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日 10月 23, 2016 8:58 pm

20161022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若說此經,紹隆佛種,堅固聖道,
不負顧命之囑,得與佛心相應,
精神契佛深心,感佛本懷,
乃為明心體解,會見古今分身三佛。。

 了解嗎?一直期待人人不只了解,還能深心感佛本懷,我們的心要與佛的心要貼切,我們學佛這才是真正得到法喜,日日生活中富有人生微妙的價值,這就是真正將心貼著佛心,那分的法喜充滿。只要有法喜心,人生沒有什麼好煩惱,這樣的人生就是最珍貴,這就是人間貴人。所以我們昨天也說過了,雖然雨很大,但是,用盡出力的心來說出了句句明朗,人人體會,應該能夠了解到的法。昨天我們也說過了「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就是啊,大家應當了解佛的心志,這部《法華經》乃是諸佛本懷。諸佛出現人間,無非就是要將這《法華經》所有的道理,期待讓人人都清楚了解,一來人人能體會本具佛性,與佛同等智慧,尊重自己己能,我們自己人人本具佛性,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大家若能了解自己與佛同等的佛性,那就具備了本覺慧海,智慧,這全都是與佛同等。我們是凡夫,明明我們就是凡夫,為什麼自己自認凡夫呢?因為我們人人已經無明染垢,自己真的什麼都不知道,今生事、來生事,我們都不知道。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佛陀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凡夫,凡夫,就只是一念無明,所以起了那分貪、瞋、癡、無明的念頭,一念無明起,這個貪念生了,所以,面前只是看到我所愛,我所要追求的名利、地位,就沒有去考慮到我們人生命中的尊嚴、價值觀,沒有去考慮我們自己內心本性,只是追求外面的名相,所以我們就會一直茫,迷茫,無法去見到自己的真面目。

 過去常常說,大圓鏡智,人人都有一面大圓的鏡子,這面大圓的鏡子本來很清淨。就像我們現在,十字路口都會立著圓鏡(道路反射鏡),讓我們開車開到那裡時,左右看一下,前面、左邊、右邊,是不是有來車?那面鏡子就已經讓我們知道左右方向有沒有車子來,你要注意。這面心鏡,是我們人人本具,現在若放在外面,因為灰塵很多,車過,人來人往,這面鏡子很快就被塵埃、髒污沾上,灰塵厚就看不到左右來車,這樣在行走的車就很危險。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鏡就是欠缺擦明,我們若每天將心鏡擦清、擦明,自然我們這面心鏡會很清楚,前後左右,我們的環境會很清楚,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在佛為我們說的法,我們要用心來體會。佛陀來人間說法,也已經是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八十歲的壽命將近了,於世間的壽命壽數,所以,應世間的壽數,顯化在人間,這樣來教導我們。

 佛陀與我們一樣,出生在人間,他出生的地方,那就是富貴人家,一國之王的太子,迦毘羅衛國的太子,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在皇宮裡,雖然沒有出門,看到皇宮裡面,小時候在看,長大了來看,慢慢體會,尤其是了解人間世事很多無常,老、病、死,過去權威達人今何在啊?他看古今,現在,人不論是什麼樣強力或者是弱勢,社會人間多變遷啊!所以,他愈了解了。對生、老、病、死,更是覺得人生為什麼生,難道只是為了享樂而已嗎?為什麼享樂還不夠呢?國與國之間互相爭權力,互相侵略,這在他為太子,年少時,所感受到,為什麼?這樣是全部的人生嗎?但是人生還是還有老,無論如何的權貴,還是有老去之時。所以,他愈覺得生命何價?生命到底是什麼?要去探討,探討人間,探討生命的價值,那個內涵,為什麼會生老病死,如何來出生?如何長大?如何老去?

 尤其是當時的印度賤民苦相,真的是看了,苦不忍睹啊!以一位權貴的太子,看到路邊到處都有貧窮苦難人,看到做苦力的人,這麼的辛苦,老來,年輕人,不論少年、老人,生為苦力,受盡折磨,還要受人權的逼迫,他覺得除了不忍又不解,為什麼?所以他去探討,出家,離家修行去了,探討佛法,透徹了解真理。他現這個形相,是以身教來教育我們,來讓我們知道人生就是這樣,雖然修行成佛,同樣也有壽命的限期,八十歲。當時的人生,有的壽命很短,往生了,有的人壽命很長,也有百多歲,但是他取在八十歲。八十歲,就是取中道,命也沒有很短,但是也沒有特殊的很長,就是與我們人一樣。人生是這樣,以身教育,用他的身行來教育我們,讓我們知道要把握時間。

 所以,這說法四十九年的時間,能夠將佛法,應機投教,看看眾生的根機,智識較高的,慧根較深的,他能一語道破,人生生命苦短,世間一切無常,幻化無常,有的人很快就能透徹了解了,但是,了解之後,煩惱如何斷除呢?這就是要從頭開始修行。所以他的弟子中,有智慧第一,頓悟佛法,啟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有漸漸了解的,有的就是根機鈍劣,佛陀絕對沒有放棄他,循循善誘,用他的聲音,讓他耳根來接觸,佛陀以小教來教育小根機。有的是中根機的人,因緣法,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讓他們能夠了解因緣果報,能身體力行,如何造福在人間,如何能避免與人互相有這種恩怨,這樣教育我們斷除愛恨情仇,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所以,都在這部經裡面,從小教、中教、大法,完全在這部經裡面。從上面那一品〈法師品〉,到現在〈見寶塔品〉,就是一再叮嚀,此經是紹隆佛種,要好好用心。

 對我們自己成佛之道,要如何能成佛,棄除凡夫種種的見解?如何消滅無明煩惱,也是含藏在這部經的裡面。不論是談「有」說「空」,完全在這部經裡面,「有」的執著也要去除,「空」的執著也要很清楚明朗,留下來的,那就是「妙有」,所以,這部經是真空妙有的精髓。如何讓我們體會呢?人人本具佛性,本覺慧海,人人具足,這就是佛種。我們要成佛,就是從這顆種子開始。所以要堅固聖道,這顆種子就是讓我們走上了聖道,不是凡夫的道路。凡夫有六條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六條路。但是,聖道一條,菩提大直道。菩提大直道,就是覺悟的道路。佛陀說這麼多的法,就是給我們一個方向,只是一個唯一的方向,很簡單。

