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一 12月 19, 2016 8:39 pm

20161219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修行者起念立願,多劫發誓治心地,
住於三智具足地,通達明了修諸行,心地無染無障礙。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得無留礙,六度菩薩因行滿。
 
  用心聽,修行就是要起念立願,這念心,起心動念,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人的生活,不就是一直在起心動念嗎?這是人人都有。但是修行者的起心動念,與一般人的起心動念不同,凡夫心,無不都是色、聲、香、味、觸,在我們的六根隨境起念;若是修行者呢?我們要時時顧好我們的心,我們心對著外面的境界,要好好啟智,智,用智慧的觀念來緣這個景觀。普天之下,一切聲塵、色塵無不都是法。很多,要用修行者的心來轉念。在淨土的法門,《阿彌陀經》不就是這麼說嗎?哪怕是七寶行樹,或是鳥在叫,無不是法。是啊!每天我們都在看樹,樹有沒有在對我們說法?有啊,草木無不都都在為我們說法。鳥叫,是不是聲聲都在說法呢?牠們的世界,牠們的語言,不論是鳥叫、貓叫、狗叫,所有的聲音無不都是牠們彼此的語言,是是非或者是說法,我們凡夫不清楚。修行者,我們用心去體會,這就是法界眾生的聲音。
 
  十法界中的聲音,不只是鳥、貓、狗叫的,我們不知道牠們在說什麼,同樣是人類,有的人類在說話,我們也聽不懂。同樣是人類,我們也要經過人與人之間翻譯再釋譯,有的要翻譯過好幾次,聽到我們耳裡,才會知道原來他說的意思是什麼。聲音同樣聽到,經過了幾個人翻譯過,都有聽到幾個人的聲音,聽到最後,直接翻成我們的語言,我們才聽懂。所以說來,一切聲音無不都是說法。我們要很了解,法界眾生的語言,善惡聲音,我們要清楚在起心動念,一切的景象、一切的聲音,不論外面是什麼樣的聲音,什麼樣的境界,我們要趕緊找回來自己的心聲,找回我們自己這一念心。我們要時時問自己:我今天開始,應該做的事是什麼?早上聽到的話,今天我要對的人,所要做的事能夠對合起來嗎?人、事、物和早上聽的話,有辦法能會合過來嗎?
 
  法這樣聽,人這樣面對,師父早上才這樣說,各人有各人的習性,習性就是各不相同。我想的,應該要做的工作要先從地板先掃,但是他怎麼從桌子先擦呢?是他對,還是我不對?哎呀!這是他做事的習慣,但是再想想看,怎麼做才對?是要地板先掃好,再來擦桌子才對呢?或者是桌子先擦好,再來掃地?這兩項,大家用心想想看,什麼是對的?兩項都一定要做,前後次序不同。擦桌子的人,他認為:我桌子擦好再來掃地,這樣也一樣啊,桌子是要擦,我只是先擦好再來掃地,你怎麼說我不對?到底這兩個人是哪個對呢?當然是地板先要掃好再來擦桌子,道理很清楚,因為你桌子若先擦好了,再來掃地,它的結果是什麼呢?灰塵還是又飛到桌子上。
 
  為了這件事,是不是兩個人在那裡爭執呢?你說:「我對。」他說他對,對的人要爭到贏,不對的人不肯認輸,人間就是這樣。而我們若是不對的人,應該要趕緊懺悔,「你說的有道理,我應該要學你,我下次先掃地,再來擦桌子。懺悔啊!」「過去就好啦!」若能這樣,世間都無事。或者是,對的人,人家都向我們懺悔了,卻還去向別人說:「某某人很愚癡,明明要先掃地,他先擦桌子,當時我跟他說,他還不聽。後來他終於認錯了。」還需要這樣去向別人說嗎?要還是不必?就不必了。這樣若再去向別人說,本來都已經解開的事情,因為再一次,就彼此傷害,不是傷害兩個人,是三個人,因為後面聽到的人,他就會來告訴他:「你怎麼這樣?」所以變成三個人受傷。
 
  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修行者起心立願,「我既然修行了,要立願將我的習氣去除,平時對、不對,我要很小心,防非止惡,這是我修行者的本分事。」我們若懂得防非止惡,是非分明,哪怕是發生事情,過去就好了,沒有什麼再傳的是非。若這樣就是真空,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雖然我們聽起來,這句話、這件事情叫做是非,是沒什麼,但是都是這樣,一點點的事情就是變成大事情。這叫做微塵、塵沙,塵沙不斷不斷累積累積,小小累積起來。所以我們要立願,哪怕是這麼小的事情,我們也得要時時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事情,這麼輕微,我們也得要小心。我們要長久的時間,「多劫發誓治心地」,佛陀就是這樣。修行者就應該是這樣,佛陀是做給我們看、教育我們,說給我們聽,我們接收了,修行就是這樣,要從這麼微小看入,然後要很長久的時間要記住,要記著,每天聽,每天都要記住,不論法是多麼奧妙的道理,我們要用心記住;或是很簡單,生活的規則,我們全都要記住,就是要記住。
 
  這個「記」字入心,那就是種子,這叫做種子。我們的種子入我們的意識來,從日常生活一直到了多劫,不是只有我們這輩子,是來生來世。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個習慣,而且記性也是一個種子,都是在我們的意識中。所以說,「多劫發誓治心地」,不只是今生此世立願,我們還要多劫,長長久久,必定要好好地將我們的心地要整頓好,不要有一粒沙塵放在我們的內心;這粒沙塵也是一顆種子,壞的種子就不要放在我們的心地裡,所以我們要好好治心,治心就是修心,要長久的時間。要「住於三智具足地」,後面會解釋,要住於三智,我們三智要很具足,「通達明了修諸行」。若沒有好好地將三智具足,就無法體會真正真實道理。
 
三智:
一、一切智:乃知一切法之總相。
二、道種智: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
三、一切種智:佛智。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
 
  這三智,第一叫做一切智,就是要「知一切法之總相」。世間一切法,在十法界中,六凡四聖我們全都要去了解,這些相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樣的業報。這我們應該要清楚一切智,我們若了解一切智,我們才能常常警惕自己。
 
