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9/1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9/1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9/1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1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六 9月 10, 2016 4:18 pm

20160910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先明依報莊嚴次明正報說法,
四方四維上下乃是國土無量,
各五百萬億恆沙等諸佛國土,
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

 「四方」,要了解,我們要先清楚。這段文,前面所講說的,要記得,前面的文,用相來會合道理,形象就是寶塔出現在釋迦佛講說《法華經》的道場,從地湧出這個寶塔。從這樣開始來描述這個形象裡面的含義,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內含的道理,這個道理也就是要讓我們更加明白依報、正報。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無量劫前,無法算計,這樣一路生生世世在人群中,或者是五道中,一個心願,就是度眾生,教化眾生,來來回回。這個依、正報隨順自心意,來人間,那就是現人類的身形;若是到地獄,就在地獄中與受罪人在一起,也現出了救人、感人的故事;在畜生中也是,在畜生群類中,不論是象王、獅王、鹿王等等,依那個環境,那個依、正二報,在那個地方無非就是要去度眾生,在任何眾生界,他就現出莊嚴的形態,這無不都是莊嚴、感動人的身教。這就是隨自心意,不論到哪裡,都是莊嚴那個範圍,作為典範,作為教育。

 因緣成熟了,在人間,離我們現在二千多年前,卻是現在還是我們的導師,我們還是依照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法,還是受用,依教奉行。這就是佛陀累生世在眾生界救度眾生,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先明依報莊嚴」,任何一個界,他都是典範,來教育,都是莊嚴形象。「次明正報說法」。來人間,除了他的身相莊嚴,在他的環境裡,仁王之家,環境所享受的周圍都是很莊嚴的環境。尤其是他的身分,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依報,依在這個時代,那個國家,成為仁王的後代,這就是莊嚴。而且思想與我們一般人不同,超越了他的年齡,超越了他的思想。雖然在王宮裡有很多的享受,但是他的思想、觀念,看富貴人家是這樣,宮外多少苦難人家,不論是富貴、苦難,都有一個共同的生態,那就是老、病、死,同樣在老、病、死這種無常的境界,卻也是人類階級這樣在分別。有的就是受人恭恭敬敬,有的就這樣被賤待、拖磨,這是他所感覺不公平。

 人類在這樣無常的人間,又加上這種生態的分別,他要去打破這種的觀念,所以想出家。他了解身為仁王,也不過是一方而已,天地之大,光說是在印度,土地那麼大,但是各立城為主,稱為王,但還是有限。因看到普遍不平等的人生,無常的生態,所以他認為唯有通徹道理,如何將人的心態改變,才能將天下人類的生活改變,要改變生活的形態,唯有道理,所以他修行去了。修行,受盡很多風霜雪凍,這麼多年的時間,四季,春、夏、秋、冬,外在的生活,有為法、無為法,去體會了大自然的無為法,也去了解一般民眾這種有為法,全都包攬、了解。這樣該了解的全都清楚了,才好好地一段時間靜修,將心完全靜下來。靜下來這念心,專心與天地之間去會合。天地無為法,天空法界,這些道理他靜靜地思考,日出、日落,時間、空間,與這世間大空間,種種的道理,寧靜地思考。一段這麼長的時間,將他的內心所有歸納下來的道理,再全都將它淨空之後,所以煩惱、無明,塵沙的惑完全清淨了,通徹了解,終於覺悟了,與天地宇宙合而一體。

 天地空間能包容的有多少?他的覺性智海就含括了多少的道理,那是無量無邊啊!要為人間說法,那就是「四方四維上下,乃是國土無量」,這是覺者,已經覺悟了,不受這個境界,四方、四維所障礙,上、下,大空間。這宇宙之間多少的世界,無法去測量,這就是覺悟之後的境界,這是道理。在依、正報,是累生世這樣累積來的,所去體會了解,不斷不斷累積智慧,無不都是在人群中來累積。上求開示,入人群去體會,發心結好緣,這種眾生緣的累積,無量無數,這種六度萬行,不是一生世,是累生世。所以「各五百萬億恆沙等諸佛國土」。五百萬億,記得嗎?為了要集諸分身佛,所以從眉間放出白毫相光,這樣一光遍照在那東方。幾天前說過,大家應該還要記得。光是在一方,他就要經歷了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沙等諸佛國土,這表示累生累世。在這四方、四維,從無始以來就是這樣,光是一方的國土就那麼多了,所以能表示「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光是一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那個數字,與過去我們在〈化城喻品〉所說的塵點劫,一塵一劫,這樣磨,三千大千世界的塵沙將它磨為墨,墨再拿來點,一點一滴成為一國土,一國土的塵沙再將它磨為塵,應該記得吧。

