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六 2月 18, 2017 5:50 pm

20170218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娑婆堪忍苦多,釋尊為一大事,
塵劫去來不息,誓願三界四生,
亦師是父護教,傳承教法弘道,
燈燈相傳無盡,繼師志承父願。
 
  用心好好體會,也要好好理解。娑婆世界堪忍苦多!好像常常都是這樣說,這個字眼、這個說法,反覆都是這樣向大家提醒,我們要人人自我警惕,不要迷茫在這種娑婆世界。我們所住的地方,不必留戀,因為它是一個堪忍,苦多的世界。苦不苦啊?感受到的那時候再喊苦,那就很慢了。我們清清楚楚了解住的環境是什麼?這個體質又是如何?我們是什麼樣的因緣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的人生到底多久啊?回顧過去,我們的人生,是不是有常住在過去的人生,過去還在嗎?過去還一樣嗎?世事多變,過去景物全非,過去我們的身體,我們小時候,我們青少年,我們的中年,今何在啊?現在想過去,什麼都沒有。短短的數十年間,景物多變、人生多變,無常住,沒有常常這樣留住,這就是娑婆世界。
 
  時間短促,並沒有很多,我們是不是有把握每一個時間,留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的生命短短幾十年間,到底留的是什麼?是歡喜、是快樂、是滿足,或者是遺憾,或者是怨、恨,是不是這些東西留在我們的生命中呢?回憶過去,是不是有造作出真正留在別人的人生裡,留在我們人生值得的回憶,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有利益人群,有沒有?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有把握時間,好好用心在當下,我們自然時時會記憶。
 
  「釋尊為一大事」。我們常常會想到佛陀是為一大事來人間,這個一大事,為我們開啟了一道門、一條道,就是我們要走的路。我們這條道路,佛既為我們開了,我們是不是有走呢?這一大事的因緣,我們有沒有把握住?這就是「釋尊為一大事」。這一大事是因為娑婆世界堪忍苦多,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眾生沉迷,佛覺悟,就是要讓我們了解,我們應該要隨著這條路,佛陀為我們啟開的這條道路來走。佛是「塵劫去來不息」,我們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我們來人間的上一輩子是去哪裡呢?可能我們全都忘記了。不是可能,肯定我們都忘記了。我們今生的前世,到底在哪裡?我們又是做什麼事情呢?在今生此世面對的人、事、物,讓我們煩惱,或者是讓我們的因緣走上了一條正確的方向?到底我們過去是做了什麼,哪有這個因緣來會遇佛法?世間這麼多人,真正會遇佛法又是有多少人?
 
  所以我們若靜靜來想,雖然不知過去到底在哪裡?但是今生就有這個因緣……。我們不知道過去生,更沒辦法了解未來世,而我們有這個因緣,當下即是,就是遇到了佛法。就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他是經歷了塵點劫,這樣一直來,「去來不息」。釋迦佛,現在有在人間嗎?肯定有!因為他的法身,每天都活生生在我們大家的周圍,在任何一個地方,能明白指引一條道路,讓我們走,指引我們的方向。那個人群中,說不定那個地方也有釋迦佛。不只是釋迦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智積菩薩、地藏菩薩,凡是我們說過的菩薩,還是會在娑婆世界來來回回。這樣現在還是釋迦佛教化的時代,所以來回在人間,隨著人間的生態,他就是有去來。
 
  人間的時間,總是幾十年為一段,分段生死。諸佛菩薩,他們的「分段生死」,不是由不得自己來,是倒駕慈航來,所以我們要很相信,他們倒駕慈航,來去自如,去來不息,就只是為了一項,「誓願三界四生」。「三界」、「四生」。在這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去來自在。尤其是「四生」,最近一直在提起「四生」,「四生」、「六道」。六道在「三界」中流轉,因為欲念,所以我們沒辦法離開「三界」。因為修行去欲,欲淡薄了,所以在「色界」,有色,但是沒有欲。但是,色還有意識、煩惱,修行能超越了貪,起心動念那個意識,也將它消掉了。
 
  無色界,心的煩惱、無明去除。既然沒有欲,沒有色、心的煩惱,但是,還有微塵,塵點劫的惑,塵沙的無明惑還有少分。就像是梵天王,雖然他已經都修到上上戒、上上善,但是,大通智勝佛,他成佛、講法,梵天王還是為求法而來。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就是要來聽真理,因為還有少分的塵沙無明,所以他還要再來求真法。同樣的道理,「三界」就是這樣有次第,有凡夫的「欲界」,有修行的境界。在凡夫的「欲界」之中,那就是在「六道」之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這些無不都是可「化生」。就像提婆達多,他就是化生到地獄去,捨此人身,生陷地獄,那就是到地獄去,同樣的道理。所以不論是什麼樣的生態,無不都是在娑婆世界所造作的一切,「三界」之內,都是在娑婆世界這樣修行,努力離欲、離色,脫離無色的這個境界,但這還是在「三界」中,梵天王還是一樣在「三界」中。
 
  釋迦佛、諸佛菩薩就是這樣在三界去來不息,包括六道四生。所以三界之中,六道四生,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亦師是父護教」,亦師亦父。他用著老師、導師的身分來增長我們的智慧,用慈父的身分來顧我們的慧命,保護我們、照顧我們,這就是諸佛菩薩。何況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亦是我們的導師,亦是我們的慈父,這樣保護著我們的慧命,這樣殷勤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應該要「傳承教法弘道」,佛陀為法募人了,在〈法師品〉中不斷讚歎《法華經》,不斷鼓勵人人要受持、書寫、講說、讀誦等等,〈法師品〉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所以我們應該清楚,佛法就是救世的良方,是黑暗中的明燈。二千多年了,釋迦佛這個明燈,應該燈燈相傳,為黑暗的人間照明,眾生的心地黑暗無明,我們應該為他們傳燈照亮,照亮眾生心地的無明黑暗,這要「燈燈相傳無盡」燈。
 
  應該我們有責任「繼師志承父願」。我們有這樣的因緣,有這樣的使命,利己,還要再利他人。其實,利他才是真正利己,入人群中去,看見人群的形形色色,不同的習氣、不同的煩惱、不同的苦難,很多,無明是來自黑暗的心地。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要傳承佛陀的心光智慧,我們要契佛心,了解佛陀的心懷,我們要用心,將佛法傳承下去。就像燈燈相傳無盡,這個法就是光明的,將光明的燈引入人人的心地,照亮人人,不要又在黑暗中在起無明,所以要「繼師志承父願」,要很用心去體會。
 
開師門之近跡,顯佛地之遠本,
靈山會聞法眾,悟得本覺性海,
法身常住無盡,化世益物無窮,
遠劫古往來今,極盡窮源無涯。
 
  「開」啟「師門之近跡」。釋迦牟尼佛離我們才二千多年而已,還可以考據。在尼泊爾那個地方,還有佛的出生地,還有佛離開皇城在外面落髮,換上了他那件粗衣,把莊嚴的服裝褪下來,那個地點還有佛陀修行的足跡,還很明顯;成道的地點、說法初轉法輪的地方,都還很明顯在人間遺留下來,我們應該還考據得到,不算遠。佛經一說就是塵點劫,那才是很久遠的時間。在我們現在,能去考據到的地點,算還近。所以我們開啟師門之近跡,佛陀走過的足跡,這個「跡」,跡佛的地點,我們還可以找得到。「顯佛地之遠本」。我們從佛陀他的生平,那個足跡,還找得到,但是佛陀的精神理念,那就很遠了。
 
