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二 2月 21, 2017 3:43 pm

20170221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地遠本三世過現益物,
法身常住化化無盡無窮,
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
聖者累劫求覺迷者沉欲。
 
  用心體會,佛陀來人間,同樣佛佛道同,全都要說過去過去長劫以前,一直生生世世,無不都是求真理妙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入人群、度眾生。這是覺者他過去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生生不息,同一心念,這就是求法證覺,目的就是入人群、度眾生。所以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間斷,三世過現益物,在過、現、未來,都是一樣,為了就是利益眾生、教化眾生,希望眾生覺佛所覺。佛陀體悟得到的道理,期待眾生也同等體會得到天地宇宙的真理。所以佛陀一直很肯定,肯定人人本具法身。真如本性,我們人人都本具,法身就是道理,道理人人本具。自古以來,道理就是一直存在。人人覺性存在,所以這種「法身常住」,在外展現的稱「道理」,在人本具的要說「真如」。我們人人的真如與外面的道理能夠會合起來,那就是真法身,就是成佛了。但是,我們人總是道理放在外面,我們的真如本性受造作無明遮蓋,所以我們沒辦法「覺」與「理」來會合,人人都有一本覺真如在,只是我們的覺,無法與外面的真理會合起來。
 
  佛陀就是為了這一件事,過去無數劫前,求法,就是不斷入人群,期待我們人人能夠體會、接受,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覺。講盡了外面所有的道理,就是要讓我們本覺真如與這個道理會合,目的就是這樣。因為這樣,所以「法身常住」,道理永遠存在,真如本性人人本具,無始無始就是這樣。所以,佛是生生不息來人間,「化化無盡無窮」。「六道,四生」,「六道」的「四生」無處不在,佛累生世來都是這樣,用心一大事。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那就是很久,要說多久呢?無盡頭,所以「無古」。「今」呢?到底什麼時間叫做現在?佛陀那時說的現在是我們現在要說的過去。過去二千多年了,所以無法去說「古」,或者是「今」。我們的未來,只要我們用心,好好將法接受,身體力行,將這個法留存人間。未來的人說我們的現在,也是「古」啊!不過我們現在就是叫做「現在」,留給未來的人說我們的現在就是叫做「過去」,過去叫做「古」。所以說起來,現在,我們說佛世是「古」;我們現在,未來的人說我們是已經過去了。
 
  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空劫,這個「劫」,是一小劫,大家知道了,人壽十歲,每過一百年加一歲,一直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又再(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下來,這到底有多久?二十個增減劫,才算一個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才稱為一大劫。但是,人間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是很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經過二十小劫,輪轉到達空劫;空劫還要再長時間。到達空劫之時,是因為完全成、住、壞、空,全都空掉了,這世間空無一物,都完全破壞掉了。空掉之後,再重新,地面上重新再開始。以前的人說「盤古開天地」,科學家也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地球上空無一物,這叫做「空劫」,要再經過很長久時間,其實那「空劫」,還是不是叫做「開始」,空劫以前,也同樣經過了成住壞空,空了之後的一段時間,慢慢形成過來,才又開始成、住、壞,又再到空。當然時間是拉得很長,在這個空劫之前,有壞劫,有成、住的劫,就有這樣成住壞空的時間,所以叫做「空劫前未為始」,也不是叫做開始,因為它前面也經歷過成、住、壞、空了。
 
  但是道理還是存在,因為道理存在,才有成、住、壞、空,空了之後,這天地物理,才開始東西、植物等等才慢慢出來,動物、人類就這樣出現,這也都是有道理存在。所以,道理不受成、住、壞、空所障礙,因為它無形無體相。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這個道理沒有始終,沒有開始,也沒中斷。人本具真如,不只是人,任何一項看得到的東西,都有它的本性存在。過去一段也一直這樣說。所以,我們只是人類的這個真如本覺,無法與真理會合。釋迦牟尼佛,他就是本覺會合真理,所以,這樣成佛了,就是因為他累劫累劫以來,保持著追求真理。
 
  所以「聖者累劫求覺」。聖者就是這樣,長久,無始開始,他就是一覺千悟,知道人生就是這樣迷茫,所以他累生世不斷求真理,他入人群去度眾生,因緣成熟了,就示成佛之相,讓我們大家能知道天地萬物真理。這就是佛陀來人間,不厭其煩為眾生開示,期待眾生能悟入,將我們的真如與理還會合。教我們的方法,要行「六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的方法應天下眾生所需求,成為萬萬種,因為眾生沒有限度,複製無明,造作苦難,所以,苦難、煩惱。這煩惱中,有它的真理存在,佛陀要我們入人群煩惱中去體會煩惱的源頭,真理是如何發生起來,動一念心,要讓我們去體會,覺悟也是來自一念心。
 
  所以,「聖者累劫求覺,迷者沉欲」。迷者就是一直沈淪在欲,欲念,一念無明起,由貪開始,瞋、癡、慢、疑,不斷複製無明,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佛陀在今生,就是現在,現在佛陀他的法身慧命還是活在人間,因為我們現在所在用的,是釋迦牟尼佛重新為我們說法。釋迦牟尼佛之前,其實眾生無法去體會真如要去會真理,無人能夠了解。釋迦佛來人間重新為我們說法,所以他從應機逗教,入人群開始,讓我們慢慢了解千經萬論,有前覺、後覺的人,但是不是徹底的覺悟。「知道了,知道了,我將佛陀所說的法,了解了,我就將他筆記下來。」筆記下來會說,但是真正的真理,還未真正透徹,我們的真如與這個理,還未契合起來,所以我們現在的「知」,與佛陀的「覺」是不同的!
 
*此等道力未充足,難堪惡世,發願他方異土,弘宣教法,懼堪忍難調伏眾生弊惡,損壞性德造作累積惡業之人,懷增上慢者未得謂得。
 
  佛陀他的道力,是生生世世在人群中鍛鍊出來,是很精的器具,是經過火爐鍊出來的,我們是不是能堪得起,經過火爐鍛鍊,一回再一回,火爐鍛鍊,還要再錘錘打打,才有辦法成就出精純的器具。佛陀已經面對生生世世的困難,克服過來了,他不改其志,沒改變他的志願,而我們人間眾生是不是有辦法呢?在這個人間眾生,「此等道道力未充足」。我們在這人間裡,聽法就聽法,但是我們還沒下定這麼堅決的心,發心容易,恆心難,久來都會感覺:還是我啦!還是我所愛的,還是回歸自我本位。在這凡夫俗子的念頭,無法脫俗,這就是我們的道力未充足,還是以我為本位,放下了小我,在大我中而生存,這很少啊!所以多數都是「道力未充足」。因為這樣,「難堪惡世」,發願他方異土。前面我們已經看到這樣的經文了,很多人已經得佛授記過了,看到二萬菩薩在佛的面前發願了。在佛陀僧團中已得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八千學無學人已經得佛授記,他們願意來佛的面前說:「佛啊,我們也願意受持此經,但是弘揚這經典,我不敢在這個世界,我想要去他方異土,去教育那些眾生。」
 
  有啊!它方異土,我們在科學中,仰望天空,天空有行星會繞著太陽轉,地球也是空中的一顆星,這顆星它繞著太陽自轉公轉,公轉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作為一年,這是地球公轉。其實,比地球更近,離太陽近的,還有水星,它公轉一圈,是我們地球的八十八天;我們轉一圈是三百六十五天。意思說水星一年才八十八天而已,在我們地球是二個多月,還不到三個月。這是在他方世界。而在金星呢?他轉一圈,才只有二百二十五天,也還不到地球的一年。所以那也是他方世界。地球的後面有火星,火星他公轉一圈,是我們地球的六百八十七天,那就是一年多,還沒到兩年。若是土星,那就是有一萬零七百五十三天,就是二十九年多,距離就離很遠了。還有天王星,他公轉一圈,地球就八十四年了。若是海王星公轉一圈,就是地球的一百六十五年。所以我們地球的一百六十五年,海王星才一年,它就是這樣離太陽比較遠,公轉一圈就已經是地球的一百六十五年,這是他方世界。
 