 塵點劫以前,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已經向我們說,那麼長久以前以前的以前,這麼長久的時間。但現在說的是國土,釋迦牟尼佛所分身去化度眾生的國土,到底有多少了呢?光是向東方去,就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國土,那些國土都是釋迦佛這樣用那麼長,無量的時間,所化度過的國土,那些眾生。那個地方,那麼就「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一尊佛出世,就能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因為法從口出,一個人說出了微妙的道理,很多人聽,很多人入心,入心後,體會這個道理,身體力行,從這麼多無數人口中再講出這個真理,這麼多人的口中再講出的真理,更多人去聽,這就是《無量義經》說的,「無量從一生,一生無量」,道理就是這樣,所以「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這就是道理,道理,我們若能透徹了解,人人將道理收納入心來,他按照道理受教了,自然我們的煩惱無明,錯誤的觀念就愈來愈減少,慧命的種子就愈來愈增加,人間世事道理分明,這就是智慧,所以用心去體會。

*諸佛本懷護念,為諸眾說眾妙法。四維上下光相所照,大眾承光,見之無滯。

 又「諸佛本懷護念」。諸佛這麼多成就,一個人能成就這麼多人的觀念,改惡從善,這個觀念能改過來,這就是諸佛的本懷。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從佛性中將我們的本能、潛能都發揮出來,這就是在教化眾生,這是諸佛的本懷,盼望眾生這念真如本性能夠啟發出來,本能、潛能能夠發揮出來。所以「為諸眾說眾妙法」。諸佛的智慧,就是希望啟發人人真如本性。所以「四維上下光相所照」。眉間這個毫光這樣照過去,能夠不只是東方,也能照徹四維上下、東西南北,東西南北這個範圍裡面,四維上下。因為東方是無窮盡的東方。西呢?也有無窮盡的西方,所以東西南北是無界限的,東邊又有遙遠的東邊,西邊又有遙遠的西邊,各個東西南北都有它東西南北的無限量,所以一光一照,那就是四維上下,那個光相全都透徹。

 「大眾承光」,大眾承這個光,「見之無滯」。這個光就是無障礙的光,就像聲音這樣說出去,尤其如現在的科技,胸前這顆麥克風,自然就這樣它傳出去,傳上「雲端」,傳上任何一個空間,不只是臺灣這個國度能夠傳達,地球上,只要這個頻率到達的地方,它就收得到。那就是心與心能通,眾生心通達佛心,佛的心聲,我們也聽得到。所以我們平常一句話說「知音」,了解我心裡想要說的話,我們也了解佛陀他本懷的心念,這個妙法,我們也能了解,契佛心懷。佛陀的心懷是護念著妙法,我們了解了,佛陀說出來,我們體會了,這就像一個頻率一樣,大人了解,孩子也了解,遠的、近的,年紀大、年紀小。

 今年六七月間,我到臺南,一群小菩薩就來與我分享,他們也是在「薰法香」呢!很有心得,孩子他們一個一個都有他們的心得,讓我聽得很歡喜。他們這樣說,告訴我:「師公說的,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要珍惜因緣,要當聞佛法。爸爸、媽媽他們在聽佛法,我也跟爸爸、媽媽說,我要和他們一起去聽法。」父母陪他們一起來,父母很歡喜,在旁邊聽孩子與師公在對談,很歡喜。問他們,他們就說,有問有答。這是早上看到一群孩子來,這一群孩子的服裝很整齊,就是靜思書軒小志工,穿得很整齊,就來了,分享他們的心得。他們的心得,就是一大早五點,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爸爸、媽媽們,還有,他們都帶孩子來,這些孩子也是一樣,小朋友,也有他們的志同道合,來了就很歡喜,各人就這樣坐下來聽,乖乖地聽。有一年級的,有二年級的,有三年級、四年級,五六年級的小學生,隨著他們的父母,與父母志同道合,很歡喜。看到小朋友,就說:「你也可以來,我明天也還要再來。」這樣彼此互動、勉勵,果然每天來了。他們說,大家都很堅持,父母看到他們還在睡,偷偷地離開,他們醒來沒看到,同樣再追來,還是要來。這是他們的分享。

 他們說,聽經若能超過一個月,開始他們就互相勉勵,也就是寫筆記。他們就帶著筆記來給我看,年紀小的,還有幼稚園的,不會寫字的,就寫ㄅ、ㄆ、ㄇ,或畫圖。我就會問他們:「你們畫這是什麼圖?」他就說:「師公說,人的心像一個倉庫,裡面有種子,這就是種子。」他就畫四四方方,一點一點,像米粒一樣。我就問他:「這是什麼?」「這就是種子啊!」「這四四方方是什麼?」「就是田啊!師公說,種子播入田裡,就會長稻子。」就向我說一篇的道理,他說:「一生無量,可以收很多好的種子。」我再看,另外一個格,就看著他說:「你這是畫什麼?怎麼這樣亂七八糟?」他說:「師公也說,心裡有惡的種子,惡的種子就像炸彈,一念惡的心就像炸彈一樣,會爆發。」這樣跟我說呢!這是在臺南。他還分享說:「薰法香有五項好,有五項所得。」我就問他:「什麼五項?」

