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五 1月 20, 2017 2:34 pm

20170120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為順聖教;
隨自語意說,或隨他語意說,或隨自他語意,
分別說真實相,方便說三乘法。
 
  這段文,用心來了解啊!說法,必定要有方法。「至人」,那就是無上至高的智慧人。他在化度眾生,就如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這幾天一直說文殊菩薩,他成就,時間是無法算計,甚至也教育了七位菩薩已成佛,所以稱為「七佛之師」。他本身也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也就是已成佛的人,而且是古來佛,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度化眾生,是一位至高無上的智慧人,所以他的智慧無量。娑婆世界,就是山河大地,無處不在,佛法就是宇宙萬物包含、含蓋在內,何況大海呢!大海的眾生,類別很多。海中,魚蝦水族名稱算不完,所以海中的眾生物類很多。所以,文殊菩薩就在娑婆世界,含蓋了大海的眾生,他也是一樣去度化。所以「化海眾無數」,這是文殊菩薩。
 
  眾生,「六道四生」,各道眾生的根機都不同,光說人道的眾生,眾生性是無量無數,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習性,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脾氣,完全不同;何況不同類的眾生,當然那種要感化教育真的是不簡單。所以海中的眾生也是一樣,這麼多不同習性、根機的眾生是無量數,但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呢?「惟為順聖教」,就是用聖教。無始以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理來教育,這個真理永遠就是不生滅,都存在,只是久來就會忘記了,是人將它忘了,不是道理沒有了,不是啊!是久了就將這理慢慢在人間退化消掉,不是它不見了,是人的記憶退化消掉了這道理,因為這樣才需要一段很長時間佛再出現人間。
 
  所以每一次,佛要出現人間的時間就是很長、很久,但是這麼長久的時間,修行的人是沒有有離開人間,永遠不斷慈航倒駕。這至高的賢人、聖人為度眾生,為了維持真理,還是不斷在人間,來來回回沒間斷過,也是人間修行,也是人間傳法,但是,人間眾生,他不會去承認那一個人說的是真理,還要這樣久久就要有一位,人人所公認,這要因緣很成熟,才能人人公認他是世間的大覺者,他所說的就是真理。這就是我們常常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意思就是在這裡。否則,所有聖賢都是時時在維持真理存在,只是眾生不會去認同他,就要等到因緣成熟;這些因緣成熟了,認同這一尊佛,他修行,他覺悟了,他所講的是真理。希望大家要多用心來體會。
 
  所以常常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原來的如來藏智慧,只是我們的如來藏智,就是受到我們的無明煩惱所掩蓋住,要不然人人本具,人人皆可成佛。佛陀也是這樣跟我們說,只是我們的無明煩惱與眾生所結的就是不好的緣,我們所說的話,就沒人要聽,也沒有人要相信他是真理,這樣去信教奉行,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凡夫,讓無明煩惱掩蓋了我們的真如,就是如來藏識,否則是人人本具,就如真理永恆存在,總是因緣還沒成熟。這時候,因緣已經成熟的智慧人,就是要來度眾生,他也要隨順聖教,也就是要「如是我聞」。佛是這樣說,「如是我聞」,「過去佛是這樣的教法,大覺者是這樣的聖教,我來說,大家來聽。」這就是隨順聖教。
 
  這個聖教也有「隨自語意說」,覺悟的智慧人就如如文殊菩薩,他都覺悟了,他要度眾生,他能夠將他內心的法,他所覺悟之後的智慧,那就是隨自語意來說法,這「隨自語意說」,眾生聽得懂嗎?就如佛陀,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應該要跟大家說,是啊!要跟大家說,我們也都聽了。過去的釋迦佛要這樣向大家說,但是他考慮,大家聽得懂嗎?而我們現在也是承著佛陀那時候,「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我們相信,相信人人有佛性,相信我們自己的如來藏識,我們相信自己有。但是,信是歸信,我們這如來智性,總是永遠都無法去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全都很很楚,我們還有糊塗,迷點還很多,我們還不能了解自己,要如何能了解他人呢?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盲點、迷點還很多。法是這樣聽進來了,但是我們無法很透徹了解,所以就要「或隨他語意說」。
 
  佛陀.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文殊菩薩也是這樣,直接跟你說,你聽不懂,我來看你的根機,你好樂聽什麼法?你歡喜聽,聽願意入耳,放在心裡,用什麼方法你才能接受呢?因為這樣,佛陀才設權教,開方便門,設三乘法,隨眾生根機,要從眾生源頭的煩惱分析開始,這就是「隨他語意」。任何一個眾生,不同的根機,隨順他這樣來將他分析,這就是「隨他語意」。或者是「隨自他語意」,也就是隨我自己要講的話,和眾生的根機差不多能接受了。就如<化城喻品>,導師慢慢地帶,已經帶到半路來了,要讓他到那個真實的境界去,但是在半路時,有人會喊累,有人會驚慌,有的人已經感覺自己沒能力再向前走,這時候,他就要再想辦法,讓大家身心安頓下來,這就要隨自語意,用自己的方法來隨他所需要,如何安住他的心,所以他就會設一化城,跟他說:「你看,不遠的地方,好像有座城,看,好像再走下去已沒有多遠了。」
 
  這樣是用自己的智慧,隨眾生的能力,根力,這樣慢慢陪伴,慢慢帶,接引往正確的方向,這就是「隨自他語意」。雖然,真理是這樣,沒有脫離真理,但是要隨順他的根機,這樣慢慢地將他接引過來。所以,這有三種的方法,「隨自語意」就是直截了當,就是說「你也能成佛,因為你是本具佛性」。但是沒辦法這樣他就接受過來,他就了解,這是一種原來就有的道理,沒辦法時,就要「隨他語意」,但是不能一直都隨順他,道理也要再讓他了解,是可為、不可為,就如教孩子一樣,隨順他,但不能寵愛他,對的事情,去做就對,不對的事,絕對不能做,這就是同樣的道理。這樣有三種方法,「分別說真實相」,就是用這三種方法,小乘、中乘、大乘,這樣分別來循循善誘,最終的目標,那就是真實相,真實法的道理。但是,過程呢?就是「方便說三乘法」,這我們都很要清楚了解。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分別說其意,說教義明顯,
經蘊含化儀,為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
 
  所以,「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就是露出了聖人的悲智,諸佛菩薩就是秉慈,用這慈心來運智,每一位佛、菩薩若不慈悲,他不會再來人間度眾生。要度眾生,就是因為那念的慈悲心,就要運用智慧。這智,是分別智,去分別眾生的根機智性,他的根機是什麼?我們的慈悲,是不捨眾生再造禍端,惹是非,有煩惱再複製,不捨啊!這就是慈悲,故我們要再運用智慧,這就叫「露聖悲智」,這是「秉悲運智」,也能說是「秉慈運慧」,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就是悲智雙運,文殊菩薩也是這樣。
 
  所以「分別說其意」,自語意、他語意、自他語意來分別眾生能夠接受的範圍,去應機逗教。所以「說教義明顯」,不論是說「自語意」,或者是「隨他語意」,或者是「自他語意」,這個教義都沒有含糊,都很清楚,讓他能夠接受,這樣一段一段分分明明,這樣歡喜接受,這個教義明顯。所以「經蘊含化儀」,講經說法,裡面要包含著這個儀軌,教育、禮節、儀軌都含在這裡面。所以「為宿世緣熟」。過去生有結了很深的緣,一點化就清楚了,了解了,要看我們的因緣是深,還是淺。緣深的,不論怎麼教育,他都歡喜接受,永遠都是跟隨,不會分離,這就是緣深;若緣淺呢?一段時間結緣了,過了一段時間,無緣就違悖了,或者是離開了。
 
  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要和人結好緣,緣若不好,就是這樣。就像阿難和提婆達多,同一對父母生的,同樣接受佛陀教育,阿難能夠這樣循循受教,但是提婆達多他要佛的教育,了解佛的真理,卻反駁佛陀,來侵害佛法,害佛和破合和僧。看,這也是緣啊!佛陀也是這樣說,這是因緣。同樣這樣的教育,宿世因緣的深淺、善惡,就是差在這裡,所以我們要常常和人結好緣。所以「上根之流,一時頓說」」,能夠說「性相理事」,能夠聽了,就了解,為他說,我們具真如佛性,能夠從道理和這個事相這樣會合,完全了解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怎麼樣來教育眾生?這智慧很重要。文殊菩薩運用這樣的智慧來教育眾生。所以,法身菩薩,古來佛,現在的菩薩,智慧與佛同等,這叫做「慈悲等觀」,全都一樣,這就是文殊菩薩他助釋迦佛的教化。
 
