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聞經信行,不墮三途而生三善處,
如蓮華化生,淨無染垢,信實無疑;
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
悟大乘一實平等,生佛無怨親想。
要很用心,我們聽經就是要有信,要有信、願、行,聽經,我們若不能起信心,我們怎有辦法發願呢?我們若不發願,怎有辦法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聽經,很重要就是信。所以常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若有信,才是我們道的源頭,我們若沒有信,就無法接受法,法的源頭要怎麼來,我們有想要去了解嗎?所以聽經一定要信,深信,聽法,聽入心來,自然經就會慢慢給我們這條路,讓我們向前去找出了理的源頭;道理的源頭,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要了解真如本性,就要從聽經開始。聽經,我們要信,信為道源功德母,才能常常培養我們的真善根,那個善根我們才能不斷培養出來,所以要有信,有信才能立願,立願才能身體力行。所以聞經,信、願、行,我們這條路,就一定走在善的道路,既然走在善的道路,絕對不會墮入三途。路走對了,所走的是菩薩道,不會走到三途惡道去,所以我們走的,生三善道。起碼一般的人聽法,相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生三善處」,這是一定的道理。
而我們若是很用功在修行,煩惱去除,無明障礙消除,若這樣,心中無染著,那就如蓮花,心清淨,無染垢,沒有煩惱無明,我們的心自然「如蓮華化生」,生在蓮花池中,雖然蓮花下面有污泥,但是蓮花是乾淨的,不會受污泥污染,化生在蓮花。這是一個譬喻,就是我們的心若清淨,就算在五濁惡世,在人群中,我們的心還是自清淨,因我們心,淨無染垢。若能常常能保持這樣,就能「信實無疑」,一定要相信,相信佛教,佛陀所教育的道理,我們要信受奉行,好好保持好我們這念心,要清淨,不要讓煩惱無明來染著我們。要像蓮花化生,隔離污泥,所以我們必定要相信無疑,若能這樣,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要「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就是真如平等。更加要相信的,我們若能心如蓮花,清淨無染著,我們更加要透徹了解《妙法蓮華經》,佛陀所講的經這麼的多,那個精華、最妙的法,就在《法華經》中,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是道源,道源功德母,最精的精髓,就是在《妙法華經》。這《妙法華經》,它的諦理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我們真如本性是最平等,不是只有好人有而己,是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不只是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一切眾生皆有真如本性,與佛平等,當然也與我們平等。不只是佛、眾生都有真如本性,任何天地萬物,都有它的真如道理、物理存在,這是含括了一切。《妙法華經》的道理,山河大地皆有情,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提婆達多品>這一品,我們真的要很特殊的去用心,才有辦法悟出「大乘一實平等」。眾生、心、佛,全都平等,所以「生佛無怨親想」。你要對誰有怨呢?我們人生不斷在循環輪迴,今生你的仇人,說不定過去生中是你至親所愛的人;今生你所愛的人,說不定來生是你所怨的仇人,也說不定啊!人與人之間,有一點點的觀念偏差,那個種子,無明,就已經注入我們的八識田中。這個誤解,人與人之間,一點點觀念偏差,互相錯誤的解釋,這樣說不定他的心對我們有一點的恨,我們不知逆,來生來世,那一點點的恨就是在來生世。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某某人(甲)的什麼事,對某某人(乙)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到底是什麼事呢?裡面有原因,原來某某人(乙)的過去有一點讓某某人(甲)誤解,一直放在心中,他(甲)不信某某人,所以現在最緊要的關頭,這個不相信,一句的偏差,就對某某人(乙)造成很大的傷害。