  科學證明有他方異土,但是大家發願要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到底是不是有生物呢?他們現在是空劫嗎?或是成、住?我們還不是很清楚。科學很發達,能夠去到火星、金星,能去到月球上,但是,只是覺得那地方一片如沙漠,好像有山,好像有溪谷的痕跡,但是還沒看到生物,到底落地的地方,是不是有人群的地方呢?在我們地球上,也有很多一大片都是沙漠,著陸點一望無際的沙漠,說不定是因沒有落在他們有生物、有植物的點也說不定啊!這我們都不知道,唯有佛才會知道,佛陀他向大家說:除了這個世界以外,還中它方世界。這些弟子認為有他它方世界。
 
  但是這個娑婆世界,大家有經過,知道這個世界苦難偏多,眾生剛強。大家只是知道這個娑婆世界是這樣,他們不知道,雖然佛陀說有他方世界,他方世界的眾生,是不是也很剛強呢?八十八天一年的水星,若是有眾生,是不是比我們更剛強?我們也不知道啊!但是這些人,只是看到此土眾生剛強難調伏,他們畏懼,他們害怕,所以他們雖願意發願,但是不願意在這個地方,他們要去他方。不知道在這裡是還不錯。只是去想:我換一個地方,應該比這裡更好。不見得哦!佛陀在人間說法,佛法在人間,我們安分守己,為這個人間剛強迷茫的眾生,我們要好好發願,為這個範圍,為這個環境認真,來解除這個環境中的苦難人,我們應該要發願這樣來付出。所以這些人的道力還沒有充足,難堪忍這個惡世,所以他們也願意發願,不過要去他方,去他方去弘宣教法。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理想,我在這裡工作,我要去其他地方工作,換一個地方,可能我會更進步。也不見得啊!同樣的道理,所以大家懼怕,就是「懼堪忍難調伏眾生弊惡」。這個世間眾生的弊惡是什麼呢?那就是「損壞性德」,德性、道德等等都完全損壞掉了。這如我們現在人間,很多人倫理道德觀念都損壞掉了,所以這些人很怕,不敢在這個地方去弘揚佛陀的教法,因為這個地方的人「造作累積惡業」,所以要教化很難。這些人,他們就是懷著增上慢,「增上慢者未得謂得」,很剛強,你要和他講道理,沒有那麼容易,所以,這些人都是「未得謂得」。這是前面的文,讓大家更清楚一點,要了解為什麼他們要去他方世界。有啊,有他方世界,但是未知數。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他們發願要去其他的國土,也不只這五百位,「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這八千人有學無學。「無學」,就是該學的他們全都差不多聽過,也學過了,這叫做「無學」。「有學」呢?現在才開始初入佛門,開始要追求,但是發大心還沒有真功夫,這叫做「有學」。「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他這樣說:「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也跟著前面的人這樣說,他們也不敢在這個娑婆世界,他們也願意到其他的世界去,去弘宣佛陀《妙法華經》。接下來的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經文簡釋: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病弊處多,且又頑惡。
*弊:腐壞也。
*惡:指貪、瞋、癡、慢、邪見濁等。
*弊惡:謂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
*性德: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在這個娑婆世界真的很堪忍,這些人很惡劣。所以「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這個世間就是有這麼多毛病,因這些弊惡,所以為什麼我不敢在這裡?因為這個娑婆世界中的人,那麼多都是很惡劣,弊病很多,很多,壞的習氣很多,很不好的心性,所以很頑劣,很惡,我不敢在這裡。弊就是腐壞,惡就是貪、瞋、癡、慢、疑,還有邪見等等,這個濁氣很重。所以這種弊惡就是說「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也很多。將好的東西會消滅掉,壞的東西來消滅好的東西,好的人被惡的人消滅掉,這就是他們所害怕的。
 
  有修行的人是在培養我們的德行,但是弊惡的人不只是不願意修德,反過來毀等等,像這樣的人叫做弊惡。「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其實植物同樣也有啊,能夠當藥,療治人的病;有的植物是,你若碰到就傷你的身體,什麼咬人貓、咬人狗,你若摸到它,你的身體就過敏,就會腫起來,有這種植物;甚至吃到它就中毒了,很快就是沒命了,也很多。所以,毒藥也是從植物提煉出來。所以講起來,人有善惡,其實大地這些東西都有利和弊。所以「迷悟之性能也」,全都有。
 
經文簡釋:
「懷增上慢」;稍能增上,便慢他人。
*懷懷增上:釋尊將說法華時,懷增上慢之心者有五千人,言我等已證妙果,何要聞法華,各離座而去。
 
  所以「懷增上慢,稍能增上,便慢他人」,一點點知道,他就以為他懂很多了,這就是「慢他人」,向大家炫耀,自己很自大,看不起別人這種的人。所以,「懷增上慢」,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的時代就有了,懷增上慢的人這個心態,連佛陀講說《法華經》,他們也有五千人作禮而退。為什麼這五千人作禮而退呢?他們認為佛陀要說的差不多我應該都知道了。一直在讚歎這個法的微妙甚深,讚歎佛的覺性徹悟,這些事情我都差不多知道了。這五千人就是這樣的「增上慢」,以為我的智慧和佛也差不多啊,佛知道的,我也差不多知道了。所以,「言我等已證妙果」,以為自己都有證有悟,「何要聞法華」呢?差不多要講的我都知道了,我為什麼還要留下來聽?所以「各離座而去」。就這樣各各就離座去了。
 
*《法華經‧方便品》: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所以《法華經‧方便品》就這樣說,〈方便品〉中「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這五千人就是這樣,在經文中這樣描述過。「此輩」,這些人「罪根深重」。就是因為有障礙,要不然佛才要開始說妙法,他們就自障礙,這樣離開了,這就是有障礙。什麼障礙呢?就是貪、瞋、癡、慢、疑來障礙他們。所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在經文中這樣說,「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因為這樣的障礙,所以損失就很大了。是他們個人的損失,對佛一點都沒有關係。聽者自覺,不聽者自迷,這和佛是一點關連都沒有,不過佛陀還是安然自在,「退亦佳矣」。世尊並沒有阻止,要退就讓他退,靜靜地讓他退去,「退亦佳矣」,能夠這樣退了也很好,才不用聽了之後又造作一些邪知邪見,去講說一些不實,偏差毫釐,失於千里的導向。他就是感覺:好,不想聽的人離開也好,所以說「退亦佳矣」。前面在〈方便品〉中有這樣。
 
經文簡釋:
「功德淺薄」;如其功德淺薄,功能善因德行,皆悉淺薄。
功德淺薄:縱有少善,皆是有漏,非稱性之因。
 
  所以這些人都是功德淺薄。這個「功德淺薄,功能善因德行」等等,「皆悉淺薄」都很淺。修行,下功夫,沒有什麼心要下功夫,也不願意要去利益他人,這樣的人功德都很淺薄,所以善因德行都不夠。善因那就是願意行菩薩道利益人群,這樣的因,種子全都沒有,很少,所以這樣退,離開了。這樣的就是功德淺薄,功德也沒有造到,所以很淺薄。所以「縱有少善,皆是有漏」。做一點點善事,或者是修一點行,也是以為他已經做很多了。這種有求付出,付出有所求的代價,這都叫做「有漏」。要付出無所求,這是我們常常講的。「非稱性之因」,不是我們真如本性,透徹了解道理的人去做的事情,不是。
 
