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9/23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9/23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9/23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23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五 9月 23, 2016 5:56 pm

20160923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依智度論佛為人中之師子,
佛所坐處或地皆名師子座。
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
是故諸佛座處亦名師子座。

 我們能夠了解,這在《大智度論》,《智度論》也是大乘論部之一,所以在《智度論》也提起了師子座,那就是諸佛譬喻師子,就是人中師子。就像在森林裡,獅子為眾獸之王。佛呢?佛的智慧也是眾中之師。知道佛陀是三界導師,也是眾生慈父,所以佛在人間說法,人人尊重。在《智度論》就以佛譬喻作人中師子,也就是眾生的導師。所以佛所坐的地方,不論他的座位是坐椅子,或者是席地而坐,凡是佛坐下來要講法的地方,它的名稱都叫做「師子座」。我們若在任何一經典,看到佛所坐之處,就能稱為「師子座」;看到「師子座」的名稱,我們就會知道,這是佛經所稱的「師子座」,是表示很尊貴的座位。

 再者,「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佛陀若在這個位置坐下來,完全所說的法就如師子吼一樣。知道獅子出個聲,整個地都會震動,那就是表示佛說法能震動人的心,很震撼人的心,所以,也就是譬喻佛所說法,能夠感動人心,震動人心的意思。無為法,無為,那就是真理,大自然,佛陀說天地萬物的真理,真理,常常跟大家說,這是自然法,看不到,但是我們感覺得到,而且每一個人,人與人之間,彼此所講的、所做的,我們了解的,這全都是道理。誰做的事情,是對的事嗎?錯了,是不對的事。對的事情是道理,不對的事情就是脫軌了,不對了。所以,是非,佛陀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這叫做無為法。

 道理,我們感覺得到,但是無形、無蹤,無相,沒什麼東西給我們看,但是,是對的,或者是不對的,為我們分得很清楚。這天地宇宙所有大自然的道理都包括在內,這叫做無為。無為就是萬法,天地一切萬法,從師子吼這樣出來,意思就是諸法從佛口所出。眾生要用心聽,聞法的聲音入心來,體解大道。眾生若能體解大道,啟發這念心,體解大道就要發無上心,我們若能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然就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將佛的教法,為我們引導,就教而接受,這樣來入這個法中,去探討人間的道理,就軌道而正焉。孔夫子也是這樣向我們說(「就有道而正焉」)。按照這個道的規律去探討,我們過去的錯誤就是要去除,是真理、是實在,應該我們要去做的,我們就要精進,向前精進去探討、去身體力行,這就是就軌道而正焉。正確,我們所行、所做的事情,該做的,一定要這樣去做,做對的事情,那就是智慧,做就對了。

 我們就是要循規法,循佛所說的教法,循規而行去精進,這樣佛的法才真正有入我們的心,這樣才是師子吼。師子說的法,移入我們的心,就像獅子一吼出來會震動大地,那就是法有震撼到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被動到了,我們了解了,過去是錯,我們覺醒了,現在開始要就軌道而正焉,這個道理,我們要照這個道理去行,正確的道理,要虔誠精進向前。這就是佛所坐,就此座所說的法。所以「是故諸佛座處亦名師子座」。知道師子說法,就是人間導師來為我們說法。我們以往,不知道有幾生世,就是這樣,生生世世都在這個無明煩惱中,苦不堪啊!無明煩惱到底有多少呢?「八萬塵勞」。在這八萬塵勞中,這麼多的煩惱,豈止是八萬呢!

八萬塵勞,修心持戒之士,
若不澈見,總屬門外止宿;
實相之境為法身所依處。

 八萬,我們平時都說八萬四千煩惱,豈只是這樣而已嗎?累生世以來,我們不知道受過了多少煩惱無明不斷來覆蔽,這「八萬塵勞」表示生生世世,我們豈只是經過了八萬塵勞世而已?可能不只。但是,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開始,我們已經得到佛法了,我們修心持戒,已經發心了、立願了,我們入佛門來,佛口所生子,同樣諸法從口生,同樣的道理。法就是從佛口這樣出來的,我們就是從佛口接受了他的聲音,入我們的耳聞,入我們的耳根,聽進去了,身體力行,所以我們持戒。這些弟子雖然過去經過很多煩惱塵勞,但是現在已經了解,我們開始修心、修行,身體力行,我們要持戒,依照佛陀所說法,我們依戒奉行。

 一直說過了,戒是防非止惡,錯誤的,過去了,不要再犯。我們有過錯,既將糾正過來了,就不要再犯第二次的錯誤、第三次的錯誤,若這樣不斷反覆一直錯誤下去,這樣,我們沒有離開八萬塵勞,煩惱無明還是不斷覆藏,將我們的真如本性覆蓋著,我們永遠都見不得真理。所以,我們要見到真理,除非要去除煩惱;要去除煩惱一定要持戒,持戒一定要修心;修心,是知道錯誤的,知錯能改,改過就不要再犯了,這才是真正修行者。所以,「若不澈見,總屬門外止宿」。我們若無法真正透徹了解,見道;我們若是無心,沒有想要真正求學佛的教法,無心接受,你永遠都是屬於門外,無法入佛門來。佛門,儘管你每天都是在修行的道場裡,但是法,你不肯收入心來,法不肯收入心來,你與住在外面有什麼差別嗎?所以,「總屬門外止宿」,你並未入佛門。人是在修行門中,心卻是在門外,沒有身心入佛門,在門外止宿。

