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六 1月 21, 2017 5:28 pm

20170121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為以一乘實相,弘揚諸權教門, 
引導眾生終歸一乘,速成菩提, 
持契範利群生,方與契經相應。 


  能夠清楚,我們學法用心體會,因為要講法必定要了解法的意義,不只是法的意義,還要對機逗教。眾生的根機,什麼樣的根機?我們要準備著對機逗教,要很豐富,為了一乘實相,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一定的道理。佛陀就是要眾生認清楚、很相信,相信自己,一乘真如人人本具,就是說人人對一乘法的大道理,應該都能清楚。是因為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有了真如本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本覺,人人就本來有,能夠覺悟的本性,就是我們的真如。真如本性,本來這個覺性如海,像智慧之海,只要我們打開了我們真如本性,開啟了,我們的覺性現前,智慧如海,就是很遼闊的智慧,這是人人本具,不是什麼人給我們的,是我們人人就本有,大家都有,只是我們內心所藏著是很多無明煩惱,所以我們的本性真如受煩惱掩蓋了,這是我們常常在說的。 


  佛陀就是一直要強調,讓我們知道在如來藏性,如來藏裡面這個真如本性,我們一定是在的,只是這個如來藏被煩惱無明掩蓋了。要我們找出真如本性,這個一乘實相這個道理,就是我們最近一直在說「毫芒藏乾坤」。道理,你看不到啊,很微細啊!但是裡面含有乾坤,宇宙真理無不含藏在毫芒,就是真如本性,你就是看不到,但是必定是有。為了這樣,佛陀必定要設教。所以為了要應機,我們就要學,這是佛陀教育我們,要吸收很多很多的道理入心。佛法就是藏著這麼多的道理,我們用心,因為佛陀已經是在人間覺悟,大家認證佛陀是世間的大覺者,我們兩天前也說過了。道理本來就有,人人本來就能成佛,諸佛無不都是來來回回在人間。 


  看看文殊菩薩,看看觀音菩薩,他們不就都是明名文,經典之中都一直說過了,他們過去成佛。「龍種上尊王佛」是文殊菩薩;「正法明如來」是觀世音菩薩,這都是過去已成佛,現在在人間就是助佛教化眾生。,這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已成佛來人間,助道場的菩薩是很多哦!類似這樣,釋迦牟尼佛也是累生世無不都是來人間,來對機顯教,只是沒有因緣成熟,任何一個時代,他說:「我成佛了。」因緣還未成熟,一直到因緣成熟,二千多年前的迦毗毘羅衛國,他出生王宮,這樣經過了和我們人生同樣的生活。在王皇宮裡面享盡了榮華富貴,所以他看盡了人間的苦難,因為學問讓他體會,那個時代宗教很複雜,那個時代貧富懸殊,那個時代……。 


  總而言之,那個時代的生態就是讓他看盡了人間,體會了人生無常,這不是只有今生此世,是累積來的,這個慧性的覺性慧海。雖然人在王宮裡,接受到教育,在外面所看到,一接觸,他就體會,。所以示現這個境界成就他放棄榮華富貴,這是要讓人間的人人知道,有這段的經歷、故事,在人間流傳下來,大家有事相來傳。其實,修行的過程,那個覺性本來就是存在,就是顯現這樣的相,所以叫做「八相成道」,經過了從出生、兒童、年輕,思考出家,修行過程,這樣一直到覺悟,之後說法,之後,老,同樣的病、痛,就入涅槃,這就是佛陀的一生經歷,和我們人間都一樣。只是那個覺性,佛陀清楚了解,一直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人人和佛的經歷都一樣,只是因緣果報不同。 


  佛陀的因緣果報,就是來人間,在王宮裡,在王宮生活的過程;而我們凡夫,各人在各人的家庭出生,各人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就是各人因緣果報不同。但是,佛性一樣,因為我們人人都有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都一樣,生、老、病、死。觀念,大家各有不同的習性,有的人很頑劣的習性,有的人就是真正非常的賢淑,很好、很聰明、有智慧,就是同一個環境,不同性質。如同樣在王宮生活,佛陀對眾生的憐憫,是從小開始;,成佛之後,回到王宮,再度很多的王子、王親國戚,全都來修行。阿難和提婆達多,同一對父母,同一個環境,生長,卻有不同的習性,這就是累生世的因、緣、果、報。 


  所以說起來,大家從這一點去好好去思考,我們的一生就能更清楚,人人都能得佛授記,善的、有修行的也是得佛授記;惡的,如提婆達多也得佛授記,可見善惡有報。有報,就像提婆達多,雖然得佛授記,那是生陷地獄之後,佛陀才為他授記,因為他就是這樣,做過這麼多的惡,迫害僧團,而且要逼害佛陀,或者是要傷害佛命,所以他活生生,生身陷地獄,這就是已經受報了。佛陀還是一樣為他授記,但是能成佛,是要再經過很長久的時間。因為提婆達多本性還有法在,不論他怎麼生、怎麼死,他的本性還是有很豐富的法,但是,他沒有用在好的,去發揮救人的工作,他利用法,助長他的聰明,去造業。所以造惡業就要墮地獄。他若能用法好好利益眾生,那就是成佛、成菩薩。 


  這就是要向大家說,人人真如本性全都有,眾生都有這樣的真如本性,眾生都有成佛的機會,看看什麼樣的因緣能夠成就他,那就會成佛了。所以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為以一乘實相」,希望我們能了解。佛陀已經將法遺留在人間,這是覺悟的智者,成佛所說的法,我們這時候是「如是我聞」,我們都是聽。是「我」這樣聽到,是「我」這樣看到這個法,所以我去用心,現在你們聽到,聽到之後,如是法、如是知、如是解,我們就要銘刻在我們的心版裡,我們見到什麼樣不同眾生的根機,我們就用不同方法去對治、去教育他,所以,必定要「弘揚諸權教門」,就是要打開「權」,方便的法。 


  就像昨天,也是一個小過年,將我們長年累月在照顧的人集合過來,這個月,特別提早一天讓他們圍爐。我們每個月都是農曆二十四日(發放),昨天是農曆二十三日,所以每年都是這天,讓他們大家來圍爐。昨天總共也千多人,百多桌,這些人也有很多人陪他,平時在陪伴他們的慈濟人,也陪伴他們來,有老人、有殘障的人,我們就是一個家庭,好幾個人陪伴來。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來「辦桌」哦,讓他們每一桌都這樣在圍爐。發放之後,委員就集合過來,來和師父溫馨座談,就來跟我說,送來了一個,就是在監獄裡面……。聽到委員說,一個禮拜進去關懷三天,為他們分享佛法,及師父說的話,他們就將它傳進去,甚至每天都叫他們要聽廣播,大愛廣播電臺的廣播,這段經文他們就開放給他們聽,每天聽。在監獄裡面,每天都讓他們聽經,我們利用大愛廣播電臺,每天都有播放講經讓大家聽。 


  這些慈濟人進去的時候,就和他們談經說法,談他們聽到的經,所說的是師父怎麼說的法,所以慢慢將他們感化了。他們在監獄裡面寫字,寫經文、寫靜思語,字寫得很漂亮,這樣一次一次一直拿回來,同時他們抱著一輛牛車,我說:「這隻是豬嗎?」他說:「不是啦,牛。」「牛怎麼這麼肥?好像一隻豬。」牛車就將它裝下去,但看來還是一點都不像牛,很像豬。」我說:「這是不是豬?怎麼這麼像豬啊!」。他說因為這一位十七歲就進監獄去,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他已經很久沒看到牛了,這是都市的孩子,十七歲就犯很重的罪,所以被判無期徒刑。就是因無期徒刑的重罪,才會被關來到花蓮的監獄。花蓮這個監獄都是關重刑的罪人。這個人,他就是從十幾歲就犯了很大,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刑案,所以他就被送來花蓮的監獄。 