  佛陀在陸地上教化眾生,文殊菩薩就到海中龍王宮去度化接引,度化接引這個因緣將要成熟,還是同樣就接引來到靈鷲山,佛佛道同,諸佛合和互協,廣度眾生,很感動人啊!文殊菩薩與釋迦牟尼佛合作無間,度化眾生,和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到地獄去。看,這無不都是合和互協來度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敬重聖教。聖人的教育,不論是諸佛菩薩,我們都是用同等心,真正要敬重,受教奉行。前面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因為智積菩薩還有一點點疑,疑龍宮的眾生如何度化呢?假如度化了,到底能夠接受的有多少呢?在這樣的時間內,話剛好講完了,「且待須臾」,那就是文殊菩薩對智積菩薩說:「你還沒有很相信,等一下。」這個「等一下」還沒有講完,馬上就看到了,從海中浮現出來千葉蓮花,菩薩浮現虛空來了。這就是表示法,「真空妙有」,就是會合在一起,話開始講,道理是這樣,事相就浮現出來了,這是「真空」,就是道理;「妙有」呢?就是事相浮現起來。浮現在哪裡呢?就是虛空中,來見證受度化,還是一樣用三乘法。
 
  「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在那個地方,也是一樣在論聲聞行,哪怕是在海中說法,也是一樣有聲聞、緣覺、菩薩,這全都是聖教,和文殊菩薩一起浮現,無數菩薩乘千葉蓮花,現在和智積菩薩在談話,智積菩薩不很相信,再來一群菩薩,那就是本是聲聞 人,乘蓮華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修大乘空義。現在已經接近了,已經沒有執著的煩惱了,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這已經從小乘,進行到中乘與大乘空義。「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雖然在空中,說聲聞行,但是現在已經修大乘空義,這樣轉變過來了,從方便小教一轉念,就成為中乘、大乘空義,已經體會到了。所以,文殊菩薩將這樣,這個事相,來點給智積菩薩說:「於海教化,其事如是。」就是這樣的事相,道理是這樣,已經達到的事相是這樣。接下來這段文就再說,
 
經文:「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經文簡釋: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文殊大智,具諸威德,而能勇健,化無量眾。
勇健:有力。
 
  那就是那個時候,有這樣來證明了,智積菩薩也從內心生出了敬仰的心,信、敬,已經徹底相信了,內心敬仰,所以他讚歎,讚歎文殊菩薩「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我相信了,我讚歎啊!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又是很勇敢,勇猛精進,能夠面對著不同的眾生,發出了這種的聖教,隨自語意、隨他語意、隨自他語意,去設權教方便,接引 眾生到實相空義這個義理來,這是很不容易,大小乘全都度,這實在不容易啊!
 
  所以「文殊大智,具諸威德」。他對法若沒有很清楚,要怎麼面對芸芸眾生,各個不相同,剛強眾生的習性?必定諸佛菩薩的智德要很穩定,這叫做威德。所有的道理全都清楚了,是身體力行,過來人,所以他沒有畏懼眾生的剛強,沒有畏懼眾生的惡劣,難度化,他很勇猛,這叫做威德。有威信,所以有德行,能勇健,很勇、很健康,心理都很健康,道理很健全,所以「化無量眾」,能夠化度無量眾生。勇健,就是有力的意思。
 
經文簡釋: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今此現前所集大眾,我悉己見。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智積菩薩說:「這些事情我都看到了,很敬佩,很令人讚歎,我已經看到這個大會的菩薩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說聲聞行,也修大乘空義,這些實相,我都看到了。」所以「今此現前所集大眾,我悉已見」,現在我都看到了。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經文簡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流演通暢如實相義。開示弘闡一乘妙法。
 
  文殊菩薩,因為佛陀現在就是要講說《法華經》,佛佛道同,度眾生的最後,必定要讓眾生,修行者,人人去體會《法華經》的真實理,所以文殊菩薩也配合釋迦佛,他在海宮,也是講說《法華經》。智積菩薩他就是要了解,雖然讚歎他(文殊菩薩)說:「我已經看到了,文殊菩薩的智德勇猛,威德勇健。」這樣在讚歎,但還是隱含著,到底你是用什麼方法去度眾生?但是很奇妙,文殊菩薩就是那麼善解人意,他自己就會提出來解釋。所以,智積菩薩讚歎文殊菩薩,「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這就是讚歎他流傳演說,很暢通,真實的道理,真實的道理不只是空蕩蕩的道理,他還有真實的相,能以事相來比較,不只是道理而已,是真實相。
 
  道理,是要讓世間用的,世間用得通,世間有苦難,菩薩所緣苦難眾生,去付出、去教育,教育的結果是如何?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這要靠智慧、道理,教育眾生要接受,身體力行去受用,做事情最後的結果,這叫做事理會合,這是「流演通暢如實相義」,就是流通演暢如 實相義,就是這樣,道理,自古來今,道理就是這樣淵遠流長,無始以來,道理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道理還是讓它暢通,事相還能教育完成。所以「開示弘闡一乘妙法」,這樣來開示,這樣來闡揚一乘的妙法。所以「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菩薩很了不起,能夠將這個法,所有的眾生廣導,就是接引,引導,眾生沒有分什麼樣的類別,人類也好,動物類也好,反正是六道、四生類的眾生,都是循循善誘,這樣很開闊去導引眾生。
 
經文簡釋:
「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廣化一切,令其速得成就菩提。
 
  因為文殊菩薩從海中教導,去化度的眾生,要將他接引來到靈鷲山,所以這就是「廣導諸眾生」。從人間導向了海龍宮去,在那個地方教化 ,這樣已經接受,這樣度眾生,接引度化眾生,這已經讓他們很快就成菩提,這叫做「廣化一切」。不分人類,不分其他的眾生,「令其速得成就菩提」。這就是智積菩薩他讚歎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也要把握機會,多寶佛是為聽《法華經》而來,佛陀現在在靈鷲山完全說《法華經》。當然,文殊菩薩去海龍宮教化,同樣他也是以《法華經》來度化,這就是菩薩道。諸經之王,成佛之道,就是《法華經》。文殊菩薩也把握這個時間,要讓智積菩薩知道《法華經》在成佛的道理是多麼重要。
 
經文簡釋: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言常以此化無量眾。
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
智積謂:文殊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
而文殊亦言:我在龍宮,唯常宣說是經,則妙法華經之尊重益彰矣。
 
  所以「文殊師利言」,自己自動向智積菩薩表達:「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我在海龍宮就是時常為他們所說的是《法華經》。其實《法華經》就已經涵蓋大小乘,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過來的,不論是〈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授記品〉等等,不就是有在說我們修行的基礎嗎?這就是這樣一直在《法華經》,他這樣常說《法華經》。「言常以此化無量眾」。因為這樣,用這個法能度化無量的眾生,到任何一個境界,任何一類的眾生,他就可以這樣來教化,所以叫做「無量眾生」,無法去分別算計的量,這樣這麼多的眾生。這是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所以他的名字叫做文殊,文殊也能譯為「妙智」,也譯為「妙德」,所以,叫做「大智德者」,這就是文殊 菩薩的德號。
 
  因為這樣,這麼有智德,所以他大威德勇猛,就是這樣這麼有威德。尤其是他也是古來佛,所以,智積向文殊菩薩說「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能這樣度化,完全就是「開闡」,就是開示闡揚一乘的實相。但是文殊菩薩也是這樣說:「我就是完全常常說的經,就是《妙法華經》。」這也是尊重,彼此尊重。智積尊重、讚歎文殊菩薩說:「你完全都是用一實乘法去教化眾生。」文殊菩薩趕緊回答的,也就是應智積菩薩所說的,是一實相,沒有錯,是一實相的教法,叫做《妙法蓮華經》,這就是一實相法。這兩尊菩薩就這樣互相尊重來對答,這叫做契機,這也是叫做禮貌,菩薩和菩薩之間。人間需要一乘法,龍王宮眾生本來本性驕傲,非常的憍慢 ,要怎麼去除他們的憍慢幢,那就是需要用這個大法去教育,這就是彼此尊重,知道教法的道理。
 
*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為以一乘實相開闡種種權門,引導眾生終歸一乘,令速成菩提乎?必有問意,方與下文相應。
 
  「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這是智積菩薩所說,意思說,「你所化的這麼多人,是不是演暢實相的道理去教化呢?或者是以一乘實相去開闡種種權巧方便的門,去引導眾生來歸於一乘的法,讓他們能夠速得菩提,是不是這樣呢?」這是智積菩薩也有含著這個意,直接問:「是一乘實相的教法去教嗎?」其實他也要問:「是不是先權後實?」這樣的意思。這就是菩薩在互相對答。有的很含蓄,智積菩薩是這樣含蓄,要怎麼問;但是文殊菩薩,他就很直接來回答,就是《妙法蓮華經》,就是開權顯實。還是過去的這個權教,要先向他們解釋,過去如何接引你,這就是你的根機,我投應你的根機來教育你,現在這個門再打開,裡面是實相的道理,真實的寶藏就是在那裡面。
 
  小乘,也就是方便法,是一個入門的過程,真實的寶藏就是打開這一層,就是真實法。這前面我們也說過。佛陀也是用這樣來引導我們,現在,智積菩薩所要問的意,也含在這個地方,「是不是這樣?」文殊菩薩就直接回答:「是這樣。法,就是在《法華經》裡面。」這就是彼此之間,能夠體會佛法,在談法,真的是很歡喜。我們學佛,就是要了解,菩薩真的是合和互協,釋迦佛現在要將《法華經》的道理,完全讓大家知道,文殊菩薩,古來佛,就到龍宮,最驕傲難度的地方去,非道場,也能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這就是表示世間無難事,要聞法,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聽,說法,無處不能說,對機,無機不能度,每一種根機都可以度,是我們自己有具足了悲智沒有?我們的慈悲心夠嗎?我們的慈悲心若很足夠,自然就能夠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六 1月 21, 2017 10:45 pm

