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回眸來時路】20160908 - 慈濟人醫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回眸來時路】20160908 - 慈濟人醫會 Empty
發表主題: 【回眸來時路】20160908 - 慈濟人醫會   【回眸來時路】20160908 - 慈濟人醫會 Empty周五 9月 09, 2016 8:12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回眸來時路】20160908 - 慈濟人醫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回眸來時路】20160908 - 慈濟人醫會   【回眸來時路】20160908 - 慈濟人醫會 Empty周六 7月 27, 2019 5:34 pm

回眸來時路第88集_慈濟人醫會20160908

今日主題:慈濟人醫會

(主持人賴睿伶)
回眸來時路,舊法用心知,大家好,我是賴睿伶,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

臺灣醫療資源豐富,1995年3月1日,全民健保開辦,大大提升,臺灣民眾的就醫權益,讓民眾不用因為,付不出醫療費用而延誤就醫。

(背景畫面:1997.5.11花蓮縣富世國小,慈濟人醫會首次義診。)
但是醫療普及的美意,在山城、偏鄉、離島,因為醫療資源的差距,偏遠地區的民眾,無法獲得同等的醫療服務。

1996年10月12日,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也就是慈濟人醫會的前身,看到了這群人的需要,他們如何補位守護,偏鄉地區鄉親的健康呢?

(旁白)
(背景畫面:2016.4.28瑞芳。)
2016年4月,四十多歲,體重高達百餘公斤的李先生,半身癱瘓半年多,無法就醫,直到慈濟人醫會醫師往診後,才由志工們,將李先生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治療。

慈濟人醫會及志工們:告訴自己要趕快好起來,好不好,加油。

(旁白)
(背景畫面:2016.4台北慈濟醫院,跨科別醫療團隊討論。)
醫療團隊跨十個科別,為李先生訂定治療計畫,改善脊椎壓迫的情況。

(背景畫面:手術一個月。
2016.8手術後四個月。)
手術一個月後,下肢恢復知覺,2016年8月,歷經4個月的治療與復健,李先生終於又可以重新站起來。

(背景畫面:2016.4新北市,瑞芳區人醫會義診。
往診路線圖。)
病人走不出來,醫療人員就走進去,每個月慈濟人醫會,前往偏鄉義診,從一開始的定期定點,慢慢轉型,慈善結合醫療的往診,走進病患家中,守護鄉親健康。

(背景畫面:1972年花蓮,仁愛街義診所。)
其實慈濟的義診,早在1972年就開始,在醫療資源缺乏的花蓮,定期定點,在仁愛街開設義診所,為貧病施醫藥。

(背景畫面:1997.5花蓮縣秀林鄉,人醫會首次牙科義診。)
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後,義診所才結束運作,並由慈濟醫院接續。

(背景畫面:2013.11菲律賓。
2014.8.5高雄,五權國小,氣爆救災醫務站。)
如今,我們常在各種災難現場,見到慈濟人醫會醫護的身影,到底他們與慈濟,又有什麼淵源呢?

主持人賴睿伶:今天我們邀請到,慈濟濟基金會,慈發處的呂芳川主任(呂芳川法號濟祥,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曾任慈濟人醫會總幹事,1991年加入慈濟),同時他也是慈濟人醫會,第一任的總幹事,歡迎呂主任。

呂芳川主任:主持人好,全球觀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賴睿伶:主任提到人醫會,您幾乎是全程參與其中,我們先來看最早期的照片,這是在二十年前左右,您就在會議裡,這是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當時怎麼會想要成立,這個聯誼會呢?

資源分配不均 推行醫療普遍化

(背景畫面:1997.6.8臺北分會,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會議。)
呂芳川主任:是的,在1996年10月,那個時候大林(慈院)要動土,動土之前,前一年的歲末祝福,包括到1996年元月, 上人巡迴全省的時候,有提到我們慈濟醫療要普遍化,那個時候我們一些志工,大家就對於這個使命,非常非常的重視,於是就寫了一個,12頁的計畫書給 上人。

那印象非常深刻就是說,當前一天我們把計畫書,呈給 上人,隔天早上見到 上人的時候,上人親自親手,把那個計畫書遞給我們說,可以喔,用心去做。

(背景畫面:1997.6.8臺北分會,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會議。)
主持人賴睿伶:會議當中大家都討論些什麼?

