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4/30 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擺渡瀚
大地初發心
大地初發心



文章總數 : 46
威望 : 43
注冊日期 : 2013-02-20

2017/04/30 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4/30 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4/30 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一 五月 01, 2017 12:43 pm

20170430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真性如來藏在纏中,名如來藏,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實諦理故。
如來性住道之前為煩惱隱覆,能藏蘊蓋為藏,藏者含藏之義。

  用心啊!大家每天聽,每天要用心。平常我若說話,都是到最後會說「多用心」,但是現在好像每一次都會向大家說,開頭就要用心啊」,用心了解。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忙忙碌碌,平時在聽話,有時候凡夫在是啊、非啊,一切有為法都放在心裡;一切無為法,要來解開我們心的疑惑,要除掉我們的煩惱、無明的道理,我們都是聽了很快就過去了,就忘記了。法,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而偏偏我們都會將法疏忽、忘記了,所以現在要常常向大家提醒:「多用心啊!」

  最近,我們一直在說我們的心、我們的無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接物,要用什麼心境來看待外面的境界?是實、是虛?是有、是無?這個事相我們要分清楚。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如何來將它回歸於道理,將有為與無為法這樣會合起來。我們若是日常都在有為法裡,我們不知道無為法的真諦,我們就會煩惱不能消化,都一直滯積著。所以,我們現在一層一層,要較清楚一點來投入、了解,要好好深入。「真性如來藏在纏中」,名叫做「如來藏」。我們的真性,大家應該清楚,真性就是真如本性,叫做真性。我們的真性是如來藏,藏在哪裡呢?我們的真性放在哪裡?就是在如來藏裡。如來藏在哪裡呢?就是「藏在纏中」。纏啦!大家可知道一句話嗎?叫做「紅塵滾滾」。無明,我們在這個人間,很複雜的人、事、物境界中,這全都叫做「紅塵」,就是塵,如來藏就是藏在這紅塵中,在這無明污染中。我們這麼寶貴的如來藏,竟然是藏在紅塵中,這叫做「如來藏」。


  如來的真性,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是換一個名字叫做「如來藏」。就是人人與佛同等,與如來同等,我們有這個真如本性,但是我們藏在這個紅塵之中,無明煩惱中,所以叫做「如來藏」。我們八識的前面,第七識去思考;六識去緣外面的境。六識之前,我們的五根去接觸,所接觸來的無不都是六識,第六識去接受,去感受這是冷的;這是熱的。冷的,天氣很冷,接觸到,趕緊穿衣服。要穿哪一件衣服?就是思,我就要思考,哪一件衣服比較適合我,現在這麼冷會拿來穿。


  這個行動,經過思考,六識去取著塵境,身根(指眼等之五根 )去拿衣服來,感受在我們的心裡,就是這樣的次序。所以,前五識去緣境,第六識來感受,第七識去思考、選擇,選擇之後就去行動。行動後的結果,就回歸第八識,這叫做藏識。所以,我們所做一切就是回歸在藏識裡,這個藏識不離開,在這個塵中。這是與我們日常在一起的,我們的如來本性和這滾滾紅塵就是這樣會合在一起,原來這麼珍貴的寶藏藏在垃圾堆之中。


  就像在垃圾堆裡,我們的環保菩薩就這樣尋尋覓覓,將它回收回來,一一仔細去找它,將它分類,然後從那很骯髒的東西中找出來,很多層將它包藏著,裡面有銅、有錫、有鐵,我們隨手丟掉的手機、電腦等等,去將它回收回來,慢慢地拆。沒有一項東西,無不仔細地去將它解體之後,才再將它分類,再將它回收,裡面都有很珍貴的東西。同樣的道理,就是這樣給人新的、所要的;舊的、不要的就將它丟掉,不知道裡面有很多很貴氣(價值高)的東西。


