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0/0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0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0/0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0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日 10月 02, 2016 2:35 pm

20161002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多寶佛因行願力全身恆住,
全身塔現靈山會全身佛現,
分身欲開寶塔必待本身佛,
釋迦佛本宏誓願法濟含識。

 全心、全身,大家用心啊!「多寶佛因行願力全身恆住」。用心體會,「多寶佛因行願力全身恆住」。已經這麼多天了,一直重覆,多寶佛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沒有?有啊,多寶佛與我們的關係很深,深不可分。因為人人有個靈山塔,靈山塔內那就是有多寶佛。所以,多寶佛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本具有的真如,真如本性人人本具,但是我們就是這樣,日日懵懵懂懂過日子,世界人間很多事,我們無法能清楚,更無法了解我們的生活中人事物,我們時時隨著時間這樣空白過去,隨著外面人事來計較,彼此之間造作煩惱。日子一直過,人我是非還是不斷計較,這樣懵懵懂懂在過日子,計較的生活,難免彼此的緣就會疏遠,有的就會結怨積仇,這就是我們人生所以一直有煩惱,所以一直生生世世,一生一世,恐怕愈來的世間,外在的世間,眾生共同的業會愈結愈近。

 雖然是各人造各人的業,但是各人的業愈來愈共同會合,會變成整個人間,所以佛陀說,五濁惡世。開始是人人累生世,各人造各人的業,業要如何造呢?就是人與人之間從最親的人開始,一直到親人以外的人,那就愛恨情仇,這個愛恨情仇就是來拖累我們的心,困擾我們的心。環境一點點改變就會困擾我們,所以彼此之間就是這樣不斷不斷在累積。累生累世,這個業力就愈來愈廣,與我們有關係的人,不論是恩恩愛愛,或者是仇仇恨恨,會這樣愈來愈開闊。一生一世不斷累積起來,所以變成了眾生共業。眾生這個業愈交結就愈多,愈交結就愈深。每一次的災難,就是因這樣而不斷發生起來,所以希望大家用心去體會,這個業力是怎麼來的。業力怎麼來,我們自己要很清楚來了解。所以,多寶佛他的因行,從事相來說,我們應該知道,說是外面的事相,其實要體會是在我們的內心裡;內心體會,這就是聽法能解理,法入心、解理。

 就光是說事相,在佛陀的時代,他的事相,他的故事,從佛陀在靈鷲山講法。靈鷲山,以現在的環境來說靈鷲山的實相,真實的靈鷲山,其實,講經臺不大,聞法的環境也不是很開闊,但是在我們的經典傳下來,靈山會在我們的意境就很大、很廣,因為經典中所描述的,要來聽經的人很多,幾萬人、幾千人,這樣一直一直湧進來到靈鷲山,這是在描述那個境界。其實它的真實境界,現在很多人都去過靈鷲山,去朝聖,那個地方能容納多少人呢?但是,將靈鷲山這個意境入心,人人的心意,就可以說是「心包太虛」,天地宇宙合一,我們的心能包含很開闊;但是凡夫心,再回過頭來說凡夫心,我們的心量很窄,這叫做凡夫。

 佛陀要描述他的覺悟,覺悟之後,他心境的開闊。佛陀的心那麼開闊,我們的心也能這麼開闊,因為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如本性,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一直期待,佛的心願,希望我們的心與他的心是一樣的境界,不是不可能,有可能啊!只是我們就是迷了,迷在人我是非,迷在我們的周圍境界,這就是凡夫。但是佛陀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這個心念,有那個本領,很開闊,我們能拓開我們的心胸,人人都有,所以要清楚了解。向你們說一個,幾天前的颱風,是什麼名字?最近過去的這個颱風叫做什麼名字?梅姬。梅姬再過去,前面那個颱風叫什麼名字?莫蘭蒂。這個颱風,我們記得它的名字,記得莫蘭蒂這個颱風,到底對台灣影響多大?記得嗎?

 莫蘭蒂颱風,雖然說是超級大颱風,卻因行進方向比較向南一點(對台灣本島影響減低),但是它對台灣的外島與東南部,颱風威力就不小了,造成了小琉球、澎湖、金門嚴重受損,之後到大陸去,災難也很大。有心的人就知道,災難造成很多人受災。梅姬颱風呢?經過了還不到一個星期,梅姬颱風再形成。梅姬颱風對台灣也造成很大的災難,因為從北部這樣繞過去,對南部又重新開始,又再受影響,前後同樣也是差不多,還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同樣路線又向福建去,一而再,再而三,有心的人,我們都能知道。

