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12月 21, 2016 5:32 pm

20161221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聞經信行,不墮三途而生三善處,
如蓮華化生,淨無染垢,信實無疑;
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
悟大乘一實平等,生佛無怨親想。
 
  要很用心,我們聽經就是要有信,要有信、願、行,聽經,我們若不能起信心,我們怎有辦法發願呢?我們若不發願,怎有辦法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聽經,很重要就是信。所以常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若有信,才是我們道的源頭,我們若沒有信,就無法接受法,法的源頭要怎麼來,我們有想要去了解嗎?所以聽經一定要信,深信,聽法,聽入心來,自然經就會慢慢給我們這條路,讓我們向前去找出了理的源頭;道理的源頭,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要了解真如本性,就要從聽經開始。聽經,我們要信,信為道源功德母,才能常常培養我們的真善根,那個善根我們才能不斷培養出來,所以要有信,有信才能立願,立願才能身體力行。所以聞經,信、願、行,我們這條路,就一定走在善的道路,既然走在善的道路,絕對不會墮入三途。路走對了,所走的是菩薩道,不會走到三途惡道去,所以我們走的,生三善道。起碼一般的人聽法,相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生三善處」,這是一定的道理。
 
  而我們若是很用功在修行,煩惱去除,無明障礙消除,若這樣,心中無染著,那就如蓮花,心清淨,無染垢,沒有煩惱無明,我們的心自然「如蓮華化生」,生在蓮花池中,雖然蓮花下面有污泥,但是蓮花是乾淨的,不會受污泥污染,化生在蓮花。這是一個譬喻,就是我們的心若清淨,就算在五濁惡世,在人群中,我們的心還是自清淨,因我們心,淨無染垢。若能常常能保持這樣,就能「信實無疑」,一定要相信,相信佛教,佛陀所教育的道理,我們要信受奉行,好好保持好我們這念心,要清淨,不要讓煩惱無明來染著我們。要像蓮花化生,隔離污泥,所以我們必定要相信無疑,若能這樣,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要「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就是真如平等。更加要相信的,我們若能心如蓮花,清淨無染著,我們更加要透徹了解《妙法蓮華經》,佛陀所講的經這麼的多,那個精華、最妙的法,就在《法華經》中,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是道源,道源功德母,最精的精髓,就是在《妙法華經》。這《妙法華經》,它的諦理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我們真如本性是最平等,不是只有好人有而己,是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不只是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一切眾生皆有真如本性,與佛平等,當然也與我們平等。不只是佛、眾生都有真如本性,任何天地萬物,都有它的真如道理、物理存在,這是含括了一切。《妙法華經》的道理,山河大地皆有情,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提婆達多品>這一品,我們真的要很特殊的去用心,才有辦法悟出「大乘一實平等」。眾生、心、佛,全都平等,所以「生佛無怨親想」。你要對誰有怨呢?我們人生不斷在循環輪迴,今生你的仇人,說不定過去生中是你至親所愛的人;今生你所愛的人,說不定來生是你所怨的仇人,也說不定啊!人與人之間,有一點點的觀念偏差,那個種子,無明,就已經注入我們的八識田中。這個誤解,人與人之間,一點點觀念偏差,互相錯誤的解釋,這樣說不定他的心對我們有一點的恨,我們不知逆,來生來世,那一點點的恨就是在來生世。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某某人(甲)的什麼事,對某某人(乙)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到底是什麼事呢?裡面有原因,原來某某人(乙)的過去有一點讓某某人(甲)誤解,一直放在心中,他(甲)不信某某人,所以現在最緊要的關頭,這個不相信,一句的偏差,就對某某人(乙)造成很大的傷害。
 
  這也常常聽到,都是一點點的偏差。所以說,我們應該對人不要有怨親想。既然修行了,既然學佛了,儘量煩惱無明要去除,那就是愛恨情仇,這些都要滅掉。「人人好,人人我都要和你結好緣,我對任何人都沒有成見。」我們若能今生此世,就來訓練這樣,對人沒成見,不要有怨親。雖然是這樣,但是也得要知道做人的方法,不是沒有方法,沒有成見。我們從內心對任何一人都不要有愛恨情仇,愛,要真誠的愛,任何一個人的錯誤,不斷不斷的犯錯,習氣不對,但是,做事情我們就要不斷提醒,對這個人能說這個話,不能說這話,是時候嗎?還是不是時候?我們對他沒成見,但是這做事情時要方法。
 
  這就是有時候會叮嚀,人與人之間,這人的習氣是這樣,你要了解他,及他說話等等。所以說,人若圓,事就圓;事圓,人圓,理才會圓,我們才不會又在人間怨恨情仇,才沒有這些事情再糾結。平時就要訓練得沒有這些,但是做人一定要有方法,要知道要如何修行才能悟出了大乘一實平等這個道理,這是要真修行者,要很有修養,去體會人性,去體會事物道理,才有辦法在這大乘一實的道理都看成平等。包括山河大地,有情與無情全都是平等,何況眾生與佛呢?哪有什麼怨親好去分別呢?當然,這要很超越,很有智慧,就像佛一樣,佛有這樣的修行,所以他能夠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愛,是真誠的愛,不是有欲念的愛,是完全真誠的愛。所以既然真誠的愛,這念心就如虛空一樣,所以對眾生全都是包容的,這才是真正的大愛,自然他就無怨親想。就如我們這一品,<提婆達多品>,大家一直無法了解,要將它解釋得很清楚,簡單又明瞭,很不簡單,實在是很難解,因為它難解,所以就難得體會。
 
以經中得佛記者,皆是隨順佛教行,而提婆常違佛教,
於教團中破和合,更亦得佛授大記,顯大乘妙法精髓,
明佛為統攝群生,堪忍五濁惡世時,
剛強眾生不漏度,使皆導歸向佛智。
 
  所以「以經中得佛記者,皆是隨順佛教行」,在這部經中,就得佛授記的人,過去很多品中,能夠得佛授記的人都是隨順佛學,佛陀如何教育他,他隨順佛陀的教育,身體力行,佛陀為他們授記。這是真實,大家能夠相信,因為這些弟子有聽佛的教育,是真正有在修行的人,實至名歸,順理成章,這樣大家能接受。但是,「而提婆常違佛教,於教團中破和合,更亦得佛授大記」,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違背佛陀的教育,而且在教團中也是破和合僧,反叛了佛的教團,反叛了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竟然在提婆達多生陷地獄這當中,還是為提婆達多授大記,這個道理是要怎麼說得通呢?很難通。不過,我們若對大乘佛教的道理,大乘法我們全都能體會,深信了解,大乘法如虛空法界一樣,包容一切,相信佛陀所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不分好壞人,不只是人人,一切眾生,不只是一切眾生,有情與無情,山河大地,佛陀認為這都是道理,都有他的真理存在。如何能成高山?高山裡面含藏著什麼東西?裡面有不同的含藏,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含藏,裡面的物質道理存在,這就是理,就是道理。
 