 所以「不負顧命之囑,得與佛心相應」。佛陀從〈法師品〉一直到現在的〈見寶塔品〉,無不都是開始在交代,這叫做遺教的遺言,開始就是希望法要傳,人要接,佛陀開始在傳法了,希望弟子開始就要接法了。所以,不要辜負了佛的一片用心。該做的,都差不多做了,現在所有的基礎都打穩了,這條路明顯通達了,用心去走這條路,絕對是沒有偏差錯,這就是聖道,不要辜負前面的人開路,種樹的人,不要辜負了。所以,「顧命」就是交代付囑,我們要「得與佛心相應」。常常說,以佛心為己心,學佛,念佛,念茲在茲,佛心為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與佛的心相應。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的精神,我們的精神要「契佛深心」,理念,我們要專精,精進,要精而不雜,向前前進,向與佛所開的這條路方向前進,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向前前進,就能到達佛果,這就是契佛深心,我們能一步一步進入佛最深處的心地去,契佛深心,我們要時時專精一致。

 所以,「感佛本懷」,我們要好好體佛之心,感佛心懷天下眾生,心包太虛,佛以天下眾生為己子,所以佛稱為「四生慈父」,也就是「三界導師」,所以我們要感佛本懷。普天之下,無不都是佛陀心所懷念,希望人人體悟佛法,不造業,天下無災難,社會祥和相處,人人具足智慧,體會真如本性。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關懷、期待、盼望,這就是佛的本懷。所以,我們要「明心體解」,就是心的一面鏡子,這大圓鏡智,我們能顧及四方八達(四面八方),方向都要很清楚,「會見古今分身三佛」。古佛,就如多寶佛,無始以來,寶塔中的心願,就是要與《法華經》會合,講《法華經》的地方,寶塔就現前,這是多寶佛,古佛的心意,大願。

 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心願,包容天下眾生的本懷,但願眾生人人轉迷為悟,這是釋迦佛的心願。十方分身佛來集,那就是所有的教法普遍在十方,已經將這個法,道理,在遠途,遠方,全都能聽到、接受到,也依法受教,也依法奉行,同樣在人群中在度化眾生,這是十方分身佛,所以「古、今、分身」這三種佛,我們應該要深心體會,了解了,自然我們就能傳法,傳這部經法,傳佛的種子,非常堅固,這條康莊大菩提直的聖道往前走,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看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這是釋迦牟尼佛,再叫著弟子:「誰願意來護法呢?能夠傳法呢?」這是在徵詢大家,交代之後,再問大家:「我說這麼多了,要將這部經傳下去,要身體力行這個法在人間,去救度眾生。有人願意嗎?」重新再問才會安心。又是誰願意護法?又是誰願意發大願?若能這樣,法才能久住。若有人願意,這樣來護法,這部經典,自然這就是最虔誠的奉獻的供養。供養就是付出,就是最虔誠的付出,付出給釋迦佛,付出給多寶佛。

 我們人人都是十方的分身佛,每一位接受到佛法的人,都是十方分身佛,就是要來供養古佛、今佛,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與多寶佛,他們將法這樣普遍,回向回歸真如本性。佛陀的法,讓我們回歸真如本性的古佛,到底我們是不是有真心付出?真心的付出,我們才有辦法回歸真如古佛來。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大家要很清楚。聽釋迦牟尼佛的法,回歸真如古佛,自性佛來,這就是最大的供養,你要去付出。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

經文簡釋:
「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此佛世尊在寶塔中,常遊十方諸佛國土。

你若是對前面的文,聽了之後,都道理深入,我們就能知道這段經文所說的含意也是很深啊!「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卻是我們也常遊十方。,我們到底自古以來,塵點劫以來,說不定,十六王子的時代一直到現在,我們的發心立願,一直到現在,我們到底經過了,歷盡了多少的世代了呢?不斷啊!到底在哪裡啊?十方,在五趣雜居之中,有六道四聖,我們過去說過。我們可能都遊在這個六凡,六道,就是六凡;與四聖,同樣也是在修行,聲聞、緣覺、菩薩、成佛,這叫做四聖。

 六道呢?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加上了阿修羅,我們就是在五趣雜居當中,我們常遊十方,到底走過了什麼道呢?可是我們若是有從十六王子的道場走過來,生生世世,多多少少,接受法,講法,傳法,現在還有這樣的因緣不斷,但這要看我們接受的法有多少,歷世以來,所結因緣的好壞。所以說,「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我們若能先這樣了解,就來看,「此佛世尊在寶塔中,常遊十方諸佛國土」。我們會在十方,到底是在佛的國土清淨界呢?或者是在堪忍世界?這都要看我們的因緣,就是有因緣聽法,還是累生世受法,還同樣在傳,累生世?看看我們的因緣,看看我們到底結什麼樣的緣,受多少法。

經文簡釋:
「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皆因為此法華經故。
亦為供奉諸十方分身化佛。

 「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與這些化佛,同樣也是在聽法,同樣也有在行菩薩道,我們人間的人,我們有志一同,這就譬喻化佛一樣。我們既然現在接受佛法,也有依佛教的方法,我們有在行,也有在利益眾生;不是一個人而已,還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一起做,所以「諸來化佛」,從不同的方向來了,發心的人。所以,「皆因為此法華經故」。現在就是那個道場,佛在世那個道場,受佛教育之後,感受到佛召,所以,大家共同共聚一處,同樣的志業會合在一起。就如現在,我們的靜思堂,四大志業的同仁、主管,大家現在都會集在靜思堂。他們平時在各方,不同的志業,但是無不都是在做利益社會人群的志業,他們已經會集回來了,大家互相體會了解,慈濟它的法脈,它的宗門,它的方向,創造四大志業的精神理念,很巧,他們也是從不同的方向來,這也就是化佛。他們平時就是分布在各地方,所在造作的就是為人間社會人類,不論是醫療,或者是慈善,或者是教育,或者是人文,他們會合在一起。

