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日 10月 30, 2016 6:47 pm

20161030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經文出不來,讓他們去好好準備。早上聽到大家做早課,和平常好像不太一樣,聽起來才知道今天是農曆九月三十日,那就是藥師佛的聖誕。是啊!藥師佛,《藥師經》也是一段時間前,算來也已經是二三十年前,三十多年前所說過的經了,斷斷續續完成了《藥師經》講述。在我們每年若是院慶時,就有片段的畫面,將《藥師經》的畫面一幕一幕現前。尤其是今年非常具全,在我們醫療建院完成三十年這時間,六間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合在一起,展現出六院一家,迠一幕一幕就好像是很美的畫面。這樣活動的畫面,就知道人若和,就很美,合和互協就是最美妙。
 
  看看上星期二三天時間的同仁精進,六間慈濟醫院的院長、大醫王、白衣大士、全院的主管都是這樣會合,一方面要上課,安排了豐富的課程,一方面要排練,這樣這麼快速,就能這麼和齊,畫面之美啊!那是他們從內心所發出的真誠。那個「真」,是日日行善,會合起來場面之美,真的令人很讚歎。當然,這個美也得要用心、用功夫。感恩啊!作曲時,郭孟雍那時候,他用心編出來的曲,也要感恩慈悅,那時候也是很用心,也就是這樣有詞、有曲,用心排練。開頭時就響應入演繹,醫師第一梯次(「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經藏演繹)是從大林慈院開始,也是院長、副院長,所有的大醫王,慶祝五周年,在很簡單的大廳裡,就這樣形成,排練出了很美的畫面。這是《藥師經》讓我印象很深,這樣過來,年年都有《藥師經》演繹的片段畫面這樣浮現出來。
 
  所以今天藥師佛的聖誕,早上聽到書房外面,早課在讚歎藥師佛的偈文,很感動!是啊!日日要感動,日日要感恩,感恩釋迦牟尼佛從娑婆世界,來說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的精神理念,這是佛讚佛,所以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才能更加了解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無不都是為眾生而來。眾生的得救是佛的目標,所以每一尊佛都立四弘誓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就是每一尊佛的根本大願,只要眾生有機會、有因緣,佛陀絕對度他。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這麼用心,佛陀應該會更用心,他的法,我們要好好地接納下來。
 
  《法華經》是佛陀在娑婆世界的教法,需要我們去用心體會,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要這樣,接納佛陀的精神理念,就這樣將法傳承在娑婆世界裡,所以要大家用心來體會。好了嗎?畫面能出來嗎?換電腦?這叫做無常,連電腦也會無常,事事都要靠電腦,這也不是很究竟,還是要靠自己,對啊。不過,現在若沒有電腦,我光是用說的,聲音聽進去,不過那個文字沒有出來,大家要了解也難。有沒有看到?螢幕畫面看到了,來,我們來看畫面,講經文。
 
精心不退,勤行道法,則是精進;
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則是持戒。
脫體無染塵淨,成就滋長慧身,
疾得佛道自性,明德至上善道。
 
  用心哦!「精心不退,勤行道法」。精就是精進,我們要很用心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聽經已經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日日精進,時時用心,應該也可說是精進,但精進就要不退轉,這樣來勤行道,我們要很勤,行在這條修行的道路。這個法,佛陀從四十多年來不斷為我們說法,談有說空。這些道理,雖然現在佛陀說,過去這些法都叫做方便法。不過開了這方便的法門,我們才有辦法透徹入究竟一乘圓妙實相的大法。所以,沒有過去,哪有現在呢?勤行道法,道法就是要從頭一直一直勤行,不要退轉,這就是我們的勤行道法,若能這樣,叫做精進。能這樣精進,從聲聞而緣覺,從緣覺的道理就轉為自利利他,兼利他人,到發大心的六度波羅密,這就是六度萬行。在這六度萬行,佛陀其實是從開始就沒離開六度萬行,只是應根機而說法而已,內涵都有六度行道的方法,都涵蓋在這六度之中。
 
  這樣一路過來,現在佛陀說過去全都是方便法,雖然過去是方便法,現在這六度萬行的精髓會合起來,全都在這部《法華經》之中。要六度行,就要以四弘誓願為基礎,誓就是立誓,我就是發誓、立誓,我絕對是要這樣: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勤精進在這條道路,不只是今生,是生生世世。就是要精進,這精進就是內外,內修外行。內心要不斷不斷念念不離道法,念念不離妙法,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就如昨天下午毛博士(大氣暨海洋物理博士,毛正氣教授)來和我談,因為前一次來,我就跟他說:「你既是學天文的,我想要了解的是整個天體,若能將宇宙,給我一個密碼。」我就這樣跟他說,他就說:「宇宙的密碼?」我說:「有困難?」他說:「不、不、不,但是我要回去用功。」回去足足用功二個多月,他說他這樣看了好幾本書,昨天乾脆就拿一本天文學的書來送我。
 
  開始時他就說:「向師父分享,我用功這段時間所學,我要來交功課,就是宇宙天文的密碼,今天要來交功課。」對啊,不論是天地萬物,宇宙間,很多科學家重重疊疊,這樣鍥而不捨在探討天體宇宙的奧祕。其實在近百多年來更加密切,從愛因斯坦開始,很密切的在探討宇宙的奧妙。是啊!廣無邊際的道理,這實在是讓人感覺到這種的奧妙。他一邊在說,哪一位科學家研究到什麼程度,我就覺得:這就是佛說的啊!佛陀二千多年前,含意就在這裡,宇宙萬物,天體之間,這個法就是這樣,這種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哪一項物質裡面沒有含藏著它的法。法就是看不到、摸不到,無形無體相,但是它的真理完具,合和在這物體之中。星體也是一樣,天空體相,與現在,真正的天空體相是長什麼樣子?有的人說圓的,有的人是說凹凸不平,有的人說平的等等,這在天文學還有可研究的事情還很多。
 
