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日 12月 18, 2016 9:23 pm

20161218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率真而修萬行, 
諸法而證實相, 
以圓本然之理, 
故世界喻天道, 
而佛號名天王。 
累世勤修精進, 
於未來無量劫時, 
為眾生眾說妙法。 


    我們用心來體會,這是在敘述提婆達多這一品,我們若沒有很用心去體會、去了解,很容易差毫釐而失千里。提婆達多在佛的弟子中,他就是一位開頭很精進,很聰明,在僧眾中很活躍,活動率很高。但是他的聰明,就是想要怎麼樣去炫耀他的才華,他有很大的企圖心,希望能夠勝過釋迦牟尼佛的名氣,希望能夠比釋迦牟尼佛還讓人更看重、更尊重,又讓人較認定、尊敬,這是提婆達多的心態。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對僧團、對釋迦牟尼佛都是違背,都是反叛,是接受佛的教法,佛陀的法他有在聽,知道道理是來自釋迦佛所說的教法,但是心態就是這麼的叛逆心。所以他令僧眾分離,就是用心如何唆使一群人靠近他,就交群結黨,聽他話的人盡量吸收。所以所做的一切,在僧團一直就是違反、違背。何況與阿闍世太子交結起來,他對阿闍世很諂媚。阿闍世也和他是一樣的性子,所以一拍即合,更變本加厲。那段時間,這個國家,即使國王也受災難了,尤其是僧團,也有一陣不安靜。這是事相,這件事情,在那個時代,僧團中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就是提婆達多所為。 


    但是,佛陀他在《法華經》中,除了為四大弟子授記、五百弟子授記,為千二百、二千弟子授記等等,來到這裡,還是為提婆達多授記。大家會覺得提婆達多這麼惡,怎麼佛會對他授記呢?何況提婆達多因為三大逆罪,生陷地獄。若這樣,提婆達多未來也能成佛嗎?大家的心也會有疑問,所以我們就要很了解,這是為什麼呢?「率真而修萬行,諸法而證實相」。佛陀已經說了,人人本具佛性,這個佛性,即使是惡人,同樣也有佛性存在,佛性是眾生具有。但是佛陀出生人間,是一大事因緣,我們可以與佛法相會,也是一大事因緣,何況與佛同世呢?更是難能可貴啊!要與佛同世,機會是非常渺小,很少有能夠同世的機會。想想看,要幾億億萬年,才能有一尊佛出世呢? 


    我們的人生,尤其是像佛陀一直到現在,在人間的壽命,連佛陀都說:「苦短啊!」人間壽命苦短。這麼短暫的人間,算出了劫波,就是長時間,要經過多少劫的算數,「若算師,若算師弟子,不可窮盡」這麼大的數字,才能夠再有一尊佛出生人間,可見,我們能夠遇到佛出現人間,實在是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的距離也還就是好幾十億萬年,所以說起來,因緣非常難遇,要成就一位佛,要能夠完成是不容易。佛陀為弟子授記,每一個弟子都要經過無量劫以後才能夠成佛,如果這樣,我們想起來,這就幾乎是不可能嘛!不是不可能,天長地久,時間本來就是很長久,但不是不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煩惱無明要去除比較困難。自己可以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從接受佛法到現在,改變了多少呢?我們法也聽很多了,道理知道、知道啦,道理知道,但自己到底是改變多少呢? 


    是不是人沒辦法改呢?有啊!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改了,改了他過去的習慣,改過了他過去的習氣,人是可以改的,只是我們自己要改好像很慢。這好好用心來體會,要說道理比較快,但是真正要應用在自己身上,要做得到不容易。但是要看根機,根機深,聽,了解,他就很快就改。我們可以看到慈濟人,改變的也不少,雖然他們過去的習氣改變了,翻轉人生,改去了過去不好的習氣,這就是改變了煩惱。但是無明啊,是不是又遇到什麼樣的境界時,會再受那個境界感染了,內心呢?雖然外在全都改了,但是內心遇到外面的境界,自己的無明煩惱還會再起動。有啊,有的人改過來了,修行也不錯,但是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他精進,他入人群,就開始停滯下來;精進就開始停下來,或者是放慢腳步,這也有。雖然脾氣有改,但是內心的煩惱,受到外面的境界來動搖我們,我們就會消極下來;為善、入人群、利益眾生,會就這樣放慢腳步,這也是有。 


    反正,這個世間各種的方式,修行者的過程是這樣。但是有人就是遇到很大的因緣,忽然間轉變過來,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在面前,多麼大的事情,愈是對自己愈是大的勉勵,愈可以體會原來道理是這樣。「人間這種的無明煩惱,這麼的複雜,明明是這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這樣翻天轉地,這不對啦!我要警惕我自己,我要再更精進,向前再精進。」若能這樣,「率真而修萬行」,若可以這樣,這種人,就有可能叫做大根機的人。就是他煩惱去除了,習氣改變了,內在的無明也減少了,無明也已經去除,不會受外面的環境來影響我們,道理清楚明白,這就要有遇到很大的環境來試驗我們,我們沒有去受它影響,這樣我們才是真正證明,無明真的是減少了。因為煩惱,煩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出來;接觸到,我們看得出來的。「你在煩惱什麼呢?」這就是煩惱啊! 


    但是無明呢?比煩惱還微細,在內心裡想不開啊!看到別人受影響,自己若是內在,內心想不開,也是會被他影響了。就是道理要存在內心,防非止惡,知道這是不對的,我們千萬就不要被它誘引去,外面的形象,我們就要提高警覺,不要受人事,有形、有相,這樣影響我們的心,我們要固守著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就是去除無明,不會受外面的動態影響了我們內心的無明。要去除,去除無明,後面還有塵沙,塵沙惑。總而言之,我們一層一層的煩惱無明,在日常生活的煩惱,以及潛在我們內心的無明,還有很微細;粗相的會了解,微細的塵沙惑,我們也要去除。若能夠這樣,這就是大根機的人。出於污泥中而不受污染,這個真如是真的沒有受到污染,這是率真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若真正能起動起來,「率真而修萬行」,這樣「諸法而證實相」。修行萬行,天地萬物的真理,我們都清楚,就像釋迦牟尼佛,累生累世在修行,就是去煩惱、除無明,而且也遠離塵沙惑,完全去除了。 


    而他怎麼樣能去除?他累生世,他就是要滿足六波羅密,他要一直不斷鍛練,不斷鍛練,再苦、再難,他都有辦法克服過來,這是修行者的本分事,釋迦牟尼佛是用這樣的方式來修行,這就是顧著他的大悲心,不是為自己,是要為天下眾生。知道道理是這樣,人人本具佛性,不是我了解就好,我還要讓大家也了解,所以,我要將這個天然的本性叫醒,讓大家也起動起來。用什麼方式?修行的方式,就是這樣要修過來,這樣要忍過來,這樣眾生平等,生佛平等,眾生、佛同樣是一念心,就是率真天然,真如本性,人人具足。 


    但是提婆達多,他也是一樣有這樣的本性,但是釋迦佛,他與提婆達多不斷不斷,生生世世在一起,這就是他讚歎提婆達多是「大權顯相」,他是做很大的犧牲,就像烈火洪爐一樣,沒有烈火洪爐,哪有辦法完成精細的器具呢?若沒有這麼大的磨練,哪有辦法能夠成就與天地萬物同為一體的大覺者出來呢?就像有的老師想要學生好,就要用很嚴格的方式教育,不惜學生他的身心,他就是要磨練他就對了,不去考慮他身體受得了嗎?他的精神、體力有辦法嗎?不去為他考慮這些,就是要將你磨練到鐵成金就對了。有的父母,父親很嚴,同樣,不怕你孩子多辛苦,我就是要這樣磨練你,「玉不琢不成器」。所以,一塊玉,若沒有經過尖利的刀鑽,無法雕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玉器出來,同樣的道理。所以提婆達多就是像這個尖利的利器一樣,但是,最後他完成了他的任務,而他也是會有因緣,也還是能琢磨他的利器現前,他也耐得住受琢磨成器。 