 他就說:「第一項,能夠聽法,薰法。薰法香,覺得很歡喜,這叫做法喜充滿。我這一天若有聽法,我的精神可以很好。」「第二呢?」「第二,可以和很多好朋友共同精進。」這是三年級的孩子,他說可以和好朋友共同精進。我就再問:「第三好呢?得到什麼?」「第三好,就是薰法香之後可以與這些好朋友,在這裡一起慢慢吃飯,不會像在家裡睡過頭,媽媽把我們叫起來,來不及上學,吃早餐就狼吞虎嚥。」他說:「我們在這裡,聽經結束才六點而已,可以和這些好朋友慢慢吃早餐。」我就再問說:「第四好呢?」「早餐吃完,我們就開始可以去上學,我們可以慢慢來。以前早餐要吃得很快,上學已經來不及,現在慢慢吃飯,吃飽了,上學還是最早到的,不會遲到。」這就是他們學校才開始在打鐘,他們就到了。以前是打鐘完才跑到教室裡面去,所以說,這是讓他們能這樣慢慢上學。

 我就問:「第五種呢?」第五種,他說:「第五種,我們如果到了中午,吃飽飯,老師要我們午休,我們午休,趴在桌上就睡了。以前都睡不著,所以就趴在桌上這樣翻來覆去,老師會警告,把我記過,記不乖寶寶。」他說,自從薰法香之後,簿子上,老師再也不曾記錄他是不乖寶寶了。這就是他的「五得」,這是薰法香的好處。今年六月間去行腳時(2014 年 5 月 3-4 日,花蓮靜思書軒小志工第一屆培訓,臺南靜思書軒小志工薰法滿月,回來與花蓮小志工交流,並和上人分享薰法香筆記與心得),聽到孩子的聽法心得。所以他們的聽法也有這樣的心得。看看,一個人說話,在這裡說話,那些孩子在臺南,同樣每天、每天,相信現在也是一樣在聽法,這是有一群的小菩薩哦!「四維上下」,這樣一個人說話,可以開闊「南西北方」都聽得到,這是「光相所照」,這是一種譬喻。「大眾承光,見之無滯」,見光知意,看到眉間的毫光,大家就了解了,這就是無障礙,聽法也無障礙。前面的文說,

經文:「彼諸佛國,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

 這是前面在形容,那些國土莊嚴的形象很清淨,寶樹很整齊,人人全部所穿的就是寶衣。這寶衣,昨天說過,都是柔和忍辱衣,人人都莊嚴,依報在那莊嚴國土,很多都是菩薩,都在那其中。

經文:「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每一個國土的佛,都在那國土裡不斷講說妙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以及很多的菩薩,就是「遍滿諸國,為眾說法」。這就是佛也在說法,菩薩也在說法,那個國土充滿妙法。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經文簡釋: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方位有十,光照東方所見如是。例餘九方光所照處其相亦然。

 那就是方位,南西北方,是南方、西方、北方,前面有東方,現在就有南方、西方、北方,共起來是四維,加上上下。有四方就有四維,加上了上、下,這樣為十,所以叫做十方。十方分身,所以,十方是由眉間的毫光所照。眉間的毫光,那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如一道光一樣,這樣照過去,四方、四維、上下,這樣都感受到這個光照。「光照東方所見如是」,就是這樣,四維上下都是一樣,這叫做「例餘九方光所照處其相亦然」,東方是這樣,其餘的九方也是同樣是這樣。

經文簡釋:
「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眉間毫光所照與東方處相同,故云:亦復如是。

 所以「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都是這樣,這個眉間毫光所照與東方的地方都一樣,所以叫做「亦復如是」。

*先明依報莊嚴,次明正報說法。四方四維上下,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先明依報莊嚴」,首先就是說依報莊嚴,這每一個國土裡,那環境很莊嚴。「次明正報說法」,剛剛說過,正報就是說法。那個國土裡,人人莊嚴,柔和忍辱衣,都是修菩薩行,人人說法都是說妙法,「四方四維上下,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因為東方是這樣,四方四維上下,其餘九方,全都一樣,就是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國,每一個地方都有這樣無量無量的國土。

*一佛有無數千萬億菩薩,乃是國土無量,諸佛無量,眷屬無量,主伴重重。

 「一佛有無數千萬億菩薩」。只要每一尊佛出世,自然就能教化無數千萬億的菩薩。所在國土也是無量,就如這樣輾轉,「諸佛無量,眷屬無量」。眷屬就是一個人能再傳給很多人,叫做無量眷屬。有主、有伴,有領導的人,有隨從的人,「主伴重重」,就是這樣一群一群,愈帶愈多。

