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9/0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9/0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9/0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0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四 9月 08, 2016 2:01 pm

20160908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
遣去染淨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
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
諸法實相法印,離諸虛妄之相。

 清楚,了解了,諸佛法同,是遍虛空法界,我們昨天就已經講了,多寶佛以寶塔出現在法華會中,是法會中,大樂說菩薩代替所有人人啟問,心踴躍歡喜,歎未曾有,讚歎,但是,過去所不曾有的,現在現前,塔內又出了音聲,聲音很宏亮,從塔內發出,讚歎善哉,而且證明釋迦佛所說的教法是真實。大家好奇了,就是想要了解塔中的多寶佛,他的全身是什麼樣?人人期待能看到。釋迦牟尼佛又向大家解釋說:「多寶佛,他就是有這樣的心願,說《法華經》的地方,寶塔現前。大家若想要看到塔內佛的全身,必定要講說《法華經》這尊佛的十方分身佛,十方教化眾生的分身佛要集會來,才能開啟他的塔門,見多寶佛的身。」

 這是多寶佛他的條件,大家若要看到我,釋迦佛十方分身的佛要集會來,這是佛彼此的條件。但是,也是彼此的心願,也是彼此的尊重。既然遠途的多寶佛都來了,釋迦佛也應該集分身諸佛,回歸一處,表示尊重。這是彼此尊重。所以說,「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遣去染淨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這段文,我們就這樣了解,十方分身佛必定要來會集,但是十方佛要來會集,必定數量要很多很多,很多數量,必定要將這娑婆世界的穢土遣去,這是不乾淨的穢土,全都要讓它清淨,就要清除。就像我們哪個地方要辦個活動,就要趕緊清掃、布置,清掃,就是骯髒的東西都要清出去,重新將乾淨、莊嚴的東西拿來布置。同樣的道理,就像要舉辦一個莊嚴的法會,也是將要開寶塔的門了,十方的諸佛也全都要來集會了,所以必定要變娑婆穢土。而且要「遣去染淨之心」,意思就是說,我們人人的心態就是煩惱無明,現在我們要體會圓教這個大道理,因古佛無始以來,本覺真如開始要湧現在我們的心地裡,這是一個描述。

 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我們的靈山塔已經要浮現出來了,法聽這麼久了,我們應該要浮現出來,這真如本覺無始以來我們應該有,我們要更透徹了解,靈山塔中含著真如清淨無染的本性,是遍虛空法界。真如本性就是道理,道理是遍虛空法界,眾生智慧與佛同等,釋迦牟尼佛展現出了他的智慧,法無處不在,有法的地方,就有佛法分身的地方,遍虛空法界,無不都是佛的法身。這遍虛空法界的法,分身要來集合,表示我們也得要認識這麼多的法,我們的內心要準備著,要認識很多的法。這麼多法要能入心,我們就要變娑婆穢土,將我們的無明,將我們的煩惱完全要去除,所以我們要「遣去染淨之心」,遣去染淨之心,髒污的要去除,自然清淨無染的心就浮現出來。

 我們若還是有染著,這個「限礙之識」,限礙,你與我,他、你、我,這人與人之間,我們都有分別心,分別那個人你歡喜嗎?我滿意嗎?這是分別心。我們現在,那個人你一定要歡喜,我也應該要很滿意,因為眾生與佛平等,不分別人物、動物,何況人與人之間同是學佛者,我們要將心量開闊,沒有限礙,我們要用很大很大的心量,要容納一切,這個識沒有「自他之情」,沒有我們這種有分別心,這個情。菩薩是覺有情,就是要關懷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是這樣,我們人類學佛,也是要這樣,所以人人要學。因為凡夫要學佛,我們就要學佛菩薩的心境,所以我們必定會被阻礙到,這種的無明要遣去,遣去了一切無明與分別心,我們都要將它去除,就是一片如虛空一樣,要無礙,無礙這個識。

 我們第八識就是業識,就是有限礙。第八識之前,有第七識、第六識、第五識,這個根隨塵緣境收納,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收納在第八識中,希望我們能將這業識一一放棄,打開、放棄,再也不能有這種的業識來纏住我們,我們應該要有這樣覺悟的有情,要徹見諸佛菩薩已經對眾生透徹了解,視為同體,所以同體大悲。這叫做「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我們必定要將這些無明煩惱、人我是非等等,完全要去除,要遣去、去除,眾生皆平等,彼此之間不能有分別,來妨礙我們的道心,要專心學佛菩薩覺有情,才有辦法能「徹見一實相之真境」,希望大家能用心來體會。要集十方分身佛,意思就是所有的法,盡虛空、遍法界的道理,都會集會在這個圓教經典之中,就是《妙法蓮華經》。要展現《妙法蓮華經》的道理,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這麼多的道理,我們人人內心這個娑婆世界穢土,人人的心地,都還是像穢土一樣。