 所以,「實相之境為法身所依處」。實相就是真理,真理,這個境界就是法身所依的地方。真理到底是什麼形象呢?真理就是在我們:有在精進哦!有人會說:「某某人很精進。某某人聽法之後改變了很多。」很多人都說:「還未入佛門之前,他不是這樣的人,怎麼進慈濟之後,變那麼多?」父母感恩、妻兒感恩,這就是道理已經在一個人的身上看到了,這就是道理在人群中見效,見出了這個道理在人群中,對這人群有實用,有幫助,這叫做實相。就像我們知道,最最貧困的國家,那就是海地。海地在這個世界中,其排名,是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幾年前,因地震的因緣,慈濟人在這幾年的時間中,從美國這樣來來回回。就像有幾位,專門在負責海地,他們就是這樣來來回回。思晟,還有陳紹慶居士,這兩位,他們來來回回很頻繁,五六年、六七年的時間,已經來回海地五六十次了,平均起來一個多月就去一次。這種愛的心,對這個最貧困的國家,心沒有斷。

 那個國家是最最貧困的地方,住宿、生活都是很困難,但是他們甘願這樣來來回回地去。這幾年,除了最初的三年,我們為天主教建設四間學校,已前後完成,包括幼稚園,都前後完成了,緊接下來,就是一直在做白米發放,臺灣(農委會)的白米,今年也有申請六百噸,在這一年當中,前前後後要分梯次將它發完,所以他們就這樣分梯次不斷過去。在幾天前,一樣有大團要再去,但是先要去做安排的人,同樣還是兩個,思晟、陳紹慶,他們去做先遣安排的工作。也有人從大陸要去參加,還有從美國去支援的,他們要去那個最最貧困,住宿不方便的地方,這麼多人要來,他們要先來安排住宿,以及這幾天的時間,要去哪一個地方發放。

 尤其是近三年的時間,海地發生乾旱。本來就很貧困了,再加上乾又旱,所以飢餓的人很多,發放的範圍要再更廣,就要經過很詳細勘查,將特別貧困的人找出來。本來海地就很貧困,再受到旱災。所以,雖然是六百噸的白米,對那要接受發放的人,一年的時間,讓他們能夠長久能生活下去,想,這就要很詳細去勘查他們的生活。就是針對特困的人,特別貧困的人,最最需要的,沒有生活功能,或者是真的需要,所以這種救濟實在是很艱難。不過,他們事事克服,要做得很詳細,就要用心去安排,讓大家都能心平氣和,讓沒有領到米的人,雖然他們也貧困,也讓他們能了解:比我還要貧困的人更需要。啟發人人這念同理心。

 要不然,整個國家都是貧困的人,我們要如何去選擇?要發放的對象,他貧,我也貧,領不到,是不是會生禍端呢?所以他們就要先去安排。這麼多年來,海地人對慈濟人所做的事情都很敬佩,也很心平氣和。當然,這還是要有很安全的保障,要不然,想,這次還有從大陸前往,也發心要去付出幫忙,也要去見苦知福。這就是要去行菩薩道,去體會最貧困苦難的國家,他們是怎麼苦過來,要啟發愛心,所以也要去看。今年除了美國以外,也有從大陸的人來,所以他們要去安排、確認,落實安全保障,這任務的壓力實在很大,要在那個地方讓他們有個好好地能安單的地方。我們也很感恩,從第一年開始,台灣有一個建設機構在那個地方,是台灣政府派駐在那裡的工程隊,OECC (海外工程公司)這個團體。

 過去我們若去了,都是向他們借住,這次很湊巧,他們自己在那個地方又蓋新的辦公室,過去是租的,現在這個團體買了一片土地,也蓋起來了,將剛蓋好的房子借給我們,所以,美國去的團隊、中國去的團隊,這樣會合起來,在那個地方也算有安全的地方能夠安單。這次所要付出的是二百八十噸,我們總共要發六百噸,這次要發二百八十噸,所以能接受這白米的人,有二萬五千戶是特困,是最貧困的人。可見這是很不容易的一項任務。這就是實相。那裡的貧困人,真的很貧困,在貧困中又受到旱災,現在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能吃得飽,何況白米對他們來說很珍貴。這麼珍貴的營養資糧,要運到那個地方,這是經過很大的辛苦,從台灣運出到海地,還要再清關,還要有地方放,還要去看看(訪視)這些該得的人、最需要得的人,你們想,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是用最最虔誠的心,發揮大悲,發揮智慧,悲智雙運,在那個地方在進行,這幾天的時間,這樣在付出。

