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8/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始)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8/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始)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8/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始)   2016/08/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始) Empty周一 8月 22, 2016 3:25 pm

20160822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釋迦如來與十方分身佛聚集,
及三變淨土等事。
不僅見寶塔,獨以是為品題,
以眾見寶塔,生希有心,遂為開塔。

 前面我們是在〈法師品〉,現在已經開始第十一品了,前面的〈法師品〉,佛陀重視這部經,這部經典就是佛陀他的本懷,來人間的目標,就是為了開示眾生佛的知見,這在《法華經》中完全包含。幾天前,一直一直向大家強調,持《法華經》,哪怕是一句一偈,我們心生歡喜,虔誠接受,就能得到釋迦牟尼佛以衣覆之,大家那個內容應該還記得。而且有這部經在的地方,就是佛的全身在,這就是法身,法身就是道理,道理永恆,無處不在,只要有道理的地方,就有佛的法身在。法身,無形、無體相,卻是人人本身就具備有佛的法身,因為人人這些道理都是懂,只是無明一層一層不斷遮蓋過,讓我們無法將這個道理很明顯這樣展現出來,這只是無明遮蓋,所以成為凡夫,造就了種種心的煩惱。煩惱與煩惱相對,那就是產生了情、仇、恨、愛,複雜的情就是這樣展現出來,所以人生的苦難偏多。

 《法華經》從〈序品〉開始,我們就已經接受到《無量義經》,佛陀說《無量義經》,然後靜謐,坐下來,不動法座,人人當然都沒有離開。在那當中已經就知道,前面的《無量義經》是甚深甚深,真實甚深,大家都已經聽進去了,但是甚深甚深的法,那個微妙是在哪裡啊?佛陀講完,他就是默然坐著,就是表示後面甚深甚深的微妙法就是在後面,佛陀還沒說出來,既不離座,大家還是在那個地方坐著。不過,佛陀就是現光、現瑞,讓大家的心,有的人看到佛那個異常的光及瑞相,心生歡喜,知道佛應該就是要敘述出他內心含藏著的那個甚深微妙的法,毫光是遍照東方。東方在哪裡啊?佛陀他的故鄉在印度,古時代的印度往東方去,那就是大陸,中國。中國後來有多少人去西方取經,可見佛眉間的毫光是照於東方萬八千土。這在開頭這部經典中,描述佛陀靜坐的〈序品〉,就已經法就是要這樣傳,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中國將佛法弘揚光大起來。

 我們中國的精神,來看這部經,經過了鳩摩羅什法師,還有玄奘法師,中國很多人往西方去,西方的攝摩騰及竺法籣,從印度傳法來中國,加上了鳩摩羅什法師。現在我們所在講的這部經,是鳩摩羅什法師所帶來、所翻譯,親自翻譯的大乘經典,所以《法華經》就是佛陀的本懷,從他成佛的第一念:「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是佛陀覺悟的第一念,所發現到的,天地萬物,眾生無不都是具備了道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佛性。佛性是遍虛空法界,合為一體,眾生,他了解眾生人人就是這樣,與佛同等,佛與虛空法界合為一體,眾生同樣,與佛同等,這全都具備有的條件,就是與虛空法界會合,就是與道理會合,人人本具。只是眾生就是這樣的無明隔礙著,佛陀決定要來為眾生啟開這道門,眾生無明的門,要將它打開,將它打開,裡面真如本性才能展現出來。

 不過,要打開這道門,無明門要打開談何容易啊!佛陀要思考,不斷地思考,要用眾生體會得到的這人間境界,他體會得到的環境來入門,所以決定了,決定從小教開始,所以第一批所度的眾生,就是跟隨他出家,原本在皇宮裡面,說起來也是他的長輩,是舅輩、叔輩,有的是叔叔的輩分,有的是舅舅的輩分,是父親這邊的親族,也有母親這邊的親族。當初太子離開王宮,國王擔心,派遣出來的都是國王的親族,讓至親的人出來找,希望這親戚的情能喚回太子回皇宮去。但不只無法說服太子,他一念心為天下眾生找出了真理。天下眾生苦難偏多,自己雖然生在皇宮,很快樂在過日子,榮華富貴,多少人在侍候他,這樣的生活,但是他所看到的是苦難人,奴隸、賤民,他們的生活是這麼的辛苦。又再想到人間有重重的矛盾,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法則,生生滅滅。

 太子他的思想、看法,生來就與平常的孩子不同,成長的過程,思想也不同,我們凡夫六識、七識、八識,無不都是在業識中,看外在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緣外面的五塵,五根、五識緣五塵,外面的境界是什麼,起心動念,貪、瞋、癡、慢、疑,都是在這五根與五塵會合,內在的心起意,所以有意識。五根緣這些境界,意識去接納,然後七識來思考,六識看到,很美,我要,所思考的,名利、地位,我貪、我要,由七識去思惟造作,這樣再交給六識,六根去外面造業。

