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9/27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9/27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9/27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27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二 9月 27, 2016 5:09 pm

20160927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諸佛於一念中,示現心無量世界,
六度萬行功德,難以言喻法種性,寶塔見證分身。
佛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諸法莊嚴,證此淨心地。


用心啊!諸佛於一念中能示現無量世界,而我們凡夫,我們的一念中呢?是不是也是一下子,心就能夠想很多很多的事情,不只是事情想得多,而且我們的心也即刻就可以緣很多的地方。台灣有颱風,各人都有家,現在心有回到家裡去嗎?家裡是不是門窗有關好呢?家中有哪裡需要我們關心嗎?每個人,人在這裡,這一念間,向你們提醒「家」,每個人的心就已經想到:是啊,「家」。這個心,家的印象、觀念,那就跑入我們的一念中來。跟你們說:「孩子到了哪裡讀書?美國嗎?英國嗎?日本嗎?」哪個地方,不必跟你們說出國家的名字,問你們:「孩子現在在哪裡讀書?」心一下子就到孩子讀書的國家去了。多子就多心念,到底多少孩子出國去呢?凡夫就有這樣的心念,何況佛示一念心有無量世界。我們是不是該相信,相信佛的心念,我們的心念就會這樣無阻礙,何況佛的心念呢?
 
但是,凡夫的心念是為自己,佛的心念是為天下眾生。佛的心念就是期待眾生人人,能夠一念間法入心,人人能夠透徹明道理,這是佛陀的心念。我們凡夫的心念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親人、我們所愛的人,但是佛陀的心念是所有天下眾生。所以「六度萬行功德難以言喻法種性」。諸佛菩薩的心念,念念在眾生,所以他行六度,生生世世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佛陀平常他的心念;在眾生中修萬行,造福人群,在人群中化度眾生,轉眾
生的煩惱為菩提,這就是諸佛的心念。所以,諸佛的心念,「難以言喻法種性」。要應眾生的根機,眾生什麼樣的根機,佛就要應眾生的根機,眾生多少煩惱無明,佛陀就要應多少種的法性去度化眾生。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心境,在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諸佛都是這樣。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華經》,古佛,多寶佛以寶塔現前來見證。所以佛陀他就以分身佛,那就是他的法,普遍到什麼地方去,什麼地方的法的分身就回歸來了。所以佛陀於一念中,眉間毫光一照,那就是佛的心光一照,那就是照東方,這一念中示現,號召,法歸來,歸來。自然東方是這樣,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就全都到達了。一直告訴大家「法歸位」,佛陀已將這法歸納於心,人人聽法,是不是有法歸心來嗎?我們常常在聽,是不是聽了就過去了,就漏掉了,就散落掉了呢?我們應該聽法,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見證,法要趕緊歸來,這樣我們才有法度眾生,這叫做「有法度」。「這件事情做好了嗎?」「你沒辦法,我有辦法。」那就是我將我的方法歸回,歸回我的心裡,我就有辦法,同樣的道理。
 
所以「無量世界諸法莊嚴,證此淨心地」。無量世界,我們的法不斷聽進來,在我們的心地,到底你將法聽在哪裡呢?放在哪裡呢?現在要見證時,法應該歸位來的時候了。法歸來,那就是莊嚴,「證此淨心地」。我們聽法要常常心很乾淨,無煩惱,不染著,不染著、無煩惱的心,時時接納法在心,我們要將法歸於應用時,這就是我們真正學法應用的時刻。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


佛陀已經將這個法一一歸納回來了,在場人人,也應該法再回想。很快的時間,過去佛陀所說的圓教的法,《法華經》,過去佛的小教、中乘已經回歸到大乘來,將這大乘法,從〈序品〉開始放光,彌勒菩薩請佛說法,但是佛還是在寂靜中,還是在靜中,卻是在放光。文殊菩薩開始要來釋疑,已經了解彌勒菩薩的心意,兩人就對唱,所以這是為當場的人來解疑。大家在疑,佛陀《無量義經》講完了,這個法會好像不散,佛陀在靜坐中還在發光,好像還有法要再繼續說。大家坐在那個地方久久,久久的時間,佛陀還是沒出定。像這樣的境界,這就是法,開頭我們要將它歸入心來,這個法我們有放在心裡嗎?有在心裡,這個時候我們就是法身,叫做佛的分身。趕緊將它叫回來了,我們自己的心地,我們聞法的魂,叫回來了。修行者的魂,那就是那個專念的心,不要過去了就沒有了,不可以哦!過去了,我們還是存在,活生生的法,還活在我們的心裡。所以從〈序品〉開始,佛陀的圓教開始,我們應該就是要重新拉回來了。這就是佛陀以寶塔來譬喻,寶塔的相已經突顯出超過了五趣雜居,同時也超越過了五乘法。最近跟大家這樣說過的法,應該要很清楚。大乘法已經超越了菩薩道,因為他六度萬行,長久劫的時間在人群中,不斷造福人群,廣度眾生,不離開六度。這是行菩薩因,要歸入佛果去。這我們從開始聽法一直到現在,應該就要超越了五趣,同時也超越過了五乘了。這就是佛的分身,也就是佛所說法,這個法在人人的心地裡。人人的心地,要趕緊清淨,將法歸位回來。這一念間就能這樣號召,號召這麼多的法回歸、歸來,在一念間。
 