  所以「顯大乘妙法精髓」。佛授提婆達多的記,應該我們就是要知道,佛陀已經在顯大乘妙法的精髓。大乘法,佛法的精髓就是在這裡,所有包含天地萬物,都有它的生理、物理,生物道理都具足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如何了解,我們要很清楚了解。佛陀「明佛為統攝群生,堪忍五濁惡世時」。佛陀說提婆達多,就是要告訴大家要怨親平等,不要有記恨心,怨恨情仇都完全要去除。就像佛陀現示人間,堪忍一切,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佛陀都願意堪忍。人間所受的堪忍算什麼呢?地獄中剝皮拖火車,他都願意代替人做。像這樣,這是典範修行者,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這已經很明顯,佛陀示典範就是要統攝群生。群生,在這堪忍的五濁惡世很剛強,佛陀顯這樣的道理,就是要做我們眾生的典範,所以叫做「堪忍五濁惡世時」。
 
  為了要統攝這些眾生,所以佛陀在提婆達多犯了這三大逆罪,生陷地獄這個時間,來為他授記。你看,這就是佛陀把握這個時候用事來顯理。所以「剛強眾生不漏度」,五濁惡世的眾生,佛陀一個都不漏,他就是要度化這些眾生。「使皆導歸向佛智」,這是佛的慈悲,所以佛稱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佛陀是「四生慈父」。
 
授提婆記,妙難思,表心法空寂本然,
安忍不動,無怨親,無微塵,痕跡染著,
徹了大乘真如法,本無生滅無有漏,
空性遍虛空法界,妙有法髓實妙用,
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
 
  各位,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佛心,我們若能體會佛心,大乘佛法,我們就無疑。所以授提婆達多記,雖然是微妙,「妙難思」,其實裡面所含的道理是很微妙,妙難思,要怎麼去解釋它,要怎麼去相信它呢?就要苦口婆心,要一次再一次,大家要用心來體會。所以「表心法空寂本然」。大家學佛,我們真的要去體會我們的心、法本來空寂。叫大家多用心,大家難道不會去想:師父叫我們多用心,心在哪裡呢?心在哪裡啊?都不曾有人問出來。心就是真理,我們要好好用道理,要去體會道理,體會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與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道理有沒有啟發?是不是有契合在一起呢?這就是要大家多用心。
 
  所以,心就是理,理就是無體相,所以法就是心。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就是空寂,這是很自然的,「本然」,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人人現在在人間,人間苦難偏多,佛陀說法就是這樣,苦、集、滅、道,苦難偏多。我們這些道理若能了解,「心法空寂本然」,我們若能這樣,全都了解,自然我們就能「安忍不動」,那就沒有怨親想了。來到人間,苦在哪裡?苦在煩惱啊!苦在煩惱是人與人互相產生出來,我們若能了解,心法空寂,很自然的事情,自然我們的心就安下來了,自然心就不會受到人與人之間來產生種種的煩惱,讓我們苦惱,看開一點。所以「安忍不動,無怨親」,自然就沒有怨親想了。所以「無微塵,痕跡染著」,我們若能這樣,就沒有這樣一點點的微塵、痕跡來染著我們,沒有了。
 
  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來染著我們,我們自然「徹了大乘真如法」。心若不受這些人我是非,種種來困擾我們,自然就沒有什麼樣,來染著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心就明亮起來,自然就能透徹了解大乘真如的道理,法源回歸到我們原來空寂本然的法源,我們就回歸回去了。所以「本無生滅無有漏」。原來我們的心,本來就沒有生滅,本來我們就是與佛同等,入大涅槃,無生無滅。佛陀的大涅槃就是這樣「安忍不動,無怨親」,佛陀的大涅槃是「心法空寂本然」,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就能夠這樣完全沒有這些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所以「本無生滅無有漏」,道理本來就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原來清淨真如本性,就是被我們的煩惱將我們漏掉了。
 
  煩惱,真如的法,煩惱將我們掩蓋,「漏」,就叫做煩惱,遮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我們無法去體會道理住在人心,這很簡單,大家常常說的話,但是道理,我們常常不清楚,這就是「有漏」。所以我們「本無生滅無有漏」,我們本來法就住在我們的心,但是我們「空性遍虛空法界,妙有法髓實妙用」。我們現在應該要好好透徹了解,透徹了解「空性遍虛空法界」,我們的心跟這樣一樣,但是「真空」是「妙有法髓」,是讓我們真實妙用。我們每天生活得健健康康,是我們身體裡的血液循環很正常,血的循環很健康,血循環,讓我們很實用,所以我們人人的身體這樣健康。所以「妙有法髓實妙用」。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天地宇宙之間,一切理順,天下平安。假使氣候不調和,天地間不調和,人事間不調和等等,那就是天地,大乾坤有毛病了,那就是苦啊!
 
  我們現在能「空性遍虛空法界」,這個空性,當中「妙有法髓實妙用」,就是這樣在循環真實用在。所以我們現在講法,只不過是「藉事法則設教規」,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藉事法則,藉事,用法則來設教規,來教育我們。所以「用理諦顯妙真如」,用道理這樣來顯出了妙真如。人人本具,道理住在人心,要讓我們回歸了解道理。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是「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這是佛陀的用心,我們要真真正正要去體會。好,我們要趕快來看,前面經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前面說那麼長,就是要讓大家心去除疑,應該要相信,這是大乘的道理,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講《法華經》,無不都是藉事來顯理,藉法則來顯出了真諦的道理出來。所以大乘法,真如本性,人人本具,善惡都具足,有真如本性,我們要相信。只要他有這個真如本性存在,總有機會成佛。惡人也會改過,多少從監獄出來,現在回過頭來換他道理入心,講道理給人聽,像這樣的人也不少。所以我們要相信,〈提婆達多品〉在《法華經》裡,佛陀為他授記,我們要相信。所以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不要生疑惑。
 
經文:「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經文簡釋:
「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以信願行持是經故,不墮三惡道,得生十方諸佛之前。
「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所生處,即能常得聞是妙法華經。
 
  若能這樣「淨心信敬」,自然我們就「不墮地獄、餓鬼、畜生道,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我們就能這樣,不墮落三途,能生在善處。十方,甚至能生在與佛同世,與佛同處,所以「常聞此經」。我們能常常與佛同世,又能常常聽到這本經,只要你好好信受,〈提婆達多品〉不要懷疑,要真實信受,不是勉強,是真實去透徹了解它內涵的道理,你若能解得開,自然不會再在惡道中,永遠生在善處,永遠都能遇到佛出世時,甚至聽佛說法,再聽《法華經》不斷。能遇佛出世不容易,能聽《法華經》更是很困難,所以我們能夠…能遇到這樣的時候。
 