 這就是在五、六、七識,所造作的這個業力,歸納,終歸在八識裡,由這八識,叫做業藏識,就這樣帶來帶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帶來了這一生,這一生同樣五識、五根塵去感觸,六識同樣去貪愛,起心動念,七識去思考、造作,回歸再到八識,再增加煩惱無明罪業,重重疊疊就是由不得自己,一直就是隨著這個業識。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在人間,隨著境界而轉,承著境界而做,隨著境界而思想、行為,這就是凡夫。但是悉達多太子呢?不是,他是與生俱來,他的思想所看,他的思想,外面所緣的境界,收納在他的內心裡,就是不忍心,不忍世間眾生苦,就是一項,如何去付出。從小一直到大,一直到愈了解之後,愈知道人間苦難偏多,矛盾重重,解不開的奧祕,在人間裡要如何能解開這個大自然法則的那個奧祕,要如何才能讓人性平等,四姓階級,富貴永遠富貴,貧窮苦難賤民,生生世世還是代代都是賤民。這不平等的人生階級,當國王,繼王位,是不是有辦法改除呢?不可能。

 佛陀在世,古印度就有很多很多的小國,以城立國,所以有很多小國,迦毗羅衛國只不過是古印度其中一個小小的國家,很小的國家,他到底能影響多少人,到底能如何改除了四姓階級?這種人間世事很難改變,唯有道理,自然的法則,道理要讓大家通徹了解,從最根本的平等方法,才有辦法能改變,人心改變了,思想改變,這四姓階級自然就改變了。這是佛陀在太子的時代所想的,所以他不希望安逸,就是安住在這樣這麼豐富的物資,受這麼多人侍候,所以他願意出去外面,去體會大自然的法則,要去了解這麼多的宗教,九十六種的宗教,到底他們說的教法是什麼。所以他離開了皇宮,去找出道理,自己的身體去體驗出大自然生存的道理,他這樣去找。

 這麼多年的時間,也訪問了很多宗教,婆羅門教,各說各人的話,這種九十六種,各人有不同的道理,所修的行,很多都不近人性,所以他再另外去找出一條,真的是大自然、合人性、會道理,一條的道路。所以他決定靜下來,好好來思考,修苦行,這樣的過程。雖然他的舅輩、叔輩的王親國戚的長輩,來勸他回去皇宮,他堅定的心就是往他想要找,自己要找的路向前走。現在成佛了,他了解我應該要度的是什麼人,這五位就是他要度的第一梯次的弟子。當然,覺悟之後的佛陀,宿命通,了解過去的因緣,該度的人就是這五個人,就是第一梯次。我們曾經說過,佛的《本生經》,發願:你們若在我的身上,呼籲很多人能在我身上取我的肉,維持他們的生命。這是一位國王發大願,不忍心他的國民受飢旱,飢餓、旱災、飢饉,他不忍心,所以化為大魚。這五個人就是這樣,在那個地方首先發現,這條魚好像冥冥中向他們說話:「我要修行,你們若能去通告村裡的人來取我的肉,維持他們的命,完成我修行的願,若這樣,我將來成佛,你們五個人就是我第一個要度的人。」

 這個故事,過去都說過了,這就是在佛陀的《本生經》。佛成佛了,那個宿命通也已經浮現,「這五個人就是我第一梯次要度的。」所以才從「苦集滅道」,雖然說這是小教,要入佛門的小教,但是面對著王親國戚,王親就是父親這邊的親族,國戚是母親這邊的親族,這都是貴族,平時都是在享受的人,要告訴他們「苦」,他們不曾受過苦,只是這段時間跟著太子修行,這段時間這樣經歷的苦,但是不了解人群中的疾苦,他們並沒有去體會。要說「苦」,他們所體會的不會很深,所以,光說一個苦,就要三轉法輪,三轉十二行法輪,四諦要三轉,他們才有辦法去體會到苦、集、滅、道的道理。所以,我們要說法,富貴人家要接受法就比較困難,他們不知道,無法體會受苦難的人,那種的感受,所以要他們修行,要他們來了解佛法,真的困難啊!有經歷過的,那就是很容易了解。

 就如昨天,我到台東走一趟,去法親關懷,去聽,聽他們一個多月的時間,台東的慈濟人到現在還沒有結束。勘災、緊急的已經告一段落了,現在是中期與長期的工作,要如何幫助他們,有的人,颱風過後,屋頂還無法蓋起來的還很多,我們過去重點都在太麻里,因為太麻里的災難很集中,所以,縣長與鄉長、里長都很關心。太麻里這個地方,尤其它是西部與東部的樞紐,從西部要來東部,一定要經過的地方是太麻里,集中的災難,所以,大家的注目都在那裡。我們慈濟人從北部、中部、南部,大家也動員起來,輪流好幾天,就來台東,陪伴台東的慈濟人勘災。台東的慈濟人,有的自己也是受災難,屋頂也多多少少都有損失,但是自己的先放著,還是趕緊先幫助災民所需要幫助的,他們就是先人後己。到底我們因為這樣,我們看到受災的人,大家趕緊規畫,救急的人在前面一直救急,我們在後面規畫。這個急難救災過後,他們居住的地方要怎麼辦呢?在這個地方,近海邊,每次颱風來就是在風頭(迎風處),雖然不曾有過這麼大的災難,但有了這次的大災,未來呢?不知道是什麼樣子。所以要趕緊鞏固他們的建設,要讓他們未來若有災難也能平安度過。