我們也是啊!我們的一念間,剛剛跟大家說,從〈序品〉那時候,佛說《無量義經》已,佛入靜坐,這樣大家開始記得嗎?那一念心,那一念聽法的心,這樣一念間就叫回來了。有放在心的人叫回來,沒有放在心的人,就如前面的文,不含上下,「移諸天、人置於他土」,這就是法聽過了,沒有用在心裡,根機不合,所以他的法沒有留在心裡,這樣他就置於他方。或者是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他沒有那個心,沒有那個願,所以他沒有那個因緣,所以他也在他方。所以我們現在都說八方。佛陀是慈悲,為什麼會將天移去他方呢?是因為他的根機還沒成熟。就如我們人,有在聽法,也在護法,卻是要他發心修行,專心來行菩薩道,「哦!這還沒辦法。」同樣的道理,而我們專心要修行,卻是我們的心不專,法聽了就漏過去了,同樣,也是無法在這當中將分身佛接回來。就像我們聽過就忘了,我們就無法接回來;聽過還記得,有印象,我們就能接回來,這一念間,諸佛就能這樣會集回來。
 
所以說,「爾時」,爾時就是在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身諸佛。釋迦牟尼佛所講法過去的,有在我們的心裡嗎?過去的佛,二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一直留到現在,現在我們也將他的法身,他的分身,也將他接回來在我們心地裡;在我們的心地,佛的教法有入我們的心嗎?有。過去說的還記得嗎?記得。回來了,過去已經說的是什麼,我們有用功,所以法還記得住,說得出來,這就是「分身」。不只是一個人。能了解這樣的法,一個人說出去,能很多人聽,了解得到,將這個法收入心來,不是少數,有「百千萬億那由他」。因為時間長啊、久啊,所以聽法的人會愈來愈多,所以有很多。不只是在這個地方,能夠愈傳愈廣,所以「恆河沙等國土」,人多,傳的法就愈廣。所以那當中,法傳到任何一個國家,那個法就能起作用。這樣法歸入人人的心,所以「各各說法來集於此」,來來去去。最近也很多人,聽法的人回來。不只是聽法的人回來,聽法的人落實在他們的國家,在他們的國家所做的什麼事情呢?他們就回來分享。道理不就是這樣很會合嗎?
 
經文:「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


所以「如是次第」,「次第」就是前前後
後。「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十方諸佛都來了,「坐於八方」。這就是過去所講的法,有所聽的人、所集的法,全都這樣歸納。因為佛所說的五乘法,五乘法就是人乘,天乘,還有聲聞乘、辟支佛法(緣覺乘)、菩薩乘,這叫做五乘法。五乘法,其中有包括就是有天、人,所以叫做「十方」。
 
有人造善生在天堂,有的人間造惡業墮落修羅、餓鬼,那也全都有法,只是這是苦的法。佛陀要從苦法開始說,說到修善生天。從生天的法再說到超越,超越天法,那就是斷生死,那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讓我們成佛,這就是五乘法。所以,本來說十方,十方都來聽法,但是要召分身佛回來,那就是坐於八方。現在再談起了十方,那就是譬喻佛陀所說的法,還有上,還有下,上如天堂,下如地獄,這種的法,從苦法一直談到斷生死法,成佛的境界。有聽過的人全都集會。
 
經文:「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經文簡釋: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言分身佛遍滿八方,儼然一幅華藏圖。


就是這些法我們聽過,法都應該歸納在心裡,所以去除了種種煩惱,歸納法,回歸在這個道場中。所以才說,「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所以這段經文中,就是每一方的四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每一個地方都有東、南、西、北方,普遍開闊出去,這個法能度很多人,遍很廣的國土去,每一個人聽,法能流動在很廣的地方,所以「遍滿其中」。所以「分身佛遍滿八方,儼然一幅華藏圖」,就像一幅華藏圖,蓮華藏的世界一樣。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者;如是說。


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這麼說:「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說」,法就是這樣。《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這段經文就這麼說,「一切法門無盡海」,一切的法門能普遍很廣闊,無量數的眾生都能接受,天地人間,天堂、地獄應該都可以接受,同樣的道理,所以說「如是說」,就是這樣。在《大方廣佛華嚴經》雖然是談空,空掉了一切,沒有執著,那就是空掉一切的煩惱,這個法就能盡呈現,呈現莊嚴在我們的心境裡。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將這塊布畫圖,這塊布骯髒了,我們也要去清洗,洗得很乾淨,自然這幅圖能隨心所欲,就能畫出一幅很美的圖出來。同樣的道理,《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像在洗煩惱無明一樣,佛陀為我們清除掉了一切,了解人間的道理,將這法全都歸納於心來,就像蓮華藏世界一樣。


*又云,諸佛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不可言說種種佛身,此證分身。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根分別識。
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
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
梵語末那,華言染汙意。


再說,「諸佛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不可言說種種佛身」,這就是證明我們的分身。所以,佛的一念中,佛陀所講說的法,能示現在人人的心中,只要我們有將法接入心來,任何人都能將這個法示現在我們的心裡,記憶猶存。我們也能身體力行,多少慈濟人從他方國的國家,從遙遠的地方來,回來就是精進。看看兩三天前,這麼遠的路途,從印尼來到台灣。台灣的地主隊,那就是台灣的菩薩去迎接他們,陪他們回來,遠近的菩薩回來還是共同同時朝山。這不就是不論他是什麼宗教,來到這裡就是歸於一心,同時這樣朝山,這不就是同行一法嗎?朝山,那時候的心境,也是同一念中。佛的心境是這樣,凡夫的心境也能夠這樣,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我們的心境很開闊,只要煩惱無明去除了,一片清淨,所有的法歸於我們的心來,不就是一片很美的景觀嗎?所以,很多,「不可言說種種佛身,此證分身」,這就是證明分身。我們不要說:「有可能嗎?佛會將分身這樣都叫回來?分身到底是長什麼樣?」分身就是法。所以,「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剛才告訴大家,幾個孩子?在哪裡讀書?在國外或是在國內呢?你們很快將所有的國家,只要你們的孩子去過的地方,只要你們的親人去過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去過的地方,這些國家,你們很快就浮現出來了,心靈的境界就是都在一念中。於一念中有無量世界,種種的因緣,這都有因緣過。心所浮現出來的念頭,都是有因緣的,佛所浮現出來的,眾生也是與他有因緣。但是,佛陀浮現出來的都是莊嚴,因為願力,所有的因緣、願力成就這個莊嚴的世界,全都浮現,這就是來證明,人人的心地無不是淨土。