[ 2017年1月20日 上午 5:23] 農曆十二月廿三,(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四二)


1. 釋經文: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2. 上人偈文(一):「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為順聖教,隨自語意說,或隨他語意說,或隨自他語意,分別說真實相,方便說三乘法。」


3. 上人偈文(二)「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分別說其意,說教義明顯,經蘊含化儀,為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


4. 「至人慧無量」:說法,必定要有方法。「至人」,就是無上智高的智慧人,在化度眾生。如這幾天一直在說的文殊菩薩,他過去成就的時間無法算計,甚至也教育了七位菩薩成佛,所以稱「七佛之師」,文殊菩薩過去是「龍種上尊王佛」,也就是已成佛之人,且是古來佛,是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是一位至高無上的智慧人,他的智慧無量。


5. 「化海眾無數」:佛法包含宇宙萬物在內,在娑婆世界、山河大地,無處不在,何況大海!大海的眾生類別多,海中的魚蝦水族,名稱算不完,文殊菩薩就在娑婆世界,含蓋大海的眾生,全都一樣去度化。六道四生,各道眾生的根機都不同,光人道的眾生性就是無量無數,人人各有習性與脾氣,何況要感化與教育不同類的眾生,真的是不容易。


6. 「惟為順聖教」: 海中的眾生也是一樣,不同習性與根機的眾生無量數,要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呢?就是用聖教。無始以來,真理永遠都不生不滅,都存在,只是久來會在人間被人忘記了,不是道理不見了,是人的記憶退化了這個道理,所以才需要每經一段長時間,就需要佛再出現在人間。


7. 「菩薩,不斷倒駕慈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佛要出現人間的時間就是很長久,修行的人是沒有離開人間,永遠不斷倒駕慈航;至高的賢人、聖人為度眾生,為維持真理,還是不斷在人間,來來回回沒間斷過,也是在人間修行與傳法。常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因所有的聖賢都是時時來維持真理存在,只是人間眾生不會去認同他,久久要有一尊佛修行、覺悟了,所講的是真理,能人人所認同、所公認,這需要因緣很成熟,希望大家用心體會。


8. 「人人本具佛性,唯受無明覆蓋」:常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人都有如來藏的智慧,只是受到無明煩惱所掩蓋,就像真理永恆存在,紙是因緣還未成熟。佛陀也是這樣跟我們說,只是我們的無明煩惱和眾生所結的就是不好的緣,所以我們說的話,就沒有人要聽,也沒有人要承認它是真理,將它信受奉行,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凡夫。


9. 「惟為順聖教」:這時,因緣已經成熟的智慧人,就要來度眾生,他也要隨順聖教,就是要「如是我聞」,過去佛是這樣的教法,大覺者是這樣的聖教,我來說,大家來聽,這就是隨順聖教。


10. 「隨自語意說」: 聖教也有隨自語意說,就如文殊菩薩這樣覺悟的智慧人,他要度眾生,要能將他內心的法,將他覺悟後的智慧,隨自語意來說法,但眾生豈能聽得懂呢?就如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要向大家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


11. 「或隨他意語說」:但他考慮大家是否能聽懂?我們現在也像佛陀那時候,我們相信人人本具如來藏姓,但信歸信,我們還沒辦法了解自己,要怎能了解他人呢?這就是我們的盲點仍多,法聽進去,但沒辦法很透徹了解,我們的如來智性總是永遠無法清楚去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還是有很多糊塗的迷點,所以要「或隨他意語說」。


12. 「或隨他語意說」:釋迦牟尼佛是這樣,文殊菩薩也是,直接跟你說,你聽不懂,我來看你的根機,看你好樂聽什麼法?要你歡喜聽,願意聽入耳,放在心裡,要用什麼方法你才能接受呢?因此佛陀才會設權教,開方便門,設三乘法,隨眾生根機,從眾生緣投的煩惱開始分析。任何一個眾生,隨順他不同的根機來將他分析,這叫做「隨他語意」。


13. 「或隨自他語意」:就是隨我自己要講的化,和眾生的根機差不多能接受了。就如〈化城喻品〉中,導師慢慢地帶,想要讓他到那真實的淨借去,但在半路了,有人會喊累、會害怕,有的人已經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可向前走,導師就要再想辦法,讓大家身心安頓下來,這就要隨自語意,用自己的方法來隨他所需要,安住他的心,所以導師就設一個化城,跟他說:「你看,沒有多遠的那裡,好像有城哦!看,再走下去好像沒有多遠了。


這就是用自己的智慧,隨眾生的能力、根力,慢慢陪伴、慢慢帶,接引到正確的方向。沒有脫離真理,但要隨眾生根機,慢慢接引。所以,有這三種方法,「隨自語意」就是直接了當說:「你本具佛性,你也會成佛」,但沒有辦法一下就讓他接受、了解這是一種原來就有的道理,因此要「隨他語意」。


14. 「分別說真實相,方便說三乘法」:但不能一直都隨順他,也要再讓他了解什麼是可為、不可為,就像在教孩子一樣,隨順他,但不能寵溺,對的事,去做就對,不對的事,絕對不能做。就是這樣用三種方法,小乘、中乘、大乘,這樣分別來循循善誘,最終目標就是真實法的道理,但過程就是「方便說三乘法」。


15.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就是顯出了聖人的悲智,諸佛菩薩就是以慈心來運智,每一尊佛、菩薩,若沒有慈悲,他不會在來人間度眾 生。要度眾生,就是因為那念慈悲心,就要運用智慧。


16. 「惟露聖悲智」」: 分別智,去分別眾生的根機智性,我們的慈悲是不捨眾生再造禍端、惹是非、再複製煩惱,所以要運用智慧,這叫做惟露聖悲智,秉悲運智,也能說是秉慈運慧,這是道理。


17. 「分別說其意,說教義明顯」:自語意、他語意、自他語意來分別眾生能接受的範圍,應機逗教,不論「自語意」,或「隨他語意」,或「自他語意」,這個教義都沒有含糊,都很清楚,段段分明,讓眾生能歡喜接受。


18. 「經蘊含化儀,為宿世緣熟」:講經說法,裡面要包含儀軌、教育、禮節,都含在裡面。過去生有結了很深的緣,一點就清楚了解了,要看我們的因緣是深或淺,緣深的,不論怎麼教育,他都能歡喜接受,永遠都是跟隨,不會分離;若緣淺,過了一段時間,無緣就違背了,或是離開了。


19. 「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所以常說,要和人結好緣,緣若不好,就會如阿難和提婆達多,雖是同一對父母生的,同樣也接受過佛陀教育,但阿難能循循善誘,提婆達多卻是反駁佛陀、傾害佛法,破合和僧,看,這也是緣阿!佛陀也說這是因緣,宿世因緣的深淺、善惡,就是差在這裡,所以要常常和人結好緣。


20. 「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能夠聽了,就了解,能為他說,能從道理和事相會合,完全了解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怎樣來教育眾生?智慧很重要,文殊菩薩運用這樣的智慧來教育眾生,所以,菩薩,法身菩薩、古來佛,現在的文殊菩薩,智慧與佛同等,這叫做「慈悲等觀」,全都一樣,這就是文殊菩薩他助佛的教化。


21. 「佛佛道同」:佛陀在陸地上教化眾生,文殊菩薩就海中龍王宮去度化接引,度化接引這個因緣將要成熟,同樣就接引來到靈鷲山,這是佛佛道同,諸佛合和互協,廣度眾生,很感動人啊!文殊菩薩與釋迦牟尼佛合作無間,度化眾生,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無不都是這樣合和互協來度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敬重聖人的教育,不論是諸佛菩薩,我們都是用同等心,真正要敬重,信受奉行。


22. ★複習經文:【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因智積菩薩還有一點懷疑,懷疑龍宮的眾生如何能度化呢?假使度化了,能接受的有多少呢?在這樣的時間內,話剛好講完了,「且待須臾」,是文殊菩薩對智積菩薩說:「你還沒有很相信,等一下」,馬上看到海上浮現千葉蓮花,菩薩浮現虛空來了。這就表示法是真空妙有阿!都是會合在一起,話開始講,道理是這樣,這是「真空」,事相浮現出來,這是「妙有」,浮現在哪呢?浮現在虛空,來見證受度化,還是一樣用三乘法。


23. 「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哪怕是在海中說法,也是一樣有聲聞、緣覺、菩薩,這全都是聖教,和文殊菩薩一起浮現,無數菩薩乘千葉蓮花,現在和至機菩薩在談話中,智積菩薩不太相信,再來一群菩薩,也就是聲聞人,乘蓮華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修大乘空義。現在已經接近了,已經沒有執著的煩惱了,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已經從小乘進行道中乘與大聖空義。


24. 「今皆修行大乘空義」。雖然在空義中,說聲聞行,但現在已經修大乘空義,這樣轉變過來了,從方便小教一轉念,就成為中乘、大乘空義,已經體會到了。所以,文殊菩薩借這個事相,來向智積菩薩說:「於海教化,其事如是。」道理就是這樣,已經達到的事相是這樣。


25. ★釋譯經文:【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文殊大智,具諸威德,而能勇健,化無量眾。勇健:有力。


智積菩薩也從內心生出敬仰心,信、敬,已徹底相信,內心敬仰,讚歎文殊菩薩,「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我相信了,我讚歎啊!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又是很勇敢,勇猛精進,能夠面對著不同的眾生,發出了這種聖教,隨自語意、隨他語意、自他語意,設權教方便,接引眾生到實相空義這個義理來,這是很不容易,大小乘全都度,這實在不容易啊!


