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3/2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3/2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3/2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3/2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三 3月 29, 2017 5:03 pm

20170329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假名字稱為相,成住壞終是空;
慎思三理四相,實無恆住定相;
無體相故無量,如虛空無障礙。
 
  用心,世間一切一切都是在「假名字稱為相」,假名相。「張三」、「李四」,這是一個名稱,這個名稱一樣都在人的身體上。「張三」這個人和「李四」這個人是同一人嗎?假名字相,不同人!是啊,因為要分別,所以,才有「張三」、「李四」的名稱,回歸一句就是「人」。人都用假名字來執著,什麼人是什麼人?是對、是錯?都是在這個假名字在起分別相。同樣,所有的物質,如樹木,同樣一個名字,都叫做「樹」。樹,經常說過,樹的本身,就有好幾個名字,從種子一直到了一棵樹,從一棵樹再變成了用具,這個名相,一路來都不斷隨著環境而變相。假名字給它,這我們應該很清楚、很了解。這些道理,我們若能了解「假名字」和「相」,了解了是不定名、不定相,但是我們還要去追究它的理。道理同樣「成住壞空終是空」,到最後還是空,就是一切一切假名字相,最終就是歸於空,空了。
 
  所以,「慎思三理四相」。我們真正學法,要修行,要了解道理,我們必定要心時時都要很靜,好好謹慎,詳細來思考,思考世間一切萬物,都沒有離開「三理四相」。所以,這「三理四相」我們若能清楚,「成、住、壞、空」,再有「生、老、病、死」,還有「生、住、異、滅」,這個「三理」就是和「四相」連在一起。人的生理有生、老、病、死,天地萬物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理就是有生、住、異、滅,這就是「三理四相」。這「三理」,天地萬物,它的貴賤,也是人去分別,是貴或是賤呢?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水,水很充足之時,我們沒有感覺,水對我們人的生命,對大地萬物的生機是多麼重要啊!它很充足的時候,沒人會感覺水是貴重。到了四大不調了,水大不調,天不降雨,人無節制的用水,人沒有理智去砍伐山林,自然山地破壞了,人類用水不節制,天不降雨了,這全都是循環。
 
  我們若好好細細慎思,這全都是連貫,一旦到了最嚴重之時,在「壞劫」。在「住」世,我們的大地,「成」、「住」,當它全都具足,生態完成,四季就是這麼順暢在運轉。久來,經過了多少劫波、時間這樣不斷地過,人類不斷增加,人心不斷變動,就自然在「成」。人類、物資全部具足,是「住」之時。人的心態不斷不斷受濁氣污染,染污的心就是貪欲,貪欲不斷產生,就向著大地去心存要取得,大地就受災殃了,那就是被破壞了。破壞在「住」劫,一直不斷進入到「壞」劫,破壞它,污染它,整個大乾坤就這樣不斷累積污濁的氣,大地就不斷受損、受破壞。雖然要經歷長時間,長時間累積到「壞」劫,最最嚴重的時候,那終是「空」,它就是「空」了。所以,在「壞」劫的時間,我們都不懂會要節制,本來物資住世,同樣和我們人一樣,很順暢,非常的單純,四季這樣的互相地輪轉。
 
  所以,「四大」本來是這麼的單純,但是人類的破壞,「四大」就開始不調,真的是破壞。所以,山林已經被破壞了,人類不懂得節制,大地物資就會缺了。就像緬甸,在那個蒲甘城的大地震,在去年,緬甸慈濟人、馬來西亞菩薩,會合到蒲甘城。看了之後,蒲甘城原來在約一千多年前,國王起一心念,蒲甘國的國王,他信佛,但是他心念就是貪著在造塔有功德,所以,就一直一直一念心偏差,就一直用心建塔,一直提倡建塔,國庫也用在建塔。蒲甘城的整片的山林,因要建塔,要燒磚,燒磚就要磚窯;磚窯就要用火來燒,用土做土胚,土胚經過火燒,這樣來做瓦、做磚。不斷一直建,整個城都在建塔。
 
  砍柴當木炭,燒木炭來燒磚,山林一直一直被砍伐,之後,塔已經一直建起來,但是,樹,那個森林的樹都已經砍光了。漸漸地,那裡的水,地層下的水,就一直一直沒有了,因為水資源來自森林,山林,它就要吸收很多的蒸汽,才落大地,吸收水分。雨水一來,一棵大樹,平均能夠含藏三噸多的水,這是曾聽到科學家有這樣的計算,一棵大樹,雨水若來的時候,每棵樹可以吸收三噸多的水分,吸收來它能夠慢慢釋放;釋放入樹木而根而到大地,慢慢一直溼潤。大地水資源從空中來,從樹木,大地的萬物這樣吸收,吸收到地,到地層中,水源再回歸水脈;水脈再提供給人類生活,這本來是大自然的循環,人類將大自然的循環破壞了。想想看,這樣是「住」而「壞」,終止於「空」。現在的蒲甘城,人已經不能住,幾百年來,城建好了,也興盛一時,沒水的時候,那就不是人類可以依止的地方,都整個遷走了。
 
  現在,那些塔已經荒廢掉了,幾百年前延續下來,在照顧塔的一群人,世代都在那裡照顧塔,他們的名稱變成了「塔奴」。以前「塔奴」的後代,就是現在的乞丐,整個村都是乞丐村,這個乞丐村從那些顧塔的人衍生而來,幾百年來,一直延續下來。孩子早就沒讓他們讀書,都是乞丐孩子。在那個地方就是,人家若來觀光,就在那裡乞討。這就是因長久以來破壞環境,破壞生態,人的生活這樣在轉變,整片的大地都是乾的,現在也一樣。
 
現在的問題,這塊土地完全都是乾枯的,草木不生,這裡已經叫做乞丐村,這些孩子已經世代都沒有讀書了。這個時候慈濟人接觸了,因為這個因緣接觸了,希望能夠轉變他們的生態,孩子要怎麼樣能讓他讀書。所以,現在在那個地方,考慮,已經找到土地,有人願意。當然取得這一塊土地,那個故事也同樣很動人,不是這個時候有辦法和大家解釋。而我們要在那塊土地上,為他們建一所學校,這是馬來西亞慈濟人和緬甸菩薩的發心立願,要去將它完成。
 