經文簡釋: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生天上,或生人間,得受勝妙五欲之樂。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這就是完全這樣告訴我們,我們要相信,以信願行來持誦,如法修行這部經。若能這樣,真的就能「不墮三惡道,得生十方諸佛之前」能生十方諸佛的面前,這是佛陀這樣告訴我們,我們也要這樣相信。「所生之處,常聞此經」。不只是與佛同世,又能很靠近佛,而且能常常聽到這部經,那就是《法華經》。「若生天上,或生人間」,能「受勝妙樂」,在人中,或是天,人天中都能受妙樂。當然,我們學佛不希望只生天而已,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行菩薩道的盡頭是成佛。不過一般的人若能不墮三途,時常在人天中,更有機會接近佛法,這就是在三善道裡。所以「若生天上,或生人間,得受勝妙五欲之樂」。不是為了貪五欲樂,但是總是比墮地獄好,生在人間可以不受苦難,這也是信這部經無疑念,也有這樣的功德在。
 
經文簡釋:
「若在佛前,蓮華化生」;生佛土者,不處胎藏,而化生蓮華中。譬喻蓮華不染泥。
 
  「若在佛前,蓮華化生」。假使生在佛的面前,能夠蓮花化生,意思就是說,心很清淨,不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我們的心還是如蓮花,不受污泥染著,我們的心那麼清淨,譬喻蓮花化生。尤其是以淨土法門來說,捨此投彼,就是蓮花化生。但是,我們的心願就是再來人間,心無染著,這樣常常抱持著清淨心,很明徹的記憶,就是求妙法。這幾天,一直向大家強調,要有很明徹的記憶,就是求妙法,生生世世不要忘了,這就要保持著這分清淨心。「不處胎藏,而化生蓮華中」。這譬喻蓮花不染泥,這是一個譬喻,譬喻蓮花沒有染在污泥中,這就是我們的心,用我們的心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心淨化,自然別人的心就可以淨化。我們常常說要淨化人心,要淨化人心,就是要從我們的內心開始。
 
*以上顯明,提婆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竟。
 
  「以上顯明,提婆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竟」。所以這段經文是在顯明了提婆達多他通徹經典,他一定是通徹經典的,因生生世世與佛同世,雖然他不受佛教,但是他聽佛的理,聽釋迦牟尼佛的教理,只是他的心、習氣,反叛佛,所以有那一分,那種貪、瞋、癡,這種習氣還未除。五濁,五毒──貪、瞋、癡、慢、疑,這種的習氣就是帶著,生生世世都是有帶著這種貪、瞋、癡、慢、疑這個習氣。所以,我們剛才就說了,要有明徹的記憶,就是要記憶妙法,要求妙法,這也是在記憶中,也是在我們的心識,心的種子,那個意識中,這個明徹的記憶在心的種子裡,那個貪、瞋、癡,同樣也是在心的種子裡,所以,這就是習氣。儘管他很聰明,聽經,了解,但是那個貪、瞋、癡,習氣未除,所以就常常都是這樣在違背佛,反叛佛,生生世世。但是,一方面他已經通達經法了,提婆達多通達經法。
 
  所以說,有些學問很高的人,教授、博士等,犯罪的也不少呢!心理犯罪也不少呢!不是說懂道理了,就全都是好人。有的人沒讀書,什麼道理,他都說:「我不懂理,我不識字。」「不識字,沒關係,懂理就好。」「我沒讀書呢!」「沒讀書,沒關係啦!只要你了解事情就好了。」是啊!事若能了解,道理就了解。若光是說文字,執著在那個文字相,說名稱學問,這種名稱學問,只是讓我們所知障,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障礙,要再去拿什麼學位?我的學位有多高又多高,學位多高又是如何?道理不懂,你的學位多高又是如何?德行未修,讓你說這些道理你都懂了,但是你的德行未修,又是如何。所以,提婆達多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育,我一直感覺到,提婆達多,我們也要…應該要感恩他,有了提婆達多,讓我們體會很多,現這種的形象,這種大逆,這種的大惡,讓我們能顯出了佛陀那個大善,順天理的法則,我們才能了解,順天理的法則是對人類多麼大的貢獻。順天理,自然四大調和,人心調和,一切道理都順,對人間來說,是多麼幸福的事情。若是逆理,逆理,那就是現在常常在看的,世間苦難真是苦啊!無常的事情很多,遇到無常的事情要怎麼辦?就是要道理透徹了解。
 
  每天早上如果看到阿蝦師姑,笑咪咪地,就來頂禮一下,看她都沒有煩惱。兒子在醫院裡,尤其是忽然間中風,好好的一個人,其實,也是這麼好的人,在慈濟裡也是很殷勤精進,也很付出,不是年紀很大,怎麼會忽然間中風了?這一中風下去,這麼長久的時間,很危急將他(搶)救,但是到現在,要恢復,很慢啊!一開始的時候,我就很擔心,這個老人家會擔憂嗎?當然她應該是擔憂,但是每天讓我看到的,都是這樣笑咪咪,很安然,真的是安然,真的自在。這就是修養啊!道理看開了,自然她就沒有現出煩惱、苦啊,就沒有了,她沒有這些事情,所以她就是那麼的安然自在。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用心來體會,法是要如何走,如何走的法才是通達道理。若是有的人,稍微碰到一點無常,就覺得:我都做得這麼好了,我也在修行了,我的兒子也都做好事,怎麼可以這樣!幾年前才一個兒子這樣往生了,怎麼現在又一個兒子會這樣呢?說不定有的人也會一直跟她說:「你難道不會擔心嗎?你不會……」但是她說:「這自然的啊!因緣就是這樣啊!」看得開,就是這樣。這是藉事相來了解道理原來就是這樣,真理就是這樣,我們還要埋怨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通達道理,通達經典,就要真正去體會道理;體會道理,自己做得到,這就是真正是用身教說法。
 
  每次我若是看到她,我就自己自我警惕,這麼安然,安忍自在,實在不容易,是真實的修行者。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來幫助提婆達多未來能成道,他雖然現在墮落地獄了,但是,他有盡期,將來要幫助他成佛的,也是釋迦佛,將來也是能幫助他。總而言之,因緣啊!毫釐不差錯,我們要很相信,徹底相信,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三 3月 01, 2017 6:19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12月 21, 2016 5:36 pm

[ 2016年12月21日 上午 5:23] 農曆十一月二十三,52字(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三五)


1. 釋經文: 【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2. 上人偈文:「聞經信行,不墮三途,而生三善處,如蓮華化生,淨無染垢,信實無疑,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悟大乘一實平等,生佛無怨親想。」


3.「聞經信行」:要很用心哦!聽經就是要有信、願、行。聽經,若不能起信心,怎麼有辦法發願呢?若沒有發願,哪有辦法身體力行?所以聽經很重要的就是信。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若有信,才是道的源頭;若沒有信,就無法接受法,那法的源頭要怎麼來?我們怎會想去了解它呢?所以聽經一定要深信,聽法入心,經自然會慢慢給我們一條路去向前去找出道理的源頭。


4.「聞經信行,不墮三途,而生三善處」:道理的源頭,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要了解真如本性,就要從聽經開始;聽經,要很相信,才能不斷培養真善根。要有信,才能立願,有立願,才能身體力行。因此聞經,信、願、行,我們就一定是走在善的道路,路走對了,走的是菩薩道,就絕對不會墮落三途惡道。一般人聽法、相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生三善處,這是一定的道理。


