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12月 07, 2016 2:46 pm

20161207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舉昔多劫勤苦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
激勵諸人,云何而不勤求精進,菩薩道趣。
聖中大智向佛大道最易教化,得成菩提。
 
  用來來體會啊!釋迦牟尼佛慈悲,用道理要讓我們了解,不是這麼簡單,就用事相讓我們更清楚,就開始說過去,過去無量劫以前,在修行的過程,這過去在多劫,就是很久的時間,累生累世堅持求大乘法的道心,所以,生生世世勤苦,很殷勤,不怕辛苦,同時也不惜身命,哪怕是為奴婢,這樣去進求妙法,尤其是身為最尊貴的國王,為了求法,也甘願去為人奴婢,這樣來進求佛法。這種志願,不是那麼容易,普通人豈能做得到呢?所以,用這樣的形態來鼓勵,鼓勵一般人、修行者,這種精神我們要提起。釋迦佛求佛的過程是曾經過這樣,何況現在我們已經發心,也發願了,我們要效法釋迦牟佛,所以叫學佛,學佛,就是佛是如何修行,跟我們說,我們就照這樣聽,照這樣修,這就是要來鼓勵我們。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路,我們現在既然發心,現在就要發心在未來的生生世世。釋迦佛的過去,我們現在的未來,應該也要學佛這樣不怕辛苦。佛陀既然是這樣地坦白讓我們知道,修行不是短暫的,不是跟你說,你服從我就能得救。不是,還是要看你自己,我說給妳聽,妳要了解,你要照這樣去修行,時間不是短,不是一輩子,是生生世世。因為我們累生累世既然已累積了這麼多的習氣,已造成了這樣的習慣,就是無明,就是煩惱,滿心都是惑,凡事都不了解,這已經累積很久的時間,生生世世讓我們迷茫,讓我們懵懂,看事不清楚,何況說道理呢?哪有辦法很快就體會?要滌除我們的習氣,去除我們的無明煩惱,談何容易啊!我們大家現在就可以來體會,我要去除煩惱,我要去除無明,光是說我們自己的煩惱,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明知,「不要為這事情煩惱」,「不用因這人輕輕一句話,我們就發脾氣,有需要嗎?」
 
  自問自己,自己若是這樣,「放棄啦,我不只是無怨無恨,我還要解除,對這個人不要有成見,我要再努力與他結好緣。」這些事我們有做到嗎?若有,這就是表示我們的習氣、無明已經在減輕了。若是沒有,那就表示我們依然故我,我們還是這樣。這時間要長還是不用?這就是佛陀要來激勵我們,他過去生中是多劫勤苦過來,長時間不惜身命,貴為國王,他為了要求法,他也甘願為人奴婢來求妙法。他做得到,我們做得到嗎?稍微付出,一點的臉色、聲音,我們就開始,驕慢的心就開始浮現,態度啊。我們這麼平凡的人,只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付出,我們的驕傲,我們的貢高驕慢心,我們自己都無法降伏,還要說什麼多麼高貴,願意放下身段,為了求法,這樣為人奴僕,受人差遣,而且還不惜身命,這樣我們做得到嗎?很困難啊!但是,佛確實是做到了,佛是不誑言者,不綺語者,他是真實語者,所以他說過去,我們應該相信。
 
  相信以後,我們該要發願來了解,了解,我們要身體力行,這樣才有辦法可證,去體會,才有辦法真正去體會、了解、證悟。跟我們說的,我們若不願相信,我們怎願意發願去了解呢?了解就要身體力行,「斯人飲水,冷暖自知」。跟你說:「這杯茶很苦喔!你知道嗎?很苦喔!你敢喝嗎?」嚐嚐看,一喝,「真是苦!」「喝完它。」「我不敢。」這冷暖自知啊!若是勇敢的,只要對我有益,我甘願喝。這樣對症下藥,對我們身心有幫助,良藥苦口,我們若不去喝喝看,怎麼知道這良藥的苦呢?不知道!同樣的道理,佛陀慈悲,說他的過去,再「激勵諸人」;「我做得到,你怎會做不到呢?」佛陀他就是這樣來激勵人。所以,「為什麼我敢這樣去勤苦,我敢這樣不惜身命,大家怎麼不敢呢?為什麼不勤求精進呢?過去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路,這條路為什麼你會不敢走?我就是這樣走過來,走過這條精進菩薩道趣。菩薩的道路,這個趣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路,你們難道不能相信?你們難道不敢走?」信、願、行,要相信,要立願,要身體力行去體會,來了解,我們才有辦法從那地方走到這個地方來,這就是對我們的一種激勵。
 
  所以說「聖中大智向佛大道最易教化」,其實我們是不肯去走,太愛惜自己,不敢去吃苦,不敢辛苦。所以我們有困難,佛呢?是聖中大智者,他向佛道的心切,既是大智,他還要求覺悟,要求得很徹底,與天地宇宙共為一體,他要了解到這樣的程度,所以「聖中大智」,他志願向佛大道,佛就是覺悟,向覺悟的大道。有這樣的心志,最容易教化,就要這樣,才容易接受;若沒有這樣的大智,不肯向覺道去走,這困難就很大。就如我們,真正法要聽得進,又要能身體力行,又要能真正在人與人之間能善解、包容,事事抱著感恩心,光是要做到這樣,就很不容易了,何況說什麼要向佛大道呢?這很困難。唯有聖中大智,這種大智慧的人,他願意向覺大道,向佛,就是向覺,向覺悟的大道,像這樣的人就是最容易教化,這樣人就能「得成菩提」。
 
  所以說,要經歷了好幾劫,無法去算計的時間,所以世間要成佛的人不是那麼多,現在釋迦牟尼佛,雖然入滅二千多年了,後面要來接佛,說是已經成佛了,體會天地宇宙真理,這樣的人要出現世間,還要再等待幾十億萬年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的彌勒菩薩,現在還是叫做稱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彌勒佛,才是真真正正找到這條向佛大道這樣在走的。說不定彌勒菩薩現在在人群中,是放下身段,不怕辛苦在付出。這時候我們看到的也不少人,到底這群人間菩薩中,哪一位是彌勒菩薩,放下身段,真正為人群不惜辛苦而付出的。在我們目前是不少人這樣在做,但是這些人,他們是不是有到達了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有這樣這麼堅決的心嗎?有這麼精進求菩薩道?很精進的條件,六度因行,有那麼精進沒有?
 