*為眾說法,光相所照,大眾承光,見之無滯。

 「為眾說法」,這樣一群一群,一直為人來講法,這法是多麼的普遍啊!所以「光相所照,大眾承光,見之無滯」。這些大眾看到這個光,都沒有受障礙,聽法無障礙,光也無障礙。就如陽光,陽光一照,不受障礙,法也一樣,聲音一傳,也不受障礙,只要頻率相應,心相應,我們的心與法相應,自然就無障礙。心若有煩惱,就障礙法;障礙法,就如光被東西遮住,就透不過。就如我們的真如,被無明煩惱遮蓋,透不過去。所以我們就要用功,先除去這些無明煩惱。若無法,就沒有辦法除,有法,就要重法,將一一的煩惱去除,才有辦法讓光入我們的真如本性。一旦通達了,就全都無礙。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經文簡釋: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十方諸佛,各語座下諸菩薩言。
*「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光既照彼,知意故來。

 這光一照,那時候,十方諸佛同時向他們各個領導的菩薩,這樣說:「我現在應該要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去供養,與供養多寶佛塔。」這就是因為一光所號召,大家就來了。「十方諸佛,各語座下諸菩薩言」,這是各個向他座下的菩薩來說話。「光既照彼,知意故來」。看到光,就知道佛的意,這樣自然就來了。這就是表示心應,應佛心,這樣他們就來了。

經文簡釋:
「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並欲供養多寶佛塔。此釋十方諸佛感應言來。

 「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他們不只是應光照,知佛意而來,也來供養這多寶佛塔。現在世界的佛,來供養過去無量劫前的古佛,這是彼此。就像我們現在,我們這班,這個學校,聽到同一所學校裡,有聘某個地方的教授來講課,就有很多的學生,他們也會越系、越班,共同來聽這位遠途來教授的講座。同樣的道理,那就是我們現在同樣,彼此之間,諸佛,就是法,這個法,法身的佛,那就是會集天地宇宙萬法,全都會集在一起。今古如是,現在與以前一樣,道理是一如,同樣的。所以他們「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就是尊重從古以來的道理。現在呢?現在的道理來將它會合起來,就是應和,這樣會合起來,法來會合,「並欲供養多寶佛塔」。「此釋十方諸佛感應言來」,這就是解釋十方諸佛來感應,所以叫做「來」,感應到這個一光所照,這樣而會集。

*諸佛告眾同來:彼此一體,原非自他,告眾來者,乃隨機權應。

 「諸佛告眾同來」。意思就是說,「彼此一體」,這尊佛他的光一照,諸佛就這樣會合過來,表示彼此一體。現在的釋迦佛不動,在他的靈山會上,眉間的毫光一照,就是此佛這個光一照,十方諸佛,那內心深處,他的真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樣會合起來。所以說「彼此一體,原非自他」,沒有分我與你,他和你和我是同一種道理,釋迦牟尼佛體會的道理,與多寶佛所體會到的道理一如同體。古佛是這樣,今佛也是這樣;此佛是這樣,彼佛也是這樣。我們人人聽同一個道理,道理不變,是我們自己觀念思想變,道理永遠都是一如,所以「原非自他」,道理就是這樣原在。

 「告眾來者」。所以這樣一光照去,大家共同體會這個光,這就是表示「一」,同一個道理,這麼遠,這表示每一項,在天地宇宙間,任何一項,歸納下來也是一個道理。不論是物理,「成、住、壞、空」,這是一種道理,成住壞空,沒有了;或者是人的生理,「生、老、病、死」,也是沒有了;我們的內心一直都在起心動念,「生、住、異、滅」,也是沒有,這都是同樣的道理,不論是空、是死、是滅,都是同一個道理。但是在物質上,名詞不同,道理是一,所以這就是一體,非自他。

 一光能攝住這麼多的道理,這就是「來」。道理全都歸納起來,天地宇宙合而為一,就是這個真理。就是這樣一光號召過來,這叫做「告眾來者」,就是這樣,這麼多就合起來。「乃隨機權應」,佛陀說法四十多年,應眾生的根機,先權後實,不論談空說有,還是歸納下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用心,道理本來是一,只是眾生將它複雜化了。凡事就是很簡單,就是因為人間社會,人心複雜,所以就變成事物複雜。我們現在要回歸簡單,那就要撥開一切無明,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6:18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9/1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9/1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1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一 9月 12, 2016 12:1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九月十日星期六)
 
一尊佛出世,就能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因為法從口出,一個人說出了微妙的道理,很多人聽,很多人入心,入心後,體會這個道理,身體力行,從這麼多無數人口中再講出這個真理,這麼多人的口中再講出的真理,更多人去聽,這就是《無量義經》說的,「無量從一生,一生無量」,道理就是這樣,所以「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這就是道理,道理,我們若能透徹了解,人人將道理收納入心來,他按照道理受教了,自然我們的煩惱無明,錯誤的觀念就愈來愈減少,慧命的種子就愈來愈增加,人間世事道理分明,這就是智慧,所以用心去體會。
 
我們做人做事常常講,「要知道道理」、「要懂道理」,我很喜歡上人講的這一段話:「這就是道理,道理,我們若能透徹了解,人人將道理收納入心來,他按照道理受教了,自然我們的煩惱無明,錯誤的觀念就愈來愈減少,慧命的種子就愈來愈增加,人間世事道理分明,這就是智慧。」知道道理煩惱無明就愈來愈少,慧命愈來愈增加。源頭是「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也就是一生無量。
 