  但是,佛陀的時代,一語道破,這些法應該能讓我們現在就能體會接受,無不在一念間,只要我們的心念,用心來接受。這能量,現在他們對能量,還在天地宇宙、星體虛空中做研究。很多事情,還是無法解開奧祕,但佛陀無私,已經向大家說了。幾天前我們在說寶塔現前,佛陀輕輕地用手指一按,寶塔門開了,裡面的多寶佛全身現前,多寶佛讓座給釋迦牟尼佛,二尊佛共同是入塔內共坐一處。這個過程中,釋迦牟尼佛,諸分身佛已經聚集過來了,充滿了奧妙的道理,但是說開了就是法,法身能量。佛陀所講說的真理,我們人用心接受,刻入心版裡,從我們的心版,就將這個法,應時、應機,它就可以發揮,如何將這個法讓人接受了,人與人之間,應眾生的苦難,去發揮救人的工作。佛陀的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眾生,就是要先解救眾生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無量義經》不就是這樣說?這就是要經過了接受法入內心,這叫做內修;法刻入心版,這就是內修。
 
  刻入心版來,行動在我們的身行裡,為典範,做給人看,開始能夠號召更多人共同加入這個能量,同樣這個能量就是心,人人的心合一。常常說,一念心能遍三千世界,一念心能遍於恆河沙的諸法,法入人人的心,這就是一念心,虔誠的心。昨天毛博士他也說,這個能量,在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個能量就是我們的一念心,虔誠的心,這個聲音也能貫穿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有十度空間,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上達諸天、諸佛、天龍八部,都可以能通達。我們的一念間,能透過三度空間、四度空間,這是科學的名稱。
 
  我過去不是說,大家誦經,我們要很虔誠,將內心的虔誠,透過聲音,大聲誦出來。我們的空間有無量數魑魅魍魎,同樣在聽法、聽經,人人虔誠的一念心,無不都是透過人類世界,三度、四度空間,傳到其它的地方,其它的世界,同樣我們能貫穿過去。是啊!虔誠一念間。所以,這就是要我們的一念心,一念心就是內修,內修外行,我們能從內心很虔誠的心,將這個法,念佛念入我們的心版來,念佛念入我們的心來,所以佛心為己心。這寶塔中有古今佛,有過去無量劫的多寶佛,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說法,釋迦牟尼佛他的法身不滅,永遠在人間,還一直到現在,我們的教主,我們的慈父,釋迦牟尼佛。他的分身就是接受他的法,遍布在人間,這個精神理念無不都是內外合一,法聽進來,在我們的心裡,行動出去,「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國際間哪一個地方有災難,菩薩遠近能合一,去做救苦、救難,或者是去與他們分享法的奧妙,這個精神的理念。
 
  這都是在內外,我們自正,「理攝三聚」。自正這個道理,我們自己,這個道理我們要很正,不要讓它偏差了,我們心的正道法不偏差,就是我們心心念念應該要心正、道正,理就正。我們自己的心要攝心在這樣,有「三聚戒」。
 
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
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
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
 
  三聚戒就是我們要平時修行,第一就是「攝律儀戒」。攝律儀戒,佛陀所說戒法,最初接受佛法,一般的信徒要持五戒,或者是進來之後持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八戒就是八齋戒,有的人就是持八齋戒,有的人要持十善戒,或者是出家之後受具足戒,這都叫做攝律儀戒。我們這個戒律就是這樣,我們要受持這一切戒律。第二就是「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就是我們的戒。我們既然學佛,一切善我們都要學,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第三是「攝眾生戒」。「眾生無邊誓願度」,對所有的眾生,我們都要饒益有情,眾生我們都要關懷,所有的有情,不只是人類,所有的動物,有情或無情,我們都要疼惜物命。這也是我們的戒,「饒益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戒。這叫做三聚戒。
 
  所以「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內外的正理,內心也好,外行也好,我們必定要有這三聚戒。「脫體無染塵淨」,我們都很清淨了,所以「成就滋長慧身」。我們若能這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法體都沒有染著,沒有染著煩惱無明塵埃,這樣我們自然能現本性清淨,就能「成就滋長慧身」,我們的慧命就成長了。所以「疾得佛道自性,明德至上善道」。明明德,透徹了解,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在人間該行的道理,一直到了最善,無上正等正覺的善道,若能這樣,我們真的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要精心,要很精勤的心志,無雜念,好好體會,這我們要隨時都要很用心。接下來,前面的文,
 
經文:「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因為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很多很多的困難,但是佛陀也說,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也都不困難,但是真正要持法,持誦這部經,護持這部經,在佛滅度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其他都不困難,就是佛滅度後,要聽受這部經的人很困難,能有耐心,從「如是我聞」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讓它漏掉,不知道有沒有?說的人是「如是我聞」,經文就這樣一直說過來,聽的人呢?要聽從頭「如是我聞」,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漏掉的,真的是很困難,光是說聽經就難了。
 
經文:「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雖然說法能說很多,三藏十二部經,除了《法華經》之外,其他的都說了,說這麼多經,尤其是能使人人得到阿羅漢果,或者是得六神通,雖然能讓人聽經得法,利益這麼多人,但是這樣不困難。這我們昨天說過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都還是在小乘法之中,僅僅要求神通,要求獨善其身,哪怕他真的是得六神通了,這也不足為難。聽經很困難,所以下面接下來又說,下面的文說,
 
經文:「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經文簡釋:
「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若持此經,為諸人說,則令其人得無上道。是則為難。
 
  是啊,聽經不困難,持經的人更困難。「若持此經,為諸人說」,佛陀滅度之後,持這部經,又要為人說法,「則令其人得無上道」。因為要講這部經,不只是文字,若依文解字,就較容易,但是持這部經,要為人說法,還要「令其人得無上道」,這就要不斷地分析。就像要說天文,就要不斷去探討探討,探討出了多少的奧祕,解開了多少,才能將真實的天體形象說出來。同樣,佛法也是這樣,廣無邊際,法無形無體,要將它說到透徹佛的意涵,實在是很困難,因為佛的覺悟已經與天體合一了。我就常常這樣說,覺性與天體合一,在講佛法不就是一樣嗎?探討人的心態,因為人的一念間,會造就了天地人間的一切,是善是惡,是禍或者是福,都是在人的一念間。這個覺性迷了,那就偏在惡;覺性一增,那就向善,這就是在那一念間。這一念間,這樣說我們能了解嗎?就要用很多,甚至是人間的事物,過去、現在在發生的,都要一一從事來會理,所以,要讓大家能了解,又能體會、入心,又能在行動中,「是則為難」。
 
*以上頌奉持是經之難。奉持、謂敬奉憶持,使不忘失。
 
  這,以上就是在說要奉持這部經的難處。所以,奉持,意思就是很恭敬,而且要憶,憶念。這部經不是讀了就過去了,要刻入心版,叫做「敬奉憶持」。就是憶念,一個「心」,再一個「意」字,要時時將這部經銘刻在心版,沒有忘失,這叫做「奉持」。接下來再這麼說,
 