5.「如蓮華化生,淨無染垢,信實無疑」:我們若很用功在修行,消除無明煩惱障礙,心中無染著,那自然如蓮花化生,心清淨,無染垢。蓮花下方雖有污泥,但蓮花是乾淨的,不會受污泥污染,這是一種譬喻,若我們的心清淨,即使在五濁惡世、在人群中,心還是自清淨,因為我們的心淨無染垢,若能常常保持這樣,就是信實無疑。一定要相信佛陀所教育的道理,要信受奉行,好好保持好這念心的清淨,不要受煩惱無明所染著,要像蓮花化生,隔離污泥,所以我們必定要相信,無疑,這是我們的目標。


6. 「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我們若能心如蓮花,清淨無染著,更要透徹了解《妙法蓮華經》,佛陀所講的經有那麼多,其中最精華,最妙的法,就在《法華經》裡,所以我們更要相信,《妙法蓮華經》是道元功德母,是最真的精髓。


《妙法華經》的諦理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是平等,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一切眾生皆有真如本性,與佛平等;天地萬物,都有它的真如道理、物理存在,這是含括了一切。《妙法華經》的道理,就是山河大地皆有情,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7.「悟大乘一實平等,生佛無怨親想」:〈提婆達多品〉這品當中,我們要很特殊地用心,才有辦法悟出大乘一實平等。心、佛、眾生都是平等,所以「生佛無怨親想」。人生不斷在循環輪迴,今生你的仇人,說不定在過去生中是你至親所愛的人;今生你所愛的人,來生說不定是你所怨的仇人,所以你要對誰有怨呢?


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有一點點的觀念偏差,有互相錯誤的解釋,說不定他的心對我們有一點點的恨,那一點點的恨就是在來生世,那無明的種子就已經注入我們的八識田中。我們也常會聽到:「某某人什麼事情,對某某人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到底是什麼事呢?這當中有原因,原來是某人的過去有一點點讓某人誤解,一直放在心裡,所以他不相信某人,而這個不相信,一句的偏差,對這個某人就是很大的傷害。


8.「真誠待人,無怨親想」:對人,應該不要有怨親想,既然修行了,既然學佛了,無明煩惱就盡量要去除,愛恨情仇,全都要滅掉。要訓練對人沒有成見、沒有怨親,人人好,要與人人結好緣。也要知道做人的方法,愛,要真誠的愛,面對別人的犯錯,要了解提醒的話適合對他說嗎?適合在這個時候說嗎?要人圓、事圓,理才會圓,才不會又在人間怨恨情仇,才沒有這些事情再糾結。


9.「悟大乘一實平等,生佛無怨親想」:真修行者,要很有修養,去體會人性與事物道理,才有辦法將大乘一實的道理都看成平等。山河大地、情與無情都是平等,何況眾生與佛呢?哪有什麼怨親可去分別?這要很超越、很有智慧,就如佛一樣。佛有這樣的修行,所以他能夠視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完全真誠的愛,不是有欲念的愛。既是真誠的愛,那這念心就如虛空一樣,對眾生全都是包容的,這才是真正的大愛,自然就沒有怨親想。


10. 「以經中得佛記者,皆是隨順佛教行」:要將〈提婆達多品〉解釋得很清楚、簡單又明瞭,很不容易,實在是很難解,所以就難得體會。過去很多品中,能得佛授記的人,都是隨順佛學,佛陀怎麼教育,他就隨順佛陀的教育,身體力行,因此佛陀為他們授記。這是真實的,這些有聽佛的教育,真正有在修行的人,得佛授記是實至名歸,順理成章,因此大家都能接受,都能相信。


11.「而提婆常違佛教,於教團中破和合」:但是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違背佛陀的教育,且在教團中是破和合眾,反叛佛的教團與教育,但佛陀竟然在提婆達多生陷地獄的當中,為提婆達多授大記,這個道理要如何說得通呢?很難通。


12.「更亦得佛授大記,顯大乘妙法精髓」:不過若大家能體會大乘佛教的道理,深信了解大乘法如虛空法界一樣,包容一切,相信佛陀所說,人人皆有佛性,不分好壞人,不只一切眾生,情與無情,山河大地,都有真理存在;不同的山,不同的含藏,裡面都有物質道理存在,這就是道理。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佛陀為提婆達多所授的記,是已在顯大乘妙法的精髓,佛法的精髓就是在這裡,天地萬物都有它生理、物理的道理具足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很清楚了解。


13.「明佛為統攝群生,堪忍五濁惡世時」:〈提婆達多品〉中,佛陀就是要告訴大家,要怨親平等,不要有記恨心,要完全去除怨恨情仇。就如佛陀現示人間,勘忍一切,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佛陀都願意堪忍,人間所受的堪忍算什麼呢?地獄中剝皮拖火車,他也都願意代替人做。


佛陀是典範修行者,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佛陀示典範就是要統攝群生。在這堪忍的五濁惡世的群生很剛強,佛陀顯這樣的道理,就是要做眾生的典範,為了統攝眾生,所以佛陀在提婆達多犯三大逆罪、身陷地獄時,為他授記。


14.「剛強眾生不漏度,使皆導歸向佛智」:佛陀把握這個時候,用事顯理,五濁惡世剛強的眾生,佛陀一個都不漏,使皆導歸向佛智,這是佛陀的慈悲,所以佛稱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15.「授提婆記,妙難思」:要用心體會佛心,若能體會佛心,我們對大乘佛法就無疑,授提婆達多記,裡面所含的道理很微妙,要如何解釋?要怎麼去相信?就需要苦口婆心,要一次再一次,大家要用心來體會。


16.「表心法空寂本然」:學佛,要真正體會心法本空寂,叫大家「多用心」,都不曾有人問過心在哪啊?心就是真理,我們要好好用道理,要去體會道理,去體會我們的心,心與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道理有契合嗎?這就是要大家多用心。


17.「安忍不動,無怨親」:心就是理,理就是無體向,法就是心,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就是空寂。人間苦難偏多,佛陀說法就是這樣,苦、集、滅、道,人間的苦,苦在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煩惱,我們若能了解心法空寂本然,自然就能安忍不動,心就安定下來,不會受人與人之間種種的煩惱所苦惱,就沒有怨親想。


18.「無微塵,痕跡染著,徹了大乘真如法」:若能不受一點微塵痕跡來染著,心不受種種人我是非所困擾,自然心就明亮了,就能透徹了解大乘真如的道理,回歸到空寂本然的法源。


19.「本無生滅無有漏」:我們的心本來就沒有生滅,本來就與佛同樣入大涅槃,無生無滅,佛陀的大涅槃是安忍不動、無怨親,是心法空寂本然;我們若能這樣,心就完全不受這些煩惱所困擾,清淨的真如本性與道理本來就在我們心中,只是被煩惱所漏掉了。


20.「空性遍虛空法界,妙有法髓實妙用」:真如的法受煩惱所掩蓋,「漏」就是煩惱,遮蓋了我們的無明本性,所以無法體會道理本來就是住在人心,現在我們應好好透徹了解空性遍虛空法界,「真空」是「妙有」的法髓,是讓我們真實妙用。


21.「妙有法髓實妙用」:我們每天生活的健康,身體中血的循環很正常,讓我們很實用;同樣道理,天地宇宙間,一切理順,天下平安,假使天地間氣候不調、人事間不調和,大乾坤就有毛病了,這就是苦啊!