(背景畫面:1999年桃園縣復興鄉,巴陵國小,人醫會義診。)
呂芳川主任:是,因為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人醫會就規劃了一年度,有十個專案,這十個專案裡面。比如說到偏遠的深山,就是一個專案,偏遠的深山一年規劃,大概就有超過一百場,所以在我們所有的,每一次的義診前,都有非常完整的討論。

主持人賴睿伶:感覺第一年就非常的忙碌,是,不過我知道,到了1998年1月18號,這個聯誼會又改名成為,慈濟人醫會,聽說這樣子的命名,有特殊的意涵。

人醫仁醫 以人為本

呂芳川主任:是, 上人那個時候,給我們的方向就是,慈濟人醫會,那麼當時人醫會的人,大家以為是仁愛的仁, 上人他提到兩點,第一個就是慈濟人的,醫師聯誼會,是慈濟人醫會,那個時候是以人,我們偉人的人,那第二個意義就是,我們醫療志業是以人為本。所以在這兩個慈示之下,讓我們覺得說,我們比較凡夫的,一下子就是,我們是一個有愛心的,仁慈的一個醫事人員。

但是 上人思維又不一樣,他是一個教育性的,醫事人醫會。

(背景畫面:1997.5.11花蓮縣富世國小,慈濟人醫會首次義診。)
主持人賴睿伶:不過我想 上人的這個法,在第一次的義診中就看到了,來,我們來看這一張照片,這就是我們人醫會的,第一次義診,這個義診的地方是在花蓮,而且很特別是選擇牙科,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安排呢?

(背景畫面:1997.5.11花蓮縣富世國小,牙科巡迴義診。)
呂芳川主任:是,當我們推動,在不斷的先接引一些,醫事人員的過程,那王英偉醫師,他就突然間跟我聊起來說,既然有人醫會的醫師,我們是不是在花蓮,對偏遠的這些孩子,能夠先來做口腔的照顧。

(背景畫面:1997.5.18花蓮縣秀林國小,牙科巡迴義診。)
因此當時就舉辦兩場,就在秀林鄉的,富世國小跟秀林國小,舉辦了兩場,那個時候我們北區,邀請的一些,四一五(口腔醫療團) ,他們是以前有做一些,偏遠的義診的,還有一些有愛心的醫師,包括中區的蔡爾貴醫師等等,他們也都來參與,那麼這一次的義診,大概醫師有十位左右。

主持人賴睿伶:畢竟人醫會他希望的就是,讓這些有愛心的人,成為人醫,要有慈濟的法,還有就是我們的運作方法,是,但是呂主任你是醫生嗎?

呂芳川主任:我不是。

主持人賴睿伶:可是現在要接引的,就是醫護人員,還有很多的志工。

呂芳川主任:是。

主持人賴睿伶:那這些醫生要從何而來呢?

廣邀醫護 共植福田

(背景畫面:1997.4.27花蓮縣富世國小,義診前場地協調。)
呂芳川主任:是,因為當時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經嘗試從醫師夫人,譬如說我們慈濟的志工裡面,有沒有醫師夫人,有沒有人家去看病的時候,那我們每一位跟醫師來做連結。

(背景畫面:1997.6.7新竹縣,尖石鄉義診。)
當然在接引醫師的過程,我們要考量到幾點就是,醫師不喜歡人家,打擾他們的私生活太多,所以我們就有固定的人,去做醫師的一些連結,不同的科別,不同的護理人員,我們都有這樣的一些接引。

(背景畫面:1997.9.27嘉義縣,大埔鄉義診。)
接引的時候,我們就讓這些師姊們,告訴他們說,他們碰到的困難就是,醫師有的說好忙,我們就告訴他說,如果我們告訴醫事人說,我們一個月,我們有八天的假期,能不能七天給家人,而一天我們就給偏遠的深山。

(背景畫面:1997.9.27嘉義縣,梅山鄉義診。)
很多的醫師聽到這樣的話,都願意,那麼願意他們去了一次之後,見苦知福,他馬上看到了,那麼需要的地方的人,那麼他們就,每一次邀約都會過來。

主持人賴睿伶:當然這些愛的凝聚過程,為的就是要能夠把醫療,更加普遍化,為的是偏遠的鄉親,提到了偏遠鄉親,需要車子。

呂芳川主任:是。

主持人賴睿伶:我們來看接下來這個照片,這車子不是只有一輛兩輛,是車隊了。

呂芳川主任:是。

主持人賴睿伶:這麼多的醫師有了,車子要把他們運送到地方,好像光是這些的規劃,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了。

