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二 2月 14, 2017 3:58 pm

20170214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慎思有為法,因圓趨果,
菩提大道同,深入藏心;
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
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
 
  能了解嗎?我們要好好用心,慎密思考,世間一切有為法,就是沒有離開因緣果報,我們都要很清楚。雖然佛超越「九界」,泯滅了「九界」的一切幻化,但還是因果宛然,還是很俱全因緣果報。人間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才要修行,我們要很慎重、很綿密,好好用心思考,世間一切有為法。雖然是短暫的人生,但是短暫人生,因為無明煩惱動作不斷複製,複製很多的無明,再複製塵沙惑,所以讓我們迷惑了,不斷造因受果,都在凡夫界之中。佛陀在人間說法,要開示,開啟我們這個迷的心思,所以來人間,累生累世,這常常說過的。累生世只為了一大事,要開啟眾生的無明,也要來指示我們要走對真實的方向,所以「開、示」。但是眾生要「悟」,要體悟佛陀的本懷,佛陀的本懷無不都是要引導我們能夠「入」真如境界。
 
  真如本性是人人本具有,只是我們迷了,佛陀要指示我們的方向,怎麼樣回歸我們的本性真如。「真如智」會「真實理」,所以「智契理」,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悟佛陀的本懷,若沒去體悟,就沒辦法「入」。光是說知道、知道,說過的很多,層層疊疊,反反覆覆,都是說這些,是啊,這些都知道,有「入」了沒有?「入」佛本懷,佛心的本懷,我們有「入」了沒有?所以佛陀要來人間開、示、悟、入,我們有「入」了沒有?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常常說,佛心,我們要體悟佛的心,若能體悟佛心,我們還要入佛心去,佛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這個心念若能體悟了,能夠「入」,自然在有為法中,粒粒的因,種子,我們全都具有真如本性,就是入人群,行六度行,所以「因圓趨果」。佛陀開示,我們若能體悟,能入心,以佛心面對人群,入人群中去,這樣事事都用佛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付出,每一個眾生就是我們造福的道場,我們若能這樣去體會、去思考,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就是粒粒都是很真因實果的種子嗎?所以「因圓趨果」,這就是我們要知道、要了解,要很綿密慎思,好好來思考。
 
  所以「菩提大道同」,佛佛道同,一直就這樣跟大家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這樣,這樣在一心,長久的時間,生生世世,不為了其它的事情,就是求真理,度眾生,不論是多麼的辛苦,真理,一定要追求,入人群度眾生。完成這個因,六度的因,我們必定要入人群,才有辦法能「趨果」。這個真如的因,我們才能粒粒累積,圓融成熟,歸於果來。龍女就是這樣,差一點點就不圓具。看看人家用點來排字,你若少一個點,那個字就有缺點,所以我們要因圓,粒粒的因都要很成熟,完全集合來,他就果圓了,「因圓趨果」去了,這就是大菩提。過去的諸佛也是這樣修行,同樣就是「因圓趨果,菩提大道同,深入藏心」。這個藏心,這真如本性,道理自在人心,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人的心裡,所以有一句話說「道理自在人心」。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人人本具有靈山塔,塔中本來自古有佛,所以人人真如本性就在我們的心中。
 
  我們「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心態,我們要進入無為法,就是真空妙有,也要藉假,藉這個「假」——幻化的人生,我們就是在幻化人生在受苦,虛幻要如何能歸真?那就要借重「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去,這就是要生生世世。每一尊佛的本願,就是「四弘誓願」。常常說過「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我們人人要秉持著誠、正、信、實,有真誠的心,才有辦法度盡一切眾生;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斷盡一切煩惱;要有很深密的信心,我們才有辦法受持一切的法門。眾生根機無量,要度眾生的方法很多,所以我們要學很多的法,才能夠去度眾生。度眾生具足了,菩薩行圓滿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切圓滿,無上佛道才有辦法成。這「四弘誓願」是沒有離開人群中,所以我們必定要「乘弘誓大願」,這是一乘實法,一定要入人群中去。
 
  因為這樣「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恆持」,我們要很長久、很長久的時間,人生短暫要如何長久呢?也就是說清楚來,就是塵點劫、累生世,這樣堅持這念心,所以恆持不退的心,那就是「得六度法」。還是要經過六度萬行的法,這樣走過來。
 
上根智積除疑,身子挾權為難,
龍女獻珠受納,歷劫促為剎那,
到此一切眾會,皆見方知龍女依六度行因圓,
故得速疾趨果,乘蓮飄向南方。
 
  所以在龍女出現的前後,前面有智積菩薩的好奇,文殊菩薩敘述龍宮度化的情形。智積菩薩有懷疑,文殊菩薩要解釋。但是過程中,不用到要讓文殊菩薩勞動太多口舌來說,龍女突然現前,向佛讚歎,光是這個形態一出來,上根的智積菩薩疑就除了。但是,舍利弗,「身子」,他還有這個「權」,他挾持著還有「權」,就是小乘的心態,所以就開始來問難。為難就是問難。雖然智積菩薩沒有懷疑了,但法華會中,舍利弗表達他有懷疑,所以提出了女身有「五障」,五種障礙,不得成佛。五種的障礙,我們過去都已經說過了。不只是有這五種障礙,不得生梵天王,不能做帝釋,不能做轉輪聖王、魔王等等,也不能做佛,有這「五障」,就不能成佛。就是因為女人是凡夫中的凡夫,凡夫有「五障」,女人心態也是有很細思綿密的五種障礙,表達在她的形體上,在她的形體上,那就是迷倒了多少的人。
 
  本來清淨修行的人,就被這樣妖嬌美態女人誘引去了。即使是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將要成佛的關鍵,他也都要伏魔,這些魔軍是從哪裡來啊?魔王波旬化來的,妖嬌美女,很多的體態要來誘引這個修道人的心,讓他會動起來。但是,悉達多太子就是心篤定,很定。所以,修行的過程,還沒有成佛前,那個關鍵就是要伏魔。其中,就是不受妖女搖動了他的心,迷惑他的心,這樣將魔女降伏掉了。同樣的道理,我們凡夫常常是受酒、色、財氣迷了。「色」,在這五項之中「色」排在前面,所以這就是女人自我障礙。舍利弗提出了這麼多種的障礙。但是他,這是「權」,小乘法,用小乘,有法相,法執著的形相,所以他提出疑問,有相的疑問。但是龍女,她不用怎麼回答,她就是獻珠,佛陀很快納受了,就問智積菩薩,問舍利弗:「我這樣獻珠,佛陀納受,這個時間快不快?」「很快!」「就是這樣,我要成佛,和這樣的時間一樣。」轉一個身,她就已經轉女為男,坐寶蓮華了,成佛去了。
 
  在轉女成男當中,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龍女已經是歷劫行菩提道的過來人。在座的人,大家都了解了,龍女原來是這樣大根機的過來人,所以「歷劫促為剎那」,在那個剎那間,大家體會了、了解了,所以叫做「歷劫促為剎那」。在這個剎那間體會龍女是歷劫以來修行的過來人。所以,「到此一切眾會,皆見方知龍女依六度行因圓」。在六道行,那個種子粒粒都是這麼的真實,真實行在六度中,六度萬行,已經都這麼的圓滿了。所以「故得速疾趨果」,很快就趨向他的果位去了。趨向的果位,那就是成佛,這叫做「乘蓮飄向南方」,很快,就這樣乘著蓮花飄飄然往南方,這種的形態,就是過程中大家都看,都有看到,大家都讚歎。
 