    所以到那時候的因緣,佛法完全說因緣,到那時候因緣成就,自然提婆達多「率真而修萬行」,自然他就能「諸法而證實相」。經過了這麼多的法,其實他也是一樣,累生世都有在修行,只是帶著這樣的習氣來磨練人,其實平時他也有了解法,法的道理,內心存在。很多人脾氣很不好,其實他很多的道理都很清楚,但只是習氣不好這樣而已。提婆達多就是這一類的人。所以「以圓本然之理」。他如果能這樣率性修萬行,很快,他本來就有他的真如本性,本來與釋迦佛生生世世同伴,他也是都有學道理,因緣若到了,自然就圓本然之理。本來就有了,只是習氣修一下,這樣很快他就可以與諸法實相會合起來,天地宇宙萬物為一體,所以他也能成佛。這是大乘法,真如本性永遠沒有磨滅掉。同樣的,平常他也有在接受法,只是習氣,就是要帶著這樣的習氣,所以他若因緣到,自然就圓本然之理。 


    到那時候,「故世界喻天道」。他要成佛的世界,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這樣,他所成佛的世界就如天道一樣,很清淨、很莊嚴,人的壽命也長,到那時候。所以那個時候,世界名天道,那時候的他成佛,名叫做天王,就是天中之王。這就是未來提婆達多將來成佛的環境、他的名稱,我們要很清楚,天王佛。所以「累世勤修精進」。因緣若到了,只是要修掉習氣,其實法他已經了解很多了。所以「於未來無量劫時,為眾生眾說妙法」,到那時候。我們大家就可以很清楚,佛性本然,人人都本具佛性,就是要修習氣。提婆達多這個習氣真的是很重,所以不容易啊! 


*經文中又提及八歲龍女,依文殊菩薩之化導,於南方無垢世界現身成佛。於一經中為功德最勝之經文。 


    在這一品中,提婆達多,佛為他授記,很快,經文中就又會再提起八歲龍女,因為文殊菩薩的感化,轉個身就到南方世界成佛,同樣在這一品,再接下去。這就是表示大乘經的殊勝,同樣在一品中,為功德最勝的經文。這一品,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一個是提婆達多,這麼惡劣的習氣,一個是龍女,才八歲而已,聞法就能轉身成佛,這是不可思議,這就是在《法華經》中這一品,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當然,龍女在後面經文,經文前面的提婆達多,我們真的要更用心來體會他。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那時候他住世,時間很長,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可見時間很長,所以度的眾生就很多。因為時間長,聽法的人就多,所以度的眾生數字就多。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說法四十九年,很短,但是釋迦佛為提婆達多授記,居然是二十中劫,很長,所以,這就是釋迦佛他了解提婆達多。釋迦佛所體會的道理,不是我們凡夫有辦法去體會,當然,我們若很用心去體會、了解它,也是不困難。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他度那麼多眾生,無法去算計的眾生,無量啊!這些眾生,不只是聲聞而已,還有緣覺,到緣覺的境界了。這個數字是這麼多,甚至這些緣覺再進步,發無上道心,不是只要守在緣覺裡,還有向上求精進的心,所以「得無生忍至不退轉」。這就是天王佛所教化的眾生,他們接受佛法,還是勇猛精進,從聲聞進修到緣覺,從緣覺還有向前前進,發無上菩提心的志願。所以這就是度眾生,一直到發菩薩心,這樣程度的眾生很多。這就是無上道心,無上道心就是菩薩心。 
*無生忍:了知諸法本來空寂,稱曰無生。大慧安此理,是謂無生忍。證於無生法性之理,印證於心不復退轉,故名無生忍。 


    到無生忍呢?無生忍就是「了知諸法本來空寂」,大家已經聽天王佛說法之後,全都能了解,一切法都空寂,空寂就無生了。所以「大慧安此理」,人人都已經得到大智慧了,人人的心安住在這個本來空寂的道理中。釋迦牟尼佛也一直教育我們,指導到般若大智慧,也是這樣教育我們。所以證於無生法忍,大家若能了解空,本來寂靜,沒有什麼,哪有什麼樣的愛恨情仇呢?哪有什麼樣的怨親好分別呢?都沒有了。釋迦牟尼佛他本身就是這樣,所以他有辦法堪忍得提婆達多這樣的折磨,累生世。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經過,諸法本來空寂的道理,也是釋迦佛所經過,何況大慧,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安住在這樣的道理中,所以說,無生忍,就是得到無生忍了,「證於無生法性之理」。我們若能與無生法性之理來會合,就是不增不減,我們的心就能常常很平靜,這樣能「印證於心不復退轉」。若能這樣,世間還有什麼會使我起心動念?沒有了,就沒有退轉心,名叫做無生忍。 


*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為忍。菩薩已證於不生不滅之法性,是即得證無生忍。 


    也就是「真如實相」,這就是很率真的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真如實相,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生不滅,「在凡不減,在佛不增」,不增不減,這是真如實相,它的道理就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所以「名無生法」。「無漏真智」,這是真實的智慧,沒有漏失了。我們凡夫就是都在漏,聽了就漏了,但是真智無漏,因為它是真如實相,名叫做忍。「菩薩已證於不生不滅之法性」,菩薩已經證到這樣的法性了,了解寂然空寂,本來就是空寂,寂靜清澄,本來就是,所以這就是法性。「是即得證無生忍」,因為這樣,得到無生忍。 


*不退轉:由得法空,心能安忍,唯進不退,名不退轉。此為授現前記,即記天王佛成佛時之果相。 


  「不退轉:由得法空」,因為得到法空。所以「心能安忍」,大家的心能夠安住,自然就沒有起落,就是忍。所以「唯進不退」,唯有向前前進,沒有停下來,沒有退下來,所以「唯進不退,名不退轉」。「此為授現前記」,就是釋迦牟尼佛就向提婆達多是授這樣的記,未來天王佛,他的世界就是這樣。因為天王佛已經得到這樣,這種的率性修行,完全體會了解,完全證到這樣的法,所以將來他的世界,他所度的眾生就是這樣。所以這是「成佛時之果相」,天王佛成佛之後的果相,就是這樣。 
*二乘人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知,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即有眾生與佛之差別相。 


  但是二乘人就是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解。聲聞、緣覺對這樣的法,對平等真如的法性無法了解,這就是二乘人無法了解這種平等真如法性,無法了解。所以人人都會執著,「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我們對提婆達多就有成見,為什麼提婆達多能得佛授記呢?現在就是要讓我們很清楚大乘平等法、真如平等,這種實相的道理,是人人本具,但是我們只執著在那個相,善惡法的相。我們剛才不是說過了,只要因緣成熟,提婆達多,他同樣有真如本性存在,他生生世世與佛同在,當然也學了不少法,只是習氣未改,這個習氣的形象給我們的感覺,他是惡的,有善惡之別。我們人人也是,雖人人本具佛性,但我們就是有這個習氣,所以讓人看起來的形象,一切就有差別相,要不然,我們人人都該一樣啊,就是具平等真如法性。就是因為凡夫執著,所以我們才有善惡的差別相。有佛與眾生的差別,其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與佛與眾生,本來就無差別,但是偏偏我們就是有這樣的習氣存在,習氣變成了我們的煩惱無明,將我們迷惑,讓我們無法與天然本性會合起來。這就是因我們凡夫還有習氣,就是這個習氣讓我們成為凡夫。 