 「皆因為此法華經」。我們就是大家集合,皆因為慈濟志業會合在一起。慈濟志業就是利益人群,同樣有目的這樣來會集。「亦為供奉諸十方來分身化佛」。大家互相要分享,「我在我的單位,我做什麼事。」「我在我的志業體,我們怎麼做,做得大家很歡喜。」互相分享,優點的法,互相吸收,這就是如在供養。方法,優點的方法付出,也是來供養大家。就如昨天聽到「談天說地」(課程「談天說地‧地球永續」彭啟明博士及陳瑤騰師兄主持),分享到這片大地到底要如何來保養。現在的氣候是如何變遷,什麼原因讓它變遷。不論是在臺上、臺下,互相都有受益,這樣全都無私的分享,叫做付出,叫做供養,將我們所造作的,所學的、所做的,凝聚起來的優點奉獻給大家,這叫做法的供養。

經文簡釋:
「莊嚴光飾,諸世界者」;即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能令見者發歡喜心。

 在這個地方「莊嚴光飾,諸世界者」,就是這樣,所造作的是這樣。我們的解釋,莊嚴,就是這樣大家來分享,付出、供養,彼此皆大法喜,很歡喜。所以這就是「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真正的佛國,就是因為有佛,有菩薩莊嚴,就如我們常常說,蓮花污池,是因為蓮花而美化了這個污池,蓮花也因為這污池,所以每一朵蓮花都盛開。環境就是要有這樣,好的人聚在一處,大智慧的人集合在一起,這個地方就會光亮起來。所以,「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這個世界,這個範圍就很光亮,非常莊嚴的世界。這是一個譬喻。「能令見者發歡喜心」。讓人來了,看到就歡喜了,「這些都是好人呢!這些都是菩薩,這些都是活佛,這些人無不都是為人間在付出。」意思就是這樣,同樣。

*此頌護法者當發大願,並言護法即是供養我及多寶與諸化佛。

 所以說「此頌」,這段經文就是表示「護法者當發大願」。我們是護法的人,佛陀問大家:「有發願沒有?願意來護持此經,願意來發願沒有?」這就是發願。我們這樣在付出,這就是不斷在發願,發願不斷在付出。所以,「並言護法即是供養我及多寶與諸化佛」,有在付出,有在供養。這就是我們聽法,不是聽而已,我們要身體力行,法要入心,用真誠、誠意的付出。所以慈濟人「誠正信實」,這是我們內修,人人的內心一定要有「誠正信實」,那就是誠意的付出。外行是「慈悲喜捨」,為天下眾生,希望天下人人平安,有苦難,我們要去除拔;我們歡喜付出,付出之後,我們無所求,還要說感恩,皆大歡喜。這就是供養。

 「供養我」,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尤其是多寶古佛,是供養我們自己,法是回向給我們自己,我們做好人,大家讚歎我們,這就是回向給自己。尤其是自己今生來世,這都是我們法都回向給自己,那就是多寶佛,人人有個靈山塔,塔中有多寶如來。

*護者、如對於是經受持、讀誦、書寫、刻印、供養、禮拜、一切尊重讚歎恭敬等皆是。

 所以「護者,如對於是經受持、讀誦、書寫」。就是對這部經,我們好好受持,好好讀誦,好好書寫。「刻印、供養、禮拜」,就是尊重這部經的教法。所以「一切尊重讚歎恭敬等皆是」。這樣的法才能永遠流傳下去。

*蓋自能尊重是經,即是使人知是經之可尊重,由知尊重故生信,由信故起解,由解起行,由行起證,即可直趨無上菩提。又此經為諸佛之法身舍利,為諸佛之所護念,能護此經即為隨順佛之本意,即為供養諸佛。

 也就是說「自能尊重是經」,我們自己尊重這部經,也能使人尊重這部經;我們自己身體力行,也能帶人身體力行。所以這樣,就知道「尊重故生信」。因為我們尊重,所以我們深信,因為我們深信,才有辦法去體會,去了解法的意義;由了解,我們才願意身體力行,因為我們身體力行,我們所有的感受這樣「由行起證」。你若沒有走到那個環境去,你怎麼知道那個環境的風光呢?還是要走到。所以,「即可直趨無上菩提」。若能這樣,就能到無上菩提,無上正等覺,就是體會了我們的覺性,我們的慧海。

 所以,「又此經為諸佛之法身舍利」,這部經就是法身,就是佛陀所遺留下來的全身。所以,「為諸佛之所護念」,也是諸佛所護念,這部經,是佛心懷所護念。「能護此經即為隨順佛之本意」,我們若能好好體會這部經的意義,還能好好保護這部經,讓它流傳下去,這部經的意義,無非就是要讓我們回歸真如本性,人人覺性啟悟,這就是佛的本意,就是「供養諸佛」。

 各位菩薩,愛的力量是從一念心起,智慧明朗,諸法,天地宇宙真理無不都是收納入我們的一念間,我們這念是清淨無染的念。這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來契佛深心,能了解我們的心與佛心互相契合,體會佛的本懷,這樣我們與佛心同等,我們與佛的智慧,不增不減,也是平等,只要我們在法中時時多用心。


月亮 在 周日 3月 11, 2018 10:14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日 10月 23, 2016 9:01 pm

[2016年10月22日 上午 5:22] 農曆九月二十二,48字(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0七)

1. 釋經文: 【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

2. 上人偈文:「若說此經,紹隆佛種,堅固聖道,不負顧命之囑,得與佛心相應,精神契佛深心,感佛本懷,乃為明心體解,會見古今分身三佛。」

3. 「深心感佛本懷」:一直期待人人不只了解,心還要與佛心貼切,日日的生活中富有人生微妙的價值,真正得到那分的法喜充滿。只要有法喜心,人生沒有什麼好煩惱,人生就是最珍貴。昨天雨聲雖大,但用盡出力的心說出了句句明朗,人人體會,應該也能夠了解到法。

4. 【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大家要了解佛的心志,《法華經》乃是諸佛本懷,諸佛出現在人間,無非是期待人人能清楚了解《法華經》所有的道理,一來能體會本具佛性,有與佛同等智慧,也尊重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5. 「人人本具佛性,凡夫只因一念無明」:大家若能了解自己有與佛同等的佛性,那就具備了本覺慧海,智慧,這全都是與佛同等。但為什麼自認凡夫呢?因人人有無明染垢,自己都不知道「今生事、來生事」,我們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

