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三 10月 26, 2016 4:31 pm

20161026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於此妙法華經,言辭寂滅清淨,
理實稱性起修,總願持四弘誓,
離言法義無量,力行四無量心,
持經如說修行,銘心永誌無難。

 用心體會了解,在這部《法華經》,我們要很用心,因為經的內容,在文字上來看,我們就要用心,體會它的內容含意。「言辭寂滅清淨」,我們從經典的文字去深入,其中的法,其實所言,裡面的字、句、辭,一切的道理,其實回歸總納起來,那就是寂滅清淨。這個寂滅清淨法,涵蓋了天下人間一切事物。這就是它的真理,真理,在這麼多的人間事、人間物,人間一切的歡樂苦難中,總之,都將它包含起來,其實裡面分析到底,它就是寂滅,沒有什麼樣,其中真的是清淨。我們雖然說惡濁,現在在五濁惡世,人的感受,事事物物在這個大空間、大時代,人與人之間那一分紛爭,愛恨情仇,讓人感覺到心無法這樣安靜下來,社會上因為人見解的紛爭,所以社會不得安寧。人間世事,看看新聞,打開媒體,從報紙上或者是在電視報導,每天同樣的事故,千差萬別,每天都是如是愛恨情仇,如是苦,苦難不堪,無不都是天災人禍等等。這就是在天下的事與人,真的是林林總總很多。

 經典完全就是要對治這些事,但是,千經萬論,如何解釋呢?知道有這麼多的事情發生在人間,人感受苦不堪,因為苦,所以不斷惹禍生非,不斷造作。用經典來解釋它,解開了,這些事情是這樣這樣,因啊、緣啊這樣來發生。很多經典都能解釋這些事,但是用什麼方法來勉勵人人共同一個方向,要如何去對治這些這麼複雜的事情?對治的方向就是在這部經之中。很多的苦難在很多的經典裡,數如恆沙,全都能看到每一部經的特性,來解釋因緣果報,方便法讓大家知道,但是要用什麼方法對治呢?這就無法在其它的經典,要如何來對治,那非常聚焦、對治的方法,那妙法就是沒有很有結構,也無法人人受而堅持,不是接受了,我就能堅持下去。

 在《法華經.法師品》,佛陀就這樣說,持是經者難,很困難。法,就是要能得到這個法也困難,要受持這個法也困難,要能受持、要能講更困難,因為困難的事情重重啊!所以要先讓大家知道,人人先修平等法,因為這部經是充滿了智慧,悲智雙運,慈悲、智慧,在這部經的內容中。智就是分別智,先要讓我們了解世間一切一切事物,所以從方便法為我們分析,從方便法一直分析到恆持艱難。這個這麼方便,因緣果報法,我們了解,知道苦是來自這些事情,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所以就要修行。修行,心就很怕,因緣果報,不要在人與人之間再糾纏,了解法的人就這樣,所以守在聲聞、緣覺裡。他已經分別了解了,有智了,都了解了,道理就是這樣,但是平等慧還未開啟;平等慧若是開啟出來,那就是要行慈悲喜捨了。有慈悲喜捨,用悲來啟慧,秉慧來修慈,這樣互相會合起來,就是兩足,慈悲以及智慧就是兩具足。智慧、慈悲兩具足,才能走入人群行六度行。這菩薩因行,全都這樣具足了,那佛果就成了。《法華經》的道理就是在這裡,與其他的經典不同。

 我們前面說過,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那個法,要將它算數起來,就像是恆沙,很多很多法,法分支出去真的是很多法。但是這些法能對機、應機,都是方便法,讓人知道,能夠啟智,知道分別法就是這樣這樣來,成就了這樣的緣,所以得了這樣的果報。這就是智,能夠去分別。所以大家獨善其身。佛陀就說這樣不夠,我們還要啟慧,慧開啟了,那就是秉慧,我們開啟慈悲在人群中,因為眾生平等,心、佛、眾生皆是平等,所以走入人群,付出就如在供養諸佛,因為人人皆是佛。所以經典後面就有〈常不輕菩薩品〉,這品完全就是要說平等。

 是啊!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將來能成佛,就如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未來也能夠成佛。」這就是看大家都是未來佛,所以我們入人群去付出,是等於供養未來佛,也是供養。所以在《法華經》裡,裡面很多的供養、供養,能通達這個道理,就是供養諸佛。你能夠通達,已經分別了解了,能夠身體力行慈悲喜捨,這就是供養。所以言辭,說那麼多的經典,也是含藏在《法華經》之中。《法華經》就是要分析,過去佛陀說那麼多方便法,從苦集滅道一直到十二因緣法,一直到了《大般若經》,那個法放開了,遍及恆沙數,真的是很多,收回來就是在《妙法華經》之中,分析到底,「言辭寂滅清淨」。因為你付出無所求,你的心境就是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到這個程度,菩薩行因,入人群去付出,這是一項很自然,與佛同心,化度眾生,無不都是歸納在法之中。所以「言辭寂滅清澄」,回歸到佛覺悟的境界,靜寂清澄,靜寂清澄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含藏著《妙法華經》,《妙法華經》我們若能完全體會,啟開、了解,寶塔,多寶佛塔自然浮現在我們的心裡,塔中有多寶佛的全身。收納回來就是這樣,諸佛寂靜清澄,諸佛性本來就是寂靜清澄,很乾淨。

 所以「理實稱性起修」。道理就是這樣,很實在,真實法。一實乘的道理,那就是「稱性起修」。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就是無量劫以來就與生俱來,真如本性存在。我們聽法,就是啟動我們的真如本性,啟動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稱性」,我們這念善心啟動起來,自然就開始修行了,所以叫做「稱性起修」。這個理是真實的,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我們是稱性,依照我們的原來真如本性,被啟發之後,我們開始修行。所以,「總願持四弘誓」。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同樣就是發四弘誓願,每一尊佛,「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是每一尊佛的心願。我們既然已經稱性起修了,就是從我們的內心將真如佛性啟動起來,我們開始要修行,就要開始發願,與佛同等發總願,總願,第一個條件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大家應該了解。要度眾生,就是煩惱要去除,佛法道理很深奧,我們要好好去用心體會了解。「佛道無上誓願成」,行菩薩道體會了解了,「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所以我們就入菩薩大直道,一條路,菩薩因行,這樣一條路走去,這就是最究竟的道路。