 
昨天向大家說過「變」,「三變淨土」,再為你們補充再清楚一點。初變,就是表示「轉第三能變六根分別識」。第一能變就是在很深處,就是我們的第八識。其實,第八識,是在我們的六識,六識就是六根去緣外面的境界。這個六識在緣外面的境界,是因為它有根,有五根、五塵,外面的塵境,色、聲、香、味、觸,這個塵境,所以我們去緣,才接受來,將這個意識接受來,所以成為淨染法。是淨法或是染法呢?有修行的人,世間苦難,法如是說,苦難眾生偏多,「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應該要趕緊去救度眾生,眾生煩惱偏多,應該要趕緊說法教化眾生,運用佛的法在人群中,這也是我們的根塵,我們的根、我們的意識去接觸到外面的境界,所以我們發揮了心身行動,去做救人的工作,這叫做「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叫做淨,淨法。
 
或者是染法,那就是緣色、聲、香、味、觸,想將這個東西佔為己有,我既然接觸到,我要,我的心欲要滿足,所以不擇手段,這也是在這六識緣境。其實,六識是感觸到,這六識要傳給第七識,所以「二變者」,六識接觸到之後,傳給第二個轉變,就是來到末那識。末那識就是第七識。前識分別,末那識就能去思量,菩薩緣苦眾生,這應該救,趕緊提高警覺,如何去救人,用方法,悲智雙運,這也是在末那識裡,他要動心思去思考。若是染識它一來,他就糊里糊塗去思考:要如何能得到我所愛的,我想擁有,不擇手段,我就是要如何去取得。就去造業,造很多的惡業。
 
所以,善惡無不都是在這二識中,六識去緣外面的境,第七識就像軍師一樣,就指導你:你若要,你就這麼做。這就是我們的末那識。「思」,前面叫做「見」,在六識就是「見」,你看到什麼,第七識就是「思」。
 
所以,污識,染識,若是污染,這個習氣就是造很多煩惱無明的業,看到外面的境界,吸收了,無不都是污染的業,是因為第七識給他的見解,所以思惟,思惟、見解,這樣去造業。若能造善呢?也是一樣,緣外面的境界,傳給第七識。憐憫心,思惟救度眾生,淨業行善,同樣。所以善惡都是要經過這兩個識,造作之後就要歸納,歸納進第八識。三變者就是轉入在這阿賴耶識中,那叫做藏識,好壞我都收,收在阿賴耶識裡去。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的意識,與末那識,我們要做事情要很謹慎,看到東西,以及我們在思惟一切,這都是在這二識之中。所以,梵語說末那,華言是染污意。其實它是在裡面,只是依外面六根這樣去緣,緣了之後傳給它,那就變成了染識,這就是凡夫。
 
*染汙者,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常俱。
意者,謂常思慮度量為我,即第七識


外面的東西傳來愈多,他愈糊塗,愈染愈多,所以就有「我」,一切以我為大,這種貪、瞋、癡,無不都是我見為大,所以就會生出「我慢」、「我愛」這個惑,這種癡,見解,慢。我見、我慢、我愛,這全都是惑,這就是因為外面的意根所接受,染污了第七識的糊塗。所以「意者」,意根,意識,那就是「謂常思慮度量為我」,這就是第七識。這第七識就是這樣,外面所看的,造作一切。


*又初表破見思惑,出火宅。
二表破塵沙惑,出化城。
三表破無明惑,至寶所。
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
謂此識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即第八識。


所以,再說「初表破見思惑」。我們開始要轉這個識,就要先破除了這見思惑,六識不要光是緣在這社會人間的人我是非的一切欲念,我們要將這些全都去除,才有辦法突破了這種無明,所以我們要破除無明,破除見思惑。前面的第一關,外面的境界,我們不要看到就被它黏住了。第七識,外面的東西來,我們就要將它隔離,不要照單接受,這就是「思」,要有隔離,自然就不會受到它的污染,若這樣,我們就有辦法斷生死、出火宅,要不然,三界火宅,熱火苦不堪。所以,最初我們講火宅喻,〈譬喻品〉,就是要讓我們斷見思惑,人間一切的欲念,我們要斷除。
 
第二,「破塵沙惑」。那就是在〈化城喻品〉,開始大通智勝佛為十六王子講說《法華經》圓教,同時,導師發願接引眾生,要能出化城。我們眾生聽法之後,受執著,執著在這虛幻,佛陀要破除我們這個惑,不要只是在聲聞、緣覺,執著在你自己的解脫,應該要破除,應該要入人群,去淬鍊我們自己,什麼樣的惑都永遠不會來到我們的心裡,不會入我們的心境裡,我們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不會受它迷惑了。就像〈化城喻品〉所說的法,這就是第二「破塵沙惑,出化城」。朦朧中,看到前面的化城,我們不要受迷惑,開始要去體會了解。再來,第三就是「破無明惑,至寶所」,破這無明惑,我們就能夠到真正的寶所去,就是一直到開始受記等等,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第八識,第八識叫做「藏識」。那就是,「謂此識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這大家都了解了,就是第八識。
 
