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8/31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8/31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8/31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8/31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三 8月 31, 2016 3:38 pm

20160831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古今佛合會,眾所讚稀有,
衷心敬恭瞻仰望聞開示;
大樂說菩薩,不禁發言問,
欲得速解疑,求願除障礙。
 
開示: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顯佛出世之本懷。故開示悟入,乃是佛出世之本懷。
 
  「古今佛合會」。大家所讚歎、所稀有,古佛那就是多寶佛,多寶佛那是無量劫以前已成佛,是他方世界的佛。現在《法華經》,在釋迦佛於娑婆世界這時刻所講說,講說《法華經》,這多寶佛從地湧出寶塔,古佛、今佛這樣會合一起,大家佷驚奇,也佷歡喜!讚歎未曾有,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景象。這次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說《法華經》,在<法師品>讚歎持經法的人,講完之後,寶塔現前?這是多麼稀奇的事。所以,在場的人人就是所讚稀有。我們昨天也說過了,這是佛陀的智慧,從<序品>而<方便品>,<序品>的發光現瑞,<方便品>佛陀讚歎佛智甚深微妙,舍利弗開始當機請法,佛陀開始「止止,不須復說」,因為這部經的對機,必定要很成熟,很啟發大乘心的意,而且要有甚深的信根,因為法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大法,信根當然一定要很深,很深的信根,信根堅固,願意接受,能夠啟發大乘的意,能契佛心,這樣的人能接受,才不會起疑生毀謗。
 
  毀謗這部經,就是誹謗佛的全身,因為這部經所在之處,就是佛全身所在,這是在<法師品>裡面已經明確顯示出來了。所以在<方便品>,佛陀一直要開導大家,這部經不能輕易就說,要對機,因人、因時、因地。要能對機契法是很不簡單,所以舍利弗在那地方,一而再,再而三請法,等到佛陀答應要開始說,五千人退席了。佛陀說:「退亦佳矣。」既然不對機,不想聽,這樣退去也好,現在留下來的這些人,就是深心信根之人,是可造之才,聽了之後,一定會啟登大乘心。佛陀就答應開始說這部經,安心能說,開始譬喻。<譬喻品>、<信解品>,慢慢引導弟子能夠了解,能夠知道,過去小乘法,所聽的教法,雖然有佛陀的接引,叩還不是佷究竟,雖然有生起了信心,也了解了四諦法,因緣果報等等,雖然了解,大家決心去除煩惱,不敢再造業了。所以,大家就是自修,想,不想要再攀緣。這個心念大家已經堅固、堅守了,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佛陀再進一步誘引,要發大乘心了。
 
  開始談空說有,現在就是要會合回來,必定要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己知道道理之後,了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些道理都了解了,要發大心,要入人群,人群中,要教導眾生。眾生生命平等,,人人本具佛性,這是這部經很重要。但是入人群教化眾生,那就要六度萬行了,修福還要再修慧,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所污染,潔身自愛,還要在煩惱群中修福,還要在苦難人中修智慧,這談何容易,這就是需要大修行。大修行,才能夠不受人群污染,才能夠讓我們繼續利益眾生的志業,這要六度萬行啊!
 
  法華經就是這樣引導我們能了解,不只是人互相尊重、愛,還需要人對動物,人類也要愛護動物,也要愛,因為動物、人類都名稱為眾生。眾生,人人具有佛性,所以要平等。就如剛剛大家開始「地藏讚」,我想:今天是什麼日子?就是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在人間,現化在人間,在韓國,古時代,有一位王子(金喬覺),他修行,發大心、立大願要求法,要到中國去求法,搭著一艘小船,從韓國沿著海岸來到中國安徽省,這艘船去觸到礁,所以,船動不了了,只好棄船,沿著山路走,到九華山。在那裡找一地方,開始在那裡修行。那座山,他很歡喜,環境很安靜,就這樣修行了。一些詩人愛爬山,要去找靈感,吟詩作對,發現到這位修行者,開始互相談話,彼此了解,知道這是位來自韓國,貴族名門的人,就是用心來中國要求佛法,船觸礁,行不通了,這樣被留在這地方。
 
  大家知道,到底他了解的佛法,是大家想聽的,一方面在那裡靜修,一方面有這群人常常來請教。就這樣,人們知道了,山主知道了,就來探望這位修行者,心生歡喜。山主父子也仰慕佛法,也來親近,看到很多詩人也常常會來,他們發心想要捐一片土地,捐出來讓這位修行者建一個道場,就向修行者說:「你要多大的土地,你儘管提出,這一大片的山,土地都是我的,你提出要多大。」修行者就說:「不用多大,只要這件袈裟的影子的大就好了。」「哪夠啊!」山主的回答。他說:「只要我這件袈裟遮住的太陽陰影,所遮下來那塊地的面積,這樣就夠了。」所以就隨他的意,一件袈裟向空拋出,袈裟在天空整件展開了,如一片的雲將太陽遮起來,整個山頭全都在那片雲遮日的下面。這位山主,歡喜了,感動了,「這是不可思議啊!很稀奇。我願意,這座山全都送你,讓你去建築道場。」
 
