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2月 15, 2017 4:40 pm

20170215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修學佛法覺有情人,
淨意念自在菩提願,
明心修三慧四諦法,
持三學無漏共真如。
 
  用心喔!我們都是修學佛法的人,人人應該要自我發心立願,成為菩薩,菩薩就是覺布情人,「覺有情」就是菩薩。所以菩薩在人間,人間發大心、修大行的人,願意入人群去度化眾生。度眾生,就是將我們所知道的法,將我們所體悟到的,知道的,體悟的,就趕緊跟大家分享,人生苦難偏多,所以就因這樣煩惱多,才需要法來修解我們的煩惱。要如何來修行,解除我們的無明所產生、製造出的煩惱,所以要將我們的心得與大家分享,這叫「度化眾生」。他心裡有迷茫,心裡有煩惱,有無明,要如何為他解釋,讓他煩惱解除,轉迷為悟。這就是在人間發大心、修菩薩行的人,叫做「覺有情人」,在人間就能度化人間。
 
  既然我們發心了,所以「淨意念自在菩提願」。我們要去除煩惱,過去我們也是迷中的凡夫,就是因為修行佛法,我們知道了,我們了解了,知道、了解,我們就要修,我們要心心念念,我們就是要修行,如何讓我們的迷與煩惱,將它完全淨除,全都將它洗乾淨。用什麼洗呢?法水,法水來洗滌我們的心念煩惱無明。這就是我們已經修學佛法了,我們應該有法水來淨化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意既淨化,就不用受這麼多人間無明煩惱來將我們纏住,很自在。輕安自安,就是在「菩提願」。
 
  我們發心立願,心願已立了,當然心就要自在,發心為人間。我們既然人人都有家庭,人人就是顧好家庭,顧好本身,家庭的人,我們都要度他們,不只是三餐吃飽,讓他快樂,這樣迷茫的人生,不是這樣。除了生活上無缺以外,我們要讓他的心也能向道,懂得知足、善解,我們家中的人也會懂得這樣,我們自己善解,去除貪、瞋、癡,這是一位很知足的人,也就是很善解的人,我們能知足,能善解,讓我們的家人也要能知道,從我們的小家庭,普及到整個社會,社會平安,家庭才會平安。不只是家庭、社會、天下,普及到天下,人人都能平安,人人都能知足、善解,這就是需要佛法。
 
  我們要發心立願,就是將佛法普及天下,讓人人了解,應用在天下眾生人群中,種種的苦,除了心中煩惱無明造很多困難,造成了社會混亂,造成了天下污濁,那就是天災、人禍等等,這都是從人類的造作,從星火燎原起來。看看我們每驮都在說,現在有多少國家火燒山林,很多的國家,現在的美國、智利、澳洲等寺,山林大火就這樣一片火紅,火一直的燒,都已經很久了,整個月了,幾個星期了!這邊熄滅,那邊火又起來,抓到幾個人,十幾個人是縱火的人。
 
  人很渺小,如何能造成一大片,好幾十萬甲的大地一片火海?區區的幾個人,就是星火,一點點的火,就燒了這麼大片,所以說起來,人,人心惹成很多的災禍,看得到的是這樣,是什麼心態?那就是心的業障、無明煩惱,這樣造作起來。若能人人受淨化,自然人人就能善解、知足,就沒有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的障礙,煩惱無明。現在很多難民流竄在很多國家,受盡了苦難,為什麼呢?還是一樣少數人觀念,造成了不可收拾,已經牽動了國際間,為了這些難民,這些國家要如何才能讓它平息這戰禍。在國際間這個已經是起起沉沉,要如何能夠和?要如何能讓這些難民安心回家?這好像,一開始有一線曙光,這希望又很快又破滅了。這過程這麼的複雜,其實是這麼簡單,只要心念淨化,還有什麼事不能解決呢?放下己見,還有什麼需要爭!貪、瞋、癡的去除,萬事皆了,和平相處。
 
  這不就是人生這個意念不淨,因為這樣,我們就要好好修學佛法,有法水來洗滌我們心中的無明煩惱。如何讓我們的心自在,也能讓人人的心自在,大家發心行菩提願,就是菩薩道,住在菩薩道,若能夠這樣,這世間就是平安、自在。 所以,我們修學的人,就是要「明心修三慧四諦法」。「三慧」就是「聞、思、修」,要多聽、多思考,要好好修行,這就是「三慧」。要如何能得到清淨無染的智慧,「淨意念自在」,我們就要「明心修三慧」,聞、思、修。自然世間一切的煩惱,我們因為聽法,清楚了,好好思考,這種煩惱無明的煩惱是如何來的?我們要好好思考,「思惟修」,那就是禪定,心能定下來,自然啟開了我們人人的智慧,就不會再讓煩惱無明復生。四諦法,大家清楚了,苦、集、滅、道,人生「苦」難偏多,就是來自人心煩惱無明所聚「集」而來,所以苦啊;要如何「滅」苦呢?就要修行於「道」,這就是「四諦法」。這些法,每天都在說。在說《法華經》的過程,所說的法都沒有離開這些法,發菩提心,淨化人心,引導人人聞、思、修,體會「四諦法」,這不就是每天說法裡面都含蓋到這些法的存在。
 
  我們要「持三學無漏共真如」。我們「三學」,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三學」(三無漏學),我們要「三學無漏」,要戒無漏、定無漏、慧無漏,要從聞、思、修而來。經,聽進去,住在我們的心,我們落實在生活中,這就是「聞」、「思」、「修」。生活中,我們待人接物,時時提高警覺。「四諦法」,人間苦難來自於無明,開口動舌、舉步動足、起心動念,無不都是聚集「苦」的源頭,所以,開口動舌要注意,舉步動足要注意,尤其是起心動念,這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都要用到。我們若能這樣,我們時時都是在「三學無漏」中,這樣我們要回歸真如本性,就不困難了。
 
佛說法華經於其跡門度聲聞人,以上中下之三根有為前後三周。是謂三周說法。
 
  《法華經》已經說過了十二品,這十二品之中,所講的法,都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佛陀講說《法華經》,就是有「跡門」和「本門」。在「跡門」之中,「跡」就是足跡,我們有走過的足跡,我們有經歷過的事情。佛陀所說的法,我們都這樣聽過,這樣感受過的,這叫做「跡門」。佛陀用什麼方法將我們,牽引我們入門,一步一步,這個「跡門」這樣進來。開始,就是度聲聞,佛陀講說,從他的口出聲音,學佛的人就是聲音入耳,所以這叫做「聲聞」。佛的弟子中,大多數都是聽法入耳,法才能入心,這像在入門一樣。所以,「以上中下之三根」,「以上中下之三根有為前後三周」。我們過去已經有轉過了「三周」,「三周」就是三個階段,那就是叫做「三周說法」。我們在這十二品中,已經經歷了三段的「跡門」,走過的足跡。
 
一、法說周:當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說妙法之實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於方便品與譬喻品。
 
  這三段文,「三周說法」,第一是「法說周」,「法說」就是為了法,佛陀為了要講說《妙法華經》,佛陀先將《無量義經》講完之後,就開始靜坐放光,〈序品〉這樣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對唱,來讓大家先了解佛陀現在要說法,應該有大因緣,這是在〈序品〉的描述,這樣過去了。接下來,佛陀出定之時,開始就不斷不斷讚歎,到〈方便品〉那時候,一直讚歎佛智甚深微妙,也要引導人人要深信佛智甚深微妙。一直到了〈譬喻品〉,他用種種方法來譬喻,舍利弗終於能夠了解了,了解佛所說法,將要啟動《法華經》是甚深甚深,佛陀的本懷,真實微妙法,就是要從這樣開始,舍利弗一個人能體會,體會佛陀所說的法。
 