經文:「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經文簡釋: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我為眾生得佛道故,分身遍滿十方國土。
從始成道,以至於今,廣說無量諸餘經典。
 
  佛陀就這麼說,「我為佛道,於無量土」,不只是在娑婆國土,而是在其他無量土。可見,從十六王子的時代,一直一直,在眾生界,無量世界,佛陀從那個時候,這念心,悠遊在無量世界中,所以「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從開頭,應該在〈化城喻品〉,十六王子的開頭。「廣說諸經」,從那個時候開始,聽法,聽《法華經》,而這樣開始,就說很多的經。這意思就是從佛開始了解佛道以來,這樣分身滿十方國,開始一直將他的法再去度眾生,眾生的法再普遍,自度度他,這個法不斷推廣出去。「從始成道」,從開始一直到成道,「以至於今」,一直到現在。「廣說無量諸餘經典」,已經說很多了。
經文簡釋:
「而於其中,此經第一」;於餘無量諸經典中,此法華經最為第一。
於諸經中為第一者,乃群經之關鍵,千聖之命門。
 
  所以「而於其中,此經第一」。所說的經很多,光是在現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佛陀就有八萬四千恆河沙等等經典的經藏在。但是這麼多經之中,「而於其中,此經第一」。這麼多經典中,這部經是為第一,那就是《法華經》,「此法華經最為第一」,所以《法華經》叫做諸經之王,那就是《法華經》。
 
經文簡釋:
「若有能持,則持佛身。」;法華經體,是佛法身。能持是典,則為見佛。
 
  再來說,「若有能持,則持佛身」。有人能持這部經,就是《法華經》,就等於持佛身一樣。常常說,念佛要念入自己的心來,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佛心要做自己的心,那就是整部《法華經》都要入我們的心來。所以「法華經體,是佛法身」,《法華經》的經體是佛的法身。「能持是典,則為見佛」。若能護持這部經,那就如持佛身一樣。
 
*則持佛身: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若持聞思修,本妙靈機,當體全彰,觸處即是菩提,豈易持哉。
 
  所以,「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佛,佛佛道同,諸佛全身不離此經。「若持聞思修」。若能這樣,將這部經好好受持,好好地聽,聽進來,不要漏掉。聽經若漏失了,那就等於沒有聽;聽經,一定要刻入心版來,要奉持,就是記憶著,要將它記憶著,這叫做奉持。聽來,記憶著,好好地思考,這叫做聞、思。聽了之後,要經過好好思考,法才不會讓它偏差了。思考,這樣是對或不對?若不很了解,我們要趕快去問。所以前面也已說,能問也很不容易;能問,就要能用。所以要問,思想要很正確,若不正確,我們就要能問,這也就是修行。
 
  其實修行,聞思之後,正確知道我們要如何做,就要開始行動,身體力行;思考正確了,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叫做聞、思、修。這部經,就是「本妙靈機」。我們人人本具著真如本性,只要接受到這個法,有對機,我們發大心、立大願,有大根機,接觸到這個法,「當體全彰」。因為我們具大根機,大法接觸到了,應該就能了解這法的全體,了解這部《法華經》的奧妙,它的重點、精髓,我們應該全部了解了。佛說那麼多法,將這些精髓合在一起,為我們解說,這是大機,我們應該要好好體會,若這樣,「當體全彰」,整個法我們都應該能透徹了解。「觸處即是菩提」,我們若了解了,我們接觸到的地方,無不都是真實妙法,我們所做的、所感觸到的,雖然是很輕微,如微塵,非常輕微,但是也是一樣,是一個很奧妙的法。
 
  科學家有一個「微」,微,就是很微細,微中子,很微小的微中子,裡面含著的理,他是這樣一層一層都要將它解剖掉,去探討那個最極細的裡面到底是什麼。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去體會,了解它的道理之後,我們就能很清楚佛所說的教法,力量就是要從這諸經中是第一,就是在這樣的法,透過這個法。所以「若有能持,則持佛身」,若有人能來受持這部經,就是持佛的身。這我們要了解《法華經》就是佛的法身,《法華經》這整體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我們若能好好受持,那就是佛法身不退,這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則持佛身」。「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因為諸佛全身都沒有離開這部經,所以「若持聞思修,本妙靈機,當體全彰」,要很用心去體會,「觸處即是菩提」,我們應該都要很清楚。
 
  到底持這本經是不是很容易呢?只要我們一念心,是不是容易?發心者就不困難,有心、有願、有力就不困難,我們若無心、無願,這是不是很困難?或者是很容易?是困難?是容易呢?唯有我們自己的心能了解。法,我們有很用心聽嗎?很用心接受嗎?我們有身體力行嗎?也是我們自己最清楚。這不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嗎?要說容易是很容易,要說困難也很困難,聽經,繼續要能聽下去就不容易了,何況能身體力行,更是困難。總而言之,我們愛的力量就是能量。昨天毛教授在說的事情,到了最後,就說,最不可思議是能量,這個能量從哪裡來?就是一念心,從這個心念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4月 23, 2017 5:34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一 10月 31, 2016 6:47 am

[2016年10月30日 上午 5:22] 農曆九月三十,48字(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一五)


1. 釋經文:【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2. 上人偈文:「精心不退勤行道法,則是精進;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則是持戒。脫體無染塵淨,成就滋長慧身,疾得佛道自性,明德至上善道。」


3.★六院合心,演繹藥師如來十二大願


早上聽見大家做早課,想起來今天是農曆九月三十日,是藥師佛的聖誕,《藥師經》也是三十多年前所說過的經了。每年若院慶時,就會將《藥師經》的畫面幕幕現前,特別是在建院三十年的今年,非常俱全,六間慈院主管、同仁,合和互協在一起,展現出六院一家的美好畫面。


二三天的精進時間,六間慈院的院長,大醫王、白衣大士、全院主管都是這樣會合,一面要上豐富的課程,一方面要排練,才能有這麼和齊的畫面,那是從內心的真誠,日日行善,所會合起來的場面之美,真的很令人讚歎。也很感恩郭孟雍的用心編曲,及慈悅的用心排練。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的經藏演繹應該是從大林慈院開始,當時為了慶祝建院五周年,院長、副院長及所有大醫王,簡單的在大廳裡排練出了很美的畫面。今天藥師佛的聖誕,早上聽到外頭早課在唱誦讚歎藥師佛的偈文,也很感動呢!


