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9/1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9/1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9/1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1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日 9月 18, 2016 2:39 pm

20160918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一佛所化之境,一方所分之身來集,坐猶未盡,
況且十方分身,井然雲來集會,不得不三更變。

 用心體會,佛,釋迦牟尼佛就是要十方諸分身佛集會一處,來得很多,紛紛紛紛一直來了。大家讀到這段文,回顧昨天我們所描述的,佛陀為了聚集諸分身佛,必定要清理出空間。同樣的道理,我們世間要邀請人來,也需要有很大的空間,何況是一個盛會,所以必定要莊嚴場地。前面說過了,空間在清理,化那個空間成莊嚴,琉璃為地,寶樹行列,又金繩界道,想像中,那個空間不只廣,又很乾淨、很整齊。十方分身佛得到佛毫光照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這樣一照過去,很透徹,所有分身佛感光而來。不只是一方,四方、四維、上、下都是感到這個光明而來了,所以說「一佛所化之境」,一尊佛所化這個境界,一方分身,「所分之身」。

 所說的一方,就是向東方照過去,其實所來的不只是一方,是八方全都到達了,「來集坐猶未盡」。一方來,這個空間,其實紛紛一直來,一個地方不夠,還要再更變,要再騰出了空間,又一個空間又不夠,再騰一個空間,所以說井然雲集,「井然雲來集會」,就是「不得不三更變」。這意思就是,佛陀在我們人間說法,開始所化之境,就是教化眾生,本來就是期待一語道破,能夠一開始,讓大家了解人人本具佛性,只要人人撥開這些無明、煩惱、執著,完全放下、撥開,人人的真如本性自然就能透徹出來。期待這樣一句話,大家就能了解了,不過,不可能。佛陀再三考慮,眾生實在很頑固,而且剛強,無明重重,煩惱無盡,佛陀不得不用小教來引度。所以,小乘法,也就是我們入佛門的基礎,要從開頭。聲聞,以佛的聲音,用心接受,入耳根,體會在內心,知道人間苦相,苦的來源,體會它的道理是這樣聚集來的。這聚集來的,是從一念心的起動。

 聽十二年了,才能了解,這要用很長的時間,所以「阿含」十二年,循循善誘,讓大家知道從一念心起,造作很多的惡因、惡緣,善惡因緣雜揉,所以有這樣各人不同的人間,富、貧,富有的人很富有,貧困的人很貧困;善的人很善,聰明利根;惡的人很惡,頑愚剛強,這全都不同。人生就是這麼的雜亂,所以佛陀不得不用小教,「苦集滅道」。聲聞體會,再深入,一念心起,「十二因緣」生,「十二因緣」,緣覺體會了,就這樣隨順眾生根機,從小乘、中乘,這叫做小乘之時,「阿含時」,聲聞的心態,要如何為他循循善誘。

 一直到法華會,《法華經》的宣說,大家開始慢慢體會到了,緣覺也已經納受了,所以聲聞體會、緣覺納受了,就要進入菩薩大乘法,這樣叫做「三更變」。三種再變動,從小乘而中乘,從中乘體會一念而生「十二因緣」,開始了解了以後,說「方等」、「般若」,漸漸帶入大乘。但是偏空,所以佛陀趕緊從大家了解了一切,知道無常、苦空;無常中的苦,到頭來還是空。了解之後,佛陀就說「空中妙有」。這個「真空妙有」就是在法華會上這樣將它圓滿起來,不偏空、不執有,這樣將它圓滿。所以說,「一佛所化之境」。在娑婆世界,眾生很雜亂,善惡、貧富貴賤等等苦相,所造作的因緣,全都讓大家體會了解了。了解的過程,從聲聞一方,或者是緣覺,這樣大家漸漸體會到了,一直「來集」,開始法入心,開始法歸位,從小乘、中乘,開始歸到大乘法,就是慢慢要歸位了。

 這個法,佛陀說四十多年的法,開始要這樣歸集起來,所以「來集坐猶未盡」,要將他歸位,我們這時候心境必定要很開闊,要「心包太虛」,所以橫遍四方四維,成為八方;八方,又有上下,所以成為十方。這就是法要開始,上達天堂,下入地獄,這個法,四十年間以來,佛陀所講說的法全都包括在內。但是來到法華靈山會,我們昨天就說過了,前面的經文說,雖然天龍八部聽《法華經》而來,但是多寶佛他所需要的,是《法華經》很圓滿,現在再接下去,要將這最圓滿的法歸入大乘法來。要歸入大乘法的這當中,上、下;上是天、人,下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包括阿修羅,這些還無法接受這種發大乘心的根機,還無法接受圓教。