  所以,九華山,從此成為這位修行者的道場了,開始是簡單這樣建起來,欣慕佛法的人很多,就慕名而來了。除了在附近的人家、山城或者是村莊,人人來聽法,即使是韓國的僧眾,或者是一般好樂佛法的人,聽到他們的王子已經來到大陸安徽省,已經有這麼多人仰慕,來求法、聞法,所以韓國的僧人,甚至好樂佛法的人,也這樣慕名而來了。一時之間,要來修行的人多了,出家的人也多了,但是在那個地方,人口多,糧食缺,所以有一段時間,《高僧傳》裡面就這麼說:「南方枯槁眾生。(原文:南方號為枯槁眾)」就是大家甘願在這裡修行,甘願在這裡欠缺糧食,吃不飽,但是他們就是以道為糧,求道的心很堅定,甘願吃不飽,但是法補充他們的慧命。也有一度,他要將他們遣散,說:「你們回去,要不然這裡不夠道糧。」儘管大家有來供養,人還是太多,不夠道糧。但是,大家仍堅定的心志,要在那裡修行。
 
  所以,九華山開始有出家人、修行人,這個道場僧眾就是很多,修行者也很虔誠。這位修行者白天要為大眾說法,經了解,以地藏菩薩傳來說,就說他在晚上入地獄去度眾生。不論如何,總是九華山的傳說,地藏菩薩的道場,總是在這個地方開始。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地藏經》中,佛陀將這些眾生付託給地藏菩薩,希望地藏菩薩發這個大願,業重的眾生,希望地藏菩薩能去轉法輪度眾生。地藏菩薩承受佛陀的使命,甘願到最辛苦的地方——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所以,大家的傳說,地藏菩薩的生日,就是在農曆七月二十九日,這就是在人間;要不然地藏菩薩,在很久很久前已經發大乘心,那是在這個近時代,九華山才有地藏菩薩顯跡,那就是久遠久遠之前已經發大乘心,修菩薩行了。有佛陀講光目女、婆羅門女等等的故事,那就是在無數劫前的事情。總是,所說的傳說,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是顯跡的地藏菩薩;如尼泊爾,在古印度時代的迦毗羅衛國,來人間成佛,這也是化跡來人間成佛的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億劫,塵點劫以前,十六王子的時代,大通智勝佛的座下,就已經解悟了,《法華經》的道理就已經能徹悟。在那個時代,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過去無量劫前,無法去推測的時間,他就這樣一直在佛法中,真理與天地同久長,無法說多久。這宇宙從什麼時候有?無法了解。現在的科學家說地球形成是幾十億年,但是虛空法界到底已多久?沒有科學家有辦法去推測。同樣的道理,真理就是這樣,無法推測。不過,真理本來就是眾生平等,真理平等,道理平等、眾生平等,佛與眾生也是平等。看到《地藏經》,曾這樣說過了,《地藏經》描述眾生在造業,所受地獄的形象,那是苦不堪啊!不是有辦法形容的,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這苦難是無法形容。所以佛陀教育我們,只要一心能轉過來,善惡就分明了,向善、不染惡,再也不造惡的人生。這就是道理若清楚。
 
  看到莫三比克,那是非洲,接受了佛法之後,他們在那個地方也在推動七月是吉祥月。看到他們在推動「七月吉祥月」,而且就是要茹素,要素食。他們用什麼方法啊?很可愛。他們在一片沙地上面,同樣邀很多人,要讓他們知道素食可以保護地球,素食可以讓人人身體健康,素食可以培養愛心,造福、消業障,所以他們在土地上,也是舞臺,他們在那個地方演了一齣戲。就是說一個素食的家庭,完全都是茹素,他的朋友是葷食的家庭,無肉不歡喜,所以吃很多肉食。有一天,這個素食家庭的主婦去找位個葷食的家庭主婦,兩人見面很歡喜。這位葷食的家庭主婦很誠意,強留下素食家庭這位主婦,就將她留著,拉著她,不肯讓她走,說:「在我這裡吃飯啦!」
 