*二賢默然歡喜信受。心知自說理屈於辯,明法執自泯滅,五障之難冰釋。故與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所以,「二賢默然歡喜信受」。「二賢」就是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這兩位看到龍女這樣,以行動來表達事實,都不用怎麼回答,不用怎麼辯解,就是用這樣的動作,一切明白了。所以,「心知自說理屈於辯」。不用再辯解了,我們提出來的道理,已經不用辯解,都清楚了。清楚權教,「明法執自泯滅」,這樣完全都消滅了。「權教」,就是小乘教的人所執著的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都滅掉了,沒有什麼樣的眾生,沒有人相、眾生相,全都沒有了,完全平等,哪有男女相呢?沒有。所以「五障之難冰釋」,全都解釋了,龍女這樣的形態,一切,一切的執著,完全都解釋了。
 
  所以,龍女功德無量,處處皆道場,娑婆世界這些眾生,讓她這樣真實的形態現前,所有的人,連小乘的人,到這個時候,完全滅盡了一切的法執,執著的相,完全泯滅掉了。沒有眾生相、壽者相,哪有男女相呢?全都解釋了。「故與一切眾會默然信受」了。我們要很用心去細思,慎思,要很慎重綿密,好好來思考。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遙見」就是因為她在這個地方轉一個身,化為男子,就乘寶蓮華飄飄然往南方去,越去越遠,所以叫做「遙見」,很遠,看她已經很遠,這樣飄去了,去到南方那個地方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也看到在那個地方為天人說法,同樣為天龍八部,人與非人,在那個地方為那些人說法。在娑婆世界,大家看到龍女在那個世界已經開始為天、人與非人說法,為天龍八部說法了。大家「心大歡喜」,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地方,大家看到,歡喜了,所以「悉遙敬禮」,同樣那麼遠,我們在這個地方還是很恭敬,向南方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所有的眾生,大家對過去佛所說的法,及現在所說的妙法,一乘大法,更加體悟了,這樣就「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還有很多眾生得道受記了。所以下面這段文,就說
 
經文:「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經文簡釋:
「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因於彼土聞法得益,登不退地。
 
  可見,龍女這樣一出現,是影響兩個世界,一個是無垢世界,成佛了,人、天得聞法;另一個世界,就是娑婆世界,這些人堅定道心,更了解佛法,佛陀微妙的教法。所以這是娑婆世界,三千世界的眾生都能得到「住不退地」,就是法更深入,更了解,這樣不退道心,所以「住不退地」。
 
*無垢、娑婆兩土之緣,厚薄不等,入道之機,大小之別。既言眾生,皆是凡夫頓證,住不退地。
 
  接下來說,「無垢」,「無垢」就是南方的那個世界叫做「無垢」,那尊佛在那個地方說法。娑婆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這樣「兩土」,南方世界、娑婆世界,兩土的緣,有厚與薄不同,入道的機也不同,因為眾生的根機各不相同,大小有差別,有大根機、小根機,各有差別。「既言眾生,皆是凡夫頓證」。已經是凡夫,眾生都是凡夫,既然是凡夫,能夠累生累世,同樣也要有聽過法,了解了,要長久的時間聽來,才有辦法了解。我們也是聽這麼久了,尤其是〈提婆達多品〉這品,真的是全都讓我們體會很深,造惡的人,墮地獄的人,如提婆達多,也得佛授記了。因為提婆達多雖然有惡,但是他對法清楚,只是那個習氣,煩惱無明還沒有完全去除,但是,對法很清楚。
 
  這種真如本性很明朗存在,但就是習氣未斷,所以他就有這樣的惡念,在行動中,做出了對佛不利、破壞僧團等等的事情,這就是他墮地獄的因。但是對於佛法,道理清楚了,這就是他有成佛的因。所以,因,很清楚,因果分明,只要他無明能夠完全去除,雜垢污染沒有了,他自然回歸清淨,自然道理和智慧契合起來,清淨的智慧來會合真理,那就能夠成佛。所以,還沒有會合真理,即使有那分智慧,有了污染,還是與真理無法會合,只要這個智慧完全清淨,沒有污染,與理契合,這樣就是轉凡為聖,那就是「頓證」。就像全都了解道理的人,一聞千悟,但是無法「入」,無法體會佛心,沒有佛心,就沒有辦法行菩薩道,這個因不圓,就果不成就。
 
  所以,我們凡夫能夠「頓證」,那就是你要去「入」,要先去入佛的心,我們才有辦法真正去「圓因趨果」,若能夠這樣,就是「住不退地」。這就是兩土的眾生,他們根機有利和鈍,有發大心的,也有守在小乘法的,但這些人都同樣都能成佛。
 
*心不退轉:謂或受王位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
 
  但是發大心,就是心不退轉,這就是譬如釋迦佛過去生「心不退轉」,累生世去受王位,在「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也不會喪掉了他的志。雖然在享樂中,王子在王宮,他也不會受這個王宮的娛樂,埋沒了他想要追求的真理,所以他不喪志。在很多人都是玩物喪志,在人間享受,這樣喪失了他的志氣,但是諸佛菩薩也同樣在人間,所以叫做「遊戲人間」的菩薩,就是在人間裡,入人群,但不受人群的煩惱、五欲所迷惑,他還是心很堅定,所以「不喪其本心」,就是不喪志,心就不退轉。
 
  「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哪怕是很多障礙,就像釋迦佛遇到提婆達多一樣,雖然提婆達多處處傷害,他也堅定他的志向,在人間度眾生。生生世世都有提婆達多來障礙,他還是堅持道心,絕對沒有懈怠那個最初的志願,這就是大菩薩行。要成佛,必定要有這樣的過程。
 
經文簡釋:
「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眾見彼佛發大道心,遂蒙授記。
 
  所以在娑婆世界,「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這娑婆世界的眾生看到龍女這樣,又聽到釋迦牟尼佛數十年來,一直在開示、教化,龍女來見證,一切人間,就是形象都是幻化的,身體力行才是真實的,修行得到智慧,才有辦法以清淨的智慧,契合真理,這樣就是證悟,才有辦法和果會合起來。所以「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經過了一段時間,看到提婆達多,看到龍女,畜生類,她也可以轉身為佛身,所以眾生不就是平等嗎?大家已經都很清楚。所以,「眾見彼佛發大道心,遂蒙受記」。大家已經都看到了,大家也發大道心,就是發大菩提心,所以一一能得到授記。這個時候,這段文再開講,就是要結束了。
 
經文:「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經文簡釋: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昔所未信,所以有語。今見其事,所以默然。
 
  已經在這個大會中,菩薩的根機由智積菩薩代表,從他方來的菩薩,來代表他方和此土上根機的菩薩;舍利弗就代表現在和未來的眾生,所講的現在,就是佛那個時代,在靈山會上那個現場,一直到未來,就是我們現在的現在,這些眾生應該都無疑了,大家要默然信受了。所以,舍利弗代表權小的人,智積菩薩代表大乘根機的人,這樣全都承認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相、壽者相,完全,全都不是相了(沒有差別相了),完全滅了,這就是眾生平等。所以「昔所未有」,像這樣,實在是過去還未曾有的,現在在《法華經》,浮現出這樣的事相,有這樣的事情,有這樣真正在大會看到,看到寶塔,看到大惡不赦的提婆達多被授記,看到龍女轉身成佛,這都是「昔所未有」。
 
  過去未曾有這樣的事情,所以不相信。但是,所以有疑,不相信,是因過去不曾看到,但現在一一相信了。所以過去不相信,會提出疑問,現在已經相信了,眼睛看到了,全都了解了,相信了,所以默默,就不用再問了。「大家還有疑問嗎?」靜默了,就沒有疑問了。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佛法的奧妙。
 