22.「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無不是藉事、用法則來設教規,來教育我們,用道理顯出妙真如。這是佛陀的用心,要讓我們回歸了解道理,人人本具道理在心中,我們要真正去體會。


23.★複習經文:【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要去除疑,要相信這是大乘的道理,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講《法華經》,無不是藉事顯理,藉法顯出真諦的道理。大乘法、真如本性,人人本具,我們要相信,只要有真如本性存在,總有機會成佛,惡人也會改過。有許多人是從監獄出來,但現在回過頭換他道理入心了,所以我們要相信佛陀在《法華經》為提婆達多所授的記,不要生疑惑。


24.【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以信願行持是經故,不墮三惡道,得生十方諸佛之前。


若能淨心信敬,自然就能不墮落三途,能生善處,甚至能生於與佛同世、與佛同處,又能常聞聽道這部經。


25.【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所生處,即能常得聞是妙法華經。


只要好好真實信受〈提婆達多品〉,不要懷疑,真實透徹了解它內涵的道理,自然不會再在惡道中,而是永遠生在善處,永遠都能遇到佛出世時,甚至聽佛陀說法,再聽《法華經》不斷。


26.【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生天上,或生人間,得受勝妙五欲之樂。


我們若能以信願行來持誦、如法修行這部經,真的就能不墮三惡道,能生十方諸佛面前,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要這樣相信。不只與佛同世,又能很靠近佛,且能常聽到《法華經》,若是生在天上,或生於人間,都能受妙樂。


我們學佛不希望只生天而已,最重要的是希望行菩薩道的盡頭是成佛,不過一般人若能不墮三途,時常在人天中,更有機會接近佛法,這就是在三善道裡。這不是為了貪五欲樂,但總比墮地獄好,生在人間可以不受苦難,這也是信這部經而無疑念,所以有這樣的功德在。


27.【若在佛前,蓮華化生】:生佛土者,不處胎藏,而化生蓮華中。譬喻蓮華不染泥。


假使生在佛的面前,能夠蓮花化生,心很清淨,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心還是不受汙泥染著,我們的心願就是再來人間,記憶很明徹,就是求妙法,生生世世都不要忘了,這就要心無染著,常抱著這份清淨心,。


譬喻蓮花不染泥,而我們淨化自己的心,自然別人的心就能淨化,常說要淨化人心,那是就要從我們的內心開始。


28.『以上顯明,提婆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竟。』


這段經文是顯明提婆達多一定是通徹經典的,生生世世與佛同世,雖然他不受佛的教育,但他聽佛的教理,只是他的心與習氣還有那份貪、瞋、癡未除,所以反叛佛,生生世世都有帶著貪、瞋、癡、慢、疑的習氣。


剛才說,我們要有明澈的記憶,就要求妙法,這是在我們心識中的種子;貪、瞋、癡也同樣是在心裡的種子,這就是習氣。儘管提婆達多很聰明,聽經、了解,但習氣未除,就常在違背、反叛佛。


29.「所知障」:有些學問高的教授或博士,犯罪的也不少呢!事若能了解,道理就了解,若光執著於文字相,這名稱是學問,但是讓我們所知障,也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障礙,不懂道理、德行未修,學位再高又如何?


30.「透徹了解道理」:提婆達多給我們很大的教育,因為他現這種大逆、大惡的形相,讓我們能顯出佛陀的大善,我們才能了解順天理的法則對人類是多麼大的貢獻。順天理,自然四大調和、人心調和,一切道理都順,對人間來說,是多麼幸福的事,若是逆理,世間苦難真是苦啊!無常事多。


31.★心寬念純,安然自在


每天早上看到阿蝦師姑(宜蘭委員:林阿蝦)笑咪咪地來頂禮,看她都沒有煩惱,而她的兒子在慈濟裡也很殷勤付出,年紀不大,但忽然間中風,搶救回來了,但要恢復還很慢,一開始我會擔心,這個老人家會擔心嗎?但她每天都讓我看到是這樣笑咪咪的,很安然自在,這就是修養阿!看開了道理,自然就沒有現出煩惱的苦。


我們要好好用心體會,法要如何走才是通達道理;有的人稍微碰到一點無常,就會覺得:我都做這麼好了,都在修行了,兒子也在做好事,怎麼會這樣?但這是自然的阿,因緣就是這樣阿!看得開,就是這樣。


這是借事項來了解道理,我們要用心體會,真正去體會道理,自己要做得到,這就是真正用身教說法。每次我若看到她,就會自我警惕,這麼安忍自在,實在不容易,是真實的修行者。


釋迦牟尼佛是來幫助提婆達多未來能成道,雖然提婆達多現在墮落地獄了,但他有盡期,將來要幫助他成佛的,也是釋迦佛,總而言之,因緣阿!毫釐不差錯,我們要很徹底相信,要時時多用心。


*******************


32、心得,很感恩上人開示。感動聽聞「悟大乘一實平等,生佛無怨親想」,總是修行得要明白「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人生不斷在循環輪迴,不論世俗眼光評為是仇人或恩人,真修行者是要「真誠待人,無怨親想」,感動上人再度提醒我們這句靜思語「人圓,事圓,理就圓」,做事都要順天理,「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努力將自已的「身口意」是一致的向善向上,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共勉之。


~無限感恩~


末學 德松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四 12月 22, 2016 9:0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三)
 
聽到「道理的源頭,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感到很法喜,上人把很多法寶、妙法,源源不斷的講出來,弟子點點滴滴的把法水、法乳吸收,慧命逐漸成長。
 
聞經信行,不墮三途而生三善處,
如蓮華化生,淨無染垢,信實無疑;
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
悟大乘一實平等,生佛無怨親想。


以經中得佛記者,皆是隨順佛教行,而提婆常違佛教,
於教團中破和合,更亦得佛授大記,顯大乘妙法精髓,
明佛為統攝群生,堪忍五濁惡世時,
剛強眾生不漏度,使皆導歸向佛智。


授提婆記,妙難思,表心法空寂本然,
安忍不動,無怨親,無微塵,痕跡染著,
徹了大乘真如法,本無生滅無有漏,
空性遍虛空法界,妙有法髓實妙用,
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


上人罕見的連用三段偈文來表達今天開示的重點,的確有很多深妙、微妙的重點,我再複習時,第一大段幾乎全劃重點,後面也很多重點。所以上人要我們用心,從聞經,到信願行等等,字字珠璣。
 
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違背佛陀的教育,而且在教團中也是破和合僧,反叛了佛的教團,反叛了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竟然在提婆達多生陷地獄這當中,還是為提婆達多授大記,這個道理是要怎麼說得通呢?很難通。
 