 天、人也還沒有辦法,因為享受天福,尤其是(「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要接受大乘法,行菩薩道、修佛法,能歸位到佛的境界,他們還是無法接受,根機還未到,所以上下要移開。其他八方,橫的就是八方,就是四維、四方,合起來為八方。這些道理要全都歸位來,要歸入大乘法。所以這些法井然有序,全都開始要將它歸位集會。這個時刻,我們的心要歸往哪裡去呢?就是歸入我們的心境,我們的心地。聽法,人人的心就是一個道場,我們的心靈道場有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心靈道場是不是已經布置好了呢?能歸位了嗎?這些法,過去說的那麼多的法,能將這些法在我們的心地這樣一一歸納下來,有條有理,很精準。現在很流行「精準」,這樣很精、很準、很實,歸納在我們心的位置,到底有這樣了沒有?所以需要「井然雲來集會」,很多很多全都要收納,這樣井然有序。

 這法實在是很多,「不得不三更變」。這個時候,要將聲聞更變,將他的心理更新,「不要只執在聲聞,你要再進位,進來緣覺」,緣覺了解人間一念心動,十二因緣的循環,因緣果報,這就是講究在一念心。所以聲聞不只是要去除無明、煩惱,還要斷除塵沙惑,就是無限量塵沙惑,前面說過了,很多如塵沙,恆河沙,就像煩惱一樣,我們眾生煩惱這麼多,就是從一念心起。常常說,法是這麼簡單,佛陀一語就能為我們道破,一句話就能為我們說破,「人人本具佛性」,大家都能成佛,讓我們大家知道,真如本性在我們的內心,只要大家將這些無明、煩惱、執著全都放下。這煩惱、執著來自貪、瞋、癡、慢、懷疑,這都很簡單,一句話就能說完了,但是我們是不是能聽進去?聽進去,我們的執著是不是能這樣放下,改變我們的習氣?

 習氣很難改變,我們的動作、我們的行為,「你就不應該有這樣的行為,你怎麼偏偏就常常有這個動作,偏偏有這個行為,惹人煩惱。」不只是我們自己煩惱多,只要我們有不好的習氣,就惹來人人對我們的煩惱,引起人人的無明,這也是在造業啊!人人若能心平氣和,知道自己的習氣不好,自己要趕緊改過來,這是人所不歡喜看到我們這樣的行動,這是人之所以對我們不能起歡喜心,就是這樣,這個習氣。我們若知道這個習氣是這樣,我們就要改過來,不要去惹人煩惱,這對自己有好處,也對大家有好處,亦是成就大家的道心,這樣不是很好嗎?但是大家就是沒有辦法,這就是叫做剛強、頑固,不改,就是這麼的簡單,我們怎麼不要改呢?眾生是不是很剛強呢?是啊!自己惹來了人人對我們的怨,我們要用這個習氣去惹得讓人人對我們會不歡喜,這就是眾生自己自造無明、自惹煩惱、自造惡業,這就是要這樣纏,這就是難調伏,眾生難教。

 所以佛陀就要很有耐心,也是很煩,不過佛陀用簡單的心,善解,「你為什麼要這樣?」一次一次,用態度,想要人能改,還是一樣無法改,要怎麼辦?放棄、默摒,不理他。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只好放棄、默摒。這個被放棄默摒的人,永遠都是墮落,墮落在人生這種被人看不起,墮落這種無明再複製,將來在畜生道,因為他的法未入心,還是永遠貧窮的人。貧窮子,在〈信解品〉我們也聽進去了,就是法沒有收入心來,所以永遠貧窮,永遠是一個貧窮的人。沒有法在心裡,就容易入地獄、餓鬼、畜生道,就是在三惡道裡。像這樣人間的三惡道,滿滿的到處都是,因為有這個三惡道的因,自然就有三惡道的果,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心裡若沒有好好整頓,佛的分身要從哪裡來呢?佛的分身就是道理在人間,人聽進去了,接受下來了,就要在生活中去行動。

 現在將這個法,大家要再好好地將優點再拿來實用。這叫做法歸位,聽聽別人的優點,我們應該也要學入我們的心來,別人的行動是這樣,受人讚歎,我們也得要學這樣的行動,歸入我們的心來。這也就是將分身佛,就是已經聽到的,這個人所做的事情,大家肯定,歸納入我們的心來,這就是法歸位,也就是分身佛來雲集,已經開始這樣井然有序雲集了,也就是分身佛來入座,在我們的心境,我們都準備好了,法已經入我們的心,這樣歸位來了。法很多,所以要開闊我們的心,心包太虛,就是回歸。我一直告訴大家,佛陀的覺悟是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那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已經將小乘、中乘歸納到大乘法來,所以就是三更變,化穢土為淨土。