 若是只顧自己的人,「我家沒事。」不管別人的事,不管別人的家庭是怎樣,「那與我有什麼關係啊!」但若是有心的人,不只是有關係,身體投入群眾,伸出了雙手去付出,這樣去幫助。有的人受到幫助,就像七月間,尼伯特颱風讓太麻里遭受嚴重災難,二個多月的時間,有一大群人去關懷,颱風將幾十戶屋頂都掀了,無能力再復建的人,就需要世間有人去關懷,因這些人家像我們的親人一樣,我們為他們復建,屋頂整個都幫他蓋好了,蓋得比原來的更加堅固,經得起這兩次颱風的考驗,安全了,沒有事了。這就是因為人間有這樣有心的人,能夠關懷天下事,願意為人群付出。那些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有的從七月那個時候,尼伯特颱風過境造成的災難後,從台北、從高雄的人,這些菩薩動員起來,從臺北來,從高雄來,台灣鐵路局用專車,讓這些願意到台東去幫助人的人,鐵路局免費載送,讓這些志工坐免費的鐵路局的專車到台東。而慈濟人的動員,不只是動員人,還有東西,物資也跟著火車這樣送下來,做緊急救災使用。這也是彼此沒有關係,北部與最南端的南部,他們彼此無關,卻有這念心,愛心一動,感動人的事是很多。

 想想看,愛的力量就是這樣,與我們有關係,自然我們就會發心、出力。受到災難,有苦的人,他們的生活,我們能及時幫助,轉苦為安。這次的颱風,「梅姬」,就讓台東太麻里,是再度平安度過了。看到那些房子,為他們恢復起來了,安然自在。這就是付出的人雖然無所求,卻心安,那些人都與我們沒有關係,這就是有心的人。用這念心力去付出,這不就是菩薩──人間菩薩嗎?人間菩薩遍滿人間,但是真正的人間,凡夫的比例那就還是很大了。發心的菩薩雖說很多,溫暖滿人間,但是凡夫心念的比例更多。若要說,像我們現在,雖然哪一個地方有災難,我們到哪一個地方去救災,發心,這個心念(較少),比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我們還是經常回歸凡夫心,因我們還有很多的凡夫心。

 發菩薩心,是因外面有境界來時,我們從那個境界,「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為我們學佛,我們道理入心,所以,見苦難的眾生,我們知道要去救他,這個時候,我們的菩薩心就浮現出來,我們會精進去付出。但事情做過了,雖然我們無心去計較,「三輪體空」,這個很美的菩薩心已經完成,但是我們這念心沒有恆住,缺恆住,當我們付出時。就如昨天有千多人回來朝山,從台北回來的,還有其他外地知道要朝山,他們也回來參加,當他們發要回來朝山那念虔誠的心,這樣就回來了。昨天聽到他們佛號聲起,腳步整齊,一心從朝山步道一步一步向前,虔誠禮拜,一直到了入主堂、感恩堂來時,相信這念虔誠的心是很堅定的,但是,這個堅定的心是長或者是短暫呢?只是昨天那個時間這麼虔誠,有每天都這麼虔誠沒有?就是要問心。與我們發一念菩薩心,去行菩薩道,去救濟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這樣的心情是不是有永恆在我們的內心沒有?

 回過頭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與人計較嗎?看到境界,有起心動念嗎?那個時候,我們很辛苦去付出,不論什麼樣的環境來,都是心平氣和這樣在付出,那個心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心境相不相同呢?我們日常生活的時間,是三百六十五天為一年,但是,我們真正去幫助人的時間,到底有多久呢?所以說,平常的凡夫心,比起行菩薩道的菩薩心,比例起來,不多啊!我們虔誠在精進朝山這個比例,與我們日常生活懈怠的時間,我們比例看看,不多,何況普天之下紛紛擾擾,不明道理,搬弄是非,事情不清楚,但是一直就是這樣搬弄是非,這樣的人是多麼多啊!這種明爭暗鬥,這種社會的凡夫,又是有多少?所以說,修行,成佛,這是一件很殊勝,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多寶佛因行,就是菩薩道。因行,大家一定要記得「因行」二字。菩薩因行,寶塔現前,那就是表示行菩薩道是恆久不變,菩薩道是六度萬行。所以這因行,與眾生結善因、結善緣、造善因,這就是行菩薩道,造福萬行。在人群中,在我們平時生活人群中,入人群,看眾生的生活,眾生形形色色的無明煩惱,我們與這些眾生的無明煩惱,學佛者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我們要如何來轉眾生的無明?當然,要先轉我們自己的無明,將外面眾生的無明作為我們的警惕,我們清楚他們的煩惱原因從哪裡來。

 我們冷靜,人家這樣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迷在眾生,旁觀的人很清楚,知道他迷的原因在哪裡,我們就用心輔導他,讓他從迷茫中能夠清楚起來,所以轉迷為悟,這叫做修智慧。看別人在迷的原因是這樣,我們自己遇到境界,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原因呢?自己清楚了,自然那個迷就會淡薄了,愈淡化了那個迷,對環境很清楚,這叫做解除無明惑,我們的心境,那個無明的心就慢慢去除;無明去除,煩惱就清了,就沒有煩惱了,迷惑就會慢慢看開,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去輔導別人,這叫做智慧,減少一分的煩惱,就增長一分的智慧。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群中來增長智慧,所以智慧萬行,都是在修行,修菩薩行中這樣累積過來。