這些大眾看到這個光,都沒有受障礙,聽法無障礙,光也無障礙。就如陽光,陽光一照,不受障礙,法也一樣,聲音一傳,也不受障礙,只要頻率相應,心相應,我們的心與法相應,自然就無障礙。心若有煩惱,就障礙法;障礙法,就如光被東西遮住,就透不過。就如我們的真如,被無明煩惱遮蓋,透不過去。所以我們就要用功,先除去這些無明煩惱。若無法,就沒有辦法除,有法,就要重法,將一一的煩惱去除,才有辦法讓光入我們的真如本性。一旦通達了,就全都無礙。
我們的心要讓法近來,一個是要清除心中的無明煩惱,一個是要調整好自己的頻率與佛心相應,就像調頻收音機,頻率條好才收得到,才沒有雜訊。
要發心立願、要多用心,要精進,要多聞法、要時時反省與懺悔。
 
 
 
先明依報莊嚴次明正報說法,
四方四維上下乃是國土無量,
各五百萬億恆沙等諸佛國土,
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

「四方」,要了解,我們要先清楚。這段文,前面所講說的,要記得,前面的文,用相來會合道理,形象就是寶塔出現在釋迦佛講說《法華經》的道場,從地湧出這個寶塔。從這樣開始來描述這個形象裡面的含義,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內含的道理,這個道理也就是要讓我們更加明白依報、正報。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無量劫前,無法算計,這樣一路生生世世在人群中,或者是五道中,一個心願,就是度眾生,教化眾生,來來回回。這個依、正報隨順自心意,來人間,那就是現人類的身形;若是到地獄,就在地獄中與受罪人在一起,也現出了救人、感人的故事;在畜生中也是,在畜生群類中,不論是象王、獅王、鹿王等等,依那個環境,那個依、正二報,在那個地方無非就是要去度眾生,在任何眾生界,他就現出莊嚴的形態,這無不都是莊嚴、感動人的身教。這就是隨自心意,不論到哪裡,都是莊嚴那個範圍,作為典範,作為教育。

因緣成熟了,在人間,離我們現在二千多年前,卻是現在還是我們的導師,我們還是依照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法,還是受用,依教奉行。這就是佛陀累生世在眾生界救度眾生,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先明依報莊嚴」,任何一個界,他都是典範,來教育,都是莊嚴形象。「次明正報說法」。來人間,除了他的身相莊嚴,在他的環境裡,仁王之家,環境所享受的周圍都是很莊嚴的環境。尤其是他的身分,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依報,依在這個時代,那個國家,成為仁王的後代,這就是莊嚴。而且思想與我們一般人不同,超越了他的年齡,超越了他的思想。雖然在王宮裡有很多的享受,但是他的思想、觀念,看富貴人家是這樣,宮外多少苦難人家,不論是富貴、苦難,都有一個共同的生態,那就是老、病、死,同樣在老、病、死這種無常的境界,卻也是人類階級這樣在分別。有的就是受人恭恭敬敬,有的就這樣被賤待、拖磨,這是他所感覺不公平。

人類在這樣無常的人間,又加上這種生態的分別,他要去打破這種的觀念,所以想出家。他了解身為仁王,也不過是一方而已,天地之大,光說是在印度,土地那麼大,但是各立城為主,稱為王,但還是有限。因看到普遍不平等的人生,無常的生態,所以他認為唯有通徹道理,如何將人的心態改變,才能將天下人類的生活改變,要改變生活的形態,唯有道理,所以他修行去了。修行,受盡很多風霜雪凍,這麼多年的時間,四季,春、夏、秋、冬,外在的生活,有為法、無為法,去體會了大自然的無為法,也去了解一般民眾這種有為法,全都包攬、了解。這樣該了解的全都清楚了,才好好地一段時間靜修,將心完全靜下來。靜下來這念心,專心與天地之間去會合。天地無為法,天空法界,這些道理他靜靜地思考,日出、日落,時間、空間,與這世間大空間,種種的道理,寧靜地思考。一段這麼長的時間,將他的內心所有歸納下來的道理,再全都將它淨空之後,所以煩惱、無明,塵沙的惑完全清淨了,通徹了解,終於覺悟了,與天地宇宙合而一體。

