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8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切莫輕視如是因緣如是果,
源自一念情絲纏綿繫縛著;
粗重煩惱易改,細塵無明難防,
生世牽繫難斷,根塵入業識。
要用心喔!不要輕視因緣果報。我們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向大家一再叮嚀,「因緣果報」我們絕對不能輕視。這是我們常常這樣在說,開口動舌、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因緣業種,我們起一個心念、一個動作,那種子就已經播入土地了,只要種子與土地會合,大自然的空氣、水會合起來,這樣這顆種子絕對一直冒出芽,也這樣不斷延續下去。我們的種子就是這樣,因緣都是在一念心的動念,動念就是種子,你一動念,就一定有動作,這動作就成因結果,所以因緣果報絕,對不行輕視,我們一定要重視。
這個因緣,「源自一念情絲」,「纏綿繫縛著」。一念的情,凡夫是迷情,因為我們是凡夫,凡夫都是念念無明,無明讓方向偏差,就必定有錯誤。所以就是在一念間,這迷就會擴散出情的絲,就如紗一樣,紡出紗來,本來是大地一顆種子,生出了綿花,或者是生出了瓊麻,人就將瓊麻、綿紗,各自去將它運作,紡成紗,這個絲就這樣一條一條出來,直的、橫的,就這樣一直交錯,製成紗、線、繩子等等。紗線就是要綁東西,除了織布的絲之外,繩子就是要綁,將它捆在一起,這樣纏下去,就是綿綿連連這樣一直纏繞下去。想要將它理開,也說不清。所以,這「源自一念情絲」,這樣一直纏綿下去,一直纏、一直結下去,一直綁下去,我們很自然不得脫離,有這因緣關係纏縛住,這關係就這樣一直連續下去。
人間苦難偏多,有情、有苦,無常的人生,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有情,那就是這樣纏著、關聯著,這就是眾生一念偏,迷情就這樣一直纏結。「粗重煩惱易改」。有的是因為男女之情,就會衍生一直下去,孩子、孫子。夫妻情是否能夠順利?一輩子情投意合,一個家庭和樂,再下去的子孫是不是能乖巧,讓我們不操心、擔心?我們不用操心、擔心的這情愛中,是不是能永恆?這當中有生、老、病、死,這個身體(壽命)到底是長或是短?生命中是健康,或者是病痛呢?無論如何,總是煩惱。何況人間,這種愛河千尺浪,彼此之間實在是苦不堪,很多,何況說一心起動,貪、瞋、癡、慢、疑,無明就這樣一直延續造作下去。粗重的煩惱,大錯可能會改,因為大錯之後,所受到的懲罰,很重,知道錯了、不對了,我應該要改了。但是,偏偏那個細微的無明、煩惱,就是很難預防。過去知道錯的能改,改了之後,就已經知道要回顧,但是一般生活中,是不是我們自己的習氣還是很難除?這就叫做凡夫,難得成聖,永遠都是凡夫。
因為這習氣讓人看得見,粗的煩惱,自己可能也懂得謹慎,不要犯過;不對的,大家看得到,自己有慚愧心,不敢再去犯。但是那內心的無明,很微細,人家看不到,自己也不覺知。這種「細塵無明」,真的是很難防。自己的習氣不好,別人看,應該知道,這個人的習氣還是這樣,表情讓人看到了,別人知道,但是自己沒感覺。有人跟他說:「你怎會這樣?」「喔,這樣喔,但是,我沒感覺!」是啊,這種微細感受,表達出來的感情、形態,別人看得到,我們自己沒感覺。
不歡喜的情緒,或者是不開心的鬱卒,讓人看到,別人會知道,「你這樣的表情,不開心!」但我,沒感覺啊!他不知道自己表現出來是什麼樣形態,這就是微細無明的煩惱,我們自己無法預防。常常就會有這樣的形態,這是我們一般人。所以我們,「生世牽繫難斷」,因為有這樣前面粗重的煩惱,男女情欲,這種一念情絲纏綿著、繫縛著,又再更重一點,犯大錯誤的;犯大錯誤,自己能了解,男女情欲,這情絲非常難斷,在一般人間。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沒娶、沒嫁不行,年紀大了,就要趕緊選,不喜歡的,也勉強要他嫁、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要一直衍生,就一直牽纏下去。這樣大家認為是正常。