 所以叫做多寶因行,在因地時所修的行,造福人群,人群中修智慧,這叫做因行。當然,這就要從發願開始,要累生累世發願來,叫做願力,願力成就全身,那就是譬喻我們的真如。真如,真如恆住,我們古今以來,無始以來,真如本性永恆,不增不減,與佛同等,生生世世都有,只是無明將我們覆蓋住了。所以我們有願力修行,累生世在人群中,時時喜歡幫助人,時時心很清楚,這叫做精進。我們因行不斷布施、不斷精進,這念心愈來愈久,不只是在做的時候我發心,做過之後,我放下,將這念心放下,連精進的心也放下了,將精進的心放下,就變成了懈怠,所以還是反反覆覆,都叫做凡夫。希望我們要恆持精進的願力,保全我們的全身,我們的真如本性恆住,去除無明,我們的願力都常常在內心。

 所以「全身塔現靈山會全身佛現」。全身塔,就是我們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靈山,我們時時無不都在,經典,前面的〈法師品〉就這樣說,有這部經在的地方,那完全的寶塔就在那個地方,就是靈山會永住。同樣的道理,所以全身塔現靈山會,只要我們心中,這個法華的境界一直在我們心裡,法華的教法,我們常常都存在內心,這樣靈山會就永恆在我們的心裡。所以「全身塔現靈山會全身佛現」,就是多寶佛的全身在這寶塔中,寶塔出現在靈山會,已經在這部經典的法中。所以「分身欲開寶塔必待本身佛」,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二千多年前這樣應世人間,所說出來的這部經,這部經,現在所有的法都要再回憶回來,再回憶,日日回憶我們聽過的法。所以「釋迦佛本宏誓願法濟含識」。

*含識:含有心識者,即有情識眾生。心依色中,名為含識。總攝六道有情識之眾生。

 「含識」,那就是所有的眾生都叫做「含識」。因為不論是一條魚在水中,人家牠悠哉悠哉,你若是這樣將牠撈起來,那條魚就在那裡掙扎蹦跳,辛苦啊!驚惶啊!我們人無法去體會這條魚被你撈離開水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痛苦,那個時候的驚惶,牠也想要保全牠的命,但是我們凡夫不知道,我們應該要去體會這些眾生含識。一隻蚊子叮我們,我們要打牠,牠也會趕快飛走,這就是含識。所以,有情識的眾生,「心依色中」,我們的心依在不同的形色。魚,魚有魚的含識存在,狗、貓都有,但是色,讓我們看到的形不同。我們人有人的身形,也叫做色,我們的身就是一個形色,各種動物都有牠們各不同的形色,所以「心依色中」,就是每種動物都有牠的生命,有生命中就是有含識。所以含識就是「總攝六道有情識之眾生」,這個含識就是在六道的眾生。

 釋迦牟尼佛的宏誓願,就是要來救濟所有的眾生,所以,「濟含識」,就是要來救濟所有的眾生,希望人人能用愛心來疼惜動物,希望動物牠的生命安全,滿了這一生動物的業,來生人間,同樣與我們人一樣能修行。所以佛陀的《本生經》裡就有這樣,就在動物之中,佛陀也到畜生道去度眾生,用畜生道來比喻,讓我們眾生了解。總而言之,佛來人間,他的宏誓願是包含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就是佛陀心所包含要救濟的對象。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法全都收回來了,大家要回憶所了解的法。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

 這是前面已經說過的經文。下面這段經文,接下來就這樣說,

經文:「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經文簡釋:
「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聞諸佛語,所願皆同。
*開寶塔:表開權,見佛表顯實。

 現在這段經文,開始就說了,前面就已經知道,過去大家都很想要分身佛到達,分身佛到達就是已經集了,各個都安坐在他們的師子座上,大家都已經坐定了。坐定,大家就開始期待,期待佛趕緊來開這個寶塔,因為分身佛都是這樣的期待,希望釋迦佛能趕緊來開這個寶塔,每一尊分身佛都有這樣的期待。那就是譬喻法已經集中過來,分身佛到齊了,是時候了,是要開寶塔門的時候了,所以,「聞諸佛語,所願皆同」,就是是時候,應該就是要開寶塔之時。寶塔要開,就是表示開權,見佛是表示顯實,寶塔若一開,就能見到真如本性,那就是見我們的本身佛。

*塔在空中,釋迦亦住空中者,見一切佛究竟終歸於空。

 所以「塔在空中,釋迦亦住空中者」。因為寶塔已經湧現在空中,從地湧出,大家應該要記得。佛陀要來開寶塔的門,當然他也要湧現在空中。所以這個時候見一切佛,就是究竟終歸於空。這就是表示佛陀從談空而說有,這個法已經很具全了,所以是空,表示是空,一切法皆空。

