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6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靜坐法中結跏趺坐,是最安穩,心不疲極。
取正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不得安寧。
見晝跏趺坐,魔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動。
靜坐中,是法,靜坐法中,就是結跏趺坐,是最安穩,心不疲勞。這就是我們坐禪的方法。其實我們平常不說是坐禪,我們就說「靜坐」,因為坐禪容易因偏差一點點,就會取於執著,我們最好是用靜坐,將心靜下來,這個靜坐方法,那就是以結跏趺坐。平常就是這麼說,說:「靜下來,稍微靜坐一下。」因為我們大家忙忙碌碌,忙碌中,有時候我們心稍微靜一下,坐下來,坐下來的方式,要用什麼方式坐?能坐得身會安穩,心會平順,那就是結跏趺坐的方法,這叫做靜坐法。靜坐法,我們就是用結跏趺坐。看我們的習慣,有的都是單盤,右腳盤上來,左腳疊在上面,這樣習慣了,就坐得穩定。也有的就是左腳在下面,右腳再盤上來上面,這叫做雙盤,這也是坐的方法,看我們怎麼坐。我們能輕安自在,就能坐得安穩。所以「心不疲極」,若這樣坐下來,心就會跟著身就是這樣平順,心也不會很快這樣就讓它亂了,心還不會疲極,坐著也不會容易打瞌睡,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這個坐的方法。
所以「取正法坐」,我們若用正式的方法來坐,自然「魔王見之」,就「其心憂怖」。若是這樣,魔王看到一位修行的人在那個地方正法端坐,魔王看了,心,自然他就起了憂怖的心,心不安。有人這樣說:「邪不勝正。」既然我們取正法而坐,坐得身心輕安,就算魔王要來擾亂我們,他光是一看到修行者的端正,身行端正,心無雜念,自然魔王就心起了憂怖,魔王的心不得安寧。這就是表示我們要用心,用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起居動作,我們的身心都是要如法威儀,不只是坐的時候才是端端正正,身正心正,不是只有坐著的這個時間,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居動作,靜坐都是要一樣,心念,身心動念都要很端正,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魔王,哪怕他想,有了邪知、邪法要來對我們,看到我們的身心端正,他的心也會起了那個憂怖的心,他也會怕,自然地。這就是釋迦佛坐在法座那時候,很靜的時候,也就是有很多魔,心魔,境界浮現,好像外面的環境有這麼多的境界,幻境現前,他用正心念來鎮壓掉外來、從心起,心外的那個魔境。其實心外哪有魔境呢?其實都是從內心煩惱無明。釋迦佛靜坐下來時,同樣心很清淨,但是難免在這當中,虛幻的境界,心念從旁邊就會有這樣一動,那就幻化境界不斷浮現。好在就是正念,正知、正見、正念,我們前面說過了,琉璃為地,金繩界道,有寶樹,還有金繩界道。大家還記得嗎?金繩界道,這是表示我們要有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正念、正思惟等,這共有八項的正法,將我們的內心鎮住了,自然邪魔、虛幻的無明,就這樣,它就會斷除,完全清淨了。斷除了一切,降伏了魔軍,斷除了一切惑,煩惱無明就再也不復,不會再復回回來,完全乾淨了,一片如琉璃一樣,清淨。在這種清淨如琉璃,心靈的世界,這些煩惱無明完全去除,那念心與天體合一,才會說夜睹明星而覺悟。
這就是我們打坐要很小心,凡夫動不動就說:「我要坐禪。」坐禪一坐下去,若有一點點境界浮現出來,我們少了正念、正知見,所以我們就以為那個浮上來的境界是真的,就這樣執著住,開始這念心要再回來正而靜,那就難了,就無法再回來了,就這樣隨著心的魔境一直趨向著:我要坐,我有境界。這樣一直深下去,執著下去,這叫做走火入魔。這種的心境如影隨形,哪怕你沒有在坐,同樣這種的境界如影隨形,會幻聽,好像有人在向我說話,會有幻境、幻影,這就會錯亂掉了。所以我們很期待大家,不是修禪法的人,若沒有很正確修禪的禪師好好指導我們,我們若無法去體會,那是危險的事情,必定要有很有經驗的禪師,專門在研究禪的禪師來指導我們。我們現在的社會忙忙碌碌,我們哪有辦法呢?所以我們只好就說靜坐,不是坐禪,是靜坐。靜坐,就是這樣坐下來,煩惱的事情慢慢沒有了,我們的心會專。
