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4/01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擺渡瀚
大地初發心
大地初發心



文章總數 : 46
威望 : 43
注冊日期 : 2013-02-20

2017/04/01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4/01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4/01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六 4月 01, 2017 4:27 pm

20170401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為修菩薩行,
當遠離諸惡邪見,
親近善友知識。
如經: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令人受行,
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

  用心啊!我們修行,「為修菩薩行」,就是要先「遠離諸惡邪見」。這是最近一直一直與大家分享,也與大家互相提醒。現在在講〈安樂行品〉,就是提醒我們既然發心,願意受持《大乘妙法蓮華經》,我們必定要先覺悟。惡世法末,遇到很多的困難,弘揚大乘法是在濁惡世中障礙很多;人、事、物,層層疊疊,總是多障礙。前面的經文我們已經看過,佛陀為我們警惕,可能會遭遇到很多很多的毀謗,可能會遭遇很多無明黑風來擾亂聽聞,不只是濁惡世的社會人,這環境,即使是教內的人,對宗教,彼此也有不同的見解,大乘、小乘,小乘不知大乘的內涵,那就有種種造謠、毀謗等等。這是在前面的經文已很明顯、清楚的警示我們。

  後面還有,我們堪得忍耐之外,什麼樣的人我們要接近,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要接近。種種惡劣的環境、暴力的環境,或者是邪見、邪知的人,或者是不男之人,或者是女人等等等等,都要提高警覺。前面的文也已這樣說很多了,這都是因擔心我們將要修菩薩行,心若還沒有很穩定,修行的過程容易被影響,所以先警惕我們,有多少多少我們不要去親近他。前面一段經文說,遇到環境要忍耐;接下來這段,那就是我們沒辦法去度人的對象,就不要勉強去親近。我們若遇到更強烈的,就要避離。這是前面說過的。但是開始應該要親近的,佛陀也是這樣為我們用心啟發。這就是釋迦佛與文殊菩薩的對答,文殊菩薩的智慧、慈悲,與佛陀共同在這段文,那就是由文殊菩薩再來補充,再來提升,佛陀又再為人開一條如何能夠平安,你要忍耐,不如能避難。

  這大家應該要記得,文殊菩薩聽佛陀講完,未來就會有教內的偏見。雖然要忍耐,要忍耐不如也要避免,佛陀才會說了這段,應該避免、遠離的,不要就影響道心,所以要遠離。接下來,就是能親近。所以,要遠離的是「 諸惡邪見」。前面說過。應該親近的是「 善友知識」,要好好選擇善友,「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不善的,我們應該要遠離;善的,我們要從之。所以,「如經: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就像經典,前面那段說,「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薩善知識也。」)有人願意持經、願意說法,教導我們能持戒、多聞、佈施、智慧,令人受行,若有能夠說這樣的法,引導我們就是要信。信,要深信,也要持戒;戒,能防非止惡。我們懂得分別是非,我們能夠知道惡的知識我們不要親近,懂得避開,這就是「戒」,我們要懂得分別。

  我們既沒辦法度人,就要避離,所以,「 信」與「 戒」,信佛的教法。大乘法,入人群度眾生;大乘法是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引導眾生,開示眾生的方向,我們要深信。但是我們要隨著佛陀所指示的方向,這條菩薩道走,必定要先守好自己的心態,讓它非常的健康,所以我們必定要持戒,防非止惡。要持戒、要深信,必定要堅固我們的道心,要多聞,要多聽法,多瞭解,我們瞭解之後,我們有法,才能夠給人法。我們先得到佛陀正確的指導,很瞭解了,才能去指導別人往同一個方向走。所以我們要多聞,多聞才有辦法付出,付出叫做「佈施」,這付出、佈施。「智慧令人受行」。我們在人群中瞭解人群煩惱無明是如何會合,如何複製,成為了苦難。我們若沒有在人群中,不知人間疾苦,我們是要如何去救苦、拔苦呢?所以我們在人間,就是要佈施、付出。

  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多聞,吸收佛法入心,還要在人間法,在種種人群中吸收常識。這知識,在人間的知識讓我們瞭解,從佛法求得了清淨的智慧。清淨的智慧,合上了人間的知識,「知」,共知;「識」,共識,我們有知識,然後身體力行;共行,行菩薩道。能夠這樣,引導我們人人能受持,也能夠走的路,這就是善友。「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我們應該親近好人,更要在好人與好人之間,彼此尊重,尊重也是一種的付出;尊重、讚歎也是一種的付出。供養,有身的供養、語言的供養、身行的供養、物質的供養,都有,所以我們要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恭敬修(又名尊重修),這些無不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所以,「供養親近善知識」。