佛陀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原本不是凡夫,會成為凡夫只因「一念無明」,起了貪、瞋、癡的念頭,一念無明起,貪念生,眼前只看見所愛、所要追求的名利、地位,而沒有去考慮到人生命中的尊嚴、價值觀,沒有去考慮我們自身的本性,只是去追求外面的名相,所以一直迷茫,無法見到自己的真面目。

6. 「大圓鏡智」:人人都有面大圓的鏡子,本來很清淨,就如十字路口都會立著的圓鏡,讓開車的人能注意行車安全。而這面「心境」是人人本具,若放在外面,因人來人往,這面鏡子很快就染上塵埃、髒汙,灰塵厚,看不到左右來車,行車時就很危險。同樣道理,我們的心境就是欠缺擦明,我們若每天將心鏡擦清、擦明了,自然心鏡會很清楚。

7.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教導眾生」:我們要用心體會,佛陀來人間為我們說法,將近五十年時間,八十歲時,於世間的壽命將盡,他是以世間的壽數顯化在人間,這樣來教導我們。

8. 「探究人世間真理」:佛陀出生在人間的富貴國家,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雖未出皇宮門,但從小到大慢慢體會了解了人間世事無常,老、病、死,許多過去的權威達人今何在?人不論是強力或弱勢,社會人間多變遷阿!

尤其探究「生、老、並、死」,感覺人生為何而生,難道只為了享樂而已嗎?國與國之間互相爭權、相互侵略,這都是他在貴為太子時所感受到的,感受許多為什麼?這樣是全部的人生嗎?但人無論權貴,都還是會老,所以他越覺得生命何價?為何會老病死?如何來生?如何長大?如何老去,因此開始去探討生命的價值。

9. 「佛陀見種族階級不平等的種種苦相,為探究真理,出家修行」:當時印度的賤民苦相,看了苦不忍睹阿!這樣一位有權貴的太子,看見路邊到處都有貧窮苦難人,看見苦力的人多麼辛苦,不論少年、老年,苦力,都受盡折磨,還要受到人權的逼迫,他除了不忍,又不解為什麼,所以離家修行去了,去探討佛法,想透徹了解真理。

10. 「把握時間修行」:佛陀現此形相,以他的來教育我們,要讓我們知道人生就是這樣,要把握時間,佛陀雖修行成佛,但同樣也有壽命的限期。當時的人生,有的壽命很短,有的人壽命長,佛陀卻是取在八十歲,取中道,沒有很短,但也沒有特殊的長,就是與我們人一樣。

11. 「應機投教」:佛陀說法將近五十年的時間,應機投教,看眾生根機,智識較高、慧根較深的,他能一語道破,人生生命苦短,世間一切幻化無常,有的人能很快就透徹了解,但了解後,該如何斷除煩惱呢?就需要從頭開始修行。

12. 「佛陀應機逗教」:佛陀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頓悟佛法,啟悟;也有漸漸了解的,也有根機鈍劣的,但佛陀絕對都沒有放棄,循循善誘,以小教來教育小根機,以四諦、十二因緣法,讓他們能了解因緣果報,能身體力行,造福在人間,能避免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恩怨,要斷除愛恨情仇,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13.「若說此經,紹隆佛種」:佛陀從小教、中教、大法,從〈法師品〉、〈見寶塔品〉,就一再叮嚀,此經是紹隆佛種,要好好用心。成佛之道,要如何能成佛?如何棄除凡夫種種的見解?如何消滅無明?都含藏在此部經中。不論談空說有,「有」的執著要去除,「空」的執著也要很清楚明朗,留下來的,就是「妙有」,這部經是真空妙有的精髓。

14.「堅固聖道」:人人本具佛性,具足本覺慧海,這就是佛種,我們要成佛,就要從這顆種子開始,要堅固聖道。凡夫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條路;但聖道只有一條,菩提大道直,就是覺悟的道路,這是佛陀說這麼多法,給我們唯一的方向,很簡單。

15.「不負顧命之囑,得與佛心相應」:佛陀從〈法師品〉一直到現在的〈見寶塔品〉,無不都是在交代,這叫做遺教的遺言,佛陀開始在傳法了,希望弟子要開始接法了,不要辜負佛的一片用心。該做的都差不多做了,現在所有的基礎也都打穩了,這條路明顯通達了,只要用心去走,絕對沒有偏差,這就是聖道,不要辜負了前人所開的路。

16.「精神契佛深心」:顧命就是在交代付囑,我們要得與佛心相應,念茲在茲,要以佛心為己心,要用心去體會佛的精神,要專精、精進,精而不雜,向前前進,向佛所開的道路前進,六度萬行,菩薩因行,就能到佛果,這就是契佛深心,我們要能時時專精一致,一步步進入佛最深處的心地。

17.「感佛本懷,乃為明心體解」:我們要好好體會佛心,佛陀心懷天下眾生,心包太虛,視天下眾生為己子,所以佛稱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我們要感佛本懷,普天下無不是佛陀心所懷念,是希望人人體悟佛法,不造業,天下無災難,社會祥和,人人具足智慧,體會真如本性,這是佛陀對眾生的關懷、期待與盼望。心鏡,大圓鏡智,我們要能顧及四面八方,方向都很清楚。

18.「會見古今分身三佛」:古佛,就如多寶佛,從無始以來,在寶塔中的心願,就是要與《法華經》會合,有講《法華經》的地方,寶塔就會現前,這多寶佛的大願。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的心願則是包容天下眾生,但願眾生轉迷為悟。

19.「依教奉行,行菩提大直道」:十方分身佛來集,那就是所有的教法普遍在十方,遠方都能聽到、接收到,也依法受教奉行,同樣在人群中度化眾生。「古今分身」,這三種佛我們應該要深心體會了解,自然我們就能傳法,能傳這部經法,傳佛的種子,非常堅固,在這條康莊的大菩提直道往前走。

20. ★複習經文:【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釋迦佛再叫著弟子,徵詢大家:「誰願意來護法呢?誰能夠傳法呢?」交代後又再問:「我說這麼多了,要將這部經傳下去,要身體力行這個法在人間,去救渡眾生,有人願意嗎?」要重新問,才會安心,若有人願意來護法,這自然就是對釋迦佛及多寶佛最虔誠的奉獻與供養。

