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9/25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9/25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9/25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25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日 9月 25, 2016 5:46 pm

20160925 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
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
大慈攝眾救度通稱妙法,
故名通為一佛國無有異。
 
     用心,好好體會啊!佛法用相來譬喻,以事來顯理,我們要用心。「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我們若用心,就要了解,佛陀一直就是這麼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性,人人可成佛,人人的心若能變化,從污濁化為清淨,從惡轉為善,這樣,不就是人人都是一念佛心?人人心地無不都是佛國,念頭一轉,念念皆善。所以,「淨穢等土」,這個土就是地,地就是心地。我們若能經文這樣說,我們就好好用心,一切唯心造,心善,一切皆善,所以心淨,一切土皆淨,我們要好好顧好我們這片的心地。所以說,「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這麼多天以來,一直在說化土,化穢土為淨土,就是將眾生雜染心、煩惱心、無明心,這種塵沙惑完全去除,心寬,心包太虛;念純,事事皆清淨,人人皆善,這就是化穢為淨。
     所以「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那就是,我們若說淨土,意思就是說,大家的心是清淨無染穢,一片心清淨如琉璃,化穢土為清淨琉璃地,我們的心若能這樣,這就是我們修行要下功夫,就是要修在這裡。所以「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意思就是我們的心要照顧得好,念念清淨,心時時無污染,所以我們的心一片清淨。「大慈攝眾救度通稱妙法」。大慈就是要攝受一切眾生,要來救度一切眾生。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些眾生不必一定是我們的什麼人,這些眾生不一定與我們有緣故,總是我們要有這念愛,愛,要眾生人人增福,消除業障,這就是我們盼望眾生如何能夠淨化人心,讓大家的心有這念幸福、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人人的心若能這樣,人人的心無不都是福,這分不缺少、不埋怨、多包容,這樣的人,他的心豈有什麼煩惱呢?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自然就是最幸福的人。
     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的,來人間開示,期待人人都能這樣心寬念純,能夠這樣,這就是人生之福,這就是佛陀無緣大慈的施教。同體大悲呢?攝眾救度,我們對眾生要「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忍眾生受苦難。眾生的苦難是什麼苦難?是煩惱的苦,心的苦呢?或者是環境的苦?是大環境或者是小環境的苦?大環境,那就是大自然的災難,使令眾生苦不堪。就像這幾年,看天下,四大不調,尤其是乾旱,旱災現在很普遍,不論是在非洲,或者是中南美洲,水大不調,沒有雨時,滴水不下,完全乾旱。就像海地,海地有一個地方,差不多百分之八十,三年不雨,已經全都乾旱了,土地都是龜裂了,種子無法播下。
    海地本來就已經貧困,真的是窮,世界貧困國家,它排在最前面,眾生共業,生在這樣的國家。五六年前,因大地震,造成大災難,現在還有很多地方,震災過後還是沒有恢復,就像總統府也還沒有恢復,聽來就 能知道,國家本身就已經貧困,何況人民呢?加上了這波這麼長的災難,人飢餓,餓死的人不少。所以,我們要很清楚,這樣的國家, 這些貧困苦難人,從我們第一次踏入,它的風災、水災,第一次踏入這個國家之後,持續地援助,包括它的地震,一直都沒間斷,美國慈濟人來來回回為他們救災,為他們救貧。且從地震過後,台灣農委會的愛心大米,就透過慈濟年年運送過去發放,今年為他們發放六百噸。
