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9/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9/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9/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一 9月 26, 2016 3:24 pm

20160926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三變其他之大千世界淨佛國,
以上明小乘人既已回心向大,
則所證淨法立變為無漏淨土。

 用心體會,「三變其他之大千世界淨佛國」。要用心了解,其他世界能淨為佛國,這幾天一直說過了,心地,我們的心地有清淨嗎?我們的心,煩惱無明、穢濁染著的心,是不是有去除了?若有,我們的心也在變了,變污穢成為淨土。我們若是日常生活中沒有法在心裡,一大早聽的法就等於是漏掉了,漏掉了的法,就沒有在心裡了。我們的心,要用什麼方法去清除這個心的無明煩惱呢?常常說過,法一定要入心,法譬如水,能滌除垢穢,能洗滌我們心的髒污、垢穢,我們不清淨的心,我們的煩惱,唯有法才有辦法,法若未入心,就真的是「無法度」了,所以要法入心啊!

 經文說到這裡,已經是第十一品了,前面的〈法師品〉,我們能了解,有經的地方,就有佛的全身在。大家應該要記得才對,有經的地方,就能建塔,甚至不用建塔,原來就有,因為它有佛的全身在,我們的內心本來就是靈山塔在。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要知道,佛心人人本具,只是無法洗滌我們的無明煩惱,缺法水。在前面也說過了,我們需要水,但需要水要如何掘?都還是在那高原,就掘不到水。前面說過了,知道我們也想要修行,但是法都沒有入心,所以叫做乾慧地。知道人人本具佛性,知道真如本性在我們的內心,但是就不肯去真正用功,只是聽,沒有很用心,所以還是停留在很乾燥的地方,還沒有得到淨水能來滋潤我們的慧命。

 只是知道,知道歸知道,但是還無法去使用它,因為我們受無明將我們覆蓋住了。我們既然了解,知道法要入心,有法的心地,就有佛的全身在。這個道理我們若很清楚,三變其他之大千世界,淨為佛國,我們不只是淨我們自己的自心地,也能再淨化其他的土地。是啊!用心去體會,自然我們的法會又更清楚。就像前面,再前面說過的,〈化城喻品〉裡也有小乘人已經回心向大了。已經知道,我們常常獨善其身,只是停滯在小乘法,佛陀這麼用心來鼓勵我們,讓我們透徹了解,要到成佛的境界才是究竟,要不然,光是停在聲聞、停在緣覺,這樣就無法斷生死,我們還是在六道在輪迴,由不得自己,無法清楚了解煩惱是如何生來的,因緣果報是如何來。

 道理都知道,還是停在由不得自己,這樣在輪迴。所以我們光是聽法,知道歸知道,還是無法自己有自我,像諸佛法身菩薩,他與眾生有緣,就是要來度化眾生,叫做倒駕慈航。是乘他的心願來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是乘願而來。佛稱為作如來,就是以如是法而來人間,這應如是法而來人間,稱為如來,來來去去都是自如。但是我們眾生由不得自己,到哪裡去都不是我們自己能清楚,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難得人身,難遇佛法,既得人身,又遇佛法,若可以,就要趕緊明小乘。這小乘,我們到底只是獨善其身,我們很清楚這不是究竟,所以回心向大,要趕緊回轉過來,學佛的目標就是要成佛,向大乘法,這前面已經說過了。

 但要再去回憶,因每一品都有它那一品的功用,所以我們不能漏掉。法在我們的心裡,一定要好好記好不漏掉,所以要證,因為我們若透徹了解了,「證淨法」,要很透徹,很了解,回心向大之後,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入人群去才能體會,原來我們投入人群,我們的心能開闊許多,能看到很多的人間世事,苦難偏多,我們願意為他們去付出,我們能成就很多人,能了解道理。受救的人又能去救人,這樣我們看了,心會很感動,看到別人在成就,我們也很感動,我們法喜充滿。這種證,證明了大乘法是自利,也是利他,利他、自利總是這麼法喜的事。看看現在還在台灣,還在花蓮,印尼二百多位的菩薩,就是專程來了解慈濟的四合一,什麼叫做「合」,什麼叫做「和」,「合和互協」,為什麼要互愛、要協力呢?

 在他們那個地方發心投入慈濟,還要了解在台灣發祥地的菩薩,以及我們發祥地的法脈、宗門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來,什麼叫做法脈,什麼叫做宗門。他們千里迢迢來台灣,用這麼多天,從台北開始,就一直聽,剛好有國外的人回來,有看到敘利亞的主麻教授,聽到土耳其的胡光中居士,余居士(余自成),彼此之間看到了,也親自聽到了,他們現身說法。我們精舍也有清修士,有我們的同仁,與他們分享清修的生活,投入人群的價值觀,進到精舍,聽修行者自利兼利他。雖然生活從很刻苦中這樣過來,到現在能面對國際間這麼多發心人士,一位一位這樣來為他們分享,他們了解了,也是法喜充滿,昨天下午下來精舍感恩堂與他們在那裡圓緣,聽他們當地的志工分享,也是歡喜。