所以,學佛,我們要這樣用心去體會,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間世事,一切的物質,體會了解之後,心不受外面的境界來搖動我們。修行,就是要有定心、專心,要戒除外面種種不實、虛妄的是非來擾亂我們的心,這要戒。不只是我們的行為要戒,我們的心念也要戒,那個虛妄不實種種,我們都要好好自我警覺。無明風,不知在哪個地方,在哪個人的口中,不實的事情,虛妄地傳,這不正的心就是一生起來,虛妄的心念,它就是這樣在擾亂我們的心境。就像現在的梅
姬颱風,一直在接近中,在這十天內,有三個颱風,十天前,莫蘭蒂颱風才走過了台灣,又到了大陸去。

 
在台灣,這無明風也造成了有形的器世間,有形的物質,損失很多。如看到,只是在颱風過的那段時間,很多人斷電,大家就喊:「我的地方怎麼電還沒有來。」他們不知道颱風過後,為了搶救讓電能通暢,這些人多辛苦啊!他們也有家庭,他們放下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家庭也有受損,家庭也斷水、斷電,他們將自己的家庭放著,就這樣在外面忍受風雨,做搶修工作。電線桿倒了,高壓塔倒了,電線斷了等等,他們冒著危險,從平地到山上去,這是多麼危險,在風雨中、大太陽下,為了要搶修,讓電能通。看,他們是用生命在付出,就像在人間,多少人不顧自己,就是為人群大眾付出,但是受者,能這樣得到,一時就能解開他的困難,這是有的菩薩長久陪伴,救人兼救心,是長久陪伴。這樣才能了解,就是這樣,無所求付出。但是,大多數的人呢?忘記了,或者是不了解,沒有關係的人,就在那個地方造無明風,這就是這樣。業力,大家不斷累積,沒有同理心,缺了感恩心。人人若有同理心,了解道理,道理在心的地方,「電來了,感恩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外面受風雨,冒危險,電來了,感恩啊!」
 
或者是社會平時很平安,我們懂得說感恩嗎?不知道多少人在努力,淨化人心、教育人類,人人懂道理,人人就沒有自私,以這樣的心在付出,社會祥和,人人平安,平安的日子在過,是不是有感恩呢?沒有。這全都是因為我們在懵懂中?還是聽了,不清楚,就跟著人家喊?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不明事理,使社會亂了。就像現在四大不調,很頻繁,一波未過,一波再來,所以我們要好好調心,將法釐清楚,聽進來了就不要漏掉。我們要好好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念中,就能分明天下世界,「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我們要時時(去實踐),六度萬行的功德要不斷這樣去付出,這就是法,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6:25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9/27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9/27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09/27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三 9月 28, 2016 10:47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二)
 
今天講一念,諸佛於一念中,示現心無量世界。
上人講的很清楚,舉了簡單凡夫思念孩子的心念例子,大家就懂了。
而且很慈悲,複習昨天的三變,我今天要以三變對照三識(六七八三識)的角度,再整理一次。
 
 八識華言簡釋上人開示(摘要)如何轉識成智(三轉)
六識意識意識六識去緣外面的境在六識就是「見」,你看到什麼。我們開始要轉這個識,就要先破除了這見思惑,六識不要光是緣在這社會人間的人我是非的一切欲念,我們要將這些全都去除,才有辦法突破了這種無明,所以我們要破除無明,破除見思惑。前面的第一關,外面的境界,我們不要看到就被它黏住了。
第七識,外面的東西來,我們就要將它隔離,不要照單接受,這就是「思」,要有隔離,自然就不會受到它的污染,若這樣,我們就有辦法斷生死、出火宅,要不然,三界火宅,熱火苦不堪。所以,最初我們講火宅喻,〈譬喻品〉,就是要讓我們斷見思惑,人間一切的欲念,我們要斷除。
七識末那識染汙像軍師一樣,就指導你。
染汙者,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常俱。
意者,謂常思慮度量為我,即第七識。
第七識就是「思」。污識,染識,若是污染,這個習氣就是造很多煩惱無明的業,看到外面的境界,吸收了,無不都是污染的業,是因為第七識給他的見解,所以思惟,思惟、見解,這樣去造業。我們眾生聽法之後,受執著,執著在這虛幻,佛陀要破除我們這個惑,不要只是在聲聞、緣覺,執著在你自己的解脫,應該要破除,應該要入人群,去淬鍊我們自己,什麼樣的惑都永遠不會來到我們的心裡,不會入我們的心境裡,我們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不會受它迷惑了。就像〈化城喻品〉所說的法,這就是第二「破塵沙惑,出化城」。
八識阿賴耶識藏識謂此識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即第八識。 第三就是「破無明惑,至寶所」,破這無明惑,我們就能夠到真正的寶所去,就是一直到開始受記等等,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
 
憐憫心,思惟救度眾生,淨業行善,同樣。所以善惡都是要經過這兩個識,造作之後就要歸納,歸納進第八識。三變者就是轉入在這阿賴耶識中,那叫做藏識,好壞我都收,收在阿賴耶識裡去。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的意識,與末那識,我們要做事情要很謹慎,看到東西,以及我們在思惟一切,這都是在這二識之中。所以,梵語說末那,華言是染污意。其實它是在裡面,只是依外面六根這樣去緣,緣了之後傳給它,那就變成了染識,這就是凡夫。
 
