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2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若說此經,紹隆佛種,堅固聖道,
不負顧命之囑,得與佛心相應,
精神契佛深心,感佛本懷,
乃為明心體解,會見古今分身三佛。。
了解嗎?一直期待人人不只了解,還能深心感佛本懷,我們的心要與佛的心要貼切,我們學佛這才是真正得到法喜,日日生活中富有人生微妙的價值,這就是真正將心貼著佛心,那分的法喜充滿。只要有法喜心,人生沒有什麼好煩惱,這樣的人生就是最珍貴,這就是人間貴人。所以我們昨天也說過了,雖然雨很大,但是,用盡出力的心來說出了句句明朗,人人體會,應該能夠了解到的法。昨天我們也說過了「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就是啊,大家應當了解佛的心志,這部《法華經》乃是諸佛本懷。諸佛出現人間,無非就是要將這《法華經》所有的道理,期待讓人人都清楚了解,一來人人能體會本具佛性,與佛同等智慧,尊重自己己能,我們自己人人本具佛性,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大家若能了解自己與佛同等的佛性,那就具備了本覺慧海,智慧,這全都是與佛同等。我們是凡夫,明明我們就是凡夫,為什麼自己自認凡夫呢?因為我們人人已經無明染垢,自己真的什麼都不知道,今生事、來生事,我們都不知道。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佛陀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凡夫,凡夫,就只是一念無明,所以起了那分貪、瞋、癡、無明的念頭,一念無明起,這個貪念生了,所以,面前只是看到我所愛,我所要追求的名利、地位,就沒有去考慮到我們人生命中的尊嚴、價值觀,沒有去考慮我們自己內心本性,只是追求外面的名相,所以我們就會一直茫,迷茫,無法去見到自己的真面目。
過去常常說,大圓鏡智,人人都有一面大圓的鏡子,這面大圓的鏡子本來很清淨。就像我們現在,十字路口都會立著圓鏡(道路反射鏡),讓我們開車開到那裡時,左右看一下,前面、左邊、右邊,是不是有來車?那面鏡子就已經讓我們知道左右方向有沒有車子來,你要注意。這面心鏡,是我們人人本具,現在若放在外面,因為灰塵很多,車過,人來人往,這面鏡子很快就被塵埃、髒污沾上,灰塵厚就看不到左右來車,這樣在行走的車就很危險。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鏡就是欠缺擦明,我們若每天將心鏡擦清、擦明,自然我們這面心鏡會很清楚,前後左右,我們的環境會很清楚,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在佛為我們說的法,我們要用心來體會。佛陀來人間說法,也已經是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八十歲的壽命將近了,於世間的壽命壽數,所以,應世間的壽數,顯化在人間,這樣來教導我們。
佛陀與我們一樣,出生在人間,他出生的地方,那就是富貴人家,一國之王的太子,迦毘羅衛國的太子,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在皇宮裡,雖然沒有出門,看到皇宮裡面,小時候在看,長大了來看,慢慢體會,尤其是了解人間世事很多無常,老、病、死,過去權威達人今何在啊?他看古今,現在,人不論是什麼樣強力或者是弱勢,社會人間多變遷啊!所以,他愈了解了。對生、老、病、死,更是覺得人生為什麼生,難道只是為了享樂而已嗎?為什麼享樂還不夠呢?國與國之間互相爭權力,互相侵略,這在他為太子,年少時,所感受到,為什麼?這樣是全部的人生嗎?但是人生還是還有老,無論如何的權貴,還是有老去之時。所以,他愈覺得生命何價?生命到底是什麼?要去探討,探討人間,探討生命的價值,那個內涵,為什麼會生老病死,如何來出生?如何長大?如何老去?