  這是上個月他們回來提出來報告,我就很鼓勵他們,也很贊成。所以,這個事情現在在進行中。所以,「住」,有住人的地方就有這樣的問題——破「壞」;破壞了之後,生態轉變了,就成為「空」。蒲甘城已經完全是廢城,去年的地震,已經倒了將近五百座的塔,所以,一片都荒廢掉了,不就是一場空呢!在八百多年前的蒲甘王,就因一念偏差,貪著功德,才會這樣去大量破壞環境。功德有得到嗎?就是一個大破壞,不只是沒有得到,大造業啊。所以,我們要很「慎思三理四相」。「實無恆住定相」,就是今何在啊?蒲甘城今何在呢?就是廢土一片,也好幾千座廢塔在那個地方。這就是人生的顛倒,實在就是無恆住的定相,人總是這樣起顛倒心。
 
  所以,「無體相故無量」,所以無量。我們人間,很多很多沒辦法去分析的那些體相、名字,沒辦法去分別。其實「如虛空無障礙」,一切皆空,看得開,什麼都沒有障礙,我們人間就是心看不開,我們的障礙很多,我們若能夠循規蹈矩……。有時候集眾在講話,不斷地呼籲,人人若守規則,哪一個地方有障礙物呢?人人若守規矩,哪一個地方有還要再叮嚀的事情呢?都不用。人人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自己的道業,要定住自己的心,才有辦法「慎思三理四相」,我們才有辦法能了解「實無恆住定相」。我們才真正能夠無體相,我們的心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如虛空無障礙了。我們的大圓鏡智,就在日常生活中,照物不偏差。照物無偏差,但是無礙我們的心鏡,應該若這樣就能通達。
 
*無障礙:謂真如性體,於一切諸法,圓融通達,悉無障礙。
 
  所以能夠無障礙,就是「真如性體」,我們自己的心性要顧得好,「於一切諸法,圓融通達」。我們要聽法、要了解,道理我們要真正好好用心去體會,我們必定要認清道理的三理四相,要真正通達。若能這樣,就能圓融通達,我們的心鏡,大圓鏡智,照物物來,物去鏡空,若能這樣,所以「實無障礙」,我們的心都沒有障礙,沒有煩惱,沒有顛倒,這是多麼逍遙自在。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
 
  「如虛空,無所有性」。虛空就是這樣一片空啊,虛空多大啊?沒有辦法去測量,天外的天際,恆星,星河,雖然有這麼多的星球在空中,每一顆星球,周圍都是空間,這個空有多大,無法測量,無邊際,沒有底,無法看到天到底它的盡頭是多高,沒辦法測量。它到底有多深?沒有,科學家在地球上,在虛空中說有發現到黑洞,這個黑洞在哪裡?離我們多遠?生成什麼樣呢?天文地理,真正是無窮盡。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那就是虛空都是一片虛,就是虛,沒有實體的東西,那叫做「虛」,那就是空,空無邊際。因為這樣,在虛空中,它本來就沒有什麼性,就是空,一個空間,性就是這一切萬物,就是有這樣、這樣的道理,有成住壞空,有地水火風空,這都是它的性,地、水、火、風,四大終歸於空,風有風的性,火有火的性,但是它終歸還是空。火性,散在我們的身體上也有火性,有溫度,這就是熱度,熱度就是火性。「哇!身體怎麼都冷冰冰?冷冰冰就是硬掉,硬掉是什麼呢?死了,就是脫離了火性,人生這個身體就沒有溫度了,四大中一大消失,那就是歸於空。他的性,火性沒有永恆住在我們的身裡。
 
  同樣,每一項東西都是因為有四大會合,才有物質可完成。所以每一項物質都沒有它的「住」性,因為它四大和合,四大中其中一大離開了,這四大不成,物質就壞空了。同樣的道理,你要說它是火性,它是風性,它是水性,了不可得,我們的身體有水性在,一輩子在,我們的身體要吸收水分,「要多喝一點水哦!」水若沒有了,身體就乾了,變成什麼呢?木乃伊,就是已經都沒有了。這個水分有常常在我們的身裡嗎?就是這樣跟著我們的呼吸,幾十年,它不調和時,身體就病了,這叫做壞。所以說來無住性,性無常住,所以很多就要去解釋,一切言語道斷,光要說一個火,就要和大家說很久,要說水,分析到頭來無窮盡,因為任何一向東西都有無窮盡的道理,但是都有無窮盡的空,無定相、無定性,就是全都沒有。所以「一切言語道斷」,要如何來分析,分析到來真的是無法完全大家都能清楚了解,要靠我們用心,要慎思用心才有辦法,用心去體會。
 
  所以「一切語言道斷」,沒有用心,法無法入我們的心,我們無法體會什麼叫做四相。因為我們的「理」沒有通達,「相」我們就無法了解,所以要慎思三理四相,這是很重要。所以「不生、不出、不起」,其實這些東西,原來就是天地之間本來就有的東西,在這個空中,沒有增減,說它缺水,是真的缺嗎?實在是沒有缺,沒有缺就是要大家要反省,如何讓它這樣循環再調整,大地是被破壞的。你看,哪有缺呢?常常在鬧水災,水哪有缺呢?是不順調,叫做不調和,沒水的地方都沒水,水一來就是超大雨水,看,多少的水災,你說它有缺嗎?沒有缺,但是是不調和,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一切言語道斷,不生、不出、不起」,我們前面解釋過。其實接下來我們再看這段經文,
 
經文:「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經文簡釋:「無名、無相」
無名:法身之體遍一切處,而不可以名字詮顯。
如佛菩薩菩提覺道,圓智懸空,照物無染。
 
