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0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為順聖教;
隨自語意說,或隨他語意說,或隨自他語意,
分別說真實相,方便說三乘法。
這段文,用心來了解啊!說法,必定要有方法。「至人」,那就是無上至高的智慧人。他在化度眾生,就如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這幾天一直說文殊菩薩,他成就,時間是無法算計,甚至也教育了七位菩薩已成佛,所以稱為「七佛之師」。他本身也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也就是已成佛的人,而且是古來佛,來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度化眾生,是一位至高無上的智慧人,所以他的智慧無量。娑婆世界,就是山河大地,無處不在,佛法就是宇宙萬物包含、含蓋在內,何況大海呢!大海的眾生,類別很多。海中,魚蝦水族名稱算不完,所以海中的眾生物類很多。所以,文殊菩薩就在娑婆世界,含蓋了大海的眾生,他也是一樣去度化。所以「化海眾無數」,這是文殊菩薩。
眾生,「六道四生」,各道眾生的根機都不同,光說人道的眾生,眾生性是無量無數,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習性,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脾氣,完全不同;何況不同類的眾生,當然那種要感化教育真的是不簡單。所以海中的眾生也是一樣,這麼多不同習性、根機的眾生是無量數,但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呢?「惟為順聖教」,就是用聖教。無始以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理來教育,這個真理永遠就是不生滅,都存在,只是久來就會忘記了,是人將它忘了,不是道理沒有了,不是啊!是久了就將這理慢慢在人間退化消掉,不是它不見了,是人的記憶退化消掉了這道理,因為這樣才需要一段很長時間佛再出現人間。
所以每一次,佛要出現人間的時間就是很長、很久,但是這麼長久的時間,修行的人是沒有有離開人間,永遠不斷慈航倒駕。這至高的賢人、聖人為度眾生,為了維持真理,還是不斷在人間,來來回回沒間斷過,也是人間修行,也是人間傳法,但是,人間眾生,他不會去承認那一個人說的是真理,還要這樣久久就要有一位,人人所公認,這要因緣很成熟,才能人人公認他是世間的大覺者,他所說的就是真理。這就是我們常常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意思就是在這裡。否則,所有聖賢都是時時在維持真理存在,只是眾生不會去認同他,就要等到因緣成熟;這些因緣成熟了,認同這一尊佛,他修行,他覺悟了,他所講的是真理。希望大家要多用心來體會。
所以常常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原來的如來藏智慧,只是我們的如來藏智,就是受到我們的無明煩惱所掩蓋住,要不然人人本具,人人皆可成佛。佛陀也是這樣跟我們說,只是我們的無明煩惱與眾生所結的就是不好的緣,我們所說的話,就沒人要聽,也沒有人要相信他是真理,這樣去信教奉行,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凡夫,讓無明煩惱掩蓋了我們的真如,就是如來藏識,否則是人人本具,就如真理永恆存在,總是因緣還沒成熟。這時候,因緣已經成熟的智慧人,就是要來度眾生,他也要隨順聖教,也就是要「如是我聞」。佛是這樣說,「如是我聞」,「過去佛是這樣的教法,大覺者是這樣的聖教,我來說,大家來聽。」這就是隨順聖教。
這個聖教也有「隨自語意說」,覺悟的智慧人就如如文殊菩薩,他都覺悟了,他要度眾生,他能夠將他內心的法,他所覺悟之後的智慧,那就是隨自語意來說法,這「隨自語意說」,眾生聽得懂嗎?就如佛陀,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應該要跟大家說,是啊!要跟大家說,我們也都聽了。過去的釋迦佛要這樣向大家說,但是他考慮,大家聽得懂嗎?而我們現在也是承著佛陀那時候,「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我們相信,相信人人有佛性,相信我們自己的如來藏識,我們相信自己有。但是,信是歸信,我們這如來智性,總是永遠都無法去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全都很很楚,我們還有糊塗,迷點還很多,我們還不能了解自己,要如何能了解他人呢?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盲點、迷點還很多。法是這樣聽進來了,但是我們無法很透徹了解,所以就要「或隨他語意說」。