我在製表的時候,想了幾次,才釐清三變是如何轉,轉識成智。感恩上人的開示,你要如何變如何轉,軍師是誰?末那識。對象是誰?六根塵識。所以初變是啟動第七識的防毒軟體作用,我覺得上人開示,「隔離」兩個字用的好。把病毒抓出來,加以隔離。他也提到,六根塵不要被黏到,也要啟動防護及自主檢查機制,這與防毒軟體遇到有新的USB隨身碟插入,會自動掃描,或問你要不要掃描。到新的網站,有新的郵件進來等等,都會偵測。
所以,初變,表轉第三能變,就是替自己安裝一個防毒軟體,並啟動它,開始使用,就可以破見思惑,出三界火宅。
 
二變,表轉第二能變,對象是已出三界火宅的聲聞緣覺,這些大阿羅漢等。他們已經破見思惑,現在要修練的是入人群,不受染著。這個譬喻是修練一種防水、防污、防染、防震、防火的功能。初變是被動地不受影響。二變要能主動的出擊,仍然不受影響。這樣就做到破塵沙惑,出化城。
 
三變,表轉第一能變,對象是出化城願意發心立願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如果能夠破除所有的無明惑,修行到清淨,真正的清淨。就是破無明惑,至寶所。到此就已經具備受記成佛的資格。
 
昨天列的第二個問題,透過上人今天的開示才真正明白,又剛好遇到颱風假,讓我能夠心無旁騖,弄懂為止,感覺太奇妙了。
 
就如我們人,有在聽法,也在護法,卻是要他發心修行,專心來行菩薩道,「哦!這還沒辦法。」同樣的道理,而我們專心要修行,卻是我們的心不專,法聽了就漏過去了,同樣,也是無法在這當中將分身佛接回來。
就像我們聽過就忘了,我們就無法接回來;
聽過還記得,有印象,我們就能接回來,這一念間,諸佛就能這樣會集回來。
聽法、護法、專心修行,行菩薩道,不漏失,將法入心,一念間,諸佛分身諸佛就會會集回來。
 
上人在結束前,以風災停電,有人抱怨修復太慢為例作開示。
停電,已經有人在修,要同理。
復電,或是平常有電用,要感恩。
不要不明事理,又跟著人家一起喊,造作惡業。
這是一段有感而發,很重要的開示。我發現,不只停電,現在有很多的大小事,組織內、社會上的事,都有此現象,我們要警惕。也要應用今天講的三變,加以對治。
 
補充:昨天整理得表與提出的三個問題,做為參考對照。
 
三變三能變對應的識破不同惑譬喻別名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分別根塵識破見思惑出火宅了別能變
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破塵沙惑出化城思量能變
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破無明惑至寶所異熟能變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初變是表轉第三能變,順序相反?
第二個問題如何破不同層次的惑?及其與經文譬喻的關係?
第三個問題是我查了佛學辭典以後,又出現新的佛學名詞異熟能變等?
 
 
 
 
諸佛於一念中,示現心無量世界,
六度萬行功德,難以言喻法種性,寶塔見證分身。
佛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諸法莊嚴,證此淨心地。


用心啊!諸佛於一念中能示現無量世界,而我們凡夫,我們的一念中呢?是不是也是一下子,心就能夠想很多很多的事情,不只是事情想得多,而且我們的心也即刻就可以緣很多的地方。台灣有颱風,各人都有家,現在心有回到家裡去嗎?家裡是不是門窗有關好呢?家中有哪裡需要我們關心嗎?每個人,人在這裡,這一念間,向你們提醒「家」,每個人的心就已經想到:是啊,「家」。這個心,家的印象、觀念,那就跑入我們的一念中來。跟你們說:「孩子到了哪裡讀書?美國嗎?英國嗎?日本嗎?」哪個地方,不必跟你們說出國家的名字,問你們:「孩子現在在哪裡讀書?」心一下子就到孩子讀書的國家去了。多子就多心念,到底多少孩子出國去呢?凡夫就有這樣的心念,何況佛示一念心有無量世界。我們是不是該相信,相信佛的心念,我們的心念就會這樣無阻礙,何況佛的心念呢?
 
但是,凡夫的心念是為自己,佛的心念是為天下眾生。佛的心念就是期待眾生人人,能夠一念間法入心,人人能夠透徹明道理,這是佛陀的心念。我們凡夫的心念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親人、我們所愛的人,但是佛陀的心念是所有天下眾生。所以「六度萬行功德難以言喻法種性」。諸佛菩薩的心念,念念在眾生,所以他行六度,生生世世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佛陀平常他的心念;在眾生中修萬行,造福人群,在人群中化度眾生,轉眾生的煩惱為菩提,這就是諸佛的心念。所以,諸佛的心念,「難以言喻法種性」。要應眾生的根機,眾生什麼樣的根機,佛就要應眾生的根機,眾生多少煩惱無明,佛陀就要應多少種的法性去度化眾生。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心境,在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諸佛都是這樣。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華經》,古佛,多寶佛以寶塔現前來見證。所以佛陀他就以分身佛,那就是他的法,普遍到什麼地方去,什麼地方的法的分身就回歸來了。所以佛陀於一念中,眉間毫光一照,那就是佛的心光一照,那就是照東方,這一念中示現,號召,法歸來,歸來。自然東方是這樣,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就全都到達了。一直告訴大家「法歸位」,佛陀已將這法歸納於心,人人聽法,是不是有法歸心來嗎?我們常常在聽,是不是聽了就過去了,就漏掉了,就散落掉了呢?我們應該聽法,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見證,法要趕緊歸來,這樣我們才有法度眾生,這叫做「有法度」。「這件事情做好了嗎?」「你沒辦法,我有辦法。」那就是我將我的方法歸回,歸回我的心裡,我就有辦法,同樣的道理。
 