  善友很重要,互相付出,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現在人間,要行菩薩道,在現在、未來,不只是在經文裡面的菩薩道,菩薩道我們要多聞,聽佛陀的教育。我們多聞入心,這是啟動智慧。我們現在就是要身體力行,「智慧令人受行」,就是要接受,就要再身體力行。人間慈濟人不就是這樣嗎?記得在去年四月間,厄瓜多發生了大地震,強烈啊!損毀了幾個縣市,真的是慘重的大災難。我們接到這個訊息,在媒體裡看到了,趕緊想,要如何能夠去幫助,這麼急難,這麼悽慘的大災難?我們要如何去幫助他們呢?

  經過了一番瞭解,他們國家的情形,他們國家的位置,瞭解,與哪一個地方慈濟人,距離都還是很遠,美國比較近,說近,搭飛機也要五六個小時,不過這是距離最近的。評估起來,覺得美國國際救災的經驗較有,所以就連絡美國慈濟人國際救災小組,慈善、醫療就啟動了。濟舵、濟覺,還有一群,總在走國際間,還有慮瑢等等,一群人開始,很快準備好到厄瓜多了。到厄瓜多,很及時就趕緊採取行動,用「以工代賑」,開始與當地的縣長、市長,大家來互動。「 以工代賑」,因為有菲律賓海燕風災的經驗,這個經驗,在國際間的NGO也已經看到了,所以這個訊息在厄瓜多的人也知道,慈濟在菲律賓以工代賑的方法很好。看到美國慈濟人到達了,也提起了這個方法,很快速就這樣展開行動,果然發揮了很大的功能。

  一直到五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已經帶過的幾個地方,都已互動起來,效果很好,付出的人就是帶得很歡喜,接受的人能夠復建家園,清理家園,大家也很歡喜。一直到五月二十八日的中午,在休息用中餐的時候,另外一個縣,哈瑪縣,他,這縣的縣長,名字叫做安和 ,這位安和縣長,是哈瑪縣的縣長,他就來了,請求:「慈濟人,你們是不是能去看看我的縣?能幫助我的縣?我的縣也是重災區。」其實慈濟人開始要來幫忙時,就已經瞭解哈瑪縣的確是重災區之一,現在縣長來,不過已過這麼多天,也應該先告一段落了,所以他們就隨口向他回應說:「我們再來評估看看,趕看看,若能夠在不很趕的範圍內,我們能再去你的縣裡看看。若是趕不及,可能就下一趟,我們已經出來這麼多天了,是不是下一趟?」「下一趟什麼時候啊?」「下一趟是六月底。」這位縣長,安和,他聽到有一點點失望,就含著淚水,快要哭出來。

  慈濟人心很軟,看到這位縣長是為災民這麼地誠懇,所以慈濟人趕緊就安慰他:「不然,我們盡量協調看看,下午去看你們那個縣。」安和縣長,他很歡喜,慈濟人願意去了,他趕緊陪著慈濟人去。看了之後,慈濟人覺得,這個地方的災區真的也很嚴重,尤其是縣長這麼誠懇為災民,縣長也是被慈濟人感動,慈濟能夠從那麼遠迢迢不請而來,這樣來為我們勘災,所以他很感動。縣長很感動,慈濟人也很感動,彼此的感動,他們大家馬上再會合,考慮明天行動,明天(五月二十九日)就行動了。

  還沒做完的,繼續在未做完的地方做,又再一批來了。他們就先向縣長說:「我希望三天內可以動員一千人。用一千人以工代賑來為你清理這些,將這個環境將它清理出來。」縣長已經很感恩了,「三天一千人,很好啊!很感恩啊!」隔天,就是五月二十九日,慈濟人真的到了,要以工代賑的人也已經在那裡等待了。第一天效率就已經顯示出來了,很好的效率,二百人,已經有很大規模的力量付出。縣長來,看到已經是黃昏了,收工了,效果很好。濟覺他們,在大家收工之後,就在那個地方帶動唱,為那個地方,為他們帶起了一片熱情,向他們感恩,向他們說慈濟的故事,向他們說善款是點滴彙集來的。這樣為他們分享,分享「竹筒歲月」,為他們分享〈靜思語〉,為他們帶動唱「我們都是一家人」,解釋「一家人」。這樣用英文唱出來了,大家歡喜了,掃開了這麼久來,很多天的那個憂鬱心情。