我是想到《菜根譚》(明朝洪應明)的一段話。
“聲妓晚景從良,半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的解釋是青樓女子也即妓女若在晚年從良作了一個良家女子,那麼她前半生的妓女生涯也不會影響她作一個良家女子。而一直恪守貞節的良家婦女倘若在晚年時候失了節哪怕就做錯了一次(也就是現在的出軌),那麼她以前所恪守貞節的名聲和功勞也就毀了。
提婆達多一開始有修行,前世有傳法華經給佛陀,有種下好的因。這是有三逆罪,所以墮地獄一大劫,再出來,修行,因緣具足,可成佛。
這跟犯罪被抓去關,出來後改過向善,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會很難通。
這一品有很多重點,要把兩個都視為主角來看,迫害磨練佛的人其因緣果報是如何?還有看佛陀如何面對磨難與考驗,真的是很值得深思。
 
我們現在能「空性遍虛空法界」,這個空性,當中「妙有法髓實妙用」,就是這樣在循環真實用在。
「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
上人講真空妙有是一個循環,非常的貼切。
真空妙有,以事顯理。
 
 
 
 
聞經信行,不墮三途而生三善處,
如蓮華化生,淨無染垢,信實無疑;
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
悟大乘一實平等,生佛無怨親想。
 
  要很用心,我們聽經就是要有信,要有信、願、行,聽經,我們若不能起信心,我們怎有辦法發願呢?我們若不發願,怎有辦法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聽經,很重要就是信。所以常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若有信,才是我們道的源頭,我們若沒有信,就無法接受法,法的源頭要怎麼來,我們有想要去了解嗎?所以聽經一定要信,深信,聽法,聽入心來,自然經就會慢慢給我們這條路,讓我們向前去找出了理的源頭;道理的源頭,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要了解真如本性,就要從聽經開始。聽經,我們要信,信為道源功德母,才能常常培養我們的真善根,那個善根我們才能不斷培養出來,所以要有信,有信才能立願,立願才能身體力行。所以聞經,信、願、行,我們這條路,就一定走在善的道路,既然走在善的道路,絕對不會墮入三途。路走對了,所走的是菩薩道,不會走到三途惡道去,所以我們走的,生三善道。起碼一般的人聽法,相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生三善處」,這是一定的道理。
 
  而我們若是很用功在修行,煩惱去除,無明障礙消除,若這樣,心中無染著,那就如蓮花,心清淨,無染垢,沒有煩惱無明,我們的心自然「如蓮華化生」,生在蓮花池中,雖然蓮花下面有污泥,但是蓮花是乾淨的,不會受污泥污染,化生在蓮花。這是一個譬喻,就是我們的心若清淨,就算在五濁惡世,在人群中,我們的心還是自清淨,因我們心,淨無染垢。若能常常能保持這樣,就能「信實無疑」,一定要相信,相信佛教,佛陀所教育的道理,我們要信受奉行,好好保持好我們這念心,要清淨,不要讓煩惱無明來染著我們。要像蓮花化生,隔離污泥,所以我們必定要相信無疑,若能這樣,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要「信解妙法華經諦理即真如平等」,就是真如平等。更加要相信的,我們若能心如蓮花,清淨無染著,我們更加要透徹了解《妙法蓮華經》,佛陀所講的經這麼的多,那個精華、最妙的法,就在《法華經》中,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是道源,道源功德母,最精的精髓,就是在《妙法華經》。這《妙法華經》,它的諦理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我們真如本性是最平等,不是只有好人有而己,是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不只是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一切眾生皆有真如本性,與佛平等,當然也與我們平等。不只是佛、眾生都有真如本性,任何天地萬物,都有它的真如道理、物理存在,這是含括了一切。《妙法華經》的道理,山河大地皆有情,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提婆達多品>這一品,我們真的要很特殊的去用心,才有辦法悟出「大乘一實平等」。眾生、心、佛,全都平等,所以「生佛無怨親想」。你要對誰有怨呢?我們人生不斷在循環輪迴,今生你的仇人,說不定過去生中是你至親所愛的人;今生你所愛的人,說不定來生是你所怨的仇人,也說不定啊!人與人之間,有一點點的觀念偏差,那個種子,無明,就已經注入我們的八識田中。這個誤解,人與人之間,一點點觀念偏差,互相錯誤的解釋,這樣說不定他的心對我們有一點的恨,我們不知逆,來生來世,那一點點的恨就是在來生世。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某某人(甲)的什麼事,對某某人(乙)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到底是什麼事呢?裡面有原因,原來某某人(乙)的過去有一點讓某某人(甲)誤解,一直放在心中,他(甲)不信某某人,所以現在最緊要的關頭,這個不相信,一句的偏差,就對某某人(乙)造成很大的傷害。
 
  這也常常聽到,都是一點點的偏差。所以說,我們應該對人不要有怨親想。既然修行了,既然學佛了,儘量煩惱無明要去除,那就是愛恨情仇,這些都要滅掉。「人人好,人人我都要和你結好緣,我對任何人都沒有成見。」我們若能今生此世,就來訓練這樣,對人沒成見,不要有怨親。雖然是這樣,但是也得要知道做人的方法,不是沒有方法,沒有成見。我們從內心對任何一人都不要有愛恨情仇,愛,要真誠的愛,任何一個人的錯誤,不斷不斷的犯錯,習氣不對,但是,做事情我們就要不斷提醒,對這個人能說這個話,不能說這話,是時候嗎?還是不是時候?我們對他沒成見,但是這做事情時要方法。
 
  這就是有時候會叮嚀,人與人之間,這人的習氣是這樣,你要了解他,及他說話等等。所以說,人若圓,事就圓;事圓,人圓,理才會圓,我們才不會又在人間怨恨情仇,才沒有這些事情再糾結。平時就要訓練得沒有這些,但是做人一定要有方法,要知道要如何修行才能悟出了大乘一實平等這個道理,這是要真修行者,要很有修養,去體會人性,去體會事物道理,才有辦法在這大乘一實的道理都看成平等。包括山河大地,有情與無情全都是平等,何況眾生與佛呢?哪有什麼怨親好去分別呢?當然,這要很超越,很有智慧,就像佛一樣,佛有這樣的修行,所以他能夠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愛,是真誠的愛,不是有欲念的愛,是完全真誠的愛。所以既然真誠的愛,這念心就如虛空一樣,所以對眾生全都是包容的,這才是真正的大愛,自然他就無怨親想。就如我們這一品,<提婆達多品>,大家一直無法了解,要將它解釋得很清楚,簡單又明瞭,很不簡單,實在是很難解,因為它難解,所以就難得體會。
 
以經中得佛記者,皆是隨順佛教行,而提婆常違佛教,
於教團中破和合,更亦得佛授大記,顯大乘妙法精髓,
明佛為統攝群生,堪忍五濁惡世時,
剛強眾生不漏度,使皆導歸向佛智。
 