 坐在身邊的人就這麼向我說:「大家很歡喜,因為他們有這樣的因緣,聽到土耳其胡居士他們在分享,苦難人,人生無常,大家的感覺、感受很深。」這麼跟我說。甚至也聽到清修士還有我們的同仁,與他們分享,面對著國際,又看到我們精舍的生活,每一位師父都是這麼的殷勤,從那麼克難的生活中,到現在要面對現在全球,承擔也是很重,但是大家輕安自在,他們也很感動,這就是要來到這裡,才能真正證實這種發大心,為人群付出的感覺。

 其實印尼慈濟到現在是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來,他們也四大志業已經完成了。我聽到,經二十三年他們志業發展就那麼輝煌,四大志業已經這麼的穩定,現在在當地建醫院,他們不斷回來,聽,我向他們勉勵的話都聽進去。如「竹筒歲月」,現在他們說,一個月的竹筒回歸回來,這個月有四十幾萬支的「竹筒歲月」(指撲滿)。有的企業家發願,要募五萬支存滿的竹筒,他說:「差不多快要近五萬支了。」光一個人就領五萬支的竹筒,在他的連鎖店裡,這樣每個月回收回來,還有其他的人,總共這個月光是回收回來的竹筒,就有四十多萬支。

 這如何去發心立願?會員若再增加,這就是大家很肯定,對慈濟在當地,不論是天災,或者是無常的災難,印尼那個社會都知道慈濟,普遍都能去付出,不論是遠是近,他們的人間菩薩已經這麼穩定,而且宗教不同,互相尊重、互相感恩、互相愛。就像朝山,他們是回教徒(穆斯林)也同樣一起朝山,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也一樣,二百多人當中,什麼教徒都有,因為他們都入慈濟來了。信仰照舊信他們的宗教,但是慈濟「合和互協」,這個精神他們理解了,打開了執著,沒有執著、沒有障礙,這種的理念,這就是淨土,這就是轉變。他們能自由自在信仰他們自己的宗教,他們大家會合,能合而為一,一念心,這不就像是分身接受同一種的法,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工作,士農工商,卻是同樣一個方向。

 四十多萬支的竹筒,就是有無數的店家、企業團體都拿竹筒,企業團體都是拿竹筒,在公司裡給他的員工,給他的客戶,在一般社會上,本身就是投入會員。看,不分宗教,士農工商同一個方向,想想看,這不就是「回心向大」呢?這不就是去除了執著,沒有障礙,所以合和互協,這樣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個心這樣全都同一個方向。這就是證,「則所證淨法立變為無漏淨土」。大家已經共同就是立願、發心,就這樣變為淨土,從有漏煩惱成為無漏清淨的心地,這不就是嗎?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凡夫妄塵自局限故,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
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
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
又初表破見思惑,出火宅。
二表破塵沙惑,出化城。
三表破無明惑,至寶所。

 變,要怎麼變?要再更用心聽。我們凡夫,「凡夫妄塵自局限故」,因為我們自己都守在自己的範圍裡。「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佛陀為了很多的法要讓它歸位來,所以佛陀開始讓分身佛歸來,歸來就要讓他們有位置,所以佛陀開始這樣要說轉變的法。這個變,初變,就是表示「轉本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在字面上看起來很深,要用心聽,這就是第一變是「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二變者」,是「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這末那識,就是我們的第七識。「三變者」,是表示「第一能變阿賴耶識」。就再變到,一直二十、三十去。

 再說清楚一點,初變,第三能變,就是我們現在要初變,因為從最深的說到淺的,從最淺近的回歸向深來。我們凡夫第一項會接觸到的,那就是在六根塵,六根塵就是六根六識去接觸到外面的塵。我們剛剛說六塵境,剛剛所說過了。六根塵,那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是我們自己凡夫這個身根與外面的境界去緣,凡夫心就在這個地方產生了見思惑,見思惑產生起來了,就在這個地方造作很多的業,就是因為見思惑。這個見思惑就如火宅一樣。記得嗎?〈譬喻品〉的火宅喻。長者在火宅外一直喊:「孩子快出來啊!裡面已經火在燒了,趕緊出來!」一些孩子還在裡面,在那個地方貪玩,看到火,好像很好玩。現在的社會不就是這樣嗎?這就是見思惑,我們要破除這個見思惑,我們才有辦法出火宅。

 第二轉,那就是「表破塵沙惑」。在〈化城喻品〉,那時候殷殷善誘,導師來誘引我們。化城,大通智勝佛的時代,當時十六王子接受大乘法,但是要如何來度眾生?眾生執著在小乘中,聲聞、緣覺乘裡,導師殷殷善誘,大家這樣願意來走,卻是稍微走一下,累了,路還遠,要走的過程好像很險難。導師就不斷不斷來鼓勵,用方便法告訴他們:「你們看,寶城在近了,大家提起精神向前走,不要後退,你們若是再回去,那就會有危險的路,很危險啊!還是要向前走。」所以出化城。