 凡夫心,我們要完全去除,現在這一片心地完全都是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金繩,用金繩來界道,金的繩子這樣來界道。這表示我們的心理要準備好,容納這些法入心來。我們法若不入心,這念心永遠都是空的。現在佛就是要將法,希望大家再歸入心地來,所以他召十方分身佛都歸位回來,也就是警惕大家的心,應該要收納這些法進來。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二百萬億,那就是福慧的果德。寶塔五百由旬,就表示六度萬行,福與慧都應該具足,這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就表示很多很多,那由他是無量數,無法算計,所以「皆令清淨」,這麼多。福慧具足,六度萬行,都是清淨的,如琉璃,付出無所求,六度萬行的法,付出就無所求了,付出去就是清淨。常常說「前腳走,後腳放」,就是向前前進,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我們的心境都掃除乾淨了,沒有地獄,沒有餓鬼、畜生的心態。因為佛所說的圓教,只要有這樣的心態,有這樣的境界,有這樣的根機,總是無法接受法,何況大乘法呢?哪怕是阿修羅,阿修羅,雖然他有福,但是沒有智慧,他就是瞋怒心、懷疑心很重,所以時時都惹成禍端,擾亂人。

 不論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都有阿修羅這種心境的人,總是無法來接受。所以這四道就是下方,上方就是天與人,因為他們享福,無法接受菩薩道,但是他們護法;在〈法師品〉,他們就是來護法。但他將天人眾都移了,「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因他們無法行菩薩道,所以就在外圍來護法。這是諸天人能護法,在這道場中心就是菩薩,要行菩薩道的人,這些法全都歸納在這些發大心、行菩薩道的人的心境裡。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

經文簡釋:
「所化之國」;此廣變其他之大千世界。
國:指每一大千世界而言,即一佛教主所應化之國土。

 所化國土就是廣,那是譬喻我們的心胸要寬。「此廣變其他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那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譬喻小乘、中乘、大乘。國,就是指每一個大千世界,有小千、中千,成為大千世界,成為一國。已經將小千、中千歸納為一國。「即一佛教主所應化之國土」。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應化的地方。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國家,但是佛所應化,就是統領娑婆世界,就是這個世界,道理全都是通的。國有其形相,所以有界限,這是中國,這是美國,這是英國,各有國界,但是,不論你是美國、中國、英國等等,五大洲中,人人道理都能通,將這個道理應用,在那個地方的人間能夠應用和睦,井然次序,這個法能用在人間,是人間的治世良方,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能統治全世界。

經文簡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
琉璃為地:表心地清淨。
寶樹莊嚴:表淨身。寶樹即七寶所成之菩提樹。

 所以「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整個世界都能化成琉璃地,人人的心境平順,天下四大就調和平順;人的心境若不平順,四大就不調。同樣的道理,人人的心,要如「寶樹莊嚴」,這樣,我們的心境,人人若合一,天下都是美景,都是很美的境界,沒有人會去破壞,四大就調和,若能這樣,四季的景象皆有它美的地方。但是,我們眾生就是因為心境不調順,先破壞大地,然後污染了整個空間,所以災難偏多。世界若能應用佛陀的教法,自然世界都能「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無不都是美景。所以,「琉璃為地」就是表示心地清淨,人人的心地要清淨。「寶樹莊嚴」是表示我們的身清淨、心清淨,我們的行為造作,心要有佛心,身呢,行為要有菩薩行。「寶樹即七寶所成之菩提樹」。菩提樹就是覺樹,我們身心平靜,自然就覺悟了,就能體會人間的道理。

經文簡釋:
「樹高五百由旬」;喻出過五趣,眾生及五乘弟子之上,亦喻一乘因果,及超過五乘佛法之因果。

 所以「樹高五百由旬」。樹高五百由旬,就是譬喻「出過五趣眾生」。高,那就是表示我們已經超過了五趣。五趣,大家知道了,五趣雜居地。超越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做出過五趣眾生。人間可以造天福,可以造平和的人間,人間也會造成如地獄一般,也會像畜生、餓鬼道一般,這都是在人間所造作的結果,因這樣就有分成了五趣。造福的人上天堂,守規戒的人在人間,造惡業的人墮地獄、餓鬼、畜生道去,這就是人間造因,五趣成果。所以,寶樹高五百由旬,就是譬喻超出五趣,那就是眾生的五乘法。眾生的五乘法,那就是修天道,修人道,修聲聞道,修緣覺道,修大乘菩薩道,佛陀用這五種的方法。你能修福,那就是如天龍八部。天,他修天福,但是他沒有興趣在人間行菩薩道,他就是享受天福。或者是教我們好好做人,好好做人有好處,你能修菩薩行,你將來能成佛,教我們如何做好人,做了好人就能行菩薩道。同時,你要出三界,行菩薩道,你就要將法入心,所以修聲聞道,將佛陀的聲音入我們的心,一念心動,十二因緣生,什麼樣的因緣果報,讓緣覺、聲聞了解,再歸納入菩薩道。這叫做五乘,天乘、人乘,再來就是開始要修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乘,這樣叫做「五乘」。