  所以「以經中得佛記者,皆是隨順佛教行」,在這部經中,就得佛授記的人,過去很多品中,能夠得佛授記的人都是隨順佛學,佛陀如何教育他,他隨順佛陀的教育,身體力行,佛陀為他們授記。這是真實,大家能夠相信,因為這些弟子有聽佛的教育,是真正有在修行的人,實至名歸,順理成章,這樣大家能接受。但是,「而提婆常違佛教,於教團中破和合,更亦得佛授大記」,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違背佛陀的教育,而且在教團中也是破和合僧,反叛了佛的教團,反叛了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竟然在提婆達多生陷地獄這當中,還是為提婆達多授大記,這個道理是要怎麼說得通呢?很難通。不過,我們若對大乘佛教的道理,大乘法我們全都能體會,深信了解,大乘法如虛空法界一樣,包容一切,相信佛陀所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不分好壞人,不只是人人,一切眾生,不只是一切眾生,有情與無情,山河大地,佛陀認為這都是道理,都有他的真理存在。如何能成高山?高山裡面含藏著什麼東西?裡面有不同的含藏,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含藏,裡面的物質道理存在,這就是理,就是道理。
 
  所以「顯大乘妙法精髓」。佛授提婆達多的記,應該我們就是要知道,佛陀已經在顯大乘妙法的精髓。大乘法,佛法的精髓就是在這裡,所有包含天地萬物,都有它的生理、物理,生物道理都具足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如何了解,我們要很清楚了解。佛陀「明佛為統攝群生,堪忍五濁惡世時」。佛陀說提婆達多,就是要告訴大家要怨親平等,不要有記恨心,怨恨情仇都完全要去除。就像佛陀現示人間,堪忍一切,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佛陀都願意堪忍。人間所受的堪忍算什麼呢?地獄中剝皮拖火車,他都願意代替人做。像這樣,這是典範修行者,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這已經很明顯,佛陀示典範就是要統攝群生。群生,在這堪忍的五濁惡世很剛強,佛陀顯這樣的道理,就是要做我們眾生的典範,所以叫做「堪忍五濁惡世時」。
 
  為了要統攝這些眾生,所以佛陀在提婆達多犯了這三大逆罪,生陷地獄這個時間,來為他授記。你看,這就是佛陀把握這個時候用事來顯理。所以「剛強眾生不漏度」,五濁惡世的眾生,佛陀一個都不漏,他就是要度化這些眾生。「使皆導歸向佛智」,這是佛的慈悲,所以佛稱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佛陀是「四生慈父」。
 
授提婆記,妙難思,表心法空寂本然,
安忍不動,無怨親,無微塵,痕跡染著,
徹了大乘真如法,本無生滅無有漏,
空性遍虛空法界,妙有法髓實妙用,
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
 
  各位,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佛心,我們若能體會佛心,大乘佛法,我們就無疑。所以授提婆達多記,雖然是微妙,「妙難思」,其實裡面所含的道理是很微妙,妙難思,要怎麼去解釋它,要怎麼去相信它呢?就要苦口婆心,要一次再一次,大家要用心來體會。所以「表心法空寂本然」。大家學佛,我們真的要去體會我們的心、法本來空寂。叫大家多用心,大家難道不會去想:師父叫我們多用心,心在哪裡呢?心在哪裡啊?都不曾有人問出來。心就是真理,我們要好好用道理,要去體會道理,體會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與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道理有沒有啟發?是不是有契合在一起呢?這就是要大家多用心。
 
  所以,心就是理,理就是無體相,所以法就是心。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就是空寂,這是很自然的,「本然」,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人人現在在人間,人間苦難偏多,佛陀說法就是這樣,苦、集、滅、道,苦難偏多。我們這些道理若能了解,「心法空寂本然」,我們若能這樣,全都了解,自然我們就能「安忍不動」,那就沒有怨親想了。來到人間,苦在哪裡?苦在煩惱啊!苦在煩惱是人與人互相產生出來,我們若能了解,心法空寂,很自然的事情,自然我們的心就安下來了,自然心就不會受到人與人之間來產生種種的煩惱,讓我們苦惱,看開一點。所以「安忍不動,無怨親」,自然就沒有怨親想了。所以「無微塵,痕跡染著」,我們若能這樣,就沒有這樣一點點的微塵、痕跡來染著我們,沒有了。
 
  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來染著我們,我們自然「徹了大乘真如法」。心若不受這些人我是非,種種來困擾我們,自然就沒有什麼樣,來染著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心就明亮起來,自然就能透徹了解大乘真如的道理,法源回歸到我們原來空寂本然的法源,我們就回歸回去了。所以「本無生滅無有漏」。原來我們的心,本來就沒有生滅,本來我們就是與佛同等,入大涅槃,無生無滅。佛陀的大涅槃就是這樣「安忍不動,無怨親」,佛陀的大涅槃是「心法空寂本然」,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就能夠這樣完全沒有這些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所以「本無生滅無有漏」,道理本來就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原來清淨真如本性,就是被我們的煩惱將我們漏掉了。
 
  煩惱,真如的法,煩惱將我們掩蓋,「漏」,就叫做煩惱,遮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我們無法去體會道理住在人心,這很簡單,大家常常說的話,但是道理,我們常常不清楚,這就是「有漏」。所以我們「本無生滅無有漏」,我們本來法就住在我們的心,但是我們「空性遍虛空法界,妙有法髓實妙用」。我們現在應該要好好透徹了解,透徹了解「空性遍虛空法界」,我們的心跟這樣一樣,但是「真空」是「妙有法髓」,是讓我們真實妙用。我們每天生活得健健康康,是我們身體裡的血液循環很正常,血的循環很健康,血循環,讓我們很實用,所以我們人人的身體這樣健康。所以「妙有法髓實妙用」。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天地宇宙之間,一切理順,天下平安。假使氣候不調和,天地間不調和,人事間不調和等等,那就是天地,大乾坤有毛病了,那就是苦啊!
 
  我們現在能「空性遍虛空法界」,這個空性,當中「妙有法髓實妙用」,就是這樣在循環真實用在。所以我們現在講法,只不過是「藉事法則設教規」,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藉事法則,藉事,用法則來設教規,來教育我們。所以「用理諦顯妙真如」,用道理這樣來顯出了妙真如。人人本具,道理住在人心,要讓我們回歸了解道理。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是「藉事法則設教規,用理諦顯妙真如」,這是佛陀的用心,我們要真真正正要去體會。好,我們要趕快來看,前面經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前面說那麼長,就是要讓大家心去除疑,應該要相信,這是大乘的道理,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講《法華經》,無不都是藉事來顯理,藉法則來顯出了真諦的道理出來。所以大乘法,真如本性,人人本具,善惡都具足,有真如本性,我們要相信。只要他有這個真如本性存在,總有機會成佛。惡人也會改過,多少從監獄出來,現在回過頭來換他道理入心,講道理給人聽,像這樣的人也不少。所以我們要相信,〈提婆達多品〉在《法華經》裡,佛陀為他授記,我們要相信。所以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不要生疑惑。
 
經文:「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經文簡釋:
「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以信願行持是經故,不墮三惡道,得生十方諸佛之前。
「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所生處,即能常得聞是妙法華經。
 