 這就是無形的真理,但是,落實在這麼多人的身上去付出,承擔這個責任。承擔起了責任,去完成這種殊勝的任務,這就是「實相之境」,這是真實的道理,是在人的身上動作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個海地,那些人那麼貧困,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與美國慈濟人有什麼關係呢?與中國慈濟人有什麼關係呢?就是有關係,因為他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接受到這樣的法入心,所以天下就是如一家親。這就是真理,真理讓人能夠有這樣眾生平等,大慈平等觀。這叫做實相,這叫做真理,不論它用什麼樣的名相,它就是叫做真理。所以,「實相之境為法身所依處」。我們已經接受法了,在我們的身體力行中,我們所依止的地方,我們依止法而行處,依止這個真理、法,這樣在進行。

*七寶:表七覺
*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我們要用心體會,佛法是這樣。我們前面也說,琉璃為地,還有七寶覆蓋,七寶就是表示七覺支或者是七聖財。這就是眾生所啟發的信,「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人人要先啟發這個信心,有信心,自然就會精進,我們若精進,就懂得持戒,這個界線我們懂得拿捏,該做的、不該做的,該給他的、不該給他的,這就是有一個界限。這裡有多少的物資,我們的使命就是要給最最貧困的人,所以我們要很嚴格,守好這個戒律。這也是一個戒規,不能隨便拿去做人情,這是一個戒規。

 所以說,要精進、要守戒,而且要常常有慚愧心,我們做不到的,我們無法與人一樣,就要常常慚愧;慚愧自己,我們就要讚歎別人。所以要多聽法,要常常捨去煩惱,多聞法,要多捨去煩惱。人間世事,很多事情,要懂得忍辱,忍辱要著忍辱衣,所以要有「戒、定、慧」,定與慧,合起來叫做「七聖財」。也就是「七覺支」,我們「三十七助道品」裡面,「七菩提分」。七聖財,那就是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這就是「七聖財」。所以,大家要用心。聽法,法若入心來,我們平時在人群中去付出,這樣就是佛的法已經接入心,佛法震動了我們的心,將我們的心,過去的習氣要改變掉,現在我們要勤精進。這就是佛法讓我們應用,這就是法身,佛的分身,法在人人的心中。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接下來就這樣說,

經文:「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經文簡釋:「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師子座:即諸佛說法之法座。
佛所坐處,或床或地皆名師子座,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是故亦名師子座。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這個師子座就是「諸佛說法之法座」。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師子座高)五由旬,還記得嗎?(座高五由旬即五忍位,五由旬即二百里,此喻二諦。樹高五百由旬,喻出過五趣眾生,及五乘弟子之上)。樹高五百由旨,那就是超出五趣,也是超出佛法的五乘──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乘。已經超出了五乘,發大乘心,行在菩薩因,趣向至佛果的方向,這就是「樹高五百由旬」的意思。

 所以,佛所坐處,床或者是地,都是叫做「師子座」。剛剛說,「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就是這樣,這就是「無為法」,是真理實相,是真理,但是落實在人群的行動,這就是實相。真理,本來沒有形象,但是落實在我們人群中,落實在種種的物質,看得到,無不都是真理落實那個相。我們修行者有修行的規戒、威儀的相,菩薩有精進,利益眾生的相,所以這就是我們的法相,是我們的皈依處。

經文簡釋:「高五由旬」
座高五由旬:即二百里,此喻真俗二諦無不明了。
即聖智所見真俗圓融實諦理性。

 所以,「座高五由旬」就是二百里,一由旬就是四十里,若是五由旬等於二百里,就是譬喻「真俗二諦無不明了」。我們已經了解,因為諸佛對出世法與俗諦,世間一切法全都了解了。不論是處世的世間法,要如何待人接物,什麼樣的人倫道理,佛陀都這樣跟我們說,甚至我們要超出世,超出世就是真諦。「真俗二諦無不明了」,佛陀的智慧就是圓融,這是聖智所見的真諦、俗諦,圓融實諦的道理。不是說修行了,我就不理世俗的事情,因為我們還活在人間,怎麼能不理世俗事呢?世俗人間,苦難偏多,我們要如何去圓融人間的苦難,要如何將苦難人救拔出來,將飢餓、困苦中的人,讓他有糧食,度過最困難的飢餓難關。這也是啊!佛陀慈悲,教育我們付出無所求,付出,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很甘願;付出之後,法喜充滿,結眾生的福緣,在眾生中見苦知福,吸收了很多智慧。這是真俗二諦平行。

 付出無所求就是真諦,就是道理,你付出了,你還掛礙什麼呢?付出就無掛礙了,付出,那就是這樣,充滿法喜而已,這就是「真諦」。俗諦,不忍心世間有苦難,所以我們必定要投入人群去,這是「俗諦」。在人群中要如何圓融?我們要通徹道理。所以這叫做「真俗二諦無不明了」,「聖智所見真俗圓融實諦理性」,這就是法座「高五由旬」。就是表示真諦、俗諦的道理都要通達,既然坐在這個位置,道理要通達,來教育眾生。