經文簡釋:
「瞋濁諂曲」;瞋怒昏濁,諂佞迂曲。瞋含貪癡,渾濁慧性。
*諂曲:即巧言令色,阿附苟合之類。
 
  所以,「瞋濁諂曲」。這些人就是瞋來污濁了,就有煩惱,就生無明。瞋就是叫做無明;無明就是叫做濁氣,這種濁氣就是從瞋開始,這種諂曲,「瞋怒昏濁,諂佞迂曲」,這種對人不是直心。我們常常說直心是道場,心寬念純,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但是他不是,就是被無明覆蓋,對人彎彎曲曲(拐彎抹角),都是有所求的心態。所以這個瞋含著貪癡,因為有了貪、癡,所以他會發怒;因為這樣,就會渾濁了慧性。我們的真如本性,那就是平等慧。這慧是秉慧導慈,有了慧我們才懂得發出慈悲心,所以,因為瞋、貪、癡,渾濁了我們的慧性,將它遮蓋了,就是無明遮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因為這樣,所以諂曲。諂曲就是巧言令色,講話講得很好,說法也是講得很好,但是德性、行為,是不是有做到,還是沒有呢?或者是巧言令色,討好別人,只是這樣而已呢?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
 
經文簡釋:
「心不實故」;為此土弊惡之人,有如是過患多。所以發誓求化他方。
 
*心不實:口有心無為不實。具此諸惡,偽詐無信,故云心不實故。以不實故,難以語道,故誓於他方異土,廣說此經。
 
  所以,「心不實故」,我們的心就沒有實。所以我們「為此土弊惡人,有如是過患多」,有這麼多過患,很多,所以不敢在這裡,就發願到他方去。這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人,意志很軟弱,哪怕是修行者意志也是很軟弱。「有如是過患多」,所以要求發誓到他方去。怕,怕就是沒有勇猛精進。佛陀勇猛精進為人間不斷付出,所以修行要真實心才能夠成佛。誠正信實,我們若心不實,只是口,有口無心,這就是不實,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所以「具此諸惡」,這些都是惡,我們雖然在講法,有時候有口無心,這也是無法踏實成佛,所以我們要誠正信實,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要勇猛精進。但是我們若欠缺誠正信實,這樣就是諸惡。「偽詐無信」,就是不實,他就無信。所以「心不實故」,因為心還沒有很踏實,還不敢面向這個人間。雖然人間濁世,眾生垢重,但是修行也還不敢很踏實勇猛精進,這世間要如何有法可傳呢?
 
  所以「以不實故,難以語道」,因為我們自己的心也很不實,所以要講真實話,講法其實也很難。所以,「故誓於他方異土,廣說此經」。我們要講真實法,對方也不一定會接受,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真實的心,接受佛陀的教法,要身體力行,忍苦耐勞,也很困難。所以因為這樣,佛陀因法募人就是在這裡。
 
*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已受佛記,然仍貪著安逸,怖畏生死,託淨邦,遠離穢土。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猶有分別法執。由是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荷擔如來之慧命,確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此。
 
  所以前面的文,那就是「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已受佛記,然仍然貪著安逸」。同樣有貪,在這個世間裡,悠哉悠哉,苦難的人任由他們去苦,跟我也沒關係,還是同樣「貪著安逸」。所以「怖畏生死」,就是「託淨邦」,還是希望到其他比較輕鬆的地方去,同樣的,要脫離這個穢土,「這裡很忙,我還是去比較閒的地方,同樣是修行。」這就是這樣啊!所以,「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還是求安逸。所以「猶有分別法執」,這就是還有法執。我們修行還不夠,所以「由是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荷擔如來之慧命,確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此」。不是發小心的人有辦法可承擔,一定要發大心、立大願,勇猛精進才有辦法承擔,要不然,真的是承擔不起。
 
  各位,人生苦短啊!到底我們在人間得到佛法,佛陀為眾生用心良苦,他也了解這個世間「弊惡」的眾生是這麼的多,在這個世界裡,在修行的人也沒有很大的決心,也沒有很大的勇氣,所以佛陀於〈法師品〉一直就是要募人、求人來接法,知道要接受這個法是這麼不容易。眾生雖然剛強,其實,修行者要把他調伏到真的法執、人我執全都將它去除,實在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們既然學佛了,是不是要徹底發大心;但是要發大心,也就要多了解,時時多用心啊!
 
***************************************************************
 
【註一】
*《法華經大成》弊惡者。謂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也。懷增上者。未得謂得。
*性德: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二 2月 21, 2017 3:45 pm

[2017年02月21日 上午 5:22] 農曆正月廿五,(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六五)


1. 釋譯經文:【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2. ★上人偈文(一):「佛地遠本三世過現益物,法身常住化化無盡無窮,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聖者累劫求覺迷者沉欲。」


3. 「佛地遠本,三世過現益物」:用心體會,佛陀來人間,同樣佛佛道同,全都要說過去長劫之前,一直生生世世無不都是「求真理妙法」,最重要就是要入人群、度眾生。覺者,過去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生生不息,同一個心念,這就是求法證覺,目的就是「入人群、度眾生」。


4. 「三世過現益物」:所以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間斷,在過、現、未來,都是一樣,為了就是利益眾生、教化眾生,希望眾生覺佛所覺。佛陀期待眾生也同等能夠體會得到天地宇宙的真理。


5. 「法身常住,化化無盡無窮」:佛陀一直很肯定「人人本具法身」,真如本性,人人本具,法身就是道理,道理人人本具。自古以來,一直道理存在,人人覺性存在,「法身常住」。在外說道理,在人要說真如。人人的真如,外面的道理能會合起來,那就是真法身,那就是成佛了。可惜我們人總是道理放在外面,我們真如本性,受造作的無明遮蓋,所以我們沒辦法「覺」與「理」來會合,人人都有一個本覺真如在,只是我們的覺沒辦法與外面的真理這樣會合起來。


6. 「法身常住」:佛陀為這項事情,過去無數劫前,求法,不斷入人群,期待人人能體會、接受,人人本具真如本覺。講盡外面所有的道理,就是要讓我們的本覺真如與道理這樣會合,目的就是這樣。道理永遠存在,真如本性人人本具,無始無始就是這樣。


7. 「化化無盡無窮」,佛是生生不息來人間,「六度」,「四生」,「六道」的「四生」無處不在,累生世來都是這樣,用心一大事。


8. 「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要說多久呢?無盡頭,「無古」。「今」呢?到底什麼時間叫做現在?佛陀那時候的現在是我們現在要說的過去。過去二千五百多年了,所以沒辦法去說「古」或者是「今」。我們的未來,只要我們用心,好好將法接受,身體力行,將這個法留存人間。未來的人說我們的現在,也是「古」,不過我們現在就是叫做現在,留給未來的人說我們的現在就是叫做過去,過去叫做「古」。所以說起來,我們說佛世是「古」;我們現在,未來的人說我們是已經過去了。


9. 「空劫」:「劫」是一小劫,大家知道,人壽十歲一直到八萬四千歲,又再減回來,底有多久?二十個增減劫,才算是一個中劫。二十個塵點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才稱為一大劫。但是人間,「成、住、壞、空」,是很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經過二十劫,輪轉到達空劫;空劫還要再長時間。到了空劫時,是因為完全「成、住、壞、空」全都空掉,世間空無一物,都完全破壞掉。再重新,地面上重新再開始。