這也常常聽到,都是一點點的偏差。所以說,我們應該對人不要有怨親想。既然修行了,既然學佛了,儘量煩惱無明要去除,那就是愛恨情仇,這些都要滅掉。「人人好,人人我都要和你結好緣,我對任何人都沒有成見。」我們若能今生此世,就來訓練這樣,對人沒成見,不要有怨親。雖然是這樣,但是也得要知道做人的方法,不是沒有方法,沒有成見。我們從內心對任何一人都不要有愛恨情仇,愛,要真誠的愛,任何一個人的錯誤,不斷不斷的犯錯,習氣不對,但是,做事情我們就要不斷提醒,對這個人能說這個話,不能說這話,是時候嗎?還是不是時候?我們對他沒成見,但是這做事情時要方法。
這就是有時候會叮嚀,人與人之間,這人的習氣是這樣,你要了解他,及他說話等等。所以說,人若圓,事就圓;事圓,人圓,理才會圓,我們才不會又在人間怨恨情仇,才沒有這些事情再糾結。平時就要訓練得沒有這些,但是做人一定要有方法,要知道要如何修行才能悟出了大乘一實平等這個道理,這是要真修行者,要很有修養,去體會人性,去體會事物道理,才有辦法在這大乘一實的道理都看成平等。包括山河大地,有情與無情全都是平等,何況眾生與佛呢?哪有什麼怨親好去分別呢?當然,這要很超越,很有智慧,就像佛一樣,佛有這樣的修行,所以他能夠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愛,是真誠的愛,不是有欲念的愛,是完全真誠的愛。所以既然真誠的愛,這念心就如虛空一樣,所以對眾生全都是包容的,這才是真正的大愛,自然他就無怨親想。就如我們這一品,<提婆達多品>,大家一直無法了解,要將它解釋得很清楚,簡單又明瞭,很不簡單,實在是很難解,因為它難解,所以就難得體會。
以經中得佛記者,皆是隨順佛教行,而提婆常違佛教,
於教團中破和合,更亦得佛授大記,顯大乘妙法精髓,
明佛為統攝群生,堪忍五濁惡世時,
剛強眾生不漏度,使皆導歸向佛智。
所以「以經中得佛記者,皆是隨順佛教行」,在這部經中,就得佛授記的人,過去很多品中,能夠得佛授記的人都是隨順佛學,佛陀如何教育他,他隨順佛陀的教育,身體力行,佛陀為他們授記。這是真實,大家能夠相信,因為這些弟子有聽佛的教育,是真正有在修行的人,實至名歸,順理成章,這樣大家能接受。但是,「而提婆常違佛教,於教團中破和合,更亦得佛授大記」,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違背佛陀的教育,而且在教團中也是破和合僧,反叛了佛的教團,反叛了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竟然在提婆達多生陷地獄這當中,還是為提婆達多授大記,這個道理是要怎麼說得通呢?很難通。不過,我們若對大乘佛教的道理,大乘法我們全都能體會,深信了解,大乘法如虛空法界一樣,包容一切,相信佛陀所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不分好壞人,不只是人人,一切眾生,不只是一切眾生,有情與無情,山河大地,佛陀認為這都是道理,都有他的真理存在。如何能成高山?高山裡面含藏著什麼東西?裡面有不同的含藏,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含藏,裡面的物質道理存在,這就是理,就是道理。
所以「顯大乘妙法精髓」。佛授提婆達多的記,應該我們就是要知道,佛陀已經在顯大乘妙法的精髓。大乘法,佛法的精髓就是在這裡,所有包含天地萬物,都有它的生理、物理,生物道理都具足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如何了解,我們要很清楚了解。佛陀「明佛為統攝群生,堪忍五濁惡世時」。佛陀說提婆達多,就是要告訴大家要怨親平等,不要有記恨心,怨恨情仇都完全要去除。就像佛陀現示人間,堪忍一切,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佛陀都願意堪忍。人間所受的堪忍算什麼呢?地獄中剝皮拖火車,他都願意代替人做。像這樣,這是典範修行者,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這已經很明顯,佛陀示典範就是要統攝群生。群生,在這堪忍的五濁惡世很剛強,佛陀顯這樣的道理,就是要做我們眾生的典範,所以叫做「堪忍五濁惡世時」。