*今法華會受佛記者,多為隨順佛教之眾,而天授為違害佛、與教團中破和合眾亦獲授記。 
*此顯明大乘妙法,所以為統攝群生,使一切眾生,皆導歸向佛智,是為授無怨恨之記。 


  現在《法華經》,在法華會上,就是受佛記,釋迦牟尼佛為提婆達多授記了,「多為隨順佛教之眾」。因為《法華經》前面的受記是都隨順佛修行的人,佛陀為他們授記,為四大弟子授記,為五百弟子授記、千二百弟子等等授記,那都是隨順佛陀教化的人,依教奉行修行者。但是現在向天授,為提婆達多授記,提婆達多是違害、違背佛陀,尤其是造三逆罪這樣的人,佛也為他授記。因為他在教團中破和合眾,出佛身血,殺阿羅漢,但是佛陀也為他授記,這已經顯示出,顯明,很明顯的就是講出大乘妙法,這就是《法華經》,大乘妙法的奧妙的道理。 


    「所以為統攝群生,使一切眾生,皆導歸向佛智」。這就是佛陀的心量,用心良苦啊!要讓大家很透徹了解。所以一直鼓勵我們人人要對《法華經》很清楚,我們對人要用寬大的心,不論他習氣如何,怎樣的錯誤,我們還是同樣可以包容他,還是可以憐憫他,這是可憐憫的眾生,所以我們要包容他,不要怨,不要恨。沒有怨恨情仇,這就是去除我們的煩惱,去除我們的無明,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這樣才有辦法攝群生,統攝群生。所有的眾生,好壞都要度,這就是佛陀的大悲心。 


  他在寶藏佛時,不就是發這樣的願嗎?就是要在那眾生最剛強難調伏的地方,去度盡剛強的眾生,這就是他的心願。所以要「統攝群生,使一切眾生,皆導歸向佛智」,希望人人都能回歸真如本性。因為這樣,「是為授無怨恨之記」。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大悲心。所以, 


經文:「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 


經文簡釋: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梵語般涅槃那,此云寂滅。謂天王佛入滅之後。 
*「正法住世二十中劫」;滅後正法,住世許久。 


    就是要告訴大家,那時候天王佛,二十中劫住世,那麼多的眾生被度化了,涅槃之後,就是入滅之後,正法能住世二十中劫。他在世二十中劫,正法再住世二十中劫,滅度之後的正法還能流行那麼久,可見釋迦牟尼佛為提婆達多所授的記是多麼大啊! 
經文簡釋: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不同釋迦碎身供養。彼天王佛,塔瘞全身。 


    所以,「全身舍利起七寶塔」。涅槃之後正法能這樣傳下去,涅槃後又是全身舍利建七寶塔。這與釋迦牟尼佛不同,他是火化之後,他的骨是「碎身供養」,就是分給大家去供養。所以後來的阿育王為釋迦佛的骨,舍利,蓋了八萬四千塔。就是分給大家去供養,這是釋迦佛的舍利。但是天王佛,他,「塔瘞全身」,就是全身都入這個塔中埋起來,這與多寶佛一樣,全身。不過多寶佛是全身入塔,又再發願要聽法,但是天王佛他就是塔瘞全身,就是全身都埋起來。 


經文簡釋: 
「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高六十由旬:表六波羅蜜。 
縱廣四十由旬,表圓教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地等四十聖位。滅後起塔供養得果也。 


   塔有多高呢?就是「高六十由旬」,這表示六波羅密已經完成了。「縱廣四十由旬」。這就是表示天王佛,他已經除了六度萬行完成,又是圓教,在圓教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地等等四十聖位;四十由旬,表示四十聖位也已經圓滿了。所以「滅後起塔供養得果」。所以我們學佛,要好好用心去體會,六度萬行,因行具足,自然就是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發大悲心,完全是要為剛強的眾生,五濁惡世的眾生來度化,所以他顯示在這樣,他用這樣的相讓大家更了解,即使惡的眾生,他也是要度,他沒有怨恨,沒有怨親的觀念。他就是完全要讓我們去體會,人不必計較,好好用心,我們對人就是這樣,眾生就是這樣,一定就是平等,這就是佛陀向我們教育的大乘法,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三 3月 01, 2017 6:20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日 12月 18, 2016 9:24 pm

[ 2016年12月18日 上午 5:23] 農曆十一月二十,50字(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三二)


 1. 釋經文:【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


 2. 上人偈文:「率真而修萬行,諸法而證實相,以圓本然之理,故世界喻天道,而佛號名天王,累世勤修精進,於未來無量劫時,為眾生眾說妙法。」


 3. 「修行,不可貪欲、比較、計較」:這是在敘述「提婆達多」這一品,若沒有很用心去體會、去了解,很容易差毫釐而失千里。提婆達多在佛的弟子中,是開頭很精進,很聰明,在僧眾中很活躍,活動率很高。但是他的聰明,就是想要怎麼樣去炫耀他的才華,有很大的企圖心,希望能夠勝過釋迦牟尼佛的名氣,希望能夠比釋迦牟尼佛還讓人更看重、更尊重,又讓人較認定、尊敬,這是提婆達多的心態。


 4. 「破合和僧」:他所做的一切,對僧團、對釋迦牟尼佛都是違背,都是反叛,是接受佛的教法,佛陀的法他有在聽,知道道理是來自釋迦佛所說的教法,但心態是這麼的叛逆心。所以對僧眾有分離,就是用心如何唆使一群人可以靠近他,交群結黨,能聽他的話的人盡量吸收。


 5. 何況與阿闍世太子的交結起來,對阿闍世這樣很諂媚。使阿闍世,本來也是和他一樣的性子,所以一拍即合,變本加厲。那段時間,這個國家國王也受災難,尤其是僧團,也有一陣不安靜。這是事相,在那個時代僧團中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就是提婆達多所為。


 6. 「佛陀還為提婆達多授記」:佛陀在《法華經》中,除為四大弟子授記、五百弟子授記,為千二百、二千弟子授記等等,還為提婆達多授記。大家會覺得提婆達多這麼極惡,怎麼佛會對他授記呢?何況提婆達多因為三大逆罪,生陷地獄。若這樣,提婆達多未來也能成佛嗎?大家心也會有疑問,所以我們就要很了解,是為什麼呢?


 7. 「率真而修萬行,諸法而證實相」:佛陀已說了,人人本具佛性,即使是惡人,同樣也有佛性存在,佛性是眾生具有。


 8. 「與佛同世的機會,多麼渺小」:佛陀出生人間,是一大事因緣,我們可以與佛法相會,也是一大事因緣,何況與佛同世呢?更是難能可貴啊!要與佛同世的機會是非常渺小,很少有能夠同世的機會。想想看,要幾億億萬年,才能有一尊佛出世呢?


 9. 「人間壽命苦短」:佛陀一直到我們現在,在人間壽命,連佛陀都說:「苦短啊!」人間壽命苦短。這麼短暫人間,算出劫波,就是長時間,要經過多少劫的算數,「若算師,若算師弟子,不可窮盡」。這麼大的數字,才能夠再有一尊佛出生人間,可見,我們要能夠遇到佛出現人間,實在是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的距離也還就是好幾十億萬年(註),所以說起來,因緣非常難遇,要成就一位佛,要能夠完成是不容易。


(【註】〔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指釋迦佛入滅至彌勒菩薩出世之年數。彌勒菩薩現住兜率天之內院,定壽四千歲,待定壽終了,方得出世成佛。其定壽換算成人間之年時,即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古之記數法為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佛光大辭典))。


 10. 「聞法,是否有除習氣」:佛陀為弟子授記,每一個弟子都要經過無量劫以後能夠成佛,如果這樣,我們想起來,這就幾乎是不可能!不是不可能啊!天長地久,時間本來就是很長久,但是不是不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煩惱無明要去除有比較困難。自己可以想我們自己到底從接受佛法到現在,有改變的是多少呢?我們法也聽很多了,道理知道、知道啦,知道,道理知道,自己到底是改變多少呢?