佛陀.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文殊菩薩也是這樣,直接跟你說,你聽不懂,我來看你的根機,你好樂聽什麼法?你歡喜聽,聽願意入耳,放在心裡,用什麼方法你才能接受呢?因為這樣,佛陀才設權教,開方便門,設三乘法,隨眾生根機,要從眾生源頭的煩惱分析開始,這就是「隨他語意」。任何一個眾生,不同的根機,隨順他這樣來將他分析,這就是「隨他語意」。或者是「隨自他語意」,也就是隨我自己要講的話,和眾生的根機差不多能接受了。就如<化城喻品>,導師慢慢地帶,已經帶到半路來了,要讓他到那個真實的境界去,但是在半路時,有人會喊累,有人會驚慌,有的人已經感覺自己沒能力再向前走,這時候,他就要再想辦法,讓大家身心安頓下來,這就要隨自語意,用自己的方法來隨他所需要,如何安住他的心,所以他就會設一化城,跟他說:「你看,不遠的地方,好像有座城,看,好像再走下去已沒有多遠了。」
這樣是用自己的智慧,隨眾生的能力,根力,這樣慢慢陪伴,慢慢帶,接引往正確的方向,這就是「隨自他語意」。雖然,真理是這樣,沒有脫離真理,但是要隨順他的根機,這樣慢慢地將他接引過來。所以,這有三種的方法,「隨自語意」就是直截了當,就是說「你也能成佛,因為你是本具佛性」。但是沒辦法這樣他就接受過來,他就了解,這是一種原來就有的道理,沒辦法時,就要「隨他語意」,但是不能一直都隨順他,道理也要再讓他了解,是可為、不可為,就如教孩子一樣,隨順他,但不能寵愛他,對的事情,去做就對,不對的事,絕對不能做,這就是同樣的道理。這樣有三種方法,「分別說真實相」,就是用這三種方法,小乘、中乘、大乘,這樣分別來循循善誘,最終的目標,那就是真實相,真實法的道理。但是,過程呢?就是「方便說三乘法」,這我們都很要清楚了解。
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分別說其意,說教義明顯,
經蘊含化儀,為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
所以,「至人慧無量,化海眾無數,惟露聖悲智」,就是露出了聖人的悲智,諸佛菩薩就是秉慈,用這慈心來運智,每一位佛、菩薩若不慈悲,他不會再來人間度眾生。要度眾生,就是因為那念的慈悲心,就要運用智慧。這智,是分別智,去分別眾生的根機智性,他的根機是什麼?我們的慈悲,是不捨眾生再造禍端,惹是非,有煩惱再複製,不捨啊!這就是慈悲,故我們要再運用智慧,這就叫「露聖悲智」,這是「秉悲運智」,也能說是「秉慈運慧」,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就是悲智雙運,文殊菩薩也是這樣。
所以「分別說其意」,自語意、他語意、自他語意來分別眾生能夠接受的範圍,去應機逗教。所以「說教義明顯」,不論是說「自語意」,或者是「隨他語意」,或者是「自他語意」,這個教義都沒有含糊,都很清楚,讓他能夠接受,這樣一段一段分分明明,這樣歡喜接受,這個教義明顯。所以「經蘊含化儀」,講經說法,裡面要包含著這個儀軌,教育、禮節、儀軌都含在這裡面。所以「為宿世緣熟」。過去生有結了很深的緣,一點化就清楚了,了解了,要看我們的因緣是深,還是淺。緣深的,不論怎麼教育,他都歡喜接受,永遠都是跟隨,不會分離,這就是緣深;若緣淺呢?一段時間結緣了,過了一段時間,無緣就違悖了,或者是離開了。
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要和人結好緣,緣若不好,就是這樣。就像阿難和提婆達多,同一對父母生的,同樣接受佛陀教育,阿難能夠這樣循循受教,但是提婆達多他要佛的教育,了解佛的真理,卻反駁佛陀,來侵害佛法,害佛和破合和僧。看,這也是緣啊!佛陀也是這樣說,這是因緣。同樣這樣的教育,宿世因緣的深淺、善惡,就是差在這裡,所以我們要常常和人結好緣。所以「上根之流,一時頓說」」,能夠說「性相理事」,能夠聽了,就了解,為他說,我們具真如佛性,能夠從道理和這個事相這樣會合,完全了解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怎麼樣來教育眾生?這智慧很重要。文殊菩薩運用這樣的智慧來教育眾生。所以,法身菩薩,古來佛,現在的菩薩,智慧與佛同等,這叫做「慈悲等觀」,全都一樣,這就是文殊菩薩他助釋迦佛的教化。
佛陀在陸地上教化眾生,文殊菩薩就到海中龍王宮去度化接引,度化接引這個因緣將要成熟,還是同樣就接引來到靈鷲山,佛佛道同,諸佛合和互協,廣度眾生,很感動人啊!文殊菩薩與釋迦牟尼佛合作無間,度化眾生,和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到地獄去。看,這無不都是合和互協來度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敬重聖教。聖人的教育,不論是諸佛菩薩,我們都是用同等心,真正要敬重,受教奉行。前面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因為智積菩薩還有一點點疑,疑龍宮的眾生如何度化呢?假如度化了,到底能夠接受的有多少呢?在這樣的時間內,話剛好講完了,「且待須臾」,那就是文殊菩薩對智積菩薩說:「你還沒有很相信,等一下。」這個「等一下」還沒有講完,馬上就看到了,從海中浮現出來千葉蓮花,菩薩浮現虛空來了。這就是表示法,「真空妙有」,就是會合在一起,話開始講,道理是這樣,事相就浮現出來了,這是「真空」,就是道理;「妙有」呢?就是事相浮現起來。浮現在哪裡呢?就是虛空中,來見證受度化,還是一樣用三乘法。