  這大災難過了之後,大家真的是人生茫茫,不知道要如何恢復家園,慈濟人竟然帶來了這股的朝氣,帶來了這股的力量,開始將要發放之前,這分朝氣喚起了大家的歡喜心,所以很歡喜。在歡喜中縣長到了,就自己也帶入了,與縣民一起帶動起來,縣長更加感動了,就與我們一起來發代賑金;代賑的金額一天十五元美金,這樣來發放。之後,縣長就說:「明天若是超過四百人,那個超過的人數我來負責。」就這樣,真的明天開始,超過了九十位,就是四百九十人,開始又是一天,比昨天更提起精神。

  因為慈濟所帶來的精神力量,志工這分無私的大愛,就是一家人,何況是為自己在清掃,今天比昨天更加踴躍了。這樣,第二天過了,縣長很歡喜,全部人數清算起來,就是四百九十人。他說了,就是要做到,叫他的助理回去幫他拿錢,要一千三百五十元美金,到達了,就交給慈濟人。我們的范婷,是大愛臺同仁,駐在美國,與他們一起到厄瓜多,所有的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她就去找縣長,訪問縣長。縣長那種感受、感動,是被慈濟人感動,他很歡喜,所以很感恩。覺得慈濟人這樣付出,所以他自己也要自掏腰包為自己的縣民付出,他覺得這是應該的,希望他的縣能再度復甦起來,這經濟與縣民的精神全都要提振起來,有了能力,他的縣就有希望了,所以他很歡喜、感動。這樣一天又過去了,明天更多人,超過五百多人(五百九十人)了。

  所以這樣,就第三天,五百多人,縣長也很勇敢,這超過百多人(一百九十位),他要承擔的又更重了,但他也是很歡喜,很感恩,自掏腰包,還是願意付出,一共四千二百元美金,他就是這樣付出,這是他的部分。在那段時間裡,與賑災團隊視訊的時候,濟舵和濟覺在視訊畫面上說:「這個縣長他負責多少。」我就向他說:「既然我們都已經在那個地方帶動三四個縣市,已經付出那麼多了,這個縣長這麼愛民,現在是大災難時,我們怎麼捨得讓他付錢呢?那麼多都在付出了,這四千多元對縣長是很大的負擔啊!」

  這樣之後,我們要離開那個地方了(團隊已離開哈瑪縣,前往基多辦愛灑,濟覺師兄再開車返回哈瑪),濟覺就約縣長,算一算總共是四千二百元美金,將錢交給縣長,他就說師父關心他,不捨讓他這樣自掏腰包付出那麼多,這個縣要用的錢還很需要,希望縣長將這些錢回歸去為縣民做事情。縣長是很感動,他說他不敢要求,但是有這樣,所以他很感恩,他願意將來一定要為縣民付出。濟覺就送他一本〈靜思語〉,〈靜思語〉很靈,他這樣隨手翻一下,翻出來,那本〈靜思語〉向他說的話,那就是(知足的人,心靈開闊,心量開闊,對人對事就不計較。)跟他說若是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就是要放下,要用心去付出,這所得來的……。反正就是這樣,這就是這段〈靜思語〉所說,他看到,這樣隨手一翻一下,真的是師父在向他說話,這他很感恩,也是很感動,馬上就寫一封信,感恩,也簽收據,也寫一封信。這就是愛的力量,善友互相啟發。慈濟人,這就是善友,哪一個地方有需要我們,我們要自動趕快去;去,不是物質的幫助而已,還是給他們這種精神上的引導和勉勵。

  縣長從這樣開始,看他真的是愛民,現在慈濟人會合起來,讓他的信心更大,對災後復健,精神力量是很大,所以他很感動,這就是親近善友,也就是「信戒多聞佈施」。慈濟人有接受到法,他的行動,他的付出,無不都是無所求付出,付出得很歡喜。會辛苦嗎?會,但是歡喜,法喜充滿。菩薩不只是利益,守護在自己的土地,也能夠跨地到他方的國家去付出。所以,這就是菩薩,這就是有法在心裡。運用智慧,誠懇的愛帶到那個地方去,也能夠帶動當地「以工代賑」,大家的付出,為家鄉付出,精神力量提升起來,做得很歡喜,還能夠聽到這樣的引導——我們全都是一家人。這種浴火鳳凰,雖然經過了一番的大災難,現在有了要再復建、再復甦起來的力量,大家會很團結,會很合齊。

  所以,這種智慧去引導,所有的縣民、受災的災民都受到鼓勵,受到幫助,縣長的感受再更大。所以「智慧令人受行」,接受,還能夠身體力行,這就是「親近善友知識」。「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彼此恭敬,互相尊重,這就是互相的供養,是慧命中滋潤慧命的供養,這我們應該要親近,我們應該這個善知識的法我們要受持。

