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4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4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4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4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二 4月 25, 2017 3:56 pm

20170425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心淨不起染著,安住心不轉動,
如行舟而岸移,如法不生不起,
若風止而波澄,心法性恆一如,
能修安樂行者,應常作如是觀。
 
  用心,好好來體會,萬法一心,我們一念心,就在念念心法中。世間很多很多的法,其實,法,種種的名稱,聽來是很複雜,將它收攝起來,無不都是在一念心中。回一句話來說,「一切法,都是由心起」,所以心能夠解一切法,只是我們凡夫受染著了。常常告訴大家,我們的心就像一面的大圓鏡,很圓的鏡子,很清楚,什麼樣的境界現前,無不都是照在鏡子的裡面;境界離開了,回歸這面鏡的清淨。鏡子本來就是清淨,就是因為外面的塵境,遮蓋了這面鏡子,所以當外面有境界來時,這面鏡子因為受到塵埃、骯髒,已經污染在鏡面上,所以外面的境界一來,隔著這個無明,就如鏡子的本身已照不清楚外面的境界,道理是一樣。
 
  我們的心就是被染著了,我們若是心淨,就不受染著,意志堅定,就不會受到外面境界來動搖我們的心境,我們的意志力不會受旁邊的人把我們動搖了,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心境是很定,自然旁邊的人沒辦法搖動我們的意志,我們的方向還是正確。同樣的道理,若是意志薄弱,我信,我有相信,不過張三來告訴我,應該要往那個方向才是正確,我也相信。相信後面的,就已經對前面的信搖動了。李四又來向我們說,「張三的方法不對,應該要向這邊走才對。」我也信,所以張三的方向,我又搖動了。一回,污染我們一次,兩回,污染二次,若這樣,日常的生活有多少讓我們沒辦法決定或者是將我們誘引過去,我們就已經受污染了,我們就染著了,這就是凡夫心。我們現在,就是要棄凡夫而往向聖賢的方向,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保持清淨,不要受外面境界來污染我們,所以我們的心要「安住心不轉動」。心不要受張三、李四這樣將我們轉動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正確方向。
 
  「如行舟而岸移,如法不生不起」。我們就像岸一樣,船來來往往,這就像境界;而我們的心就像那個岸。它這個碼頭在這裡,這個岸在這裡,船來靠岸,來來往往很多,我們這個岸就讓它依靠。若是船開了,船在移動,不是岸在移動。這艘船,它到底往哪一個地方去呢?船的境界不斷就是過山,從水路在行,過山境,過路的境,船還是在水中行。所以,這艘船若能自在,就不受外面境界將它阻礙著,它隨著那個境界,境界消退了,船還是向前走。同樣,我們的心若要譬如一艘船,這艘船是隨著境界往前走,境界不動,但是船還是能夠向它的目標去。凡夫的境界是這樣,我們要移轉凡夫的境界,這艘船一定要隨著水陸這樣在行,船就不受這個境界將它障礙;境界只不過是一個過程,船還是自由向前走。
 
  修行者和這樣相同,船行在水面,岸上的前面很多境界,境界是不斷拋向後面,船是向前前進。就像我們整天這樣忙忙碌碌走,我們這樣忙碌過去,過去的境界就不再放在我們的心,我們向前,清楚的路走過去,這才是真正心不受污染。就像「法不生不起」,這艘船就是這艘船,不會過了一個境界又帶一個境界走,不會。要行那麼遠的路,經過那麼多的境界,你不會將這些境界再帶著走,這艘船自由向前行。所以,「若風止而波澄,心法性恆一如」。船行在水上,若是風平,自然就浪靜。前面周圍的水都很靜,船這樣行在水面上,水還能夠照影,照著周圍的環境,倒映在水面上。這艘船若在水中,水靜止的時候,什麼樣的境界都能夠照在水面上。若是風起了,水搖晃,就有波、有浪。
 
  遠遠的地方有風,遠遠的地方水動,波就湧過來了,水浪、水波就湧過來了。我們若看到近圍有波動,我們就知道遠遠的地方在起風了,遠遠的風一吹,水動,就這樣波動起來,水就湧過來。風若止,波就靜下來,靜下來,境界又是能夠顯照周圍的境界。所以,古人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同樣的道理,只要水靜,天上的月會照在水面上,不論多少江水都能夠照映天上這個月,映在千江水上。所以,水靜,周圍的境界就現前。我們的心和這樣相同,心法性是恆一如,我們的心性永遠都一樣,沒有變動。不論是在岸有岸它自身的境界,船離開了,岸歸岸;船有船本身的境界,船離開岸了,隨著境移,境就已經移到後面去了,船是向前行,不生不減,不生不起,也不滅,就是同樣這艘船這樣向前行,不增不減,就是這樣行過。這個道理若了解,我們的心法就能夠清楚。
 
  各種的物質都有它的真如本性,就是有它的道理在。物理,有它的物理,我們的身體還是一樣有我們的生理,沒辦法永遠常常存在,顯示出了無常遷變在我們的身上,我們都能夠清楚。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心理上也在那個地方在生、住、異、滅,這就是我們有看到的物質,去將它推測的道理,它的生態是這樣。但是真實的道理呢?真實的道理無體、無形,我們就是生在無體、無形的道理中,我們隨時能夠拿來應用。佛陀所說的法,讓我們的心去應這個理,讓我們了解道理永遠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為它無形,因為它在大空間,它的大空間來成就小物質。須彌山再大,與佛的智慧、真理,它一定有斤兩可算,讓你再大、再重的東西一定有斤、有兩在。佛陀能夠了解幾斤、幾兩,它的重量,一定能夠清楚。我們凡夫就沒有辦法,這已經是超凡夫的量。凡夫了解的範圍很小,還是很淺劣,沒辦法去體會。就像孩子能夠拿多重呢?大人能夠提多重呢?同樣的道理,我們要能夠知道我們所體悟的悟性,我們還很微劣。
 
