身。
 
  「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是啊!這個清淨光明的身,那時候現境,真的是無法語言,所以言語道斷。這「心行處滅」,真的是無法來描述,但是法還是存在,那個心境,意識還是存在。「在寂寞之處,無有人事物煩聲」,那個境界,「身心清淨」。讀誦、受持《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典,真的是如入其境,如見佛身,如見佛智的慧光燦爛,真的是,這無法可描述,所以說「如見佛光明身」,這個境界,這道理都是含在那清淨意識中。
 
*光明即慧身,修性泯沙惑,合會真如妙性,隨處現形即應身,因靜讀誦得見如來,三德法身,法身般若解脫德。
 
  所以說「光明即慧身」,這片光明清淨,寂然清澄,這種的光明很溫暖、寧靜,這就是智慧。我們的身心就是這樣。所以「修性泯沙惑」,修我們的性,泯滅掉了我們的塵沙惑,何況煩惱無明,塵沙的惑,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回歸本性,那就是泯滅掉了無明、塵沙惑,當然煩惱完全去除了。所以「合會真如妙性,隨處現形,即應身」。這個光明身就是慧身,就是佛知佛見,就是佛的全身,這就隨處現形。不論到了哪裡,你都可以隨處現全身,說《妙法蓮華經》,道理隨時存在,所以說「隨處現形,即應身」。
 
  佛有法身、報身、化身,應化身隨時在,這我們要好好修行,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都讓它清淨,不要有人我是非的煩惱,完全清淨,單純的本性來會合真如,這樣「隨處現形,即應身」。所以「因靜讀誦,得見如來三德法身」。三德法身,那就是法身、般若身、解脫身。這也叫做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全都具足了。
 
*無漏智慧者,即是觀十二因緣及觀四諦之智慧,修此智慧者即能斷三界煩惱,出離有漏生死。
 
  我們修行的過程要有這樣,所以我們能得到「無漏智慧」,就是「觀十二因緣,及觀四諦之智慧」。所以一直說,圓教的經典就是包含「阿含」、「方等」、「般若」,我們雖然進到圓教了,還是同樣會再浮出「觀十二因緣」、「觀四諦之智慧」,我們都要好好一步一步走過來。「修此智慧者,即能斷三界煩惱,出離有漏生死」。
 
經文簡釋: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於經文有所忘失,如來慈力密被其人,自然通利憶持不失。
 
  這樣大家應該清楚,但是我們有心要修行,「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佛自然遣變化人再來為我們解說,讓我們能對這經中道理通達,所以說「若於經文有所忘失,如來慈力,密被其人,自然通利,憶持不失」,如來慈悲的力量,他密遣其他人來讓我們對這個法能通達了解,得到自然智,能通達、能憶持。對啊,過去有這樣過,這樣讀誦過,也有這樣的人事物的過程過,這就是讓我們憶持不失,我們要好好用心。
 
經文簡釋: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若人具此清淨德行,或於四眾為說法。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有人都已經具足了,三德具足,佛的應化身三德我們都具足,這樣的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諸法空為座,解脫了,這樣去為四眾說法,這就是清淨。我們這樣,具足這樣清淨德行,或是對四眾來說法,所以要對四眾說法,我們自己要先修,先得,「得者,德也」,得到了這樣的法入心,自然我們就能向四眾講這樣的法。
 
經文簡釋:
「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或在空處,讀誦是經,皆得見於如來法體光明妙身。
 
  「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只要發這樣的心,真誠的心,哪怕一句一偈,每句每偈,我們都很虔誠,讀誦、受持與解說,句句偈偈我們都記得,若這樣在讀誦。「或在空處讀誦是經,皆得見於如來法體光明妙身」。前面不是說過,只要有這經完全在的地方,就有佛的全身在,只要我們真的是真心,虔誠用心,法不離心,如影隨形,我們,法不斷就是在我們的左右,若是這樣,這就能「見於如來法體光明妙身」。
 
  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在日常生活中,佛法是讓我們用的,不只是讓我們誦,讓我們讀。你只是誦、讀,前面說過了,「親法不離左右」,光是在誦、讀、講、聽,只是這樣,雖然形影都是這樣,但是「近而不受教誡」,在這法中卻是不受教誡,「近之無益」。剛剛不是這樣說過嗎?我們應該要真正用心,我們要相信法本來就與我們很親,本來就沒有離開我們,塵點劫以來都是這樣,真如本性本來就沒有離開,生生世世如影隨形。不論你到了哪一道(六道輪迴),真如本性還是隨著你的身形,我們可以說有這個因緣,因緣會合,真正遇佛世、聞佛法。
 
