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五 10月 28, 2016 2:27 pm

20161028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證明離言之道,身因行為典範;
濁惡世中,憎嫉高張,持法為難;
自性成就慧命,止於善法化身;
無礙義大樂說,證法身實理體。

 這是要用心去體會,我們要如何來證明離言之道?離言之道,也不是一直用說的,法,一定要接入心來,銘刻在心版裡,在我們的心中,而且適應人間事,能夠在人間身體力行為典範,去做。這個身體力行,那就是菩薩因行。菩薩因行,我們一直說,菩薩不是名稱的菩薩,是我們要實力入人群去付出,身體力行。行,無不都是菩薩所應行的因行。菩薩應行是什麼行呢?六度啊!六度萬行,這就是菩薩因行。所以我們身因行為典範,能夠證明離言之道,不一定要一直用說話的。持經者,不只是傳說,持經者要腳踏實地去做,將法做成形來,這叫做布施。布施就要有這樣「三輪體空」,這不是光用說的幾句話,這樣就叫做成法了,不是。就是付出,真正的付出之後,不求回報,還要向對方感恩,這樣就不再罣礙在心裡,這就是布施,能做到「三輪體空」,這就是身因行。

 同樣,布施是這樣,持戒也是。持戒,不是口說持戒,是我們自己的身心要時時防非止惡。預防,不對的事情,我們千萬就不要去做;這是錯誤的事情,我們做了,要趕緊停止。這就是要身體力行,不是用口說的,這叫做「證明離言之道」。持戒是這樣,忍辱也是這樣,逆來順受。處在惡世中,惡世,這種紛紛擾擾的人間,想看看,善惡,現在的人分不出什麼是善,更無法了解什麼是惡,善惡混雜,成為濁亂。我們法已經入心,惡善分明,是善的事,我們做就沒錯,但是有的人善惡分不清,或自己做不到,他就會起了憎嫉的心態,說風涼話,想辦法來破壞妳。這種憎與嫉,嫉妒的心態,故意來誹謗等等,這是現代這個時代,有內外這種心理的人。

 有人是不同的信仰,所以他不願意來了解;有的就是同樣的信仰,但是他做不到,他就有憎嫉;甚至有的人什麼都不信解,什麼都不信,所以他不能了解,人云亦云,聽人這樣風聲,就跟著人去散播是非。這就是現在的人,這種是非分不清楚;或者是信,道心不堅定,道心若不堅定,哪怕我們做得對,明明知道是對的,但人家在說:「你們這樣不對!」等等來批評,但是他自己的信心不堅固,他無法去與人論辯,沒有辦法,這樣的人,就是在這個惡世時代,道心不堅固,也沒辦法守護圓經,何況要如何去受持呢?所以,在這濁惡世中,憎嫉高張,這個時刻都是這樣,因為這樣,持法就很困難,能想要去持法,很困難;因為道心若沒有很堅定,稍微被人中傷一下,就生起了退屈的心。我們昨天,這幾天,都已說過了,這這個時代真的要護持此經,很困難。

 所以我們「自性成就慧命」。唯有我們自己要好好宋護自性,前回也說過了,我們的自信就是通一切,應該了達一切的道理,我們自己真如本性,應該要好好自我守護,成就我們自己的慧命。慧命就,就是要從法,法,真的要好好認真接受。接受了法,入心來,銘刻在我們的心版裡,這種離言之道,這就是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慧命,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大道理,人人都是本具,釋迦牟尼佛再次提醒我們,讓我們的法,分身再回歸回來,塔,塔門也開了,多寶佛全身也現身了,所以應該自性成就慧命,也應該成立了。所以我們應該人人止,我們的心不要再受外面濁惡世中這無明來誘惑我們。

 我們既然是菩薩因行,要入人群中,既然要入人群中,就是要好好將我們的無明煩惱去除,我們過去有不好的習氣,要好好改過,待人接物的態度要趕緊改善過來,再也不要與外面結惡的緣。外面煩惱無明,我們不要再牽引來複製,複製在我們自己,「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不就常常這樣說嗎?所以我們這都要止,彼此的煩惱無明,我們全都要停止下來,一切全都去除了。現在我們的方向也應該要定下來,方向不要三心二意,有時歡喜,適我們的意,我們就歡喜,歡喜就要再向善,人與人之間相處快樂。有時候習氣還在,一點點不中意,不合我們的意,我們明明就在向善了,但是一點點不合我們的意,我們的態度又再複製著彼此煩惱。這我們要很自我警惕。

 這種的人生,錯誤常常在複製,本來都很善意,只是這樣不斷在複製,好人與好人之間,總是有這種態度,讓人看起來好像格格不入一樣,若有這種態度,我們也要趕緊停止。方向對了,就要趕緊向這個方向,不對的到這裡就停下來,對的方向,我們向對的方向直走,精進,再也不要有雜念。精而不雜,進而不退,這叫做精進。精進在哪裡呢?「止於善法」,我們的方向對了,向前前進,止於至善,這是《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明明德」,那就是「證明離言之道」。「止於至善」,不對的,我們要過去,都不能再來。現在,我們要趕緊,方向對的事,向善的路去走,這樣就對了。所以,「止於善法」,止於至善,善的法就是我們的化身。法,就是化身,分身,道理在我們人的心,力行,身體力行。佛陀的教法,所以按照這個法入我們的心,借這個假體來行真實法。千古以來,道理不變,是我們人身生命短暫,我們現在已經得到恆古不變的真理,我們借我們現在短暫的生命,用這個身體,借假身來行真實道。所以,法入我們的心來,我們實行菩薩因行。佛陀的教育,六度萬行,這就是法,法化身,就是借這個假體,來做真實法。

 所以「無礙義大樂說」。無礙義,那就是我們「四無礙智」,有義無礙、詞無礙、辯才無礙、樂說無礙,都不離開那個真實的道理,那就是義,裡面的意義;無礙道理裡面的意義,就是叫做「無礙義」。無礙義,義就是理,無礙的道理,還要無礙辯才,還要大樂說,要不然我們若是遇到這濁世中,憎嫉高張時,明明是好事,明明是做對的事,卻因這種無明風一吹,信心若不堅定,道理沒有很清楚,就有理說不清,若這樣就會退縮了。我們法必定要認真聽進去,不論是現在的、過去的,現在我們走過來的路,源頭是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清楚。

 現在在這裡,但是起頭的路我沒有走到,不過我可以去探討那條路的過程。借著文字、經典,去借著我們過去所記載下來的,我們都能再回歸去看,去了解,我們要能不斷溫故而知新;所以我們要好好知道過去的事情,及了解現在在做的,才辦法流傳在未來。所以,這種無礙義,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道理若入心,能不斷辯才、樂說,義與詞都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證法身實理體」。法身,那就是真實的道理。法,善法化身,我們接受法在我們的身上,身體力行,走過的沿路風光,心靈風光,我們都體會到,所以叫做「證法身實理體」,這就是真正的會理。以事會理,我們接受法來,讓我們身體力行,這就是事。法入心,身體力行,就是事;事,再會我們的道理。這就是要用心,回歸我們真如本性,叫做「證法身實理體」。