  虛空,虛空就是空啊!你還要說它是什麼名呢?除非國家語言不同,語言有它的相和名稱。但是總而言之,要讓我們了解的,就是空,空就是無相,全都沒有。在這個空間裡「實無所有」,「空」就是「虛」,「虛」就是「空」,空實在是「無有」,因為它無常住,所以它就是有的東西無常住,因為這樣「實無所有」。這「實無所有」,卻是大地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因為我們這個大空間,你說它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但是它有啊!有無量無量的東西。你說它能夠測量嗎?也沒有辦法測量。有邊際嗎?也沒有辦法說出邊際。總而言之,在這無障礙的虛空裡面,這形色的相很多,分析到頭來,真的再歸於空,道理就是這樣在循環。我們若認清楚虛空無邊際,就能夠了解有相的東西,再長久的時間,就是都是暫時。
 
  其實世間,我們這個地球,是繞著太陽轉,地球在自轉,時間在過,所以地球的時間和其他星球的時間不同。要算時間,我們所在講的「劫波」,長時間,用「劫」來算的時間,它也有窮盡,到頭來也是沒有。但是虛空沒有動,它就是一樣,一片的虛空就是沒有不同。這顆地球若滅掉了,虛空猶在虛空,所以這個「生滅」與這個「空」都無礙,無障、無礙。所以,看,「無名、無相」。「無名」,這是我們的「法身之體遍一切處,而不可以名字詮顯」。我們要回過來說我們自己,每一個人,我們都有法,人人具足。幾天前我們不是說,佛陀所覺悟,就是覺悟人人具有的法,只是我們眾生迷在法中。佛陀覺悟了,他所覺悟的,和眾生是一樣,沒有不同的法。
 
  佛陀在這個法中而覺悟了,我們凡夫是在這些法中迷了,都是受這個世間物質所迷掉。所以世間萬物的體相,我們應該要很透徹,「三理四相」要很了解;但是我們就是被外面這些境界,那些物的體相把我們誘引,迷了我們的心,我們在這個法中迷了。因為這樣,我們就「不可以名字詮顯」。到底要向大家如何解釋呢?在這麼多天地萬物間,形色、名相這麼多,想要向大家講到清楚,要準備這些道理都來不及。不要說什麼,每天就是要向大家講幾分鐘的話,我也是同樣要準備,都是來不及。準備得到這項,無法包含到那項。這項本來與這項的道理應該要表達,但是來不及,時間也不夠,也無法將這些道理全都準備起來,向大家講清楚。要說到清楚,一項就夠講一輩子。所以,何況萬法要如何去分析到清楚呢?所以「不可以名字詮顯」,沒有辦法,這就要靠大家聽、吸收,去體會、去了解。
 
  就像「佛菩薩菩提覺道」,就像「圓智懸空,照物無染」。那就是大圓鏡智,就像在這大虛空裡,懸在虛空中,照種種的物體,都收攝在鏡子裡面。但是,鏡子裡面有這麼多的形象,但是與這面鏡子一點關係都沒有。「照物無染」,這些東西都和它沒有關係,就像一面鏡子,放在這裡,看大家,等一下大家若下講堂離去,這面鏡子裡就是空的。所以,「物移鏡空」。本來移轉了,這面鏡子還是空的,同樣它還是清淨,它不會受到物將它染著到。
 
*無相:為無我人眾生壽者虛妄之相。
 
  所以,「無相,為無我人眾生壽者虛妄之相」。大家應該都清楚了,不要執相,不要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相,自己一直執著在這個相裡。老也不要認老,總是要做就對了。想到老,年邁體弱,年邁體衰,力量衰退。不要這樣想它,若想下去,「人就是老了,我就是沒有辦法了」。就是不能想老,我常常也會想:唉呀,老了!自己都自己反省,警惕自己:不能想老,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法要講,自己要趕緊提起。但是,還是講不完的法,同樣還是做不完的事,但是盡心力,做就對。但是無法不老邁,沒有辦法,總是自己的心態,要有這分要顧好自己的心。修行要顧好自己的行儀規矩,就不用再讓人叮嚀了。知道自己的規矩,知道自己的行儀,這是希望大家要慎思。
 
*謂真理之絕眾相,非無如實圓鏡本清淨照物,物移鏡空。
 
  「謂真理之絕眾相」。真理,就不用在那裡論相了,不用在那裡論美、醜,都不用了,沒有什麼樣的人、我、壽者等等形象,全都沒有,破我相了,那就沒有這些是非。所以,雖然我們絕眾相,但是「非無如實,圓鏡本清淨」。都把它破掉,但不是全都沒有,有如實。真正「如實」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回歸了,我們讓它清清淨淨,就像圓鏡一樣,本清淨照物,物移鏡空。我們本來就是要學這樣,學,我們是非清楚,學,我們入人群而不染著,學我們對萬法能夠了解明朗,這樣沒有染著。所以,在法中能夠鑑照萬物,有辦法有這個功能,有這個良能,但是不受萬物來污染到我們的心。覺得這個東西我也愛,那個我也愛,所以每項都愛時,你就是染著到了。愛就是付出,愛的真諦就是付出,不是貪為己有。所以要用心去體會,所以「物移鏡空」,這才是我們的真理。
 
*無量義經: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所以,《無量義經》你們常常在誦,那就是「無量義者,從一法生」。一法是什麼呢?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法源。剛才說眾生,萬法,眾生心具足萬法,所以,無量是從一法生。那個根源,我們的真如本性,「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我們的真如在哪裡?拿來給我看看。就是拿不出來啊!鏡子能夠照物,是什麼能夠照物呢?這些東西怎麼會跑去那裡呢?在那個地方拿不出東西來,這也是要去思考。東西離那面鏡子是這麼遠,鏡子卻照得到物,要向鏡子裡面拿東西出來,就是拿不出來,東西就是在這裡。這就是這些東西是沒有常住的東西,沒有常常在的東西。
 