 11. 「改習氣,就是除煩惱」:是不是人沒辦法改呢?有啊!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改了,改過了他過去的習慣,習氣,人是可以改的,只是我們自己要改好像很慢。好好用心體會,要說道理比較快,但真正要應用在自己的身上,做得到是不容易。要看根機,根機深,聽,了解,他就開始,很快就改。可以看到慈濟人,改變不少過去習氣,翻轉人生,改去過去不好的習氣,改變煩惱。


 12. 「恆持剎那」:無明啊,是不是又遇到什麼樣的境界時,我們會再受那個境界感染了,內心呢?雖然外在全都改了,但是內心遇到外面的境界,讓自己的無明煩惱還會再起動。有啊,有的人改過來了,習性也不錯,但遇到什麼樣的境界,內心煩惱,受到外面的境界動搖時,對於「精進,為善、入人群、利益眾生」就開始停滯下來或放慢腳步,這也有。


 13. 「逆增上緣,率真而修萬行,是大根機者」:世間各種方式,修行者的過程是這樣。但有人就是遇到很大的因緣,忽然間轉變過來,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在面前,多麼大的事情,愈是對自己愈是大的勉勵,愈可以體會原來道理是這樣。「人間這種的無明煩惱,這麼的複雜,明明是這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這樣翻天轉地,這不對!我要警惕我自己,我要再更精進,向前再精進。」若能這樣「率真而修萬行」,這種的人,他就有可能,這叫做大根機的人。


 14. 「煩惱即菩提」:煩惱除了,習氣改變了,內在無明也減少了,不受外面的環境來影響,道理清楚明白,這就要有遇到很大的環境來試驗我們,沒有受它影響,這樣才是真正證明,無明真的是減少了。因為煩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出來;接觸到,我們看得出來的。「你在煩惱什麼呢?」這就是煩惱啊!


 15. 「法能在心,防非止惡,固守真如本性」:無明比煩惱還微細,在內心裡想不開!看到別人受影響,自己若是內在,內心想不開,也是會被他影響了。道理要存在內心,防非止惡,知道這是不對的,我們千萬就不要被它誘引去,外面的形象,提高警覺,不受人事,有形、有相,這樣影響我們的心,要固守著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就是去除無明,不會受外面的動態影響內心的無明。去除了無明,後面還有塵沙惑。


 16. 「蓮花因淤泥而綻放,淤泥因蓮花而美化」:一層一層在日常生活的煩惱無明,及潛在內心的無明,還有很微細;粗相的會了解,微細的塵沙惑也要去除。若能夠這樣,這就是大根機的人。出在污泥中而不受污染,這個真如是真的沒有受到污染,這是率真的真如本性。


 17. 「率真而修萬行,諸法而證實相」:若能夠真正動出真如本性,修行萬行,天地萬物的真理都清楚,就像釋迦牟尼佛,累生累世在修行,去煩惱、除無明,累生世遠離塵沙惑,完全去除。


 18. 「六度萬行,眾生平等」:滿足六波羅密,不斷一直鍛練,再苦、再難都有辦法克服過,這是修行者的本分事,是釋迦牟尼佛用這樣的方式來修行,顧著他的大悲心,不是為自己,是要為天下眾生。知道道理是這樣,人人本具佛性,不是我了解就好,還要讓大家也了解,將這個天然的本性,叫醒大家,讓大家這樣也起動起來。用修行的方式,就是這樣要修過來,要忍過來,眾生平等,生佛平等,眾生、佛同樣是一念心,就是率真天然,真如本性,人人具足。


 19. 「大權顯相」:提婆達多也是一樣有這樣的本性,釋迦佛與提婆達多不斷生生世世在一起,這就是他讚歎提婆達多是「大權顯相」,用很大的犧牲。就像沒有烈火洪爐,哪有辦法完成精細的器具出來呢?若沒有這麼大的磨練,哪有辦法能夠成就與天地萬物同為一體的大覺者出來呢?


 20. 「嚴師出高徒」:就像有的老師想要學生好,就要用很嚴格的教育,不惜學生他的身心,還是要磨練他就對了,不去考慮他的身體受得了嗎?他的精神、體力有辦法嗎?不去為他考慮這些,就是要將你磨練到鐵成金就對了。


 21. 「玉不琢不成器」:有的父母,父親很嚴,不怕孩子多辛苦,就是要這樣磨練,就如一塊玉,若沒有經過尖利的刀鑽,無法雕出一個很有價值的玉器出來,同樣的道理。提婆達多就是像這個尖利的利器一樣,但最後完成他的任務,也是會有因緣,也是還有能琢磨他的利器,也耐得住受琢磨成器。


 22. 「佛說因緣」:佛法完全說因緣,到那時候因緣成就,自然提婆達多「率真而修萬行」,自然他就能「諸法而證實相」。經過這麼多的法,其實他也是一樣,累生世都有在修行,只是帶著這樣的習氣來磨練人,其實平時也有了解法,法的道理,他內心存在。很多人脾氣很不好,其實他對很多的道理都很清楚,但是習氣不好這樣而已。提婆達多就是這一類的人。


 23. 「以圓本然之理」:他如果這樣能率性修萬行,很快,他本來就有真如本性,本來與釋迦佛生生世世同伴,也是都有學道理,因緣若到了,自然就圓本然之理。只是習氣修一下,這樣很快他就可以與諸法實相會合起來,天地宇宙萬物為一體,所以他也是能成佛。大乘法,真如本性永遠沒有磨滅掉。同樣平常也有在接受法,只是帶著這樣的習氣,若因緣到,自然就圓本然之理。


 24. 「故世界喻天道」。要成佛的世界,不是如我們娑婆世界這樣,他所成佛的世界就如天道一樣,很清淨、很莊嚴,人的壽命也長。所以那個時候,世界名天道,那時候成佛名叫做天王,就是天中之王。未來提婆達多將來成佛的環境、他的名稱,我們要很清楚,天王佛。


 25. 「累世勤修精進,於未來無量劫時,為眾生眾說妙法」:因緣若到,只是要修掉習氣,其實法他已經了解很多了。「於未來無量劫時,為眾生眾說妙法」,到那時候,我們大家就可以很清楚,佛性本然,人人都本具佛性,就是要修習氣。提婆達多這個習氣真的是很重,所以不容易啊!