10. 「盤古開天地」:科學家也說,在很早之前,地球上空無一物,這叫做「空劫」,再過很長久的時間。「空劫」,還是不是叫做開始,空劫之前,也有經過「成、住、壞、空」,空了後的一段時間,慢慢形成過來,才再開始「成、住、壞」,又再空。當然時間是拉得很長,在空劫之前,有壞劫,有成的劫,壞、空,就有這樣成、住、壞、空的時間,所以叫做「空劫前未為始」,也不是叫做開始,因為它前面也經歷過了「成、住、壞、空」過了。


11. 「道理不受成、住、壞、空所障礙,因為它無形無體相 」:道理還是存在,因為道理存在,才有成、住、壞、空,天地物理,才開始東西、植物等等都慢慢起來,動物、人類就這樣,這也是都是道理存在。道理不受成、住、壞、空所障礙,因為它無形無體相。這個道理沒有始終,沒開始也沒中斷。


12. 人人本具真如,不只是人,任何一項看得到東西,都是有它的本性存在。只是人類的這個真如本覺,沒辦法去和真理會合。釋迦牟尼佛,就是本覺會合真理,所以成佛了。因為他累劫累劫以來,保持著追求真理。


13. 「聖者累劫求覺」:聖者,長久無始開始,就是一覺千悟,知道人生就是這樣迷茫,所以他不斷真理累生世,入人群,度眾生,因緣成熟,就表成佛,示「成佛之相」,讓我們大家可以知道天地萬物真理。佛陀來人間不厭其煩,為眾生開示,期待眾生能悟入,將我們的真如與理還會合;教我們方法,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的方法,應天下眾生所需求。


14. 「六度萬行」:六種方法,應天下眾生所需求,成為萬萬種,因為眾生沒有限度,複製無明,造作苦難,這煩惱中,有它的真理存在。佛陀要我們入人群煩惱中,去體會煩惱的來源,真理是如何發生起來,動一念心,讓我們體會,覺悟也是來自一念心。


15. 「聖者累劫求覺,迷者沉欲」:迷者一直沉淪在慾念,一念無明起,由貪開始,瞋、癡、慢、疑,不斷複製無明,要很用心體會。


16. 「知與覺,不同」:佛陀在今生,就是現在佛陀還是他的法身慧命活在人間,因為我們現在所在用的,是釋迦牟尼佛重新為我們說法。釋迦牟尼佛之前,其實眾生無法去體會真如要去會真理,無人能夠了解。釋迦佛來人間重新為我們說法,所以他從應機投教,入人群,為我們開示,讓我們慢慢了解,千經萬論,有前覺、後覺的人,但不是徹底的覺悟。「知道、知道,我將佛陀所說的法,了解,我就將它筆記下來。」筆記下來會說,但是真正的真理還未真正透徹,我們的真如還未與這個理會合,還未契合起來,所以我們現在的「知」,與佛陀的「覺」是不同!


17. 「佛陀的道力足夠,堪得起鍛煉」:佛陀的道力,是這樣生生世世人群中鍛鍊出來,就是很精的器具,是經過火爐煉出來的!我們是不是能堪得經過火爐鍛煉,一回再一回,火爐鍛煉,還要錘錘打打才有辦法成就精純的器具。佛陀已經面向著生生世世的困難克服過,不改其志,沒有改變他的志願,人間眾生是不是有辦法呢?


18. ★『此等道力未充足,難堪惡世,發願他方異土,弘宣教法,懼堪忍難調伏眾生弊惡,損壞性德造作累積惡業之人,懷增上慢者未得謂得。』


(1)「此等道力未充足」:我們在這個人間裡,聽法就聽法,但我們還沒有下定堅決的心,「發心容易,恆心難」!久來都會感覺:還是我!還是我所愛的,還是回歸自我本位。在這個凡夫俗子的念頭,無法脫俗,這就是我們的道力未充足,還是以我為本位,無法放下了「小我」,在「大我」中而生存,很少啊!


(2)「難堪忍惡世,發願他方異土」。多數都是「道力未充足」,很多人已經得佛授記,看到二萬菩薩在佛的面前發願,在佛陀僧團中已得佛授記的,這二千、八千,已經得佛授記,他們願意來佛的面前說:「佛啊!我們也願意來受持此經,但是弘揚這個經典,我不敢在這個世界,我想要去他方異土,去教育那些眾生。」


(3)「他方異土」:我們在科學裡面,仰望天空,天空有恆星,隨著太陽在轉,地球也是空中的一顆星,是繞著太陽自轉公轉,這就是他方世界。


(4)他方世界:(備註: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公轉」與「自轉」周期)
水星一年等於地球88日,一天等於地球58.6日。
金星一年等於地球225日,一天等於地球243日。
地球:一年有365.25天,一天有24小時。
火星一年等於地球687日,一天等於地球24.6小時。
木星一年等於地球11.86年,一天等於地球9.92小時。
土星:一年等於地球29.46年,一天等於地球10.67小時。
天王星一年等於地球84.07年,一天等於地球17.25小時。
海王星一年等於地球164.8年,一天等於地球16小時。
冥王星一年等於地球248.53年,一天等於地球6.4日。


(5)科學證明有「他方異土」,但是大家發願要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到底是不是有生物嗎?他們現在是空劫嗎?或者是成、住?現在我們還沒有很清楚。科學很發達,能夠去到火星,能夠去到金星,能夠去到月亮上,但只是有感覺那個地方一片像是沙漠,好像是有山,像是有溪谷的痕跡過,但還沒有看到生物,到底陸地是不是有人群的地方呢?我們的地球上面也有很多,一大片都是沙漠 ,落地點一望無際的沙漠,說不定沒有落在他們那個有世界,有生物、有植物,說不定!這都我們不知道,唯有佛才會知道,佛陀他有向大家說:「除了這個世界以外,還有他方世界!」


(6)「發願他方異土,弘宣教法」:這些弟子認為有他方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大家有經過,知道這個世界是苦難偏多,眾生剛強。大家只是知道這個世界是這樣,他們不知道,雖然佛陀說有他方世界,他方世界的眾生,是不是也很剛強呢?八十八天一年的水星,即使是有眾生,是不是比我們更剛強?我們也不知道啊!但是這些人,只是看到此土眾生剛強難調伏,他們畏懼,害怕,所以他們願意發願,但是不願意在這個地方,他們要去他方,不知道在這裡是還不錯,但是去想:我換一個地方,應該是比這裡更好。不見得喔!


(7)「安分守己」:佛陀在人間說法,我們安分守己,為這個人間剛強迷茫的眾生,好好發願,為這個範圍,為這個環境認真,解除這個環境中的苦難人,應該要發願這樣來付出。


(8)「懼堪忍,難調伏眾生弊惡,」:這些人,道力還未充足,難堪忍,這個惡世,他們也願意發願要去他方弘宣教法。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理想,我在這裡工作,要去換一個其他地方,可能我會更加進步,也不見得。


(9)「損壞性德,造作累積惡業之人」:大家懼怕,堪忍難調伏眾生的弊惡。這個世間的弊惡是什麼呢?就是損壞性德,德性,道德等等都完全損壞掉。這是現在人間,很多人失掉了倫理,道德觀念都損壞掉,所以這些人不敢在這裡弘揚佛陀的教法,因為這個地方的人造作累積惡業,所以要教化很難。


(10)「懷增上慢者,未得謂得」:這些人就是懷著增上慢,「未得謂得」,很剛強,你要和他講道理沒有那麼容易。這些人都是「未得謂得」。讓大家更加清楚一點,要了解為什麼他們要去他方世界。他方世界,但是未知數。