 我們在後面,只是為他們要如何來規畫,但是前面一直在努力,希望能有一片土地,將那些簡單的建築,受過災難這些人,重災難的人,是不是為他們重新建設,給他們一個很安全的村莊,又能安住他們的身,又能給他們集中的生活。務農,那個農產品,能夠採收時能有一個集中的果場,讓人家若從那裡經過,自己生產,自己直銷,這能安定他們的生活。雖然我們的規畫是很完美,但是到了那個地方,溝不通,因為土地私人的,雖然希望大家互相,你的土地比較大,可以來開路,整個整體規畫,但是不可能,很難規畫。所以只好轉個方向,昨天去看,已經屋頂掀掉了的,無法自己再修理好的,我們只好就是趕緊為他修理。工程,昨天我去看,我們營建處的同仁也來報告,已經屋頂,有的為他修好了,有的是已經那個鋼構已經架上屋頂了,現在,就是這兩天,屋頂幫他們蓋一蓋就完成了。這就是我們在太麻里要做的。

 又有很多學校,除了我們援建的學校,還有新的,減災希望工程,本來我們就在幫他們蓋學校,這些原來援建的學校,也受這次颱風所吹之後損壞了,我們也要趕快,公家要能申請通過、撥款下來,很困難,不如我們趕緊為他修,也能趕上這次孩子暑假過後能讀書,聽了安心啊!不過,再聽的就是卑南鄉,沿海地區,也是零零落落的,我們的照顧戶也有很多是違章建築。過去是這樣在住,現在損壞了,無法修理,也沒有經濟能力可以修復,要怎麼辦呢?問題還很多,還要再繼續,要再去評估,還有幾百戶,還要再繼續,我們慈濟人還在繼續關懷中。也聽到了,有的老人獨居,現在的災難,女兒回來看她,女兒(溫女士)看到慈濟人在關懷她的母親(蔣阿嬤),在膚慰,女兒很感動。

 她說,「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她也是在那個地區受災難人,「八八水災」在高雄,那時候,他們也受了災難,現在呢?現在,在「七八」,就是七月分這個尼伯特颱風,她也是又受災難。她說:「每次的災難,是誰能來幫助我們呢?看到的就是慈濟人。」她說,常常放在心裡,這次,獨居的媽媽,房子已被破壞到這樣,還是慈濟人來幫忙,所以她很感動。這次有這樣的一個個案,真的讓我們也覺得人生怎麼會這樣,這麼大的災難遭遇,都這樣走過來,且都被他們遇上,這實在是業力不可轉。

 也有村長,太麻里的村長,那個香蘭村的村長蕭惠明,自己也受災,但是他為了那些災民,與我們不斷密切地聯繫,陪伴我們,也趕快去訪問,提供真實的災民的環境等等,他說:「我雖然自己房子也是受損很嚴重,不過,我沒關係,我還是認為這些鄉民比較重要。」所以也讓我們很感動。也有曾經是顛倒的人生,慈濟人將他翻轉過來,現在在戒酒,戒過去不好的習氣,這次的災難,慈濟人趕緊將他拉著,「來,你的家裡雖然有災難,但是,我們大家一起為村民來付出,需要你的力量,你會開車,拜託你將你的車提供出來,人也提供出來。來,我們到處去訪視,我們去送物資。」他說:「好啊!」父母就說:「你儘管去,房子我們會慢慢地整理。」這個這麼嚴重,光是你和我也沒辦法,所以應該大家的力量結合起來,大家一起做。

 所以這個人,中年人,他也是一樣,他說:「要不然,光是我的父母和我,我哪有辦法整理我們家?我不如真的是與慈濟人合起來,整理大家的地方,這樣我家也已經得到大家結合起來,幫忙我們整理,幫助別人原來也是幫助自己。」還有,他就說:「很感恩,我是很苦的,看到這樣,我的經濟,我的一切都泡湯了,我要重新再來。就是慈濟人這樣鼓勵我,這樣幫助我,每天師姊叫我就要再站起來,就要做,就給我『靜思語』,說『心開運轉福就來』,我若是做得很累,很懊惱,想到這句話,我就再做。」甚至他又說:「師姊是每天都給我一句『靜思語』,我每天都看到這句話,就能放下,就再認真做。」類似這樣,真的是令人很感動,苦難的難關就這樣一直渡過。還有,我們的慈濟人,大家分組分工,聽到他們這樣在付出,實在很不捨,再說下去,就沒有時間。總而言之,這樣走一趟,看到菩薩,他們感恩西部的慈濟人,師兄師姊來陪伴他們,他們也互相感恩。這一次的颱風,真的是啟開了他們,讓他們了解人就要去付出,這就是菩薩堅定道心。