 這就是我們的第七識,我們的思惟,是好是壞,我要如何能思考得到。遇到善法來時,那就要去思考,對的事情,向前走就對了。他能思考,好的、壞的;惡的,是第七識的思考,善的也是第七識,所以要進或者是要退?在化城裡,有很多人在那個地方猶豫,進退不決,這就是在第七識裡。第三就是「表破無明惑。至寶所」。開始,無明要去除,去除了無明,回小向大,那就是一心往前走,這樣就能夠到寶所去,這條路就通了。我們應該要很清楚。想要清楚,要再向下去了解。我們前面的六識,就是初變,後面第二變,是第七識,那就是心思轉變,所去造作之後,它就是回歸到第八識,在本識裡。本識就是業識,善惡業都是在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裡,所以去來受報,結果都是在阿賴耶識。我們若是現在在努力,譬如寶塔超越五乘,就是要衝出八識,到達九識,九識就是完全清淨無染,再也不會受世間種種煩惱無明將我們影響,我們的心已經通達了;不只是通,也要到達佛的境地,所以叫做通。前面的文,

經文:「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這就是前面經文,我們的心應該要更變了,變污穢為淨土,法要入心而無漏,不要漏失掉了,自然就能對法愈來愈明朗,「有法度」,有法度此身。接下來的文說,

經文:「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

經文簡釋: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毫光照東方一面,自有如是恆沙國土分身之佛。

 東方,因為釋迦牟尼佛為了要集分身佛,他的眉間毫光照東方,第一道的光照東方。所以釋迦牟尼佛所分身的分身佛,百千萬億,很多很多全都集合來。可見,光是一個東方就有這麼多這麼多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我們就能知道,法源在娑婆世界,迦毘羅衛國,釋迦牟尼佛,他的智慧,開始將法說出來,法就是流傳很多很多的世界。尤其是迦毘羅衛國的東方,它要發揮的是大乘法,那就是中國,中國再往東方過來,就是到台灣來了。大乘法,看看慈濟在台灣開始,有這麼多人間菩薩,現在也是一樣,散播在全球,就知道法就是佛的分身。所以「毫光照東方一面,自有如是恆沙國土分身之佛」。東方還有向大陸,又向台灣,從臺灣,還有東方的國家還能去將法傳過去。

經文簡釋:
「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明東方分身來集,十方分身漸至。

 所以,「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不只是土地是這樣,心地更多,人人的心地都淨化了。因為法來淨化,因為法,所以燈燈相傳,法法相傳。所以有這麼多,表示「東方分身來集,十方分身漸至」。東方的佛,已經從各方面紛紛一直靠過來,東方是這樣,十方也是一樣,這樣一直靠過來了,還有西南北方。昨天印尼慈濟人他們也都回來,看,有緬甸,還有馬來西亞,這些國家的慈濟菩薩一起來,來分享他們去緬甸中部,地震過後,他們去看那裡的災情,回來將故事說給我聽,分享勘災之後的結果。

 地震最嚴重的地方,就是在緬甸的中部,這個中部地區,在十二世紀時,以現在說來,就是近千年前的時間了,那個時候是十二世紀的時代,有一個蒲甘國在那個地方成立,蒲甘王很信仰佛法,所以在那個地方建塔。因為他是很虔誠的佛教徒,認為建塔功德大,光是在蒲甘王城,他蓋了二千二百多個塔,這是近千年前那個王城。建了二千多個塔,很大、很廣的土地,應該是跨過縣,現在是以縣界來說,總之很大、很廣。(蒲甘王)在那個地方大興土木,所有的木料,全部都用砍伐而來,一些森林的木材全都被砍伐,用很多人工,也用很多資源,集中一時,二千多座塔都要建起來。所以,塔建好了,王城建立了,這期間,這是他們的傳說,就說這期間,那個地方忽然間都乾掉了,所有的水資源或者是物資,都乾枯掉了,因為森林全都砍光了,所有的物資都集中在那個地方,建王城、建塔,建二千多個塔,所以,很多百姓無法在這樣的地方安居。

 經過了一段時間,王城也遷移了,就是要遷到其他地方,這個地方就變成了全都是塔,沒有什麼樣的人家。但是,國王還是要人在這個地方照顧這些塔,所以動員很多人,二千多座塔要好好照顧,從那個時候開始,有人世代都在那裡照顧塔。所以現在去那個地方,他們就說,那個地方周圍已經沒有人家,沒有什麼村莊,沒有房子,所以地震的災區在那個地方,最大的損壞就是那些塔,共損壞了四百四十九支塔,四百四十九座塔。有的都整個坍掉了,有的較輕微,總共是四百四十九座塔,這樣坍了。

 所以,他們從那個地方開始勘災,光是那些塔,就是要動員很多人,他們去的時候,很多人在搶救,因塔裡有寶物,從過去的塔中,宗教寺院的東西,有的東西都有刻歷史文字在,所以,那些石頭也要一直搬出來,磚啊、石啊、木啊,都要一直搬出來,動員很多人。我們的慈濟人去了,也投入幫忙搬。當地的人看到我們,知道我們是慈濟,那些官員就特別向我們介紹,有出家人在那裡搜集,每一塊磚搬出來,出家人就要檢查過,有歷史性的,他就要將它收下來。那位導遊,就是當地的官員,陪我們去的,就趕緊在僧人的袋子裡,拿起一個東西給林居士看。因為說話語言他不太能通,以為是要送他,看一看後,他就將它收下來。對方趕緊來追,「不是啊,這是要給你看,跟你說這就是寶。」我就問他:「到底那個是什麼東西?」他說:「沒有啊,就是一顆石頭。」「裡面都沒有刻字嗎?」他說:「有,有,石頭的後面有刻字。」「是啊,這就是他們的寶。」