  很多年來,慈濟人一直進去、一直進去,感化到現在,很乖,用心寫畫,會寫字、畫圖,同時也能雕刻,不能給他們很利的東西雕刻,就是不會傷他們的身體,這個工具,讓他們去用方法去做雕刻。所以,一來,他沒有工具,二來,他沒看到牛,所以他在聽那一段法華經譬喻品的火宅喻,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聽這個法,他很入心,所以他就刻了一輛牛車,就刻了一隻牛,但這隻牛,刻得像豬一樣,這樣肥肥肥的。我說:「根本就不像牛。」他們就這樣解釋。他們也有跟他說:「你這樣刻不像牛,像一隻肥豬。」他自己自我解說:「要不然就當作是法將牠養得很飽,所以,這隻牛變成像豬一樣。」這樣送回來給我看,他們現在拿來我們這裡,說要這裡布置。 


  又看到那一塊木材,我就說:「監獄裡面怎麼會有這種木材呢?這塊木材,應該是很有價值的木材,這塊木材有年輪,那不知是幾百年的木材呢?」原來這塊木材是我們委員他們家的木材,他將它斬砍成一半,將它送去給他雕刻。你看,委員也很捨得,為了要度這個人,他也很願意將這麼價值的木材拿到監獄去,讓他沒有什麼樣的工具,用手硬磨出來的,磨到那隻牛像豬一樣。他自己自我解說:「就是吸收法,養得很飽。」這就是從方便教,這樣成為一乘法,這就是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樣三乘法傳入監獄。所以「弘揚諸權教門」。他現在已經體會人間就是這樣,自己這輩子要好好修,要斷煩惱。他這樣說,是這位犯人這樣說,做修行者,他知道這一輩子可能要出去很渺茫,他這時候將它當作在監獄出家修行一樣,所以他要斷盡煩惱,現在已經入大乘的法門,所以刻大白牛車。他用這樣來善解,這也表示他的覺性也已有體悟。這是昨天看到,昨天聽到的,也是很感動。 


  這群人間菩薩,外面聽法,傳法到監獄去,去度眾生,所以「終歸一乘,速成菩提」,用這個大乘法,開始用權教門,開權教的門,才用一乘法這樣來引導,引導眾生終歸一乘,速成菩提。我們若將這樣的人間法,這樣的人事相來解,人人本具佛性;,就是這樣這麼的殘酷,年紀那麼的小,十幾歲,犯了那麼大的殺人罪案,尤其是轟動一時,看,那個時候的懵懂。現在用種種的法,很久以前就已經在監獄慢慢受教化,尤其是典獄長也開放以經典的方法,按時間就傳給大家聽,這都是方法,不只是我們人這樣進去而已,還是有現在的科技,好的法也傳進去。慈濟人也按時,每星期有三天進去,像這樣,慢慢浸潤,法水浸潤他的質…本性,慢慢這麼多年來,十七八年的時間,不再有機會去造罪了。自己不斷反省,所以他反省過來,所以諸惡莫做,現在眾善法不斷浸潤他的心,滋養他的慧命,所以這樣「終歸一乘,速成菩提」。在那裡面,體悟到覺性。 


  所以「持契範利群生」。就是好好持經,契啟範就是契經,作為典範,「經者,道也」,這個經入他的心,也已經成為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模範,已經在裡面好好做出了模範者。用功練寫字,用功讀經書,用功在他的工藝品裡,這也是在一個道場裡面一樣,所以無處不道場。文殊菩薩薩也是一樣,無處不道場,監獄也是他的道場,地藏菩薩,地獄也是他的道場,總是無處不道場。菩薩也是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度化眾生,那個地方的人也能成佛、成菩薩。文殊菩薩在海龍宮度化,看,這麼多千葉蓮花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從說聲聞法一直到體會一乘空義,這我們昨天說過了。所以這就是眾生有入經藏。經,有入心,叫做「持契經」,為典範來利益群生。「契」就是契經,「範」那就是改變過來,將惡轉為善,從憍慢變成了受化的菩薩,已經發大心要行菩薩道,這樣又再利益眾生,能夠這樣,才和契經相應。 


  契經,就是要度眾生,眾生有接受到,這表示和經又再會合,來契這個法的道理,所以,事與理這樣再會合回來。事,離開我們,理就很遠,惡的事情和道理,我們要如何用這個道理去轉這個惡呢?要用方法去轉它,轉到這個惡來成為善,那就是來合這個理。所以說:「這樣就對了!這樣教你,你這樣做,這樣就對了。」對了,就合理了。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方與契經相應」。就是我們契經,我們要持法。在〈法師品〉,不就是要我們持法嗎?這就是有將法持入心來,這樣成為人品典範,我們才能再利益眾生。我們要聽,聽很多,聞法者、傳法者,再利益眾生,所以這樣才是叫做「方與契經相應」,這樣我們才有學到道理,我們才與道理有會合。 


*二位菩薩對機問答,義含顯隱,謂汝所化眾多,為是演暢實相教義而彼眾生得易受化之乎? 


  前面的經文,其實是兩位菩薩,智積菩薩、文殊菩薩,就是這樣互相對唱,是為了對根機,還有很多根機還沒有很清楚的人,所以智積菩薩故意顯出了還有一點點的疑問,文殊菩薩他就能夠對機回答。這我們也要感恩智積菩薩。他這次有來,感恩釋迦牟尼佛將智積菩薩留下來,和文殊菩薩會合,讓他們兩個人去對機,這樣,法才能夠應機廣傳,再讓大家更知道這個法。所以,問答的義,就含顯隱,要顯出真正隱秘的這個法,必定要有機相對。有智積說:「我不知道,問你,你跟我說,你為我解釋,不是我知道而已,也讓這麼多人都知道了。」同樣的道理,本來我們還無法去體會,經過他們這樣的問答,自然顯出了那個道理,讓我們更加清楚。為什麼人性、眾生性都是平等,要顯出這點,所以文殊菩薩才會去海龍王宮教化,這是顯出眾生性平等。但是這很難解,所以智積菩薩要再留下來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才開始來顯出這個道理,讓我們更清楚。 


  所以「謂汝所化眾多」,所化的人到底是多少?幾多?「所化眾多」,化眾到底是多少?「為是演暢實相教義」,你在那個地方,這樣講那個實相法,這樣的教義,那些眾生豈容易接受呢?所以,因為這樣,他問:「幾多?」因為龍種都是很憍慢,但是你這樣的法在那個地方,豈有人能夠接受?縱然有人能接受,應該不多嘛!那些眾生到底有多少能夠接受呢?這樣的法在那個地方,他們是不是容易受化呢?這就是前面的經文,所以我們全都體會、了解。 


經文:「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所以,「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聽文殊菩薩說了之後,就稱讚他。「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文殊師利菩薩聽智積菩薩這樣在讚歎他,他又要再向他說:「我不是只顯這一實法,我還在那裡講《法華經》呢!《法華經》是眾經之王,成佛之道,我在海龍宮是講《法華經》哦!不是一般的大乘法,是《法華經》。」就是要讓他更了解,那些眾生也有辦法接受《法華經》,已經顯相出來了,有這麼多、這麼多千葉蓮花浮現在虛空中。「他們在那個地方論說,從小乘聲聞、緣覺這些法,他們在那個地方裡論談,一直到進入「空」的道理,他們全都已經清楚了,所以我在那個地方為他們講說《妙法華經》。」這是文殊菩薩簡單再為他介紹。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此釋問修是經,得佛遲速;智積欲顯經力能致現前佛果,故問以啟之。 


  開始問了,就是要解說。他這樣的問,就是要解說,修習這部經,能夠得到成佛的時間是長還是短呢?在那個地方講經,他們接受得到嗎?他們做得到嗎?縱然能夠成佛,到底時間要多久?這「遲速」,是時間要多久?縱然他們能夠聽,能夠接受,他們能夠做得到嗎?修行的時間到成佛要多久?還是智積菩薩還要再這樣問。智積就是「欲顯經力能致現前佛果,故問以啟之」,要讓大家知道這修行的過程,到底是要快還是慢?所以這樣問。文殊菩薩要怎麼去回答? 