 本來我們是借佛陀所說法,法流傳在現在,從文字上來講解,我們來用聽的,耳根入,來體會,所講解出來這個法,我們也身體力行,聽法,行在法中,體會到法的真理,這叫做「證法身實理體」,法身就是真實的道理,它的體相,藉事練心、會理,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好好來用心,來了解。前面的經文,就這麼說,

經文:「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假使」就是譬喻,譬喻說這個壞劫時,若是火劫來時,就是這個時期大火不斷不斷發生,火災不斷發生這個時代,若是火災發生,擔著乾的柴草,入那火中,這樣不會被火燒到,佛說「亦未為難」。擔乾柴近烈火,怎麼不會被它燒到呢?佛說這不困難。佛陀說,「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乾柴遇烈火不會被燒,不困難,困難在我滅度之後,願意來持此經,就是接受此經,自己接受入心,又能說,哪怕為一個人,也願意將這部經,將我們所了解的,都為一個人說,我們也願意,這才是困難。確實困難啊!在現在,大家若在聽經,聽得很認真,我就會覺得,應該要繼續說,繼續說下去。聽到國外回來的,他們都在精進,不論是風霜雪凍,一大早天未亮,就是這樣,同樣堅持他們的心志,聚在一起,趕上了五點多來聽經。聽到這樣,不說怎麼行呢?

 尤其是在全省各個道場裡,慈濟道場,人人都是準時如法聽經,怎麼能不說呢?這就是鼓勵我,再支持下去,將經一定要說,要說到完的力量。假使現在在我的面前,大家聽經在打瞌睡,或者是……。當然沒有啦!每一個人都很有精神,若是同在裡面的,也懈怠了,不肯精進,你們想,我一直要說下去,豈有那個力量可支持我一直說下去呢?這不可說,也無法讓我自己有信心。總而言之,佛滅度之後,這種能夠持經,能說到沒有什麼人要聽,只剩下一個人要聽,這樣還願意堅持說下去,我想,我自己也不知道做不做得到?所以佛陀說,「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這比擔柴近烈火,不會被燒到更困難,確實難啊!在裡面的人,要他來聽經,要繼續繼續,靠在近邊,繼續每天大家都很精進,也不很容易呢!能每天精進,全勤獎,我也是很佩服,也是很感恩。

 這就是能夠完成一部經典傳誦下去,光是講經、聽經,就不容易了,何況將這經典入心來,身體力行做出去,這實在是很不容易。所以,佛陀在這品中,一直一直說持經困難;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困難度,佛陀說這不困難,還是在這個惡濁世界持經很困難。可見《法華經》,要能夠完成起來,真的是難關重重。好,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

經文簡釋:「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八萬四千佛法藏者,如來說法三百五十會。
*一一會中皆具六波羅密。三六十八,計千八百,又五六三百,總成二千一百。
*一一皆破四大六塵,成二萬一千。
*約貪瞋癡,及等分三毒,亦各具二萬一千。總成八萬四千。

 若有,假使有人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來為大家說,甚至讓人人能得到六神通,真的是這樣,這不困難。但是,要持經,那是很困難。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到底有多少?這就是有「八萬四千佛法藏者」,佛陀所講過八萬四千法藏,那就是八萬四千佛法藏。如來說法有三百五十會。真正正式大場的說法有三百五十會,說這個圓經。講的法是有那麼多,持如來大法藏,光是這樣很正式的有三百五十會。佛陀很辛苦。

 「一一會中皆具六波羅密」。每一會,這三百五十大會,每一會所講的法,全都是其中含具著「六波羅密」,都是隱含著「六波羅密」,就是「六度」。這三百五十會,大家要記得。三是「三六十八」,因為每一會都具足六波羅密,三百五十會這數字,每一會都有「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就是「六度」,每一會都有六度,三百全部有六度,就是三乘六得十八;若這樣是不是三乘六得十八呢?就是一千八百。又五十,五十,同樣有六波羅密,那是「又五六三百」,五十乘六得三百,這樣合起來,總共就成為二千一百。

 這「一一皆破四大六塵」。四大六塵,這些法,這六波羅密的法,一一中都有破除四大與六塵,就成為,全部成為二萬一千。四大種,我們就知道,四大(地水火風),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無不都是從四大假合我們的身體,與外面的六塵,緣外面六塵境,所以成為貪、瞋、癡。貪、瞋、癡,每一項,再多一個毒(及等分三毒),貪、瞋、癡及等分三毒,這就是四大心病,緣在這六塵境裡,這樣又是成為二萬一千,你們再慢慢去算。這二萬一千總成,因為是四大心病,四個二萬一千,四項合起來,不就是成為八萬四千?

 所以我們人人都說有八萬四千的煩惱,就是在我們四大與六塵。我們的四大,就是貪、瞋、癡的毒(貪瞋癡及等分三毒),在我們外面的六根與六塵這樣在緣。所以,六根、六塵所造作,緣下來,這些煩惱無明,總合起來,離不開貪、瞋、癡,貪毒、瞋毒、癡毒,貪、瞋、癡及等分三毒,這四項,這是四大心病。四大,去緣外面的六塵境,總共會合起來,那就是八萬四千煩惱,這就是我們的八萬四千法藏。如來所說的法,就是應這些煩惱,適應這些煩惱而分析。所以說「三藏十二部經」,無不都是在講分析,要如何用法去對治這些的煩惱,八萬四千法藏,分成十二部經。再這樣分,去為人演說。

*十二部經:
一、長行;二、重頌,

 什麼是「十二部經」呢?這十二部經分成,第一,「長行」。長行文,我們在誦經,光是《法華經》,長行文,「長行」,經典裡結集的方法。那就是有這樣「重頌」,長文之後,因為經文很重要,就重複再重誦一次。我們現在也是在說偈文,是前面的長行文,現在「重頌」。

三、授記,

 第三,就是「授記」。在這部經裡也有〈授記品〉,弟子已經接受了,發大心了,有因,一定將來有果。現在發心是因,佛陀要為他授記未來果。因為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在果上前進,所以佛陀要為他們授記未來成佛,這就是「授記」。