 就是這樣,他們去看了之後,覺得附近的人家也要去看看,所以要跨過了城市,到有民間,有人住的地方。第一個接觸到的那個村,它的名稱叫做「乞丐村」,為什麼叫做「乞丐村」?他說:「住在這個村裡的人都是乞丐。」「為什麼村內的人都是乞丐呢?難道沒有年輕人?」「年輕人也是代代當乞丐。」「為什麼?」他說:「這叫做塔奴,這些都叫做塔奴。」為什麼叫做「塔奴」呢?那就是在十二世紀那時候,塔建起來之後,國王動用很多人顧這些塔,顧塔的人不能去外面工作,就是全家都要在這個地方看顧這個塔。就這樣一直承襲下來,這些人就全都不會做生意,也沒有要讀書,所以全村人的職業就是乞丐。因為很多觀光客來觀光,他們就在那裡乞討。

 昨天就提到說:「要如何輔導這些孩子能夠去讀書。」所以問我:「我們是不是來為他們蓋學校?但是蓋學校,當地的人說蓋學校也沒有用,因為他們不願意讀書。」我就告訴他們:「應該要好好去鼓勵他們,人生會轉變啊!既然慈濟人發現到,你們要去那裡蓋學校,我贊成你們,但是要長期去輔導,讓他知道,怎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生命的價值要讓他們了解,這樣他們就會去讀書,他們就會轉變。」所以,我現在給緬甸慈濟人這個使命,他們要去用心了。

經文簡釋:
「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各於其土而演說法。是東方佛來集娑婆。

 這就是法,要如何去轉變人生,就是要傳。所以說,東方的分身,法,就是佛,這樣集中來,就是等於法。我們已經了解那些法是怎麼樣,開始能夠體會。不只是東方,還有各方,「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很多分身佛全都來集了。各個在那個國土演說,全都來了,來到娑婆世界。

經文:「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

經文簡釋: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所變之土,如一佛土,平正清淨,容八方佛來集。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這段經文就是這樣說,不只是東方,還有十方的諸佛全都到達了,在這個地方,佛陀所化的地方。「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八方」就是譬喻「八正道」。「所變之土,如一佛土,平正清淨,容八方佛來集」。其實,所說的是八方都來集,會說十方,是還有天,還有地獄、阿修羅等,所以說,法,不只是在人類的八方,還有上、下,所以合起來是十方。真正能接受佛法的是十方,因為這是大乘法,大乘法要超出五乘,所以是「坐於八方」。八方,人類所接受到的佛法,要開始來歸位了,所以叫做「所變之土,如一佛土,平正清淨,容八方佛來集」,那就是人類,八方都來,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通通都來了,四維的法也都會集。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法要如何傳,我們自己受用,要如何再讓人人也能受用?這就要看我們,聽法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附註】
《法華經大成》但眾生被識惑自蔽。妄塵自局。故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識也。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也。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也。又初表破見思惑。出火宅。二表破塵沙惑。出化城。三表破無明惑。至寶所也。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6:25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9/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9/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二 9月 27, 2016 3:4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一)
 
凡夫妄塵自局限故,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
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
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
又初表破見思惑,出火宅。
二表破塵沙惑,出化城。
三表破無明惑,至寶所。


今天最難懂的是三能變,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初變是表轉第三能變,順序相反?
第二個問題如何破不同層次的惑?及其與經文譬喻的關係?
第三個問題是我查了佛學辭典以後,又出現新的佛學名詞異熟能變等?
 
三能變(佛學辭典的解釋)
 
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存在。
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起來,名為異熟能變;
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於末那識不斷的執我,發揮它恒審思量的作用,然後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為思量能變;
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了別六塵,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為了別能變。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名數)唯識論對於說萬法為識之諸變而稱八識為能變。分三種之次第說之。唯識論一曰:「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一,初能變,為八識中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以此為依於善惡業而感無記總報之異熟識故也。七識者,有覆無記而非異熟性,前六識,雖有異熟性然是從第九識起者,故名為異熟生不得謂為異熟之識也。
唯識論二曰:「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云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
二、第二能變,謂之思量識。為八識中之第七識,即未那識也。此識常恒思量第八識而計度實我實法,故名思量識。
唯識述記一本曰:「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思量第八識,度為我故。又恒審思量餘識無故,餘之二識不名思量。」
三、第三能變。謂之了別境識。眼等之六識也。此六識者,各了別麤顯之境,故名了別境識。
唯識述記一本曰:「三了別境識,即餘六識。二十論說,心境識了名之差別,是諸識之通名也。了別別境及麤顯境唯前六故,對比六塵說六識故。然濫第七,應言此六了別麤境名了別境識,以了別相麤,簡於七八故。」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變三能變對應的識破不同惑譬喻別名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破見思惑出火宅了別能變
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破塵沙惑出化城思量能變
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破無明惑至寶所異熟能變
 