每位接受到佛法的人都是十方分身佛,就是要來供養古佛、今佛,我們要有真心的付出,才有辦法回歸真如古佛來。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大家要很清楚,要聽釋迦牟尼佛的法,回歸到真如古佛的自性佛來,要去付出,這就是最大的供養。

21.【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此佛世尊在寶塔中,常遊十方諸佛國土。

人人本具佛性,我們卻還常遊十方,究竟自古以來,塵點劫以來,我們的發心立願一直到現在,到底經歷過了多少世代呢?不斷阿!十方,在五趣雜居中,有六道四聖,我們可能都遊在六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加上阿修羅)、四聖(聲聞、緣覺、菩薩,到成佛)中,同樣在修行。

若有從十六王子的道場走過來,我們生生世世,多多少少也有接受法,還是有這樣的因緣不斷,來在十方,到底是在佛的國土裡清淨呢?或是在堪忍世界?這就要看我們歷世以來,所接受的法有多少,所結的因緣好壞是如何。

22.【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皆因為此法華經故。亦為供奉諸十方分身化佛。

我們在人間的人,有志一同,譬喻化佛,既然現接受佛法,也有依佛教法在行,也有在利益眾生,不只是我們一個人而已,還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一起做,所以發心的人,從不同方向來了。

23.★靜思法脈宗門營,法供養

佛在世的那個道場,大家受佛教育後,感受到佛召,所以大家共聚一處,同樣的志業會合在一起。就如現在,在我們的靜思堂,四大志業的同仁與主管會集,他們平時在各方不同的志業中,無不都是在利益社會人群,現在他們會集回來了,相互來體會了解慈濟法脈宗門的方向,與慈濟創造四大志業的理念,很巧,大家也是從不同的方向來,這也就是化佛。

他們平時分布在各地,所在造作的無不是為人間社會人類,無論醫療、慈善、教育或人文,皆因慈濟志業而會合在一啟,就是要利益人群。大家有目的的會集,就是要相互分享,吸收優點的法,這就如在供養,以優點的方法付出,也是來供養大家。

昨天聽到大家談天說地,分享到現在氣候已經變遷,要如何保養這片大地,無論台上、台下,相互都有受益,這全都是分享,這叫做付出,也叫做供養,將我們所造做的,所學的凝聚起來,將優點奉獻給大家,彼此皆大歡喜,這叫做法的供養。

24.【莊嚴光飾,諸世界者】:即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能令見者發歡喜心。

真正的佛國,就是因為有佛、有菩薩莊嚴,就如常說的,蓮花污池,蓮花是因為污池,所以每朵蓮花都盛開,而污池是因為蓮花而美化。環境也是要這樣,好的人、大智慧的人聚在一處,這個地方就光亮起來了,能讓人看見就歡喜。

25.『此頌護法者當發大願,並言護法即是供養我及多寶與諸化佛。』

佛陀問大家:「有在發願嗎?願意來發願護持此經嗎?」我們在付出,付出就是不斷在發願,發願不斷付出。聽法,不只聽而已,還要身體力行,法要入心,用真誠的心付出,所以慈濟人一定要內修「誠正信實」,要很誠意的去付出,要外行「慈悲喜捨」,為天下眾生,希望人人平安,要去為困難人拔除苦難,要歡喜付出,付出後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這就是菩薩,這就是供養。

「供養我」:指的是釋迦牟尼佛,尤其古佛。但其實我們做好人,大家讚歎我們,其實法都是回向給自己,那就是多寶佛,人人有個靈山塔,塔中有多寶如來。

26.『護者、如對於是經受持、讀誦、書寫、刻印、供養、禮拜、一切尊重讚歎恭敬等皆是。』

對這部經,我們要好好受持、讀誦、書寫,尊重此部經的教法,法才能永遠傳下去。我們要自己尊重這部經,也能使人尊重此部經;自己身體力行,也帶人身體力行,這樣就知道尊重故生信。

27.『蓋自能尊重是經,即是使人知是經之可尊重,由知尊重故生信,由信故起解,由解起行,由行起證,即可直趨無上菩提。又此經為諸佛之法身舍利,為諸佛之所護念,能護此經即為隨順佛之本意,即為供養諸佛。』

因為我們尊重、深信,才有辦法去體會了解法的意義,才願意身體力行,「由行啟證」,才能了解那個環境的風光。若能這樣,就能到無上菩提,能體會我們的覺性慧海。

這部經是佛陀所遺留下來的全身,也是佛的心懷所護念,我們要能好好體會這部經的意義,好好保護這部經,讓經流傳下去。這部經的意義,無不是要讓我們回歸真如本性,覺性契悟,這就是佛的本意。

28.「以清淨無染的念,契佛深心」:各位菩薩,愛的力量是從一念心起,智慧明朗,天地宇宙真理無不都是收納入我們的一念間,這一念是清淨無染的念。我們要好好用心,契佛深心,要能了解我們的心是與佛心相互契合,要能體會佛的本懷,這樣我們與佛心同等,與佛的智慧平等,不增不減,只要我們在法中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二 10月 25, 2016 11:33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所以,「顧命」就是交代付囑,我們要「得與佛心相應」。常常說,以佛心為己心,學佛,念佛,念茲在茲,佛心為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與佛的心相應。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的精神,我們的精神要「契佛深心」,理念,我們要專精,精進,要精而不雜,向前前進,向與佛所開的這條路方向前進,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向前前進,就能到達佛果,這就是契佛深心,我們能一步一步進入佛最深處的心地去,契佛深心,我們要時時專精一致。
慈誠委員授證時,上人送弟子「佛心師志」,今天的重點就是講佛心,了解與感受佛的本懷。
用心才能體會佛心,精進才能契入佛深心。
因為佛心也懷眾生心,所以我們也要懷眾生心,悲憫眾生苦。
真正的明心體解是會見古今分身三佛,我們要看看自己是否全部做到了?
古佛,就如多寶佛,無始以來,寶塔中的心願,就是要與《法華經》會合。這古佛的心意,大願。
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心願,包容天下眾生的本懷,但願眾生人人轉迷為悟。
十方分身佛來集,那就是所有的教法普遍在十方,已經將這個法,道理,在遠途,遠方,全都能聽到、接受到,也依法受教,也依法奉行,同樣在人群中在度化眾生。
這是十方分身佛,所以「古、今、分身」這三種佛,我們應該要深心體會,了解了,自然我們就能傳法。
 
「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
今天薰法時,對於這句經文做了一個記號,就是有感、重要、要再深入了解。有三個重點,十方、供養、化佛,要弄清楚,法入心。
 
十方,在五趣雜居之中,有六道四聖,我們過去說過。我們可能都遊在這個六凡,六道,就是六凡;與四聖,同樣也是在修行,聲聞、緣覺、菩薩、成佛,這叫做四聖。六道呢?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加上了阿修羅,我們就是在五趣雜居當中,我們常遊十方,到底走過了什麼道呢?
 
