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3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法華經乃真空妙有真實法,
絕言思議頓在大眾前宣說。
發宏誓願古今佛諸願道同,
分身佛集塔戶開為法求人。
「法華經乃真空妙有真實法」。用心來體會,佛陀說法四十多年間,無不都是說有談空,是應眾生根機,眾生什麼樣的根機,佛陀應他們的根機而說法。四十多年的時間,就是這樣,人就是隨著佛所說教法,就這樣來接受了,了解了,了解人間苦難事多,了解因緣果報的真理,所以隨著各人的根機,知道「苦集滅道」,知道「十二因緣」法,總是了解要戒,戒除不好的習氣,更了解要實行善,善法,要身體力行。但是,戒自己能夠斷除煩惱比較容易,身體力行善法比較困難。容易的就是與眾生隔離,無事就不用與眾生合群,我修我自己的行,這樣就沒有在人間,沒有煩惱。人間世事與我隔絕了,我就沒有煩惱,這樣就容易了。但是,要力行善法不容易,善法是要付出,付出的對象是眾生。要去付出,自己就提高警覺:不可,就是不要再攀緣了,所以多數都是獨善其身,要去兼利他人,那就困難,所以變成了執有。
佛陀認為,還是要再向大家說,一切皆空。除了不要執著以外,世間事事物物到頭來就是空,不論是人我是非,不要去計較,因為人生、老、病、死,到頭來,人生世間沒有多久,不要去計較它,說了很多因緣果報法。說不定人人過去都是我們的至親,我們所愛的,今生此世你所遇到,怨,說不定過去我們對他大傷害,是仇怨的因緣來會合,這都是因緣果報。大家聽,聽了更怕,就這樣與人隔離,不可接近啊!總是要隔離人群,這樣較安全,要不然因緣再相絆,就又是纏,纏啊,纏住了,難得解脫。
佛陀覺得:不對,觀念要改一下。這是空,空,你付出的一切;妙有,要知道這個因緣果報永遠永遠在你身邊,因為「因」若沒有了,這「果」還是永遠在。所以要了解因緣果報,要很清楚去體會那個妙有──因,如何才能消除。過去的惡因惡緣,你閃避,一直閃避,但是因的種子還在啊!還是要去面對,隨緣消業障,要去面對著這個因緣來時,你要如何去忍,忍過了過去那個惡因惡緣,在今生此世你能接受,接受之後,你要趕緊再付出,種善因、善緣,給來生來世可度的眾生。總而言之,我們惡緣也得要去面對,面對了惡緣,了了惡因,才能果報去除,惡果就去除了。我們要在人群中付出,然後這個真因,就是菩薩因的種子,就會不斷累積,累積了這些因,就是將來成佛的緣。所以叫做「菩薩因行」,就是一定要投入人群去,不要怕,雖然人間是苦,雖然因緣果報是這樣在糾纏,我們若了解道理,我們應該歡喜去接受它,接受,然後如何回報,解開了過去那分惡緣,成為感恩、歡喜,這樣就是現在我們為何要投入人群。
一直在說六度萬行,就是這樣去付出。布施,那就是不分怨憎,不分他是我怨的,是我所憎恨的人,這個人與我無緣,我不願意給他,我不願意與他在一起,我不願意與他一起做事,這就不可了。與我們無緣,就是過去有因,你有造了這種不好的緣,今生他對你有排斥,你對他感覺就是沒有那個緣,而你也閃避他,像這樣,這個緣無法結合起來,將來你想要行菩薩道,因,這個因中就會帶著那分逆緣。修行就是要如何結好緣,人人的緣,到頭來都是順善緣。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今生此世了解道理,我們懂得要如何讓,要如何付出,該退一步時,退一步;該進一步積極去幫助,我們就要積極去幫助。
這是了解道理,才會知道方法如何度眾生。這是真空妙有真實法,這是在《法華經》裡面所教我們的,我們了解大道理了,但是生活在微細的生活中,我們在生活中待人承事,將這個大道理用在日常的生活。真空,但是日常空不了啊!怎會空不了呢?我們就是了解道理,不要與他計較,一切皆空,這就是空了。妙有,真正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在生活中,大家這麼辛苦,多我一分的力量,就能減輕別人的辛苦。別人十分的辛苦,我們出一分的力,至少他也能夠剩下九分的辛苦而已,因為多我們一分的力量,就會減輕他的辛苦,不論你幫助他幾分,就能減他幾分的辛苦。這就是真有,雖然小小的付出,但是也是有那個久久的因在其中。
