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2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盡虛空遍法界諦理一如,
諸佛覺性法源蓮華藏中,
娑婆污池染淨一體同源,
一切法門無盡蓮華海會。
大家用心哦!「盡虛空遍法界諦理一如」。用心去了解,最近不就一直這樣說過來,釋迦牟尼佛他傳法在人間,我們人人都要用心,用心將佛所說的教法自度入心。佛在人間說法,法留在人間已經二千多年了。從印度傳到中國,從中國傳來台灣。我們有幸在台灣能將這麼豐富的教法,我們用心,我們來體會,也講、也聽,有這個因緣,法在這個地方講,卻也能流布在全球。現在的科技能在這個地方開始一說,科技上雲端,再下到地面,只要有心的人,將這聲音、將影像,一點就開了,聽得到、看得到,這個法能夠普遍,大家都能理會、了解,這不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諦理一如。諦,就是真諦,就是道理,不論你是在多麼的遠,同樣一個聲音,我們就能接受入心來。這就是遍虛空法界,道理傳,能夠這麼方便就傳出去了,那麼方便就這樣接受進來,這是我們現在這時代人人的福。
福,要我們能接受,我們知福,我們要造福,要懂得珍惜,珍惜這個福。我們接受法,還要將這法傳出去,傳給更多人,他能聽得到,也能透徹了解,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才是真正體會佛法。所以「諸佛覺性法源蓮華藏中」,諸佛的覺性人人本具,一直從開始以來就跟大家都這麼說,只是我們的覺性還未開啟,但是人人本具,本具的是在這個法源,人人與佛同等的智慧,佛既然能透徹了解,我們本具佛性,我們也能了解,只是了解的無法通徹。
「我們昨說過了,你有聽嗎?」「有。」「了解嗎?」「了解了!」「能通嗎?」「慢慢來,我們會用心。」是啊,就還要再經過「慢慢來、會用心」。這個慢慢來要在哪裡呢?我們的法源,要好好探討我們的法源,這覺性的法源,不知法,你連覺性都不知道;我們知道法,我們就知道人人本具覺性。覺性是從法中來探討,法源在哪裡?蓮華藏中。蓮花是出污泥中而不受污泥染,我們眾生還是陷在污泥中,還沒有盛開,這朵花還沒浮現,還沒盛開,花若開,就會看見果了。我們現在還是在法源,蓮華藏中,所以我們要努力,要去探討法源。蓮花藏中,我們的本性真如。這個真如就是現在,我們人人就是在「娑婆污池染淨一體同源」。娑婆,就是我們現在人間眾生中,這就是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五趣雜居,五趣: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做五趣。上天堂,要在人間修福,在人間修福的人,就是生天道。
人間,我們發心立願,到底是要行菩薩呢?還是只想守五戒,將來不失人身;不失人身,就是再來人間,因為我們沒有做十惡五逆,我們守在五戒人倫之中,一般的人,就是在人道。若是在人間造了十惡五逆,大惡,將來就是必墮地獄,或者是平時沒有守人倫道理,將來就是生在畜生道,或者是慳貪、嫉妒,將來就是在餓鬼道,這都是在人間造。人間所造作的一切,造福的是上天堂,守戒的就是一般的人,不善不惡,來生還是在生人間。但是十惡五逆,這必墮地獄。不知道禮儀,不守倫理,將來就要墮畜生道。慳貪、嫉妒將來就要墮餓鬼道。這叫做五趣雜居地,這是在娑婆世界裡。這娑婆世界就是因為這樣,叫做污池,很污濁的池。蓮花池裡面就是很污濁,但是它就是很容易染,像一塊白布掉在污池裡,拿起來一定就髒掉了,乾淨的東西掉到污池,拿起來絕對會變髒。
但是蓮花在污池中,這顆種子它在污池裡,卻能吸收很多營養分,在污泥中慢慢盛開起來了。這就是染淨,染,下污池就受污染。我們一般人在惡濁環境裡,相信同樣會受這環境污染了,現在的人都是這樣,無明風一吹,就隨著方向倒,這是現在的人,沒有好好說多用心思,是實、是假,是真、是虛,都不會去分辨,是非不明,不清楚,這就是凡夫。凡夫隨什麼樣的環境,他就受什麼樣的環境來污染他,所以常常道理說不清,因為要接納的這個道理很清楚、很通徹,實在有困難,這叫做凡夫,凡夫在污池中就是受染。若是蓮花,它就是以污池,為它成長的地方,也就像修行者,我們雖然也是同樣在這世間,在這個世間中種種的人我是非,因為我們修行,我們清楚,我們了解,是非分得分明,我們在這個是非中,懂得去善解,在這是非中,我們投入,就是要如何去轉變它。
就像在一間醫院,醫院裡面,各種病菌都有,醫生、護士在裡面,他不僅是不怕被病菌感染,還能為眾生治病。就如我們志工要進去醫院當志工,每梯次我都這樣叮嚀他們:「要記得,照顧好自己,要戴口罩,要多洗手,要注意。」因為我們不是醫生,我們不是護士,所以我們要進到醫院裡,就要做一番預防,自然就能進出自如。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還不是佛,也不是菩薩,但是我們是在學佛中的人,也要發心、立願,我們也要投入苦難的眾生中,去拔除眾生的苦難,我們要在是非紛紛擾擾的人群中,也要投入進去,還要用真理去傳播給他。他有困難,心靈打不開,我們要用方法,如何去解開他的心結,而且在這樣的煩惱無明中,我們又學到一項:人生何必計較,何必這麼在意呢?