經文簡釋:
「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種種諸寶以為莊校。喻成就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很多的寶物,剛剛說過了,七寶,譬喻七聖財、七覺支,這是我們修行者最起碼一定要用到的,所以這全都是寶。譬喻「成就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有這些法,有種種的法,有大乘法,除了最根本的七覺支、七聖財這些寶物,我們還有無量大功德的寶來莊嚴這個法座。意思就是說,能夠以很豐富的法向大眾說,這就是法座。

*此座即第一義空座,乃空而不空,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

 「此座即第一義空座」。「諸法空為座」,大家還記得,「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應該都還記得。這就是「空而不空」。一切都空嗎?還無法空,人間就是這樣的事相很多,不能沒有。看看近幾個月來,已經有幾次的颱風,讓我們很擔心。現在颱風過後,連續兩三個颱風,造成了災難,從尼伯特颱風一直到現在,經過兩三個颱風,都是從台灣的南部,或者是離島,在小琉球、金門也造成很大的災難。還有在大陸廈門、福建省等等,還是這兩三個颱風,前面的災情還沒完全恢復,第二次再來,又是一樣,損失也不小,還是再重新規畫,前面的復建還沒做好,後面的還是要再補充,要再繼續。尤其是這兩天,海面上又有一個颱風快要形成,開始就又要再擔心了,你想,在這個人間,空得了嗎?空不了。所以我們就是要真空而妙有,「第一義空座」。

 我們能知道,事情就是這麼多,道理我們清楚,大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人生苦、空、無常。這苦、空之中,苦,離不開因緣果報,這個因緣果報,前面所造作的,今生要接受的;今生所造作的,現在人間社會所受的後果,還是四大不調、人心不和,這就是苦啊!這些苦要怎麼辦?就是要用真理,不斷不斷去淨化人心,不斷不斷去啟發,要人人戒慎虔誠,要多懺悔,要多付出、造福,這就是我們要用心,這不能空,還是要踏實。所以「空而不空」,就還是要很認真,腳踏實地,道理雖然可以不執著,但是對人間事物要很認真。認真就不空了,不必執著,那就又是空了。做過就做過了,付出之後,我們要回歸回來認真精進。

 要如何來淨化人心,啟發愛心,造福人群?一句話說「一善破災難」,人人心中若有善念,自然災難會減少,所以我們要不斷、不斷來呼籲,所以「空而不空」。世間事,還是同樣要認真做。「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有很多的功德來莊嚴妙用,只要我們願意用心,用心在人群中去付出,若能這樣,我們就是莊嚴,莊嚴人間道場。有善的地方,那就是最祥和的社會,很安祥的社會。孔夫子也這樣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你選擇,若不懂得選擇好人很多的地方、好人很多的團體去投入,若不懂得這樣選擇,哪能得到智慧呢?這是孔子說的,「擇不處仁,焉得知」。我們選擇的,若沒有在仁德很多的地方,若這樣,你所選擇的人都是貪、瞋、癡,都是不明道理的地方。你選擇去這樣是非滾滾,這種的塵勞門,一直都在塵勞之中,這樣,你難道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嗎?不是有智慧的人。

 所以,真正的智慧,就要去選擇好人很多的地方,這樣才叫做是有智慧。因為好人很多的地方,有無量功德莊嚴。因為每天大家有志一同,做好事很歡喜,付出無所求,人與人之間不計較,這分祥和,就在很和祥的人群中,這不就是一個最莊嚴的地方嗎?而且,彼此之間互相勉勵,這就是我們的妙用。很多法都在人群中,讓我們隨手取來都能夠用的,這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所以,用心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是真實相,無處不是真實第一義諦。俗諦、真諦,無不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通達道理,同時,我們也了解佛法,這就是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6:24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9/23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9/23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23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日 9月 25, 2016 5:1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七聖財: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捨覺支、念覺支、定覺支。
上人有提到七聖財是七覺支,我對照看看有許多雷同,但不完全相同。
我的理解有二,其一,因為七覺支有很多不同的翻譯版本,有許兩者真的有共通之處,只是年代久遠,加上翻譯的關係,變成兩個不同的說法。
其二,兩者不同,但兩者皆是法寶是確定。解文是說,七聖財是七覺,即七種的覺。
 
座高五由旬:即二百里,此喻真俗二諦無不明了。
即聖智所見真俗圓融實諦理性。

 
付出無所求就是真諦,就是道理,你付出了,你還掛礙什麼呢?付出就無掛礙了,付出,那就是這樣,充滿法喜而已,這就是「真諦」。俗諦,不忍心世間有苦難,所以我們必定要投入人群去,這是「俗諦」。在人群中要如何圓融?我們要通徹道理。所以這叫做「真俗二諦無不明了」,「聖智所見真俗圓融實諦理性」,這就是法座「高五由旬」。就是表示真諦、俗諦的道理都要通達,既然坐在這個位置,道理要通達,來教育眾生。