四、孤起,
孤起:十二部教中有伽陀與祇夜二者皆是偈語之體,然祇夜為重說,故謂之重頌偈,伽陀則為單起之偈文,故曰:孤起偈。

 第四,叫做「孤起」,什麼叫做「孤起」?「孤起」就是十二部經中,有「伽陀」與「祇夜」這兩項,這都叫做偈文。這皆都是用偈,偈就是有限字數,這叫做偈文。但是「祇夜」是重誦,剛才所說的重誦,我們現在在說的文也是重誦,這叫做「祇夜」。或者是,或者是「伽陀」,「伽陀」這個名稱叫做單起的偈文,單起就是前面沒有長行文,但是佛陀開始就用偈文的方式來講法,這叫做「孤起」。所以說有「伽陀祇夜及本事」,這就是我們平常在說的十二部經,在結集經中,它就分成這樣的方式。
五、無問自說,

 第五,「無問自說」。「無問自說」,就如《阿彌陀經》,無問,但是佛就開始說,這是在結集經中這樣分。《法華經》就有問,因為這是大因緣,舍利弗開始問,舍利弗還未開始問之前,彌勒與文殊菩薩也是互相對答。但是,無問自說,這是另外一種,不必人問,佛陀應世間的根機就自說。

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

 第六,就是「因緣」。看到某種的因緣,佛陀開始用因緣來譬喻,適合眾生的根機,講說過去、現在等等。第七是「譬喻」,用譬喻方式 ,我們《法華經‧譬喻品》也都有。再來,「本事」,本事是佛陀說弟子過去世因緣,這是「本事」。

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議。

 「本生」,佛陀現在、過去與人人的因緣,「我為什麼會遇到提婆達多?過去生中與提婆達多有這樣的恩怨存在,所以到處都受提婆達多……」等等,這都叫做「本生」。十,就是「方廣」。佛陀覺悟那個剎那間,與天體宇宙合一,那時候就是講說「華嚴方廣」,很大,包天地萬物,心包太虛,很多的法,這樣叫做「方廣」。十一,那就是「未曾有」,過去還不曾說,現在開始說(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十二,就是「論議」,除了經典以外,未來就論,這叫做「論議」。所以佛在世也是有這樣。所以,佛所說的法,雖然是無量,這十二部經,就是經在編輯的過程,就有含著這十二部經不同的形式、方法來講經。這樣用種種的場合的不同而說,為人演說。

*佛所說法雖無量,然其圓攝所歸,唯十二部經。若能護持此等諸經為人演說。

 所以佛所說法就是這樣,不斷在這「佛所說雖無量,然其圓攝所歸,唯有十二部經」。用很多,講很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機,但是全都將他合起來,「圓攝所歸」,就是用這十二種的方式,十二種的方法這樣來解這部經。「若能護持此等諸經為人演說」。若能護持這部經去為人說話,去演說,這沒有什麼困難。

經文簡釋:
「令諸聽者,得六神通」;令彼聽眾獲六神通,得阿羅漢。然八萬法藏,未若一乘之圓頓。

 「令諸聽者,得六神通」。尤其是使令聽的人能得到六神通,得阿羅漢,有這樣的本領,將這個法,說到讓他有辦法能這樣得到六神通,得到這樣的本領。但是「八萬法藏,未若一乘之圓頓」,說那麼多,雖然讓他成就六神通,讓他神通廣大,能夠說很多法,但是還是不如圓頓。

*六種神通: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六種神通: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我們若是常常在說的神通,好像會飛天,好像在千萬里路的順風耳,其實不是,真正的神通,神,就是我們的天心,就是天然與生俱來的真如慧性,應該就是要這樣,「天然之慧」。「徹照無礙」,其實,天人非聖,本來我們的心如一片的大圓鏡智,但是我們就是無明將我們沾染,所以,我們無法非常明朗了解道理。但是我們現在,若能在一乘圓頓,了解神通是什麼。「神通」就是我們的心,通徹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個慧性,我們若能透徹了解,自然我們的心鏡,大圓心鏡就能明朗,就能徹照無礙,這才是我們所要的神通。但是我們一般人能了解的,就是我要得神通,這哪有可能呢?

經文簡釋:
「雖能如是,亦未為難」;說雖高妙,而其聽法眾,但得小果;如是故云:亦未為難。

 所以「雖能如是,亦未為難」。哪怕你說讓你得到神通,但雖然是這樣,這也沒有什麼困難,只要我們能回歸真如本性,這哪有什麼困難呢?所以,「說雖高妙」,說雖然很高妙,「而其聽法眾,但得小果」。這麼高的法,被你說得那麼微妙,但是聽的人,他得到的是小果,只是要求,求在獨善其身,求在我自己所得到的神通,他不知道神通是天然本性,清淨無染,他不知,以為這個神通,是神通廣大。其實不是這樣,但是聽的人,他就要這樣。所以若是這樣,你說很多經,這不困難,聽的人得到的就是這樣而已。

*惡世之中,能耳聞妙法,一乘菩薩因行佛果之宗。若無大願,耳雖聽而心不受,口雖問而身不行,是則為難。

 所以說,「惡世之中,能耳聞妙法,一乘菩薩因行佛果之宗。若無大願」,雖然,「耳雖聽而心不受,口雖問而身不行,是則為難」。這就是最困難的,我們人都是這樣,在這惡世中要聽這部經,就要請問大家,雖然大家很用心聽法,是不是耳聞妙法,一乘菩薩行因佛果,這個宗旨我們都聽到了,但是我們有發願嗎?我們若沒有發願,沒有發這個大願,儘管你的耳朵聽到,心都沒有接受,因為你沒有發願,所以,你沒有接受,只是耳朵聽到而已。口頭上雖然一直有在問,表示我有聽這部經,我有心,我哪裡不了解,要問清楚一點。有問,但是身不行,這要如何持這部經呢?很困難啊!

 所以,我們用心,就是要銘刻在心裡。聽法,真的是要用心聽,證明離言之道。離言之道,要好好用心去體會,我們若沒有用心體會,這離言之道,光是要用聽的,不懂得去身體力行,若這樣就沒辦法。所以我們聽了之後,要證明這個法在我們的身心,我們有在身體力行,我們就要身因行。剛才說過,「身因行為典範」,我們身要行菩薩因行,六度萬行,我們的身,真的是要與菩薩行在人間道。要因行,因行,就是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在我們的身上,在人間付出,這就是證明,證明「離言之道」。離言語的道。不只是聽,不只是問,你聽而無願,也是空聽。你問,問了,不身體力行,也是空問。這樣要修這部經很困難。

 所以我們聽,一定要身體力行,因行這樣為典範,才有辦法真正去體會到什麼叫做「離言法華」?常常說「離言法華」,那就是「離言之道」,你聽了之後,要入心來,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上去走,這才叫做真正「離言法華」。我們的法有入心,心裡就有寶塔,因為有這部經的法在內心,我們的內心就有寶塔,寶塔現前,塔中就有多寶佛在,古佛在我們的心中。現在釋迦牟尼佛來開塔門了,所以我們要在法之中,若是用心,無不都是法,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五 3月 23, 2018 1:43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五 10月 28, 2016 5:11 pm

