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2/2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2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2/2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2/2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二 2月 28, 2017 3:25 pm

20170228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切莫輕視如是因緣如是果,
源自一念情絲纏綿繫縛著;
粗重煩惱易改,細塵無明難防,
生世牽繫難斷,根塵入業識。
 
  要用心喔!不要輕視因緣果報。我們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向大家一再叮嚀,「因緣果報」我們絕對不能輕視。這是我們常常這樣在說,開口動舌、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因緣業種,我們起一個心念、一個動作,那種子就已經播入土地了,只要種子與土地會合,大自然的空氣、水會合起來,這樣這顆種子絕對一直冒出芽,也這樣不斷延續下去。我們的種子就是這樣,因緣都是在一念心的動念,動念就是種子,你一動念,就一定有動作,這動作就成因結果,所以因緣果報絕,對不行輕視,我們一定要重視。
 
  這個因緣,「源自一念情絲」,「纏綿繫縛著」。一念的情,凡夫是迷情,因為我們是凡夫,凡夫都是念念無明,無明讓方向偏差,就必定有錯誤。所以就是在一念間,這迷就會擴散出情的絲,就如紗一樣,紡出紗來,本來是大地一顆種子,生出了綿花,或者是生出了瓊麻,人就將瓊麻、綿紗,各自去將它運作,紡成紗,這個絲就這樣一條一條出來,直的、橫的,就這樣一直交錯,製成紗、線、繩子等等。紗線就是要綁東西,除了織布的絲之外,繩子就是要綁,將它捆在一起,這樣纏下去,就是綿綿連連這樣一直纏繞下去。想要將它理開,也說不清。所以,這「源自一念情絲」,這樣一直纏綿下去,一直纏、一直結下去,一直綁下去,我們很自然不得脫離,有這因緣關係纏縛住,這關係就這樣一直連續下去。
 
  人間苦難偏多,有情、有苦,無常的人生,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有情,那就是這樣纏著、關聯著,這就是眾生一念偏,迷情就這樣一直纏結。「粗重煩惱易改」。有的是因為男女之情,就會衍生一直下去,孩子、孫子。夫妻情是否能夠順利?一輩子情投意合,一個家庭和樂,再下去的子孫是不是能乖巧,讓我們不操心、擔心?我們不用操心、擔心的這情愛中,是不是能永恆?這當中有生、老、病、死,這個身體(壽命)到底是長或是短?生命中是健康,或者是病痛呢?無論如何,總是煩惱。何況人間,這種愛河千尺浪,彼此之間實在是苦不堪,很多,何況說一心起動,貪、瞋、癡、慢、疑,無明就這樣一直延續造作下去。粗重的煩惱,大錯可能會改,因為大錯之後,所受到的懲罰,很重,知道錯了、不對了,我應該要改了。但是,偏偏那個細微的無明、煩惱,就是很難預防。過去知道錯的能改,改了之後,就已經知道要回顧,但是一般生活中,是不是我們自己的習氣還是很難除?這就叫做凡夫,難得成聖,永遠都是凡夫。
 
  因為這習氣讓人看得見,粗的煩惱,自己可能也懂得謹慎,不要犯過;不對的,大家看得到,自己有慚愧心,不敢再去犯。但是那內心的無明,很微細,人家看不到,自己也不覺知。這種「細塵無明」,真的是很難防。自己的習氣不好,別人看,應該知道,這個人的習氣還是這樣,表情讓人看到了,別人知道,但是自己沒感覺。有人跟他說:「你怎會這樣?」「喔,這樣喔,但是,我沒感覺!」是啊,這種微細感受,表達出來的感情、形態,別人看得到,我們自己沒感覺。
 
  不歡喜的情緒,或者是不開心的鬱卒,讓人看到,別人會知道,「你這樣的表情,不開心!」但我,沒感覺啊!他不知道自己表現出來是什麼樣形態,這就是微細無明的煩惱,我們自己無法預防。常常就會有這樣的形態,這是我們一般人。所以我們,「生世牽繫難斷」,因為有這樣前面粗重的煩惱,男女情欲,這種一念情絲纏綿著、繫縛著,又再更重一點,犯大錯誤的;犯大錯誤,自己能了解,男女情欲,這情絲非常難斷,在一般人間。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沒娶、沒嫁不行,年紀大了,就要趕緊選,不喜歡的,也勉強要他嫁、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要一直衍生,就一直牽纏下去。這樣大家認為是正常。
 
  但是,真正多數那念情絲,自我再衍生出來,使一家庭變得不正常,這樣也有啊!家庭的情,家庭外面又有另外不正常的情,又牽出去,這就是我們凡夫。什麼金屋藏嬌、什麼紅杏出牆等等,也是很多,或者是未婚生子,或者是...很多,這都是一念情絲纏綿,這都很多。就是這樣,一念情絲,或者是世間,這個世俗認為這就是正常。所以,因為這樣,也就纏綿出很多煩惱。何況自己錯誤超越,造很多的業,這可以預防和無法預防,能改過,或者是無法預防,這都是人間牽纏的苦。所以,「生世牽繫難斷」,因為這樣,所以不能斷。所以「根塵入業識」。這根與塵造作之後,就入業識中。萬般帶不去,生生世世帶著纏,這就是「生世牽繫難斷,根塵入業識」,就這樣一直纏下去了。所以,我們要很謹慎。
 