  佛陀雖然二千多年前取入滅,但是現在還是以佛、以法為師。釋迦佛是眾生慈父,是三界導師,是我們現在亦師亦父。他的法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本來的真如本性能很歡喜遇到佛法,我們應該受教誡,要受這法的教育,要持這樣的戒律,要好好修我們的規矩,「六和敬」,隨眾修行,入人群去度眾生。這樣這個法「親近隨順得受道法」,這樣很快就能見佛了。因為大菩提道直,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面對的是佛的境界,所以我們只要這條路直走,精進起步,步步踏實向前走,自然就「聞法領解,修因證果」。這不困難,只要我們有心,真誠、虔誠、願意,周圍無不都是如來所處的地方,只要我們修行者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56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8/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8/19晨語簡記   2016/08/19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20, 2016 9:4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八月十九日星期五)
 
今天,向一位朋友轉述上人今天開示的故事「過去有這樣一位學僧,他想去取經...,他的師父與他互動,度他,讓他覺悟......」
上人開示:
「學僧聽到師父這樣說,他清楚明白了,趕緊跪下來向師父磕頭、頂禮,「師父,我一切都明白了,法,一切法,古人西方取經,尤其是玄奘法師,鳩摩羅什法師從西方而來,玄奘法師從東方而去,不論是從東方去取經回來,或從西方用心帶法而來,他們都已經將這經典翻譯了。我出家這麼多年,內心還是空空的,空過時日,就近能有經、有法能讓我聽,可讓我修,有這麼好的道場,這樣我不懂得要珍惜,我還想,想去遙遠遙遠的地方,到底這一趟路去要多遠?人生無常,這麼多人西方取經,去的人有這麼多,回來的人有幾個人呢?我也想要去,但是,想要的東西,還要準備這麼多讓我有掛礙的東西,這樣要去取經,到底這麼多的掛礙,能夠多久到達?這些掛礙;再者是不是能平安在那地方,將充足的法取回來呢?師父,我已經了解了,我會安住心來,好好受教,我會好好地,法,我要用心。」」
我再簡單整理這個故事的啟發與學習:
1.    珍惜身邊的法,不要捨近求遠。
2.    了解人生無常,要把握當下。
3.    要有信心毅力勇氣,不要有太多罣礙。
4.    安住自己的心,好好受教,多用心。
感覺很多人都像那一位學僧,我則要向那位師父,向上人,向佛陀學習。
 
 
 
 
親法不離左右,如影隨形;
近而不受教誡,近之無益。
親近隨順得受道法見佛,
使之聞法領解修因證果。
 
  用心啊!「親法不離左右,如影隨形;近而不受教誡,近之無益」。用心體會,說我們親近法嗎?我們每天都在禮經、拜經、持經、誦經、讀經,每天全都在文字裡,這樣一直在念,一直在誦,經法都在我們左右,如影隨形。走到這裡也在念佛,走到那裡也在誦經,這樣形影不離,就是誦經、念佛,這樣這麼的親近。「近而不受教誡,近之無益」。要用心去體會,只是說我在寺院裡,每天早晚課都有做,每天聽經我都有在聽,有啊,在這環境中,都沒有離開經典所在的地方,很親近。「近而不受教誡」,雖然很親近,但是裡頭的規矩,生活的規則,都不願意以「六和敬」,不願意隨眾,不願意同修同行,像這樣,「近之無益」啊!只是住在裡面而已,心不受教育,這樣又有何用?
 