     幾天前美國思晟他們,有好幾位,還有從大陸去會合的,這樣一個大團,共同去發放,大家感恩,這一波的大發放抒解了他們,舒緩了他們這一波大飢饉的大災難。所以說來,人間苦難偏多,大環境本來就是貧困,再加上了天災,水大不調,旱災,滴水不下,造成了他們苦上加苦,威脅了生命。看到這樣的苦難,「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所以,台灣農委會給我們大米,透過慈濟去發放,一粒米都沒有浪費掉,就是這樣親手布施,送到最最需要人的手中去,讓最最需要的家 庭真正及時能止飢餓,能活命下去,這要經多少人的愛心,要費多少人的力量,這樣千里迢迢,就只是為了去發放,讓每一個家庭得一包米、兩包米。這真的是大慈大悲攝受眾生,救苦難眾生,這叫做妙法。
     能夠救濟眾生苦難,不論是心靈的苦,心想不開,哪怕地位再高,財產更多,名更大,打不開的心結,煩惱很大。在幾年前,我們的政府有某一位高級的官員(職位很高),他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在某一個大道場裡。他在政府單位中地位很高,有一段時間,他感到很大的困擾,國事、社會、人心等等,無明煩惱,讓他有打不開的心結。他本來也是位很虔誠的佛教徒,後來他來到花蓮,剛好我們在靜思堂舉行一大活動,慈濟人在上課。因為他來精舍,我和他談心, 之後就建議他:「是不是去聽聽看,看看我們的社會還是很祥和。社會上有這一大群人,同樣在為人間謀福,共同來聽法,要如何去 淨化人心。現在他們在上課,是不是能去聽?」
     當時剛好郭居士,郭孟雍,在為他們上課,教他們唱一首歌,叫做「捨」(慈濟歌 選),「捨、捨、捨,捨去一分鐘前的煩惱」, 好像是這句歌詞,這句歌詞,他聽進去了,背進去了,近午再回來用餐時,他的笑容展開了,他說:「我很有心得,這首歌聽起來很入心,每一句話都感動。」我說:「你最感動的,最有受用的是哪一句呢?」他就念:「捨、捨、捨,捨去了一分鐘前的煩惱。」我說:「是啊!何必呢?這麼多煩惱囤積在心裡,放棄了過去的煩惱,重新再來,『前 腳走,放後腳』,這樣的人生才會好過,才有辦法再向前進步。」他了解了。這就是如 何能打開他的心門,恢復他人生的那個福,要善解、要包容、要知足、要感恩。這也是妙法,讓他能開啟他的心,這叫做大慈。我們若有辦法打開人的心門,這就是無緣大慈。
     我們打開他的心門,我們無所求,但是對方的心歡喜快樂,回去了,重新投入,為人群付出,歡喜,皆大歡喜。所以大慈就是大喜。大悲呢?就是要大捨。就像去海地這樣,不惜千萬里的路程,只是為了要去拔苦 難眾生的苦,苦眾生的苦,痛眾生的痛,不惜辛苦,願意這樣經過空中,搭飛機去,經過水路,這樣涉水,陸地,這樣辛苦地走,想想看,這不就是大慈大悲攝眾救度,這通稱為妙法。佛陀的教育就是要我們這樣,讓我們的心地隨眾生的苦難,我們願意付出,付出不受感染。對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解開他的心,我們無所求;對苦難的眾生付出,他得救,我們法喜,這一片很乾淨的心,就像琉璃一樣,沒有污染,尤其是一片清淨,這就是淨土。
     所以「故名通為一佛國無有異」。人人的心都是這樣,就是人人無不都是佛,所以, 這樣豈有什麼不一樣呢?人生,人的心是最複雜,若能夠接受佛的教育,自然化穢為淨,化穢土為清淨,人人的心地都清淨了,這就是同樣,全都變為清淨的佛土,同為一佛土。這就是證明,證明佛陀來人間,覺悟後第一個念頭,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自己也要很相信。當我們的心很煩惱時,妙法入心,捨、捨、捨,捨去了一分鐘前的煩惱,捨得開,轉一個念,我們的心寬闊無比,很寬、很廣,就沒有這樣打結成一團,這是一念心啊!所以,歡喜還是煩惱,看你自己有轉或是沒轉。但是眾生要轉這念心,有困難,何況要真正將我們的真如本性,相信,煩惱完全去除,完全啟發了我們這念真如本性,更不容易。
     所以佛陀就要用耐心,用耐心循循善誘,那就要四十多年間的說法,一直到了法華靈山會,開權顯實不虛;權的門打開了,見到實的真理、法。我們若沒有先入這個權教,佛陀若不是這樣向我們循循善誘,法從佛口出,而我們從耳根聞,了解了,了解人間苦難偏多,體會了,體會了佛法入心,去除煩惱的樂。我們若沒有這樣一步一步了解,怎麼會知道過去的因、現在的果呢?所以現在知道因緣果報,完全體會了,人間無常、苦、空,體會之後,我們的心很穩在(意為穩健、牢固)、很實,佛陀開始再鼓勵「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才有辦法對這分因緣果報很踏實,讓我們不會偏差,行菩薩因,方向對準佛的境界,往佛果去。
 