  每天都在說,佛陀在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這就很遠了。要說起〈化城喻品〉,時間就又很長、很長。大通智勝佛是塵點劫以來,用墨點的,用塵沙來譬喻國土,國土的裡面,所有山河大地,化成為墨,又再點,每點一點,就成為一國度。每一個國度的一粒沙,算成一個時間,可見時間是多長、多久遠,這是佛的「遠本」。那個時候的十六王子,開始講《法華經》,我們若只找這一段,就已經很長、很遠了。一直到靈山會,佛陀今生此世開悟,說法四十多年,到「靈山會」講《法華經》,眾生聞法,應該是佛陀說法的末端了。所以我們應該要「悟得本覺性海」,在這個靈山會,我們應該要體悟了。佛陀已經在《法華經》裡面,用各種的因緣、各種的譬喻、各種的言教,無不都是要讓我們真心去體會到。
 
  所以我們的本覺性海,應該在我們人人的心地,靈山會應該還在我們的心裡;靈山會上的塔,塔中的多寶佛,應該已經會在我們內心裡了。這種本覺性海,我們應該要體會。所以「法身常住無盡」,我們人人的法身,永遠永遠都在;塵點劫無始以來,我們的法身都在,本覺性海。這個法身常住,人帶著道理來,我們到底是造什麼樣的因緣業力,這也是道理,就是帶這樣來的。所以,法身常住,我們的真如本性還是在。「法身常住無盡」,永遠永遠,生生世世。所以「化世益物無窮」。我們若能夠本性覺海現前,了解我們的法身常住無盡,我們若都了解了,這樣就能讓聽來的法,在我們的心裡,身體力行在我們的身體裡,能開口動舌,傳佛教法,身體力行,帶動眾生入人群,這就是「化世益物無窮」。只要我們發一念心,我們就能利益很多眾生。
 
  所以「遠劫古往今來」,從很遠、很遠的時間,佛陀是這樣清清楚楚,求佛法、度眾生,來成佛,這是佛。但是凡夫呢?我們也是遠劫,古往今來,同樣我們也是這樣來,但是,我們生生世世所造作的就是無明,複製再複製,雖然我們有因緣,但是我們還是半醒半迷,我們也是「遠劫古往今來」。佛陀是覺,我們是迷。所以我們「極盡窮源無涯」,慧命也是這樣,生生世世跟著來。我們慧命,這個智慧,本覺性海就是讓無明煩惱遮蓋住,這是我們在造作無明。我們這個時候應該覺醒了,回歸我們的本性覺海,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
 
窮盡往古來今,把握今時當下,
今人改往修來,立弘誓持經教,
無量菩薩弘經,化濁世為淨土。
 
  「窮盡往古來今」。我們要去回顧過去,佛陀如何教育我們,從塵點劫以來,長時間和我們的關係,我們相信還是不相信?佛陀不斷追求真理,累積覺悟的因緣;我們古往今來,就是不斷累積業力無明而來。現在若肯相信,了解了,就要「把握今時當下」,我們聽法,每一個時間都要把握,把握在聽法的那個時間。今時,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我們應該要常常有。所以「今人改往修來」,我們現在聽法,要趕緊改,有無明、有錯誤,要趕緊快改,改往修來。過去錯了,以後不要錯,從現在開始,以後不要再錯了。
 
  「立弘誓持經教」。佛陀既然開始在募人了,我們要接受佛法,把法傳下去,這就是佛陀的用心。所以我們要「立弘誓持經教」。「無量菩薩弘經」,現在再接下去,就會開始有很多菩薩就要弘經發願了,來弘揚這個經教。應該「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弘經,就是弘道。所以「化濁世為淨土」。雖然我們在堪忍的世界,苦難偏多,我們聽佛法之後,應該要發弘願,入人群,眾生在受苦難之時,我們要如何拔除他的苦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他在苦難中,化為快樂。看看非洲那些菩薩不就是這樣嗎?他們每次若是出去幫助人,就是這麼快樂,沒有車可坐,爬山,他們爬得很辛苦,看的人感覺很辛苦,但是他們快樂,這就是化濁世為淨土。所以我們要真實用心去體會,古遠劫前,佛陀求覺悟,生生世世來人間,求覺悟,就是要傳法給眾生。而我們也是生生世世來人間,我們總是在那迷中製造煩惱,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在娑婆,堪忍苦多,這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前面的文說,
 
經文:「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這是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所帶領著二萬位的菩薩眷屬,已經了解,他們從〈法師品〉開始,人人就已經將法入心,已經明知佛陀為法募人,好好來弘揚經教。所以大家在聽過〈見寶塔品〉和〈提婆達多品〉,他們更相信,更發大心,所以他已經在佛前發願了,「請佛陀安心,您若滅度了之後,我們大家會依教奉行」。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經文簡釋: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此解釋濁世法末時多惡人。去聖道時遙,善根之人轉為希少。
善根轉少:謂善根薄弱,以是故無遠大志願,得少為足,因起諸慢。
 
  未來濁惡世的人間,眾生已經慢慢善根就會轉少了,因為這個欲,陷阱處處,人很快就會受這個陷阱把我們誘惑去,墮落陷阱,在這個欲坑的裡面。所以這樣,善根就慢慢減少了,這就是解釋這個濁惡世,這個法末之時,人類多數都是惡念,貪、瞋、癡、慢、疑。不利自己,不利他人的事情,就已經很多,一直浮現出來,離開了聖道就越來越遠,背道而行。所以「善根之人轉為希少」,惡的愈來愈盛,善的愈來愈少,這是佛陀的時代,很擔心未來,我們的現在,這個五濁惡世。
 
  「善根轉少」,就是已經比較薄弱掉了,善心較薄弱了。「以是故」因為是這樣,「無遠大志願」。要叫他發大心、立大願,很難。「叫我響應你一下,隨喜功德,我做得到,叫我長久和你們一樣,這樣我做不到啦!」。所以善根薄弱掉了,沒有遠大的志願,這樣的人多,真正要發心立弘願的人,愈來就愈少了。這種得到法,聽法,得少為足,聽一點點就覺得:「有哦,我有聽啊,我有在聽經。」但是聽,就是這樣這麼蜻蜓點水,一沾到就說我有聽。沒有長時間去聽。昨天我聽到思賢說,他接到長春的菩薩傳的訊息。說,聽到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咳嗽,一位老菩薩就一直哭。她的女兒說:「你這樣一直哭哪有用!」她說:「我的師父,在講經,他咳嗽了,我很擔心,這麼遠啊!擔心。」女兒就跟她說:「你不要擔心,你多做一點,師父就是要你做,你認真多做。」她說:「哦!的確,環保,我要多做一點,師父講經就是要我們多做。」這就是表示他們有在聽哦!
 
  在這個地方,離那麼遠,她不只法聽進去,甚至連師父在呼吸,她都聽進去,何況咳嗽,這都是真的有心。這聽法是很用心,那個地方很冷,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們也是沒有停歇,尤其是我在咳嗽,感冒那幾天,那時候的氣候,我們臺灣就很冷了,何況在長春呢?所以,我們要知道要如何好好來接受法,不是蜻蜓點水,真的要用心來聽,所以不要這樣聽一點點,就開始起傲慢的心,得少為足,起慢心。不要哦!
 