  第二、道種智,要「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有一切智,我們懂得謹慎,懂得修行。六凡四聖,要如何去除六凡,要如何追求四聖修行。我們要修行,也要知道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不能差毫釐,選擇修行的方向,我們應該要很清楚,要走哪一條路,我們要很清楚。第三,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那就是佛智,佛智是「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佛無不圓滿明了。不論是一切智,六凡四聖,我們怎麼做才能去除了六凡?凡夫,能轉凡為聖,那就要向聖人的方向走,方向不能偏差。這佛陀清楚,而且要走的道路很清楚,選擇,一點點毫釐都不偏。若能這樣,就會合起來,三智合一叫做一切種智,這是佛通達了,圓明通達,總相別相來分別。總相,十法界我們都了解,別相呢?要走什麼樣的道路要很清楚,了解之後才有辦法來度化眾生,而且要斷除一切眾生的惑、無明、煩惱。這一切法無不都是佛所知曉。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所以,住三智具足地,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在日常的生活中,不離開我們的生活。我們若能這樣,時時很謹慎在我們的生活中,長時間顧好我們這念心,自然這個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我們就很具足。「通達明了修諸行」,這是要從修行的方向走過來,我們才能將我們走過來的路,再說給別人聽,去教導人人。這是「心地無染無障礙」,這也就是我們修行要真實修,心要好好治好,沒有塵沙惑在我們的心裡,沒有煩惱,沒有無明,這我們就要時時心地要治好。所以無染著,自然就不會受障礙。不然每天做事情,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做工作,人多聲音大,要這樣才對,或是這樣才對呢?這都會彼此互相的衝突、障礙。所以我們要好好將心整治好,心地無染著,自然我們與人就沒有衝突,就不會去造了障礙的因。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過來的,釋迦牟尼佛時時多劫以來,都是在發誓治心,時時都是具足三智,是因為他將這念心顧得好。如何能顧得好?因為他時時都在念,念過去,這叫做記憶過去,「我初發心那個時候,要修行的願就是這樣。」他有念過去,不斷就是要求大法,求大法就是利他。這就是大法,不只是利己,還要利他,利己即利他,利他即利己,這就是為求大法,這是長久的時間。所以因為這樣,他可以對人大悲,大悲平等觀,無怨親想,什麼事情「感恩啊!」提婆達多累生累世來障礙他,累生累世來折磨他,他每一時候都是感恩心,沒有記恨。這種怨親平等,無怨無親,就是這樣,永永遠遠就是用善解、感恩,這樣得到無留礙。我們事情過去就好了,過去就沒事了,就不會像擦桌子的、掃地的還去告訴別人;沒有了,這些事情都沒有,小小的事情都沒有,自然就沒有大大的事情。所以大法就是這樣教我們,我們就同樣也要這樣學。因為佛陀是學大法、記大法、求大法,而我們呢?我們就要接受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要從小處開始,哪怕是小小的事情我們也要記住,何況大法呢?我們更要用心體會。
 
  大法就是求六度菩薩行因。菩薩行因,那就是六波羅密要具足,滿足六波羅密,這不就是寶海梵志那個時代,在寶藏佛的時代所發的願嗎?悲心懇切,未來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調伏,寶海梵志就是要發這樣的願,很懇切要去度這些剛強難調伏的眾生,他必定要滿足六波羅密,六度菩薩因行要很滿足,這樣才有辦法度這麼多剛強難調伏的人。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因為佛陀對一切眾生,對一切的道理,都是為了要來教化一切眾生,以「一切種智」。
 
*或言權實智,亦謂道種慧。入空寂為實慧,入假相為權慧。或言果上之權實,故謂為一切智,一切種智。
 
  或言「權實智」,亦叫做「道種慧」。剛剛所說的一切種智,權智,或者是道種慧,就是智慧。「道種慧」就是「平等慧」。我們常常說的慧命,我們不曾說智命,我們都說慧命。慧命,那就是已經到達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一體的真理,這是道種慧。「權智」呢?叫做「分別智」。「道種慧」呢?是「平等慧」。平等慧,分別智,智就是權智,慧呢?就是平等慧,所以「入空寂為實慧」,我們若能了解一切皆空,道理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它就是有奧妙的道理存在。所以我們若能體會「入空寂為實慧」。空,不只是入空,還要在寂,妙中,空中妙有,這叫做實慧。「入假相為權慧」,假相,佛陀現八相成道在人間,因為人間眾生剛強,他要來人間度眾生,所以就這樣現假相,從出生嬰兒的相,一直到八十歲年老的相,這個過程中,從幼小,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過程都一切有相,有事、有物、有時、有空間、有人類,這無不都是假相,運用假相來發揮他的智慧,應機逗教,應時應地,應人逗教,這叫做權慧,這是入假相為權慧。
 
  所以「或言果上之權實」,要到了證果那個過程是權,果上之權,他能回歸到成佛。權實的智慧,故謂一切智,一切種智,就是都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學佛就是要這樣,從很微小,有形相,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相處,開口動舌,舉手動足中,這麼小的事情我們都要入微,一直到了一大事因緣都不能輕視。所以我們要時時很用心,這叫做修行。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就這樣這麼多的眾生,從聲聞一直到緣覺,從緣覺,很多很多無量數,再發無上菩提心,那就是菩薩再發大心,這樣一直到了無生忍,也就是要一切皆空,空中妙有不退轉的程度,這就是天王佛所化的眾生。所以下面再說,
 
經文:「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佛住世,天王佛住世已經是二十中劫,涅槃之後他的正法住世再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全身就是這樣在七寶塔中,「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昨天就都已經說過了,是啊!我們學佛,了解提婆達多已經得佛授記了。想想看,提婆達多,大家認為提婆達多這麼壞,在僧團中破和合眾,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三大逆罪,他已經生陷地獄了。佛陀授記,提婆達多不在,已經是在地獄中,佛陀還是為他授記。這就是要證明人人,所有的眾生,真如永遠不消失,任何一位眾生永遠真如本性永恆,只要真如本性在,因緣會合時,就有那個因緣能夠啟發他。佛度有緣人,有緣人受有緣度,也會發真誠的心。
 
  為什麼提婆達多會受那麼大的記?因為他的因緣很特殊,生生世世都跟著釋迦佛,所以釋迦佛生生世世的法,互相師資,有時候他向他求法,有時候他向他學法。但是提婆達多不論是傳法、學法,無不都是會對釋迦佛有這樣違逆,都有違背,每一次都是這樣,但是法已經深入在八識田中。同樣是在真如本性中已經很豐富存在,只要等待有緣人來度化他,發一念心,他就很快。這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大乘法,真的是不可思議。學法、學道理,要教育我們的,就是希望我們要很清楚,要相信,真如本性眾生具有,沒有消失,絕對不消失,我們要很相信。連提婆達多都能得到這麼大的記,受這麼大的記,比其他弟子時間還要長,所得的還要多。下面這段文,
 
經文:「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
 
經文簡釋:
「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天人所修一切善因喻名為雜華。以香表喻修德。
 
  入塔後,有這麼多,能來供養他。天人所修一切的善因,因為有很多諸天人民,全都用雜花,很莊嚴的花,以及很香的香,這樣來供養。這是表示修過一切善的因,就譬喻為雜華,以花來莊嚴道場。就是譬喻諸天人民在修善法。修善法的人都來獻供。再者,香就是表示修過的德。
 
經文簡釋:
「衣服、瓔珞、幢幡,寶蓋」;衣服表忍辱,瓔珞表智,幢幡表定慧,寶蓋表頂法。
 
  還有「衣服、瓔珞、幢旛、寶蓋」。衣服就表示是忍辱,柔和忍辱衣,這是衣服。瓔珞呢?代表智,分別智。修行除了要忍辱以外,還是要懂得分別,對錯要懂得分別。不是說都不分別,這樣就是無掛礙,不是,是要懂得分別,分別之後凡事要智慧無掛礙,不是通通無掛礙,不是,是要懂得分別。所以瓔珞表達是分別智。幢旛是代表定慧。定,心很堅定,意很專,這如幢旛一樣。寶蓋代表頂法。它是這樣高高在上,遠遠看得到這個法。
經文簡釋:
「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伎樂表四攝法,歌頌表無生法,禮拜折我幔幢,供養懺慳貪業。
 