我喜歡上人將真俗二諦講得如此清楚明白,簡單明了。舉一個海地賑災發放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思晟與陳紹慶,他們去做。付出無所求、無罣礙是真諦。不忍心世間有苦難,所以要投入人群去,這是「俗諦」。然後還要想辦法做的圓融。這個道理竟然就是座高五由旬:既然坐在這個位置,道理要通達,來教育眾生。
 
所以「空而不空」,就還是要很認真,腳踏實地,道理雖然可以不執著,但是對人間事物要很認真。認真就不空了,不必執著,那就又是空了。做過就做過了,付出之後,我們要回歸回來認真精進。
同上一個例子,在娑婆世界,我們要空而不空。對於道理可以不執著(空),但是對人間事物要很認真(不空)。
 
很多法都在人群中,讓我們隨手取來都能夠用的,這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所以,用心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是真實相,無處不是真實第一義諦。俗諦、真諦,無不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通達道理,同時,我們也了解佛法,這就是時時要多用心。
上人在講慈濟做的事,例如海地賑災發放大米,一下子轉到經文,座高五由旬,即二百里,此喻真俗二諦無不明了。這是經文的譬喻就接上了。一下子再接此座即第一義空座,乃空而不空,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又接上了。最後告訴我們,此第一義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叫我們要多用心,我們就懂了,真妙、絕妙。
 
 
 
依智度論佛為人中之師子,
佛所坐處或地皆名師子座。
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
是故諸佛座處亦名師子座。

我們能夠了解,這在《大智度論》,《智度論》也是大乘論部之一,所以在《智度論》也提起了師子座,那就是諸佛譬喻師子,就是人中師子。就像在森林裡,獅子為眾獸之王。佛呢?佛的智慧也是眾中之師。知道佛陀是三界導師,也是眾生慈父,所以佛在人間說法,人人尊重。在《智度論》就以佛譬喻作人中師子,也就是眾生的導師。所以佛所坐的地方,不論他的座位是坐椅子,或者是席地而坐,凡是佛坐下來要講法的地方,它的名稱都叫做「師子座」。我們若在任何一經典,看到佛所坐之處,就能稱為「師子座」;看到「師子座」的名稱,我們就會知道,這是佛經所稱的「師子座」,是表示很尊貴的座位。

再者,「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佛陀若在這個位置坐下來,完全所說的法就如師子吼一樣。知道獅子出個聲,整個地都會震動,那就是表示佛說法能震動人的心,很震撼人的心,所以,也就是譬喻佛所說法,能夠感動人心,震動人心的意思。無為法,無為,那就是真理,大自然,佛陀說天地萬物的真理,真理,常常跟大家說,這是自然法,看不到,但是我們感覺得到,而且每一個人,人與人之間,彼此所講的、所做的,我們了解的,這全都是道理。誰做的事情,是對的事嗎?錯了,是不對的事。對的事情是道理,不對的事情就是脫軌了,不對了。所以,是非,佛陀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這叫做無為法。

道理,我們感覺得到,但是無形、無蹤,無相,沒什麼東西給我們看,但是,是對的,或者是不對的,為我們分得很清楚。這天地宇宙所有大自然的道理都包括在內,這叫做無為。無為就是萬法,天地一切萬法,從師子吼這樣出來,意思就是諸法從佛口所出。眾生要用心聽,聞法的聲音入心來,體解大道。眾生若能體解大道,啟發這念心,體解大道就要發無上心,我們若能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然就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將佛的教法,為我們引導,就教而接受,這樣來入這個法中,去探討人間的道理,就軌道而正焉。孔夫子也是這樣向我們說(「就有道而正焉」)。按照這個道的規律去探討,我們過去的錯誤就是要去除,是真理、是實在,應該我們要去做的,我們就要精進,向前精進去探討、去身體力行,這就是就軌道而正焉。正確,我們所行、所做的事情,該做的,一定要這樣去做,做對的事情,那就是智慧,做就對了。

我們就是要循規法,循佛所說的教法,循規而行去精進,這樣佛的法才真正有入我們的心,這樣才是師子吼。師子說的法,移入我們的心,就像獅子一吼出來會震動大地,那就是法有震撼到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被動到了,我們了解了,過去是錯,我們覺醒了,現在開始要就軌道而正焉,這個道理,我們要照這個道理去行,正確的道理,要虔誠精進向前。這就是佛所坐,就此座所說的法。所以「是故諸佛座處亦名師子座」。知道師子說法,就是人間導師來為我們說法。我們以往,不知道有幾生世,就是這樣,生生世世都在這個無明煩惱中,苦不堪啊!無明煩惱到底有多少呢?「八萬塵勞」。在這八萬塵勞中,這麼多的煩惱,豈止是八萬呢!