我自己作了上面的表,並對於這三個問題找到初步的答案。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初變是表轉第三能變,順序相反?
答曰:「三能變」是唯識論的理論,第一能辨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二能變是第七識末那識,第三能變是六分別根塵識。
而「三變」是釋經者所整理,經文原文並無三變一詞,但國土一變、再變,共三次。例如下文(這是釋經文,非原經文)
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各將一菩薩,為供養多寶塔,來靈鷲山時。
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穢土而為淨土。(20170917)

提到三變,如來一開始變的是六分別根塵識,破見思惑。簡單講是從簡單的開始變一直到難的,所以,順序是第三能變先,再第二能變,再第一能變。
 
第二個問題如何破不同層次的惑?及其與經文譬喻的關係?
答曰:破見思惑,破塵沙惑,破無明惑,從凡夫,到聲聞、緣覺(阿羅漢果)、到菩薩、到佛。這個修行的過程,上人講過很多變,我們要朝正確的方向去走、去修行。慈濟是一個行的法門,從做中學,從學中覺,從覺中悟。我剛剛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講「異熟能變」就可以講好幾天的佛學理論,我覺得我們還是走學佛,不用走佛學。因為,當年,佛陀是做出來,修行,以行動做給大家看。再搭配不同根基因緣給予示現或開示。
結論是,把經文及上人開示記熟,平日投入社區任務,入群度眾,驗證佛法。
 
第三個問題是我查了佛學辭典以後,又出現新的佛學名詞異熟能變等?
答曰:同上,第二題已經解答。
我的觀點是,薰法香(或看晨語及人間菩提)是必要的,作個人定課是必要的,再加上志業承擔,及平日投入社區任務,入群度眾,驗證佛法。這樣是標準的修行。
 
 
 
三變其他之大千世界淨佛國,
以上明小乘人既已回心向大,
則所證淨法立變為無漏淨土。

用心體會,「三變其他之大千世界淨佛國」。要用心了解,其他世界能淨為佛國,這幾天一直說過了,心地,我們的心地有清淨嗎?我們的心,煩惱無明、穢濁染著的心,是不是有去除了?若有,我們的心也在變了,變污穢成為淨土。我們若是日常生活中沒有法在心裡,一大早聽的法就等於是漏掉了,漏掉了的法,就沒有在心裡了。我們的心,要用什麼方法去清除這個心的無明煩惱呢?常常說過,法一定要入心,法譬如水,能滌除垢穢,能洗滌我們心的髒污、垢穢,我們不清淨的心,我們的煩惱,唯有法才有辦法,法若未入心,就真的是「無法度」了,所以要法入心啊!

經文說到這裡,已經是第十一品了,前面的〈法師品〉,我們能了解,有經的地方,就有佛的全身在。大家應該要記得才對,有經的地方,就能建塔,甚至不用建塔,原來就有,因為它有佛的全身在,我們的內心本來就是靈山塔在。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要知道,佛心人人本具,只是無法洗滌我們的無明煩惱,缺法水。在前面也說過了,我們需要水,但需要水要如何掘?都還是在那高原,就掘不到水。前面說過了,知道我們也想要修行,但是法都沒有入心,所以叫做乾慧地。知道人人本具佛性,知道真如本性在我們的內心,但是就不肯去真正用功,只是聽,沒有很用心,所以還是停留在很乾燥的地方,還沒有得到淨水能來滋潤我們的慧命。

只是知道,知道歸知道,但是還無法去使用它,因為我們受無明將我們覆蓋住了。我們既然了解,知道法要入心,有法的心地,就有佛的全身在。這個道理我們若很清楚,三變其他之大千世界,淨為佛國,我們不只是淨我們自己的自心地,也能再淨化其他的土地。是啊!用心去體會,自然我們的法會又更清楚。就像前面,再前面說過的,〈化城喻品〉裡也有小乘人已經回心向大了。已經知道,我們常常獨善其身,只是停滯在小乘法,佛陀這麼用心來鼓勵我們,讓我們透徹了解,要到成佛的境界才是究竟,要不然,光是停在聲聞、停在緣覺,這樣就無法斷生死,我們還是在六道在輪迴,由不得自己,無法清楚了解煩惱是如何生來的,因緣果報是如何來。

道理都知道,還是停在由不得自己,這樣在輪迴。所以我們光是聽法,知道歸知道,還是無法自己有自我,像諸佛法身菩薩,他與眾生有緣,就是要來度化眾生,叫做倒駕慈航。是乘他的心願來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是乘願而來。佛稱為作如來,就是以如是法而來人間,這應如是法而來人間,稱為如來,來來去去都是自如。但是我們眾生由不得自己,到哪裡去都不是我們自己能清楚,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難得人身,難遇佛法,既得人身,又遇佛法,若可以,就要趕緊明小乘。這小乘,我們到底只是獨善其身,我們很清楚這不是究竟,所以回心向大,要趕緊回轉過來,學佛的目標就是要成佛,向大乘法,這前面已經說過了。