「文殊大智,具諸威德」,對法若沒有很清楚,要怎麼面對芸芸眾生,各個不相同,剛強眾生的習性?必定諸佛菩薩,他的智德要很穩定,這叫做威德。所有道理全都清楚了,是身體力行,過來人,所以沒有畏懼眾生的剛強,沒有畏懼眾生的惡劣,難度化,所以很勇猛,這叫做威德。有威信,有德行,能勇健、很健康,心理都很健康,道理很健全,「化無量眾」,能夠化度無量眾生。


26.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今此現前所集大眾,我悉已見。


智積菩薩說,這些事情我都看到,很敬佩,很令人讚歎,已經看到這個大會的菩薩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說聲聞行,修大乘空義,實相都看到了。


27.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流演通暢如實相義。開示弘闡一乘妙法。


文殊菩薩,佛陀就是要講說《法華經》,佛佛道同,度眾生的最後,必定要讓眾生人人,修行者,體會《法華經》的真實理,文殊菩薩也配合釋迦佛,在海宮,講說《法華經》。智積菩薩就是要了解,雖然讚歎文殊菩薩說:「我已經看到了,文殊菩薩的智德勇猛,威德勇健。」還是隱含著,到底你是用什麼方法去度眾生?但是很奇妙,文殊菩薩就是那麼善解人意,他自己就會提出來解釋。


智積菩薩讚歎文殊菩薩,「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這就是讚歎他流傳演說,很暢通,真實的道理,真實的道理不只是空蕩蕩的道理,還有真實的相,能事相來比較,不只是道理而已,是真實相。


道理,是要讓世間用的,世間用得通,世間有苦難,菩薩所緣苦難眾生,去付出、去教育,教育的結果是如何?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這要靠智慧、道理,教育眾生要接受,身體力行去受用,做事情最後的結果,這叫做事理會合,這就是「流演通暢如實相義」。道理,自古來今,一直淵遠流長,道理暢通,還能事相教育完成。「開示弘闡一乘妙法」,這樣開示,稱揚一乘妙法。


28. 【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廣化一切,令其速得成就菩提。


文殊菩薩很了不起,能夠將這個法,廣度、接引、引導所有的眾生,對眾生沒有分什麼樣的類別,人類也好,動物類也好,反正是「六道四生」類的眾生,都是循循善誘,很開闊去導引眾生。文殊菩薩從海中教導,化度眾生,將他接引來到靈鳩山,從人間導向海龍宮去,接引度化眾生,讓他很快成菩提,這叫做「廣化一切」。不分人類,不分其他的眾生,「令其速得成就菩提」。


29.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言常以此化無量眾。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


智積菩薩讚歎文殊菩薩,把握機會,多寶佛是為聽《法華經》而來,佛陀現在在靈鳩山是完全說《法華經》。當然,文殊菩薩去海龍宮教化,同樣也是以《法華經》來度化,這就是菩薩道。


諸經之王,成佛之道,就是《法華經》。文殊菩薩也把握這個時間,要讓智積菩薩知道《法華經》在成佛的道理是多麼重要。


「文殊師利言」,自己自動向智積這樣表達,「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我在海龍宮就是時常為他們所說的是《法華經》。其實《法華經》就已經涵蓋大小乘,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過來的,不論是〈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授記品〉等等,不就是有在說我們修行的基礎嗎?這就是這樣一直在《法華經》,他這樣常說《法華經》。


「言常以此化無量眾」,用法能度化無量的眾生,到任何一個境界,任何一類的眾生,可以這樣教化,叫做「無量眾生」,無法去分別算計的量,這樣這麼多的眾生。名字叫做文殊,文殊也能譯為妙智,也譯為妙德,叫做大智德者,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德號。這麼有智德,大威德勇猛。


30.  『智積謂:文殊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而文殊亦言:我在龍宮,唯常宣說是經,則妙法華經之尊重益彰矣。』


尤其他也是古來佛,智積向文殊菩薩說「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能這樣度化,完全就是開闡,開示闡揚一乘實相。文殊菩薩也是這樣說,完全常常說的經,就是《妙法華經》,這也是尊重,彼此尊重。


智積尊重、讚歎文殊菩薩說你完全都是用一實乘法去教化眾生;文殊菩薩趕緊回答的,也就是應智積菩薩所說的,是一實相,沒有錯,是一實相的教法,叫做《妙法蓮華經》,這就是一實相法。這兩尊菩薩就是這樣互相尊重來對答,這叫做契機,這也是叫做禮貌,菩薩和菩薩之間。人間需要一乘法,龍王宮本來性憍慢,真正的憍慢,要怎麼去除他們的憍慢幢,那就是需要用這個大法去教育,彼此尊重,知道教法的道理。


31. 『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為以一乘實相開闡種種權門,引導眾生終歸一乘,令速成菩提乎?必有問意,方與下文相應。』


智積菩薩的意思說,「你所化的這麼多人,是不是演暢實相的道理去教化呢?或者以一乘實相去開創闡種種權巧方便的門,去引導眾生來歸於一乘的法,讓他們能夠速得菩提,是不是這樣呢?」其實智積菩薩也要問:「是不是先權後實?」這樣的意思,這就是菩薩在互相對答。


智積菩薩是這樣很含蓄的問,但是文殊菩薩就是用很直接來回答,就是《妙法蓮華經》,就是開權顯實。還是過去的這個權教,要先向他們解釋,過去怎麼接引你,這就是你的根機,我投應你的根機來教育你,現在這個門再打開,裡面是實相的道理,真實的寶藏就是在那裡面。


小乘,也就是方便法,是一個入門的過程,真實的寶藏就是打開這一層,就是真實法,這前面我們也說過。佛陀也是用這樣來引導我們,現在,智積菩薩所要問的意,也含在這裡,「是不是這樣?」。文殊菩薩就直接回答:「是這樣。」法,就是在《法華經》裡面。這就是彼此之間,能夠體會佛法,在談法,真的是很歡喜。


學佛,也要了解,菩薩真的是合和互協,釋迦佛現在要將《法華經》的道理,完全讓大家知道。文殊菩薩,古來佛,現在就到龍宮,最驕傲難度的地方去,非道場,也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這就是表示世間無難事,要聞法,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聽,說法,無處不能說,對機,無機不能度。[ 2017年1月20日 上午 5:23] 農曆十二月廿三,(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四二)


1. 釋經文: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2. 上人偈文(一):「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為順聖教,隨自語意說,或隨他語意說,或隨自他語意,分別說真實相,方便說三乘法。」


3. 上人偈文(二)「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分別說其意,說教義明顯,經蘊含化儀,為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


4. 「至人慧無量」:說法,必定要有方法。「至人」,就是無上智高的智慧人,在化度眾生。如這幾天一直在說的文殊菩薩,他過去成就的時間無法算計,甚至也教育了七位菩薩成佛,所以稱「七佛之師」,文殊菩薩過去是「龍種上尊王佛」,也就是已成佛之人,且是古來佛,是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是一位至高無上的智慧人,他的智慧無量。


5. 「化海眾無數」:佛法包含宇宙萬物在內,在娑婆世界、山河大地,無處不在,何況大海!大海的眾生類別多,海中的魚蝦水族,名稱算不完,文殊菩薩就在娑婆世界,含蓋大海的眾生,全都一樣去度化。六道四生,各道眾生的根機都不同,光人道的眾生性就是無量無數,人人各有習性與脾氣,何況要感化與教育不同類的眾生,真的是不容易。


6. 「惟為順聖教」: 海中的眾生也是一樣,不同習性與根機的眾生無量數,要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呢?就是用聖教。無始以來,真理永遠都不生不滅,都存在,只是久來會在人間被人忘記了,不是道理不見了,是人的記憶退化了這個道理,所以才需要每經一段長時間,就需要佛再出現在人間。


7. 「菩薩,不斷倒駕慈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佛要出現人間的時間就是很長久,修行的人是沒有離開人間,永遠不斷倒駕慈航;至高的賢人、聖人為度眾生,為維持真理,還是不斷在人間,來來回回沒間斷過,也是在人間修行與傳法。常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因所有的聖賢都是時時來維持真理存在,只是人間眾生不會去認同他,久久要有一尊佛修行、覺悟了,所講的是真理,能人人所認同、所公認,這需要因緣很成熟,希望大家用心體會。