要日日感動,日日感恩,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的精神理念,這是佛讚佛,讓娑婆世界的眾生還能更加瞭解佛佛道同,每尊佛無不都是為了眾生而來,眾生能得救,就是佛的目標,因此每尊佛都立四弘誓願,要度盡一切眾生,這是每尊佛的根本大願,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接納佛法。《法華經》是佛陀在娑婆世界所說的教法,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娑婆世界眾生要接納佛陀的精神理念,將法傳承在娑婆世界裡。


4.「精心不退,勤行道法」:精就是精進,我們要用心精進,日日精進,時時用心,不退轉,勤行在這條修行的道路上。佛陀四十多年來不斷為眾生說法,談空說有,但這不過開了方便的法門,我們才有辦法能透徹入究竟一乘圓妙實相的大法。


5.「精心不退,勤行道法,則是精進」:道法就是要從頭一直不退轉,若能這樣,就叫精進。有精進,從聲聞而緣覺,從緣覺的道理轉為自利利他,兼利他人,發大心的六度波羅蜜,這就是六度萬行。


6.「精進行,內外自正,理攝三聚」:佛陀其實從開始就沒有離開過六度萬行,只是應根機說法,行道的方法都是涵蓋在這六度中。佛陀雖然過去是說方便法,但將這六度萬行的精髓全都會合在《法華經》之中,要六度行,要以四弘誓願為基礎,生生世世勤精進在這條道路,精進有內外修行,內要不斷念念不離道法,念念不離真空妙有的法。


7.★天地之間,真空妙有,無不含藏著法


昨天下午大氣暨海洋物理博士—毛正氣教授來分享,因為他前次來,我跟他說,你既是學天文的,我想要了解整個天體,能給我宇宙的密碼嗎?他足足回去用功了二個多月,看了好幾本書,昨天也拿了一本天文學的書送我。


從愛因斯坦開始,有許多科學家都是鍥而不捨的在探討天體宇宙的奧秘,是阿!廣無邊際的道理,實在令人感到奧妙。他說到某位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時,我就會覺得:這就是佛陀二千多年所說的阿,天體之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每項物質裡都含藏著法,法看不到、摸不著,無形無相體,但真理完具;星體也一樣,天文學還能研究的事情仍多,但佛陀時代,佛陀無私,已經向大家一語道破,這些法,我們應該用心接受、體會,無不在一念間


8.「法的奧妙」:〈見寶塔品〉,佛陀輕輕用手指一按,寶塔門開,裡頭的多寶佛現全身、讓座給釋迦牟尼佛,二尊佛共入塔內、共坐一處,這個過程中,釋迦牟尼佛的分身諸佛已聚集了,這充滿了奧妙的道理,但若說開了,就是法身能量。


9.「內修法入心,外行做典範」:佛陀所講說的真理,我們用心接受,刻入心版,法就能應時、應機發揮,法要讓人接受,去應眾生苦難,發揮救人的工作。佛陀的願力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眾生,就要先解救眾生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要接收法入心,將法刻在心版,這就是內修,然後行動在我們的身行裡,做人典範,號召更多人共同加入,人人心合一。


10.「虔誠心念,上達諸佛天聽」:一念心能遍於恆河沙諸法,法入人人的心,這就是一念虔誠的心。昨天毛博士也說,心念虔誠的這念能量,已經受科學家證實了,聲音能貫穿空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上達諸佛、天龍八部皆能通達。
11.「虔誠一念,內修外行」:過去常說,大家誦經要虔誠,透過聲音,大聲誦出,我們的空間裡,有無量數的魑魅魍魎同樣在聽法、聽經,人人虔誠的一念心,無不都是透過了人類世界,能貫穿到其他世界,這是在我們的一念心,內修外行,內心要虔誠念佛入心,以佛心為己心。


12.「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寶塔有古今,有過去無量劫的多寶佛,有二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說法,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不滅,永遠在人間,到現在還是我們的教主,我們的慈父。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就是接受他的法,遍布在人間,將法聽進來,行動出去,精神理念無不是內外合一。


13.「理攝三聚,則是持戒」:國際間哪一處有災難,菩薩能遠近合一,去做救苦、救難之行,或去與們分享法的奧妙。心的正道法不要偏差,應該心心念念,心正、道正、理就正,我們自己的心要攝在「三聚戒」。


14. 『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


一般信徒最初接受佛法,要持五戒,有的持八齋戒,有的人要受十善戒,或是出家後要受具足戒,這都是攝律儀戒,我們要受持一切戒律。攝善法戒,我們要以修一切善法為我們的戒,既然學佛,一切善都要學,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要饒益有情,要關懷所有有情眾生,無論有情、無情,我們都要疼惜物命,這也是我們的戒。


15.「脫體無染塵淨,成就滋長慧身」:我們若能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體都沒有煩惱無明塵埃染著,自然我們的本性就清淨,慧命就成長了。


16.「疾得佛道自性,明德至上善道」:要透徹了解自我的真如本性,與在人間該行的道理,一直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善道,要用心去體會,要有很精勤的心志,無雜念,隨時都要很用心。


17.★複習經文:【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佛陀說,過去所講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事情都不困難,但真正要持誦、護持此部經很困難;佛滅度後,要聽受此部經的人很困難,要能有耐心,從「如是我聞」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漏掉的,實在很困難。


雖然能說法很多,除了《法華經》外,三藏十二部經都說了,尤其能使人得阿羅漢果或六神通,雖能有益這麼多人,但這樣不困難,因為這些人還是在小乘法中,僅求神通,僅求獨善其身,哪怕他真的得六神通了,也不足為難,聽經才是困難。


18.【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若持此經,為諸人說,則令其人得無上道,是則為難。


聽經、持經都困難。佛陀滅度後,要講這部經,若依文解字,這比較容易,但要持這部經,又要為人說法,還要令其人得無上道,就需要不斷分析。就如要說天文,就要不斷去探討當中的奧秘,才能將真實的天體形象說出。


佛法也是同樣,法廣無邊際、無形無體,要將它說到透徹佛的意涵,實在很困難,因為佛的覺悟是已與天體合一了,若要探討人心態,因人的一念間,會造就天地人間的一切,是善是惡,是禍是福,都在一念間,覺性迷了,就偏惡,覺性一增,就向善,這都在一念間。