  佛陀大徹大悟,來教育我們,讓我們夠了解心的體態,其實道理永遠永遠都是千古不變。而我們凡夫,就有昨天、今天的事情,我們還常常放在心裡,記憶是很好,但是我們的記憶,好的法,不會放在心裡,卻是人我是非,都是在內心裡。我們聽懂了,要受教,好的法來教育我們,「有道理,我知道了,但是我還是很執著,我就是不要受教。」這就是凡夫的頑固,很頑固啊!這就是凡夫的煩惱無明,那個無明還沒辦法能移去。那艘船靠岸,一直在岸邊,不會開動。這艘船若常常靠在岸邊,都沒有去動它,年久月深,這艘船就開不動。同樣的道理,本來它就能夠隨時開走,我們若聽法,隨時就能夠知道這是煩惱、這是無明,不要再在這裡執著,起煩惱、起無明,不要!我們要趕緊移動、離開這種是非境界,但是我們都不願意。
 
  只是知道,很多的寶物,從這個碼頭、港口在進出。我們也知道這全都是有寶物,但也有很多不好的、不法的東西也從這個碼頭、港口出去。到底我們懂得選擇寶物來裝在船上嗎?裝好了,我們是不是要趕緊離開這種是非地。懂得要裝這個寶,船卻不肯開動,還是在這個是非地。同樣的道理,我們凡夫就像那艘船靠在碼頭,說不定寶物不裝,裝一些垃圾,裝一些毒品,也不一定,在那個是非地在貿易,也有這樣,也說不定。所以,我們要很謹慎、用心,要相信,我們要心要靜,不要受污染,我們要「安住心不轉動」。不要讓張三、李四來轉動我們的心,讓無明煩惱惹了滿心煩惱。又再「如行舟而岸移」,我們譬如是船,我們要離開船岸,才有辦法隨著水路向前行。隨水路向前行,能夠看到很多的境界,但是不受境界來污染,這就像一艘船,同樣是這艘船向前在行,所以,沒有把這些境界染著到這艘船的上面。
 
  船隨著清淨的水路行,外面若有波來,我們就知道前面有風,波浪大了,我們要怎麼避開,我們能夠清楚。所以我們的心性和船一樣,能夠行在這樣的境界上,能夠保得我們平安,知道此去的路是不是,有沒有風浪?若知道有風浪,我們就要稍微避一下,等候風止了,波定了,回歸這艘船可以向前走的路。就像心和法,船和水一樣,還是能夠平順向前走。我們若能夠這樣,「能修安樂行者」,就是「應常作如是觀」,我們要常常這樣去觀想它。我們是要做靠岸,在很複雜的岸上呢?或者是要做一個逍遙自在,不生不滅,這艘勇健的船行在水路能安全呢?這是要看我們是否方向清楚?若方向清楚,「能修安樂行者,應常作如是觀」。要體會,要去了解。
 
*弘誓菩薩修習六度萬行入群,離諸煩惱迷惑,於一切法不生取著之心,是名心淨。
 
  所以,我們要弘誓願堅定,菩薩要弘誓願,「修習六度萬行入人群」。就像那艘船能夠很順利,過很多的境界而不受境界染著到我們,既然能夠離岸,就要很清淨向前走。「離諸煩惱迷惑,於一切法不生取著之心,是名心淨」。不生也不減,我們離一切法。篤定了的法就是這樣,清淨心保持好,不要有取著,一切法不生取著的心,就像那艘船不受境界染著它,這樣叫做心淨,保持我們的心很清淨。
 
經文:「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有二:
一、剎那無常謂:剎那剎那生、住、異、滅之變化。
二、相續無常謂:一期相續之上生、住、異、滅之四相。
 
  就像我們昨天說過,我們只是講一句而已,「一切諸法空無所有」,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我們要真正用心,用在我們的心不受環境來污染。所以接下來,「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我們要好好用心,心要住在哪一個地方?其實,心無所住著,世間一切,一切的法都是在生滅遷流中,我們凡夫面對的世間就是這樣,一切世間凡夫的法,總是生滅遷流。在《三藏法數》中就這樣說,我們凡夫的心境,一念之間,其實不斷,短暫的時間內,就外面和我們體內的境界,無不都是在生滅遷流。不定,什麼時間呢?極短暫的時間,剎那,「剎那不住,謂之無常」。我們的生理,我們的心理,外面的物理,都是在剎那中遷變。剛才我出來,天還沒有很亮,現在在這個地方,天全亮了,這是什麼時候遷變的,我們不知道,在不知覺中。
 
  它的變化是很快,它說一念間那就有九十剎那。一念間,我們只是起一念,「我想要說這個字,我看到這個字,我要讀這個字」,光是這個心和那個字接觸,這念認識這個字,其實是不是很快呢很快,面前看到這個字,「一」,眼睛接觸到,心就知道是「一」,這麼快,卻是這一念中,變化遷流,就有九十剎那。這麼的快速,而且一剎那中就有九百生滅,有九百次的生滅。我們的心念已經是很短暫了,我們的一念心,好像在翻一張紙,這麼的快速,但它就有九十剎那。我們若手在翻紙,和現在機器在算鈔票那種的翻法就不同了。我們在算紙鈔,看他們在算,就是這樣將紙鈔展開,這樣這樣在算,其實去把它放在機器裡,啪、啪、啪、啪,一直算過去。所以手在算和機器在算就不相同。我們人的心念和外面的境界,那個念和外面在接觸,浮起一念,這個中間就有九十剎那,在九十剎那當中,每一剎那就有九百次的變遷。可見這個變化,為什麼我們都沒有感覺呢?
 