 釋迦佛來人間就是這樣,來到人間,「十方分身佛聚集」,回頭來看這一段。前面〈法師品〉已經告一段落了,佛陀無非就是要我們將這個法延續到後世,鼓勵人人發菩薩心,入人群,合大家的力量來幫助苦難人。這是最近常常說的事情,這是在〈法師品〉,佛陀對這部經延續後世是這麼的重視,有經的地方,就有佛的全身在。接下來,那就是要入〈見寶塔品〉,所以,開頭釋迦牟尼佛與十方分身佛聚集,及「釋迦如來與十方分身佛聚集,及三變淨土等事」。不只是見塔,現在接下去就是能見到寶塔。「獨以是為品題」,將以〈見寶塔品〉為品題,可見佛與未來這個〈見寶塔品〉,裡面又有多寶佛,裡面又有很深的意義,所以「獨以是為品題」,因為未來釋迦牟尼佛與十方分身佛都會聚集過來,這意義很深。不只是見到寶塔這麼簡單,你看到寶塔,裡面就有很深的意義,這是後面的經文要解釋。所以「以眾見寶塔生希有心,遂為開塔」。讓大家看到寶塔,覺得很稀奇,這個寶塔怎會忽然間從地湧出?大家會很稀奇,就會想要去追求、去知道。所以要有稀有心,從大家的稀有的心,追求其中的道理,這要先啟發出來,然後才去開寶塔,這就是未來〈見寶塔品〉很豐富的內容。

*釋迦佛靈山說法華經,即以多寶之現身為證。多寶如來為過去古佛,久入涅槃。

 釋迦佛是在靈鷲山講《法華經》,就是以多寶如來,多寶佛現身為證。寶塔若打開,就是裡面就有多寶佛在裡面,佛陀就入塔中與多寶佛同座,這是未來要說的法。所以多寶佛就來見證,因為釋迦佛在人間,在靈鷲山,在講《法華經》,所以多寶佛他就來見證。多寶如來是過去的古佛,已經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入滅了,但是佛陀現在在靈鷲山講經,他就來見證。

*此經見寶塔品,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各將一菩薩,為供養多寶塔,來靈鷲山時。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穢土而為淨土。初變娑婆一世界,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後再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依此謂之三變淨土。

 所以,這部經,〈見寶塔品〉是釋迦如來與十方分身,所有跟隨十方的釋迦佛分身來的菩薩。每一尊佛,化身來的佛都有一位菩薩會跟著他來。為了要來供養寶塔,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與菩薩來供養寶塔,也就是來到靈鷲山。看到這樣,一直十方諸分身,佛菩薩一直在來,「釋迦如來就以神通力,三變穢土而為淨土」。三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穢土,將它變成了淨土。初變,第一次的變,就是「初變娑婆一世界」,次,再次再變,「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再來,後再變,「後再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因為這樣,這叫做「三變淨土」,這就是要顯示〈見寶塔品〉那個豐富的內容,為何釋迦牟尼佛在〈法師品〉中講出了只要有這部經,持經的人,(有)這部經的地方,就能建塔,或者是不必建塔,那個地方就已經有佛的全身。前面在〈法師品〉中,我們也已經說過了。

*法師一品,既顯若法若人皆可尊重,此品即敘述但說是經之處,多寶如來必來聽經示現,

 所以〈法師品〉,「既顯若法若人皆可尊重」,我們對這個法要尊重,這是在〈法師品〉,我們要尊重圓教。一乘大法,我們要尊重;持經的人,我們也要尊重。這是在〈法師品〉。「此品即敘述但說是經之處」,〈法師品〉就是這樣,只要你講經這個地方,看,「多寶如來必來聽經示現」,多寶佛他已經發願過了,只要是人間講《法華經》,多寶佛在佛塔中都會來聽經,這就是佛佛各有願力。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所以,我們現在再接下去的,那就是〈見寶塔品〉,我們前面一直說過,〈法師品〉最後就說「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那就是要好好親近法。能講法的人,前面我們也說了,講法的不一定是出家人,四眾弟子都能講法。持《法華經》,四眾弟子都有責任,為未來而傳法,講法為師。我們若能聽到很正確的法,圓教,一乘大法,這《法華經》,我們若能好好用心聽,「速得菩薩道」,很快就能發心行菩薩道。看看,現在人間很多菩薩,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各方的菩薩都會合在一起。這次的台東不就是嗎?東部有這樣的災情,西部、中部、南部的慈濟人,人間菩薩,也是湧現在這個地方去幫助,要如何為那些受災苦難人去付出。你們想,這不就是學大乘法,總是能「得見恆沙佛」。人人都有佛心,以佛心為己心,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只要無明打開,無明門打開,真如性就現前,在人群中去付出。所以我們修行,真的要很用心,用心體會佛的真理,到底是在向我們說什麼法。我們用心體會,法無不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5:35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56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8/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始)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8/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始)   2016/08/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始) Empty周二 8月 23, 2016 6:0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二日星期一)
 
釋迦佛來人間就是這樣,來到人間,「十方分身佛聚集」,回頭來看這一段。前面〈法師品〉已經告一段落了,佛陀無非就是要我們將這個法延續到後世,鼓勵人人發菩薩心,入人群,合大家的力量來幫助苦難人。
上人花很多時間講台東的救災,慈濟人怎麼做。上人為了瞭解現況,甚至自己走了一趟台東。我聽這一大段開示,體會到上人要傳達一個概念,人間菩薩,法師形象,上人意指這些人就是菩薩,這些菩薩現身說法就是法師。
 