  「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用這些東西來供養,這是聲音,這是禮樂等等。所以,伎樂,伎就是有很多人在那裡用他的身體,肢體很整齊,用他的身形舞姿,如跳舞的姿態,身體這樣將樂,音樂在那個地方這樣獻供,這表示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我們都大家很清楚,四攝法。歌頌,歌頌就是這樣讚歎,就是表示無生法,我們已經透徹了解了,達到無生法忍;我們一切事情,法都清楚,事物道理完全清楚,這世間的事相物等等,我們都了解。所以不論是人與事有怎樣,我們還是無生法忍,就是一切空寂,沒有什麼好計較,也沒有什麼好起心動念,我們這念心就是空寂無生滅相。
 
  禮拜,就是折我幔幢,恭敬禮拜,這就是要我們要好好地將我慢,人就是因為有我慢,所以使我們煩惱無明不斷不斷叢生上來。供養,這就是表示懺悔慳貪的業。我願意付出,付出還要無所求,因為過去平時我們凡夫都是想要拿進來,想要貪進來我所擁有,但是供養就是我一直要付出,付出、付出無所求。「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下面這段文再說,因為大家都來供養,用這麼莊嚴的場面來供養七寶塔,所以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經文簡釋:
「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成就聲聞,成緣覺果。
 
  我們要很體會,有這麼多修行者已經得到阿羅漢了,也很多的眾生悟辟支佛。成就聲聞,成就緣覺,緣覺果就是辟支佛。所以「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發菩提心,就是發大心,行菩薩道不怕辛苦,就是不退轉。就如釋迦佛,悲心心切,悲憫眾生剛強在惡世中,這個濁世這樣很多很多的苦,苦集這麼多。佛陀為了悲憫,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他發那麼悲切,懇切的心,就是要度眾生。再如何苦他都願意,要他捐出了頭目髓腦他都願意,這一切都是這樣付出,真的是不可思議。
 
經文簡釋:
「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眾生數多,心思口議所不能及。
皆悉發於無上道心,得不退轉。此明授滅後記,謂記天王佛。
 
  所以說,「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不論是為奴做婢都沒有退轉時,這就是大心不退。我們修行都應該要有這樣的心,不只是佛陀,佛陀是這樣,說他過去這樣過來,表達他現在是這樣走過來的。既然佛是這樣做過來,這樣的修行,我們應該就是要學佛所說的法。再者,「眾生數多」,很多人用「心思口議所不能及」。所以不可思議,給你多少的眾生,大家共同用心來思考,你辯才再好,大家來議論一下,到底是為什麼呢?天王佛能夠教這麼多人發大心,這是不可思議,再多的人來討論,都無法討論。大菩提心不退,也無法想,這麼多人共同一心,「皆悉發於無上道心,得不退轉」,這實在是非常難得。
 
  所以我們要了解,天王佛教導的眾生有那麼多,人人都已經發菩薩心了,釋迦牟尼佛,我們《法華經》的過程中,我們也還覺得,為何要發大心的人這麼困難?我們也會這樣想,為何聲聞,就如舍利弗、大迦葉等等,他到了羅漢果就要這樣停下來,為何不要再發大心呢?在佛的僧團大弟子中,佛陀所帶的僧團,多少啊?每次我們若在誦,都差不多是千二百五十人俱,多數的經典。到處的地方,有時候幾千人來聽法,就是這樣而已,是來聽法。但是真正,常常隨在釋迦佛的身邊,說千二百五十人俱,與天王佛比起來怎麼差這麼多呢?釋迦佛已經是這樣這麼懇切用心度化剛強眾生,這個德與天王佛的德有差嗎?差多少呢?沒有。但是我們這個地方,娑婆世界,五趣雜居,五濁惡世,剛強眾生難調伏。天堂眾生不修行,因為享受;地獄眾生無法修行;在畜生道,愚癡;餓鬼道,苦都來不及了,要如何修行呢?人間呢?人間剛強啊,在這個娑婆世界願意修行的人不多啊!所以佛陀他選擇在這個世界來來回回,是永恆的,這個世界眾生不淨化,他就還會不斷再來。所以一直到現在,一直到了彌勒菩薩成佛,那是還很久的時間。
 
  所以在這種堪忍的世間,佛陀願意來這裡度眾生,盼望多少人能夠發大心、立大願呢?所以要知道,我們要學佛陀的心願,在這種濁惡世,堪忍的世間,才更要多用心。要不然在其他的國土,要修行應該很簡單,所以,每一次都是無量數,無量無數,但是娑婆世界就是這樣不容易。我們就是要與佛同樣,將這悲心,就是為苦難眾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所以我們要了解,要能體會提婆達多被授記,已經是他入地獄後的時間,但佛陀還是為他授記,未來可以成佛。當然這裡面還有很深的意義在,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附註】﹝四智﹞
道慧,二、道種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種智。
  釋論二十七解之有多種,或謂因中但有理體,名為道慧,道種慧。果上事理皆滿,名為一切智,一切種智。或言因中之權實,故謂為道慧,道種慧。入空為實慧,入假為權慧。或言果上之權實,故謂為一切智,一切種智。直緣中道,名一切智,雙照二諦,名一切種智。
 
  或言因中之總別,果上之總別也。或言道慧,道種慧是單明權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是複明權實。如是種種釋四智,四智但是三諦之照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月亮 在 周三 3月 01, 2017 6:20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一 12月 19, 2016 8:40 pm

[ 2016年12月19日 上午 5:23] 農曆十一月二十一,56字(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三三)


1. 釋經文: 【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2. 上人偈文:「修行者起念立願,多劫發誓治心地。住於三智具足地,通達明了修諸行,心地無染無障礙。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得無留礙,六度菩薩因行滿。」


3. 「修行者起念立願」:用心聽,修行就是要起念立願,在日常生活中,人人不就是一直在起心動念嗎?但修行者的起心動念與一般人不一樣。凡夫心無不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隨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起念;若修行者,時時顧好心,心對著外面的境界,要好好地啟智,以智慧的觀念來緣這個景觀。


4. 「用心觀法界眾生音」:普天之下,一切聲塵、色塵無不都是法,要用修行者的心來轉念。淨土法門,《阿彌陀經》中就說,哪怕是七寶行樹或鳥叫,無不都是法,草木無不都是在對我們說法,無論鳥叫、貓叫或狗叫,無不都是牠們彼此的語言,是在說是非或說法,我們凡夫不清楚,但修行者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法界眾生的聲音。


5. 「一切聲音,無不是在說法」:十法界中的聲音,我們不知貓、狗或鳥叫是在說什麼;同樣的,有的人類說的話,我們也聽不懂,需經過翻譯,才能聽懂對方原來所說的意思。所以說來,一切聲音無不都是在說法,我們要很了解法界眾生的語言及善惡聲音。


6. 「時時反問自心」:我們要清楚起心動念,無論外面是什麼樣的聲音或境界,我們都要趕緊找回自己的心聲,找回這一念心,要時時問自己:「今天開始,我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早上聽到的法,能對合今日所要面對的人、所要做的事嗎?人、事、物與早上聽到的話,有辦法聚攏嗎?