八萬塵勞,修心持戒之士,
若不澈見,總屬門外止宿;
實相之境為法身所依處。


八萬,我們平時都說八萬四千煩惱,豈只是這樣而已嗎?累生世以來,我們不知道受過了多少煩惱無明不斷來覆蔽,這「八萬塵勞」表示生生世世,我們豈只是經過了八萬塵勞世而已?可能不只。但是,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開始,我們已經得到佛法了,我們修心持戒,已經發心了、立願了,我們入佛門來,佛口所生子,同樣諸法從口生,同樣的道理。法就是從佛口這樣出來的,我們就是從佛口接受了他的聲音,入我們的耳聞,入我們的耳根,聽進去了,身體力行,所以我們持戒。這些弟子雖然過去經過很多煩惱塵勞,但是現在已經了解,我們開始修心、修行,身體力行,我們要持戒,依照佛陀所說法,我們依戒奉行。

一直說過了,戒是防非止惡,錯誤的,過去了,不要再犯。我們有過錯,既將糾正過來了,就不要再犯第二次的錯誤、第三次的錯誤,若這樣不斷反覆一直錯誤下去,這樣,我們沒有離開八萬塵勞,煩惱無明還是不斷覆藏,將我們的真如本性覆蓋著,我們永遠都見不得真理。所以,我們要見到真理,除非要去除煩惱;要去除煩惱一定要持戒,持戒一定要修心;修心,是知道錯誤的,知錯能改,改過就不要再犯了,這才是真正修行者。所以,「若不澈見,總屬門外止宿」。我們若無法真正透徹了解,見道;我們若是無心,沒有想要真正求學佛的教法,無心接受,你永遠都是屬於門外,無法入佛門來。佛門,儘管你每天都是在修行的道場裡,但是法,你不肯收入心來,法不肯收入心來,你與住在外面有什麼差別嗎?所以,「總屬門外止宿」,你並未入佛門。人是在修行門中,心卻是在門外,沒有身心入佛門,在門外止宿。

所以,「實相之境為法身所依處」。實相就是真理,真理,這個境界就是法身所依的地方。真理到底是什麼形象呢?真理就是在我們:有在精進哦!有人會說:「某某人很精進。某某人聽法之後改變了很多。」很多人都說:「還未入佛門之前,他不是這樣的人,怎麼進慈濟之後,變那麼多?」父母感恩、妻兒感恩,這就是道理已經在一個人的身上看到了,這就是道理在人群中見效,見出了這個道理在人群中,對這人群有實用,有幫助,這叫做實相。就像我們知道,最最貧困的國家,那就是海地。海地在這個世界中,其排名,是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幾年前,因地震的因緣,慈濟人在這幾年的時間中,從美國這樣來來回回。就像有幾位,專門在負責海地,他們就是這樣來來回回。思晟,還有陳紹慶居士,這兩位,他們來來回回很頻繁,五六年、六七年的時間,已經來回海地五六十次了,平均起來一個多月就去一次。這種愛的心,對這個最貧困的國家,心沒有斷。

那個國家是最最貧困的地方,住宿、生活都是很困難,但是他們甘願這樣來來回回地去。這幾年,除了最初的三年,我們為天主教建設四間學校,已前後完成,包括幼稚園,都前後完成了,緊接下來,就是一直在做白米發放,臺灣(農委會)的白米,今年也有申請六百噸,在這一年當中,前前後後要分梯次將它發完,所以他們就這樣分梯次不斷過去。在幾天前,一樣有大團要再去,但是先要去做安排的人,同樣還是兩個,思晟、陳紹慶,他們去做先遣安排的工作。也有人從大陸要去參加,還有從美國去支援的,他們要去那個最最貧困,住宿不方便的地方,這麼多人要來,他們要先來安排住宿,以及這幾天的時間,要去哪一個地方發放。

尤其是近三年的時間,海地發生乾旱。本來就很貧困了,再加上乾又旱,所以飢餓的人很多,發放的範圍要再更廣,就要經過很詳細勘查,將特別貧困的人找出來。本來海地就很貧困,再受到旱災。所以,雖然是六百噸的白米,對那要接受發放的人,一年的時間,讓他們能夠長久能生活下去,想,這就要很詳細去勘查他們的生活。就是針對特困的人,特別貧困的人,最最需要的,沒有生活功能,或者是真的需要,所以這種救濟實在是很艱難。不過,他們事事克服,要做得很詳細,就要用心去安排,讓大家都能心平氣和,讓沒有領到米的人,雖然他們也貧困,也讓他們能了解:比我還要貧困的人更需要。啟發人人這念同理心。

要不然,整個國家都是貧困的人,我們要如何去選擇?要發放的對象,他貧,我也貧,領不到,是不是會生禍端呢?所以他們就要先去安排。這麼多年來,海地人對慈濟人所做的事情都很敬佩,也很心平氣和。當然,這還是要有很安全的保障,要不然,想,這次還有從大陸前往,也發心要去付出幫忙,也要去見苦知福。這就是要去行菩薩道,去體會最貧困苦難的國家,他們是怎麼苦過來,要啟發愛心,所以也要去看。今年除了美國以外,也有從大陸的人來,所以他們要去安排、確認,落實安全保障,這任務的壓力實在很大,要在那個地方讓他們有個好好地能安單的地方。我們也很感恩,從第一年開始,台灣有一個建設機構在那個地方,是台灣政府派駐在那裡的工程隊,OECC (海外工程公司)這個團體。