*為人所知其人善,為善友善知識,惡為友惡知識。說法引導我向善處者是善友知識,又勸善友使喜捨謂之勸善知識。

  總而言之,善知識就是「為人所知其人善」。這個善,人人都知道,這也是我們的善友,也是我們的善知識,「為善友善知識」。若是惡友呢?「惡為友惡知識」,那大家都知道,這個人行為不端,我們就要謹慎;惡友、惡知識,我們就要遠離。說法引導我們能夠向善處的人,叫做「善友」,叫做「善知識」,又能夠勸我們行善,使我們能夠喜捨,歡喜佈施,這全都是勸善的善知識,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愛的力量是彼此合成的,能夠彼此合成,無私的愛,這全都叫做善友、善知識,社會自然祥和,人間環境自然和平。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這前面我們也都說過了,要好好謹慎,要常離國王、王子,這都是仗權,我們不用去靠近那個權勢,仗權勢讓我們發光(有光環),不用!不用想要用仗權勢來增加我們的光環。不用,我們真真正正腳踏實地修我們的行,走我們的好路,不用一定要去仗權勢。所以,「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這我們要很瞭解,「旃陀羅」,那就是殺生;「兇險嬉戲」,就是不正確(不正當)的行業,或者是在非常惡劣的環境,這種的人,我們就要遠離。或者是邪知邪見的外道,我們也要遠離。這是前面的經文所說的。再接下來,

經文:「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而輕慢於他。小乘厭生死,欣樂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此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

經文簡釋: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也不親近增上修行傲慢之人,及於小乘教生貪著心的人。
增上慢:謂於增上法中,而於法增生慢心,未得謂得之等類。

  這我們也要遠離啊!不只是世俗的權力,或者是世俗不端的行為我們要遠離,就是我們在修行,同樣我們也要知道該親近的是什麼,不該親近是什麼。所以,「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這一類的人,我們也要謹慎。什麼叫做「增上慢」?「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而輕慢於他」。這些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貪著在小乘,就是這樣開始,開始修行的目標,只是為了要脫離生死,瞭解生死輪迴辛苦,希望能夠了脫,所以好樂在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所以,他就會去認真修行,修行,他就是修「戒、定、慧」。他稍微得一點點心得,就認為:我戒修得好,我的定力也很定心,我的智慧也已經開了。所以他認為:我已經證果了。這種「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起了輕慢他人的心。這種的修行者我們要注意,修行修到很貢高、驕傲,這就不是我們要親近的哦!所以,這種「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增上慢人,我們要很注意,所以,「也不親近增上修行傲慢之人」,我們不要親近這樣的人。

  「及於小乘教生貪著心的人」。貪著,就是貪著在:我修行,我要受人供養。這是讓人很感慨的事情。圓頂了,僧服穿下去了,開始就高高在上。我們要自我警惕,修行才愈要縮小自己,修行就是謙卑,這也是修養之一,要真正堪得起辛勞,辛苦、勞動,這樣才叫做修行。不是一修行,「我什麼都不能做,我什麼都不行。你是在家人,你怎麼能夠讓我為你做什麼?你是在家人,你要為我做種種事。」不能這樣,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這也是歸納在小乘貪著的人,貪著小乘。

  自己修,以為我很有學問了,你們在家人就要來供養我,你們就要來為我服務,你們這些近事男、近事女等等。這我們要自己很警惕,修行不是一直求人家來為我們,來奉承我們、來供養我們,不是。我們是要學會如何去付出,要能瞭解眾生是平等。眾生人人具足萬法,但是眾生都迷在法的裡面;佛陀是「覺悟眾生的法」,所以他覺悟,所以叫做「佛」。我們要知道,這要用心體會進去,所以我們要好好警惕自己。

經文簡釋:
「三藏學者」;三藏學者,學經律論小乘藏者,雖則習學三藏之教,機劣智微,非菩薩友。習近小乘,妨弘大法,故須遠之。

  「三藏學者」,就是那個小乘的三藏,這樣貪著在法,只是守在那個地方,這我們要很用心。在這當中,或者是「破戒比丘」,或者是「名字羅漢」,這都是沒有實修的人,這種,這都是增上慢,這全都是「未得謂得」。三藏學者,「學經律論小乘藏者」,這叫做「三藏學者」,學經、律、論,都是偏在小乘。所以,「雖則習學三藏之教,機劣智微,非菩薩友」。在這個學習中,這個學者,在三藏的教內,但是根機很劣,「機微智劣」,或是「機劣智微」,就是這樣小根、小智人在求學,在這三藏中。這些人,他根本就不願意發心利益他人,只是希望他能夠體會這個法,但是他體會的是能夠修自己,他修自己是認為:我修行,我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就是要人人來供養我。這種根智微劣的人,並沒有打開他的心,放下身段,沒有,所以「非菩薩友」,不是菩薩的朋友,所以我們就不要去親近。這就是經典所說的。