經文簡釋:
「即從座起,住虛空中」;將欲開塔,而塔高妙。若非升空,云何可得。所以起身住立空中。

 「即從座起,住虛空中」,那就是「將欲開塔,而塔高妙。若非升空,云何可得」。這個塔已經浮現出來,超越,前面幾天就一直在說,超越五趣,也超越五乘教,這表示已經超越凡夫的境界了,現在開始妙法現前,就是升空了。所以若沒有超越,要如何能得到真理妙法呢?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起身住立空中」。就是要我們人人真的要去除我執,我執要全都去除。就如行菩薩道,心要常常在菩薩道,對苦難人,願意付出,與我們日常生活的人,我們也是同樣要這樣,願意付出,這樣我們就能時時道心不間斷,不要計較,一切皆空。這就是我們得到道理之後,我們的心境。

*諸佛齊集,與欲同開,顯十方諸佛無不欲於如來藏心,顯現本有之清淨法身。

 若能這樣,所以「諸佛齊集」,這就是表示道理都集中過來。「與欲同開」,法都齊集,道理整齊。所以「顯十方諸佛無不欲於如來藏心」,十方諸佛無不欲於如來藏心,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還記得七識、八識,回歸到九識來,這就是如來藏心。「顯現本有之清淨法身」,人人都本有第九識,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故釋迦牟尼即先示現住空,以顯中道之義。空則非有,住則非空,即無住而住之義。

 「故釋迦牟尼即先示現住空」,開始就是先顯示,這樣住在空中。「以顯中道之義」。從地上到空中去,上下一致,這叫做顯中道,有上有下,自然就有中間,這譬喻叫做中道。談空說有,空中妙有,這是常常跟大家說的話。「空則非有」,空就是無,不是有,「住則非空」,既然住在空,既然住了,為何叫做「空」呢?所以「空中妙有」,所以「即無住而住之義」,無住而住。

經文簡釋:
「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當時在會諸四眾等,見佛離座,故皆起立。合掌一心,瞻仰於佛。

 所以「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在這當中,佛陀顯出這個形象,就是要讓我們了解空中妙有,談空說有,空中妙有這個道理。我們這樣在做、做、做,做過去了,就是「無」,但是「有」啊!再說那一颱風,尼伯特颱風損害了台東,台東的太麻里有一些房子屋頂都掀了,大家從北部、從南部、從東部去幫助,也已經做過了,他們的房子復建起來了,這我們已經做過了。我們並沒有將這件事情放在心裡。有嗎?有啊!那些人安住了,有。所以這就是「空中妙有」,「妙有」是「真空」,我們人人做過了,我們不將它當作一回事,但是,那些人住在那裡,安穩了,住在那個地方,有啊!所以,做,就是這樣,我們若能了解,就是法。

 所以「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這個法,大家合起來用心體會,這就是當時在會諸四眾等。靈鷲山,回過頭,在靈鷲山那個地方聽法的人,回過頭來,人間的事相,見佛離座,故皆起立。合掌一心,瞻仰於佛,這就是禮儀,然後佛陀開始示現。這就是要如何將法表達出來,讓大家了解,分身佛集合,道理都到齊了,大家開始起尊重心,這就是圓教,這個法已經圓滿在這個法會中,大家過去聽的,存在內心,現在在描述的道理,理解在內心,從內心起尊重,在那個道場裡。聽起來好像很深,但是從之前一直累積過來,有記憶的人,自然法就還記得,再回顧一下,這無不都是理,從事顯理,道理行在人間,這就是要學佛的人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6:27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43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0/0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0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0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一 10月 03, 2016 2:0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月二日星期日)
 
我們知道,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佛的「知見」,要我們悟入佛的「知見」,走上清淨的菩薩道。上人一再重複,就是要我們悟入佛的「知見」。像這幾天,上人每重複一次,我對於佛法又深入一次,真是太感恩了,有這麼好的師父。
今天我想知道,將多寶佛塔解釋成自性靈山塔,是否為上人獨特的創見,於是上網搜尋,後來發現,古今的高僧大德也是持如是觀點,可以歸於這是佛的觀點,佛的知見,只不過上人更多了苦口婆心、殷殷叮嚀。
我的體會還有另外一層,那就是修行要「信解行證」,或是「聞解行證」,這個寶塔品是多寶佛來見證,是信解行證,證的階段,也是「行而自證」,「證入自性菩提」的階段。懂不懂等於是菩薩能不能畢業的考驗,怪不得上人要不斷重複,因為他希望多一點人及格,多一點人畢業。希望弟子不要讓師父失望,請大家告訴大家。
看到上人開示,也點出弟子們(眾生)面臨的問題,看得如此清楚,講得如此明白,不感慨都難。
 
用這念心力去付出,這不就是菩薩──人間菩薩嗎?人間菩薩遍滿人間,但是真正的人間,凡夫的比例那就還是很大了。發心的菩薩雖說很多,溫暖滿人間,但是凡夫心念的比例更多。若要說,像我們現在,雖然哪一個地方有災難,我們到哪一個地方去救災,發心,這個心念(較少),比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我們還是經常回歸凡夫心,因我們還有很多的凡夫心。