  還記得向你們說過一面鏡子、一隻狗,狗入一有八面鏡子的房間,就變成有九隻狗。到底是一隻,還是九隻?那隻狗在吠那八面鏡子,到底是八面鏡子裡面都有狗?這個狗一直吠:「你怎麼在裡面?你出來啊、你出來啊!」但是吠了也不出來。這同樣的道理,我們若知道,鏡中那個就是我,那就很清楚,那是有影無相,若能夠了解,「相」在我自己,我自己終歸於「空」,也一切都是空。若能夠了解,其實哪有什麼相呢?我們自己的身相都破除不了,我們還想要破外面的相,真的是很顛倒。
 
*以分別故有相,以分別相故有名,法體離於能、所故非名相所能到,故曰無名無相。
 
  所以,「以分別故有相」。因為就是去分別,有人、我、眾生、壽者相,有這樣的分別。那隻狗就是分別,「怎麼還有你?怎麼還有你?怎麼還有你?」就是在那個地方在分別。因為這樣,才有這麼多的相,這些相都是從我們的心產生。「以分別相故有名」。所以張三李四,人就是這樣。同樣是一個人,怎麼命這麼多名字?同樣一個東西,它的源頭、過程就有這麼多的相,就有這麼多的名字,這都是分別出來的。「法體離於能、所故非名相所能到,故曰無名無相」。這個法體就是因為要離於能,有能和所。有我能夠用的東西,受,所用的東西,我能夠付出,是布施的人;有所接受的人,有所需要的人;有能供應的人,有能接受的人。同樣,這叫做「能、所」。因為人間就是有相對,所以有能、有所,有應用、有被用,同樣的道理。所以,應該說到透徹來是無名、無相。
 
*對於無相之語有造作者,則是虛假之相。可見可現之法,即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虛妄。
 
  「對於無相之語有造作者」。對這個無相的這個語言,要如何將它變成「有」?其實這些東西是原來,那個相,我們要用語言將它表達出來,這「則是虛假之相」。假名字相,這個東西真的是這樣?我們用臺語說,用國語說,用日語說,用英語說,名稱都各不同;同一項東西,有各種的語系不相同。所以,在那裡爭,爭來爭去,但這個東西一點都沒有。因為它是假,你要給我什麼名字,都是假;你要叫我什麼,都是假。所以,就是它是「虛假之相」。我們若要用語言去造作,定這個東西的名相,用這個相將它造一個名字,這都是虛假。「可見可現之法,即為有相」。看得到的東西,這些法,都是有相的東西;有相,必有壞,這全都叫做假名字相。「凡有相者,皆是虛妄」。這都是虛妄。
 
經文簡釋:「實無所有」
法身清淨,照體獨立。
實無前境所有之相。
妄法遂於實相,以語言道斷名相不及故,一切均無所有。
 
  所以,「實無所有」,就是「法身清淨,照體獨立」。其實,法身很清淨,這鏡子自己很獨立,大圓鏡智,人人本具的真如。張三李四,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一面鏡子,同樣的道理。所以,「實無前境所有之相」。其實,這個「境」,到哪裡去,他有這樣的境界;沒有去過的人,沒有這樣境界。其實,有和沒有,和那個境界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實無前境所有之相」。你說有,我說沒有,因為我沒有去。其實,那個地方在那裡,不是有、不是沒有;總是對沒有去的人,就是沒有,有去的人,就是有,同樣的道理。
 
  所以,「妄法遂於實相」,將這個法,在那個相「以語言道斷名相不及」,用這個語言,你說這是這個東西,我說這是這項的名稱,這樣在那個地方議論,全都是虛假。你要把它叫什麼名字,人就能夠改名,東西哪裡不能改名呢?都可以改名。所以,這個名既然可以改,那就是全都是虛假。尤其語言體系不同,所以「一切上均無所有」。這都是虛假相。「語言道斷名相不及故」。因為這個名相要將它分析到清楚,真的是無法分析。所以這種空無邊際,也是法無邊際,但是你若硬是要將一個法扣在一個相的上面,實在是說不通。要用簡單的方法來解釋一項,也不很周全。所以,這種「語言道斷」,這種的名相,這實在是來不及去解釋;而解釋之後,這些東西還是沒有很完全的道理分析出來。總而言之,很多。
 
經文簡釋:「無量、無邊」
法身之體遍虛空界,而不可以數目度量。無有三世之相可得,為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法身之體遍虛空界」。這個法身之體是遍虛空界,所以天地萬物是很多很多,因為空間很大,要放什麼東西都無窮盡;要改什麼樣的形體,就是這些物質都這樣不斷,所以遍虛空界。「而不可以數目度量」。沒有辦法用數目去度量。「無有三世之相可得」。三世,不是只是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其實剛才說的話,現在說的,還有不斷的未來。我現在說的未來,每一句就是移往未來,這不斷在遷移,這就是無法去測量,所以「三世之相不可得」,沒有辦法住在過去,若一直停在過去,就沒有現在;一直停在現在,就沒有未來。所以,這個三世之相是沒有辦法,沒有三世之相,就「為無量無邊」。這就是我們要很了解。
 
經文簡釋:「無礙、無障」
離一切煩惱障,為無礙;體性虛空,無有質礙。如風於空,無所礙故。
 
  所以,「無礙、無障,離一切煩惱障,為無礙」。我們若去除煩惱,就無所障礙。「體性虛空,無有質礙」。這虛空,就是沒有物質會去障礙它。「如風於空,無所礙故」。如風在空中,對空中是一點點都沒有障礙。但是,有物質就會被損害,同樣的道理。所以,空,是什麼都不會去損害到它,因為它空。所以我們的心無欲,物質就不會障礙我們的心。
 
*無障:體性無染,離一切所知障。無明體相,本自不有,故本無煩惱障。自性清淨,過惡不生,則無業障。生死本空,不受後有,則無報障。
 
  所以,「無障」,那就是「體性無染」。我們的體性、我們的真如,其實清淨如大圓鏡一樣,所以「離一切所知障」。東西在那個地方,什麼名稱,什麼相,和這面鏡子一點都沒有關係,物移鏡空了,沒有關係。所以,「無明體相」,沒有很明顯的形相存在。所以,「本自不有」,本來就沒有,「故本無煩惱障」。所以,「自性清淨,過惡不生,則無業障」。我們自性本來清淨,就不會去犯過失,就不會造惡業,自然就沒有惡生起,就沒有惡業的業障。所以,「生死本空,不受後有,則無報障」。生和死,本來就是空,說要入涅槃,就是進入寂靜的境界,無生滅的境界。這個不生滅,我們就要練得我們對境不生心,這就能夠不生滅。所以,我們「不受後有,即無報障」,沒有那個報障,就沒有報,沒有未來的果報是什麼。
 