  「親近隨順得受道法見佛」。我們親近法,在法的周圍,我們要隨順,隨順人群,隨順生活,我們要隨順規則、規矩,接受道與法,道是這樣走,我們就要這樣行;法是這樣教,我們就要這樣接受。若能這樣,近這條路,走這條路,勤精進往這條路的方向、教法走,這樣我們就能慢慢接近法,慢慢地,法的道理入心來,身心與法會合在一起,若這樣,要見佛就不困難了,只要我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這樣見佛有困難嗎?所以「使之聞法領解」。我們若入如來室,著如來衣,了解這個法,全都清楚,「修因證果」。佛法這樣跟我們說,隨順佛法這樣走,有這樣修的因,就有這樣得的果,我們若沒有隨因,因若沒有修,我們怎有辦法證這果報呢?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不只是表面而已。
 
  過去有這樣一位學僧,他想去取經,玄奘法師能吃盡那麼多的苦,願意到印度取經。回來了,帶著經法回來,受到全國,君,就是皇帝,或者是老百姓,人人的尊重,將佛法這樣譯在中國,讓大家接受佛法。他覺得很羨慕,他也很想,願意向西方,學古人的芳蹤,到西方去,去探討西方,就是印度的佛法是長得午麼樣。就向師父請假,表達他下定決心想要往西方取經。師父也同意他:「好啊!你準備何時前往?」他就說:「我打算再一星期後,七天後,我想就能啟程。」「你既然要去西方取經,為什麼還要再等一星期後呢?」就說:「我想要準備,準備一些東西。」「你要準備什麼?」他就說:「這裡到西方很遠,路不知要走多遠?所以我應該要去請編草鞋的師傅,為我準備一些草鞋,我來準備幾雙草鞋,預備走路時,鞋穿破了能夠替換。」師父就說:「這樣要等七天,去訂做,不如,很多信徒都佷發心,來,我替你呼籲一下,讓信徒發心,叫人布施給你。」「若能這樣也很好,師父,感恩啊!」師父真的就宣佈:「有這樣發心的人,發願到西方取經,需要草鞋。」大家聽了,歡喜,踴躍送草鞋來,有人送一雙,有人送二雙,踴躍送來,草鞋已經囤積了整個牆角,這麼多。「這麼多,夠了,夠了,不要再送來了。
 
  那一天,有一位居士就拿著一把雨傘來了,「我聽師父說,你要去西方取經,了不起啊!我覺得,下雨、出太陽,你在走遠路不方便,我帶了一把雨傘來送你,能遮風,也能遮太陽。」「感恩啊!」雨傘收下來。「很感恩,師父替我想得這麼周到。」過了一下,又有人送雨傘過來,同樣還是要祝他此行平安,能遮風遮雨。又來了,再來了,送雨傘的人很多,一大堆的雨傘都送到寮房裡,寮房裡有很多雨傘、草鞋,「我到底要帶多少?無法全都帶,我到底要帶多少?」師父就來了,「你一切都準備好了嗎?」「該有的全都有了。」「還有缺什麼嗎?」「沒有了!沒有了!草鞋已經有這麼多,還有雨傘。」「是啊!怕你日曬雨淋,所以大家都很熱心。」「是啊!」師父就又跟他說:「看你這些東西,雖然準備的很充足,但是,你要走這麼遠的路,到底要多久才能到呢?這趟路,可能要經過沙漠,也要經過溪海。溪河一定要經過,我不如來呼籲大家送一艘船給你。」聽到了,這位學僧就趕緊向師父說:「不用!不用!我光這些東西,就已經不知要怎麼帶了,師父啊,不要再給我一艘船。」
 
  師父說:「不能沒有,過溪與河,你沒有船要怎麼過?」學僧聽到師父這樣說,他清楚明白了,趕緊跪下來向師父磕頭、頂禮,「師父,我一切都明白了,法,一切法,古人西方取經,尤其是玄奘法師,鳩摩羅什法師從西方而來,玄奘法師從東方而去,不論是從東方去取經回來,或從西方用心帶法而來,他們都已經將這經典翻譯了。我出家這麼多年,內心還是空空的,空過時日,就近能有經、有法能讓我聽,可讓我修,有這麼好的道場,這樣我不懂得要珍惜,我還想,想去遙遠遙遠的地方,到底這一趟路去要多遠?人生無常,這麼多人西方取經,去的人有這麼多,回來的人有幾個人呢?我也想要去,但是,想要的東西,還要準備這麼多讓我有掛礙的東西,這樣要去取經,到底這麼多的掛礙,能夠多久到達?這些掛礙;再者是不是能平安在那地方,將充足的法取回來呢?師父,我已經了解了,我會安住心來,好好受教,我會好好地,法,我要用心。」
 