昨天聽到他們佛號聲起,腳步整齊,一心從朝山步道一步一步向前,虔誠禮拜,一直到了入主堂、感恩堂來時,相信這念虔誠的心是很堅定的,但是,這個堅定的心是長或者是短暫呢?只是昨天那個時間這麼虔誠,有每天都這麼虔誠沒有?就是要問心。與我們發一念菩薩心,去行菩薩道,去救濟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這樣的心情是不是有永恆在我們的內心沒有?
今天慈濟論壇閉幕式,阿尼爾釋迦法師提到,他擔心的,希望我們帶回去做成功課(Homework),竟然與上人講的是同一件事。他在發言的時候提到慈悲心(悲心),慈濟人在救災的時候很有悲心,但不能期待天天有災難。所以,要修練在平時沒有災難的時候,如何發揮自己的悲心,來對治日常生活中的小災小難。他也講到慈悲要有智慧,智慧要有慈悲。他認為悲心是智慧中非常重要且基本的一個要素,及以悲啟智。
 
我們冷靜,人家這樣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迷在眾生,旁觀的人很清楚,知道他迷的原因在哪裡,我們就用心輔導他,讓他從迷茫中能夠清楚起來,所以轉迷為悟,這叫做修智慧。看別人在迷的原因是這樣,我們自己遇到境界,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原因呢?自己清楚了,自然那個迷就會淡薄了,愈淡化了那個迷,對環境很清楚,這叫做解除無明惑,我們的心境,那個無明的心就慢慢去除;無明去除,煩惱就清了,就沒有煩惱了,迷惑就會慢慢看開,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去輔導別人,這叫做智慧,減少一分的煩惱,就增長一分的智慧。
這一段是去除無明的做法,無明去除了,心中的寶塔才會出現。我想到禪宗的宗旨,不立文字,較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覺得,見寶塔品的重要就如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因為,當我們去除無明,我們照見自己心中的靈山塔,就看到多寶佛,也就是自性佛。所以,這一觀點,又再為這一品的重要性,添上一筆。期待人人深入經文,理解經義,一起見自性寶塔。
 
 
 
多寶佛因行願力全身恆住,
全身塔現靈山會全身佛現,
分身欲開寶塔必待本身佛,
釋迦佛本宏誓願法濟含識。

 全心、全身,大家用心啊!「多寶佛因行願力全身恆住」。用心體會,「多寶佛因行願力全身恆住」。已經這麼多天了,一直重覆,多寶佛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沒有?有啊,多寶佛與我們的關係很深,深不可分。因為人人有個靈山塔,靈山塔內那就是有多寶佛。所以,多寶佛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本具有的真如,真如本性人人本具,但是我們就是這樣,日日懵懵懂懂過日子,世界人間很多事,我們無法能清楚,更無法了解我們的生活中人事物,我們時時隨著時間這樣空白過去,隨著外面人事來計較,彼此之間造作煩惱。日子一直過,人我是非還是不斷計較,這樣懵懵懂懂在過日子,計較的生活,難免彼此的緣就會疏遠,有的就會結怨積仇,這就是我們人生所以一直有煩惱,所以一直生生世世,一生一世,恐怕愈來的世間,外在的世間,眾生共同的業會愈結愈近。

 雖然是各人造各人的業,但是各人的業愈來愈共同會合,會變成整個人間,所以佛陀說,五濁惡世。開始是人人累生世,各人造各人的業,業要如何造呢?就是人與人之間從最親的人開始,一直到親人以外的人,那就愛恨情仇,這個愛恨情仇就是來拖累我們的心,困擾我們的心。環境一點點改變就會困擾我們,所以彼此之間就是這樣不斷不斷在累積。累生累世,這個業力就愈來愈廣,與我們有關係的人,不論是恩恩愛愛,或者是仇仇恨恨,會這樣愈來愈開闊。一生一世不斷累積起來,所以變成了眾生共業。眾生這個業愈交結就愈多,愈交結就愈深。每一次的災難,就是因這樣而不斷發生起來,所以希望大家用心去體會,這個業力是怎麼來的。業力怎麼來,我們自己要很清楚來了解。所以,多寶佛他的因行,從事相來說,我們應該知道,說是外面的事相,其實要體會是在我們的內心裡;內心體會,這就是聽法能解理,法入心、解理。

 就光是說事相,在佛陀的時代,他的事相,他的故事,從佛陀在靈鷲山講法。靈鷲山,以現在的環境來說靈鷲山的實相,真實的靈鷲山,其實,講經臺不大,聞法的環境也不是很開闊,但是在我們的經典傳下來,靈山會在我們的意境就很大、很廣,因為經典中所描述的,要來聽經的人很多,幾萬人、幾千人,這樣一直一直湧進來到靈鷲山,這是在描述那個境界。其實它的真實境界,現在很多人都去過靈鷲山,去朝聖,那個地方能容納多少人呢?但是,將靈鷲山這個意境入心,人人的心意,就可以說是「心包太虛」,天地宇宙合一,我們的心能包含很開闊;但是凡夫心,再回過頭來說凡夫心,我們的心量很窄,這叫做凡夫。

 佛陀要描述他的覺悟,覺悟之後,他心境的開闊。佛陀的心那麼開闊,我們的心也能這麼開闊,因為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如本性,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一直期待,佛的心願,希望我們的心與他的心是一樣的境界,不是不可能,有可能啊!只是我們就是迷了,迷在人我是非,迷在我們的周圍境界,這就是凡夫。但是佛陀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這個心念,有那個本領,很開闊,我們能拓開我們的心胸,人人都有,所以要清楚了解。向你們說一個,幾天前的颱風,是什麼名字?最近過去的這個颱風叫做什麼名字?梅姬。梅姬再過去,前面那個颱風叫什麼名字?莫蘭蒂。這個颱風,我們記得它的名字,記得莫蘭蒂這個颱風,到底對台灣影響多大?記得嗎?