但是,真正多數那念情絲,自我再衍生出來,使一家庭變得不正常,這樣也有啊!家庭的情,家庭外面又有另外不正常的情,又牽出去,這就是我們凡夫。什麼金屋藏嬌、什麼紅杏出牆等等,也是很多,或者是未婚生子,或者是...很多,這都是一念情絲纏綿,這都很多。就是這樣,一念情絲,或者是世間,這個世俗認為這就是正常。所以,因為這樣,也就纏綿出很多煩惱。何況自己錯誤超越,造很多的業,這可以預防和無法預防,能改過,或者是無法預防,這都是人間牽纏的苦。所以,「生世牽繫難斷」,因為這樣,所以不能斷。所以「根塵入業識」。這根與塵造作之後,就入業識中。萬般帶不去,生生世世帶著纏,這就是「生世牽繫難斷,根塵入業識」,就這樣一直纏下去了。所以,我們要很謹慎。
*摩訶波闍波提是摩耶夫人之妹,亦為佛姨母。耶輸是羅喉羅母,樂法求佛出家,得菩提受記。
摩耶夫人是摩訶波闍波提的姊姊,也就是摩訶波闍波提是摩耶夫人的妹妹,她們就是有這樣的情。當然,這在佛的時代,佛出生了,但是母親在七日後往生,摩訶波闍波提憐憫這個孩子,就這樣再入皇宮來,成為悉達多太子的繼母,那就是養母,就是這樣。但是,那時候也是同樣,悉達多太子長大,同樣要娶妻、選妃。耶輸陀羅入王宮為太子妃,也就是羅睺侯羅的母親。因為悉達多太子一意想要出家,淨飯王,擔心悉達多太子無後,後面這個國家要怎麼辦?所以,不允許他出家。
太子為了孝,就有了一位羅睺羅。世間認為這很正常,人類就是要這樣才能延續下來。耶輸陀羅也好,摩訶波闍波提也好,生世都有因緣,同樣在八識中,已經有這樣,過去的因緣造作,發心立願,生生世世要來成就佛陀成佛的好因緣。因為世間的俗人就是要這樣衍生下去,修行就是要在人群中。佛,生生世世,他就是發願要在人群中,生生世世就有人類這樣延續的煩惱無明,需要有人這樣來幫助,有好因緣,這樣來成就。就像摩耶夫人,這個孩子生下來,摩耶夫人往生,摩訶波闍波提就來養育他,讓他能很順利長大。耶輸陀羅也就是這樣,成就悉達多太子的願,為他生子,她自己之後也出家了。國王讓佛陀回來王宮說法,摩訶波闍波提歡喜接受佛法,耶輸陀羅也是法喜求法,最後出家了,也能夠得佛授記。
耶輸大捨示範大悲因行,
法喜稱適大智秉慧運慈,
如是修善萬德具足莊嚴,
因圓趨果具足千萬光相。
所以,「耶輸大捨示範大悲因行,法喜稱適大智秉慧運慈,如是修善萬德具足莊嚴」。因為耶輸陀羅也是示範,原本在皇宮享受,卻能捨大富大貴,和摩訶波闍波提志同道合,領導著這麼多(宮女);五百位宮女,追隨佛陀求出家。這也是她在示範,皇宮的生活是這麼富貴,為什麼她也願意捨棄呢?願意過著這種出家,同樣要托缽的生活,與比丘同等的生活,她就是顯示「大悲因行」,也就是菩薩道。要真正教育眾生,就是要行菩薩道,這不是男人,她是女眾,願意「毀形守節志,捨家侍師親」,這修行的團體,就是他的眷屬,他願意放棄皇宮的享受。每天生活雖然刻苦,但是他法喜充滿,「稱適大智」,非常的歡喜、稱意,這就是大智慧。他是「秉慧運慈」,用大智慧,來運這個慈悲行在人間,這也就是修菩薩因。所以「大悲因行」,不忍眾生苦,示這個身行,也來助佛度眾生,所以帶著五百位宮女出來,現在也有六千位在比丘尼團體中,也在示教修行,讓女人也有修行的機會,這就是「大智,「秉慧運慈」。
「如是修善,萬德具足」,就是修這麼多的善,生生世世都就是以女人身來助,幫助釋迦佛他生生世世的修行,這樣「修善萬德具足莊嚴」,因為這樣,現在得佛授記了。「因圓趨果」,已經具足千萬光相,生在善國,號叫做具足千萬光相如來。這昨天講過,大家應該記得。這也就是表示,雖然人間是這樣,男女之間不斷延續眾生,眾生這個心態不斷受污濁,人間就是這樣的過程。所以,耶輸陀羅和摩訶波闍波提,他們就是有這樣的因緣,來幫助佛這樣的修行過程,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因為耶輸陀羅沒有聽到佛叫她的名字,雖然佛陀向摩訶波闍波提說:「妳將來成佛,這六千位比丘尼,將來也能在六萬八千億佛的佛所好好修行,成為法師。」這六千比丘尼是同時得記,但是耶輸陀羅只是想:怎麼沒有叫我的名字?所以佛陀特別就再應耶輸陀羅的心願,叫著耶輸陀羅,並說:「耶輸陀羅啊!你於未來,同樣是在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這就又要在百千萬億佛中好好修行,將來成為法師,甚至一直到因緣趨果,就能夠到達善國中去得作佛,去成佛,號叫做「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所以「佛壽無量阿僧祇劫」。這是前面所說過的。下面接下來,經文再這麼說,