經文簡釋:
「多增上慢,貪利供養」;間有增上能修行者,未得謂得,多於侮慢。貪著事物,利養供養。
 
  所以,「多增上慢」。所以,現在的人,聽一點點法,他就覺得已經很了不起了,就這樣增上慢就起了。「貪利供養」,現在出家,我們才要好好警覺,防非止惡,要守戒,不要讓我們的心貪念起。貪念一起,只希望人來供養,稍微會講幾句,就讓人供養,這樣增上慢。出家,希望人來恭敬我們,人來供養我們,這是不對的。出家,我們就是要修我們的心,才算是出家啊!若是我們的心修不好,凡夫家沒有出,要如何入清淨的家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這當中都是「有增上能修行者」,這當中若是有修行的人,「未得謂得」,明明還沒有得,心就是這樣還一團的迷茫,只是聽一點點經,就認為:我都清楚了,我都了解了。「未得謂得,多於侮慢」,這真的是我們都是這樣,自己以為很了不起,沒有把人沒有看在眼裡,自己很貢高,很驕傲,這是很可怕哦!所以我們要時時警覺自己的心。
 
  「貪著事物,利養供養」,這種利,利的供養,或者是讓人行來供養我們,就不要,我們自己能夠做的事,自己要做,當然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菩薩、居士來當福田志工,來幫忙,我們要常常感恩他們。感恩,環境能夠這麼美,除了我們自己要很努力,外面的菩薩也來幫我們出坡,也來幫我們清理打掃。他們在種福田,我們要修行,自己也要造作,自己若沒有造作,他們怎麼有福田可耕呢?我們沒有福田僧,他們只是來為我們打掃,哪有什麼福田呢?我們要承受人來幫助我們,我們就要有修行。所以不要驕傲,想要讓人利的供養,讓人行的供養,我們自己沒有修行,怎麼讓人行和利的供養呢?所以,我們要好好自我覺醒。
 
*又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故不惟善根減少,並增長不善根,去解脫之大道乃愈益遙遠。
 
  「又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這種講一點點法,就貪這個緣,這叫「攀緣」,攀緣人來得利的供養,這也不要。「故不惟善根減少」,並且是「增長不善根」。我們若只是這樣在貪,我們不善的根就又增加起來。生活是這麼的簡單,大家生活是團體的生活,好幾個人一間寮房,好幾個人共住一間寮房,一張床,連你的床鋪也放在床底下(指將臥具放在床櫃內)。旁邊就是一個書櫃,小小的,少欲,這應該知足了,看到這樣,我們的環境是這樣,比較那些難民一無所有,風霜雪凍,我們已經很滿足了。常常都說,我們要很滿足,不要「貪利養」,不要哦,我們修行者要真正做到。我們的環境,真正要很珍惜,珍惜這修行的叢林環境,就是要這樣,不要再貪更多,夠就好了,不要善根又減少了,我們要增長善根。《彌陀經》,你要唸佛,也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就是要增長善根,不要減少。
 
  所以,「並增長不善根」;就是不要減少善根,又「增長不善根」,善根不能減少,更加不能增加不善的根。增不善根,那是增長惡。「轉善為惡」,這絕對不要。我們若這樣,善根減少,又再增加不善根,那就是惡,貪念。若這樣,「去解脫之大道,乃愈益遙遠」就愈來愈遠,因為你背道而行,就愈來愈遠了。本來,塵點劫以前,就是無始以來,我們就已經有本性覺海,只因為我們累生累世在增加煩惱無明。現在很不容易能有這個因緣入佛門,我們要趕快把握當下,不要讓這個不善根再增長,若這樣,我們會愈遠離,這佛法會愈遠離。
 
經文簡釋:
「增不善根,遠離解脫」;因修行中而起惡業,反種生死不增善根;遠離清淨解脫之法。
 
善根少:眾生濁。
增上慢:見濁。
貪利養:煩惱濁。
增不善:命濁。
遠離解脫:劫濁。
 
  所以,「增不善根遠離解脫」。就是因為「修行中而起惡業」,在這修行中的過程,起心動念,道心退失,又再起心動念,這惡業造作,就是「反種生死,不增善根」,這已經反過來,我們又再種一些生死牽纏,不斷在纏緣,纏住的緣,愈纏會愈多。所以,「遠離清淨解脫之法」。我們一直在這「六道、四生」的裡面,這種生死輪迴,不得解脫,愈來愈多,我們要很謹慎,不要再增加不善根,遠離清淨解脫之法,千萬就不要哦!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善根少」,那就是「眾生濁」。我們有「五濁」,「五濁」就是因現在的眾生就是善根少,缺了善根,所以就造作「五欲」等等,墮落「五欲」的陷阱,所以這叫做「眾生濁」。「增上慢」,「五濁」的裡面還有「增上慢」,那就是「見濁」,我們的見解已經不清淨了,濁氣很重,自然就會增加我們的增上慢。我們的慢心,我們的驕慢,癡、慢、疑,這種慢心又再起來,這就是眾生濁氣重,見解不清淨,愈來愈濁。「貪利養」,這就是「煩惱濁」,我們貪利養,所以煩惱就愈來愈增長。
 
  「增不善根」就是「命濁」。在我們的生命中已經造作了很不乾淨,不斷再複製無明煩惱,在我們的生命中缺善增惡,這就是「命濁」。又再「遠離解脫」,遠離了解脫,這叫做「劫濁」,在這個時間,我們很不容易,長遠劫以來,今生此世遇到佛法,然我們一心動,所以我們就會善根轉少,增長惡念。那就是「善根少」、「增長慢」、「貪利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等等,就是在這個時間裡面,在這五濁惡世裡面,那就是「劫濁」了。就是這樣造作這麼多的「眾生濁」,眾生所造作的共業,都是起自「見濁」,起自人心的「煩惱濁」,就是生命中所造作的都是不善,所以構成了眾生共業。在這個時代、這個時間,變成了濁氣很重,這就是我們眾生。
 
*世道交喪,異端競作,五濁之世,正信者少,邪見者多,惟以徇利以豐四肢,豈能存心而卻五欲?
 
  所以「世道交喪,異端競作」,在這樣的世代,已經這樣不斷不斷一直惡濁下去,所以這個五濁的世界,就是現在濁氣很重的時候。正信的人已經少了,邪見的人增長起來了,所以「惟以徇利以豐四肢」,全都「徇」著那利益的欲念,光一直在身體的享受,身體都不敢去造作,怕手變醜了,怕體態變醜,所以都只是要顧得美美的、嫩嫩。不會想我們的人生世間,身體就是要去造做,就不敢去造作,只是顧這個四肢,顧這個身體,不願意好好做,為人間去付出。因為這樣,「豈能存心而卻五欲?」存心全都是在「五欲」,沒有辦法離開「五欲」,這是我們的人心,都纏在眾生,人與人之間,見解之間,煩惱之間,在我們的生命中所造作的一切等等,這樣歸合起來。所以我們現在人世間,真的是濁氣很重,希望大家要很警覺,時時多用心哦!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一 2月 20, 2017 3:10 pm

2017年02月18日 上午 5:22] 農曆正月廿二,(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六二)


1. 釋譯經文:【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2. ★上人偈文(一):「娑婆堪忍苦多,釋尊為一大事,塵劫去來不息,誓願三界四生,亦師是父護教,傳承教法弘道,燈燈相傳無盡,繼師志承父願。」


3. 「娑婆堪忍苦多」:好好用心體會,要好好理解。反覆向大家提醒,人人要自我警惕,不要迷茫在娑婆世界,所住的地方。不必留戀,因為它是一個堪忍,苦多的世界,苦不苦啊?感受到那時候再喊苦,就很慢了。


4. 「娑婆世界,世事多變,皆在行蘊」:清楚瞭解住的環境是什麼?體質又是如何?我們是什麼樣的因緣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的人生到底多久啊?回顧過去,我們是不是有常住在過去的人生,過去還有一樣嗎?世事多變,過去景物全非,過去我們的身體,從小時候,青少年,中年,今何在啊?現在想過去什麼都沒有。短短的數十年間,景物多變、人生多變,沒有常常這樣留住,這就是娑婆世界。


5. 「價值人生,把握生命,利益人群,發揮良能」:人生在世,時間短促,是不是有把握每一個時間,短短幾十年間的生命,到底留著是什麼?是歡喜、是快樂、是滿足,或是遺憾,或是怨、恨,是不是這些東西留在我們生命中呢?回憶過去,我們是不是有造作出真正留在別人的人生裡,值得回憶,是不是有利益人群,這就是要看我們自己,有把握時間,好好用心在當下,自然時時會記憶。


6. 「釋尊為一大事」:常常會想到佛陀是為一大事來人間,為我們開啟一道門、一條道,就是我們要走的路。這一大事因緣,我們有把握住嗎?這就是「釋尊為一大事」。這一大事是因為娑婆世界堪忍苦多,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眾生沉迷,佛覺悟,要讓我們瞭解,應該隨著佛陀為我們啟開這條道路來走。


7. 「塵劫去來不息」:我們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來,我們來人間的上一輩子是去哪裡呢?肯定我們都忘記了。今生的前生,到底在哪裡?又是做什麼事情呢?來在今生此世;面對的人、事、物,是讓我們煩惱,或者是讓我們的因緣走上了一條正確的方向,到底我們過去是做什麼?哪有這個因緣來會遇佛法。世間這麼多人,真正會遇佛法又是有多少人?