7. 「人各有習性,應時時懺悔,而非力爭到贏」:法是這樣聽,師父早上才這樣說,但人人各有不同習性。工作應該是要先從地板先掃,還是先擦桌子?前後次序是誰對呢?為了這件事,兩人在爭執,對的人要爭到贏,不對的人不肯認輸,人間就是這樣。而我們若是不對的人,應該要趕緊懺悔,若能這樣,世間都無事;而對的人,他人都向我們懺悔了,就無需再去向別人說:「某某人很愚痴,當時我跟他說這樣,他不聽,後來終於認錯了。」若再這樣去向別人說,本來已經解開的事情,就會再一次彼此傷害。


8. 「修行,應起心立願,是非分明,防非止惡於生活中」:修行者要起心立願,既然修行了,就要立願將習氣去除,要小心防非止惡,這是修行者的本分事,若懂得防非止惡,是非分明,哪怕發生事情,過去就好了,就沒有什麼再傳的是非,這就是真空,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雖然聽起來,這句話、這件事叫做是非,是沒什麼,但都是這樣,一點點事情就變成大事情,這叫做微塵,塵沙不斷累積,所以我們要立願,那怕是微小的事,也得要時時警惕在日常生活中。


9. 「多劫發誓治心地」:佛陀就是這樣做給我們看、教育我們,說給我們聽,我們接收來了,就是要這樣修行,要從微小看入,然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記住,每天聽,每天都要記著,不論是多麼奧妙的法的道理,或是生活的規則,我們全都要記住,要記入心,將種子入意識中,從日常生活中一直到多劫,不只有這輩子,而是要到來生來世。


10. 「多劫發誓治心地」:做任何事都是一個習慣,記性也是一個種子,都是在我們的意識中,所以不只今生此世立願,還要多劫,長長久久,必定要好好地將心地整頓好,不要放任何一粒塵沙在內心。這粒塵沙也是一顆種子,壞的種子就不要放在心地裡,我們要好好治心,治心就是修心,需要長久的時間。


11. 「住於三智具足地,通達明了修諸行」:三智要很具足,若沒有好好地具足三智,無法去體會真實的道理。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若能時時謹慎於生活中,長時間顧好我們這念心,自然具足三智,通達明了諸修行,要從修行的方向走過來,才能將我們走過來的路,再說給別人聽,去教導人人。


12. ★三智:
(一)一切智:乃知一切法之總相。
要知道一切法之總相。世界一切法,在十法界中,六凡四聖,我們全都要了解,這些相是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樣的業,這我們應該要清楚,我們若了解一切智,才能常常警惕自己。


(二)道種智: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
道種智,有一切智,所以我們懂得謹慎與修行,了解要如何去除六凡,追求四聖修行。我們要修行,也要知道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要很清楚該走哪條路,選擇修行的方向,不能差毫釐。


(三)一切種智:佛智,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
一切種智,就是佛智,佛智是「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佛無不圓滿明了。


13. 「轉凡為聖」:凡夫,能轉凡為聖,那就要向聖人的方向走,不能有偏差,且要很清楚要走的道路,一點毫釐都不偏,若能這樣,三智會合叫做一切種智,這就是佛圓明通達。總相,十法界我們都了解,別相呢?要走什麼樣的道路要很清楚,了解後才有辦法度化眾生,且要斷除一切眾生的惑、無明、煩惱,這一切法無不都是佛所知曉,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14. 「心地無染無障礙」:修行要真實修,要好好治心,要沒有煩惱無明或塵沙惑在心裡,無染著,自然就不受障礙。不然每天做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彼此間會有衝突與障礙,所以我們要好好將心整治好,心地無染著,自然與人之間就沒有衝突,就不會去造了障礙的因。


15.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釋迦牟尼佛從多劫以來,都是發誓治心,時時都具足三智,是因為他將這念心顧得好,時時都在記憶過去初發心時,修行的願,不斷就是要求大法。求大法不是利己,而是利他,長久時間,都是為求大法。


16.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得無留礙」:因此他可以對人慈悲,大悲平等觀,無怨親想,對任何事都是感恩,儘管提婆達多累生世來障礙與折磨他,他同樣是感恩心,沒有記恨,永遠都適用善解、感恩,所以得到無漏礙。大法就是這樣教我們,我們同樣要這樣學,因為佛陀是學大法、記大法、求大法,我們也要接受佛陀所說法,要從小處開始,哪怕是小小的事情也要記住,更要用心體會大法。


17. 「六度菩薩因行滿」:大法就是求六度菩薩行因,要具足六波羅密,這不就是寶海梵志那時代所發的願嗎?悲心懇切,未來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調伏,寶海梵志就是要發這樣的願,要很懇切度眾生,他必定要很滿足六度菩薩因行,才有辦法度這麼多剛強難調伏的人。


18. 『一切種智:或言權實智,亦謂道種慧。入空寂為實慧,入假相為權慧。或言果上之權實,故謂為一切智,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權智,或道種慧,這就是智慧。「道種慧」就是「平等慧」,我們不曾說智命,都是說慧命,那就是已經到達體會天體宇宙萬物一體的真理,這是道種慧。


「智慧」:分別智,平等慧,智就是權智,慧是平等慧,若能了解一切皆空,道理看不到、摸不著,但就是有它奧妙的道理存在。「入空寂為實慧」,不只入空,還要在寂中,空中妙有,這叫做實慧。


「入假相為權慧」,佛陀現八相成道在人間,因人間眾生剛強,他要來人間度眾生,所以現假相,從出生嬰兒的相,直到八十歲年老的相,這過程中一切都有相,有事、有物、有時、有空間、有人類,這無不都是假相,運用假相來發揮他的智慧,應機逗教,應時應地,應人逗教,這叫做權慧。


「或言果上之權實,故謂為一切智,一切種智」:到了要證果那過程是權,果上之權,他能回歸到成佛。權實的智慧,故謂一切智,一切種智,都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很用心體會。學佛就是要從有形相、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開口動舌、舉手動足中,這些微小的事情我們都要入微,一直到一大事因緣都不能輕視,要時時很用心,這叫做修行。


19. ★複習經文:【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


天王佛住世已是二十中劫,涅槃之後,他的正法再住世二十中劫,全身都是在七寶塔中。這昨天都已經說過了,想想看,大家認為提婆達多這麼壞,在僧團中破和合眾,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三大逆罪,他已是在地獄中,但佛陀還是為他授記,這就是要證明所有眾生的真如永遠不消失,任何一位眾生的真如本性都是永恆,只要真如本性在,因緣會合時,就有因緣能啟發他,佛度有緣人,有緣人受有緣度,也會發真誠的心。