  我們人的一生會老化,從小到老,我們怎麼都不知道是哪一個時候老呢?久了,我們才知道孩子較大了,我們年紀大了,老化了,就是要過一段時間才有感覺。但是它的變化就是很快,一直在變,生滅了,新陳代謝。幾天前(4月22日早會)還在說,在志工早會時講到快速,一天多少次呼吸?光是呼出去的有兩萬多次,我們在呼吸,沒有感覺,呼出去是兩萬多次,吸進來當然也兩萬多次。在八萬六千四百秒中,呼、吸,出和入就有四萬多次,想想看,快速。但是昨天早上簡院長又提起,肺部的肺泡數量是算億的,不是算萬的。在數字上,若要很清楚去了解,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清楚。
 
  所以前天我們所說的,須彌山的重量,斤兩的重量,若像這樣來分析,不是不可能,佛陀的智慧。現在的數學,現在的生理,認真去分析,都算得出來,這是在時間裡,這麼的短暫,剎那、剎那,在世間所有的物質就是這樣遷變過去。所以一剎那無常,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變化,就在剎那、剎那間。一剎那九百次的變遷,我們在「生住異滅」,無不都是在剎那、剎那中,很快速,一剎那九百次的變遷,這樣在過,都是在「生住異滅」,在我們的心念裡。
 
  在「成住壞空」,天地宇宙之間,若要說這個時間很快速,就是用光速、光年(光年為計算距離之單位)去算的,所以它不知不覺,而我們在這個光速中過日夜,我們在這麼快速的無常中在過生活,一下子天亮,一下子中午,一下子晚上,這都是在光速中過。所以剎那剎那生滅變化中,就是這樣在過。所以,我們又再有「相」,我們的形相,時間是這樣快速在過。還有「形相」,這個形相「相續無常」。一棵樹,一粒種子,從樹苗,種子變樹苗,樹苗變大樹,有這樣這個形相,我們從小時候,嬰兒、孩子、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這都是有形相,這樣相續在生、住、異、滅的「四相」中。
 
  時間是這樣剎那過,「四相」,「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這都是在時間,自己的形相在變遷,這叫做道理。道理就是這樣過,所以我們要好好很用心去認識這些道理;全都認識來,這叫做「智慧」,要不然,就是只是常識而已。智慧,是觸境界能夠分析這麼多,不論是時間、體相,我們都能夠很清楚。認清了,就知道人生無常,相不常住,生滅、生死,這都是很正常。
 
*一切諸法,本非斷見常見有為無為等,但以顛倒,妄想分別,是有是無等,竟不知,非有非無。
 
  所以說,「一切諸法,本非斷見常見,有為無為等,但以顛倒」。我們都是這樣在顛倒過,一切法我們若都清楚,本來就沒有什麼「斷見」,一了百了,但哪有可能一了百了呢?還是不斷在循環。這輩子你的造作延伸到後世去,哪有可能這樣一了百了呢?所以,我們要知道。說「常」,哪裡有「常」呢?一天的時間千變萬化,這就是無常,本來就是無常,時間無常,相無常,是我們自己不覺知,所以我們不應該有「斷見」,也不應該有「常」的見解。「有為」、「無為」,一切有作為,我們要好好選擇,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要做,我們應該要清楚。
 
  修行者的生活,我們要好好常常守本分,所以「有為法」,這是我們的本分,我們該做的,我們要了解,防非止惡,不該做的,這是「有為法」。回歸到「無為法」,所有的道理要清楚,不用執著,這都是我們這幾天所說的話。所以,「但以顛倒」。凡夫就是光是要這樣顛倒,不只是顛倒,還「妄想分別」,我們就是這樣,一直繞著、纏在這個妄想的境界裡,所以惹來很多煩惱,「是有是無等」,到底有或沒有,只是纏在那個地方。道理清楚了,我們應該就要定住這個道理,不要再受其他道理混淆不清。所以,我們知道的事情,我們知道了,就要用,用在有益人生。
 
  不可——知道,其實,雖然我們看起來很棒,很有智識,很懂得帶人,這樣,只是一點點而已,大家稱讚,就起妄想了、起妄念,就是妄念、自大,都是我……我……,很自大,不知道說有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走不通,不是每項我們都知道。我們能夠知道的才只是一點點而已。天地之間,須彌山之大,還只是在天地間佔一點點而已,世界這麼大,須彌山說是世界最高,也是天地間佔一點點而已,它才只是在尼泊爾的一座大山而已。在天地間才佔一點點而已,有多大?所以我們人是很渺小,所以不要顛倒妄想,也不要這樣有、無,就是自己全都忘記了自己,所以不知。「竟不知,非有非無」。我們全都不知道,常常在不知為知,這叫做大妄語。大妄語,就是這樣在傳,不對的事情這樣傳來變是非,那就變誹謗等等,這全都不對,我們要很小心。
 