不論是在臺上、臺下,互相都有受益,這樣全都無私的分享,叫做付出,叫做供養,將我們所造作的,所學的、所做的,凝聚起來的優點奉獻給大家,這叫做法的供養
 
「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真正的佛國,就是因為有佛,有菩薩莊嚴,就如我們常常說,蓮花污池,是因為蓮花而美化了這個污池,蓮花也因為這污池,所以每一朵蓮花都盛開。
 
我們常遊十方,即四聖六凡十法界,要常常分享所學,分享法,互相分享、互相供養,讓每個人都得到養分法水,變成一朵朵盛開的蓮花。
 
 
 
若說此經,紹隆佛種,堅固聖道,
不負顧命之囑,得與佛心相應,
精神契佛深心,感佛本懷,
乃為明心體解,會見古今分身三佛。

了解嗎?一直期待人人不只了解,還能深心感佛本懷,我們的心要與佛的心要貼切,我們學佛這才是真正得到法喜,日日生活中富有人生微妙的價值,這就是真正將心貼著佛心,那分的法喜充滿。只要有法喜心,人生沒有什麼好煩惱,這樣的人生就是最珍貴,這就是人間貴人。所以我們昨天也說過了,雖然雨很大,但是,用盡出力的心來說出了句句明朗,人人體會,應該能夠了解到的法。昨天我們也說過了「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就是啊,大家應當了解佛的心志,這部《法華經》乃是諸佛本懷。諸佛出現人間,無非就是要將這《法華經》所有的道理,期待讓人人都清楚了解,一來人人能體會本具佛性,與佛同等智慧,尊重自己己能,我們自己人人本具佛性,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大家若能了解自己與佛同等的佛性,那就具備了本覺慧海,智慧,這全都是與佛同等。我們是凡夫,明明我們就是凡夫,為什麼自己自認凡夫呢?因為我們人人已經無明染垢,自己真的什麼都不知道,今生事、來生事,我們都不知道。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佛陀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凡夫,凡夫,就只是一念無明,所以起了那分貪、瞋、癡、無明的念頭,一念無明起,這個貪念生了,所以,面前只是看到我所愛,我所要追求的名利、地位,就沒有去考慮到我們人生命中的尊嚴、價值觀,沒有去考慮我們自己內心本性,只是追求外面的名相,所以我們就會一直茫,迷茫,無法去見到自己的真面目。

過去常常說,大圓鏡智,人人都有一面大圓的鏡子,這面大圓的鏡子本來很清淨。就像我們現在,十字路口都會立著圓鏡(道路反射鏡),讓我們開車開到那裡時,左右看一下,前面、左邊、右邊,是不是有來車?那面鏡子就已經讓我們知道左右方向有沒有車子來,你要注意。這面心鏡,是我們人人本具,現在若放在外面,因為灰塵很多,車過,人來人往,這面鏡子很快就被塵埃、髒污沾上,灰塵厚就看不到左右來車,這樣在行走的車就很危險。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鏡就是欠缺擦明,我們若每天將心鏡擦清、擦明,自然我們這面心鏡會很清楚,前後左右,我們的環境會很清楚,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在佛為我們說的法,我們要用心來體會。佛陀來人間說法,也已經是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八十歲的壽命將近了,於世間的壽命壽數,所以,應世間的壽數,顯化在人間,這樣來教導我們。

佛陀與我們一樣,出生在人間,他出生的地方,那就是富貴人家,一國之王的太子,迦毘羅衛國的太子,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在皇宮裡,雖然沒有出門,看到皇宮裡面,小時候在看,長大了來看,慢慢體會,尤其是了解人間世事很多無常,老、病、死,過去權威達人今何在啊?他看古今,現在,人不論是什麼樣強力或者是弱勢,社會人間多變遷啊!所以,他愈了解了。對生、老、病、死,更是覺得人生為什麼生,難道只是為了享樂而已嗎?為什麼享樂還不夠呢?國與國之間互相爭權力,互相侵略,這在他為太子,年少時,所感受到,為什麼?這樣是全部的人生嗎?但是人生還是還有老,無論如何的權貴,還是有老去之時。所以,他愈覺得生命何價?生命到底是什麼?要去探討,探討人間,探討生命的價值,那個內涵,為什麼會生老病死,如何來出生?如何長大?如何老去?

尤其是當時的印度賤民苦相,真的是看了,苦不忍睹啊!以一位權貴的太子,看到路邊到處都有貧窮苦難人,看到做苦力的人,這麼的辛苦,老來,年輕人,不論少年、老人,生為苦力,受盡折磨,還要受人權的逼迫,他覺得除了不忍又不解,為什麼?所以他去探討,出家,離家修行去了,探討佛法,透徹了解真理。他現這個形相,是以身教來教育我們,來讓我們知道人生就是這樣,雖然修行成佛,同樣也有壽命的限期,八十歲。當時的人生,有的壽命很短,往生了,有的人壽命很長,也有百多歲,但是他取在八十歲。八十歲,就是取中道,命也沒有很短,但是也沒有特殊的很長,就是與我們人一樣。人生是這樣,以身教育,用他的身行來教育我們,讓我們知道要把握時間。