為何提婆達多會受這麼大的記?因為他的因緣很特殊,生生世世都跟著釋迦佛,互相師資,有時他向他求法,有時他向他學法,但提婆達多無論是傳法或學法,都是會對釋迦佛違逆,每次都這樣,但法已經深入在八識田中,在真如本性中已經豐富存在,只待有緣人來度化他。


大乘法真的是不可思議,學法、學道理,要教育我們的,就是希望我們要很清楚、要相信,真如本性是眾生本具,絕對不消失,我們要很相信。


20. ★釋譯經文:【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天人所修一切善因喻名為雜華。以香表喻修德。


天人所修一切的善因,諸天人民全都用很莊嚴的花、及很香的香來供養,這是譬喻諸天人民在修善法,修善法的人都來獻供;再者,香是表示修過的德。


21. 【衣服、瓔珞、幢旛、寶蓋】:衣服表忍辱。瓔珞表智,幢旛表定慧。寶蓋表頂法。


衣服是表示要忍辱,柔和忍辱衣;瓔珞代表分別智,修行除了要忍辱外,還要懂得分別對錯,分別後,要有智慧、無罣礙;幢旛代表定慧,心很堅定,意很專;寶蓋代表頂法,是這樣高高在上,遠遠看得到這個法。


22. 【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伎樂表四攝法,歌頌表無生法。禮拜折我幔幢,供養懺慳貪業。


【伎樂】:就是有很多人肢體整齊,以身形舞姿獻供,這表示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


【歌頌】:就是這樣讚歎,表示無生法,我們已經透徹了解了,無生法忍,一切的法、事物道理,我們都已完全清楚,所以不論是人或是有怎樣,我們都無生法忍,一切空寂,沒有什麼好計較或起心動念,我們的這念心就是空寂無生滅相。


【禮拜】:就是折我幔幢,恭敬禮拜,人就是因為有我慢,所以不斷叢生無明煩惱。


【供養】:就表示懺悔慳貪的業,要願意付出,付出後還要無所求,因為平時凡夫都是想要貪進來擁有,但供養是要一直付出,付出無所求。


23. 【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成就聲聞,成緣覺果。


要體會,已經有這麼多修行者得到阿羅漢了,也有很多眾生悟辟支佛,成就聲聞,成就緣覺。


24. 【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眾生數多,心思口議所不能及。皆悉發於無上道心,得不退轉。此明授滅後記,謂記天王佛滅度後之果相。提婆達多,得受大記,人心有疑。


發菩提心,就是發大心,行菩薩道不怕辛苦,不退轉。就如釋迦佛,悲心心切,悲憫眾生剛強,在惡世中的苦集這麼多,佛陀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發出這麼懇切的心,就是要度眾生,再如何苦、要他捐出頭目髓腦他都願意,真的是不可思議,不論是為奴做婢都沒有退轉,這就是大心不退。修行都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既然佛陀是這樣修行過來,我們也應該要學佛所說的法。


大家來議論,到底是為什麼,天王佛能教這麼多人發大心?再多的人來,都無法討論,這麼多人共同一心,大菩提心不退,這實在是非常難得。所以我們要了解,天王佛教導的眾生有這麼多,人人都已發菩薩心;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的過程中,我們也還是會想,為何要發大心的人這麼困難?就如舍利弗、大迦葉等等,他們到了羅漢果就這樣停下來,為何不再發大心呢?


每次我們若在誦經文,常隨在釋迦佛身邊,來聽法的,都差不多是千二百五十人俱而已,與天王佛比起來怎麼差這麼多呢?釋迦佛已是這麼懇切用心的度化剛強眾生,這個德與天王佛沒有差別,但因娑婆世界,五趣雜居,五濁惡世,剛強眾生難調伏,願意修行的人不多,所以佛陀選擇這個世界,是永恆的,來來回回,只要這個世界的眾生不淨化,他還是會不斷再來。


25. 「發心立願度眾生」:佛陀願意來這堪忍的世間度眾生,要盼望多少人能發大心,立大願呢?我們要學佛的心願,在這濁惡世、堪忍的世間,我們才要多用心,要與佛同樣,悲心為苦難眾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我們要能體會提婆達多被授記的時間,是他已經入地獄時,但佛陀為他授記將來可成佛,這當中有很深的意義在,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26.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修行者起念立願」,要轉凡為聖,時時注意自已六根對六塵時的起心動念,才有機會啟發智慧,一直很感恩能了解到「智慧」就是「分別智」與「平等慧」,體會蘊含著「大慈悲心」,因為要與佛同樣,悲心為苦難眾生。為求大法的智慧,需要修諸行,心地清淨無染,努力累積六度萬行,「菩薩因行滿」。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12月 21, 2016 5:4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星期一)
 
若是修行者呢?我們要時時顧好我們的心,我們心對著外面的境界,要好好啟智,智,用智慧的觀念來緣這個景觀。普天之下,一切聲塵、色塵無不都是法。很多,要用修行者的心來轉念。在淨土的法門,《阿彌陀經》不就是這麼說嗎?哪怕是七寶行樹,或是鳥在叫,無不是法。是啊!每天我們都在看樹,樹有沒有在對我們說法?有啊,草木無不都都在為我們說法。鳥叫,是不是聲聲都在說法呢?牠們的世界,牠們的語言,不論是鳥叫、貓叫、狗叫,所有的聲音無不都是牠們彼此的語言,是是非或者是說法,我們凡夫不清楚。修行者,我們用心去體會,這就是法界眾生的聲音。
要常常練習聽法界眾生及大自然的聲音,聽出他們在說甚麼法。
舉二個例子:
記得大三的時候,慈幼社幹部訓練營,在北海岸的石門活動中心舉辦,休息的時候,我就坐在海邊,努力聽海的聲音,努力聽海要告訴我們甚麼?
那幾年,我暑假都住在陽明山上,我也會努力觀山、觀日落、看看山要告訴我們甚麼訊息。
我發現,我從很年輕就有這樣的習慣,很感恩。
 
我們要時時問自己:我今天開始,應該做的事是什麼?早上聽到的話,今天我要對的人,所要做的事能夠對合起來嗎?人、事、物和早上聽的話,有辦法能會合過來嗎?
修行版的吾日三省吾身,
我今天開始,應該做的事是什麼?
早上聽到的話,今天我要對的人,所要做的事能夠對合起來嗎?
人、事、物和早上聽的話,有辦法能會合過來嗎?
回答這三題竟然是要:「不論外面是什麼樣的聲音,什麼樣的境界,我們要趕緊找回來自己的心聲,找回我們自己這一念心。」
時時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
 