8. 「思惟修,靜慮法」:靜靜來想它,雖我們不知道過去生,更沒辦法瞭解未來世,而我們有這個因緣,當下即是,遇到佛法。知道釋迦牟尼佛是經歷了塵點劫這樣一直來,「去來不息」。釋迦佛現在在人間嗎?肯定有!因為他的法身,每天都活生生在大家周圍裡,在任何一個地方,能明白一條道路,讓我們走的、指引方向。


9. 「去來不息」:人群中,說不定那個地方也是有釋迦佛。不只是釋迦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智積菩薩、地藏菩薩,凡是我們說過的菩薩,還是在娑婆世界來來回回。這樣現在還是釋迦佛教化的時代,所以來回在人間,隨著人間的生態,他就是有去來。


10. 「誓願三界四生」:人間的時間,總是幾十年為一段,分段生死,凡夫由不得自己來,而我們要很相信諸佛菩薩是倒駕慈航來,來去自如,去來不失,只為一項「誓願三界四生」。「三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在三界中,去來自在。


11. 「四生、六道」:「六道」在「三界」中,因為慾念,所以我們凡夫沒辦法離開「三界」。因為修行去欲,欲淡薄了,所以在「色界」,有色,但是沒有欲。但是色還有意識、煩惱,修行能超越了貪,起心動念的意識也將它消掉,沒有色。心的煩惱、無明去除。既然沒有欲,沒有色,心的煩惱,但是還有微塵,塵點劫的惑,塵點沙的無明惑還有少分。


12. 就像梵天王,雖然已經都修到「上上戒、上上善」,但是大通智勝佛在成佛,講法,他還是為求法而來。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要來聽真理,因為還有少分的塵沙無明,所以他還要再來求真法。同樣道理,「三界」就是這樣有次第,有凡夫的「欲界」,有修行的境界。


13. 「六道」:在凡夫的「欲界」之中,是「六道」之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無不都是「化生」。就像提婆達多化生到地獄去,捨此人身,生陷地獄,同樣的道理。所以不論是什麼樣的生態,無不都是在娑婆世界所造作的一切。


14. 「三界之內」:都在娑婆世界這樣修行、離誘、離色,脫離無色,這個境界之中,還在「三界」中,梵天王還是一樣在「三界」中。釋迦佛、諸佛菩薩就是這樣在「三界」去來不息,包括「六道」、「四生」是在「三界」之中。


15. 「亦師是父護教」: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用著老師、導師的身份來增長我們的智慧,用慈父的身份來顧我們的慧命,保護我們、照顧我們,這就是諸佛菩薩。何況是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亦是我們的導師、慈父,將我們保護著。為我們的慧命,這樣殷勤教育我們。


16. 「傳承教法弘道」:應該要傳承吧!佛陀為法募人了,〈法師品〉不斷讚歎《法華經》,不斷鼓勵人人要受持、書寫、講說、讀誦等等,已經講得很清楚。應該清楚佛法就是救世的良方,是黑暗中的明燈。


17. 「燈燈相傳無盡」:釋迦佛這個明燈,兩千多年了,應該燈燈相傳,照亮眾生心地的無明黑暗,傳燈照亮,要「燈燈相傳無盡」燈。


18. 「繼師志承父願」:我們有責任傳承荷擔如來家業,我們有這樣的因緣,要有這樣的使命,利己還要再利他人。其實利他才是真正利己,入人群中去,看見人群形形色色,不同習氣、不同煩惱、不同苦難很多,那種的無明,來自黑暗的心地所起。


19. 「契佛心,傳承心光智慧」:我們應該要很用心,要傳承佛陀的心光智慧,要契佛心,瞭解佛陀的心懷,要用心將佛法傳承下去。就像「燈燈相傳無盡」,法就是光明的,光明的燈來引入人人的心地,照亮人人,不要又在黑暗中在起無明,要「繼師志承父願」。要很用心去體會。


20. ★上人偈文(二):「開師門之近跡,顯佛地之遠本,靈山會聞法眾,悟得本覺性海,法身常住無盡,化世益物無窮,遠劫古往來今,極盡窮源無涯。」


21. 「開啟師門之近跡」:釋迦牟尼佛離我們才二千多年而已,還可以據。佛陀出生地在尼泊爾的地點還有足跡可考據,佛陀修行的足跡,還很明顯;成道地點、說法初轉法輪的地方,還很明顯在人間遺留下來,不算遠。佛經一說都是塵點劫,那才是很遠的時間。「跡」:跡佛的地點,還可以找得到。


22. 「顯佛地之遠本」:從佛陀的生平,足跡還找得到,但是佛陀的精神理念,那就是很遠了。一直每天都在說,佛陀在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這就很遠了。說起了〈化城喻品〉,時間就再很長、很長,大通智勝佛是塵點劫用墨點的,用塵沙來譬喻國土,國土的裡面,所有山河大地,化成為墨,又再點,每點一點就成為一國度。每一個國度的一粒沙,算是一個時間,長時間,可見時間是多長、多遠,這是佛的「遠本」。


23. 「靈山會聞法眾,悟得本覺性海」:那個時候的十六王子,開始講《法華經》,若只是找這段來,就已經很長、很遠了。一直到靈山會,今生此世開悟,說法,四十多年到靈山會來講《法華經》,聞法,應該是佛陀說法的末端。我們應該要悟得本覺性海。


24. 「 人人有個靈山塔」:在這個靈山會,應該要體悟,佛陀已經在《法華經》裡面,用各種的因緣,各種的譬喻,各種的言教,無不都是要讓我們靜心去體會到我們的本覺性海,在人人的心地,靈山會還在我們的心裡,靈山會上的塔,塔中的多寶佛,應該已經會在我們的內心裡。本覺性海,應該要體會。


25. 「法身常住無盡」:我們人人的發心,永遠都是在,塵點劫無始以來,我們的法身都是在,本覺性海。法身常住,人帶著道理來,我們到底是造什麼樣的因緣業力,這也是道理,我們就是帶這樣來。「法身常住」:我們的真如本性還是在。永遠永遠,法身常住無盡,生生世世。


26. 「化世益物無窮」:若能夠本性覺海現前,了解我們的法身常住無盡,若都了解了,這樣我們就能聽來的法在我們的心裡,身體力行在我們的身體裡,能開口動舌,傳佛教法,身體力行,帶動眾生入人群,這就是「化世益物無窮」。只要我們發一念心,我們就能利益很多眾生。


27. 「遠劫古往今來」:從很遠時間,佛陀是這樣清清楚楚求佛法、度眾生來成佛,但是凡夫呢,我們也是遠劫,古往今來,同樣我們也是這樣來,但是我們生生世世,造作就是無明複製再複製,雖然我們有因緣,但是還是半醒半迷,也是「遠劫古往今來」。佛陀是覺,我們是迷。


