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3/05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3/05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3/05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3/05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日 3月 05, 2017 4:03 pm

20170305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一真實乘之道,已覺己後覺他;
上使法鼓常鳴,下驚撼動群迷。
覺醒奉行大道,持經教弘妙法;
解大道發大心,入經藏智慧海。
 
  要用心,其實每一天我們無不都要在道上覺法,而且在法中體會。每一時間無不都是修行好因緣。今天是農曆二月八日,二月初八大家應該都知道,今天是佛教中一大喜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什麼樣的動作呢?出家。沒有出家這一天,哪有修行的道路;沒有修行的道路,哪有覺悟的時刻;沒有覺悟的時刻,哪有說法的人;沒有說法的人,就沒有被度化的眾生。所以,佛出家是一大喜事,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體會一真實乘之道,這是佛陀在出家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很辛苦。心在有為法、無為法,或者是忍之中。這種忍,大地氣候的冷、熱等等,忍大自然的境界。修行者,不是像我們,冷,有一個家庭,有一個家,有蓋屋頂的房子,有遮風避雨的牆壁。冷,關窗戶,穿得暖和一點。修行者沒有這樣,尤其是釋迦牟尼佛之前出家時,是生活在於大自然間,樹下一宿,就是哪裡走,哪裡天黑了,就是在哪裡睡。
 
  不論是冬天,不論是夏天,是下雨天,或者是星光滿天,都一樣,在這大自然境界,受這種無生忍,接受大自然的境界到這樣,他就是要忍耐。不是人為能夠去防止,不是,就是面對著大自然,接受著大自然,無論冷、熱;接受大自然蚊蟲、衛生等等,他總是這樣修行過來,這就是修行者的決心。在十幾年的時間,這樣走過來,五年的苦行,六年的修行,這樣靜下心來,真的是很不容易。我們要了解,佛陀能夠得到「一真實乘之道,已覺己後覺他」,已經覺悟了自己,他還要再去覺悟其他的人。因為成佛那剎那間,「一真實乘之道」,這個道理就在他的腦海中,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發現了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人也是一樣,一切物都是一樣,有形、無形,無不都是在這一真實法中,這是佛陀他的體會,他的覺悟。
 
  成就一位覺者,是因為有開頭那念間,這個動作--出家;出家去,有這個動作,才有這樣的過程,才有這樣的結果,才有這樣的成就。所以成就是「已覺己後覺他」,自己已經覺悟之後,就要趕快做度化眾生的功能,開始就要付出了。當然要很大的思考,思考之後,決定方向,那就是為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就這樣展開人間的說法。修行者都知道,人生是苦。每一天面對到人、事、物,不如意的事情很多,我們已經了解了,一笑置之。自然的法則原來是這樣,放下了。這是有修行的人,所能了解的事情,人間的疾苦不會惹來他內心長久憂鬱,很快看得開、放得下,心就放棄了煩惱,減少無明,這就是「道理」。
 
  道理既然發現了,就要時時讓道理發聲。道理是看不到的,雖然說天地有形,無不都是含藏著道理存在,無形也有充分的理在裡面。我們的大空間,有「四大」含藏在你看不到的大空間,地、水、火、風。地有形,但是它有無形的地理存在,不是你看到的有形的土地。有形的土地裡面所含藏著無量的道理。物質,各項的物質,都有不同的理性存在,那個理性含藏在大地,無限量,有各形各色,但是看得到的卻是它內涵的理,比看到的千萬分,我們看到的不及「一」的形態。光是一個大地,就沒辦法去分析,永遠分析不完,它的道理含藏在裡面。所以說起來,法,道理,我們要時時不斷去啟發,讓它無形的理衍生著有形,去分析出無量數無形的道理。所以佛陀常常說: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不可言語譬喻。「不可」,不是說不能,是無法一一,無法一時全都說完。就是要千秋萬世,有很多的時間發現的道理,還有很多新的可再發現。
 
  所以,理是無量數,你說不完,算不盡。就像〈化城喻品〉,用塵點劫的時間,用微塵沙磨為用墨,墨去點,每一點就是每一個世界;每一個世界的每塵沙,化為每一個劫。你們想,這個數量豈是人有辦法去分析出來的。所以,佛陀他就這樣說:「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沒辦法去算計出來。所以,天地宇宙萬物真理,經千年萬年怎麼說都說不完。我們修行要能夠徹底盡知這個道理,當然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佛陀的覺悟是過去生不斷用很長久的時間,千秋百世,千生萬世,就是這樣不斷不斷探討真理;不斷不斷入人群去發現人性的道理,去發現人性所造作煩惱無明,所產生的苦。這就是佛陀所修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去探討這個道理。所以,道理要不斷追求「上使法鼓常鳴」,生生世世不間斷向上求法,不斷不斷向上求。也要下化眾生,不斷將所求來覺悟……。
 