 我們修行,若不堪忍,根本就無法修行,就像我們住在這個世間,佛陀也向他說,這是叫做堪忍世界,這是一個五趣雜居地,地獄、餓鬼、畜生、人道、天道,這五趣,雜居在這個地方。就像我們的心地,有時我們的心受外面的境界,招惹得我們的心就像在地獄那麼痛苦。外面的境界,迷了我們的心,我們像是畜生一樣;外面的境界引導我們貪之不盡,就像是餓鬼界一樣,永遠都不飽,永遠貪念都不盡。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地與外面這個世界都是一樣,就是在這娑婆穢土裡。就法來說,要集十方分身佛,那就是法身,法身就是道理,盡虛空、遍法界,道理要集合,我們必定要去除種種煩惱,你才有辦法好好接受,讓法入心來,你若是污染心,法就無法受用了。所以無明煩惱一定要去除,才有辦法受用真實法在我們的內心,這段文,你們一定要很用心體會下去,後面要說的,你們才有辦法真正了解。

 所以,「諸法實相法印」,這個實相法印,我們要如何印入心來?我們要用印,要將這個法證明在我們內心,我們的心,這張紙若沒有很乾淨、很白,這個印要如何印下去呢?所以我們必定要清除我們的內心,就像在清除娑婆世界穢土一樣,所以我們的內心要好好清除,諸法實相法印才能真正印入心來。「離諸虛妄之相」。我們要先離開這種虛妄,人間世事,過去的就是雜念,未來的就是虛妄,現在想入非非,就是妄想,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任何一個時間,心與法一定要相應,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在聽的法,人與人在互動,我們到底法有入心嗎?法若有入心,我們為世間事,就要以圓融為目標,不是去分別人我是非,若這樣,做事就無法真正穩實,無法將心量打開,無法將事相圓滿,這人間事與真實法一定要會合。佛陀來人間是盡人間事,已經很盡心力了,他為一大事因緣來應機投教,這已經盡心力了,但是,是不是能領受呢?那是眾生的心。心,自己有清乾淨嗎?煩惱有去除嗎?要看眾生的心。

 各位,凡夫心要轉變,在這五趣雜居之中,有六凡、四聖。六凡,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六個境界,這都是凡夫。若是四聖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我們從凡夫,從耳聞法開始,去體會「諸法因緣生」,緣覺,而開始發心「六度萬行」,從這樣,就是要接近佛的聖地去。這是四聖。我們能從凡夫入四聖位,但是心有沒有打開?我們真的有落地生根嗎?信心有沒有入?每天面對著凡夫,諸佛菩薩也無奈,所以希望大家要很用心。人間苦難偏多,菩薩要從現在發心開始,所以要學的事情確實是很多,時間不多,其實要說法是很長。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大樂說」,釋迦牟尼佛再叫大樂說,「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釋迦牟尼佛已經很坦白說了,多寶佛他有這樣的條件,寶塔既現前,要開塔,要見多寶佛的全身,必定要我分身諸佛集中來。現在也應該將在十方世界說法的諸佛,應當要集會來了。大樂說菩薩聽到,歡喜,大樂說菩薩就白佛言,很歡喜,「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這不只是多寶佛的心願,要能見到釋迦佛十方分身來的諸佛,是我們大家也最盼望、最期待,能看到釋迦佛十方分身的佛能夠集會來,讓我們大家盡一分的心意來禮拜供養。」這裡面含義,也就是表示我們很虔誠,所有的法,因為多寶佛是為聽法故,多寶佛塔現前是為聽法故,這個法就是表示在十方法界,所以十方法界的法也要全都收集來,這樣才是圓滿。大樂說菩薩的境界也是很高,很期待所有天地宇宙的萬法能集合過來,大家表示出那個虔誠,要供養、禮拜的心,這是表示供養。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這個時間,佛就開始從眉間發出了白毫一光,就是白毫相光,這道的光明還是向東方這樣照射去。「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佛陀出生在尼泊爾境內,他從〈序品〉出毫相光,也是一樣向東方,可見佛所坐的方向是坐西向東。我們,佛陀滅度後,數百年後,唐朝好樂佛法,多少人往西取經,或者是鳩摩羅什、攝摩騰、竺法蘭,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從西方也是將經典往東方傳。尤其是鳩摩羅什為了傳法往東方,也是受了很多的磨難,受到國家的變故,被困在半途,這是鳩摩羅什傳法的過程,也是很辛苦。玄奘法師,還有其他的大德要往西方取經也是很辛苦,不論是經法東傳,或者是往西取經,我們就知道佛法它的真實法,它的圓教,尤其是大乘法是往東傳,往中國傳。

 所以在這個地方還是「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就這樣去,很長、很遠,多遠啊?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長嗎?光是一條恆河沙就很無法算,光是手的指甲裡挑起來的恆河沙就很難算了,何況一條恆河沙,何況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國土,將五百萬億恆河沙譬喻為國土,那些諸佛將要來集合,想,多還是不多呢?很多哦!