  若能這樣「淨心信敬」,自然我們就「不墮地獄、餓鬼、畜生道,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我們就能這樣,不墮落三途,能生在善處。十方,甚至能生在與佛同世,與佛同處,所以「常聞此經」。我們能常常與佛同世,又能常常聽到這本經,只要你好好信受,〈提婆達多品〉不要懷疑,要真實信受,不是勉強,是真實去透徹了解它內涵的道理,你若能解得開,自然不會再在惡道中,永遠生在善處,永遠都能遇到佛出世時,甚至聽佛說法,再聽《法華經》不斷。能遇佛出世不容易,能聽《法華經》更是很困難,所以我們能夠…能遇到這樣的時候。
 
經文簡釋: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生天上,或生人間,得受勝妙五欲之樂。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這就是完全這樣告訴我們,我們要相信,以信願行來持誦,如法修行這部經。若能這樣,真的就能「不墮三惡道,得生十方諸佛之前」能生十方諸佛的面前,這是佛陀這樣告訴我們,我們也要這樣相信。「所生之處,常聞此經」。不只是與佛同世,又能很靠近佛,而且能常常聽到這部經,那就是《法華經》。「若生天上,或生人間」,能「受勝妙樂」,在人中,或是天,人天中都能受妙樂。當然,我們學佛不希望只生天而已,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行菩薩道的盡頭是成佛。不過一般的人若能不墮三途,時常在人天中,更有機會接近佛法,這就是在三善道裡。所以「若生天上,或生人間,得受勝妙五欲之樂」。不是為了貪五欲樂,但是總是比墮地獄好,生在人間可以不受苦難,這也是信這部經無疑念,也有這樣的功德在。
 
經文簡釋:
「若在佛前,蓮華化生」;生佛土者,不處胎藏,而化生蓮華中。譬喻蓮華不染泥。
 
  「若在佛前,蓮華化生」。假使生在佛的面前,能夠蓮花化生,意思就是說,心很清淨,不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我們的心還是如蓮花,不受污泥染著,我們的心那麼清淨,譬喻蓮花化生。尤其是以淨土法門來說,捨此投彼,就是蓮花化生。但是,我們的心願就是再來人間,心無染著,這樣常常抱持著清淨心,很明徹的記憶,就是求妙法。這幾天,一直向大家強調,要有很明徹的記憶,就是求妙法,生生世世不要忘了,這就要保持著這分清淨心。「不處胎藏,而化生蓮華中」。這譬喻蓮花不染泥,這是一個譬喻,譬喻蓮花沒有染在污泥中,這就是我們的心,用我們的心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心淨化,自然別人的心就可以淨化。我們常常說要淨化人心,要淨化人心,就是要從我們的內心開始。
 
以上顯明,提婆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竟。
 
  「以上顯明,提婆達多通經,釋迦資之成道竟」。所以這段經文是在顯明了提婆達多他通徹經典,他一定是通徹經典的,因生生世世與佛同世,雖然他不受佛教,但是他聽佛的理,聽釋迦牟尼佛的教理,只是他的心、習氣,反叛佛,所以有那一分,那種貪、瞋、癡,這種習氣還未除。五濁,五毒──貪、瞋、癡、慢、疑,這種的習氣就是帶著,生生世世都是有帶著這種貪、瞋、癡、慢、疑這個習氣。所以,我們剛才就說了,要有明徹的記憶,就是要記憶妙法,要求妙法,這也是在記憶中,也是在我們的心識,心的種子,那個意識中,這個明徹的記憶在心的種子裡,那個貪、瞋、癡,同樣也是在心的種子裡,所以,這就是習氣。儘管他很聰明,聽經,了解,但是那個貪、瞋、癡,習氣未除,所以就常常都是這樣在違背佛,反叛佛,生生世世。但是,一方面他已經通達經法了,提婆達多通達經法。
 
  所以說,有些學問很高的人,教授、博士等,犯罪的也不少呢!心理犯罪也不少呢!不是說懂道理了,就全都是好人。有的人沒讀書,什麼道理,他都說:「我不懂理,我不識字。」「不識字,沒關係,懂理就好。」「我沒讀書呢!」「沒讀書,沒關係啦!只要你了解事情就好了。」是啊!事若能了解,道理就了解。若光是說文字,執著在那個文字相,說名稱學問,這種名稱學問,只是讓我們所知障,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障礙,要再去拿什麼學位?我的學位有多高又多高,學位多高又是如何?道理不懂,你的學位多高又是如何?德行未修,讓你說這些道理你都懂了,但是你的德行未修,又是如何。所以,提婆達多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育,我一直感覺到,提婆達多,我們也要…應該要感恩他,有了提婆達多,讓我們體會很多,現這種的形象,這種大逆,這種的大惡,讓我們能顯出了佛陀那個大善,順天理的法則,我們才能了解,順天理的法則是對人類多麼大的貢獻。順天理,自然四大調和,人心調和,一切道理都順,對人間來說,是多麼幸福的事情。若是逆理,逆理,那就是現在常常在看的,世間苦難真是苦啊!無常的事情很多,遇到無常的事情要怎麼辦?就是要道理透徹了解。
 
  每天早上如果看到阿蝦師姑,笑咪咪地,就來頂禮一下,看她都沒有煩惱。兒子在醫院裡,尤其是忽然間中風,好好的一個人,其實,也是這麼好的人,在慈濟裡也是很殷勤精進,也很付出,不是年紀很大,怎麼會忽然間中風了?這一中風下去,這麼長久的時間,很危急將他(搶)救,但是到現在,要恢復,很慢啊!一開始的時候,我就很擔心,這個老人家會擔憂嗎?當然她應該是擔憂,但是每天讓我看到的,都是這樣笑咪咪,很安然,真的是安然,真的自在。這就是修養啊!道理看開了,自然她就沒有現出煩惱、苦啊,就沒有了,她沒有這些事情,所以她就是那麼的安然自在。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用心來體會,法是要如何走,如何走的法才是通達道理。若是有的人,稍微碰到一點無常,就覺得:我都做得這麼好了,我也在修行了,我的兒子也都做好事,怎麼可以這樣!幾年前才一個兒子這樣往生了,怎麼現在又一個兒子會這樣呢?說不定有的人也會一直跟她說:「你難道不會擔心嗎?你不會……」但是她說:「這自然的啊!因緣就是這樣啊!」看得開,就是這樣。這是藉事相來了解道理原來就是這樣,真理就是這樣,我們還要埋怨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通達道理,通達經典,就要真正去體會道理;體會道理,自己做得到,這就是真正是用身教說法。
 
  每次我若是看到她,我就自己自我警惕,這麼安然,安忍自在,實在不容易,是真實的修行者。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來幫助提婆達多未來能成道,他雖然現在墮落地獄了,但是,他有盡期,將來要幫助他成佛的,也是釋迦佛,將來也是能幫助他。總而言之,因緣啊!毫釐不差錯,我們要很相信,徹底相信,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12/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