呂芳川主任:是,每次去到深山,為什麼要八部車到九部車,因為我們裡面大概,三十位左右是醫事人員,醫師大概占十一位左右,那麼護理人員大概也十多位,再加上藥師,那這個大概有三十位左右,另外行政後勤的人員,裡面包括牙助,牙助也是我們師兄師姊,師姊們培育出來,然後也有水電的師兄,還有我們的慈誠師兄,另外還有小隊長,或者掛號人員以及行政的後勤,大概也有三十人。

(背景畫面:2000.8.24臺北,坪林國小診。
1998.3.22桃園復興鄉,志工架設牙科診療器材。)
那我們的行政後勤包括,每十五天,我們就要到深山去做義診,因此所有的牙科設備,每一次,之前必須要消毒好,每一次回來馬上就要又消毒,所以十五天就要巡迴,包括所有的藥材衛材,它的補給也是每十五天。

(背景畫面:1998.6.4新竹,尖石鄉玉峰村,人醫會義診藥局。)
之前要看一看我缺了什麼藥,趕快補給,然後回來之後,還要馬上的補給所有的藥材。

主持人賴睿伶:而且我聽說,一個人不是只做一件事,是要多功能。

呂芳川主任:是的。

主持人賴睿伶:連開車的師兄都要做很多事情?

呂芳川主任:是的,尤其到了一些家庭,需要清理打掃,這些慈誠師兄,馬上就去清理打掃,然後甚至於行動不便的,還幫他們洗澡,那這些都是在感動著,這些醫事人員,他們到了定點之後,他們必須要規畫的是,因為我們的年度規劃是,每一個村落,它是巡迴在各個國小,讓每個國小隨時在禮拜天,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臨時活動診所,那麼這樣巡迴的過程,當然有些地區,上一個禮拜的,可能這禮拜沒到,我們的這個交通車,這個九部車子,就變成了前後村的,接送的交通車,讓我們更大的幅員的鄉親,能夠經由交通車,而得到醫療的照顧。

(背景畫面:1998年新竹尖石鄉田埔部落,人醫會居家關懷。)
究竟鄉親的狀況是如何,我們趕快來看下一張照片,是,這個躺在床上的孩子,是在新竹的尖石鄉,呂主任聽說,你也跟他很熟識。

呂芳川主任:是。

主持人賴睿伶:他的狀況怎麼了?

呂芳川主任:這一位李先生,我們到的時候他是二十一歲,他在他十一歲的時候,在他自己田埔部落,尖石鄉的田埔部落,跟一位警察在學柔道,那麼他們假摔過程,可能去傷到了他的脊椎,那麼他就是一個,偏遠地區醫療缺乏的一個實案,那麼那個,他當時扭到的時候,那麼一個禮拜內,他都非常痛,但是還可以走路,但是慢慢的半年之後,他兩腳不能動了,因為當地沒有醫療,慢慢的再隔年,他的兩腳完全不能動,等到十年後,我們到的時候,他兩腳是萎縮著,完全不能撐開。

主持人賴睿伶:很不容易,我們再來看下一個例子,當然我們常常看到的時候,這個腫瘤都已經很大了,第一個疑惑,怎麼不在事發的剛開始,或腫瘤還小的時候就切除,但是一了解之下,其實都是無可奈何,像另外這一位先生也是。

衛教宣導 導正就醫觀念

呂芳川主任:是,他告訴我說有一天,他的腳痛風實在太厲害,他就用火把這個腳烤燒了,他以為我這樣就不會痛,可是他後來發覺他的腳萎縮了,因此他非常非常懊悔,而去做了一隻高筒的黑鞋子。

(背景畫面:1998年新竹縣,尖石鄉田埔部落。
2015.11.24花蓮縣銅門鄉,以茶代酒活動。)
那我當時我跟他介紹說,那我們不要喝酒,酒跟痛風是有綿密的關係,然後告訴他說是不是來喝茶,然後有什麼好處,他說呂先生你來太晚了,我這隻腳我已經燒了,不過你現在的話我會聽進去。

主持人賴睿伶:是真的缺少了,就是衛教的觀念。

呂芳川主任:是。

主持人賴睿伶:涵括了新竹、桃園,還有宜蘭等原住民的部落,北區的人醫會,每半個月上山一次義診,後來義診的隊伍從一支,拓展成為七支,再加上中部 南部還有東部,全省十二支的義診隊伍,前進到最需要的地方。