*眉間表中道一乘法,白毫表無流證道白淨法。又白為眾色本,故表此一乘為諸教源。

 所以,眉間表示中道,應該要回歸法來說,若是要用相,這個光照得那麼遠,那麼多的佛國分身佛都要來,若要用這樣來說,這個娑婆世界要如何容納呢?以法來說,這就是「眉間表中道一乘法」,講《法華經》本來是中道一乘法。所以「白毫表無流證道白淨法」。無流,那就是沒有這些煩惱流,煩惱也是這樣很長久,所以,恆河沙就不是那溪底的沙,水的沙流,是在海灘上,「無流」,無水。同樣的道理,這種恆河沙的煩惱,完全都沒了。所以「無流證道白淨法」,白毫是很乾淨。所以又「白為眾色本」,一切一切都是歸於白,白就是所有色的最根本,你要染布,要染成灰色的,或者是黑色的,或者要染成花色、紅色等等,這胚布本來就是白色。所以說,白是眾色之本,不論要染什麼色,就是在白布上,這樣染過去。回歸,染色去除,那就是白色,所以「白是眾色本故」。「表此一乘為諸教之源」。一乘法就是所有教法的源頭。

經文簡釋: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如來欲集分身諸佛,故放中道白毫光明。
釋迦牟尼放白毫相光,照見十方諸佛清淨國土。

 所以說「爾時,佛放白毫一光」。是如來為了集分身諸佛,所以開始放出中道白毫相的光,這個光明就是要來號召很多很多的佛回來,也就是表示佛的智慧,已經透徹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了,這些真理,都去除了雜質,沒有污染,表示白毫一光。所以,釋迦牟尼佛放白毫相光,是「照見十方諸佛清淨國土」。白毫一光,不是只照一方,是照十方,光是一個東方,就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十方,雷同,都一樣,這一道的光,就能夠這樣照這麼長、這麼開闊,天地宇宙間。

*白毫:居眉之中間,喻中道之教義。
*中道: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

 所以白毫是「居眉之中間,喻中道之教義」。中道是佛說因緣所成法,很多法從「苦、集、滅、道」開始要分析,苦從哪裡來?從因緣所生法來。因緣所生,有很多染污,有清淨法,都是從因緣。無風不起浪,就是看水的浪潮,就是因為它有風,所以風與海水會合,這叫做因緣。看出來的相,那就是大浪,這叫做風浪。浪是在水裡,因風而起浪,這就是因緣,有現這個相。同樣,我們人也是一樣,凡事歡喜也有因緣,生氣也有因緣,善惡不離開因緣。

 所以是中道,龍樹菩薩造《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佛陀所說的,這些因緣所生法,論到真來,它一切皆空,「亦名為假名」,名為假名。世間一切,張三、李四,都是一個假的名,其實張三他也是人,李四也是人,任何一個人雖不同名,但同樣就是叫做人。人,是不是永恆在人間呢?沒有啊,生老病死,終歸於空,是假名,又是歸於空。「亦是中道義」,這就是中道,不論是假,或者是空,我們應該都要在中道。不論如何,總是,人間總是在人間,人間總是善惡,我們學佛就是在善惡之間,要分得清楚,是善,我們眾善奉行;是惡,諸惡莫作,要分得很清楚其間差異。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所以「不偏於空」,對法,我們也不要偏空,也「不偏於有」,也不要偏在「有」。所以,「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我們日常生活不就是這樣嗎?不要一直說:「一切都是空。」(指緣起性空的空性)若是空,你整天都不用吃了,因為吃也是空啊,吃了他肚子又餓了,是不是不要吃?不要吃,堪得了嗎?一天可以,兩天可以,接下去可以撐幾天呢?所以不能偏空。也不能偏有,飲食總是剛剛好就好,分段、分段來吃,不是「我這輩子要吃多少,我乾脆都吃一吃」。可能嗎?是不可能啊!

 所以我們不要執有,也不要執空,「亦空亦有」,在人間就是要沒有掛礙。「不落二邊」,不要在二邊走路,看你要走這邊,還是要走那邊?是要走在河的這邊,還是走在河的那邊?總無法一腳踏一岸,要如何走?我們總是要取中道,我要捨去這一岸,也要捨去那一岸,我就要在中道。我們駛慈航,就是往中道走,這「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這樣不會在這兩邊受障礙,我們在中間,這叫做中道。

經文簡釋:
「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因光照故,眾皆得見。

*五百萬億:以表菩薩五位真因。
真實之正因,教行信證大涅槃之真因。恆沙諸佛:即諸淨念。

 「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已經看到了,釋迦牟尼佛毫光一放出,很快,即時就能看到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國土的諸佛,這樣很快就看到。「五百萬億」又是表示什麼呢?表示「菩薩五位真因」。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行因,才有辦法到佛的果位。所以要「真實之正因」,真與因,那就是要實,真實,要正的因。所以「教行信證大涅槃之真因」,這是真因,是教我們要接受這個教法,行要身體力行,要相信法,來印證在我們的內心裡,才能身心去除煩惱,入大涅槃。大涅槃是寂靜,寂靜清澄,心無雜念,無生滅法,這就是完全清淨了,寂靜清澄的境界。所以恆沙諸佛,就是淨念,這叫做恆沙,這麼多的恆沙諸佛,其實,法表示是我們的淨念,很多很多恆河沙數的煩惱歸於一,那就是清淨念。菩薩要從教行信證,一直到入大涅槃這當中,法,我們入心,那就是諸清淨念,清淨念,這就是我們的念很清淨。