  既是朋友,如何不要得罪人家,所以她只好就留下來了。整桌都是肉食,為了朋友的感情,她就這樣和她吃。吃了回去之後,瀉肚子,中毒了,就去看醫生。這位葷食的家庭主婦也中毒,去看醫生,醫生就告訴她們:「妳們是食物中毒,所以將藥帶回去吃,要休息。」那位素食的主婦,她真的吃了藥,很快就恢復,好了。但是那位肉食的主婦,中毒很深,醫生就跟她說:「妳還不能回去,妳長期都吃這個東西,所以妳體內的毒素很多,妳要一段時間才有辦法排除妳體內的毒,妳要吃素,茹素。」就演這齣戲。看的人,很多人,他們那一天就準備三千份便當,三千人要吃的便當。這些便當是來自於大愛農場,他們那裡有一片土地,他們就是種菜。
 
  從農場採收的菜,就簡單煮個粥,就是各形各色的菜,芥藍菜等等,就這樣煮一煮,大家吃得很歡喜。他們說:「原來素食是這麼簡單,這麼好吃!」葷食,夏天,肉食取來難保存,往往肉就會爛了,也會壞了。所以他們覺得還是素食好,他們就用這樣來推動素食。大家覺得素食能培養慈悲,身體還能健康,還能顧好地球,這就是他們認為他們的環境就是適合素食,就接受了。其實,不只是莫三比克,在馬來西亞也是,馬來西亞也很精彩,這種本來大魚大肉,在這農曆七月要普度,但是他們也是一樣,宣導七月是吉祥月,慈濟人開始推動,當然裡面的內容很豐富。還有南馬與吉隆坡,都這樣整個月在推,誦《地藏經》,提倡素食,萬人的法會,《地藏經》這樣每天誦,累積起來一二萬人次,日日來誦《地藏經》。
 
  在吉隆坡,雪隆分會,三天也有萬多人誦《地藏經》、推動素食、提倡「竹筒歲月」,大家皆大歡喜,這是在馬來西亞。農曆七月期間,整個月很大的活動,慈濟人都動員起來勸素,同時也推動將普度的錢存起來,燒金紙的錢放在竹筒裡去做善事,整個月的時間很踴躍,讓人很感動。香港也是。總而言之,很多慈濟人這樣落實在推動茹素,推動七月是吉祥月,取消了燒金紙,很盛行,很多人響應。看到他們的資料報告,每個地方真的,能夠讓他們改變這個慣例(習俗),普度拜拜的觀念,變成了造善,這是行孝吉祥月,實在是很不容易,他們做到了,令人很感動。
 
  所以這就是佛陀來人間,「開、示」眾生的目的。現在佛陀已經開講《法華經》,古佛來見證,大乘圓教是救世良方,寶塔從地湧出,從寶塔中也出音聲。所以,大家讚稀有,那是打從內心的讚歎。寶塔的形容,大家已經知道,六度萬行,修福修慧,就是「二萬里」那麼高,這是一種形容。塔,顯示佛德之高,所以大家讚歎,從心的敬恭,要瞻仰塔的高縱到雲端,就是瞻仰佛德。福慧具修,六度萬行完成,現在大家仰望,就是能聽到佛陀再繼續來開示,佛德到底如何累積起來。所以「大樂說菩薩」,接下來,就有大樂說菩薩,〈法師品〉是藥王菩薩,現在佛陀就開始以大樂說菩薩為當機者。
 
  再下去,我們就能發現到大樂說,大樂說菩薩,那就是看到大家已經很成熟,一直仰慕著佛陀萬德莊嚴,如寶塔高縱一樣,大樂說菩薩開始要代替大家請問,所以「欲得速解疑」,希望讓大家趕緊將這個疑,稀奇的心,覺得很奇怪,稀奇的心能解開,了解裡面法的涵容,涵蓋了什麼法,所以,「求願除障礙」,替大家求願,解除疑的障礙。因為《法華經》處處都要提醒我們,要解開對這個法的疑惑,所以,大樂說菩薩要代替大家解除疑惑,他要請問佛,所以請佛開示。開示,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眾生悟佛的知見,希望眾生能聽佛陀開示,眾生能悟佛知見,這就是開示的主要目標。看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昨天說過了,大家看到寶塔在虛空中,寶塔中出現了音聲,大家從內心,湧現那個法喜、歡喜。大家趕緊起身,集合來到佛前,以很恭敬的心,要請佛解開這種大家法喜的心,希望佛陀能來解釋。虔誠的心,表達之後,大家再退坐到自己的位置去,這是表示最恭敬的親近。真正的恭敬,就是要親近,你的心若法喜,你應該要親近。所以,親近,大家就會先圍過來,仰慕的表達,再退坐到你們的位置。這就是表示親近的意思,我們若得到法喜,要更親近,回歸我們的本座,就是要好好再繼續聽法,這是這樣的形態。接下來,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
 