 26. 『記釋迦如來,往昔為國王,為求聞法華經。奉事今提婆達多,前身阿私仙人供給所需身當床座,當奴作僕任作使喚無怨。又記提婆達多今雖為三逆罪,在無間地獄,然後來成佛,號天王如來。經文中又提及八歲龍女,依文殊菩薩之化導,於南方無垢世界現身成佛。於一經中為功德最勝之經文。』


在這一品中,佛為提婆達多授記,很快經文中就又會再提起八歲龍女,因為文殊菩薩的感化,轉個身就到南方世界成佛,同樣在這一品,再接下去。這表示大乘經的殊勝,同樣在一經中,為功德最勝的經文。這一品,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


 27. 「八歲龍女,聞法就能轉身成佛」:一個是提婆達多,這麼惡劣的習氣,一個是龍女,才是八歲而已,聞法就能轉身成佛,這是不可思議,這就是在《法華經》中這一品,要很用心來體會。


 28. ★複習經文:「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那時候他住世,時間很長,二十中劫,因為時間長,聽法的人就多,所以度的眾生數字就多。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說法四十九年,很短,但是釋迦佛為提婆達多授記,居然是二十中劫,很長,這就是釋迦佛了解提婆達多。釋迦佛所體會的道理,不是我們凡夫有辦法去體會,當然,我們若很用心去體會、了解它,也是不困難。


 29. 釋譯經文:【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度如是等菩薩之眾。


提婆達多他度那麼多眾生,無法去算計的眾生,無量啊!這些眾生,人人不只是聲聞而已,還是到緣覺的境界。這個數字是這麼多,甚至這些緣覺再進步,發無上道心,不只是守在緣覺裡,還有向上求精進的心,所以「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30. 【無上道心】:即菩薩心。


這就是天王佛所教化的眾生,接受佛法,勇猛精進,從聲聞進修到緣覺,還向前前進,發無上菩提心的志願。這就是度眾生,一直到發菩薩心,這樣的眾生的程度很多。就是「無上道心」,就是「菩薩心」。


 31. 【無生忍】:了知諸法本來空寂,稱曰無生。大慧安此理,是謂無生忍。證於無生法性之理,印證於心不復退轉,故名無生忍。


大家已聽天王佛說法後,全都能了解,一切法都空寂,空寂就無生了。大慧安此理」,人人都已經得到大智慧,人人的心安住在本來空寂的道理。釋迦牟尼佛也一直教育,指導我們到般若大智慧。


證於無生法忍,大家若能了解空,本來寂靜,沒有什麼,哪有什麼樣的愛恨情仇呢?哪有什麼樣的怨親好分別呢?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他本身就是這樣,所以他有辦法堪忍得提婆達多這樣的折磨,累生世。


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經過,諸法本來空寂的道理,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安住在這樣的道理中,所以就得到無生忍了,「證於無生法性之理」。我們若能與無生法性之理來會合,就是不增不減,我們的心就能常常很平靜,這樣能「印證於心不復退轉」。若能這樣,世間還有什麼會使我起心動念?沒有了,就沒有退轉心,名叫做無生忍。


 32. 『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為忍。菩薩已證於不生不滅之法性,是即得證無生忍。』


「真如實相,名無生法」,就是很率真的真如實相。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生不滅,「在凡不減,在佛不增」,道理永遠都是這樣。


「無漏真智」,真實的智慧,沒有漏失。凡夫就是聽了就漏了,但是真智無漏,因為它是真如實相,名叫做忍。


「菩薩已證於不生不滅之法性」,菩薩已證到法性,了解寂然空寂,本來就是空寂,寂靜清澄,這就是法性。「是即得證無生忍」,因為這樣,得到無生忍。


 33. 【不退轉】:由得法空,心能安忍,唯進不退,名不退轉。此為授現前記,即記天王佛成佛時之果相。


因為得到法空。所以大家的心能夠安住,自然就沒有起落,就是忍。「唯進不退」,唯有向前前進,沒有停下來,沒有退下來。


「此為授現前記」:釋迦牟尼佛就向提婆達多授記,未來天王佛,因為天王佛已經得到率性修行,完全體會了解,完全證到這樣的法,將來他的世界,所度的眾生就是這樣。天王佛成佛之後的果相,就是這樣。


 34. 『二乘人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知,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即有眾生與佛之差別相。』


但是二乘人就是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解。聲聞、緣覺對這樣的法,對平等真如的法性無法了解,這是二乘人無法了解這種平等真如法性,無法了解。所以人人都會執著,「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我們對提婆達多就有成見,為什麼提婆達多能得佛授記呢?現在就是要讓我們很清楚大乘平等法、真如平等,這種實相的道理,是人人本具,但是我們只執著在那個相,善惡法的相。


只要有因緣成熟,提婆達多,同樣的真如本性存在,生生世世與佛同在,當然他也是學了不少法,只是習氣未改,這個習氣的形象給我們的感覺,他是惡的。有善惡,我們人人也是,人人本具佛性,我們就是有這個習氣,所以讓人看起來的形象,一切都是讓人有差別相,要不然,我們人人都是一樣啊,平等真如法性。就是因為凡夫有執著,所以我們才有善惡的差別相。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與佛與眾生,本來就無差別,偏偏我們就是有這樣的習氣存在,習氣變成煩惱無明,將我們迷惑著,讓我們無法與天然本性會合起來。就是這個習氣讓我們成為凡夫。


 35. 『今法華會受佛記者,多為隨順佛教之眾,而天授為違害佛、與教團中破和合眾亦獲授記。』


現在《法華經》,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為提婆達多授記了,「多為隨順佛教之眾」。因為《法華經》前面的受記是都隨順佛修行的人,佛陀為他們授記,為四大弟子授記,為五百弟子授記、千二百弟子等等授記,都是隨順佛陀教化的人,依教奉行修行者。


 36. 「大乘妙法的奧妙道理」:但是現在向天授,為提婆達多授記,提婆達多是違害、違背佛陀,尤其造三逆罪這樣的人,他也為他授記。因為他在教團中破和合眾,出佛身血,殺阿羅漢,但是佛陀也為他授記,這已經是顯示很明顯就是講出大乘妙法,這就是《法華經》,大乘妙法的奧妙的道理。


「所以為統攝群生,使一切眾生,皆導歸向佛智」:這就是佛陀的心量,用心良苦啊!要讓大家很透徹了解。所以一直鼓勵我們人人要對《法華經》要很清楚,對人要用寬大的心,不論他習氣如何,怎樣的錯誤,還是同樣可以包容他,我們還是可以憐憫他,可憐憫的眾生,所以要包容他,不要怨,不要恨。沒有怨恨情仇,去除我們的煩惱,去除我們的無明,要好好學習的,這樣才有辦法攝群生,統攝群生。所有的眾生,好壞都要度,這就是佛陀的大悲心。


「大悲心」:在寶藏佛時,不就是發這樣的願嗎?就是要在眾生最剛強難調伏的地方,去度盡剛強的眾生,這就是他的心願。希望人人都能回歸真如本性。因為這樣,「是為授無怨恨之記」。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大悲心。


 37. 『此顯明大乘妙法,所以為統攝群生,使一切眾生,皆導歸向佛智,是為授無怨恨之記。』


 38.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梵語般涅槃那,此云寂滅。謂天王佛入滅之後。滅後正法,住世許久。


就是要告訴大家,那時候天王佛,二十中劫住世,那麼多的眾生被度化了,涅槃後,就是入滅之後,正法能住世二十中劫,滅度之後的正法還能流行那麼久,可見釋迦牟尼佛為提婆達多所授的記是多麼大啊!


 39.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不同釋迦碎身供養。彼天王佛,塔瘞全身。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涅槃之後能夠正法這樣傳下去,涅槃後又是全身舍利建七寶塔。這與釋迦牟尼佛是火化後的骨「碎身供養」,就是分給大家去供養。所以後來的阿育王為釋迦佛的骨,舍利,蓋八萬四千塔。分給大家去供養,這是釋迦佛的舍利。


天王佛,「塔瘞全身」,全身入這個塔,埋起來,這與多寶佛一樣,全身。不過多寶佛是全身入塔,又再發願要聽法,但是天王佛他就是與塔瘞全身,全身都埋起來。


 40. 【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高六十由旬:表六波羅蜜。縱廣四十由旬,表圓教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地等四十聖位。滅後起塔供養得果也。


塔用多高呢?「高六十由旬」,表示六波羅密已經完成了。「縱廣四十由旬」表示天王佛除六度萬行完成,又是圓教,在圓教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地等等四十聖位;四十由旬,表示四十聖位也已經圓滿了。「滅後起塔供養得果」。