為了要統攝這些眾生,所以佛陀在提婆達多犯了這三大逆罪,生陷地獄這個時間,來為他授記。你看,這就是佛陀把握這個時候用事來顯理。所以「剛強眾生不漏度」,五濁惡世的眾生,佛陀一個都不漏,他就是要度化這些眾生。「使皆導歸向佛智」,這是佛的慈悲,所以佛稱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佛陀是「四生慈父」。
授提婆記,妙難思,表心法空寂本然,
安忍不動,無怨親,無微塵,痕跡染著,
徹了大乘真如法,本無生滅無有漏,
空性遍虛空法界,妙有法髓實妙用,
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
各位,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佛心,我們若能體會佛心,大乘佛法,我們就無疑。所以授提婆達多記,雖然是微妙,「妙難思」,其實裡面所含的道理是很微妙,妙難思,要怎麼去解釋它,要怎麼去相信它呢?就要苦口婆心,要一次再一次,大家要用心來體會。所以「表心法空寂本然」。大家學佛,我們真的要去體會我們的心、法本來空寂。叫大家多用心,大家難道不會去想:師父叫我們多用心,心在哪裡呢?心在哪裡啊?都不曾有人問出來。心就是真理,我們要好好用道理,要去體會道理,體會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與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道理有沒有啟發?是不是有契合在一起呢?這就是要大家多用心。
所以,心就是理,理就是無體相,所以法就是心。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就是空寂,這是很自然的,「本然」,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人人現在在人間,人間苦難偏多,佛陀說法就是這樣,苦、集、滅、道,苦難偏多。我們這些道理若能了解,「心法空寂本然」,我們若能這樣,全都了解,自然我們就能「安忍不動」,那就沒有怨親想了。來到人間,苦在哪裡?苦在煩惱啊!苦在煩惱是人與人互相產生出來,我們若能了解,心法空寂,很自然的事情,自然我們的心就安下來了,自然心就不會受到人與人之間來產生種種的煩惱,讓我們苦惱,看開一點。所以「安忍不動,無怨親」,自然就沒有怨親想了。所以「無微塵,痕跡染著」,我們若能這樣,就沒有這樣一點點的微塵、痕跡來染著我們,沒有了。
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來染著我們,我們自然「徹了大乘真如法」。心若不受這些人我是非,種種來困擾我們,自然就沒有什麼樣,來染著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心就明亮起來,自然就能透徹了解大乘真如的道理,法源回歸到我們原來空寂本然的法源,我們就回歸回去了。所以「本無生滅無有漏」。原來我們的心,本來就沒有生滅,本來我們就是與佛同等,入大涅槃,無生無滅。佛陀的大涅槃就是這樣「安忍不動,無怨親」,佛陀的大涅槃是「心法空寂本然」,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就能夠這樣完全沒有這些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所以「本無生滅無有漏」,道理本來就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原來清淨真如本性,就是被我們的煩惱將我們漏掉了。
煩惱,真如的法,煩惱將我們掩蓋,「漏」,就叫做煩惱,遮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我們無法去體會道理住在人心,這很簡單,大家常常說的話,但是道理,我們常常不清楚,這就是「有漏」。所以我們「本無生滅無有漏」,我們本來法就住在我們的心,但是我們「空性遍虛空法界,妙有法髓實妙用」。我們現在應該要好好透徹了解,透徹了解「空性遍虛空法界」,我們的心跟這樣一樣,但是「真空」是「妙有法髓」,是讓我們真實妙用。我們每天生活得健健康康,是我們身體裡的血液循環很正常,血的循環很健康,血循環,讓我們很實用,所以我們人人的身體這樣健康。所以「妙有法髓實妙用」。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天地宇宙之間,一切理順,天下平安。假使氣候不調和,天地間不調和,人事間不調和等等,那就是天地,大乾坤有毛病了,那就是苦啊!