我們體會到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佛法中在鍛練我們,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入人群。不論是在一般的人群,或者是來醫院當志工,或者是去學校當懿德、慈誠爸爸媽媽,一方面聽聽孩子受教授的教育,我們去陪伴孩子,了解老師怎麼教,我們也來幫助,如何將孩子的生活,我們也好好來陪伴他,讓他了解做人的禮節,讓他了解形態的端莊。這也就是我們慈濟有這樣的機會,讓新發意的菩薩,能夠去鍛鍊。我們顧好自己的形象,我們才有辦法去教導學生如何接受老師的教育,也才有辦法進到醫院去,去引導病人如何接受醫療,及醫生、護士的照顧,這全都是我們在這當中「上求佛法,下化眾生」。
我們也是在人間中在學,同樣的道理,所以「娑婆污池染淨一體同源」。我們能聽聞佛法,能了解佛法的道理,懂得學菩薩道,能在人群中、在污濁中不受污泥污染,這些污泥就是讓我們成長的養分。所以,過去向大家說過了,蓮花因污泥而盛開,污泥是因蓮花而美化,所以娑婆世界要有這樣的人間菩薩,來調和這個苦難人間。常常看到人生苦難,但是你若看到「藍天白雲」,在那苦難眾生中在膚慰、在付出,會覺得這樣的人間還有溫暖的氣息,這就是蓮花因為污泥而綻放、盛開,污泥是因為蓮花而來美化,所以說,「娑婆污池染淨一體同源」,要大家用心來體會。
所以,「一切法門無盡蓮華海會」。很多的法,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每一句話無不含藏著真理、諦理,就是不斷要讓我們能體會、了解。諦,這個「諦理一如」,能遍虛空法界,每一句話都是真理,何況經過四十多年後講說《法華經》,真空妙有,會合在一起,「染淨一體同源」,將這個法在人間,要來淨化人間。一切法門是無盡,很多,很多的法,無不都是含藏在蓮華海會裡。蓮花盛開了,每一朵蓮花,蓮蓬裡有多少它的果實?有時候,他們在蓮花盛開時,將蓮蓬摘下來,將它曬乾了,乾了之後就拿來放在我的桌邊,有時候聽人家在說話,我就會將蓮蓬拿來手中看看,一朵蓮花,算一算,三四十顆蓮子在那裡。一朵花,四十多顆,或者是三十幾顆的蓮子在蓮蓬裡面,每一顆蓮子若是再落入污泥中,同樣它會再開花,同樣又結子,像這樣不斷不斷綿延,這不就是無盡藏,在蓮華海會中。佛法就是這樣,佛的一句話能夠延伸無量無數的法,應眾生的根機,解眾生的煩惱。
*諸佛出世大事因緣種種開示,諸子信自心作佛,唯著情見未忘以消生滅之見,除以淨穢之執以彰法界塵剎,觸目皆實相境。
所以說,「諸佛出世大事因緣種種開示」。來人間,就是用種種方式來開示。所以我們「諸子信自心作佛」,既然是學佛了,佛所說的教法,我們相信,相信自心作佛。因為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要成佛,也是在我們一念心。所以,唯我們眾生還著在情見未忘,還有我們人人自己的執著在。凡夫情就是迷情、妄念,都還不能夠去除。所以最重要的,我們要去消滅,消滅這個生滅之見。其實佛法是永恆,會生滅就是有煩惱,煩惱生、住、異、滅,我們凡夫心還在生、住、異、滅中。我們起一念心,想要好好修行,很快就是受外面的境界影響,心就已經起動了,就「異」了,就「滅」了,道心就滅掉了。我們若能堅定道心,「戒、定、慧」三無漏,自然我們就會回歸我們清淨、自心作佛這念心,我們很堅定。
所以要除去污濁,保持我們清淨的心,我們清淨的心要保持好,不要受污染將我們的心染著了。「除以淨穢之執,以彰法界塵剎」。所以應該要除去我們這念污濁,要用我們的淨心,堅定的淨心去除這個污濁的執著,我們應該要去除,這樣才有辦法顯現出了「法界塵剎」。遍虛空法界,佛法真的是遍虛空法界,這個遍虛空法界的法,真理,就是要我們眾生接受之後,保持我們清淨的心,不要執持在污濁裡。我們自己也要現出已經接受了法的這念心,儘管很微細,我們還是同樣要去體會這個微細的法。「塵剎」就是很普遍,這個佛法,我們都應該很細膩,要去體會不論什麼樣的道理都要清楚。所以「觸目皆實相境」。我們若能這樣,不論你看到什麼東西,遇到什麼樣的人,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我們的心還是很靜。