這叫做微塵、塵沙,塵沙不斷不斷累積累積,小小累積起來。所以我們要立願,哪怕是這麼小的事情,我們也得要時時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事情,這麼輕微,我們也得要小心。我們要長久的時間,「多劫發誓治心地」,佛陀就是這樣。修行者就應該是這樣,佛陀是做給我們看、教育我們,說給我們聽,我們接收了,修行就是這樣,要從這麼微小看入,然後要很長久的時間要記住,要記著,每天聽,每天都要記住,不論法是多麼奧妙的道理,我們要用心記住;或是很簡單,生活的規則,我們全都要記住,就是要記住。
多劫發誓治心地,上人用掃地與擦桌子譬喻,很貼切。治心地就如掃地,要關照到很細微處,因為我有掃地、洗馬桶的經驗,可以深刻了解。
要記住,記住才能入心。
我記得,有一年去新加坡上課,有師姐的心得,竟然是老師說,這個要記起來,我也有這個習慣,希望人人都有這個習慣。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過來的,釋迦牟尼佛時時多劫以來,都是在發誓治心,時時都是具足三智,是因為他將這念心顧得好。如何能顧得好?因為他時時都在念,念過去,這叫做記憶過去,「我初發心那個時候,要修行的願就是這樣。」他有念過去,不斷就是要求大法,求大法就是利他。
讀到上人對於這段的開示時,有一個小小的感動,上人把「我念過去劫」交代的得很清楚,是我沒想到的。誦經時一下子就送過去了,沒想得每一個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品,都有其深刻的意涵,唯有深入經藏,加上名師開示才能真正理解。
 
 
 
修行者起念立願,多劫發誓治心地,
住於三智具足地,通達明了修諸行,心地無染無障礙。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得無留礙,六度菩薩因行滿。
 
  用心聽,修行就是要起念立願,這念心,起心動念,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人的生活,不就是一直在起心動念嗎?這是人人都有。但是修行者的起心動念,與一般人的起心動念不同,凡夫心,無不都是色、聲、香、味、觸,在我們的六根隨境起念;若是修行者呢?我們要時時顧好我們的心,我們心對著外面的境界,要好好啟智,智,用智慧的觀念來緣這個景觀。普天之下,一切聲塵、色塵無不都是法。很多,要用修行者的心來轉念。在淨土的法門,《阿彌陀經》不就是這麼說嗎?哪怕是七寶行樹,或是鳥在叫,無不是法。是啊!每天我們都在看樹,樹有沒有在對我們說法?有啊,草木無不都都在為我們說法。鳥叫,是不是聲聲都在說法呢?牠們的世界,牠們的語言,不論是鳥叫、貓叫、狗叫,所有的聲音無不都是牠們彼此的語言,是是非或者是說法,我們凡夫不清楚。修行者,我們用心去體會,這就是法界眾生的聲音。
 
  十法界中的聲音,不只是鳥、貓、狗叫的,我們不知道牠們在說什麼,同樣是人類,有的人類在說話,我們也聽不懂。同樣是人類,我們也要經過人與人之間翻譯再釋譯,有的要翻譯過好幾次,聽到我們耳裡,才會知道原來他說的意思是什麼。聲音同樣聽到,經過了幾個人翻譯過,都有聽到幾個人的聲音,聽到最後,直接翻成我們的語言,我們才聽懂。所以說來,一切聲音無不都是說法。我們要很了解,法界眾生的語言,善惡聲音,我們要清楚在起心動念,一切的景象、一切的聲音,不論外面是什麼樣的聲音,什麼樣的境界,我們要趕緊找回來自己的心聲,找回我們自己這一念心。我們要時時問自己:我今天開始,應該做的事是什麼?早上聽到的話,今天我要對的人,所要做的事能夠對合起來嗎?人、事、物和早上聽的話,有辦法能會合過來嗎?
 
  法這樣聽,人這樣面對,師父早上才這樣說,各人有各人的習性,習性就是各不相同。我想的,應該要做的工作要先從地板先掃,但是他怎麼從桌子先擦呢?是他對,還是我不對?哎呀!這是他做事的習慣,但是再想想看,怎麼做才對?是要地板先掃好,再來擦桌子才對呢?或者是桌子先擦好,再來掃地?這兩項,大家用心想想看,什麼是對的?兩項都一定要做,前後次序不同。擦桌子的人,他認為:我桌子擦好再來掃地,這樣也一樣啊,桌子是要擦,我只是先擦好再來掃地,你怎麼說我不對?到底這兩個人是哪個對呢?當然是地板先要掃好再來擦桌子,道理很清楚,因為你桌子若先擦好了,再來掃地,它的結果是什麼呢?灰塵還是又飛到桌子上。
 
  為了這件事,是不是兩個人在那裡爭執呢?你說:「我對。」他說他對,對的人要爭到贏,不對的人不肯認輸,人間就是這樣。而我們若是不對的人,應該要趕緊懺悔,「你說的有道理,我應該要學你,我下次先掃地,再來擦桌子。懺悔啊!」「過去就好啦!」若能這樣,世間都無事。或者是,對的人,人家都向我們懺悔了,卻還去向別人說:「某某人很愚癡,明明要先掃地,他先擦桌子,當時我跟他說,他還不聽。後來他終於認錯了。」還需要這樣去向別人說嗎?要還是不必?就不必了。這樣若再去向別人說,本來都已經解開的事情,因為再一次,就彼此傷害,不是傷害兩個人,是三個人,因為後面聽到的人,他就會來告訴他:「你怎麼這樣?」所以變成三個人受傷。
 
  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修行者起心立願,「我既然修行了,要立願將我的習氣去除,平時對、不對,我要很小心,防非止惡,這是我修行者的本分事。我們若懂得防非止惡,是非分明,哪怕是發生事情,過去就好了,沒有什麼再傳的是非。若這樣就是真空,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雖然我們聽起來,這句話、這件事情叫做是非,是沒什麼,但是都是這樣,一點點的事情就是變成大事情。這叫做微塵、塵沙,塵沙不斷不斷累積累積,小小累積起來。所以我們要立願,哪怕是這麼小的事情,我們也得要時時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事情,這麼輕微,我們也得要小心。我們要長久的時間,「多劫發誓治心地」,佛陀就是這樣。修行者就應該是這樣,佛陀是做給我們看、教育我們,說給我們聽,我們接收了,修行就是這樣,要從這麼微小看入,然後要很長久的時間要記住,要記著,每天聽,每天都要記住,不論法是多麼奧妙的道理,我們要用心記住;或是很簡單,生活的規則,我們全都要記住,就是要記住。
 
  這個「記」字入心,那就是種子,這叫做種子。我們的種子入我們的意識來,從日常生活一直到了多劫,不是只有我們這輩子,是來生來世。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個習慣,而且記性也是一個種子,都是在我們的意識中。所以說,「多劫發誓治心地」,不只是今生此世立願,我們還要多劫,長長久久,必定要好好地將我們的心地要整頓好,不要有一粒沙塵放在我們的內心;這粒沙塵也是一顆種子,壞的種子就不要放在我們的心地裡,所以我們要好好治心,治心就是修心,要長久的時間。要「住於三智具足地」,後面會解釋,要住於三智,我們三智要很具足,「通達明了修諸行」。若沒有好好地將三智具足,就無法體會真正真實道理。
 