經文簡釋: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此法華經,其義甚深,語意微密,妙無以加。 
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因為這部經很深,《法華經》的義理很深,尤其是那語意也是很微密,每一句的道理,每一字都是很微細,含藏著很深的法,是微密,這部經裡面每一句都是「語意微密」。因為它的意義是很深,所以「語意微密,妙無以加」,非常的微妙,其他的經無法比它更深。所以「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所以,所有佛,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罄」就是盡,「罄」就是罄盡,就是盡。「罄「千佛之底蘊」,所有佛含藏,所有的法,就是叫做「甚深」。佛佛道同,那個法很深,每一尊佛全都共同在《法華經》裡面;成佛在《法華經》,要經過《法華經》才有辦法成佛,所以「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所以,「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所有的性和相,體性和所有的事相等等,都非常的微密,所以才會向大家說「毫芒藏乾坤」,意思就是要和你們說這些,同樣的道理哦! 


經文簡釋: 
「諸經中寶,世所希有」;一切世間之所希有。此經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為經中之寶。 
以有此寶,故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盡為妙法之經。 


  所以,「諸經中寶,世所希有」。《法華經》是諸經中的寶,寶中之寶,「世所希有」,很困難得到的法,你即使讀得到這部經,也無法解得到這部經的義;解得到,要做也很難,所以「一切世間之所希有」。所以「此經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為經中之寶」。所以說它的妙,就是經中的寶,語言能講的,只能夠這樣來描述,其實是非語言所能言說,也不是我們的心能夠去測量。總是那個微妙,從古以來一直到現在,剛才說監獄的事相,來會這個道理,這樣也是同樣,這個道理就是這樣。 


  淺,就是在人間的事相,深,就是深到盡諸佛的底蘊,就是這樣這麼的微妙,那麼深。所以,「以有此寶,故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因為這是,真的是非常微妙的法,「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是佛法,「攝一切經盡為妙法之經」。要轉這部經,轉法輪,這部經的法輪要轉,真的是要攝一切經,要所有一切經典,所有的妙法都集中在這本經,這部經裡面,這實在是諸經之王,非常微妙。 


經文簡釋: 
「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其有眾生聞此妙經,勤加精進,疾成佛否? 


  所以「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難道有嗎?難道有這樣的眾生,這樣勤加精進來修行,豈有辦法很快能得到呢?這部經這麼地的微妙,很多眾生很勤、很精進在修行這部經,到底是否有辦法在很快的時間就能夠成佛?難道有嗎?這是智積菩薩再問一個更難的題,要讓文殊菩薩答。所以「其有眾生聞此妙經,勤加精進,疾成佛否?」大家很用心,能夠很快就成佛嗎? 


*繁衍展開無量義無竭,似如意寶珠,隨意所求皆滿足故,乃希世之寶。群經莫及,此歎經旨。 


  「繁衍展開無量義無竭」。已經這樣很繁瑣,很旺盛,不斷衍生出來的道理,很多。「繁」就是很多。不斷不斷湧現出來,「展開了無量義無竭」。不斷像湧泉,一直湧現出來,沒有停止,無量義沒有停止。這個法到底是要如何才能完成?「似如意寶珠」。就像如意的寶珠,自古就有這樣傳說了,如意寶珠就是「隨意所求皆滿足故,乃希世之寶」。《法華經》的道理就是這樣,像湧泉,沒有停歇,一直一直冒出來的水,就像如意珠滿足人所要求的,這樣全都能滿足,這是很希有的寶。這部經就是這樣,所以是「群經莫及」。這段文就是在讚歎這部經真的是很微妙啊! 


*其有人依此勤修,一生頓證否?此問所化根機利劣堪受?能證否?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這部經的教法。「其有人依此勤修」,依此法,依此經的道理去勤修,「一生頓證否?」現在智積菩薩就是看是不是有人這樣呢?有人依這部經,很認真去修行,有辦法一生這樣就頓悟,就了解嗎?有人能夠了解這部經的道理嗎?這一生修行,這一生頓悟這部經的意義嗎?意思就是:你還沒有修行,但是聽這部經就能夠了解,有可能嗎?這所問的,就是要看你所教化的人的根機,是利,還是鈍呢?利根的人,只是看到這部經就心起歡喜,經文裡面的那個道理,愈研究,愈法喜充滿。這就是對這部經有契機,有契理,有這樣嗎?這就是利根的人。若是劣根機的人,聽不懂,就感覺:再講也是這樣反反覆覆啊!又這麼長,道理那麼的微密,實在要去體會它也很難。這就是劣根的人。劣根就不堪受啊!若是利根呢?不只是堪受,還是法喜充滿。 


  就像昨天早上,晨語之後,我下去,德倩(精舍常住師父)就跟我說:「早上哦!在長春聞法者有一百零四個,且剛好滿一千天。他們大家很歡喜圓滿了一千天。」薰法香有一千天了,所以他們就是聽過經的人,一百零四個人來聽。志工早會時,我就說:「一大早,我聽到長春今天是一百零四個人來聞法,天氣的寒冷是零下二十一度,他們竟然冒著這麼寒冷的氣候,一百零四個人來聽法。」我在志工早會說完,長春慈濟人已經有四五位回來了,前天回來的,昨天聽到我這樣講,長春慈濟人也有聽到,馬上回應回來,跟他們說:「是一百零八個人,不是一百零四個人。」我說:「咦,德倩跟我說是一百零四。」他說:「他說完了之後,又陸續再來。」開始是一百零四人,其實,在聽的過程,已經足一百零八個人了。 


  想一想,這就是契機,他們的根機很利,他們把法,那個法聽得歡喜,才願意冒著風雪,這樣不間斷薰法,已經一千天了,一千天哦!這樣精進來聽法。想想看,力量,經典的微妙就在這個地方,法喜充滿,契機的人,他就能這樣維持下去。現在每天四五十個人,雖然中間也有斷掉,但是前後已經一千天。想想看,昨天就有一百零八人了,這實在不可思議啊!講這部經時,長春離那麼遠,他們也聽得進去,所以我們應該要讚歎,這是利根菩薩,所以很用心。尤其是,我說的是臺語,他們在那個地方,願意這樣繼續聽下去,是真精進者,不容易!所以,真的是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六 1月 21, 2017 10:52 pm

[ 2017年1月21日 上午 5:23] 農曆十二月廿四,(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四三)


1.釋經文:【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2上人偈文:「為以一乘實相,弘揚諸權教門,引導眾生終歸一乘速成菩提,持契範利群生,方與契經相應」


3.「人人本具佛性」:學法要用心體會,因為要講法,必定要了解法的意義,還要對機逗教。佛陀就是想要人人認清楚、相信自己本具一乘真如,就是說人人應該都能了清楚一乘法的大道理,因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本覺,人人本來就具有能夠覺悟的本性。