經文簡釋: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眾中上首大菩薩。智慧深故,善說諸法,名大樂說。
 
  在這會眾中,有一位大菩薩摩訶薩,他的名字叫做「大樂說」,他已經了解,看透了這個道場中大家的心意,知道人人心有疑。所以這位大樂說菩薩,現在這場,佛陀要再繼續說話,這一場的眾中上首大菩薩,在大眾中,這場就是以大樂說菩薩為當機者。所以他是「智慧深故,善說諸法」,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大樂說」。
 
*又大樂說菩薩,與藥王同類,是契大乘法,傳持弘經化世之方軌。非有功於斯文者,不足以論菩薩行因。
 
  「又大樂說菩薩,與藥王菩薩同類」,同類,就是同等。因為佛陀將持《法華經》的對象選擇藥王菩薩。現在要讓大家保持法身,那就是選擇大樂說菩薩,這就是佛陀的對機。他與藥王菩薩的等級一樣,所以「與藥王同類」,是「契大乘法,傳持弘經化世之方軌」,化世軌範的人,大心的菩薩。就如〈法師品〉,用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三法軌則,這是在藥王菩薩,那場〈法師品〉,佛所說的,這是弘軌,就是法則,就是軌則。所以「非有功於斯文者,不足以論菩薩行因」。若不是那個功行能與現在要說下去這段經文的程度平齊,他就沒有資格來討論,現在要再說下去的菩薩行因,六度萬行是菩薩的行因,前面也一直都說過了。菩薩行因具足,就望向佛果,就是佛的境界。所以要講說菩薩行因這樣的人,必定要有這樣的程度,才能論說這個法。所以,這位大樂說菩薩,他就是有足夠這樣的資格,這是佛陀所選擇的當機者。
 
*此品會合十方諸佛而付囑,非具無礙之辯者,不足以請問。
 
  這一品,是〈見寶塔品〉,「會合十方諸佛而付囑」,這品再下去,十方的諸佛都會湧現出來,也要付囑,將法要如何交代於未來。所以若沒有具無礙之辯才的人,也是無法請問,來請問未來所要請問的法,唯有大樂說菩薩有這個資格。所以,佛陀的對機,也就是當機者,這個法會中的當機者,就是大樂說菩薩。
 
經文簡釋:
「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眾見寶塔,不知何謂,怪未曾見。所以心疑。菩薩知已,故為請問。
 
  所以,「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這位大樂說菩薩,他既然是當機者,他已經知道,知道這個世間,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前面已講說,在這個道場中,還有世間的人,還有阿羅等,大家的心都還有疑,他知道這些人有疑,大樂說菩薩要代替這些人解疑,所以他就要問。「眾見寶塔」,這些人就是天、人、阿修羅等,看到寶塔,「不知何謂」,到底是什麼?不知道。所以他會「怪未曾有」,前面的經文說「怪未曾有」,奇怪,很稀有。雖然大家歡喜,不過這是覺得是很稀奇的事情,所以說「怪未曾有」,心會生疑。「菩薩知已」,菩薩知道了,所以「故為請問」,代替大家來請問。這就是大樂說菩薩。
 
  各位,學佛,我們真的要很用心、用智慧來學道理,道理來會形相,用形相的譬喻,讓我們對法能更了解。《法華經》現在講到〈見寶塔品〉,若沒有超越那個智慧,要能體會這些經文,真的是很難。我們要說形相,「五百由旬」有二萬里的高,若是飛機,到底飛多高呢?是幾公尺高呢?其實所表示的二萬,大家一定要記得,這是一種顯法,顯佛德之高,塔本來就是顯德,名稱叫做「顯德」,就是修行那個德行之高。
 
  用「六度萬行」的智慧,以及福慧要適應這個眾生的根機,用六度,隨眾生所需去付出,從無明中的眾生,吸取智慧;從苦難的眾生中造福業,造福緣,這樣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完成,就是德之高,這裡以塔之高來譬喻。這些道理,我們若能透徹,再接下去要說的法,就能較清楚,要不然,很多若不了解,就會被神化掉了,我們應該要聖化、理化,不要神化,用怪,神怪,那就會偏了。所以,佛陀一開始在舍利弗請法時,佛陀會「止!止!不須復說」。是因大家無法信,無法解,難信難解的法,若是偏差了,就容易起反效果。所以我們要用正信思惟來體會佛法,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6:06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8/31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8/31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8/31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三 8月 31, 2016 9:00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星期三)
 