所以「無量世界諸法莊嚴,證此淨心地」。無量世界,我們的法不斷聽進來,在我們的心地,到底你將法聽在哪裡呢?放在哪裡呢?現在要見證時,法應該歸位來的時候了。法歸來,那就是莊嚴,「證此淨心地」。我們聽法要常常心很乾淨,無煩惱,不染著,不染著、無煩惱的心,時時接納法在心,我們要將法歸於應用時,這就是我們真正學法應用的時刻。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


佛陀已經將這個法一一歸納回來了,在場人人,也應該法再回想。很快的時間,過去佛陀所說的圓教的法,《法華經》,過去佛的小教、中乘已經回歸到大乘來,將這大乘法,從〈序品〉開始放光,彌勒菩薩請佛說法,但是佛還是在寂靜中,還是在靜中,卻是在放光。文殊菩薩開始要來釋疑,已經了解彌勒菩薩的心意,兩人就對唱,所以這是為當場的人來解疑。大家在疑,佛陀《無量義經》講完了,這個法會好像不散,佛陀在靜坐中還在發光,好像還有法要再繼續說。大家坐在那個地方久久,久久的時間,佛陀還是沒出定。像這樣的境界,這就是法,開頭我們要將它歸入心來,這個法我們有放在心裡嗎?有在心裡,這個時候我們就是法身,叫做佛的分身。趕緊將它叫回來了,我們自己的心地,我們聞法的魂,叫回來了。修行者的魂,那就是那個專念的心,不要過去了就沒有了,不可以哦!過去了,我們還是存在,活生生的法,還活在我們的心裡。所以從〈序品〉開始,佛陀的圓教開始,我們應該就是要重新拉回來了。這就是佛陀以寶塔來譬喻,寶塔的相已經突顯出超過了五趣雜居,同時也超越過了五乘法。最近跟大家這樣說過的法,應該要很清楚。大乘法已經超越了菩薩道,因為他六度萬行,長久劫的時間在人群中,不斷造福人群,廣度眾生,不離開六度。這是行菩薩因,要歸入佛果去。這我們從開始聽法一直到現在,應該就要超越了五趣,同時也超越過了五乘了。這就是佛的分身,也就是佛所說法,這個法在人人的心地裡。人人的心地,要趕緊清淨,將法歸位回來。這一念間就能這樣號召,號召這麼多的法回歸、歸來,在一念間。
 
我們也是啊!我們的一念間,剛剛跟大家說,從〈序品〉那時候,佛說《無量義經》已,佛入靜坐,這樣大家開始記得嗎?那一念心,那一念聽法的心,這樣一念間就叫回來了。有放在心的人叫回來,沒有放在心的人,就如前面的文,不含上下,「移諸天、人置於他土」,這就是法聽過了,沒有用在心裡,根機不合,所以他的法沒有留在心裡,這樣他就置於他方。或者是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他沒有那個心,沒有那個願,所以他沒有那個因緣,所以他也在他方。所以我們現在都說八方。佛陀是慈悲,為什麼會將天移去他方呢?是因為他的根機還沒成熟。就如我們人,有在聽法,也在護法,卻是要他發心修行,專心來行菩薩道,「哦!這還沒辦法。」同樣的道理,而我們專心要修行,卻是我們的心不專,法聽了就漏過去了,同樣,也是無法在這當中將分身佛接回來。就像我們聽過就忘了,我們就無法接回來;聽過還記得,有印象,我們就能接回來,這一念間,諸佛就能這樣會集回來。
 
所以說,「爾時」,爾時就是在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身諸佛。釋迦牟尼佛所講法過去的,有在我們的心裡嗎?過去的佛,二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一直留到現在,現在我們也將他的法身,他的分身,也將他接回來在我們心地裡;在我們的心地,佛的教法有入我們的心嗎?有。過去說的還記得嗎?記得。回來了,過去已經說的是什麼,我們有用功,所以法還記得住,說得出來,這就是「分身」。不只是一個人。能了解這樣的法,一個人說出去,能很多人聽,了解得到,將這個法收入心來,不是少數,有「百千萬億那由他」。因為時間長啊、久啊,所以聽法的人會愈來愈多,所以有很多。不只是在這個地方,能夠愈傳愈廣,所以「恆河沙等國土」,人多,傳的法就愈廣。所以那當中,法傳到任何一個國家,那個法就能起作用。這樣法歸入人人的心,所以「各各說法來集於此」,來來去去。最近也很多人,聽法的人回來。不只是聽法的人回來,聽法的人落實在他們的國家,在他們的國家所做的什麼事情呢?他們就回來分享。道理不就是這樣很會合嗎?
 
經文:「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


所以「如是次第」,「次第」就是前前後後。「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十方諸佛都來了,「坐於八方」。這就是過去所講的法,有所聽的人、所集的法,全都這樣歸納。因為佛所說的五乘法,五乘法就是人乘,天乘,還有聲聞乘、辟支佛法(緣覺乘)、菩薩乘,這叫做五乘法。五乘法,其中有包括就是有天、人,所以叫做「十方」。
 
有人造善生在天堂,有的人間造惡業墮落修羅、餓鬼,那也全都有法,只是這是苦的法。佛陀要從苦法開始說,說到修善生天。從生天的法再說到超越,超越天法,那就是斷生死,那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讓我們成佛,這就是五乘法。所以,本來說十方,十方都來聽法,但是要召分身佛回來,那就是坐於八方。現在再談起了十方,那就是譬喻佛陀所說的法,還有上,還有下,上如天堂,下如地獄,這種的法,從苦法一直談到斷生死法,成佛的境界。有聽過的人全都集會。
 