4.「人人本具智慧覺海」:我們本來的覺性如海,智慧如海,只要我們開啟了真如本性,覺性現前,就是很遼闊的智慧,這是人人本來就具有,只是因內心藏著很多無明煩惱,所以讓真如本性受煩惱覆蓋了。佛陀一直強調的,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如來藏裡有真如本性在,只是被無明煩惱所掩蓋住了,要找出真如本性的這一乘實相,就是我們最近一直在說的「毫芒藏乾坤」。


5.「毫芒藏乾坤」:道理很微細,看不到啊!但裡面卻含有乾坤,宇宙真理無不含藏於毫芒;就如真如本性,你看不到,但必定有,為了這樣,佛陀必定要應機設教,我們就要學,要吸收很多道理入心,佛法中就是藏著這麼多道理。


6.「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佛陀已在人間覺悟,大家認定佛陀是世間的大覺者,道理本來就有,人人本來就能成佛,諸佛無不都是來回在人間。看看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他們過去都已成佛,「龍種上尊王佛」是文殊菩薩,「正法明如來」是觀世音菩薩,這都是過去已成佛,現在人間是要助佛教化眾生。


7.★佛陀現相人間,成佛因緣


過去已成佛,而來人間助道場的菩薩很多,釋迦牟尼佛也是累生世來人間,來對機顯教,只是因緣未成熟,直到兩千多年前,因緣成熟,他出生在迦毗羅衛國的王宮中,經歷過與我們人生同樣的生活,在王宮裡享盡榮華富貴,那個時代的宗教很複雜,貧富很懸殊,那時的生態讓他看盡人間苦難,體會人生無常。


釋迦牟尼佛的覺性慧海,不是只有今生此世,而是累積來的,雖人在王宮裡接受教育,但一接觸在外面所看到的,他就能體會,所以現這個境界,成就他放棄榮華富貴,就是要讓人間的人人知道有這段經歷,將故事在人間流傳下來。


其實佛陀修行的過程,他的覺性本來就存在,是顯這樣的相,所以叫作「八相成道」,經過出生、年輕、思考出家、修行過程、一直到覺悟,之後說法、變老,同樣有病、痛,就入涅槃,這是佛陀一生的經歷,和我們人間都是一樣,只是因緣果報不同。


佛陀的因緣果報是來人間、生在王宮生活,而我們是凡夫,在各人的家庭中出生,生活背景都不相同,但佛性一樣,人人的自然法則都一樣,都是生、老、病、死。大家各有不同的習性,有人很頑劣,有人是真正的賢淑,很聰明、有智慧,這就是同一個環境,不同性質。如同樣在王宮生活,佛陀從小對眾生就是憐憫,成佛後,回到王宮,同樣再度很多的王親國戚,全都來修行,而阿難與提婆達多,是同一對父母,同一個環境,生長卻也有不同的習性,這就是累生世的因、緣、果、報。


8.★善惡有報,人人本具真如,因緣成就,皆能成佛


大家從這一點好好去思考,我們的一生就能更清楚,人人都能得佛的授記,善的、有修行的,得佛授記;惡的,如提婆達多,也是得佛授記,可見善惡有報。就如提婆達多,是生陷地獄後,佛陀才為他授記,因為他曾做過這麼多的惡,迫害僧團、且要逼害佛陀,所以活生生陷地獄,這就是已經受報了,佛陀一樣為他授記。


但提婆達多要能成佛,是要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不過因為提婆達多的本性仍有法在,不論他怎麼生、怎麼死,他的本性還是有很豐富的法,他沒有用在好的、沒有去發揮救人的工作,反是利用法,去助長自己的聰明,去造業,所以要墮地獄,他若能用法好好利益眾生,那就是成佛、成菩薩。這是要向大家說,真如本性人人皆有,眾生都有這樣的真如本性,都有成佛的機會,因緣成就,就能成佛了。


9.「為以一乘實相,弘揚諸權教門」:佛陀已經將法遺留在人間,這是覺悟的智者成佛後所說的法,我們這時是「如是我聞」,都是我聽到、看到這個法,所以我去用心,如是法,如是知,如是解,就要銘刻在心版,見到不同眾生的根機,就要用不同方法去對治、去教育他,所以必定要弘揚諸權教門,要打開方便的法。


10.★慈濟人,傳法入監獄


昨天也是個小過年,集合我們長年累月在照顧的人,特別在這個月提早讓他們圍爐,昨天也是千多人,百多桌,也有平時在陪伴他們的慈濟人一起來,我們就是一個家庭,每一桌都這樣在圍爐。


發放後,委員就集合過來與師父溫馨座談,有位委員分享,一個禮拜進監獄關懷三天,向他們分享佛法,將師父說的話傳進監獄,甚至每天都要他們聽大愛廣播電台播放的講經,這些慈濟人進去監獄時,和他們談經說法,談自己所聽見師父說的法,慢慢的將他們感化了。


他們在監獄裡寫字、寫經文、寫靜思語,字寫得很漂亮,一次又一次的拿回來,同時他們也刻了一臺牛車,我說這好像豬,他們說是牛,這是一位十七歲就進監獄,現在已經三十多歲的都市孩子,他十七歲時犯了很重、轟動社會新聞的刑案,被判無期徒刑,所以被關到花蓮監獄,很多年來,慈濟人一直進去,感化到現在,已經很乖了,用心寫字、畫圖、同時也能雕刻,不能給他們會傷害身體的工具,所以要讓他們運用方法去雕刻。


一來他沒有工具,二來他沒有看過牛,當他在聽那一段大白牛車,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時,他聽法很入心,就刻了一隻牛,將牛刻的向豬一樣肥肥的。他自我解說是:「要不然當作是法將牠養得很飽,所以這隻牛變成像豬一樣。」這樣送回來給我看,說要在這裡布置。


那一塊木材有年輪,不知道是幾百年的木材呢!應該是很有價值的木材,但是監獄裡怎麼會有這樣的木材呢?原來是我們一位委員家中的木材,他將它斬一半,送給他雕刻。看,這位委員也很捨得,願意將這麼有價值的木材拿到監獄,對方沒有什麼工具能雕刻,是用手硬磨出來的,磨到那隻牛像豬一樣,他自我解嘲說:「是法將牛養得很飽。」這就是從方便法成為一乘法,這就是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樣的三乘法傳入監獄。


11.「聽聞佛法,善解體悟」:這位犯人已經體會人間就是這樣,這輩子自己要好好修,要斷煩惱,他知道這一輩子要出去可能很渺茫,他這時已經將監獄當做是出家修營一樣,所以他要斷盡煩惱,現在已經要入大乘的法門,所以刻大白牛車,也這樣善解,這表示他的覺性也有體悟。


12.「聽法、傳法,引導眾生」:這群菩薩,在外面聽法,傳法到監獄去度眾生,先開權教的門,才用一乘法來引導眾生「一乘速成菩提」。我們若將這樣的人間法,這樣的人事相來解,人人本具佛性。


13.「引導眾生終歸一乘速成菩提」:而監獄已經從很久以前,典獄長就開放以經典的方法,按時間就傳給大家聽,這都是方法,不是只有我們的人這樣進去而已,現在還有科技能將好的法也傳進去。像這樣,慢慢的以法水浸潤他的本性,這麼多年來,不再有機會去造惡了,自己不斷反省,諸惡莫做,現在眾善法不斷滋潤他的心,滋養他的慧命,所以這樣「終歸一乘速成菩提」,在那裏面,他也體悟到覺性。


14.「持契範利群生」:好好持經,啟範就是契經,作為典範,「經者,道也」,經入他的心,也已經成為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已經在裡面好好做出了模範者,用功練寫字、用功讀經書、用功在他的工藝品裡,這也是在一個道場裡面一樣,所以無處不道場。