*摩訶波闍波提是摩耶夫人之妹,亦為佛姨母。耶輸是羅喉羅母,樂法求佛出家,得菩提受記。
 
  摩耶夫人是摩訶波闍波提的姊姊,也就是摩訶波闍波提是摩耶夫人的妹妹,她們就是有這樣的情。當然,這在佛的時代,佛出生了,但是母親在七日後往生,摩訶波闍波提憐憫這個孩子,就這樣再入皇宮來,成為悉達多太子的繼母,那就是養母,就是這樣。但是,那時候也是同樣,悉達多太子長大,同樣要娶妻、選妃。耶輸陀羅入王宮為太子妃,也就是羅睺侯羅的母親。因為悉達多太子一意想要出家,淨飯王,擔心悉達多太子無後,後面這個國家要怎麼辦?所以,不允許他出家。
 
  太子為了孝,就有了一位羅睺羅。世間認為這很正常,人類就是要這樣才能延續下來。耶輸陀羅也好,摩訶波闍波提也好,生世都有因緣,同樣在八識中,已經有這樣,過去的因緣造作,發心立願,生生世世要來成就佛陀成佛的好因緣。因為世間的俗人就是要這樣衍生下去,修行就是要在人群中。佛,生生世世,他就是發願要在人群中,生生世世就有人類這樣延續的煩惱無明,需要有人這樣來幫助,有好因緣,這樣來成就。就像摩耶夫人,這個孩子生下來,摩耶夫人往生,摩訶波闍波提就來養育他,讓他能很順利長大。耶輸陀羅也就是這樣,成就悉達多太子的願,為他生子,她自己之後也出家了。國王讓佛陀回來王宮說法,摩訶波闍波提歡喜接受佛法,耶輸陀羅也是法喜求法,最後出家了,也能夠得佛授記。
 
耶輸大捨示範大悲因行,
法喜稱適大智秉慧運慈,
如是修善萬德具足莊嚴,
因圓趨果具足千萬光相。
 
  所以,「耶輸大捨示範大悲因行,法喜稱適大智秉慧運慈,如是修善萬德具足莊嚴」。因為耶輸陀羅也是示範,原本在皇宮享受,卻能捨大富大貴,和摩訶波闍波提志同道合,領導著這麼多(宮女);五百位宮女,追隨佛陀求出家。這也是她在示範,皇宮的生活是這麼富貴,為什麼她也願意捨棄呢?願意過著這種出家,同樣要托缽的生活,與比丘同等的生活,她就是顯示「大悲因行」,也就是菩薩道。要真正教育眾生,就是要行菩薩道,這不是男人,她是女眾,願意「毀形守節志,捨家侍師親」,這修行的團體,就是他的眷屬,他願意放棄皇宮的享受。每天生活雖然刻苦,但是他法喜充滿,「稱適大智」,非常的歡喜、稱意,這就是大智慧。他是「秉慧運慈」,用大智慧,來運這個慈悲行在人間,這也就是修菩薩因。所以「大悲因行」,不忍眾生苦,示這個身行,也來助佛度眾生,所以帶著五百位宮女出來,現在也有六千位在比丘尼團體中,也在示教修行,讓女人也有修行的機會,這就是「大智,「秉慧運慈」。
 
  「如是修善,萬德具足」,就是修這麼多的善,生生世世都就是以女人身來助,幫助釋迦佛他生生世世的修行,這樣「修善萬德具足莊嚴」,因為這樣,現在得佛授記了。「因圓趨果」,已經具足千萬光相,生在善國,號叫做具足千萬光相如來。這昨天講過,大家應該記得。這也就是表示,雖然人間是這樣,男女之間不斷延續眾生,眾生這個心態不斷受污濁,人間就是這樣的過程。所以,耶輸陀羅和摩訶波闍波提,他們就是有這樣的因緣,來幫助佛這樣的修行過程,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因為耶輸陀羅沒有聽到佛叫她的名字,雖然佛陀向摩訶波闍波提說:「妳將來成佛,這六千位比丘尼,將來也能在六萬八千億佛的佛所好好修行,成為法師。」這六千比丘尼是同時得記,但是耶輸陀羅只是想:怎麼沒有叫我的名字?所以佛陀特別就再應耶輸陀羅的心願,叫著耶輸陀羅,並說:「耶輸陀羅啊!你於未來,同樣是在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這就又要在百千萬億佛中好好修行,將來成為法師,甚至一直到因緣趨果,就能夠到達善國中去得作佛,去成佛,號叫做「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所以「佛壽無量阿僧祇劫」。這是前面所說過的。下面接下來,經文再這麼說,
 