*非實非虛,無生無滅,究竟平等。若實意識,未受未了,則不可言知,是名不知,妄言不知。
 
  所以,「非實非虛,無生無滅」。其實,世間一切「不實」,被誹謗的也不用太在意,而論事,也要用心去證實,沒有的事情就不要說;要說的,就要說準確的、對的事情。開口動舌無不是業,這我們都要很謹慎,所以我們要保持心的平靜。「非實非虛」,不要那麼認真,不要那麼計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實回歸道理,那就是「無為法」,何必那麼計較呢?所以,「無生無滅」。其實剛才說的「生滅相」,生滅是這麼的快速,道理其實是「無生無滅」,有生、有滅,有形、有相,那全都是無常;若「有常」,它就是無生無滅。天地虛空之大,它沒受時間來影響,也沒有受形相來影響,這就是大空間;大宇宙間,不論你天地如何變化,大空間還是大空間,這真空,真空的裡面有它微妙的道理,所以「真空妙有」。所以它「非實非虛,無生無滅」。
 
  所以,「究竟平等」,因為一切皆空,所以它平等。「若實意識,未受未了」。其實,意識,我們若還沒有透徹了解,「則不可言知」。我們在我們的意識中,若沒有很清楚,只是聽到的話,就開始將它傳出,這樣也不對;我們懂一點點,就不要自大,覺得我樣樣都懂,世間要懂的事情還很多,不知道的還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們不要在意識中,「未受未了」,自己還沒有感受到,還沒有透徹了悟到,我們就不要說「這些我都知道」。所以,「是名不知」。若這樣叫做「不知」,前面說的「不知」,我們不知就說不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妄言不知」,這就是說我們若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若我們知道,才可以說「我知道,我感受到,我親自做到,所以確定我知道。」
 
  我們對法也是這樣,有做到,我們就向他們說這是真實法;還沒有做到,這是「如是我聞」,我聽到的。聽到的是真理,我和你分享,雖然我還沒有做到,但是真理是這樣說,我們共同我們來體驗,我們共同來身體力行。這就是自己知道,帶人一起走,入人群,這叫做菩薩,菩薩的過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我們要堅持、認真受持法。
 
經文簡釋:「一切諸法,空無所有」
一切諸法: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世間諸法,及出世間,四諦十二緣,六度萬行。
 
  所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經文的裡面這樣說。所以,「一切諸法」,就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這應該大家聽法聽過了。「十二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等等,這是「十二入」。你的眼去入那個境,境界,入我們眼識裡等等,這叫做「十二入」,而「十八界」,就是我們的意識,外面的根和塵結合,成為我們裡面的識,這根、塵、識,就是說我們有六根,外面有六塵,我們的內心有六識,三六得十八,叫做「十八界」。所以,「世間諸法及出世間」。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有「四諦」。「四諦」是世間法,「十二緣」,全都是讓我們知道如何來人間,人間是苦等等。我們要如何出世間法,就要行「六度萬行」。法透徹了解入心,我們身體力行,走在人群中而不受人群將我們污染,所以我們要出世間,就是要行「六度萬行」。
 
*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皆悉空寂,本無所有。空無所有:謂有為法空。
 
  「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陀羅尼門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就是八萬四千的法。就是菩薩要入人群中的方法,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回歸在八萬四千法。所以「皆悉空寂」,雖然用這麼多法,其實對菩薩的心境,他還是如虛空一樣,他能夠納一切法,在人群中不受污染,所以「皆悉空寂,在內心境就是空寂,不受污染,「本無所有」。「空無所有:謂有為法空」。就是全都沒有,叫做「有為法」。這些全都還叫做「有為法」,因為要用這些法入人群去,有所作為,這叫做「有為法」。八萬四千的總持善法,這都是方法,要入人群的「有為法」。
 
經文簡釋:「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無有常住:謂無為法亦空。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就是無常住,無起滅。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要知道無為法,這叫做「無為法」。我們已經對法裡面的道理透徹了解了,就是無常住,也沒有起滅。道理我們都要很清楚,雖然我們在人群中在「六度萬行」,總一切善在做「有為法」,但是我們的內心要很清楚,「無為法」,要清楚。
 
*小乘三藏,說色生滅,性是真常。色性兩分,一常一滅。
 
  「小乘三藏,說色生滅」。有這個「色」生滅的法,「性是真常」,就是說這個性是真常的。「色性兩分,一常一滅」,這就是小乘法所說的法,就是我們這個性是常常在,而世間一切都容易滅。他要斷除了世間一切法,所以他要獨善其身,要滅掉了世間一切的煩惱無明。他就是獨善在自己常有的涅槃,他認為是這樣。
 
*大乘法者,空即是色,無有常住。色即是空,亦無起滅。不同小乘,二邊之見。空色不二,即是圓常。
 
  「大乘法者」就是「空即是色,無有常住」。這個「空」,其實就是世間所有的一切。為什麼我們要修行?就是世間有一切,所以我們才要去修行。所以,在這個空幻之中,有這麼多的苦,有這麼多的因緣和合,這叫做「法」,這個法就是在「色」中,「色」中和法的空是合起來的,所以「空即是色,無有常住」,永遠就是這樣,這法就是在這樣的生滅法中,這就是循環,這循環的法就是這樣。「色即是空,亦無起滅」。「色」就是這樣,是空,沒有什麼「起」,沒有什麼「滅」,這就是平常的循環。這就是「不同小乘二邊之見」,沒有極端,沒有說「我要取得清淨,所以我都不要動」,也沒有說「世間很污染,所以我不要進去」,沒有這樣的觀念,大乘就是在污染中才是需要去淨化。所以,這是循環,這是自然法則,要去淨化,沒有小乘人這種二邊的執著。「空色不二,即是圓常」。即是「圓」,即是「常」。這是圓,這是常的,這是圓滿的修行的方法。
 