  與我們一樣,生生世世,有時候我們在精舍裡面修行,還不如在外面那些在環保場,很多人在社區裡,很多人在國際間來來回回,他們這樣在付出,同樣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今生此世要歷練,這種子、意識,不斷要累積。做出去,結果這個種子,我們會開始慢慢累積、歸入第八識裡。第八識中,在我們現在的行為,這種無明煩惱慢慢減少,第八識這種無明、煩惱、塵沙惑,慢慢就減少了,就是要長久的時間,不好的種子一直去除,好的種子不斷增長。不好的種子,煩惱、無明,塵沙煩惱,這些要一直減少到都沒有,第八識要遺留著的,那就是清淨,那就是歸納第九識(菴摩羅識),回歸真如本性。這個清淨的第九識,就是完全在那個最乾淨的種子歸入第九識裡,若是還有污染的種子,還是歸納在第八識。
 
  所以,我們這顆種子,煩惱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去除呢?這顆種子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乾淨,回歸在第九識裡,與天地為一體,合一,天地之間無不通、無不達的道理。這就是大智向佛大道,就是向大覺道,這就是我們的八識一直漸漸淨化,我們就是成為聖中大智。自己愈淨化,無明就會愈漸漸,慢慢地減少。聖中大智,我們慢慢向聖人的方向接近,大智慧增長,無明煩惱減少,這樣自然我們心向力,就是向大道。聽到法,一聞千悟。聽法,很了解,不只了解,發大心、立大願,身體力行,這樣容易得成菩提。這就是修行要很用心,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成佛,他在敘說還未成佛在求法的過程是這樣,向我們說多劫以前,時間要很久很久,要用這麼久的時間,你們會怕嗎?在〈化城喻品〉,走那麼久的路,前面的路可能也還很危險,還很長,我不敢走,我可能到這裡為止,我要再回去了。可能這樣的人居多,所以佛陀就是要讓我們先知道路還很遠,大家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所以佛是不誑語者,絕對沒有說:「你若聽我的話,你就馬上能成佛。」沒有,還是一樣要長久的時間這樣去付出,不怕辛苦。面對著怨,這種用逆與惡來折磨我們,心中也沒有怨,已經把心的煩惱無明磨盡了,心中無怨無恨,還是願意這樣在付出。「感恩啊,將來磨過我的人,他也是心中有佛性,將來他也能成佛。」這就是佛陀讓我們敬佩的地方,他就是要有長久心,恆心,真實語,向我們教誡。所以我們要很相信佛所說的法。所以前面的文就說,
 
經文:「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像這樣身外財以及內外的財,就是妻子、奴婢,這就是我最愛的,這些妻子,王妃,妻子和孩子等等是我最愛,我最戀著的,要我全都捨,這些妻與子的身體是我身體以外的,雖在我身體以外,不過這些人是我最戀著的人,要我也全都捨了,為了妙法,我甘願捨。現在的人,光是為了我愛一個人,我愛的這個人再去愛上別人,或者是別人要來爭取我愛的人,就受不了,就要和他拚生死,這叫做凡夫。聖人是我愛的,我內心要捨,成就他們,我願意捨,但是凡夫做不到。這一半在內,一半在外,內外財我都願意捨;甚至要我的命,我只好捨去我的生命,我要成長我的慧命,我願意。我若是捨去我的生命,人生生命有限,但是,慧命無窮,我還是求妙法、得慧命,我甘願付出我的生命。像這樣,求法者,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做到了,說給我們聽,我們做得到嗎?下面這段文接下來再這樣說,
 
經文:「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經文簡釋:「時世人民壽命無量」
彼過去時,人民壽命長,
劫波:長時間無量數,言其難捨。
 
  這段經文很淺顯,就像一篇故事,那就是佛過去生無量劫前,那時候世間的人民壽命很長。我們以前在解釋「劫」,「劫」最長,壽命最長,多長啊?八萬四千歲。那就是眾生有業,過一百年少一歲,就這樣,人壽,世壽就慢慢一直減下來。我們現在的人壽才幾十歲而已,雖然世間有人瑞,有超百歲,近百歲,但是現在有多少的無常,人口多,大自然的不調和,或者是人心的不調和,人禍、天災。尤其是現在,交通很發達,來來回回很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發生;甚至現在的人,又有罕見病例,比如糖尿病,雖然很普遍,但是以前是上年紀才會得到糖尿病,現在連孩子都有糖尿病,年輕人也有,現在罕見病例愈來愈多。
 
  又如蚊子(病媒蚊),現在國際間最擔心的就是蚊子,蚊子不斷在變種,蚊子叮人易傳染疫疾,這是很嚴重的事情,無法去預防,到現在還沒有這麼多類的疫苗來預防。蚊子是滿天飛,類似這樣,生命的無常,何況心腦疾病。剛剛還在說,還在笑,忽然間不見了(指往生),都有啊!現在人的壽命短暫。過去的壽命,平均是八萬四千歲,就是這樣一直減下來,現在人的生命平均是幾十歲而已,這會一直減到天災人禍,每一次的發生,人忽然間會損失很多,用這樣去平均,會到了人壽十歲。那時候是草木皆兵,災難會愈來愈多,人類生命就愈來愈是無常短暫。今日不知來日事,所以我們應該要很清楚。但是,佛陀所說的「時世人民壽命無量」。那就是很長久、很長久以前的事情,那時候,就是過去很長久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這是算「劫」,那就是「劫波」,長時間,無量數,「言其難測」,很多。在這當中是很多,在時間上是無法算計劫波的長時間,很無量。
 
經文簡釋:
「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為欲求於妙法之故,即時棄捨國王之位,以諸國政,委於太子。
 
  「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就是為了要求法,在那個時代想要求法,所以他願意,願意捨國位,要將他的國政交給他的太子,只為了要求妙法,「為欲求於妙法之故」。所以「及時棄捨國王之位,以諸國政,委於太子。」他要把握時間,及時想到要去求法,心很迫切,隨時趕緊將這個國政完全交給他的孩子。
 
經文簡釋: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擊於大鼓,宣布號令。四出訪求微妙之法。
 
  所以「擊鼓宣令,四方求法」。既然國政交給孩子了,現在專心就是要求師,要了解這個妙法,要有人來指導,有人來教我,來牽引我。但是,這個人在哪裡呢?他身為國王,所以他就「擊鼓宣令,四方求法」,就是布達號令出去,四處去求,去徵求懂妙法的人。
 
經文簡釋:
「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為求大法,求大乘師,發願能為師終身服侍效勞。
 
  所以說「誰能為我說大乘法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誰有辦法了解大乘法,不是小乘教,是大乘法,是成佛之道,誰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法,能來教育我,來引導我。我甘願,我願意,一輩子我都願意去供給,將我的身體來供給。這就是只為了求大乘法,他「發願能為師終身服侍效勞」。這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堂堂一位國王,人中之王,也是人中極尊,他將全國一切交給他的孩子,他就是為了求法,求大乘法,願意為他的師父終身當他的奴婢,這實在是很不容易,為他的老師來效勞,這是很不容易。
 
*所言終身者,非是暫時。言願為走使者,即是誓願為其差遣奔走供給所需,為其奴僕。
 
  所說的終身者,不是暫時的,就是表示很長久的時間。所以說「言願為走使者」,意思就是說,「誓願為其差遣」,願意被他叫來叫去,就是願意「差遣奔走供給所需,為其奴僕」,師父怎麼說,我就是怎麼做,不怕辛苦,哪怕就是當他的奴僕,我都願意。這是為了求法,終身願為走使。
 