 所以「持經如說修行」。我們一直在說持經,持經除了書寫、讀誦,最重要的就是「如說修行」。修,了解之後我們來說,說我們能做的,所以做我們能說的話,所以說「學中覺,覺中學」,還是不斷,這我們要好好用心,要不斷修行,「如說修行」,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的,這樣就是依照經典我們所了解的來說,說出了人人可以做的法,說出了我們自己也做得到的法,這就是經,經典實行。「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常常都是這樣向大家說,經不是這麼的困難,經就是這麼容易的一條路,讓我們走,只要我們願意起步,再遠的路都會到。所以常常說過,「千里之路始於初步。」開始是在第一步,只要你第一步踏出去,不論它是多遠的路,你步步向前前進,再遠的道路,我們都走得到。所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就是要我們去實行。所以,「持經如說修行」,就是要修、要走,要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的。要「銘心永誌」,若能這樣,就不困難了。

 前面說很多的困難,其實不困難,只要你銘心永誌就不困難了。我們要用心了解,道理就是這樣,千經萬論,將它收納過來,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持經,依照這部經典的教法,我們了解之後要去身體力行。所以,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我們若了解之後,就能說,說就能行。這就是持這部經,較困難的就是這一念的心念,要發這一念的願,我們要持續將這經典的內容體會了解、身體力行,這樣走過去。

*聞說此經稱性極談真實之法,決須解了,依性起修,成稱性益。

 所以叫做「聞說此經稱性極談真實之法」。我們若是聽這部經,我們就要啟開我們自己的心,將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樣依性就開始修行,應該要這樣,這是真實法,我們一定要了解。所以「依性起修,成稱性益」。這樣回過頭來,我們做出去之後,都常常回向回來在我們的本性,原來助人是這麼歡喜的事情,原來這樣起步走路能看到心地風光,這就是稱性起修之益。我們稱性起修,在修的就是行了,在行的當中看到人世間很多的事物,我們能夠在人事物中吸收回來很多的智慧。人間的風光,是非,那個精華,法的精髓我們就收納回來,這叫做「稱性益」。已經走出去了,心地風光,吸收回來是法的精華,這就是利益。

*修中道實相法,摧滅無明煩惱之業,而證一乘佛果,是為真實法輪。

 所以「修中道實相法」,就是這個過程,我們要「摧滅無明煩惱之業」,因為我們若對這些法能了解,碰到人間很多的困難時,因為我們有法在心,自然煩惱來了就將它催滅掉。這一切都是無明,這一切都是煩惱,不必去接受它,我們就這樣將它排除掉了,就沒有再複製的業。「證一乘佛果」,這就是「真實法輪」。我們在轉這個真實的法輪,這法輪在我們的內心是心輪,我們的心輪要轉,才能摧破掉了我們的無明煩惱。道理要了解,我們才有辦法看開煩惱,撥離了無明,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的。好吧,趕緊用心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我們昨天說過了,就像這樣,經文這麼寫,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啊!這有辦法嗎?甚至能立在有頂天,就是色究竟天,在那個地方為眾演說無量餘經,這「無量餘經」,就是再更前面說的,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大家應該要還記得,那段經文實在是很多的無量(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這些經典。在那有頂天,就是在色究竟天裡,在那個地方說法,這不困難。想想看,餘經,就是《法華經》以外的經典,數如恆沙,我們這句話要很清楚,這無量餘經,就是《法華經》之外所有的經典,要將它說盡,尤其是在色究竟天要將它講盡,這也不困難。有辦法嗎?不可思議啊!但是佛陀說這不困難,能夠這樣。

 「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是啊,佛陀這麼說,要持那麼多經典,到色究竟天上去講經,這不困難,但是佛滅度之後,在惡世中,就是五濁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這段文,能說盡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持經的重要,但是要說這部經,傳這部經的困難,有多少的困難?將須彌山移去其他的地方,用足指來動三千世界,這都還不困難。能將恆河沙數的經典,到有頂天去講說,這也還不困難。然而,在佛滅度後,在這個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就很困難了。

 確實很困難,以現在眾生的根機,以現在社會的生態,要說這麼長的經,將這經典反反覆覆一直說,有耐心要聽的人,實在不容易啊!前面也曾說過了,現在的人就是要求三分鐘說完,哪有可能啊?也聽你們在說:「某某師父說八分鐘,某某師父說五分鐘就好,三分鐘就好。」我想,這要說什麼啊?這就是現在的人,時間。到底像這樣蜻蜓點水,想想看,整塊的熱板,用這樣彈指的水,就要這塊熱板降溫下來,哪有可能呢?這實在不可能。但是,偏偏這部經是包含天下一切的道理,要將它會合來,一個目標,讓人人如何去對治眾生心病,這真的是很困難,要在惡世中講得清楚,困難。所以下面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經文簡釋: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虛空無相,不可把捉。縱能手把,亦不為難。

 這麼說,假使有人,手將這虛空這樣收攏來,把握著虛空到處遊行,這不困難。這實在是,有可能嗎?但是,佛說這不困難。虛空是無相,不可把捉,縱能手把虛空,假使有人說我現神通,我能將這虛空這樣全都將它把捉起來,這亦不為難,這並不困難,有人能這樣。這大家有辦法嗎?大家再去想想看,這一個謎題,釋迦牟尼佛也出謎題給我們,要考驗我們的智慧,如何將虛空拿起來,在人間遊行不困難。我想起來,也不困難,虛空到底有什麼東西?大家猜得到嗎?虛空就只是空氣而已嘛!空氣,這樣將它裝起來,將空氣這樣裝起來,背著空氣去遊行。我想這若是我,我覺得不困難,不過佛陀用這個謎題讓大家想,所以說,用心就不困難。我們若將塑膠袋拿來,開口後就趕快把它束起來,袋子裡面就有空氣,這哪有什麼困難?但是佛陀用這個謎題給我們,其實裡面的道理是很容易。經典就是這樣,覺得裡面有很多奧妙的謎題,佛陀要告訴我們,這困難嗎?其實內含的道理很簡單,只要你想通,不困難。

經文簡釋:
「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若佛滅後,人根劣弱,能弘此經,勝把空者。

 所以佛陀說,「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佛陀滅度之後,自己來寫經,自己將這部經刻入我們的心版,在我們的內心,我們還能讓別人對這部經也有興趣,願意寫,刻在他們的心版裡,若能這樣,人人受持、入心來,這才是真的困難。能夠讓大家用形式來抄經,這不困難,但是要刻入心版,才是真困難,所以,「若佛滅後,人根劣弱,能弘此經,勝把空者」,勝過了把握這個虛空去遊行。佛陀是這麼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的根機劣弱,根機很劣、很弱,所以要能持經是很不容易。