曾跟大家說過了,若有時間,我們靜坐,用數息觀,就是隨我們的氣息,一出、一入數為一,再一出、再一入數為二,從這樣一直到十,可以再重新再來,一而十,這樣在這調氣、調息當中,我們的氣就會順。氣息順了,我們的心,心腦也一致,也不會這樣亂了,在這裡坐,想入非非,都不知道在想什麼。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讓我們氣息調得很好。與數息,就是算一、二、三、四,配合著我們的呼吸,從我們的丹田,這樣將氣慢慢呼出去,用心,用我們的丹田吐氣,到吐得差不多時,再吸回來,回歸丹田。這樣一出一入作為一數,若這樣,心念都是在這裡,沒有讓它跑走,這心與我們的身就會合一,這叫做心專,若這樣訓練得能專,很自然身心平靜。
若是我,是從年輕到現在就是這樣,一大早起來,時間若較多,就靜坐較久;若是時間較少,數息就較短一點。或者是若有空,有時間,若有一點點空間,幾個數息下來,也很好啊!這就是不論你有多少時間,只要一數為息,要十、二十、三十、四五十、上百都可以,總而言之,看我們的時間來調我們的身心。若是沒空,就是沒空了,沒空的時候,這樣練出了我們做事的專心。忙碌,我們已經有在鍛鍊了,我們的身心專注下來,自然在平常生活中也是能專心。何況心正、念正,自然煩惱魔,其實身外無魔,是我們自己的煩惱作魔,是我們自己的雜念心,自己的煩惱,自己的無明,就一而再來覆蔽我們的心。我們要調伏,調伏我們自己不要有煩惱,我們的心正、念正,自然外面的人事物,我們的分析就能很正確。因為心無雜念、心無煩惱,人家所在說的事情是真的嗎?是假的嗎?是正確,或者是偏差?我們只要我們身心端正,我們所分析的人間事物就不會糊塗了。這就是修行者最需要的。
不是說你修行,坐禪,禪有多深,這都沒有用。最重要的,讓我們的心不要亂,讓我們的心,見聞,我們全都用很正確的心態來分析。我們來看事情,我們用正心、正念、正思惟來分析這些事情,自然就不會人云亦云,所聽的,雖然是不正確的事情傳到我們面前,我們也用正念去分析:這不是真的,我不應該相信。知道這不是真的,不應該相信,要如何來處理,讓傳虛妄消息的人能心服口服,我們要如何來降伏呢?不正確的,能再將他矯正過來是成正確的念。這就要看我們的正思惟,要如何用心來降伏這個不正確,在我們面前說話都不是實在的人呢?無法一下子降伏他,但是在聽,可以可信的取幾分,不可信的有幾分,我們要能這樣將它過濾,過濾了,是真的,這個人還可以用;是不正確的,我們用人就要小心。要如何來改變他呢?這全都是做人的方法。
要如何能夠面對人間事物,不是說這個人很正確,若在他身邊的都是可信的,不敢這樣說哦!說不定八分可信,說不定六分可信,說不定是四分可信。要怎麼辦呢?總是佛陀說要慈悲納受啊!想辦法去調整他,若是沒有辦法時,就是默擯,總是期待他有機會能這樣,從四分而六分可信,而八分可信,而十分可信,這就是要用方法。總而言之,佛陀也是不捨眾生,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法,自己要自修,還要教人修,自利,還要利他,所以我們要先調整我們的身心。所以要降伏魔,降魔王他見境,我們若好好取於正法,自然我們身心正確,魔王見之,心也會憂怖。
所以有這樣一段的故事。魔王看到畫像,那個畫像就是畫著佛在那裡靜坐,魔王乍見,就是這樣忽然間看到,因為那個畫像畫得很莊嚴,忽然間看到了,當作是真的,魔王也會嚇到。遠遠看到,他怕了,他怖畏了。這就是一段故事,禪宗有這樣的一段故事,來形容魔王若看到端正的人,自然魔王他就會退失了。何況我們入道的人,已經心真心入道。佛陀向我們說法,「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向我們講解,無非就是要我們走入菩薩道,是菩提道,菩提道是正覺道。修行者,已經入正覺道的人,真實在那個地方安坐不動,這樣你們想,魔王當然也會退避,不敢再侵犯過來。這是譬喻我們若能好好地將我們的正念、正見、正思惟,這樣好好靜坐下來,我們的雜念不起,煩惱無明不會靠近來,不會在我們心中作亂,這就是我們靜坐的方法。所以我們要學佛,要學在正思惟、正念,要很正,靜坐的意思。
*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結跏趺坐,其形方形。方形主不動轉德,故入道時殊用此坐法。
「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若能這樣靜坐,那就是身端心正,就是結跏趺坐。這個形態這樣端端正正,坐得很端正。一個人坐下來,「坐如鐘」,坐下來,腳盤起來,坐起來像一口鐘一樣,很正。「方形主不動轉德」,方形,就是表示不動。你若坐好了,人家推你也不會動,所以坐不動。不是圓的,圓的你若將它放下去,你稍微搖它,圓的就是這樣轉。我們若是四方形的,放下去,正正的,自然就是不會動,不是搖了就動,它會很穩定,不動。這就是德,表示我們坐著時,譬如不動轉的德,所以這樣靜坐下來。