  所以,「習近小乘,妨弘大法」。我們若一直去習近,去親近這小乘,偏向小乘去,自然他就會妨礙我們要弘揚大乘法。所以,佛陀他叫我們不要親近,這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所以,我們就能夠瞭解,在前面的文,惡世比丘,修小乘法的人,他會很反對大乘,就是因為要弘大乘法,就會去排除到小乘。所以修習小乘的人,他就會來妨礙、誹謗大乘法,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要經得起考驗。所以,「故須遠之」。

經文簡釋: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雖是比丘,破佛禁戒。非實有德,名字號為得道羅漢。名字羅漢,謂非真阿羅漢,假名羅漢,非實證也。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就是「雖是比丘,破佛禁戒」。他不只是增上慢,不只是停滯在小乘三藏,他還是破戒體,破戒,不守規戒,只是一個名稱說他是在修行,現比丘出家相,只是這樣而已,但是內在已破戒了。「非實有德,名號為得道羅漢」。就是這樣,一個形態而已,那就是詐名這個羅漢的形,形態看起來是這樣,就是接受供養,這就是增上慢,不是真實修行的人,叫做「名字羅漢」,破戒,只是一個名字叫做羅漢,實體已經是破掉了。

  所以,「謂非真阿羅漢」,所以是「假名羅漢」,「非實證也」。就不是真阿羅漢了。現在,佛教在這個人間,真的也是很感慨啊!名稱和尚、名稱羅漢,你說,在其他國家,好像日本,他們那裡的和尚,他能夠攜家帶眷,有家眷,這也叫做「和尚」。他只是研究佛法,他說他是修大乘佛教,其實,真正的大乘佛法,也要戒體保護清淨。我們一路一直說下來,不就是要保護我們的戒體,我們的身心要清淨嗎?要我們身心清淨,就是要保護戒體,不是名稱的和尚,不是名稱的羅漢啊!這種「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這是沒有實質,只是名字而已。

  這就是在這個濁惡世間,濁惡的時代,會一直不斷不斷發生這個形相,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持經的困難,我們要如何破除這重重困難,我們要如何忍耐?要忍耐,這麼困難,真的要有忍、有耐,耐得住。所以,在〈安樂品行〉要持經,就是這麼的重重困難,文殊菩薩就開始向佛請教,要如何能夠避開這個困難?要如何能夠持經很安樂?要用什麼方法?除非就是避開,不要去親近到,不要影響我們的心。心若還沒很定,就不要去靠近,靠近種種種種會影響我們的心,這種的生態和人物,人、事、物會影響我們,我們要趕緊避開。包括到像這樣,同樣是修行者,我們也就要懂得選擇,如何才能夠成就我們弘大法的心願。這就是佛陀用心教育,我們就要用心深心信受,我們也就要用智慧來分別。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4/01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4/01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4/01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三 4月 05, 2017 6:02 pm

[2017年04月01日 上午 5:22] 農曆三月初五,(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0一)


1. 釋譯經文:【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2. 上人偈文:「為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如經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


3.「為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這是最近一直與大家分享,也和大家互相提醒的。現在的〈安樂行品〉,就是說我們既然發心,願意受持《大乘妙法蓮華經》,必定要先覺悟。惡世法末,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在濁惡世中弘揚大乘法會遇到許多障礙,人、事、物,層層疊疊,總是多障礙。


4.「警示逆境」:前面的經文,佛陀向我們警惕,可能會遭遇多很多的毀謗,也可能遭遇很多無明黑風來擾亂,不只是濁惡世的社會人,環境到來,對宗教也會彼此有不同的見解,小乘不知大乘的內涵,就有種種造謠、毀謗,前面的經文很明顯、清楚的警示我們。


5.「修菩薩行,要提高警覺,堪得忍耐」:前面的經文也說,除了我們要堪得忍耐外,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要接近,種種惡劣、暴力的環境,或是邪知、邪見的人等等,我們都要提高警覺,這都是怕我們將要修菩薩行,心若還沒有很穩定,容易被影響。