 莫蘭蒂颱風,雖然說是超級大颱風,卻因行進方向比較向南一點(對台灣本島影響減低),但是它對台灣的外島與東南部,颱風威力就不小了,造成了小琉球、澎湖、金門嚴重受損,之後到大陸去,災難也很大。有心的人就知道,災難造成很多人受災。梅姬颱風呢?經過了還不到一個星期,梅姬颱風再形成。梅姬颱風對台灣也造成很大的災難,因為從北部這樣繞過去,對南部又重新開始,又再受影響,前後同樣也是差不多,還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同樣路線又向福建去,一而再,再而三,有心的人,我們都能知道。

 若是只顧自己的人,「我家沒事。」不管別人的事,不管別人的家庭是怎樣,「那與我有什麼關係啊!」但若是有心的人,不只是有關係,身體投入群眾,伸出了雙手去付出,這樣去幫助。有的人受到幫助,就像七月間,尼伯特颱風讓太麻里遭受嚴重災難,二個多月的時間,有一大群人去關懷,颱風將幾十戶屋頂都掀了,無能力再復建的人,就需要世間有人去關懷,因這些人家像我們的親人一樣,我們為他們復建,屋頂整個都幫他蓋好了,蓋得比原來的更加堅固,經得起這兩次颱風的考驗,安全了,沒有事了。這就是因為人間有這樣有心的人,能夠關懷天下事,願意為人群付出。那些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有的從七月那個時候,尼伯特颱風過境造成的災難後,從台北、從高雄的人,這些菩薩動員起來,從臺北來,從高雄來,台灣鐵路局用專車,讓這些願意到台東去幫助人的人,鐵路局免費載送,讓這些志工坐免費的鐵路局的專車到台東。而慈濟人的動員,不只是動員人,還有東西,物資也跟著火車這樣送下來,做緊急救災使用。這也是彼此沒有關係,北部與最南端的南部,他們彼此無關,卻有這念心,愛心一動,感動人的事是很多。

 想想看,愛的力量就是這樣,與我們有關係,自然我們就會發心、出力。受到災難,有苦的人,他們的生活,我們能及時幫助,轉苦為安。這次的颱風,「梅姬」,就讓台東太麻里,是再度平安度過了。看到那些房子,為他們恢復起來了,安然自在。這就是付出的人雖然無所求,卻心安,那些人都與我們沒有關係,這就是有心的人。用這念心力去付出,這不就是菩薩──人間菩薩嗎?人間菩薩遍滿人間,但是真正的人間,凡夫的比例那就還是很大了。發心的菩薩雖說很多,溫暖滿人間,但是凡夫心念的比例更多。若要說,像我們現在,雖然哪一個地方有災難,我們到哪一個地方去救災,發心,這個心念(較少),比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我們還是經常回歸凡夫心,因我們還有很多的凡夫心。

 發菩薩心,是因外面有境界來時,我們從那個境界,「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為我們學佛,我們道理入心,所以,見苦難的眾生,我們知道要去救他,這個時候,我們的菩薩心就浮現出來,我們會精進去付出。但事情做過了,雖然我們無心去計較,「三輪體空」,這個很美的菩薩心已經完成,但是我們這念心沒有恆住,缺恆住,當我們付出時。就如昨天有千多人回來朝山,從台北回來的,還有其他外地知道要朝山,他們也回來參加,當他們發要回來朝山那念虔誠的心,這樣就回來了。昨天聽到他們佛號聲起,腳步整齊,一心從朝山步道一步一步向前,虔誠禮拜,一直到了入主堂、感恩堂來時,相信這念虔誠的心是很堅定的,但是,這個堅定的心是長或者是短暫呢?只是昨天那個時間這麼虔誠,有每天都這麼虔誠沒有?就是要問心。與我們發一念菩薩心,去行菩薩道,去救濟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這樣的心情是不是有永恆在我們的內心沒有?