但要再去回憶,因每一品都有它那一品的功用,所以我們不能漏掉。法在我們的心裡,一定要好好記好不漏掉,所以要證,因為我們若透徹了解了,「證淨法」,要很透徹,很了解,回心向大之後,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入人群去才能體會,原來我們投入人群,我們的心能開闊許多,能看到很多的人間世事,苦難偏多,我們願意為他們去付出,我們能成就很多人,能了解道理。受救的人又能去救人,這樣我們看了,心會很感動,看到別人在成就,我們也很感動,我們法喜充滿。這種證,證明了大乘法是自利,也是利他,利他、自利總是這麼法喜的事。看看現在還在台灣,還在花蓮,印尼二百多位的菩薩,就是專程來了解慈濟的四合一,什麼叫做「合」,什麼叫做「和」,「合和互協」,為什麼要互愛、要協力呢?

在他們那個地方發心投入慈濟,還要了解在台灣發祥地的菩薩,以及我們發祥地的法脈、宗門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來,什麼叫做法脈,什麼叫做宗門。他們千里迢迢來台灣,用這麼多天,從台北開始,就一直聽,剛好有國外的人回來,有看到敘利亞的主麻教授,聽到土耳其的胡光中居士,余居士(余自成),彼此之間看到了,也親自聽到了,他們現身說法。我們精舍也有清修士,有我們的同仁,與他們分享清修的生活,投入人群的價值觀,進到精舍,聽修行者自利兼利他。雖然生活從很刻苦中這樣過來,到現在能面對國際間這麼多發心人士,一位一位這樣來為他們分享,他們了解了,也是法喜充滿,昨天下午下來精舍感恩堂與他們在那裡圓緣,聽他們當地的志工分享,也是歡喜。

坐在身邊的人就這麼向我說:「大家很歡喜,因為他們有這樣的因緣,聽到土耳其胡居士他們在分享,苦難人,人生無常,大家的感覺、感受很深。」這麼跟我說。甚至也聽到清修士還有我們的同仁,與他們分享,面對著國際,又看到我們精舍的生活,每一位師父都是這麼的殷勤,從那麼克難的生活中,到現在要面對現在全球,承擔也是很重,但是大家輕安自在,他們也很感動,這就是要來到這裡,才能真正證實這種發大心,為人群付出的感覺。

其實印尼慈濟到現在是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來,他們也四大志業已經完成了。我聽到,經二十三年他們志業發展就那麼輝煌,四大志業已經這麼的穩定,現在在當地建醫院,他們不斷回來,聽,我向他們勉勵的話都聽進去。如「竹筒歲月」,現在他們說,一個月的竹筒回歸回來,這個月有四十幾萬支的「竹筒歲月」(指撲滿)。有的企業家發願,要募五萬支存滿的竹筒,他說:「差不多快要近五萬支了。」光一個人就領五萬支的竹筒,在他的連鎖店裡,這樣每個月回收回來,還有其他的人,總共這個月光是回收回來的竹筒,就有四十多萬支。

這如何去發心立願?會員若再增加,這就是大家很肯定,對慈濟在當地,不論是天災,或者是無常的災難,印尼那個社會都知道慈濟,普遍都能去付出,不論是遠是近,他們的人間菩薩已經這麼穩定,而且宗教不同,互相尊重、互相感恩、互相愛。就像朝山,他們是回教徒(穆斯林)也同樣一起朝山,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也一樣,二百多人當中,什麼教徒都有,因為他們都入慈濟來了。信仰照舊信他們的宗教,但是慈濟「合和互協」,這個精神他們理解了,打開了執著,沒有執著、沒有障礙,這種的理念,這就是淨土,這就是轉變。他們能自由自在信仰他們自己的宗教,他們大家會合,能合而為一,一念心,這不就像是分身接受同一種的法,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工作,士農工商,卻是同樣一個方向。

四十多萬支的竹筒,就是有無數的店家、企業團體都拿竹筒,企業團體都是拿竹筒,在公司裡給他的員工,給他的客戶,在一般社會上,本身就是投入會員。看,不分宗教,士農工商同一個方向,想想看,這不就是「回心向大」呢?這不就是去除了執著,沒有障礙,所以合和互協,這樣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個心這樣全都同一個方向。這就是證,「則所證淨法立變為無漏淨土」。大家已經共同就是立願、發心,就這樣變為淨土,從有漏煩惱成為無漏清淨的心地,這不就是嗎?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凡夫妄塵自局限故,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
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
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
又初表破見思惑,出火宅。
二表破塵沙惑,出化城。
三表破無明惑,至寶所。

變,要怎麼變?要再更用心聽。我們凡夫,「凡夫妄塵自局限故」,因為我們自己都守在自己的範圍裡。「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佛陀為了很多的法要讓它歸位來,所以佛陀開始讓分身佛歸來,歸來就要讓他們有位置,所以佛陀開始這樣要說轉變的法。這個變,初變,就是表示「轉本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在字面上看起來很深,要用心聽,這就是第一變是「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二變者」,是「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這末那識,就是我們的第七識。「三變者」,是表示「第一能變阿賴耶識」。就再變到,一直二十、三十去。