*若不謙卑,焉得聞法。若不忍耐,豈能堪得勤苦。此為世人起典範聖賢,令求道者法則。
 
  所以「若不謙卑,焉得聞法」。若是不謙卑,我們人若不謙卑,怎麼願意呢?想要聽法,我們就要很謙卑,我們要按照規律聽法。聽法,就是要縮小自己。我們若還有貢高我慢,自大,法,要繼續聽下去不容易啊!聽,都差不多,「這就聽過了,怎麼又重新再說呢?」看看《法華經》,法就在長行文說過了,何必再以偈文再重說呢?法,差不多是這樣,何必要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說呢?釋迦佛,光是《法華經》一部,就講七年多,將近八年的時間,何況我們現在,現在的時代,與這個經文,事與理要會合,這還要用很多的時間來解釋,從事來會理,從理來合事。這樣講說有憑據,不是在說聽不懂、看不懂的,聽,知道很好,但這是我們走不到的路?不是,絕對要讓你走得到,只要你願意發心,不怕辛苦,真實相信,能發願,想要起步走,你絕對走得到。這是一條真實路,不過要很長久。我們若不很用心,用謙卑放下我們的貢高我慢,我們哪有辦法能做得到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若不忍耐,豈能堪得勤苦」。我們若不謙卑,我們要如何聽法呢?我們若不想要忍耐,我們哪有辦法去堪得勤勞呢?國王他都願意為他說法的人來當奴婢,而我們想要求法,我們怎能不堪勤勞呢?修行本來就要勤,要勞動。我們的生活中,若沒有勤,我們無法真正叫做修行者。修行者在生活中,不論是對物質、對環境、對人等等,我們若不忍耐,真的是沒辦法,經不起勤苦。以現在人的環境,住套房,我們修行者,哪有人人住套房呢?沒有啊,要好幾個人睡一間,而且在晚上,半夜還要走過長長的長廊去廁所,我們還是這樣在修行。
 
  像這樣的生活,可以嗎?經不起的人就沒辦法,第一關就過不了,環境不適合。何況對人、對事,從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來,要能大家和合,要能協力來完成,合和互協,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若是不能忍,若不能忍,豈能堪得勤苦?所以「此為世人起典範聖賢」。我們就要先仿效聖賢,他是如何勤苦走過來的路,他是如何忍耐走過來,是發什麼樣的願在求法,他們願意用什麼環境的磨難,他也走得過來。這種「為世人起典範聖賢」,就是要像釋迦牟尼佛在修行,這樣走過來的路,要這樣的謙卑,為了要聽法;要修行就要堪得忍耐,要勤苦,我們要做得到,就如釋迦佛的過去生,也是這樣過來的路,這就是典範。聖賢就是「令求道者法則」,若要求道者,就是要和這樣的法則規矩走過來,否則算什麼修行?
 
*所有受用境界、及正報眷屬等,莫非個人之福報,乃均不復滯者,願捨此報以求能為此法華經者,並願為之終身服役。
 
  所以「所有受用境界、及正報眷屬等」。我們所在受用的境界,現代人樣 樣都取方便,樣樣都是取享受,我們偏偏這種的享受,我們不要享受,願意捨棄。我們正報、依報,我們要捨棄,我們願意來修行。在你的正報,你的依報,過去都一直說過,你有很優渥的環境,為什麼你要捨棄呢,你要來修行呢?那就是為了要了解法,要增長慧命,所以我們能堪忍這樣的境界,所以,以及我們的正報,我們的眷屬,我們都能辭親割愛,這無非是個人的福報。你若是在那裡享受,這只不過是個人的福報,過去生你有福,所以今生來世,這個時間你就在很好的環境中。我們的心,既然來修行了,就是「均不復滯著」,心就不用再去想:我家的環境多好啊,我可以在家如何享受。不用啊!就如釋迦佛,過去生國王的地位都捨給太子了,他自己本身為了要聽法,他願意去當奴婢,心沒有滯著,沒有著戀這些名利、地位。
 
  所以「願捨此報以求能為說此法華經者」。就是只為了好好來學法,將來成佛,能夠講說妙法。我們前面不是說過了,為求聞,為求信,為求解,為求行,為求證,這就是為求「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就是求法的過程。所以,「並願為之終身服役」。就是為了要求這樣的妙法,為了求《法華經》這種的法,所以他甘願終身服役,去為人做事。
 
*釋迦遠劫以來,即勤求是經,如此內外財務,視為垢濁不淨棄之而不著欲。
 
  所以「釋迦遠劫以來,即勤求是經,如此內外財物」,就是前面所說「國城、妻子、奴婢」等等都願意捨,連他的生命也願意捨,軀體,一切都願意捨,內外財物全都捨。所以「視為垢濁不淨,棄之而不著欲」,這些都當作如垃圾,他的地 位、他的名利等等,這對他來說,一點都沒有價值,最價值的就是妙法,為求妙法,就將這些名利、地位,全都棄除了。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樣,願捨棄一切的享受,我們要注重在法,來增長我們的慧命,這才是我們的方向。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三 3月 01, 2017 6:23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12月 07, 2016 2:47 pm

[ 2016年12月07日 上午 5:22] 農曆十一月初九,48字,(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二二)


1. 釋經文:【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2. 上人偈文:「 
舉昔多劫勤苦,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
激勵諸人,云何而不勤求精進,菩薩道趣,
聖中大智,向佛大道,最易教化,得成菩提。」


3. 「舉昔多劫勤苦,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釋迦牟尼佛慈悲,用道理要讓我們了解,不是那麼容易,就用「事相」讓我們更清楚,開始說過去無量劫以前,修行的過程,累生累世堅持求大乘法的道心,生生世世殷勤,不怕辛苦,同時不惜身命,哪怕是為奴婢,這樣進求妙法。尤其身為最尊貴的國王,為求法,也甘願去為人奴婢,進求佛法。


4. 「學佛修行」:志願不是那麼容易,一般人豈是做得到?用這樣的形態就來鼓勵我們一般的人,修行者的精神我們要提起,釋迦佛求佛道的過程是曾經過這樣,何況我們現在已經發心也發願了,要效法釋迦牟尼佛,所以叫做學佛。學佛就是要佛是如何修行。


5. 「修行,生生世世」: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路,現在我們既然發心,發心在生生世世。釋迦佛的過去,我們現在的未來,我們應該也要學佛,不怕辛苦。佛陀既然是這麼坦白讓我們知道,修行不是短暫的,不是告訴你,「你服從我,你就能得救」。不是,還是看自己,我說給你聽,你要了解,要照這樣去修行,時間不是短,不是一輩子,那是要生生世世。


6. 「塵沙惑業,時間累積習氣,得靠長時間以法髓洗滌」:累生累世,既然累積這麼多的習氣,已造成這樣的習慣,無明,就是煩惱,滿心都是惑,凡事都不了解,已累積很久的時間,生生世世讓我們迷茫,懵懂,看事不清楚,何況講道理呢?哪有辦法很快就體會呢?要除去我們的習氣、無明,煩惱,談何容易啊!日常生活中,明知「不要為這種事情來煩惱!」「不用為這個人輕輕一句話,就來發脾氣,有需要嗎?」


7. 「化解惡念結善緣,就是除習氣」:自問自己,自已不只是「無怨無恨」,對人不要有成見,要再努力來與他結好緣。這些事情我們有做到嗎?若有,這就是表示我們的習氣、無明已經在減輕。


8. 「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如果沒有,就是表示依然故我,還是同樣這樣,這時間要長還是不用?這是佛陀激勵我們,他過去生中是多劫勤苦過來,長時間不惜身命,貴為國王,為求法,也甘願為人奴婢來求妙法。佛陀做得到,我們做得到嗎?