28. 「極盡窮源無涯」,我們的慧命也是這樣,生生世世跟著來,慧命,智慧,本覺性海就是讓無明煩惱遮蓋住,我們在造作無明。這個時候應該覺醒了,回歸我們的本性覺海。


29. ★上人偈文(三):「窮盡往古來今,把握今時當下,今人改往修來,立弘誓持經教,無量菩薩弘經,化濁世為淨土,預防於今續後世,善根轉少惡增多。」


30. ★複習經文:【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所帶領著二萬位的菩薩,已經了解,從〈法師品〉開始,就人人已經從法入心,明知佛陀為法募人,好好來弘揚經教。大家在聽過了〈見寶塔品〉和〈提婆達多品〉,更相信,更發大心,已經在佛前來發願,「請佛陀安心,您若滅度了之後,我們大家會依教奉行」。


31. ★釋譯經文:【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32.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此解釋濁世法末時多惡人。去聖道時遙,善根之人轉為希少。善根轉少:謂善根薄弱,以是故無遠大志願,得少為足,因起諸慢。


未來濁惡世的人間,眾生已經慢慢善根都會轉少,因為這個欲,陷阱處處,人很快就會受這個陷阱把我們誘惑去,墮落陷阱,在欲坑裡面。


善根慢慢減少,解釋這個濁惡世,法末之時,人類多數都是惡念,「貪、嗔、癡、慢、疑」,不利自己,不利他人的事情,都已經一直浮現出來,離開聖道就越來越遠,背道而行。


「善根之人轉為希少」:惡的越來越盛,善的越來越少,這是佛陀的時代,很擔心未來,我們的現在,這個五濁惡世。


要叫他發大心、立大願是很難,「叫我饗應你一下,隨喜功德我做得到,叫我長久和你們一樣,這樣我做不到啦!」。善根薄弱掉,沒有遠大的志願,這樣的人多,但是真正要發心立弘願的人越來就越少了。這種得到法,聽法,得少為足,聽一點點就感覺說:「有哦,我有聽啊,我有在聽經。」但是聽,就是這樣這麼蜻蜓點水,一接觸到就說我有聽,沒有長時間去聽。


33. 【多增上慢,貪利供養】:間有增上能修行者,未得謂得,多於侮慢。貪著事物,利養供養。又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故不惟善根減少,並增長不善根,去解脫之大道乃愈益遙遠。


「貪利供養」:現在的人聽一點法他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增上慢起,現在出家,我們更要好好警覺,防非止惡,要守戒,不要讓心貪念起。貪念一起,只希望人來供養,稍微會講幾句就讓人供養,這樣增上慢。出家都希望人來恭敬我們,人來供養我們,這樣是不對的,出家就是要修心,這樣才是出家啊。若是心修不好,凡夫家沒有出,要怎麼入清淨的家呢?要很用心。


「未得謂得,多於侮慢」:這中間都是有增上能,修行者,若是有修行的人未得謂得,明明還沒有得,心就是還一團迷茫,只是聽一點經,就認為我都清楚、了解,未得謂得,自己以為很了不起,把人都沒有看在眼內,很貢高驕傲,這是很可怕!


「勤耕福田」:時時警覺自己的心,不能貪著事物,利養供養,或者讓人行來供養,不要。自己能夠做的事自己要做,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菩薩、居士來當福田志工的幫忙,我們要常常感恩他們。感恩環境能夠這麼美,除了我們自己要很努力,外面的菩薩也來幫忙我們出坡,清理打掃。


他們在種福田,我們要有修行,自己也要造作,自己若沒有造作,他們怎麼有福田好耕呢?我們沒有福田僧,他們只是來為我們打掃,哪有什麼福田呢?要承受人來幫助我們,我們就要有修行。所以不要驕傲,想要讓人利的供養,讓人行的供養,我們自己沒有修行,怎麼讓人行和利的供養呢?所以要好好自我覺醒。


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這種講一點法,就攀緣人來利的供養,這也不要。故不惟善根轉少,並且是增長不善根。若只是這樣在貪,不善的根就增加了。


「精舍道場,學習少欲知足」:寮房裡,一個床,連床鋪也放在床底,旁邊僅一個小小書桌,能少欲知足,看到我們精舍的環境是這樣,但比較那些難民,一無所有,風霜雪凍,我們已經很滿足。


不要「貪利養」,我們修行者,要做到。好好將我們的環境真正要很珍惜,修行的叢林環境,就是要這樣,不要再貪更多,有夠就好了,不要善根又減掉了,要增長善根,《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要增長善根,不要減少。


34. 【增不善根,遠離解脫】:因修行中而起惡業,反種生死不增善根;遠離清淨解脫之法。


善根不能減少,更加不能增加「不善的根」,不善根就是增長惡,絕對不要「轉善為惡」,若這樣,善根減少又再增加不善根,那就是貪念,這樣「去解脫之大道」就愈來愈遠,因為背道而行,越來越遠,本來塵點劫以前,我們就是無始,我們就已經有本性覺海,只是我們累生累世在增加煩惱無明。


現在很不容易能有因緣入佛門,我們要趕緊把握當下,不要「不善根」再增長,若這樣,就會愈遠離佛法,會愈遠離,「增不善根,遠離解脫」,就是因為 「修行中而起惡業」,修行中的過程,起心動念,道心退失,再起心動念,惡業造作,「反種生死不增善根」,我們再種一些生死牽纏,不斷在纏緣,纏住的緣,越纏會越多。


「遠離清淨解脫之法」:一直在六道四生的裡面,這種的生死,不得解脫,越來越多,所以我們要很謹慎,不要再增加不善根,遠離清淨解脫之法。


35. ★『善根少:眾生濁。增上慢:見濁。貪利養:煩惱濁。增不善:命濁。遠離解脫:劫濁。』


(1)「善根少」,就是「眾生濁」。「五濁」就是現在眾生的善根少,缺善根,墮落「五欲」的陷阱,這叫做「眾生」濁。


(2)「增長慢」,是「五濁」裡的「見濁」,見解不清淨,眾生濁氣重,自然增加增上慢,我們的慢心,我們的驕慢,癡、慢、疑的這種的慢心再起來。,見解不清淨,越來越濁。


(3)「貪利養」,就是「煩惱濁」,貪煩惱,貪利養,煩惱就愈來愈增長。


(4)「增不善根」就是「命濁」,在生命中已經造作很不乾淨,不斷再複製無明煩惱在我們的生命中,生命中缺善增惡,這就是「命濁」。


(5)「遠離解脫」,叫做「劫濁」,我們很不容易長遠劫以來,今生此世遇到佛法,竟然我們一心動,就會善根轉少,增長惡念。


36. ★『世道交喪,異端競作,五濁之世,正信者少,邪見者多,惟以徇利以豐四肢,豈能存心而卻五欲?』


世代不斷一直惡濁下去,五濁的世界,濁氣很重,正信的人已經減少掉,邪見的人增長,全都「徇」著利益的慾念,一直光是身體的享受,身體都捨不得去造做,怕手壞了,怕體態不好了,都只是要顧得美美纖細,沒有想說我們人生世間,身體就是要去做,就不敢去做,只顧這個四肢,顧這個身體,不願意好好做,為人間去付出。


37. 「在纏如來」:凡夫心沒有辦法離開五欲。纏在眾生,人與人之中,見解的中間,煩惱的中間,在我們生命中所造作的一切等等,歸合起來,現在人世間,真的濁氣很重,希望大家要很警覺,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日 2月 26, 2017 9:31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七年二月十八日星期六)
 
我們的生命短短幾十年間,到底留的是什麼?是歡喜、是快樂、是滿足,或者是遺憾,或者是怨、恨,是不是這些東西留在我們的生命中呢?回憶過去,是不是有造作出真正留在別人的人生裡,留在我們人生值得的回憶,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有利益人群,有沒有?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有把握時間,好好用心在當下,我們自然時時會記憶。
把握時間,心在當下,利益人群,自然時時會記憶。這就是修行基本功,就會積功累德,慧命成長。