  我們還記得嗎?在很多天前,講了一個婆陀比丘尼的故事。在佛的僧團中,比丘尼團裡面,有一位婆陀比丘尼,他在樹林間在靜坐,忽然間笑了。大家問他:「是什麼事情呀?」他就開始講出他的本生,九十一劫前。大家還記得嗎?在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的時代,那期間有一位童子,名叫做梵天。長得很莊嚴,就是這樣很可愛的童子。他要去供養毗婆尸佛,拿著這個寶物要去獻供。卻在街上遇到一位長得很美的婦女,本來大家的目光集中在這位童子的身上,忽然間把目光視線,看向那位女人的妖嬌美態。這位童子,孩子心,所以說「孩子心多變」,就是這樣。他看到,「大家本來看我。現在怎麼都看她呢?好,我來求佛,我將來也要當女人。」就這樣,一念心,獻供七天七夜,要求他將來要成為女人,就要很妖嬌美態,要讓大家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
 
  就是這樣,發這個願,後來生到三十三天。大家還記得嗎?讓那些天人互相爭,要爭得這個天女。應該都還記得。之後,再經過很多生世,一直到了又有另外一世,成為到月光長者的家庭,去當婢女。這一世就不美了,而且還是為人的婢女。再經過了很多世,又來到這裡。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佛了,但是沒有佛住世,不過有辟支佛。這位月光長者的夫人,她就向這位婢女說:「妳若出去外面看到辟支佛,再將他請到我們家,我要供養辟支佛。」這位婢女真的就在街上遇到了,她就邀來了幾位辟支佛,要來受供。來與長者婦見面。這位長者婦看到,無緣,感覺「怎麼沒有我的緣,所以我不要供養,妳叫他們回去。」這位婢女感覺:我請人(辟支佛)來,妳怎麼可以叫人家回去?不然妳將我要吃的東西給我,我不要吃,我來供養。
 
  所以這位長者婦就把這個東西,反正這是妳的事情。妳今天就不用吃了,妳要供,妳就去供。就這樣,婢女將她今天要吃的東西,就拿來供養這幾位辟支佛。這幾位辟支佛拿到飯,在缽中,轉一個身,飄在虛空中,沿路擊缽,飄飄然,大家都看到了,為供養的人祝福。大家都這樣看,「唉呀!這是哪一個家庭這麼有福,能夠來供養到辟支佛?」這當中,月光長者剛好聚集五百人,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議論紛紛,到底是我們這群人,我們全都是長者輩,全都是有身分的人,到底我們是哪一個家庭供養到這些辟支佛呢?長者心內也是這樣想:最好是我的家庭。
 
  這個會開完了,回到家裡的時候,就問說:「有沒有供養到辟支佛呢?」這個婢女聽到,她就馬上回答,夫人沒有回答,婢女回答:「有啊,我把我吃的東西來供養辟支佛。」長者聽到很歡喜,婢女就是在我的家庭裡面去供養辟支佛。「你真正是很好。」讚歎她。「從今以後,妳不用再做婢女了,妳就像夫人一樣,接受到婢女的伺候,妳就這樣悠閑,受服侍就好了。」就這樣,這婢女往生了,那個時候,她又轉生到三十三天,同樣再壽終,又在人間。這九十幾劫,又經過供養過其他的佛,這樣一直到了最後,釋迦佛的時代,那就是迦葉尊者還沒有出家之前,也是生長在富有的家庭。他的心要向道,但是家庭的人,一直希望他一定要娶妻,但他就是一直想要修行。但是父母一直要他結婚,所以他就一個條件,我雕刻一尊金像,若有人像這尊金像,你拿出去,有和這尊金像長得全都一樣的女人,我才要將她娶回來做妻子。
 
  很巧,這尊金像,這位女子,也是一個長者家庭的女子,同樣的,就是婆陀(妙賢。婆陀比丘尼的前生),她也有心要修行,她不想要出嫁,一個也是有心要修行,不想要結婚,這兩個人都有一樣的志向,因緣成熟了;雖然結為夫妻,是清淨的,兩個人約好了,因緣若成熟,我們共同出家去。所以,因緣成熟了,一位就是迦葉尊者,他先出家,之後再回去,再去度婆陀(妙賢)來出家。所以婆陀比丘尼,這麼多生劫,其實是很多,將它跳過,略過,到現在,她就說:「我在這裡靜坐著,我經歷過這麼久,九十一劫以前,一念無明,這樣流落女人身。一直到現在,我有機會在這個地方修行,從今以後,我完全就是認真修菩薩行,將來以佛果是我的目標。」這就是因緣。
 
  各位菩薩,愛心要清淨,清淨的愛心,就是要投入人群,這段經文,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以及前面的〈見寶塔品〉,這樣連接起來,真的是不可思議,我們要很用心去回顧,去慎密思考因緣,以及聞法。佛的分身,就是法,有沒有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中有靈山,是不是有在靈山會?是不是有靈山塔?靈山塔門開了沒有?我們的古來佛有出現了沒有?這就要我們好好慎思,好好來想。這一切有為法,要回歸到無為法,所以請我們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二 2月 14, 2017 4:00 pm

[2017年02月14日 上午 5:23] 農曆正月十八,(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五八)


1. 釋譯經文:【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2. ★上人偈文:「
慎思有為法,因圓趨果,
菩提大道,同深入藏心,
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
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


3. 「慎思有為法因圓趨果」:要好好用心,慎密思考,世間一切有為法,沒有離開因緣果報,都要很清楚。雖然說佛超越「九界」,泯滅「九界」的一切幻化,但還是「因果宛然」,還是很具全因緣果報。人間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才要修行,要很慎重、很綿密,好好用心思考,世間一切有為法。


4. 雖是短暫人生,無明煩惱,動作不斷複製,複製很多的無明、塵沙惑,讓我們迷惑,不斷造因受果,都在凡夫界之中。


5. 「轉迷為悟」:佛陀在人間說法,開示,開啟我們這個迷的心思,所以來人間,累生累世只是為了一大事,開啟眾生的無明,指示我們要走對的真實方向,所以「開示」。


6. 「開示悟入」:眾生要體悟佛陀本懷,無不都是要引導我們能夠「入」真如境界。真如本性是人人本具,只是我們迷了,佛陀指示我們的方向,怎麼樣回歸我們的本性真如。真如智會真實理,所以「智契理」,我們要去體悟佛陀的本懷,若沒有去體悟,就沒辦法「入」。


7. 「知行合一」:光是說知道、知道,說過的很多,層層疊疊,反反覆覆,都是說這些,是啊,這些都知道,佛陀來人間,「開、示、悟、入」,我們有「入」佛心的本懷了沒有?,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8. 「體悟佛心」:體悟佛心,還要入佛心,佛心就我們的心。若能這個心念體悟,能「入」,自然在有為法中,粒粒的因,種子,全都是真如本性,就是入人群,行六度行,「因緣趨果」。


9. 「事事都用佛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若能體悟佛陀的開示,能法入心,將佛心面對人群,事事都用佛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付出,每一個眾生就是我們造福的道場,若能這樣去體會、思考,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就是粒粒都是很真因實果的種子呢?「因圓趨果」,這就是我們要知道、要了解,要很綿密慎思,好好思考。