三智:
一、一切智:乃知一切法之總相。
二、道種智: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
三、一切種智:佛智。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
 
  這三智,第一叫做一切智,就是要「知一切法之總相」。世間一切法,在十法界中,六凡四聖我們全都要去了解,這些相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樣的業報。這我們應該要清楚一切智,我們若了解一切智,我們才能常常警惕自己。
 
  第二、道種智,要「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有一切智,我們懂得謹慎,懂得修行。六凡四聖,要如何去除六凡,要如何追求四聖修行。我們要修行,也要知道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不能差毫釐,選擇修行的方向,我們應該要很清楚,要走哪一條路,我們要很清楚。

 
第三,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那就是佛智,佛智是「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佛無不圓滿明了。不論是一切智,六凡四聖,我們怎麼做才能去除了六凡?凡夫,能轉凡為聖,那就要向聖人的方向走,方向不能偏差。這佛陀清楚,而且要走的道路很清楚,選擇,一點點毫釐都不偏。若能這樣,就會合起來,三智合一叫做一切種智,這是佛通達了,圓明通達,總相別相來分別。總相,十法界我們都了解,別相呢?要走什麼樣的道路要很清楚,了解之後才有辦法來度化眾生,而且要斷除一切眾生的惑、無明、煩惱。這一切法無不都是佛所知曉。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所以,住三智具足地,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在日常的生活中,不離開我們的生活。我們若能這樣,時時很謹慎在我們的生活中,長時間顧好我們這念心,自然這個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我們就很具足。「通達明了修諸行」,這是要從修行的方向走過來,我們才能將我們走過來的路,再說給別人聽,去教導人人。這是「心地無染無障礙」,這也就是我們修行要真實修,心要好好治好,沒有塵沙惑在我們的心裡,沒有煩惱,沒有無明,這我們就要時時心地要治好。所以無染著,自然就不會受障礙。不然每天做事情,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做工作,人多聲音大,要這樣才對,或是這樣才對呢?這都會彼此互相的衝突、障礙。所以我們要好好將心整治好,心地無染著,自然我們與人就沒有衝突,就不會去造了障礙的因。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過來的,釋迦牟尼佛時時多劫以來,都是在發誓治心,時時都是具足三智,是因為他將這念心顧得好。如何能顧得好?因為他時時都在念,念過去,這叫做記憶過去,「我初發心那個時候,要修行的願就是這樣。」他有念過去,不斷就是要求大法,求大法就是利他。這就是大法,不只是利己,還要利他,利己即利他,利他即利己,這就是為求大法,這是長久的時間。所以因為這樣,他可以對人大悲,大悲平等觀,無怨親想,什麼事情「感恩啊!」提婆達多累生累世來障礙他,累生累世來折磨他,他每一時候都是感恩心,沒有記恨。這種怨親平等,無怨無親,就是這樣,永永遠遠就是用善解、感恩,這樣得到無留礙。我們事情過去就好了,過去就沒事了,就不會像擦桌子的、掃地的還去告訴別人;沒有了,這些事情都沒有,小小的事情都沒有,自然就沒有大大的事情。所以大法就是這樣教我們,我們就同樣也要這樣學。因為佛陀是學大法、記大法、求大法,而我們呢?我們就要接受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要從小處開始,哪怕是小小的事情我們也要記住,何況大法呢?我們更要用心體會。
 
  大法就是求六度菩薩行因。菩薩行因,那就是六波羅密要具足,滿足六波羅密,這不就是寶海梵志那個時代,在寶藏佛的時代所發的願嗎?悲心懇切,未來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調伏,寶海梵志就是要發這樣的願,很懇切要去度這些剛強難調伏的眾生,他必定要滿足六波羅密,六度菩薩因行要很滿足,這樣才有辦法度這麼多剛強難調伏的人。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因為佛陀對一切眾生,對一切的道理,都是為了要來教化一切眾生,以「一切種智」。
 
或言權實智,亦謂道種慧。入空寂為實慧,入假相為權慧。或言果上之權實,故謂為一切智,一切種智。
 
  或言「權實智」,亦叫做「道種慧」。剛剛所說的一切種智,權智,或者是道種慧,就是智慧。「道種慧」就是「平等慧」。我們常常說的慧命,我們不曾說智命,我們都說慧命。慧命,那就是已經到達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一體的真理,這是道種慧。「權智」呢?叫做「分別智」。「道種慧」呢?是「平等慧」。平等慧,分別智,智就是權智,慧呢?就是平等慧,所以「入空寂為實慧」,我們若能了解一切皆空,道理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它就是有奧妙的道理存在。所以我們若能體會「入空寂為實慧」。空,不只是入空,還要在寂,妙中,空中妙有,這叫做實慧。入假相為權慧」,假相,佛陀現八相成道在人間,因為人間眾生剛強,他要來人間度眾生,所以就這樣現假相,從出生嬰兒的相,一直到八十歲年老的相,這個過程中,從幼小,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過程都一切有相,有事、有物、有時、有空間、有人類,這無不都是假相,運用假相來發揮他的智慧,應機逗教,應時應地,應人逗教,這叫做權慧,這是入假相為權慧。
 
  所以「或言果上之權實」,要到了證果那個過程是權,果上之權,他能回歸到成佛。權實的智慧,故謂一切智,一切種智,就是都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學佛就是要這樣,從很微小,有形相,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相處,開口動舌,舉手動足中,這麼小的事情我們都要入微,一直到了一大事因緣都不能輕視。所以我們要時時很用心,這叫做修行。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就這樣這麼多的眾生,從聲聞一直到緣覺,從緣覺,很多很多無量數,再發無上菩提心,那就是菩薩再發大心,這樣一直到了無生忍,也就是要一切皆空,空中妙有不退轉的程度,這就是天王佛所化的眾生。所以下面再說,
 
經文:「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佛住世,天王佛住世已經是二十中劫,涅槃之後他的正法住世再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全身就是這樣在七寶塔中,「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昨天就都已經說過了,是啊!我們學佛,了解提婆達多已經得佛授記了。想想看,提婆達多,大家認為提婆達多這麼壞,在僧團中破和合眾,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三大逆罪,他已經生陷地獄了。佛陀授記,提婆達多不在,已經是在地獄中,佛陀還是為他授記。這就是要證明人人,所有的眾生,真如永遠不消失,任何一位眾生永遠真如本性永恆,只要真如本性在,因緣會合時,就有那個因緣能夠啟發他。佛度有緣人,有緣人受有緣度,也會發真誠的心。
 
  為什麼提婆達多會受那麼大的記?因為他的因緣很特殊,生生世世都跟著釋迦佛,所以釋迦佛生生世世的法,互相師資,有時候他向他求法,有時候他向他學法。但是提婆達多不論是傳法、學法,無不都是會對釋迦佛有這樣違逆,都有違背,每一次都是這樣,但是法已經深入在八識田中。同樣是在真如本性中已經很豐富存在,只要等待有緣人來度化他,發一念心,他就很快。這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大乘法,真的是不可思議。學法、學道理,要教育我們的,就是希望我們要很清楚,要相信,真如本性眾生具有,沒有消失,絕對不消失,我們要很相信。連提婆達多都能得到這麼大的記,受這麼大的記,比其他弟子時間還要長,所得的還要多。下面這段文,
 