這一念間,我們能用說的就了解嗎?要用很多人間事物,一一從事會理。因此,要讓大家能了解,又能體會入心,又能在行動中,是則為難。


19.『以上頌奉持是經之難。奉持:謂敬奉憶持,使不忘失。此頌經最勝,並頌持經功德。』


奉持就是要恭敬,要憶念,經不是讀了就過了,而是要時時將這部經銘刻在心版,沒有忘失。


20.【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我為眾生得佛道故,分身遍滿十方國土,從始成道,以至於今,廣說無量諸餘經典。


佛陀說,不只在娑婆國土,從十六王子的時代開始,他就不斷在眾生界,心念悠遊在無量世界中,開始聽《法華經》,說很多的經。這意思是,佛陀從開始了解佛道以來,分身遍滿十方國,再開始一直以他的法來度眾生,眾生的法再普遍,自度度他,將法不斷推廣出去,所以從開始到成道,一直到現在,佛陀已經說了無量諸餘的經典。


21.【而於其中,此經第一】:於餘無量諸經典中,此法華經最為第一。於諸經中為第一者,乃群經之關鍵,千聖之命門。


佛陀所說的經很多,光在娑婆世界,佛陀就有八萬四千恆河沙等的經典在,這麼多經中,以《法華經》為諸經之王。


22.【若有能持,則持佛身】:法華經體,是佛法身。能持是典,則為見佛。


若有人能持《法華經》,就等於持佛身。常說,念佛要念入己心,以佛心為己心,就是要將整部《法華經》都入我們的心中,《法華經》的經體是佛的法身,若能好好護持此部經,就如持佛身一樣,佛的法身就不退。


23.【則持佛身】: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若持聞思修,本妙靈機,當體全彰,觸處即是菩提,豈易持哉。


佛佛道同,諸佛全身不離此經,若能好好受持此部經,好好聽進來,不要漏掉了;聽經若入心,就等於沒有聽,一定要將經刻入心版來奉持,記憶著,好好思考,法才不會偏差,若有不了解,就要趕快去問,思想要很正確,聞思後,知道要如何做,就要開始行動,身體力行,這就是修行。


這部經是「本妙靈機」,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只要接受到這個法,發大心、立大願,有大根機,接觸到法,應該就能了解這法的全體,能了解《法華經》的奧秘與經髓。佛陀將這些經髓會合在一起,為我們解說,這是大機,我們應好好體會,若這樣,我們就應該能透徹了解法。


24.「微妙法」:科學理有微小的中子,要層層去解剖,才能探討裏頭所含藏最極細的道理;同意道理,我們要去體會、了解道理後,就能很清楚佛陀所說的法,力量就是透過這諸經第一的法。


25.「一念心,有心就不難」:持這部經是不是很容易呢?發心者,有心、有願、有力就不困難;我們的心能了解嗎?有用心聽嗎?有用心接受嗎?有身體力行嗎?我們自己最清楚。聽經,要能繼續聽下去不容易,要能身體力行更難,總而言之,愛的力量就是能量,這能量來自一念心,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26.心得。今日是藥師佛聖誕,早課,這輪是承擔早課鈴鼓,很感恩有機會能跟隨資深師父學習執法器庾唱頌,當唱頌到這段「藥師讚」的這段「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難消災障,懺悔眾等三世罪,願祈福壽綿長」及讚揚「藥師偈「藥師如來琉璃光,焰網莊嚴無等倫,無邊行願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的時候,內心很是感動!


身體病了,感恩有大醫王、白衣大士的照護,但慧命部分,更是萬分感恩有佛法,感恩有上人為我們開示講解。


感受有了佛法,更會珍惜讓自已身心健康調和,懂得要聞法勤精進。最近經文釋譯提到的「難」與「易」,感動上人教導我們,都在「一念心,有心就不難」。也開示到「精心不退,勤行道法,則是精進」,還要持清淨戒。感受慧命的精進是永恆的與佛心同步,是「明德至上善道」。若一念的懈怠,想要「茲長慧身」就萬事皆難了。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Empty周一 10月 31, 2016 5:5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月三十日星期日)
 
這個過程中,釋迦牟尼佛,諸分身佛已經聚集過來了,充滿了奧妙的道理,但是說開了就是法,法身能量。佛陀所講說的真理,我們人用心接受,刻入心版裡,從我們的心版,就將這個法,應時、應機,它就可以發揮,如何將這個法讓人接受了,人與人之間,應眾生的苦難,去發揮救人的工作。
 
常常說,一念心能遍三千世界,一念心能遍於恆河沙的諸法,法入人人的心,這就是一念心,虔誠的心。昨天毛博士他也說,這個能量,在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個能量就是我們的一念心,虔誠的心,這個聲音也能貫穿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有十度空間,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上達諸天、諸佛、天龍八部,都可以能通達。
 
讀上面這兩段話,漸漸對於很難解、很深奧的十分分身佛,為什麼可以從時分來集,有一些理解與認識。
能量就是我們的一念心,願力是念力的具體展現。
吸引力定律,願力就是那吸引力,吸引十分分身諸佛,吸引你以前種的緣,得的法,因行的果,再創造新的果。
 
這都是在內外,我們自正,「理攝三聚」。自正這個道理,我們自己,這個道理我們要很正,不要讓它偏差了,我們心的正道法不偏差,就是我們心心念念應該要心正、道正,理就正。我們自己的心要攝心在這樣,有「三聚戒」。
 
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
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
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


去年,對於三聚戒,覺得很遙遠,還不是很懂,現在也懂了,很高興。
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則是持戒。感覺上人一直在給我們宇宙的密碼,這一條是持戒。上人說過,佛陀所有的法都在六度中,如果一條一條都懂了,不就全懂了。今天(星期日)上課有與同學分享一生無量,0.99不能生無量,0.99*0.99乘以N遍,會趨近於0。要避免1變成0.99就要正,就要持戒。正包括八正道的正,心正、道正,理正等等。這樣又懂了,太妙了。
一生無量:1=心=佛=眾生
 
「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都還是在小乘法之中,僅僅要求神通,要求獨善其身,哪怕他真的是得六神通了,這也不足為難。
小乘不會生,不會一生無量。大乘可以一生無量,一個就勝過萬萬個。
 