10. 「菩提大道,同深入藏心」:一直這樣跟大家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這樣同一心,長久時間,生生世世,不為了其他的事情,求真理度眾生,不論多麼辛苦,真理一定要追求,入人群度眾生,完成六度的因,必定要入人群,這樣才有辦法能「趨果」。真如的因,才能粒粒累積,圓融成相,歸於果來。龍女就是這樣,差一點點就不圓具。


11. 「因緣趨果,就是大菩提」:看看用點排字,若缺一點,字就有缺點,所以粒粒的因都要很成熟,完全集合來,就果圓了,「因緣趨果」,這就是大菩提。


12. 「深入藏心」:過去的諸佛也是這樣修行。藏心,真如本性,道理自在人心,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人的心裡,有句話說「道理住在人心。」要很用心體會,人人本具有靈山塔,塔中本來自古有佛,所以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就在在我們的心中。


13. 「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心態,要進入「無為法」,就是「真空妙有」,也要藉這個「假」,幻化的人生,在幻化人生在受苦,虛幻要如何能歸真?就要藉重「乘宏誓大願,入人群中」去,這就是要生生世世。


14. 「四弘誓願」:每一尊佛的本願就是「四弘誓願」。常說人人要秉持著「誠、正、信、實」,有真誠心,才有辦法度盡一切眾生;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斷盡一切煩惱;要有很深密的信心,才有辦法受持一切的法門。


15.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根機無量,要度眾生的方法很多,要學很多的法,才可以去度眾生。度眾生具足了,菩薩行完滿,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切圓滿,「無上佛道」才有辦法成。


16. 「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四弘誓願」是沒有離開人群中,必定要「乘弘誓大願」,這是一乘實法,一定要入人群中,「恆持」,要很長久的時間,人生短暫要如長久呢?也就是說清楚,就是塵點劫、累生世這樣堅持這念心,恆持不退的心,就是「得六度法」。還是要經過「六度萬行」的法這樣走過來。


17. ★『上根智積除疑,身子挾權為難,龍女獻珠受納,歷劫促為剎那,到此一切眾會,皆見方知龍女,依六度行因圓,故得速疾趨果,乘蓮飄向南方。』


(1)「上根智積除疑」:在龍女出現的前後,前面有智積菩薩的好奇,文殊菩薩敘述龍宮度化的情形。智積菩薩有懷疑,文殊菩薩要解釋。過程中,不用到要讓文殊菩薩,勞動了太多的口舌來講說,自然龍女突然現前向佛讚歎,光是形態一出來,上根的智積菩薩疑就除疑了。


(2)「身子挾權為難」:但舍利弗,「身子」他還夾持著有「權」,就是小乘的心態,就開始來問難。「為難」就是「問難」。


(3)「五毒,五障」:法華會中,舍利弗表達他有懷疑,提出女身有五種障礙,「不得成佛,不得生梵天王,不能做帝釋,不能做轉輪聖王、魔王」等等,。因為女人是凡夫中的凡夫,凡夫有「五毒,貪瞋癡慢疑」,女人心態也是有細絲綿密的五種的障礙,表達在她的形體上,迷倒多少的人。


(4)「伏心魔」:本來清靜修行的人,有這樣妖嬌美態來誘引去。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將要成佛的關鍵,他也都要伏魔,這些魔君是從哪裡來啊?梵天王化來的,妖嬌美女,很多的體態要來誘引,這個修道人的心,讓他會動起來,但是釋迦佛就是心篤定,很定。修行過程,還沒有成佛前,關鍵就是要伏魔。不受妖女搖動心,心不被迷惑,這樣將心魔降伏掉。


(5)「自我障礙」:同樣道理,凡夫常常是受「酒、色、財氣」迷了。「色」,在這五項之中,「色」排在前面,所以這就是女人自我障礙。
(參考: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6)「有相的疑問」:舍利弗提出這麼多種的障礙。但是他這是「權」,小乘法,用小乘,有法相,法的執,執著形相而提出疑惑,有相的疑問。


(7)「龍女獻珠,轉女為男,轉身成佛」:但是龍女不用怎麼回答,就是現珠,佛陀很快納受,就問智積菩薩,問舍利弗:「我這樣獻珠,佛陀納受,這個時間快或不快嗎?」「很快!」「就是這樣,我要成佛,和這樣的時間一樣。」轉一個身,就已經轉女為男,坐寶蓮花,成佛去。


(8)「歷劫促為剎那」:在轉女成男當中,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龍女她已經歷劫行菩提道的過來人,在座大家都了解了,龍女原來是這樣大根機過來人,在剎那間,大家體會了解,龍女是歷劫以來修行的過來人。


(9)「到此一切眾會,皆見方知龍女,依六度行因圓」:在六道行,種子粒粒都是這麼的真實,真實行在六度中,六度萬行,已經這麼的圓滿。


(10)「故得速疾趨果」,很快趨向他的果位去。就是成佛,叫做「乘蓮飄向南方」,很快乘著蓮花飄飄然往南方,這種型態過程讓大家都看,大家都讚歎。


18. ★『二賢默然歡喜信受。心知自說理屈於辯,明法執自泯滅,五障之難冰釋。故與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1)「二賢默然歡喜信受」:就是智積菩薩和舍利弗,看到龍女以行動來表達事實,都不用怎麼回答,辯解,用動作,一切明白了。


(2)「心知自說理屈於辯」:提出來的道理,都清楚,不用辯解。清楚權教。


(3)「明法執自泯滅」:權教就是小乘教的人,所執著的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都滅掉了,沒有什麼樣的眾生,沒有人相、眾生相,全都沒有了,完全平等,哪有男女相呢?沒有。


(4)「五障之難冰釋」,全都解釋了,龍女這樣的型態,一切的執著完全都解釋了。


(5)「處處皆道場」:龍女功德無量,處處皆道場,娑婆世界這些眾生,讓她這樣真實的型態現前,連小乘的人,完全滅盡了一切的法執,執著的相,完全泯滅掉,沒有眾生相、壽者相,哪有男女相呢?全都解釋了。「故與一切眾會默然信受」。我們要很用心去細思,慎思,要很慎重綿密,好好思考。


19. ★複習經文:【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20. ★釋譯經文:【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因於彼土聞法得益,登不退地。


(1)「無垢世界,娑婆世界」:龍女這樣一出現,是影響兩個世界,一個是「無垢世界」,成佛了,人天得聞法,一個是「娑婆世界」,這些人堅定道心,更了解了佛法,佛陀微妙的教法。


(2)「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娑婆世界,三千世界的眾生都能得到「住不退地」,就是法更深入,更了解,不退道心,「住不退地」。


21. ★『無垢、娑婆兩土之緣,厚薄不等,入道之機,大小之別。既言眾生,皆是凡夫頓證,住不退地。』


(1)「無垢」,南方那個世界叫作無垢。那尊佛在那個地方說法,兩土的緣,有厚與薄不同,入道的機也不同,因為眾生的根機各不相同,大小有差別,有大根機、小根機,各有差別。


(2)「既言眾生,皆是凡夫頓證,住不退地」:眾生既然是凡夫,能夠要累生累世,同樣也要有聽過法,要長久的時間聽來,才有辦法了解。我們也是聽這麼久了,尤其是〈提婆達多(品)〉這品,真的是都讓我們體會很深,造惡的人,墮地獄的人如提婆達多,也得佛授記了。


(3)「提婆達多,善惡摻雜,因果分明」:雖然有惡,但是他對法清楚,只是習氣,煩惱無明還沒有完全去除,但是法很清楚,真如本性,很明朗存在,習氣未斷,就有這樣的惡念,在行動中,做出對佛不利,破壞僧團等等的事情,這就是他墮地獄的因。但是對於佛法,道理清楚了,這就是他有成佛的因。