  這個故事,我們就能知道,法到底是要去哪裡取呢?經,無不都是在我們心裡,佛陀所說法,無一法可說,佛陀要度人,卻是無一人可度,因為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不增不減,自己內心本具道場,有法在內心,就已經有佛的全身在了,只是我們就是無明覆蓋,一層一層無明煩惱掛礙著,哪怕想要去修行,還有很多掛礙。外面的好意,一直送來的東西,變成了沈重的負擔,到底我們是要如何修行?我們應該要用心,一切唯心,萬法俱全,是啊!還要再去哪裡取經呢?所以說,「親法不離左右,如影隨形」,這個法本來就在我們的周圍,不只是周圍,這個法與我們的行影是不離,因為人人本具真如覺性,人人本具,形影就這樣在一起。但是,「近而不受教誡」,我們已經受這無明不斷將我們覆蓋覆蓋,將我們覆蓋了,真如受煩惱隔離了,所以我們對外要求法,其實這都無益,哪怕法在你的面前,對你也無益,因為你的心已經受無明煩惱覆蓋著,哪怕是佛在你的周圍,法在你的身邊,同樣對你無益。
 
  所以,「親近隨順得受道法」,自然就「見佛」。我們若能了解,道理是這樣,無時不在道理中,無處不是真如法,我們應該全都要知道,若這樣,隨順得受道法,我們親近、我們隨順,自然我們就能得受這個道,我們很快就能走上這條路。這條是什麼路?菩提大直道,就是這麼直,凡夫對準佛,這麼直的路,我們向這條路走,叫做大菩提道直,很直。凡夫心對準佛心,那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佛心為己心,這條大菩提道,若這樣,要見佛豈有困難嗎?「使之聞法領解修因證果」。我們自己也是這樣,也讓大家都有機會聽法,安心聽法,安心聽法來領解,修因,修慧、修福,福慧兩足俱全,這樣自然就證果了,大慈悲圓具,就入如來室了。平時要用功,面對天下眾生無明煩惱,我們要著起忍辱衣,來面對這無量數的煩惱無明。我們要如何使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遮蓋了惡法,教導善法,這就是著忍辱衣。能夠「諸法空為座」,坐上了安穩空法這個法座上,我們能應機說法。佛陀是這樣,我們應該也要學佛是這樣,這就是學佛,學佛並不困難。
 
諸法之實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念,所能思議。
 
  「諸法之實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所以這就是表示究竟的真理,這就是諸法空,這是真實相。因為道理本來你就看不到,「諸法之實相」。「心行處滅」,我們的心所想到的法,開始說出來,這些法說出去了,其實這條路報給大家知道,要這樣走,這條路不在我的心裡,這個法已經說出去了。我們的思想每天不就是這樣嗎?我們的心意,每天智慧就是這樣在行,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與我們的真如覺性會合,天地宇宙這麼大,你的心能將它包容過來,天地萬物的真理容納在內心意識中,隨手拿來就能用,用出去了就沒有放在心裡,就是這樣不斷隨時用、隨時來、隨時去、隨時空,這就是法。天地萬物的道理,應我們任用不盡。
 
  所以「心行處滅」。走過了,前腳走,後腳放,這條路的境界我走過、我看過,就是已經在後面了,我才有辦法進步,向前走。同樣的道理,「心行處滅」,這條路我走過,路境界的道理我了解了,我還要再向前走,所以「心行處滅」。同樣,我現在說的道理說過了,「言語道斷」。說一大堆的道理,說過了,大家受用,你要取哪一項的道理與我無關,大家去受用,與我無關,所以「言語道斷」。這些我若是再囤積在心中,不就像在囤積草鞋嗎?不就像在囤積雨傘嗎?沒有了,空了,所以「言語道斷」。
 
  這「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真正的道理是要意會,說出去,對智慧,我們的意識,我們的第七識、第八識、第九識,清淨法藏在第九識,清淨無染的真如就是這樣,就像湧泉,很多的法說之不盡,道之不完,所以這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說的。法,要描述到這些法你全都清楚,法能千變萬化,應人的根機去體會,不同的環境,一句法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處所,你的感受、體會都不同。所以同一個法,「心行處滅」,不同的人,不同的接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體會,這全都是一樣,這無法用語言告訴你:「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道理本無形無蹤,你若能收進來,應用這個法,一言應用萬法。這萬法不是一言一語能說盡的,所以「也不是心思所念,所能思議」。不是光是這樣說,光在那裡想,不可思、不可議啊!你的心若光是念在那裡,都沒有去進行,沒有去消化,這樣也會成病。總而言之,我們學法要用心去體會。當然,這要有修行,有功夫。
 