9. 「不惜身命為奴,無貢高驕傲心」:我們若稍微付出,我們就開始一點點的臉色、聲音的驕慢心浮上來,態度啊。我們這麼平凡的人,只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付出,我們的貢高驕傲心,自己就無法降伏了,還要再說什麼多麼高貴身分時,能願意放下身段,為了求法,這樣為人奴僕,受人差遣,不惜身命,這樣我們做得到嗎?很困難啊!不過,佛確實是做到了,佛是「不誑語者,不綺語者,真實語者」,所說的過去,我們應該要相信。


10. 「信,解,行,證」:我們相信後,應該要發願來了解,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可證,才有辦法真正去體會、了解、證悟。


11. 「修行,斯人飲水,冷暖自知」:如藥治病,對症下藥,良藥苦口,只要對身心有幫助,若不去喝喝看,我們怎麼知道這良藥的苦呢?不知道。


12. 「激勵諸人,云何而不勤求精進菩薩道趣」:同樣道理,佛陀慈悲,說他的過去,再激勵諸人,「我做得到,你怎麼做不到呢?」佛陀就是這樣來激勵我們。


13. 「信、願、行」:要有相信,要立願,身體力行來體會了解,才有辦法從那個地方走到這個地方來,這就是一種激勵我們。


14. 「聖中大智,向佛大道,最易教化,得成菩提」:其實我們是不肯去走,太愛惜自己了,不敢去吃苦,不敢辛苦,所以我們有困難。佛呢?是聖中大智者,向佛心切。既是大智,要再求覺悟,求得很徹底,與天地宇宙共為一體,了解到這樣的程度,所以「聖中大智」,志願向佛大道。


15. 「心志,向佛大道,最易教化」:佛就是覺悟,向覺悟的大道。有這樣的心志,最容易教化。才容易接受,若沒有這樣的大智,不肯向覺道去走,這困難就很大。


16. 「向佛大道」:真的「法」要聽得進,又要能身體力行,又要能真正人與人之間能善解、包容,事事抱著感恩心,光是要做到這樣就不容易了,何況說什麼向佛大道呢?這是很困難。唯有聖中大智,這種大智慧的人,願意向覺大道,向佛,就是向覺悟的大道,像這樣的人,就是最容易教化,這樣的人就能得成菩提。


17. 「當來下生彌勒佛」:要經歷好幾劫,無法去算計的時間,世間要成佛的人不是那麼多。我們與釋迦牟尼佛雖然相距二千多年了,後面要來接佛,說是已經成佛了,體會天地宇宙真理,這樣的人要出現世間,要再等待幾十億萬年後的彌勒菩薩,彌勒佛,現在還是叫做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彌勒佛,才是真真正正找到這條向佛大道這樣在走。


18. 「六度因行」:說不定彌勒菩薩現在是在人群中,是放下身段,不怕辛苦在付出。現在我們看到的也不少人,到底這群人間菩薩中,哪一位是彌勒菩薩,放下身段,真正為人群不惜辛苦而付出的。在我們目前,是不少人這樣在做,但是這些人,他們是不是有到了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有這樣這麼堅決的心嗎?有這麼精進求菩薩道?很精進的條件,六度因行,有那麼精進沒有?


19. 「因行,入八識田中」:有時候我們在裡面修行,還不如在外面那些,很多人在環保場,很多人在社區裡,很多人在國際間來來回回,他們這樣在付出,同樣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今生此世要歷練,這種子、意識不斷要累積。做出去,結果這個種子,我們會開始慢慢累積、歸入第八識裡。


20. 「修行,去蕪存菁,除惡修善」:第八識中,努力修行,在我們第八識的這種無明、煩惱、塵沙惑,慢慢就減少,就是要長久的時間,不好的種子一直去除,好的種子不斷增長。


21. 「讓第八識的藏識裡,都是清淨種子,回歸第九識的真如本性」:歸納第九識,回歸真如本性。清淨的第九識,完全在最乾淨的種子歸入第九識裡,若是還有污染的種子,還是歸納在第八識。


22. 「聖中大智」我們煩惱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去除呢?這顆種子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乾淨,回歸在第九識裡,是與天地為一體,合一,天地之間無不通、無不達的道理。就是大智向佛大道,向大覺道。讓第八識一直漸漸淨化,就成為聖中大智。


23. 「聖中大智」:自己愈淨化,無明漸少,慢慢向聖人的方向接近,大智慧增長,無明煩惱減少,自然我們心向力,就是向大道。聽到法,一聞千悟。聽法,不只很了解,還能發大心、立大願,身體力行,這樣容易得成菩提。


24. 「修行路,無捷徑,得各自努力」:修行要很用心,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成佛,在敘說還未成佛,在求法的過程,向我們說多劫以前,要用這麼久的時間,你們會怕嗎?在〈化城喻品〉裡,佛陀就是要讓我們先知道路還很遠,大家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佛是不誑語者,絕對沒有說:「你若聽我的話,你就馬上能成佛。」還是一樣要長久的時間這樣去付出,不怕辛苦。


25. 「逆增上緣,長久恆心的修行」:面對著怨,用逆與惡來折磨我們,心中也沒有怨,已經把心,煩惱無明已經磨盡,心中無怨無恨,還願意這樣在付出,「感恩啊,將來磨過我的人,他也是心中有佛性,將來他也能成佛」。這就是佛陀讓我們敬佩的地方,要有長久心,恆心,真實語向我們教誡。所以我們要很相信佛所說的法。


26. ★複習經文:「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像這樣身外財以及內外的財,就是妻子奴婢,最愛的妻子,王妃,孩子等等是我最愛,我最戀著的,要我都捨,這些身體是在我的身體以外的,在我身體以外,不過這些人是我最戀著的人,要我也都捨,為了妙法,我甘願捨。現在的人,光是為了我愛一個人,我愛這個人再愛別人,或者是別人要來爭取我愛的人,我就受不了,就和他拚生死,這叫做凡夫。聖人是我愛的,我內心我要捨,成就他們我願意捨。但是凡夫做不到,這一半在內,一半在外,內外財我都願意捨。甚至要我的命,我只好捨去我的生命,我要成長我的慧命我願意,我若是捨去我的生命,人生生命有限,但是慧命無窮,我還是求妙法得慧命,我甘願付出我的生命。像這樣,求法者,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做到了,這說給我們聽,我們做得到嗎?