常常說,點滴成河,河水不就是這樣累積起來,小小的雨點,變成了很大的雨量;小小的一個缸,一滴一滴的水,滴久也會滿缸。同樣的道理,真空妙有,不要想善小而不為,也不要惡小而為之,也不行,一點點的惡、一點點的起心動念都不可以。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空,凡事不要計較,對人怎麼樣,我們就要用善解,時時感恩,這都是日常很簡單的生活,卻是有深深的道理存在。所以「真空妙有」若用這樣來解釋,哪有什麼多困難呢?哪有多大的道理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時時做得到,這是真實法,這是《法華經》教我們的道理。
所以「絕言思議頓在大眾前宣說」。其實都是在我們的面前,佛陀用種種的方法,這麼深奧的道理,若要說得很深,絕言思議。其實,將它講淺一點,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的大道理,在大眾中隨機投教,這種「頓在大眾前宣說」,讓大家很快就了解,頓,頓悟,同樣的道理,「若這樣說我了解了,若這樣說,在生活中啊!」是啊,就是這麼簡單,待人接物,自己的修養,付出的德行,就是這樣,都在日常的生活中,這大家都很容易了解。所以《法華經》裡很多的譬喻,譬喻言詞,讓大家清楚了解,這麼簡單,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發宏誓願古今佛諸願道同」。人人要發宏誓願,從過去過去的無量劫前的諸佛,與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還有未來,古今諸佛願道同,都是要去接近人群,都是要為眾生付出,同樣的道理,所以說「佛佛道同」,來來回回沒有離開人群,沒有離開人間,沒有離開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
眾生剛強,才需要佛來人間降伏,眾生那個頑固的煩惱,這就要大覺者講種種法,才有辦法去體會,這就是佛來人間的目標,古今諸佛諸道、諸願都是一樣,「諸願道同」,這些誓願全都一樣,這是諸佛。我們大家共同在修行,應該也要有共同的誓願,「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我們不要讓眾生有煩惱,我們的習氣要改變,才不會讓人看到我們的態度,看到我們,聽到我們的聲音不歡喜。因為我們出的就是惡言、惡口,我們的態度,我們的威儀、禮節一定要有,「禮者,理也」,「理者,禮也」,一定有道理,那就是要有禮節,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這就是法。
法從佛口出,教導我們了解,所以「分身佛集」。我們都了解了,你也了解,我也了解,他也了解,人人都了解了,這出在佛,這樣的道理,人人體會了解了。共同這個法,眾生有苦,就是我們要去幫助他;不了解的心結,我們要去幫助他打開那個心結,去除煩惱;有苦難,我們要趕緊幫助他,這就是付出。所以付出很容易,佛陀無不都是教菩薩法,菩薩法離不開「六度萬行」,就是布施,去付出。不論是利的布施,或者是語言的布施,或者是力量的布施,或者是關懷膚慰的布施等等,這人人都做得到。不是我有錢才能去布施,不是啊!就像天下間,苦難的國家很多,貧困的人很多,現在多少人在不同的國家,同時在幫助貧困苦難人,投入在災區裡,去援助、救拔受災的人,這有多少啊!就說在現在,說在最近,臺灣,我們農委會的米經過了慈濟,已經分送到了好幾個國家,這些國家我們分送出去的米糧,這幾個月已在好幾個國家開始發放了。