(4)「回歸清淨」:因,分很清楚,只要他能夠無明完全去了,雜垢污染沒有,自然回歸清淨,自然道理和智慧契合起來,清淨的智慧來會合真理,就能夠成佛。


(5)「轉凡為聖,就是『頓證』」:還沒有會合真理,即使有那分的智慧,有了污染,還是與真理無法會合,只要這個智慧完全清淨沒有污染,與理契合,轉凡為聖,就是「頓證」。


(6)「因圓趨果」:就像全都瞭解道理的人,一聞千悟,但是無法入,無法體會佛心,就沒有辦法行菩薩道,這個果,因不圓,果不成就。所以凡夫能夠「頓證」,就是要先去「入」,先去入佛的心,才有辦法真正「因圓趨果」,就是「住不退地」。這就是兩土的眾生,他們有根機利和鈍,有發大心的,也有守在小乘法的,這都同樣都是有。


22. ★『心不退轉:謂或受王位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


發大心,心不退轉,譬如說釋迦佛過去,過去生起「心不退轉」,累生世去受王位,在「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也不會喪掉了他的志。雖然在享樂中,王子在王宮,他也不會受這個王宮的娛樂,來埋沒了他想要追求的真理,不喪志。


在很多人都是玩物喪志,人間享受,喪失志氣,但是諸佛菩薩也是同樣在人間,所以叫做「遊戲人間」的菩薩,就是在人間裡,為入人群,但不受人群的煩惱五欲所迷惑掉,還是心很堅定,「不喪其本心」,就是不喪志,心就不退轉。


「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哪怕是很多障礙,就像釋迦佛遇到提婆達多一樣,雖然提婆達多處處傷害,他也是堅定他的志向,在人間度眾生,生生世世都有提婆達多來障礙,他還是堅持道心,絕對沒有懈怠那個最初志願,這就是大菩薩行,成佛必定要有這樣的過程。


23. 【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眾見彼佛發大道心,遂蒙授記。


在娑婆世界的眾生,看到龍女這樣,又聽到釋迦牟尼佛數十年來一直在開示、教化,龍女來見證,一切人間就是形象都是幻化的,身體力行是真實的,修行得到智慧才有辦法,清淨的智慧才能契合真理,證悟,這才有辦法和果會合起來。看到提婆達多,看到龍女是畜生類也可以轉身為佛身,所以眾生不就是平等嗎?大家已經都很清楚。眾見彼佛發大道心,隨複受記。大家也發大道心,發大菩提心,一一能得到授記。


24.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昔所未信,所以有語。今見其事,所以默然。


(1)「過去,現在,未來,無疑,默然信受」:在這個大會中,菩薩的根機由智積菩薩代表,從他方來的菩薩來代表他方和此土上根機的菩薩;舍利弗就代表現在和未來,所講的現在,就是佛那個時代,在那靈山會上那個現場一直到未來,就是我們現在的現在,這些眾生應該都沒有疑了,大家要默然信受了。


(2)「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舍利弗代表權小的人,智積代表大乘根機的人,全都承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相、壽者相完全都不是相了,完全滅。這就眾生平等。


(3)「昔所未有」,像這樣實在是過去還未曾有的。現在在《法華經》浮現出這樣的事相,有這樣的事情,有這真的在大會看到,看到寶塔,看到大惡不赦的提婆達多被授記,看到龍女成佛,這都是「昔所未有」。過去未曾有這些事,所以不相信。


(4)「今見其事,所以默然」:所以過去不相信,會提出疑問,現在已經相信了,眼睛看到了,都了解了,所以默默,就不用問了。「大家還有疑問嗎?」靜默了。就沒有疑問了。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佛法的奧妙。


25. ★佛典故事:宿命第一的「婆陀比丘尼」
(前段參考2017年2月8日晨語開示,提及的故事)


之後,再經過很多生世,又在另外一世,成為月光長者的家庭去當婢女。這一世就不美了,且還是當婢女。那時候已經沒有佛世,不過有辟支佛(意譯為:獨覺)。


月光長者的夫人要供養辟支佛,要婢女去請來幾位辟支佛到家裡接受供養,卻是月光長者的夫人看了辟支佛,覺得無緣,反悔而不想供養,又要把辟支佛請回去。婢女覺得不妥,寧可挨餓一餐也要把自已食物供養出來給這幾位辟支佛。


供養畢,辟支佛幾位拿到飯在砵中後,轉身飄在虛空中,沿路擊缽飄飄然,大家都看到了,是在為供養的人祝福。


(備註:時長者婢復作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使我將來之世,得作女人,極為端正。』*****又再度發願要做女人,生得「極為端正」。


月光長者剛好聚集五百人在開他們鄉里的會,聽到這個消息,聞之歡喜,讚歎婢女,並表示從今以後,不用再做婢女,可像夫人一樣,接受其他婢女伺候,閑閑受款待就好。這位婢女往生,又轉身到三十三天,同樣再壽終,又在人間。經過九十幾劫,在有經過供養過其他的佛。


一直到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在「大迦葉尊者」還沒有出家以前,也是長者子,富有的家庭。一心向道,一直想要修行,但是家庭的人一定要他娶妻。他就開一個條件,我雕刻一尊的金像,若有像這尊金像一樣的女人,我才要娶回來做妻子。剛好也是一個長者家庭的女子就是長得如金像這樣條件,同樣就是這位「婆陀」,她也有心要修行,不想要嫁人,兩個人都同志向,因緣成熟;雖結為夫妻,是清淨,兩個人約好了,因緣若成熟,共同出家去。因緣成熟了,就是迦葉尊者先出家,之後再回去,再去度婆陀來出家。


所以婆陀比丘尼這麼多生劫,她說:「我在這裡坐著,我經歷過了這麼久,九十一劫以前,一念無明,這樣流落女人身。一直到現在,我有機會在這個地方修行,從今以後,我完全就是認真修菩薩行,將來以佛果是我的目標。」這就是因緣。


(備註:原經文:「於此賢劫釋迦文出現於世,時彼天女命終之後生羅閱城中,與劫毘羅婆羅門作女,顏貌端正,出諸女人表。劫毘婆羅門女正以紫磨金像,至彼女人所,黮如似墨,意不貪五欲。諸妹莫作斯觀,此女人身豈異人乎?爾時婆羅門女者,則我身是也。諸妹當知,緣昔日功報,與比鉢羅摩納作婦,所謂摩訶迦葉是。尊大迦葉先自出家,後日我方出家。)


(自憶昔日所經歷女人之身,是以今故自笑耳。我以無智自蔽,供養六如來,求作女人身,以此因緣,故笑昔日所經歷。」)


26. 「愛心要清淨,清淨心投入人群」:各位菩薩,愛心要清淨,清淨的愛心的投入人群,這段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加上前面的〈見寶塔品〉,連接起來,真正是不可思議!是我們要很用心去回顧,去慎密思考因緣,加上聞法,佛的分身,法有入我們的心沒有?