  每發現一項的道理,就每是一分發出了震撼人心新發現的道理。同樣,我們世間也是這樣,一些學者這樣孜孜不倦在研究、在探討,不知道要用幾十年的時間,一直在他那個研究中,小小的顯微鏡的之中,不斷去在分析,不知道要多久?哇!有一天忽然間發現到新天地。小小微細的細菌,它就有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存在。同樣的道理,植物、礦物、動物全都有很多還未打開的奧秘在,不斷不斷地在研究直至發現到了,那完全是很響亮、震撼,很震撼人心。這種就像在擊鐘、擊鼓。鼓,擊鼓會震動,聲音會震動。新加坡在幾年前(2013年,慈濟新加坡分會成立二十周年 ),大家就是安排入經藏,為練鼓,他們借一間工廠,我們的榮董提供一個工廠。怕聲音傳出外面會讓人抗議,所以他們就將窗戶關起來。在裡面打鼓,鼓聲一響,很多人在那裡打,打大鼓,一響起來,你們知道嗎?地會震,玻璃會破,真的室內的玻璃破掉了,窗戶玻璃破了,這是他們的經驗。
 
  所以,「法鼓常鳴」,就是驚撼大家,因為人還是在睡,眾生還在沉迷中,所以要「法鼓常鳴」,不要常常睡著,要趕緊清醒,所以法鼓常鳴。這樣能夠讓眾生「驚撼動群迷」,讓大家能夠覺醒起來,覺醒才能「奉行大道」,要不然在那裡打瞌睡。看書,書是在面前,人卻在睡。這樣有一個聲音,讓他忽然間清醒起來。道理擺在面前,白紙黑字,每一句無不都是法在裡面,但是,他睡著了。外面的聲音來震撼他,讓他能夠清醒起來,趕緊坐正,趕快再讀,這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覺醒了自己的心,能夠鼓勵自己的性,所以要持經,要懂得「奉行大道」,要「持經教」,持經,欲受教,也能夠「弘妙法」,也能夠教育他人。自己受教,再教育他人,這樣「弘妙法」。佛陀的教法,真正能在我們用心來弘揚。所以,要「解大道發大心」,要持經教、弘大法,要解大道、發大心,要「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知道。
 
*承重任願無畏,立宏誓廣度化,擔負如來志業,諸賢各守一方。世間無不可度之人,亦無不可行道之處。
 
  所以,我們要「承重任願無畏」,不要怕,雖然娑婆世界是堪忍,我們要無所畏。因為我們「立宏誓廣度化」,這個宏誓願能夠廣度眾生,發願要「擔負如來志業」,還要再「諸賢各守一方」。看看現在,多少人在不同的國家,有多少的菩薩守護在那裡。我們若是看到媒體報導,知道哪一個國家有大風小雨?」有什麼樣的災情,就趕緊打電話問看看:「那個地方有大風嗎?有大雨嗎?他們會回報回來,「我們這裡都平安,但是某一個地方災情嚴重,我們已經準備了,我們要去勘災。」這樣我們就安心。所以在全球,有慈濟人的地方,他們就在那個地方負責起來,他們在那個地方守護著。哪一個地方有需要,就開始要去關懷。所以,「世間無不可度之人」。因為世間這麼廣,和我們有緣,等待救援,等待我們去幫助他,等待我們去度化他,很多,很多。所以,有很多和我們有緣的人,需要我們去接引。
 
  同樣「亦無不可行道之處」。世間既然有很多,沒有不能度的人,也有很多的地方,我們還沒有走到,但是我們有辦法走到的地方,我們應該去度化,娑婆世界還很廣,還很大,與我們有緣的人還很多,不要畏懼。不要畏懼這個地方,娑婆世界眾生剛強,所以我們應該要發願。佛的時代,因為他的弟子,比丘、比丘尼,大乘心雖然發了,勇氣還不夠,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他們畏懼。佛陀實在心很寂寞,也是很憂鬱,「大家怎麼沒辦法體會我的心志呢!為大家授記,證明將來當成佛了,大家怎麼沒有這個勇氣發大願,就在這娑婆世界,在這個娑婆世界克服困難,在這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為什麼大家還是這樣這麼沒勇氣呢?」所以,他就看看大家,盼望其他人。出家的人還不敢立大願,那就盼望其他發大心的菩薩。其他發大心的菩薩,不一定出家,「在家菩薩智慧長」。所以,這樣看,發大心的菩薩開始起動了,等待佛陀叮嚀交代,「我們願意接受,他們不敢去,我們願意守護。」
 
經文:「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所以這些菩薩開始就向佛來發願,發願要在娑婆世界「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因為這些菩薩,有在家、有出家,全都是過去有大因緣,他們願意將佛陀所說的法,準備好,經典讀誦、解說,不斷充足意義在內心裡,都準備好了,法都清楚了。尤其是內心那個方向,「正憶念」,正道、正思、正見,這些已經全都再回憶,佛的法已經歸位入心了,佛陀的分身都歸位入心來了。所以,「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因為佛陀在<見寶塔品>,已經將分身佛歸位了,這就是法。人人聽法之後,我們應該回憶,將這個法歸位。我一直向大家這樣說。所以,這叫做「正憶念」,回憶回來,我們佛陀所說的法,我們都謹記在心裡,這就是佛的威力。
 