(旁白)
(背景畫面:1999.5.17新竹縣尖石鄉,新光國小義診。)
1996年到1998年間,北中南東各區,人醫會相繼成立,定期定點,服務偏遠地區的鄉親。

(背景畫面:2001.3.19金門,人醫會義診。)
所有參與義診的醫護志工,都是自費自假,前往山巔海角,不辭勞苦。

(背景畫面:1999.6.12臺北,街友義診。)
不只離島等偏遠地區,人醫會也關懷都會區的街友,脊椎損傷病友,外籍勞工、身心障礙者,和警察人員及其眷屬等等。

(背景畫面:2006.3.29澎湖,人醫會離島義診。
1999.7.26基隆,人醫會義診。)
截至2015年12月底,國際慈濟人醫會,在臺灣包括離島的義診,共舉辦五百六十六場,服務四萬多人次,除了醫事人員愛心投入之外,每一次義診的背後,慈濟志工就是最強大的後盾。

主持人賴睿伶:透過義診活動,帶動了大家,對醫療缺乏地區的關注,而慈濟人醫會,也自許要成為,偏遠地區民眾的家庭醫生,在當時是要如何做到的呢?我們請呂芳川主任,繼續來帶我們回首當年。主任我們首先看到,這一張照片,可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滿滿的檔案。

呂芳川主任:是。

主持人賴睿伶:究竟是為什麼要做檔案,而且這些檔案的內容,關係著什麼呢?

山高路遠 就診不便

呂芳川主任:是,慈濟人醫會當時在偏遠深山,我們去的點,都是每一座深山它最高的,最深入的深山的村落。

(背景畫面:1998.4.24桃園,復興鄉三光國小,義診前置。)
譬如說我們在復興鄉,我們選擇的就是最深山的,華陵村跟三光村,那麼尖石鄉,我們選擇的是玉峰村跟秀巒村,鄉親他們十五天,都可以得到醫療的照顧,那他們的病歷,當然我們要好保存,因此每一個村落,每一個村落,我們都把他的病歷表,做了一個檔案一個檔案,所以這些檔案裡面,事實上是每個部落,來看病的病人。

人醫義診 定期定點

那我們回想一下,在都會區,我們自己社區,小孩子生病的時候,我社區的一個診所,就是我們的家庭醫師,但是偏遠深山的民眾,好難得有一位醫師,因此人醫會,每一次巡迴去的時候,希望把自己當成,他們的家庭醫師。

主持人賴睿伶:當然每一次的義診,除了醫護人員很重要之外,發掘當地的民眾,也就是當地志工的招募,也就格外重要,特別是剛才您提到的,社區型的疾病。

呂芳川主任:是。

主持人賴睿伶:那招募了這些當地人,他們主要是要做些什麼呢?

社區招募 培養衛教種子

呂芳川主任:是,當我們一個村落一個村落,我們去做衛教的宣導,宣導之後,大家不是一次宣導,他馬上能夠吸收,改變我的習慣。

(背景畫面:招募原住民志工。)
所以就必須要有當地的人,就居住在那邊,二十四小時在村落裡面,能夠協助我們去叮嚀、宣導,衛教然後陪伴,所以要這樣子,才能夠有持續性的效果。

主持人賴睿伶:不過人醫會畢竟,也發展二十年了,是不是在環境,或者是一些準備工作,還有設備上面,也經歷了很多的改良。

呂芳川主任:是,水電志工,對我們的義診團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團隊,因為到那一邊你沒有電,他必須要找到電,沒有電也要有發電機。

(背景畫面:2006.3.29澎湖,組裝箱型牙科器材。)
你所有的設備,水如何把它引到,這個義診的現場,這些組裝,他們二十五分鐘可以把,五部六部七部的診療臺設備,馬上就組裝好。

曾經有一次我們到南澳,我們的慈誠師兄說,這些那個團隊來,這麼快速把一個學校,空無一物的學校,馬上變成了一個活動的診所,包括設備常常會,有時候很快的就會故障。

(背景畫面:2013.6.15金門,排除牙科器材故障。
2014.12.6金門縣烈嶼島,組裝牙科器材。)
他們就研發到,如何避免這種故障,甚至於把它不斷的由,很大的一個設備,如何在一個007的,一個手提箱裡面,就可以把所有,我們義診牙科設備,每一個診療臺應該有的,全部都組裝在裡面。

精益求精 志工改良設備

(背景畫面:2010.10.2菲律賓,馬利僅那市義診活動。
2010.11.24內政部收容所,健檢活動。)
包括鹵素光機,那麼這樣子他們的用心,所以我們周金元師兄,跟其他的團隊,大家不斷在研究,現在已經是各國的義診,牙科義診團隊,大家都會來說,我們那個最新的一代的,這個設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邊的每一位志工,每一位師兄師姊,他們對於自己崗位裡面,要做的事,都非常非常的用心。

主持人賴睿伶:隨著我們的醫療志業,在各地醫院也不斷啟業,還有投入服務,好像我們的義診也開始,來跟醫療做結合,有這樣子的趨向嗎?