即此證明開權顯實不虛,
大智慧即於靈道埸所得。
平無高下,平等無差別,
此理人人本有,含識同等,
奇哉一切眾生與佛同等。
 
  所以這種開權顯實的法不虛,就是真實。開啟我們的大智慧,大智慧即是靈山的道場,我們在靈山道場所得到。靈山的道場在哪裡呢?講《法華經》的地方。我們通通了解了,這真實法了解之後,收入我們的心,「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常常來問心,問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聽的法有入心來沒有?有用在人與人之間嗎?有在我們的生活中嗎?生活中,我們有法嗎?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大智慧,就是靈山的道場。我們每天在聽,法一定要點點滴滴入心。這個法,佛陀二千多年前的法,我們吸收進來,要歸入我們的心,現在我們也是在薰心、入心──薰佛的心,佛點點滴滴智慧的法,佛法,我們點點滴滴都將它歸入我們的心版,這就是道場所得。
     所以,平等無高下,非常的平,就像「琉璃為地」,平而清淨,沒有高低差別。幾天來不就是這麼說嗎?沒有差別,沒有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也沒有大鐵圍山,這些諸山王全都已經移走了,譬喻已經全都平等,沒有大小乘的分別,大家已經共同入在這個菩薩因的道路,向佛的果上去,這就是我們大家的趣向,同一個道理。所以「此理人人本有」,這個道理人人本具,含識同等,含識都一樣,我們要同等。含識就是在我們的意識。性命中,眾生平等。我們在「八 十八佛大懺悔文」中,「大喜大捨濟含識」,就是平齊,有生命的東西全都是平等。所以,佛陀成佛的頭一念:「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性。」就是與佛同等,這是濟含識,所有的眾生,所有的含識,就是所有有生命的眾生,都是平等。我們若是了解,想,我們人生平等,哪有什麼樣的高低分別呢?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經文:「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
 