經文:「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經文簡釋: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二比丘尼及六千尼眾。
「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俱蒙授記將來成佛,故皆歡喜,得未曾有。
 
  那個時候,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以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和那些眷屬,大家全都聽到佛為她們授記了,大家都很歡喜,「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她們因為已經得佛授記,未來,不論再多久,百千萬億佛所,過程,就算是再辛苦的修行,也能夠聞法、說法、傳法,他們很歡喜,不論時間還要再多久,佛為他們授記了,將來絕對會成佛,這歡喜得未曾有,因為很歡喜,所以「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經文:「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經文簡釋:
「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唯佛世尊,是大導師,普能安穩諸天人民。
 
  他們歡喜了,就這樣重複用偈,向世尊讚歎,所以「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大家歡喜了,用偈文來表達他們的心意,「世尊導師,您就是我們的導師,能夠安穩天人。」因為「四生慈父,三界導師」,能夠安穩天人,唯有佛世尊才有辦法,這個三界的大導師,能夠使令一切諸天與人民,心安穩下來。因為天與人都還是在六凡裡面,六凡就是一直趨向享受,為了享受,所以心就會迷,迷茫的方向,就是造業。這就是六凡的裡面,眾生心不定,必定需要,要有佛生生世世出現人間,入人群中教化,這就是眾生三界的導師,也是四生的慈父,才有辦法這樣生生世世在世間長久法流傳,教育眾生。
 
經文簡釋:
「我等聞記,心安具足」;我等得聞授記之音,身心安寧,所願具足。
 
  所以他們這樣說:「我等聞記,心安具足。」「因為佛陀的說法,所以讓我們大家心很安了,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佛授記了,這個聲音入我們的心來,身心都很輕安、自在,不用煩惱了,我們所求的願全都具足了,修行的目標只是為了能成佛。雖然我們未來還需很長久的時間,還要再修行,但是,我們這樣就都很滿足了,已定下我們的心,定下我們的方向,所以我們會立願向前精前進。」這是他們的表達。偈文說完了,下面經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經文簡釋: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摩訶波闍波提所領導諸尼說偈讚歎佛已。
 
  因為這些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同樣在靈山會,同樣知道佛的心意,佛也年老了,大家也都年老了,佛陀現在就要開始遺教,要留下來的那個心願,就是要將這個法延續在人間,希望人人能夠接受這個法,還要人人要發大心,要立大願,為法在募人,希望大家表達出來,願意入人群,願意修持這部經,能夠延續在來生來世。你今生若沒有發願,此生種子不成就,哪有後面的種子再下去呢?一棵樹已經能夠結果了,這個果若沒有好好成熟起來,這棵樹很快若枯乾掉了,種子還沒有成熟,也會沒有了。所以,希望每一棵樹的果實成熟,那就還能夠延續在未來。
 
  同樣的道理,佛陀也希望,他已經這麼多歲數了,這法一定要讓它很成熟,粒粒的種子都應該在人人的心中,一定要播入人的心地;入人的心地,就是要表達出來,要發願出來。這是佛陀「為法募人」,希望人人表達出他們的心願。所以,這些比丘尼也聽到了,同樣能夠體會佛心,雖然大家都同樣有年紀了,盼望在來生來世。「今生,法我都聽進來了,來生來世,我會再繼續下去,我有願,這個因和緣會好好把握。」這要有願,才有辦法因緣具足;若沒有願,這個緣就不足。所以他們一定要在佛前立願,要和佛有個約定;有約定,這個因緣才能再延續下去。所以,他們生生世世都是有約定,同樣的道理,這個願,就是:「好啦,我也能這樣,和你約好,我能夠這樣做。」
 
經文簡釋:
「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以力微故,畏此濁惡,願於餘處而廣說經。
 
  所以用偈讚歎佛陀,表達自己的心意之後,他們就要再向佛陀這樣說:「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他們也同樣要在他方國土廣宣此經,因為這個娑婆世界大家都很害怕,比丘害怕,比丘尼也害怕,大家皆發願願意,但都是要在他方國土。所以,摩訶波闍波提所領導的比丘尼也是一樣,讚佛之後,同樣發願,但是他們也同樣發願,要在他方國土廣宣此經,因為他們自己考慮自己,知道「力微」,他們的力量不是很堅固,自己知道。因為女人生生世世就是助緣,讓修行者有這個因緣成就,這是生生世世都是女人。這男女之間,就是世間就有的。所以他們是來成就他們,無法生生世世大力、大願,就是這樣,力量很輕微。
 
  這就是佛陀所講的「女人有障」,舍利弗所講的女人的障礙,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以力微故」,他們自己也感覺力很微。所以,「畏此濁惡」,很怕,怕再來這個世間,「有夠苦啊!所以,不敢再來這個世間。」「願意於餘處而廣說經」。甘願去其它的地方,也不敢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願力不夠強,自己測量自己,願力沒那麼大。
 
*蓋已味清淨者,必不習於煩惱,故不易於濁惡世中行菩薩道。若向在煩惱場中即已能發大心,及修行稍久,必可轉煩惱為菩提,而其所得之功行疾速堅固,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
 