27.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的心中是不是在靈山會,是不是有靈山塔,靈山塔門開沒有,我們的古來佛有沒有出現,這都要我們好好慎思,好好想。『一切有為法,要回歸到無為法』,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
28.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聞法感動無比!圓滿聽聞上人開示《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即將進入聽聞《勸持品第十三》。


再度聽聞「宿命第一」的尊者婆陀的故事,深深感受當初的一念心很重要,常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但要用心思惟這個「發心」是否正確的,不是自私為已的貪著相,貪著「塵境」,貪著聽到讓人稱讚美貌有多莊嚴、有多好看。


很感恩上人時常教導我們,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教導我們「三輪體空」,布施本身也已無著相,起源慈悲心,「不忍眾生受苦難」,發心立願,要在「四弘誓願」的總願裡,學習諸佛菩薩「入人群中,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身體力行才能體會『一切有為法,回歸到無為法』,努力呈現內心的佛心,「同深入藏心」,回歸清淨的真如本性,累積自已的善因善果,「因圓趨果」。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2月 15, 2017 11:45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七年二月十四日星期二)
 
慎思有為法,因圓趨果,
菩提大道同,深入藏心;
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
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
今天看到這樣的偈文,感受到上人在做總結與回顧,而且做做的非常好,只用了三十六個字,非常精簡。句句是重點,句句是妙法。可以分四組來看,也可以合在一起看。就不多加著墨,留給每個人自己用心去體會。

 
心不退轉:謂或受王位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
對於不退轉,舉了兩種情境,最難的考驗,這樣感覺很具體。一個是你可以像國王一樣享受各種育樂時,你仍然不會喪失你的本心。一種受到你最討厭的對手或敵人仇家的各種破害之苦,你仍然沒有對自己的出發心有任何的懈怠或動搖。
 
各位菩薩,愛心要清淨,清淨的愛心,就是要投入人群,這段經文,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以及前面的〈見寶塔品〉,這樣連接起來,真的是不可思議,我們要很用心去回顧,去慎密思考因緣,以及聞法。佛的分身,就是法,有沒有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中有靈山,是不是有在靈山會?是不是有靈山塔?靈山塔門開了沒有?我們的古來佛有出現了沒有?這就要我們好好慎思,好好來想。這一切有為法,要回歸到無為法,所以請我們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上人又幫我們複習,又殷殷叮嚀,要我們要很用心去回顧,去慎密思考因緣,以及聞法。這一個要求與期待,我另外會做一份回顧與整理,屆時再貼出或與大家分享。(註:上人再隔天十五日,還主動幫我們回顧,不過我們自己還是要整理一下,才能入心入行,真正理解。)
上人不斷提醒的「我們的心中有靈山,是不是有在靈山會?是不是有靈山塔?靈山塔門開了沒有?我們的古來佛有出現了沒有?這就要我們好好慎思,好好來想。這一切有為法,要回歸到無為法。」這一些都是成佛之道,成佛的通關密語,能夠好好奉行,才是上人的好弟子。
 
 
 
 
慎思有為法,因圓趨果,
菩提大道同,深入藏心;
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
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
 
  能了解嗎?我們要好好用心,慎密思考,世間一切有為法,就是沒有離開因緣果報,我們都要很清楚。雖然佛超越「九界」,泯滅了「九界」的一切幻化,但還是因果宛然,還是很俱全因緣果報。人間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才要修行,我們要很慎重、很綿密,好好用心思考,世間一切有為法。雖然是短暫的人生,但是短暫人生,因為無明煩惱動作不斷複製,複製很多的無明,再複製塵沙惑,所以讓我們迷惑了,不斷造因受果,都在凡夫界之中。佛陀在人間說法,要開示,開啟我們這個迷的心思,所以來人間,累生累世,這常常說過的。累生世只為了一大事,要開啟眾生的無明,也要來指示我們要走對真實的方向,所以「開、示」。但是眾生要「悟」,要體悟佛陀的本懷,佛陀的本懷無不都是要引導我們能夠「入」真如境界。
 
  真如本性是人人本具有,只是我們迷了,佛陀要指示我們的方向,怎麼樣回歸我們的本性真如。「真如智」會「真實理」,所以「智契理」,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悟佛陀的本懷,若沒去體悟,就沒辦法「入」。光是說知道、知道,說過的很多,層層疊疊,反反覆覆,都是說這些,是啊,這些都知道,有「入」了沒有?「入」佛本懷,佛心的本懷,我們有「入」了沒有?所以佛陀要來人間開、示、悟、入,我們有「入」了沒有?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常常說,佛心,我們要體悟佛的心,若能體悟佛心,我們還要入佛心去,佛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這個心念若能體悟了,能夠「入」,自然在有為法中,粒粒的因,種子,我們全都具有真如本性,就是入人群,行六度行,所以「因圓趨果」。佛陀開示,我們若能體悟,能入心,以佛心面對人群,入人群中去,這樣事事都用佛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付出,每一個眾生就是我們造福的道場,我們若能這樣去體會、去思考,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就是粒粒都是很真因實果的種子嗎?所以「因圓趨果」,這就是我們要知道、要了解,要很綿密慎思,好好來思考。
 
  所以「菩提大道同」,佛佛道同,一直就這樣跟大家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這樣,這樣在一心,長久的時間,生生世世,不為了其它的事情,就是求真理,度眾生,不論是多麼的辛苦,真理,一定要追求,入人群度眾生。完成這個因,六度的因,我們必定要入人群,才有辦法能「趨果」。這個真如的因,我們才能粒粒累積,圓融成熟,歸於果來。龍女就是這樣,差一點點就不圓具。看看人家用點來排字,你若少一個點,那個字就有缺點,所以我們要因圓,粒粒的因都要很成熟,完全集合來,他就果圓了,「因圓趨果」去了,這就是大菩提。過去的諸佛也是這樣修行,同樣就是「因圓趨果,菩提大道同,深入藏心」。這個藏心,這真如本性,道理自在人心,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人的心裡,所以有一句話說「道理自在人心」。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人人本具有靈山塔,塔中本來自古有佛,所以人人真如本性就在我們的心中。
 
  我們「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心態,我們要進入無為法,就是真空妙有,也要藉假,藉這個「假」——幻化的人生,我們就是在幻化人生在受苦,虛幻要如何能歸真?那就要借重「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去,這就是要生生世世。每一尊佛的本願,就是「四弘誓願」。常常說過「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我們人人要秉持著誠、正、信、實,有真誠的心,才有辦法度盡一切眾生;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斷盡一切煩惱;要有很深密的信心,我們才有辦法受持一切的法門。眾生根機無量,要度眾生的方法很多,所以我們要學很多的法,才能夠去度眾生。度眾生具足了,菩薩行圓滿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切圓滿,無上佛道才有辦法成。這「四弘誓願」是沒有離開人群中,所以我們必定要「乘弘誓大願」,這是一乘實法,一定要入人群中去。
 
  因為這樣「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恆持」,我們要很長久、很長久的時間,人生短暫要如何長久呢?也就是說清楚來,就是塵點劫、累生世,這樣堅持這念心,所以恆持不退的心,那就是「得六度法」。還是要經過六度萬行的法,這樣走過來。
 
上根智積除疑,身子挾權為難,
龍女獻珠受納,歷劫促為剎那,
到此一切眾會,皆見方知龍女依六度行因圓,
故得速疾趨果,乘蓮飄向南方。
 
  所以在龍女出現的前後,前面有智積菩薩的好奇,文殊菩薩敘述龍宮度化的情形。智積菩薩有懷疑,文殊菩薩要解釋。但是過程中,不用到要讓文殊菩薩勞動太多口舌來說,龍女突然現前,向佛讚歎,光是這個形態一出來,上根的智積菩薩疑就除了。但是,舍利弗,「身子」,他還有這個「權」,他挾持著還有「權」,就是小乘的心態,所以就開始來問難。為難就是問難。雖然智積菩薩沒有懷疑了,但法華會中,舍利弗表達他有懷疑,所以提出了女身有「五障」,五種障礙,不得成佛。五種的障礙,我們過去都已經說過了。不只是有這五種障礙,不得生梵天王,不能做帝釋,不能做轉輪聖王、魔王等等,也不能做佛,有這「五障」,就不能成佛。就是因為女人是凡夫中的凡夫,凡夫有「五障」,女人心態也是有很細思綿密的五種障礙,表達在她的形體上,在她的形體上,那就是迷倒了多少的人。
 