     地平如琉璃,就已經沒有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 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這是前面說過的經文。眾生已經平等了,不論是人類、動物,我們都要發揮愛心,何況人類,何必計較位要多高呢?何必要計較財產要多少呢?何必要計較名位要多大呢?這都不需要。心若能每天每天都這樣,有感恩心、知足的心、善解的心、包容的心,每天都這樣充滿了幸福的感覺,人群不就是人人有福嗎?即使在貧困中,他也會是造福的人。不是說過了嗎? 最貧窮的非洲,也有一群菩薩,同樣法入心,身體也有病痛,但只要他道理了解了,也不顧自己的身命,也是一樣去付出。「慈濟人在做,我怎能不出去呢?」雖走路還不穩,但是他(史瓦濟蘭齊努木希牧師)也是換上整齊的衣服,與慈濟人合群,同樣去關懷,同樣去發放。看,貧中又病,但是這念心還是富有,這不就是人人只要一念心轉,哪有貧富貴賤差別呢?只要用心,人人無不都是大富,富有這念愛心。來看接下來的經文,
 
   經文:「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經文簡釋:「通為一佛國土」;以諸所變恆沙大千世界,通為一佛國。易染為淨,莊嚴如前。一切依 報於清淨佛國土,無有障礙隔別之相。
 
     「通為一佛國土」,已經將那些大海、 江河、目真鄰陀山、大鐵圍山都變平正了,高低全都沒有了,這是譬喻我們的心地高高低低、崎嶇不平,要將這些心態完全都撥除,大家的心地平正,就是譬喻「通為一佛國」。
     接下來這段經文,已經「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我們已經看到,心地若完全 平靜,與一佛國一樣。先了解這樣的道理,看看經文。「通為一佛國土」,「以諸所變恆沙大千世界,通為一佛國。易染為淨,莊嚴如前。」意思就是說,已經將很多無量數的地方,應該是人人的心地,無數人的心地,就是譬喻恆河沙大千世界。人人的心地,人 人的雜念,每一個人的心地都有無量數的煩惱雜念,何況所有的眾生。
     接受到佛法之後,就是譬喻恆沙大千世界,這些心地全都化穢為淨,都通為一佛國, 已經沒有目真鄰陀山,也沒有鐵圍山了,全都化為淨土。換染為淨,「易染為淨」,意思就是說,污染的心換為清淨,很莊嚴,就如經文裡所描述佛的國土。「一切依報於清淨佛國土,無有障礙隔別之相」。佛國就是一切依報,過去我們說很多,〈授記品〉也很多,成佛的國土,清淨的佛國,這是依報。其實這個依報,我們立刻就是了,我們的心 若清淨就很快樂,無憂愁,去除了煩惱,整天都是法喜充滿。這就是依報,我們的佛國 依報很莊嚴,沒有障礙,沒有什麼事情好來障礙我們。
 
   經文簡釋:「寶地平正」;喻此淨心地,究竟平等,無偏無私,而能隨染淨因緣,現十法界之相用,正相契合,無有錯謬。
 
     所以「寶地平正」,土地上很平正,那就是譬喻淨心地。我們的心地乾淨了,「究竟平等」,對人與人之間,我們都用平等觀來對待,「無偏無私」,我們要訓練出我們的心沒有偏私,「而能隨染淨因緣」,我們能入人群中去,不論是污染或者是淨緣,我們的心照顧好,入濁群中,很污濁之中,我們的心也沒被染。或者是在很清淨的因緣,我們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心可以顧得很清楚,所以無偏。
     「現十法界之相用」。在這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聖,六凡就是染,四聖是淨。我們要在凡夫──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這就是染;聲聞、緣覺、菩薩、佛,那就是淨。這十法界中有染淨,我們選擇我們是要向哪個地方走,在污染的地方,我們要來度眾生,在清淨的境界,我們要殷勤精進,這就是相用。「現十法界之相用」,我們以這樣來用。我們雖然還在十法界之中,但我們要分得清楚,向污染的,我們要去度眾生;向清淨的,我們要殷勤精進。所以「正相契合」,我們要朝正的方向走,契合正道法,「金繩界道」,很平正的土地,又有金繩界道,我們能去契合正道法。因為我們能去契合,所以「無有錯謬」,我們一點點都不會偏差了。
 
   經文簡釋:「寶交露幔遍覆其上」;寶交露幔表惠物之德,遍覆其上。
 
     所以「寶交露幔」。這表示我們要培養惠物之德,要來護覆眾生,既然學佛了,接受了很多法了,這麼多法入心來,就要遍覆這苦難的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要培養惠物之德,培養惠施眾生,這個德,我們要自己培養起來,要來護覆眾生,佛陀來護覆我們,我們就要來護覆眾生。
 