 所以這叫做出過五趣眾生,就是超越五趣,不只是做天與人,在這五趣之中,有時候可能會墮地獄、餓鬼、畜生道,所以我們就要再超出,我們要修聲聞,要修緣覺,要修大乘菩薩法。所以出家為聲聞,出家再進階為緣覺,出家再進階成菩薩道。同樣的,這就是法,有的是在家菩薩,有的是出家菩薩,所以這就是「五乘弟子之上」。這已經超越過了,所以超越了五乘弟子之上,那就是行在菩薩道,要歸向佛果的時候了。所以亦譬喻一乘因果,就是譬喻因果,菩薩因,佛的果位,這叫做因,這就是一乘法,所以「及超過五乘佛法之因果」,那就是要進入佛法之因果觀,不是只教我們做好人修天福,還是教我們如何能接近佛法,行菩薩因,到佛的果位。

經文簡釋:
「次第嚴飾」;喻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有慧得解脫,這是必經之次第。

 接下來說,「次第嚴飾」。就是要這樣有層次,一層一層、一次一次,這樣進階,所以「次第嚴飾」,要好好嚴飾。就是譬喻「由戒生定」。我們要好好守戒,知道我們這樣的習氣不好,不要去動人家的心,我們自己要下決心,改除我們壞的習氣,壞的習氣改除,自然心就會定下來。定自己的心,也能定別人的心,所以「由定發慧」。因為我們心定,所以我們智慧就生起來,要不然互相困擾,智慧要如何成長呢?所以我們要從戒而生定,由定來發慧,將我們的智慧啟發起來。所以,「有慧得解脫」。有智慧,就能解脫,人事物的道理常常井然有序,我們能夠很清楚,這就是「必經之次第」。我們要成佛,必經的道路。接下來經文再說,

經文:「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

經文簡釋:「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師子座:即諸佛說法之法座。

 意思就是說,「樹下皆有寶師子座」,師子座就是「諸佛說法之法座」。那就是法要從這座上開始傳出去。

經文簡釋:
「高五由旬」;即二百里,此喻二諦。
*一真諦,真理上之實義,又聖者所見之真實諦理。
*二俗諦,俗事上之實義,又凡夫所知之實義。

 「高五由旬」,這表示高二百里。一由旬四十里,五由旬就是二百里。這是譬喻「二諦」,二項道理。一是「真諦」,真諦就是真理,我們能體會諸佛菩薩的真理,那個真實的意義。尤其是「聖者所見之真實諦理」,這就是叫做真諦。

 第二叫做「俗諦」,俗諦就是人間世俗的事情。人間事很複雜,但是這麼複雜的人間事,因為我們的智慧,有辦法去分析,將這些複雜的人間事井然有序的整理,分析得很好,所以這叫做「俗諦」,俗事之上是那個真實義,尤其是凡夫所知之事。大家是凡夫,又處在這麼混亂的世間,要如何能體會呢?就是要學佛法。佛法入我們的心,戒、定、慧具足,自然這麼複雜的世間事入我們的心來,同樣能井然有序,我們能將這個次序整理得很好。

經文簡釋: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喻成就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此座即第一義空座,乃空而不空,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所以,種種的寶樹就是莊嚴,這就是譬喻「成就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意思就是說,因為我們這些法都了解,俗諦的道理,世俗的事情、世俗的道理我們很清楚,人間的倫理我們都很清楚,再怎麼複雜,我們都能次序井然。這個座,那就是「第一義空座」。還記得嗎?「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這就是法座,這個法座就是第一義空,就是真理,就是「妙有真空」的道理。空而不空,那就是「妙有」,這叫做真空,是妙有。「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有無量的功德,空而不空,就是「真空妙有」。「有」是「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

 各位,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一佛所化之境」,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一理讓我們通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的語系,不論我們二三天前(所辦國際人醫年會),有很多人都需要經過翻譯,但不論你如何翻譯,都不離開這個道理。所以說,我們要讓佛陀的教法,在不同國家、語言的體系,法都同樣能通。所以「一佛所化之境,一方所分之身」。在這個地方,同一個地方,可以這樣分布出去,能讓很多人接受到這樣的道理,道理能歸入他的心來。那麼我們看看,大家若再會集來,聽聽大家所得的道理、所行的法,這個道,條條道路都可以回歸到大菩提道,這樣道理全都透徹了解,歸入我們的心境裡,這就是佛陀化穢土為淨土,三更變,從小乘、中乘化為一乘,這就是要我們去體會,去了解的,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6:22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58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9/1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9/1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1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一 9月 19, 2016 10:02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九月十八日星期日)
 
一直到法華會,《法華經》的宣說,大家開始慢慢體會到了,緣覺也已經納受了,所以聲聞體會、緣覺納受了,就要進入菩薩大乘法,這樣叫做「三更變」。
三變更,上人也是不厭其煩的講。昨天合心培委課程,思賢師兄要提到,上人有問他,有沒有聽懂?時間關係,他忘了講他是如何回答的,又講到別的地方去了。可見,上人真的是很關心弟子的慧命成長。
我覺得,多用心、多持經、多行經,就一定會懂。
 