經文簡釋:
「是名智者,所親近處」;如是解了,不墮愚痴,名為智者,所親近處。
 
  「是名智者,所親近處」。智者,有智慧的人所要去親近的這個法,能夠安樂行,我們能夠為人群付出,我們自己能夠很安樂。「如是解了,不墮愚癡,名為智者所親近處」。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目標。
*修菩薩行者,戒行清淨,身口無過。凡有智之人,喜樂讚歎,而不毀眥也。
 
  所以,「修菩薩行者,戒行清淨,身口無過」。我們身和口常常戒在我們的身心,「凡有智之人,喜樂讚歎,而不毀訾也」。我們讚歎大家,成就大家,要成就道業,我們要度人,讓人人「就軌道」,
不要去誹謗。所以,修行,自己要成就,也要成就他人。我們自己的身體要守戒,不要去誹謗別人的錯,是非要分清楚,這樣才是真智慧者,修行才能夠安樂行。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4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4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4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二 4月 25, 2017 3:58 pm

「心淨,不起染著」:我們的心,就是被染著,若是心淨,就不受染著,一個意志堅定,就不會受到外面的境界來動搖我們的心境,我們的意志力不會受旁邊的人所動搖,自己的意志,心境很定,自然旁邊的人沒辦法搖動我們意志,方向還是正確。


(4)「凡夫心,意志薄弱,應安住心不轉動」:雖有信,但是意志就容易受搖動了。多次污染我們之後,日常的生活有多少讓我們沒辦法決定。或者是將我們誘引,我們就已經受污染、染著,這就是凡夫心。


(5)「安住心不轉動」:保持清淨心,從凡夫而往向聖賢的方向,心一定要保持清淨,不受外面境界來污染,心要「安住心不轉動」。心不要「張三」、「李四」,輕易將我們的心轉動,我們要有一個正確方向。


(6)「如行舟而岸移,如法不生不起」:我們的心像岸,碼頭讓船靠岸,來來往往很多船隻,我們這個岸就讓它依靠。若船開了,船在移動,不是岸在移動。這艘船,它到底往哪一個地方去呢?船的境界不斷,就是過山,從水陸在走,過山境,過路境,船還是在水中走。這艘船若要能自在,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將它阻礙,它隨著那個境界,境界消退了,船還是向前走。


心若譬如這艘船,隨著境界往前走,境界不動,但是船還是能夠向它的目標去。凡夫的境界是這樣,我們要移轉凡夫的境界,這艘船一定要隨著水陸這樣在走,船就不受這個境界將它障礙;境界只不過是一個過程,船還是自由向前走。


(7)「如法不生不起」:修行者和這樣相同,(前腳走,後腳放)。船走在水面,岸上的前面,很多的境界,境界是拋向後邊,船是向前精進。就像我們整天這樣忙忙碌碌走,忙碌過去,過去的境界就不再放在我們的心,我們向前清楚的路走過去,這才是真正心不受污染。就像「法不生不起」,這艘船就是這艘船,不會過一個境界又帶一個境界走,不會。要走那麼遠的路,經過那麼多的境界,你不會去將這些境界再帶著走,這艘船自由向前去。


(8)「若風止而波澄,心法性恆一如」:這艘船在水面上,若風平,自然浪靜,水靜止的時候,水還能照著周圍的環境倒映在水面上。若風起,水搖動,就有波、有浪。水浪水波就溢過來。若看到水面近圍有波動,就知道遠遠的地方在起風了,遠遠的風一吹,水波動起來。風若止,波就靜下來,靜下來,境界又是能夠顯照周圍的境界。


(9)「千江有水千江月」:(出自宋‧雷庵正受‧《嘉泰普燈錄》卷十八:「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同樣道理,水若靜,天上的月照會在水面上,不論多少江水都能夠照天上一個月,映在千江水上。


(10)「心法性是恆一如」:水靜,周圍的境界就現前。我們的心和這樣相同,我們的心性永遠都是一樣,沒有變動。不論在岸,有岸它自身的境界,船離開,岸歸岸;船有船本身的境界,船離開岸了,隨著境移。境就已經移到後面去,船是向前走,不生不減,不生不起,也不滅,就是同樣這艘船這樣向前走,不增不減。道理若了解,我們心法就能夠清楚。


(11)「三理四相」:各種物質,都有它的真如本性,都有道理在。物理的成住壞空,我們身體的生理的生老病死,顯示出無常遷變在我們的身上,我們都能夠清楚。心理也是一樣,有「生、住、異、滅」。看到物質,將它推測的道理,生態是這樣。真實的道理無體、無形,隨時能夠拿來應用。


(12)「道理永遠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佛陀所說的法,讓我們的心去應這個理,讓我們了解道理永遠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為它無形,因為它在大空間,它的大空間來成就小物質。你須彌山再大,與佛的智慧、真理,他一定有斤兩可算,讓你再大、再重的東西一定有斤、有兩在。佛陀能夠了解幾斤、幾兩,有重量,一定能夠清楚。