經文:「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經文簡釋: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二比丘尼及六千尼眾。
「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俱蒙授記將來成佛,故皆歡喜,得未曾有。
那個時候,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以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和那些眷屬,大家全都聽到佛為她們授記了,大家都很歡喜,「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她們因為已經得佛授記,未來,不論再多久,百千萬億佛所,過程,就算是再辛苦的修行,也能夠聞法、說法、傳法,他們很歡喜,不論時間還要再多久,佛為他們授記了,將來絕對會成佛,這歡喜得未曾有,因為很歡喜,所以「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經文:「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經文簡釋:
「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唯佛世尊,是大導師,普能安穩諸天人民。
他們歡喜了,就這樣重複用偈,向世尊讚歎,所以「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大家歡喜了,用偈文來表達他們的心意,「世尊導師,您就是我們的導師,能夠安穩天人。」因為「四生慈父,三界導師」,能夠安穩天人,唯有佛世尊才有辦法,這個三界的大導師,能夠使令一切諸天與人民,心安穩下來。因為天與人都還是在六凡裡面,六凡就是一直趨向享受,為了享受,所以心就會迷,迷茫的方向,就是造業。這就是六凡的裡面,眾生心不定,必定需要,要有佛生生世世出現人間,入人群中教化,這就是眾生三界的導師,也是四生的慈父,才有辦法這樣生生世世在世間長久法流傳,教育眾生。
經文簡釋:
「我等聞記,心安具足」;我等得聞授記之音,身心安寧,所願具足。
所以他們這樣說:「我等聞記,心安具足。」「因為佛陀的說法,所以讓我們大家心很安了,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佛授記了,這個聲音入我們的心來,身心都很輕安、自在,不用煩惱了,我們所求的願全都具足了,修行的目標只是為了能成佛。雖然我們未來還需很長久的時間,還要再修行,但是,我們這樣就都很滿足了,已定下我們的心,定下我們的方向,所以我們會立願向前精前進。」這是他們的表達。偈文說完了,下面經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經文簡釋: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摩訶波闍波提所領導諸尼說偈讚歎佛已。
因為這些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同樣在靈山會,同樣知道佛的心意,佛也年老了,大家也都年老了,佛陀現在就要開始遺教,要留下來的那個心願,就是要將這個法延續在人間,希望人人能夠接受這個法,還要人人要發大心,要立大願,為法在募人,希望大家表達出來,願意入人群,願意修持這部經,能夠延續在來生來世。你今生若沒有發願,此生種子不成就,哪有後面的種子再下去呢?一棵樹已經能夠結果了,這個果若沒有好好成熟起來,這棵樹很快若枯乾掉了,種子還沒有成熟,也會沒有了。所以,希望每一棵樹的果實成熟,那就還能夠延續在未來。