  所以,「已味清淨者」,那個意思就是「清淨」;心雖然很清淨,「必不習於煩惱」。我們的心很清淨,自己有決發心,心要很清淨,但是,要能夠都不要去惹到煩惱,「必不習於煩惱」,就是都沒有不要去惹到煩惱的習氣,要修行,沒有去惹到煩惱的習氣,其實也不容易。所以,「不易於濁惡世中行菩薩道」。如此講起來,你們若還有這個煩惱的習氣,而想要在這個濁惡世中行菩薩道,實在有困難。因為我們在這裡行菩薩道,眾生濁惡,可能會再讓這些濁惡的眾生污染到,自己自忖,自己反省自己,力量不是很大,要能夠控制這個煩惱的力量還不夠。
 
  所以,「若向在煩惱場中即已能發大心」。現在,在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就是一個煩惱場,在煩惱場中,這樣「已令發大心」。在這個地方開始發大心,修行若比較久一點,「必可轉煩惱為菩提」。雖然我們害怕,摩訶波闍波提很害怕,怕會讓它被感染。其實,我們「若向煩惱場中」,開始發大心,我們若能夠在這個煩惱場中,這樣來發大心,好好修行,用更較久的時間,還是能夠轉「煩惱成菩提」。「而其所得之功行(疾速堅固)」,也是可以的。這就是要好好用心,要用長久的時間,而且「功行」若完成,也還是一樣「疾速堅固,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這要說能夠這樣很快就能夠完成,實在是很困難。只要在這煩惱場中願意發大心,很願意,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樣能夠「轉煩惱為菩提」,。那是在當中,「其所得之功行」,也能夠很堅固,。
 
  我們的心要很堅固,「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我們的「性」本來就是清淨;開始是清淨,但是在這個煩惱場中,就是會去讓被它污染到,所以大家會害怕,怕這個性若被污染,那就不清淨了。所以,沒有辦法,不敢在這裡,雖然修久一點也能夠成菩提,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的「性」若被它污染到,我們的本性又再有所染著,所以我們害怕,力量微,不敢,無法去抵抗這些的污染。是因為,這個世間很濁惡,世間很多很多的煩惱絲。剛才所講的這些煩惱的絲,心念,只是這樣一念產生起來,這個情絲纏綿,就這樣一直纏繫縛下去了。這一念心若不小心沒剛好,就這樣,還是又在因緣中牽拖。
 
  雖然,大家願意在煩惱場中發大心,現在他們也同樣都在娑婆世界,同樣在煩惱場中,在發大心、立大願,知道修久來也能夠「轉煩惱成菩提」,雖然知道了,但是也很很擔心,擔心在這個地方,若不趕緊成佛,若不敢緊得成菩提,又在這裡拖下去,我們的本性也是容易又讓它污染掉到。若這樣,這個願力微細的人,其實實在是很沒有把握。所以,「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不是已經都清淨的人就有把握,因為她們還是以女人身,自認為力量還很輕微。雖然說在這裡發心,在這裡修行,久來也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但是,自己的功力若無法很趕快成菩提,等到久來,是不是有辦法堅持下去呢?再不然,自己的心也還不完全是煩惱都去除了,自己的性也不是完全清淨了。本性雖然清淨,煩惱還有未除。所以,不是完全清淨的人的力可及。意思就是這樣,所以不敢在娑婆世界,還是發願要去他方世界。
 
  這個娑婆世界真的是人人害怕,不是比丘尼怕,比丘也怕。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真的正要發大心、立大願,才有辦法勇敢在這個娑婆世界,煩惱塵…場中來發大心、立大願,要很勇敢的人,才有辦法在這個煩惱場中,發大心、立大願。他們自己感覺沒有什麼可能,這個大願力還沒有很具足,所以他們不敢,他們還要在無量億萬佛所去聽法,去說講法,去傳法,還要很長久的時間,所以要發大心。就像去其它的地方,也要同樣有願力,他們也發願了去其它地方。就像保和島那個地方,因為一個因緣,在二0一三年,那個地方的地震之後,因緣接續起來,除了去幫助他們,又再復建,為他們建簡易的教室。孩子開始要受教育了,因為這個因緣,就知道我們的「靜思語」,當地的教育就要求,我們給他們的「靜思語」,大人了解了,孩子是不是能夠接受老師用「靜思語」來教育他們呢?提出了要求,所以菲律賓當地也期待,有這個心願。
 
  馬來西亞也有一群很熱情的老師,教聯會他們也發願,他們願意去保和島,拿「靜思語」去與當地老師互動,三百零四位公立學校的老師,來分享「靜思語」的教育。就在去年,二0一六年十二月六日、七日,這兩天,他們去保和島,與當地三百多位老師分享「靜思語」。這些當地的老師聽得很歡喜,「靜思語」的解釋,如何教育。第三天,他們就請我們馬來西亞教聯會老師示範,就是在教室示範、如何做靜思語教學。馬來西亞教聯會就這樣,在簡易教室裡,開始教當地老師說:「我就是這樣上課,就是直接向學生上課。」這是立即直接示範,先兩天教育老師,分享「靜思語」,第三開始天示範教育,就是教學生讓老師看。所以,他們現在保和島的老師,也用「靜思語」來教育當地學生,用華文、英文,由馬來西亞老師送去,送那些孩子,送老師,這就是到他方去宣化教育。
 