  所以,「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佛陀若滅度之後,再應緣化在其他的地方,「不論我們在什麼地方,佛陀啊!您就要為我們加持。」可見這還只是菩薩,還未能成佛,他們有大心、立大願,很勇敢,但是真正所吸收修行的道行,還要再繼續。心性是已經立大願了,也已是上乘的階位了,但是還要再修行。每一尊佛要能夠成佛,就要先出家,因為在家的身分,雖還是能去弘法,但真正要領導大眾,還是要經過了出家修行、覺悟,才能夠統理大眾。居士很多,這外護來擁護這個法的精神理念,這是很重要。所以,這些菩薩,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佈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經文簡釋: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諸菩薩契聖意稱佛:惟願世尊,不以為慮。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這些菩薩已經表達他們的心意,願意接受經教,不論是抄寫、讀誦等等,要他們入人群他們都願意,已表達出來了,那就開始重複偈文,表示堅定他們的心志。所以用偈文重新表達,「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因為大家都有這樣發願,再重複一次,補充還沒有完全表達的意義,所以又再重說。就是發願了,發聲立願:「世尊不用擔心,我們大家都已經契合佛的聖意了,我們向佛保證,已經立這樣的願了。所以,佛啊!希望佛陀您能夠安心,您不用擔心,不用考慮,掛慮在未來的眾生,所以請佛陀安心。入涅槃,您就安心。」
 
經文簡釋:
「於佛滅度後,恐佈惡世中,我等當廣說。」;佛滅之後,未來世態甚可怖畏,濁惡世中,我當廣說。
 
  「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佛陀,您說的教法,我們都已經入心了。」佛陀若滅度之後,「未來世態甚可怖畏」。佛陀滅度之後,我們都很覺悟,未來的世間愈來是愈惡濁,所以這個世代的變化很恐怖,讓人很害怕。這將來會成為濁惡的世界,這是佛陀用法這樣為我們講過,我們知道。雖然佛陀這樣講,未來五濁惡世,我們也不怕,我們也發願生生世世,在未來也是要在這個五濁惡世。世代不論怎麼變遷,不論時間還要多長,不論我們會幾生世再來人間,我們都一樣要在五濁惡世裡面,我們不怕,我們不畏,我們都發願在這裡講說經典。因為佛陀已經讓我們知道了,我們也應該將佛的教法,讓它發聲出來,就像在擊法鼓一樣,會時時捶響法鼓,會將這個法一直傳下去,請佛陀不用擔心。」
 
*末法世中聖人漸減少,惡習業行增多,無人救正,傷風敗倫者多,故云恐佈惡世。
 
  「末法世中聖人漸減少,惡習業行增多」。這個末法世中聖人慢慢減少了,惡習業行會增多,會愈增加起來。因為好的人一直一直減少,因為自然法則,今生此世得佛教育,未來生世,大家都要發願到他方世界,這些賢人就會愈來愈少。但這個惡濁的世間,人的習氣愈來愈惡;行業,他們的行為造作,業力會愈來愈多。「無人救正」。將來這些人就沒有人可為他救正,沒有人可救,沒有人可將他改正過來。像這樣,大家若都不敢在這裡,好的人就減少,惡的人愈增加,有惡沒有人去救他,沒有人去更正他。這樣,像這樣,未來這個世間,「傷風敗倫者多」,傷風敗倫的人愈來愈多,所以因為這樣,叫做「恐怖惡世」。未來的世間就是這樣,我們也擔心哦!
 
*以聖道訓世,令人避惡,遷善崇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故當廣說。
 
  所以,「以聖道訓世,令人避惡,遷善崇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故當廣說」。我們應該會一直布達下去,要不然這個聖道衰微掉了,唯有聖道在世間才能夠教導人,才能夠糾正人心,才能夠使人避開這個惡。要有戒,戒是防非止惡,要能夠告訴他:「這是惡的,你不可做;這是善的,你要精進。」所以,要好好去教導他們,使他們避惡,使他們往善的方向走,去崇仰這個道德,不可傷風敗俗,不可。所以,這就是要聖教在人間,聖教若沒有在人間,那就是惡的事情就愈來愈多了。
 
  所以要教導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惡若生,趕緊,使惡滅掉,「已生惡令速滅,未生惡令不生」,要「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這就是教育,讓人人善的要更善,惡的不可生。若要生起惡來,趕緊警惕不要生起來;已經生起來,想辦法將他,讓他改過過來;還未生善的,要教育他,啟發他的善心,讓他能夠生起善念;已經有善念了,我們就要再鼓勵他,要再增加,要前進。這就是我們聖教在人間。接下來這段經文又這樣說,
 
經文:「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經文簡釋: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有諸不善無智之人,惡口穢言罵詈等事。正斥曰罵,傍及曰詈。
 
  這惡世,不只是惡人自行惡,甚至無智慧的人,還要開口罵人,不只是自己的行為惡劣,惡人先告狀,惡人先罵人。就像這樣的惡,「有諸不善無智之人,惡口穢言罵詈等事」。「正斥曰罵,傍及曰詈」。這個「罵」,就是直接罵,或者是旁邊這樣酸人家,這種對人就是,人家有好的事情,看到人家有好的事情,他就一直講人家的不對。人家在做好事,就在旁邊講風涼話,或者是惡口來毀謗,不論是正面罵,或者是旁邊在毀謗的。就像在一九九九年,是嗎?九二一,是不是呢?是一九九九年。九二一之前,大家還記得嗎?哪一個國家也發生大地震?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我們慈濟,全天下的人,無不都是視為我們的親人,我們不忍心,所以展開了國際救災,救援土耳其。看,那個時候,多麼多人罵,這種開惡口,「臺灣不救,為什麼要去救國外呢?」當面罵人,甚至還出手要打人,這也是不可理喻啊!
 