6.「明白該親近與避離者」:接下來這段經文是說,若是我們沒辦法去度人的對象,就不要勉強去親近,若更強烈的,我們就要避離。應該要親近的,佛陀也是這樣和我們用心啟發。這是文殊菩薩的慈悲智慧與佛陀共同在這段經文,由文殊菩薩再來補充與提升,佛陀又再為大家開一條路,怎麼樣才能平安?雖然要忍耐,忍耐不如也是要避免,不要影響道心。


7.「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要遠離的是諸惡邪見,要親近的應該是善友知識,要好好選擇善友,《論語‧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的,我們要遠離;善的,我們要從之。


8.「如經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就如經典《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所說:「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薩善知識也。」有人願意持經、願意說法,教導我們能持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若有人能夠說這樣的法、引導我們,就是要深信,也要持戒,戒能防非止惡,我們要懂得分別是非,要懂得避開惡知識,這就是「戒」,我們既沒辦法度人,就要避離。


9.「持戒聞法,自度度人」:大乘法是佛陀一大事因緣來引導眾生的方向,我們要深信,要隨著佛陀所指示的方向,要走這條菩薩道,必定要先守好自己,健康自己的心態。所以必定要持戒,要深信,要堅固道心,要多聞法,多了解,了解後,我們有法,才能夠有法給人,我們先得到佛陀的正確指導,很了解了,才能去指導別人向同一個方向走。


10.「信戒多聞布施」:所以我們要多聞,多聞才有辦法付出,在人群中才能了解無明煩惱是如何複製、會合,成為了苦難,我們若沒有在人群中,不知人間疾苦,要如何去救苦、拔苦呢?所以我們還是要在人間布施與付出。


11.「共知、共識、共行」:在付出的過程中,除了多聞、多吸收佛法入心,還要在人間法、在種種人群中吸收常識,在佛法中求得了清淨的智慧,合上了人間的知識,我們有知識,然後身體力行菩薩道,就是共知、共識、共行。


12.「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能夠這樣引導我們人人能受持、也能夠走的路的人,就是善友,我們應該要親近好人,更要在好人與好人之間彼此尊重,尊重、讚歎也是一種付出。供養,有語言的、身行的、物質的供養都有,所以我們要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重修,這無不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


13.「法入心,法入心」:現在人間要行菩薩道,從現在到未來,不只是在經文裡面的菩薩道,菩薩道我們要多聽聞佛陀的教育,要多聞入心,啟動智慧,身體力行。


14.★慈濟人聞法、身體力行,厄瓜多賑災


去年四月間,厄瓜多強烈大地震,損毀幾個縣市,真的是慘澹的大災難,我們接到這訊息,就趕緊想著要如何去急難救助這麼淒慘的大災難,經了解此國家的位置與情形,評估後,覺得美國有國際救災的經驗,就連絡美國慈濟國際救災小組,啟動醫療與慈善,濟捨、濟覺、慮瑢等等一群人,很快就準備好到厄瓜多了。


到了厄瓜多,很及時的就趕緊採取行動,以工代賑,開始與當地的縣長、市長互動,也因菲律賓海燕風災以工代賑的經驗很好,國際間的NGO已經看到,在厄瓜多的人也知道,因此看見美國人到達,也提起這樣的方法,很快速就展開行動,果然發揮很大的功能。


直到五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已帶過幾個地方,互動效果很好,付出的人帶的很歡喜,接受的人能夠恢復家園,也很歡喜,當天中午休息用餐時,哈瑪縣安和縣長來請求慈濟人,是否也能去看看他們縣,也是重災區,因已賑災多天,應先告一段落,慈濟人便回應,再評估看看,趕趕看,若是趕不及,可能要下一趟。


得知下一趟要等到六月底,這位縣長有點失望,含著淚水快哭出來,慈濟人很心軟,看見這位縣長是為了災民而這麼誠懇,就趕緊安慰及協調下午去看,縣長很歡喜,陪著慈濟人去看過後,慈濟人覺得這個災區真的很嚴重,尤其感動縣長為了災民這麼誠懇,縣長也為了慈濟人這麼千里迢迢來勘災而感動,彼此的感動,他們馬上再會合,隔天就行動了。


還未做完的地方繼續再做,又再來一批人,他們就先向縣長說,希望三天內能動員一千人來以工代賑,將環境清理出來,縣長很感恩,隔天,慈濟人果真到了,要以工代賑的人也已在那等待,第一天就顯示出很好的效率,將近四百人的力量在付出。


黃昏收工時,濟覺他們就在那帶動唱,為他們帶來一片熱情,向他們說感恩、說慈濟的故事,分享「竹筒歲月」,分享〈靜思語〉,為他們帶動唱「一家人」,大家很歡喜,一掃多天的憂鬱。