「六度萬行,因行具足,自然成佛」:我們學佛,要好好用心去體會,六度萬行,因行具足,自然就是成佛了。釋迦牟尼佛是發大悲心,完全是要為剛強的眾生,五濁惡世的眾生來度化,所以顯示在這樣,用這樣的相讓大家更了解,即使惡的眾生,他也是要度,沒有怨恨,沒有怨親的觀念。完全要讓我們去體會,人不必計較,好好用心,我們對人就是這樣,眾生就是這樣,一定就是平等,這就是佛陀向我們教育的大乘法,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
 41.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聞法好感動!過去還沒修行時,只懂得這樣道理「為善從之,以德報怨」,但也容易在人我事項上「嫉惡如仇」,原來「嫉惡如仇」是還沒有慈悲等觀,原來習氣還在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沒有用心體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正含意。


很法喜今日能更是進一步的感受到這句妙法含意,度眾生,要能「沒有怨親的觀念」,視眾生為一子,心就能如此開闊,包容一切眾生,會好好用心體會上人教導我們的「率真而修萬行,諸法而證實相」,心寬念純的對待人事物。共勉之。


~無限感恩~


末學 德松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12月 21, 2016 3:2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星期日)
 
經文中又提及八歲龍女,依文殊菩薩之化導,於南方無垢世界現身成佛。於一經中為功德最勝之經文。 
    在這一品中,提婆達多,佛為他授記,很快,經文中就又會再提起八歲龍女,因為文殊菩薩的感化,轉個身就到南方世界成佛,同樣在這一品,再接下去。這就是表示大乘經的殊勝,同樣在一品中,為功德最勝的經文。這一品,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一個是提婆達多,這麼惡劣的習氣,一個是龍女,才八歲而已,聞法就能轉身成佛,這是不可思議,這就是在《法華經》中這一品,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於一經中為功德最勝之經文」,這句話用的很重。的確,違逆境增上緣勝於順境善緣,提婆達多作惡多端也可以成佛。這上人講很多了,大家明瞭。
因為這品,有提到滿足六波羅蜜,成佛,特別是如何面對逆境,轉念、感恩等等。還有新佛眾生三無差別,很多大乘佛法的道理都在此,所以說是非常的殊勝。
八歲龍女成佛,上人開示較少,我的理解是,心寬念純,依教奉行,經文中把如何成佛都交代得很清楚、很簡要。
我印象最深的是轉身之間變成男子,亦即要成佛最後還是要變為男身。剛好最近演繹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有一轉女成男願,剛好可以呼應。
這也表示提婆達多與龍女兩種狀況,對於修行是很殊勝的,要用心體會。
 
 
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經過,諸法本來空寂的道理,也是釋迦佛所經過,何況大慧,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安住在這樣的道理中,所以說,無生忍,就是得到無生忍了,「證於無生法性之理」。我們若能與無生法性之理來會合,就是不增不減,我們的心就能常常很平靜,這樣能「印證於心不復退轉」。若能這樣,世間還有什麼會使我起心動念?沒有了,就沒有退轉心,名叫做無生忍。 
諸法本來空寂。
我們若能與無生法性之理來會合,就是不增不減,我們的心就能常常很平靜。
提到空寂,生滅,似乎比較深。還好之前背下一句:「無諸相曰空,無生滅約寂。」
有了這一句做基礎,再搭配下一句:
「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為忍。菩薩已證於不生不滅之法性,是即得證無生忍。」
這樣我對於無生忍就能理解。
早期以為不要升起忍就是無生忍,這是不對的。無生是指無生法性,是指本來就具足的,透過修行可以達到無漏,證不生不滅的法性,這是正確的說法。
最近,看腦神經學的構造,也證實了人類可以透過進化與修行證無生忍。(內容暫略)
 
 
 
 
 
率真而修萬行, 
諸法而證實相, 
以圓本然之理, 
故世界喻天道, 
而佛號名天王。 
累世勤修精進, 
於未來無量劫時, 
為眾生眾說妙法。 


    我們用心來體會,這是在敘述提婆達多這一品,我們若沒有很用心去體會、去了解,很容易差毫釐而失千里。提婆達多在佛的弟子中,他就是一位開頭很精進,很聰明,在僧眾中很活躍,活動率很高。但是他的聰明,就是想要怎麼樣去炫耀他的才華,他有很大的企圖心,希望能夠勝過釋迦牟尼佛的名氣,希望能夠比釋迦牟尼佛還讓人更看重、更尊重,又讓人較認定、尊敬,這是提婆達多的心態。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對僧團、對釋迦牟尼佛都是違背,都是反叛,是接受佛的教法,佛陀的法他有在聽,知道道理是來自釋迦佛所說的教法,但是心態就是這麼的叛逆心。所以他令僧眾分離,就是用心如何唆使一群人靠近他,就交群結黨,聽他話的人盡量吸收。所以所做的一切,在僧團一直就是違反、違背。何況與阿闍世太子交結起來,他對阿闍世很諂媚。阿闍世也和他是一樣的性子,所以一拍即合,更變本加厲。那段時間,這個國家,即使國王也受災難了,尤其是僧團,也有一陣不安靜。這是事相,這件事情,在那個時代,僧團中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就是提婆達多所為。 

    但是,佛陀他在《法華經》中,除了為四大弟子授記、五百弟子授記,為千二百、二千弟子授記等等,來到這裡,還是為提婆達多授記。大家會覺得提婆達多這麼惡,怎麼佛會對他授記呢?何況提婆達多因為三大逆罪,生陷地獄。若這樣,提婆達多未來也能成佛嗎?大家的心也會有疑問,所以我們就要很了解,這是為什麼呢?「率真而修萬行,諸法而證實相」。佛陀已經說了,人人本具佛性,這個佛性,即使是惡人,同樣也有佛性存在,佛性是眾生具有。但是佛陀出生人間,是一大事因緣,我們可以與佛法相會,也是一大事因緣,何況與佛同世呢?更是難能可貴啊!要與佛同世,機會是非常渺小,很少有能夠同世的機會。想想看,要幾億億萬年,才能有一尊佛出世呢? 

    我們的人生,尤其是像佛陀一直到現在,在人間的壽命,連佛陀都說:「苦短啊!」人間壽命苦短。這麼短暫的人間,算出了劫波,就是長時間,要經過多少劫的算數,「若算師,若算師弟子,不可窮盡」這麼大的數字,才能夠再有一尊佛出生人間,可見,我們能夠遇到佛出現人間,實在是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的距離也還就是好幾十億萬年,所以說起來,因緣非常難遇,要成就一位佛,要能夠完成是不容易。佛陀為弟子授記,每一個弟子都要經過無量劫以後才能夠成佛,如果這樣,我們想起來,這就幾乎是不可能嘛!不是不可能,天長地久,時間本來就是很長久,但不是不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煩惱無明要去除比較困難。自己可以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從接受佛法到現在,改變了多少呢?我們法也聽很多了,道理知道、知道啦,道理知道,但自己到底是改變多少呢? 