經文:「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經文簡釋: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梵天依空,今以大地安足甲上而升於彼,亦非難。

 這就要我們很用心去體會。「若以大地」,大地放在腳指頭上,這樣就登上虛空去,「升於梵天」,這不困難。梵天,大家在〈化城喻品〉中已知道,我們一直都在說梵天,生梵天要持上上戒,就是要修上上行,要清淨心,才能生在梵天。這個地方,將大地放在指甲上,這樣升到梵天,佛陀說這不困難。「梵天依空」,即使「大地安足甲上而升於彼,亦非難」,上去那個地方不是困難。我們的心一定要清淨,我們一切心清淨了,滅諸一切煩惱,持上上戒,修上上行,一切清淨,心地本來就是清淨梵天,所以說來並不困難。

經文簡釋: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滅後惡世,暫時之間,能讀此經。勝持地者。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但是佛滅度之後,在這個惡世中,真的要暫讀此經,真的是很不容易。這麼紛紛擾擾的人間,暫時放下雜務,來讀誦、研究這部經典,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我們若能暫時讀誦,放下,放下其他的雜務心思,暫時專心來讀誦此經,這勝過了能把持虛空,或者是大地放在指甲上,升梵天,比這更勝,所以,暫讀此經,比大地放在指甲上升梵天更優勝。本來覺得哪有可能,但是我們若能暫時讀這本經,那個心,真真正正心入這部經典的世界,哪怕是暫時,那念心的清淨勝於梵天。因為梵天王他還是要來到大通智勝佛的地方,再來聽法,再求佛講說大法。這就像多寶佛塔也來到釋迦佛的道場,就是要聽《法華經》。所以說這部經,我們若能在短暫時間,將所有雜務放下,好好來讀誦,將這部經入心來,哪怕是暫時,心完全清淨。這個法真正入心,若這樣,勝於大地放在指甲上,升到梵天。

*此頌書持是經及暫讀如是妙法華經之難,亦非但有神通力者可及。以大地升於梵天,須通過欲界天,極言其高以先顯上升之難。

 這就表示,我們在誦持是經,誦持這部經典,即使是暫時讀誦《妙法華經》,這真的是不容易,只要你能暫時放下來讀這部經,這比大地在指甲上上梵天更重要。所以說,讀這部經,暫時能讀,比指爪甲,用大地置之足指,這樣升到梵天更困難,意思就是說,我們若能,暫時能這樣讀,就是優勝於指甲升梵天的功能。所以,「亦非但有神通力者可及」。用大地放在指甲升到梵天,這是運用神通就能到達,不困難,但是真正願意有心來讀誦此經,這就是比有這個神通更困難。所以這個神通,要運用,讓大地於足指到有頂天,或者是梵天,還不困難,但是暫時要讀這本經還有困難。所以說來,能暫時讀這本經,就是勝過用神通運大地到梵天,意思就是這樣說。所以「以大地升於梵天」,就是須通過欲界天,因為我們的心,要勝過了梵天,我們要能勝過梵天,除非真的要通過欲界。

 所以「極言其高以先顯上升之難」。因為梵天很高,很高,那就是我們人的欲念很高,就是要超過這欲念,比要超過梵天更難。人家說「山高未是高,人心節節高。」就是說我們的人心,那欲念的高,實在高過須彌山,高過有頂天,高過了梵天,所以我們一定要勝過了欲界,我們才有辦法將這《妙法華經》入我們的心。所以這必定要勝過,我們才有辦法將這部經刻入心來。

*而此經義為平等大慧法身之所流露,彼為無明煩惱覆障之眾生,雖暫讀此經,因有覆障而不能入,比大地上升之通過欲界天為尤難也。

 「而此經義為平等大慧法身之所流露」,所以「彼為無明煩惱覆障之眾生,雖暫讀此經」,因為這部經,《法華經》,它是平等大慧的法身,所流露出來,要到那無明煩惱覆蓋眾生的地方,實在是很不容易。我們眾生,就是被無明煩惱覆蓋住了,這個平等大慧,要讓它流入了被無明煩惱覆蓋的眾生。因為他被煩惱覆蓋住了,這清淨平等的大慧就無法流入這無明煩惱障礙的眾生中去,所以這就是,能暫時讀誦,算來也算不容易了。因為我們眾生就是受欲念、無明煩惱這樣蓋住我們,這常常告訴過大家了,我們真如本性本來具有,偏偏就是煩惱將它覆蓋得很厚,這樣把它覆蓋下去,哪怕就是這個平等大法,智慧要流露到我們凡夫的心地來,真的是很困難;能流露到凡夫的心地,哪怕是暫時,短暫讀誦這部經,這也很不容易。所以,因為有覆蓋之障,所以不能入。因為我們眾生的心地有煩惱覆蓋,所以這清淨的法流無法進去。比作大地上升,大地要上升通過欲界天,這實在是很困難。

 所以剛才說,欲,我們要先通過了我們的心欲,心欲要去除,因為這部經是清淨法,是寂靜清澄,很清淨,眾生的煩惱,欲念很厚,這清淨的智慧,法流要流入這煩惱障礙重重,那實在是不容易。所以我們的煩惱就是從欲累積來,結成了人間愛恨情仇,很多無明複製煩惱,這就是要去除這個欲界,才有辦法,要不然要通過欲界天很困難,要勝過這個欲界,真的是困難重重。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要不然,真的是人生,時時都會受到這煩惱無明層層覆蓋,哪怕是法在我們的面前,這平等智慧的法還是一樣,我們無法這樣浸入凡夫的心地去。所以說來,很多的譬喻困難,只要我們將這欲念去除,運用我們的智慧,轉煩惱成菩提,若這樣,應該也沒有困難,需要我們人人用心。

 日常生活中用心去體會,世間有什麼法,我們行不通呢?就是因為我們有欲念在,若有欲念在,哪怕是這麼簡單,佛陀譬喻,提出來的謎題,說困難、困難,真的不可思議的難,動一個腦筋,多用一些心,其實,沒有什麼困難,這只是法的譬喻而已。大地放在指甲上,這樣升到梵天去,這是不是很困難?佛陀說這不困難。其實這是一種譬喻,就是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若能將欲念去除,這一點都不困難。要去除,要用什麼方法?那就是要用這清淨法,圓教。「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它淬煉出來的精髓就是在這圓教,這部《法華經》之中。《法華經》說盡了持經的困難,只要我們將困難撥除了,發大願,發心身體力行,如說修行,這哪有什麼困難啊?就不困難,這就是只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五 3月 23, 2018 1:37 pm 作了第 2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三 10月 26, 2016 10:33 pm