我們若知道這個習氣是這樣,我們就要改過來,不要去惹人煩惱,這對自己有好處,也對大家有好處,亦是成就大家的道心,這樣不是很好嗎?但是大家就是沒有辦法,這就是叫做剛強、頑固,不改,就是這麼的簡單,我們怎麼不要改呢?眾生是不是很剛強呢?是啊!自己惹來了人人對我們的怨,我們要用這個習氣去惹得讓人人對我們會不歡喜,這就是眾生自己自造無明、自惹煩惱、自造惡業,這就是要這樣纏,這就是難調伏,眾生難教。
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最近,上人也常講,從不同角度讓我們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自己改,最近也感觸頗多。
我覺得,要自覺、要聞法、要友善知識,要將人人視為菩薩,可以過此關。
 
 
 
一佛所化之境,一方所分之身來集,坐猶未盡,
況且十方分身,井然雲來集會,不得不三更變。

用心體會,佛,釋迦牟尼佛就是要十方諸分身佛集會一處,來得很多,紛紛紛紛一直來了。大家讀到這段文,回顧昨天我們所描述的,佛陀為了聚集諸分身佛,必定要清理出空間。同樣的道理,我們世間要邀請人來,也需要有很大的空間,何況是一個盛會,所以必定要莊嚴場地。前面說過了,空間在清理,化那個空間成莊嚴,琉璃為地,寶樹行列,又金繩界道,想像中,那個空間不只廣,又很乾淨、很整齊。十方分身佛得到佛毫光照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這樣一照過去,很透徹,所有分身佛感光而來。不只是一方,四方、四維、上、下都是感到這個光明而來了,所以說「一佛所化之境」,一尊佛所化這個境界,一方分身,「所分之身」。

所說的一方,就是向東方照過去,其實所來的不只是一方,是八方全都到達了,「來集坐猶未盡」。一方來,這個空間,其實紛紛一直來,一個地方不夠,還要再更變,要再騰出了空間,又一個空間又不夠,再騰一個空間,所以說井然雲集,「井然雲來集會」,就是「不得不三更變」。這意思就是,佛陀在我們人間說法,開始所化之境,就是教化眾生,本來就是期待一語道破,能夠一開始,讓大家了解人人本具佛性,只要人人撥開這些無明、煩惱、執著,完全放下、撥開,人人的真如本性自然就能透徹出來。期待這樣一句話,大家就能了解了,不過,不可能。佛陀再三考慮,眾生實在很頑固,而且剛強,無明重重,煩惱無盡,佛陀不得不用小教來引度。所以,小乘法,也就是我們入佛門的基礎,要從開頭。聲聞,以佛的聲音,用心接受,入耳根,體會在內心,知道人間苦相,苦的來源,體會它的道理是這樣聚集來的。這聚集來的,是從一念心的起動。

聽十二年了,才能了解,這要用很長的時間,所以「阿含」十二年,循循善誘,讓大家知道從一念心起,造作很多的惡因、惡緣,善惡因緣雜揉,所以有這樣各人不同的人間,富、貧,富有的人很富有,貧困的人很貧困;善的人很善,聰明利根;惡的人很惡,頑愚剛強,這全都不同。人生就是這麼的雜亂,所以佛陀不得不用小教,「苦集滅道」。聲聞體會,再深入,一念心起,「十二因緣」生,「十二因緣」,緣覺體會了,就這樣隨順眾生根機,從小乘、中乘,這叫做小乘之時,「阿含時」,聲聞的心態,要如何為他循循善誘。

一直到法華會,《法華經》的宣說,大家開始慢慢體會到了,緣覺也已經納受了,所以聲聞體會、緣覺納受了,就要進入菩薩大乘法,這樣叫做「三更變」。三種再變動,從小乘而中乘,從中乘體會一念而生「十二因緣」,開始了解了以後,說「方等」、「般若」,漸漸帶入大乘。但是偏空,所以佛陀趕緊從大家了解了一切,知道無常、苦空;無常中的苦,到頭來還是空。了解之後,佛陀就說「空中妙有」。這個「真空妙有」就是在法華會上這樣將它圓滿起來,不偏空、不執有,這樣將它圓滿。所以說,「一佛所化之境」。在娑婆世界,眾生很雜亂,善惡、貧富貴賤等等苦相,所造作的因緣,全都讓大家體會了解了。了解的過程,從聲聞一方,或者是緣覺,這樣大家漸漸體會到了,一直「來集」,開始法入心,開始法歸位,從小乘、中乘,開始歸到大乘法,就是慢慢要歸位了。