上人在今天開示的結語說到:「這些道理,我們若能透徹,再接下去要說的法,就能較清楚,要不然,很多若不了解,就會被神化掉了,我們應該要聖化、理化,不要神化,用怪,神怪,那就會偏了。」
今天講了地藏王菩薩在中國安徽九華山顯跡的故事,講了非洲莫三比克、馬來西亞(南馬及雪隆)、香港勸素的真實例子。這是慈濟人做出來的,這樣就符合聖化,理化的角度。
我覺得這一點是特別難能可貴的,別的法師可能不會從如此務實的角度去開示,我們要萬分珍惜,要親自實踐,才能證得道果。
 
 
 
古今佛合會,眾所讚稀有,
衷心敬恭瞻仰望聞開示;
大樂說菩薩,不禁發言問,
欲得速解疑,求願除障礙。
 
開示: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顯佛出世之本懷。故開示悟入,乃是佛出世之本懷。
 
  「古今佛合會」。大家所讚歎、所稀有,古佛那就是多寶佛,多寶佛那是無量劫以前已成佛,是他方世界的佛。現在《法華經》,在釋迦佛於娑婆世界這時刻所講說,講說《法華經》,這多寶佛從地湧出寶塔,古佛、今佛這樣會合一起,大家佷驚奇,也佷歡喜!讚歎未曾有,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景象。這次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說《法華經》,在<法師品>讚歎持經法的人,講完之後,寶塔現前?這是多麼稀奇的事。所以,在場的人人就是所讚稀有。我們昨天也說過了,這是佛陀的智慧,從<序品>而<方便品>,<序品>的發光現瑞,<方便品>佛陀讚歎佛智甚深微妙,舍利弗開始當機請法,佛陀開始「止止,不須復說」,因為這部經的對機,必定要很成熟,很啟發大乘心的意,而且要有甚深的信根,因為法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大法,信根當然一定要很深,很深的信根,信根堅固,願意接受,能夠啟發大乘的意,能契佛心,這樣的人能接受,才不會起疑生毀謗。
 
  毀謗這部經,就是誹謗佛的全身,因為這部經所在之處,就是佛全身所在,這是在<法師品>裡面已經明確顯示出來了。所以在<方便品>,佛陀一直要開導大家,這部經不能輕易就說,要對機,因人、因時、因地。要能對機契法是很不簡單,所以舍利弗在那地方,一而再,再而三請法,等到佛陀答應要開始說,五千人退席了。佛陀說:「退亦佳矣。」既然不對機,不想聽,這樣退去也好,現在留下來的這些人,就是深心信根之人,是可造之才,聽了之後,一定會啟登大乘心。佛陀就答應開始說這部經,安心能說,開始譬喻。<譬喻品>、<信解品>,慢慢引導弟子能夠了解,能夠知道,過去小乘法,所聽的教法,雖然有佛陀的接引,叩還不是佷究竟,雖然有生起了信心,也了解了四諦法,因緣果報等等,雖然了解,大家決心去除煩惱,不敢再造業了。所以,大家就是自修,想,不想要再攀緣。這個心念大家已經堅固、堅守了,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佛陀再進一步誘引,要發大乘心了。
 
  開始談空說有,現在就是要會合回來,必定要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己知道道理之後,了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些道理都了解了,要發大心,要入人群,人群中,要教導眾生。眾生生命平等,人人本具佛性,這是這部經很重要。但是入人群教化眾生,那就要六度萬行了,修福還要再修慧,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所污染,潔身自愛,還要在煩惱群中修福,還要在苦難人中修智慧,這談何容易,這就是需要大修行。大修行,才能夠不受人群污染,才能夠讓我們繼續利益眾生的志業,這要六度萬行啊!
 
  法華經就是這樣引導我們能了解,不只是人互相尊重、愛,還需要人對動物,人類也要愛護動物,也要愛,因為動物、人類都名稱為眾生。眾生,人人具有佛性,所以要平等。就如剛剛大家開始「地藏讚」,我想:今天是什麼日子?就是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在人間,現化在人間,在韓國,古時代,有一位王子(金喬覺),他修行,發大心、立大願要求法,要到中國去求法,搭著一艘小船,從韓國沿著海岸來到中國安徽省,這艘船去觸到礁,所以,船動不了了,只好棄船,沿著山路走,到九華山。在那裡找一地方,開始在那裡修行。那座山,他很歡喜,環境很安靜,就這樣修行了。一些詩人愛爬山,要去找靈感,吟詩作對,發現到這位修行者,開始互相談話,彼此了解,知道這是位來自韓國,貴族名門的人,就是用心來中國要求佛法,船觸礁,行不通了,這樣被留在這地方。
 