8. 「人人本具佛性,唯受無明覆蓋」:常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人都有如來藏的智慧,只是受到無明煩惱所掩蓋,就像真理永恆存在,紙是因緣還未成熟。佛陀也是這樣跟我們說,只是我們的無明煩惱和眾生所結的就是不好的緣,所以我們說的話,就沒有人要聽,也沒有人要承認它是真理,將它信受奉行,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凡夫。


9. 「惟為順聖教」:這時,因緣已經成熟的智慧人,就要來度眾生,他也要隨順聖教,就是要「如是我聞」,過去佛是這樣的教法,大覺者是這樣的聖教,我來說,大家來聽,這就是隨順聖教。


10. 「隨自語意說」: 聖教也有隨自語意說,就如文殊菩薩這樣覺悟的智慧人,他要度眾生,要能將他內心的法,將他覺悟後的智慧,隨自語意來說法,但眾生豈能聽得懂呢?就如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要向大家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


11. 「或隨他意語說」:但他考慮大家是否能聽懂?我們現在也像佛陀那時候,我們相信人人本具如來藏姓,但信歸信,我們還沒辦法了解自己,要怎能了解他人呢?這就是我們的盲點仍多,法聽進去,但沒辦法很透徹了解,我們的如來智性總是永遠無法清楚去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還是有很多糊塗的迷點,所以要「或隨他意語說」。


12. 「或隨他語意說」:釋迦牟尼佛是這樣,文殊菩薩也是,直接跟你說,你聽不懂,我來看你的根機,看你好樂聽什麼法?要你歡喜聽,願意聽入耳,放在心裡,要用什麼方法你才能接受呢?因此佛陀才會設權教,開方便門,設三乘法,隨眾生根機,從眾生緣投的煩惱開始分析。任何一個眾生,隨順他不同的根機來將他分析,這叫做「隨他語意」。


13. 「或隨自他語意」:就是隨我自己要講的化,和眾生的根機差不多能接受了。就如〈化城喻品〉中,導師慢慢地帶,想要讓他到那真實的淨借去,但在半路了,有人會喊累、會害怕,有的人已經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可向前走,導師就要再想辦法,讓大家身心安頓下來,這就要隨自語意,用自己的方法來隨他所需要,安住他的心,所以導師就設一個化城,跟他說:「你看,沒有多遠的那裡,好像有城哦!看,再走下去好像沒有多遠了。


這就是用自己的智慧,隨眾生的能力、根力,慢慢陪伴、慢慢帶,接引到正確的方向。沒有脫離真理,但要隨眾生根機,慢慢接引。所以,有這三種方法,「隨自語意」就是直接了當說:「你本具佛性,你也會成佛」,但沒有辦法一下就讓他接受、了解這是一種原來就有的道理,因此要「隨他語意」。


14. 「分別說真實相,方便說三乘法」:但不能一直都隨順他,也要再讓他了解什麼是可為、不可為,就像在教孩子一樣,隨順他,但不能寵溺,對的事,去做就對,不對的事,絕對不能做。就是這樣用三種方法,小乘、中乘、大乘,這樣分別來循循善誘,最終目標就是真實法的道理,但過程就是「方便說三乘法」。


15.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就是顯出了聖人的悲智,諸佛菩薩就是以慈心來運智,每一尊佛、菩薩,若沒有慈悲,他不會在來人間度眾 生。要度眾生,就是因為那念慈悲心,就要運用智慧。


16. 「惟露聖悲智」」: 分別智,去分別眾生的根機智性,我們的慈悲是不捨眾生再造禍端、惹是非、再複製煩惱,所以要運用智慧,這叫做惟露聖悲智,秉悲運智,也能說是秉慈運慧,這是道理。


17. 「分別說其意,說教義明顯」:自語意、他語意、自他語意來分別眾生能接受的範圍,應機逗教,不論「自語意」,或「隨他語意」,或「自他語意」,這個教義都沒有含糊,都很清楚,段段分明,讓眾生能歡喜接受。


18. 「經蘊含化儀,為宿世緣熟」:講經說法,裡面要包含儀軌、教育、禮節,都含在裡面。過去生有結了很深的緣,一點就清楚了解了,要看我們的因緣是深或淺,緣深的,不論怎麼教育,他都能歡喜接受,永遠都是跟隨,不會分離;若緣淺,過了一段時間,無緣就違背了,或是離開了。


19. 「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所以常說,要和人結好緣,緣若不好,就會如阿難和提婆達多,雖是同一對父母生的,同樣也接受過佛陀教育,但阿難能循循善誘,提婆達多卻是反駁佛陀、傾害佛法,破合和僧,看,這也是緣阿!佛陀也說這是因緣,宿世因緣的深淺、善惡,就是差在這裡,所以要常常和人結好緣。


20. 「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能夠聽了,就了解,能為他說,能從道理和事相會合,完全了解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怎樣來教育眾生?智慧很重要,文殊菩薩運用這樣的智慧來教育眾生,所以,菩薩,法身菩薩、古來佛,現在的文殊菩薩,智慧與佛同等,這叫做「慈悲等觀」,全都一樣,這就是文殊菩薩他助佛的教化。


21. 「佛佛道同」:佛陀在陸地上教化眾生,文殊菩薩就海中龍王宮去度化接引,度化接引這個因緣將要成熟,同樣就接引來到靈鷲山,這是佛佛道同,諸佛合和互協,廣度眾生,很感動人啊!文殊菩薩與釋迦牟尼佛合作無間,度化眾生,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無不都是這樣合和互協來度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敬重聖人的教育,不論是諸佛菩薩,我們都是用同等心,真正要敬重,信受奉行。


22. ★複習經文:【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因智積菩薩還有一點懷疑,懷疑龍宮的眾生如何能度化呢?假使度化了,能接受的有多少呢?在這樣的時間內,話剛好講完了,「且待須臾」,是文殊菩薩對智積菩薩說:「你還沒有很相信,等一下」,馬上看到海上浮現千葉蓮花,菩薩浮現虛空來了。這就表示法是真空妙有阿!都是會合在一起,話開始講,道理是這樣,這是「真空」,事相浮現出來,這是「妙有」,浮現在哪呢?浮現在虛空,來見證受度化,還是一樣用三乘法。


23. 「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哪怕是在海中說法,也是一樣有聲聞、緣覺、菩薩,這全都是聖教,和文殊菩薩一起浮現,無數菩薩乘千葉蓮花,現在和至機菩薩在談話中,智積菩薩不太相信,再來一群菩薩,也就是聲聞人,乘蓮華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修大乘空義。現在已經接近了,已經沒有執著的煩惱了,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已經從小乘進行道中乘與大聖空義。


24. 「今皆修行大乘空義」。雖然在空義中,說聲聞行,但現在已經修大乘空義,這樣轉變過來了,從方便小教一轉念,就成為中乘、大乘空義,已經體會到了。所以,文殊菩薩借這個事相,來向智積菩薩說:「於海教化,其事如是。」道理就是這樣,已經達到的事相是這樣。


25. ★釋譯經文:【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文殊大智,具諸威德,而能勇健,化無量眾。勇健:有力。


智積菩薩也從內心生出敬仰心,信、敬,已徹底相信,內心敬仰,讚歎文殊菩薩,「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我相信了,我讚歎啊!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又是很勇敢,勇猛精進,能夠面對著不同的眾生,發出了這種聖教,隨自語意、隨他語意、自他語意,設權教方便,接引眾生到實相空義這個義理來,這是很不容易,大小乘全都度,這實在不容易啊!


「文殊大智,具諸威德」,對法若沒有很清楚,要怎麼面對芸芸眾生,各個不相同,剛強眾生的習性?必定諸佛菩薩,他的智德要很穩定,這叫做威德。所有道理全都清楚了,是身體力行,過來人,所以沒有畏懼眾生的剛強,沒有畏懼眾生的惡劣,難度化,所以很勇猛,這叫做威德。有威信,有德行,能勇健、很健康,心理都很健康,道理很健全,「化無量眾」,能夠化度無量眾生。


26.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今此現前所集大眾,我悉已見。


智積菩薩說,這些事情我都看到,很敬佩,很令人讚歎,已經看到這個大會的菩薩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說聲聞行,修大乘空義,實相都看到了。


27.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流演通暢如實相義。開示弘闡一乘妙法。


文殊菩薩,佛陀就是要講說《法華經》,佛佛道同,度眾生的最後,必定要讓眾生人人,修行者,體會《法華經》的真實理,文殊菩薩也配合釋迦佛,在海宮,講說《法華經》。智積菩薩就是要了解,雖然讚歎文殊菩薩說:「我已經看到了,文殊菩薩的智德勇猛,威德勇健。」還是隱含著,到底你是用什麼方法去度眾生?但是很奇妙,文殊菩薩就是那麼善解人意,他自己就會提出來解釋。


智積菩薩讚歎文殊菩薩,「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這就是讚歎他流傳演說,很暢通,真實的道理,真實的道理不只是空蕩蕩的道理,還有真實的相,能事相來比較,不只是道理而已,是真實相。