15.「無處不道場」:文殊菩薩也是一樣無處不道場,地獄也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總是無處不道場,菩薩也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度化眾生,那個地方也能成佛、成菩薩。就如文殊菩薩在海龍宮度化,看到這麼多千葉蓮花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從說聲聞法一直體會到一乘空義,這就是眾生有入經藏。


16.「方與契經相應」:經有入心叫作「持契經」,為典範來利益群生,「契」就是有契經,「範」就是改變過來,將惡轉為善,從憍慢變成教化的菩薩,已經發心要行菩薩道,又再利益眾生,能夠這樣才和契經相應。契經就是要度眾生,眾生有接受到,表示與經再會合來契法的道理,如何運用道理去轉惡呢?就要用方法去轉,將惡轉為善,那就是來合這個理。


17.「方與契經相應」:「這樣教你,你這樣做,這就對了。」對了,就是合理了,同樣道理,這就是方與契經相應。我們要持法,就要將法持入心來,成為人品典範,才能再利益眾生,我們要聽很多,做聞法者、傳法者,再利益眾生,這樣才有學到道理,才有與道理會合。


18.『二位菩薩對機問答,義含顯隱,謂汝所化眾多,為是演暢實相教義,而彼眾生得易受化之乎』


兩位菩薩對唱,是為了對根機,還有很多根機還沒有很清楚,所以智積菩薩故意顯出了還有一點疑問,文殊菩薩他就能對機回答。我們要感恩智積菩薩,他這次有來,要感恩釋迦牟尼佛將智積菩薩留下來,和文殊菩薩會合,讓他們兩人去對機,法才能夠應機廣傳,再讓大家更知道這個法。


所以問答的義,就是含顯隱,要顯出真正隱密的法,必定要有機相對。本來我們還無法體會,經過他們這樣的問答,自然顯出了道理,讓我們更清楚,要顯出眾生性都是平等,文殊菩薩才會去海王宮教化,這很難解,所以智積菩薩要再留下來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才開始來顯出這個道理,讓我們更清楚。


19.★複習經文:【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你在那所化的人到底是多少呢?因龍種都是很憍慢,你在那個地方講實相法,眾生豈能容易接受呢?縱然有人能接受,應該也不多嘛!」而聽完文殊菩薩說了之後,智積菩薩就稱讚他:「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20.★今日經文:【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菩薩聽見智積菩薩稱讚,就再向他說:「我不只是顯這一實法,我還海龍宮講《法華經》呢!《法華經》是眾經之王,是成佛之道。」就是要讓他更了解,那些眾生也有辦法接受《法華經》,已經顯相出來了,有這麼多千葉蓮花浮現在虛空中。「他們在那個地方論,從小乘聲聞、緣覺,他們在那論談這些法,一直到進入空的道理,他們全都已經清楚了,所以我在那裡為他們講說《妙法華經》。」這是文殊菩薩簡單再為文殊菩薩介紹。


21.『此釋問修是經,得佛遲速,智積欲顯經力能致現前佛果,故問之啟之。』


開始問了,就要解說,修這部經,能夠得到成佛的時間是長還是短呢?在那個地方講經,他們接受得到嗎?他們做得到嗎?縱然能夠成佛,到底時間還有多久?縱然他們能夠聽,能夠接受,他們能夠做到嗎?這是智積菩薩還要這樣問。


22.【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此法華經,其義甚深,語意微密,妙無以加。罄千佛之底蘊曰深,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


智積菩薩再這樣問,是要讓大家知道這修行的過程,到底是快還是慢?看文殊菩薩要怎麼回答?因為《法華經》的義理很深,尤其語意也很微密,每一句的道理都含藏很深的法,非常的微妙,其他的經都無法比它更深。


「罄千佛之底蘊曰深」:罄就是盡,所有佛含藏,所有的法就是叫做甚深。佛佛道同,法很深,每一尊佛全都要經過《法華經》才有辦法成佛。所有的體性和事相,非常的微密,所以才會向大家說「毫芒藏乾坤」,這是同樣的道理。


23.【諸經中寶,世所希有】:一切世間之所希有,此經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為經中之寶。以有此寶,故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盡為妙法之經。


《法華經》是諸經中的寶,寶中之寶,世所希有,是很困難得到的法,你即使讀得到這部經,也無法解得這部經的義;能解得到,要做也很難。所以說它的妙,就是經中的寶,實在非語言所能言說,也不是我們的心能夠去測量,總是很微妙。


淺是在人間的事相,深是深到盡諸佛的底細,就是這樣的微妙。這部經的法輪要轉,真的是要攝一切經,要所有的一切經典與妙法都集中在這部經裡,這實在是諸經之王,非常微妙。


24.【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其有眾生,聞此妙經,勤加精進,疾成佛否。


這部經這麼微妙,若有很多眾生這樣很勤、很精進的在修行這部經,豈有辦法在很快的時間就能夠成佛呢?這是智積菩薩再問一個更難的問題,要讓文殊菩薩答。


25.『繁衍展開,無量義無竭,似如意寶珠,隨意所求,皆滿足故乃希世之寶,群經莫及,此歎經旨,其有人,依此勤修,一生頓證否?此問所化根機利劣堪受,能證否?』


這不斷衍生出來的道理很多,展來了無量義無竭,像湧泉一樣不斷湧現出來,無量義沒有停。《法華經》的道理,就像湧泉沒有停歇,就像如意珠能滿足人所要求,這是很希有的寶。這部經就是這樣,是群經莫及,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這部經的教法。


若有人依此經的道理去勤修,有辦法一生就這樣頓悟與了解嗎?意思是:你還沒有修行,但是聽這部經就能夠了解,有可能嗎?這所要問的就是,要看你所教化的根機是利還是鈍呢?利根的人,只是看到這部經就起歡喜心了,越研究經文裡的道理,越是法喜充滿,這就是對這部經有契機。若是劣根機的人,聽不懂,又感覺說再講下去也是反反覆覆,又這麼長,道理又這麼微密,實在很難去體會,這就是劣根的人不堪受!


26.★長春菩薩利根契機,精進聞法


就如昨天晨語後,德倩(精舍常住師父)向我說:「早上在長春,剛好是歡喜滿一千天了聞法者有一百零四位。」早會時,我就說:「一早聽見長春今天是一百零四個人來聞法,氣溫是零下二十一度,他們竟然冒著這麼冷的氣候來聽法。」長春也有聽到,馬上回應說,其實在聽的過程中已經足一百零八人了。


這就是契機,他們的根機很利,把法聽得很歡喜,才願意冒著風雪來聽法,已經一千天!想想看,經典微妙的就是在這個地方,法喜充滿、契機的人就這樣維持下去,現在每天四五十個,雖然中間也有斷掉,但前後已經一千天,這實在不可思議!講這部經時,離這麼遠,他們也聽得進去,所以我們應該讚嘆,這是利根菩薩,很用心,尤其我說的是台語,他們在那個地方願意這樣繼續聽下去,是真精進者,不簡單!所以真的是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
27.心得,感恩上人開示。 感動這陣子聽聞文殊菩薩的發心立願,無處不道場。常聽聞上人提醒我們要與人結好緣,就從周圍人與人之間開始, 體認「無處不道場」,也不是非得到特殊場合才彰顯度眾,是珍惜當下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把握每個助人的機會。總是與人相處,無所求付出,這樣的心寬念純,才能了解每個眾生根機,為了訓練這樣好心念,總是得透過時時精進聞法薰習得來,薰法香。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二 1月 24, 2017 9:2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七年一月二十一日星期六)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此法華經,其義甚深,語意微密,妙無以加。 
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因為這部經很深,《法華經》的義理很深,尤其是那語意也是很微密,每一句的道理,每一字都是很微細,含藏著很深的法,是微密,這部經裡面每一句都是「語意微密」。因為它的意義是很深,所以「語意微密,妙無以加」,非常的微妙,其他的經無法比它更深。
上人這段開示,讓我想到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對於甚深與微妙,有很好的解釋。
另外,學習妙法蓮華經對於妙字的開示一定要用心聽,對於理解經義會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昨天早上,晨語之後,我下去,德倩(精舍常住師父)就跟我說:「早上哦!在長春聞法者有一百零四個,且剛好滿一千天。他們大家很歡喜圓滿了一千天。」薰法香有一千天了,所以他們就是聽過經的人,一百零四個人來聽。
上人讚嘆長春的菩薩,薰法一千天,聽了很高興,全球有這麼多的菩薩薰法,又都是自己的師兄姐。算一算我自己也薰法一千天多一點點,也替自己高興,要繼續加油。
 