   *於露地上,以寶為幔,無物不覆。幔覆於上方空中,以眾寶雜嚴飾此幔。此諭一切大乘功德寶所成的四無量心,覆蔭眾生。
 
     所以「於露地上,以寶為幔」,很多法寶,就如這樣那個幔來覆我們,我們也能將寶來惠施眾生。所以「無物不覆」,沒有眾生我們不想救度他,所以這就是護覆,就如孩子在害怕,我們趕緊用衣服將他圍抱過來,「不必怕!安全。」看看我們慈濟人,到了苦難的地方,趕緊用雙手將他攬過來,「不必怕,不必怕,過去了。」看看,像這樣的畫面有多少呢?人間菩薩就是在護覆眾生。所以「幔覆於上方空中」。我們就是這樣,如寶網一樣,無不都是法,我們要上求佛法, 下護眾生。所以「以眾寶雜嚴飾此幔」。這就是幔的意思,幔就是這樣,一項一項的寶物拼起來,這樣貫穿起來,成為網。我們要上求法,法就是寶,再下施眾生,下化眾生。所以「喻一切大乘功德寶所成的四無量心」,大家應該知道了,「覆蔭眾生」。因為我們得到佛的教育了,佛所教育我們的四無量心,這就是要覆蔭眾生的法。
 
四無量心:
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
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
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
四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又怨親平等,捨怨捨親。
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
 
     第一就是「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 讓眾生快樂,讓眾生幸福。第二是「悲無量心」,那就是能拔眾生之苦之心。所以,我們學佛要慈悲。再者要喜,常常要歡喜,「喜無量心」。修行,雖然是很辛苦,要去救人,雖然是很辛苦等等,這條路走起來是辛苦,不過心很快樂,「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這叫做喜。你要歡喜,你要先捨,你要願意付出,這就是喜。「捨無量心」,因為你上面三心都做到了,「大慈無悔」,這輩子我們造福人群,我們不後悔,「大悲無怨」,再怎麼辛苦,我們任勞任怨,都願意去付出,千萬里路來來回回,為了拔除眾生苦,我們不埋怨;看到眾生得救了,我們歡喜,這就是「捨」。 前面的捨,有去付出,所以三心,付出無所求。「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這叫做捨,付出無所求,這叫做「捨」。
     我們有多少事情做過了,皆大歡喜,完成了,幸福啊!美滿啊!慈濟人就是這樣,付出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們不說苦,我們說 「美滿啊!」,很完善,很歡喜,所以這叫做喜捨。就是有捨上面的三心,後面都沒有存在一切執著,這叫做「捨無量心」,捨掉了一切。所以也不要說:「我做成這樣,怎麼沒受到人來誇獎我?」做就做了,又要誇獎什麼?誇獎會更長大嗎?不會了啦!我們就是這樣。但是,我們做了之後,自己會歡喜,我們歡喜,沒人知道,不是很好嗎?這就是真歡喜,叫做法喜。所以「又怨親平等」,就是捨掉了怨親,沒有說這個人過去 與我有怎樣,沒有,我們全都沒有。所以「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
 
經文簡釋:「懸諸旛蓋,燒大寶香」
諸旛蓋:喻大乘諸定。
大寶香: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喻大乘戒。
 
     所以我們要「懸諸旛蓋,燒大寶香」。 就是說,旛蓋譬喻大乘諸定,我們的心要很 堅定。大寶香就是「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四諦法,我們要身體力行,再「吹四德之香」,我們要知四諦,了解苦、集、滅、道等等的法。不是說,過去的過了,那是小乘法,不是,是我們最基礎的本基地,所以我們一定要記得,「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四德」就是四無量心,就是譬喻大乘戒,大乘的戒。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經文簡釋:「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天寶華:喻佛菩薩慧。
遍布其地:喻淨心地上法爾具足三無漏學的功用。
三無漏學:戒定慧之三學。凡夫之身為有漏, 聖之身為無漏。
 
     「諸天寶華遍布其地」。天寶華譬喻佛菩薩的智慧,「遍布其地」譬喻淨心地,我 們的心一片清淨,法就是這樣具足,所以叫做「三無漏學」,戒定慧、聞思修,這都叫做三無漏學。「三無漏學」,常常說過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守好。「凡夫之身為有漏,聖者之身為無漏」。我們的身行在戒定慧,要好好戒定我們的身心,讓它無漏,我們學佛 最重要、最需要要的就是用心。淨穢全都是平正,好好將心保護好,不要有一時的錯誤,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9/25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9/25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25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一 9月 26, 2016 2:1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星期日)
 
上人的偈文,回答了什麼是佛國?什麼是淨土?什麼是妙法?通為一佛國。
原來,淨土、穢土皆稱佛國,這是真實的狀態,因為是穢土才需要佛菩薩。
但如果是淨土,就是已經轉穢為淨,就不可以再有穢。
能夠慈悲救度眾生的都是妙法。
佛可以將許多穢土變更為淨土,也可以變更為通為一佛國。
 
靈山的道場在哪裡呢?講《法華經》的地方。我們通通了解了,這真實法了解之後,收入我們的心,「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常常來問心,問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聽的法有入心來沒有?有用在人與人之間嗎?有在我們的生活中嗎?生活中,我們有法嗎?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大智慧,就是靈山的道場。我們每天在聽,法一定要點點滴滴入心。
 
這一段也是很重要,講《法華經》的地方就是靈山道場,人人也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所以,我們要常常問心,問我們自己的心,下列八個問題。
1.    我們聽的法有入心來沒有?
2.    有用在人與人之間嗎?
3.    有在我們的生活中嗎?
4.    生活中,我們有法嗎?
5.    我們有用心去體會,這些大智慧嗎?
6.    我知道講法華經處就是靈山的道場?
7.    我知道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8.    我每天聽法,想辦法讓法點點滴滴入心?
 