〈法師品〉最後就說「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那就是要好好親近法。能講法的人,前面我們也說了,講法的不一定是出家人,四眾弟子都能講法。持《法華經》,四眾弟子都有責任,為未來而傳法,講法為師。我們若能聽到很正確的法,圓教,一乘大法,這《法華經》,我們若能好好用心聽,「速得菩薩道」,很快就能發心行菩薩道。看看,現在人間很多菩薩,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各方的菩薩都會合在一起。這次的台東不就是嗎?東部有這樣的災情,西部、中部、南部的慈濟人,人間菩薩,也是湧現在這個地方去幫助,要如何為那些受災苦難人去付出。你們想,這不就是學大乘法,總是能「得見恆沙佛」。人人都有佛心,以佛心為己心,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只要無明打開,無明門打開,真如性就現前,在人群中去付出。
上人在結語時再次點出,速得菩薩道與,得見恆沙佛。指付出的慈濟人就是人間菩薩,這上一段心得提過。細觀經文,這兩句前都出現法師,所以心中要有法,不管是靜思語或法華經或無量義經,而且上人特別強調,講法的不一定是出家人,四眾弟子都能講法,持《法華經》,四眾弟子都有責任,為未來而傳法,講法為師。這一點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要用心,要做到的。
 
 
 
釋迦如來與十方分身佛聚集,
及三變淨土等事。
不僅見寶塔,獨以是為品題,
以眾見寶塔,生希有心,遂為開塔。

前面我們是在〈法師品〉,現在已經開始第十一品了,前面的〈法師品〉,佛陀重視這部經,這部經典就是佛陀他的本懷,來人間的目標,就是為了開示眾生佛的知見,這在《法華經》中完全包含。幾天前,一直一直向大家強調,持《法華經》,哪怕是一句一偈,我們心生歡喜,虔誠接受,就能得到釋迦牟尼佛以衣覆之,大家那個內容應該還記得。而且有這部經在的地方,就是佛的全身在,這就是法身,法身就是道理,道理永恆,無處不在,只要有道理的地方,就有佛的法身在。法身,無形、無體相,卻是人人本身就具備有佛的法身,因為人人這些道理都是懂,只是無明一層一層不斷遮蓋過,讓我們無法將這個道理很明顯這樣展現出來,這只是無明遮蓋,所以成為凡夫,造就了種種心的煩惱。煩惱與煩惱相對,那就是產生了情、仇、恨、愛,複雜的情就是這樣展現出來,所以人生的苦難偏多。

《法華經》從〈序品〉開始,我們就已經接受到《無量義經》,佛陀說《無量義經》,然後靜謐,坐下來,不動法座,人人當然都沒有離開。在那當中已經就知道,前面的《無量義經》是甚深甚深,真實甚深,大家都已經聽進去了,但是甚深甚深的法,那個微妙是在哪裡啊?佛陀講完,他就是默然坐著,就是表示後面甚深甚深的微妙法就是在後面,佛陀還沒說出來,既不離座,大家還是在那個地方坐著。不過,佛陀就是現光、現瑞,讓大家的心,有的人看到佛那個異常的光及瑞相,心生歡喜,知道佛應該就是要敘述出他內心含藏著的那個甚深微妙的法,毫光是遍照東方。東方在哪裡啊?佛陀他的故鄉在印度,古時代的印度往東方去,那就是大陸,中國。中國後來有多少人去西方取經,可見佛眉間的毫光是照於東方萬八千土。這在開頭這部經典中,描述佛陀靜坐的〈序品〉,就已經法就是要這樣傳,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中國將佛法弘揚光大起來。

我們中國的精神,來看這部經,經過了鳩摩羅什法師,還有玄奘法師,中國很多人往西方去,西方的攝摩騰及竺法籣,從印度傳法來中國,加上了鳩摩羅什法師。現在我們所在講的這部經,是鳩摩羅什法師所帶來、所翻譯,親自翻譯的大乘經典,所以《法華經》就是佛陀的本懷,從他成佛的第一念:「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是佛陀覺悟的第一念,所發現到的,天地萬物,眾生無不都是具備了道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佛性。佛性是遍虛空法界,合為一體,眾生,他了解眾生人人就是這樣,與佛同等,佛與虛空法界合為一體,眾生同樣,與佛同等,這全都具備有的條件,就是與虛空法界會合,就是與道理會合,人人本具。只是眾生就是這樣的無明隔礙著,佛陀決定要來為眾生啟開這道門,眾生無明的門,要將它打開,將它打開,裡面真如本性才能展現出來。

不過,要打開這道門,無明門要打開談何容易啊!佛陀要思考,不斷地思考,要用眾生體會得到的這人間境界,他體會得到的環境來入門,所以決定了,決定從小教開始,所以第一批所度的眾生,就是跟隨他出家,原本在皇宮裡面,說起來也是他的長輩,是舅輩、叔輩,有的是叔叔的輩分,有的是舅舅的輩分,是父親這邊的親族,也有母親這邊的親族。當初太子離開王宮,國王擔心,派遣出來的都是國王的親族,讓至親的人出來找,希望這親戚的情能喚回太子回皇宮去。但不只無法說服太子,他一念心為天下眾生找出了真理。天下眾生苦難偏多,自己雖然生在皇宮,很快樂在過日子,榮華富貴,多少人在侍候他,這樣的生活,但是他所看到的是苦難人,奴隸、賤民,他們的生活是這麼的辛苦。又再想到人間有重重的矛盾,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法則,生生滅滅。