(13)「佛徹法深知斤兩,凡夫淺劣無法體會」:我們凡夫就沒有辦法,這已是超凡夫的量。凡夫了解的範圍很小,還是很淺劣,沒辦法去體會。就像孩子能夠拿多重呢?大人能夠提多重呢?同樣的道理,我們要能夠知道我們所體悟的悟性,我們還很微劣。佛陀大徹大悟,來教育我們,讓我們夠了解。


(14)「人我是非不執著」:道理永遠都是千古不變,而我們凡夫就有昨天、今天的事情,還常常放在心裡,記憶是很好,但是,沒有把好的法記憶著,不會放在心裡,卻是將「人我是非」啊,都是記在內心裡。我們聽,聽懂了,卻是要受教,好的法,教育我們,「有道理,我知道了,但是我還是很執著,我就是不要受教」,這就是凡夫的頑固,很頑固啊!這就是凡夫的煩惱無明,無明還沒辦法能去除。


(15)「聞法,除煩惱,不執著」:艘船靠岸,都沒有去動它,久而久之,這艘船就開不動。同樣道理,本來它就能夠隨時開走,我們若聽法,隨時就能夠知道「這是煩惱、這是無明」,我們不要又在這裡執著了,起煩惱、起無明,要趕緊移動、離開這種的是非境界,卻是我們都不願意呢!


(16)「領受法義得寶藏」:只是知道,很多的寶物,從這個碼頭、港口在進出。我們也知道這全都是有寶物在,也有很多不好的、不法的東西也從這個碼頭、港口出去,到底我們懂得選擇寶物裝在船上嗎?裝好了,我們是不是要趕緊離開這種的是非地。懂得要裝這個寶,卻是船不肯開動,還是在這個是非地。同樣道理,我們凡夫就像那艘船靠在碼頭,說不定寶物不裝,裝一些垃圾,裝一些毒品,也不一定,在那是非地在貿易,也有這樣,也說不定。


(17)「安住心不轉動」:謹慎用心,心要淨,不受污染,「安住心不轉動」。心不要讓「張三」、「李四」來轉動我們的心,無明煩惱惹了滿心煩惱。


(18)「如行舟而岸移」,譬如是船,要離開船岸,我們才有辦法隨著水路向前走。看到很多的境界,但是不受境界來污染我們,這就像一艘船,同樣是這艘船向前在走,沒有被把這些境界染著在船的上面。


(19)「心和法」就像「船和水」:船隨著清淨的水路走,風止,外面若有波來,就知道前面有風,波浪大了,要清楚懂得怎麼避開。我們的心性和船一樣,能夠行在這樣的境界上,能夠保得我們平安,知道此去的路是不是有風浪沒有?若知道有風浪,就要稍微避一下,等候風止了,波定,回歸這艘船可以向前走的路。就像「心和法」,「船和水」一樣,還是能夠平順向前走。


(20)「能修安樂行者,應常作如是觀」:常常要觀想。我們是要做靠岸,在很複雜的岸上呢?或者是我們要做一個逍遙自在,不生不滅,這艘勇健的船走在水路能安全呢?方向要清楚,「能修安樂行者,應常作如是觀」。要去體會了解。


3. ★『弘誓菩薩修習,六度萬行入群,離諸煩惱迷惑,於一切法不生,取著之心,是名心淨。』


(1)「菩薩要堅定弘誓願,修習六度萬行入人群」:就像那艘船能夠很順利,過很多的境界而不受境界染著,既然離岸,就要很清淨向前走。


(2)「離諸煩惱迷惑,於一切法不生」:不生也不減,離一切法。篤定了的法就是這樣,清淨心保持好,不要有取著,一切法不生取著的心,就像那艘船不受境界染著它,這叫做心淨,保持我們的心很清淨。就像我們昨天有說過,我們只是講一句而已,「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真正要用心,不受環境來污染我們的心。


4. ★釋義經文:【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5. 『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有二:
(一)剎那無常。謂:剎那剎那,生、住、異、滅之變化。
(1)要好好用心,心要住在哪一個地方,心無所住著,世間一切的法都是在生滅遷流中,一切世間,凡夫的法,總是生滅遷流。在《三藏法數》中就這樣說,凡夫心境,一念的中間,其實不斷,短暫的時間裡面,就外面和我們體內的境界,無不都是在生滅遷流。不定,什麼時間呢?極短暫的時間,剎那。


(2)「剎那不住,謂之無常」:我們的心,我們的生理,我們的心理,外面的物理都是在剎那中遷變。剛才我出來天還沒有很亮,現在在這個地方天全亮了,這就是什麼時候在遷變我們不知道,不知覺中,它的變化是很快。


(3)「一念間,九十剎那」:一念間,只是起一念,光是心和這個字接觸,這念認識這個字,很快,面前看到這個字,「一」,眼睛接觸到,心就知道「一」,這麼快,卻是這一念裡面,變化遷流就有九十剎那的這麼快速。
(僅參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B9%E9%82%A3 )。


(4)「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佛教經典《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觀如來品第二》中提到)
一剎那中就有九百次的生滅。心念已經是很短暫,我們一念心,好像在掀一張紙這麼的快,卻是它就有九十剎那。若手在掀紙,和現在的機器在算鈔票那種的掀法就不同,把鈔票放在機器裡,啪、啪、啪、啪一直算過去。