[2016年10月28日 上午 5:22] 農曆九月二十八,48字(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一三)

1. 釋經文:【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亦未為難。】

2. 上人偈文:「證明離言之道,身因行為典範,濁惡世中憎嫉高漲,持法為難,自性成就慧命,止於善法化身,無礙義大樂說,證法身實理體。」

3.「證明離言之道」:離言之道,不是用說的,聽法,一定要接入心來,銘刻在心版,法要在心中,且適應人間事,能在人間身體力行,做為典範,這就是菩薩因行。菩薩非名稱的菩薩,而是要實際入人群去付出,去身體力行。

4.「身因行為典範」:六度萬行,就是菩薩因行,我們身因行為典範,能夠證明離言之道,不一定要用說的。持經者,不只傳說,而是要腳踏實地去將法做成形來,這叫做布施。

5.「布施」:布施要有「三輪體空」,要真正付出後,不求回報,還要向對方說感恩,不再掛礙在心中,這就是布施,能做到三輪體空,這就是身因行。

6.「持戒」:持戒也非口說,而是自我的身心要時時防非止惡,不對的事,千萬不要去做,要身體力行,不是光用口說,這叫作證明離言之道。

7.「忍辱」:忍辱也是如此,逆來順受,處在這紛擾的惡世中,現在人分不出什麼是善,也無法了解何為惡,善惡混雜,成為濁亂。我們已經法入心,就要善惡分明,是善的事,就要去做;但有人善惡不分,或自己做不到,就起憎嫉的心,故意來毀謗,現在這個時代,就是有這樣心理的人。

8.「濁惡世中憎嫉高漲」:有的是不同信仰,所以不願來了解;或即使是同樣信仰,但他做不到,就會有憎嫉;甚至有人什麼都不信,所以無法了解,人云亦云,隨他人風聲而去散播是非,這就是現在的人,是非不清楚。

9.「濁惡世中憎嫉高漲,持法為難」:或有人信,但道心不堅定,哪怕自己做的是對的,聽見別人批評時,卻沒有信心去與人論辯。所以在這濁惡世,道心不堅固,也無法守護圓經,何況要去受持呢?在這濁惡世中,憎嫉高漲,持法很困難,若因道心不堅定,稍微被人中傷,就生出了退屈的心。在這時代,要護持此經,真的很困難。

10.「自性成就慧命」:唯有我們好好的自性成就慧命,自性就是通達一切道理,要好好守護自我的真如本性,成就自己的慧命,要好好接受法入心,銘刻在我們心中。

11. 「止於善法化身」:自無始以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釋迦牟尼佛再次提醒我們,讓我們的分身再回歸,塔門開,多寶佛也現全身了,我們應該自性成就慧命,心不要再受濁惡世中的無明所誘惑。

12.「用心改往修來」:既是菩薩因行,就要入人群中,要好好去除無明煩惱,要趕緊改過過往不好的習氣,趕緊改善待人接物的態度,不要再與外面結惡緣,也不要受外在的無明煩惱所牽引,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彼此的煩惱無明,全都要停止下來,全都要去除。

13.「向著對的方向,精進不退」:方向要定下來,不要有時適我們的意,就歡喜,人與人之間相處愉快,但習氣仍在,明明已經在向善了,卻因為一有點不合我們意的,表現出的態度又是再複製著彼此的煩惱,這要很自我警惕。要向對的方向直走,精進,不要有雜念,精而不雜,進而不退,方向對了,就要向前前進,止於至善。

14.「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證明離言之道,「止於至善」,不對的,都不能再來,要趕緊向對的方向、善的路去走。善的法就是我們的化身,道理是在人人心中,要身體力行。

15.「法入心,借假身來行真實道」:將佛陀所說教法入心,借身體來行真實法,千古以來,道理不變,人的生命短暫,我們現在已經得到恆古不變的真理,就要借我們現在短暫的生命,來行真實道,將法入心,實行菩薩因行。

16.「無礙義大樂說」:四無礙智都不離真實的道理,無礙義,義就是理,無礙的道理,無礙辯才,還要大樂說。不然我們若在這濁世中,遇見憎嫉高漲的時候,明明是做好的事、對的事,卻受無明風一吹,信心若不堅定,道裡若不清楚,就有理說不清,就退屈了。

17.「舊法新知,新法盡知」:我們必定要將法認真聽進去,我們所走過的路,源頭從何來,我們都要很清楚。雖沒有走過起頭的路,但可以去透過文字、經典所記載下來的,回歸去看、去了解,不斷溫故知新,要好好了解過去舊的事,了解現在座的,我們才有辦法將法流傳在未來。道理要能入心,才能不斷辯才、樂說、義與詞都無礙。

18.「證法身實理體」:法身,就是真實的道理,善法化身,我們將法接受在身上,身體力行,沿途走過的心靈風光,就能很有體會,這就是真正的與事會理,接受法入心來,身體力行,再與事會道理,這就是要用心,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

19.「證法身實理體」:本來我們是借佛陀所說法,法流傳在現在,從文字上來講解,我們從耳根聽入,來體會這些所講出來的法,也身體力行,行在法中,體會到法的真理,這叫做「證法身」。「實理體」,法身就是真實的道理,借事練心、會理,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了解的。

20.★複習經文:【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譬喻壞劫時,若火災發生,擔著乾的柴草靠近火,怎麼不會被燒道呢?但佛陀說這不困難;困難的是在佛陀滅度後,願意來持此經,接受入心,又哪怕只為一人,也願意將我們所了解的,都為一個人說,這才是困難。

現在大家聽經很認真,我就會覺得應該要繼續說下去,聽見國外無論風霜雪凍,一早天未亮,也同樣堅持他們的心志,聚在一起精進,聽到這樣,怎能不說呢?全省各慈濟道場理,人人也是準時如法聽經,這都是鼓勵我再支持下去,一定要將經說完的力量。

假使大家聽經懈怠、不肯精進,我豈有力量能支持我繼續說下去呢?總而言之,佛陀滅度後,能夠持經,即使剩下一個人要聽,還願意堅持說下去,我自己也不知道做得到嗎?所以佛陀說,這比擔柴靠近烈火卻不被燒到,還要困難。能每天精進,全勤獎,我就是很佩服,也很感恩。

一部經典要能夠傳誦下去,光聽經、講經,就不容易了,何況將經典入心,身體力行做出去,更是不容易。因此佛陀在這品中,一直說持經困難,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困難度,佛陀都說不困難,唯有在這惡濁世界,持經很困難,可見《法華經》要能完成,真的是困難重重。

21.【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八萬四千佛法藏者,如來說法三百五十會。

假使有人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來為大家說,讓大家能得六神通,這不困難;但要持經,就很困難。如來真正正式大場的說法,有三百五十會,講的法很多。