27. ★釋經文:【時世人民壽命無量】:彼過去時,人民壽命長,劫波:長時間無量數,言其難捨。


佛過去生無量劫前,那時候世間的人民壽命很長。以前解釋「劫」,劫最長,壽命最長,多長啊?八萬四千歲。但眾生有業,過一百年少一歲,人壽,世壽就慢慢一直減下來。我們現在的人壽才幾十歲而已。


雖然世間有人瑞,有超百歲,近百歲,但是現在有多少的無常,人口多,大自然的不調和,或人心不調和,人禍天災。尤其現在交通很發達,來來回回很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發生,甚至現在常出現罕見病例,比如糖尿病雖然很普遍,以前是有歲數才會得到糖尿病,現在連孩子都有糖尿病,年輕人也有。


現在國際間最擔心的是蚊子,不斷在變種,蚊子叮人就是很嚴重事,現在還沒有這麼多類的疫苗來預防。蚊子是滿天飛,類似這樣生命的無常,何況心腦疾病。


「今日不知來日事」:現在人的壽命短暫。還一直出現天災人禍,每一次的災難發生,人忽然間的損失很多,一直到了人壽十歲。那時候是草木皆兵,災難會愈來愈多,人類生命就愈來愈無常短暫。今日不知來日事,我們應該要很清楚。


佛陀所說的「時世人民壽命無量」:那就是很長久以前的事情,過去很長久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這是算劫,劫波,長時間無量數,言其難測。很多,在這筆誤,在這當中是很多,在時間無法算計,劫波長時間,很無量。


28. 【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為欲求於妙法之故,即時棄捨國王之位,以諸國政,委於太子。


只為求妙法,心很迫切,願意捨國位,趕緊將國政交給他的太子,要把握時間。


29.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擊於大鼓,宣布號令。四出訪求微妙之法。


30. 【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為求大法,求大乘師,發願能為師終身服侍效勞。


誰有辦法了解大乘法,不是小乘教是大乘法,是成佛之道,誰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法能來教育、引導我,我甘願願意一輩子終身將我的身體來供給,只為求大乘法。願意為他的師父終身當他的奴婢,這實在是很不簡單,很不容易。


31. 『所言終身者,非是暫時。言願為走使者,即是誓願為其差遣奔走供給所需,為其奴僕。』


32. 『若不謙卑,焉得聞法。若不忍耐,豈能堪得勤苦。此為世人起典範聖賢,令求道者法則。』


想要聽法,我們就要很謙卑,按照規律聽法,就是要縮小自己。若還有貢高我慢自大,法要繼續聽下去不簡單!差不多聽,「這就聽過了,怎麼又重新說呢?」看看《法華經》,法就長行文就說過了,何必再偈文再重說呢?法差不多是這樣,何必要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說呢?釋迦佛光是《法華經》一部,就要講七年多將近八年的時間,何況我們現在,現在的時代與這個經文,事與理要會合,這還要用很多的時間來解釋,從事來會理,從理來合事。若不很用心,用謙卑放下我們的貢高我慢,我們哪能做得到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想要求法,怎能不堪勤勞呢?修行本來就要勤,勞動。我們的生活中,若沒有勤,無法真正叫做修行者,修行者在生活中,不論是對物質、對環境、對人等等,若不忍耐,真的是無法,經不起勤苦。


以現在人的環境住套房等等,我們修行者,精舍裡哪有人人住套房呢?沒有啊,要好幾個人睡一間,而且就是晚上,半夜就要走過了長長的長廊去廁所,我們還是這樣在修行,像這樣的生活可以嗎?堪不起的人就沒辦法,第一關就走不過,環境不適合。何況對人、對事,從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來,要能大家和合,要能協力來完成,合和互協,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所以要不能忍,若不能忍,豈能堪得勤苦?


「此為世人起典範聖賢」:要先放下,聖賢他是如何勤苦走過來的路,是如何忍耐走過來,是發什麼樣的願在求法,他們願意用什麼環境的磨難,他也走得過來。為世人起典範,聖賢就如釋迦牟尼佛在修行這樣走過來的路,要這樣的謙卑,為要聽法,要修行就要堪得忍耐,要勤苦。


33. 『所有受用境界、及正報眷屬等,莫非個人之福報,乃均不復滯者,願捨此報以求能為此法華經者,並願為之終身服役。』


所在受用的境界,現代人樣樣取方便,樣樣都是取享受,我們偏偏放棄這種的享受,願意捨棄我們正報、依報,願意來修行。原本有很優渥的環境,為何你要捨棄而要來修行呢?那就是為了要了解法,增長慧命,所以我們能堪忍這樣的境界,對我們的正報,眷屬,都能慈親割愛,這無非是個人的福報。


「心不貪戀,不眷戀」:你若是在那裡享受,這只不過是個人的福報,過去生你有福,今生來世,這個時間你在很好的環境中,我們既然來修行了,就是「均不復滯著」,心就不用再去想:我家的環境多好啊,我可以在家如何享受,不用啊!就如釋迦佛,國王的地位都捨給太子了,他自己本身為了要聽法,他願意去當奴婢,這心沒有滯著,沒有戀著這些名利地位。


只為了好好來學法,將來成佛能講說妙法。為求聞,為求信,為求解,為求證,為求「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就是求法的過程。為要求妙法,求《法華經》這種的法,甘願終身服役,去為人做事。


34. 『釋迦遠劫以來,即勤求是經,如此內外財務,視為垢濁不淨棄之而不著欲。』


就是前面所說「國城、妻子、奴婢」等等都願意捨,連生命也願意捨,軀體一切都願意捨,內外財物都捨。將這些地位、名利等等,都當作如垃圾,對他來說一點都沒有價值,最價值的就是妙法,為求妙法,將這些名利地位全都棄除。學佛,願捨棄一切的享受,注重在法,增長我們慧命,才是我們的方向。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
35. 心得分享,感恩上人開示。子約「朝聞道,夕死可矣!」。腦海裡也浮現《無量義經》這段偈頌「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在慈濟裡,時常可見,很多有心修行者,不貪戀福報享樂,生前努力布施,求法修行,臨終還願意簽署捐大體器官,成為「無語良師」。修行無偏方,精進再精進,進求妙法,「向佛大道,最易教化,得成菩提」,生生世世做慈濟就對了。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五 12月 09, 2016 10:12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二月七日星期三)
 
相信以後,我們該要發願來了解,了解,我們要身體力行,這樣才有辦法可證,去體會,才有辦法真正去體會、了解、證悟。
上人將信解行證帶入了經文的衍生,信願行到信解行證。
 
良藥苦口,我們若不去喝喝看,怎麼知道這良藥的苦呢?不知道!同樣的道理,佛陀慈悲,說他的過去,再「激勵諸人」;「我做得到,你怎會做不到呢?」佛陀他就是這樣來激勵人。
上人說佛陀這樣做是在激勵我們,他自己先做到了。的確,有為者亦若是。看到成功的典範會升起信心,最少有人做得到,有人成功過。
 
唯有聖中大智,這種大智慧的人,他願意向覺大道,向佛,就是向覺,向覺悟的大道,像這樣的人就是最容易教化,這樣人就能「得成菩提」。
願意受教才能成菩提,重要啊。
 
說不定彌勒菩薩現在在人群中,是放下身段,不怕辛苦在付出。這時候我們看到的也不少人,到底這群人間菩薩中,哪一位是彌勒菩薩,放下身段,真正為人群不惜辛苦而付出的。
在我們目前是不少人這樣在做,但是這些人,他們是不是有到達了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有這樣這麼堅決的心嗎?有這麼精進求菩薩道?很精進的條件,六度因行,有那麼精進沒有?
上人先說:「說不定彌勒菩薩現在在人群中,是放下身段,不怕辛苦在付出。」,自問自答,也反問弟子,有精進求菩薩道嗎?
 