(5)「行蘊無形不察覺」:手在算的和機器在算就不同,人的心念和外面的境界,念和外面在接觸,浮起一念,這中間就有九十剎那,在九十剎那的當中,每一剎那就有九百,九百的變遷。可見這個變化是為何我們都沒有感覺呢?人這一生會老化,從小到老,我們怎麼都不知道呢?是哪一個時候呢?久久,我們才知道孩子長大了,我們年紀大了,老化了,這就要過一段時間才有感覺,其實一直在變,生滅,新陳代謝。


(6)「世間有形就有量」:昨天「志工早會」簡院長分析「呼吸」一天次數約兩萬多次,呼吸容量、肺泡數量是算億的等等。前天所說須彌山的重量,斤兩的重量,若像這樣來分析,不是不可能,佛陀的智慧。現在的數學,現在的生理,認真去分析,都算得出來,這是在時間裡,這麼的短暫,剎那、剎那,在世間所有的物質就是這樣遷變過去。


(7)「一剎那無常」: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的變化,在剎那、剎那間,一剎那九百次的變遷,在「生住異滅」,無不都是在剎那、剎那中,很快速的變遷,都是在「生住異滅」,在我們的心念裡。


(8)物理在成、住、壞、空,天地宇宙之間,光速,若要說時間快速是用光速、光年去算的,所以他不知不覺,我們在這個光速中在過日夜,在這麼儘快的無常在過,一下子天亮,一下子中午,一下子晚上,都是在光速中過。剎那剎那生滅變化中的過去。我們又再有「相」,我們的形相,時間是這樣快速在過。


(二)相續無常。謂:一期相續之上生、住、異、滅之四相。』


(1)「相續無常」:還有「形相」,一棵樹,一粒種子,從樹苗、種子,種子變樹苗,樹苗變大樹,這個形相,我們小時候嬰兒、孩子、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都是有形相,這樣相續在生、住、異、滅的「四相」中。


(2)「四相」,「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時間是這樣剎那過,自己的形相在變遷,我們要好好很用心認識這些道理;全都認識來,這叫做「智慧」。要不然,就是只是常識而已,要智慧,觸境界能夠分析這麼多,不論是時間、體相,我們都能很清楚。認清,就知道人生無常,相不常住,生滅,生死,這都是很正常。


6. ★『一切諸法,本非斷見常見有為無為等,但以顛倒,妄想分別。』


(1)「一切諸法,本非斷見常見,有為無為等,但以顛倒」:這都是我們凡夫都這樣在顛倒過,一切法我們若都清楚,本來就沒有什麼「斷見」,一兩百了,哪有可能一了百了呢?還是不斷在循環。這輩子你的造作延伸到後世去,哪有可能這樣一了百了呢?所以,我們要知道。


(2)說「常」,哪有有「常」呢?一天的時間千變萬化,這本來就是無常,時間無常,相無常,是我們自己不覺知,我們不應該有「斷見」,也不應該有「常」的見解。


(3)「有為」、「無為」,一切有作為,是我們要好好選擇,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要做,我們應該要清楚。


(4)修行者的生活,好好守本分:「有為法」,這是我們的本分,該做的,我們要瞭解,防非止惡,不該做的就不能去做,這是「有為法」。回歸到「無為法」,所有的道理要清楚,不用執著,這我們都這幾天所說的話。


(5)「但以顛倒,妄想分別」:凡夫不只是這樣顛倒,還一直纏繞在妄想分別的境界裡,惹來很多煩惱。


7. ★『是有是無等,竟不知,非有非無。非實非虛,無生無滅,究竟平等。』


(1)「是有是無等,竟不知,非有非無」:到底有或沒有, 只是纏在那個地方。我們道理清楚了,應該就要定住在道理,不要再混淆不清。我們知道的事情,就要用在有益人生。


(2)「謹慎不可妄念、自大」:雖然我們看起來很厲害,很有智識,很懂得帶人,這樣只是一點點而已,大家稱讚,就起妄想、起妄念,自大,其還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走不通的事情,不是每項我們都全知道。我們能夠知道的,才只是一點點而已。


(3)「不要顛倒妄想」:天地之間,須彌山之大,還只是在天地間佔一點點而已,世界這麼大,須彌山說是世界最高,也是在天地間只佔一點點而已,它才只是在尼泊爾的一座大山而已。我們人是很渺小,不要顛倒妄想,也不要這樣有、無,就全都自己忘記了自己,所以不知。


(4)「竟不知,非有非無」:我們全都不知道,常常在不知為知,這叫做「大妄語」。 大妄語就是這樣在傳,「不對的事情」這樣傳來變「是非」,「誹謗」等等,這全都不對,我們要很小心。


(5)「非實非虛,無生無滅」:世間一切「不實」,被誹謗也不用太在意,而要誹謗人,也要用心去證實。沒有的事情就不要說;要說的,要說準的、對的事情。開口動舌無不是業,這我們都要很謹慎。


(6)人間,要保持心的平靜,「非實非虛」,不要那麼認真,不要那麼計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其實是回歸道理,那就是「無為法」,何必那麼計較呢?