天地空間能包容的有多少?他的覺性智海就含括了多少的道理,那是無量無邊啊!要為人間說法,那就是「四方四維上下,乃是國土無量」,這是覺者,已經覺悟了,不受這個境界,四方、四維所障礙,上、下,大空間。這宇宙之間多少的世界,無法去測量,這就是覺悟之後的境界,這是道理。在依、正報,是累生世這樣累積來的,所去體會了解,不斷不斷累積智慧,無不都是在人群中來累積。上求開示,入人群去體會,發心結好緣,這種眾生緣的累積,無量無數,這種六度萬行,不是一生世,是累生世。所以「各五百萬億恆沙等諸佛國土」。五百萬億,記得嗎?為了要集諸分身佛,所以從眉間放出白毫相光,這樣一光遍照在那東方。幾天前說過,大家應該還要記得。光是在一方,他就要經歷了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沙等諸佛國土,這表示累生累世。在這四方、四維,從無始以來就是這樣,光是一方的國土就那麼多了,所以能表示「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光是一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那個數字,與過去我們在〈化城喻品〉所說的塵點劫,一塵一劫,這樣磨,三千大千世界的塵沙將它磨為墨,墨再拿來點,一點一滴成為一國土,一國土的塵沙再將它磨為塵,應該記得吧。

塵點劫以前,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已經向我們說,那麼長久以前以前的以前,這麼長久的時間。但現在說的是國土,釋迦牟尼佛所分身去化度眾生的國土,到底有多少了呢?光是向東方去,就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國土,那些國土都是釋迦佛這樣用那麼長,無量的時間,所化度過的國土,那些眾生。那個地方,那麼就「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一尊佛出世,就能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因為法從口出,一個人說出了微妙的道理,很多人聽,很多人入心,入心後,體會這個道理,身體力行,從這麼多無數人口中再講出這個真理,這麼多人的口中再講出的真理,更多人去聽,這就是《無量義經》說的,「無量從一生,一生無量」,道理就是這樣,所以「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這就是道理,道理,我們若能透徹了解,人人將道理收納入心來,他按照道理受教了,自然我們的煩惱無明,錯誤的觀念就愈來愈減少,慧命的種子就愈來愈增加,人間世事道理分明,這就是智慧,所以用心去體會。

諸佛本懷護念,為諸眾說眾妙法。四維上下光相所照,大眾承光,見之無滯。

又「諸佛本懷護念」。諸佛這麼多成就,一個人能成就這麼多人的觀念,改惡從善,這個觀念能改過來,這就是諸佛的本懷。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從佛性中將我們的本能、潛能都發揮出來,這就是在教化眾生,這是諸佛的本懷,盼望眾生這念真如本性能夠啟發出來,本能、潛能能夠發揮出來。所以「為諸眾說眾妙法」。諸佛的智慧,就是希望啟發人人真如本性。所以「四維上下光相所照」。眉間這個毫光這樣照過去,能夠不只是東方,也能照徹四維上下、東西南北,東西南北這個範圍裡面,四維上下。因為東方是無窮盡的東方。西呢?也有無窮盡的西方,所以東西南北是無界限的,東邊又有遙遠的東邊,西邊又有遙遠的西邊,各個東西南北都有它東西南北的無限量,所以一光一照,那就是四維上下,那個光相全都透徹。

大眾承光」,大眾承這個光,「見之無滯」。這個光就是無障礙的光,就像聲音這樣說出去,尤其如現在的科技,胸前這顆麥克風,自然就這樣它傳出去,傳上「雲端」,傳上任何一個空間,不只是臺灣這個國度能夠傳達,地球上,只要這個頻率到達的地方,它就收得到。那就是心與心能通,眾生心通達佛心,佛的心聲,我們也聽得到。所以我們平常一句話說「知音」,了解我心裡想要說的話,我們也了解佛陀他本懷的心念,這個妙法,我們也能了解,契佛心懷。佛陀的心懷是護念著妙法,我們了解了,佛陀說出來,我們體會了,這就像一個頻率一樣,大人了解,孩子也了解,遠的、近的,年紀大、年紀小。

今年六七月間,我到臺南,一群小菩薩就來與我分享,他們也是在「薰法香」呢!很有心得,孩子他們一個一個都有他們的心得,讓我聽得很歡喜。他們這樣說,告訴我:「師公說的,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要珍惜因緣,要當聞佛法。爸爸、媽媽他們在聽佛法,我也跟爸爸、媽媽說,我要和他們一起去聽法。」父母陪他們一起來,父母很歡喜,在旁邊聽孩子與師公在對談,很歡喜。問他們,他們就說,有問有答。這是早上看到一群孩子來,這一群孩子的服裝很整齊,就是靜思書軒小志工,穿得很整齊,就來了,分享他們的心得。他們的心得,就是一大早五點,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爸爸、媽媽們,還有,他們都帶孩子來,這些孩子也是一樣,小朋友,也有他們的志同道合,來了就很歡喜,各人就這樣坐下來聽,乖乖地聽。有一年級的,有二年級的,有三年級、四年級,五六年級的小學生,隨著他們的父母,與父母志同道合,很歡喜。看到小朋友,就說:「你也可以來,我明天也還要再來。」這樣彼此互動、勉勵,果然每天來了。他們說,大家都很堅持,父母看到他們還在睡,偷偷地離開,他們醒來沒看到,同樣再追來,還是要來。這是他們的分享。