尤其是當時的印度賤民苦相,真的是看了,苦不忍睹啊!以一位權貴的太子,看到路邊到處都有貧窮苦難人,看到做苦力的人,這麼的辛苦,老來,年輕人,不論少年、老人,生為苦力,受盡折磨,還要受人權的逼迫,他覺得除了不忍又不解,為什麼?所以他去探討,出家,離家修行去了,探討佛法,透徹了解真理。他現這個形相,是以身教來教育我們,來讓我們知道人生就是這樣,雖然修行成佛,同樣也有壽命的限期,八十歲。當時的人生,有的壽命很短,往生了,有的人壽命很長,也有百多歲,但是他取在八十歲。八十歲,就是取中道,命也沒有很短,但是也沒有特殊的很長,就是與我們人一樣。人生是這樣,以身教育,用他的身行來教育我們,讓我們知道要把握時間。
所以,這說法四十九年的時間,能夠將佛法,應機投教,看看眾生的根機,智識較高的,慧根較深的,他能一語道破,人生生命苦短,世間一切無常,幻化無常,有的人很快就能透徹了解了,但是,了解之後,煩惱如何斷除呢?這就是要從頭開始修行。所以他的弟子中,有智慧第一,頓悟佛法,啟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有漸漸了解的,有的就是根機鈍劣,佛陀絕對沒有放棄他,循循善誘,用他的聲音,讓他耳根來接觸,佛陀以小教來教育小根機。有的是中根機的人,因緣法,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讓他們能夠了解因緣果報,能身體力行,如何造福在人間,如何能避免與人互相有這種恩怨,這樣教育我們斷除愛恨情仇,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所以,都在這部經裡面,從小教、中教、大法,完全在這部經裡面。從上面那一品〈法師品〉,到現在〈見寶塔品〉,就是一再叮嚀,此經是紹隆佛種,要好好用心。
對我們自己成佛之道,要如何能成佛,棄除凡夫種種的見解?如何消滅無明煩惱,也是含藏在這部經的裡面。不論是談「有」說「空」,完全在這部經裡面,「有」的執著也要去除,「空」的執著也要很清楚明朗,留下來的,那就是「妙有」,所以,這部經是真空妙有的精髓。如何讓我們體會呢?人人本具佛性,本覺慧海,人人具足,這就是佛種。我們要成佛,就是從這顆種子開始。所以要堅固聖道,這顆種子就是讓我們走上了聖道,不是凡夫的道路。凡夫有六條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六條路。但是,聖道一條,菩提大直道。菩提大直道,就是覺悟的道路。佛陀說這麼多的法,就是給我們一個方向,只是一個唯一的方向,很簡單。
所以「不負顧命之囑,得與佛心相應」。佛陀從〈法師品〉一直到現在的〈見寶塔品〉,無不都是開始在交代,這叫做遺教的遺言,開始就是希望法要傳,人要接,佛陀開始在傳法了,希望弟子開始就要接法了。所以,不要辜負了佛的一片用心。該做的,都差不多做了,現在所有的基礎都打穩了,這條路明顯通達了,用心去走這條路,絕對是沒有偏差錯,這就是聖道,不要辜負前面的人開路,種樹的人,不要辜負了。所以,「顧命」就是交代付囑,我們要「得與佛心相應」。常常說,以佛心為己心,學佛,念佛,念茲在茲,佛心為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與佛的心相應。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的精神,我們的精神要「契佛深心」,理念,我們要專精,精進,要精而不雜,向前前進,向與佛所開的這條路方向前進,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向前前進,就能到達佛果,這就是契佛深心,我們能一步一步進入佛最深處的心地去,契佛深心,我們要時時專精一致。
所以,「感佛本懷」,我們要好好體佛之心,感佛心懷天下眾生,心包太虛,佛以天下眾生為己子,所以佛稱為「四生慈父」,也就是「三界導師」,所以我們要感佛本懷。普天之下,無不都是佛陀心所懷念,希望人人體悟佛法,不造業,天下無災難,社會祥和相處,人人具足智慧,體會真如本性。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關懷、期待、盼望,這就是佛的本懷。所以,我們要「明心體解」,就是心的一面鏡子,這大圓鏡智,我們能顧及四方八達(四面八方),方向都要很清楚,「會見古今分身三佛」。古佛,就如多寶佛,無始以來,寶塔中的心願,就是要與《法華經》會合,講《法華經》的地方,寶塔就現前,這是多寶佛,古佛的心意,大願。