奉持,意思就是很恭敬,而且要憶,憶念。這部經不是讀了就過去了,要刻入心版,叫做「敬奉憶持」。就是憶念,一個「心」,再一個「意」字,要時時將這部經銘刻在心版,沒有忘失,這叫做「奉持」。
所以奉持有:很恭敬,憶念,刻入心版,沒有忘失的意思,這叫做「奉持」。
 
因為我們具大根機,大法接觸到了,應該就能了解這法的全體,了解這部《法華經》的奧妙,它的重點、精髓,我們應該全部了解了。佛說那麼多法,將這些精髓合在一起,為我們解說,這是大機,我們應該要好好體會,若這樣,「當體全彰」,整個法我們都應該能透徹了解。「觸處即是菩提」,我們若了解了,我們接觸到的地方,無不都是真實妙法,我們所做的、所感觸到的,雖然是很輕微,如微塵,非常輕微,但是也是一樣,是一個很奧妙的法。
今天聽經時,對於「當體全彰」有些感觸,回來寫心得時,對於「觸處即是菩提」又有更深入的體會。「當體全彰」是宏觀的,是系統的,全都明白。「觸處即是菩提」,是微觀的,是應用的,是變成生活的智慧,是活的。這兩句還真妙。
 
上人每天開示,無不是要成就滋長我們的法身慧命,讓我們疾得佛道自性,我們要好好的接法,說法,傳法,行法,這是最好的供養。
 
 
 
 
  經文出不來,讓他們去好好準備。早上聽到大家做早課,和平常好像不太一樣,聽起來才知道今天是農曆九月三十日,那就是藥師佛的聖誕。是啊!藥師佛,《藥師經》也是一段時間前,算來也已經是二三十年前,三十多年前所說過的經了,斷斷續續完成了《藥師經》講述。在我們每年若是院慶時,就有片段的畫面,將《藥師經》的畫面一幕一幕現前。尤其是今年非常具全,在我們醫療建院完成三十年這時間,六間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合在一起,展現出六院一家,迠一幕一幕就好像是很美的畫面。這樣活動的畫面,就知道人若和,就很美,合和互協就是最美妙。
 
  看看上星期二三天時間的同仁精進,六間慈濟醫院的院長、大醫王、白衣大士、全院的主管都是這樣會合,一方面要上課,安排了豐富的課程,一方面要排練,這樣這麼快速,就能這麼和齊,畫面之美啊!那是他們從內心所發出的真誠。那個「真」,是日日行善,會合起來場面之美,真的令人很讚歎。當然,這個美也得要用心、用功夫。感恩啊!作曲時,郭孟雍那時候,他用心編出來的曲,也要感恩慈悅,那時候也是很用心,也就是這樣有詞、有曲,用心排練。開頭時就響應入演繹,醫師第一梯次(「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經藏演繹)是從大林慈院開始,也是院長、副院長,所有的大醫王,慶祝五周年,在很簡單的大廳裡,就這樣形成,排練出了很美的畫面。這是《藥師經》讓我印象很深,這樣過來,年年都有《藥師經》演繹的片段畫面這樣浮現出來。
 
  所以今天藥師佛的聖誕,早上聽到書房外面,早課在讚歎藥師佛的偈文,很感動!是啊!日日要感動,日日要感恩,感恩釋迦牟尼佛從娑婆世界,來說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的精神理念,這是佛讚佛,所以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才能更加了解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無不都是為眾生而來。眾生的得救是佛的目標,所以每一尊佛都立四弘誓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就是每一尊佛的根本大願,只要眾生有機會、有因緣,佛陀絕對度他。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這麼用心,佛陀應該會更用心,他的法,我們要好好地接納下來。
 
  《法華經》是佛陀在娑婆世界的教法,需要我們去用心體會,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要這樣,接納佛陀的精神理念,就這樣將法傳承在娑婆世界裡,所以要大家用心來體會。好了嗎?畫面能出來嗎?換電腦?這叫做無常,連電腦也會無常,事事都要靠電腦,這也不是很究竟,還是要靠自己,對啊。不過,現在若沒有電腦,我光是用說的,聲音聽進去,不過那個文字沒有出來,大家要了解也難。有沒有看到?螢幕畫面看到了,來,我們來看畫面,講經文。
 
精心不退,勤行道法,則是精進;
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則是持戒。
脫體無染塵淨,成就滋長慧身,
疾得佛道自性,明德至上善道。
 
  用心哦!「精心不退,勤行道法」。精就是精進,我們要很用心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聽經已經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日日精進,時時用心,應該也可說是精進,但精進就要不退轉,這樣來勤行道,我們要很勤,行在這條修行的道路。這個法,佛陀從四十多年來不斷為我們說法,談有說空。這些道理,雖然現在佛陀說,過去這些法都叫做方便法。不過開了這方便的法門,我們才有辦法透徹入究竟一乘圓妙實相的大法。所以,沒有過去,哪有現在呢?勤行道法,道法就是要從頭一直一直勤行,不要退轉,這就是我們的勤行道法,若能這樣,叫做精進。能這樣精進,從聲聞而緣覺,從緣覺的道理就轉為自利利他,兼利他人,到發大心的六度波羅密,這就是六度萬行。在這六度萬行,佛陀其實是從開始就沒離開六度萬行,只是應根機而說法而已,內涵都有六度行道的方法,都涵蓋在這六度之中。
 
  這樣一路過來,現在佛陀說過去全都是方便法,雖然過去是方便法,現在這六度萬行的精髓會合起來,全都在這部《法華經》之中。要六度行,就要以四弘誓願為基礎,誓就是立誓,我就是發誓、立誓,我絕對是要這樣: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勤精進在這條道路,不只是今生,是生生世世。就是要精進,這精進就是內外,內修外行。內心要不斷不斷念念不離道法,念念不離妙法,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就如昨天下午毛博士(大氣暨海洋物理博士,毛正氣教授)來和我談,因為前一次來,我就跟他說:「你既是學天文的,我想要了解的是整個天體,若能將宇宙,給我一個密碼。」我就這樣跟他說,他就說:「宇宙的密碼?」我說:「有困難?」他說:「不、不、不,但是我要回去用功。」回去足足用功二個多月,他說他這樣看了好幾本書,昨天乾脆就拿一本天文學的書來送我。
 