這個法,佛陀說四十多年的法,開始要這樣歸集起來,所以「來集坐猶未盡」,要將他歸位,我們這時候心境必定要很開闊,要「心包太虛」,所以橫遍四方四維,成為八方;八方,又有上下,所以成為十方。這就是法要開始,上達天堂,下入地獄,這個法,四十年間以來,佛陀所講說的法全都包括在內。但是來到法華靈山會,我們昨天就說過了,前面的經文說,雖然天龍八部聽《法華經》而來,但是多寶佛他所需要的,是《法華經》很圓滿,現在再接下去,要將這最圓滿的法歸入大乘法來。要歸入大乘法的這當中,上、下;上是天、人,下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包括阿修羅,這些還無法接受這種發大乘心的根機,還無法接受圓教。

天、人也還沒有辦法,因為享受天福,尤其是(「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要接受大乘法,行菩薩道、修佛法,能歸位到佛的境界,他們還是無法接受,根機還未到,所以上下要移開。其他八方,橫的就是八方,就是四維、四方,合起來為八方。這些道理要全都歸位來,要歸入大乘法。所以這些法井然有序,全都開始要將它歸位集會。這個時刻,我們的心要歸往哪裡去呢?就是歸入我們的心境,我們的心地。聽法,人人的心就是一個道場,我們的心靈道場有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心靈道場是不是已經布置好了呢?能歸位了嗎?這些法,過去說的那麼多的法,能將這些法在我們的心地這樣一一歸納下來,有條有理,很精準。現在很流行「精準」,這樣很精、很準、很實,歸納在我們心的位置,到底有這樣了沒有?所以需要「井然雲來集會」,很多很多全都要收納,這樣井然有序。

這法實在是很多,「不得不三更變」。這個時候,要將聲聞更變,將他的心理更新,「不要只執在聲聞,你要再進位,進來緣覺」,緣覺了解人間一念心動,十二因緣的循環,因緣果報,這就是講究在一念心。所以聲聞不只是要去除無明、煩惱,還要斷除塵沙惑,就是無限量塵沙惑,前面說過了,很多如塵沙,恆河沙,就像煩惱一樣,我們眾生煩惱這麼多,就是從一念心起。常常說,法是這麼簡單,佛陀一語就能為我們道破,一句話就能為我們說破,「人人本具佛性」,大家都能成佛,讓我們大家知道,真如本性在我們的內心,只要大家將這些無明、煩惱、執著全都放下。這煩惱、執著來自貪、瞋、癡、慢、懷疑,這都很簡單,一句話就能說完了,但是我們是不是能聽進去?聽進去,我們的執著是不是能這樣放下,改變我們的習氣?

習氣很難改變,我們的動作、我們的行為,「你就不應該有這樣的行為,你怎麼偏偏就常常有這個動作,偏偏有這個行為,惹人煩惱。」不只是我們自己煩惱多,只要我們有不好的習氣,就惹來人人對我們的煩惱,引起人人的無明,這也是在造業啊!人人若能心平氣和,知道自己的習氣不好,自己要趕緊改過來,這是人所不歡喜看到我們這樣的行動,這是人之所以對我們不能起歡喜心,就是這樣,這個習氣。我們若知道這個習氣是這樣,我們就要改過來,不要去惹人煩惱,這對自己有好處,也對大家有好處,亦是成就大家的道心,這樣不是很好嗎?但是大家就是沒有辦法,這就是叫做剛強、頑固,不改,就是這麼的簡單,我們怎麼不要改呢?眾生是不是很剛強呢?是啊!自己惹來了人人對我們的怨,我們要用這個習氣去惹得讓人人對我們會不歡喜,這就是眾生自己自造無明、自惹煩惱、自造惡業,這就是要這樣纏,這就是難調伏,眾生難教。

所以佛陀就要很有耐心,也是很煩,不過佛陀用簡單的心,善解,「你為什麼要這樣?」一次一次,用態度,想要人能改,還是一樣無法改,要怎麼辦?放棄、默摒,不理他。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只好放棄、默摒。這個被放棄默摒的人,永遠都是墮落,墮落在人生這種被人看不起,墮落這種無明再複製,將來在畜生道,因為他的法未入心,還是永遠貧窮的人。貧窮子,在〈信解品〉我們也聽進去了,就是法沒有收入心來,所以永遠貧窮,永遠是一個貧窮的人。沒有法在心裡,就容易入地獄、餓鬼、畜生道,就是在三惡道裡。像這樣人間的三惡道,滿滿的到處都是,因為有這個三惡道的因,自然就有三惡道的果,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心裡若沒有好好整頓,佛的分身要從哪裡來呢?佛的分身就是道理在人間,人聽進去了,接受下來了,就要在生活中去行動。

現在將這個法,大家要再好好地將優點再拿來實用。這叫做法歸位,聽聽別人的優點,我們應該也要學入我們的心來,別人的行動是這樣,受人讚歎,我們也得要學這樣的行動,歸入我們的心來。這也就是將分身佛,就是已經聽到的,這個人所做的事情,大家肯定,歸納入我們的心來,這就是法歸位,也就是分身佛來雲集,已經開始這樣井然有序雲集了,也就是分身佛來入座,在我們的心境,我們都準備好了,法已經入我們的心,這樣歸位來了。法很多,所以要開闊我們的心,心包太虛,就是回歸。我一直告訴大家,佛陀的覺悟是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那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已經將小乘、中乘歸納到大乘法來,所以就是三更變,化穢土為淨土。