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心願,包容天下眾生的本懷,但願眾生人人轉迷為悟,這是釋迦佛的心願。十方分身佛來集,那就是所有的教法普遍在十方,已經將這個法,道理,在遠途,遠方,全都能聽到、接受到,也依法受教,也依法奉行,同樣在人群中在度化眾生,這是十方分身佛,所以「古、今、分身」這三種佛,我們應該要深心體會,了解了,自然我們就能傳法,傳這部經法,傳佛的種子,非常堅固,這條康莊大菩提直的聖道往前走,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看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這是釋迦牟尼佛,再叫著弟子:「誰願意來護法呢?能夠傳法呢?」這是在徵詢大家,交代之後,再問大家:「我說這麼多了,要將這部經傳下去,要身體力行這個法在人間,去救度眾生。有人願意嗎?」重新再問才會安心。又是誰願意護法?又是誰願意發大願?若能這樣,法才能久住。若有人願意,這樣來護法,這部經典,自然這就是最虔誠的奉獻的供養。供養就是付出,就是最虔誠的付出,付出給釋迦佛,付出給多寶佛。
我們人人都是十方的分身佛,每一位接受到佛法的人,都是十方分身佛,就是要來供養古佛、今佛,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與多寶佛,他們將法這樣普遍,回向回歸真如本性。佛陀的法,讓我們回歸真如本性的古佛,到底我們是不是有真心付出?真心的付出,我們才有辦法回歸真如古佛來。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大家要很清楚。聽釋迦牟尼佛的法,回歸真如古佛,自性佛來,這就是最大的供養,你要去付出。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
經文簡釋:
「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此佛世尊在寶塔中,常遊十方諸佛國土。
你若是對前面的文,聽了之後,都道理深入,我們就能知道這段經文所說的含意也是很深啊!「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卻是我們也常遊十方。,我們到底自古以來,塵點劫以來,說不定,十六王子的時代一直到現在,我們的發心立願,一直到現在,我們到底經過了,歷盡了多少的世代了呢?不斷啊!到底在哪裡啊?十方,在五趣雜居之中,有六道四聖,我們過去說過。我們可能都遊在這個六凡,六道,就是六凡;與四聖,同樣也是在修行,聲聞、緣覺、菩薩、成佛,這叫做四聖。
六道呢?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加上了阿修羅,我們就是在五趣雜居當中,我們常遊十方,到底走過了什麼道呢?可是我們若是有從十六王子的道場走過來,生生世世,多多少少,接受法,講法,傳法,現在還有這樣的因緣不斷,但這要看我們接受的法有多少,歷世以來,所結因緣的好壞。所以說,「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我們若能先這樣了解,就來看,「此佛世尊在寶塔中,常遊十方諸佛國土」。我們會在十方,到底是在佛的國土清淨界呢?或者是在堪忍世界?這都要看我們的因緣,就是有因緣聽法,還是累生世受法,還同樣在傳,累生世?看看我們的因緣,看看我們到底結什麼樣的緣,受多少法。
經文簡釋:
「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皆因為此法華經故。
亦為供奉諸十方分身化佛。
「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與這些化佛,同樣也是在聽法,同樣也有在行菩薩道,我們人間的人,我們有志一同,這就譬喻化佛一樣。我們既然現在接受佛法,也有依佛教的方法,我們有在行,也有在利益眾生;不是一個人而已,還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一起做,所以「諸來化佛」,從不同的方向來了,發心的人。所以,「皆因為此法華經故」。現在就是那個道場,佛在世那個道場,受佛教育之後,感受到佛召,所以,大家共同共聚一處,同樣的志業會合在一起。就如現在,我們的靜思堂,四大志業的同仁、主管,大家現在都會集在靜思堂。他們平時在各方,不同的志業,但是無不都是在做利益社會人群的志業,他們已經會集回來了,大家互相體會了解,慈濟它的法脈,它的宗門,它的方向,創造四大志業的精神理念,很巧,他們也是從不同的方向來,這也就是化佛。他們平時就是分布在各地方,所在造作的就是為人間社會人類,不論是醫療,或者是慈善,或者是教育,或者是人文,他們會合在一起。