  然我們是不是這樣就停下來呢?善者既善,還是要精進;惡者既惡,我們要用心教化,這就是要好好用心。有的人,總是有的直接罵人,有的直接就是打人,這種就是恐怖的惡世,不只是用手,就是動刀杖等,這真的是很惡劣。就像彌多羅尼子要去弘法,佛陀就說:「那個地方的人很惡劣哦!法是行不通,你要去那裡說法,那裡人是會罵人哦!」「不要緊,罵,我既然下決心了,罵不要緊,我還是要為他們說法,我要感恩。」「若是打你呢?」「打我,我也要感恩啊!空手、空拳打我,沒有傷害,我也感恩啊!我也能夠忍。」「若是用刀、用棍呢?」「我也要感恩啊!」看,彌多羅尼子願意入那個剛強的地方,惡劣的地方,去度化眾生,那個志願是多麼堅定。所以,現在這一群菩薩也是一樣,「未來世眾生這麼恐怖、惡劣,不只是罵人,還要打人,還用刀杖等等,大家都願意忍。彌多羅尼子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經文簡釋:
「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即以加之刀劍杖石,我等誓願當為弘經,皆當悉忍諸惡。
 
  所以,「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刀劍或者是棍,或者是石頭等等,我們都能夠忍。為了要弘經,為了要將佛陀的教法弘揚在後世,聖道要施行在這個世間裡,為了聖道施行,我們一定要忍。所以,我們是發誓願。「誓願當為弘經,皆當悉忍諸惡」。不論他是什麼惡,我們都能夠忍耐。
 
*下愚無信,視正如怨,嫉其法,惡其人,惡言毀之不足,加刀杖而害之。
 
  所以,「下愚無信」。因為未來世間的惡會那麼恐怖,是因為人失去了信心,沒有那個正念,所以「下愚無信」,這種下根機,很愚癡,貪、瞋、癡、慢、疑這麼的昌盛集在一起,這種下劣的人,他沒有信心,沒有那個正信的心念。所以,「視正如怨」,他看到正氣的事情,都很怨,看到好人,他就無法容忍這些好人在做好事。這種「下愚無信」的人,就是無法容忍好人、好事在他的心裡,所以他就會層層要去破害人家。因為他心懷嫉妒,因為他愚癡,貪、瞋、癡、慢、疑,這種愚癡,就有嫉妒的心,所以嫉這個法。「嫉其法,惡其人」,對這個法他很嫉惡,就是連這個人,他也是很不歡喜,所以他就是惡相、惡聲、惡言、惡語,惡的形態來對待這個好人,對教育、布達經法的人,他就是不歡喜。所以,「惡言毀之不足」。這樣還不夠,罵人家還不夠呢!甚至「加刀杖而害之」。這就是「下愚無信」的人,「視正如怨」,看人正派,就像是他的仇人一樣,所以他就很怨他,他就這樣要置人於死地,有這樣這麼兇惡的形態。
 
*菩薩怨親平等,不校不報,以理自責,以忠自恕,惟道是務,皆當忍之。
 
  「菩薩怨親平等,不校不報」,不和他計較,也沒有要將他怎麼樣,過去就好了。「罵我,不要緊,過去就好了,以德報怨。打我、害我等等,不要計較了,不要在那裡冤冤相報了,我應該要再回報你,能夠讓你能得度,能夠接受正法,所以我用正法來回報你。」這樣「以理自責」。雖然他罵我們,我們就善解他,我們自己就不要因為他的無理取鬧,而惹我們的心不歡喜,應該也要好好來善解他。「他會這麼惡,應該他有他的看法,應該他是為我們好的,愛之深,責之切,可能是這樣,所以善解他一下。」那就是「以理自責」,自己說自己,不要去和對方計較。自己要好好反省自己:我自己是不是有錯誤,他才會那麼生氣?是我們惹他生氣。
 
  我們「以理自責,以忠自恕」。我們既然這樣做,任勞任怨,不論怎麼樣,就是盡一切所能,做對的事情,我做就對了。我忠於事、忠於信、忠於理,所以我應該就是要這樣好好,好好再繼續,我知道自己是正確的方向,我不能自我障礙。所以,「以忠自恕」,不要自己自責之後,覺得:我得罪到他,要不然我就讓步。就像佛陀為他們授記之後,他們覺得:這個地方這麼難待,眾生這麼剛強,我就讓他,我就離開就好了啊!不是這樣。
 
  所以,「以忠自恕」。雖然自責,我就是這樣的業,才會來這個地方,依報、正報在這麼惡劣的地方,自己自責:我可能是這樣。雖然是自責,但是我應該要為這個地方去付出,要忠於此事。所以,也要把自己放寬一點,不是光自責,讓他就好了,「我還是要再在這裡,好好來感化他,好好要在這裡守護著。」所以,「以理自責,以忠自恕」。大家應該不要錯解了。所以,「惟道是務」。這道是我們發心立願,這條路是我們要走的,因為這樣,「皆當忍之」,我們就要好好忍耐。
 