  本來清淨修行的人,就被這樣妖嬌美態女人誘引去了。即使是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將要成佛的關鍵,他也都要伏魔,這些魔軍是從哪裡來啊?魔王波旬化來的,妖嬌美女,很多的體態要來誘引這個修道人的心,讓他會動起來。但是,悉達多太子就是心篤定,很定。所以,修行的過程,還沒有成佛前,那個關鍵就是要伏魔。其中,就是不受妖女搖動了他的心,迷惑他的心,這樣將魔女降伏掉了。同樣的道理,我們凡夫常常是受酒、色、財氣迷了。「色」,在這五項之中「色」排在前面,所以這就是女人自我障礙。舍利弗提出了這麼多種的障礙。但是他,這是「權」,小乘法,用小乘,有法相,法執著的形相,所以他提出疑問,有相的疑問。但是龍女,她不用怎麼回答,她就是獻珠,佛陀很快納受了,就問智積菩薩,問舍利弗:「我這樣獻珠,佛陀納受,這個時間快不快?」「很快!」「就是這樣,我要成佛,和這樣的時間一樣。」轉一個身,她就已經轉女為男,坐寶蓮華了,成佛去了。
 
  在轉女成男當中,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龍女已經是歷劫行菩提道的過來人。在座的人,大家都了解了,龍女原來是這樣大根機的過來人,所以「歷劫促為剎那」,在那個剎那間,大家體會了、了解了,所以叫做「歷劫促為剎那」。在這個剎那間體會龍女是歷劫以來修行的過來人。所以,「到此一切眾會,皆見方知龍女依六度行因圓」。在六道行,那個種子粒粒都是這麼的真實,真實行在六度中,六度萬行,已經都這麼的圓滿了。所以「故得速疾趨果」,很快就趨向他的果位去了。趨向的果位,那就是成佛,這叫做「乘蓮飄向南方」,很快,就這樣乘著蓮花飄飄然往南方,這種的形態,就是過程中大家都看,都有看到,大家都讚歎。
 
二賢默然歡喜信受。心知自說理屈於辯,明法執自泯滅,五障之難冰釋。故與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所以,「二賢默然歡喜信受」。「二賢」就是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這兩位看到龍女這樣,以行動來表達事實,都不用怎麼回答,不用怎麼辯解,就是用這樣的動作,一切明白了。所以,「心知自說理屈於辯」。不用再辯解了,我們提出來的道理,已經不用辯解,都清楚了。清楚權教,「明法執自泯滅」,這樣完全都消滅了。「權教」,就是小乘教的人所執著的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都滅掉了,沒有什麼樣的眾生,沒有人相、眾生相,全都沒有了,完全平等,哪有男女相呢?沒有。所以「五障之難冰釋」,全都解釋了,龍女這樣的形態,一切,一切的執著,完全都解釋了。
 
  所以,龍女功德無量,處處皆道場,娑婆世界這些眾生,讓她這樣真實的形態現前,所有的人,連小乘的人,到這個時候,完全滅盡了一切的法執,執著的相,完全泯滅掉了。沒有眾生相、壽者相,哪有男女相呢?全都解釋了。「故與一切眾會默然信受」了。我們要很用心去細思,慎思,要很慎重綿密,好好來思考。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遙見」就是因為她在這個地方轉一個身,化為男子,就乘寶蓮華飄飄然往南方去,越去越遠,所以叫做「遙見」,很遠,看她已經很遠,這樣飄去了,去到南方那個地方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也看到在那個地方為天人說法,同樣為天龍八部,人與非人,在那個地方為那些人說法。在娑婆世界,大家看到龍女在那個世界已經開始為天、人與非人說法,為天龍八部說法了。大家「心大歡喜」,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地方,大家看到,歡喜了,所以「悉遙敬禮」,同樣那麼遠,我們在這個地方還是很恭敬,向南方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所有的眾生,大家對過去佛所說的法,及現在所說的妙法,一乘大法,更加體悟了,這樣就「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還有很多眾生得道受記了。所以下面這段文,就說
 
經文:「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經文簡釋:
「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因於彼土聞法得益,登不退地。
 
  可見,龍女這樣一出現,是影響兩個世界,一個是無垢世界,成佛了,人、天得聞法;另一個世界,就是娑婆世界,這些人堅定道心,更了解佛法,佛陀微妙的教法。所以這是娑婆世界,三千世界的眾生都能得到「住不退地」,就是法更深入,更了解,這樣不退道心,所以「住不退地」。
 
無垢、娑婆兩土之緣,厚薄不等,入道之機,大小之別。既言眾生,皆是凡夫頓證,住不退地。
 
  接下來說,「無垢」,「無垢」就是南方的那個世界叫做「無垢」,那尊佛在那個地方說法。娑婆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這樣「兩土」,南方世界、娑婆世界,兩土的緣,有厚與薄不同,入道的機也不同,因為眾生的根機各不相同,大小有差別,有大根機、小根機,各有差別。「既言眾生,皆是凡夫頓證」。已經是凡夫,眾生都是凡夫,既然是凡夫,能夠累生累世,同樣也要有聽過法,了解了,要長久的時間聽來,才有辦法了解。我們也是聽這麼久了,尤其是〈提婆達多品〉這品,真的是全都讓我們體會很深,造惡的人,墮地獄的人,如提婆達多,也得佛授記了。因為提婆達多雖然有惡,但是他對法清楚,只是那個習氣,煩惱無明還沒有完全去除,但是,對法很清楚。
 
  這種真如本性很明朗存在,但就是習氣未斷,所以他就有這樣的惡念,在行動中,做出了對佛不利、破壞僧團等等的事情,這就是他墮地獄的因。但是對於佛法,道理清楚了,這就是他有成佛的因。所以,因,很清楚,因果分明,只要他無明能夠完全去除,雜垢污染沒有了,他自然回歸清淨,自然道理和智慧契合起來,清淨的智慧來會合真理,那就能夠成佛。所以,還沒有會合真理,即使有那分智慧,有了污染,還是與真理無法會合,只要這個智慧完全清淨,沒有污染,與理契合,這樣就是轉凡為聖,那就是「頓證」。就像全都了解道理的人,一聞千悟,但是無法「入」,無法體會佛心,沒有佛心,就沒有辦法行菩薩道,這個因不圓,就果不成就。
 
  所以,我們凡夫能夠「頓證」,那就是你要去「入」,要先去入佛的心,我們才有辦法真正去「圓因趨果」,若能夠這樣,就是「住不退地」。這就是兩土的眾生,他們根機有利和鈍,有發大心的,也有守在小乘法的,但這些人都同樣都能成佛。
 
心不退轉:謂或受王位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
 
  但是發大心,就是心不退轉,這就是譬如釋迦佛過去生「心不退轉」,累生世去受王位,在「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也不會喪掉了他的志。雖然在享樂中,王子在王宮,他也不會受這個王宮的娛樂,埋沒了他想要追求的真理,所以他不喪志。在很多人都是玩物喪志,在人間享受,這樣喪失了他的志氣,但是諸佛菩薩也同樣在人間,所以叫做「遊戲人間」的菩薩,就是在人間裡,入人群,但不受人群的煩惱、五欲所迷惑,他還是心很堅定,所以「不喪其本心」,就是不喪志,心就不退轉。
 