    是不是人沒辦法改呢?有啊!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改了,改了他過去的習慣,改過了他過去的習氣,人是可以改的,只是我們自己要改好像很慢。這好好用心來體會,要說道理比較快,但是真正要應用在自己身上,要做得到不容易。但是要看根機,根機深,聽,了解,他就很快就改。我們可以看到慈濟人,改變的也不少,雖然他們過去的習氣改變了,翻轉人生,改去了過去不好的習氣,這就是改變了煩惱。但是無明啊,是不是又遇到什麼樣的境界時,會再受那個境界感染了,內心呢?雖然外在全都改了,但是內心遇到外面的境界,自己的無明煩惱還會再起動。有啊,有的人改過來了,修行也不錯,但是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他精進,他入人群,就開始停滯下來;精進就開始停下來,或者是放慢腳步,這也有。雖然脾氣有改,但是內心的煩惱,受到外面的境界來動搖我們,我們就會消極下來;為善、入人群、利益眾生,會就這樣放慢腳步,這也是有。 

    反正,這個世間各種的方式,修行者的過程是這樣。但是有人就是遇到很大的因緣,忽然間轉變過來,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在面前,多麼大的事情,愈是對自己愈是大的勉勵,愈可以體會原來道理是這樣。「人間這種的無明煩惱,這麼的複雜,明明是這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這樣翻天轉地,這不對啦!我要警惕我自己,我要再更精進,向前再精進。」若能這樣,「率真而修萬行」,若可以這樣,這種人,就有可能叫做大根機的人。就是他煩惱去除了,習氣改變了,內在的無明也減少了,無明也已經去除,不會受外面的環境來影響我們,道理清楚明白,這就要有遇到很大的環境來試驗我們,我們沒有去受它影響,這樣我們才是真正證明,無明真的是減少了。因為煩惱,煩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出來;接觸到,我們看得出來的。「你在煩惱什麼呢?」這就是煩惱啊! 

    但是無明呢?比煩惱還微細,在內心裡想不開啊!看到別人受影響,自己若是內在,內心想不開,也是會被他影響了。就是道理要存在內心,防非止惡,知道這是不對的,我們千萬就不要被它誘引去,外面的形象,我們就要提高警覺,不要受人事,有形、有相,這樣影響我們的心,我們要固守著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就是去除無明,不會受外面的動態影響了我們內心的無明。要去除,去除無明,後面還有塵沙,塵沙惑。總而言之,我們一層一層的煩惱無明,在日常生活的煩惱,以及潛在我們內心的無明,還有很微細;粗相的會了解,微細的塵沙惑,我們也要去除。若能夠這樣,這就是大根機的人。出於污泥中而不受污染,這個真如是真的沒有受到污染,這是率真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若真正能起動起來,「率真而修萬行」,這樣「諸法而證實相」。修行萬行,天地萬物的真理,我們都清楚,就像釋迦牟尼佛,累生累世在修行,就是去煩惱、除無明,而且也遠離塵沙惑,完全去除了。 

    而他怎麼樣能去除?他累生世,他就是要滿足六波羅密,他要一直不斷鍛練,不斷鍛練,再苦、再難,他都有辦法克服過來,這是修行者的本分事,釋迦牟尼佛是用這樣的方式來修行,這就是顧著他的大悲心,不是為自己,是要為天下眾生。知道道理是這樣,人人本具佛性,不是我了解就好,我還要讓大家也了解,所以,我要將這個天然的本性叫醒,讓大家也起動起來。用什麼方式?修行的方式,就是這樣要修過來,這樣要忍過來,這樣眾生平等,生佛平等,眾生、佛同樣是一念心,就是率真天然,真如本性,人人具足。 

    但是提婆達多,他也是一樣有這樣的本性,但是釋迦佛,他與提婆達多不斷不斷,生生世世在一起,這就是他讚歎提婆達多是「大權顯相」,他是做很大的犧牲,就像烈火洪爐一樣,沒有烈火洪爐,哪有辦法完成精細的器具呢?若沒有這麼大的磨練,哪有辦法能夠成就與天地萬物同為一體的大覺者出來呢?就像有的老師想要學生好,就要用很嚴格的方式教育,不惜學生他的身心,他就是要磨練他就對了,不去考慮他身體受得了嗎?他的精神、體力有辦法嗎?不去為他考慮這些,就是要將你磨練到鐵成金就對了。有的父母,父親很嚴,同樣,不怕你孩子多辛苦,我就是要這樣磨練你,「玉不琢不成器」。所以,一塊玉,若沒有經過尖利的刀鑽,無法雕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玉器出來,同樣的道理。所以提婆達多就是像這個尖利的利器一樣,但是,最後他完成了他的任務,而他也是會有因緣,也還是能琢磨他的利器現前,他也耐得住受琢磨成器。 

    所以到那時候的因緣,佛法完全說因緣,到那時候因緣成就,自然提婆達多「率真而修萬行」,自然他就能「諸法而證實相」。經過了這麼多的法,其實他也是一樣,累生世都有在修行,只是帶著這樣的習氣來磨練人,其實平時他也有了解法,法的道理,內心存在。很多人脾氣很不好,其實他很多的道理都很清楚,但只是習氣不好這樣而已。提婆達多就是這一類的人。所以「以圓本然之理」。他如果能這樣率性修萬行,很快,他本來就有他的真如本性,本來與釋迦佛生生世世同伴,他也是都有學道理,因緣若到了,自然就圓本然之理。本來就有了,只是習氣修一下,這樣很快他就可以與諸法實相會合起來,天地宇宙萬物為一體,所以他也能成佛。這是大乘法,真如本性永遠沒有磨滅掉。同樣的,平常他也有在接受法,只是習氣,就是要帶著這樣的習氣,所以他若因緣到,自然就圓本然之理。 

    到那時候,「故世界喻天道」。他要成佛的世界,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這樣,他所成佛的世界就如天道一樣,很清淨、很莊嚴,人的壽命也長,到那時候。所以那個時候,世界名天道,那時候的他成佛,名叫做天王,就是天中之王。這就是未來提婆達多將來成佛的環境、他的名稱,我們要很清楚,天王佛。所以「累世勤修精進」。因緣若到了,只是要修掉習氣,其實法他已經了解很多了。所以「於未來無量劫時,為眾生眾說妙法」,到那時候。我們大家就可以很清楚,佛性本然,人人都本具佛性,就是要修習氣。提婆達多這個習氣真的是很重,所以不容易啊! 

*經文中又提及八歲龍女,依文殊菩薩之化導,於南方無垢世界現身成佛。於一經中為功德最勝之經文。 


    在這一品中,提婆達多,佛為他授記,很快,經文中就又會再提起八歲龍女,因為文殊菩薩的感化,轉個身就到南方世界成佛,同樣在這一品,再接下去。這就是表示大乘經的殊勝,同樣在一品中,為功德最勝的經文。這一品,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一個是提婆達多,這麼惡劣的習氣,一個是龍女,才八歲而已,聞法就能轉身成佛,這是不可思議,這就是在《法華經》中這一品,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當然,龍女在後面經文,經文前面的提婆達多,我們真的要更用心來體會他。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那時候他住世,時間很長,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可見時間很長,所以度的眾生就很多。因為時間長,聽法的人就多,所以度的眾生數字就多。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說法四十九年,很短,但是釋迦佛為提婆達多授記,居然是二十中劫,很長,所以,這就是釋迦佛他了解提婆達多。釋迦佛所體會的道理,不是我們凡夫有辦法去體會,當然,我們若很用心去體會、了解它,也是不困難。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他度那麼多眾生,無法去算計的眾生,無量啊!這些眾生,不只是聲聞而已,還有緣覺,到緣覺的境界了。這個數字是這麼多,甚至這些緣覺再進步,發無上道心,不是只要守在緣覺裡,還有向上求精進的心,所以「得無生忍至不退轉」。這就是天王佛所教化的眾生,他們接受佛法,還是勇猛精進,從聲聞進修到緣覺,從緣覺還有向前前進,發無上菩提心的志願。所以這就是度眾生,一直到發菩薩心,這樣程度的眾生很多。這就是無上道心,無上道心就是菩薩心。 