 
我們應該要「傳承教法弘道」,佛陀為法募人了,在〈法師品〉中不斷讚歎《法華經》,不斷鼓勵人人要受持、書寫、講說、讀誦等等,〈法師品〉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所以我們應該清楚,佛法就是救世的良方,是黑暗中的明燈。二千多年了,釋迦佛這個明燈,應該燈燈相傳,為黑暗的人間照明,眾生的心地黑暗無明,我們應該為他們傳燈照亮,照亮眾生心地的無明黑暗,這要「燈燈相傳無盡」燈。
歲末祝福的時候,常常在傳心燈,司儀也會唸「燈燈相傳無盡燈」。但我們是不是真的了解燈燈相傳的意義,上人這一段開示講得很清楚。就是傳法法,照眾生地心的無明。這要自覺才能覺他,要聞法,先用佛法洗去自己的無明。

 
窮盡往古來今,把握今時當下,
今人改往修來,立弘誓持經教,
無量菩薩弘經,化濁世為淨土。

上人今天連續用了三段偈文,這是比較少見的,第三段特別有感。空間要窮盡往古來今,時間要把握今時當下,自己要今人改往修來,立弘誓持經教,人與人之間要度無量菩薩弘經,就可以化濁世為淨土。

原來化濁世為淨土,來自於你的一念心,你學佛的一念心,願意發心立願,就轉變了,真妙。
 
 
 
 
 
 

娑婆堪忍苦多,釋尊為一大事,
塵劫去來不息,誓願三界四生,
亦師是父護教,傳承教法弘道,
燈燈相傳無盡,繼師志承父願。
 
  用心好好體會,也要好好理解。娑婆世界堪忍苦多!
好像常常都是這樣說,這個字眼、這個說法,反覆都是這樣向大家提醒,我們要人人自我警惕,不要迷茫在這種娑婆世界。我們所住的地方,不必留戀,因為它是一個堪忍,苦多的世界。苦不苦啊?感受到的那時候再喊苦,那就很慢了。我們清清楚楚了解住的環境是什麼?這個體質又是如何?我們是什麼樣的因緣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的人生到底多久啊?回顧過去,我們的人生,是不是有常住在過去的人生,過去還在嗎?過去還一樣嗎?世事多變,過去景物全非,過去我們的身體,我們小時候,我們青少年,我們的中年,今何在啊?現在想過去,什麼都沒有。短短的數十年間,景物多變、人生多變,無常住,沒有常常這樣留住,這就是娑婆世界。
 
  時間短促,並沒有很多,我們是不是有把握每一個時間,留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的生命短短幾十年間,到底留的是什麼?是歡喜、是快樂、是滿足,或者是遺憾,或者是怨、恨,是不是這些東西留在我們的生命中呢?回憶過去,是不是有造作出真正留在別人的人生裡,留在我們人生值得的回憶,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有利益人群,有沒有?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有把握時間,好好用心在當下,我們自然時時會記憶。
 
  「釋尊為一大事」。我們常常會想到佛陀是為一大事來人間,這個一大事,為我們開啟了一道門、一條道,就是我們要走的路。我們這條道路,佛既為我們開了,我們是不是有走呢?這一大事的因緣,我們有沒有把握住?這就是「釋尊為一大事」。這一大事是因為娑婆世界堪忍苦多,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眾生沉迷,佛覺悟,就是要讓我們了解,我們應該要隨著這條路,佛陀為我們啟開的這條道路來走。佛是「塵劫去來不息」,我們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我們來人間的上一輩子是去哪裡呢?可能我們全都忘記了。不是可能,肯定我們都忘記了。我們今生的前世,到底在哪裡?我們又是做什麼事情呢?在今生此世面對的人、事、物,讓我們煩惱,或者是讓我們的因緣走上了一條正確的方向?到底我們過去是做了什麼,哪有這個因緣來會遇佛法?世間這麼多人,真正會遇佛法又是有多少人?
 
  所以我們若靜靜來想,雖然不知過去到底在哪裡?但是今生就有這個因緣……。我們不知道過去生,更沒辦法了解未來世,而我們有這個因緣,當下即是,就是遇到了佛法。就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他是經歷了塵點劫,這樣一直來,「去來不息」。釋迦佛,現在有在人間嗎?肯定有!因為他的法身,每天都活生生在我們大家的周圍,在任何一個地方,能明白指引一條道路,讓我們走,指引我們的方向。那個人群中,說不定那個地方也有釋迦佛。不只是釋迦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智積菩薩、地藏菩薩,凡是我們說過的菩薩,還是會在娑婆世界來來回回。這樣現在還是釋迦佛教化的時代,所以來回在人間,隨著人間的生態,他就是有去來。
 
  人間的時間,總是幾十年為一段,分段生死。諸佛菩薩,他們的「分段生死」,不是由不得自己來,是倒駕慈航來,所以我們要很相信,他們倒駕慈航,來去自如,去來不息,就只是為了一項,「誓願三界四生」。「三界」、「四生」。在這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去來自在。尤其是「四生」,最近一直在提起「四生」,「四生」、「六道」。六道在「三界」中流轉,因為欲念,所以我們沒辦法離開「三界」。因為修行去欲,欲淡薄了,所以在「色界」,有色,但是沒有欲。但是,色還有意識、煩惱,修行能超越了貪,起心動念那個意識,也將它消掉了。
 
  無色界,心的煩惱、無明去除。既然沒有欲,沒有色、心的煩惱,但是,還有微塵,塵點劫的惑,塵沙的無明惑還有少分。就像是梵天王,雖然他已經都修到上上戒、上上善,但是,大通智勝佛,他成佛、講法,梵天王還是為求法而來。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就是要來聽真理,因為還有少分的塵沙無明,所以他還要再來求真法。同樣的道理,「三界」就是這樣有次第,有凡夫的「欲界」,有修行的境界。在凡夫的「欲界」之中,那就是在「六道」之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這些無不都是可「化生」。就像提婆達多,他就是化生到地獄去,捨此人身,生陷地獄,那就是到地獄去,同樣的道理。所以不論是什麼樣的生態,無不都是在娑婆世界所造作的一切,「三界」之內,都是在娑婆世界這樣修行,努力離欲、離色,脫離無色的這個境界,但這還是在「三界」中,梵天王還是一樣在「三界」中。
 
  釋迦佛、諸佛菩薩就是這樣在三界去來不息,包括六道四生。所以三界之中,六道四生,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亦師是父護教」,亦師亦父。他用著老師、導師的身分來增長我們的智慧,用慈父的身分來顧我們的慧命,保護我們、照顧我們,這就是諸佛菩薩。何況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亦是我們的導師,亦是我們的慈父,這樣保護著我們的慧命,這樣殷勤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應該要「傳承教法弘道」,佛陀為法募人了,在〈法師品〉中不斷讚歎《法華經》,不斷鼓勵人人要受持、書寫、講說、讀誦等等,〈法師品〉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所以我們應該清楚,佛法就是救世的良方,是黑暗中的明燈。二千多年了,釋迦佛這個明燈,應該燈燈相傳,為黑暗的人間照明,眾生的心地黑暗無明,我們應該為他們傳燈照亮,照亮眾生心地的無明黑暗,這要「燈燈相傳無盡」燈。
 
  應該我們有責任「繼師志承父願」。我們有這樣的因緣,有這樣的使命,利己,還要再利他人。其實,利他才是真正利己,入人群中去,看見人群的形形色色,不同的習氣、不同的煩惱、不同的苦難,很多,無明是來自黑暗的心地。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要傳承佛陀的心光智慧,我們要契佛心,了解佛陀的心懷,我們要用心,將佛法傳承下去。就像燈燈相傳無盡,這個法就是光明的,將光明的燈引入人人的心地,照亮人人,不要又在黑暗中在起無明,所以要「繼師志承父願」,要很用心去體會。
 