*五位真因:修證大涅槃之真實正因。
*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五位真因」,分成五位,「修證大涅槃之真實正因」有五個位,那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這叫做五行位。

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

 第一位,叫做資糧位。資糧,資糧就是要修行,我們如果沒有修行,沒有得到法水,心地的種子就不會發出芽,所以我們有「十住」、「十行」、「十回向」,還有「十地」,這就是我們的菩薩位。菩薩要進階,不斷修行,過去也常常說,十住、十行、十回向,還有十地,這全都是我們要走的路。所以「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菩薩就是要福德智慧。前面說過了,六度萬行,福德也要萬行,智慧也要萬行,福德智慧,六度萬行,這樣「為助道資糧」。我們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世間萬萬種的苦難,我們應世間苦,入人群去造福、修慧,這是我們必定要走的。資糧,是我們囤積成長慧命的資糧。

二、加行位:謂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

 第二叫做加行位,那就是「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我們若能這樣身體力行,要入我們的真如,回歸我們的真如,不能離開福德,福智的資糧。我們要造福,要福德,修福德行,修智慧行,智慧福德全都要加功,加緊用功,才能入菩薩道來,住這樣的位。

*四加行法: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

 四加行位,那就是平常說的四加行法,那是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這叫做四加行法,也就是四加行位。這就是我們菩薩要不可讓他斷了,熱情,煖就是溫暖的意思,我們要用情溫暖於人間,我們要發大心、菩薩心,是頂法,最頂上的法。要行菩薩道,你必定要忍,忍一切世間眾生煩惱無明,我們一定要忍,不受影響,這叫做世間第一之法,這就是行菩薩道必備的法,這叫做四加行,我們必定要加緊用功。

三、通達位:謂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

 第三叫做通達位。前面說要通達,就是「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初地菩薩,十地菩薩,就是從歡喜地菩薩開始,十地菩薩開始就是歡喜地。所以我們要好好去體會。

四、修習位:謂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
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之十地。

 第四、修習位,那就是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從歡喜地開始,一直到第十地。十地大家應該還記得,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這叫做十地。我們要這樣一地一地不斷往前走。看看我們的心,是不是有歡喜心?我們的心,是不是有離垢,離開我們的無明煩惱,我們的心,是不是往著光明的方向走?不要再走入黑暗的地方,我們要不斷不斷將我們的心,向著光明的正法。這都是我們在走,行菩薩道,十地的次第走過去。所以「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我們就要這樣,一地一地向前走才能到達。

五、究竟位:謂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

 第五、叫做究竟位。究竟就是到妙覺,我們就是這樣一地一地一直走,去體會,在人群中去付出,不受污染,還是保持著我們真如清淨本性在。一切全都經歷過了,到這個時候叫做究竟位,那就是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這就是我們要走、要行,才有辦法真真正正,佛的法身能回歸歸納在一處。佛陀要集十方世界說法諸佛來集合,其實就是要大家,法,聽了這麼久了,應該對法有了解,啟動了我們求法的心,能了解,所以要大家用清淨的心來集合聽法,去除種種無明,集合清淨心來體會最究竟的道理,這就是佛要集十方分身佛,那就是真理,清淨、無染垢的真理集合在一起。這些真理在哪裡?在人人真如本性。是不是很深呢?應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請大家時時多用心啊!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6:17 pm 作了第 2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9/0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9/0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0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五 9月 09, 2016 11:13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九月八日星期四)
 
上人續講願集分身乃出現,有三義的第三義。但他在偈文中加了一句:諸法實相法印,離諸虛妄之相。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因為這是上人深刻體會得法髓、關鍵。
 
願集分身乃出現,有三義:
一、表圓會圓證,以多寶全身在塔,必全身方見全身,是攝用歸體,古今一相,所以寶塔一開,則多寶釋迦同坐一座。
二、欲示無生滅之法身,必會有去來之應身,從法起應,攝應歸法,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使忘生滅之見,去來之相,一多無礙,方得見法身之本體。
 三、欲集十方法身,必變娑婆穢土,遣去染淨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方得見實相之真境。
有此三義,故集乃現耳。 


今天講完三義,因為經文是:「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上人開示白毫一光即是中道,也提到中論。這些都是比較深的法,但是是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法。上人以前就講過中道,只是現在溯及到法的源頭,根札得更深。
 