 
 
為以一乘實相,弘揚諸權教門, 
引導眾生終歸一乘,速成菩提, 
持契範利群生,方與契經相應。 

  能夠清楚,我們學法用心體會,因為要講法必定要了解法的意義,不只是法的意義,還要對機逗教。眾生的根機,什麼樣的根機?我們要準備著對機逗教,要很豐富,為了一乘實相,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一定的道理。佛陀就是要眾生認清楚、很相信,相信自己,一乘真如人人本具,就是說人人對一乘法的大道理,應該都能清楚。是因為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有了真如本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本覺,人人就本來有,能夠覺悟的本性,就是我們的真如。真如本性,本來這個覺性如海,像智慧之海,只要我們打開了我們真如本性,開啟了,我們的覺性現前,智慧如海,就是很遼闊的智慧,這是人人本具,不是什麼人給我們的,是我們人人就本有,大家都有,只是我們內心所藏著是很多無明煩惱,所以我們的本性真如受煩惱掩蓋了,這是我們常常在說的。 

  佛陀就是一直要強調,讓我們知道在如來藏性,如來藏裡面這個真如本性,我們一定是在的,只是這個如來藏被煩惱無明掩蓋了。要我們找出真如本性,這個一乘實相這個道理,就是我們最近一直在說「毫芒藏乾坤」。道理,你看不到啊,很微細啊!但是裡面含有乾坤,宇宙真理無不含藏在毫芒,就是真如本性,你就是看不到,但是必定是有。為了這樣,佛陀必定要設教。所以為了要應機,我們就要學,這是佛陀教育我們,要吸收很多很多的道理入心。佛法就是藏著這麼多的道理,我們用心,因為佛陀已經是在人間覺悟,大家認證佛陀是世間的大覺者,我們兩天前也說過了。道理本來就有,人人本來就能成佛,諸佛無不都是來來回回在人間。 

  看看文殊菩薩,看看觀音菩薩,他們不就都是明名文,經典之中都一直說過了,他們過去成佛。「龍種上尊王佛」是文殊菩薩;「正法明如來」是觀世音菩薩,這都是過去已成佛,現在在人間就是助佛教化眾生。這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已成佛來人間,助道場的菩薩是很多哦!類似這樣,釋迦牟尼佛也是累生世無不都是來人間,來對機顯教,只是沒有因緣成熟,任何一個時代,他說:「我成佛了。」因緣還未成熟,一直到因緣成熟,二千多年前的迦毗毘羅衛國,他出生王宮,這樣經過了和我們人生同樣的生活。在王皇宮裡面享盡了榮華富貴,所以他看盡了人間的苦難,因為學問讓他體會,那個時代宗教很複雜,那個時代貧富懸殊,那個時代……。 

  總而言之,那個時代的生態就是讓他看盡了人間,體會了人生無常,這不是只有今生此世,是累積來的,這個慧性的覺性慧海。雖然人在王宮裡,接受到教育,在外面所看到,一接觸,他就體會,。所以示現這個境界成就他放棄榮華富貴,這是要讓人間的人人知道,有這段的經歷、故事,在人間流傳下來,大家有事相來傳。其實,修行的過程,那個覺性本來就是存在,就是顯現這樣的相,所以叫做「八相成道」,經過了從出生、兒童、年輕,思考出家,修行過程,這樣一直到覺悟,之後說法,之後,老,同樣的病、痛,就入涅槃,這就是佛陀的一生經歷,和我們人間都一樣。只是那個覺性,佛陀清楚了解,一直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人人和佛的經歷都一樣,只是因緣果報不同。 

  佛陀的因緣果報,就是來人間,在王宮裡,在王宮生活的過程;而我們凡夫,各人在各人的家庭出生,各人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就是各人因緣果報不同。但是,佛性一樣,因為我們人人都有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都一樣,生、老、病、死。觀念,大家各有不同的習性,有的人很頑劣的習性,有的人就是真正非常的賢淑,很好、很聰明、有智慧,就是同一個環境,不同性質。如同樣在王宮生活,佛陀對眾生的憐憫,是從小開始;,成佛之後,回到王宮,再度很多的王子、王親國戚,全都來修行。阿難和提婆達多,同一對父母,同一個環境,生長,卻有不同的習性,這就是累生世的因、緣、果、報。 

  所以說起來,大家從這一點去好好去思考,我們的一生就能更清楚,人人都能得佛授記,善的、有修行的也是得佛授記;惡的,如提婆達多也得佛授記,可見善惡有報。有報,就像提婆達多,雖然得佛授記,那是生陷地獄之後,佛陀才為他授記,因為他就是這樣,做過這麼多的惡,迫害僧團,而且要逼害佛陀,或者是要傷害佛命,所以他活生生,生身陷地獄,這就是已經受報了。佛陀還是一樣為他授記,但是能成佛,是要再經過很長久的時間。因為提婆達多本性還有法在,不論他怎麼生、怎麼死,他的本性還是有很豐富的法,但是,他沒有用在好的,去發揮救人的工作,他利用法,助長他的聰明,去造業。所以造惡業就要墮地獄。他若能用法好好利益眾生,那就是成佛、成菩薩。 

  這就是要向大家說,人人真如本性全都有,眾生都有這樣的真如本性,眾生都有成佛的機會,看看什麼樣的因緣能夠成就他,那就會成佛了。所以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為以一乘實相」,希望我們能了解。佛陀已經將法遺留在人間,這是覺悟的智者,成佛所說的法,我們這時候是「如是我聞」,我們都是聽。是「我」這樣聽到,是「我」這樣看到這個法,所以我去用心,現在你們聽到,聽到之後,如是法、如是知、如是解,我們就要銘刻在我們的心版裡,我們見到什麼樣不同眾生的根機,我們就用不同方法去對治、去教育他,所以,必定要「弘揚諸權教門」,就是要打開「權」,方便的法。 

  就像昨天,也是一個小過年,將我們長年累月在照顧的人集合過來,這個月,特別提早一天讓他們圍爐。我們每個月都是農曆二十四日(發放),昨天是農曆二十三日,所以每年都是這天,讓他們大家來圍爐。昨天總共也千多人,百多桌,這些人也有很多人陪他,平時在陪伴他們的慈濟人,也陪伴他們來,有老人、有殘障的人,我們就是一個家庭,好幾個人陪伴來。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來「辦桌」哦,讓他們每一桌都這樣在圍爐。發放之後,委員就集合過來,來和師父溫馨座談,就來跟我說,送來了一個,就是在監獄裡面……。聽到委員說,一個禮拜進去關懷三天,為他們分享佛法,及師父說的話,他們就將它傳進去,甚至每天都叫他們要聽廣播,大愛廣播電臺的廣播,這段經文他們就開放給他們聽,每天聽。在監獄裡面,每天都讓他們聽經,我們利用大愛廣播電臺,每天都有播放講經讓大家聽。 