 
 
 
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
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
大慈攝眾救度通稱妙法,
故名通為一佛國無有異。
 
     用心,好好體會啊!佛法用相來譬喻,以事來顯理,我們要用心。「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我們若用心,就要了解,佛陀一直就是這麼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性,人人可成佛,人人的心若能變化,從污濁化為清淨,從惡轉為善,這樣,不就是人人都是一念佛心?人人心地無不都是佛國,念頭一轉,念念皆善。所以,「淨穢等土」,這個土就是地,地就是心地。我們若能經文這樣說,我們就好好用心,一切唯心造,心善,一切皆善,所以心淨,一切土皆淨,我們要好好顧好我們這片的心地。所以說,「淨穢等土無非皆稱佛國」。這麼多天以來,一直在說化土,化穢土為淨土,就是將眾生雜染心、煩惱心、無明心,這種塵沙惑完全去除,心寬,心包太虛;念純,事事皆清淨,人人皆善,這就是化穢為淨。
     所以「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那就是,我們若說淨土,意思就是說,大家的心是清淨無染穢,一片心清淨如琉璃,化穢土為清淨琉璃地,我們的心若能這樣,這就是我們修行要下功夫,就是要修在這裡。所以「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意思就是我們的心要照顧得好,念念清淨,心時時無污染,所以我們的心一片清淨。「大慈攝眾救度通稱妙法」。大慈就是要攝受一切眾生,要來救度一切眾生。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些眾生不必一定是我們的什麼人,這些眾生不一定與我們有緣故,總是我們要有這念愛,愛,要眾生人人增福,消除業障,這就是我們盼望眾生如何能夠淨化人心,讓大家的心有這念幸福、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人人的心若能這樣,人人的心無不都是福,這分不缺少、不埋怨、多包容,這樣的人,他的心豈有什麼煩惱呢?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自然就是最幸福的人。
     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的,來人間開示,期待人人都能這樣心寬念純,能夠這樣,這就是人生之福,這就是佛陀無緣大慈的施教。同體大悲呢?攝眾救度,我們對眾生要「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忍眾生受苦難。眾生的苦難是什麼苦難?是煩惱的苦,心的苦呢?或者是環境的苦?是大環境或者是小環境的苦?大環境,那就是大自然的災難,使令眾生苦不堪。就像這幾年,看天下,四大不調,尤其是乾旱,旱災現在很普遍,不論是在非洲,或者是中南美洲,水大不調,沒有雨時,滴水不下,完全乾旱。就像海地,海地有一個地方,差不多百分之八十,三年不雨,已經全都乾旱了,土地都是龜裂了,種子無法播下。
    海地本來就已經貧困,真的是窮,世界貧困國家,它排在最前面,眾生共業,生在這樣的國家。五六年前,因大地震,造成大災難,現在還有很多地方,震災過後還是沒有恢復,就像總統府也還沒有恢復,聽來就 能知道,國家本身就已經貧困,何況人民呢?加上了這波這麼長的災難,人飢餓,餓死的人不少。所以,我們要很清楚,這樣的國家, 這些貧困苦難人,從我們第一次踏入,它的風災、水災,第一次踏入這個國家之後,持續地援助,包括它的地震,一直都沒間斷,美國慈濟人來來回回為他們救災,為他們救貧。且從地震過後,台灣農委會的愛心大米,就透過慈濟年年運送過去發放,今年為他們發放六百噸。
     幾天前美國思晟他們,有好幾位,還有從大陸去會合的,這樣一個大團,共同去發放,大家感恩,這一波的大發放抒解了他們,舒緩了他們這一波大飢饉的大災難。所以說來,人間苦難偏多,大環境本來就是貧困,再加上了天災,水大不調,旱災,滴水不下,造成了他們苦上加苦,威脅了生命。看到這樣的苦難,「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所以,台灣農委會給我們大米,透過慈濟去發放,一粒米都沒有浪費掉,就是這樣親手布施,送到最最需要人的手中去,讓最最需要的家 庭真正及時能止飢餓,能活命下去,這要經多少人的愛心,要費多少人的力量,這樣千里迢迢,就只是為了去發放,讓每一個家庭得一包米、兩包米。這真的是大慈大悲攝受眾生,救苦難眾生,這叫做妙法。
     能夠救濟眾生苦難,不論是心靈的苦,心想不開,哪怕地位再高,財產更多,名更大,打不開的心結,煩惱很大。在幾年前,我們的政府有某一位高級的官員(職位很高),他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在某一個大道場裡。他在政府單位中地位很高,有一段時間,他感到很大的困擾,國事、社會、人心等等,無明煩惱,讓他有打不開的心結。他本來也是位很虔誠的佛教徒,後來他來到花蓮,剛好我們在靜思堂舉行一大活動,慈濟人在上課。因為他來精舍,我和他談心, 之後就建議他:「是不是去聽聽看,看看我們的社會還是很祥和。社會上有這一大群人,同樣在為人間謀福,共同來聽法,要如何去 淨化人心。現在他們在上課,是不是能去聽?」
     當時剛好郭居士,郭孟雍,在為他們上課,教他們唱一首歌,叫做「捨」(慈濟歌 選),「捨、捨、捨,捨去一分鐘前的煩惱」, 好像是這句歌詞,這句歌詞,他聽進去了,背進去了,近午再回來用餐時,他的笑容展開了,他說:「我很有心得,這首歌聽起來很入心,每一句話都感動。」我說:「你最感動的,最有受用的是哪一句呢?」他就念:「捨、捨、捨,捨去了一分鐘前的煩惱。」我說:「是啊!何必呢?這麼多煩惱囤積在心裡,放棄了過去的煩惱,重新再來,『前 腳走,放後腳』,這樣的人生才會好過,才有辦法再向前進步。」他了解了。這就是如 何能打開他的心門,恢復他人生的那個福,要善解、要包容、要知足、要感恩。這也是妙法,讓他能開啟他的心,這叫做大慈。我們若有辦法打開人的心門,這就是無緣大慈。
     我們打開他的心門,我們無所求,但是對方的心歡喜快樂,回去了,重新投入,為人群付出,歡喜,皆大歡喜。所以大慈就是大喜。大悲呢?就是要大捨。就像去海地這樣,不惜千萬里的路程,只是為了要去拔苦 難眾生的苦,苦眾生的苦,痛眾生的痛,不惜辛苦,願意這樣經過空中,搭飛機去,經過水路,這樣涉水,陸地,這樣辛苦地走,想想看,這不就是大慈大悲攝眾救度,這通稱為妙法。佛陀的教育就是要我們這樣,讓我們的心地隨眾生的苦難,我們願意付出,付出不受感染。對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解開他的心,我們無所求;對苦難的眾生付出,他得救,我們法喜,這一片很乾淨的心,就像琉璃一樣,沒有污染,尤其是一片清淨,這就是淨土。
     所以「故名通為一佛國無有異」。人人的心都是這樣,就是人人無不都是佛,所以, 這樣豈有什麼不一樣呢?人生,人的心是最複雜,若能夠接受佛的教育,自然化穢為淨,化穢土為清淨,人人的心地都清淨了,這就是同樣,全都變為清淨的佛土,同為一佛土。這就是證明,證明佛陀來人間,覺悟後第一個念頭,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自己也要很相信。當我們的心很煩惱時,妙法入心,捨、捨、捨,捨去了一分鐘前的煩惱,捨得開,轉一個念,我們的心寬闊無比,很寬、很廣,就沒有這樣打結成一團,這是一念心啊!所以,歡喜還是煩惱,看你自己有轉或是沒轉。但是眾生要轉這念心,有困難,何況要真正將我們的真如本性,相信,煩惱完全去除,完全啟發了我們這念真如本性,更不容易。
     所以佛陀就要用耐心,用耐心循循善誘,那就要四十多年間的說法,一直到了法華靈山會,開權顯實不虛;權的門打開了,見到實的真理、法。我們若沒有先入這個權教,佛陀若不是這樣向我們循循善誘,法從佛口出,而我們從耳根聞,了解了,了解人間苦難偏多,體會了,體會了佛法入心,去除煩惱的樂。我們若沒有這樣一步一步了解,怎麼會知道過去的因、現在的果呢?所以現在知道因緣果報,完全體會了,人間無常、苦、空,體會之後,我們的心很穩在(意為穩健、牢固)、很實,佛陀開始再鼓勵「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才有辦法對這分因緣果報很踏實,讓我們不會偏差,行菩薩因,方向對準佛的境界,往佛果去。
 