所以是中道,龍樹菩薩造《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佛陀所說的,這些因緣所生法,論到真來,它一切皆空,「亦名為假名」,名為假名。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聽到「五位真因」與「五行位」也是比較深的法,但有一種熟悉與歡喜的感覺,因為更清楚、更明白了。
上人在「法譬如水」的時候,講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我就特別喜歡,也常與人分享,大家也可以回去看相關的書籍與開示的影音。
至於,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因為無量義經有出現這些法,所以在無量義經讀書會及之前水懺讀書會,有趣了解這些法的意思。
十地菩薩更是我們熟悉的,所以,如果之前有基礎,就可以聽得懂,也聽得很高興,如果沒有基礎的人,就趕緊補上。
 
「五位真因」,分成五位,「修證大涅槃之真實正因」有五個位,那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這叫做五行位。

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
二、加行位:謂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
*四加行法: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
三、通達位:謂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
四、修習位:謂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
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之十地。
五、究竟位:謂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

究竟就是到妙覺,我們就是這樣一地一地一直走,去體會,在人群中去付出,不受污染,還是保持著我們真如清淨本性在。一切全都經歷過了,到這個時候叫做究竟位,那就是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

 
上人開示,讓我們修行的路更清楚,要如何走,如何修,如何做,上人都講得很清楚,所以聽得很法喜。
 
 
 
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
遣去染淨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
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
諸法實相法印,離諸虛妄之相。

清楚,了解了,諸佛法同,是遍虛空法界,我們昨天就已經講了,多寶佛以寶塔出現在法華會中,是法會中,大樂說菩薩代替所有人人啟問,心踴躍歡喜,歎未曾有,讚歎。但是,過去所不曾有的,現在現前,塔內又出了音聲,聲音很宏亮,從塔內發出,讚歎善哉,而且證明釋迦佛所說的教法是真實。大家好奇了,就是想要了解塔中的多寶佛,他的全身是什麼樣?人人期待能看到。釋迦牟尼佛又向大家解釋說:「多寶佛,他就是有這樣的心願,說《法華經》的地方,寶塔現前。大家若想要看到塔內佛的全身,必定要講說《法華經》這尊佛的十方分身佛,十方教化眾生的分身佛要集會來,才能開啟他的塔門,見多寶佛的身。」

這是多寶佛他的條件,大家若要看到我,釋迦佛十方分身的佛要集會來,這是佛彼此的條件。但是,也是彼此的心願,也是彼此的尊重。既然遠途的多寶佛都來了,釋迦佛也應該集分身諸佛,回歸一處,表示尊重。這是彼此尊重。所以說,「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遣去染淨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這段文,我們就這樣了解,十方分身佛必定要來會集,但是十方佛要來會集,必定數量要很多很多,很多數量,必定要將這娑婆世界的穢土遣去,這是不乾淨的穢土,全都要讓它清淨,就要清除。就像我們哪個地方要辦個活動,就要趕緊清掃、布置,清掃,就是骯髒的東西都要清出去,重新將乾淨、莊嚴的東西拿來布置。同樣的道理,就像要舉辦一個莊嚴的法會,也是將要開寶塔的門了,十方的諸佛也全都要來集會了,所以必定要變娑婆穢土。而且要「遣去染淨之心」,意思就是說,我們人人的心態就是煩惱無明,現在我們要體會圓教這個大道理,因古佛無始以來,本覺真如開始要湧現在我們的心地裡,這是一個描述。

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我們的靈山塔已經要浮現出來了,法聽這麼久了,我們應該要浮現出來,這真如本覺無始以來我們應該有,我們要更透徹了解,靈山塔中含著真如清淨無染的本性,是遍虛空法界。真如本性就是道理,道理是遍虛空法界,眾生智慧與佛同等,釋迦牟尼佛展現出了他的智慧,法無處不在,有法的地方,就有佛法分身的地方,遍虛空法界,無不都是佛的法身。這遍虛空法界的法,分身要來集合,表示我們也得要認識這麼多的法,我們的內心要準備著,要認識很多的法。這麼多法要能入心,我們就要變娑婆穢土,將我們的無明,將我們的煩惱完全要去除,所以我們要「遣去染淨之心」,遣去染淨之心,髒污的要去除,自然清淨無染的心就浮現出來。

我們若還是有染著,這個「限礙之識」,限礙,你與我,他、你、我,這人與人之間,我們都有分別心,分別那個人你歡喜嗎?我滿意嗎?這是分別心。我們現在,那個人你一定要歡喜,我也應該要很滿意,因為眾生與佛平等,不分別人物、動物,何況人與人之間同是學佛者,我們要將心量開闊,沒有限礙,我們要用很大很大的心量,要容納一切,這個識沒有「自他之情」,沒有我們這種有分別心,這個情菩薩是覺有情,就是要關懷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是這樣,我們人類學佛,也是要這樣,所以人人要學。因為凡夫要學佛,我們就要學佛菩薩的心境,所以我們必定會被阻礙到,這種的無明要遣去,遣去了一切無明與分別心,我們都要將它去除,就是一片如虛空一樣,要無礙,無礙這個識。