  其實,也是有需要啊!但是要發心立願。是啊!人間也有這樣熱情的老師,發願他方宣揚教法,。佛陀的時代也有這樣,不過佛陀的時代,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他們不敢,所以希望到它方。這是佛陀很擔心的,雖然他們發願了,佛陀還是很擔心,所以我們人人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2/2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2/2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2/2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二 2月 28, 2017 3:26 pm

[2017年02月28日 上午 5:22] 農曆二月初三,(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七一)


1. 釋譯經文:【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2. ★上人偈文(一):「切莫輕視如是因緣如是果,源自一念情絲纏綿繫縛著;粗重煩惱易改,細塵無明難防,生世牽繁難斷,根塵入業識。」


3. 「切莫輕視如是因緣如是果」:不要輕視因緣果報。一直向大家叮嚀,「因緣果報」絕對不能輕視。常常這樣說,「開口動舌、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因緣業種,起一個心念、一個動作,種子就播入土地,只要種子再與土地會和,大自然的空氣、水會合起來,這顆種子絕對一直萌出芽,也不斷延續下去。我們的種子就是這樣,因緣都是在一念心的動念,動念就是種子,你一有動念;有動作,就成因結果,所以因緣果報,絕對不能輕視,我們必定要重視。


4. 「源自一念情絲,纏綿繫縛著」一念的情,凡夫是迷情,凡夫念念無明,讓方向偏差,必定有錯誤。就是在一念間,「迷」會擴散出情的絲,就像是紗一樣。


5. 「在纏如來」:大地一顆種子,生出棉花或是生出瓊麻,抽絲紡紗,絲就這樣一條一條起來,直的、橫的,成紗線,除織布的絲以外,繩子就是要綁,將它捆在一起,纏繞下去,綿綿連連這樣一直纏繞下去。想到要將它理開,也說不清。「源自一念情絲」:這樣一直纏綿下去,纏結下去,一直綁下去,我們很自然不得脫離,有這個因緣關係纏縛住,關係就這樣一直連續下去。


6. 「眾生一念偏差,迷情纏結」:人間苦難偏多,有情、有苦,無常的人生,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情,在有情那就是這樣纏著、關聯著,這就是我們眾生一念偏差,迷情就這樣一直纏結。


7. 「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有的因為男女之情,延生下去,孩子、孫子。夫妻情是不是能順利?情愛中是不是能夠很永恆?一輩子情投意合,一個家庭和樂,再下去的子孫是不是能夠乖巧,讓我們不用操心、不用擔心。不用操心、不用擔心這當中有「生、老、病、死」,生命到底是長或是短呢?身體是健康或者是病痛呢?不論是如何,總是煩惱。


8. 「粗重煩惱易改」:何況人間,這種情「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彼此之間實在是苦不堪,很多。何況一心啟動,「貪、瞋、癡、慢、疑」,無明就這樣一直延續造作做下去。粗重的煩惱,大錯可能會改,因為大錯之後所受到的懲罰,很重,知道錯了、不對了,應該要改了。


9. 「細塵無明難防」:偏偏細微的無明、煩惱就很難預防。過去知道的不對可以改。但是一般生活中,我們自己的習氣還是很難除,這叫做凡夫,難成聖,永遠都是凡夫。因為習氣讓人看得見,粗的煩惱,自己可能也懂得要謹慎,不要犯過;不對的,大家看得到,自己要有懺愧心,自己不敢再去犯。但是內心的無明微細,人家看不到,自己也不覺知。這種的細塵無明,真的是很難防。


10. 「習氣,型態,表情」:自己的習氣、表情不好,別人看,應該知道:但是凡夫自己也常沒感覺。不歡喜的情緒或者是不開心的鬱悶,讓人看到,人家會知道,「你這樣的表情,不歡喜。」「我沒感覺啊。」他不知道自己表現出來是什麼樣的形態,這就是微細無明的煩惱,我們自己沒辦法預防。常常就有這樣的形態,這是我們一般人。


11. 「生世牽繁難斷」:因為有這樣前面粗重的煩惱,男女情欲,一念情絲纏綿著,又再重一點,犯大錯誤,自己會了解,男女情欲,這個情絲是非常難斷,這是在一般人間。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不娶、不嫁不行,年紀太大了,就要趕緊選,不喜歡的也強迫叫他(她)娶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編按:出自《孟子.離婁上》)。就是要一直衍生,就一直牽纏下去,世間世俗大家認為這是正常。