光說在柬埔寨,我們在二十幾年前,那時戰後很危險,要救濟,為了安全,他們的國家就要再用坦克車,就是戰車,它要走在前面,後面是要去救濟的車子,車輪要跟在戰車的後面,走它走過的路,因為那個地方遍地都是地雷,就是炸彈,他們說叫做「蝴蝶雷」,小小顆,遍布整個土地,若去碰到它,就爆炸起來了,所以就要用戰車帶路走,後面的車再跟著戰車走過的路走,救濟,也曾經過這樣呢!所以,二十幾年來,他們在馬路上或者是地上都一直在除雷,就是埋在土地下,一直去收,現在那個地方,那個國家,貧困的人依舊很多,現在我們的因緣又回來了,在那個地方重新開始,已經有五位慈濟的種子在那個地方受證了。在那裡,我們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將白米送過去,今年也有六百噸的米送過去到那裡。
在那裡,從八月開始,他們就去與政府溝通,讓政府解了,所以現在這六百噸的米,分成了十二個縣市,一千個鄉村,在九月間已經發放過四個縣市,發放達一萬五千多戶,所以分成幾梯次去發放,四個縣市,到九月,已經發過四個縣市,也已經一百九十多個村,四千多戶(四千四百五十七戶),四千四五百戶人家已領到白米了,能照顧到的貧戶愈來愈普遍了,已經發出一百七十八公噸的米了,還剩四百多噸,繼續繼續安排。第四次的發放(布雷寶縣),很大場,這麼大場的發放,就有新加坡、就有馬來西亞的慈濟人,就共同五六十人再去支援他們。這大場的發放,很感恩,發現到當地雖然才只有五位委員受證,已經與當地政府的安排,與省長、與縣長、與市長、與村長,重重的安排,都安排得很好。而且,除了鄉村發放,還有在清真寺,那就是穆斯林的,回教(伊斯蘭教)的教堂,也去為穆斯林發放,在清真寺裡,進行大型的發放。
回教的教長,穆斯林教徒都很感恩,來自臺灣這麼好的白米,是由佛教這樣來發放,發放是這麼尊重的發放,而且都是貧中之貧困的人,領到這樣的米,最最需要的人,皆大歡喜啊!這不分宗教。再隔天,又到另一間寺院(布雷寶縣三隆區三隆戈達佛塔),這間寺院的法師、住持,也很感恩,因為遇到這個時間就是他們的亡人節,亡人節就像我們這裡的清明節一樣,要為祖先求福,但是,那裡的風俗是在這半個月的時候,當地人每天都要送飯,送米飯到寺院供僧,說這是回向給祖先。寺院整天都是一直誦經,誦經的聲音很大,整個村莊,從寺院放送出去,那個誦經的聲音,人就是不斷,人人都來供僧,拿飯與米來供僧。
但是這次慈濟人到寺院去,做了一個很大場的發放,那裡的出家眾,就是僧人、住持,很感恩,就將誦經的聲音關起來,讓慈濟發放的聲音明亮起來,要如何叫人開始如何來帶動、說話,並將拿著領米的單(發放通知單),按戶這樣唱名。除了唱名領米以外,又向他們說話,環保的意識,要如何做環保,教他們做環保的方法。向人人提倡「竹筒歲月」。村長(貝平樂村長,徒樂谷薩Thlork Kosal)陪著慈濟人,還未發放之前,去發領米單之前,就開始跟他們說「竹筒歲月」的故事,告訴他們要去收集那些寶特瓶,這環保的觀念,都向他們說得很清楚,尤其是在那領米單的後面印著「小錢可以行大善」,環保的理念,都將它印在那個地方。村長,里長、村長要不斷和他們互動,所以鄉親要來領米時,就是這樣帶著寶特瓶來。
在寺院這一場,有村長將寶特瓶,要這些人集中來,拿去賣,也帶來二十幾萬元呢!二十幾萬元,其實是臺幣一千五百多元。就說,這些錢就是這些村民做環保,收寶特瓶賣來的錢,就是這些。還有另外一個地方在發放時,兩場發放都將那些寶特瓶回收過來,共賣了二千多元柬幣,那就是我們的臺幣十五元。這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帶動環保,用愛的理念去付出,不分宗教,在清真寺發放,發放給穆斯林,在佛寺裡發放,就發放給一般民眾,這不分宗教,這樣已經發了二百多…將近二百噸。後面還有四百多噸,同樣分批不斷不斷,是去接近人群,用膚慰的愛,用佛教精神理念去引導他們向善,去引導他們體會愛物、愛人的道理,這就是愛的力量。