  所以,舍利弗上根直說妙法之實理,了解佛陀是要講說妙法真實理,直入這個妙法。舍利弗體會了,所以他體會入一乘道,舍利弗一個人。這麼多的聲聞,其中就是舍利弗一人,也要再經過「涉於方便品與譬喻品」,〈方便品〉、〈譬喻品〉。舍利弗就要再經歷過〈方便品〉和〈譬喻品〉,這樣舍利弗終於了解了,佛陀就為一個人授記。這就是「說法周」,第一階段。佛陀於〈方便品〉、〈譬喻品〉,他,舍利弗能體會,所以為他授記,這是第一階段。
 
二、譬喻周:當大迦葉等四人之中根。說三車之譬喻,使之悟入一乘者。歷經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等四品。
 
  第二呢,就是「譬喻周」。就是大迦葉、目犍連、須菩提、迦旃延等四大弟子,終於經歷了〈譬喻品〉過後,他們能了解了,這是中根機。中根機者體會到了,佛陀將用譬喻的方式,說「三車之譬喻」,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種的譬喻,使四個人能夠了解佛陀除去三乘,歸一乘,開權顯實,為一乘法,這四位終於也能體會了解了。所以,譬喻周經歷了〈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然後就〈授記品〉,為這四位這樣授記了。這就是「譬喻周」,從譬喻,尤其是到〈信解品〉,〈譬喻品〉還是一樣在譬喻,火宅、長者,是在譬喻一群好玩的孩子,愛玩的孩子在裡面,也是這樣譬喻過來。所以〈信解品〉也是在譬喻中。再者,〈藥草喻品〉也是譬喻的一品,將法當作雨水,將大地草木,也就是當作我們眾生的根機。有小草、大樹等等來譬喻,這也是法,法的譬喻。全都能了解,經歷了這麼的多,這樣了解了,所以再為他們授記。〈授記品〉,這樣經歷這麼多的過程,終於了解了,為四個人授記。
 
三、因緣周:當其他一切聲聞人之下根,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時之因緣,使之悟入一乘者。化城喻品,五百授記品,學無學人記品是。
 
  第三段,那就是因緣,「因緣周」,就是這些聲聞,上根機舍利弗、中根機四大弟子,再下來,有的人還沒辦法了解,那就是下根機者。那就說過去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那個因緣,塵點劫以來,這是對下根機人。所以,在這當中,佛的時代,那個種種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十六王子當中開始發願,講說《法華經》,一路一直以來,這在〈化城喻品〉中。希望這些下根機的人,也懂得接受,從這〈化城喻品〉,經過了〈化城喻品〉,終於五百位弟子能瞭解了,所以佛陀還要為五百位弟子授記,就有〈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這是經歷了〈化城喻品第七〉和〈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這都是為下根機的人,終於經歷了這麼多,才開始體悟這個一乘法,這樣經過這麼多。
 
*如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周圓滿具足。而跡門法華之正宗分畢於此三周說法矣。
 
  上、中、下三根,就是佛陀要用這三段,次第來度上、中、下根機的人。所以,「周圓」,上、中、下根周,上根機,告一段落,中根機再一段落,下根機再一段落,這樣上、中、下根,「三周」圓滿具足。就是在靈鷲山,佛陀的弟子,修行者分做這樣三段的根機,佛陀為他們說法。再接下來,就是「而跡門法華之正宗分畢於此三周說法矣」,就是這樣,三周說法完成,這就是「正宗分」,在這個「三周說法」完成了。
 
*前既明一真實大乘境之中,共有三章:
第一章、正明權實三根得記:方便、譬喻、信解、藥草、授記、化城、五百弟子受記、授學無學人記。
 
  前面已經明瞭,「一真實大乘境之中」,是分為三章。這三章,第一章就是「正明權實三根得記」,這才是第一章。第一章,三根得記了,都清楚了。第一章就是包括〈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總共這麼多品,這樣終於讓這上、中、下根機這些人能夠了解,三乘歸為一乘法,就是唯有一乘道。佛陀要給弟子的不是要給三乘,最終是一大乘,大白牛車,這是佛陀要讓弟子歸於真如,就是「持三學無漏共真如」,剛才和大家說了,全都要體會。
 
第二章、讚歎人持法,身勤修,為法勸募修持經行人:法師品、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均已釋竟。
 
  而第二章呢?第二章就是「讚歎人持法,身勤修,為法勸募修持經行人」。這是在第二大段,這第二章就是〈法師品〉,佛陀為法勸募人。所以我們常常說要募人,也要募心,慈濟是為貧困的人募款,其實就是要募人、募心。有這麼多人,才有辦法這麼的普遍去救濟。在國際間,苦難人就有人間菩薩去救濟,這就是募人。當然也是募款,更要募心,心要帶動起來,讓他很誠意為眾生的苦難去付出,同樣的道理。所以讚歎人受持法,那就是在〈法師品〉。〈法師品〉就是在募,勸募人,為法募人,為法來勸募人來修行,來持經,行道在人間,這就是在〈法師品〉,以及〈見寶塔品〉。
 
  〈見寶塔品〉就是佛,古佛多寶佛,他過去就是還沒有講到《法華經》,這是一項遺憾,所以他發心立願,入滅之後入寶塔,全身,為說《法華經》的地方,寶塔現前來見證,這就是〈見寶塔品〉要來見證,《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是一真實法,就是一大乘法。接著是〈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品〉就是要講這部經,是佛佛道同,修行就是要求得真理,即使身為國王,也是去掉了國王的身分,為了求法,願意投身作人家的奴僕,受盡了苦磨,只是為了要求取大乘妙法,就是這樣,這就是〈提婆達多品〉,講出了釋迦佛與提婆達多的因緣。
 
  提婆達多,在今生此世,就是佛世這個時候,就這樣,隨過去的因緣,現在與佛在對立,又是受佛的教法,又是破佛的僧團,又是要傷害佛的身體。提婆達多是大惡人,但是他對法清楚了解,不過,就是那個煩惱無明,障礙了他向淨道意,淨這個身心的念頭,他就沒有。所以他就是被五障所障礙,有貪、瞋、癡、慢、疑五毒根,還是凡夫,但是,對法很清楚。就像我們世間,懂法、懂道理的人,很多,說法,滿口都是法,所講的都是真理,但是行為是相違背,背道而行。說的,滿口都是法,但是做的,都是違背法,這就是提婆達多。因為這樣,所以在這一生中,生陷地獄,這樣活生生,大地,這樣裂開來,就陷落到地底下,火這樣冒出來了,這是讓大家看得到的,當他正要傷害佛的時候,忽然間,大地裂開,陷入地獄。卻是在這個當中,佛陀在法華會上,還為他授記,這就是表示佛怨親平等。
 
  在〈提婆達多品〉中,又是龍女,龍女是生在海龍宮,是畜生類,也現為女身,這樣卻是也轉身成佛了,這是在〈提婆達多品〉,都是這樣的相,現相;事,事相現前,來讓大家體會法。除了「怨親平等」,階級、名稱全都是平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都沒有了。形象幻化,這表示人間一切都是短暫,真正真實法那個道理,無形無蹤,很快就沒有了,這就是真實的道理,那就是真如本性。從〈化城喻品〉開始,就一直在講,佛就是為妙法而來,為講說大乘法,大乘法歸納於一乘道。這一乘道,就是回歸於佛陀覺悟的那個剎那間,眾生皆有佛性,人人本具。這人人無始以來,都是與生俱來,本來有的,這就是要來證明,沒有「相」的差別,沒有善惡的分別,沒有怨憎會的分別,沒有愛別離的分別,完全只是眾生的因緣,煩惱無明所集來的短暫的人生,那個因緣果報,只是這樣而已。這要讓我們更加清楚,回歸真實,那就是本性覺海。真如本性,人人本具。
 