22.『一一會中皆具六波羅蜜。三六十八,計千八百,又五六三百,總成二千一百。』

三百五十會中,每一會所講的法,全都具足「六波羅蜜」,就是六度,三百乘六,等於一千八百,五十成六等於三百,兩者相加為二千一百。(350×6=2100)

23.『一一皆破四大六塵,成二萬一千。約貪瞋痴,及等分三毒,亦各具二萬一千。總成八萬四千。』

六波羅蜜的法中,一一都有破除四大與六塵。四大,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無不都是從四大假合,緣外面的六塵境,成為貪、瞋、癡三毒。(四大六塵: 2100×10=21000, 貪瞋癡三毒各具二萬一千: 21000×3=63000, 兩者相加21000+63000=84000)

總會合起來,就是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所說法,「三藏十二部經」,無不都是適應這些煩惱而分析,八萬四千法藏,分成十二部經,去為人演說。

24.『十二部經: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

十二部經,第一為「長行文」,是經典裡結集的方法,長行文後,因經文很重要,所以要再「重頌」;第三是「授記」,因弟子已經接受法了,發大心了,現在發心是因,菩薩因行,在果上前進,因此佛陀要為他們授記未來成佛。

第五,「無問自說」,如《彌陀經》,無問,但佛陀就開始說;《法華經》是有問,有大因緣,是由舍利弗開始問,舍利弗還未開始問之前,彌勒與文殊菩薩就相互對答。無問自說,是不必人問,佛陀應世間根機就自說。

第六,「因緣」,看到某種因緣,佛陀就開始以因緣譬喻,適應眾生根機,講說過去、現在等等的因緣。第七,「譬喻」,用譬喻的方式;第八,「本事」,就是佛陀說自己過去生的事;第九,「本生」,說現在、過去與人人的因緣。

第十,「方廣」,佛陀覺悟那剎那,與天體宇宙合一,心包太虛,含很多的法,這叫做「方廣」。第十一,「未曾有」,過去還不曾說,現在開始說;第十二,「論議」,除了經典外,未來就論,這叫做論議。

25.『孤起:十二部教中有伽陀與祇夜二者皆是偈語之體,然祇夜為重說,故謂之重頌偈,伽陀則為單起之偈文,故曰孤起偈。』

第四,「孤起」,是十二部經中,有「伽陀」與「祇夜」這兩項,都是用偈文。「祇夜」只是重誦,「伽陀」是單起的偈文,單起就前面沒有重誦或長行文,佛陀開始用偈文的方式來講法,這叫做「孤起」。

26.『佛所說法雖無量,然其圓攝所歸,唯十二部經。若能護持此等諸經,為人演說。』

佛陀所說的法,雖然無量,經典編輯的過程,就是含著這十二部經,這是佛陀以不同形式、方法講的經。佛陀說法就是這樣,用這種種方式,在不同場合,為不同根機的眾生演說。若能護持這部經去為人說話、去演說,這沒有什麼困難。

27.【令諸聽者,得六神通】:令彼聽眾獲六神通,得阿羅漢。

尤其有能將法說到使令聽到的人能得六神通、得阿羅漢的本領,。

28.『然八萬法藏,未若一乘之圓頓,六種神通: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雖說這麼多,讓他成就六神通,能神通廣大,能說很多法,但都不如圓頓。真正的神通,並非會飛天,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真如慧性,「天然之慧」。其實,天人非聖,我們的心本來就如一片的大圓鏡智,但受無明所沾住,所以無法明朗的了解道理,我們若能通徹了解真如本性,自然大圓心鏡就能明朗,能徹照無礙,這才是我們所要的神通。

29.【雖能如是,亦未為難】:說雖高妙,而其聽法眾,但得小果;如是故云:亦未為難。

這麼高的法,被你說的很微妙,但聽的人所得到的只是小果,只求在獨善其身,只求自己所得到的神通,卻不知神通是天然本性,清淨無染。所以說,若是這樣,你說很多經,這不困難,但聽到的人就只是這樣而已。

30.『惡世之中,能耳聞妙法,一乘菩薩因行佛果之宗。若無大願,耳雖聽而心不受,口雖問而身不行,是則為難。』

人都是這樣,在惡世中要聽這部經,就要問自己,是不是耳聞妙法,一乘菩薩因行佛果之宗,這個宗旨我們聽到了,但有發願嗎?若無發大願,儘管耳朵聽到,心沒有接受,口頭上雖表示有聽到這部經,但無身體力行,如何持這部經呢?很困難阿!

31.「法銘刻入心,身行菩薩因行」:我們要用心聽法,法要銘刻在心中,離言之道要好好用心體會,要證明法有在我們的身心,就要身行菩薩因行,六度萬行,要與菩薩行在人間道,在人間付出,這就是證明離言之道。不要只聽、只問,聽而無願,是空聽;問了,不身體力行,是空問,要修這部經,一定要身體力行,以因行為典範,才能真正體會何謂「離言法華」。

32.「人人皆有心中寶塔」:法有入心,因有這部經的法在內心,我們的心中就有寶塔,寶塔現前,塔中就有多寶佛在,有古佛在我們的心中,現在釋迦牟尼佛來開塔門了,所以我們要在法之中,若是用心,無不都是法,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一 10月 31, 2016 10:29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月二十八日星期五)
 
今天開示一題證明題及數學題
證明離言之道
離言之道≠聽法≠說法(Nonverbal≠Verbal)
離言之道=以身行法
 
離言之道=善法化身
自性=慧命,善法化身=慧命
自性=善法化身=離言之道=慧命
 
持經者,不只是傳說,持經者要腳踏實地去做,將法做成形來,這叫做布施。布施就要有這樣「三輪體空」,這不是光用說的幾句話,這樣就叫做成法了,不是。就是付出,真正的付出之後,不求回報,還要向對方感恩,這樣就不再罣礙在心裡,這就是布施,能做到「三輪體空」,這就是身因行。
 
法,就是化身,分身,道理在我們人的心,力行,身體力行。佛陀的教法,所以按照這個法入我們的心,借這個假體來行真實法
 
法入我們的心來,我們實行菩薩因行。佛陀的教育,六度萬行,這就是法,法化身,就是借這個假體,來做真實法
 
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法藏(來對治)
 
350(法會)*6(波羅密)=2100
2100*(4大+6塵)=21000  (六塵又指六衰謂色聲香味觸法能衰損善法)
21000*4=84000
(4=貪+瞋+癡+等分三毒),等分三毒是指貪瞋癡的綜合體,三者皆有,故獨立一項)


耳聞妙法,一乘菩薩行因佛果,這個宗旨我們都聽到了,但是我們有發願嗎?我們若沒有發願,沒有發這個大願,儘管你的耳朵聽到,心都沒有接受,因為你沒有發願,所以,你沒有接受,只是耳朵聽到而已。口頭上雖然一直有在問,表示我有聽這部經,我有心,我哪裡不了解,要問清楚一點。有問,但是身不行,這要如何持這部經呢?很困難啊!
要持經就要發願,發願就會去力行,才能克服困難,才能成就慧命。