19. ★複習經文:【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發願要去其他的國土,也不只這五百位,還有「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這八千人,有學無學,「無學」就是該學的他們全都差不多都聽過,也學過,這叫做無學。「有學」:現在才開始初入佛門,開始追求,但是他發大心,但還沒有真功夫,這叫做有學。跟著前面的人這樣講,他們也不敢在這個娑婆世界,也願意到其他的世界去,去弘宣佛陀這《妙法華經》。


20. ★釋譯經文:【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21.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病弊處多,且又頑惡。弊:腐壞也。惡:指貪、瞋、癡、慢、邪見濁等。


娑婆世界真的很堪忍,這些人很惡劣,世間就是有這麼多毛病,壞的習氣很多,很不好的心性,很頑劣,很惡,就是貪、瞋、癡、慢、疑,還有邪見等等,濁氣很重。這些弊惡,所以不敢在這裡。


22. 『弊惡』:謂損壞性德,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造積惡業之人。


有修行的人是在培養德行,但是弊惡的人不只是不願意修德,反過來譭謗等等,像這樣的人叫做弊惡。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其實植物也同樣也有啊。能夠當藥療治人的病,有的植物是你若碰到就傷你的身體,什麼咬人貓、咬人狗,如果摸到,身體就過敏腫起來,甚至吃到就中毒,很快就沒有命,毒藥也是從植物提煉出來。講起來,人有善惡,其實大地這些東西都有利和弊。「迷悟之性能也」:全都有,造積惡業的人也很多,將好的東西會消滅掉,壞的東西來消滅好的東西,好的人被惡的人消滅掉,這就是他們所害怕的。


23. 【懷增上慢】:稍能增上,便慢他人。懷懷增上:釋尊將說法華時,懷增上慢之心者有五千人,言我等已證妙果,何要聞法華,各離座而去。


一點點知道,就會以為他懂很多了,這就是「慢他人」,和大家炫耀,自己很自大,看不起別人這種的人。


「懷增上慢」: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的時代就有。懷增上慢的人的心態,連佛陀講說《法華經》,也有五千人作禮而退。認為佛陀要說的差不多我應該都知道了。一直在讚歎法的微妙甚深,讚歎佛的覺性徹悟,這些事情我差不多都知道了。這五千人就是這樣的「增上慢」。


「言我等已證妙果」:以為我的智慧和佛也差不多啊,佛知道的,我也差不多知道。所以「言我等已證妙果」,以為自己有證有悟,何要聞《法華經》呢?差不多要講的我都知道,為什麼還要留下來聽。所以就這樣各各離座。


24. 『法華經《方便品》: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這些人罪根深重。因為有障礙,要不然佛才開始要說妙法,他們就這樣自障礙離開,這就是有障礙。就是貪、瞋、癡、慢、疑來障礙他們。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因為這樣的障礙,損失就很大了。是他們個人的損失,對佛一點都沒有關係。聽者自覺,不聽者自迷,這和佛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佛陀還是安然自在:「「退亦佳矣」。


「退亦佳矣」:世尊並沒有阻止,要退就讓他退,靜靜地讓他退去, 能夠這樣退了也很好,才不用聽了之後又造作一些邪知邪見,去講說一些不實、偏差,失於千里的道向。感覺不想聽的人離開也好。


25. 【功德淺薄】:如其功德淺薄,功能善因德行,皆悉淺薄。功德淺薄:縱有少善,皆是有漏,非稱性之因。


修行,不願意用心下功夫,且也不願意利益他人,這樣的人功德都很淺薄,善因德行都不夠。善因就是願意「行菩薩道,利益人群」,這樣的因,種子全都沒有,很少,就是淺薄。功德也沒有造到,很淺薄。「縱有少善,皆是有漏」, 做一點善事,或是修一點行,就以為已經做很多。這種有求付出,這都叫做「有漏」。「非稱性之因」,不是我們真如本性透徹了解道理,去做的事情,不是。


26. 【瞋濁諂曲】:瞋怒昏濁,諂佞迂曲。瞋含貪癡,渾濁慧性。諂曲:即巧言令色,阿附苟合之類。


這些人就是瞋來污濁煩惱,有煩惱,就是無明。瞋叫做無明;無明叫做濁氣 ,濁氣就是從瞋開始的。對人不是直心。


「直心是道場,心寬念純」: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但他不是,就是無明覆蓋,對人彎彎曲曲,都是有所求的心態。瞋含著貪、癡,有了貪、癡,所以會發怒。因為這樣就渾濁了慧性。


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平等慧」。慧是從慈悲,秉慧導慈,有了慧,我們才會發出慈悲的心。


「瞋、貪、癡」,混濁慧性,無明遮蓋真如本性。所以諂曲,巧言令色,講話講得很好,說法也是講得很好,但是德性、行為,是不是有做到呢?或者是巧言令色,討好別人,只是這樣而已。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


27. 【心不實故】:為此土弊惡之人,有如是過患多。所以發誓求化他方。心不實:口有心無為不實。


我們的心沒有實,所以「為此土弊惡的人,有如是過患多」,有這麼多過患,所以不敢在這裡,就發願到他方去。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人,意志也很軟弱,哪怕是修行者也是意志很軟弱。「有如是過患」:所以發誓到他方去。害怕,怕就是沒有勇猛精進。


「真實心,才能夠成佛」:佛陀勇猛精進,為人間不斷付出,所以修行要「真實心」才能夠成佛。誠正信實,我們若心不實,只是有口無心,這就是不實。要好好用心體會。


28. ★『具此諸惡,偽詐無信,故云心不實故。以不實故,難以語道,故誓於他方異土,廣說此經。』


「具此諸惡」:這些都是惡,雖然在講法,有時候有口無心,這也是無法踏實成佛,我們要誠正信實。『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要勇猛精進。我們若欠缺這些,欠缺誠正信實,這樣就是諸惡, 「偽詐無信」, 不實就不信。


「心不實故」:心還沒有很踏實,還不敢面向人間。雖然人間濁世,眾生垢重,但是修行也還不敢很踏實勇猛精進,這世間要如何有可傳呢?


「以不實故,難以語道」:因為我們自己的心也很不實,要講真實話,講法其實也很難。所以,「故誓於他方異土,廣說此經」, 我們要講真實法,對方也不一定能接受。我們就是要這樣真實的心,接受佛陀的教法,要身體力行,忍苦耐勞也很困難。所以因為這樣,佛陀才是「因法募人」就是在這裡。


29. ★『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已受佛記,然仍貪著安逸,怖畏生死,託淨邦,遠離穢土。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猶有分別法執。由是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荷擔如來之慧命,確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此。』


同樣有貪,在這個世間裡,悠哉遊哉,苦難的人任由他們苦,跟我也沒關係,還是同樣「貪著安逸」,「怖畏生死」,就是「託淨邦」,還是希望到其他比較輕鬆的地方去,同樣的,要脫離這個淨土,「這裡很忙,我還是去比較輕鬆的地方,同樣是修行。」這就是這樣!


「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還是求安逸,「猶有分別法執。」這就是還有法執。我們修行還不夠。


「荷擔如來之慧命,確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此」:不是發小心的人有辦法能夠承擔,一定要「發大心、立大願」,不要怕,勇猛精進才有辦法承擔,要不然,真正是承擔不起。


30. 人生苦短,到底我們在人間得到佛法了,佛陀為眾生用心良苦,也了解這個世間「弊惡」的眾生是這麼的多,在這個世界裡,在修行的人也沒有很大的決心,也沒有很大的勇氣。佛陀以〈法師品〉後,就是要募人求人來接法,知道要接受這個法是這麼不容易。


眾生雖然剛強,其實,修行者要把他調伏到真正「法執、人我執」都將它去除,實在也很不容易。我們既是學佛,是不是要徹底發大心,但是要發大心,也都要多了解,時時多用心!