我們第八識就是業識,就是有限礙。第八識之前,有第七識、第六識、第五識,這個根隨塵緣境收納,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收納在第八識中,希望我們能將這業識一一放棄,打開、放棄,再也不能有這種的業識來纏住我們,我們應該要有這樣覺悟的有情,要徹見諸佛菩薩已經對眾生透徹了解,視為同體,所以同體大悲。這叫做「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我們必定要將這些無明煩惱、人我是非等等,完全要去除,要遣去、去除,眾生皆平等,彼此之間不能有分別,來妨礙我們的道心,要專心學佛菩薩覺有情,才有辦法能「徹見一實相之真境」,希望大家能用心來體會。要集十方分身佛,意思就是所有的法,盡虛空、遍法界的道理,都會集會在這個圓教經典之中,就是《妙法蓮華經》。要展現《妙法蓮華經》的道理,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這麼多的道理,我們人人內心這個娑婆世界穢土,人人的心地,都還是像穢土一樣。

我們修行,若不堪忍,根本就無法修行,就像我們住在這個世間,佛陀也向他說,這是叫做堪忍世界,這是一個五趣雜居地,地獄、餓鬼、畜生、人道、天道,這五趣,雜居在這個地方。就像我們的心地,有時我們的心受外面的境界,招惹得我們的心就像在地獄那麼痛苦。外面的境界,迷了我們的心,我們像是畜生一樣;外面的境界引導我們貪之不盡,就像是餓鬼界一樣,永遠都不飽,永遠貪念都不盡。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地與外面這個世界都是一樣,就是在這娑婆穢土裡。就法來說,要集十方分身佛,那就是法身,法身就是道理,盡虛空、遍法界,道理要集合,我們必定要去除種種煩惱,你才有辦法好好接受,讓法入心來,你若是污染心,法就無法受用了。所以無明煩惱一定要去除,才有辦法受用真實法在我們的內心,這段文,你們一定要很用心體會下去,後面要說的,你們才有辦法真正了解。

所以,「諸法實相法印」,這個實相法印,我們要如何印入心來?我們要用印,要將這個法證明在我們內心,我們的心,這張紙若沒有很乾淨、很白,這個印要如何印下去呢?所以我們必定要清除我們的內心,就像在清除娑婆世界穢土一樣,所以我們的內心要好好清除,諸法實相法印才能真正印入心來。離諸虛妄之相」。我們要先離開這種虛妄,人間世事,過去的就是雜念,未來的就是虛妄,現在想入非非,就是妄想,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任何一個時間,心與法一定要相應,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在聽的法,人與人在互動,我們到底法有入心嗎?法若有入心,我們為世間事,就要以圓融為目標,不是去分別人我是非,若這樣,做事就無法真正穩實,無法將心量打開,無法將事相圓滿,這人間事與真實法一定要會合。佛陀來人間是盡人間事,已經很盡心力了,他為一大事因緣來應機投教,這已經盡心力了,但是,是不是能領受呢?那是眾生的心。心,自己有清乾淨嗎?煩惱有去除嗎?要看眾生的心。

各位,凡夫心要轉變,在這五趣雜居之中,有六凡、四聖。六凡,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六個境界,這都是凡夫。若是四聖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我們從凡夫,從耳聞法開始,去體會「諸法因緣生」,緣覺,而開始發心「六度萬行」,從這樣,就是要接近佛的聖地去。這是四聖。我們能從凡夫入四聖位,但是心有沒有打開?我們真的有落地生根嗎?信心有沒有入?每天面對著凡夫,諸佛菩薩也無奈,所以希望大家要很用心。人間苦難偏多,菩薩要從現在發心開始,所以要學的事情確實是很多,時間不多,其實要說法是很長。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大樂說」,釋迦牟尼佛再叫大樂說,「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釋迦牟尼佛已經很坦白說了,多寶佛他有這樣的條件,寶塔既現前,要開塔,要見多寶佛的全身,必定要我分身諸佛集中來。現在也應該將在十方世界說法的諸佛,應當要集會來了。大樂說菩薩聽到,歡喜,大樂說菩薩就白佛言,很歡喜,「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這不只是多寶佛的心願,要能見到釋迦佛十方分身來的諸佛,是我們大家也最盼望、最期待,能看到釋迦佛十方分身的佛能夠集會來,讓我們大家盡一分的心意來禮拜供養。」這裡面含義,也就是表示我們很虔誠,所有的法,因為多寶佛是為聽法故,多寶佛塔現前是為聽法故,這個法就是表示在十方法界,所以十方法界的法也要全都收集來,這樣才是圓滿。大樂說菩薩的境界也是很高,很期待所有天地宇宙的萬法能集合過來,大家表示出那個虔誠,要供養、禮拜的心,這是表示供養。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這個時間,佛就開始從眉間發出了白毫一光,就是白毫相光,這道的光明還是向東方這樣照射去。「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佛陀出生在尼泊爾境內,他從〈序品〉出毫相光,也是一樣向東方,可見佛所坐的方向是坐西向東。我們,佛陀滅度後,數百年後,唐朝好樂佛法,多少人往西取經,或者是鳩摩羅什、攝摩騰、竺法蘭。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從西方也是將經典往東方傳。尤其是鳩摩羅什為了傳法往東方,也是受了很多的磨難,受到國家的變故,被困在半途,這是鳩摩羅什傳法的過程,也是很辛苦。玄奘法師,還有其他的大德要往西方取經也是很辛苦,不論是經法東傳,或者是往西取經,我們就知道佛法它的真實法,它的圓教,尤其是大乘法是往東傳,往中國傳。