道理,是要讓世間用的,世間用得通,世間有苦難,菩薩所緣苦難眾生,去付出、去教育,教育的結果是如何?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這要靠智慧、道理,教育眾生要接受,身體力行去受用,做事情最後的結果,這叫做事理會合,這就是「流演通暢如實相義」。道理,自古來今,一直淵遠流長,道理暢通,還能事相教育完成。「開示弘闡一乘妙法」,這樣開示,稱揚一乘妙法。


28. 【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廣化一切,令其速得成就菩提。


文殊菩薩很了不起,能夠將這個法,廣度、接引、引導所有的眾生,對眾生沒有分什麼樣的類別,人類也好,動物類也好,反正是「六道四生」類的眾生,都是循循善誘,很開闊去導引眾生。文殊菩薩從海中教導,化度眾生,將他接引來到靈鳩山,從人間導向海龍宮去,接引度化眾生,讓他很快成菩提,這叫做「廣化一切」。不分人類,不分其他的眾生,「令其速得成就菩提」。


29.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言常以此化無量眾。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


智積菩薩讚歎文殊菩薩,把握機會,多寶佛是為聽《法華經》而來,佛陀現在在靈鳩山是完全說《法華經》。當然,文殊菩薩去海龍宮教化,同樣也是以《法華經》來度化,這就是菩薩道。


諸經之王,成佛之道,就是《法華經》。文殊菩薩也把握這個時間,要讓智積菩薩知道《法華經》在成佛的道理是多麼重要。


「文殊師利言」,自己自動向智積這樣表達,「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我在海龍宮就是時常為他們所說的是《法華經》。其實《法華經》就已經涵蓋大小乘,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過來的,不論是〈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授記品〉等等,不就是有在說我們修行的基礎嗎?這就是這樣一直在《法華經》,他這樣常說《法華經》。


「言常以此化無量眾」,用法能度化無量的眾生,到任何一個境界,任何一類的眾生,可以這樣教化,叫做「無量眾生」,無法去分別算計的量,這樣這麼多的眾生。名字叫做文殊,文殊也能譯為妙智,也譯為妙德,叫做大智德者,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德號。這麼有智德,大威德勇猛。


30.  『智積謂:文殊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而文殊亦言:我在龍宮,唯常宣說是經,則妙法華經之尊重益彰矣。』


尤其他也是古來佛,智積向文殊菩薩說「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能這樣度化,完全就是開闡,開示闡揚一乘實相。文殊菩薩也是這樣說,完全常常說的經,就是《妙法華經》,這也是尊重,彼此尊重。


智積尊重、讚歎文殊菩薩說你完全都是用一實乘法去教化眾生;文殊菩薩趕緊回答的,也就是應智積菩薩所說的,是一實相,沒有錯,是一實相的教法,叫做《妙法蓮華經》,這就是一實相法。這兩尊菩薩就是這樣互相尊重來對答,這叫做契機,這也是叫做禮貌,菩薩和菩薩之間。人間需要一乘法,龍王宮本來性憍慢,真正的憍慢,要怎麼去除他們的憍慢幢,那就是需要用這個大法去教育,彼此尊重,知道教法的道理。


31. 『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為以一乘實相開闡種種權門,引導眾生終歸一乘,令速成菩提乎?必有問意,方與下文相應。』


智積菩薩的意思說,「你所化的這麼多人,是不是演暢實相的道理去教化呢?或者以一乘實相去開創闡種種權巧方便的門,去引導眾生來歸於一乘的法,讓他們能夠速得菩提,是不是這樣呢?」其實智積菩薩也要問:「是不是先權後實?」這樣的意思,這就是菩薩在互相對答。


智積菩薩是這樣很含蓄的問,但是文殊菩薩就是用很直接來回答,就是《妙法蓮華經》,就是開權顯實。還是過去的這個權教,要先向他們解釋,過去怎麼接引你,這就是你的根機,我投應你的根機來教育你,現在這個門再打開,裡面是實相的道理,真實的寶藏就是在那裡面。


小乘,也就是方便法,是一個入門的過程,真實的寶藏就是打開這一層,就是真實法,這前面我們也說過。佛陀也是用這樣來引導我們,現在,智積菩薩所要問的意,也含在這裡,「是不是這樣?」。文殊菩薩就直接回答:「是這樣。」法,就是在《法華經》裡面。這就是彼此之間,能夠體會佛法,在談法,真的是很歡喜。


學佛,也要了解,菩薩真的是合和互協,釋迦佛現在要將《法華經》的道理,完全讓大家知道。文殊菩薩,古來佛,現在就到龍宮,最驕傲難度的地方去,非道場,也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這就是表示世間無難事,要聞法,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聽,說法,無處不能說,對機,無機不能度。


每種根機都可以度,是我們自己有具足了悲智沒有?我們的慈悲心夠嗎?我們的慈悲心若足夠,自然我們就能夠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
32.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很喜歡上人最後的這段開示,「最驕傲難度的地方,就算非道場,也能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表示「世間無難事」,要聞法,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聽,說法,無處不能說,對機,無機不能度。是我們自己有具足了悲智沒有?慈悲心夠嗎?慈悲心若足夠,自然我們就能夠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得時時多用心!」,一直感受,智慧是從慈悲生,慈悲的最大展現是智慧,都在身體力行中,身口意才能一致的趨於正法,法入心,法入行。共勉之。


每種根機都可以度,是我們自己有具足了悲智沒有?我們的慈悲心夠嗎?我們的慈悲心若足夠,自然我們就能夠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
32.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很喜歡上人最後的這段開示,「最驕傲難度的地方,就算非道場,也能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表示「世間無難事」,要聞法,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聽,說法,無處不能說,對機,無機不能度。是我們自己有具足了悲智沒有?慈悲心夠嗎?慈悲心若足夠,自然我們就能夠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得時時多用心!」,一直感受,智慧是從慈悲生,慈悲的最大展現是智慧,都在身體力行中,身口意才能一致的趨於正法,法入心,法入行。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日 1月 22, 2017 8:44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七年一月二十日星期五)
 
這段文,用心來了解啊!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為順聖教;
隨自語意說,或隨他語意說,或隨自他語意,
分別說真實相,方便說三乘法。
上人今天一開始,就說這段文,用心來了解啊!這就表示這段文很重要,或是不容易理解,要我們多用心。

這一段要了解的就是:「隨自語意說,或隨他語意說,或隨自他語意」,我簡單摘錄整理如下。
上人慈悲,將這三句話講得很清楚明白,先是舉華嚴經的「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來說明,後來再舉化城喻品來說明,就是要我們真正明白。
 
隨自語意說
 
「隨自語意」就是直截了當,就是說「你也能成佛,因為你是本具佛性」。
隨他語意說
 
直接跟你說,你聽不懂,我來看你的根機,你好樂聽什麼法?你歡喜聽,聽願意入耳,放在心裡,用什麼方法你才能接受呢?因為這樣,佛陀才設權教,開方便門,設三乘法,隨眾生根機,要從眾生源頭的煩惱分析開始,這就是「隨他語意」。
你歡喜聽,聽願意入耳,放在心裡,用什麼方法你才能接受呢?因為這樣,佛陀才設權教,開方便門,設三乘法,隨眾生根機,要從眾生源頭的煩惱分析開始,這就是「隨他語意」。
隨自他語意
 
用自己的方法來隨他所需要,如何安住他的心,所以他就會設一化城,跟他說:「你看,不遠的地方,好像有座城,看,好像再走下去已沒有多遠了。」
這樣是用自己的智慧,隨眾生的能力,根力,這樣慢慢陪伴,慢慢帶,接引往正確的方向,這就是「隨自他語意」。
 
「文殊大智,具諸威德」。他對法若沒有很清楚,要怎麼面對芸芸眾生,各個不相同,剛強眾生的習性?必定諸佛菩薩的智德要很穩定,這叫做威德。所有的道理全都清楚了,是身體力行,過來人,所以他沒有畏懼眾生的剛強,沒有畏懼眾生的惡劣,難度化,他很勇猛,這叫做威德。有威信,所以有德行,能勇健,很勇、很健康,心理都很健康,道理很健全,所以「化無量眾」,能夠化度無量眾生。勇健,就是有力的意思。
諸佛菩薩的智德要很穩定,這叫做威德。說法者也要具備威德,才不會畏懼眾生的剛強,惡劣,難度化。
 
文殊菩薩,古來佛,就到龍宮,最驕傲難度的地方去,非道場,也能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這就是表示世間無難事,要聞法,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聽,說法,無處不能說,對機,無機不能度,每一種根機都可以度,是我們自己有具足了悲智沒有?我們的慈悲心夠嗎?我們的慈悲心若很足夠,自然就能夠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啊!
文殊菩薩輔助釋迦牟尼佛,也示現難度能度,端看我們自己是否悲智具足,真妙。也要好好學習,培養自己的悲心與智德。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為順聖教;
隨自語意說,或隨他語意說,或隨自他語意,
分別說真實相,方便說三乘法。
 