「皆因為此法華經」。我們就是大家集合,皆因為慈濟志業會合在一起。慈濟志業就是利益人群,同樣有目的這樣來會集。「亦為供奉諸十方來分身化佛」。大家互相要分享,「我在我的單位,我做什麼事。」「我在我的志業體,我們怎麼做,做得大家很歡喜。」互相分享,優點的法,互相吸收,這就是如在供養。方法,優點的方法付出,也是來供養大家。就如昨天聽到「談天說地」(課程「談天說地‧地球永續」彭啟明博士及陳瑤騰師兄主持),分享到這片大地到底要如何來保養。現在的氣候是如何變遷,什麼原因讓它變遷。不論是在臺上、臺下,互相都有受益,這樣全都無私的分享,叫做付出,叫做供養,將我們所造作的,所學的、所做的,凝聚起來的優點奉獻給大家,這叫做法的供養。
經文簡釋:
「莊嚴光飾,諸世界者」;即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能令見者發歡喜心。
在這個地方「莊嚴光飾,諸世界者」,就是這樣,所造作的是這樣。我們的解釋,莊嚴,就是這樣大家來分享,付出、供養,彼此皆大法喜,很歡喜。所以這就是「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真正的佛國,就是因為有佛,有菩薩莊嚴,就如我們常常說,蓮花污池,是因為蓮花而美化了這個污池,蓮花也因為這污池,所以每一朵蓮花都盛開。環境就是要有這樣,好的人聚在一處,大智慧的人集合在一起,這個地方就會光亮起來。所以,「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這個世界,這個範圍就很光亮,非常莊嚴的世界。這是一個譬喻。「能令見者發歡喜心」。讓人來了,看到就歡喜了,「這些都是好人呢!這些都是菩薩,這些都是活佛,這些人無不都是為人間在付出。」意思就是這樣,同樣。
*此頌護法者當發大願,並言護法即是供養我及多寶與諸化佛。
所以說「此頌」,這段經文就是表示「護法者當發大願」。我們是護法的人,佛陀問大家:「有發願沒有?願意來護持此經,願意來發願沒有?」這就是發願。我們這樣在付出,這就是不斷在發願,發願不斷在付出。所以,「並言護法即是供養我及多寶與諸化佛」,有在付出,有在供養。這就是我們聽法,不是聽而已,我們要身體力行,法要入心,用真誠、誠意的付出。所以慈濟人「誠正信實」,這是我們內修,人人的內心一定要有「誠正信實」,那就是誠意的付出。外行是「慈悲喜捨」,為天下眾生,希望天下人人平安,有苦難,我們要去除拔;我們歡喜付出,付出之後,我們無所求,還要說感恩,皆大歡喜。這就是供養。
「供養我」,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尤其是多寶古佛,是供養我們自己,法是回向給我們自己,我們做好人,大家讚歎我們,這就是回向給自己。尤其是自己今生來世,這都是我們法都回向給自己,那就是多寶佛,人人有個靈山塔,塔中有多寶如來。
*護者、如對於是經受持、讀誦、書寫、刻印、供養、禮拜、一切尊重讚歎恭敬等皆是。
所以「護者,如對於是經受持、讀誦、書寫」。就是對這部經,我們好好受持,好好讀誦,好好書寫。「刻印、供養、禮拜」,就是尊重這部經的教法。所以「一切尊重讚歎恭敬等皆是」。這樣的法才能永遠流傳下去。
*蓋自能尊重是經,即是使人知是經之可尊重,由知尊重故生信,由信故起解,由解起行,由行起證,即可直趨無上菩提。又此經為諸佛之法身舍利,為諸佛之所護念,能護此經即為隨順佛之本意,即為供養諸佛。
也就是說「自能尊重是經」,我們自己尊重這部經,也能使人尊重這部經;我們自己身體力行,也能帶人身體力行。所以這樣,就知道「尊重故生信」。因為我們尊重,所以我們深信,因為我們深信,才有辦法去體會,去了解法的意義;由了解,我們才願意身體力行,因為我們身體力行,我們所有的感受這樣「由行起證」。你若沒有走到那個環境去,你怎麼知道那個環境的風光呢?還是要走到。所以,「即可直趨無上菩提」。若能這樣,就能到無上菩提,無上正等覺,就是體會了我們的覺性,我們的慧海。
所以,「又此經為諸佛之法身舍利」,這部經就是法身,就是佛陀所遺留下來的全身。所以,「為諸佛之所護念」,也是諸佛所護念,這部經,是佛心懷所護念。「能護此經即為隨順佛之本意」,我們若能好好體會這部經的意義,還能好好保護這部經,讓它流傳下去,這部經的意義,無非就是要讓我們回歸真如本性,人人覺性啟悟,這就是佛的本意,就是「供養諸佛」。
各位菩薩,愛的力量是從一念心起,智慧明朗,諸法,天地宇宙真理無不都是收納入我們的一念間,我們這念是清淨無染的念。這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來契佛深心,能了解我們的心與佛心互相契合,體會佛的本懷,這樣我們與佛心同等,我們與佛的智慧,不增不減,也是平等,只要我們在法中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