  開始時他就說:「向師父分享,我用功這段時間所學,我要來交功課,就是宇宙天文的密碼,今天要來交功課。」對啊,不論是天地萬物,宇宙間,很多科學家重重疊疊,這樣鍥而不捨在探討天體宇宙的奧祕。其實在近百多年來更加密切,從愛因斯坦開始,很密切的在探討宇宙的奧妙。是啊!廣無邊際的道理,這實在是讓人感覺到這種的奧妙。他一邊在說,哪一位科學家研究到什麼程度,我就覺得:這就是佛說的啊!佛陀二千多年前,含意就在這裡,宇宙萬物,天體之間,這個法就是這樣,這種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哪一項物質裡面沒有含藏著它的法。法就是看不到、摸不到,無形無體相,但是它的真理完具,合和在這物體之中。星體也是一樣,天空體相,與現在,真正的天空體相是長什麼樣子?有的人說圓的,有的人是說凹凸不平,有的人說平的等等,這在天文學還有可研究的事情還很多。
 
  但是,佛陀的時代,一語道破,這些法應該能讓我們現在就能體會接受,無不在一念間,只要我們的心念,用心來接受。這能量,現在他們對能量,還在天地宇宙、星體虛空中做研究。很多事情,還是無法解開奧祕,但佛陀無私,已經向大家說了。幾天前我們在說寶塔現前,佛陀輕輕地用手指一按,寶塔門開了,裡面的多寶佛全身現前,多寶佛讓座給釋迦牟尼佛,二尊佛共同是入塔內共坐一處。這個過程中,釋迦牟尼佛,諸分身佛已經聚集過來了,充滿了奧妙的道理,但是說開了就是法,法身能量。佛陀所講說的真理,我們人用心接受,刻入心版裡,從我們的心版,就將這個法,應時、應機,它就可以發揮,如何將這個法讓人接受了,人與人之間,應眾生的苦難,去發揮救人的工作。佛陀的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眾生,就是要先解救眾生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無量義經》不就是這樣說?這就是要經過了接受法入內心,這叫做內修;法刻入心版,這就是內修。
 
  刻入心版來,行動在我們的身行裡,為典範,做給人看,開始能夠號召更多人共同加入這個能量,同樣這個能量就是心,人人的心合一。常常說,一念心能遍三千世界,一念心能遍於恆河沙的諸法,法入人人的心,這就是一念心,虔誠的心。昨天毛博士他也說,這個能量,在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個能量就是我們的一念心,虔誠的心,這個聲音也能貫穿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有十度空間,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上達諸天、諸佛、天龍八部,都可以能通達。我們的一念間,能透過三度空間、四度空間,這是科學的名稱。
 
  我過去不是說,大家誦經,我們要很虔誠,將內心的虔誠,透過聲音,大聲誦出來。我們的空間有無量數魑魅魍魎,同樣在聽法、聽經,人人虔誠的一念心,無不都是透過人類世界,三度、四度空間,傳到其它的地方,其它的世界,同樣我們能貫穿過去。是啊!虔誠一念間。所以,這就是要我們的一念心,一念心就是內修,內修外行,我們能從內心很虔誠的心,將這個法,念佛念入我們的心版來,念佛念入我們的心來,所以佛心為己心。這寶塔中有古今佛,有過去無量劫的多寶佛,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說法,釋迦牟尼佛他的法身不滅,永遠在人間,還一直到現在,我們的教主,我們的慈父,釋迦牟尼佛。他的分身就是接受他的法,遍布在人間,這個精神理念無不都是內外合一,法聽進來,在我們的心裡,行動出去,「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國際間哪一個地方有災難,菩薩遠近能合一,去做救苦、救難,或者是去與他們分享法的奧妙,這個精神的理念。
 
  這都是在內外,我們自正,「理攝三聚」。自正這個道理,我們自己,這個道理我們要很正,不要讓它偏差了,我們心的正道法不偏差,就是我們心心念念應該要心正、道正,理就正。我們自己的心要攝心在這樣,有「三聚戒」。
 
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
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
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
 
  三聚戒就是我們要平時修行,第一就是「攝律儀戒」。攝律儀戒,佛陀所說戒法,最初接受佛法,一般的信徒要持五戒,或者是進來之後持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八戒就是八齋戒,有的人就是持八齋戒,有的人要持十善戒,或者是出家之後受具足戒,這都叫做攝律儀戒。我們這個戒律就是這樣,我們要受持這一切戒律。第二就是「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就是我們的戒。我們既然學佛,一切善我們都要學,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第三是「攝眾生戒」。「眾生無邊誓願度」,對所有的眾生,我們都要饒益有情,眾生我們都要關懷,所有的有情,不只是人類,所有的動物,有情或無情,我們都要疼惜物命。這也是我們的戒,「饒益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戒。這叫做三聚戒。
 
  所以「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內外的正理,內心也好,外行也好,我們必定要有這三聚戒。「脫體無染塵淨」,我們都很清淨了,所以「成就滋長慧身」。我們若能這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法體都沒有染著,沒有染著煩惱無明塵埃,這樣我們自然能現本性清淨,就能「成就滋長慧身」,我們的慧命就成長了。所以「疾得佛道自性,明德至上善道」。明明德,透徹了解,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在人間該行的道理,一直到了最善,無上正等正覺的善道,若能這樣,我們真的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要精心,要很精勤的心志,無雜念,好好體會,這我們要隨時都要很用心。接下來,前面的文,
 
經文:「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因為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很多很多的困難,但是佛陀也說,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也都不困難,但是真正要持法,持誦這部經,護持這部經,在佛滅度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其他都不困難,就是佛滅度後,要聽受這部經的人很困難,能有耐心,從「如是我聞」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讓它漏掉,不知道有沒有?說的人是「如是我聞」,經文就這樣一直說過來,聽的人呢?要聽從頭「如是我聞」,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漏掉的,真的是很困難,光是說聽經就難了。
 
經文:「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雖然說法能說很多,三藏十二部經,除了《法華經》之外,其他的都說了,說這麼多經,尤其是能使人人得到阿羅漢果,或者是得六神通,雖然能讓人聽經得法,利益這麼多人,但是這樣不困難。這我們昨天說過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都還是在小乘法之中,僅僅要求神通,要求獨善其身,哪怕他真的是得六神通了,這也不足為難。聽經很困難,所以下面接下來又說,下面的文說,
 
經文:「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經文簡釋:
「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若持此經,為諸人說,則令其人得無上道。是則為難。
 