*****************
31.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佛陀用心「為法求人」,修行都知道總願的「四弘誓願」,對於其中「眾生無邊誓願度」總是時常起畏懼心,追求「他方世界」,體會是一種逃避心的習氣,自已就會憶起上人曾多次開示過的兩則對照例子,一個是「舍利弗尊者受天人考驗而曾失了大乘道心故事」,對應「富樓那彌陀羅尼子」的發心立願要去最惡劣地方去度眾生的勇猛精進故事。


上人期勉我們要「荷擔如來之慧命,確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此」, 一定要「發大心、立大願」,不要怕,勇猛精進才有辦法承擔。警惕這段「修行者要真正調伏到去除『法執、人我執』實在也很不容易!』。


思惟著「法身常住」,回到「法歸位」,若能了解「付出無所求」的真諦,應就沒有什麼畏懼可怕的了,先從淨化已心,對內誠正信實,對外慈悲喜捨開始落實。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三 3月 01, 2017 4:59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用心體會,佛陀來人間,同樣佛佛道同,全都要說過去過去長劫以前,一直生生世世,無不都是求真理妙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入人群、度眾生。這是覺者他過去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生生不息,同一心念,這就是求法證覺,目的就是入人群、度眾生。所以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間斷,三世過現益物,在過、現、未來,都是一樣,為了就是利益眾生、教化眾生,希望眾生覺佛所覺。佛陀體悟得到的道理,期待眾生也同等體會得到天地宇宙的真理。所以佛陀一直很肯定,肯定人人本具法身。
今天,上人再獎佛教的宇宙觀,時間、空間,沉迷與覺悟的認知與行動當然不同。我們學佛就是要覺佛所覺,就可以依教奉行,成佛。
 
太陽系行星
公轉時間
水星
0.24(88天)
金星
0.61(225天)
地球
1年
火星
1.88
木星
11.86
土星
29.46
天王星
84.01
海王星
164.8
 
在佛陀僧團中已得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八千學無學人已經得佛授記,他們願意來佛的面前說:「佛啊,我們也願意受持此經,但是弘揚這經典,我不敢在這個世界,我想要去他方異土,去教育那些眾生。」
上人為了解釋是不是有他方異土的存在,說明了太陽系的八大行星與地球公轉時間的不同,我做成上表,方便查詢。

 
只是去想:我換一個地方,應該比這裡更好。不見得哦!佛陀在人間說法,佛法在人間,我們安分守己,為這個人間剛強迷茫的眾生,我們要好好發願,為這個範圍,為這個環境認真,來解除這個環境中的苦難人,我們應該要發願這樣來付出。
有些阿羅漢,修行人認為或只是去想:「我換一個地方,應該比這裡更好。」上人開示:「不見得哦!」提醒我們要好好發願,為這個範圍,為這個環境認真,來解除這個環境中的苦難人,我們應該要發願這樣來付出。
 
 
 
 
佛地遠本三世過現益物,
法身常住化化無盡無窮,
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
聖者累劫求覺迷者沉欲。
 
  用心體會,佛陀來人間,同樣佛佛道同,全都要說過去過去長劫以前,一直生生世世,無不都是求真理妙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入人群、度眾生。這是覺者他過去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生生不息,同一心念,這就是求法證覺,目的就是入人群、度眾生。所以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間斷,三世過現益物,在過、現、未來,都是一樣,為了就是利益眾生、教化眾生,希望眾生覺佛所覺。佛陀體悟得到的道理,期待眾生也同等體會得到天地宇宙的真理。所以佛陀一直很肯定,肯定人人本具法身。真如本性,我們人人都本具,法身就是道理,道理人人本具。自古以來,道理就是一直存在。人人覺性存在,所以這種「法身常住」,在外展現的稱「道理」,在人本具的要說「真如」。我們人人的真如與外面的道理能夠會合起來,那就是真法身,就是成佛了。但是,我們人總是道理放在外面,我們的真如本性受造作無明遮蓋,所以我們沒辦法「覺」與「理」來會合,人人都有一本覺真如在,只是我們的覺,無法與外面的真理會合起來。
 
  佛陀就是為了這一件事,過去無數劫前,求法,就是不斷入人群,期待我們人人能夠體會、接受,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覺。講盡了外面所有的道理,就是要讓我們本覺真如與這個道理會合,目的就是這樣。因為這樣,所以「法身常住」,道理永遠存在,真如本性人人本具,無始無始就是這樣。所以,佛是生生不息來人間,「化化無盡無窮」。「六道,四生」,「六道」的「四生」無處不在,佛累生世來都是這樣,用心一大事。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那就是很久,要說多久呢?無盡頭,所以「無古」。「今」呢?到底什麼時間叫做現在?佛陀那時說的現在是我們現在要說的過去。過去二千多年了,所以無法去說「古」,或者是「今」。我們的未來,只要我們用心,好好將法接受,身體力行,將這個法留存人間。未來的人說我們的現在,也是「古」啊!不過我們現在就是叫做「現在」,留給未來的人說我們的現在就是叫做「過去」,過去叫做「古」。所以說起來,現在,我們說佛世是「古」;我們現在,未來的人說我們是已經過去了。
 
  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空劫,這個「劫」,是一小劫,大家知道了,人壽十歲,每過一百年加一歲,一直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又再(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下來,這到底有多久?二十個增減劫,才算一個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才稱為一大劫。但是,人間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是很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經過二十小劫,輪轉到達空劫;空劫還要再長時間。到達空劫之時,是因為完全成、住、壞、空,全都空掉了,這世間空無一物,都完全破壞掉了。空掉之後,再重新,地面上重新再開始。以前的人說「盤古開天地」,科學家也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地球上空無一物,這叫做「空劫」,要再經過很長久時間,其實那「空劫」,還是不是叫做「開始」,空劫以前,也同樣經過了成住壞空,空了之後的一段時間,慢慢形成過來,才又開始成、住、壞,又再到空。當然時間是拉得很長,在這個空劫之前,有壞劫,有成、住的劫,就有這樣成住壞空的時間,所以叫做「空劫前未為始」,也不是叫做開始,因為它前面也經歷過成、住、壞、空了。
 
  但是道理還是存在,因為道理存在,才有成、住、壞、空,空了之後,這天地物理,才開始東西、植物等等才慢慢出來,動物、人類就這樣出現,這也都是有道理存在。所以,道理不受成、住、壞、空所障礙,因為它無形無體相。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這個道理沒有始終,沒有開始,也沒中斷。人本具真如,不只是人,任何一項看得到的東西,都有它的本性存在。過去一段也一直這樣說。所以,我們只是人類的這個真如本覺,無法與真理會合。釋迦牟尼佛,他就是本覺會合真理,所以,這樣成佛了,就是因為他累劫累劫以來,保持著追求真理。
 
  所以「聖者累劫求覺」。聖者就是這樣,長久,無始開始,他就是一覺千悟,知道人生就是這樣迷茫,所以他累生世不斷求真理,他入人群去度眾生,因緣成熟了,就示成佛之相,讓我們大家能知道天地萬物真理。這就是佛陀來人間,不厭其煩為眾生開示,期待眾生能悟入,將我們的真如與理還會合。教我們的方法,要行「六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的方法應天下眾生所需求,成為萬萬種,因為眾生沒有限度,複製無明,造作苦難,所以,苦難、煩惱。這煩惱中,有它的真理存在,佛陀要我們入人群煩惱中去體會煩惱的源頭,真理是如何發生起來,動一念心,要讓我們去體會,覺悟也是來自一念心。
 
  所以,「聖者累劫求覺,迷者沉欲」。迷者就是一直沈淪在欲,欲念,一念無明起,由貪開始,瞋、癡、慢、疑,不斷複製無明,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佛陀在今生,就是現在,現在佛陀他的法身慧命還是活在人間,因為我們現在所在用的,是釋迦牟尼佛重新為我們說法。釋迦牟尼佛之前,其實眾生無法去體會真如要去會真理,無人能夠了解。釋迦佛來人間重新為我們說法,所以他從應機逗教,入人群開始,讓我們慢慢了解千經萬論,有前覺、後覺的人,但是不是徹底的覺悟。「知道了,知道了,我將佛陀所說的法,了解了,我就將他筆記下來。」筆記下來會說,但是真正的真理,還未真正透徹,我們的真如與這個理,還未契合起來,所以我們現在的「知」,與佛陀的「覺」是不同的!
 