以下第三章,為稟持顧命捨權小持行實法。謂稟佛之教命,捨棄權說而奉持實法。
 
  所以前面已經告一段落,下面再接下來,就是第三章了。就是「為稟持顧命捨權小持行實法」。現在開始,佛陀就是要我們將他所交代的,我們要好好信受奉行,我們要把「權」,小乘法,完全去除,現在要謹慎,入大乘一實法。我們不只是「去小」,我們還要再信受奉行一實法,這叫做「稟佛之教命」,佛陀的教化,佛陀給我們的使命,所以,「捨棄權說而奉持實法」,這就是現在接下去所要講的〈勸持品〉。
 
*釋之者,即為勸持品。持者,持於是經,使不忘失,不敝壞。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拜、恭敬、讚歎等皆是。品居第十三。
 
  現在佛陀開始要向我們講說,「即為〈勸持品〉」,那就是「持者,持是經」,「是經」,那就是《法華經》。《法華經》乃是諸經之王,是甚深微妙綿密的妙法,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受持這部經,「使不忘失」,就是不要讓它不見,也不要讓這部經就這樣讓它不見了。想到這樣的交代,我就想到當初要離開家庭,在慈雲寺那時候,有一位慈雲寺的信徒來說:「有一部《法華經》,某某人的家庭在打掃,從床下清出了這部《法華經》。那部《法華經》是很古代的一部經典,說要拿去賣給古物商,是不是師父您們要將它買下來?」我聽到他,慈雲寺的信徒向修道法師敘述這部經,我的心忽然間很歡喜,我就說:「我買。」我就這樣買下來了。
 
  當時我買下來,寄放在慈雲寺。要離開家庭的時候,我就向修道法師說:「我那部經,你要幫我帶出來。」就是現在隨著我,一直到現在,這部經還是在我的身邊。是啊,不要讓經典敝壞掉了,所以不要忘記了,也不要讓它壞了。這部經真的是放在人家的床下,拿起來,買回來,那經本都蛀蝕了,也有一點點腐蝕了。再經過這樣的保存著,這部經,有一點點損害,不過對我來說是寶。這是在我們精舍裡面,還有這部經的存在。看到這段文,我就會覺得幸好那個時候,那一念間,這是冥冥中的緣分。現在我在講的《法華經》,那就是用那部經。所以,「如受持」,也就是要如法來受持這部經。「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 拜、恭敬、讚歎」等等。這全都是開始,現在…我們過去在〈法師品〉都已經說過了。現在再接下來的,那就是第十三品。
 
*以上各品,既明一乘境中之境、行、果,故即以此品:勸持品,為流通,亦勸募持行之旨也。
 
  這第十三品,就是過去的十二品中,已經「明一乘境中」,那一乘境界之中的境界,就是在行、果。過去就是行,要怎麼走,所以,這品〈勸持品〉,就是流通,就是要怎麼樣讓這個經典能流通下去,讓法,《妙法蓮華經》,怎麼樣能綿綿不斷,這樣一直一直流傳下去。這前面,已經將一實乘之中,就是要如何修,如何行,結果是如何,我們已經開始講了。而到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怎麼來保持,怎麼來流通,這是我們未來很重要的,要了解的。這就是要流通,也不只是流通,還要勸募持經、行經的人,這個宗旨,我們要很清楚,這就是未來要講的〈勸持品〉。
 
  各位,聽法,不是聽了就過了,聽法,我們要一直放在心裡,要回顧過去,要不然,我們已經聽過十二品了,等於三周說法已畢,聽過了,這叫做「正宗分」。「正宗分」都已經聽過了,現在要再開始的,就是要如何讓這部經能夠應用在人間,人間人人都能夠起歡喜心,身體力行,甚至千秋百世,不斷不斷這樣持法、應用、流傳,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學,修學佛法,成為「覺有情人」。回歸剛才所講的話,我們的心意,要「淨意念自在菩提願」,我們現在就開始要準備了,我們人人要「明心」,心要常常很清楚,要好好聞、思、修「三慧」,時時日常生活中,要體會「四諦法」,我們都要很清楚,牢記住。記得,生活的過程,戒、定、慧「三無漏學」,我們才有辦法完全清淨,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我們要用心。
 
  已經聽這麼多品,很重要的「正宗分」,我們要再回顧一下,這就是在〈見寶塔品〉集合分身佛,佛陀說分身都要集合,要集合分身,分身佛要到達,集佛所說的法都要再回顧,收納回來,要回憶一下,讓這個法,好好再歸位,就像剛才,才和大家再複習一回,讓大家回憶一下,這就是法歸位,讓大家再了解一點。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
 
【註一】《法華經大成》
△第二正宗分。文有十九品。以本經綱要,分為四段:
 
         ┌開佛知見:方便品至法師品。(方便、譬喻、信解、藥草、授記、化城、五百弟子受記、授學無學人記、法師)
正宗分┼示佛知見:寶塔天授二品。(見寶塔、提婆達多)
         ├悟佛知見:持品至壽量四品。(勸持、安樂行、從地涌出、如來壽量)
         └入佛知見:分別功德至常不輕四品。(分別功德、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常不輕菩薩)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三 2月 15, 2017 4:42 pm

[2017年02月15日 上午 5:22] 農曆正月十九,(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五九)


1. ★上人偈文:「修學佛法覺有情人,淨意念自在菩提願,明心修三慧四諦法,持三學無漏共真如。」


2. 「修學佛法覺有情人」:我們都是修學佛法的人,人人應該要自我的發心立願,是為菩薩,菩薩就是覺有情人,所以菩薩在人間,人間發大心、修大行的人,願意入人群去度化眾生。將我們所知道的法,將我們所體悟到的,趕緊和大家分享。


3. 「度化眾生」:人生苦難偏多,煩惱多,才需要法來修解我們的煩惱,要如何來修行,解除我們的無明所產生製造的煩惱,要將我們的心得與大家分享,叫做「度化眾生」。心裡有迷茫,有煩惱,有無明,如何為他解釋,幫他解除,轉迷為悟,在人間發大心、修菩薩行的人,叫做「覺有情人」,在人間就能度化人間。


4. 「淨意念自在菩提願」,去除煩惱,過去若是迷中的凡夫,因為修行佛法,我們了解,知道,心心念念就要修行,如何讓我們的迷與煩惱,完全淨去,全都將它洗乾淨。用法水洗滌我們的心念煩惱無明。


5. 「菩提願」:已經修學佛法,應該有法水來淨化我們的心,就不用受到這麼多人間無明煩惱將我們纏住,很輕安自在,就是在「菩提願」。


6. 「發心立願」:心願已立,當然心就要自在,發心為人間。我們既然人人都有家庭,就是顧好家庭、顧好本身,家庭的人我們都要度他們,不只是三餐吃飽,讓他快樂的這樣迷茫人生而已,不是這樣。


7.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需要佛法」:除生活無缺之外,要讓家人的心也能向道,懂得知足,善解,去除貪、瞋、癡,不只是家庭平安、社會平安、還要普及到天下,人人都能平安,人人都能知足、善解,這就是需要佛法。


8. 「天災人禍,苦難眾生多,需發心立願援助」:將佛法普及給天下人人了解,應用在天下眾生人群中種種的苦,除心中煩惱無明造作很多的困難,造成社會的混亂,天下污濁,天災、人禍等等,都是從人類,從星火燎原起來。