經文:「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
 
經文簡釋:
「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天人所修一切善因喻名為雜華。以香表喻修德。
 
  入塔後,有這麼多,能來供養他。天人所修一切的善因,因為有很多諸天人民,全都用雜花,很莊嚴的花,以及很香的香,這樣來供養。這是表示修過一切善的因,就譬喻為雜華,以花來莊嚴道場。就是譬喻諸天人民在修善法。修善法的人都來獻供。再者,香就是表示修過的德。
 
經文簡釋:
「衣服、瓔珞、幢幡,寶蓋」;衣服表忍辱,瓔珞表智,幢幡表定慧,寶蓋表頂法。
 
  還有「衣服、瓔珞、幢旛、寶蓋」。衣服就表示是忍辱,柔和忍辱衣,這是衣服。瓔珞呢?代表智,分別智。修行除了要忍辱以外,還是要懂得分別,對錯要懂得分別。不是說都不分別,這樣就是無掛礙,不是,是要懂得分別,分別之後凡事要智慧無掛礙,不是通通無掛礙,不是,是要懂得分別。所以瓔珞表達是分別智。幢旛是代表定慧。定,心很堅定,意很專,這如幢旛一樣。寶蓋代表頂法。它是這樣高高在上,遠遠看得到這個法。
經文簡釋:
「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伎樂表四攝法,歌頌表無生法,禮拜折我幔幢,供養懺慳貪業。
 
  「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用這些東西來供養,這是聲音,這是禮樂等等。所以,伎樂,伎就是有很多人在那裡用他的身體,肢體很整齊,用他的身形舞姿,如跳舞的姿態,身體這樣將樂,音樂在那個地方這樣獻供,這表示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我們都大家很清楚,四攝法。歌頌,歌頌就是這樣讚歎,就是表示無生法,我們已經透徹了解了,達到無生法忍;我們一切事情,法都清楚,事物道理完全清楚,這世間的事相物等等,我們都了解。所以不論是人與事有怎樣,我們還是無生法忍,就是一切空寂,沒有什麼好計較,也沒有什麼好起心動念,我們這念心就是空寂無生滅相。
 
  禮拜,就是折我幔幢,恭敬禮拜,這就是要我們要好好地將我慢,人就是因為有我慢,所以使我們煩惱無明不斷不斷叢生上來。供養,這就是表示懺悔慳貪的業。我願意付出,付出還要無所求,因為過去平時我們凡夫都是想要拿進來,想要貪進來我所擁有,但是供養就是我一直要付出,付出、付出無所求。「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下面這段文再說,因為大家都來供養,用這麼莊嚴的場面來供養七寶塔,所以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經文簡釋:
「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成就聲聞,成緣覺果。
 
  我們要很體會,有這麼多修行者已經得到阿羅漢了,也很多的眾生悟辟支佛。成就聲聞,成就緣覺,緣覺果就是辟支佛。所以「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發菩提心,就是發大心,行菩薩道不怕辛苦,就是不退轉。就如釋迦佛,悲心心切,悲憫眾生剛強在惡世中,這個濁世這樣很多很多的苦,苦集這麼多。佛陀為了悲憫,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他發那麼悲切,懇切的心,就是要度眾生。再如何苦他都願意,要他捐出了頭目髓腦他都願意,這一切都是這樣付出,真的是不可思議。
 
經文簡釋:
「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眾生數多,心思口議所不能及。
皆悉發於無上道心,得不退轉。此明授滅後記,謂記天王佛。

 
  所以說,「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不論是為奴做婢都沒有退轉時,這就是大心不退。我們修行都應該要有這樣的心,不只是佛陀,佛陀是這樣,說他過去這樣過來,表達他現在是這樣走過來的。既然佛是這樣做過來,這樣的修行,我們應該就是要學佛所說的法。再者,「眾生數多」,很多人用「心思口議所不能及」。所以不可思議,給你多少的眾生,大家共同用心來思考,你辯才再好,大家來議論一下,到底是為什麼呢?天王佛能夠教這麼多人發大心,這是不可思議,再多的人來討論,都無法討論。大菩提心不退,也無法想,這麼多人共同一心,「皆悉發於無上道心,得不退轉」,這實在是非常難得。
 
  所以我們要了解,天王佛教導的眾生有那麼多,人人都已經發菩薩心了,釋迦牟尼佛,我們《法華經》的過程中,我們也還覺得,為何要發大心的人這麼困難?我們也會這樣想,為何聲聞,就如舍利弗、大迦葉等等,他到了羅漢果就要這樣停下來,為何不要再發大心呢?在佛的僧團大弟子中,佛陀所帶的僧團,多少啊?每次我們若在誦,都差不多是千二百五十人俱,多數的經典。到處的地方,有時候幾千人來聽法,就是這樣而已,是來聽法。但是真正,常常隨在釋迦佛的身邊,說千二百五十人俱,與天王佛比起來怎麼差這麼多呢?釋迦佛已經是這樣這麼懇切用心度化剛強眾生,這個德與天王佛的德有差嗎?差多少呢?沒有。但是我們這個地方,娑婆世界,五趣雜居,五濁惡世,剛強眾生難調伏。天堂眾生不修行,因為享受;地獄眾生無法修行;在畜生道,愚癡;餓鬼道,苦都來不及了,要如何修行呢?人間呢?人間剛強啊,在這個娑婆世界願意修行的人不多啊!所以佛陀他選擇在這個世界來來回回,是永恆的,這個世界眾生不淨化,他就還會不斷再來。所以一直到現在,一直到了彌勒菩薩成佛,那是還很久的時間。
 
  所以在這種堪忍的世間,佛陀願意來這裡度眾生,盼望多少人能夠發大心、立大願呢?所以要知道,我們要學佛陀的心願,在這種濁惡世,堪忍的世間,才更要多用心。要不然在其他的國土,要修行應該很簡單,所以,每一次都是無量數,無量無數,但是娑婆世界就是這樣不容易。我們就是要與佛同樣,將這悲心,就是為苦難眾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所以我們要了解,要能體會提婆達多被授記,已經是他入地獄後的時間,但佛陀還是為他授記,未來可以成佛。當然這裡面還有很深的意義在,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附註】﹝四智﹞
道慧,二、道種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種智。
  釋論二十七解之有多種,或謂因中但有理體,名為道慧,道種慧。果上事理皆滿,名為一切智,一切種智。或言因中之權實,故謂為道慧,道種慧。入空為實慧,入假為權慧。或言果上之權實,故謂為一切智,一切種智。直緣中道,名一切智,雙照二諦,名一切種智。
 
  或言因中之總別,果上之總別也。或言道慧,道種慧是單明權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是複明權實。如是種種釋四智,四智但是三諦之照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12/19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