所以「故入道時殊用此坐法」。入道時,那就是特別要用這樣的方法,若要靜坐就是這樣,好好坐下來。我看大家坐在那裡,一小時都沒有動,你們現在的坐法就是單盤,一隻腳在下面,一隻腳在上面。不論你是右腳、左腳在上或下,習慣就好,還是右腳在下面,左腳在上面呢?習慣就好。或者是左腳下面,右腳上面?也是習慣就好。或者是右腳在下面,左腳盤在右腳的腿上,右腳再盤上來左腳的上面,這叫做雙盤,若是習慣、自在,也好。所坐的方式,只要你是盤坐,結跏趺坐,這叫做結跏趺坐,盤坐起來,我們坐得正正的,就很穩,不是圓圓的,你稍微搖它一下,它就會轉。所以我們以不動為德,不動轉的德,這也是表示德。所以,「入道時殊用此坐法」,我們要真正好好靜心下來,要用的方法就是這樣。接下來,前面的經文就這麼說,
經文:「一一寶樹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這段《法華經.見寶塔品》前面的經文就這麼說。因為釋迦佛的分身佛已經都到了,到達時,就是「一一寶樹」,都坐在寶樹下,寶樹高五百由旬。寶塔有多高,寶樹就有多高。記得嗎?寶塔五百由旬,現在寶樹也是有五百由旬。還記得五百由旬嗎?五百由旬就是二萬里,因為一由旬四十里,五百由旬,就是二萬里。二萬里,就是表示「六度萬行」。我們要行菩薩道,叫做「六度萬行」,我們要福慧具足才能成佛,要福萬行、慧萬行。我們在人群中造福,六度萬行在人群中、煩惱無明中,我們能不受煩惱無明所污染,能在煩惱群中去開導,將佛的教法去教化眾生,這叫做修慧,所以,慧的六度萬行。這樣兩個萬行會合起來,所以福慧具足,六度萬行,這就是表五百由旬。
所以它的「枝葉華果次第莊嚴」。這棵樹,這棵樹幹它向上分叉,開始分枝,展葉起來了,這就是表示萬行,不論你是福或慧。在這樹枝展起來,寶樹各各有次序,能遮蔭蔽影,能在那熱的當中,讓大家能乘涼,大地清涼。所以,諸分身佛,譬如所有的真理、法,就是這樣,在這清涼中,在那個地方,所以,分身佛都是在寶樹下這樣坐下來。它不只是能遮風,小小的雨,也能遮雨,蔽蔭,也能遮日,也能擋風,這就是枝葉,樹的枝葉很莊嚴,知道這棵樹是什麼樹。「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樹下都有鋪著師子座,所坐的位置,各座都有五由旬。前面也有說過,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表示「五分法身」,這表示法。「亦以大寶而校飾之」。周圍就是很莊嚴。所以,希望大家聽過,這是以相來喻法,譬喻法,法就是這樣。來,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這麼說,
經文:「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身猶故未盡。」
經文簡釋:
「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既到此已,各坐寶樹下師子座。
用心聽清楚。「爾時」,就是諸佛已經從各方,這樣紛紛前前後後這樣一直來了,來了,在各人各人的位置這樣就坐下來了,這個法要歸位,所以既到了,那就是要各就寶座下。法,開始歸位了,「五百由旬」,我們就將它歸在六度萬行,福慧萬行,我們就將它歸納在那裡。「五百由旬」,我們就將它歸納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就將它歸納在那個地方,所以法開始要歸位了。
經文簡釋:
「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展開,轉輾遍滿一化三千之界。
所以,「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像這樣,每一尊佛來,都是照這樣的次序規律,雖然很多佛來,他們就是照這樣,將他歸位。這「如是展開」,就是「轉輾遍滿一化三千之界」。一是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佛陀他成佛之後,所講說的法是遍虛空法界的道理,全都完全收納,收納在人間,為人間說法,不論是談空說有,所有一切的法要歸納在人人的心裡,天地萬法在人間,所以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個小世界,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再歸納起來,叫做大千世界。那就從我們的聲聞、緣覺、菩薩,我們的心能接受的範圍,我們發多大的心,能接受多少的法,要這樣一直擴大。「一化三千之界」,一尊佛將法,一直到讓人人發大乘心、修大乘法,這就是三乘教法。要如何去除眾生煩惱,去除無明,去除塵沙惑,煩惱在聲聞中去除,無明在緣覺中去除,塵沙惑,那就是在菩薩中去除。這麼多的無明煩惱,就要有這麼多的法來適應它,你們想,法多不多呢?真的是很多的教法。