「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在那個地方,也是一樣在論聲聞行,哪怕是在海中說法,也是一樣有聲聞、緣覺、菩薩,這全都是聖教,和文殊菩薩一起浮現,無數菩薩乘千葉蓮花,現在和智積菩薩在談話,智積菩薩不很相信,再來一群菩薩,那就是本是聲聞 人,乘蓮華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修大乘空義。現在已經接近了,已經沒有執著的煩惱了,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這已經從小乘,進行到中乘與大乘空義。「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雖然在空中,說聲聞行,但是現在已經修大乘空義,這樣轉變過來了,從方便小教一轉念,就成為中乘、大乘空義,已經體會到了。所以,文殊菩薩將這樣,這個事相,來點給智積菩薩說:「於海教化,其事如是。」就是這樣的事相,道理是這樣,已經達到的事相是這樣。接下來這段文就再說,
經文:「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經文簡釋: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文殊大智,具諸威德,而能勇健,化無量眾。
勇健:有力。
那就是那個時候,有這樣來證明了,智積菩薩也從內心生出了敬仰的心,信、敬,已經徹底相信了,內心敬仰,所以他讚歎,讚歎文殊菩薩「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我相信了,我讚歎啊!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又是很勇敢,勇猛精進,能夠面對著不同的眾生,發出了這種的聖教,隨自語意、隨他語意、隨自他語意,去設權教方便,接引 眾生到實相空義這個義理來,這是很不容易,大小乘全都度,這實在不容易啊!
所以「文殊大智,具諸威德」。他對法若沒有很清楚,要怎麼面對芸芸眾生,各個不相同,剛強眾生的習性?必定諸佛菩薩的智德要很穩定,這叫做威德。所有的道理全都清楚了,是身體力行,過來人,所以他沒有畏懼眾生的剛強,沒有畏懼眾生的惡劣,難度化,他很勇猛,這叫做威德。有威信,所以有德行,能勇健,很勇、很健康,心理都很健康,道理很健全,所以「化無量眾」,能夠化度無量眾生。勇健,就是有力的意思。
經文簡釋: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今此現前所集大眾,我悉己見。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智積菩薩說:「這些事情我都看到了,很敬佩,很令人讚歎,我已經看到這個大會的菩薩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說聲聞行,也修大乘空義,這些實相,我都看到了。」所以「今此現前所集大眾,我悉已見」,現在我都看到了。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經文簡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流演通暢如實相義。開示弘闡一乘妙法。
文殊菩薩,因為佛陀現在就是要講說《法華經》,佛佛道同,度眾生的最後,必定要讓眾生,修行者,人人去體會《法華經》的真實理,所以文殊菩薩也配合釋迦佛,他在海宮,也是講說《法華經》。智積菩薩他就是要了解,雖然讚歎他(文殊菩薩)說:「我已經看到了,文殊菩薩的智德勇猛,威德勇健。」這樣在讚歎,但還是隱含著,到底你是用什麼方法去度眾生?但是很奇妙,文殊菩薩就是那麼善解人意,他自己就會提出來解釋。所以,智積菩薩讚歎文殊菩薩,「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這就是讚歎他流傳演說,很暢通,真實的道理,真實的道理不只是空蕩蕩的道理,他還有真實的相,能以事相來比較,不只是道理而已,是真實相。
道理,是要讓世間用的,世間用得通,世間有苦難,菩薩所緣苦難眾生,去付出、去教育,教育的結果是如何?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這要靠智慧、道理,教育眾生要接受,身體力行去受用,做事情最後的結果,這叫做事理會合,這是「流演通暢如實相義」,就是流通演暢如 實相義,就是這樣,道理,自古來今,道理就是這樣淵遠流長,無始以來,道理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道理還是讓它暢通,事相還能教育完成。所以「開示弘闡一乘妙法」,這樣來開示,這樣來闡揚一乘的妙法。所以「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菩薩很了不起,能夠將這個法,所有的眾生廣導,就是接引,引導,眾生沒有分什麼樣的類別,人類也好,動物類也好,反正是六道、四生類的眾生,都是循循善誘,這樣很開闊去導引眾生。