  「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哪怕是很多障礙,就像釋迦佛遇到提婆達多一樣,雖然提婆達多處處傷害,他也堅定他的志向,在人間度眾生。生生世世都有提婆達多來障礙,他還是堅持道心,絕對沒有懈怠那個最初的志願,這就是大菩薩行。要成佛,必定要有這樣的過程。
 
經文簡釋:
「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眾見彼佛發大道心,遂蒙授記。
 
  所以在娑婆世界,「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這娑婆世界的眾生看到龍女這樣,又聽到釋迦牟尼佛數十年來,一直在開示、教化,龍女來見證,一切人間,就是形象都是幻化的,身體力行才是真實的,修行得到智慧,才有辦法以清淨的智慧,契合真理,這樣就是證悟,才有辦法和果會合起來。所以「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經過了一段時間,看到提婆達多,看到龍女,畜生類,她也可以轉身為佛身,所以眾生不就是平等嗎?大家已經都很清楚。所以,「眾見彼佛發大道心,遂蒙受記」。大家已經都看到了,大家也發大道心,就是發大菩提心,所以一一能得到授記。這個時候,這段文再開講,就是要結束了。
 
經文:「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經文簡釋: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昔所未信,所以有語。今見其事,所以默然。
 
  已經在這個大會中,菩薩的根機由智積菩薩代表,從他方來的菩薩,來代表他方和此土上根機的菩薩;舍利弗就代表現在和未來的眾生,所講的現在,就是佛那個時代,在靈山會上那個現場,一直到未來,就是我們現在的現在,這些眾生應該都無疑了,大家要默然信受了。所以,舍利弗代表權小的人,智積菩薩代表大乘根機的人,這樣全都承認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相、壽者相,完全,全都不是相了(沒有差別相了),完全滅了,這就是眾生平等。所以「昔所未有」,像這樣,實在是過去還未曾有的,現在在《法華經》,浮現出這樣的事相,有這樣的事情,有這樣真正在大會看到,看到寶塔,看到大惡不赦的提婆達多被授記,看到龍女轉身成佛,這都是「昔所未有」。
 
  過去未曾有這樣的事情,所以不相信。但是,所以有疑,不相信,是因過去不曾看到,但現在一一相信了。所以過去不相信,會提出疑問,現在已經相信了,眼睛看到了,全都了解了,相信了,所以默默,就不用再問了。「大家還有疑問嗎?」靜默了,就沒有疑問了。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佛法的奧妙。
 
  我們還記得嗎?在很多天前,講了一個婆陀比丘尼的故事。在佛的僧團中,比丘尼團裡面,有一位婆陀比丘尼,他在樹林間在靜坐,忽然間笑了。大家問他:「是什麼事情呀?」他就開始講出他的本生,九十一劫前。大家還記得嗎?在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的時代,那期間有一位童子,名叫做梵天。長得很莊嚴,就是這樣很可愛的童子。他要去供養毗婆尸佛,拿著這個寶物要去獻供。卻在街上遇到一位長得很美的婦女,本來大家的目光集中在這位童子的身上,忽然間把目光視線,看向那位女人的妖嬌美態。這位童子,孩子心,所以說「孩子心多變」,就是這樣。他看到,「大家本來看我。現在怎麼都看她呢?好,我來求佛,我將來也要當女人。」就這樣,一念心,獻供七天七夜,要求他將來要成為女人,就要很妖嬌美態,要讓大家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
 
  就是這樣,發這個願,後來生到三十三天。大家還記得嗎?讓那些天人互相爭,要爭得這個天女。應該都還記得。之後,再經過很多生世,一直到了又有另外一世,成為到月光長者的家庭,去當婢女。這一世就不美了,而且還是為人的婢女。再經過了很多世,又來到這裡。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佛了,但是沒有佛住世,不過有辟支佛。這位月光長者的夫人,她就向這位婢女說:「妳若出去外面看到辟支佛,再將他請到我們家,我要供養辟支佛。」這位婢女真的就在街上遇到了,她就邀來了幾位辟支佛,要來受供。來與長者婦見面。這位長者婦看到,無緣,感覺「怎麼沒有我的緣,所以我不要供養,妳叫他們回去。」這位婢女感覺:我請人(辟支佛)來,妳怎麼可以叫人家回去?不然妳將我要吃的東西給我,我不要吃,我來供養。
 
  所以這位長者婦就把這個東西,反正這是妳的事情。妳今天就不用吃了,妳要供,妳就去供。就這樣,婢女將她今天要吃的東西,就拿來供養這幾位辟支佛。這幾位辟支佛拿到飯,在缽中,轉一個身,飄在虛空中,沿路擊缽,飄飄然,大家都看到了,為供養的人祝福。大家都這樣看,「唉呀!這是哪一個家庭這麼有福,能夠來供養到辟支佛?」這當中,月光長者剛好聚集五百人,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議論紛紛,到底是我們這群人,我們全都是長者輩,全都是有身分的人,到底我們是哪一個家庭供養到這些辟支佛呢?長者心內也是這樣想:最好是我的家庭。
 
  這個會開完了,回到家裡的時候,就問說:「有沒有供養到辟支佛呢?」這個婢女聽到,她就馬上回答,夫人沒有回答,婢女回答:「有啊,我把我吃的東西來供養辟支佛。」長者聽到很歡喜,婢女就是在我的家庭裡面去供養辟支佛。「你真正是很好。」讚歎她。「從今以後,妳不用再做婢女了,妳就像夫人一樣,接受到婢女的伺候,妳就這樣悠閑,受服侍就好了。」就這樣,這婢女往生了,那個時候,她又轉生到三十三天,同樣再壽終,又在人間。這九十幾劫,又經過供養過其他的佛,這樣一直到了最後,釋迦佛的時代,那就是迦葉尊者還沒有出家之前,也是生長在富有的家庭。他的心要向道,但是家庭的人,一直希望他一定要娶妻,但他就是一直想要修行。但是父母一直要他結婚,所以他就一個條件,我雕刻一尊金像,若有人像這尊金像,你拿出去,有和這尊金像長得全都一樣的女人,我才要將她娶回來做妻子。
 
  很巧,這尊金像,這位女子,也是一個長者家庭的女子,同樣的,就是婆陀(妙賢。婆陀比丘尼的前生),她也有心要修行,她不想要出嫁,一個也是有心要修行,不想要結婚,這兩個人都有一樣的志向,因緣成熟了;雖然結為夫妻,是清淨的,兩個人約好了,因緣若成熟,我們共同出家去。所以,因緣成熟了,一位就是迦葉尊者,他先出家,之後再回去,再去度婆陀(妙賢)來出家。所以婆陀比丘尼,這麼多生劫,其實是很多,將它跳過,略過,到現在,她就說:「我在這裡靜坐著,我經歷過這麼久,九十一劫以前,一念無明,這樣流落女人身。一直到現在,我有機會在這個地方修行,從今以後,我完全就是認真修菩薩行,將來以佛果是我的目標。」這就是因緣。
 
  各位菩薩,愛心要清淨,清淨的愛心,就是要投入人群,這段經文,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以及前面的〈見寶塔品〉,這樣連接起來,真的是不可思議,我們要很用心去回顧,去慎密思考因緣,以及聞法。佛的分身,就是法,有沒有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中有靈山,是不是有在靈山會?是不是有靈山塔?靈山塔門開了沒有?我們的古來佛有出現了沒有?這就要我們好好慎思,好好來想。這一切有為法,要回歸到無為法,所以請我們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7/02/14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