  所以,「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實諦理故」。大家全都有,就像那些東西,每一項東西裡面都有它該完成的真理,很多東西都有它的質、它的性、它的理,這樣才能夠分別製成不同的物體,應人使用的東西。每一項裡面都有它的理,有它的寶在,但是不要時,毀壞掉時,就這樣隨意丟掉了。很多的道理就是被我們將它忽視掉了,不知道「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實諦理故」。所以,「如來性住道之前」,就是「為煩惱隱覆」。我們還沒有接近法之前,我們就是凡夫,就是懵懵懂懂在過日子。所以還未「住道」,還未接觸到法,還未體會到這覺道之前,我們旳煩惱都是這樣隱著,將我們覆蓋掉了,煩惱覆蓋了真如。所以,「能藏蘊蓋為藏」,它會將它含蓋著,它會將它隱藏起來,這個煩惱、無明惑,它會隱藏了我們的真如本性,將我們隱藏了,將我們掩蓋了,因為這樣所以叫做「藏」。「藏者含藏之義」,就是這樣將它隱含在裡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體會人人都有真如本性,我們要很相信。

真如在煩惱中,隱含於如來藏;
真如攝一切法,如來藏一切法。
果地之功德,故名如來藏。

  「真如在煩惱中,隱含於如來藏,真如攝一切法」。真如就是道理,能夠含蓋所有一切的法,我們的真如本性本就存在,學法若認真一點,在道中,在菩提道中精勤一點,自然一點就通了,真如果然是含蓋在這如來藏。「真如攝一切法」。我們若有在學佛,一些名稱一點就通。什麼叫做「四聖諦」?什麼叫做「四如意足」?什麼叫做「四正勤」?《三十七助道品》,這個數字提出來,大家:「哦!我知道。」就開始,裡面的法,名詞一一的點出來。可見這有學過法,自然這些法就再回歸回來。所以,「真如攝一切法」,六度萬行無不都是在裡面。所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都是在裡面。常常在說,常常在聽,我們能夠身體力行,一觸、一點即通了。所以我們到這個時候,「真如攝一切法」,我們了解了。

  「如來藏一切法」。現在也能夠了解真如本性藏在纏,在紅塵中,我們現在知道。我們想要從滾滾紅塵中解脫出來,就要腳踏實地在菩提道中,所以「如來藏一切法」,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了,所以,「果地之功德,故名如來藏」。我們能夠回歸,能夠發現到原來我們的真如本性與道是這麼會合,這麼密切。我們的腳本來在走路,原來走對的路就是道;在走的道,行這個道理,就是回歸於佛陀的教育。我們能夠清楚了解,所以要時時用心哦!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我們讀到這段文,就能夠體會前面所說「真如本性」。我們要如何去體會法的道理?一切法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中,而我們的生活,到底這幾十年這樣走過的路,我們現在有獲得什麼呢?走過那麼多路,腳底並沒有帶著路回來。我們做過了那麼多的事情,拿過了那麼多的東西,承擔那麼多的重量,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重量長什麼樣呢?東西到底有多重呢?沒有啊!空無一物。所以,「皆無所有」,過去的就是過去了,「猶如虛空」。過去,雖然東西這麼重,「來啊!大家來幫忙搬,大家來幫忙推。」來完成一場我們想要去完成的活動。那些東西今何在啊?活動辦過了,一切輕安自在,如虛空,那些東西並沒有障礙到我們。我們每天吃飯,不知道吃了多少,我們的肚子、腸子裡囤積多少,都這樣就消化掉了,也是同樣,沒有東西障礙到,這叫做健康。

  就是我們的真如若是健康,所做一切,一切無為法,道理清楚了解,「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沒有什麼硬質的東西來障礙我們,我們一切回歸,就像太虛一樣,虛空一樣,所以不生不滅。你要在虛空撒種子,真正的虛空,沒有堅實的大地,就要在虛空下面這片土地,才有四季什麼樣的植物在這個大地,這樣在播種,在收割,大地不知運載過了多少堅質的重物,這是大地。但是在虛空,什麼東西都沒有,不論現在什麼太空梭,什麼樣的飛彈,每秒鐘行進是多麼快速,發射上去還是無形無蹤,現在已經變成了垃圾,垃圾有污染到虛空嗎?雖然在這個空間,在地球有地心引力,在這個空間裡,發射上去的太空梭等等,它要回收回來,卻沒有歸回來大地,就還飄散在空中,但是這些東西並沒影響到真正太虛的空間。因為它太高了,無窮盡,這叫做虛空。所以硬質的東西根本都不會影響到它,所以不生不滅。