所以,這說法四十九年的時間,能夠將佛法,應機投教,看看眾生的根機,智識較高的,慧根較深的,他能一語道破,人生生命苦短,世間一切無常,幻化無常,有的人很快就能透徹了解了,但是,了解之後,煩惱如何斷除呢?這就是要從頭開始修行。所以他的弟子中,有智慧第一,頓悟佛法,啟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有漸漸了解的,有的就是根機鈍劣,佛陀絕對沒有放棄他,循循善誘,用他的聲音,讓他耳根來接觸,佛陀以小教來教育小根機。有的是中根機的人,因緣法,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讓他們能夠了解因緣果報,能身體力行,如何造福在人間,如何能避免與人互相有這種恩怨,這樣教育我們斷除愛恨情仇,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所以,都在這部經裡面,從小教、中教、大法,完全在這部經裡面。從上面那一品〈法師品〉,到現在〈見寶塔品〉,就是一再叮嚀,此經是紹隆佛種,要好好用心。

對我們自己成佛之道,要如何能成佛,棄除凡夫種種的見解?如何消滅無明煩惱,也是含藏在這部經的裡面。不論是談「有」說「空」,完全在這部經裡面,「有」的執著也要去除,「空」的執著也要很清楚明朗,留下來的,那就是「妙有」,所以,這部經是真空妙有的精髓。如何讓我們體會呢?人人本具佛性,本覺慧海,人人具足,這就是佛種。我們要成佛,就是從這顆種子開始。所以要堅固聖道,這顆種子就是讓我們走上了聖道,不是凡夫的道路。凡夫有六條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六條路。但是,聖道一條,菩提大直道。菩提大直道,就是覺悟的道路。佛陀說這麼多的法,就是給我們一個方向,只是一個唯一的方向,很簡單。

所以「不負顧命之囑,得與佛心相應」。佛陀從〈法師品〉一直到現在的〈見寶塔品〉,無不都是開始在交代,這叫做遺教的遺言,開始就是希望法要傳,人要接,佛陀開始在傳法了,希望弟子開始就要接法了。所以,不要辜負了佛的一片用心。該做的,都差不多做了,現在所有的基礎都打穩了,這條路明顯通達了,用心去走這條路,絕對是沒有偏差錯,這就是聖道,不要辜負前面的人開路,種樹的人,不要辜負了。所以,「顧命」就是交代付囑,我們要「得與佛心相應」。常常說,以佛心為己心,學佛,念佛,念茲在茲,佛心為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與佛的心相應。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的精神,我們的精神要「契佛深心」,理念,我們要專精,精進,要精而不雜,向前前進,向與佛所開的這條路方向前進,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向前前進,就能到達佛果,這就是契佛深心,我們能一步一步進入佛最深處的心地去,契佛深心,我們要時時專精一致。

所以,「感佛本懷」,我們要好好體佛之心,感佛心懷天下眾生,心包太虛,佛以天下眾生為己子,所以佛稱為「四生慈父」,也就是「三界導師」,所以我們要感佛本懷。普天之下,無不都是佛陀心所懷念,希望人人體悟佛法,不造業,天下無災難,社會祥和相處,人人具足智慧,體會真如本性。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關懷、期待、盼望,這就是佛的本懷。所以,我們要「明心體解」,就是心的一面鏡子,這大圓鏡智,我們能顧及四方八達(四面八方),方向都要很清楚,「會見古今分身三佛」。古佛,就如多寶佛,無始以來,寶塔中的心願,就是要與《法華經》會合,講《法華經》的地方,寶塔就現前,這是多寶佛,古佛的心意,大願。

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心願,包容天下眾生的本懷,但願眾生人人轉迷為悟,這是釋迦佛的心願。十方分身佛來集,那就是所有的教法普遍在十方,已經將這個法,道理,在遠途,遠方,全都能聽到、接受到,也依法受教,也依法奉行,同樣在人群中在度化眾生,這是十方分身佛,所以「古、今、分身」這三種佛,我們應該要深心體會,了解了,自然我們就能傳法,傳這部經法,傳佛的種子,非常堅固,這條康莊大菩提直的聖道往前走,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看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這是釋迦牟尼佛,再叫著弟子:「誰願意來護法呢?能夠傳法呢?」這是在徵詢大家,交代之後,再問大家:「我說這麼多了,要將這部經傳下去,要身體力行這個法在人間,去救度眾生。有人願意嗎?」重新再問才會安心。又是誰願意護法?又是誰願意發大願?若能這樣,法才能久住。若有人願意,這樣來護法,這部經典,自然這就是最虔誠的奉獻的供養。供養就是付出,就是最虔誠的付出,付出給釋迦佛,付出給多寶佛。

我們人人都是十方的分身佛,每一位接受到佛法的人,都是十方分身佛,就是要來供養古佛、今佛,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與多寶佛,他們將法這樣普遍,回向回歸真如本性。佛陀的法,讓我們回歸真如本性的古佛,到底我們是不是有真心付出?真心的付出,我們才有辦法回歸真如古佛來。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大家要很清楚。聽釋迦牟尼佛的法,回歸真如古佛,自性佛來,這就是最大的供養,你要去付出。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

經文簡釋:
「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此佛世尊在寶塔中,常遊十方諸佛國土。

你若是對前面的文,聽了之後,都道理深入,我們就能知道這段經文所說的含意也是很深啊!「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卻是我們也常遊十方。我們到底自古以來,塵點劫以來,說不定,十六王子的時代一直到現在,我們的發心立願,一直到現在,我們到底經過了,歷盡了多少的世代了呢?不斷啊!到底在哪裡啊?十方,在五趣雜居之中,有六道四聖,我們過去說過。我們可能都遊在這個六凡,六道,就是六凡;與四聖,同樣也是在修行,聲聞、緣覺、菩薩、成佛,這叫做四聖。

六道呢?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加上了阿修羅,我們就是在五趣雜居當中,我們常遊十方,到底走過了什麼道呢?
可是我們若是有從十六王子的道場走過來,生生世世,多多少少,接受法,講法,傳法,現在還有這樣的因緣不斷,但這要看我們接受的法有多少,歷世以來,所結因緣的好壞。所以說,「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我們若能先這樣了解,就來看,「此佛世尊在寶塔中,常遊十方諸佛國土」。我們會在十方,到底是在佛的國土清淨界呢?或者是在堪忍世界?這都要看我們的因緣,就是有因緣聽法,還是累生世受法,還同樣在傳,累生世?看看我們的因緣,看看我們到底結什麼樣的緣,受多少法。