*聖人去世,無人救正,傷風敗倫者多,故云恐佈惡世。以聖道訓世,令人遷善崇德,故當廣說。
 
  「以聖道訓世,令人遷善崇德」。總而言之,我們既然發心立願,應該就是要讓聖道永遠在人間流傳。聖人雖然是已經消逝了,但是聖道在人間。聖道要由我們傳,佛陀的弟子所學來,我們就要發心立願,就要這樣再傳下去。不論這是恐怖惡世,聖道還是一樣要將它流傳,讓他避惡、遷善,道德才有辦法繼承下去。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3/05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3/05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2017/03/05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Empty周一 3月 06, 2017 3:08 pm

[2017年03月05日 上午 5:22] 農曆二月初八,(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七六)


1. 釋譯經文:【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佈惡世中,我等當廣說。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2. ★上人偈文(一):「一真實乘之道,已覺己後覺他,上使法鼓常鳴,下驚撼動群迷,覺醒奉行大道,持經教弘妙法,解大道發大心。入經藏智慧海。」


3. 「農曆二月初八,佛陀出家紀念日」:要用心,每天無不都是要在道上覺法,在法中,體會每一時間無不都是修行好因緣。今天是佛教中一大喜事,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


4. 「出家,修行,覺悟,說法,度眾生」:沒有出家這一天,哪有修行的道路;沒有修行的道路,哪有覺悟的時刻;沒有覺悟的時刻,哪有說法的人;沒有說法的人,就沒有被度化的眾生。


5. 「一真實乘之道」:出家是一大喜事,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體會一真實乘之道,這是佛陀在出家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很辛苦。心在「有為法、無為法,或者是忍」;這種的忍大地氣候的冷、熱等等,忍大自然的境界。


6. 「修行者,無生忍」:修行者,不是像我們有蓋屋頂的房子,有遮風避雨的牆壁。天冷,關窗戶,穿溫暖一點。過去的修行者沒有這樣,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出家是與大自然間,樹下一宿,哪裡走,夜晚就是在哪裡睡。不論是天氣冷、熱或下雨天,或是星光滿天,都是一樣,在大自然境界,受這種的無生忍。大自然境界接受到這樣,他都要忍耐,不是人為能夠去防止。


7. 「修行者的決心」:面對著大自然,接受著大自然的冷、熱。包括接受大自然是蚊蟲、衛生等等,全都要這樣過來的,這就是修行者的決心。在十幾年的時間,這樣走過來,五年苦行,六年修行,靜心下來,真的是很不容易。


8. 「一真實乘之道,已覺己後覺他」:已經覺悟自己,還要再去覺悟其他的人。成佛那剎那間,「一真實乘之道」,道理就在他的腦海中,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發現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人也是一樣,一切物都是一樣,有形、無形,無不都是在這真實法中,這是佛陀他的體會覺悟。


9. 「覺者,度化眾生」:成就一個覺者,因為有開頭那念間,這個動作,出家;才有這樣的過程,才有這樣的結果,才有這樣的成就。成就是「已覺己後覺他」,自己已經覺悟之後,也就要趕快做度化眾生的功能,開始付出。


10. 「說法」:思考後,決定方向,為五比丘說:「苦、集、滅、道」的「四諦法」,展開人間的「說法」。


11. 修行者都能知道,人生是苦,每一天面對到人、事、物,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已經了解,一竅致知,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放下了。這是有修行的人,會了解的事情,將人間的疾苦不會惹來內心,不會長久憂鬱,很快看得開,放得下,心放棄煩惱,減少無明,這就是道理。


12. 「時時讓道理會發聲,聞法,說法,傳法」:道理既然發現,就要時時讓道理會發聲。道理是看不到的,雖然說天地有形,無不都是含藏著道理存在,無形也有充分的「理」在裡面。


13. 「有形萬物,含藏無限量的無形無體的理」:我們大空間有「四大」含藏在你看不到的大空間,「地、水、火、風」。地有形,但是它有無形的地理存在,不是你看到的,有形的土地,有形的土地裡面所含藏著無量的道理。物質,各項的物質,都有不同的理性存在,那個理性含藏在大地,無限量,有各形各色,但是看得到的卻是它的內涵的理,比看到的千萬分,我們看到的不及「一」的形態。光是一個大地,就沒辦法去分析,永遠分析不完,它的道理含藏在裡面。


14. 「法,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不可言語譬喻」:法,道理,要時時不斷啟發,讓它無形的理衍生著;有形去分析出無量數無形的道理。人間,佛陀常常說: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不可言語譬喻。「不可」,不是說不能,是沒辦法全都一時都說得完。就是要千秋萬世,有很多的時間發現的道理,還有很多新的可再發現。


15. 「理,是無量數」:你說不完,算不盡。就像〈化城喻品〉,用塵點劫的時間,用微塵數,磨為用墨,墨去點,每點就是每一個世界;每一個世界的每塵沙,化為每一個劫。


16. 「若算師,若算師弟子,都無法算計」:數量豈是人有辦法去分析出來的。佛陀就這樣說:「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沒辦法去算計出來。天地宇宙萬物真理,經千年萬年怎麼說就說不完。


17. 「長時修」:修行,要能夠徹底盡知這個道理,當然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佛陀的覺悟是過去生不斷用很長久的時間,千千百世,千生萬世,這樣不斷探討真理,不斷入人群去發現人性的道理,發現人性所造作煩惱無明,所產生的苦,這就是佛陀修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去探討這個道理。