因為「諸子信自心作佛」,我們應該堅持我們這念清淨不受污染的心,我們要堅定,不要在這生滅法這樣生生滅滅,法入心來要堅定,不要生、住、異、滅,這樣的心念這樣起落不靜,所以要時時用心。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這是前面說,所有全都將它更變過來,污濁的全都更變了,已經「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這是表示已經無法接受大乘法的人,同樣也要移開,來接受分身佛來。分身佛,那就是法,大家要常常記得,我們的心要去除執著,執著若全都去除,法就能一一入心歸位。這要表示的是這樣的道理。來,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經文簡釋:
「所化之國」;此廣變其他之大千世界。
這段經文好像前面讀過,沒有錯,前面也是說過了。是法,所包含的法很多,所以經文會一直再重覆,反覆有這樣的經文出現,我們就是要用心去探討。「所化之國」,那就是所有的娑婆世界,佛陀就全都要將它變,變這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不離開我們的心,譬喻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離開我們的心,我們心的欲,我們心的思想,那個識,與心裡那個惑,這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是在我們的心靈裡。我們的心靈裡面,要將欲念去除、色念去除,連最微細的無色念也要去除,這些執著、染著,全都要去除,乾乾淨淨,這所以叫做變,「廣變」,全都要變,變這些污濁為清淨。
*國:指每一大千世界而言,即一佛教主所應化之國土。
國,這就是表示每一大千世界而言,那就是譬喻我們的心靈世界,「即一佛教主所應化之國土」。人人合起來的這個世間,就是釋迦佛所教化的地方,所有的人類,所有無量數的大千世界,無不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所以他不斷要遷變,遷變掉了凡夫地,凡夫的污染心。
經文簡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
琉璃為地:喻心地清淨。
寶樹莊嚴:喻清淨身心。
又寶樹即七寶所成之菩提覺樹。
「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琉璃為地」,譬喻心地清淨。「寶樹莊嚴」,就是譬喻我們清淨身心,就如寶樹一樣。我們的心要有道心,我們的身,行為要清淨無染著。所以「又寶樹即七寶所成之菩提覺樹」。我們要覺悟,用種種的珍寶,世間種種的珍寶來譬喻法。我們法,「三十七助道品」,裡面都有很多法數的名稱,無一不是寶,「七覺支」、「八聖道」,全部都是寶。
經文簡釋:
「樹高五百由旬」;喻出過五趣眾生,及五乘弟子之上,亦喻一乘因果,及超過五乘佛法之因果。
所以,「樹高五百由旬」,譬喻「出過五趣眾生」,已經超越了五趣的眾生,不只是超越五趣,「及五乘弟子之上」。發心修行就是五乘弟子,「五乘」就是已經接受這個法,佛陀就將我們分成五種,就是人乘、天乘,還有聲聞乘、辟支佛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做「五乘」。五乘弟子,這個寶樹譬喻已經是超越了,那就是行在菩薩道中,就是向佛的境界走,這就是已經在五乘弟子之上,就是行大乘法,要接近佛。所以「亦喻一乘因果」,一乘的因就是菩薩因,到達的地方就是佛的果。所以,「及超過五乘佛法之因果」,已經超過五乘佛法之因果。我們已經到佛的境界了,一切真空妙理,取得大涅槃,那就是靜寂清澄,已經到佛的境界去了,這已經是超越過了。
經文簡釋:「枝葉華果」
枝:喻事相。一一相中復有多別喻如葉
開華:表菩薩因。
果:表佛智覺果。
所以「枝葉華果」。枝,就是譬喻事相,人間的事相。我們要如何修行,一一相中復有多分別的譬喻,就如葉。你這棵樹是什麼樹?只有枝,我們無法分別,葉子若都長出來,就知道這棵是什麼樹,很明顯,很茂盛。這是「枝葉華果」。有葉,有枝、有葉,自然它就會開花,就是結果。所以「開華」就是表示菩薩的因,「結果」就是表示佛智的覺果。所以我們要用心。