9. 「蓄意縱火,人心惹災禍」:每天都在說,現在天下有多少的國家火燒森林,很多的國家,現在的美國,智利,澳洲等等,森林大火很久了,整個月了,幾個星期了!這邊熄滅,那邊又燃起了,抓到有幾個人,十幾個人是縱火人。


1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勿因惡小而為之」:人是很渺小,卻能造成整大片的好幾十萬甲的大地一片火海,少數幾個縱火者就是星火,一點點的火,就燒這麼大片。


11. 「心的業障,法水淨化」:人心惹成很多的災禍,這是心的業障、無明煩惱,造作起來的。若能人人受淨化,自然就能善解、知足,就沒有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的障礙,煩惱無明。


12. 「國際難民問題」:現在很多難民流竄在很多國家,受盡苦難,為什麼?還是一樣少數人的觀念,造成了不可收拾,已經牽動國際間,為了這些難民,這個國家要怎麼樣能讓他平息這種戰禍。已經國際間怎麼樣和?怎麼樣能讓這些難民安心又回到家裡?好像馬上就開始有一線的曙光,但這個希望很快又破滅掉。


過程這麼的複雜,談何容易,只要心念淨化,還有什麼事情沒辦法解決的呢?放下己見,還有什麼可爭!貪、瞋、癡的去除,萬事皆了。不能和平相處,就是人生這個意念不淨,我們就要好好修學佛法,法水來洗除心中的無明煩惱,讓心自在,也能人人的心自在,大家發心行菩提願,就是菩薩道,自在菩薩道,若能這樣,這世間就是平安、自在。


13. 「明心修三慧四諦法」:修學者,就是要「三慧:聞、思、修」,要多聽、多思考,要好好修行,這就是「三慧」。怎麼樣能得到清淨無染的智慧。


14. 「淨意念自在」:就要「明心修三慧」,「聞、思、修」。自然世間一切的煩惱,因為我們聽法,清楚了,好好思考煩惱無明的源頭怎麼來?「靜、思、修」,「禪定」。心能定下來,自然啟開我們人人的智慧,就不會再讓煩惱無明復生。


15. 「四諦法:苦、集、滅、道」」:大家清楚,人生苦難偏多,來自人心的煩惱無明,所聚集來的,會苦。如何滅苦?修行於道,這就是「四諦法」。


16. 《法華經》所說過程,都沒有離開這些法,發菩提心,淨化人心,引導人人聞、思、修,體會「四諦法」,每天在法之中都有含蓋著這些法存在。


17. 「持三學無漏共真如」:「三學就是戒、定、慧,要「三學無漏」,戒無漏、定無漏、慧無漏聞,要從聞、思、修來。經聽進去,住在心,落實在生活中,這就是「聞、思、修」。


18. 生活中,我們待人接物,時時提高警覺。「四諦法」,人間苦難來自於無明,開口動舌、舉步動足、起心動念,無不都是聚集「苦」的源頭,尤其是起心動念,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都要用到。若能這樣,我們時時都是在「三學無漏」中,回歸真如本性就不困難。


19. ★『佛說《法華經》於其跡門度聲聞人,以上中下之三根有為前後三周,是謂三周說法。』


(1)「佛說《法華經》」:講說《法華經》,現在已經說過十二品,所講的法,都是在生活中。《法華經》有跡門和本門。「跡」就是有走過的足跡,有經歷過的事情。佛陀所說的法,我們都這樣聽過,這樣感受過的。


(2)「跡門度聲聞人」:佛陀用方法牽引我們進門,一步一步,跡門這樣進來。開始就是度聲聞,佛陀講說,從他的口出聲音,學法的人,聲音入耳,所以這叫做「聲聞」。佛的弟子中,大多數都是聽法入耳,法才能入心,這像在入門一樣。三個階段,那叫做「三周說法」,已經在這十二品之中,經歷三段走過的足跡,這三段經文。


20. (一)法說周,當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說妙法之實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於方便品與譬喻品。


(1)「法說」就是為了法,佛陀為了要講說《妙法華經》,佛陀是先從《無量義經》講完後,開始靜坐放光,〈序品〉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來讓大家先了解,佛陀現在要說法,應該有大因緣,這是在〈序品〉的描述。


(2)「佛智甚深微妙」:佛陀出定之時,開始不斷讚歎,一直到〈方便品〉那時候,一直讚歎佛智甚深微妙,引導人人要深信佛智甚深微妙。


(3)〈譬喻品〉,用種種方法譬喻,舍利弗終於能了解佛所說法,將要啟動《法華經》,是甚深甚深,佛陀的本懷,真實微妙法就是要從這樣開始,舍利弗一個人能體會佛陀所說的法。


(4)「法說周,當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說妙法之實理」:了解佛陀是要講說妙法真實理,直入這個妙法。「使之悟入一乘者」,這麼多的聲聞裡,就是舍利弗一個人體會入一乘道。


(5)「涉於方便品與譬喻品」:舍利弗再經歷過了〈方便品〉和〈譬喻品〉,終於了解了,佛陀就為一個人授記。這就是「說法周」,第一階段。


21. (二)譬喻周,當大迦葉等四人之中根。說三車之譬喻,使之悟入一乘者。歷經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等四品。


(1)四大弟子「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經歷〈譬喻品〉後,能了解,這是中根機。佛陀用譬喻方式,說「三車之譬喻」,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讓四個人能了解佛陀去掉三乘歸一乘,開權顯實,為一乘法,這四位終也能體會了解。然後佛陀為這四位授記了。


(2)〈信解品〉一樣在譬喻中,火宅、長者在譬喻,一群孩子愛玩的孩子在火宅裡面,這樣譬喻。〈藥草喻品〉也是在譬喻,將法當作雨水,將大地草木,當作我們眾生的根機。有小草、大樹等等來譬喻,這也是法的譬喻。經歷這麼的多,所以又再為他們授記。〈授記品〉這樣經歷這麼多的過程,終於了解,也為四個人授記。


22. (三)因緣周,當其他一切聲聞人之下根,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時之因緣,使之悟入一乘者。化城喻品,五百授記品,學無學人記品是。


(1)這些聲聞,上根機的舍利弗、中根機的四大弟子,再下來有的人還沒辦法了解,那就是下根機者。過去大通智勝佛時代,塵點劫以來,種種因緣,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十六王子裡面。


(2)開始發願,講說《法華經》一路一直下來,〈化城譬喻品〉中。希望這些下根機的人也懂得接受,經過〈化城喻品〉,終於五百位弟子能了解,佛陀還要為五百位弟子授記,所以有〈五百弟子授記品〉。經歷〈化城喻品〉和〈學無學人授記品〉,這都是下根機人。


23. ★『如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周圓滿具足。而跡門法華之正宗分畢於此三周說法矣。』


開始能體悟這個一乘法,這樣經過這麼多,上、中、下,三根,佛陀要用這三段次第來度上、中、下根機的人。「周圓」,上、中、下周,上根機告一段落,中根機再一段落,下根機再一段落,三周圓滿具足。在靈鷲山,佛陀的弟子,修行者分做這樣三段的根機,佛陀為他們說法。「而跡門法華經之正宗分畢於此三周說法矣」:三周說法完成,就是「正宗分」,三周說法完成了。


◎前既明一真實大乘境之中,共有三章:
24. ★第一章、正明權實三根得記。『方便品第二,譬喻品第三,信解品第四,藥草喻品第五,授記品第六,化城喻品第七,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一真實大乘境中,分為三章,三根得記清楚,這麼多品,終於把這上、中、下根機這些人,讓他們能夠了解,三乘歸為一乘法,唯有「一乘實道」,佛陀要給弟子的不是要三乘,最終是一大乘,大白牛車,佛陀要讓弟子歸於真如,持三學無漏共真如。全都要去體會。