與我們一樣,生生世世,有時候我們在精舍裡面修行,還不如在外面那些在環保場,很多人在社區裡,很多人在國際間來來回回,他們這樣在付出,同樣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今生此世要歷練,這種子、意識,不斷要累積。做出去,結果這個種子,我們會開始慢慢累積、歸入第八識裡。第八識中,在我們現在的行為,這種無明煩惱慢慢減少,第八識這種無明、煩惱、塵沙惑,慢慢就減少了,就是要長久的時間,不好的種子一直去除,好的種子不斷增長。不好的種子,煩惱、無明,塵沙煩惱,這些要一直減少到都沒有,第八識要遺留著的,那就是清淨,那就是歸納第九識(菴摩羅識),回歸真如本性。這個清淨的第九識,就是完全在那個最乾淨的種子歸入第九識裡,若是還有污染的種子,還是歸納在第八識。
這道理就是妙法,要趕緊收入心裡。
 
釋迦佛,光是《法華經》一部,就講七年多,將近八年的時間,何況我們現在,現在的時代,與這個經文,事與理要會合,這還要用很多的時間來解釋,從事來會理,從理來合事。
上人說法的原則,從事來會理,從理來合事。
並以慈濟事優先,來會理。理通了,事就合了。
 
不是,絕對要讓你走得到,只要你願意發心,不怕辛苦,真實相信,能發願,想要起步走,你絕對走得到。這是一條真實路,不過要很長久。
真實之路,只要用心,不怕辛苦,只是要走長久一點。
 
 
 
舉昔多劫勤苦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
激勵諸人,云何而不勤求精進,菩薩道趣。
聖中大智向佛大道最易教化,得成菩提。
 
  用心來體會啊!釋迦牟尼佛慈悲,用道理要讓我們了解,不是這麼簡單,就用事相讓我們更清楚,就開始說過去,過去無量劫以前,在修行的過程,這過去在多劫,就是很久的時間,累生累世堅持求大乘法的道心,所以,生生世世勤苦,很殷勤,不怕辛苦,同時也不惜身命,哪怕是為奴婢,這樣去進求妙法,尤其是身為最尊貴的國王,為了求法,也甘願去為人奴婢,這樣來進求佛法。這種志願,不是那麼容易,普通人豈能做得到呢?所以,用這樣的形態來鼓勵,鼓勵一般人、修行者,這種精神我們要提起。釋迦佛求佛的過程是曾經過這樣,何況現在我們已經發心,也發願了,我們要效法釋迦牟佛,所以叫學佛,學佛,就是佛是如何修行,跟我們說,我們就照這樣聽,照這樣修,這就是要來鼓勵我們。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路,我們現在既然發心,現在就要發心在未來的生生世世。釋迦佛的過去,我們現在的未來,應該也要學佛這樣不怕辛苦。佛陀既然是這樣地坦白讓我們知道,修行不是短暫的,不是跟你說,你服從我就能得救。不是,還是要看你自己,我說給妳聽,妳要了解,你要照這樣去修行,時間不是短,不是一輩子,是生生世世。因為我們累生累世既然已累積了這麼多的習氣,已造成了這樣的習慣,就是無明,就是煩惱,滿心都是惑,凡事都不了解,這已經累積很久的時間,生生世世讓我們迷茫,讓我們懵懂,看事不清楚,何況說道理呢?哪有辦法很快就體會?要滌除我們的習氣,去除我們的無明煩惱,談何容易啊!我們大家現在就可以來體會,我要去除煩惱,我要去除無明,光是說我們自己的煩惱,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明知,「不要為這事情煩惱」,「不用因這人輕輕一句話,我們就發脾氣,有需要嗎?」
 
  自問自己,自己若是這樣,「放棄啦,我不只是無怨無恨,我還要解除,對這個人不要有成見,我要再努力與他結好緣。」這些事我們有做到嗎?若有,這就是表示我們的習氣、無明已經在減輕了。若是沒有,那就表示我們依然故我,我們還是這樣。這時間要長還是不用?這就是佛陀要來激勵我們,他過去生中是多劫勤苦過來,長時間不惜身命,貴為國王,他為了要求法,他也甘願為人奴婢來求妙法。他做得到,我們做得到嗎?稍微付出,一點的臉色、聲音,我們就開始,驕慢的心就開始浮現,態度啊。我們這麼平凡的人,只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付出,我們的驕傲,我們的貢高驕慢心,我們自己都無法降伏,還要說什麼多麼高貴,願意放下身段,為了求法,這樣為人奴僕,受人差遣,而且還不惜身命,這樣我們做得到嗎?很困難啊!但是,佛確實是做到了,佛是不誑言者,不綺語者,他是真實語者,所以他說過去,我們應該相信。
 
  相信以後,我們該要發願來了解,了解,我們要身體力行,這樣才有辦法可證,去體會,才有辦法真正去體會、了解、證悟。跟我們說的,我們若不願相信,我們怎願意發願去了解呢?了解就要身體力行,「斯人飲水,冷暖自知」。跟你說:「這杯茶很苦喔!你知道嗎?很苦喔!你敢喝嗎?」嚐嚐看,一喝,「真是苦!」「喝完它。」「我不敢。」這冷暖自知啊!若是勇敢的,只要對我有益,我甘願喝。這樣對症下藥,對我們身心有幫助,良藥苦口,我們若不去喝喝看,怎麼知道這良藥的苦呢?不知道!同樣的道理,佛陀慈悲,說他的過去,再「激勵諸人」;「我做得到,你怎會做不到呢?」佛陀他就是這樣來激勵人。所以,「為什麼我敢這樣去勤苦,我敢這樣不惜身命,大家怎麼不敢呢?為什麼不勤求精進呢?過去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路,這條路為什麼你會不敢走?我就是這樣走過來,走過這條精進菩薩道趣。菩薩的道路,這個趣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路,你們難道不能相信?你們難道不敢走?信、願、行,要相信,要立願,要身體力行去體會,來了解,我們才有辦法從那地方走到這個地方來,這就是對我們的一種激勵。
 