這個災難過後,大家真的是感到人生茫茫,不知如何恢復家園,慈濟人竟然帶來了這股朝氣與力量,喚起大家的歡喜心,在這歡喜中,縣長也很感動,就與我們一起發放代賑金,縣長就說:「若明天是超過四百位,超過人數的金額我來負責」,隔天真的超過了九十多位,大家比昨天更提起精神。


因為慈濟所帶來的精神力量,志工這份無私的大愛,就像一家人,何況是為自己在清掃,大家比前一天更加踴躍,就這樣,又一天過了,縣長很歡喜,說到要做到,就請助理回去幫他拿錢,交給慈濟人。我們大愛台的駐美同仁---范婷,與他們一起到厄瓜多,將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裡,她就去找縣長,訪問縣長。


縣長因被慈濟人感動,自己很歡喜與感恩,所以覺得自掏腰包為縣民付出是應該的,他希望他的縣能再度復生起來,讓縣民的精神能提起、有能力,他的縣就有希望了,所以他很歡喜與感動,又一天過去,第三天更多人,超過百多人,縣長要承擔的更重,他還是願意付出。


那段時間,在視訊時,濟捨和濟葛在畫面中敘述縣長負責了多少,我就向他們說:「我們既然已在那個地方帶動三四個縣市,已經付出那麼多了,這個縣長這麼愛民,現在是大災難時,怎麼捨得讓他付錢呢?這四千多元對縣長是很大的負擔啊!」


因此之後我們要離開那個地方時,濟捨就約縣長來會合,將四千二百元的美金交給縣長,轉述師父關心他,不捨讓他自掏腰包這麼多,這個縣還需要用錢,希望縣長將這些錢回歸去為縣民做事情,縣長很感恩,願意將來一定為縣民付出。濟捨就送他一本〈靜思語〉,〈靜思語〉很靈,他隨手一翻,那本〈靜思語〉向他說的,就是若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要放下,要用心去付出,真的是師父在項他說話,他很感恩與感動,馬上就寫一封信感恩。


15.「親近善友知識,多聞布施」:這就是愛的力量,善友互相啟發,慈濟人就是善友,哪一個地方有需要我們,我們要自動趕快去,不只是物質上的幫助而已,還要給他們精神上的引導與勉勵,這就是親近善友,也就是智慧,多聞布施。


16.「菩薩心,付出無求」:慈濟人有接受到法,他的行動與付出,無不都是無所求而付出,付出的很歡喜,很辛苦,但法喜充滿。菩薩不是只利、益守護在自己的土地,也能跨地到他方國家去付出,這就是菩薩,就是有法在心裡,運用智慧,將誠懇的愛帶到那裡去,帶動當地以工代賑,為家鄉付出,將精神力量提升起來,人人做的很歡喜。


17.「親近善友知識,智慧令人受行」:這樣的浴火鳳凰,雖然經過一番大災難,但現在要再復甦起來的力量,大家會很團結、會很合齊,這樣以智慧去引導,所以受災的縣民都受到鼓勵與幫助,縣長的感受更大。所以,「智慧令人受行」,接受,還能身體力行,這就是親近善友;彼此恭敬、互相尊重,這就是互相的供養,是滋潤慧命的供養,這我們應該要親近,這善知識的法,我們要受持。


18. 『為人所知其人善,為善友善知識,惡為友惡知識。說法引導我向善處者是善友知識,又勸善友使喜捨謂之勸善知識。』


善知識就是「為人所知其人善」,這個善,人人都知道,這是我們的善友,也是善知識;若是惡友,那就是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的行為不端正,我們就要謹慎,要遠離惡友、惡知識。


說法引導我們能向善處的人,叫做「善友」、「善知識」,能勸我們善,使我們能喜捨,歡喜布施,這全都是勸善的善知識,要用心去體會。愛的力量是彼此合成的,無私的愛,這全都叫做善友、善知識,能如此,社會自然祥和,人間環境自然和平。


19. ★複習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好好用心體會前面的經文,要好好謹慎,要常離國王、王子這些權勢,不要想去仗權勢來增加自己的光環,要真正腳踏實地修行。殺生、兇險嬉戲、真正惡劣的環境、或邪知邪見的外道,我們也要遠離。


20. ★釋義經文:【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不只世俗的權力或不端的行為我們要遠離,在修行,同樣要知道該親近的是什麼?不該親近的是什麼?「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這一類的人,我們也都要謹慎。


21. ★『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而輕慢於他。小乘厭生死,欣樂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此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