我們現在能「空性遍虛空法界」,這個空性,當中「妙有法髓實妙用」,就是這樣在循環真實用在。所以我們現在講法,只不過是「藉事法則設教規」,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藉事法則,藉事,用法則來設教規,來教育我們。所以「用理諦顯妙真如」,用道理這樣來顯出了妙真如。人人本具,道理住在人心,要讓我們回歸了解道理。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是「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這是佛陀的用心,我們要真真正正要去體會。好,我們要趕快來看,前面經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前面說那麼長,就是要讓大家心去除疑,應該要相信,這是大乘的道理,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講《法華經》,無不都是藉事來顯理,藉法則來顯出了真諦的道理出來。所以大乘法,真如本性,人人本具,善惡都具足,有真如本性,我們要相信。只要他有這個真如本性存在,總有機會成佛。惡人也會改過,多少從監獄出來,現在回過頭來換他道理入心,講道理給人聽,像這樣的人也不少。所以我們要相信,〈提婆達多品〉在《法華經》裡,佛陀為他授記,我們要相信。所以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不要生疑惑。
經文:「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經文簡釋:
「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以信願行持是經故,不墮三惡道,得生十方諸佛之前。
「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所生處,即能常得聞是妙法華經。
若能這樣「淨心信敬」,自然我們就「不墮地獄、餓鬼、畜生道,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我們就能這樣,不墮落三途,能生在善處。十方,甚至能生在與佛同世,與佛同處,所以「常聞此經」。我們能常常與佛同世,又能常常聽到這本經,只要你好好信受,〈提婆達多品〉不要懷疑,要真實信受,不是勉強,是真實去透徹了解它內涵的道理,你若能解得開,自然不會再在惡道中,永遠生在善處,永遠都能遇到佛出世時,甚至聽佛說法,再聽《法華經》不斷。能遇佛出世不容易,能聽《法華經》更是很困難,所以我們能夠…能遇到這樣的時候。
經文簡釋: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生天上,或生人間,得受勝妙五欲之樂。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這就是完全這樣告訴我們,我們要相信,以信願行來持誦,如法修行這部經。若能這樣,真的就能「不墮三惡道,得生十方諸佛之前」能生十方諸佛的面前,這是佛陀這樣告訴我們,我們也要這樣相信。「所生之處,常聞此經」。不只是與佛同世,又能很靠近佛,而且能常常聽到這部經,那就是《法華經》。「若生天上,或生人間」,能「受勝妙樂」,在人中,或是天,人天中都能受妙樂。當然,我們學佛不希望只生天而已,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行菩薩道的盡頭是成佛。不過一般的人若能不墮三途,時常在人天中,更有機會接近佛法,這就是在三善道裡。所以「若生天上,或生人間,得受勝妙五欲之樂」。不是為了貪五欲樂,但是總是比墮地獄好,生在人間可以不受苦難,這也是信這部經無疑念,也有這樣的功德在。
經文簡釋:
「若在佛前,蓮華化生」;生佛土者,不處胎藏,而化生蓮華中。譬喻蓮華不染泥。
「若在佛前,蓮華化生」。假使生在佛的面前,能夠蓮花化生,意思就是說,心很清淨,不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我們的心還是如蓮花,不受污泥染著,我們的心那麼清淨,譬喻蓮花化生。尤其是以淨土法門來說,捨此投彼,就是蓮花化生。但是,我們的心願就是再來人間,心無染著,這樣常常抱持著清淨心,很明徹的記憶,就是求妙法。這幾天,一直向大家強調,要有很明徹的記憶,就是求妙法,生生世世不要忘了,這就要保持著這分清淨心。「不處胎藏,而化生蓮華中」。這譬喻蓮花不染泥,這是一個譬喻,譬喻蓮花沒有染在污泥中,這就是我們的心,用我們的心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心淨化,自然別人的心就可以淨化。我們常常說要淨化人心,要淨化人心,就是要從我們的內心開始。