經文簡釋:
「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廣化一切,令其速得成就菩提。
因為文殊菩薩從海中教導,去化度的眾生,要將他接引來到靈鷲山,所以這就是「廣導諸眾生」。從人間導向了海龍宮去,在那個地方教化 ,這樣已經接受,這樣度眾生,接引度化眾生,這已經讓他們很快就成菩提,這叫做「廣化一切」。不分人類,不分其他的眾生,「令其速得成就菩提」。這就是智積菩薩他讚歎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也要把握機會,多寶佛是為聽《法華經》而來,佛陀現在在靈鷲山完全說《法華經》。當然,文殊菩薩去海龍宮教化,同樣他也是以《法華經》來度化,這就是菩薩道。諸經之王,成佛之道,就是《法華經》。文殊菩薩也把握這個時間,要讓智積菩薩知道《法華經》在成佛的道理是多麼重要。
經文簡釋: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言常以此化無量眾。
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
智積謂:文殊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
而文殊亦言:我在龍宮,唯常宣說是經,則妙法華經之尊重益彰矣。
所以「文殊師利言」,自己自動向智積菩薩表達:「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我在海龍宮就是時常為他們所說的是《法華經》。其實《法華經》就已經涵蓋大小乘,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過來的,不論是〈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化城喻品〉、〈授記品〉等等,不就是有在說我們修行的基礎嗎?這就是這樣一直在《法華經》,他這樣常說《法華經》。「言常以此化無量眾」。因為這樣,用這個法能度化無量的眾生,到任何一個境界,任何一類的眾生,他就可以這樣來教化,所以叫做「無量眾生」,無法去分別算計的量,這樣這麼多的眾生。這是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所以他的名字叫做文殊,文殊也能譯為「妙智」,也譯為「妙德」,所以,叫做「大智德者」,這就是文殊 菩薩的德號。
因為這樣,這麼有智德,所以他大威德勇猛,就是這樣這麼有威德。尤其是他也是古來佛,所以,智積向文殊菩薩說「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能這樣度化,完全就是「開闡」,就是開示闡揚一乘的實相。但是文殊菩薩也是這樣說:「我就是完全常常說的經,就是《妙法華經》。」這也是尊重,彼此尊重。智積尊重、讚歎文殊菩薩說:「你完全都是用一實乘法去教化眾生。」文殊菩薩趕緊回答的,也就是應智積菩薩所說的,是一實相,沒有錯,是一實相的教法,叫做《妙法蓮華經》,這就是一實相法。這兩尊菩薩就這樣互相尊重來對答,這叫做契機,這也是叫做禮貌,菩薩和菩薩之間。人間需要一乘法,龍王宮眾生本來本性驕傲,非常的憍慢 ,要怎麼去除他們的憍慢幢,那就是需要用這個大法去教育,這就是彼此尊重,知道教法的道理。
*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為以一乘實相開闡種種權門,引導眾生終歸一乘,令速成菩提乎?必有問意,方與下文相應。
「謂汝所化之多眾,為是演暢實相之義而化之乎?」這是智積菩薩所說,意思說,「你所化的這麼多人,是不是演暢實相的道理去教化呢?或者是以一乘實相去開闡種種權巧方便的門,去引導眾生來歸於一乘的法,讓他們能夠速得菩提,是不是這樣呢?」這是智積菩薩也有含著這個意,直接問:「是一乘實相的教法去教嗎?」其實他也要問:「是不是先權後實?」這樣的意思。這就是菩薩在互相對答。有的很含蓄,智積菩薩是這樣含蓄,要怎麼問;但是文殊菩薩,他就很直接來回答,就是《妙法蓮華經》,就是開權顯實。還是過去的這個權教,要先向他們解釋,過去如何接引你,這就是你的根機,我投應你的根機來教育你,現在這個門再打開,裡面是實相的道理,真實的寶藏就是在那裡面。
小乘,也就是方便法,是一個入門的過程,真實的寶藏就是打開這一層,就是真實法。這前面我們也說過。佛陀也是用這樣來引導我們,現在,智積菩薩所要問的意,也含在這個地方,「是不是這樣?」文殊菩薩就直接回答:「是這樣。法,就是在《法華經》裡面。」這就是彼此之間,能夠體會佛法,在談法,真的是很歡喜。我們學佛,就是要了解,菩薩真的是合和互協,釋迦佛現在要將《法華經》的道理,完全讓大家知道,文殊菩薩,古來佛,就到龍宮,最驕傲難度的地方去,非道場,也能成為說法度眾的道場。這就是表示世間無難事,要聞法,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聽,說法,無處不能說,對機,無機不能度,每一種根機都可以度,是我們自己有具足了悲智沒有?我們的慈悲心夠嗎?我們的慈悲心若很足夠,自然就能夠運用智慧去度化眾生,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