他們說,聽經若能超過一個月,開始他們就互相勉勵,也就是寫筆記。他們就帶著筆記來給我看,年紀小的,還有幼稚園的,不會寫字的,就寫ㄅ、ㄆ、ㄇ,或畫圖。我就會問他們:「你們畫這是什麼圖?」他就說:「師公說,人的心像一個倉庫,裡面有種子,這就是種子。」他就畫四四方方,一點一點,像米粒一樣。我就問他:「這是什麼?」「這就是種子啊!」「這四四方方是什麼?」「就是田啊!師公說,種子播入田裡,就會長稻子。」就向我說一篇的道理,他說:「一生無量,可以收很多好的種子。」我再看,另外一個格,就看著他說:「你這是畫什麼?怎麼這樣亂七八糟?」他說:「師公也說,心裡有惡的種子,惡的種子就像炸彈,一念惡的心就像炸彈一樣,會爆發。」這樣跟我說呢!這是在臺南。他還分享說:「薰法香有五項好,有五項所得。」我就問他:「什麼五項?」

他就說:「第一項,能夠聽法,薰法。薰法香,覺得很歡喜,這叫做法喜充滿。我這一天若有聽法,我的精神可以很好。」「第二呢?」「第二,可以和很多好朋友共同精進。」這是三年級的孩子,他說可以和好朋友共同精進。我就再問:「第三好呢?得到什麼?」「第三好,就是薰法香之後可以與這些好朋友,在這裡一起慢慢吃飯,不會像在家裡睡過頭,媽媽把我們叫起來,來不及上學,吃早餐就狼吞虎嚥。」他說:「我們在這裡,聽經結束才六點而已,可以和這些好朋友慢慢吃早餐。」我就再問說:「第四好呢?」「早餐吃完,我們就開始可以去上學,我們可以慢慢來。以前早餐要吃得很快,上學已經來不及,現在慢慢吃飯,吃飽了,上學還是最早到的,不會遲到。」這就是他們學校才開始在打鐘,他們就到了。以前是打鐘完才跑到教室裡面去,所以說,這是讓他們能這樣慢慢上學。

我就問:「第五種呢?」第五種,他說:「第五種,我們如果到了中午,吃飽飯,老師要我們午休,我們午休,趴在桌上就睡了。以前都睡不著,所以就趴在桌上這樣翻來覆去,老師會警告,把我記過,記不乖寶寶。」他說,自從薰法香之後,簿子上,老師再也不曾記錄他是不乖寶寶了。這就是他的「五得」,這是薰法香的好處。今年六月間去行腳時(2014 年 5 月 3-4 日,花蓮靜思書軒小志工第一屆培訓,臺南靜思書軒小志工薰法滿月,回來與花蓮小志工交流,並和上人分享薰法香筆記與心得),聽到孩子的聽法心得。所以他們的聽法也有這樣的心得。看看,一個人說話,在這裡說話,那些孩子在臺南,同樣每天、每天,相信現在也是一樣在聽法,這是有一群的小菩薩哦!「四維上下」,這樣一個人說話,可以開闊「南西北方」都聽得到,這是「光相所照」,這是一種譬喻。「大眾承光,見之無滯」,見光知意,看到眉間的毫光,大家就了解了,這就是無障礙,聽法也無障礙。前面的文說,

經文:「彼諸佛國,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

這是前面在形容,那些國土莊嚴的形象很清淨,寶樹很整齊,人人全部所穿的就是寶衣。這寶衣,昨天說過,都是柔和忍辱衣,人人都莊嚴,依報在那莊嚴國土,很多都是菩薩,都在那其中。

經文:「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每一個國土的佛,都在那國土裡不斷講說妙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以及很多的菩薩,就是「遍滿諸國,為眾說法」。這就是佛也在說法,菩薩也在說法,那個國土充滿妙法。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經文簡釋: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方位有十,光照東方所見如是。例餘九方光所照處其相亦然。

那就是方位,南西北方,是南方、西方、北方,前面有東方,現在就有南方、西方、北方,共起來是四維,加上上下。有四方就有四維,加上了上、下,這樣為十,所以叫做十方。十方分身,所以,十方是由眉間的毫光所照。眉間的毫光,那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如一道光一樣,這樣照過去,四方、四維、上下,這樣都感受到這個光照。「光照東方所見如是」,就是這樣,四維上下都是一樣,這叫做「例餘九方光所照處其相亦然」,東方是這樣,其餘的九方也是同樣是這樣。

經文簡釋:
「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眉間毫光所照與東方處相同,故云:亦復如是。

所以「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都是這樣,這個眉間毫光所照與東方的地方都一樣,所以叫做「亦復如是」。

先明依報莊嚴,次明正報說法。四方四維上下,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先明依報莊嚴」,首先就是說依報莊嚴,這每一個國土裡,那環境很莊嚴。「次明正報說法」,剛剛說過,正報就是說法。那個國土裡,人人莊嚴,柔和忍辱衣,都是修菩薩行,人人說法都是說妙法,「四方四維上下,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因為東方是這樣,四方四維上下,其餘九方,全都一樣,就是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國,每一個地方都有這樣無量無量的國土。