12. 「一念情絲纏綿」:多數那念的情絲,自我又再衍生出來,使一個家庭就不正常,也有啊。家庭的情,在家庭外面又有不正常的情,又牽出去,這就是我們凡夫,什麼金屋藏嬌,什麼紅杏出牆等等,這也是很多。或者是未婚生子,或者是等等很多,這全都是一念的情絲纏綿。


13. 「生世牽繁難斷,根塵入業識」:纏綿很多煩惱,何況自己的錯誤,造很多業,可以預防和無法預防,能改過或者是無法預防,這全都是人間牽纏的苦,不能斷。根、塵造作之後,就入業識中。萬般帶不去,生生世世帶著纏,就這樣一直纏下去了。我們要很謹慎。


14. ★『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是摩耶夫人之妹,亦為佛姨母。『耶輸』是羅睺羅母,樂法求佛出家,得菩提受記。』


「摩訶波闍波提」是「摩耶夫人」的妹妹,悉達多太子(佛陀)出生時,其母親摩耶夫人難產,七日後往生,「摩訶波闍波提」憐憫太子,入皇宮,成為悉達多太子的繼母,也是阿姨,悉達多太子長大,同樣被要求娶妻、選妃。「耶輸陀羅」入王宮,成為太子妃,也是羅睺羅的母親。


悉達多太子一意想要出家,淨飯王擔心悉達多太子的無後,而不允許。為了孝,所以就依靠有一位羅睺羅。這就是世間認為這是很正常,人類就是延續下來。耶輸陀羅也好,摩訶波闍波提也好,都是生世有因緣,同樣在八識也已經有這樣過去的因緣造作,發心立願,生生世世要來成就佛陀成佛的好因緣。


世間的俗人就是這樣衍生下去,修行就是這樣在人群中。佛,生生世世,發願在人群中,生生世世就有這樣人類延續的煩惱無明,需要有人就是這樣來幫助,好因緣,這樣來成就。佛陀回來王宮說法,「摩訶波闍波提」歡喜接受佛法,耶輸陀羅也是法喜求法,最後還是一樣出家了,最後也是能夠得佛授記。


15. ★上人偈文(二):『耶輸大捨示範大悲因行,法喜稱適大智秉慧運慈,如是修善萬德具足莊嚴,因圓趨果具足千萬光相。』


16. 「耶輸大捨示範大悲因行」:耶輸陀羅也是示範,願意捨下在皇宮的享受,同樣和摩訶波闍波提志同道合,領導著這麼多,五百位宮女,追隨佛陀求出家。他也是在示範,願意捨棄富貴生活。願意過著和比丘同等這的種出家托缽的生活,這就是顯示他的「大悲因行」,就是菩薩道。


17. 「法喜稱適大智,秉慧運慈」;真正教育眾生,就是要「行菩薩道」,他不是男人,是女眾,願意「毀形守節志,捨家侍師親」,在這修行的團體,就是他的眷屬,他願意放棄皇宮的享受。每天在刻苦生活,但是他法喜充滿。


18. 「稱適大智,秉慧運慈」:非常的歡喜、稱意,這就是大智慧。他是「秉慧運慈」,因為大智慧,運慈悲行在人間,修菩薩因。「大悲因行」,不忍眾生苦,身行示範,助佛度眾生,帶著五百位宮女出來,現在也有六千位在比丘尼團體中,示教修行,讓女人也有修行的機會,這就是「大智秉慧運慈」。


19. 「如是修善萬德,具足莊嚴」:修這麼多的善,生生世世都是以女人身來幫助釋迦佛,生生世世的修行,「修善萬德,具足莊嚴」,因為這樣,得佛授記。


20. 「因圓趨果,具足千萬光相」:耶輸陀羅,生在善國,號叫做「千萬光相如來」。表示,雖然人間是這樣,不斷男女之間延續眾生,眾生心態不斷受污濁,人間就是這樣的過程,所以耶輸陀羅和摩訶波闍波提就是有這樣的因緣,來幫助佛這樣的過程修行,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21. ★複習經文:【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佛陀告訴「耶輸陀羅」,你將來成佛,這六千位比丘尼將來也能在六萬八千億佛的佛所好好修行,成為法師,同時得記,但是耶輸陀羅就只是想:怎麼沒有叫我的名字?所以佛陀特別就再應耶輸陀羅的心願,於未來同樣,在百千萬億諸佛法中,同樣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要在百千萬億佛中好好修行,將來成為法師,甚至一直到因緣趨果,能夠到善國中去得作佛,去成佛,號叫做「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22. ★釋譯經文:【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俱蒙授記將來成佛,故皆歡喜,得未曾有。


「摩訶波闍波提」以及「耶輸陀羅」比丘尼,那些眷屬們,大家全聽到佛為他們授記了,大家都很歡喜,「皆大歡喜,得未曾有」。未來,不論再多久,百千萬億佛所,過程,就是再辛苦的修行,也能夠「聞法、說法、傳法」,他們很歡喜,不論時間再多久,還是能得佛為他們授記,絕對將來會成佛。歡喜得未曾有,因為很歡喜。