 
 
 
證明離言之道,身因行為典範;
濁惡世中,憎嫉高張,持法為難;
自性成就慧命,止於善法化身;
無礙義大樂說,證法身實理體。

這是要用心去體會,我們要如何來證明離言之道?離言之道,也不是一直用說的,法,一定要接入心來,銘刻在心版裡,在我們的心中,而且適應人間事,能夠在人間身體力行為典範,去做。這個身體力行,那就是菩薩因行。菩薩因行,我們一直說,菩薩不是名稱的菩薩,是我們要實力入人群去付出,身體力行。行,無不都是菩薩所應行的因行。菩薩因行是什麼行呢?六度啊!六度萬行,這就是菩薩因行。所以我們身因行為典範,能夠證明離言之道,不一定要一直用說話的。持經者,不只是傳說,持經者要腳踏實地去做,將法做成形來,這叫做布施。布施就要有這樣「三輪體空」,這不是光用說的幾句話,這樣就叫做成法了,不是。就是付出,真正的付出之後,不求回報,還要向對方感恩,這樣就不再罣礙在心裡,這就是布施,能做到「三輪體空」,這就是身因行。

同樣,布施是這樣,持戒也是。持戒,不是口說持戒,是我們自己的身心要時時防非止惡。預防,不對的事情,我們千萬就不要去做;這是錯誤的事情,我們做了,要趕緊停止。這就是要身體力行,不是用口說的,這叫做「證明離言之道」。持戒是這樣,忍辱也是這樣,逆來順受。處在惡世中,惡世,這種紛紛擾擾的人間,想看看,善惡,現在的人分不出什麼是善,更無法了解什麼是惡,善惡混雜,成為濁亂。我們法已經入心,惡善分明,是善的事,我們做就沒錯,但是有的人善惡分不清,或自己做不到,他就會起了憎嫉的心態,說風涼話,想辦法來破壞妳。這種憎與嫉,嫉妒的心態,故意來誹謗等等,這是現代這個時代,有內外這種心理的人。

有人是不同的信仰,所以他不願意來了解;有的就是同樣的信仰,但是他做不到,他就有憎嫉;甚至有的人什麼都不信解,什麼都不信,所以他不能了解,人云亦云,聽人這樣風聲,就跟著人去散播是非。這就是現在的人,這種是非分不清楚;或者是信,道心不堅定,道心若不堅定,哪怕我們做得對,明明知道是對的,但人家在說:「你們這樣不對!」等等來批評,但是他自己的信心不堅固,他無法去與人論辯,沒有辦法,這樣的人,就是在這個惡世時代,道心不堅固,也沒辦法守護圓經,何況要如何去受持呢?所以,在這濁惡世中,憎嫉高張,這個時刻都是這樣,因為這樣,持法就很困難,能想要去持法,很困難;因為道心若沒有很堅定,稍微被人中傷一下,就生起了退屈的心。我們昨天,這幾天,都已說過了,這這個時代真的要護持此經,很困難。

所以我們「自性成就慧命」。唯有我們自己要好好守護自性,前回也說過了,我們的自信就是通一切,應該了達一切的道理,我們自己真如本性,應該要好好自我守護,成就我們自己的慧命。慧命就,就是要從法,法,真的要好好認真接受。接受了法,入心來,銘刻在我們的心版裡,這種離言之道,這就是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慧命,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大道理,人人都是本具,釋迦牟尼佛再次提醒我們,讓我們的法,分身再回歸回來,塔,塔門也開了,多寶佛全身也現身了,所以應該自性成就慧命,也應該成立了。所以我們應該人人止,我們的心不要再受外面濁惡世中這無明來誘惑我們。

我們既然是菩薩因行,要入人群中,既然要入人群中,就是要好好將我們的無明煩惱去除,我們過去有不好的習氣,要好好改過,待人接物的態度要趕緊改善過來,再也不要與外面結惡的緣。外面煩惱無明,我們不要再牽引來複製,複製在我們自己,「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不就常常這樣說嗎?所以我們這都要止,彼此的煩惱無明,我們全都要停止下來,一切全都去除了。現在我們的方向也應該要定下來,方向不要三心二意,有時歡喜,適我們的意,我們就歡喜,歡喜就要再向善,人與人之間相處快樂。有時候習氣還在,一點點不中意,不合我們的意,我們明明就在向善了,但是一點點不合我們的意,我們的態度又再複製著彼此煩惱。這我們要很自我警惕。

這種的人生,錯誤常常在複製,本來都很善意,只是這樣不斷在複製,好人與好人之間,總是有這種態度,讓人看起來好像格格不入一樣,若有這種態度,我們也要趕緊停止。方向對了,就要趕緊向這個方向,不對的到這裡就停下來,對的方向,我們向對的方向直走,精進,再也不要有雜念。精而不雜,進而不退,這叫做精進。精進在哪裡呢?「止於善法」,我們的方向對了,向前前進,止於至善,這是《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明明德」,那就是「證明離言之道」。「止於至善」,不對的,我們要過去,都不能再來。現在,我們要趕緊,方向對的事,向善的路去走,這樣就對了。所以,「止於善法」,止於至善,善的法就是我們的化身。法,就是化身,分身,道理在我們人的心,力行,身體力行。佛陀的教法,所以按照這個法入我們的心,借這個假體來行真實法。千古以來,道理不變,是我們人身生命短暫,我們現在已經得到恆古不變的真理,我們借我們現在短暫的生命,用這個身體,借假身來行真實道。所以,法入我們的心來,我們實行菩薩因行。佛陀的教育,六度萬行,這就是法,法化身,就是借這個假體,來做真實法。

所以「無礙義大樂說」。無礙義,那就是我們「四無礙智」,有義無礙、詞無礙、辯才無礙、樂說無礙,都不離開那個真實的道理,那就是義,裡面的意義;無礙道理裡面的意義,就是叫做「無礙義」。無礙義,義就是理,無礙的道理,還要無礙辯才,還要大樂說,要不然我們若是遇到這濁世中,憎嫉高張時,明明是好事,明明是做對的事,卻因這種無明風一吹,信心若不堅定,道理沒有很清楚,就有理說不清,若這樣就會退縮了。我們法必定要認真聽進去,不論是現在的、過去的,現在我們走過來的路,源頭是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清楚。