經文簡釋:
「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皆因為此法華經故。
亦為供奉諸十方分身化佛。


「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與這些化佛,同樣也是在聽法,同樣也有在行菩薩道,我們人間的人,我們有志一同,這就譬喻化佛一樣。我們既然現在接受佛法,也有依佛教的方法,我們有在行,也有在利益眾生;不是一個人而已,還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一起做,所以「諸來化佛」,從不同的方向來了,發心的人。所以,「皆因為此法華經故」。現在就是那個道場,佛在世那個道場,受佛教育之後,感受到佛召,所以,大家共同共聚一處,同樣的志業會合在一起。就如現在,我們的靜思堂,四大志業的同仁、主管,大家現在都會集在靜思堂。他們平時在各方,不同的志業,但是無不都是在做利益社會人群的志業,他們已經會集回來了,大家互相體會了解,慈濟它的法脈,它的宗門,它的方向,創造四大志業的精神理念,很巧,他們也是從不同的方向來,這也就是化佛。他們平時就是分布在各地方,所在造作的就是為人間社會人類,不論是醫療,或者是慈善,或者是教育,或者是人文,他們會合在一起。

皆因為此法華經」。我們就是大家集合,皆因為慈濟志業會合在一起。慈濟志業就是利益人群,同樣有目的這樣來會集。「亦為供奉諸十方來分身化佛」。大家互相要分享,「我在我的單位,我做什麼事。」「我在我的志業體,我們怎麼做,做得大家很歡喜。」互相分享,優點的法,互相吸收,這就是如在供養。方法,優點的方法付出,也是來供養大家。就如昨天聽到「談天說地」(課程「談天說地‧地球永續」彭啟明博士及陳瑤騰師兄主持),分享到這片大地到底要如何來保養。現在的氣候是如何變遷,什麼原因讓它變遷。不論是在臺上、臺下,互相都有受益,這樣全都無私的分享,叫做付出,叫做供養,將我們所造作的,所學的、所做的,凝聚起來的優點奉獻給大家,這叫做法的供養。

經文簡釋:
「莊嚴光飾,諸世界者」;即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能令見者發歡喜心。

在這個地方「莊嚴光飾,諸世界者」,就是這樣,所造作的是這樣。我們的解釋,莊嚴,就是這樣大家來分享,付出、供養,彼此皆大法喜,很歡喜。所以這就是「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真正的佛國,就是因為有佛,有菩薩莊嚴,就如我們常常說,蓮花污池,是因為蓮花而美化了這個污池,蓮花也因為這污池,所以每一朵蓮花都盛開。環境就是要有這樣,好的人聚在一處,大智慧的人集合在一起,這個地方就會光亮起來。所以,「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這個世界,這個範圍就很光亮,非常莊嚴的世界。這是一個譬喻。「能令見者發歡喜心」。讓人來了,看到就歡喜了,「這些都是好人呢!這些都是菩薩,這些都是活佛,這些人無不都是為人間在付出。」意思就是這樣,同樣。

此頌護法者當發大願,並言護法即是供養我及多寶與諸化佛。

所以說「此頌」,這段經文就是表示「護法者當發大願」。我們是護法的人,佛陀問大家:「有發願沒有?願意來護持此經,願意來發願沒有?」這就是發願。我們這樣在付出,這就是不斷在發願,發願不斷在付出。所以,「並言護法即是供養我及多寶與諸化佛」,有在付出,有在供養。這就是我們聽法,不是聽而已,我們要身體力行,法要入心,用真誠、誠意的付出。所以慈濟人「誠正信實」,這是我們內修,人人的內心一定要有「誠正信實」,那就是誠意的付出。外行是「慈悲喜捨」,為天下眾生,希望天下人人平安,有苦難,我們要去除拔;我們歡喜付出,付出之後,我們無所求,還要說感恩,皆大歡喜。這就是供養。

「供養我」,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尤其是多寶古佛,是供養我們自己,法是回向給我們自己,我們做好人,大家讚歎我們,這就是回向給自己。尤其是自己今生來世,這都是我們法都回向給自己,那就是多寶佛,人人有個靈山塔,塔中有多寶如來。

護者、如對於是經受持、讀誦、書寫、刻印、供養、禮拜、一切尊重讚歎恭敬等皆是。

所以「護者,如對於是經受持、讀誦、書寫」。就是對這部經,我們好好受持,好好讀誦,好好書寫。「刻印、供養、禮拜」,就是尊重這部經的教法。所以「一切尊重讚歎恭敬等皆是」。這樣的法才能永遠流傳下去。

蓋自能尊重是經,即是使人知是經之可尊重,由知尊重故生信,由信故起解,由解起行,由行起證,即可直趨無上菩提。又此經為諸佛之法身舍利,為諸佛之所護念,能護此經即為隨順佛之本意,即為供養諸佛。

也就是說「自能尊重是經」,我們自己尊重這部經,也能使人尊重這部經;我們自己身體力行,也能帶人身體力行。所以這樣,就知道「尊重故生信」。因為我們尊重,所以我們深信,因為我們深信,才有辦法去體會,去了解法的意義;由了解,我們才願意身體力行,因為我們身體力行,我們所有的感受這樣「由行起證」。你若沒有走到那個環境去,你怎麼知道那個環境的風光呢?還是要走到。所以,「即可直趨無上菩提」。若能這樣,就能到無上菩提,無上正等覺,就是體會了我們的覺性,我們的慧海。

所以,「又此經為諸佛之法身舍利」,這部經就是法身,就是佛陀所遺留下來的全身。所以,「為諸佛之所護念」,也是諸佛所護念,這部經,是佛心懷所護念。「能護此經即為隨順佛之本意」,我們若能好好體會這部經的意義,還能好好保護這部經,讓它流傳下去,這部經的意義,無非就是要讓我們回歸真如本性,人人覺性啟悟,這就是佛的本意,就是「供養諸佛」。

各位菩薩,愛的力量是從一念心起,智慧明朗,諸法,天地宇宙真理無不都是收納入我們的一念間,我們這念是清淨無染的念。這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來契佛深心,能了解我們的心與佛心互相契合,體會佛的本懷,這樣我們與佛心同等,我們與佛的智慧,不增不減,也是平等,只要我們在法中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10/22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