23. 【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唯佛世尊,是大導師,普能安穩諸天人民。


他們就這樣重複用偈向佛世尊來讚歎。


24. 【我等聞記,心安具足】:我等得聞授記之音,身心安寧,所願具足。


所以他們這樣說,因為佛陀的說法,讓我們大家心很安,因為已經得到佛授記,這個聲音入我們的心,身心都很輕安、自在,不用煩惱,所求的願全都具足,修行的目標只是為了能夠成佛。既然我們未來,雖然還很長久的時間,還要再修行,我們這樣也都很滿足了,定下心,定下方向,會立願向前精進。」這是他們的表達。


25.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摩訶波闍波提所領導諸尼說偈讚歎佛已。


「為法募人」:因為這些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同樣在靈山會,同樣知道佛的心意,佛也年老了,大家都年老了,佛陀現在就是開始遺教,要留下來心願,要把這個法延續在人間,希望人人能夠接受這個法,還要人人要發大心,要立大願,為法在募人,希望大家達出來,願意入人群,願意修持這部經,能夠延續在來生來世。


今生若沒有發願,此生種子不成就,哪有後面的種子再下去呢?一棵樹已經能夠結果了,這個果若沒有好好成熟起來,這棵樹很快若枯乾掉了,種子還沒有成熟也會沒有了。所以希望每一棵樹的果實成熟,就是還能夠延續在未來。


同樣道理,年邁的佛陀也希望,法一定要讓它很成熟,粒粒的種子都應該在人人的心中,一定要布入人的心地;要發願表達出來。這是佛陀「為法募人」,希望人人表達出他們的心願。


這些比丘尼也聽到,也是同樣能夠體會佛心,雖然大家同樣有年紀,盼望在來生來世。「今生,法有聽進來了,來生來世,會再繼續下去,有願,因和緣會好好把握。」有願,才有辦法因緣具足;若沒有願,這個緣就不足。他們一定要在佛前立願,和佛有個約定;有約定,這個因緣才能再延續下去。所以他們生生世世都是有約定,同樣的道理,這個願就是:「好啦,我也能這樣,和你約好,我能夠這樣做。」


26. 【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以力微故,畏此濁惡,願於餘處而廣說經。


以偈讚歎佛陀,表達自己的心意之後,他們就要再向佛陀這樣說:「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他們也是同樣要在他方國土廣宣此經,因為這個娑婆世界大家都很害怕,比丘害怕,比丘尼也害怕,大家發願願意,但是要在他方國土。


「摩訶波闍波」提所領導的比丘尼也是一樣,讚佛之後,同樣發願,但是他們也是發願要在他方國土廣宣此經,因為他們自己考慮自己,知道「力微」,力量不是很堅固,自己知道。因為女人生生世世就是助緣,讓修行者有這個因緣成就,這是生生世世都是女人。這男女之間,就是世間就是有的,所以他們是來成就他們,無法生生世世大力、大願,就是這樣,力量很輕微。


這就是佛陀所講的「女人有障」,舍利弗所講的女人的障礙,就是在這個地方。「以力微故」,他們自己也感覺力很微。所以「畏此濁惡」,很怕,怕再來這個世間,「有夠苦啊!所以,不敢再來這個世間。」「願意於餘處而廣說此經」。甘願來去其他的地方,不敢在娑婆世界,就是願力不夠強,自己測量自己,願力沒那麼大。


27. 『蓋已味清淨者,必不習於煩惱,故不易於濁惡世中行菩薩道。若向在煩惱場中即已能發大心,及修行稍久,必可轉煩惱為菩提,而其所得之功行疾速堅固,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


(1)「已味清淨者」,意思就是「清淨」。心雖是很清淨,而「必不習於煩惱」。心很清淨,自己發心,修行能夠都不要去惹到煩惱的習氣,其實也不容易。


(2)「不易於濁惡世中,行菩薩道」,若還有這個煩惱的習氣,要在這個濁惡世中行菩薩道,實在有困難。因為會讓這些濁惡的眾生污染到,自己反省自己力量不是很大,要能夠控制這個煩惱的力量還不夠。


(3)「若向在煩惱場中,即已能發大心」:在這個地方,煩惱中,娑婆世界是一個煩惱場,在這個地方開始發大心。


(4)「及修行稍久,必可轉煩惱為菩提 」:雖然「摩訶波闍波提」等比丘尼很害怕被感染。若能夠在這個煩惱場中,發大心,修行若比較久一點,必可轉煩惱為菩提」。


(5)「而其所得之功行疾速堅固,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好好用心,要用長久的時間,「功行」若完成,也是一樣「疾速堅固。說能夠這樣很快就能夠完成,實在是很困難。只要在煩惱場中,很願意要用很長久的時間,能夠「轉煩惱為菩提」。在當中「其所得之功行」,也能夠很堅固。


(6)「始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心要很堅固,「性」本來就是清淨;開始是清淨,但是在這個煩惱場中,就是會去讓它污染到,所以大家會害怕,怕這個性若被污染,那就不清淨了。