太子他的思想、看法,生來就與平常的孩子不同,成長的過程,思想也不同,我們凡夫六識、七識、八識,無不都是在業識中,看外在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緣外面的五塵,五根、五識緣五塵,外面的境界是什麼,起心動念,貪、瞋、癡、慢、疑,都是在這五根與五塵會合,內在的心起意,所以有意識。五根緣這些境界,意識去接納,然後七識來思考,六識看到,很美,我要,所思考的,名利、地位,我貪、我要,由七識去思惟造作,這樣再交給六識,六根去外面造業。

這就是在五、六、七識,所造作的這個業力,歸納,終歸在八識裡,由這八識,叫做業藏識,就這樣帶來帶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帶來了這一生,這一生同樣五識、五根塵去感觸,六識同樣去貪愛,起心動念,七識去思考、造作,回歸再到八識,再增加煩惱無明罪業,重重疊疊就是由不得自己,一直就是隨著這個業識。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在人間,隨著境界而轉,承著境界而做,隨著境界而思想、行為,這就是凡夫。但是悉達多太子呢?不是,他是與生俱來,他的思想所看,他的思想,外面所緣的境界,收納在他的內心裡,就是不忍心,不忍世間眾生苦,就是一項,如何去付出。從小一直到大,一直到愈了解之後,愈知道人間苦難偏多,矛盾重重,解不開的奧祕,在人間裡要如何能解開這個大自然法則的那個奧祕,要如何才能讓人性平等,四姓階級,富貴永遠富貴,貧窮苦難賤民,生生世世還是代代都是賤民。這不平等的人生階級,當國王,繼王位,是不是有辦法改除呢?不可能。

佛陀在世,古印度就有很多很多的小國,以城立國,所以有很多小國,迦毗羅衛國只不過是古印度其中一個小小的國家,很小的國家,他到底能影響多少人,到底能如何改除了四姓階級?這種人間世事很難改變,唯有道理,自然的法則,道理要讓大家通徹了解,從最根本的平等方法,才有辦法能改變,人心改變了,思想改變,這四姓階級自然就改變了。這是佛陀在太子的時代所想的,所以他不希望安逸,就是安住在這樣這麼豐富的物資,受這麼多人侍候,所以他願意出去外面,去體會大自然的法則,要去了解這麼多的宗教,九十六種的宗教,到底他們說的教法是什麼。所以他離開了皇宮,去找出道理,自己的身體去體驗出大自然生存的道理,他這樣去找。

這麼多年的時間,也訪問了很多宗教,婆羅門教,各說各人的話,這種九十六種,各人有不同的道理,所修的行,很多都不近人性,所以他再另外去找出一條,真的是大自然、合人性、會道理,一條的道路。所以他決定靜下來,好好來思考,修苦行,這樣的過程。雖然他的舅輩、叔輩的王親國戚的長輩,來勸他回去皇宮,他堅定的心就是往他想要找,自己要找的路向前走。現在成佛了,他了解我應該要度的是什麼人,這五位就是他要度的第一梯次的弟子。當然,覺悟之後的佛陀,宿命通,了解過去的因緣,該度的人就是這五個人,就是第一梯次。我們曾經說過,佛的《本生經》,發願:你們若在我的身上,呼籲很多人能在我身上取我的肉,維持他們的生命。這是一位國王發大願,不忍心他的國民受飢旱,飢餓、旱災、飢饉,他不忍心,所以化為大魚。這五個人就是這樣,在那個地方首先發現,這條魚好像冥冥中向他們說話:「我要修行,你們若能去通告村裡的人來取我的肉,維持他們的命,完成我修行的願,若這樣,我將來成佛,你們五個人就是我第一個要度的人。」

這個故事,過去都說過了,這就是在佛陀的《本生經》。佛成佛了,那個宿命通也已經浮現,「這五個人就是我第一梯次要度的。」所以才從「苦集滅道」,雖然說這是小教,要入佛門的小教,但是面對著王親國戚,王親就是父親這邊的親族,國戚是母親這邊的親族,這都是貴族,平時都是在享受的人,要告訴他們「苦」,他們不曾受過苦,只是這段時間跟著太子修行,這段時間這樣經歷的苦,但是不了解人群中的疾苦,他們並沒有去體會。要說「苦」,他們所體會的不會很深,所以,光說一個苦,就要三轉法輪,三轉十二行法輪,四諦要三轉,他們才有辦法去體會到苦、集、滅、道的道理。所以,我們要說法,富貴人家要接受法就比較困難,他們不知道,無法體會受苦難的人,那種的感受,所以要他們修行,要他們來了解佛法,真的困難啊!有經歷過的,那就是很容易了解。