[2016年10月26日 上午 5:22] 農曆九月二十六,48字(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一一)

1. 釋經文:【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2. 上人偈文:「於此妙法華經,言辭寂滅清淨,理實稱性起修,總願持四宏誓,離言法義無量,力行四無量心,持經如說修行,銘心永誌無難。」

3.「於此妙法華經,言辭寂滅清淨」:要用心體會《法華經》,從經典的文字去深入,其實字、句、辭中一切的道理,回歸總納就是寂滅清淨。這寂滅清淨法,涵蓋了天下人間一切事物,真理就包含在人間一切的歡樂苦難中。

4.「天下人間紛擾多」:現在的五濁惡世,事事物物在這大空間、大時代、人與人之間,那些紛爭與愛恨情仇,讓人感覺心無法安靜,社會上,因人的見解而起紛爭、無法安寧。從報紙或電視報導,都是如是愛恨情仇、如是苦、苦難不堪,無不都是天災人禍等等,這就是天下的人與事。

5.「法為治世良方」:經典就是要來對治這些事,但千經萬論,該如何解釋呢?人間有這麼多事情發生,人們感受苦不堪,因為苦,所以不斷惹禍生非,不斷造作。這用經典都能解釋,都是因緣阿,但要如何用方法來勉勵人人共同一個方向,去對治這些複雜的事情?對治的方向都在這部經當中。

6.「許多經典缺少能讓人修而堅持的妙法」:很多的苦難在很多的經典裡,數如恆沙,能看到每部經各有解釋因緣果報的特色,但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呢?在其它經典裡,無法很有結構的妙法能對治,也無法讓人人修而堅持。

7.「分別智,平等慧,福慧兩足尊」:在《法華經》的開頭,佛陀就說,持是經者難,要能得到此法也難,要能受持、能講,更困難,困難重重阿!所以要先讓大家知道,人人要先修平等法,因為這部經的內容充滿了智慧,悲智雙運,智是分別智,要先讓我們了解世間一切事物,所以從方便法開始,一直為我們分析到恆持艱難。

我們了解了因緣果報,了結苦是來自哪,所以修行,但雖了解法而修行,心卻很怕因緣果報,所以不再去與人糾纏,守在聲聞、緣覺中。有智了,了解道理是這樣,卻未開啟平等慧。若要開啟平等慧,就要行慈悲喜捨,以悲起慧,秉慧修慈,相互會合,這才具足福慧兩足尊,才能走入人群行六度,菩薩因行具足,佛果就成了。

8.「分別智」:《法華經》的道理就在這,與其它經典不同,前面說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法分支出去,真的很多,但這些法能對機,都是方便法,就是要讓人瞭解了,能夠啟智,能知道如何分別法,成就這樣的緣,得這樣的果,這就是智,能夠去分別。

9.「悲智雙運,入群付出」:我們還要啟開慧,秉慧修慈,因心、佛、眾生皆平等,所以要走入人群去付出,就如在供養諸佛。《法華經》中有許多供養,若能通達道理,能身體力行慈悲喜捨,這就是供養諸佛。

10.「言辭寂滅清淨」:言辭,說這麼多經典,也是含藏在《法華經》中,《法華經》就是要分析,過去佛陀說了這麼多方便法,從苦、集、滅、道,一直到十二因緣法、大般若經,法放開是遍及恆沙數,收回來是在《妙法華經》中,分析到底,言辭寂滅清淨,因為若付出無所求,心境就是六度萬行。

11.「人人本具清淨本性」:菩薩因行,入人群去付出,與佛同心,化度眾生,這無不都是歸納在法中,所以說言辭及滅,回歸到佛覺悟的境界,那就是靜寂清澄,是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含藏著《妙法華經》,我們若能體會,啟開、了解,多寶佛塔自然就浮現在我們心裡,塔中就有多寶佛的全身,諸佛性本來就是靜寂清澄,很乾淨。

12.「理實稱性起修」:人人與生俱來真如本性,我們聽法,啟動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心,自然就開始修行了。這個理是真實的,我們是依照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被啟發後,開始修行。

13.「總願持四宏誓」:佛佛道同,每尊佛都是發四弘誓願,我們既然已經稱性起修了,就要從內心啟動真如本性,要開始修行,要發與佛同等的總願。

14.「行菩提大直道」:總願,第一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眾生,就要去除煩惱,要好好用心體會佛法的深奧道理;「佛道無上誓願成」,行菩薩道,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要入菩提大直道,菩薩因行,這樣一路走去,這就是最究竟的路。

15.「持經如說修行」:持經除了書寫、讀誦,最重要的就是「如說修行」。修,了解後,說我們能做的,做我們能說的,「學中覺,覺中學」,我們要好好用心,不斷修行。「如說修行」,就是依照經典,說我們所了解,說人人可做到的法,這就是經典,「經者道也,道者路也」。

16.「持經如說修行,銘心永誌無難」:經,不困難,是這麼簡單的一條路,「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只要我們願意起步走,再遠的路都走得到。就是要修、要走,要說我們所說,說我們所做,銘心永誌無難,若能這樣就不困難了。

17.『聞說此經稱性極談真實之法,決須解了,依性起修,成稱性益。修中道實相法,摧滅無明煩惱之業,而證一乘佛果,是為真實法輪。』

要用心了解,道理就是這樣,最重要的是持經,要依照這部經的教法,了解後,身體力行,當「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要能說、能走。持這部經最困難的就是這一念心,要發這一念的願,要持續體會經典的內容,身體力行。

我們若聽這部經,就要啟開我們的心,依我們的真如本性,開始修行。「依性起修,成稱性益」,常常我們所做出去的,都會回向在我們的本性中,感受到助人後是多麼歡喜,這樣起步走路,能看見心地風光,這就是稱性之益。

「稱性起修」,修就是行,我們在行當中能看見人世間許多的事物,吸收回來,是很多的智慧,將法的精髓收納回來,就是「成稱性益」。

我們若能了解法,有法在心,在碰到人間的許多困難與煩惱時,自然就能將它催滅,不再複製業。這就是真實法輪,法輪在內心是心輪,心輪要轉,才能摧破無明煩惱,要了解道理,才有辦法看開煩惱,撥離無明,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體會的。

18.★複習經文:【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經文這麼寫,實在是不可思議啊!餘經,就是《法華經》以外的經典,數如恆沙,要在色究竟天將它說盡,佛陀說這不困難。但在佛滅度後,要在五濁惡世中講說、傳這部經,就很困難了,以現在眾生的根機,現在社會的生態,要說這麼長的經,要將這經典反覆說,人要有耐聽完,實在是不容易啊!