同樣的道理,佛陀也希望,他已經這麼多歲數了,這法一定要讓它很成熟,粒粒的種子都應該在人人的心中,一定要播入人的心地;入人的心地,就是要表達出來,要發願出來。這是佛陀「為法募人」,希望人人表達出他們的心願。所以,這些比丘尼也聽到了,同樣能夠體會佛心,雖然大家都同樣有年紀了,盼望在來生來世。「今生,法我都聽進來了,來生來世,我會再繼續下去,我有願,這個因和緣會好好把握。」這要有願,才有辦法因緣具足;若沒有願,這個緣就不足。所以他們一定要在佛前立願,要和佛有個約定;有約定,這個因緣才能再延續下去。所以,他們生生世世都是有約定,同樣的道理,這個願,就是:「好啦,我也能這樣,和你約好,我能夠這樣做。」
經文簡釋:
「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以力微故,畏此濁惡,願於餘處而廣說經。
所以用偈讚歎佛陀,表達自己的心意之後,他們就要再向佛陀這樣說:「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他們也同樣要在他方國土廣宣此經,因為這個娑婆世界大家都很害怕,比丘害怕,比丘尼也害怕,大家皆發願願意,但都是要在他方國土。所以,摩訶波闍波提所領導的比丘尼也是一樣,讚佛之後,同樣發願,但是他們也同樣發願,要在他方國土廣宣此經,因為他們自己考慮自己,知道「力微」,他們的力量不是很堅固,自己知道。因為女人生生世世就是助緣,讓修行者有這個因緣成就,這是生生世世都是女人。這男女之間,就是世間就有的。所以他們是來成就他們,無法生生世世大力、大願,就是這樣,力量很輕微。
這就是佛陀所講的「女人有障」,舍利弗所講的女人的障礙,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以力微故」,他們自己也感覺力很微。所以,「畏此濁惡」,很怕,怕再來這個世間,「有夠苦啊!所以,不敢再來這個世間。」「願意於餘處而廣說經」。甘願去其它的地方,也不敢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願力不夠強,自己測量自己,願力沒那麼大。
*蓋已味清淨者,必不習於煩惱,故不易於濁惡世中行菩薩道。若向在煩惱場中即已能發大心,及修行稍久,必可轉煩惱為菩提,而其所得之功行疾速堅固,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
所以,「已味清淨者」,那個意思就是「清淨」;心雖然很清淨,「必不習於煩惱」。我們的心很清淨,自己有決發心,心要很清淨,但是,要能夠都不要去惹到煩惱,「必不習於煩惱」,就是都沒有不要去惹到煩惱的習氣,要修行,沒有去惹到煩惱的習氣,其實也不容易。所以,「不易於濁惡世中行菩薩道」。如此講起來,你們若還有這個煩惱的習氣,而想要在這個濁惡世中行菩薩道,實在有困難。因為我們在這裡行菩薩道,眾生濁惡,可能會再讓這些濁惡的眾生污染到,自己自忖,自己反省自己,力量不是很大,要能夠控制這個煩惱的力量還不夠。
所以,「若向在煩惱場中即已能發大心」。現在,在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就是一個煩惱場,在煩惱場中,這樣「已令發大心」。在這個地方開始發大心,修行若比較久一點,「必可轉煩惱為菩提」。雖然我們害怕,摩訶波闍波提很害怕,怕會讓它被感染。其實,我們「若向煩惱場中」,開始發大心,我們若能夠在這個煩惱場中,這樣來發大心,好好修行,用更較久的時間,還是能夠轉「煩惱成菩提」。「而其所得之功行(疾速堅固)」,也是可以的。這就是要好好用心,要用長久的時間,而且「功行」若完成,也還是一樣「疾速堅固,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這要說能夠這樣很快就能夠完成,實在是很困難。只要在這煩惱場中願意發大心,很願意,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樣能夠「轉煩惱為菩提」,。那是在當中,「其所得之功行」,也能夠很堅固,。