即此證明開權顯實不虛,
大智慧即於靈道埸所得。
平無高下,平等無差別,
此理人人本有,含識同等,
奇哉一切眾生與佛同等。
 
  所以這種開權顯實的法不虛,就是真實。開啟我們的大智慧,大智慧即是靈山的道場,我們在靈山道場所得到。靈山的道場在哪裡呢?講《法華經》的地方。我們通通了解了,這真實法了解之後,收入我們的心,「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常常來問心,問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聽的法有入心來沒有?有用在人與人之間嗎?有在我們的生活中嗎?生活中,我們有法嗎?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大智慧,就是靈山的道場。我們每天在聽,法一定要點點滴滴入心。這個法,佛陀二千多年前的法,我們吸收進來,要歸入我們的心,現在我們也是在薰心、入心──薰佛的心,佛點點滴滴智慧的法,佛法,我們點點滴滴都將它歸入我們的心版,這就是道場所得。
     所以,平等無高下,非常的平,就像「琉璃為地」,平而清淨,沒有高低差別。幾天來不就是這麼說嗎?沒有差別,沒有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也沒有大鐵圍山,這些諸山王全都已經移走了,譬喻已經全都平等,沒有大小乘的分別,大家已經共同入在這個菩薩因的道路,向佛的果上去,這就是我們大家的趣向,同一個道理。所以「此理人人本有」,這個道理人人本具,含識同等,含識都一樣,我們要同等。含識就是在我們的意識。性命中,眾生平等。我們在「八 十八佛大懺悔文」中,「大喜大捨濟含識」,就是平齊,有生命的東西全都是平等。所以,佛陀成佛的頭一念:「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性。」就是與佛同等,這是濟含識,所有的眾生,所有的含識,就是所有有生命的眾生,都是平等。我們若是了解,想,我們人生平等,哪有什麼樣的高低分別呢?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經文:「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
 
     地平如琉璃,就已經沒有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 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這是前面說過的經文。眾生已經平等了,不論是人類、動物,我們都要發揮愛心,何況人類,何必計較位要多高呢?何必要計較財產要多少呢?何必要計較名位要多大呢?這都不需要。心若能每天每天都這樣,有感恩心、知足的心、善解的心、包容的心,每天都這樣充滿了幸福的感覺,人群不就是人人有福嗎?即使在貧困中,他也會是造福的人。不是說過了嗎? 最貧窮的非洲,也有一群菩薩,同樣法入心,身體也有病痛,但只要他道理了解了,也不顧自己的身命,也是一樣去付出。「慈濟人在做,我怎能不出去呢?」雖走路還不穩,但是他(史瓦濟蘭齊努木希牧師)也是換上整齊的衣服,與慈濟人合群,同樣去關懷,同樣去發放。看,貧中又病,但是這念心還是富有,這不就是人人只要一念心轉,哪有貧富貴賤差別呢?只要用心,人人無不都是大富,富有這念愛心。來看接下來的經文,
 
   經文:「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經文簡釋:「通為一佛國土」;以諸所變恆沙大千世界,通為一佛國。易染為淨,莊嚴如前。一切依 報於清淨佛國土,無有障礙隔別之相。
 
     「通為一佛國土」,已經將那些大海、 江河、目真鄰陀山、大鐵圍山都變平正了,高低全都沒有了,這是譬喻我們的心地高高低低、崎嶇不平,要將這些心態完全都撥除,大家的心地平正,就是譬喻「通為一佛國」。
     接下來這段經文,已經「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我們已經看到,心地若完全 平靜,與一佛國一樣。先了解這樣的道理,看看經文。「通為一佛國土」,「以諸所變恆沙大千世界,通為一佛國。易染為淨,莊嚴如前。」意思就是說,已經將很多無量數的地方,應該是人人的心地,無數人的心地,就是譬喻恆河沙大千世界。人人的心地,人 人的雜念,每一個人的心地都有無量數的煩惱雜念,何況所有的眾生。
     接受到佛法之後,就是譬喻恆沙大千世界,這些心地全都化穢為淨,都通為一佛國, 已經沒有目真鄰陀山,也沒有鐵圍山了,全都化為淨土。換染為淨,「易染為淨」,意思就是說,污染的心換為清淨,很莊嚴,就如經文裡所描述佛的國土。「一切依報於清淨佛國土,無有障礙隔別之相」。佛國就是一切依報,過去我們說很多,〈授記品〉也很多,成佛的國土,清淨的佛國,這是依報。其實這個依報,我們立刻就是了,我們的心 若清淨就很快樂,無憂愁,去除了煩惱,整天都是法喜充滿。這就是依報,我們的佛國 依報很莊嚴,沒有障礙,沒有什麼事情好來障礙我們。
 
   經文簡釋:「寶地平正」;喻此淨心地,究竟平等,無偏無私,而能隨染淨因緣,現十法界之相用,正相契合,無有錯謬。
 
     所以「寶地平正」,土地上很平正,那就是譬喻淨心地。我們的心地乾淨了,「究竟平等」,對人與人之間,我們都用平等觀來對待,「無偏無私」,我們要訓練出我們的心沒有偏私,「而能隨染淨因緣」,我們能入人群中去,不論是污染或者是淨緣,我們的心照顧好,入濁群中,很污濁之中,我們的心也沒被染。或者是在很清淨的因緣,我們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心可以顧得很清楚,所以無偏。
     「現十法界之相用」。在這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聖,六凡就是染,四聖是淨。我們要在凡夫──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這就是染;聲聞、緣覺、菩薩、佛,那就是淨。這十法界中有染淨,我們選擇我們是要向哪個地方走,在污染的地方,我們要來度眾生,在清淨的境界,我們要殷勤精進,這就是相用。「現十法界之相用」,我們以這樣來用。我們雖然還在十法界之中,但我們要分得清楚,向污染的,我們要去度眾生;向清淨的,我們要殷勤精進。所以「正相契合」,我們要朝正的方向走,契合正道法,「金繩界道」,很平正的土地,又有金繩界道,我們能去契合正道法。因為我們能去契合,所以「無有錯謬」,我們一點點都不會偏差了。
 