  大家知道,到底他了解的佛法,是大家想聽的,一方面在那裡靜修,一方面有這群人常常來請教。就這樣,人們知道了,山主知道了,就來探望這位修行者,心生歡喜。山主父子也仰慕佛法,也來親近,看到很多詩人也常常會來,他們發心想要捐一片土地,捐出來讓這位修行者建一個道場,就向修行者說:「你要多大的土地,你儘管提出,這一大片的山,土地都是我的,你提出要多大。」修行者就說:「不用多大,只要這件袈裟的影子的大就好了。」「哪夠啊!」山主的回答。他說:「只要我這件袈裟遮住的太陽陰影,所遮下來那塊地的面積,這樣就夠了。」所以就隨他的意,一件袈裟向空拋出,袈裟在天空整件展開了,如一片的雲將太陽遮起來,整個山頭全都在那片雲遮日的下面。這位山主,歡喜了,感動了,「這是不可思議啊!很稀奇。我願意,這座山全都送你,讓你去建築道場。」
 
  所以,九華山,從此成為這位修行者的道場了,開始是簡單這樣建起來,欣慕佛法的人很多,就慕名而來了。除了在附近的人家、山城或者是村莊,人人來聽法,即使是韓國的僧眾,或者是一般好樂佛法的人,聽到他們的王子已經來到大陸安徽省,已經有這麼多人仰慕,來求法、聞法,所以韓國的僧人,甚至好樂佛法的人,也這樣慕名而來了。一時之間,要來修行的人多了,出家的人也多了,但是在那個地方,人口多,糧食缺,所以有一段時間,《高僧傳》裡面就這麼說:「南方枯槁眾生。(原文:南方號為枯槁眾)」就是大家甘願在這裡修行,甘願在這裡欠缺糧食,吃不飽,但是他們就是以道為糧,求道的心很堅定,甘願吃不飽,但是法補充他們的慧命。也有一度,他要將他們遣散,說:「你們回去,要不然這裡不夠道糧。」儘管大家有來供養,人還是太多,不夠道糧。但是,大家仍堅定的心志,要在那裡修行。
 
  所以,九華山開始有出家人、修行人,這個道場僧眾就是很多,修行者也很虔誠。這位修行者白天要為大眾說法,經了解,以地藏菩薩傳來說,就說他在晚上入地獄去度眾生。不論如何,總是九華山的傳說,地藏菩薩的道場,總是在這個地方開始。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地藏經》中,佛陀將這些眾生付託給地藏菩薩,希望地藏菩薩發這個大願,業重的眾生,希望地藏菩薩能去轉法輪度眾生。地藏菩薩承受佛陀的使命,甘願到最辛苦的地方——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所以,大家的傳說,地藏菩薩的生日,就是在農曆七月二十九日,這就是在人間;要不然地藏菩薩,在很久很久前已經發大乘心,那是在這個近時代,九華山才有地藏菩薩顯跡,那就是久遠久遠之前已經發大乘心,修菩薩行了。有佛陀講光目女、婆羅門女等等的故事,那就是在無數劫前的事情。總是,所說的傳說,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是顯跡的地藏菩薩;如尼泊爾,在古印度時代的迦毗羅衛國,來人間成佛,這也是化跡來人間成佛的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億劫,塵點劫以前,十六王子的時代,大通智勝佛的座下,就已經解悟了,《法華經》的道理就已經能徹悟。在那個時代,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過去無量劫前,無法去推測的時間,他就這樣一直在佛法中,真理與天地同久長,無法說多久。這宇宙從什麼時候有?無法了解。現在的科學家說地球形成是幾十億年,但是虛空法界到底已多久?沒有科學家有辦法去推測。同樣的道理,真理就是這樣,無法推測。不過,真理本來就是眾生平等,真理平等,道理平等、眾生平等,佛與眾生也是平等。看到《地藏經》,曾這樣說過了,《地藏經》描述眾生在造業,所受地獄的形象,那是苦不堪啊!不是有辦法形容的,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這苦難是無法形容。所以佛陀教育我們,只要一心能轉過來,善惡就分明了,向善、不染惡,再也不造惡的人生。這就是道理若清楚。
 
  看到莫三比克,那是非洲,接受了佛法之後,他們在那個地方也在推動七月是吉祥月。看到他們在推動「七月吉祥月」,而且就是要茹素,要素食。他們用什麼方法啊?很可愛。他們在一片沙地上面,同樣邀很多人,要讓他們知道素食可以保護地球,素食可以讓人人身體健康,素食可以培養愛心,造福、消業障,所以他們在土地上,也是舞臺,他們在那個地方演了一齣戲。就是說一個素食的家庭,完全都是茹素,他的朋友是葷食的家庭,無肉不歡喜,所以吃很多肉食。有一天,這個素食家庭的主婦去找位個葷食的家庭主婦,兩人見面很歡喜。這位葷食的家庭主婦很誠意,強留下素食家庭這位主婦,就將她留著,拉著她,不肯讓她走,說:「在我這裡吃飯啦!」
 