*無量無邊:虛空不可窮極,是實相之廣大。
*無礙無障:虛空不可分辯,是實相之通達為三觀中之空觀。
 
  「無量無邊:虛空不可窮極,是實相之廣大」。這虛空無量無邊,沒辦法去測量,因為這樣,空,虛空不可窮極,是沒有辦法來量出邊際。所以,「無礙無障」,那就是「虛空不可分辯,是實相之通達,為三觀中之空觀」。所以一切皆空。請大家要慎思,要用心去體會,體會我們的假名字相,假名稱為相,成、住、壞,總是空。要認清楚,要好好慎思,其實「三理四相」沒有永遠都在的。大家要時時慎思,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3/2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3/2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3/2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三 3月 29, 2017 5:03 pm

[2017年03月29日 上午 5:22] 農曆三月初二,(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三九八)

1. 釋譯經文:【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2. 上人偈文:「假名字稱為相,成住壞終是空,慎思三理四相,實無恆住定相,無體相故無量,如虛空無障礙。」

3. 「假名字稱為相」:用心,世間一切都是在「假名相」。張三、李四,這是一個名稱,這個名稱都一樣在人的身體上。張三這個人和李四這個人有相同嗎?假名字相,不同人!是啊,因為要分別,所以,才有張三、李四的名稱,回歸一句就是「人」。人都用假名字來執著,什麼人是什麼人?是對、是錯?都是在這個假名字在起分別相。

4. 「假名字,起分別相」:同樣,所有的物質,樹木同樣一個名字,叫做「樹木」。常舉例說過,樹的本身,就已經有好幾個名字,從種子一直到一棵樹,從一棵樹再變成了用具,這名相一路來都是不斷隨著環境而變相,假名字給它,這是我們應該很清楚、很了解。

5. 「成住壞終是空」:「假名字」和「相」,這些道理,若能了解,「不定名、不定相」,但是我們都要去追求它的理。道理同樣在「成,住,壞,空,終是空」,一切一切的「假名字相」,最終就是歸於空,空了。

6. 「慎思三理四相」:真正學法,修行要了解道理,必定要「心」時時都很靜,好好謹慎詳細思考世間一切萬物,都沒有離開三理四相。若能清楚,天地萬物的物理「成、住、壞、空」,人的生理有「生、老、病、死」,心理的「生、住、異、滅」,這個「三理」就是和這個「四相」連在一起。

7. 「思惟三理,舉例,水大不調」:三理,天地萬物,它的貴賤,也是人去分別,是貴或是賤呢?水很充分之時,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水,水很充足,我們沒有感覺,水對我們人的生命,對大地萬物的生機是多麼重要啊!它很充足的時候,沒人會感覺水是貴重。到了四大不調,水大不調,天不降雨,人無節制的用水,人沒有理智去砍伐山林,自然山地破壞了,人類用水不節制,天不降雨了,全都是循環。

8. 「成,住,壞,空,舉例:地大不調」:好好細細慎思,這全都是連貫,一旦到最嚴重之時,在「壞劫」。大地從「成」,到「住」世,當它全都具足,生態完成,四季都順暢運轉,人類物資全部具足。。經過多少劫波、時間不斷過,人類不斷增加,人心不斷變動,「住」之時,人的心態不斷受濁氣污染,心的貪欲不斷產生,破壞大地取得資源,大地受災央,破壞在「住」劫,不斷一直進入到「壞」劫,破壞它,污染它,整個大乾坤就不斷累積污濁的氣,大地不斷受損、受破壞。長時間累積到「壞」劫,最最嚴重的時候,那終是「空」了。

9. 「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壞劫的時間,我們都不懂得要節制,本來物資住世,同樣和我們人一樣,很順暢,非常的單純,四季這樣的互相地輪轉。「四大」本來是這麼的單純,但是人類的破壞,「四大」就開始不調,破壞,真的是破壞。山林已經被破壞了,人類不懂得節制,所以大地很快就會缺損。

10. ★舉例:緬甸,蒲甘城,破壞生態,為蓋萬佛塔:
去年在蒲甘城的大地震,緬甸的慈濟人,馬來西亞的菩薩前往蒲甘城勘災協助,看到蒲甘城,得知原來在八百多年前,蒲甘國的國王起一個心念,雖信佛,但心念就是要貪著「造塔有功德」,一念心偏差,一直執著提倡建塔,耗國庫,讓蒲甘城的整片的山林毀損,森林的樹,被砍來當木炭來燒磚,不斷一直建塔。

11. 「水資源循環,平衡則安」:漸漸樹林都被砍光。那裡的地層下的水漸流失,水資源是來自森林,山林,吸收著很多的蒸汽,才落大地,吸收水分。平均一棵大樹,平均能夠含著三噸多的雨水,是在有聽到科學家這樣的計算,樹根吸收水後,能夠慢慢釋放;釋放入樹木而根而到大地,慢慢一直溼潤。大地水資源從空中來,從樹木,大地的物這樣吸收到地層,再水源回歸水脈;水脈再提供給人類的生活,這本來是大自然的循環,人類將大自然的循環破壞掉了。

12. 「住」而「壞」,終止於「空」。現在蒲甘城,那個地方,已經人不能住,幾百年來,城是建好,興盛一時,沒水的時候,就不是人類可以依止的地方,整個都遷掉了。

13. 「塔奴由來」:現在,那些塔已經荒廢掉,幾百年前延續下來在照顧塔的一群人,世代都在那裡照顧塔,變成了他們的名稱叫做「塔奴」。衍生原在那些顧塔的塔奴現在變成的乞丐,整個村都是乞丐村,幾百年來一直延續下來。這些世代的孩子早就沒有讓他們讀書,都是乞丐孩子。若有旅客來觀光時,就是在那裡乞討。