此等道力未充足,難堪惡世,發願他方異土,弘宣教法,懼堪忍難調伏眾生弊惡,損壞性德造作累積惡業之人,懷增上慢者未得謂得。
 
  佛陀他的道力,是生生世世在人群中鍛鍊出來,是很精的器具,是經過火爐鍊出來的,我們是不是能堪得起,經過火爐鍛鍊,一回再一回,火爐鍛鍊,還要再錘錘打打,才有辦法成就出精純的器具。佛陀已經面對生生世世的困難,克服過來了,他不改其志,沒改變他的志願,而我們人間眾生是不是有辦法呢?在這個人間眾生,「此等道道力未充足」。我們在這人間裡,聽法就聽法,但是我們還沒下定這麼堅決的心,發心容易,恆心難,久來都會感覺:還是我啦!還是我所愛的,還是回歸自我本位。在這凡夫俗子的念頭,無法脫俗,這就是我們的道力未充足,還是以我為本位,放下了小我,在大我中而生存,這很少啊!所以多數都是「道力未充足」。因為這樣,「難堪惡世」,發願他方異土。前面我們已經看到這樣的經文了,很多人已經得佛授記過了,看到二萬菩薩在佛的面前發願了。在佛陀僧團中已得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八千學無學人已經得佛授記,他們願意來佛的面前說:「佛啊,我們也願意受持此經,但是弘揚這經典,我不敢在這個世界,我想要去他方異土,去教育那些眾生。」
 
  有啊!它方異土,我們在科學中,仰望天空,天空有行星會繞著太陽轉,地球也是空中的一顆星,這顆星它繞著太陽自轉公轉,公轉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作為一年,這是地球公轉。其實,比地球更近,離太陽近的,還有水星,它公轉一圈,是我們地球的八十八天;我們轉一圈是三百六十五天。意思說水星一年才八十八天而已,在我們地球是二個多月,還不到三個月。這是在他方世界。而在金星呢?他轉一圈,才只有二百二十五天,也還不到地球的一年。所以那也是他方世界。地球的後面有火星,火星他公轉一圈,是我們地球的六百八十七天,那就是一年多,還沒到兩年。若是土星,那就是有一萬零七百五十三天,就是二十九年多,距離就離很遠了。還有天王星,他公轉一圈,地球就八十四年了。若是海王星公轉一圈,就是地球的一百六十五年。所以我們地球的一百六十五年,海王星才一年,它就是這樣離太陽比較遠,公轉一圈就已經是地球的一百六十五年,這是他方世界。
 
  科學證明有他方異土,但是大家發願要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到底是不是有生物呢?他們現在是空劫嗎?或是成、住?我們還不是很清楚。科學很發達,能夠去到火星、金星,能去到月球上,但是,只是覺得那地方一片如沙漠,好像有山,好像有溪谷的痕跡,但是還沒看到生物,到底落地的地方,是不是有人群的地方呢?在我們地球上,也有很多一大片都是沙漠,著陸點一望無際的沙漠,說不定是因沒有落在他們有生物、有植物的點也說不定啊!這我們都不知道,唯有佛才會知道,佛陀他向大家說:除了這個世界以外,還中它方世界。這些弟子認為有他它方世界。
 
  但是這個娑婆世界,大家有經過,知道這個世界苦難偏多,眾生剛強。大家只是知道這個娑婆世界是這樣,他們不知道,雖然佛陀說有他方世界,他方世界的眾生,是不是也很剛強呢?八十八天一年的水星,若是有眾生,是不是比我們更剛強?我們也不知道啊!但是這些人,只是看到此土眾生剛強難調伏,他們畏懼,他們害怕,所以他們雖願意發願,但是不願意在這個地方,他們要去他方。不知道在這裡是還不錯。只是去想:我換一個地方,應該比這裡更好。不見得哦!佛陀在人間說法,佛法在人間,我們安分守己,為這個人間剛強迷茫的眾生,我們要好好發願,為這個範圍,為這個環境認真,來解除這個環境中的苦難人,我們應該要發願這樣來付出。所以這些人的道力還沒有充足,難堪忍這個惡世,所以他們也願意發願,不過要去他方,去他方去弘宣教法。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理想,我在這裡工作,我要去其他地方工作,換一個地方,可能我會更進步。也不見得啊!同樣的道理,所以大家懼怕,就是「懼堪忍難調伏眾生弊惡」。這個世間眾生的弊惡是什麼呢?那就是「損壞性德」,德性、道德等等都完全損壞掉了。這如我們現在人間,很多人倫理道德觀念都損壞掉了,所以這些人很怕,不敢在這個地方去弘揚佛陀的教法,因為這個地方的人「造作累積惡業」,所以要教化很難。這些人,他們就是懷著增上慢,「增上慢者未得謂得」,很剛強,你要和他講道理,沒有那麼容易,所以,這些人都是「未得謂得」。這是前面的文,讓大家更清楚一點,要了解為什麼他們要去他方世界。有啊,有他方世界,但是未知數。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他們發願要去其他的國土,也不只這五百位,「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這八千人有學無學。「無學」,就是該學的他們全都差不多聽過,也學過了,這叫做「無學」。「有學」呢?現在才開始初入佛門,開始要追求,但是發大心還沒有真功夫,這叫做「有學」。「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他這樣說:「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也跟著前面的人這樣說,他們也不敢在這個娑婆世界,他們也願意到其他的世界去,去弘宣佛陀《妙法華經》。接下來的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經文簡釋: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病弊處多,且又頑惡。
*弊:腐壞也。
*惡:指貪、瞋、癡、慢、邪見濁等。
*弊惡:謂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
*性德: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

 
  「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在這個娑婆世界真的很堪忍,這些人很惡劣。所以「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這個世間就是有這麼多毛病,因這些弊惡,所以為什麼我不敢在這裡?因為這個娑婆世界中的人,那麼多都是很惡劣,弊病很多,很多,壞的習氣很多,很不好的心性,所以很頑劣,很惡,我不敢在這裡。弊就是腐壞,惡就是貪、瞋、癡、慢、疑,還有邪見等等,這個濁氣很重。所以這種弊惡就是說「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也很多。將好的東西會消滅掉,壞的東西來消滅好的東西,好的人被惡的人消滅掉,這就是他們所害怕的。
 
  有修行的人是在培養我們的德行,但是弊惡的人不只是不願意修德,反過來毀等等,像這樣的人叫做弊惡。「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其實植物同樣也有啊,能夠當藥,療治人的病;有的植物是,你若碰到就傷你的身體,什麼咬人貓、咬人狗,你若摸到它,你的身體就過敏,就會腫起來,有這種植物;甚至吃到它就中毒了,很快就是沒命了,也很多。所以,毒藥也是從植物提煉出來。所以講起來,人有善惡,其實大地這些東西都有利和弊。所以「迷悟之性能也」,全都有。
 