  既是朋友,如何不要得罪人家,所以她只好就留下來了。整桌都是肉食,為了朋友的感情,她就這樣和她吃。吃了回去之後,瀉肚子,中毒了,就去看醫生。這位葷食的家庭主婦也中毒,去看醫生,醫生就告訴她們:「妳們是食物中毒,所以將藥帶回去吃,要休息。」那位素食的主婦,她真的吃了藥,很快就恢復,好了。但是那位肉食的主婦,中毒很深,醫生就跟她說:「妳還不能回去,妳長期都吃這個東西,所以妳體內的毒素很多,妳要一段時間才有辦法排除妳體內的毒,妳要吃素,茹素。」就演這齣戲。看的人,很多人,他們那一天就準備三千份便當,三千人要吃的便當。這些便當是來自於大愛農場,他們那裡有一片土地,他們就是種菜。
 
  從農場採收的菜,就簡單煮個粥,就是各形各色的菜,芥藍菜等等,就這樣煮一煮,大家吃得很歡喜。他們說:「原來素食是這麼簡單,這麼好吃!」葷食,夏天,肉食取來難保存,往往肉就會爛了,也會壞了。所以他們覺得還是素食好,他們就用這樣來推動素食。大家覺得素食能培養慈悲,身體還能健康,還能顧好地球,這就是他們認為他們的環境就是適合素食,就接受了。其實,不只是莫三比克,在馬來西亞也是,馬來西亞也很精彩,這種本來大魚大肉,在這農曆七月要普度,但是他們也是一樣,宣導七月是吉祥月,慈濟人開始推動,當然裡面的內容很豐富。還有南馬與吉隆坡,都這樣整個月在推,誦《地藏經》,提倡素食,萬人的法會,《地藏經》這樣每天誦,累積起來一二萬人次,日日來誦《地藏經》。
 
  在吉隆坡,雪隆分會,三天也有萬多人誦《地藏經》、推動素食、提倡「竹筒歲月」,大家皆大歡喜,這是在馬來西亞。農曆七月期間,整個月很大的活動,慈濟人都動員起來勸素,同時也推動將普度的錢存起來,燒金紙的錢放在竹筒裡去做善事,整個月的時間很踴躍,讓人很感動。香港也是。總而言之,很多慈濟人這樣落實在推動茹素,推動七月是吉祥月,取消了燒金紙,很盛行,很多人響應。看到他們的資料報告,每個地方真的,能夠讓他們改變這個慣例(習俗),普度拜拜的觀念,變成了造善,這是行孝吉祥月,實在是很不容易,他們做到了,令人很感動。
 
  所以這就是佛陀來人間,「開、示」眾生的目的。現在佛陀已經開講《法華經》,古佛來見證,大乘圓教是救世良方,寶塔從地湧出,從寶塔中也出音聲。所以,大家讚稀有,那是打從內心的讚歎。寶塔的形容,大家已經知道,六度萬行,修福修慧,就是「二萬里」那麼高,這是一種形容。塔,顯示佛德之高,所以大家讚歎,從心的敬恭,要瞻仰塔的高縱到雲端,就是瞻仰佛德。福慧具修,六度萬行完成,現在大家仰望,就是能聽到佛陀再繼續來開示,佛德到底如何累積起來。所以「大樂說菩薩」,接下來,就有大樂說菩薩,〈法師品〉是藥王菩薩,現在佛陀就開始以大樂說菩薩為當機者。
 
  再下去,我們就能發現到大樂說,大樂說菩薩,那就是看到大家已經很成熟,一直仰慕著佛陀萬德莊嚴,如寶塔高縱一樣,大樂說菩薩開始要代替大家請問,所以「欲得速解疑」,希望讓大家趕緊將這個疑,稀奇的心,覺得很奇怪,稀奇的心能解開,了解裡面法的涵容,涵蓋了什麼法,所以,「求願除障礙」,替大家求願,解除疑的障礙。因為《法華經》處處都要提醒我們,要解開對這個法的疑惑,所以,大樂說菩薩要代替大家解除疑惑,他要請問佛,所以請佛開示。開示,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眾生悟佛的知見,希望眾生能聽佛陀開示,眾生能悟佛知見,這就是開示的主要目標。看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昨天說過了,大家看到寶塔在虛空中,寶塔中出現了音聲,大家從內心,湧現那個法喜、歡喜。大家趕緊起身,集合來到佛前,以很恭敬的心,要請佛解開這種大家法喜的心,希望佛陀能來解釋。虔誠的心,表達之後,大家再退坐到自己的位置去,這是表示最恭敬的親近。真正的恭敬,就是要親近,你的心若法喜,你應該要親近。所以,親近,大家就會先圍過來,仰慕的表達,再退坐到你們的位置。這就是表示親近的意思,我們若得到法喜,要更親近,回歸我們的本座,就是要好好再繼續聽法,這是這樣的形態。接下來,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
 