大乘初地以上之斷惑,證理諸聖人以菩薩因行,諸佛果德,不離此妙法故開佛知見。
 
  「大乘初地以上之斷惑、證理諸聖人」才有辦法,一句話入心來,應萬法體會理解,這就是要我們好好去用心。「以菩薩因行」,我們菩薩要修因,「諸佛果德」,諸佛就證果。菩薩就是要入人群,去看看人群無量數的無明煩惱如何生,如何去降伏無明煩惱,去斷除這塵沙惑,這是要「大乘初地以上」,就是發大心的人,聖人,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就能身體力行菩薩道,向前走,那就是佛的果位了。「不離此妙法故」,不離開這個妙法,《妙法蓮華經》圓教的教育,所以我們要開佛知見。《法華經》是教育我們要開佛知見,打開我們的無明,完全去除了,要將我們那些煩惱覆蓋完全撥開了,我們才有辦法開佛知見。所以前面的文說,
 
經文:「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
 
  這前面說過了,要持這部經,要講這部經,聽這部經,要實行這條菩薩路,談何容易啊!所遭遇的惡口、罵辱,這樣機會很多,甚至讓人想方法要來加害,這樣的機會也很多。但是諸佛菩薩,因為佛,佛遣變化人,自然他會遣使人,能夠做我們的貴人,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替我們解圍。這種「為之作衛護」,來保護。「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在空閒的地方,好好靜思惟。接下來的文就說,
 
經文:「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
 
經文簡釋:
「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若說法人獨在空閒處,其處寂靜無人音聲,在彼寂靜處,讀誦是此妙法華經典。
 
  在「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也就是說,我們若是在空閒的地方,我們獨處,自己一個人在空閒的地方,這樣寂靜,沒有人的聲音,在那個寂靜的地方,好好來讀,用功、用心來了解《妙法蓮華經》,這個經典的內容,這必定要很花時間。回顧在過去年輕的時代,都沒有人事物來複雜擾亂,這樣自己一個人在修行,那個境界,專心浸淫在法之中,那段時間的景象真的是很幽靜,沒有人來打擾。那個時代和這個時代完全不同。時光如梭,這樣過也五十多年了,現在,紛紛擾擾的變化。但是,若在講經,就像回歸在那個時代一樣,時間可以促為很短暫,好像是昨天的事情,但已經經過五十多年了,但是時光還能回溯回來,所以那個清淨,寂寞的時間,真的是讓人很優雅,這個圓教的境界,靜寂清澄這個境界,不是用言語有辦法描述出來的,無法描述,這要「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若說法人,獨在空閒處,其處寂靜,無人音聲」,沒有人的聲音,很寂靜,是「在彼寂靜處讀誦是此妙法華經典」。讀這經典。
 
經文簡釋:
「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在寂寞之處,無有人事物煩聲,身心清淨讀誦受持妙經典,如見佛智慧光明身。
 
  「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是啊!這個清淨光明的身,那時候現境,真的是無法語言,所以言語道斷。這「心行處滅」,真的是無法來描述,但是法還是存在,那個心境,意識還是存在。「在寂寞之處,無有人事物煩聲」,那個境界,「身心清淨」。讀誦、受持《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典,真的是如入其境,如見佛身,如見佛智的慧光燦爛,真的是,這無法可描述,所以說「如見佛光明身」,這個境界,這道理都是含在那清淨意識中。
 
光明即慧身,修性泯沙惑,合會真如妙性,隨處現形即應身,因靜讀誦得見如來,三德法身,法身般若解脫德。
 
  所以說「光明即慧身」,這片光明清淨,寂然清澄,這種的光明很溫暖、寧靜,這就是智慧。我們的身心就是這樣。所以「修性泯沙惑」,修我們的性,泯滅掉了我們的塵沙惑,何況煩惱無明,塵沙的惑,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回歸本性,那就是泯滅掉了無明、塵沙惑,當然煩惱完全去除了。所以「合會真如妙性,隨處現形,即應身」。這個光明身就是慧身,就是佛知佛見,就是佛的全身,這就隨處現形。不論到了哪裡,你都可以隨處現全身,說《妙法蓮華經》,道理隨時存在,所以說「隨處現形,即應身」。
 