*無生忍:了知諸法本來空寂,稱曰無生。大慧安此理,是謂無生忍。證於無生法性之理,印證於心不復退轉,故名無生忍。 

    到無生忍呢?無生忍就是「了知諸法本來空寂」,大家已經聽天王佛說法之後,全都能了解,一切法都空寂,空寂就無生了。所以「大慧安此理」,人人都已經得到大智慧了,人人的心安住在這個本來空寂的道理中。釋迦牟尼佛也一直教育我們,指導到般若大智慧,也是這樣教育我們。所以證於無生法忍,大家若能了解空,本來寂靜,沒有什麼,哪有什麼樣的愛恨情仇呢?哪有什麼樣的怨親好分別呢?都沒有了。釋迦牟尼佛他本身就是這樣,所以他有辦法堪忍得提婆達多這樣的折磨,累生世。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經過,諸法本來空寂的道理,也是釋迦佛所經過,何況大慧,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安住在這樣的道理中,所以說,無生忍,就是得到無生忍了,「證於無生法性之理」。我們若能與無生法性之理來會合,就是不增不減,我們的心就能常常很平靜,這樣能「印證於心不復退轉」。若能這樣,世間還有什麼會使我起心動念?沒有了,就沒有退轉心,名叫做無生忍。 

*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為忍。菩薩已證於不生不滅之法性,是即得證無生忍。 

    也就是「真如實相」,這就是很率真的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真如實相,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生不滅,「在凡不減,在佛不增」,不增不減,這是真如實相,它的道理就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所以「名無生法」。「無漏真智」,這是真實的智慧,沒有漏失了。我們凡夫就是都在漏,聽了就漏了,但是真智無漏,因為它是真如實相,名叫做忍。「菩薩已證於不生不滅之法性」,菩薩已經證到這樣的法性了,了解寂然空寂,本來就是空寂,寂靜清澄,本來就是,所以這就是法性。「是即得證無生忍」,因為這樣,得到無生忍。 

*不退轉:由得法空,心能安忍,唯進不退,名不退轉。此為授現前記,即記天王佛成佛時之果相。 

  「不退轉:由得法空」,因為得到法空。所以「心能安忍」,大家的心能夠安住,自然就沒有起落,就是忍。所以「唯進不退」,唯有向前前進,沒有停下來,沒有退下來,所以「唯進不退,名不退轉」。「此為授現前記」,就是釋迦牟尼佛就向提婆達多是授這樣的記,未來天王佛,他的世界就是這樣。因為天王佛已經得到這樣,這種的率性修行,完全體會了解,完全證到這樣的法,所以將來他的世界,他所度的眾生就是這樣。所以這是「成佛時之果相」,天王佛成佛之後的果相,就是這樣。 


*二乘人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知,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即有眾生與佛之差別相。 

  但是二乘人就是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解。聲聞、緣覺對這樣的法,對平等真如的法性無法了解,這就是二乘人無法了解這種平等真如法性,無法了解。所以人人都會執著,「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我們對提婆達多就有成見,為什麼提婆達多能得佛授記呢?現在就是要讓我們很清楚大乘平等法、真如平等,這種實相的道理,是人人本具,但是我們只執著在那個相,善惡法的相。我們剛才不是說過了,只要因緣成熟,提婆達多,他同樣有真如本性存在,他生生世世與佛同在,當然也學了不少法,只是習氣未改,這個習氣的形象給我們的感覺,他是惡的,有善惡之別。我們人人也是,雖人人本具佛性,但我們就是有這個習氣,所以讓人看起來的形象,一切就有差別相,要不然,我們人人都該一樣啊,就是具平等真如法性。就是因為凡夫執著,所以我們才有善惡的差別相。有佛與眾生的差別,其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與佛與眾生,本來就無差別,但是偏偏我們就是有這樣的習氣存在,習氣變成了我們的煩惱無明,將我們迷惑,讓我們無法與天然本性會合起來。這就是因我們凡夫還有習氣,就是這個習氣讓我們成為凡夫。 

*今法華會受佛記者,多為隨順佛教之眾,而天授為違害佛、與教團中破和合眾亦獲授記。 


*此顯明大乘妙法,所以為統攝群生,使一切眾生,皆導歸向佛智,是為授無怨恨之記。 

  現在《法華經》,在法華會上,就是受佛記,釋迦牟尼佛為提婆達多授記了,「多為隨順佛教之眾」。因為《法華經》前面的受記是都隨順佛修行的人,佛陀為他們授記,為四大弟子授記,為五百弟子授記、千二百弟子等等授記,那都是隨順佛陀教化的人,依教奉行修行者。但是現在向天授,為提婆達多授記,提婆達多是違害、違背佛陀,尤其是造三逆罪這樣的人,佛也為他授記。因為他在教團中破和合眾,出佛身血,殺阿羅漢,但是佛陀也為他授記,這已經顯示出,顯明,很明顯的就是講出大乘妙法,這就是《法華經》,大乘妙法的奧妙的道理。 

    「所以為統攝群生,使一切眾生,皆導歸向佛智」。這就是佛陀的心量,用心良苦啊!要讓大家很透徹了解。所以一直鼓勵我們人人要對《法華經》很清楚,我們對人要用寬大的心,不論他習氣如何,怎樣的錯誤,我們還是同樣可以包容他,還是可以憐憫他,這是可憐憫的眾生,所以我們要包容他,不要怨,不要恨。沒有怨恨情仇,這就是去除我們的煩惱,去除我們的無明,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這樣才有辦法攝群生,統攝群生。所有的眾生,好壞都要度,這就是佛陀的大悲心。 

  他在寶藏佛時,不就是發這樣的願嗎?就是要在那眾生最剛強難調伏的地方,去度盡剛強的眾生,這就是他的心願。所以要「統攝群生,使一切眾生,皆導歸向佛智」,希望人人都能回歸真如本性。因為這樣,「是為授無怨恨之記」。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大悲心。所以, 

經文:「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 

經文簡釋: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梵語般涅槃那,此云寂滅。謂天王佛入滅之後。 
*「正法住世二十中劫」;滅後正法,住世許久。 

    就是要告訴大家,那時候天王佛,二十中劫住世,那麼多的眾生被度化了,涅槃之後,就是入滅之後,正法能住世二十中劫。他在世二十中劫,正法再住世二十中劫,滅度之後的正法還能流行那麼久,可見釋迦牟尼佛為提婆達多所授的記是多麼大啊! 


經文簡釋: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不同釋迦碎身供養。彼天王佛,塔瘞全身。 

    所以,「全身舍利起七寶塔」。涅槃之後正法能這樣傳下去,涅槃後又是全身舍利建七寶塔。這與釋迦牟尼佛不同,他是火化之後,他的骨是「碎身供養」,就是分給大家去供養。所以後來的阿育王為釋迦佛的骨,舍利,蓋了八萬四千塔。就是分給大家去供養,這是釋迦佛的舍利。但是天王佛,他,「塔瘞全身」,就是全身都入這個塔中埋起來,這與多寶佛一樣,全身。不過多寶佛是全身入塔,又再發願要聽法,但是天王佛他就是塔瘞全身,就是全身都埋起來。 

經文簡釋: 
「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高六十由旬:表六波羅蜜。 
縱廣四十由旬,表圓教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地等四十聖位。滅後起塔供養得果也。 

   塔有多高呢?就是「高六十由旬」,這表示六波羅密已經完成了。「縱廣四十由旬」。這就是表示天王佛,他已經除了六度萬行完成,又是圓教,在圓教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地等等四十聖位;四十由旬,表示四十聖位也已經圓滿了。所以「滅後起塔供養得果」。所以我們學佛,要好好用心去體會,六度萬行,因行具足,自然就是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發大悲心,完全是要為剛強的眾生,五濁惡世的眾生來度化,所以他顯示在這樣,他用這樣的相讓大家更了解,即使惡的眾生,他也是要度,他沒有怨恨,沒有怨親的觀念。他就是完全要讓我們去體會,人不必計較,好好用心,我們對人就是這樣,眾生就是這樣,一定就是平等,這就是佛陀向我們教育的大乘法,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12/18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