再說清楚一點,初變,第三能變,就是我們現在要初變,因為從最深的說到淺的,從最淺近的回歸向深來。我們凡夫第一項會接觸到的,那就是在六根塵,六根塵就是六根六識去接觸到外面的塵。我們剛剛說六塵境,剛剛所說過了。六根塵,那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是我們自己凡夫這個身根與外面的境界去緣,凡夫心就在這個地方產生了見思惑,見思惑產生起來了,就在這個地方造作很多的業,就是因為見思惑。這個見思惑就如火宅一樣。記得嗎?〈譬喻品〉的火宅喻。長者在火宅外一直喊:「孩子快出來啊!裡面已經火在燒了,趕緊出來!」一些孩子還在裡面,在那個地方貪玩,看到火,好像很好玩。現在的社會不就是這樣嗎?這就是見思惑,我們要破除這個見思惑,我們才有辦法出火宅。

第二轉,那就是「表破塵沙惑」。在〈化城喻品〉,那時候殷殷善誘,導師來誘引我們。化城,大通智勝佛的時代,當時十六王子接受大乘法,但是要如何來度眾生?眾生執著在小乘中,聲聞、緣覺乘裡,導師殷殷善誘,大家這樣願意來走,卻是稍微走一下,累了,路還遠,要走的過程好像很險難。導師就不斷不斷來鼓勵,用方便法告訴他們:「你們看,寶城在近了,大家提起精神向前走,不要後退,你們若是再回去,那就會有危險的路,很危險啊!還是要向前走。」所以出化城。

這就是我們的第七識,我們的思惟,是好是壞,我要如何能思考得到。遇到善法來時,那就要去思考,對的事情,向前走就對了。他能思考,好的、壞的;惡的,是第七識的思考,善的也是第七識,所以要進或者是要退?在化城裡,有很多人在那個地方猶豫,進退不決,這就是在第七識裡。第三就是「表破無明惑。至寶所」。開始,無明要去除,去除了無明,回小向大,那就是一心往前走,這樣就能夠到寶所去,這條路就通了。我們應該要很清楚。想要清楚,要再向下去了解。我們前面的六識,就是初變,後面第二變,是第七識,那就是心思轉變,所去造作之後,它就是回歸到第八識,在本識裡。本識就是業識,善惡業都是在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裡,所以去來受報,結果都是在阿賴耶識。我們若是現在在努力,譬如寶塔超越五乘,就是要衝出八識,到達九識,九識就是完全清淨無染,再也不會受世間種種煩惱無明將我們影響,我們的心已經通達了;不只是通,也要到達佛的境地,所以叫做通。前面的文,

經文:「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這就是前面經文,我們的心應該要更變了,變污穢為淨土,法要入心而無漏,不要漏失掉了,自然就能對法愈來愈明朗,「有法度」,有法度此身。接下來的文說,

經文:「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

經文簡釋: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毫光照東方一面,自有如是恆沙國土分身之佛。

東方,因為釋迦牟尼佛為了要集分身佛,他的眉間毫光照東方,第一道的光照東方。所以釋迦牟尼佛所分身的分身佛,百千萬億,很多很多全都集合來。可見,光是一個東方就有這麼多這麼多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我們就能知道,法源在娑婆世界,迦毘羅衛國,釋迦牟尼佛,他的智慧,開始將法說出來,法就是流傳很多很多的世界。尤其是迦毘羅衛國的東方,它要發揮的是大乘法,那就是中國,中國再往東方過來,就是到台灣來了。大乘法,看看慈濟在台灣開始,有這麼多人間菩薩,現在也是一樣,散播在全球,就知道法就是佛的分身。所以「毫光照東方一面,自有如是恆沙國土分身之佛」。東方還有向大陸,又向台灣,從臺灣,還有東方的國家還能去將法傳過去。

經文簡釋:
「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明東方分身來集,十方分身漸至。

所以,「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不只是土地是這樣,心地更多,人人的心地都淨化了。因為法來淨化,因為法,所以燈燈相傳,法法相傳。所以有這麼多,表示「東方分身來集,十方分身漸至」。東方的佛,已經從各方面紛紛一直靠過來,東方是這樣,十方也是一樣,這樣一直靠過來了,還有西南北方。昨天印尼慈濟人他們也都回來,看,有緬甸,還有馬來西亞,這些國家的慈濟菩薩一起來,來分享他們去緬甸中部,地震過後,他們去看那裡的災情,回來將故事說給我聽,分享勘災之後的結果。

地震最嚴重的地方,就是在緬甸的中部,這個中部地區,在十二世紀時,以現在說來,就是近千年前的時間了,那個時候是十二世紀的時代,有一個蒲甘國在那個地方成立,蒲甘王很信仰佛法,所以在那個地方建塔。因為他是很虔誠的佛教徒,認為建塔功德大,光是在蒲甘王城,他蓋了二千二百多個塔,這是近千年前那個王城。建了二千多個塔,很大、很廣的土地,應該是跨過縣,現在是以縣界來說,總之很大、很廣。(蒲甘王)在那個地方大興土木,所有的木料,全部都用砍伐而來,一些森林的木材全都被砍伐,用很多人工,也用很多資源,集中一時,二千多座塔都要建起來。所以,塔建好了,王城建立了,這期間,這是他們的傳說,就說這期間,那個地方忽然間都乾掉了,所有的水資源或者是物資,都乾枯掉了,因為森林全都砍光了,所有的物資都集中在那個地方,建王城、建塔,建二千多個塔,所以,很多百姓無法在這樣的地方安居。