*以上顯明,提婆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竟。
「以上顯明,提婆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竟」。所以這段經文是在顯明了提婆達多他通徹經典,他一定是通徹經典的,因生生世世與佛同世,雖然他不受佛教,但是他聽佛的理,聽釋迦牟尼佛的教理,只是他的心、習氣,反叛佛,所以有那一分,那種貪、瞋、癡,這種習氣還未除。五濁,五毒──貪、瞋、癡、慢、疑,這種的習氣就是帶著,生生世世都是有帶著這種貪、瞋、癡、慢、疑這個習氣。所以,我們剛才就說了,要有明徹的記憶,就是要記憶妙法,要求妙法,這也是在記憶中,也是在我們的心識,心的種子,那個意識中,這個明徹的記憶在心的種子裡,那個貪、瞋、癡,同樣也是在心的種子裡,所以,這就是習氣。儘管他很聰明,聽經,了解,但是那個貪、瞋、癡,習氣未除,所以就常常都是這樣在違背佛,反叛佛,生生世世。但是,一方面他已經通達經法了,提婆達多通達經法。
所以說,有些學問很高的人,教授、博士等,犯罪的也不少呢!心理犯罪也不少呢!不是說懂道理了,就全都是好人。有的人沒讀書,什麼道理,他都說:「我不懂理,我不識字。」「不識字,沒關係,懂理就好。」「我沒讀書呢!」「沒讀書,沒關係啦!只要你了解事情就好了。」是啊!事若能了解,道理就了解。若光是說文字,執著在那個文字相,說名稱學問,這種名稱學問,只是讓我們所知障,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障礙,要再去拿什麼學位?我的學位有多高又多高,學位多高又是如何?道理不懂,你的學位多高又是如何?德行未修,讓你說這些道理你都懂了,但是你的德行未修,又是如何。所以,提婆達多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育,我一直感覺到,提婆達多,我們也要…應該要感恩他,有了提婆達多,讓我們體會很多,現這種的形象,這種大逆,這種的大惡,讓我們能顯出了佛陀那個大善,順天理的法則,我們才能了解,順天理的法則是對人類多麼大的貢獻。順天理,自然四大調和,人心調和,一切道理都順,對人間來說,是多麼幸福的事情。若是逆理,逆理,那就是現在常常在看的,世間苦難真是苦啊!無常的事情很多,遇到無常的事情要怎麼辦?就是要道理透徹了解。
每天早上如果看到阿蝦師姑,笑咪咪地,就來頂禮一下,看她都沒有煩惱。兒子在醫院裡,尤其是忽然間中風,好好的一個人,其實,也是這麼好的人,在慈濟裡也是很殷勤精進,也很付出,不是年紀很大,怎麼會忽然間中風了?這一中風下去,這麼長久的時間,很危急將他(搶)救,但是到現在,要恢復,很慢啊!一開始的時候,我就很擔心,這個老人家會擔憂嗎?當然她應該是擔憂,但是每天讓我看到的,都是這樣笑咪咪,很安然,真的是安然,真的自在。這就是修養啊!道理看開了,自然她就沒有現出煩惱、苦啊,就沒有了,她沒有這些事情,所以她就是那麼的安然自在。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用心來體會,法是要如何走,如何走的法才是通達道理。若是有的人,稍微碰到一點無常,就覺得:我都做得這麼好了,我也在修行了,我的兒子也都做好事,怎麼可以這樣!幾年前才一個兒子這樣往生了,怎麼現在又一個兒子會這樣呢?說不定有的人也會一直跟她說:「你難道不會擔心嗎?你不會……」但是她說:「這自然的啊!因緣就是這樣啊!」看得開,就是這樣。這是藉事相來了解道理原來就是這樣,真理就是這樣,我們還要埋怨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通達道理,通達經典,就要真正去體會道理;體會道理,自己做得到,這就是真正是用身教說法。
每次我若是看到她,我就自己自我警惕,這麼安然,安忍自在,實在不容易,是真實的修行者。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來幫助提婆達多未來能成道,他雖然現在墮落地獄了,但是,他有盡期,將來要幫助他成佛的,也是釋迦佛,將來也是能幫助他。總而言之,因緣啊!毫釐不差錯,我們要很相信,徹底相信,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