就如昨天,我到台東走一趟,去法親關懷,去聽,聽他們一個多月的時間,台東的慈濟人到現在還沒有結束。勘災、緊急的已經告一段落了,現在是中期與長期的工作,要如何幫助他們,有的人,颱風過後,屋頂還無法蓋起來的還很多,我們過去重點都在太麻里,因為太麻里的災難很集中,所以,縣長與鄉長、里長都很關心。太麻里這個地方,尤其它是西部與東部的樞紐,從西部要來東部,一定要經過的地方是太麻里,集中的災難,所以,大家的注目都在那裡。我們慈濟人從北部、中部、南部,大家也動員起來,輪流好幾天,就來台東,陪伴台東的慈濟人勘災。台東的慈濟人,有的自己也是受災難,屋頂也多多少少都有損失,但是自己的先放著,還是趕緊先幫助災民所需要幫助的,他們就是先人後己。到底我們因為這樣,我們看到受災的人,大家趕緊規畫,救急的人在前面一直救急,我們在後面規畫。這個急難救災過後,他們居住的地方要怎麼辦呢?在這個地方,近海邊,每次颱風來就是在風頭(迎風處),雖然不曾有過這麼大的災難,但有了這次的大災,未來呢?不知道是什麼樣子。所以要趕緊鞏固他們的建設,要讓他們未來若有災難也能平安度過。

我們在後面,只是為他們要如何來規畫,但是前面一直在努力,希望能有一片土地,將那些簡單的建築,受過災難這些人,重災難的人,是不是為他們重新建設,給他們一個很安全的村莊,又能安住他們的身,又能給他們集中的生活。務農,那個農產品,能夠採收時能有一個集中的果場,讓人家若從那裡經過,自己生產,自己直銷,這能安定他們的生活。雖然我們的規畫是很完美,但是到了那個地方,溝不通,因為土地私人的,雖然希望大家互相,你的土地比較大,可以來開路,整個整體規畫,但是不可能,很難規畫。所以只好轉個方向,昨天去看,已經屋頂掀掉了的,無法自己再修理好的,我們只好就是趕緊為他修理。工程,昨天我去看,我們營建處的同仁也來報告,已經屋頂,有的為他修好了,有的是已經那個鋼構已經架上屋頂了,現在,就是這兩天,屋頂幫他們蓋一蓋就完成了。這就是我們在太麻里要做的。

又有很多學校,除了我們援建的學校,還有新的,減災希望工程,本來我們就在幫他們蓋學校,這些原來援建的學校,也受這次颱風所吹之後損壞了,我們也要趕快,公家要能申請通過、撥款下來,很困難,不如我們趕緊為他修,也能趕上這次孩子暑假過後能讀書,聽了安心啊!不過,再聽的就是卑南鄉,沿海地區,也是零零落落的,我們的照顧戶也有很多是違章建築。過去是這樣在住,現在損壞了,無法修理,也沒有經濟能力可以修復,要怎麼辦呢?問題還很多,還要再繼續,要再去評估,還有幾百戶,還要再繼續,我們慈濟人還在繼續關懷中。也聽到了,有的老人獨居,現在的災難,女兒回來看她,女兒(溫女士)看到慈濟人在關懷她的母親(蔣阿嬤),在膚慰,女兒很感動。

她說,「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她也是在那個地區受災難人,「八八水災」在高雄,那時候,他們也受了災難,現在呢?現在,在「七八」,就是七月分這個尼伯特颱風,她也是又受災難。她說:「每次的災難,是誰能來幫助我們呢?看到的就是慈濟人。」她說,常常放在心裡,這次,獨居的媽媽,房子已被破壞到這樣,還是慈濟人來幫忙,所以她很感動。這次有這樣的一個個案,真的讓我們也覺得人生怎麼會這樣,這麼大的災難遭遇,都這樣走過來,且都被他們遇上,這實在是業力不可轉。

也有村長,太麻里的村長,那個香蘭村的村長蕭惠明,自己也受災,但是他為了那些災民,與我們不斷密切地聯繫,陪伴我們,也趕快去訪問,提供真實的災民的環境等等,他說:「我雖然自己房子也是受損很嚴重,不過,我沒關係,我還是認為這些鄉民比較重要。」所以也讓我們很感動。也有曾經是顛倒的人生,慈濟人將他翻轉過來,現在在戒酒,戒過去不好的習氣,這次的災難,慈濟人趕緊將他拉著,「來,你的家裡雖然有災難,但是,我們大家一起為村民來付出,需要你的力量,你會開車,拜託你將你的車提供出來,人也提供出來。來,我們到處去訪視,我們去送物資。」他說:「好啊!」父母就說:「你儘管去,房子我們會慢慢地整理。」這個這麼嚴重,光是你和我也沒辦法,所以應該大家的力量結合起來,大家一起做。

所以這個人,中年人,他也是一樣,他說:「要不然,光是我的父母和我,我哪有辦法整理我們家?我不如真的是與慈濟人合起來,整理大家的地方,這樣我家也已經得到大家結合起來,幫忙我們整理,幫助別人原來也是幫助自己。」還有,他就說:「很感恩,我是很苦的,看到這樣,我的經濟,我的一切都泡湯了,我要重新再來。就是慈濟人這樣鼓勵我,這樣幫助我,每天師姊叫我就要再站起來,就要做,就給我『靜思語』,說『心開運轉福就來』,我若是做得很累,很懊惱,想到這句話,我就再做。」甚至他又說:「師姊是每天都給我一句『靜思語』,我每天都看到這句話,就能放下,就再認真做。」類似這樣,真的是令人很感動,苦難的難關就這樣一直渡過。還有,我們的慈濟人,大家分組分工,聽到他們這樣在付出,實在很不捨,再說下去,就沒有時間。總而言之,這樣走一趟,看到菩薩,他們感恩西部的慈濟人,師兄師姊來陪伴他們,他們也互相感恩。這一次的颱風,真的是啟開了他們,讓他們了解人就要去付出,這就是菩薩堅定道心。