現在的人,時間像是蜻蜓點水,想想看,要用彈指的水,將整塊的熱板降溫,哪有可能。但偏偏這部經是包含天下一切眾生的道理,目標是要用在對治眾生心病,這實在很困難,要將這部經在惡世中講得清楚,困難。

19.【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虛空無相,不可把捉。縱能手把,亦不為難。

假使有人手握虛空,到處遊行,這有可能嗎?但佛說這不困難。虛空無相,不可把抓,這是釋迦佛在出謎題給我們,考驗我們的智慧要如何將虛空拿起,看似困難,但其實很容易,用心就不難,若拿袋子來,將開口束起來,袋子裡頭就是空氣了。經典就是這樣,有時覺得裡面有很多奧妙的謎題,但其實內含的道理很簡單,只要你想通,就不困難。

20.【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若佛滅後,人根劣弱,能弘此經,勝把空者。

佛陀滅度後,若我們自己將這部經刻入心版,還能讓別人對這部經也有興趣,願意寫,願意刻入在他們的心版,讓人人受持入心,這才是真的困難。用形式來抄經不困難,但要刻入心版,這才是真的困難。

21.【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梵天依空,今以大地安足甲上而升於彼,亦非難。

在〈化城喻品〉中不斷說到梵天,要以清淨心持上上戒、修上上行,才能生在梵天。但在這說,將大地放在腳趾上,這樣就上到虛空去,升於梵天,佛陀說這不困難。我們的心一定要清淨,滅諸一切煩惱,因為我們的心地本來就是清淨梵天,所以說來並不困難。

22.【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滅後惡世,暫時之間,能讀此經。勝持地者。

佛滅度後,要在這惡世中暫讀此經,真的很不容易。要在這紛擾的人間,暫時放下雜務,來讀誦、研究這部經典,真的不容易,我們若能暫時放下其它的雜務心思,專心來讀誦此經,這勝過了能把持虛空,或將大地放在指甲上、升梵天。

我們若能暫時讀這本經,心真正的入這部經的境界,哪怕是暫時,那念心的清靜都勝於梵天,因為梵天還是要來到大通智勝佛的地方,還要再來聽佛講說大法;多寶佛塔也是一樣,來到釋迦佛的道場,就是要來聽《法華經》。

23.『此頌書持是經,及暫讀如是妙法華經之難,亦非但有神通力者可及。』

若能誦持這部經典,暫時能讀,就優勝於以指甲升梵天的功能。要將大地放在指甲上,升到梵天,這不困難,運用神通就能到達,但要真正願意有心來讀誦此經,這比有神通更困難,能暫時讀這部經,勝過用神通來運大地到梵天。

24.『以大地升於梵天,須通過欲界天,極言其高以先顯上升之難。』

梵天很高,人要超過欲念,比要超過梵天更難,「山高未是高,人心節節高」,人心欲念的高,高過了須彌山,高過有頂天,高過梵天。因此,我們必定要勝過欲界,才有辦法將《妙法華經》刻入我們的心來。

25.『而此經義為平等大慧法身之所流露,彼為無明煩惱覆障之眾生,雖暫讀此經,因有覆障而不能入,比大地上升之通過欲界天為尤難也。』

《法華經》是平等大慧的法身,而眾生受無明煩惱所覆蓋,這清淨平等的大慧無法走入受無明煩惱障礙的眾生中,所以能暫時讀誦,說來也算不容易了。因為眾生有覆蓋的障,所以這清淨的法無法進入,比從大地要上升通過欲界天還難。

我們要先通過心欲,心欲要去除,因為這部經是清淨法,靜寂清澄,而眾生的煩惱欲念很厚,清淨的智慧法要流入障礙重重的煩惱中,實在很不容易;煩惱是從欲累積而來,結成了人間的愛恨情仇,許多無明複製煩惱,要勝過欲界,真的是困難重重。

26.「運用智慧,轉煩惱為菩提」:我們要很用心,不然人生時時都會受到煩惱無明層層覆蓋,哪怕法在我們面前,這平等智慧的法還是無法趣入凡夫的心地裡。我們要將欲念去除,運用我們的智慧,轉煩惱成菩提,需要人人多用心。

在日常生活中用心體會,世間上哪有什麼法是我們行不通的呢?像佛陀譬喻出的謎題,說來是不可思議的難,但動一下腦筋,多用點心,其實沒有什麼困難,這只是法的譬喻,我們心若能將欲念去除,這就一點都不困難,要去除欲念,就是要用這清淨的圓教。

「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它所淬煉出的精髓就是在這圓教《法華經》中,《法華經》說盡了持經的困難,只要我們將困難撥除,發大願,發心身體力行,如說修行,就沒有困難,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四 10月 27, 2016 3:0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星期三)
 
有慈悲喜捨,用悲來啟慧,秉慧來修慈,這樣互相會合起來,就是兩足,慈悲以及智慧就是兩具足。智慧、慈悲兩具足,才能走入人群行六度行。這菩薩因行,全都這樣具足了,那佛果就成了。《法華經》的道理就是在這裡,與其他的經典不同。
從悲門入,上人帶我們從悲門入,開啟智慧之門。以前(十八年前)就知道,慈濟宗門是從悲門入,今天才知道,這是法華經的精神,妙法。

 
修中道實相法,摧滅無明煩惱之業,而證一乘佛果,是為真實法輪。
這句話讀來簡單,但思想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相信理解力行自證。
 
想想看,整塊的熱板,用這樣彈指的水,就要這塊熱板降溫下來,哪有可能呢?這實在不可能。
上人也是淡淡的以此譬喻來說明目前傳播上的一些亂象,似是而非。不過,一個譬喻,以物理原理來說明,很容易理解。
 
 
 