所以說,這就是分身,看看柬埔寨也是用這個方法去,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也是隨喜功德,同樣知道那個地方人力不夠,他們發願,願意去幫助他們。若要發放時,他們就會去幫助他們,在那裡帶動當地,志工慢慢也帶動起來了,村長陪著慈濟人走,也已經登記要當志工了。遠途的人來協助當地人度眾生,這不就是嗎?不論是遠來的多寶佛,或者是就地的釋迦牟尼佛,佛心為己心,我們用釋迦佛的法入我們的心,人人都是釋迦佛。總而言之,愛的力量都是在覺有情中去付出,所以我們要很用心。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愛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看看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
聖主世尊,那就是多寶佛,已經久前就滅度了,但是還是為了釋迦佛在娑婆世界講《法華經》,所以從遠途而來,也是為了聽經。既然是這樣,為何我們大家不願意呢?我們大家現在也是在學佛,無非我們要好好用心,無不都是用心去體會,要勤,我們要為法。聽法了解,我們才懂得勤修,才懂得勤修戒、定、慧,才懂得知道要好好將我們的行為收攝好。我們要定下我們的心,我們要發揮我們的智慧,將「六度萬行」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行菩薩因,向佛果的方向去。所以下面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此頌多寶如來本願。塔現證聽經,以勸四眾當求法宏傳大乘實法,如佛本願。
彼佛,就是釋迦牟尼佛說,那尊佛,「此佛」,這尊佛,那就是多寶佛,這尊佛已經滅度很久了,無央數劫,就是很久了。他還是有那個心願,哪一個地方,講《法華經》的地方,我就是到那個地方去聽經,去做見證,這就是那尊佛,這樣的心願。這段經文完全都是複誦,是偈文,在表述多寶佛的本願。他的塔現前聽法,來見證,他勸導我們人人,四眾,就是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四眾要懂得勤求法;要除了求法以外,我們還要弘傳大乘法。大乘的實法,我們要聽,我們要求法,我們要傳法,這是佛的本願。過去的佛是這樣,現在的佛也是這樣;過去聽法是這樣,現在我們聽法也要這樣。我們要「當求法弘傳大乘實法」,就「如佛本願」。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本願。
經文簡釋:
「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言佛滅已久,不可計劫。
無央數:即梵語阿僧祇,真如覺性永恆不增減。
所以「此佛滅度,無央數劫」。這尊佛,多寶佛他就是滅度已經很久了,表示佛滅度這麼久,無法去計算的時間,叫做「無央數劫」,無央數劫就是無法計算的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就是無法計算。所以「真如覺性永恆不增減」。這是表示我們的真如覺性,多寶佛在寶塔中,人人,我們的真如,我們的心地寶塔,我們的心地寶塔都有多寶佛在,這就是我們眾生的覺性。眾生具有真如覺性,這是永恆的,不增不減,永遠都有。一直向大家這樣說,經文也是一直這樣的強調。
經文簡釋:
「處處聽法,以難遇故」;處處化往,聽說妙法。以法高妙,難得遇故。法如優曇,故云難遇。
所以「處處聽法,以難遇故」。因為這尊佛,多寶佛,到處講《法華經》,他就是到處去聽法,只要講《法華經》的地方,他就是寶塔現前,這就是在勸我們,四眾人人要勤求法的意思,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也要這樣勤求法。所以「處處化往」,到處都是這樣去。「聽說妙法」,所要的,所要求的,那就是妙法。「以法高妙,難得遇故」,因為這個法真的是很高,就如寶塔升在虛空一樣,超越了五乘,至高無上的妙法,所以,難得遇。「法如優曇」。優曇是一種花,這種花,開了,很快就謝了,也要很久很久,難得開一次,這是古代難得遇的,都將它當作是優曇花來譬喻。因為過去說千年才能開一次,就是難遇,一開,很快就沒有了、凋謝了,所以叫做優曇缽華,這是從前常常提起。「故云難遇」。千年才能開一次,一開,很快就沒了,所以,難得遇。