一佛有無數千萬億菩薩,乃是國土無量,諸佛無量,眷屬無量,主伴重重。

「一佛有無數千萬億菩薩」。只要每一尊佛出世,自然就能教化無數千萬億的菩薩。所在國土也是無量,就如這樣輾轉,「諸佛無量,眷屬無量」。眷屬就是一個人能再傳給很多人,叫做無量眷屬。有主、有伴,有領導的人,有隨從的人,「主伴重重」,就是這樣一群一群,愈帶愈多。

為眾說法,光相所照,大眾承光,見之無滯。

「為眾說法」,這樣一群一群,一直為人來講法,這法是多麼的普遍啊!所以「光相所照,大眾承光,見之無滯」。這些大眾看到這個光,都沒有受障礙,聽法無障礙,光也無障礙。就如陽光,陽光一照,不受障礙,法也一樣,聲音一傳,也不受障礙,只要頻率相應,心相應,我們的心與法相應,自然就無障礙。心若有煩惱,就障礙法;障礙法,就如光被東西遮住,就透不過。就如我們的真如,被無明煩惱遮蓋,透不過去。所以我們就要用功,先除去這些無明煩惱。若無法,就沒有辦法除,有法,就要重法,將一一的煩惱去除,才有辦法讓光入我們的真如本性。一旦通達了,就全都無礙。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經文簡釋: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十方諸佛,各語座下諸菩薩言。
「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光既照彼,知意故來。

這光一照,那時候,十方諸佛同時向他們各個領導的菩薩,這樣說:「我現在應該要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去供養,與供養多寶佛塔。」這就是因為一光所號召,大家就來了。「十方諸佛,各語座下諸菩薩言」,這是各個向他座下的菩薩來說話。「光既照彼,知意故來」。看到光,就知道佛的意,這樣自然就來了。這就是表示心應,應佛心,這樣他們就來了。

經文簡釋:
「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並欲供養多寶佛塔。此釋十方諸佛感應言來。

「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他們不只是應光照,知佛意而來,也來供養這多寶佛塔。現在世界的佛,來供養過去無量劫前的古佛,這是彼此。就像我們現在,我們這班,這個學校,聽到同一所學校裡,有聘某個地方的教授來講課,就有很多的學生,他們也會越系、越班,共同來聽這位遠途來教授的講座。同樣的道理,那就是我們現在同樣,彼此之間,諸佛,就是法,這個法,法身的佛,那就是會集天地宇宙萬法,全都會集在一起。今古如是,現在與以前一樣,道理是一如,同樣的。所以他們「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就是尊重從古以來的道理。現在呢?現在的道理來將它會合起來,就是應和,這樣會合起來,法來會合,「並欲供養多寶佛塔」。「此釋十方諸佛感應言來」,這就是解釋十方諸佛來感應,所以叫做「來」,感應到這個一光所照,這樣而會集。

諸佛告眾同來:彼此一體,原非自他,告眾來者,乃隨機權應。

「諸佛告眾同來」。意思就是說,「彼此一體」,這尊佛他的光一照,諸佛就這樣會合過來,表示彼此一體。現在的釋迦佛不動,在他的靈山會上,眉間的毫光一照,就是此佛這個光一照,十方諸佛,那內心深處,他的真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樣會合起來。所以說「彼此一體,原非自他」,沒有分我與你,他和你和我是同一種道理,釋迦牟尼佛體會的道理,與多寶佛所體會到的道理一如同體。古佛是這樣,今佛也是這樣;此佛是這樣,彼佛也是這樣。我們人人聽同一個道理,道理不變,是我們自己觀念思想變,道理永遠都是一如,所以「原非自他」,道理就是這樣原在。

「告眾來者」。所以這樣一光照去,大家共同體會這個光,這就是表示「一」,同一個道理,這麼遠,這表示每一項,在天地宇宙間,任何一項,歸納下來也是一個道理。不論是物理,「成、住、壞、空」,這是一種道理,成住壞空,沒有了;或者是人的生理,「生、老、病、死」,也是沒有了;我們的內心一直都在起心動念,「生、住、異、滅」,也是沒有,這都是同樣的道理,不論是空、是死、是滅,都是同一個道理。但是在物質上,名詞不同,道理是一,所以這就是一體,非自他。

一光能攝住這麼多的道理,這就是「來」。道理全都歸納起來,天地宇宙合而為一,就是這個真理。就是這樣一光號召過來,這叫做「告眾來者」,就是這樣,這麼多就合起來。「乃隨機權應」,佛陀說法四十多年,應眾生的根機,先權後實,不論談空說有,還是歸納下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用心,道理本來是一,只是眾生將它複雜化了。凡事就是很簡單,就是因為人間社會,人心複雜,所以就變成事物複雜。我們現在要回歸簡單,那就要撥開一切無明,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9/1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