  這段文,用心來了解啊!說法,必定要有方法。「至人」,那就是無上至高的智慧人。他在化度眾生,就如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這幾天一直說文殊菩薩,他成就,時間是無法算計,甚至也教育了七位菩薩已成佛,所以稱為「七佛之師」。他本身也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也就是已成佛的人,而且是古來佛,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度化眾生,是一位至高無上的智慧人,所以他的智慧無量。娑婆世界,就是山河大地,無處不在,佛法就是宇宙萬物包含、含蓋在內,何況大海呢!大海的眾生,類別很多。海中,魚蝦水族名稱算不完,所以海中的眾生物類很多。所以,文殊菩薩就在娑婆世界,含蓋了大海的眾生,他也是一樣去度化。所以「化海眾無數」,這是文殊菩薩。
 
  眾生,「六道四生」,各道眾生的根機都不同,光說人道的眾生,眾生性是無量無數,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習性,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脾氣,完全不同;何況不同類的眾生,當然那種要感化教育真的是不簡單。所以海中的眾生也是一樣,這麼多不同習性、根機的眾生是無量數,但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呢?「惟為順聖教」,就是用聖教。無始以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理來教育,這個真理永遠就是不生滅,都存在,只是久來就會忘記了,是人將它忘了,不是道理沒有了,不是啊!是久了就將這理慢慢在人間退化消掉,不是它不見了,是人的記憶退化消掉了這道理,因為這樣才需要一段很長時間佛再出現人間。
 
  所以每一次,佛要出現人間的時間就是很長、很久,但是這麼長久的時間,修行的人是沒有有離開人間,永遠不斷慈航倒駕。這至高的賢人、聖人為度眾生,為了維持真理,還是不斷在人間,來來回回沒間斷過,也是人間修行,也是人間傳法,但是,人間眾生,他不會去承認那一個人說的是真理,還要這樣久久就要有一位,人人所公認,這要因緣很成熟,才能人人公認他是世間的大覺者,他所說的就是真理。這就是我們常常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意思就是在這裡。否則,所有聖賢都是時時在維持真理存在,只是眾生不會去認同他,就要等到因緣成熟;這些因緣成熟了,認同這一尊佛,他修行,他覺悟了,他所講的是真理。希望大家要多用心來體會。
 
  所以常常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原來的如來藏智慧,只是我們的如來藏智,就是受到我們的無明煩惱所掩蓋住,要不然人人本具,人人皆可成佛。佛陀也是這樣跟我們說,只是我們的無明煩惱與眾生所結的就是不好的緣,我們所說的話,就沒人要聽,也沒有人要相信他是真理,這樣去信教奉行,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凡夫,讓無明煩惱掩蓋了我們的真如,就是如來藏識,否則是人人本具,就如真理永恆存在,總是因緣還沒成熟。這時候,因緣已經成熟的智慧人,就是要來度眾生,他也要隨順聖教,也就是要「如是我聞」。佛是這樣說,「如是我聞」,「過去佛是這樣的教法,大覺者是這樣的聖教,我來說,大家來聽。」這就是隨順聖教。
 
  這個聖教也有「隨自語意說」,覺悟的智慧人就如如文殊菩薩,他都覺悟了,他要度眾生,他能夠將他內心的法,他所覺悟之後的智慧,那就是隨自語意來說法,這「隨自語意說」,眾生聽得懂嗎?就如佛陀,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應該要跟大家說,是啊!要跟大家說,我們也都聽了。過去的釋迦佛要這樣向大家說,但是他考慮,大家聽得懂嗎?而我們現在也是承著佛陀那時候,「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我們相信,相信人人有佛性,相信我們自己的如來藏識,我們相信自己有。但是,信是歸信,我們這如來智性,總是永遠都無法去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全都很很楚,我們還有糊塗,迷點還很多,我們還不能了解自己,要如何能了解他人呢?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盲點、迷點還很多。法是這樣聽進來了,但是我們無法很透徹了解,所以就要「或隨他語意說」。
 
  佛陀.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文殊菩薩也是這樣,直接跟你說,你聽不懂,我來看你的根機,你好樂聽什麼法?你歡喜聽,聽願意入耳,放在心裡,用什麼方法你才能接受呢?因為這樣,佛陀才設權教,開方便門,設三乘法,隨眾生根機,要從眾生源頭的煩惱分析開始,這就是「隨他語意」。任何一個眾生,不同的根機,隨順他這樣來將他分析,這就是「隨他語意」。或者是「隨自他語意」,也就是隨我自己要講的話,和眾生的根機差不多能接受了。就如<化城喻品>,導師慢慢地帶,已經帶到半路來了,要讓他到那個真實的境界去,但是在半路時,有人會喊累,有人會驚慌,有的人已經感覺自己沒能力再向前走,這時候,他就要再想辦法,讓大家身心安頓下來,這就要隨自語意,用自己的方法來隨他所需要,如何安住他的心,所以他就會設一化城,跟他說:「你看,不遠的地方,好像有座城,看,好像再走下去已沒有多遠了。」
 
  這樣是用自己的智慧,隨眾生的能力,根力,這樣慢慢陪伴,慢慢帶,接引往正確的方向,這就是「隨自他語意」。雖然,真理是這樣,沒有脫離真理,但是要隨順他的根機,這樣慢慢地將他接引過來。所以,這有三種的方法,「隨自語意」就是直截了當,就是說「你也能成佛,因為你是本具佛性」。但是沒辦法這樣他就接受過來,他就了解,這是一種原來就有的道理,沒辦法時,就要「隨他語意」,但是不能一直都隨順他,道理也要再讓他了解,是可為、不可為,就如教孩子一樣,隨順他,但不能寵愛他,對的事情,去做就對,不對的事,絕對不能做,這就是同樣的道理。這樣有三種方法,「分別說真實相」,就是用這三種方法,小乘、中乘、大乘,這樣分別來循循善誘,最終的目標,那就是真實相,真實法的道理。但是,過程呢?就是「方便說三乘法」,這我們都很要清楚了解。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分別說其意,說教義明顯,
經蘊含化儀,為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
 
  所以,「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就是露出了聖人的悲智,諸佛菩薩就是秉慈,用這慈心來運智,每一位佛、菩薩若不慈悲,他不會再來人間度眾生。要度眾生,就是因為那念的慈悲心,就要運用智慧。這智,是分別智,去分別眾生的根機智性,他的根機是什麼?我們的慈悲,是不捨眾生再造禍端,惹是非,有煩惱再複製,不捨啊!這就是慈悲,故我們要再運用智慧,這就叫「露聖悲智」,這是「秉悲運智」,也能說是「秉慈運慧」,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就是悲智雙運,文殊菩薩也是這樣。
 
  所以「分別說其意」,自語意、他語意、自他語意來分別眾生能夠接受的範圍,去應機逗教。所以「說教義明顯」,不論是說「自語意」,或者是「隨他語意」,或者是「自他語意」,這個教義都沒有含糊,都很清楚,讓他能夠接受,這樣一段一段分分明明,這樣歡喜接受,這個教義明顯。所以「經蘊含化儀」,講經說法,裡面要包含著這個儀軌,教育、禮節、儀軌都含在這裡面。所以「為宿世緣熟」。過去生有結了很深的緣,一點化就清楚了,了解了,要看我們的因緣是深,還是淺。緣深的,不論怎麼教育,他都歡喜接受,永遠都是跟隨,不會分離,這就是緣深;若緣淺呢?一段時間結緣了,過了一段時間,無緣就違悖了,或者是離開了。
 
  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要和人結好緣,緣若不好,就是這樣。就像阿難和提婆達多,同一對父母生的,同樣接受佛陀教育,阿難能夠這樣循循受教,但是提婆達多他要佛的教育,了解佛的真理,卻反駁佛陀,來侵害佛法,害佛和破合和僧。看,這也是緣啊!佛陀也是這樣說,這是因緣。同樣這樣的教育,宿世因緣的深淺、善惡,就是差在這裡,所以我們要常常和人結好緣。所以「上根之流,一時頓說」」,能夠說「性相理事」,能夠聽了,就了解,為他說,我們具真如佛性,能夠從道理和這個事相這樣會合,完全了解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怎麼樣來教育眾生?這智慧很重要。文殊菩薩運用這樣的智慧來教育眾生。所以,法身菩薩,古來佛,現在的菩薩,智慧與佛同等,這叫做「慈悲等觀」,全都一樣,這就是文殊菩薩他助釋迦佛的教化。
 
  佛陀在陸地上教化眾生,文殊菩薩就到海中龍王宮去度化接引,度化接引這個因緣將要成熟,還是同樣就接引來到靈鷲山,佛佛道同,諸佛合和互協,廣度眾生,很感動人啊!文殊菩薩與釋迦牟尼佛合作無間,度化眾生,和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到地獄去。看,這無不都是合和互協來度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敬重聖教。聖人的教育,不論是諸佛菩薩,我們都是用同等心,真正要敬重,受教奉行。前面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因為智積菩薩還有一點點疑,疑龍宮的眾生如何度化呢?假如度化了,到底能夠接受的有多少呢?在這樣的時間內,話剛好講完了,「且待須臾」,那就是文殊菩薩對智積菩薩說:「你還沒有很相信,等一下。」這個「等一下」還沒有講完,馬上就看到了,從海中浮現出來千葉蓮花,菩薩浮現虛空來了。這就是表示法,「真空妙有」,就是會合在一起,話開始講,道理是這樣,事相就浮現出來了,這是「真空」,就是道理;「妙有」呢?就是事相浮現起來。浮現在哪裡呢?就是虛空中,來見證受度化,還是一樣用三乘法。
 