經文:「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經文簡釋: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言分身佛遍滿八方,儼然一幅華藏圖。


就是這些法我們聽過,法都應該歸納在心裡,所以去除了種種煩惱,歸納法,回歸在這個道場中。所以才說,「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所以這段經文中,就是每一方的四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每一個地方都有東、南、西、北方,普遍開闊出去,這個法能度很多人,遍很廣的國土去,每一個人聽,法能流動在很廣的地方,所以「遍滿其中」。所以「分身佛遍滿八方,儼然一幅華藏圖」,就像一幅華藏圖,蓮華藏的世界一樣。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者;如是說。


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這麼說:「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說」,法就是這樣。《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這段經文就這麼說,「一切法門無盡海」,一切的法門能普遍很廣闊,無量數的眾生都能接受,天地人間,天堂、地獄應該都可以接受,同樣的道理,所以說「如是說」,就是這樣。在《大方廣佛華嚴經》雖然是談空,空掉了一切,沒有執著,那就是空掉一切的煩惱,這個法就能盡呈現,呈現莊嚴在我們的心境裡。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將這塊布畫圖,這塊布骯髒了,我們也要去清洗,洗得很乾淨,自然這幅圖能隨心所欲,就能畫出一幅很美的圖出來。同樣的道理,《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像在洗煩惱無明一樣,佛陀為我們清除掉了一切,了解人間的道理,將這法全都歸納於心來,就像蓮華藏世界一樣。


又云,諸佛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不可言說種種佛身,此證分身。
初變者,表轉第三能變六根分別識。
二變者,表轉第二能變末那識
三變者,表轉第一能變阿賴耶識
梵語末那,華言染汙意。


再說,「諸佛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不可言說種種佛身」,這就是證明我們的分身。所以,佛的一念中,佛陀所講說的法,能示現在人人的心中,只要我們有將法接入心來,任何人都能將這個法示現在我們的心裡,記憶猶存。我們也能身體力行,多少慈濟人從他方國的國家,從遙遠的地方來,回來就是精進。看看兩三天前,這麼遠的路途,從印尼來到台灣。台灣的地主隊,那就是台灣的菩薩去迎接他們,陪他們回來,遠近的菩薩回來還是共同同時朝山。這不就是不論他是什麼宗教,來到這裡就是歸於一心,同時這樣朝山,這不就是同行一法嗎?朝山,那時候的心境,也是同一念中。佛的心境是這樣,凡夫的心境也能夠這樣,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我們的心境很開闊,只要煩惱無明去除了,一片清淨,所有的法歸於我們的心來,不就是一片很美的景觀嗎?所以,很多,「不可言說種種佛身,此證分身」,這就是證明分身。我們不要說:「有可能嗎?佛會將分身這樣都叫回來?分身到底是長什麼樣?」分身就是法。所以,「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剛才告訴大家,幾個孩子?在哪裡讀書?在國外或是在國內呢?你們很快將所有的國家,只要你們的孩子去過的地方,只要你們的親人去過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去過的地方,這些國家,你們很快就浮現出來了,心靈的境界就是都在一念中。於一念中有無量世界,種種的因緣,這都有因緣過。心所浮現出來的念頭,都是有因緣的,佛所浮現出來的,眾生也是與他有因緣。但是,佛陀浮現出來的都是莊嚴,因為願力,所有的因緣、願力成就這個莊嚴的世界,全都浮現,這就是來證明,人人的心地無不是淨土。
 
昨天向大家說過「變」,「三變淨土」,再為你們補充再清楚一點。初變,就是表示「轉第三能變六根分別識」。第一能變就是在很深處,就是我們的第八識。其實,第八識,是在我們的六識,六識就是六根去緣外面的境界。這個六識在緣外面的境界,是因為它有根,有五根、五塵,外面的塵境,色、聲、香、味、觸,這個塵境,所以我們去緣,才接受來,將這個意識接受來,所以成為淨染法。是淨法或是染法呢?有修行的人,世間苦難,法如是說,苦難眾生偏多,「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應該要趕緊去救度眾生,眾生煩惱偏多,應該要趕緊說法教化眾生,運用佛的法在人群中,這也是我們的根塵,我們的根、我們的意識去接觸到外面的境界,所以我們發揮了心身行動,去做救人的工作,這叫做「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叫做淨,淨法
 
或者是染法,那就是緣色、聲、香、味、觸,想將這個東西佔為己有,我既然接觸到,我要,我的心欲要滿足,所以不擇手段,這也是在這六識緣境。其實,六識是感觸到,這六識要傳給第七識,所以「二變者」,六識接觸到之後,傳給第二個轉變,就是來到末那識。末那識就是第七識。前識分別,末那識就能去思量,菩薩緣苦眾生,這應該救,趕緊提高警覺,如何去救人,用方法,悲智雙運,這也是在末那識裡,他要動心思去思考。若是染識它一來,他就糊里糊塗去思考:要如何能得到我所愛的,我想擁有,不擇手段,我就是要如何去取得。就去造業,造很多的惡業。
 
所以,善惡無不都是在這二識中,六識去緣外面的境,第七識就像軍師一樣,就指導你:你若要,你就這麼做。這就是我們的末那識。「思」,前面叫做「見」,在六識就是「見」,你看到什麼,第七識就是「思」。
 