於此妙法華經,言辭寂滅清淨,
理實稱性起修,總願持四弘誓,
離言法義無量,力行四無量心,
持經如說修行,銘心永誌無難。

用心體會了解,在這部《法華經》,我們要很用心,因為經的內容,在文字上來看,我們就要用心,體會它的內容含意。「言辭寂滅清淨」,我們從經典的文字去深入,其中的法,其實所言,裡面的字、句、辭,一切的道理,其實回歸總納起來,那就是寂滅清淨這個寂滅清淨法,涵蓋了天下人間一切事物。這就是它的真理,真理,在這麼多的人間事、人間物,人間一切的歡樂苦難中,總之,都將它包含起來,其實裡面分析到底,它就是寂滅,沒有什麼樣,其中真的是清淨。我們雖然說惡濁,現在在五濁惡世,人的感受,事事物物在這個大空間、大時代,人與人之間那一分紛爭,愛恨情仇,讓人感覺到心無法這樣安靜下來,社會上因為人見解的紛爭,所以社會不得安寧。人間世事,看看新聞,打開媒體,從報紙上或者是在電視報導,每天同樣的事故,千差萬別,每天都是如是愛恨情仇,如是苦,苦難不堪,無不都是天災人禍等等。這就是在天下的事與人,真的是林林總總很多。

經典完全就是要對治這些事,但是,千經萬論,如何解釋呢?知道有這麼多的事情發生在人間,人感受苦不堪,因為苦,所以不斷惹禍生非,不斷造作。用經典來解釋它,解開了,這些事情是這樣這樣,因啊、緣啊這樣來發生。很多經典都能解釋這些事,但是用什麼方法來勉勵人人共同一個方向,要如何去對治這些這麼複雜的事情?對治的方向就是在這部經之中。很多的苦難在很多的經典裡,數如恆沙,全都能看到每一部經的特性,來解釋因緣果報,方便法讓大家知道,但是要用什麼方法對治呢?這就無法在其它的經典,要如何來對治,那非常聚焦、對治的方法,那妙法就是沒有很有結構,也無法人人受而堅持,不是接受了,我就能堅持下去。

在《法華經.法師品》,佛陀就這樣說,持是經者難,很困難。法,就是要能得到這個法也困難,要受持這個法也困難,要能受持、要能講更困難,因為困難的事情重重啊!所以要先讓大家知道,人人先修平等法,因為這部經是充滿了智慧,悲智雙運,慈悲、智慧,在這部經的內容中。智就是分別智,先要讓我們了解世間一切一切事物,所以從方便法為我們分析,從方便法一直分析到恆持艱難。這個這麼方便,因緣果報法,我們了解,知道苦是來自這些事情,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所以就要修行。修行,心就很怕,因緣果報,不要在人與人之間再糾纏,了解法的人就這樣,所以守在聲聞、緣覺裡。他已經分別了解了,有智了,都了解了,道理就是這樣,但是平等慧還未開啟;平等慧若是開啟出來,那就是要行慈悲喜捨了。有慈悲喜捨,用悲來啟慧,秉慧來修慈,這樣互相會合起來,就是兩足,慈悲以及智慧就是兩具足。智慧、慈悲兩具足,才能走入人群行六度行。這菩薩因行,全都這樣具足了,那佛果就成了。《法華經》的道理就是在這裡,與其他的經典不同。

我們前面說過,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那個法,要將它算數起來,就像是恆沙,很多很多法,法分支出去真的是很多法。但是這些法能對機、應機,都是方便法,讓人知道,能夠啟智,知道分別法就是這樣這樣來,成就了這樣的緣,所以得了這樣的果報。這就是智,能夠去分別。所以大家獨善其身。佛陀就說這樣不夠,我們還要啟慧,慧開啟了,那就是秉慧,我們開啟慈悲在人群中,因為眾生平等,心、佛、眾生皆是平等,所以走入人群,付出就如在供養諸佛,因為人人皆是佛。所以經典後面就有〈常不輕菩薩品〉,這品完全就是要說平等。

是啊!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將來能成佛,就如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未來也能夠成佛。」這就是看大家都是未來佛,所以我們入人群去付出,是等於供養未來佛,也是供養。所以在《法華經》裡,裡面很多的供養、供養,能通達這個道理,就是供養諸佛。你能夠通達,已經分別了解了,能夠身體力行慈悲喜捨,這就是供養。所以言辭,說那麼多的經典,也是含藏在《法華經》之中。《法華經》就是要分析,過去佛陀說那麼多方便法,從苦集滅道一直到十二因緣法,一直到了《大般若經》,那個法放開了,遍及恆沙數,真的是很多,收回來就是在《妙法華經》之中,分析到底,「言辭寂滅清淨」。因為你付出無所求,你的心境就是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到這個程度,菩薩行因,入人群去付出,這是一項很自然,與佛同心,化度眾生,無不都是歸納在法之中。所以「言辭寂滅清澄」,回歸到佛覺悟的境界,靜寂清澄,靜寂清澄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含藏著《妙法華經》,《妙法華經》我們若能完全體會,啟開、了解,寶塔,多寶佛塔自然浮現在我們的心裡,塔中有多寶佛的全身。收納回來就是這樣,諸佛寂靜清澄,諸佛性本來就是寂靜清澄,很乾淨。

所以「理實稱性起修」。道理就是這樣,很實在,真實法。一實乘的道理,那就是「稱性起修」。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就是無量劫以來就與生俱來,真如本性存在。我們聽法,就是啟動我們的真如本性,啟動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稱性」,我們這念善心啟動起來,自然就開始修行了,所以叫做「稱性起修」。這個理是真實的,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我們是稱性,依照我們的原來真如本性,被啟發之後,我們開始修行。所以,「總願持四弘誓」。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同樣就是發四弘誓願,每一尊佛,「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是每一尊佛的心願。我們既然已經稱性起修了,就是從我們的內心將真如佛性啟動起來,我們開始要修行,就要開始發願,與佛同等發總願,總願,第一個條件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大家應該了解。要度眾生,就是煩惱要去除,佛法道理很深奧,我們要好好去用心體會了解。「佛道無上誓願成」,行菩薩道體會了解了,「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所以我們就入菩薩大直道,一條路,菩薩因行,這樣一條路走去,這就是最究竟的道路。