  是啊,聽經不困難,持經的人更困難。「若持此經,為諸人說」,佛陀滅度之後,持這部經,又要為人說法,「則令其人得無上道」。因為要講這部經,不只是文字,若依文解字,就較容易,但是持這部經,要為人說法,還要「令其人得無上道」,這就要不斷地分析。就像要說天文,就要不斷去探討探討,探討出了多少的奧祕,解開了多少,才能將真實的天體形象說出來。同樣,佛法也是這樣,廣無邊際,法無形無體,要將它說到透徹佛的意涵,實在是很困難,因為佛的覺悟已經與天體合一了。我就常常這樣說,覺性與天體合一,在講佛法不就是一樣嗎?探討人的心態,因為人的一念間,會造就了天地人間的一切,是善是惡,是禍或者是福,都是在人的一念間。這個覺性迷了,那就偏在惡;覺性一增,那就向善,這就是在那一念間。這一念間,這樣說我們能了解嗎?就要用很多,甚至是人間的事物,過去、現在在發生的,都要一一從事來會理,所以,要讓大家能了解,又能體會、入心,又能在行動中,「是則為難」。
 
以上頌奉持是經之難。奉持、謂敬奉憶持,使不忘失。
 
  這,以上就是在說要奉持這部經的難處。所以,奉持,意思就是很恭敬,而且要憶,憶念。這部經不是讀了就過去了,要刻入心版,叫做「敬奉憶持」。就是憶念,一個「心」,再一個「意」字,要時時將這部經銘刻在心版,沒有忘失,這叫做「奉持」。接下來再這麼說,
 
經文:「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經文簡釋: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我為眾生得佛道故,分身遍滿十方國土。
從始成道,以至於今,廣說無量諸餘經典。
 
  佛陀就這麼說,「我為佛道,於無量土」,不只是在娑婆國土,而是在其他無量土。可見,從十六王子的時代,一直一直,在眾生界,無量世界,佛陀從那個時候,這念心,悠遊在無量世界中,所以「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從開頭,應該在〈化城喻品〉,十六王子的開頭。「廣說諸經」,從那個時候開始,聽法,聽《法華經》,而這樣開始,就說很多的經。這意思就是從佛開始了解佛道以來,這樣分身滿十方國,開始一直將他的法再去度眾生,眾生的法再普遍,自度度他,這個法不斷推廣出去。「從始成道」,從開始一直到成道,「以至於今」,一直到現在。「廣說無量諸餘經典」,已經說很多了。


經文簡釋:
「而於其中,此經第一」;於餘無量諸經典中,此法華經最為第一。
於諸經中為第一者,乃群經之關鍵,千聖之命門。
 
  所以「而於其中,此經第一」。所說的經很多,光是在現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佛陀就有八萬四千恆河沙等等經典的經藏在。但是這麼多經之中,「而於其中,此經第一」。這麼多經典中,這部經是為第一,那就是《法華經》,「此法華經最為第一」,所以《法華經》叫做諸經之王,那就是《法華經》。
 
經文簡釋:
「若有能持,則持佛身。」;法華經體,是佛法身。能持是典,則為見佛。
 
  再來說,「若有能持,則持佛身」。有人能持這部經,就是《法華經》,就等於持佛身一樣。常常說,念佛要念入自己的心來,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佛心要做自己的心,那就是整部《法華經》都要入我們的心來。所以「法華經體,是佛法身」,《法華經》的經體是佛的法身。「能持是典,則為見佛」。若能護持這部經,那就如持佛身一樣。
 
則持佛身: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若持聞思修,本妙靈機,當體全彰,觸處即是菩提,豈易持哉。
 
  所以,「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佛,佛佛道同,諸佛全身不離此經。「若持聞思修」。若能這樣,將這部經好好受持,好好地聽,聽進來,不要漏掉。聽經若漏失了,那就等於沒有聽;聽經,一定要刻入心版來,要奉持,就是記憶著,要將它記憶著,這叫做奉持。聽來,記憶著,好好地思考,這叫做聞、思。聽了之後,要經過好好思考,法才不會讓它偏差了。思考,這樣是對或不對?若不很了解,我們要趕快去問。所以前面也已說,能問也很不容易;能問,就要能用。所以要問,思想要很正確,若不正確,我們就要能問,這也就是修行。
 
  其實修行,聞思之後,正確知道我們要如何做,就要開始行動,身體力行;思考正確了,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叫做聞、思、修。這部經,就是「本妙靈機」。我們人人本具著真如本性,只要接受到這個法,有對機,我們發大心、立大願,有大根機,接觸到這個法,「當體全彰」。因為我們具大根機,大法接觸到了,應該就能了解這法的全體,了解這部《法華經》的奧妙,它的重點、精髓,我們應該全部了解了。佛說那麼多法,將這些精髓合在一起,為我們解說,這是大機,我們應該要好好體會,若這樣,「當體全彰」,整個法我們都應該能透徹了解。「觸處即是菩提」,我們若了解了,我們接觸到的地方,無不都是真實妙法,我們所做的、所感觸到的,雖然是很輕微,如微塵,非常輕微,但是也是一樣,是一個很奧妙的法。
 
  科學家有一個「微」,微,就是很微細,微中子,很微小的微中子,裡面含著的理,他是這樣一層一層都要將它解剖掉,去探討那個最極細的裡面到底是什麼。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去體會,了解它的道理之後,我們就能很清楚佛所說的教法,力量就是要從這諸經中是第一,就是在這樣的法,透過這個法。所以「若有能持,則持佛身」,若有人能來受持這部經,就是持佛的身。這我們要了解《法華經》就是佛的法身,《法華經》這整體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我們若能好好受持,那就是佛法身不退,這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則持佛身」。「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因為諸佛全身都沒有離開這部經,所以「若持聞思修,本妙靈機,當體全彰」,要很用心去體會,「觸處即是菩提」,我們應該都要很清楚。
 
  到底持這本經是不是很容易呢?只要我們一念心,是不是容易?發心者就不困難,有心、有願、有力就不困難,我們若無心、無願,這是不是很困難?或者是很容易?是困難?是容易呢?唯有我們自己的心能了解。法,我們有很用心聽嗎?很用心接受嗎?我們有身體力行嗎?也是我們自己最清楚。這不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嗎?要說容易是很容易,要說困難也很困難,聽經,繼續要能聽下去就不容易了,何況能身體力行,更是困難。總而言之,我們愛的力量就是能量。昨天毛教授在說的事情,到了最後,就說,最不可思議是能量,這個能量從哪裡來?就是一念心,從這個心念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10/30晨語簡記《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