所以在這個地方還是「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就這樣去,很長、很遠,多遠啊?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長嗎?光是一條恆河沙就很無法算,光是手的指甲裡挑起來的恆河沙就很難算了,何況一條恆河沙,何況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國土,將五百萬億恆河沙譬喻為國土,那些諸佛將要來集合,想,多還是不多呢?很多哦!

眉間表中道一乘法,白毫表無流證道白淨法。又白為眾色本,故表此一乘為諸教源。

所以,眉間表示中道,應該要回歸法來說,若是要用相,這個光照得那麼遠,那麼多的佛國分身佛都要來,若要用這樣來說,這個娑婆世界要如何容納呢?以法來說,這就是「眉間表中道一乘法」,講《法華經》本來是中道一乘法。所以「白毫表無流證道白淨法」。無流,那就是沒有這些煩惱流,煩惱也是這樣很長久,所以,恆河沙就不是那溪底的沙,水的沙流,是在海灘上,「無流」,無水。同樣的道理,這種恆河沙的煩惱,完全都沒了。所以「無流證道白淨法」,白毫是很乾淨。所以又「白為眾色本」,一切一切都是歸於白,白就是所有色的最根本,你要染布,要染成灰色的,或者是黑色的,或者要染成花色、紅色等等,這胚布本來就是白色。所以說,白是眾色之本,不論要染什麼色,就是在白布上,這樣染過去。回歸,染色去除,那就是白色,所以「白是眾色本故」。「表此一乘為諸教之源」。一乘法就是所有教法的源頭。

經文簡釋: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如來欲集分身諸佛,故放中道白毫光明。
釋迦牟尼放白毫相光,照見十方諸佛清淨國土。

所以說「爾時,佛放白毫一光」。是如來為了集分身諸佛,所以開始放出中道白毫相的光,這個光明就是要來號召很多很多的佛回來,也就是表示佛的智慧,已經透徹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了,這些真理,都去除了雜質,沒有污染,表示白毫一光。所以,釋迦牟尼佛放白毫相光,是「照見十方諸佛清淨國土」。白毫一光,不是只照一方,是照十方,光是一個東方,就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十方,雷同,都一樣,這一道的光,就能夠這樣照這麼長、這麼開闊,天地宇宙間。

白毫:居眉之中間,喻中道之教義。
中道: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

所以白毫是「居眉之中間,喻中道之教義」。中道是佛說因緣所成法,很多法從「苦、集、滅、道」開始要分析,苦從哪裡來?從因緣所生法來。因緣所生,有很多染污,有清淨法,都是從因緣。無風不起浪,就是看水的浪潮,就是因為它有風,所以風與海水會合,這叫做因緣。看出來的相,那就是大浪,這叫做風浪。浪是在水裡,因風而起浪,這就是因緣,有現這個相。同樣,我們人也是一樣,凡事歡喜也有因緣,生氣也有因緣,善惡不離開因緣。

所以是中道,龍樹菩薩造《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佛陀所說的,這些因緣所生法,論到真來,它一切皆空,「亦名為假名」,名為假名。世間一切,張三、李四,都是一個假的名,其實張三他也是人,李四也是人,任何一個人雖不同名,但同樣就是叫做人。人,是不是永恆在人間呢?沒有啊,生老病死,終歸於空,是假名,又是歸於空。「亦是中道義」,這就是中道,不論是假,或者是空,我們應該都要在中道。不論如何,總是,人間總是在人間,人間總是善惡,我們學佛就是在善惡之間,要分得清楚,是善,我們眾善奉行;是惡,諸惡莫作,要分得很清楚其間差異。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所以「不偏於空」,對法,我們也不要偏空,也「不偏於有」,也不要偏在「有」。所以,「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我們日常生活不就是這樣嗎?不要一直說:「一切都是空。」(指緣起性空的空性)若是空,你整天都不用吃了,因為吃也是空啊,吃了他肚子又餓了,是不是不要吃?不要吃,堪得了嗎?一天可以,兩天可以,接下去可以撐幾天呢?所以不能偏空。也不能偏有,飲食總是剛剛好就好,分段、分段來吃,不是「我這輩子要吃多少,我乾脆都吃一吃」。可能嗎?是不可能啊!