經文簡釋:
「彼佛本願:我滅度後」;明願力處處聽經。
「彼佛本願:我滅度後」,這就是那尊佛的本願,那尊佛就是我們的內心,人人的真如本性,自古以來應該我們都有真如本性。所以他的願,應該我們在塵點劫前,我們就發這樣的願了。所以「我滅度後」,這就是說來來去去,生生滅滅,人生有這樣來來去去,但是本願是永恆,本願永恆。真如是不生滅,而人生事相有「生老病死」,但是真如本性是永恆的。這就是表示「明願力處處聽經」,我們既然是永恆,生生世世,這個地方的「處處」就是生生世世,能夠聽到,能夠得到《法華經》,我們一定要去聽,要去了解。
*彼多寶佛,本發誓願:於我此身,滅度之後。
「彼多寶佛,本發誓願:於我此身,滅度之後」。就是那尊佛,他有這樣的誓願,我們人人也是一樣,我們若有聽經,法要入心來,法入心之後,我們這輩子將盡時,我們也一樣,乘著這個願。我對《法華經》很用心尊重,法已經入我的心,我也身體力行行道。道是路,這條人間路,我已經將愛鋪在路上,覺有情,今生還有來世。
經文簡釋:
「在在所往,常為聽法」;處處所去,曾無他事,常為聽法修法行因。
所以說「處處所去」,不論是來或者是去,來時鋪路,去時,同樣這條路,還是要再鋪來生要走的路。所以,我們的願,還是同樣再來,在這條道路上。所以「曾無他事」,來來去去,就是為《法華經》。來人間,知道道理,在這個道理上,為人付出,這就是人間生命的價值。生命長短無法了解,但是開闊、深度,我們可以自己去創造。我們能將這個道理普遍得多廣,將這個道理我們能接受體會到多深,應用在人群中,這就是我們來人間來來回回,能照我們的願,去來自如,所以「處處所去,曾無他事」。過去的來,現在的去,去與來都是為了聽經,為了弘法,為了度眾生,來來去去,無不都是在這個道理上,沒有脫軌。所以「常為聽法修法行因」。無不都是這樣在聽這樣的經,傳這樣的法,鋪這樣的路,走這樣的道,這就是菩薩道。所以「為聽法修法行因」,修六度萬行的法,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用心。再來,經文再說,
經文:「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恆沙等,來欲聽法,及見滅度,多寶如來。」
經文簡釋: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恆沙等,來欲聽法」;此指十方分身諸佛。數如恆沙,來為聽法。
「又我分身」,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法,大家已經聽到,這些人很多了,「無量諸佛,如恆沙等」,生生世世所度的、所說的法,同樣,現在都集中來,同樣是要會集來見滅度多寶如來,今佛要與古佛相會了。意思就是說,十方分身諸佛,數如恆沙,為了聽法也要來會,多寶佛這樣來了,這就是目的。對啊!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這樣,我們要再回憶,經聽進去了,我們有做到嗎?這些法,我們是不是記住,沒有漏失掉呢?我們聽過的法,還是要不斷不斷複習,道理繞在我們周圍,我們將這個道理再普遍到很廣的地方,道理集合過來,還是與我們的真如本性會合,這今佛、古佛會合。從前從前那時候,無央數劫前,我們發的願,現在我們做的事,與那個願,與我們現在聽、我們現在做,是不是有會合在一起嗎?
其實,法就是這樣而已,每天好好地想,想我們現在到底,佛法已經普遍到什麼地方去了,有多少人投入這個法,行因,行菩薩因,行六度行,到底有多少?我們若是這樣,我們就隨喜功德,聽到也很歡喜。我們就要再更認真,將這個法要再給更多人、更廣的地方,這樣不斷輾轉相傳,也要不斷吸收、回憶,讓法循環,聽過的法,我們還要再循環回收回來,了解,有效果的,我們要趕快妙法再應用,這法的循環,當然這是要靠我們時時要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