凡夫心,我們要完全去除,現在這一片心地完全都是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金繩,用金繩來界道,金的繩子這樣來界道。這表示我們的心理要準備好,容納這些法入心來。我們法若不入心,這念心永遠都是空的。現在佛就是要將法,希望大家再歸入心地來,所以他召十方分身佛都歸位回來,也就是警惕大家的心,應該要收納這些法進來。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二百萬億,那就是福慧的果德。寶塔五百由旬,就表示六度萬行,福與慧都應該具足,這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就表示很多很多,那由他是無量數,無法算計,所以「皆令清淨」,這麼多。福慧具足,六度萬行,都是清淨的,如琉璃,付出無所求,六度萬行的法,付出就無所求了,付出去就是清淨。常常說「前腳走,後腳放」,就是向前前進,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我們的心境都掃除乾淨了,沒有地獄,沒有餓鬼、畜生的心態。因為佛所說的圓教,只要有這樣的心態,有這樣的境界,有這樣的根機,總是無法接受法,何況大乘法呢?哪怕是阿修羅,阿修羅,雖然他有福,但是沒有智慧,他就是瞋怒心、懷疑心很重,所以時時都惹成禍端,擾亂人。

不論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都有阿修羅這種心境的人,總是無法來接受。所以這四道就是下方,上方就是天與人,因為他們享福,無法接受菩薩道,但是他們護法;在〈法師品〉,他們就是來護法。但他將天人眾都移了,「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因他們無法行菩薩道,所以就在外圍來護法。這是諸天人能護法,在這道場中心就是菩薩,要行菩薩道的人,這些法全都歸納在這些發大心、行菩薩道的人的心境裡。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

經文簡釋:
「所化之國」;此廣變其他之大千世界。
國:指每一大千世界而言,即一佛教主所應化之國土。

所化國土就是廣,那是譬喻我們的心胸要寬。「此廣變其他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那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譬喻小乘、中乘、大乘。國,就是指每一個大千世界,有小千、中千,成為大千世界,成為一國。已經將小千、中千歸納為一國。「即一佛教主所應化之國土」。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應化的地方。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國家,但是佛所應化,就是統領娑婆世界,就是這個世界,道理全都是通的。國有其形相,所以有界限,這是中國,這是美國,這是英國,各有國界,但是,不論你是美國、中國、英國等等,五大洲中,人人道理都能通,將這個道理應用,在那個地方的人間能夠應用和睦,井然次序,這個法能用在人間,是人間的治世良方,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能統治全世界。

經文簡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
琉璃為地:表心地清淨。
寶樹莊嚴:表淨身。寶樹即七寶所成之菩提樹。

所以「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整個世界都能化成琉璃地,人人的心境平順,天下四大就調和平順;人的心境若不平順,四大就不調。同樣的道理,人人的心,要如「寶樹莊嚴」,這樣,我們的心境,人人若合一,天下都是美景,都是很美的境界,沒有人會去破壞,四大就調和,若能這樣,四季的景象皆有它美的地方。但是,我們眾生就是因為心境不調順,先破壞大地,然後污染了整個空間,所以災難偏多。世界若能應用佛陀的教法,自然世界都能「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無不都是美景。所以,「琉璃為地」就是表示心地清淨,人人的心地要清淨。「寶樹莊嚴」是表示我們的身清淨、心清淨,我們的行為造作,心要有佛心,身呢,行為要有菩薩行。「寶樹即七寶所成之菩提樹」。菩提樹就是覺樹,我們身心平靜,自然就覺悟了,就能體會人間的道理。

經文簡釋:
「樹高五百由旬」;喻出過五趣,眾生及五乘弟子之上,亦喻一乘因果,及超過五乘佛法之因果。

所以「樹高五百由旬」。樹高五百由旬,就是譬喻「出過五趣眾生」。高,那就是表示我們已經超過了五趣。五趣,大家知道了,五趣雜居地。超越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做出過五趣眾生。人間可以造天福,可以造平和的人間,人間也會造成如地獄一般,也會像畜生、餓鬼道一般,這都是在人間所造作的結果,因這樣就有分成了五趣。造福的人上天堂,守規戒的人在人間,造惡業的人墮地獄、餓鬼、畜生道去,這就是人間造因,五趣成果。所以,寶樹高五百由旬,就是譬喻超出五趣,那就是眾生的五乘法。眾生的五乘法,那就是修天道,修人道,修聲聞道,修緣覺道,修大乘菩薩道,佛陀用這五種的方法。你能修福,那就是如天龍八部。天,他修天福,但是他沒有興趣在人間行菩薩道,他就是享受天福。或者是教我們好好做人,好好做人有好處,你能修菩薩行,你將來能成佛,教我們如何做好人,做了好人就能行菩薩道。同時,你要出三界,行菩薩道,你就要將法入心,所以修聲聞道,將佛陀的聲音入我們的心,一念心動,十二因緣生,什麼樣的因緣果報,讓緣覺、聲聞了解,再歸納入菩薩道。這叫做五乘,天乘、人乘,再來就是開始要修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乘,這樣叫做「五乘」。