  所以說「聖中大智向佛大道最易教化」,其實我們是不肯去走,太愛惜自己,不敢去吃苦,不敢辛苦。所以我們有困難,佛呢?是聖中大智者,他向佛道的心切,既是大智,他還要求覺悟,要求得很徹底,與天地宇宙共為一體,他要了解到這樣的程度,所以「聖中大智」,他志願向佛大道,佛就是覺悟,向覺悟的大道。有這樣的心志,最容易教化,就要這樣,才容易接受;若沒有這樣的大智,不肯向覺道去走,這困難就很大。就如我們,真正法要聽得進,又要能身體力行,又要能真正在人與人之間能善解、包容,事事抱著感恩心,光是要做到這樣,就很不容易了,何況說什麼要向佛大道呢?這很困難。唯有聖中大智,這種大智慧的人,他願意向覺大道,向佛,就是向覺,向覺悟的大道,像這樣的人就是最容易教化,這樣人就能「得成菩提」。
 
  所以說,要經歷了好幾劫,無法去算計的時間,所以世間要成佛的人不是那麼多,現在釋迦牟尼佛,雖然入滅二千多年了,後面要來接佛,說是已經成佛了,體會天地宇宙真理,這樣的人要出現世間,還要再等待幾十億萬年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的彌勒菩薩,現在還是叫做稱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彌勒佛,才是真真正正找到這條向佛大道這樣在走的。說不定彌勒菩薩現在在人群中,是放下身段,不怕辛苦在付出。這時候我們看到的也不少人,到底這群人間菩薩中,哪一位是彌勒菩薩,放下身段,真正為人群不惜辛苦而付出的。在我們目前是不少人這樣在做,但是這些人,他們是不是有到達了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有這樣這麼堅決的心嗎?有這麼精進求菩薩道?很精進的條件,六度因行,有那麼精進沒有?
 
  與我們一樣,生生世世,有時候我們在精舍裡面修行,還不如在外面那些在環保場,很多人在社區裡,很多人在國際間來來回回,他們這樣在付出,同樣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今生此世要歷練,這種子、意識,不斷要累積。做出去,結果這個種子,我們會開始慢慢累積、歸入第八識裡。第八識中,在我們現在的行為,這種無明煩惱慢慢減少,第八識這種無明、煩惱、塵沙惑,慢慢就減少了,就是要長久的時間,不好的種子一直去除,好的種子不斷增長。不好的種子,煩惱、無明,塵沙煩惱,這些要一直減少到都沒有,第八識要遺留著的,那就是清淨,那就是歸納第九識(菴摩羅識),回歸真如本性。這個清淨的第九識,就是完全在那個最乾淨的種子歸入第九識裡,若是還有污染的種子,還是歸納在第八識。
 
  所以,我們這顆種子,煩惱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去除呢?這顆種子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乾淨,回歸在第九識裡,與天地為一體,合一,天地之間無不通、無不達的道理。這就是大智向佛大道,就是向大覺道,這就是我們的八識一直漸漸淨化,我們就是成為聖中大智。自己愈淨化,無明就會愈漸漸,慢慢地減少。聖中大智,我們慢慢向聖人的方向接近,大智慧增長,無明煩惱減少,這樣自然我們心向力,就是向大道。聽到法,一聞千悟。聽法,很了解,不只了解,發大心、立大願,身體力行,這樣容易得成菩提。這就是修行要很用心,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成佛,他在敘說還未成佛在求法的過程是這樣,向我們說多劫以前,時間要很久很久,要用這麼久的時間,你們會怕嗎?在〈化城喻品〉,走那麼久的路,前面的路可能也還很危險,還很長,我不敢走,我可能到這裡為止,我要再回去了。可能這樣的人居多,所以佛陀就是要讓我們先知道路還很遠,大家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所以佛是不誑語者,絕對沒有說:「你若聽我的話,你就馬上能成佛。」沒有,還是一樣要長久的時間這樣去付出,不怕辛苦。面對著怨,這種用逆與惡來折磨我們,心中也沒有怨,已經把心的煩惱無明磨盡了,心中無怨無恨,還是願意這樣在付出。「感恩啊,將來磨過我的人,他也是心中有佛性,將來他也能成佛。」這就是佛陀讓我們敬佩的地方,他就是要有長久心,恆心,真實語,向我們教誡。所以我們要很相信佛所說的法。所以前面的文就說,
 
經文:「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像這樣身外財以及內外的財,就是妻子、奴婢,這就是我最愛的,這些妻子,王妃,妻子和孩子等等是我最愛,我最戀著的,要我全都捨,這些妻與子的身體是我身體以外的,雖在我身體以外,不過這些人是我最戀著的人,要我也全都捨了,為了妙法,我甘願捨。現在的人,光是為了我愛一個人,我愛的這個人再去愛上別人,或者是別人要來爭取我愛的人,就受不了,就要和他拚生死,這叫做凡夫。聖人是我愛的,我內心要捨,成就他們,我願意捨,但是凡夫做不到。這一半在內,一半在外,內外財我都願意捨;甚至要我的命,我只好捨去我的生命,我要成長我的慧命,我願意。我若是捨去我的生命,人生生命有限,但是,慧命無窮,我還是求妙法、得慧命,我甘願付出我的生命。像這樣,求法者,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做到了,說給我們聽,我們做得到嗎?下面這段文接下來再這樣說,
 
經文:「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經文簡釋:「時世人民壽命無量」
彼過去時,人民壽命長,
劫波:長時間無量數,言其難捨。
 
  這段經文很淺顯,就像一篇故事,那就是佛過去生無量劫前,那時候世間的人民壽命很長。我們以前在解釋「劫」,「劫」最長,壽命最長,多長啊?八萬四千歲。那就是眾生有業,過一百年少一歲,就這樣,人壽,世壽就慢慢一直減下來。我們現在的人壽才幾十歲而已,雖然世間有人瑞,有超百歲,近百歲,但是現在有多少的無常,人口多,大自然的不調和,或者是人心的不調和,人禍、天災。尤其是現在,交通很發達,來來回回很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發生;甚至現在的人,又有罕見病例,比如糖尿病,雖然很普遍,但是以前是上年紀才會得到糖尿病,現在連孩子都有糖尿病,年輕人也有,現在罕見病例愈來愈多。
 
  又如蚊子(病媒蚊),現在國際間最擔心的就是蚊子,蚊子不斷在變種,蚊子叮人易傳染疫疾,這是很嚴重的事情,無法去預防,到現在還沒有這麼多類的疫苗來預防。蚊子是滿天飛,類似這樣,生命的無常,何況心腦疾病。剛剛還在說,還在笑,忽然間不見了(指往生),都有啊!現在人的壽命短暫。過去的壽命,平均是八萬四千歲,就是這樣一直減下來,現在人的生命平均是幾十歲而已,這會一直減到天災人禍,每一次的發生,人忽然間會損失很多,用這樣去平均,會到了人壽十歲。那時候是草木皆兵,災難會愈來愈多,人類生命就愈來愈是無常短暫。今日不知來日事,所以我們應該要很清楚。但是,佛陀所說的「時世人民壽命無量」。那就是很長久、很長久以前的事情,那時候,就是過去很長久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這是算「劫」,那就是「劫波」,長時間,無量數,「言其難測」,很多。在這當中是很多,在時間上是無法算計劫波的長時間,很無量。
 