串連慈濟醫療 守護社區健康

(背景畫面:2010.5.5台北慈濟醫院,社區活動。)
呂芳川主任:是,這樣的一個義診團隊,本來就是我們醫院的,社區健康中心的,一個志工團隊,所以當時我們馬上把歷年來,我們在,我們臺北縣市的,坪林、平溪、雙溪、貢寮、金山、石門的巡迴義診,包括在尖石鄉,復興鄉的一些巡迴醫療,我們馬上把這樣的,一個團隊跟資料,馬上就融入我們的,社區健康中心。

(背景畫面:2014.4.30新北市中和區,社區健檢。
2010.7.21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障礙門診。)
本來北區人醫會的十多個專案,全部都是為弱勢族群,所以它不管是我們跟,我們醫院的這個,整個的醫療志業的結合,那我們也在禮拜六開了一個,身心障礙孩童的一個,專門的門診。

這個門診就是北區人醫會,跟醫院的一個結合,這樣的一個對身心障礙孩童,他是沒有人要看的,因為你看一位這樣的孩童,你可以看十位病患,所以願意撥出這樣的時間,這樣的這個關懷,這個也只有人醫會,跟醫院的結合,共同來完成這樣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主持人賴睿伶:真的做到又深又廣醫療普遍化,人醫會結合全科的醫療,志工服務、居家關懷,全方位的,為需要的人守護健康,今天非常感恩呂主任的分享,感恩您。

呂芳川主任:感恩。

羽光片影

第六話
無欲自在

資源
平等共享


靜思精舍上德下宣師父:因為我來的時候, 上人給我們的一個教育,我們聽得到是,來這裡就是全部都要平等,不是說你的環境,他的環境不一樣,你們就有比較多東西,所以只要我有這件衣服,全部的人都有。

(背景畫面:1983年 臺北。
1985年 臺東。)
我記得有一次隨師出去,只要任何人就是我跟,不是跟德融師父就是德恩師父,那一次是跟德融師父,任何人也不會,不像現在東西那麼多,偶爾人家給我們什麼東西,一定都交給德融師父,那一次就是我交給德融師父到,我那一個交給他的時候,德融師父說,這樣我們這些東西回去,我們兄弟每人都可以分一個,我們就所有東西都歸在一起,回去就是,他們沒有出來,可是我們有什麼資源就大家分。

無求
人品自高

我來的時候我就聽到,裡面有一位很資深的師父,我來就是跟著出坡。

(背景畫面:11980年代,靜思精舍。)
有一次在那個挑菜,就聽到旁邊那個師父他就說,我還剩30塊可以用到過年,每年的過年,上人就會給三千塊,一直到現在還是三千塊,我聽了是很震撼,就看他一下,30塊要用到過年,我來的時候是8、9月,要用到過年耶,所以我們的最大的立場就是,我們絕對不能回家拿錢,也不能回家拿東西,你需要什麼就是常住都給你。

(背景畫面:1983-85年靜思精舍。)
所以我一來,常住給我做兩套衣服,每天24小時就穿那兩套,就是居士服,那時候是,人家送了一些藍底白點的,叫做圓點的就兩套,做給我們,就是那兩套就這樣穿,穿到出家,我就過得很愉快,真的是人到無求品自高,我那時候最大的花費就是,寫字的原子筆。

相機
存款三年

德慈師父的相機越拍越模糊,而且丘記者又說,最好是能夠拍正片跟負片,所以就開始存錢了,一個月1000塊,存了3年,因為我就問,我出去的時候有一個師姊,後來他兒子,那時候還在讀書,後來他兒子畢業了當記者,我就問他說,一臺好一點的相機要多少錢,他說你如果買,全自動的當然便宜呀,你如果要做月刊,大概要買單眼的,單眼的大概二、三萬塊,我就跟他說你幫我買,結果他說你自己要看一下吧。

(背景畫面:1983年花蓮玉里。)
那時候二、三萬塊還蠻大的,結果他就說,因為我們隨師,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只是跟德恩師父說,我有存錢,我去拿一臺相機,然後他就把我載去,他說就這一臺,然後我就拿了就回來了,就一直用用到後來,還是送給那個,我們基金會一個小姐,她來的時候還送給她。
回頂端 向下
 
【回眸來時路】20160908 - 慈濟人醫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法喜充滿 :: 回眸來時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