18. 「上使法鼓常鳴」:道理要不斷追求,「上使法鼓常鳴」,生生世世不間斷向上求法,不斷向上求。下化眾生,不斷將所求來覺悟的,每發現一項的道理,發出震撼人心,對新發現的道理。同樣,世間也是這樣,一些學者這樣孜孜不倦在研究、探討,不知道要用幾十年的時間,一直在他那個研究,小小的顯微鏡的裡面,不斷去在分析,不知道要多久?哇,忽然間發現到新天地。


19. 「下驚撼動群迷」:小小微細的細菌,它就有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存在。同樣道理,植物、礦物、動物全部有很多,還未打開的奧秘在,不斷在研究,發現到完全很響亮,震撼,很震撼人心,這種就像在擊鐘、擊鼓。鼓,聲音會震動。


20. 「聲音共振」:舉例,2013年12月中旬,新加坡舉辦《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在練鼓時,借用榮董師兄(指:沈森平)一間工廠,怕聲音干鄰居,會讓人抗議,就將窗戶關起來。在那裡打鼓,大鼓聲一響,地會震動,室內玻璃真的被聲音震破,這是他們的經驗。


21. 「法鼓常鳴,下驚撼動群迷」:就是驚撼大家,因為人還是睡,眾生還在沉迷中,所以要「法鼓常鳴」,不要常常睡著,要趕緊清醒。「法鼓常鳴」能夠讓眾生「驚撼動群迷」,讓大家能夠覺醒起來,才能「奉行大道」,要不然在那裡打瞌睡。


22. 「覺醒奉行大道」:看書,書是在面前,人是在睡。有一個聲音,讓他忽然間清醒起來,趕快,道理擺在面前,白紙黑字,每一句無不都是法在裡面,但是,他睡著了。外面的聲音來震撼他,讓他能夠清醒起來,趕緊坐正,經再讀,這也是一樣的道理。


23. 「持經教,弘妙法」:覺醒自己的心,鼓勵自己的性,要持經,要懂得「奉行大道」,要持經受教,自己受教,再教育他人,能夠「弘妙法」。佛陀的教法,我們真正能用心弘揚。


24. 「解大道,發大心,入經藏,智慧海」:持經教,弘大法,解大道,發大心,「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知道。


25. ★上人偈文(二):「承重任願無畏,立宏誓廣度化,擔負如來志業,諸賢各守一方,世間無不可度之人,亦無不可行道之處。」


26. 「承重任願無畏,立宏誓廣度化」:不要怕,雖然是娑婆世界堪忍,我們要「無所畏」。因為我們「立宏誓廣度化」,宏誓願,能夠廣度眾生。


27. 「擔負如來志業,諸賢各守一方」:發願「擔負如來志業」,還要再「諸賢各守一方」。看看現在,多少人在不同的國家,有多少的菩薩守護在那裡。若是看到媒體報導,知道哪一個國家有大風小雨,有什麼樣的災情,電話就趕緊問看看,那個地方有大風嗎?有大雨嗎?他們會回報回來,「我們這裡都平安,但是某一個地方災情嚴重,我們已經準備了,我們要去勘災。」這樣我們就安心。


28. 「世間無不可度之人」:在全球,有慈濟人的地方,就在那個地方負責起來,守護著。哪一個地方有需要,就開始去關懷。世間這麼廣,和我們有緣,等待救援,等待我們去幫助他,去度化他,有很多和我們有緣的人,需要我們去接引。


29. 「亦無不可行道之處」:世間既然有很多,沒有不能度的人,也有很多的地方,我們還沒有走到,但我們有辦法走到的地方。娑婆世界還很廣,還很大,與我們有緣的人還很多,不要畏懼娑婆世界眾生剛強,我們應該要發願。


30. 「三心,清淨赤子心,駱駝的耐心,獅子的勇猛心」:佛陀時代的弟子,比丘、比丘尼,大乘心雖然發了,勇氣還不夠,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他們畏懼。佛陀實在心很寂寞,也是很憂鬱,大家怎麼沒辦法體會我的心志呢!為大家授記,證明將來當成佛了,大家怎麼沒有這個勇氣發大願,就是娑婆世界,克服困難,來度化眾生。為什麼大家還是這樣這麼沒勇氣呢!


31. 「發心立願」:佛陀就看看大家,出家的人還不敢立大願,就期盼其他發大心的菩薩了。其他發大心的菩薩,不一定出家眾,「在家菩薩智慧長」。發大心的菩薩,開始起動,等待佛陀來叮嚀交代,「我願意接受,他們不敢去,我們願意守護。」所以這些菩薩開始向佛來發願,要在娑婆世界「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


32. ★複習經文:【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1)「法歸位」:因為這些菩薩有在家、有出家,這全都是過去有大因緣,他們願意將這些佛陀所說法,準備好,經典讀誦、解說,不斷意義在內心裡,都準備好,法都清楚了。尤其是內心方向,「正憶念」,正道,正思、正見,都已經再回憶。佛的法已經歸位入心,佛陀的分身都歸位入心來了。


(2)『正憶念,皆是佛的威力』:佛陀在《見寶塔品》,將分身佛歸位,這就是法。人人聽法之後,我們應該要回憶,將法歸位,這叫做「正憶念」,回憶佛陀所說的法,謹記在心裡,這就是佛的威力。