 回過頭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與人計較嗎?看到境界,有起心動念嗎?那個時候,我們很辛苦去付出,不論什麼樣的環境來,都是心平氣和這樣在付出,那個心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心境相不相同呢?我們日常生活的時間,是三百六十五天為一年,但是,我們真正去幫助人的時間,到底有多久呢?所以說,平常的凡夫心,比起行菩薩道的菩薩心,比例起來,不多啊!我們虔誠在精進朝山這個比例,與我們日常生活懈怠的時間,我們比例看看,不多,何況普天之下紛紛擾擾,不明道理,搬弄是非,事情不清楚,但是一直就是這樣搬弄是非,這樣的人是多麼多啊!這種明爭暗鬥,這種社會的凡夫,又是有多少?所以說,修行,成佛,這是一件很殊勝,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多寶佛因行,就是菩薩道。因行,大家一定要記得「因行」二字。菩薩因行,寶塔現前,那就是表示行菩薩道是恆久不變,菩薩道是六度萬行。所以這因行,與眾生結善因、結善緣、造善因,這就是行菩薩道,造福萬行。在人群中,在我們平時生活人群中,入人群,看眾生的生活,眾生形形色色的無明煩惱,我們與這些眾生的無明煩惱,學佛者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我們要如何來轉眾生的無明?當然,要先轉我們自己的無明,將外面眾生的無明作為我們的警惕,我們清楚他們的煩惱原因從哪裡來。

 我們冷靜,人家這樣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迷在眾生,旁觀的人很清楚,知道他迷的原因在哪裡,我們就用心輔導他,讓他從迷茫中能夠清楚起來,所以轉迷為悟,這叫做修智慧。看別人在迷的原因是這樣,我們自己遇到境界,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原因呢?自己清楚了,自然那個迷就會淡薄了,愈淡化了那個迷,對環境很清楚,這叫做解除無明惑,我們的心境,那個無明的心就慢慢去除;無明去除,煩惱就清了,就沒有煩惱了,迷惑就會慢慢看開,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去輔導別人,這叫做智慧,減少一分的煩惱,就增長一分的智慧。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群中來增長智慧,所以智慧萬行,都是在修行,修菩薩行中這樣累積過來。

 所以叫做多寶因行,在因地時所修的行,造福人群,人群中修智慧,這叫做因行。當然,這就要從發願開始,要累生累世發願來,叫做願力,願力成就全身,那就是譬喻我們的真如。真如,真如恆住,我們古今以來,無始以來,真如本性永恆,不增不減,與佛同等,生生世世都有,只是無明將我們覆蓋住了。所以我們有願力修行,累生世在人群中,時時喜歡幫助人,時時心很清楚,這叫做精進。我們因行不斷布施、不斷精進,這念心愈來愈久,不只是在做的時候我發心,做過之後,我放下,將這念心放下,連精進的心也放下了,將精進的心放下,就變成了懈怠,所以還是反反覆覆,都叫做凡夫。希望我們要恆持精進的願力,保全我們的全身,我們的真如本性恆住,去除無明,我們的願力都常常在內心。

 所以「全身塔現靈山會全身佛現」。全身塔,就是我們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這靈山,我們時時無不都在,經典,前面的〈法師品〉就這樣說,有這部經在的地方,那完全的寶塔就在那個地方,就是靈山會永住。同樣的道理,所以全身塔現靈山會,只要我們心中,這個法華的境界一直在我們心裡,法華的教法,我們常常都存在內心,這樣靈山會就永恆在我們的心裡。所以「全身塔現靈山會全身佛現」,就是多寶佛的全身在這寶塔中,寶塔出現在靈山會,已經在這部經典的法中。所以「分身欲開寶塔必待本身佛」,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二千多年前這樣應世人間,所說出來的這部經,這部經,現在所有的法都要再回憶回來,再回憶,日日回憶我們聽過的法。所以「釋迦佛本宏誓願法濟含識」。

含識:含有心識者,即有情識眾生。心依色中,名為含識。總攝六道有情識之眾生。

 「含識」,那就是所有的眾生都叫做「含識」。因為不論是一條魚在水中,人家牠悠哉悠哉,你若是這樣將牠撈起來,那條魚就在那裡掙扎蹦跳,辛苦啊!驚惶啊!我們人無法去體會這條魚被你撈離開水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痛苦,那個時候的驚惶,牠也想要保全牠的命,但是我們凡夫不知道,我們應該要去體會這些眾生含識。一隻蚊子叮我們,我們要打牠,牠也會趕快飛走,這就是含識。所以,有情識的眾生,「心依色中」,我們的心依在不同的形色。魚,魚有魚的含識存在,狗、貓都有,但是色,讓我們看到的形不同。我們人有人的身形,也叫做色,我們的身就是一個形色,各種動物都有牠們各不同的形色,所以「心依色中」,就是每種動物都有牠的生命,有生命中就是有含識。所以含識就是「總攝六道有情識之眾生」,這個含識就是在六道的眾生。

 釋迦牟尼佛的宏誓願,就是要來救濟所有的眾生,所以,「濟含識」,就是要來救濟所有的眾生,希望人人能用愛心來疼惜動物,希望動物牠的生命安全,滿了這一生動物的業,來生人間,同樣與我們人一樣能修行。所以佛陀的《本生經》裡就有這樣,就在動物之中,佛陀也到畜生道去度眾生,用畜生道來比喻,讓我們眾生了解。總而言之,佛來人間,他的宏誓願是包含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就是佛陀心所包含要救濟的對象。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法全都收回來了,大家要回憶所了解的法。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