我們的心要很堅固,「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我們的「性」本來就是清淨;開始是清淨,但是在這個煩惱場中,就是會去讓被它污染到,所以大家會害怕,怕這個性若被污染,那就不清淨了。所以,沒有辦法,不敢在這裡,雖然修久一點也能夠成菩提,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的「性」若被它污染到,我們的本性又再有所染著,所以我們害怕,力量微,不敢,無法去抵抗這些的污染。是因為,這個世間很濁惡,世間很多很多的煩惱絲。剛才所講的這些煩惱的絲,心念,只是這樣一念產生起來,這個情絲纏綿,就這樣一直纏繫縛下去了。這一念心若不小心沒剛好,就這樣,還是又在因緣中牽拖。
雖然,大家願意在煩惱場中發大心,現在他們也同樣都在娑婆世界,同樣在煩惱場中,在發大心、立大願,知道修久來也能夠「轉煩惱成菩提」,雖然知道了,但是也很很擔心,擔心在這個地方,若不趕緊成佛,若不敢緊得成菩提,又在這裡拖下去,我們的本性也是容易又讓它污染掉到。若這樣,這個願力微細的人,其實實在是很沒有把握。所以,「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不是已經都清淨的人就有把握,因為她們還是以女人身,自認為力量還很輕微。雖然說在這裡發心,在這裡修行,久來也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但是,自己的功力若無法很趕快成菩提,等到久來,是不是有辦法堅持下去呢?再不然,自己的心也還不完全是煩惱都去除了,自己的性也不是完全清淨了。本性雖然清淨,煩惱還有未除。所以,不是完全清淨的人的力可及。意思就是這樣,所以不敢在娑婆世界,還是發願要去他方世界。
這個娑婆世界真的是人人害怕,不是比丘尼怕,比丘也怕。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真的正要發大心、立大願,才有辦法勇敢在這個娑婆世界,煩惱塵…場中來發大心、立大願,要很勇敢的人,才有辦法在這個煩惱場中,發大心、立大願。他們自己感覺沒有什麼可能,這個大願力還沒有很具足,所以他們不敢,他們還要在無量億萬佛所去聽法,去說講法,去傳法,還要很長久的時間,所以要發大心。就像去其它的地方,也要同樣有願力,他們也發願了去其它地方。就像保和島那個地方,因為一個因緣,在二0一三年,那個地方的地震之後,因緣接續起來,除了去幫助他們,又再復建,為他們建簡易的教室。孩子開始要受教育了,因為這個因緣,就知道我們的「靜思語」,當地的教育就要求,我們給他們的「靜思語」,大人了解了,孩子是不是能夠接受老師用「靜思語」來教育他們呢?提出了要求,所以菲律賓當地也期待,有這個心願。
馬來西亞也有一群很熱情的老師,教聯會他們也發願,他們願意去保和島,拿「靜思語」去與當地老師互動,三百零四位公立學校的老師,來分享「靜思語」的教育。就在去年,二0一六年十二月六日、七日,這兩天,他們去保和島,與當地三百多位老師分享「靜思語」。這些當地的老師聽得很歡喜,「靜思語」的解釋,如何教育。第三天,他們就請我們馬來西亞教聯會老師示範,就是在教室示範、如何做靜思語教學。馬來西亞教聯會就這樣,在簡易教室裡,開始教當地老師說:「我就是這樣上課,就是直接向學生上課。」這是立即直接示範,先兩天教育老師,分享「靜思語」,第三開始天示範教育,就是教學生讓老師看。所以,他們現在保和島的老師,也用「靜思語」來教育當地學生,用華文、英文,由馬來西亞老師送去,送那些孩子,送老師,這就是到他方去宣化教育。
其實,也是有需要啊!但是要發心立願。是啊!人間也有這樣熱情的老師,發願他方宣揚教法,。佛陀的時代也有這樣,不過佛陀的時代,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他們不敢,所以希望到它方。這是佛陀很擔心的,雖然他們發願了,佛陀還是很擔心,所以我們人人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