開師門之近跡,顯佛地之遠本,
靈山會聞法眾,悟得本覺性海,
法身常住無盡,化世益物無窮,
遠劫古往來今,極盡窮源無涯。
 
  「開」啟「師門之近跡」。釋迦牟尼佛離我們才二千多年而已,還可以考據。在尼泊爾那個地方,還有佛的出生地,還有佛離開皇城在外面落髮,換上了他那件粗衣,把莊嚴的服裝褪下來,那個地點還有佛陀修行的足跡,還很明顯;成道的地點、說法初轉法輪的地方,都還很明顯在人間遺留下來,我們應該還考據得到,不算遠。佛經一說就是塵點劫,那才是很久遠的時間。在我們現在,能去考據到的地點,算還近。所以我們開啟師門之近跡,佛陀走過的足跡,這個「跡」,跡佛的地點,我們還可以找得到。「顯佛地之遠本」。我們從佛陀他的生平,那個足跡,還找得到,但是佛陀的精神理念,那就很遠了。
 
  每天都在說,佛陀在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這就很遠了。要說起〈化城喻品〉,時間就又很長、很長。大通智勝佛是塵點劫以來,用墨點的,用塵沙來譬喻國土,國土的裡面,所有山河大地,化成為墨,又再點,每點一點,就成為一國度。每一個國度的一粒沙,算成一個時間,可見時間是多長、多久遠,這是佛的「遠本」。那個時候的十六王子,開始講《法華經》,我們若只找這一段,就已經很長、很遠了。一直到靈山會,佛陀今生此世開悟,說法四十多年,到「靈山會」講《法華經》,眾生聞法,應該是佛陀說法的末端了。所以我們應該要「悟得本覺性海」,在這個靈山會,我們應該要體悟了。佛陀已經在《法華經》裡面,用各種的因緣、各種的譬喻、各種的言教,無不都是要讓我們真心去體會到。
 
  所以我們的本覺性海,應該在我們人人的心地,靈山會應該還在我們的心裡;靈山會上的塔,塔中的多寶佛,應該已經會在我們內心裡了。這種本覺性海,我們應該要體會。所以「法身常住無盡」,我們人人的法身,永遠永遠都在;塵點劫無始以來,我們的法身都在,本覺性海。這個法身常住,人帶著道理來,我們到底是造什麼樣的因緣業力,這也是道理,就是帶這樣來的。所以,法身常住,我們的真如本性還是在。「法身常住無盡」,永遠永遠,生生世世。所以「化世益物無窮」。我們若能夠本性覺海現前,了解我們的法身常住無盡,我們若都了解了,這樣就能讓聽來的法,在我們的心裡,身體力行在我們的身體裡,能開口動舌,傳佛教法,身體力行,帶動眾生入人群,這就是「化世益物無窮」。只要我們發一念心,我們就能利益很多眾生。
 
  所以「遠劫古往今來」,從很遠、很遠的時間,佛陀是這樣清清楚楚,求佛法、度眾生,來成佛,這是佛。但是凡夫呢?我們也是遠劫,古往今來,同樣我們也是這樣來,但是,我們生生世世所造作的就是無明,複製再複製,雖然我們有因緣,但是我們還是半醒半迷,我們也是「遠劫古往今來」。佛陀是覺,我們是迷。所以我們「極盡窮源無涯」,慧命也是這樣,生生世世跟著來。我們慧命,這個智慧,本覺性海就是讓無明煩惱遮蓋住,這是我們在造作無明。我們這個時候應該覺醒了,回歸我們的本性覺海,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
 
窮盡往古來今,把握今時當下,
今人改往修來,立弘誓持經教,
無量菩薩弘經,化濁世為淨土。

 
  「窮盡往古來今」。我們要去回顧過去,佛陀如何教育我們,從塵點劫以來,長時間和我們的關係,我們相信還是不相信?佛陀不斷追求真理,累積覺悟的因緣;我們古往今來,就是不斷累積業力無明而來。現在若肯相信,了解了,就要「把握今時當下」,我們聽法,每一個時間都要把握,把握在聽法的那個時間。今時,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我們應該要常常有。所以「今人改往修來」,我們現在聽法,要趕緊改,有無明、有錯誤,要趕緊快改,改往修來。過去錯了,以後不要錯,從現在開始,以後不要再錯了。
 
  「立弘誓持經教」。佛陀既然開始在募人了,我們要接受佛法,把法傳下去,這就是佛陀的用心。所以我們要「立弘誓持經教」。「無量菩薩弘經」,現在再接下去,就會開始有很多菩薩就要弘經發願了,來弘揚這個經教。應該「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弘經,就是弘道。所以「化濁世為淨土」。雖然我們在堪忍的世界,苦難偏多,我們聽佛法之後,應該要發弘願,入人群,眾生在受苦難之時,我們要如何拔除他的苦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他在苦難中,化為快樂。看看非洲那些菩薩不就是這樣嗎?他們每次若是出去幫助人,就是這麼快樂,沒有車可坐,爬山,他們爬得很辛苦,看的人感覺很辛苦,但是他們快樂,這就是化濁世為淨土。所以我們要真實用心去體會,古遠劫前,佛陀求覺悟,生生世世來人間,求覺悟,就是要傳法給眾生。而我們也是生生世世來人間,我們總是在那迷中製造煩惱,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在娑婆,堪忍苦多,這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前面的文說,
 
經文:「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這是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所帶領著二萬位的菩薩眷屬,已經了解,他們從〈法師品〉開始,人人就已經將法入心,已經明知佛陀為法募人,好好來弘揚經教。所以大家在聽過〈見寶塔品〉和〈提婆達多品〉,他們更相信,更發大心,所以他已經在佛前發願了,「請佛陀安心,您若滅度了之後,我們大家會依教奉行」。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經文簡釋: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此解釋濁世法末時多惡人。去聖道時遙,善根之人轉為希少。
善根轉少:謂善根薄弱,以是故無遠大志願,得少為足,因起諸慢。
 
  未來濁惡世的人間,眾生已經慢慢善根就會轉少了,因為這個欲,陷阱處處,人很快就會受這個陷阱把我們誘惑去,墮落陷阱,在這個欲坑的裡面。所以這樣,善根就慢慢減少了,這就是解釋這個濁惡世,這個法末之時,人類多數都是惡念,貪、瞋、癡、慢、疑。不利自己,不利他人的事情,就已經很多,一直浮現出來,離開了聖道就越來越遠,背道而行。所以「善根之人轉為希少」,惡的愈來愈盛,善的愈來愈少,這是佛陀的時代,很擔心未來,我們的現在,這個五濁惡世。
 
  「善根轉少」,就是已經比較薄弱掉了,善心較薄弱了。「以是故」因為是這樣,「無遠大志願」。要叫他發大心、立大願,很難。「叫我響應你一下,隨喜功德,我做得到,叫我長久和你們一樣,這樣我做不到啦!」。所以善根薄弱掉了,沒有遠大的志願,這樣的人多,真正要發心立弘願的人,愈來就愈少了。這種得到法,聽法,得少為足,聽一點點就覺得:「有哦,我有聽啊,我有在聽經。」但是聽,就是這樣這麼蜻蜓點水,一沾到就說我有聽。沒有長時間去聽。昨天我聽到思賢說,他接到長春的菩薩傳的訊息。說,聽到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咳嗽,一位老菩薩就一直哭。她的女兒說:「你這樣一直哭哪有用!」她說:「我的師父,在講經,他咳嗽了,我很擔心,這麼遠啊!擔心。」女兒就跟她說:「你不要擔心,你多做一點,師父就是要你做,你認真多做。」她說:「哦!的確,環保,我要多做一點,師父講經就是要我們多做。」這就是表示他們有在聽哦!
 