所以「持經如說修行」。我們一直在說持經,持經除了書寫、讀誦,最重要的就是「如說修行」。修,了解之後我們來說,說我們能做的,所以做我們能說的話,所以說「學中覺,覺中學」,還是不斷,這我們要好好用心,要不斷修行,「如說修行」,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的,這樣就是依照經典我們所了解的來說,說出了人人可以做的法,說出了我們自己也做得到的法,這就是經,經典實行。「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常常都是這樣向大家說,經不是這麼的困難,經就是這麼容易的一條路,讓我們走,只要我們願意起步,再遠的路都會到。所以常常說過,「千里之路始於初步。」開始是在第一步,只要你第一步踏出去,不論它是多遠的路,你步步向前前進,再遠的道路,我們都走得到。所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就是要我們去實行。所以,「持經如說修行」,就是要修、要走,要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的。要「銘心永誌」,若能這樣,就不困難了。

前面說很多的困難,其實不困難,只要你銘心永誌就不困難了。我們要用心了解,道理就是這樣,千經萬論,將它收納過來,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持經,依照這部經典的教法,我們了解之後要去身體力行。所以,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我們若了解之後,就能說,說就能行。這就是持這部經,較困難的就是這一念的心念,要發這一念的願,我們要持續將這經典的內容體會了解、身體力行,這樣走過去。

聞說此經稱性極談真實之法,決須解了,依性起修,成稱性益。

所以叫做「聞說此經稱性極談真實之法」。我們若是聽這部經,我們就要啟開我們自己的心,將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樣依性就開始修行,應該要這樣,這是真實法,我們一定要了解。所以「依性起修,成稱性益」。這樣回過頭來,我們做出去之後,都常常回向回來在我們的本性,原來助人是這麼歡喜的事情,原來這樣起步走路能看到心地風光,這就是稱性起修之益。我們稱性起修,在修的就是行了,在行的當中看到人世間很多的事物,我們能夠在人事物中吸收回來很多的智慧。人間的風光,是非,那個精華,法的精髓我們就收納回來,這叫做「稱性益」。已經走出去了,心地風光,吸收回來是法的精華,這就是利益。

修中道實相法,摧滅無明煩惱之業,而證一乘佛果,是為真實法輪。

所以「修中道實相法」,就是這個過程,我們要「摧滅無明煩惱之業」,因為我們若對這些法能了解,碰到人間很多的困難時,因為我們有法在心,自然煩惱來了就將它催滅掉。這一切都是無明,這一切都是煩惱,不必去接受它,我們就這樣將它排除掉了,就沒有再複製的業。「證一乘佛果」,這就是「真實法輪」。我們在轉這個真實的法輪,這法輪在我們的內心是心輪,我們的心輪要轉,才能摧破掉了我們的無明煩惱。道理要了解,我們才有辦法看開煩惱,撥離了無明,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的。好吧,趕緊用心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我們昨天說過了,就像這樣,經文這麼寫,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啊!這有辦法嗎?甚至能立在有頂天,就是色究竟天,在那個地方為眾演說無量餘經,這「無量餘經」,就是再更前面說的,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大家應該要還記得,那段經文實在是很多的無量(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這些經典。在那有頂天,就是在色究竟天裡,在那個地方說法,這不困難。想想看,餘經,就是《法華經》以外的經典,數如恆沙,我們這句話要很清楚,這無量餘經,就是《法華經》之外所有的經典,要將它說盡,尤其是在色究竟天要將它講盡,這也不困難。有辦法嗎?不可思議啊!但是佛陀說這不困難,能夠這樣。

「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是啊,佛陀這麼說,要持那麼多經典,到色究竟天上去講經,這不困難,但是佛滅度之後,在惡世中,就是五濁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這段文,能說盡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持經的重要,但是要說這部經,傳這部經的困難,有多少的困難?將須彌山移去其他的地方,用足指來動三千世界,這都還不困難。能將恆河沙數的經典,到有頂天去講說,這也還不困難。然而,在佛滅度後,在這個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就很困難了。

確實很困難,以現在眾生的根機,以現在社會的生態,要說這麼長的經,將這經典反反覆覆一直說,有耐心要聽的人,實在不容易啊!前面也曾說過了,現在的人就是要求三分鐘說完,哪有可能啊?也聽你們在說:「某某師父說八分鐘,某某師父說五分鐘就好,三分鐘就好。」我想,這要說什麼啊?這就是現在的人,時間。到底像這樣蜻蜓點水,想想看,整塊的熱板,用這樣彈指的水,就要這塊熱板降溫下來,哪有可能呢?這實在不可能。但是,偏偏這部經是包含天下一切的道理,要將它會合來,一個目標,讓人人如何去對治眾生心病,這真的是很困難,要在惡世中講得清楚,困難。所以下面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經文簡釋: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虛空無相,不可把捉。縱能手把,亦不為難。

這麼說,假使有人,手將這虛空這樣收攏來,把握著虛空到處遊行,這不困難。這實在是,有可能嗎?但是,佛說這不困難。虛空是無相,不可把捉,縱能手把虛空,假使有人說我現神通,我能將這虛空這樣全都將它把捉起來,這亦不為難,這並不困難,有人能這樣。這大家有辦法嗎?大家再去想想看,這一個謎題,釋迦牟尼佛也出謎題給我們,要考驗我們的智慧,如何將虛空拿起來,在人間遊行不困難。我想起來,也不困難,虛空到底有什麼東西?大家猜得到嗎?虛空就只是空氣而已嘛!空氣,這樣將它裝起來,將空氣這樣裝起來,背著空氣去遊行。我想這若是我,我覺得不困難,不過佛陀用這個謎題讓大家想,所以說,用心就不困難。我們若將塑膠袋拿來,開口後就趕快把它束起來,袋子裡面就有空氣,這哪有什麼困難?但是佛陀用這個謎題給我們,其實裡面的道理是很容易。經典就是這樣,覺得裡面有很多奧妙的謎題,佛陀要告訴我們,這困難嗎?其實內含的道理很簡單,只要你想通,不困難。

經文簡釋:
「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若佛滅後,人根劣弱,能弘此經,勝把空者。

所以佛陀說,「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佛陀滅度之後,自己來寫經,自己將這部經刻入我們的心版,在我們的內心,我們還能讓別人對這部經也有興趣,願意寫,刻在他們的心版裡,若能這樣,人人受持、入心來,這才是真的困難。能夠讓大家用形式來抄經,這不困難,但是要刻入心版,才是真困難,所以,「若佛滅後,人根劣弱,能弘此經,勝把空者」,勝過了把握這個虛空去遊行。佛陀是這麼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的根機劣弱,根機很劣、很弱,所以要能持經是很不容易。

經文:「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經文簡釋: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梵天依空,今以大地安足甲上而升於彼,亦非難。