  「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在那個地方,也是一樣在論聲聞行,哪怕是在海中說法,也是一樣有聲聞、緣覺、菩薩,這全都是聖教,和文殊菩薩一起浮現,無數菩薩乘千葉蓮花,現在和智積菩薩在談話,智積菩薩不很相信,再來一群菩薩,那就是本是聲聞 人,乘蓮華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修大乘空義。現在已經接近了,已經沒有執著的煩惱了,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這已經從小乘,進行到中乘與大乘空義。「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雖然在空中,說聲聞行,但是現在已經修大乘空義,這樣轉變過來了,從方便小教一轉念,就成為中乘、大乘空義,已經體會到了。所以,文殊菩薩將這樣,這個事相,來點給智積菩薩說:「於海教化,其事如是。」就是這樣的事相,道理是這樣,已經達到的事相是這樣。接下來這段文就再說,
 
經文:「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經文簡釋: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文殊大智,具諸威德,而能勇健,化無量眾。
勇健:有力。
 
  那就是那個時候,有這樣來證明了,智積菩薩也從內心生出了敬仰的心,信、敬,已經徹底相信了,內心敬仰,所以他讚歎,讚歎文殊菩薩「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我相信了,我讚歎啊!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又是很勇敢,勇猛精進,能夠面對著不同的眾生,發出了這種的聖教,隨自語意、隨他語意、隨自他語意,去設權教方便,接引眾生到實相空義這個義理來,這是很不容易,大小乘全都度,這實在不容易啊!
 
  所以「文殊大智,具諸威德」。他對法若沒有很清楚,要怎麼面對芸芸眾生,各個不相同,剛強眾生的習性?必定諸佛菩薩的智德要很穩定,這叫做威德。所有的道理全都清楚了,是身體力行,過來人,所以他沒有畏懼眾生的剛強,沒有畏懼眾生的惡劣,難度化,他很勇猛,這叫做威德。有威信,所以有德行,能勇健,很勇、很健康,心理都很健康,道理很健全,所以「化無量眾」,能夠化度無量眾生。勇健,就是有力的意思。
 
經文簡釋: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今此現前所集大眾,我悉已見。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智積菩薩說:「這些事情我都看到了,很敬佩,很令人讚歎,我已經看到這個大會的菩薩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說聲聞行,也修大乘空義,這些實相,我都看到了。」所以「今此現前所集大眾,我悉已見」,現在我都看到了。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經文簡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流演通暢如實相義。開示弘闡一乘妙法。
 
  文殊菩薩,因為佛陀現在就是要講說《法華經》,佛佛道同,度眾生的最後,必定要讓眾生,修行者,人人去體會《法華經》的真實理,所以文殊菩薩也配合釋迦佛,他在海宮,也是講說《法華經》。智積菩薩他就是要了解,雖然讚歎他(文殊菩薩)說:「我已經看到了,文殊菩薩的智德勇猛,威德勇健。」這樣在讚歎,但還是隱含著,到底你是用什麼方法去度眾生?但是很奇妙,文殊菩薩就是那麼善解人意,他自己就會提出來解釋。所以,智積菩薩讚歎文殊菩薩,「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這就是讚歎他流傳演說,很暢通,真實的道理,真實的道理不只是空蕩蕩的道理,他還有真實的相,能以事相來比較,不只是道理而已,是真實相。
 
  道理,是要讓世間用的,世間用得通,世間有苦難,菩薩所緣苦難眾生,去付出、去教育,教育的結果是如何?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這要靠智慧、道理,教育眾生要接受,身體力行去受用,做事情最後的結果,這叫做事理會合,這是「流演通暢如實相義」,就是流通演暢如 實相義,就是這樣,道理,自古來今,道理就是這樣淵遠流長,無始以來,道理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道理還是讓它暢通,事相還能教育完成。所以「開示弘闡一乘妙法」,這樣來開示,這樣來闡揚一乘的妙法。所以「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菩薩很了不起,能夠將這個法,所有的眾生廣導,就是接引,引導,眾生沒有分什麼樣的類別,人類也好,動物類也好,反正是六道、四生類的眾生,都是循循善誘,這樣很開闊去導引眾生。
 
經文簡釋:
「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廣化一切,令其速得成就菩提。
 
  因為文殊菩薩從海中教導,去化度的眾生,要將他接引來到靈鷲山,所以這就是「廣導諸眾生」。從人間導向了海龍宮去,在那個地方教化 ,這樣已經接受,這樣度眾生,接引度化眾生,這已經讓他們很快就成菩提,這叫做「廣化一切」。不分人類,不分其他的眾生,「令其速得成就菩提」。這就是智積菩薩他讚歎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也要把握機會,多寶佛是為聽《法華經》而來,佛陀現在在靈鷲山完全說《法華經》。當然,文殊菩薩去海龍宮教化,同樣他也是以《法華經》來度化,這就是菩薩道。諸經之王,成佛之道,就是《法華經》。文殊菩薩也把握這個時間,要讓智積菩薩知道《法華經》在成佛的道理是多麼重要。
 
經文簡釋: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言常以此化無量眾。
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
智積謂:文殊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
而文殊亦言:我在龍宮,唯常宣說是經,則妙法華經之尊重益彰矣。
 
  所以「文殊師利言」,自己自動向智積菩薩表達:「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我在海龍宮就是時常為他們所說的是《法華經》。其實《法華經》就已經涵蓋大小乘,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過來的,不論是〈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授記品〉等等,不就是有在說我們修行的基礎嗎?這就是這樣一直在《法華經》,他這樣常說《法華經》。「言常以此化無量眾」。因為這樣,用這個法能度化無量的眾生,到任何一個境界,任何一類的眾生,他就可以這樣來教化,所以叫做「無量眾生」,無法去分別算計的量,這樣這麼多的眾生。這是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所以他的名字叫做文殊,文殊也能譯為「妙智」,也譯為「妙德」,所以,叫做「大智德者」,這就是文殊 菩薩的德號。
 
  因為這樣,這麼有智德,所以他大威德勇猛,就是這樣這麼有威德。尤其是他也是古來佛,所以,智積向文殊菩薩說「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能這樣度化,完全就是「開闡」,就是開示闡揚一乘的實相。但是文殊菩薩也是這樣說:「我就是完全常常說的經,就是《妙法華經》。」這也是尊重,彼此尊重。智積尊重、讚歎文殊菩薩說:「你完全都是用一實乘法去教化眾生。」文殊菩薩趕緊回答的,也就是應智積菩薩所說的,是一實相,沒有錯,是一實相的教法,叫做《妙法蓮華經》,這就是一實相法。這兩尊菩薩就這樣互相尊重來對答,這叫做契機,這也是叫做禮貌,菩薩和菩薩之間。人間需要一乘法,龍王宮眾生本來本性驕傲,非常的憍慢,要怎麼去除他們的憍慢幢,那就是需要用這個大法去教育,這就是彼此尊重,知道教法的道理。
 
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為以一乘實相開闡種種權門,引導眾生終歸一乘,令速成菩提乎?必有問意,方與下文相應。
 
  「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這是智積菩薩所說,意思說,「你所化的這麼多人,是不是演暢實相的道理去教化呢?或者是以一乘實相去開闡種種權巧方便的門,去引導眾生來歸於一乘的法,讓他們能夠速得菩提,是不是這樣呢?」這是智積菩薩也有含著這個意,直接問:「是一乘實相的教法去教嗎?」其實他也要問:「是不是先權後實?」這樣的意思。這就是菩薩在互相對答。有的很含蓄,智積菩薩是這樣含蓄,要怎麼問;但是文殊菩薩,他就很直接來回答,就是《妙法蓮華經》,就是開權顯實。還是過去的這個權教,要先向他們解釋,過去如何接引你,這就是你的根機,我投應你的根機來教育你,現在這個門再打開,裡面是實相的道理,真實的寶藏就是在那裡面。
 
  小乘,也就是方便法,是一個入門的過程,真實的寶藏就是打開這一層,就是真實法。這前面我們也說過。佛陀也是用這樣來引導我們,現在,智積菩薩所要問的意,也含在這個地方,「是不是這樣?」文殊菩薩就直接回答:「是這樣。法,就是在《法華經》裡面。」這就是彼此之間,能夠體會佛法,在談法,真的是很歡喜。我們學佛,就是要了解,菩薩真的是合和互協,釋迦佛現在要將《法華經》的道理,完全讓大家知道,文殊菩薩,古來佛,就到龍宮,最驕傲難度的地方去,非道場,也能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這就是表示世間無難事,要聞法,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聽,說法,無處不能說,對機,無機不能度,每一種根機都可以度,是我們自己有具足了悲智沒有?我們的慈悲心夠嗎?我們的慈悲心若很足夠,自然就能夠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70120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