經文簡釋:
「次第莊嚴」;如次進修,莊嚴法體:有為無為諸法之體性。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有慧得解脫,此為必經之次第。
所以說「次第莊嚴」。「次第莊嚴」,那就是「如次進修」。我們開始修行,修行從耳聞佛的聲音,了解法的道理,這叫做次第,「如次進修」,次第去進修,這樣「莊嚴法體」。我們從這樣開始,佛的時代開始所說的法,我們知道如何來戒,戒,防非止惡,修行者必定要守戒律,所以有守戒律,自然他就不會去犯戒,莊嚴我們的法體,受法的體。道理入心,能落實在生活中,不犯規戒,保持我們的身心清淨,這叫做莊嚴法體。所以,歸於法,我們的生活中不脫離法的軌則。所以「有為、無為諸法之體性」。「有為法」,那就是有形的物質,這都叫做「有為法」。「無為法」,那就是天然的真諦道理,遍虛空法界,這些道理都在虛空法界,很自然。看看虛空宇宙,宇宙間,各個星球都是就它各個的位置,它按照著它的軌道這樣行。那個軌道,就是一個引力,這個引力沒有脫離,這就是法,這就是法軌的軌則,看,是看不到,卻是它不斷就是這樣在軌道上行,這就是道理。
所以「由戒生定」,因為我們修行,就是由戒來生定。「因定發慧」,因為我們有受戒,我們守戒,不會去犯戒,所以問心無愧,我們的心不會受到外面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來困擾我們的心,因為我們守戒防非,沒有去造作錯誤的事情,所以我們防非止惡,我們心很定。因為「定」,所以我們的智慧,自然就不斷產生,慧命成長,道理能分得很清楚。因為「定」,所以我們的智慧就生。「有慧得解脫,此為必經之次第」。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次第,戒、定、慧,這是修行的次第,叫做「次第莊嚴」。
是啊!學佛,我們就是要這樣學,不要沒有耐心,這些經文才看過而已,前面讀過的經文,就已經解釋過了,怎麼又再浮現出同樣的經文,難道還有其他的道理嗎?有啊!還有道理很多,不只是又有這段,後面還有同樣的經文,但是經文中又有含著它的道理,現在就是道理要歸位的時候。法數,佛法的數字,這個道理慢慢地這樣要歸回它的…我們所了解的,這樣來歸屬回來。所以,心地要清淨,我們心中的法,要如寶樹這樣,不斷成長起來,超越了五趣,還要勝過五乘。我們已經不是在聲聞,我們要再進階到緣覺。不必聲音聽聞,光是看境界,就能夠體會道理,這叫做「緣覺」。要能不必聲音聽聞,就能體會道理,必定要先將煩惱無明去除;去除煩惱無明,道理了解了,才能夠知道這境界內涵著遍虛空法界的道理,我們才能清楚。
這就是緣覺,十二因緣,觀出了道理來,所以了解了諸佛覺性法源在蓮華藏中。現在了解了,所以我們更要再進一步發大心,那就是要好好修菩薩道。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走,聲聞也要有聲聞的戒體,緣覺也要有緣覺的規律,菩薩要有菩薩的發大心,所以大乘法要超越。所以,在這個娑婆污泥染淨之中,他不受娑婆世界的污泥所染,他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一體同源,就是入人群中要度眾生,這種大乘心的菩薩。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不只是要超越了五趣,還要再超越了五乘。不只是在學地發心而已,要身體力行,這就是我們要不斷不斷鍛練。所以,戒、定、慧,三無漏,不要漏掉了,我們的慧命才有辦法可成長;慧命成長,才有辦法超越了五趣與五乘。
所以我們應該要有寶樹,要生出來,同時,「金繩界道」,那就是要有戒,戒、定、慧。戒、定、慧,需要正知、正見,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超脫,才能得到解脫,這就是修行者必經次第的法。學佛一定要有這樣的心,不要懈怠,不懈怠叫做精進,能夠精進才能夠成長。你的寶樹成長,或者是金繩界道很分明,才有辦法真真正正體佛真理。一切的法門就是在無盡藏的蓮華海會中,這就是我們要用蓮花盛開來美化污泥,我們一定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