釋迦佛來人間就是這樣,來到人間,「十方分身佛聚集」,回頭來看這一段。前面〈法師品〉已經告一段落了,佛陀無非就是要我們將這個法延續到後世,鼓勵人人發菩薩心,入人群,合大家的力量來幫助苦難人。這是最近常常說的事情,這是在〈法師品〉,佛陀對這部經延續後世是這麼的重視,有經的地方,就有佛的全身在。接下來,那就是要入〈見寶塔品〉,所以,開頭釋迦牟尼佛與十方分身佛聚集,及「釋迦如來與十方分身佛聚集,及三變淨土等事」。不只是見塔,現在接下去就是能見到寶塔。「獨以是為品題」,將以〈見寶塔品〉為品題,可見佛與未來這個〈見寶塔品〉,裡面又有多寶佛,裡面又有很深的意義,所以「獨以是為品題」,因為未來釋迦牟尼佛與十方分身佛都會聚集過來,這意義很深。不只是見到寶塔這麼簡單,你看到寶塔,裡面就有很深的意義,這是後面的經文要解釋。所以「以眾見寶塔生希有心,遂為開塔」。讓大家看到寶塔,覺得很稀奇,這個寶塔怎會忽然間從地湧出?大家會很稀奇,就會想要去追求、去知道。所以要有稀有心,從大家的稀有的心,追求其中的道理,這要先啟發出來,然後才去開寶塔,這就是未來〈見寶塔品〉很豐富的內容。

釋迦佛靈山說法華經,即以多寶之現身為證。多寶如來為過去古佛,久入涅槃。

釋迦佛是在靈鷲山講《法華經》,就是以多寶如來,多寶佛現身為證。寶塔若打開,就是裡面就有多寶佛在裡面,佛陀就入塔中與多寶佛同座,這是未來要說的法。所以多寶佛就來見證,因為釋迦佛在人間,在靈鷲山,在講《法華經》,所以多寶佛他就來見證。多寶如來是過去的古佛,已經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入滅了,但是佛陀現在在靈鷲山講經,他就來見證。

此經見寶塔品,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各將一菩薩,為供養多寶塔,來靈鷲山時。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穢土而為淨土。初變娑婆一世界,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後再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依此謂之三變淨土。

所以,這部經,〈見寶塔品〉是釋迦如來與十方分身,所有跟隨十方的釋迦佛分身來的菩薩。每一尊佛,化身來的佛都有一位菩薩會跟著他來。為了要來供養寶塔,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與菩薩來供養寶塔,也就是來到靈鷲山。看到這樣,一直十方諸分身,佛菩薩一直在來,「釋迦如來就以神通力,三變穢土而為淨土」。三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穢土,將它變成了淨土。初變,第一次的變,就是「初變娑婆一世界」,次,再次再變,「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再來,後再變,「後再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因為這樣,這叫做「三變淨土」,這就是要顯示〈見寶塔品〉那個豐富的內容,為何釋迦牟尼佛在〈法師品〉中講出了只要有這部經,持經的人,(有)這部經的地方,就能建塔,或者是不必建塔,那個地方就已經有佛的全身。前面在〈法師品〉中,我們也已經說過了。

法師一品,既顯若法若人皆可尊重,此品即敘述但說是經之處,多寶如來必來聽經示現,

所以〈法師品〉,「既顯若法若人皆可尊重」,我們對這個法要尊重,這是在〈法師品〉,我們要尊重圓教。一乘大法,我們要尊重;持經的人,我們也要尊重。這是在〈法師品〉。「此品即敘述但說是經之處」,〈法師品〉就是這樣,只要你講經這個地方,看,「多寶如來必來聽經示現」,多寶佛他已經發願過了,只要是人間講《法華經》,多寶佛在佛塔中都會來聽經,這就是佛佛各有願力。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所以,我們現在再接下去的,那就是〈見寶塔品〉,我們前面一直說過,〈法師品〉最後就說「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那就是要好好親近法。能講法的人,前面我們也說了,講法的不一定是出家人,四眾弟子都能講法。持《法華經》,四眾弟子都有責任,為未來而傳法,講法為師。我們若能聽到很正確的法,圓教,一乘大法,這《法華經》,我們若能好好用心聽,「速得菩薩道」,很快就能發心行菩薩道。看看,現在人間很多菩薩,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各方的菩薩都會合在一起。這次的台東不就是嗎?東部有這樣的災情,西部、中部、南部的慈濟人,人間菩薩,也是湧現在這個地方去幫助,要如何為那些受災苦難人去付出。你們想,這不就是學大乘法,總是能「得見恆沙佛」。人人都有佛心,以佛心為己心,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只要無明打開,無明門打開,真如性就現前,在人群中去付出。所以我們修行,真的要很用心,用心體會佛的真理,到底是在向我們說什麼法。我們用心體會,法無不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8/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始)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