  這些慈濟人進去的時候,就和他們談經說法,談他們聽到的經,所說的是師父怎麼說的法,所以慢慢將他們感化了。他們在監獄裡面寫字,寫經文、寫靜思語,字寫得很漂亮,這樣一次一次一直拿回來,同時他們抱著一輛牛車,我說:「這隻是豬嗎?」他說:「不是啦,牛。」「牛怎麼這麼肥?好像一隻豬。」牛車就將它裝下去,但看來還是一點都不像牛,很像豬。」我說:「這是不是豬?怎麼這麼像豬啊!」。他說因為這一位十七歲就進監獄去,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他已經很久沒看到牛了,這是都市的孩子,十七歲就犯很重的罪,所以被判無期徒刑。就是因無期徒刑的重罪,才會被關來到花蓮的監獄。花蓮這個監獄都是關重刑的罪人。這個人,他就是從十幾歲就犯了很大,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刑案,所以他就被送來花蓮的監獄。 

  很多年來,慈濟人一直進去、一直進去,感化到現在,很乖,用心寫畫,會寫字、畫圖,同時也能雕刻,不能給他們很利的東西雕刻,就是不會傷他們的身體,這個工具,讓他們去用方法去做雕刻。所以,一來,他沒有工具,二來,他沒看到牛,所以他在聽那一段法華經譬喻品的火宅喻,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聽這個法,他很入心,所以他就刻了一輛牛車,就刻了一隻牛,但這隻牛,刻得像豬一樣,這樣肥肥肥的。我說:「根本就不像牛。」他們就這樣解釋。他們也有跟他說:「你這樣刻不像牛,像一隻肥豬。」他自己自我解說:「要不然就當作是法將牠養得很飽,所以,這隻牛變成像豬一樣。」這樣送回來給我看,他們現在拿來我們這裡,說

要這裡布置。 

  又看到那一塊木材,我就說:「監獄裡面怎麼會有這種木材呢?這塊木材,應該是很有價值的木材,這塊木材有年輪,那不知是幾百年的木材呢?」原來這塊木材是我們委員他們家的木材,他將它斬砍成一半,將它送去給他雕刻。你看,委員也很捨得,為了要度這個人,他也很願意將這麼價值的木材拿到監獄去,讓他沒有什麼樣的工具,用手硬磨出來的,磨到那隻牛像豬一樣。他自己自我解說:「就是吸收法,養得很飽。」這就是從方便教,這樣成為一乘法,這就是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樣三乘法傳入監獄。所以「弘揚諸權教門」。他現在已經體會人間就是這樣,自己這輩子要好好修,要斷煩惱。他這樣說,是這位犯人這樣說,做修行者,他知道這一輩子可能要出去很渺茫,他這時候將它當作在監獄出家修行一樣,所以他要斷盡煩惱,現在已經入大乘的法門,所以刻大白牛車。他用這樣來善解,這也表示他的覺性也已有體悟。這是昨天看到,昨天聽到的,也是很感動。 

  這群人間菩薩,外面聽法,傳法到監獄去,去度眾生,所以「終歸一乘,速成菩提」,用這個大乘法,開始用權教門,開權教的門,才用一乘法這樣來引導,引導眾生終歸一乘,速成菩提。我們若將這樣的人間法,這樣的人事相來解,人人本具佛性;,就是這樣這麼的殘酷,年紀那麼的小,十幾歲,犯了那麼大的殺人罪案,尤其是轟動一時,看,那個時候的懵懂。現在用種種的法,很久以前就已經在監獄慢慢受教化,尤其是典獄長也開放以經典的方法,按時間就傳給大家聽,這都是方法,不只是我們人這樣進去而已,還是有現在的科技,好的法也傳進去。慈濟人也按時,每星期有三天進去,像這樣,慢慢浸潤,法水浸潤他的質…本性,慢慢這麼多年來,十七八年的時間,不再有機會去造罪了。自己不斷反省,所以他反省過來,所以諸惡莫做,現在眾善法不斷浸潤他的心,滋養他的慧命,所以這樣「終歸一乘,速成菩提」。在那裡面,體悟到覺性。 

  所以「持契範利群生」。就是好好持經,契啟範就是契經,作為典範,「經者,道也」,這個經入他的心,也已經成為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模範,已經在裡面好好做出了模範者。用功練寫字,用功讀經書,用功在他的工藝品裡,這也是在一個道場裡面一樣,所以無處不道場。文殊菩薩薩也是一樣,無處不道場,監獄也是他的道場,地藏菩薩,地獄也是他的道場,總是無處不道場。菩薩也是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度化眾生,那個地方的人也能成佛、成菩薩。文殊菩薩在海龍宮度化,看,這麼多千葉蓮花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從說聲聞法一直到體會一乘空義,這我們昨天說過了。所以這就是眾生有入經藏。經,有入心,叫做「持契經」,為典範來利益群生。「契」就是契經,「範」那就是改變過來,將惡轉為善,從憍慢變成了受化的菩薩,已經發大心要行菩薩道,這樣又再利益眾生,能夠這樣,才和契經相應。 

  契經,就是要度眾生,眾生有接受到,這表示和經又再會合,來契這個法的道理,所以,事與理這樣再會合回來。事,離開我們,理就很遠,惡的事情和道理,我們要如何用這個道理去轉這個惡呢?要用方法去轉它,轉到這個惡來成為善,那就是來合這個理。所以說:「這樣就對了!這樣教你,你這樣做,這樣就對了。」對了,就合理了。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方與契經相應」。就是我們契經,我們要持法。在〈法師品〉,不就是要我們持法嗎?這就是有將法持入心來,這樣成為人品典範,我們才能再利益眾生。我們要聽,聽很多,聞法者、傳法者,再利益眾生,所以這樣才是叫做「方與契經相應」,這樣我們才有學到道理,我們才與道理有會合。 

二位菩薩對機問答,義含顯隱,謂汝所化眾多,為是演暢實相教義而彼眾生得易受化之乎? 

  前面的經文,其實是兩位菩薩,智積菩薩、文殊菩薩,就是這樣互相對唱,是為了對根機,還有很多根機還沒有很清楚的人,所以智積菩薩故意顯出了還有一點點的疑問,文殊菩薩他就能夠對機回答。這我們也要感恩智積菩薩。他這次有來,感恩釋迦牟尼佛將智積菩薩留下來,和文殊菩薩會合,讓他們兩個人去對機,這樣,法才能夠應機廣傳,再讓大家更知道這個法。所以,問答的義,就含顯隱,要顯出真正隱秘的這個法,必定要有機相對。有智積說:「我不知道,問你,你跟我說,你為我解釋,不是我知道而已,也讓這麼多人都知道了。」同樣的道理,本來我們還無法去體會,經過他們這樣的問答,自然顯出了那個道理,讓我們更加清楚。為什麼人性、眾生性都是平等,要顯出這點,所以文殊菩薩才會去海龍王宮教化,這是顯出眾生性平等。但是這很難解,所以智積菩薩要再留下來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才開始來顯出這個道理,讓我們更清楚。 

  所以「謂汝所化眾多」,所化的人到底是多少?幾多?「所化眾多」,化眾到底是多少?「為是演暢實相教義」,你在那個地方,這樣講那個實相法,這樣的教義,那些眾生豈容易接受呢?所以,因為這樣,他問:「幾多?」因為龍種都是很憍慢,但是你這樣的法在那個地方,豈有人能夠接受?縱然有人能接受,應該不多嘛!那些眾生到底有多少能夠接受呢?這樣的法在那個地方,他們是不是容易受化呢?這就是前面的經文,所以我們全都體會、了解。 