  我們的真如也是這樣,我們的思想解脫起來,沒有煩惱、沒有障礙,我們要想什麼,想多大就有多大,沒有東西能障礙我們。所以這種「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一相」就是虛空,「一相」是真如,我們的真如,虛空,這種不會受什麼東西障礙、污染我們,這是最可愛的,這就是「可親近處」。無為法,這就是可親近處,我們要很清楚。人間有為法,我們要選擇;該做的,我們要去精進。修行就是也在有為法中,去體悟無為法,這就是我們要精進,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接下來這段文就說,

經文:「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經文簡釋:
「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若有人能於佛滅後,入於如上行近二處。


  「若有比丘」,就是我們人類,有人已經了解了法,體解人間一切皆苦、空、無常,了解人間就是幻化,就是如夢。了解了,要如何去追求人生,應用這個身體好好來追求,從人間追求出了真理。唯有出家,沒有家庭的牽掛,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情來纏住。因緣啊!要如何能夠脫離這種顛倒亂想,無明的緣?唯有就是專心去追求道理,那就是出家。所以,比丘、比丘尼總是專心入道的人,佛陀要把法傳下去,就是這類的人才有辦法把佛陀的精神理念、生態不斷傳下去。佛法要能夠延續,必定要有僧眾,借這個形態這樣傳下去。所以,這段文就這樣舉出了「若有比丘」。當然是指出家的修行者,比丘尼也包括在內。

  佛陀說,「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行處,就是我們要身體力行,種種的道法你要清楚。真如道理你若不清楚,這條菩提道路你哪有辦法走下去呢?真如放在哪裡啊?唯有在佛法中去探討,找出了真如到底是在我們身上,我們的臟腑裡面呢?或者是道理裡呢?是啊,是道理,不是有形的物質,它是一個道理。所以,真如本性,人人,「人之初,性本善」。「善」也是一個道理,「性」也是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無形無體,但是我們要通曉道理,我們要懂道理,要了解,就要專心探究。佛陀他一生為一大事因緣「開示」,盼望眾生能夠「悟入」,尤其是專心一志要修行的人,沒有纏縛的因緣,也沒有煩惱、無明的因緣,能夠專心一志。只要你耐得住這麼清淡的生活,自然道理就能夠入心。所以佛陀說:「我若滅度之後,要繼承下去這種志業,就是要出家,專心,沒有掛礙、沒有家累、沒有煩惱因緣,這種清修的人才能夠傳法下去。」所以要身體力行,在這個行處、親近處。是啊,有為法的行處。

  在今年,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要如何能夠讓世間人人把眼界看寬、看開,更要了解天地之間眾生共業。業力一到的時候,眾生受苦難,已經有多少的人,因為氣候而受災的人,飢旱,飢餓、旱災、水災、風災,很多!已經成為長年累月的苦難,貧、災的苦難人很多,尤其是在非洲,尤其是很多的國家已經陷入了這種災難。是旱災的災區?或者是水災的災區?或者是等等。氣候受災的災民,還有人禍受災的難民,天底下有多少呢?國際間在等待救助的人又有多少啊?希望「教富濟貧」,鼓勵平安的人要去為那危機重重困難中的人,去救拔他們的苦難;在安定中的人,付出一分愛心,力量會合,能夠去幫助人。


  很感恩,今年從二月開始,臺北心蓮音樂的祈福會(「國際大愛心蓮滿人間」祈福音樂會),能夠集大家愛心的力量,去救濟天下國際間苦難的眾生、流浪中的難民。從臺北開始,很感恩啊!感恩這麼多人的投入,也感恩慈悅(呂秀英)他們,安排這樣一群菩薩,大家會合起來的力量,去輔導、去排練。在排練,不只是,不只是慈濟人,及我們的同仁,還有就是人間菩薩;慈誠、委員,還有就是榮譽董事,還有大醫王,還有警察,反正社會所有的人士,慈濟各個團體,不同的團隊,大家會合起來,臺北這場很成功。二月間,三場,還有演藝人員都投入進去。是啊,也是萬多人,這樣成就了這個心蓮音樂祈福會,很盛況。那個時候,濟暉從約旦回來和大家分享,他分享他夢中師父向他說的話。