14. 「翻轉人生」:長久以來,破壞環境及生態,人的生活由這樣在轉變,整片的大地都是乾,現在也是一樣。地震因緣,慈濟人接觸了,希望能夠去將它轉變生態,怎麼樣讓孩子能夠讀書。感恩有人發心捐一塊地,那個故事也是很動人,慈濟規劃為他們建一個學校,這是馬來西亞和緬甸的菩薩的發心立願,要去將它完成。

15. 「成,住,壞,空」:有住人的地方就有這樣的問題,破「壞」;破壞了之後,生態轉變了,就成為「空」。蒲甘城已經完全是廢城,去年的地震,已經倒了將近五百座的塔,一片都是荒廢掉了,不就是一場空呢!

16. 「八百多年前的蒲甘王,一念偏差,貪著功德」:這樣大量破壞生態環境。功德有得到嗎?就是一個大破壞,不只是沒有得到,大造業啊。所以,我們要很「慎思三理四相」。

17. 「實無恆住定相」:蒲甘城今何在呢?就是廢土一片,好幾千座都廢塔了。這就是人生的顛倒,實在就是無恆住的定相,人總是這樣起顛倒心。

18. 「無體相故無量,如虛空無障礙」:無量。我們人間,很多沒辦法去分析的那些體相、名字,沒辦法去分別。一切皆空,看得開,什麼都沒有障礙,我們人間就是心看不開,障礙很多,我們若能夠循規蹈矩。聽常住集眾,不斷地呼籲規矩,人人若守規則,哪一個地方有障礙物呢?人人若守規矩,哪一個地方有還要再叮嚀的事情呢?都不用。

19.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是要自己的道業,要定住自己的心,才有辦法「慎思三理四相」,才有辦法能了解「實無恆住定相」,才真正能夠無體相。

20. 『無障礙:謂真如性體,於一切諸法,圓融通達,悉無障礙。』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態,如虛空無障礙。大圓鏡智,就在日常生活中,照物不偏差,無礙我們的心鏡,若這樣就能通達,無障礙,就是「真如性體」,我們自己的心性要顧得好,「於一切諸法圓融通達」。

「大圓鏡智」:聽法、要了解,道理要真正好好用心體會,必定要認清道理的三理四相,真正通達。若能這樣,就圓融通達,心鏡,大圓鏡智,照物物來,物去鏡空,若能這樣,「實無障礙」,心都沒有障礙,沒有煩惱,沒有顛倒,這是多麼逍遙自在。

21. ★複習經文:【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

「如虛空,無所有性」:虛空多大?沒有辦法測量,天外的天際,恆星,星河,雖然有這麼多的星球在空中,每一顆星球,周圍都是空間,這個空有多大,無法測量,無邊際,沒有底,無法看到天到底它的盡頭是多高,沒辦法,無法測量。到底有多深?沒有,科學家在地球上,在虛空中說有發現到黑洞,這個黑洞,黑洞在哪裡,離我們多遠,生成什麼樣呢?實在是天文地理,真正是無窮盡。

虛空都是一片虛,沒有實體的東西,就是空無邊際。在虛空中,本來就沒有性,一個空間,性是這些一切萬物,這樣的道理,有成住壞空,有地水火風空,都是它的性,地、水、火、風,四大,終歸於空,風有風的性,火有火的性,但是它終歸還是空。

「生老病死」:火性,散在我們的身體上也有火性,有溫度,就是熱度,熱度就是火性。死了,就是脫離火性,人生身體就沒有了,溫度沒有了,四大中一大消失,就是整個空。火性沒有永恆住在我們的心裡。

「四大會合,才有物質完成」:每項東西都是因為有四大會合,才有物質能完成。每項物質都沒有它的住性,因為它四大合和,四大中其中一大離開了,四大不成,物質就壞空。

同樣道理,你藥說它是火性,它是風性,它是水性,了不可得,我們的身體有水性在,是暫住,一輩子在,身體要吸收水分,要多喝一點水,若沒有了水,身體就乾了,變成什麼?木乃伊,就是已經都沒有了。

「無住性,性無常住」:這個水分有常常在我們的身裡嗎?就是這樣跟著我們的呼吸,幾十年,它不調和時,身體就病了,這叫做壞。所以說來「無住性,性無常住」,很多都要去解釋,一切言語道斷。

「無窮盡的道理」:光說一個火,就要和大家說很久,要說水,分析到頭來無窮盡,因為任何一向東西都有無窮盡的道理,但是都有無窮盡的空,無定相、無定性,全都沒有。

「一切言語道斷」:如何來分析,分析到來,真的是無法完全大家都能清楚了解,要靠我們用心,要慎思用心才有辦法體會。沒有用心,法無法入我們的心,無法體會什麼叫做四相。理沒有通達,相我們就無法了解,所以要慎思三理四相,這是很重要。

「不生、不出、不起」:其實這些東西,原來就是天地之間本來就有的東西,在這個空中,沒有增減,說他缺水,是真正缺嗎?實在是沒有缺,沒有缺就是要大家要反省,怎麼如何循環再調整,大地是被破壞的。

「不順調」:常常在鬧水災,水哪有缺呢?是不順調,叫做不調和,沒水的地方都沒水,水一來就是雨水。看到多少的水災,你說它有缺嗎?沒有缺,但是是不調和,要很用心體會。

22. ★釋義經文:【無名】:法身之體遍一切處,而不可以名字詮顯。如佛菩薩菩提覺道,圓智懸空,照物無染。

虛空,就是空啊!你還要說它是什麼名呢?除非國家語言不同,又有語言它的「相和名稱」,是讓我們了解的,就是空,空就是無相,全都沒有。

「實無所有」:在這個空間裡,「空」就是「虛」,空,實在是沒有,因為「無常住」,因為「實無所有」。卻是大地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因為這個大空間,你說它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但是它有啊!有無量無量的東西。