這就要我們很用心去體會。「若以大地」,大地放在腳指頭上,這樣就登上虛空去,「升於梵天」,這不困難。梵天,大家在〈化城喻品〉中已知道,我們一直都在說梵天,生梵天要持上上戒,就是要修上上行,要清淨心,才能生在梵天。這個地方,將大地放在指甲上,這樣升到梵天,佛陀說這不困難。「梵天依空」,即使「大地安足甲上而升於彼,亦非難」,上去那個地方不是困難。我們的心一定要清淨,我們一切心清淨了,滅諸一切煩惱,持上上戒,修上上行,一切清淨,心地本來就是清淨梵天,所以說來並不困難。

經文簡釋: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滅後惡世,暫時之間,能讀此經。勝持地者。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但是佛滅度之後,在這個惡世中,真的要暫讀此經,真的是很不容易。這麼紛紛擾擾的人間,暫時放下雜務,來讀誦、研究這部經典,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我們若能暫時讀誦,放下,放下其他的雜務心思,暫時專心來讀誦此經,這勝過了能把持虛空,或者是大地放在指甲上,升梵天,比這更勝,所以,暫讀此經,比大地放在指甲上升梵天更優勝。本來覺得哪有可能,但是我們若能暫時讀這本經,那個心,真真正正心入這部經典的世界,哪怕是暫時,那念心的清淨勝於梵天。因為梵天王他還是要來到大通智勝佛的地方,再來聽法,再求佛講說大法。這就像多寶佛塔也來到釋迦佛的道場,就是要聽《法華經》。所以說這部經,我們若能在短暫時間,將所有雜務放下,好好來讀誦,將這部經入心來,哪怕是暫時,心完全清淨。這個法真正入心,若這樣,勝於大地放在指甲上,升到梵天。

此頌書持是經及暫讀如是妙法華經之難,亦非但有神通力者可及。以大地升於梵天,須通過欲界天,極言其高以先顯上升之難。

這就表示,我們在誦持是經,誦持這部經典,即使是暫時讀誦《妙法華經》,這真的是不容易,只要你能暫時放下來讀這部經,這比大地在指甲上上梵天更重要。所以說,讀這部經,暫時能讀,比指爪甲,用大地置之足指,這樣升到梵天更困難,意思就是說,我們若能,暫時能這樣讀,就是優勝於指甲升梵天的功能。所以,「亦非但有神通力者可及」。用大地放在指甲升到梵天,這是運用神通就能到達,不困難,但是真正願意有心來讀誦此經,這就是比有這個神通更困難。所以這個神通,要運用,讓大地於足指到有頂天,或者是梵天,還不困難,但是暫時要讀這本經還有困難。所以說來,能暫時讀這本經,就是勝過用神通運大地到梵天,意思就是這樣說。所以「以大地升於梵天」,就是須通過欲界天,因為我們的心,要勝過了梵天,我們要能勝過梵天,除非真的要通過欲界。

所以「極言其高以先顯上升之難」。因為梵天很高,很高,那就是我們人的欲念很高,就是要超過這欲念,比要超過梵天更難。人家說「山高未是高,人心節節高。」就是說我們的人心,那欲念的高,實在高過須彌山,高過有頂天,高過了梵天,所以我們一定要勝過了欲界,我們才有辦法將這《妙法華經》入我們的心。所以這必定要勝過,我們才有辦法將這部經刻入心來。

而此經義為平等大慧法身之所流露,彼為無明煩惱覆障之眾生,雖暫讀此經,因有覆障而不能入,比大地上升之通過欲界天為尤難也。

「而此經義為平等大慧法身之所流露」,所以「彼為無明煩惱覆障之眾生,雖暫讀此經」,因為這部經,《法華經》,它是平等大慧的法身,所流露出來,要到那無明煩惱覆蓋眾生的地方,實在是很不容易。我們眾生,就是被無明煩惱覆蓋住了,這個平等大慧,要讓它流入了被無明煩惱覆蓋的眾生。因為他被煩惱覆蓋住了,這清淨平等的大慧就無法流入這無明煩惱障礙的眾生中去,所以這就是,能暫時讀誦,算來也算不容易了。因為我們眾生就是受欲念、無明煩惱這樣蓋住我們,這常常告訴過大家了,我們真如本性本來具有,偏偏就是煩惱將它覆蓋得很厚,這樣把它覆蓋下去,哪怕就是這個平等大法,智慧要流露到我們凡夫的心地來,真的是很困難;能流露到凡夫的心地,哪怕是暫時,短暫讀誦這部經,這也很不容易。所以,因為有覆蓋之障,所以不能入。因為我們眾生的心地有煩惱覆蓋,所以這清淨的法流無法進去。比作大地上升,大地要上升通過欲界天,這實在是很困難。

所以剛才說,欲,我們要先通過了我們的心欲,心欲要去除,因為這部經是清淨法,是寂靜清澄,很清淨,眾生的煩惱,欲念很厚,這清淨的智慧,法流要流入這煩惱障礙重重,那實在是不容易。所以我們的煩惱就是從欲累積來,結成了人間愛恨情仇,很多無明複製煩惱,這就是要去除這個欲界,才有辦法,要不然要通過欲界天很困難,要勝過這個欲界,真的是困難重重。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要不然,真的是人生,時時都會受到這煩惱無明層層覆蓋,哪怕是法在我們的面前,這平等智慧的法還是一樣,我們無法這樣浸入凡夫的心地去。所以說來,很多的譬喻困難,只要我們將這欲念去除,運用我們的智慧,轉煩惱成菩提,若這樣,應該也沒有困難,需要我們人人用心。

日常生活中用心去體會,世間有什麼法,我們行不通呢?就是因為我們有欲念在,若有欲念在,哪怕是這麼簡單,佛陀譬喻,提出來的謎題,說困難、困難,真的不可思議的難,動一個腦筋,多用一些心,其實,沒有什麼困難,這只是法的譬喻而已。大地放在指甲上,這樣升到梵天去,這是不是很困難?佛陀說這不困難。其實這是一種譬喻,就是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若能將欲念去除,這一點都不困難。要去除,要用什麼方法?那就是要用這清淨法,圓教。「三藏十二部經」,數如恆沙,它淬煉出來的精髓就是在這圓教,這部《法華經》之中。《法華經》說盡了持經的困難,只要我們將困難撥除了,發大願,發心身體力行,如說修行,這哪有什麼困難啊?就不困難,這就是只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10/26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