經文簡釋: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眾中上首大菩薩。智慧深故,善說諸法,名大樂說。
 
  在這會眾中,有一位大菩薩摩訶薩,他的名字叫做「大樂說」,他已經了解,看透了這個道場中大家的心意,知道人人心有疑。所以這位大樂說菩薩,現在這場,佛陀要再繼續說話,這一場的眾中上首大菩薩,在大眾中,這場就是以大樂說菩薩為當機者。所以他是「智慧深故,善說諸法」,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大樂說」。
 
又大樂說菩薩,與藥王同類,是契大乘法,傳持弘經化世之方軌。非有功於斯文者,不足以論菩薩行因。
 
  「又大樂說菩薩,與藥王菩薩同類」,同類,就是同等。因為佛陀將持《法華經》的對象選擇藥王菩薩。現在要讓大家保持法身,那就是選擇大樂說菩薩,這就是佛陀的對機。他與藥王菩薩的等級一樣,所以「與藥王同類」,是「契大乘法,傳持弘經化世之方軌」,化世軌範的人,大心的菩薩。就如〈法師品〉,用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三法軌則,這是在藥王菩薩,那場〈法師品〉,佛所說的,這是弘軌,就是法則,就是軌則。所以「非有功於斯文者,不足以論菩薩行因」。若不是那個功行能與現在要說下去這段經文的程度平齊,他就沒有資格來討論,現在要再說下去的菩薩行因,六度萬行是菩薩的行因,前面也一直都說過了。菩薩行因具足,就望向佛果,就是佛的境界。所以要講說菩薩行因這樣的人,必定要有這樣的程度,才能論說這個法。所以,這位大樂說菩薩,他就是有足夠這樣的資格,這是佛陀所選擇的當機者。
 
此品會合十方諸佛而付囑,非具無礙之辯者,不足以請問。
 
  這一品,是〈見寶塔品〉,「會合十方諸佛而付囑」,這品再下去,十方的諸佛都會湧現出來,也要付囑,將法要如何交代於未來。所以若沒有具無礙之辯才的人,也是無法請問,來請問未來所要請問的法,唯有大樂說菩薩有這個資格。所以,佛陀的對機,也就是當機者,這個法會中的當機者,就是大樂說菩薩。
 
經文簡釋:
「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眾見寶塔,不知何謂,怪未曾見。所以心疑。菩薩知已,故為請問。
 
  所以,「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這位大樂說菩薩,他既然是當機者,他已經知道,知道這個世間,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前面已講說,在這個道場中,還有世間的人,還有阿羅等,大家的心都還有疑,他知道這些人有疑,大樂說菩薩要代替這些人解疑,所以他就要問。「眾見寶塔」,這些人就是天、人、阿修羅等,看到寶塔,「不知何謂」,到底是什麼?不知道。所以他會「怪未曾有」,前面的經文說「怪未曾有」,奇怪,很稀有。雖然大家歡喜,不過這是覺得是很稀奇的事情,所以說「怪未曾有」,心會生疑。「菩薩知已」,菩薩知道了,所以「故為請問」,代替大家來請問。這就是大樂說菩薩。
 
  各位,學佛,我們真的要很用心、用智慧來學道理,道理來會形相,用形相的譬喻,讓我們對法能更了解。《法華經》現在講到〈見寶塔品〉,若沒有超越那個智慧,要能體會這些經文,真的是很難。我們要說形相,「五百由旬」有二萬里的高,若是飛機,到底飛多高呢?是幾公尺高呢?其實所表示的二萬,大家一定要記得,這是一種顯法,顯佛德之高,塔本來就是顯德,名稱叫做「顯德」,就是修行那個德行之高。
 
  用「六度萬行」的智慧,以及福慧要適應這個眾生的根機,用六度,隨眾生所需去付出,從無明中的眾生,吸取智慧;從苦難的眾生中造福業,造福緣,這樣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完成,就是德之高,這裡以塔之高來譬喻。這些道理,我們若能透徹,再接下去要說的法,就能較清楚,要不然,很多若不了解,就會被神化掉了,我們應該要聖化、理化,不要神化,用怪,神怪,那就會偏了。所以,佛陀一開始在舍利弗請法時,佛陀會「止!止!不須復說」。是因大家無法信,無法解,難信難解的法,若是偏差了,就容易起反效果。所以我們要用正信思惟來體會佛法,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8/31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