你說它有辦法測量嗎?也沒有辦法測量。有邊際嗎?也沒有辦法說出邊際。無礙,無障礙的虛空的裡面,形色的相很多,分析到來,真的再歸於空,道理就是這樣在循環。若認清楚虛空無邊際,就能夠了解有的東西,再長久的時間,就是都是暫時。

其實世間,這個地球,繞著太陽在轉,時間在過,地球的時間和其他星球的時間是不同。要算時間,所在講的「劫波」,長時間,用「劫」來算的時間,它也有窮盡,到頭來也是沒有。但是虛空沒有動,它就是一樣,一片的虛空就是沒有不同。這顆地球若滅掉了,虛空猶在虛空,所以這個「生滅」與這個「空」都無礙,無障、無礙。

「法身之體遍一切處」:要回過來說我們自己,每一個人,我們都有法,人人具足。佛陀所覺悟,就是覺悟眾生都人人具有的法,只是眾生迷在法中。佛陀覺悟了,他所覺悟的,和眾生是一樣,沒有不同的法。

佛陀在這個法中而覺悟了,我們凡夫是在這些法中而迷了,都是受這個世間物質所迷掉,所以世間萬物的體相,我們應該很透徹,「三理四相」要很了解。卻是我們就是被外面這些境界,那些物的體相把我們誘引,迷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在這個法中迷了。

「不可以名字詮顯」:在這麼多天地萬物間,形色、名相這麼多,想要和大家講到清楚,要準備這些道理都來不及。

「時間有限,常感到『來不及』」:每天就是要向大家講幾分鐘的話,我也是同樣要準備,都是「來不及」。準備得到這項,無法包含到那項。這項本來與這項的道理應該要表達,但是來不及,時間也不夠,也無法將這些全都能夠準備過來,向大家講到清楚。要說到清楚,一項就能夠講一生。何況萬法要如何去分析到清楚呢?所以「不可以名字詮顯」,這就要靠大家聽、吸收,去體會、去了解。

「如佛菩薩菩提覺道」,就像「圓智懸空,照物無染」,就是「大圓鏡智」,像懸在大虛空中,照種種的物體,都收攝在鏡子裡面。雖鏡子裡面有這麼多的形象,但是和這面鏡子一點點都沒有關係。「照物無染」,這些東西都和它沒有關係,就像這片鏡子,放在這裡,看大家。等一下大家若下講堂去,這面鏡子是空的。

「物移鏡空」:本來移轉了,這面鏡子還是空的,同樣它還是清淨的,它不會受到物將它染著到。

23. 【無相】:為無我人眾生壽者虛妄之相。謂真理之絕眾相,非無如實圓鏡本清淨照物,物移鏡空。

應該大家都清楚,不要執相,不要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自己一直執著在這個相裡。老也不要認老,總是「做就對了」。想到老,年邁體弱,年邁體衰,這力衰退。不要這樣想它,若想下去,「人就是老了,我就是沒有辦法了」。

「盡心力,做就對了」:就不能想老,常常也會想:唉呀,老了!自己都自己反省,警惕自己:不要想老,還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法要講,要自己要趕緊。還有講不完的法,同樣還是做不完的事,但是盡心力,做就對。但是無法說不老邁,沒有辦法,總是要自己的心態,要顧好自己的心。

修行要顧好自己的行儀規矩,就不用再讓人叮嚀了。知道自己的規矩,行儀,是希望大家要慎思。

「謂真理之絕眾相」:真理,就不用在那裡論相,不用在那裡談美、醜,都不用,沒有什麼樣的人、我、壽者等等形象,全都沒有,破我相,就沒有這些是非。

「非無如實圓鏡本清淨照物」:「非無」,雖然我們絕眾相,但是,都把它破掉,但是不是全都沒有,有如實。真正「如實」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回歸了。

「物移鏡空」:「非無」,但不是全都沒有,有「如是」,真正「如是」,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回歸了,我們讓它清清淨淨。就像圓鏡一樣,本清淨照物,物移鏡空。我們本來就是要學這樣,學我們是非清楚,學我們入人群而不染著,學我們對萬法能夠了解明朗,這樣沒有染著。

在「法」中,能夠照徹萬物,有辦法有這功能,良能,但是不受萬物來污染到我們的心。覺得這個東西我也愛,那個我也愛,每項愛,你就是染著到了。付出,付出,愛就是付出,愛的真諦就是付出,不是貪為己有。要用心體會,所以「物移鏡空」,這才是我們的真理。

24. 《無量義經》:【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無量義經》常常在誦,「一法」是什麼呢?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法源。眾生萬法,眾生心具足萬法,所以「無量是從一法生」。根源,我們的真如本性。

「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我們的真如在哪裡?拿來給我看看。就是拿不出來啊!鏡子能夠照物,是什麼能夠照物呢?這些東西怎麼會跑去那裡呢?拿不出東西,這也是要去思考。

東西離那面鏡子是這麼遠,卻是鏡子照得到物,要向鏡子裡面拿東西出來,就是拿不出來,東西就是在這裡。這些東西沒有常住的東西,沒有常常在的東西。還記得向你們說過,一隻狗,在八面鏡子面前,反射多隻自已的狗影,那隻狗對著八面鏡子不停的吠,但是就是吠不出來。

同樣道理,你若知道鏡中裡面就是我,那就是就很清楚,那是有形,有影無相,若能夠了解,「相」在我自己,我自己終歸於空,也一切都是空。若能夠了解,其實哪有什麼相呢?我們自己的身相都破除不了,我們還想要破外面的相,真的是很顛倒。

25. 【無名無相】:以分別故有相,以分別相故有名,法體離於能、所故非名相所能到,故曰:無名無相。對於無相之語有造作者,則是虛假之相。可見可現之法,即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虛妄。

「以分別故有相」:因為就是有這樣去分別,有人、我、眾生、壽者相。那隻狗就是分別,「怎麼還有你?怎麼還有你?怎麼還有你?……」就是在那個地方在分別。因為這樣,才有這麼多的相,這些相,都是從我們的心產生。