過去我們若去了,都是向他們借住,這次很湊巧,他們自己在那個地方又蓋新的辦公室,過去是租的,現在這個團體買了一片土地,也蓋起來了,將剛蓋好的房子借給我們,所以,美國去的團隊、中國去的團隊,這樣會合起來,在那個地方也算有安全的地方能夠安單。這次所要付出的是二百八十噸,我們總共要發六百噸,這次要發二百八十噸,所以能接受這白米的人,有二萬五千戶是特困,是最貧困的人。可見這是很不容易的一項任務。這就是實相。那裡的貧困人,真的很貧困,在貧困中又受到旱災,現在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能吃得飽,何況白米對他們來說很珍貴。這麼珍貴的營養資糧,要運到那個地方,這是經過很大的辛苦,從台灣運出到海地,還要再清關,還要有地方放,還要去看看(訪視)這些該得的人、最需要得的人,你們想,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是用最最虔誠的心,發揮大悲,發揮智慧,悲智雙運,在那個地方在進行,這幾天的時間,這樣在付出。

這就是無形的真理,但是,落實在這麼多人的身上去付出,承擔這個責任。承擔起了責任,去完成這種殊勝的任務,這就是「實相之境」,這是真實的道理,是在人的身上動作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個海地,那些人那麼貧困,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與美國慈濟人有什麼關係呢?與中國慈濟人有什麼關係呢?就是有關係,因為他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接受到這樣的法入心,所以天下就是如一家親。這就是真理,真理讓人能夠有這樣眾生平等,大慈平等觀。這叫做實相,這叫做真理,不論它用什麼樣的名相,它就是叫做真理。所以,「實相之境為法身所依處」。我們已經接受法了,在我們的身體力行中,我們所依止的地方,我們依止法而行處,依止這個真理、法,這樣在進行。

七寶:表七覺
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我們要用心體會,佛法是這樣。我們前面也說,琉璃為地,還有七寶覆蓋,七寶就是表示七覺支或者是七聖財。這就是眾生所啟發的信,「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人人要先啟發這個信心,有信心,自然就會精進,我們若精進,就懂得持戒,這個界線我們懂得拿捏,該做的、不該做的,該給他的、不該給他的,這就是有一個界限。這裡有多少的物資,我們的使命就是要給最最貧困的人,所以我們要很嚴格,守好這個戒律。這也是一個戒規,不能隨便拿去做人情,這是一個戒規。

所以說,要精進、要守戒,而且要常常有慚愧心,我們做不到的,我們無法與人一樣,就要常常慚愧;慚愧自己,我們就要讚歎別人。所以要多聽法,要常常捨去煩惱,多聞法,要多捨去煩惱。人間世事,很多事情,要懂得忍辱,忍辱要著忍辱衣,所以要有「戒、定、慧」,定與慧,合起來叫做「七聖財」。也就是「七覺支」,我們「三十七助道品」裡面,「七菩提分」。七聖財,那就是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這就是「七聖財」。所以,大家要用心。聽法,法若入心來,我們平時在人群中去付出,這樣就是佛的法已經接入心,佛法震動了我們的心,將我們的心,過去的習氣要改變掉,現在我們要勤精進。這就是佛法讓我們應用,這就是法身,佛的分身,法在人人的心中。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接下來就這樣說,

經文:「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經文簡釋:「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師子座:即諸佛說法之法座。
佛所坐處,或床或地皆名師子座,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是故亦名師子座。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這個師子座就是「諸佛說法之法座」。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師子座高)五由旬,還記得嗎?(座高五由旬即五忍位,五由旬即二百里,此喻二諦。樹高五百由旬,喻出過五趣眾生,及五乘弟子之上)。樹高五百由旬,那就是超出五趣,也是超出佛法的五乘──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乘。已經超出了五乘,發大乘心,行在菩薩因,趣向至佛果的方向,這就是「樹高五百由旬」的意思。

所以,佛所坐處,床或者是地,都是叫做「師子座」。剛剛說,「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就是這樣,這就是「無為法」,是真理實相,是真理,但是落實在人群的行動,這就是實相。真理,本來沒有形象,但是落實在我們人群中,落實在種種的物質,看得到,無不都是真理落實那個相。我們修行者有修行的規戒、威儀的相,菩薩有精進,利益眾生的相,所以這就是我們的法相,是我們的皈依處。