(7)「無生無滅,究竟平等」:剛才說的「生滅相」,生滅這麼的快,道理其實是「無生無滅」,有生、有滅,有形、有相,那全都是無常;若「有常」,它就是無生有滅。天地虛空之大,他沒有想到說時間來影響,也沒有想到說形相來影響,這就是大空間,大宇宙間,不論你天地如何變化,大空間還是大空間,這真空的裡面有它的微妙的道理,「真空妙有」。所以它「非實非虛,無生無滅」。因為一切皆空,所以它平等。


8. ★『若實意識,未受未了,則不可言知,是名不知,妄言不知。』


(1)「若實意識,未受未了」:我們若還沒有透徹瞭解,「則不可言知」。在我們的意識裡面,若還沒有很清楚,只是聽到的話,我們就將它開始傳,這樣也不對。我們懂一點點,就不要自大,覺得我樣樣都懂,世間要懂的事情還有很多,不知道的還很多很多,所以我們不要在意識的裡面「未受未了」,自己還沒有感受到,還沒有透徹了悟到,我們就不要說「這些我都知道」。


(2)「是名不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妄言不知」,我們若不知道,我們就說不知道;若我們知道,我們才可說「我知道」,我感受到,我親身做到,所以確定我知道。


(3)「如是我聞,認真受持法」:我們法也是這樣,我們有做到,我們就向他們說這是真實法;我們還沒有做到,這是「如是我聞」,我聽到的,聽到的是真理,我和你分享,雖然我還沒做不到,但是真理是這樣說,我們共同來體驗,共同來身體力行。這就是自己知道,帶人一起走,入人群,這叫做菩薩,菩薩的過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堅持、認真受持法。


9. ★釋義經文:【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一切諸法: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世間諸法,及出世間,四諦十二緣,六度萬行。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皆悉空寂,本無所有。


(1)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十二入」就是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六識境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等,這是「十二入」。「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外面的六根和外面的六塵,內心有六識,叫做「十八界」。


(2)「世間諸法,及出世間,四諦十二緣,六度萬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有「四諦」(苦,集,滅,道)。「四諦」是世間法,「十二緣」,全都是讓我們知道如何來人間,人間是苦等等。要如何出世間法,就要行「六度萬行」。法透徹瞭解入心,身體力行,走在人群中而不受人群將我們污染,這就是要出世間,行「六度行」。


(3)「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陀羅尼門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就是八萬四千的法。就是在菩薩要入人群中的方法,回歸在八萬四千法。


(4)「皆悉空寂」:雖然用這麼多法,其實對菩薩的心境,他還是如虛空一樣,能夠納一切法,在人群中不受污染,所以「皆悉空寂,在內心境就是空寂,不受污染。


10. 【空無所有】:謂有為法空。


「本無所有,空無所有,謂有為法空」:這些全都還叫做「有為法」,因為要用這些法入人群去,這有所作為,這叫做「有為法」。八萬四千的總持門善法,這都是方法,要入人群的「有為法」。


11.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無有常住:謂「無為法」亦空。小乘三藏,說色生滅,性是真常。色性兩分,一常一滅。大乘法者,空即是色,無有常住。色即是空,亦無起滅。不同小乘,二邊之見。空色不二,即是圓常。


(1)「無有常住,亦無起滅」:無常住,無起滅。道理要知道,這叫做「無為法」。我們已經對法的裡面透徹瞭解了,就無常住,也沒有起滅。道理我們都要很清楚,雖然我們在人群中在「六度萬行」,總一切善在做,有為,但是我們的內心要很清楚,「無為法」要清楚。


(2)「小乘三藏,說色生滅,性是真常,色性兩分,一常一滅」:有「色」,生滅的法,性是真常的。這就是小乘法所說的法。性常常在,世間一切都是容易滅。他要斷除世間一切法,所以他要獨善其身,要滅掉世間一切的煩惱無明。就是獨善,在自己常有的涅槃,他認為是這樣。


(3)「大乘法者,空寂是色,無有常住」:這個空,其實就是世間所有的一切。為什麼我們要修行?就是世間有一切,所以我們才要去修行。在這個空幻的裡面,有這麼多的苦,有這麼多的因緣會合,這叫做「法」,法就是在「色」中,「色」中和法的空是合起來的,所以「空即是色,無有常住」,永遠就是這樣,法就是在這樣的生滅法中,這就是循環,這循環的法就是這樣。


(4)「色即是空,亦無起滅,不同小乘,二邊之見」:「色」就是這樣,是空,沒有什麼「起」,沒有什麼「滅」,這就是平常的循環。沒有極端,沒有說「我要取得清淨,所以我都不要動」,也沒有說「世間很污染,所以我不要進去」。沒有這樣的觀念,大乘就是在污染中,才是需要要去淨化。這是循環,這是自然法則,要去淨化,就沒有小乘人這種二邊的執著。


(5)「空色不二,即是圓常」:這是圓,這是常的,這是圓滿的修行的方法。


12. 【是名智者,所親近處】:如是解了,不墮愚痴,名為智者,所親近處。修菩薩行者,戒行清淨,身口無過。凡有智之人,喜樂讚歎,而不毀眥也。


(1)「是名智者,所親近處」:有智慧的人所要去親近的,這個法能夠安樂行,能夠為人群付出,自己能夠很安樂。


(2)「如是解了,不墮愚癡,名為智者,所親近處」:這是我們要修行的目標。


(3)「修菩薩行者,戒行清淨,身口無過」:身和口常常戒在身心。


(4)「凡有智之人,喜樂讚歎,而不毀訾也」:我們讚歎大家,成就大家,成就道業,我們要度人,讓人人「就軌道」,不要去誹謗。


****************
13.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時時努力謹記開示,感恩上人在最後這段開示:「修行,自己要成就,也都要成就他人。我們自己的身體要守戒,不要去誹謗別人的錯,是非分清楚,這樣才是真智慧者,修行才能夠安樂行。」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4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