   經文簡釋:「寶交露幔遍覆其上」;寶交露幔表惠物之德,遍覆其上。
 
     所以「寶交露幔」。這表示我們要培養惠物之德,要來護覆眾生,既然學佛了,接受了很多法了,這麼多法入心來,就要遍覆這苦難的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要培養惠物之德,培養惠施眾生,這個德,我們要自己培養起來,要來護覆眾生,佛陀來護覆我們,我們就要來護覆眾生。
 
   *於露地上,以寶為幔,無物不覆。幔覆於上方空中,以眾寶雜嚴飾此幔。此諭一切大乘功德寶所成的四無量心,覆蔭眾生。
 
     所以「於露地上,以寶為幔」,很多法寶,就如這樣那個幔來覆我們,我們也能將寶來惠施眾生。所以「無物不覆」,沒有眾生我們不想救度他,所以這就是護覆,就如孩子在害怕,我們趕緊用衣服將他圍抱過來,「不必怕!安全。」看看我們慈濟人,到了苦難的地方,趕緊用雙手將他攬過來,「不必怕,不必怕,過去了。」看看,像這樣的畫面有多少呢?人間菩薩就是在護覆眾生。所以「幔覆於上方空中」。我們就是這樣,如寶網一樣,無不都是法,我們要上求佛法, 下護眾生。所以「以眾寶雜嚴飾此幔」。這就是幔的意思,幔就是這樣,一項一項的寶物拼起來,這樣貫穿起來,成為網。我們要上求法,法就是寶,再下施眾生,下化眾生。所以「喻一切大乘功德寶所成的四無量心」,大家應該知道了,「覆蔭眾生」。因為我們得到佛的教育了,佛所教育我們的四無量心,這就是要覆蔭眾生的法。
 
四無量心:
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
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
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
四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又怨親平等,捨怨捨親。
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
 
     第一就是「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 讓眾生快樂,讓眾生幸福。第二是「悲無量心」,那就是能拔眾生之苦之心。所以,我們學佛要慈悲。再者要喜,常常要歡喜,「喜無量心」。修行,雖然是很辛苦,要去救人,雖然是很辛苦等等,這條路走起來是辛苦,不過心很快樂,「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這叫做喜。你要歡喜,你要先捨,你要願意付出,這就是喜。「捨無量心」,因為你上面三心都做到了,「大慈無悔」,這輩子我們造福人群,我們不後悔,「大悲無怨」,再怎麼辛苦,我們任勞任怨,都願意去付出,千萬里路來來回回,為了拔除眾生苦,我們不埋怨;看到眾生得救了,我們歡喜,這就是「捨」。 前面的捨,有去付出,所以三心,付出無所求。「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這叫做捨,付出無所求,這叫做「捨」。
     我們有多少事情做過了,皆大歡喜,完成了,幸福啊!美滿啊!慈濟人就是這樣,付出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們不說苦,我們說 「美滿啊!」,很完善,很歡喜,所以這叫做喜捨。就是有捨上面的三心,後面都沒有存在一切執著,這叫做「捨無量心」,捨掉了一切。所以也不要說:「我做成這樣,怎麼沒受到人來誇獎我?」做就做了,又要誇獎什麼?誇獎會更長大嗎?不會了啦!我們就是這樣。但是,我們做了之後,自己會歡喜,我們歡喜,沒人知道,不是很好嗎?這就是真歡喜,叫做法喜。所以「又怨親平等」,就是捨掉了怨親,沒有說這個人過去 與我有怎樣,沒有,我們全都沒有。所以「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
 
經文簡釋:「懸諸旛蓋,燒大寶香」
諸旛蓋:喻大乘諸定。
大寶香: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喻大乘戒。
 
     所以我們要「懸諸旛蓋,燒大寶香」。 就是說,旛蓋譬喻大乘諸定,我們的心要很 堅定。大寶香就是「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四諦法,我們要身體力行,再「吹四德之香」,我們要知四諦,了解苦、集、滅、道等等的法。不是說,過去的過了,那是小乘法,不是,是我們最基礎的本基地,所以我們一定要記得,「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四德」就是四無量心,就是譬喻大乘戒,大乘的戒。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經文簡釋:「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天寶華:喻佛菩薩慧。
遍布其地:喻淨心地上法爾具足三無漏學的功用。
三無漏學:戒定慧之三學。凡夫之身為有漏, 聖之身為無漏。
 
     「諸天寶華遍布其地」。天寶華譬喻佛菩薩的智慧,「遍布其地」譬喻淨心地,我 們的心一片清淨,法就是這樣具足,所以叫做「三無漏學」,戒定慧、聞思修,這都叫做三無漏學。「三無漏學」,常常說過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守好。「凡夫之身為有漏,聖者之身為無漏」。我們的身行在戒定慧,要好好戒定我們的身心,讓它無漏,我們學佛 最重要、最需要要的就是用心。淨穢全都是平正,好好將心保護好,不要有一時的錯誤,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9/25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