經文:「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所以,「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聽文殊菩薩說了之後,就稱讚他。「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文殊師利菩薩聽智積菩薩這樣在讚歎他,他又要再向他說:「我不是只顯這一實法,我還在那裡講《法華經》呢!《法華經》是眾經之王,成佛之道,我在海龍宮是講《法華經》哦!不是一般的大乘法,是《法華經》。」就是要讓他更了解,那些眾生也有辦法接受《法華經》,已經顯相出來了,有這麼多、這麼多千葉蓮花浮現在虛空中。「他們在那個地方論說,從小乘聲聞、緣覺這些法,他們在那個地方裡論談,一直到進入「空」的道理,他們全都已經清楚了,所以我在那個地方為他們講說《妙法華經》。」這是文殊菩薩簡單再為他介紹。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此釋問修是經,得佛遲速;智積欲顯經力能致現前佛果,故問以啟之。 

  開始問了,就是要解說。他這樣的問,就是要解說,修習這部經,能夠得到成佛的時間是長還是短呢?在那個地方講經,他們接受得到嗎?他們做得到嗎?縱然能夠成佛,到底時間要多久?這「遲速」,是時間要多久?縱然他們能夠聽,能夠接受,他們能夠做得到嗎?修行的時間到成佛要多久?還是智積菩薩還要再這樣問。智積就是「欲顯經力能致現前佛果,故問以啟之」,要讓大家知道這修行的過程,到底是要快還是慢?所以這樣問。文殊菩薩要怎麼去回答? 

經文簡釋: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此法華經,其義甚深,語意微密,妙無以加。 
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因為這部經很深,《法華經》的義理很深,尤其是那語意也是很微密,每一句的道理,每一字都是很微細,含藏著很深的法,是微密,這部經裡面每一句都是「語意微密」。因為它的意義是很深,所以「語意微密,妙無以加」,非常的微妙,其他的經無法比它更深。所以「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所以,所有佛,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罄」就是盡,「罄」就是罄盡,就是盡。「罄「千佛之底蘊」,所有佛含藏,所有的法,就是叫做「甚深」。佛佛道同,那個法很深,每一尊佛全都共同在《法華經》裡面;成佛在《法華經》,要經過《法華經》才有辦法成佛,所以「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所以,「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所有的性和相,體性和所有的事相等等,都非常的微密,所以才會向大家說「毫芒藏乾坤」,意思就是要和你們說這些,同樣的道理哦! 

經文簡釋: 
「諸經中寶,世所希有」;一切世間之所希有。此經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為經中之寶。 
以有此寶,故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盡為妙法之經。 

  所以,「諸經中寶,世所希有」。《法華經》是諸經中的寶,寶中之寶,「世所希有」,很困難得到的法,你即使讀得到這部經,也無法解得到這部經的義;解得到,要做也很難,所以「一切世間之所希有」。所以「此經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為經中之寶」。所以說它的妙,就是經中的寶,語言能講的,只能夠這樣來描述,其實是非語言所能言說,也不是我們的心能夠去測量。總是那個微妙,從古以來一直到現在,剛才說監獄的事相,來會這個道理,這樣也是同樣,這個道理就是這樣。 

  淺,就是在人間的事相,深,就是深到盡諸佛的底蘊,就是這樣這麼的微妙,那麼深。所以,「以有此寶,故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因為這是,真的是非常微妙的法,「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是佛法,「攝一切經盡為妙法之經」。要轉這部經,轉法輪,這部經的法輪要轉,真的是要攝一切經,要所有一切經典,所有的妙法都集中在這本經,這部經裡面,這實在是諸經之王,非常微妙。 

經文簡釋: 
「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其有眾生聞此妙經,勤加精進,疾成佛否? 

  所以「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難道有嗎?難道有這樣的眾生,這樣勤加精進來修行,豈有辦法很快能得到呢?這部經這麼地的微妙,很多眾生很勤、很精進在修行這部經,到底是否有辦法在很快的時間就能夠成佛?難道有嗎?這是智積菩薩再問一個更難的題,要讓文殊菩薩答。所以「其有眾生聞此妙經,勤加精進,疾成佛否?」大家很用心,能夠很快就成佛嗎? 

繁衍展開無量義無竭,似如意寶珠,隨意所求皆滿足故,乃希世之寶。群經莫及,此歎經旨。 

  「繁衍展開無量義無竭」。已經這樣很繁瑣,很旺盛,不斷衍生出來的道理,很多。「繁」就是很多。不斷不斷湧現出來,「展開了無量義無竭」。不斷像湧泉,一直湧現出來,沒有停止,無量義沒有停止。這個法到底是要如何才能完成?「似如意寶珠」。就像如意的寶珠,自古就有這樣傳說了,如意寶珠就是「隨意所求皆滿足故,乃希世之寶」。《法華經》的道理就是這樣,像湧泉,沒有停歇,一直一直冒出來的水,就像如意珠滿足人所要求的,這樣全都能滿足,這是很希有的寶。這部經就是這樣,所以是「群經莫及」。這段文就是在讚歎這部經真的是很微妙啊! 

其有人依此勤修,一生頓證否?此問所化根機利劣堪受?能證否?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這部經的教法。「其有人依此勤修」,依此法,依此經的道理去勤修,「一生頓證否?」現在智積菩薩就是看是不是有人這樣呢?有人依這部經,很認真去修行,有辦法一生這樣就頓悟,就了解嗎?有人能夠了解這部經的道理嗎?這一生修行,這一生頓悟這部經的意義嗎?意思就是:你還沒有修行,但是聽這部經就能夠了解,有可能嗎?這所問的,就是要看你所教化的人的根機,是利,還是鈍呢?利根的人,只是看到這部經就心起歡喜,經文裡面的那個道理,愈研究,愈法喜充滿。這就是對這部經有契機,有契理,有這樣嗎?這就是利根的人。若是劣根機的人,聽不懂,就感覺:再講也是這樣反反覆覆啊!又這麼長,道理那麼的微密,實在要去體會它也很難。這就是劣根的人。劣根就不堪受啊!若是利根呢?不只是堪受,還是法喜充滿。 

  就像昨天早上,晨語之後,我下去,德倩(精舍常住師父)就跟我說:「早上哦!在長春聞法者有一百零四個,且剛好滿一千天。他們大家很歡喜圓滿了一千天。」薰法香有一千天了,所以他們就是聽過經的人,一百零四個人來聽。志工早會時,我就說:「一大早,我聽到長春今天是一百零四個人來聞法,天氣的寒冷是零下二十一度,他們竟然冒著這麼寒冷的氣候,一百零四個人來聽法。」我在志工早會說完,長春慈濟人已經有四五位回來了,前天回來的,昨天聽到我這樣講,長春慈濟人也有聽到,馬上回應回來,跟他們說:「是一百零八個人,不是一百零四個人。」我說:「咦,德倩跟我說是一百零四。」他說:「他說完了之後,又陸續再來。」開始是一百零四人,其實,在聽的過程,已經足一百零八個人了。 

  想一想,這就是契機,他們的根機很利,他們把法,那個法聽得歡喜,才願意冒著風雪,這樣不間斷薰法,已經一千天了,一千天哦!這樣精進來聽法。想想看,力量,經典的微妙就在這個地方,法喜充滿,契機的人,他就能這樣維持下去。現在每天四五十個人,雖然中間也有斷掉,但是前後已經一千天。想想看,昨天就有一百零八人了,這實在不可思議啊!講這部經時,長春離那麼遠,他們也聽得進去,所以我們應該要讚歎,這是利根菩薩,所以很用心。尤其是,我說的是臺語,他們在那個地方,願意這樣繼續聽下去,是真精進者,不容易!所以,真的是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7/01/21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