經文簡釋:
「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身猶故未盡」;但坐東方所分之身,遍三千界猶自未盡。
*猶故未盡:謂十方諸佛已坐遍三千大千世界,而釋迦牟尼一方分身佛之坐,猶未盡足。
一時要將它歸納來,所以「但坐東方所分之身,遍三千界猶自未盡」。就是雖然佛的毫光照向東方去了,其實它就是面八方都普遍,這樣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了,那就是猶故未盡。這些分身佛一直在回來,一直在歸納,這樣還未完全,所以「猶故未盡」。這就是說,「十方諸佛已坐遍三千大千世界」,光是東方的四維上下,還不夠,還要南西北方的四維上下,這樣十方全都到達。這三千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一方分身佛之坐猶未盡足」,還是一樣,還不夠,所以光是娑婆世界,要來好好地容納這些人還不夠。
*釋迦分身,喻如一燈,然百千燈,真應無盡,而器界有窮,故雖大千,不能容受。
這就要譬喻。「釋迦分身」,「喻如一燈,然百千燈,真應無盡」。真如、應身,無限量啊!這一燈,記得有一個故事嗎?佛的弟子問:「我這盞燈若點起來,別人再用他的燭來點我的燈,我這盞燈會損了嗎?」佛陀就說:「一盞燈點起來,千千萬萬的燈來引出去,這盞燈不但沒有損失,周圍還增加光明。」同樣的道理,佛的覺悟,人人來聽,聽了之後,他成長的智慧與佛同等,這同樣的,覺悟的人愈多,人間就是覺者愈普遍,救度眾生愈多,所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然百千燈,真應無盡」,這個真如應身愈多。「而器界有窮,故雖大千,不能容受」。若要說在這個器世間,器世間就是娑婆世界,說要容納這些道理,要容納分身佛來,要用這娑婆世界來容納,還容納不盡。容納不盡要怎麼辦?佛陀就要再想辦法,讓更廣、更多的地方來容納,所以這就是佛要變穢土為淨土。
我們器世間,就像我們娑婆世界,這顆地球有多大?現在的科學已經測出了這個地球總共有多大,已經有數字了。所以,虛空有盡,哪怕未來科技很發達,能測出虛空有多大,其實虛空是無窮盡,不論什麼時代都無法測出虛空多大。但是,我們的這個地球,在太陽系裡的這個地球,這顆地球含蓋著是器世間,這個器世間有限量,但是,佛的世界,精神的理念,覺悟的理念是無窮盡,就如虛空法界,所有的道理是無形無體,所以他能含括無窮盡,能夠包容。
若說我們的器世界,是有形、有物質,所以它也有障礙。看看我們地球上,四季輪轉,在夏、秋,常常都會有颱風。在昨天、前天,這兩三天的時間,強烈的颱風(莫蘭蒂)來侵襲,很幸好,要很感恩。這個颱風,氣象局明明就一直說會從臺東登陸,但是靠近時,就閃過了臺東,臺東再也經不起再一次的颱風登陸,所以很感恩啊!這個颱風再南偏一點點,閃過了臺東。雖然它的暴風圈是很大,對整個臺灣也有影響,不過多減輕了許多。雖然南部,恆春、屏東、高雄,有看到,也知道很多萬戶停電、停水了,很多大樹倒了,也有人的屋頂受損,不過這損害已經降到很低了,所受的災,是輕災,就這樣過去了。到廈門、福建,也幸好登陸時,風力已經有減弱下來,應該也就是災難輕受。這叫做器世間,器世間有形,有物質,它就有受損。
所以我們在器世間生活的人類,常常心會擔心。前面這個颱風過去,今天又是一個颱風(馬勒卡),在昨晚就已經一直靠近臺灣,說不定在昨晚就已經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了。到底今天,天氣會再變雨天,會再下雨嗎?會再颳風嗎?這也是我們要掛心、擔心的。這就是我們的器世間,有器具的世間,它有時歲,時、季節的輪轉,在這個大空間在輪轉。但是,法就是無形無體,真理,你說在這個娑婆世界要容納起天地宇宙萬物真理,在一個覺悟者這樣將它會合,合為一體,覺悟。他的理念,「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的心境寬大,就不是這個器世間能來比擬,這就是表示佛智包含於天地、虛空法界內。
所以我們現在在聽,用形象來比喻這個法,我們用心聽,就能體會了解,佛法乃是大覺者所能體會。大覺是人人本具,因為人人具有真如本性,只是我們被無明煩惱覆蓋,要漸漸打開,漸漸打開,這都包含在一切法中,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