25. ★第二章、讚歎人持法,身勤修,為法勸募修持經行人。『法師品第十,見寶塔品第十一,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均已釋竟。


〈法師品〉裡,佛陀為法勸募,慈濟是為貧困的人募款,其實就是要募人募心,有這麼多人,才有辦法這麼的普遍,在國際間,苦難人就有人間菩薩去救濟,這就是募人。當然也是募款,更要募心,心要帶動起來,很誠意為眾生的苦難去付出。


「讚歎人受持法」,在〈法師品〉。勸募人,為法來勸募人來修行,持經,行道在人間。〈見寶塔品〉就是古佛的多寶佛遺憾過去無因緣能講到《法華經》,所以他發心立願,入滅之後入寶塔,全身,為說《法華經》的地方,寶塔現前來見證。《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是真實法,是一大乘法。


〈提婆達多品〉要講這部經,佛佛道同,修行就是要求得真理,也是去掉國王身份,為了求法,願意投身作人的奴僕,受盡苦磨,只為求取大乘妙法,講出了釋迦佛與提婆達多的因緣。


提婆達多在佛世時,過去的因緣,現在與佛在對立,又是受佛的教法,又是破佛的僧團,又是要傷害佛的身體,提婆達多,大惡人,但是他對法清楚了解,不過就是那個煩惱無明,障礙了他向淨道,被五障所障礙,貪、瞋、癡、慢、疑,還是凡夫,但是法很清楚。


「提婆達多,背道而行」:像我們世間,懂法懂道理的人很多,滿口都是法,所講的都是真理,但是行為是相違背,背道而行,說的滿口都是法,但是做的都是違背法的,這就是提婆達多。


「生陷地獄」:這是讓大家看得到,當提婆達多正要傷害佛的時候,活生生地就陷落到地底,火這樣出來,陷入地獄,卻是在這個當中,佛陀在法華會上還為他授記,這就是表示佛的「怨親平等」。


「龍女,轉女成男,轉身成佛」:在〈提婆達多品〉裡面,龍女是出生海龍宮,是畜生類,也身為女身,卻是也能轉身成佛。


〈提婆達多品〉,現相,事相現前,讓大家體會,法,除了「怨親平等」,階級、名稱全都是平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都沒有了,形象幻化,表示人間一切都是短暫,真正真實法,道理無形無蹤,這就是真實的道理,就是真如本性。


〈化城喻品〉開始就一直在講,佛就是「為妙法而來」,為講說大乘法,大乘法歸納於一乘道。一乘道就是回歸於佛陀覺悟的那個剎那間,眾生皆有佛性,人人本具。


「本性覺海,真如本性,人人本具」:人人無始以來與生俱來,本來就有的,證明,沒有相的差別,沒有善惡的分別,沒有怨憎會,沒有愛別離的分別。這只是眾生的因緣,煩惱無明所集來的短暫人生。因緣果報,只是這樣而已。讓我們更加清楚,回歸真實那就是本性覺海。真如本性,人人本具。


26. ★以下第三章,為稟持顧命捨權小持行實法。謂稟佛之教命,捨棄權說而奉持實法。釋之者,即為勸持品。持者,持於是經,使不忘失,不敝壞。


現在開始佛陀要我們將他所交代的,好好信受奉行,要把小乘法完全去除,要謹慎入大乘一實法。不只是去小,還要信受奉行一實法,這叫做「稟佛之顧命」,佛陀教化,給我們的使命,捨棄權說而奉持正法。


現在佛陀開始向我們講說,解釋〈勸持品〉。「持者,持是經」,就是《法華經》。《法華經》乃是諸經之王,是甚深微妙綿密的妙法。要很用心來受持這部經,使不忘失,不要讓這部經就這樣沒有。


27. ★『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拜、恭敬、讚歎等皆是。品居第十三。以上各品,既明一乘境中之境、行、果,故即以此品(勸持品)為流通,亦勸募持行之旨也。』


想到這樣的交代,就想到當初要離開家庭,在慈雲寺,當時有一位慈雲寺的信徒來說,有一部《法華經》,某某人的家庭在打掃,從床下清出了很古代的這部經典《法華經》,說「要拿去賣給古物商,是不是師父您要買下來嗎?」


我聽到慈雲寺的信徒向修道法師述說這部經。我的心忽然間很歡喜,我就說:「我買。」我就這樣買下了。當時我買下來,寄放在慈雲寺。要離開家庭的時候,我就向修道法師說:「我那部經,你要幫我帶出來。」就是現在隨著我一直到現在,這部經還是在我的身邊。


所以不要忘掉經典,也不要讓經典壞掉。這部經真的放在人家的床下 拿起來,買來,那經有蛀掉了,也有一點腐蝕了。再經過加以保存。這部經有一點受損害,不過對我來講是寶。這是在我們精舍裡面還有這部經存在。看到這段文,我就會感覺到,幸好,那個時候那念間,就是冥冥中的緣分。現在我在講的《法華經》就是那部經。


「如法受持」:這部經,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拜、恭敬讚歎等等。這全都是開始現在,我們過去在〈法師品〉都已經講過。現在再接下來的那就是第十三品。過去的十二品中已經明一乘境中,是在行、果。過去就是行,要怎麼走。


勸持品,就是流通。怎麼樣讓這個經典能流通下去,讓《妙法蓮華經》能綿綿不斷,一直流傳下去。一實乘的裡面,要怎麼修,怎麼行,已經開始講,而到這個時候,就要怎麼樣來保持流通,這是我們未來要很重要,要了解的。


「流通分」:也不只是流通,還要勸募持經,行經的人,宗旨,我們要很清楚,這就是未來要講的〈勸持品〉。


聽法,不是聽了就過,要一直放在心裡,要回顧過去,要不然,我們已經聽十二品過了,等於兩周,兩個大階段過了,這叫做「正宗分」。「正宗分」都已經讀過,現在就是「流通分」,現在要再開始如何讓這部經能夠應用在人間,讓人人都能夠起歡喜心,身體力行,甚至千秋百世不斷不斷這樣持法、應用、流傳,很重要,所以要好好修學佛法,成為「覺有情人」。


28. 「淨意自在菩提願」:現在就開始準備,人人要「明心」,心要常常很清楚,要好好聞、思、修三慧,時時日常生活中,要體會「四諦法」,都要很清楚。記住它,記得生活的過程,戒、定、慧,「三無漏學」,我們才有辦法完全清淨,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我們要用心。


29. 「法歸位」:很重要的正宗分,我們還要回顧一下,在〈化城喻品〉,佛陀講分身都要集合,佛要到位,就是佛所說的法都要再回顧,收納,回憶一下,讓法好好再歸位,這就是「法歸位」,讓大家再了解一下,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30.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好有福能聽聞前面十二品的重點複習,「三周說法」,「既明一真實大乘境之中,共有三章」。在在強調回歸真如本性,法歸位,一切有為法雖是幻化,但是修行當中學習透徹「無為法」真的道理真諦。


每當寫下上人開示的內容,「修學佛法覺有情人,淨意念自在菩提願,明心修三慧四諦法,持三學無漏共真如。」,字字珠璣,感受都是在滋養慧命成長,連生命細胞都能微笑的感受,感恩生命能一直處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甚深微妙佛法中,除了珍惜這樣福緣,更要升起慈悲心,修行更不能忘「四弘誓願」的總願,謹記把握說法、傳法機會,心繫苦難眾生。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Empty周一 2月 20, 2017 9:1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七年二月十五日星期三)
 