經過了一段時間,王城也遷移了,就是要遷到其他地方,這個地方就變成了全都是塔,沒有什麼樣的人家。但是,國王還是要人在這個地方照顧這些塔,所以動員很多人,二千多座塔要好好照顧,從那個時候開始,有人世代都在那裡照顧塔。所以現在去那個地方,他們就說,那個地方周圍已經沒有人家,沒有什麼村莊,沒有房子,所以地震的災區在那個地方,最大的損壞就是那些塔,共損壞了四百四十九支塔,四百四十九座塔。有的都整個坍掉了,有的較輕微,總共是四百四十九座塔,這樣坍了。

所以,他們從那個地方開始勘災,光是那些塔,就是要動員很多人,他們去的時候,很多人在搶救,因塔裡有寶物,從過去的塔中,宗教寺院的東西,有的東西都有刻歷史文字在,所以,那些石頭也要一直搬出來,磚啊、石啊、木啊,都要一直搬出來,動員很多人。我們的慈濟人去了,也投入幫忙搬。當地的人看到我們,知道我們是慈濟,那些官員就特別向我們介紹,有出家人在那裡搜集,每一塊磚搬出來,出家人就要檢查過,有歷史性的,他就要將它收下來。那位導遊,就是當地的官員,陪我們去的,就趕緊在僧人的袋子裡,拿起一個東西給林居士看。因為說話語言他不太能通,以為是要送他,看一看後,他就將它收下來。對方趕緊來追,「不是啊,這是要給你看,跟你說這就是寶。」我就問他:「到底那個是什麼東西?」他說:「沒有啊,就是一顆石頭。」「裡面都沒有刻字嗎?」他說:「有,有,石頭的後面有刻字。」「是啊,這就是他們的寶。」

就是這樣,他們去看了之後,覺得附近的人家也要去看看,所以要跨過了城市,到有民間,有人住的地方。第一個接觸到的那個村,它的名稱叫做「乞丐村」,為什麼叫做「乞丐村」?他說:「住在這個村裡的人都是乞丐。」「為什麼村內的人都是乞丐呢?難道沒有年輕人?」「年輕人也是代代當乞丐。」「為什麼?」他說:「這叫做塔奴,這些都叫做塔奴。」為什麼叫做「塔奴」呢?那就是在十二世紀那時候,塔建起來之後,國王動用很多人顧這些塔,顧塔的人不能去外面工作,就是全家都要在這個地方看顧這個塔。就這樣一直承襲下來,這些人就全都不會做生意,也沒有要讀書,所以全村人的職業就是乞丐。因為很多觀光客來觀光,他們就在那裡乞討。

昨天就提到說:「要如何輔導這些孩子能夠去讀書。」所以問我:「我們是不是來為他們蓋學校?但是蓋學校,當地的人說蓋學校也沒有用,因為他們不願意讀書。」我就告訴他們:「應該要好好去鼓勵他們,人生會轉變啊!既然慈濟人發現到,你們要去那裡蓋學校,我贊成你們,但是要長期去輔導,讓他知道,怎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生命的價值要讓他們了解,這樣他們就會去讀書,他們就會轉變。」所以,我現在給緬甸慈濟人這個使命,他們要去用心了。

經文簡釋:
「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各於其土而演說法。是東方佛來集娑婆。

這就是法,要如何去轉變人生,就是要傳。所以說,東方的分身,法,就是佛,這樣集中來,就是等於法。我們已經了解那些法是怎麼樣,開始能夠體會。不只是東方,還有各方,「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很多分身佛全都來集了。各個在那個國土演說,全都來了,來到娑婆世界。

經文:「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

經文簡釋: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所變之土,如一佛土,平正清淨,容八方佛來集。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這段經文就是這樣說,不只是東方,還有十方的諸佛全都到達了,在這個地方,佛陀所化的地方。「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八方」就是譬喻「八正道」。「所變之土,如一佛土,平正清淨,容八方佛來集」。其實,所說的是八方都來集,會說十方,是還有天,還有地獄、阿修羅等,所以說,法,不只是在人類的八方,還有上、下,所以合起來是十方。真正能接受佛法的是十方,因為這是大乘法,大乘法要超出五乘,所以是「坐於八方」。八方,人類所接受到的佛法,要開始來歸位了,所以叫做「所變之土,如一佛土,平正清淨,容八方佛來集」,那就是人類,八方都來,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通通都來了,四維的法也都會集。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法要如何傳,我們自己受用,要如何再讓人人也能受用?這就要看我們,聽法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附註】
《法華經大成》但眾生被識惑自蔽。妄塵自局。故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識也。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也。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也。又初表破見思惑。出火宅。二表破塵沙惑。出化城。三表破無明惑。至寶所也。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9/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