「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而輕慢於他,小乘厭生死,欣樂涅槃」:這些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貪著在小乘,修行的目標只是為了要脫離生死,因了解生死辛苦,所以希望能了脫,好樂在涅槃。


「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因為這樣,他會認真要修行,修戒、戒、定、慧,稍微得了一點心得,就認為:「我戒修得好,定力也很定心,我的智慧已經開了」,認為自己已經證果了,起了輕慢他人的心。


22.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也不親近增上修行傲慢之人,及於小乘教生貪著心的人。


這種修行到很貢高、驕傲的人,我們要很注意,不要親近這樣的增上慢人,也不要親近貪著在自己在修行、就要受人供養的人,圓頂了,僧服穿下去了,就開始高高在上,這是讓人很感慨的事情。我們要自我警惕,修行就要愈縮小自己,修行就是謙卑,這也是修養之一,要堪得起辛苦勞動,才叫做修行。


不能想:「你是在家人,怎麼能讓我為你做什麼?你要為我做種種是事」,若有這樣的心態,這也是歸納在小乘貪著的人,以為自己很有學問了,在家人就要來供養我、就要來為我服務,這要自己很警惕。


修行不是一直求人家來奉承、供養我們,而是要學得如何去付出,要了解眾生平等,人人具足萬法。眾生都是迷在法中,佛陀是覺悟眾生的法,所以叫做「佛」,我們要知道,要用心體會,要好好警惕自己。


23. 【增上慢】:謂於增上法中,而於法增生慢心,未得謂得之等類。


「三藏學者」,就是在小乘的三藏,貪著在法,只是守在那裡,沒有很用心。這當中,「破戒比丘」,或「名字羅漢」,都是沒有實修的人,這都是增上慢,全都是「未得謂得」。


24. 【三藏學者】:學經律論小乘藏者,雖則習學三藏之教,機劣智微,非菩薩友。習近小乘,妨弘大法,故須遠之。


「學經律論小乘藏者」,學經律論,這叫做「三藏」,都是偏在小乘,雖在學習三藏的教內,但根機很劣,機劣志微,就是這樣小根、小智的在求學。他根本就不願意發心利益他人,只是希望能體會法,能修自己,但是自認為:我是在修行,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就是要人來幫我,這種根智微劣的人,並沒有打開他的心,沒有放下身段,所以不是菩薩的朋友,我們就不要去親近。


「習近小乘,妨弘大法,故須遠之」:我們若一直去偏向親近小乘,自然他就會妨礙我們弘揚大乘法,所以佛陀在《法華經》裡叫我們不要親近。惡世比丘、修小乘法的人,因為要弘揚大乘法會排斥到小乘,所以會很反對大乘,就會來妨礙、誹謗,我們要很用心,要經得起考驗。


25.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雖是比丘,破佛禁戒。非實有德,名字號為得道羅漢。名字羅漢,謂非真阿羅漢,假名羅漢,非實證也。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不只是增上慢,不只是停滯在小乘三藏,還戒體破戒、不守規戒,只有一個名稱說自己是在修行,是比丘出家,就只是這樣,但在內在還是破戒了,只是詐明羅漢的形態,形態看起來是這樣,就接受供養,這就叫增上慢,是不實修行的人,只是名字叫做羅漢,實體已經破掉了,所以,「謂非真阿羅漢」,就不是真阿羅漢了。


佛教在現在這個人間,也讓人很感慨阿!在日本,名稱和尚的,也能夠牽家帶眷,他只是研究佛法,就說他是大乘佛教,其實,真正的大乘佛法,是要將「戒體」保護清淨,不是名稱的和尚、羅漢,這種破戒比丘是沒有實質,只是名字而已。


26.「堅定道心,安樂持經」:在這濁惡的世代,會一直不斷發生這樣的形相,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持經的困難,要怎麼樣破除重重困難?要如何忍耐?真的要有忍、有耐,耐得住。所以在〈安樂行品〉,文殊菩薩就開始向佛請教,要怎麼避開這些困難?要怎麼樣能夠安樂的持經?就是要去避開,不要去親近到,不要影響我們的心。


27.「深心信受佛法,以智慧分別事物」:心若還沒很定,就不要去靠近種種會影響心的形態和人事物,要趕緊避開。包括同樣是修行者,我們也要懂得選擇,如何才能是成就我們弘大法的心願,這就佛陀的用心教育,我們要用深心信受,也要用智慧來分別,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
28.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聽聞這句『真正的大乘佛法,是要將『戒體』保護清淨」,很深受感動,謹記守好「身三,口四,意三」,不要輕易造業!修行得要認真守好戒律,身心清淨,防非止惡,「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4/01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