因為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以此為橫軸,縱軸是品名順序,眾生則以佛陀弟子受記順序為主做說明,來整理出一些重要概念。
  
眾生(受記順序)
品名(譬喻)
開示悟入
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開示佛之知見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
信解行證
行菩薩道
法華會
轉小為大
開一佛乘法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不信,不解
無明,不行正道,不能得證
妄想執著,造作惡業。
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開佛知見
為弟子授證
(上根、中根)
傳承法脈
大阿羅漢
舍利弗(譬喻品)
摩訶迦葉(授記品)                                                               
須菩提(授記品)
摩訶迦旃延(授記品)
摩訶目犍連(授記品)
心懷踴躍
得未曾有
憶念本願
聞法信受
勤修精進
譬喻品(火宅三車喻)
信解品(窮子喻)
藥草喻品
授記品
導師
再次強調不要流連於小乘
知諸生死
煩惱餓道
險難長遠
應去應度
生已度想,生安穩想休息、安逸化城喻品
為弟子授證
(下根)
傳承法脈
富樓那(五百弟子受記品)
千二百阿羅漢
憍陳如比丘(五百弟子受記品)
志念堅固
精進智慧
善能教化眾生
五百弟子受記品(衣珠喻)
 
為弟子授證
傳承法脈
阿難(授學無學人記品)
羅睺羅(授學無學人記品)
恭敬尊重
護持法藏
授學無學人記品
讚嘆法師功德
提出三軌弘經
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法華經
親近法師
法師品(高原鑿水)
人人皆有靈山塔
自性靈山塔與法的結合
 
多寶佛來見證,釋迦佛是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
信解行證
清淨
發心立願
見寶塔品示佛知見
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大慧
智理相契快速成佛
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品)
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發願求於無上菩提
感恩善知識
感恩逆增上緣
住不退地
提婆達多品(龍女成佛)
奉持讀誦
說法華經
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勸持品)
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勸持品)
耶輸陀羅比丘尼(勸持品)
講法、說法、傳法,心不退轉勸持品悟佛知見
   安樂行品(髻珠喻)
   從地涌出品
   如來壽量品(醫子喻)
   分別功德品入佛知見
   隨喜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品
   常不輕菩薩品
 
先暫時整理出本表,未來再陸續修訂更完善。
 
 
 
 
 
 
 
修學佛法覺有情人,
淨意念自在菩提願,
明心修三慧四諦法,
持三學無漏共真如。
 
  用心喔!我們都是修學佛法的人,人人應該要自我發心立願,成為菩薩,菩薩就是覺悟情人,「覺有情」就是菩薩。所以菩薩在人間,人間發大心、修大行的人,願意入人群去度化眾生。度眾生,就是將我們所知道的法,將我們所體悟到的,知道的,體悟的,就趕緊跟大家分享,人生苦難偏多,所以就因這樣煩惱多,才需要法來修解我們的煩惱。要如何來修行,解除我們的無明所產生、製造出的煩惱,所以要將我們的心得與大家分享,這叫「度化眾生」。他心裡有迷茫,心裡有煩惱,有無明,要如何為他解釋,讓他煩惱解除,轉迷為悟。這就是在人間發大心、修菩薩行的人,叫做「覺有情人」,在人間就能度化人間。
 
  既然我們發心了,所以「淨意念自在菩提願」。我們要去除煩惱,過去我們也是迷中的凡夫,就是因為修行佛法,我們知道了,我們了解了,知道、了解,我們就要修,我們要心心念念,我們就是要修行,如何讓我們的迷與煩惱,將它完全淨除,全都將它洗乾淨。用什麼洗呢?法水,法水來洗滌我們的心念煩惱無明。這就是我們已經修學佛法了,我們應該有法水來淨化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意既淨化,就不用受這麼多人間無明煩惱來將我們纏住,很自在。輕安自安,就是在「菩提願」。
 
  我們發心立願,心願已立了,當然心就要自在,發心為人間。我們既然人人都有家庭,人人就是顧好家庭,顧好本身,家庭的人,我們都要度他們,不只是三餐吃飽,讓他快樂,這樣迷茫的人生,不是這樣。除了生活上無缺以外,我們要讓他的心也能向道,懂得知足、善解,我們家中的人也會懂得這樣,我們自己善解,去除貪、瞋、癡,這是一位很知足的人,也就是很善解的人,我們能知足,能善解,讓我們的家人也要能知道,從我們的小家庭,普及到整個社會,社會平安,家庭才會平安。不只是家庭、社會、天下,普及到天下,人人都能平安,人人都能知足、善解,這就是需要佛法。
 
  我們要發心立願,就是將佛法普及天下,讓人人了解,應用在天下眾生人群中,種種的苦,除了心中煩惱無明造很多困難,造成了社會混亂,造成了天下污濁,那就是天災、人禍等等,這都是從人類的造作,從星火燎原起來。看看我們每天都在說,現在有多少國家火燒山林,很多的國家,現在的美國、智利、澳洲等等,山林大火就這樣一片火紅,火一直的燒,都已經很久了,整個月了,幾個星期了!這邊熄滅,那邊火又起來,抓到幾個人,十幾個人是縱火的人。
 
  人很渺小,如何能造成一大片,好幾十萬甲的大地一片火海?區區的幾個人,就是星火,一點點的火,就燒了這麼大片,所以說起來,人,人心惹成很多的災禍,看得到的是這樣,是什麼心態?那就是心的業障、無明煩惱,這樣造作起來。若能人人受淨化,自然人人就能善解、知足,就沒有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的障礙,煩惱無明。現在很多難民流竄在很多國家,受盡了苦難,為什麼呢?還是一樣少數人觀念,造成了不可收拾,已經牽動了國際間,為了這些難民,這些國家要如何才能讓它平息這戰禍。在國際間這個已經是起起沉沉,要如何能夠和?要如何能讓這些難民安心回家?這好像,一開始有一線曙光,這希望又很快又破滅了。這過程這麼的複雜,其實是這麼簡單,只要心念淨化,還有什麼事不能解決呢?放下己見,還有什麼需要爭!貪、瞋、癡的去除,萬事皆了,和平相處。
 
  這不就是人生這個意念不淨,因為這樣,我們就要好好修學佛法,有法水來洗滌我們心中的無明煩惱。如何讓我們的心自在,也能讓人人的心自在,大家發心行菩提願,就是菩薩道,住在菩薩道,若能夠這樣,這世間就是平安、自在。 所以,我們修學的人,就是要「明心修三慧四諦法」。「三慧」就是「聞、思、修」,要多聽、多思考,要好好修行,這就是「三慧」。要如何能得到清淨無染的智慧,「淨意念自在」,我們就要「明心修三慧」,聞、思、修。自然世間一切的煩惱,我們因為聽法,清楚了,好好思考,這種煩惱無明的煩惱是如何來的?我們要好好思考,「思惟修」,那就是禪定,心能定下來,自然啟開了我們人人的智慧,就不會再讓煩惱無明復生。四諦法,大家清楚了,苦、集、滅、道,人生「苦」難偏多,就是來自人心煩惱無明所聚「集」而來,所以苦啊要如何「滅」苦呢?就要修行於「道」,這就是「四諦法」。這些法,每天都在說。在說《法華經》的過程,所說的法都沒有離開這些法,發菩提心,淨化人心,引導人人聞、思、修,體會「四諦法」,這不就是每天說法裡面都含蓋到這些法的存在。
 