經文簡釋:「高五由旬」
座高五由旬:即二百里,此喻真俗二諦無不明了。
即聖智所見真俗圓融實諦理性。

所以,「座高五由旬」就是二百里,一由旬就是四十里,若是五由旬等於二百里,就是譬喻「真俗二諦無不明了」。我們已經了解,因為諸佛對出世法與俗諦,世間一切法全都了解了。不論是處世的世間法,要如何待人接物,什麼樣的人倫道理,佛陀都這樣跟我們說,甚至我們要超出世,超出世就是真諦。「真俗二諦無不明了」,佛陀的智慧就是圓融,這是聖智所見的真諦、俗諦,圓融實諦的道理。不是說修行了,我就不理世俗的事情,因為我們還活在人間,怎麼能不理世俗事呢?世俗人間,苦難偏多,我們要如何去圓融人間的苦難,要如何將苦難人救拔出來,將飢餓、困苦中的人,讓他有糧食,度過最困難的飢餓難關。這也是啊!佛陀慈悲,教育我們付出無所求,付出,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很甘願;付出之後,法喜充滿,結眾生的福緣,在眾生中見苦知福,吸收了很多智慧。這是真俗二諦平行。

付出無所求就是真諦,就是道理,你付出了,你還掛礙什麼呢?付出就無掛礙了,付出,那就是這樣,充滿法喜而已,這就是「真諦」。俗諦,不忍心世間有苦難,所以我們必定要投入人群去,這是「俗諦」。在人群中要如何圓融?我們要通徹道理。所以這叫做「真俗二諦無不明了」,「聖智所見真俗圓融實諦理性」,這就是法座「高五由旬」。就是表示真諦、俗諦的道理都要通達,既然坐在這個位置,道理要通達,來教育眾生。

經文簡釋:
「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種種諸寶以為莊校。喻成就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很多的寶物,剛剛說過了,七寶,譬喻七聖財、七覺支,這是我們修行者最起碼一定要用到的,所以這全都是寶。譬喻「成就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有這些法,有種種的法,有大乘法,除了最根本的七覺支、七聖財這些寶物,我們還有無量大功德的寶來莊嚴這個法座。意思就是說,能夠以很豐富的法向大眾說,這就是法座。

此座即第一義空座,乃空而不空,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

「此座即第一義空座」。「諸法空為座」,大家還記得,「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應該都還記得。這就是「空而不空」。一切都空嗎?還無法空,人間就是這樣的事相很多,不能沒有。看看近幾個月來,已經有幾次的颱風,讓我們很擔心。現在颱風過後,連續兩三個颱風,造成了災難,從尼伯特颱風一直到現在,經過兩三個颱風,都是從台灣的南部,或者是離島,在小琉球、金門也造成很大的災難。還有在大陸廈門、福建省等等,還是這兩三個颱風,前面的災情還沒完全恢復,第二次再來,又是一樣,損失也不小,還是再重新規畫,前面的復建還沒做好,後面的還是要再補充,要再繼續。尤其是這兩天,海面上又有一個颱風快要形成,開始就又要再擔心了,你想,在這個人間,空得了嗎?空不了。所以我們就是要真空而妙有,「第一義空座」。

我們能知道,事情就是這麼多,道理我們清楚,大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人生苦、空、無常。這苦、空之中,苦,離不開因緣果報,這個因緣果報,前面所造作的,今生要接受的;今生所造作的,現在人間社會所受的後果,還是四大不調、人心不和,這就是苦啊!這些苦要怎麼辦?就是要用真理,不斷不斷去淨化人心,不斷不斷去啟發,要人人戒慎虔誠,要多懺悔,要多付出、造福,這就是我們要用心,這不能空,還是要踏實。所以「空而不空」,就還是要很認真,腳踏實地,道理雖然可以不執著,但是對人間事物要很認真。認真就不空了,不必執著,那就又是空了。做過就做過了,付出之後,我們要回歸回來認真精進。

要如何來淨化人心,啟發愛心,造福人群?一句話說「一善破災難」,人人心中若有善念,自然災難會減少,所以我們要不斷、不斷來呼籲,所以「空而不空」。世間事,還是同樣要認真做。「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有很多的功德來莊嚴妙用,只要我們願意用心,用心在人群中去付出,若能這樣,我們就是莊嚴,莊嚴人間道場。有善的地方,那就是最祥和的社會,很安祥的社會。孔夫子也這樣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你選擇,若不懂得選擇好人很多的地方、好人很多的團體去投入,若不懂得這樣選擇,哪能得到智慧呢?這是孔子說的,「擇不處仁,焉得知」。我們選擇的,若沒有在仁德很多的地方,若這樣,你所選擇的人都是貪、瞋、癡,都是不明道理的地方。你選擇去這樣是非滾滾,這種的塵勞門,一直都在塵勞之中,這樣,你難道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嗎?不是有智慧的人。

所以,真正的智慧,就要去選擇好人很多的地方,這樣才叫做是有智慧。因為好人很多的地方,有無量功德莊嚴。因為每天大家有志一同,做好事很歡喜,付出無所求,人與人之間不計較,這分祥和,就在很和祥的人群中,這不就是一個最莊嚴的地方嗎?而且,彼此之間互相勉勵,這就是我們的妙用。很多法都在人群中,讓我們隨手取來都能夠用的,這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所以,用心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是真實相,無處不是真實第一義諦。俗諦、真諦,無不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通達道理,同時,我們也了解佛法,這就是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9/23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