現在在這裡,但是起頭的路我沒有走到,不過我可以去探討那條路的過程。借著文字、經典,去借著我們過去所記載下來的,我們都能再回歸去看,去了解,我們要能不斷溫故而知新;所以我們要好好知道過去的事情,及了解現在在做的,才辦法流傳在未來。所以,這種無礙義,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道理若入心,能不斷辯才、樂說,義與詞都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證法身實理體」。法身,那就是真實的道理。法,善法化身,我們接受法在我們的身上,身體力行,走過的沿路風光,心靈風光,我們都體會到,所以叫做「證法身實理體」,這就是真正的會理。以事會理,我們接受法來,讓我們身體力行,這就是事。法入心,身體力行,就是事;事,再會我們的道理。這就是要用心,回歸我們真如本性,叫做「證法身實理體」。

本來我們是借佛陀所說法,法流傳在現在,從文字上來講解,我們來用聽的,耳根入,來體會,所講解出來這個法,我們也身體力行,聽法,行在法中,體會到法的真理,這叫做「證法身實理體」,法身就是真實的道理,它的體相,藉事練心、會理,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好好來用心,來了解。前面的經文,就這麼說,

經文:「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假使」就是譬喻,譬喻說這個壞劫時,若是火劫來時,就是這個時期大火不斷不斷發生,火災不斷發生這個時代,若是火災發生,擔著乾的柴草,入那火中,這樣不會被火燒到,佛說「亦未為難」。擔乾柴近烈火,怎麼不會被它燒到呢?佛說這不困難。佛陀說,「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乾柴遇烈火不會被燒,不困難,困難在我滅度之後,願意來持此經,就是接受此經,自己接受入心,又能說,哪怕為一個人,也願意將這部經,將我們所了解的,都為一個人說,我們也願意,這才是困難。確實困難啊!在現在,大家若在聽經,聽得很認真,我就會覺得,應該要繼續說,繼續說下去。聽到國外回來的,他們都在精進,不論是風霜雪凍,一大早天未亮,就是這樣,同樣堅持他們的心志,聚在一起,趕上了五點多來聽經。聽到這樣,不說怎麼行呢?

尤其是在全省各個道場裡,慈濟道場,人人都是準時如法聽經,怎麼能不說呢?這就是鼓勵我,再支持下去,將經一定要說,要說到完的力量。假使現在在我的面前,大家聽經在打瞌睡,或者是……。當然沒有啦!每一個人都很有精神,若是同在裡面的,也懈怠了,不肯精進,你們想,我一直要說下去,豈有那個力量可支持我一直說下去呢?這不可說,也無法讓我自己有信心。總而言之,佛滅度之後,這種能夠持經,能說到沒有什麼人要聽,只剩下一個人要聽,這樣還願意堅持說下去,我想,我自己也不知道做不做得到?所以佛陀說,「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這比擔柴近烈火,不會被燒到更困難,確實難啊!在裡面的人,要他來聽經,要繼續繼續,靠在近邊,繼續每天大家都很精進,也不很容易呢!能每天精進,全勤獎,我也是很佩服,也是很感恩。

這就是能夠完成一部經典傳誦下去,光是講經、聽經,就不容易了,何況將這經典入心來,身體力行做出去,這實在是很不容易。所以,佛陀在這品中,一直一直說持經困難;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困難度,佛陀說這不困難,還是在這個惡濁世界持經很困難。可見《法華經》,要能夠完成起來,真的是難關重重。好,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

經文簡釋:「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八萬四千佛法藏者,如來說法三百五十會。
*一一會中皆具六波羅密。三六十八,計千八百,又五六三百,總成二千一百。
*一一皆破四大六塵,成二萬一千。
*約貪瞋癡,及等分三毒,亦各具二萬一千。總成八萬四千。

若有,假使有人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來為大家說,甚至讓人人能得到六神通,真的是這樣,這不困難。但是,要持經,那是很困難。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到底有多少?這就是有「八萬四千佛法藏者」,佛陀所講過八萬四千法藏,那就是八萬四千佛法藏。如來說法有三百五十會。真正正式大場的說法有三百五十會,說這個圓經。講的法是有那麼多,持如來大法藏,光是這樣很正式的有三百五十會。佛陀很辛苦。

「一一會中皆具六波羅密」。每一會,這三百五十大會,每一會所講的法,全都是其中含具著「六波羅密」,都是隱含著「六波羅密」,就是「六度」。這三百五十會,大家要記得。三是「三六十八」,因為每一會都具足六波羅密,三百五十會這數字,每一會都有「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就是「六度」,每一會都有六度,三百全部有六度,就是三乘六得十八;若這樣是不是三乘六得十八呢?就是一千八百。又五十,五十,同樣有六波羅密,那是「又五六三百」,五十乘六得三百,這樣合起來,總共就成為二千一百。

這「一一皆破四大六塵」。四大六塵,這些法,這六波羅密的法,一一中都有破除四大與六塵,就成為,全部成為二萬一千。四大種,我們就知道,四大(地水火風),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無不都是從四大假合我們的身體,與外面的六塵,緣外面六塵境,所以成為貪、瞋、癡。貪、瞋、癡,每一項,再多一個毒(及等分三毒),貪、瞋、癡及等分三毒,這就是四大心病緣在這六塵境裡,這樣又是成為二萬一千,你們再慢慢去算。這二萬一千總成,因為是四大心病,四個二萬一千,四項合起來,不就是成為八萬四千?

所以我們人人都說有八萬四千的煩惱,就是在我們四大與六塵。我們的四大,就是貪、瞋、癡的毒(貪瞋癡及等分三毒),在我們外面的六根與六塵這樣在緣。所以,六根、六塵所造作,緣下來,這些煩惱無明,總合起來,離不開貪、瞋、癡,貪毒、瞋毒、癡毒,貪、瞋、癡及等分三毒,這四項,這是四大心病。四大,去緣外面的六塵境,總共會合起來,那就是八萬四千煩惱,這就是我們的八萬四千法藏。如來所說的法,就是應這些煩惱,適應這些煩惱而分析。所以說「三藏十二部經」,無不都是在講分析,要如何用法去對治這些的煩惱,八萬四千法藏,分成十二部經。再這樣分,去為人演說。

十二部經:
一、長行;二、重頌,

什麼是「十二部經」呢?這十二部經分成,第一,「長行」。長行文,我們在誦經,光是《法華經》,長行文,「長行」,經典裡結集的方法。那就是有這樣「重頌」,長文之後,因為經文很重要,就重複再重誦一次。我們現在也是在說偈文,是前面的長行文,現在「重頌」。

三、授記,

第三,就是「授記」。在這部經裡也有〈授記品〉,弟子已經接受了,發大心了,有因,一定將來有果。現在發心是因,佛陀要為他授記未來果。因為六度萬行,菩薩行因,在果上前進,所以佛陀要為他們授記未來成佛,這就是「授記」。