  我們要「持三學無漏共真如」。我們「三學」,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三學」(三無漏學),我們要「三學無漏」,要戒無漏、定無漏、慧無漏,要從聞、思、修而來。經,聽進去,住在我們的心,我們落實在生活中,這就是「聞」、「思」、「修」。生活中,我們待人接物,時時提高警覺。「四諦法」,人間苦難來自於無明,開口動舌、舉步動足、起心動念,無不都是聚集「苦」的源頭,所以,開口動舌要注意,舉步動足要注意,尤其是起心動念,這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都要用到。我們若能這樣,我們時時都是在「三學無漏」中,這樣我們要回歸真如本性,就不困難了。
 
佛說法華經於其跡門度聲聞人,以上中下之三根有為前後三周。是謂三周說法。
 
  《法華經》已經說過了十二品,這十二品之中,所講的法,都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佛陀講說《法華經》,就是有「跡門」和「本門」。在「跡門」之中,「跡」就是足跡,我們有走過的足跡,我們有經歷過的事情。佛陀所說的法,我們都這樣聽過,這樣感受過的,這叫做「跡門」。佛陀用什麼方法將我們,牽引我們入門,一步一步,這個「跡門」這樣進來。開始,就是度聲聞,佛陀講說,從他的口出聲音,學佛的人就是聲音入耳,所以這叫做「聲聞」。佛的弟子中,大多數都是聽法入耳,法才能入心,這像在入門一樣。所以,「以上中下之三根」,「以上中下之三根有為前後三周」。我們過去已經有轉過了「三周」,「三周」就是三個階段,那就是叫做「三周說法」。我們在這十二品中,已經經歷了三段的「跡門」,走過的足跡。
 
一、法說周:當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說妙法之實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於方便品與譬喻品。
 
  這三段文,「三周說法」,第一是「法說周」,「法說」就是為了法,佛陀為了要講說《妙法華經》,佛陀先將《無量義經》講完之後,就開始靜坐放光,〈序品〉這樣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對唱,來讓大家先了解佛陀現在要說法,應該有大因緣,這是在〈序品〉的描述,這樣過去了。接下來,佛陀出定之時,開始就不斷不斷讚歎,到〈方便品〉那時候,一直讚歎佛智甚深微妙,也要引導人人要深信佛智甚深微妙。一直到了〈譬喻品〉,他用種種方法來譬喻,舍利弗終於能夠了解了,了解佛所說法,將要啟動《法華經》是甚深甚深,佛陀的本懷,真實微妙法,就是要從這樣開始,舍利弗一個人能體會,體會佛陀所說的法。
 
  所以,舍利弗上根直說妙法之實理,了解佛陀是要講說妙法真實理,直入這個妙法。舍利弗體會了,所以他體會入一乘道,舍利弗一個人。這麼多的聲聞,其中就是舍利弗一人,也要再經過「涉於方便品與譬喻品」,〈方便品〉、〈譬喻品〉。舍利弗就要再經歷過〈方便品〉和〈譬喻品〉,這樣舍利弗終於了解了,佛陀就為一個人授記。這就是「說法周」,第一階段。佛陀於〈方便品〉、〈譬喻品〉,他,舍利弗能體會,所以為他授記,這是第一階段。
 
二、譬喻周:當大迦葉等四人之中根。說三車之譬喻,使之悟入一乘者。歷經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等四品。
 
  第二呢,就是「譬喻周」。就是大迦葉、目犍連、須菩提、迦旃延等四大弟子,終於經歷了〈譬喻品〉過後,他們能了解了,這是中根機。中根機者體會到了,佛陀將用譬喻的方式,說「三車之譬喻」,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種的譬喻,使四個人能夠了解佛陀除去三乘,歸一乘,開權顯實,為一乘法,這四位終於也能體會了解了。所以,譬喻周經歷了〈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然後就〈授記品〉,為這四位這樣授記了。這就是「譬喻周」,從譬喻,尤其是到〈信解品〉,〈譬喻品〉還是一樣在譬喻,火宅、長者,是在譬喻一群好玩的孩子,愛玩的孩子在裡面,也是這樣譬喻過來。所以〈信解品〉也是在譬喻中。再者,〈藥草喻品〉也是譬喻的一品,將法當作雨水,將大地草木,也就是當作我們眾生的根機。有小草、大樹等等來譬喻,這也是法,法的譬喻。全都能了解,經歷了這麼的多,這樣了解了,所以再為他們授記。〈授記品〉,這樣經歷這麼多的過程,終於了解了,為四個人授記。
 
三、因緣周:當其他一切聲聞人之下根,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時之因緣,使之悟入一乘者。化城喻品,五百授記品,學無學人記品是。
 
  第三段,那就是因緣,「因緣周」,就是這些聲聞,上根機舍利弗、中根機四大弟子,再下來,有的人還沒辦法了解,那就是下根機者。那就說過去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那個因緣,塵點劫以來,這是對下根機人。所以,在這當中,佛的時代,那個種種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十六王子當中開始發願,講說《法華經》,一路一直以來,這在〈化城喻品〉中。希望這些下根機的人,也懂得接受,從這〈化城喻品〉,經過了〈化城喻品〉,終於五百位弟子能瞭解了,所以佛陀還要為五百位弟子授記,就有〈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這是經歷了〈化城喻品第七〉和〈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這都是為下根機的人,終於經歷了這麼多,才開始體悟這個一乘法,這樣經過這麼多。
 
如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周圓滿具足。而跡門法華之正宗分畢於此三周說法矣。
 
  上、中、下三根,就是佛陀要用這三段,次第來度上、中、下根機的人。所以,「周圓」,上、中、下根周,上根機,告一段落,中根機再一段落,下根機再一段落,這樣上、中、下根,「三周」圓滿具足。就是在靈鷲山,佛陀的弟子,修行者分做這樣三段的根機,佛陀為他們說法。再接下來,就是「而跡門法華之正宗分畢於此三周說法矣」,就是這樣,三周說法完成,這就是「正宗分」,在這個「三周說法」完成了。
 
前既明一真實大乘境之中,共有三章:
第一章、正明權實三根得記:方便、譬喻、信解、藥草、授記、化城、五百弟子受記、授學無學人記。
 
  前面已經明瞭,「一真實大乘境之中」,是分為三章。這三章,第一章就是「正明權實三根得記」,這才是第一章。第一章,三根得記了,都清楚了。第一章就是包括〈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總共這麼多品,這樣終於讓這上、中、下根機這些人能夠了解,三乘歸為一乘法,就是唯有一乘道。佛陀要給弟子的不是要給三乘,最終是一大乘,大白牛車,這是佛陀要讓弟子歸於真如,就是「持三學無漏共真如」,剛才和大家說了,全都要體會。
 
第二章、讚歎人持法,身勤修,為法勸募修持經行人:法師品、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均已釋竟。
 
  而第二章呢?第二章就是「讚歎人持法,身勤修,為法勸募修持經行人」。這是在第二大段,這第二章就是〈法師品〉,佛陀為法勸募人。所以我們常常說要募人,也要募心,慈濟是為貧困的人募款,其實就是要募人、募心。有這麼多人,才有辦法這麼的普遍去救濟。在國際間,苦難人就有人間菩薩去救濟,這就是募人。當然也是募款,更要募心,心要帶動起來,讓他很誠意為眾生的苦難去付出,同樣的道理。所以讚歎人受持法,那就是在〈法師品〉。〈法師品〉就是在募,勸募人,為法募人,為法來勸募人來修行,來持經,行道在人間,這就是在〈法師品〉,以及〈見寶塔品〉。
 