所以這叫做出過五趣眾生,就是超越五趣,不只是做天與人,在這五趣之中,有時候可能會墮地獄、餓鬼、畜生道,所以我們就要再超出,我們要修聲聞,要修緣覺,要修大乘菩薩法。所以出家為聲聞,出家再進階為緣覺,出家再進階成菩薩道。同樣的,這就是法,有的是在家菩薩,有的是出家菩薩,所以這就是「五乘弟子之上」。這已經超越過了,所以超越了五乘弟子之上,那就是行在菩薩道,要歸向佛果的時候了。所以亦譬喻一乘因果,就是譬喻因果,菩薩因,佛的果位,這叫做因,這就是一乘法,所以「及超過五乘佛法之因果」,那就是要進入佛法之因果觀,不是只教我們做好人修天福,還是教我們如何能接近佛法,行菩薩因,到佛的果位。

經文簡釋:
「次第嚴飾」;喻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有慧得解脫,這是必經之次第。

接下來說,「次第嚴飾」。就是要這樣有層次,一層一層、一次一次,這樣進階,所以「次第嚴飾」,要好好嚴飾。就是譬喻「由戒生定」。我們要好好守戒,知道我們這樣的習氣不好,不要去動人家的心,我們自己要下決心,改除我們壞的習氣,壞的習氣改除,自然心就會定下來。定自己的心,也能定別人的心,所以「由定發慧」。因為我們心定,所以我們智慧就生起來,要不然互相困擾,智慧要如何成長呢?所以我們要從戒而生定,由定來發慧,將我們的智慧啟發起來。所以,「有慧得解脫」。有智慧,就能解脫,人事物的道理常常井然有序,我們能夠很清楚,這就是「必經之次第」。我們要成佛,必經的道路。接下來經文再說,

經文:「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

經文簡釋:「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師子座:即諸佛說法之法座。

意思就是說,「樹下皆有寶師子座」,師子座就是「諸佛說法之法座」。那就是法要從這座上開始傳出去。

經文簡釋:
「高五由旬」;即二百里,此喻二諦。
一真諦,真理上之實義,又聖者所見之真實諦理。
二俗諦,俗事上之實義,又凡夫所知之實義。

「高五由旬」,這表示高二百里。一由旬四十里,五由旬就是二百里。這是譬喻「二諦」,二項道理。一是「真諦」,真諦就是真理,我們能體會諸佛菩薩的真理,那個真實的意義。尤其是「聖者所見之真實諦理」,這就是叫做真諦。

第二叫做「俗諦」,俗諦就是人間世俗的事情。人間事很複雜,但是這麼複雜的人間事,因為我們的智慧,有辦法去分析,將這些複雜的人間事井然有序的整理,分析得很好,所以這叫做「俗諦」,俗事之上是那個真實義,尤其是凡夫所知之事。大家是凡夫,又處在這麼混亂的世間,要如何能體會呢?就是要學佛法。佛法入我們的心,戒、定、慧具足,自然這麼複雜的世間事入我們的心來,同樣能井然有序,我們能將這個次序整理得很好。

經文簡釋: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喻成就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此座即第一義空座,乃空而不空,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所以,種種的寶樹就是莊嚴,這就是譬喻「成就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意思就是說,因為我們這些法都了解,俗諦的道理,世俗的事情、世俗的道理我們很清楚,人間的倫理我們都很清楚,再怎麼複雜,我們都能次序井然。這個座,那就是「第一義空座」。還記得嗎?「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這就是法座,這個法座就是第一義空,就是真理,就是「妙有真空」的道理。空而不空,那就是「妙有」,這叫做真空,是妙有。「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有無量的功德,空而不空,就是「真空妙有」。「有」是「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

各位,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一佛所化之境」,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一理讓我們通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的語系,不論我們二三天前(所辦國際人醫年會),有很多人都需要經過翻譯,但不論你如何翻譯,都不離開這個道理。所以說,我們要讓佛陀的教法,在不同國家、語言的體系,法都同樣能通。所以「一佛所化之境,一方所分之身」。在這個地方,同一個地方,可以這樣分布出去,能讓很多人接受到這樣的道理,道理能歸入他的心來。那麼我們看看,大家若再會集來,聽聽大家所得的道理、所行的法,這個道,條條道路都可以回歸到大菩提道,這樣道理全都透徹了解,歸入我們的心境裡,這就是佛陀化穢土為淨土,三更變,從小乘、中乘化為一乘,這就是要我們去體會,去了解的,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2016/09/1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