 這是前面已經說過的經文。下面這段經文,接下來就這樣說,

經文:「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經文簡釋:
「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聞諸佛語,所願皆同。
*開寶塔:表開權,見佛表顯實。

 現在這段經文,開始就說了,前面就已經知道,過去大家都很想要分身佛到達,分身佛到達就是已經集了,各個都安坐在他們的師子座上,大家都已經坐定了。坐定,大家就開始期待,期待佛趕緊來開這個寶塔,因為分身佛都是這樣的期待,希望釋迦佛能趕緊來開這個寶塔,每一尊分身佛都有這樣的期待。那就是譬喻法已經集中過來,分身佛到齊了,是時候了,是要開寶塔門的時候了,所以,「聞諸佛語,所願皆同」,就是是時候,應該就是要開寶塔之時。寶塔要開,就是表示開權,見佛是表示顯實,寶塔若一開,就能見到真如本性,那就是見我們的本身佛。

塔在空中,釋迦亦住空中者,見一切佛究竟終歸於空。

 所以「塔在空中,釋迦亦住空中者」。因為寶塔已經湧現在空中,從地湧出,大家應該要記得。佛陀要來開寶塔的門,當然他也要湧現在空中。所以這個時候見一切佛,就是究竟終歸於空。這就是表示佛陀從談空而說有,這個法已經很具全了,所以是空,表示是空,一切法皆空。

經文簡釋:
「即從座起,住虛空中」;將欲開塔,而塔高妙。若非升空,云何可得。所以起身住立空中。

 「即從座起,住虛空中」,那就是「將欲開塔,而塔高妙。若非升空,云何可得」。這個塔已經浮現出來,超越,前面幾天就一直在說,超越五趣,也超越五乘教,這表示已經超越凡夫的境界了,現在開始妙法現前,就是升空了。所以若沒有超越,要如何能得到真理妙法呢?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起身住立空中」。就是要我們人人真的要去除我執,我執要全都去除。就如行菩薩道,心要常常在菩薩道,對苦難人,願意付出,與我們日常生活的人,我們也是同樣要這樣,願意付出,這樣我們就能時時道心不間斷,不要計較,一切皆空。這就是我們得到道理之後,我們的心境。

諸佛齊集,與欲同開,顯十方諸佛無不欲於如來藏心,顯現本有之清淨法身。

 若能這樣,所以「諸佛齊集」,這就是表示道理都集中過來。「與欲同開」,法都齊集,道理整齊。所以「顯十方諸佛無不欲於如來藏心」,十方諸佛無不欲於如來藏心,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還記得七識、八識,回歸到九識來,這就是如來藏心。「顯現本有之清淨法身」,人人都本有第九識,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故釋迦牟尼即先示現住空,以顯中道之義。空則非有,住則非空,即無住而住之義。

 「故釋迦牟尼即先示現住空」,開始就是先顯示,這樣住在空中。「以顯中道之義」。從地上到空中去,上下一致,這叫做顯中道,有上有下,自然就有中間,這譬喻叫做中道。談空說有,空中妙有,這是常常跟大家說的話。「空則非有」,空就是無,不是有,「住則非空」,既然住在空,既然住了,為何叫做「空」呢?所以「空中妙有」,所以「即無住而住之義」,無住而住。

經文簡釋:
「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當時在會諸四眾等,見佛離座,故皆起立。合掌一心,瞻仰於佛。

 所以「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在這當中,佛陀顯出這個形象,就是要讓我們了解空中妙有,談空說有,空中妙有這個道理。我們這樣在做、做、做,做過去了,就是「無」,但是「有」啊!再說那一颱風,尼伯特颱風損害了台東,台東的太麻里有一些房子屋頂都掀了,大家從北部、從南部、從東部去幫助,也已經做過了,他們的房子復建起來了,這我們已經做過了。我們並沒有將這件事情放在心裡。有嗎?有啊!那些人安住了,有。所以這就是「空中妙有」,「妙有」是「真空」,我們人人做過了,我們不將它當作一回事,但是,那些人住在那裡,安穩了,住在那個地方,有啊!所以,做,就是這樣,我們若能了解,就是法。

 所以「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這個法,大家合起來用心體會,這就是當時在會諸四眾等。靈鷲山,回過頭,在靈鷲山那個地方聽法的人,回過頭來,人間的事相,見佛離座,故皆起立。合掌一心,瞻仰於佛,這就是禮儀,然後佛陀開始示現。這就是要如何將法表達出來,讓大家了解,分身佛集合,道理都到齊了,大家開始起尊重心,這就是圓教,這個法已經圓滿在這個法會中,大家過去聽的,存在內心,現在在描述的道理,理解在內心,從內心起尊重,在那個道場裡。聽起來好像很深,但是從之前一直累積過來,有記憶的人,自然法就還記得,再回顧一下,這無不都是理,從事顯理,道理行在人間,這就是要學佛的人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2016/10/0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