(3)「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佛陀若滅度後,再應緣化在其他地方,不論我們在什麼地方,佛陀您都要為我們加持。可見這還是在家菩薩,他們有大心、立大願,很勇敢,但是真正所吸收修行的道行,他還要再繼續。


(4)「要成佛,都是要先出家」:心性,已經立大願,上乘階位,還要再修行。每尊佛要成佛,都是要先出家,因為在家的身分,還是能夠去弘法,但是真正要領導大眾,還是要經過這樣出家修行、覺悟,才能夠統理大眾。居士很多,外護,來擁護這個法的精神理念,這是很重要。


33. ★釋譯經文:【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佈惡世中,我等當廣說。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34.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諸菩薩契聖意稱佛:惟願世尊,不以為慮。


「以偈言重述,表堅定道心」:這些菩薩已表達心意,願意接受經教,不論抄寫、讀誦等等,入人群都願意。用偈文重新表達,開始重復表示堅定心志。因為大家都有這樣發願,再重複一次,補充還沒有完全表達的意義,所以再重說。


「發聲,立願,向佛保證」:世尊不用擔憂。大家已經契合佛的聖意,向佛保證,我們已經有立這樣的願。希望佛陀您能夠安心,不用擔憂,不用考慮,掛慮未來的眾生。請佛陀安心。入涅槃,您就安心。」


35. 【於佛滅度後,恐佈惡世中,我等當廣說】:佛滅之後,未來世態甚可怖畏,濁惡世中,我當廣說。


「敬請莫憂慮」:我們都很覺悟,未來的世間愈來是愈惡濁,世代變化很恐怖,讓人很害怕。將來成為濁惡的世界,雖然佛陀這樣講,未來五濁惡世,我們也不怕,世代不論怎麼變遷,不論時間多長,不論我們幾生世再來人間,都一樣要在五濁惡世裡面,廣說佛法,不怕不畏。發願在這裡講說經典,會將佛的教法,讓它發聲出來,像擊法鼓,時時捶響法鼓,將法一直傳下去,請佛陀不用擔憂。


36. 『末法世中聖人漸減少,惡習業行增多,無人救正,傷風敗倫者多,故云恐佈惡世。以聖道訓世,令人避惡,遷善崇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故當廣說。』


因為好的人一直減少了,因為自然法則。今生此世得佛教育,未來生世,大家都發願到他方世界,這些賢人會愈來愈少。這惡濁的世間,愈來人的習氣會愈來愈惡。行業,他們的行為造作業力會愈來愈多。將來這些人就無人好加以救正;無人能救,無人加以改正過來。


大家若都不敢在這裡,好的人就減少,惡的人愈增加,有惡無人去救,無人去更正他。這樣未來這個世間,傷風敗倫的人愈來愈多,叫做「恐怖惡世」,未來的世間就是這樣,我們也擔心。


「以聖道訓世,令人避惡,遷善崇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故當廣說」,我們應該會一直布達下去,要不然這個聖道衰微,就「唯有聖道」才能,在世間才能夠教導人,才能夠糾正人心,才能夠使人避開這個惡。


要有戒,戒是防非止惡,好好教導,使他們避惡,往善的方向走,「長養道德」,不可傷風敗俗,不可。要聖教在人間,不然惡的事情就愈來愈多了。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四正勤,「已生惡令速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增長」。教育讓人人善的要更善,惡的不可生起。這就是我們聖教在人間。


37.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有諸不善無智之人,惡口穢言罵詈等事。正斥曰罵,傍及曰詈。


五濁惡世,不只是惡人自行惡,甚至無智慧的人,還要開口罵人,不只自己的行為惡劣,惡人先告狀,惡人先罵人。像這樣的惡,「有諸不善無智之人,惡口穢言罵詈等事」。


「正斥曰罵,傍及曰詈」:就是直接罵,或者是旁邊這樣酸人家。這種對人就是,人好的事情,看到人好的事情,他就是講人,一直講人的不對。人在做好事,就在旁邊講風涼話,或者是惡口來毀謗,不論是正面罵,或者是旁邊在毀謗。


38. ★舉例:在一九九九年的臺灣九二一大地震,九二一之前,土耳其發生大地震,天下無不都是視為我們的親人,我們不忍心,所以國際救災展開了救援土耳其。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人罵,這種開惡口,「臺灣不救,是為什麼要去救國外呢?」甚至當面罵人,甚至出手要打人,這也是不可理喻!