(7)「情絲纏綿 ,是煩惱」:我們的「本性」若讓它污染到,就害怕,力量不敢,無法去抵抗這些的污染。因為這個世間很濁惡,世間很多很多的煩惱絲,剛才所講的這些煩惱,這些煩惱的絲,心念,只是這樣一念產生起來,情絲纏綿,就這樣一直纏縛下去了。一念心若沒剛好,就還是在因緣中牽拖。


(8)「修行要勇敢『發大心,立大願』」:現在也同樣都在娑婆世界,同樣在煩惱場中,在發大心、立大願,知道修久來也能夠「轉煩惱成菩提」,雖然知道,但是也很很擔心,若不趕緊成佛,趕緊得成菩提,又在這裡拖下去,本性也是容易又讓它污染到。若這樣,願力微細的人,實在是很沒有把握。


(9)「非性清淨者所可及矣」:不是已經都清淨的人有把握,因為他們還是以女人身,自認為力量還很輕微。雖然說在這裡發心,在這裡修行,久來也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但是,自己的功力若無法很快成菩提,等到久來,是不是有辦法堅持下去嗎?要不然,自己的心也不是完全煩惱都去除了,自己的性也不是完全清淨。本性雖然清淨,煩惱還有未除。所以,不是完全清淨的人的心力可及,所以不敢在娑婆世界,還是發願要去他方世界。


(10)「發心立願」:我們要好好用心,真正要發大心、立大願,才有辦法勇敢在這個娑婆世界,煩惱塵中來發大心、立大願,要很勇敢的人才有辦法在這個煩惱場中,發大心、立大願。他們自己感覺沒有什麼可能,這個大願力還沒有很具足,所以他們不敢,他們還要在無量億萬佛所去聽法,去說法,去傳法,還要很長久的時間,所以要發大心。


28. ★2013年10月菲律賓保和島強震,慈濟馳援
保和島地震之後,因緣接續起來,慈濟人除了去幫助他們,又再為他們建簡易的教室。幫助孩子受教育,當地的教育要求我們給他們的靜思語,大人了解了,孩子是不是能夠接受老師用靜思語來教育他們呢?提出了要求,所以菲律賓慈濟人也期待有這個心願。


馬來西亞也有一群很熱情的老師,教聯會他們也發願,他們願意去保和島,拿靜思語去和當地的老師,三百0四位公立學校的老師來分享靜思語的教育,也是在去年,二0一六年十二月六日、七日這兩天,他們就去到保和島。當地的老師,三百多位,分享靜思語。這些老師,當地的老師聽得很歡喜,靜思語的解釋,如何教育。


他們請我們的教聯會,第三天,在教室,由教聯會向老師示範「如何教」。馬來西亞教聯會就這樣在那個簡易教室裡,開始去讓教老師說:我就是這樣上課,就是直接向學生上課。這是立即示範,先兩天教育老師,分享靜思語。第三開始天開始示範教育,就是教學生,讓老師看。所以,他們現在老師都會,寶和島,人人也用靜思語來教育當地學生,用華文、英文,由馬來西亞老師送去,送那些孩子,送老師,這就是到他方去宣化教育。


這也是有需要!但是要發心立願。人間也有這樣熱情的老師,發願他方宣揚教法。佛陀的時代也是有這樣,不過佛陀的時代,是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他們不敢,所以希望到他方,這是佛陀很擔心,雖然他們發願了,(卻不敢在娑婆世界度眾生),所以我們人人要多用心!


***************
29.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古德常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謹慎不要成為「再纏如來」,菩薩稱為「覺有情」,必須從種種情當中覺悟人生真理,由小情化大情、將小愛轉大愛,將個人一己兒女私情轉為對天下蒼生的長情大愛,才能成就大乘菩薩道。


感恩上人提醒,「細塵無明難防,生世牽繁難斷,根塵入業識」,念頭是最難掌控,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已念頭與行為,時時得從訓練「身口意」趨於一致。行菩薩道,往成佛的目標,得「大智秉慧運慈,修善萬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聽聞經文釋譯這段「以力微故,畏此濁惡,願於餘處而廣說經」,即便獲得佛陀授記而歡喜,卻還是不敢「發大心,立大願」的在娑婆世界度眾生,自已小小體會,一直覺得這很有矛盾點,如此懇求佛陀授記,就是為了要學佛陀的身行典範精神,應不只是獲得授記的名相而已,要能體悟「成佛」的真諦才是究竟契「佛心師志」。


就如上人常跟我們說的「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時時處處都以眾生為念,總回歸在自已念頭,到底是為眾生付出重要的大愛精神,還是站在私已的衡量擔心被眾生染污的小愛想法呢?不捨佛陀這樣辛苦「為法募人」,得這麼辛苦花心力度眾生。


學習顧好自已與人人的善因種子,因圓趨果,學習慈濟人這般堅定跟隨上人腳步,行經,把握救度苦難眾生,努力不讓上人憂心。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2/28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