所以我們不要執有,也不要執空,「亦空亦有」,在人間就是要沒有掛礙。「不落二邊」,不要在二邊走路,看你要走這邊,還是要走那邊?是要走在河的這邊,還是走在河的那邊?總無法一腳踏一岸,要如何走?我們總是要取中道,我要捨去這一岸,也要捨去那一岸,我就要在中道。我們駛慈航,就是往中道走,這「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這樣不會在這兩邊受障礙,我們在中間,這叫做中道。

經文簡釋:
「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因光照故,眾皆得見。

五百萬億:以表菩薩五位真因。
真實之正因,教行信證大涅槃之真因。恆沙諸佛:即諸淨念。

「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已經看到了,釋迦牟尼佛毫光一放出,很快,即時就能看到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國土的諸佛,這樣很快就看到。「五百萬億」又是表示什麼呢?表示「菩薩五位真因」。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行因,才有辦法到佛的果位。所以要「真實之正因」,真與因,那就是要實,真實,要正的因。所以「教行信證大涅槃之真因」,這是真因,是教我們要接受這個教法,行要身體力行,要相信法,來印證在我們的內心裡,才能身心去除煩惱,入大涅槃。大涅槃是寂靜,寂靜清澄,心無雜念,無生滅法,這就是完全清淨了,寂靜清澄的境界。所以恆沙諸佛,就是淨念,這叫做恆沙,這麼多的恆沙諸佛,其實,法表示是我們的淨念,很多很多恆河沙數的煩惱歸於一,那就是清淨念。菩薩要從教行信證,一直到入大涅槃這當中,法,我們入心,那就是諸清淨念,清淨念,這就是我們的念很清淨。

五位真因:修證大涅槃之真實正因。
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五位真因」,分成五位,「修證大涅槃之真實正因」有五個位,那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這叫做五行位。

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

第一位,叫做資糧位。資糧,資糧就是要修行,我們如果沒有修行,沒有得到法水,心地的種子就不會發出芽,所以我們有「十住」、「十行」、「十回向」,還有「十地」,這就是我們的菩薩位。菩薩要進階,不斷修行,過去也常常說,十住、十行、十回向,還有十地,這全都是我們要走的路。所以「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菩薩就是要福德智慧。前面說過了,六度萬行,福德也要萬行,智慧也要萬行,福德智慧,六度萬行,這樣「為助道資糧」。我們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世間萬萬種的苦難,我們應世間苦,入人群去造福、修慧,這是我們必定要走的。資糧,是我們囤積成長慧命的資糧。

二、加行位:謂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

第二叫做加行位,那就是「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我們若能這樣身體力行,要入我們的真如,回歸我們的真如,不能離開福德,福智的資糧。我們要造福,要福德,修福德行,修智慧行,智慧福德全都要加功,加緊用功,才能入菩薩道來,住這樣的位。

四加行法: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

四加行位,那就是平常說的四加行法,那是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這叫做四加行法,也就是四加行位。這就是我們菩薩要不可讓他斷了,熱情,煖就是溫暖的意思,我們要用情溫暖於人間,我們要發大心、菩薩心,是頂法,最頂上的法。要行菩薩道,你必定要忍,忍一切世間眾生煩惱無明,我們一定要忍,不受影響,這叫做世間第一之法,這就是行菩薩道必備的法,這叫做四加行,我們必定要加緊用功。

三、通達位:謂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

第三叫做通達位。前面說要通達,就是「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初地菩薩,十地菩薩,就是從歡喜地菩薩開始,十地菩薩開始就是歡喜地。所以我們要好好去體會。

四、修習位:謂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
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之十地。

第四、修習位,那就是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從歡喜地開始,一直到第十地。十地大家應該還記得,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這叫做十地。我們要這樣一地一地不斷往前走。看看我們的心,是不是有歡喜心?我們的心,是不是有離垢,離開我們的無明煩惱,我們的心,是不是往著光明的方向走?不要再走入黑暗的地方,我們要不斷不斷將我們的心,向著光明的正法。這都是我們在走,行菩薩道,十地的次第走過去。所以「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我們就要這樣,一地一地向前走才能到達。

五、究竟位:謂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

第五、叫做究竟位。究竟就是到妙覺,我們就是這樣一地一地一直走,去體會,在人群中去付出,不受污染,還是保持著我們真如清淨本性在。一切全都經歷過了,到這個時候叫做究竟位,那就是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這就是我們要走、要行,才有辦法真真正正,佛的法身能回歸歸納在一處。佛陀要集十方世界說法諸佛來集合,其實就是要大家,法,聽了這麼久了,應該對法有了解,啟動了我們求法的心,能了解,所以要大家用清淨的心來集合聽法,去除種種無明,集合清淨心來體會最究竟的道理,這就是佛要集十方分身佛,那就是真理,清淨、無染垢的真理集合在一起。這些真理在哪裡?在人人真如本性。是不是很深呢?應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請大家時時多用心啊!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9/0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