所以,污識,染識,若是污染,這個習氣就是造很多煩惱無明的業,看到外面的境界,吸收了,無不都是污染的業,是因為第七識給他的見解,所以思惟,思惟、見解,這樣去造業。若能造善呢?也是一樣,緣外面的境界,傳給第七識。憐憫心,思惟救度眾生,淨業行善,同樣。所以善惡都是要經過這兩個識,造作之後就要歸納,歸納進第八識。三變者就是轉入在這阿賴耶識中,那叫做藏識,好壞我都收,收在阿賴耶識裡去。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的意識,與末那識,我們要做事情要很謹慎,看到東西,以及我們在思惟一切,這都是在這二識之中。所以,梵語說末那,華言是染污意。其實它是在裡面,只是依外面六根這樣去緣,緣了之後傳給它,那就變成了染識,這就是凡夫。
 
染汙者,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常俱。
意者,謂常思慮度量為我,即第七識


外面的東西傳來愈多,他愈糊塗,愈染愈多,所以就有「我」,一切以我為大,這種貪、瞋、癡,無不都是我見為大,所以就會生出「我慢」、「我愛」這個惑,這種癡,見解,慢。我見、我慢、我愛,這全都是惑,這就是因為外面的意根所接受,染污了第七識的糊塗。所以「意者」,意根,意識,那就是「謂常思慮度量為我」,這就是第七識。這第七識就是這樣,外面所看的,造作一切。


又初表破見思惑,出火宅。
二表破塵沙惑,出化城。
三表破無明惑,至寶所。
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
謂此識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即第八識。



所以,再說「初表破見思惑」。我們開始要轉這個識,就要先破除了這見思惑,六識不要光是緣在這社會人間的人我是非的一切欲念,我們要將這些全都去除,才有辦法突破了這種無明,所以我們要破除無明,破除見思惑。前面的第一關,外面的境界,我們不要看到就被它黏住了。第七識,外面的東西來,我們就要將它隔離,不要照單接受,這就是「思」,要有隔離,自然就不會受到它的污染,若這樣,我們就有辦法斷生死、出火宅,要不然,三界火宅,熱火苦不堪。所以,最初我們講火宅喻,〈譬喻品〉,就是要讓我們斷見思惑,人間一切的欲念,我們要斷除。
 
第二,「破塵沙惑」。那就是在〈化城喻品〉,開始大通智勝佛為十六王子講說《法華經》圓教,同時,導師發願接引眾生,要能出化城。我們眾生聽法之後,受執著,執著在這虛幻,佛陀要破除我們這個惑,不要只是在聲聞、緣覺,執著在你自己的解脫,應該要破除,應該要入人群,去淬鍊我們自己,什麼樣的惑都永遠不會來到我們的心裡,不會入我們的心境裡,我們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不會受它迷惑了。就像〈化城喻品〉所說的法,這就是第二「破塵沙惑,出化城」。朦朧中,看到前面的化城,我們不要受迷惑,開始要去體會了解。再來,第三就是「破無明惑,至寶所」,破這無明惑,我們就能夠到真正的寶所去,就是一直到開始受記等等,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第八識,第八識叫做「藏識」。那就是,「謂此識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這大家都了解了,就是第八識。
 
所以,學佛,我們要這樣用心去體會,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間世事,一切的物質,體會了解之後,心不受外面的境界來搖動我們。修行,就是要有定心、專心,要戒除外面種種不實、虛妄的是非來擾亂我們的心,這要戒。不只是我們的行為要戒,我們的心念也要戒,那個虛妄不實種種,我們都要好好自我警覺。無明風,不知在哪個地方,在哪個人的口中,不實的事情,虛妄地傳,這不正的心就是一生起來,虛妄的心念,它就是這樣在擾亂我們的心境。就像現在的梅姬颱風,一直在接近中,在這十天內,有三個颱風,十天前,莫蘭蒂颱風才走過了台灣,又到了大陸去。
 
在台灣,這無明風也造成了有形的器世間,有形的物質,損失很多。如看到,只是在颱風過的那段時間,很多人斷電,大家就喊:「我的地方怎麼電還沒有來。」他們不知道颱風過後,為了搶救讓電能通暢,這些人多辛苦啊!他們也有家庭,他們放下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家庭也有受損,家庭也斷水、斷電,他們將自己的家庭放著,就這樣在外面忍受風雨,做搶修工作。電線桿倒了,高壓塔倒了,電線斷了等等,他們冒著危險,從平地到山上去,這是多麼危險,在風雨中、大太陽下,為了要搶修,讓電能通。看,他們是用生命在付出,就像在人間,多少人不顧自己,就是為人群大眾付出,但是受者,能這樣得到,一時就能解開他的困難,這是有的菩薩長久陪伴,救人兼救心,是長久陪伴。這樣才能了解,就是這樣,無所求付出。但是,大多數的人呢?忘記了,或者是不了解,沒有關係的人,就在那個地方造無明風,這就是這樣。業力,大家不斷累積,沒有同理心,缺了感恩心。人人若有同理心,了解道理,道理在心的地方,「電來了,感恩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外面受風雨,冒危險,電來了,感恩啊!」
 
或者是社會平時很平安,我們懂得說感恩嗎?不知道多少人在努力,淨化人心、教育人類,人人懂道理,人人就沒有自私,以這樣的心在付出,社會祥和,人人平安,平安的日子在過,是不是有感恩呢?沒有。這全都是因為我們在懵懂中?還是聽了,不清楚,就跟著人家喊?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不明事理,使社會亂了。就像現在四大不調,很頻繁,一波未過,一波再來,所以我們要好好調心,將法釐清楚,聽進來了就不要漏掉。我們要好好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念中,就能分明天下世界,「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我們要時時(去實踐),六度萬行的功德要不斷這樣去付出,這就是法,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9/27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