「以分別相故有名」:張三李四,同樣一個人,怎麼命這麼多名字?同樣一個東西,它的源頭、過程就有這麼多的相,就有這麼多的名字,這都是分別出來的。

「法體離於『能、所』,故非名相所能到,故曰:無名無相」:法體,因為要離能,有『能和所』。有我能夠用的東西,受,所用的東西,我能夠付出,布施的人;有所接受的人,有所需要的人;有供應,能供應的人,有能接受的人,同樣,這叫做「能、所」。因為人間就是有相對,有能、有所,有應用、有被用,同樣道理。應該說,透徹來是「無名、無相」。

「對於無相之語有造作者」:對無相的語言,如何將它變成「有」,其實這些東西是原來,那個相,我們要用語言將它表達出來,「則是虛假之相」。

「假名字相」:這個東西不就是這樣?我們用台語說,用國語說,用日語說,用英語說,這個名稱都各不同;同一項東西,有各種的語系不相同。所以,在那裡在爭,爭來爭去,和這個東西一點都沒有。因為它是假,你要給我什麼名字,都是假;你要叫我什麼,都是假。所以,就是它是「虛假之相」。若要用語言去將它造作,定這個東西的名相,這個相將它造一個名字,這都是虛假。

「可見可現之法,即為有相」:看得到的東西,這些法,都是有相的東西;有相,必有壞,這全都叫做假名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這都是虛妄。

26. 【實無所有】:法身清淨,照體獨立。實無前境所有之相。妄法遂於實相,以語言道斷名相不及故,一切均無所有。

其實,法身很清淨,這個鏡子自己很獨立,大圓鏡智,人人本具的真如。張三李四,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一面鏡子,同樣的道理。

「實無前境所有之相」。「境」,有去到哪裡,他有這樣的境界;沒有去過的人,沒有那個境界。其實,有和沒有,和那個境界一點關係都沒有,你說有,我說沒有,因為我沒有去。其實,那個地方在那裡,不是有、不是沒有;總是沒有去的人,就是沒有;有去的人,就是有,同樣的道理。

「妄法遂於實相,以語言道斷,名相不及」:將這個法,在那個相,用這個語言,你說這是這個東西,我說這是這項的名稱,這樣在那個地方議論,全都是虛假。你要把它叫什麼名字,人就能夠改名,東西哪裡不能改名呢?都可以改名。名既然可以改,那就是全都是虛假。尤其語言體系不同,所以「一切上均無所有」。這都是虛假相。

「語言道斷,名相不及故」:因為這個名相,要將它分析到清楚,真的是無法分析,這種空無邊際,也是法無邊際。你硬是要一個法將它扣在一個相的上面,實在是說不通。要用簡單的方法來解釋一項,也不很周全。

這種「語言道斷」,這種的的名相,實在是是來不及去解釋;解釋後,這些東西還是沒有很完全的道理分析出來。

27. 【無量、無邊】:法身之體遍虛空界,而不可以數目度量。無有三世之相可得,為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法身之體遍虛空界」:法身之體是遍虛空界,天地萬物是很多很多,因為空間很大,要放什麼東西都無窮盡;要改什麼樣的形體,就是這些物質不斷……,所以遍虛空界。「而不可以數目度量」。沒有辦法用數目去度量。

「無有三世之相可得,為無量無邊」:三世,不是只是「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其實剛才說的話,現在說的,還有不斷的未來。我現在說的未來,每一句就是說在未來,這不斷在遷移,這就是無法去測量。

「三世之相不可得」,沒有辦法住在過去,若一直停在過去,就沒有現在;一直停在現在,就沒有未來。這是我們要很了解。

28. 【無礙、無障】:離一切煩惱障,為無礙;體性虛空,無有質礙。如風於空,無所礙故。

我們若去除煩惱,就無所障礙。這虛空,就是沒有物質會去障礙它。風在空中,對空中是一點都沒有障礙。但是,有物質,它物質就會被損害,同樣的道理。所以,空,是什麼都不會去損害到它,因為它空;所以我們的心無欲,所以物質不會障礙我們的心。

29. 【無障】:體性無染,離一切所知障。無明體相,本自不有,故本無『煩惱障』。自性清淨,過惡不生,則無『業障』。生死本空,不受後有,則無『報障』。

「無障」,就是「體性無染」。我們的體性、真如,其實清淨如大圓鏡一樣,「離一切所知障」。東西在那個地方,什麼名稱,什麼相,和這面鏡子一點都沒有關係,物移鏡空了,沒有關係。「無明體相」,沒有很明體的體相存在。「本自不有」,本來就沒有,「故本無煩惱障」。

自性本來清淨,就不會去犯過失,就不會造惡業,自然就沒有惡來生就,沒有惡業的業障。生和死,本來就是空,說要入涅槃,進入寂靜的境界,不生滅的境界。就要練得我們對境不生心,能夠不生滅。不受後有,即無報障,就沒有報,沒有未來的果報是什麼。

30. 『無量無邊:虛空不可窮極,是實相之廣大。無礙無障:虛空不可分辯,是實相之通達為三觀中之空觀。』

無量無邊,沒有辦法測量,虛空是不可窮盡,沒有邊際。無礙無障,就是「虛空不可分別,實相之通達,為三觀中之空觀」。一切皆空。慎思,用心體會,真正假名字為相,「成、住、壞」總是空。要認清楚,好好慎思「三理四相」,其實都沒有永遠在的。時時慎思多用心!

************
31.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日常生活中「觀行」,用心觀察「三理四相」,從中體會佛法真諦。敬佩佛陀的大智慧,佛法是涵蓋一切世間法,是十分具有科學、哲理、邏輯,總能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呈現「真空妙有」的奧妙,訓練自已的心清淨,無貪瞋癡慢疑,就比較容易「深入經藏,體解大道」,要增長智慧,先從腳踏實地開始,就如慈濟人,時時能從做慈濟當中,用心體會「三輪體空」的無所求付出的道理,甘願做,歡喜受。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3/2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