  佛有法身、報身、化身,應化身隨時在,這我們要好好修行,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都讓它清淨,不要有人我是非的煩惱,完全清淨,單純的本性來會合真如,這樣「隨處現形,即應身」。所以「因靜讀誦,得見如來三德法身」。三德法身,那就是法身、般若身、解脫身。這也叫做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全都具足了。
 
無漏智慧者,即是觀十二因緣及觀四諦之智慧,修此智慧者即能斷三界煩惱,出離有漏生死。
 
  我們修行的過程要有這樣,所以我們能得到「無漏智慧」,就是「觀十二因緣,及觀四諦之智慧」。所以一直說,圓教的經典就是包含「阿含」、「方等」、「般若」,我們雖然進到圓教了,還是同樣會再浮出「觀十二因緣」、「觀四諦之智慧」,我們都要好好一步一步走過來。「修此智慧者,即能斷三界煩惱,出離有漏生死」
 
經文簡釋: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於經文有所忘失,如來慈力密被其人,自然通利憶持不失。
 
  這樣大家應該清楚,但是我們有心要修行,「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佛自然遣變化人再來為我們解說,讓我們能對這經中道理通達,所以說「若於經文有所忘失,如來慈力,密被其人,自然通利,憶持不失」,如來慈悲的力量,他密遣其他人來讓我們對這個法能通達了解,得到自然智,能通達、能憶持。對啊,過去有這樣過,這樣讀誦過,也有這樣的人事物的過程過,這就是讓我們憶持不失,我們要好好用心。
 
經文簡釋: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若人具此清淨德行,或於四眾為說法。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有人都已經具足了,三德具足,佛的應化身三德我們都具足,這樣的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諸法空為座,解脫了,這樣去為四眾說法,這就是清淨。我們這樣,具足這樣清淨德行,或是對四眾來說法,所以要對四眾說法,我們自己要先修,先得,「得者,德也」,得到了這樣的法入心,自然我們就能向四眾講這樣的法。
 
經文簡釋:
「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或在空處,讀誦是經,皆得見於如來法體光明妙身。
 
  「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只要發這樣的心,真誠的心,哪怕一句一偈,每句每偈,我們都很虔誠,讀誦、受持與解說,句句偈偈我們都記得,若這樣在讀誦。「或在空處讀誦是經,皆得見於如來法體光明妙身」。前面不是說過,只要有這經完全在的地方,就有佛的全身在,只要我們真的是真心,虔誠用心,法不離心,如影隨形,我們,法不斷就是在我們的左右,若是這樣,這就能「見於如來法體光明妙身」。
 
  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在日常生活中,佛法是讓我們用的,不只是讓我們誦,讓我們讀。你只是誦、讀,前面說過了,「親法不離左右」,光是在誦、讀、講、聽,只是這樣,雖然形影都是這樣,但是「近而不受教誡」,在這法中卻是不受教誡,「近之無益」。剛剛不是這樣說過嗎?我們應該要真正用心,我們要相信法本來就與我們很親,本來就沒有離開我們,塵點劫以來都是這樣,真如本性本來就沒有離開,生生世世如影隨形。不論你到了哪一道(六道輪迴),真如本性還是隨著你的身形,我們可以說有這個因緣,因緣會合,真正遇佛世、聞佛法。
 
  佛陀雖然二千多年前取入滅,但是現在還是以佛、以法為師。釋迦佛是眾生慈父,是三界導師,是我們現在亦師亦父。他的法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本來的真如本性能很歡喜遇到佛法,我們應該受教誡,要受這法的教育,要持這樣的戒律,要好好修我們的規矩,「六和敬」,隨眾修行,入人群去度眾生。這樣這個法「親近隨順得受道法」,這樣很快就能見佛了。因為大菩提道直,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面對的是佛的境界,所以我們只要這條路直走,精進起步,步步踏實向前走,自然就「聞法領解,修因證果」。這不困難,只要我們有心,真誠、虔誠、願意,周圍無不都是如來所處的地方,只要我們修行者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8/1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