  在這個地方,離那麼遠,她不只法聽進去,甚至連師父在呼吸,她都聽進去,何況咳嗽,這都是真的有心。這聽法是很用心,那個地方很冷,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們也是沒有停歇,尤其是我在咳嗽,感冒那幾天,那時候的氣候,我們臺灣就很冷了,何況在長春呢?所以,我們要知道要如何好好來接受法,不是蜻蜓點水,真的要用心來聽,所以不要這樣聽一點點,就開始起傲慢的心,得少為足,起慢心。不要哦!
 
經文簡釋:
「多增上慢,貪利供養」;間有增上能修行者,未得謂得,多於侮慢。貪著事物,利養供養。
 
  所以,「多增上慢」。所以,現在的人,聽一點點法,他就覺得已經很了不起了,就這樣增上慢就起了。「貪利供養」,現在出家,我們才要好好警覺,防非止惡,要守戒,不要讓我們的心貪念起。貪念一起,只希望人來供養,稍微會講幾句,就讓人供養,這樣增上慢。出家,希望人來恭敬我們,人來供養我們,這是不對的。出家,我們就是要修我們的心,才算是出家啊!若是我們的心修不好,凡夫家沒有出,要如何入清淨的家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這當中都是「有增上能修行者」,這當中若是有修行的人,「未得謂得」,明明還沒有得,心就是這樣還一團的迷茫,只是聽一點點經,就認為:我都清楚了,我都了解了。「未得謂得,多於侮慢」,這真的是我們都是這樣,自己以為很了不起,沒有把人沒有看在眼裡,自己很貢高,很驕傲,這是很可怕哦!所以我們要時時警覺自己的心。
 
  「貪著事物,利養供養」,這種利,利的供養,或者是讓人行來供養我們,就不要,我們自己能夠做的事,自己要做,當然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菩薩、居士來當福田志工,來幫忙,我們要常常感恩他們。感恩,環境能夠這麼美,除了我們自己要很努力,外面的菩薩也來幫我們出坡,也來幫我們清理打掃。他們在種福田,我們要修行,自己也要造作,自己若沒有造作,他們怎麼有福田可耕呢?我們沒有福田僧,他們只是來為我們打掃,哪有什麼福田呢?我們要承受人來幫助我們,我們就要有修行。所以不要驕傲,想要讓人利的供養,讓人行的供養,我們自己沒有修行,怎麼讓人行和利的供養呢?所以,我們要好好自我覺醒。
 
又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故不惟善根減少,並增長不善根,去解脫之大道乃愈益遙遠。
 
  「又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這種講一點點法,就貪這個緣,這叫「攀緣」,攀緣人來得利的供養,這也不要。「故不惟善根減少」,並且是「增長不善根」。我們若只是這樣在貪,我們不善的根就又增加起來。生活是這麼的簡單,大家生活是團體的生活,好幾個人一間寮房,好幾個人共住一間寮房,一張床,連你的床鋪也放在床底下(指將臥具放在床櫃內)。旁邊就是一個書櫃,小小的,少欲,這應該知足了,看到這樣,我們的環境是這樣,比較那些難民一無所有,風霜雪凍,我們已經很滿足了。常常都說,我們要很滿足,不要「貪利養」,不要哦,我們修行者要真正做到。我們的環境,真正要很珍惜,珍惜這修行的叢林環境,就是要這樣,不要再貪更多,夠就好了,不要善根又減少了,我們要增長善根。《彌陀經》,你要唸佛,也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就是要增長善根,不要減少。
 
  所以,「並增長不善根」;就是不要減少善根,又「增長不善根」,善根不能減少,更加不能增加不善的根。增不善根,那是增長惡。「轉善為惡」,這絕對不要。我們若這樣,善根減少,又再增加不善根,那就是惡,貪念。若這樣,「去解脫之大道,乃愈益遙遠」就愈來愈遠,因為你背道而行,就愈來愈遠了。本來,塵點劫以前,就是無始以來,我們就已經有本性覺海,只因為我們累生累世在增加煩惱無明。現在很不容易能有這個因緣入佛門,我們要趕快把握當下,不要讓這個不善根再增長,若這樣,我們會愈遠離,這佛法會愈遠離。
 
經文簡釋:
「增不善根,遠離解脫」;因修行中而起惡業,反種生死不增善根;遠離清淨解脫之法。
 
善根少:眾生濁。
增上慢:見濁。
貪利養:煩惱濁。
增不善:命濁。
遠離解脫:劫濁。
 
  所以,「增不善根遠離解脫」。就是因為「修行中而起惡業」,在這修行中的過程,起心動念,道心退失,又再起心動念,這惡業造作,就是「反種生死,不增善根」,這已經反過來,我們又再種一些生死牽纏,不斷在纏緣,纏住的緣,愈纏會愈多。所以,「遠離清淨解脫之法」。我們一直在這「六道、四生」的裡面,這種生死輪迴,不得解脫,愈來愈多,我們要很謹慎,不要再增加不善根,遠離清淨解脫之法,千萬就不要哦!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善根少」,那就是「眾生濁」。我們有「五濁」,「五濁」就是因現在的眾生就是善根少,缺了善根,所以就造作「五欲」等等,墮落「五欲」的陷阱,所以這叫做「眾生濁」。「增上慢」,「五濁」的裡面還有「增上慢」,那就是「見濁」,我們的見解已經不清淨了,濁氣很重,自然就會增加我們的增上慢。我們的慢心,我們的驕慢,癡、慢、疑,這種慢心又再起來,這就是眾生濁氣重,見解不清淨,愈來愈濁。「貪利養」,這就是「煩惱濁」,我們貪利養,所以煩惱就愈來愈增長。
 
  「增不善根」就是「命濁」。在我們的生命中已經造作了很不乾淨,不斷再複製無明煩惱,在我們的生命中缺善增惡,這就是「命濁」。又再「遠離解脫」,遠離了解脫,這叫做「劫濁」,在這個時間,我們很不容易,長遠劫以來,今生此世遇到佛法,然我們一心動,所以我們就會善根轉少,增長惡念。那就是「善根少」、「增長慢」、「貪利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等等,就是在這個時間裡面,在這五濁惡世裡面,那就是「劫濁」了。就是這樣造作這麼多的「眾生濁」,眾生所造作的共業,都是起自「見濁」,起自人心的「煩惱濁」,就是生命中所造作的都是不善,所以構成了眾生共業。在這個時代、這個時間,變成了濁氣很重,這就是我們眾生。
 
世道交喪,異端競作,五濁之世,正信者少,邪見者多,惟以徇利以豐四肢,豈能存心而卻五欲?
 
  所以「世道交喪,異端競作」,在這樣的世代,已經這樣不斷不斷一直惡濁下去,所以這個五濁的世界,就是現在濁氣很重的時候。正信的人已經少了,邪見的人增長起來了,所以「惟以徇利以豐四肢」,全都「徇」著那利益的欲念,光一直在身體的享受,身體都不敢去造作,怕手變醜了,怕體態變醜,所以都只是要顧得美美的、嫩嫩。不會想我們的人生世間,身體就是要去造做,就不敢去造作,只是顧這個四肢,顧這個身體,不願意好好做,為人間去付出。因為這樣,「豈能存心而卻五欲?」存心全都是在「五欲」,沒有辦法離開「五欲」,這是我們的人心,都纏在眾生,人與人之間,見解之間,煩惱之間,在我們的生命中所造作的一切等等,這樣歸合起來。所以我們現在人世間,真的是濁氣很重,希望大家要很警覺,時時多用心哦!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7/02/1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