四、孤起,
孤起:十二部教中有伽陀與祇夜二者皆是偈語之體,然祇夜為重說,故謂之重頌偈,伽陀則為單起之偈文,故曰:孤起偈。

第四,叫做「孤起」,什麼叫做「孤起」?「孤起」就是十二部經中,有「伽陀」與「祇夜」這兩項,這都叫做偈文。這皆都是用偈,偈就是有限字數,這叫做偈文。但是「祇夜」是重誦,剛才所說的重誦,我們現在在說的文也是重誦,這叫做「祇夜」。或者是,或者是「伽陀」,「伽陀」這個名稱叫做單起的偈文,單起就是前面沒有長行文,但是佛陀開始就用偈文的方式來講法,這叫做「孤起」。所以說有「伽陀祇夜及本事」,這就是我們平常在說的十二部經,在結集經中,它就分成這樣的方式。


五、無問自說,

第五,「無問自說」。「無問自說」,就如《阿彌陀經》,無問,但是佛就開始說,這是在結集經中這樣分。《法華經》就有問,因為這是大因緣,舍利弗開始問,舍利弗還未開始問之前,彌勒與文殊菩薩也是互相對答。但是,無問自說,這是另外一種,不必人問,佛陀應世間的根機就自說。

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

第六,就是「因緣」。看到某種的因緣,佛陀開始用因緣來譬喻,適合眾生的根機,講說過去、現在等等。第七是「譬喻」,用譬喻方式 ,我們《法華經‧譬喻品》也都有。再來,「本事」,本事是佛陀說弟子過去世因緣,這是「本事」。

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議。

「本生」,佛陀現在、過去與人人的因緣,「我為什麼會遇到提婆達多?過去生中與提婆達多有這樣的恩怨存在,所以到處都受提婆達多……」等等,這都叫做「本生」。十,就是「方廣」。佛陀覺悟那個剎那間,與天體宇宙合一,那時候就是講說「華嚴方廣」,很大,包天地萬物,心包太虛,很多的法,這樣叫做「方廣」。十一,那就是「未曾有」,過去還不曾說,現在開始說(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十二,就是「論議」,除了經典以外,未來就論,這叫做「論議」。所以佛在世也是有這樣。所以,佛所說的法,雖然是無量,這十二部經,就是經在編輯的過程,就有含著這十二部經不同的形式、方法來講經。這樣用種種的場合的不同而說,為人演說。

佛所說法雖無量,然其圓攝所歸,唯十二部經。若能護持此等諸經為人演說。

所以佛所說法就是這樣,不斷在這「佛所說雖無量,然其圓攝所歸,唯有十二部經」。用很多,講很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機,但是全都將他合起來,「圓攝所歸」,就是用這十二種的方式,十二種的方法這樣來解這部經。「若能護持此等諸經為人演說」。若能護持這部經去為人說話,去演說,這沒有什麼困難。

經文簡釋:
「令諸聽者,得六神通」;令彼聽眾獲六神通,得阿羅漢。然八萬法藏,未若一乘之圓頓。

「令諸聽者,得六神通」。尤其是使令聽的人能得到六神通,得阿羅漢,有這樣的本領,將這個法,說到讓他有辦法能這樣得到六神通,得到這樣的本領。但是「八萬法藏,未若一乘之圓頓」,說那麼多,雖然讓他成就六神通,讓他神通廣大,能夠說很多法,但是還是不如圓頓。

*六種神通: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六種神通: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我們若是常常在說的神通,好像會飛天,好像在千萬里路的順風耳,其實不是,真正的神通,神,就是我們的天心,就是天然與生俱來的真如慧性,應該就是要這樣,「天然之慧」。「徹照無礙」,其實,天人非聖,本來我們的心如一片的大圓鏡智,但是我們就是無明將我們沾染,所以,我們無法非常明朗了解道理。但是我們現在,若能在一乘圓頓,了解神通是什麼。「神通」就是我們的心,通徹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個慧性,我們若能透徹了解,自然我們的心鏡,大圓心鏡就能明朗,就能徹照無礙,這才是我們所要的神通。但是我們一般人能了解的,就是我要得神通,這哪有可能呢?

經文簡釋:
「雖能如是,亦未為難」;說雖高妙,而其聽法眾,但得小果;如是故云:亦未為難。

所以「雖能如是,亦未為難」。哪怕你說讓你得到神通,但雖然是這樣,這也沒有什麼困難,只要我們能回歸真如本性,這哪有什麼困難呢?所以,「說雖高妙」,說雖然很高妙,「而其聽法眾,但得小果」。這麼高的法,被你說得那麼微妙,但是聽的人,他得到的是小果,只是要求,求在獨善其身,求在我自己所得到的神通,他不知道神通是天然本性,清淨無染,他不知,以為這個神通,是神通廣大。其實不是這樣,但是聽的人,他就要這樣。所以若是這樣,你說很多經,這不困難,聽的人得到的就是這樣而已。

惡世之中,能耳聞妙法,一乘菩薩因行佛果之宗。若無大願,耳雖聽而心不受,口雖問而身不行,是則為難。

所以說,「惡世之中,能耳聞妙法,一乘菩薩因行佛果之宗。若無大願」,雖然,「耳雖聽而心不受,口雖問而身不行,是則為難」。這就是最困難的,我們人都是這樣,在這惡世中要聽這部經,就要請問大家,雖然大家很用心聽法,是不是耳聞妙法,一乘菩薩行因佛果,這個宗旨我們都聽到了,但是我們有發願嗎?我們若沒有發願,沒有發這個大願,儘管你的耳朵聽到,心都沒有接受,因為你沒有發願,所以,你沒有接受,只是耳朵聽到而已。口頭上雖然一直有在問,表示我有聽這部經,我有心,我哪裡不了解,要問清楚一點。有問,但是身不行,這要如何持這部經呢?很困難啊!

所以,我們用心,就是要銘刻在心裡。聽法,真的是要用心聽,證明離言之道。離言之道,要好好用心去體會,我們若沒有用心體會,這離言之道,光是要用聽的,不懂得去身體力行,若這樣就沒辦法。所以我們聽了之後,要證明這個法在我們的身心,我們有在身體力行,我們就要身因行。剛才說過,「身因行為典範」,我們身要行菩薩因行,六度萬行,我們的身,真的是要與菩薩行在人間道。要因行,因行,就是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在我們的身上,在人間付出,這就是證明,證明「離言之道」。離言語的道。不只是聽,不只是問,你聽而無願,也是空聽。你問,問了,不身體力行,也是空問。這樣要修這部經很困難。

所以我們聽,一定要身體力行,因行這樣為典範,才有辦法真正去體會到什麼叫做「離言法華」?常常說「離言法華」,那就是「離言之道」,你聽了之後,要入心來,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上去走,這才叫做真正「離言法華」。我們的法有入心,心裡就有寶塔,因為有這部經的法在內心,我們的內心就有寶塔,寶塔現前,塔中就有多寶佛在,古佛在我們的心中。現在釋迦牟尼佛來開塔門了,所以我們要在法之中,若是用心,無不都是法,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10/28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