經文簡釋:
「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為欲求於妙法之故,即時棄捨國王之位,以諸國政,委於太子。
 
  「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就是為了要求法,在那個時代想要求法,所以他願意,願意捨國位,要將他的國政交給他的太子,只為了要求妙法,「為欲求於妙法之故」。所以「及時棄捨國王之位,以諸國政,委於太子。」他要把握時間,及時想到要去求法,心很迫切,隨時趕緊將這個國政完全交給他的孩子。
 
經文簡釋: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擊於大鼓,宣布號令。四出訪求微妙之法。
 
  所以「擊鼓宣令,四方求法」。既然國政交給孩子了,現在專心就是要求師,要了解這個妙法,要有人來指導,有人來教我,來牽引我。但是,這個人在哪裡呢?他身為國王,所以他就「擊鼓宣令,四方求法」,就是布達號令出去,四處去求,去徵求懂妙法的人。
 
經文簡釋:
「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為求大法,求大乘師,發願能為師終身服侍效勞。
 
  所以說「誰能為我說大乘法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誰有辦法了解大乘法,不是小乘教,是大乘法,是成佛之道,誰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法,能來教育我,來引導我。我甘願,我願意,一輩子我都願意去供給,將我的身體來供給。這就是只為了求大乘法,他「發願能為師終身服侍效勞」。這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堂堂一位國王,人中之王,也是人中極尊,他將全國一切交給他的孩子,他就是為了求法,求大乘法,願意為他的師父終身當他的奴婢,這實在是很不容易,為他的老師來效勞,這是很不容易。
 
*所言終身者,非是暫時。言願為走使者,即是誓願為其差遣奔走供給所需,為其奴僕。
 
  所說的終身者,不是暫時的,就是表示很長久的時間。所以說「言願為走使者」,意思就是說,「誓願為其差遣」,願意被他叫來叫去,就是願意「差遣奔走供給所需,為其奴僕」,師父怎麼說,我就是怎麼做,不怕辛苦,哪怕就是當他的奴僕,我都願意。這是為了求法,終身願為走使。
 
若不謙卑,焉得聞法。若不忍耐,豈能堪得勤苦。此為世人起典範聖賢,令求道者法則。
 
  所以「若不謙卑,焉得聞法」。若是不謙卑,我們人若不謙卑,怎麼願意呢?想要聽法,我們就要很謙卑,我們要按照規律聽法。聽法,就是要縮小自己。我們若還有貢高我慢,自大,法,要繼續聽下去不容易啊!聽,都差不多,「這就聽過了,怎麼又重新再說呢?」看看《法華經》,法就在長行文說過了,何必再以偈文再重說呢?法,差不多是這樣,何必要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說呢?釋迦佛,光是《法華經》一部,就講七年多,將近八年的時間,何況我們現在,現在的時代,與這個經文,事與理要會合,這還要用很多的時間來解釋,從事來會理,從理來合事。這樣講說有憑據,不是在說聽不懂、看不懂的,聽,知道很好,但這是我們走不到的路?不是,絕對要讓你走得到,只要你願意發心,不怕辛苦,真實相信,能發願,想要起步走,你絕對走得到。這是一條真實路,不過要很長久。我們若不很用心,用謙卑放下我們的貢高我慢,我們哪有辦法能做得到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若不忍耐,豈能堪得勤苦」。我們若不謙卑,我們要如何聽法呢?我們若不想要忍耐,我們哪有辦法去堪得勤勞呢?國王他都願意為他說法的人來當奴婢,而我們想要求法,我們怎能不堪勤勞呢?修行本來就要勤,要勞動。我們的生活中,若沒有勤,我們無法真正叫做修行者。修行者在生活中,不論是對物質、對環境、對人等等,我們若不忍耐,真的是沒辦法,經不起勤苦。以現在人的環境,住套房,我們修行者,哪有人人住套房呢?沒有啊,要好幾個人睡一間,而且在晚上,半夜還要走過長長的長廊去廁所,我們還是這樣在修行。
 
  像這樣的生活,可以嗎?經不起的人就沒辦法,第一關就過不了,環境不適合。何況對人、對事,從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來,要能大家和合,要能協力來完成,合和互協,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若是不能忍,若不能忍,豈能堪得勤苦?所以「此為世人起典範聖賢」。我們就要先仿效聖賢,他是如何勤苦走過來的路,他是如何忍耐走過來,是發什麼樣的願在求法,他們願意用什麼環境的磨難,他也走得過來。這種「為世人起典範聖賢」,就是要像釋迦牟尼佛在修行,這樣走過來的路,要這樣的謙卑,為了要聽法;要修行就要堪得忍耐,要勤苦,我們要做得到,就如釋迦佛的過去生,也是這樣過來的路,這就是典範。聖賢就是「令求道者法則」,若要求道者,就是要和這樣的法則規矩走過來,否則算什麼修行?
 
所有受用境界、及正報眷屬等,莫非個人之福報,乃均不復滯者,願捨此報以求能為此法華經者,並願為之終身服役。
 
  所以「所有受用境界、及正報眷屬等」。我們所在受用的境界,現代人樣 樣都取方便,樣樣都是取享受,我們偏偏這種的享受,我們不要享受,願意捨棄。我們正報、依報,我們要捨棄,我們願意來修行。在你的正報,你的依報,過去都一直說過,你有很優渥的環境,為什麼你要捨棄呢,你要來修行呢?那就是為了要了解法,要增長慧命,所以我們能堪忍這樣的境界,所以,以及我們的正報,我們的眷屬,我們都能辭親割愛,這無非是個人的福報。你若是在那裡享受,這只不過是個人的福報,過去生你有福,所以今生來世,這個時間你就在很好的環境中。我們的心,既然來修行了,就是「均不復滯著」,心就不用再去想:我家的環境多好啊,我可以在家如何享受。不用啊!就如釋迦佛,過去生國王的地位都捨給太子了,他自己本身為了要聽法,他願意去當奴婢,心沒有滯著,沒有著戀這些名利、地位。
 
  所以「願捨此報以求能為說此法華經者」。就是只為了好好來學法,將來成佛,能夠講說妙法。我們前面不是說過了,為求聞,為求信,為求解,為求行,為求證,這就是為求「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就是求法的過程。所以,「並願為之終身服役」。就是為了要求這樣的妙法,為了求《法華經》這種的法,所以他甘願終身服役,去為人做事。
 
釋迦遠劫以來,即勤求是經,如此內外財務,視為垢濁不淨棄之而不著欲。
 
  所以「釋迦遠劫以來,即勤求是經,如此內外財物」,就是前面所說「國城、妻子、奴婢」等等都願意捨,連他的生命也願意捨,軀體,一切都願意捨,內外財物全都捨。所以「視為垢濁不淨,棄之而不著欲」,這些都當作如垃圾,他的地 位、他的名利等等,這對他來說,一點都沒有價值,最價值的就是妙法,為求妙法,就將這些名利、地位,全都棄除了。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樣,願捨棄一切的享受,我們要注重在法,來增長我們的慧命,這才是我們的方向。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12/07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