  〈見寶塔品〉就是佛,古佛多寶佛,他過去就是還沒有講到《法華經》,這是一項遺憾,所以他發心立願,入滅之後入寶塔,全身,為說《法華經》的地方,寶塔現前來見證,這就是〈見寶塔品〉要來見證,《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是一真實法,就是一大乘法。接著是〈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品〉就是要講這部經,是佛佛道同,修行就是要求得真理,即使身為國王,也是去掉了國王的身分,為了求法,願意投身作人家的奴僕,受盡了苦磨,只是為了要求取大乘妙法,就是這樣,這就是〈提婆達多品〉,講出了釋迦佛與提婆達多的因緣。
 
  提婆達多,在今生此世,就是佛世這個時候,就這樣,隨過去的因緣,現在與佛在對立,又是受佛的教法,又是破佛的僧團,又是要傷害佛的身體。提婆達多是大惡人,但是他對法清楚了解,不過,就是那個煩惱無明,障礙了他向淨道意,淨這個身心的念頭,他就沒有。所以他就是被五障所障礙,有貪、瞋、癡、慢、疑五毒根,還是凡夫,但是,對法很清楚。就像我們世間,懂法、懂道理的人,很多,說法,滿口都是法,所講的都是真理,但是行為是相違背,背道而行。說的,滿口都是法,但是做的,都是違背法,這就是提婆達多。因為這樣,所以在這一生中,生陷地獄,這樣活生生,大地,這樣裂開來,就陷落到地底下,火這樣冒出來了,這是讓大家看得到的,當他正要傷害佛的時候,忽然間,大地裂開,陷入地獄。卻是在這個當中,佛陀在法華會上,還為他授記,這就是表示佛怨親平等。
 
  在〈提婆達多品〉中,又是龍女,龍女是生在海龍宮,是畜生類,也現為女身,這樣卻是也轉身成佛了,這是在〈提婆達多品〉,都是這樣的相,現相;事,事相現前,來讓大家體會法。除了「怨親平等」,階級、名稱全都是平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都沒有了。形象幻化,這表示人間一切都是短暫,真正真實法那個道理,無形無蹤,很快就沒有了,這就是真實的道理,那就是真如本性。從〈化城喻品〉開始,就一直在講,佛就是為妙法而來,為講說大乘法,大乘法歸納於一乘道。這一乘道,就是回歸於佛陀覺悟的那個剎那間,眾生皆有佛性,人人本具。這人人無始以來,都是與生俱來,本來有的,這就是要來證明,沒有「相」的差別,沒有善惡的分別,沒有怨憎會的分別,沒有愛別離的分別,完全只是眾生的因緣,煩惱無明所集來的短暫的人生,那個因緣果報,只是這樣而已。這要讓我們更加清楚,回歸真實,那就是本性覺海。真如本性,人人本具。
 
以下第三章,為稟持顧命捨權小持行實法。謂稟佛之教命,捨棄權說而奉持實法。
 
  所以前面已經告一段落,下面再接下來,就是第三章了。就是「為稟持顧命捨權小持行實法」。現在開始,佛陀就是要我們將他所交代的,我們要好好信受奉行,我們要把「權」,小乘法,完全去除,現在要謹慎,入大乘一實法。我們不只是「去小」,我們還要再信受奉行一實法,這叫做「稟佛之教命」,佛陀的教化,佛陀給我們的使命,所以,「捨棄權說而奉持實法」,這就是現在接下去所要講的〈勸持品〉。
 
釋之者,即為勸持品。持者,持於是經,使不忘失,不敝壞。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拜、恭敬、讚歎等皆是。品居第十三。
 
  現在佛陀開始要向我們講說,「即為〈勸持品〉」,那就是「持者,持是經」,「是經」,那就是《法華經》。《法華經》乃是諸經之王,是甚深微妙綿密的妙法,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受持這部經,「使不忘失」,就是不要讓它不見,也不要讓這部經就這樣讓它不見了。想到這樣的交代,我就想到當初要離開家庭,在慈雲寺那時候,有一位慈雲寺的信徒來說:「有一部《法華經》,某某人的家庭在打掃,從床下清出了這部《法華經》。那部《法華經》是很古代的一部經典,說要拿去賣給古物商,是不是師父您們要將它買下來?」我聽到他,慈雲寺的信徒向修道法師敘述這部經,我的心忽然間很歡喜,我就說:「我買。」我就這樣買下來了。
 
  當時我買下來,寄放在慈雲寺。要離開家庭的時候,我就向修道法師說:「我那部經,你要幫我帶出來。」就是現在隨著我,一直到現在,這部經還是在我的身邊。是啊,不要讓經典敝壞掉了,所以不要忘記了,也不要讓它壞了。這部經真的是放在人家的床下,拿起來,買回來,那經本都蛀蝕了,也有一點點腐蝕了。再經過這樣的保存著,這部經,有一點點損害,不過對我來說是寶。這是在我們精舍裡面,還有這部經的存在。看到這段文,我就會覺得幸好那個時候,那一念間,這是冥冥中的緣分。現在我在講的《法華經》,那就是用那部經。所以,「如受持」,也就是要如法來受持這部經。「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 拜、恭敬、讚歎」等等。這全都是開始,現在…我們過去在〈法師品〉都已經說過了。現在再接下來的,那就是第十三品。
 
以上各品,既明一乘境中之境、行、果,故即以此品:勸持品,為流通,亦勸募持行之旨也。
 
  這第十三品,就是過去的十二品中,已經「明一乘境中」,那一乘境界之中的境界,就是在行、果。過去就是行,要怎麼走,所以,這品〈勸持品〉,就是流通,就是要怎麼樣讓這個經典能流通下去,讓法,《妙法蓮華經》,怎麼樣能綿綿不斷,這樣一直一直流傳下去。這前面,已經將一實乘之中,就是要如何修,如何行,結果是如何,我們已經開始講了。而到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怎麼來保持,怎麼來流通,這是我們未來很重要的,要了解的。這就是要流通,也不只是流通,還要勸募持經、行經的人,這個宗旨,我們要很清楚,這就是未來要講的〈勸持品〉。
 
  各位,聽法,不是聽了就過了,聽法,我們要一直放在心裡,要回顧過去,要不然,我們已經聽過十二品了,等於三周說法已畢,聽過了,這叫做「正宗分」。「正宗分」都已經聽過了,現在要再開始的,就是要如何讓這部經能夠應用在人間,人間人人都能夠起歡喜心,身體力行,甚至千秋百世,不斷不斷這樣持法、應用、流傳,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學,修學佛法,成為「覺有情人」。回歸剛才所講的話,我們的心意,要「淨意念自在菩提願」,我們現在就開始要準備了,我們人人要「明心」,心要常常很清楚,要好好聞、思、修「三慧」,時時日常生活中,要體會「四諦法」,我們都要很清楚,牢記住。記得,生活的過程,戒、定、慧「三無漏學」,我們才有辦法完全清淨,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我們要用心。
 
  已經聽這麼多品,很重要的「正宗分」,我們要再回顧一下,這就是在〈見寶塔品〉集合分身佛,佛陀說分身都要集合,要集合分身,分身佛要到達,集佛所說的法都要再回顧,收納回來,要回憶一下,讓這個法,好好再歸位,就像剛才,才和大家再複習一回,讓大家回憶一下,這就是法歸位,讓大家再了解一點。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
 
【註一】《法華經大成》
△第二正宗分。文有十九品。以本經綱要,分為四段:

 
      ┌開佛知見:方便品至法師品。(方便、譬喻、信解、藥草、授記、化城、五百弟子受記、授學無學人記、法師)
正宗分┼示佛知見:寶塔天授二品。(見寶塔、提婆達多)
      ├悟佛知見:持品至壽量四品。(勸持、安樂行、從地涌出、如來壽量)
      └入佛知見:分別功德至常不輕四品。(分別功德、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常不輕菩薩)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7/02/15晨語簡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