經文簡釋:
「懷增上慢」;稍能增上,便慢他人。
*懷懷增上:釋尊將說法華時,懷增上慢之心者有五千人,言我等已證妙果,何要聞法華,各離座而去。
 
  所以「懷增上慢,稍能增上,便慢他人」,一點點知道,他就以為他懂很多了,這就是「慢他人」,向大家炫耀,自己很自大,看不起別人這種的人。所以,「懷增上慢」,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的時代就有了,懷增上慢的人這個心態,連佛陀講說《法華經》,他們也有五千人作禮而退。為什麼這五千人作禮而退呢?他們認為佛陀要說的差不多我應該都知道了。一直在讚歎這個法的微妙甚深,讚歎佛的覺性徹悟,這些事情我都差不多知道了。這五千人就是這樣的「增上慢」,以為我的智慧和佛也差不多啊,佛知道的,我也差不多知道了。所以,「言我等已證妙果」,以為自己都有證有悟,「何要聞法華」呢?差不多要講的我都知道了,我為什麼還要留下來聽?所以「各離座而去」。就這樣各各就離座去了。
 
《法華經‧方便品》: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所以《法華經‧方便品》就這樣說,〈方便品〉中「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這五千人就是這樣,在經文中這樣描述過。「此輩」,這些人「罪根深重」。就是因為有障礙,要不然佛才要開始說妙法,他們就自障礙,這樣離開了,這就是有障礙。什麼障礙呢?就是貪、瞋、癡、慢、疑來障礙他們。所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在經文中這樣說,「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因為這樣的障礙,所以損失就很大了。是他們個人的損失,對佛一點都沒有關係。聽者自覺,不聽者自迷,這和佛是一點關連都沒有,不過佛陀還是安然自在,「退亦佳矣」。世尊並沒有阻止,要退就讓他退,靜靜地讓他退去,「退亦佳矣」,能夠這樣退了也很好,才不用聽了之後又造作一些邪知邪見,去講說一些不實,偏差毫釐,失於千里的導向。他就是感覺:好,不想聽的人離開也好,所以說「退亦佳矣」。前面在〈方便品〉中有這樣。
 
經文簡釋:
「功德淺薄」;如其功德淺薄,功能善因德行,皆悉淺薄。
功德淺薄:縱有少善,皆是有漏,非稱性之因。
 
  所以這些人都是功德淺薄。這個「功德淺薄,功能善因德行」等等,「皆悉淺薄」都很淺。修行,下功夫,沒有什麼心要下功夫,也不願意要去利益他人,這樣的人功德都很淺薄,所以善因德行都不夠。善因那就是願意行菩薩道利益人群,這樣的因,種子全都沒有,很少,所以這樣退,離開了。這樣的就是功德淺薄,功德也沒有造到,所以很淺薄。所以「縱有少善,皆是有漏」。做一點點善事,或者是修一點行,也是以為他已經做很多了。這種有求付出,付出有所求的代價,這都叫做「有漏」。要付出無所求,這是我們常常講的。「非稱性之因」,不是我們真如本性,透徹了解道理的人去做的事情,不是。
 
經文簡釋:
「瞋濁諂曲」;瞋怒昏濁,諂佞迂曲。瞋含貪癡,渾濁慧性。
*諂曲:即巧言令色,阿附苟合之類。
 
  所以,「瞋濁諂曲」。這些人就是瞋來污濁了,就有煩惱,就生無明。瞋就是叫做無明;無明就是叫做濁氣,這種濁氣就是從瞋開始,這種諂曲,「瞋怒昏濁,諂佞迂曲」,這種對人不是直心。我們常常說直心是道場,心寬念純,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但是他不是,就是被無明覆蓋,對人彎彎曲曲(拐彎抹角),都是有所求的心態。所以這個瞋含著貪癡,因為有了貪、癡,所以他會發怒;因為這樣,就會渾濁了慧性。我們的真如本性,那就是平等慧。這慧是秉慧導慈,有了慧我們才懂得發出慈悲心,所以,因為瞋、貪、癡,渾濁了我們的慧性,將它遮蓋了,就是無明遮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因為這樣,所以諂曲。諂曲就是巧言令色,講話講得很好,說法也是講得很好,但是德性、行為,是不是有做到,還是沒有呢?或者是巧言令色,討好別人,只是這樣而已呢?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
 
經文簡釋:
「心不實故」;為此土弊惡之人,有如是過患多。所以發誓求化他方。
 
心不實:口有心無為不實。具此諸惡,偽詐無信,故云心不實故。以不實故,難以語道,故誓於他方異土,廣說此經。
 
  所以,「心不實故」,我們的心就沒有實。所以我們「為此土弊惡人,有如是過患多」,有這麼多過患,很多,所以不敢在這裡,就發願到他方去。這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人,意志很軟弱,哪怕是修行者意志也是很軟弱。「有如是過患多」,所以要求發誓到他方去。怕,怕就是沒有勇猛精進。佛陀勇猛精進為人間不斷付出,所以修行要真實心才能夠成佛。誠正信實,我們若心不實,只是口,有口無心,這就是不實,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所以「具此諸惡」,這些都是惡,我們雖然在講法,有時候有口無心,這也是無法踏實成佛,所以我們要誠正信實,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要勇猛精進。但是我們若欠缺誠正信實,這樣就是諸惡。「偽詐無信」,就是不實,他就無信。所以「心不實故」,因為心還沒有很踏實,還不敢面向這個人間。雖然人間濁世,眾生垢重,但是修行也還不敢很踏實勇猛精進,這世間要如何有法可傳呢?
 
  所以「以不實故,難以語道」,因為我們自己的心也很不實,所以要講真實話,講法其實也很難。所以,「故誓於他方異土,廣說此經」。我們要講真實法,對方也不一定會接受,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真實的心,接受佛陀的教法,要身體力行,忍苦耐勞,也很困難。所以因為這樣,佛陀因法募人就是在這裡。
 
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已受佛記,然仍貪著安逸,怖畏生死,託淨邦,遠離穢土。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猶有分別法執。由是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荷擔如來之慧命,確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此。
 
  所以前面的文,那就是「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已受佛記,然仍然貪著安逸」。同樣有貪,在這個世間裡,悠哉悠哉,苦難的人任由他們去苦,跟我也沒關係,還是同樣「貪著安逸」。所以「怖畏生死」,就是「託淨邦」,還是希望到其他比較輕鬆的地方去,同樣的,要脫離這個穢土,「這裡很忙,我還是去比較閒的地方,同樣是修行。」這就是這樣啊!所以,「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還是求安逸。所以「猶有分別法執」,這就是還有法執。我們修行還不夠,所以「由是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荷擔如來之慧命,確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此」。不是發小心的人有辦法可承擔,一定要發大心、立大願,勇猛精進才有辦法承擔,要不然,真的是承擔不起。
 
  各位,人生苦短啊!到底我們在人間得到佛法,佛陀為眾生用心良苦,他也了解這個世間「弊惡」的眾生是這麼的多,在這個世界裡,在修行的人也沒有很大的決心,也沒有很大的勇氣,所以佛陀於〈法師品〉一直就是要募人、求人來接法,知道要接受這個法是這麼不容易。眾生雖然剛強,其實,修行者要把他調伏到真的法執、人我執全都將它去除,實在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們既然學佛了,是不是要徹底發大心;但是要發大心,也就要多了解,時時多用心啊!
 
***************************************************************
 
【註一】
*《法華經大成》弊惡者。謂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也。懷增上者。未得謂得。
*性德: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7/02/21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