是不是這樣就停下來呢?善者既善,還是要精進;惡者既惡,我們要用心教化,這就是要好好用心。有的人總是有的直接罵人,有的直接就是打人,這種就是恐怖的惡世。不只是用手,就是動刀杖等,這真的是很惡劣。


39. ★學習「樂說第一的滿慈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願意入剛強惡劣地方,去度化眾生,即使會有打、罵、刀、杖,還是志願堅定,勇敢弘法。現在這群菩薩也一樣,未來世眾生這麼恐怖、惡劣,不只是罵人,還打人,還用刀杖等等,大家都願意忍。彌多羅尼子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40. 【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即以加之刀劍杖石,我等誓願當為弘經,皆當悉忍諸惡。


刀劍或者是棍,或者是石頭等等,都能夠忍。為弘經,為了要將佛陀的教法在後世,聖道要施行在這個世間裡,為了聖道施行,我們一定要忍。發誓願「誓願當為弘經,皆當悉忍諸惡」。不論他是什麼惡,我們都能夠忍耐。


41. ★『下愚無信,視正如怨,嫉其法,惡其人,惡言毀之不足,加刀杖而害之。』


(1)「下愚無信」:未來世間的惡會這麼的恐怖,是因為人失去信心,沒有正念,所以「下愚」。這種下根機,很愚癡,「貪、瞋、癡、慢、疑」這麼昌盛集起,下劣的人,沒有信心,沒有那個正信的心念。


(2)「視正如怨」:他看到正氣的事情,他都是很怨,看到好人,就無法容忍這些好人在做好事。這種「下愚無信」的人,就是無法容忍好人、好事在他的心裡,他就會一直要去破害人,因為他心懷嫉妒,因為他愚癡,「貪、瞋、癡、慢、疑」,這種愚癡,就有嫉妒的。


(3)「嫉」:對這個法,他很嫉惡,就是連這個人,他也是很不歡喜,所以他就是「惡相、惡聲、惡言、惡語,惡的形態」來對待這個好人的教育;布達經法的人,他就是不歡喜。


(4)「惡言毀之不足」:這樣還不夠,罵人家,還不夠呢!甚至「加刀杖而害之」。這就是「下劣無信」的人,「視正如怨」,看人正派,就像是他的怨仇人一樣,所以他就很怨他,他就這樣要置人於死地,所以有這樣這麼兇惡!


42. ★『菩薩怨親平等,不校不報,以理自責,以忠自恕,惟道是務,皆當忍之。』


(1)「菩薩怨親平等,不校不報」:不和他計較,也沒有要將他怎麼樣,過去就好了;「罵我,不要緊,過去就好了,以德報怨。打我、害我等等,不計較了,不冤冤相報了,我應該要再回報你,能夠讓你能得度,能夠接受正法,所以我用正法來回報你。」。


(2)「以理自責,善解」:雖然他罵我們,就善解他,自己就不要因為他的無理取鬧,惹起我們的心不歡喜,應該要好好善解他。「他會這麼的惡,應該他有他的看法,應該他是為我們好的。愛之深,責之切,可能是這樣,所以善解他一下。」這就是「以理自責」。自己說自己,不要去和對方計較。自己要好好反省自己,我自己是不是有錯誤,他才會那麼生氣,是我們惹他生氣。


(3)「以理自責,以忠自恕」:我們既然這樣任勞任怨的做,不論怎麼樣,就是盡一切所能,「對的事,做就對了」。我忠於事,忠於信,忠於理,我應該就是要這樣好好再繼續。我自己是正確的方向,不能自我障礙。


(4)「以忠自恕」:不要自己自責之後,覺得:我得罪到他,要不然我就退步。就像佛陀感覺:為他們授記之後,他們覺得「這個地方這麼難教,這麼剛強,我就讓他,我就來走就好啊!」不是這樣。「以忠自恕」。雖然自責,我就是這樣的業,我才會來這個地方,依報、正報在這麼惡劣的地方。自己自責,雖然是自責,但是我應該要為這個地方去付出,要忠於此事。


(5)「忠於此事」:也要把自己放寬一點,不是自責讓他就好,「我還是要在這裡好好來感化他,我好好要在這裡守護著。」所以「以理自責,以忠自恕」。大家應該不要錯解。


(6)「惟道是務」。這個道,是我們發心立願,這一條路是我們要走的,因為這樣,「皆當忍之」。要好好忍耐。


43. 『聖人去世,無人救正,傷風敗倫者多,故云恐佈惡世。以聖道訓世,令人遷善崇德,故當廣說。』


「以聖道訓世,令人遷善崇德」:既然發心立願,應讓聖道永遠在人間流傳。聖人雖然是已經消逝去,但是聖道在人間;聖道是由我們,佛陀的弟子所學來,我們就要發心立願傳下去,不論這是恐怖惡世,聖道也是一樣要將它流傳,避惡,讓他遷善,道德才有辦法這樣繼承下去。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44.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學習修行後,過去總是不解為何有嫉妒者,不能理解其呈現出來的「惡相、惡聲、惡言、惡語,惡的形態」,今日很感動聽聞這段「以理自責,以忠自恕」開示,自已小小體會是一種「中道」的修行立場,不論任何逆境,皆是「增上緣」。


回憶起前一品的提婆達多授記品的開示,遇到逆境,除了「自我反省」當中,更不能遺忘「發心立願」,「對的事,做該做的事」,不能因為了逃開「逆境」而忘記「本分事」,猶如上人曾勉勵修行要常「反觀自照,明心見性」,也謹記《無量義經》這句「生嫉妒者,起隨喜心」,以及「奉持諸佛清淨戒,乃至失命不毀傷,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時時長養這顆「成就別人」的慈心。


猶如一直很敬佩「樂說第一的滿慈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身行典範,出門能說法,回僧團能馬上入人群,一起工作帶動修行。深深體會「共知共識,還要共行」,大家一起努力朝向「聞法者,說法者,才能是真正傳法者」。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3/05晨語簡記《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