  因為他本來是想要回來跟師父說,他們在那個地方救濟難民,發放已經力不從心,沒有辦法,沒有那個力量了,他希望大型的發放要停下來,想要專心去做醫療。為那些需要開刀的孩子,為那些生病中的人解困,去為他們解除病的苦難。他本來是想要跟師父這樣說,但是就是很快,那一晚就夢見師父,那個夢境就是師父來到他的面前,對他說:「我願意用血來供養那些難民。」這種用心血去供養難民。他就這樣驚醒過來,趕緊回來,分享這段夢境。在臺上他也將這段拿出來分享,就這樣從南部、中部,來參加臺北這場音樂會的人,大家都受感動了,就紛紛回去規畫,「臺北做得到這個心蓮祈禱會(「國際大愛心蓮滿人間」祈福音樂會),我們的地區也做得到。」因為這樣,就向中部、南部走。在四月一日,彰化一場,感動人的故事也是很多,就這樣啟動起來。接下來就是高雄,高雄也是兩場,有二萬多人,場面很浩大、很莊嚴。看到四月八日在高雄那場,有從北部來支援,還有演藝人員,還有海巡署的警察,還有法師,這樣就從北部下來了。


  看到那個場面,真的是很感動人,除了高雄自己的榮譽董事來帶動,不只是帶動,不論是場地,不論是號召的宣傳,或者是要把人集合過來,或者是「鐘鼓齊鳴」(〈勤行頌〉和〈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終曲〉鐘鼓演繹),這全都是榮譽董事、委員、慈誠整個團隊會合起來,將這場面很莊嚴地呈現。尤其是臺上有兩艘東渡的法船,演繹鑑真和尚東渡(〈行願〉演繹),節目就是這樣安排,鑑真和尚東渡,還有《藥師經》的鐘鼓齊鳴(〈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終曲〉鐘鼓演繹)。鑑真和尚東渡,〈行願〉的演繹,法師有十二位哦!在臺上。本來是兩艘船,到最後會合起來,那個場面很震撼人心。比丘,他們是法師,修行者,怎麼會走到臺上去呢?怎麼會和這些社會人士會合起來,這實在是很殊勝的,也是讓人很敬佩,這就是佛法的全體。


  要上臺講經,講經是用語言講話,從內心發出聲音來和大家分享。但是這群法師,他們是了解了鑑真和尚他的精神理念,用他們的身體這樣走上臺去,大家共同一念心會合起來,用他們的肢體語言,用他們莊嚴的形象,走入人群,領導眾生,在那艘法船上面,用肢體語言哦!社會人士,兩天前,我們大愛電視臺同仁回來開會,還在提起,現在這段的影像,在手機上還是不斷傳,國內外大家都很讚歎,這就是佛法,是全面的佛法,全體的佛法。法師,這麼莊嚴的群眾,共為一心來領導在家人,大家法入心,為天下苦難眾生這樣在付出,現在回饋的人還是很多,還是很多人在感動,也有很多人寫簡訊回饋。看,這就是「行處」,這「可親近處」,不是嬉笑,是很莊嚴,是將法表達出來。這個整齊的隊伍,用肢體語言將這麼充分的法、精神理念表達出來,這是感動多少人了呢?這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來度眾生,「入是行處,及親近處」,很可親近,這種的合和,很可親近。
*若有比丘:諸法如律行,則外儀無失,由理顯事行成,內修外行無滯,故說經無怯弱。


  所以,「若有比丘,諸法如律行」。「如律行」,就是很有威儀,是照這個法這樣在表達,如律的行為,「則外儀無失」,外面這個行儀沒有失,不失修行者的風範。所以,「由理顯事行成」。讓大家能夠了解,我們這樣的作為就是「有為法」回歸到「無為法」,為法來宣導。所以,「內修外行無滯」,沒有障礙了,內修,內心已經吸收到佛陀的教法,吸收到鑑真和尚的精神,並將內修外行顯現出來,沒有障礙。所以,有為法在行,無為法讓我們無障礙。「故說經無怯弱」,講經沒有驚惶,就是有「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

*為修菩薩行者,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若有人能為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即須親近恭敬供養,名可親近善知識。


  所以,「為修菩薩行者,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我們要修行,就要這樣去親近。為天下苦難眾生願意付出菩薩行,「六度萬行」,不忍眾生受苦難,我們能夠這樣趕緊行。「當遠離諸惡邪見」。在這些行動中,不論從北部,一路一直到南部,又到中部,就像南投的洪醫師,他就回來這樣分享,他說:「我的會員又回來很多了。」就說一位某某人士,他說:「本來他也是我的會員,只是受到無明風一吹,聽大家都說:『慈濟怎麼都救濟國外,不救濟臺灣呢?』」因為這樣,他就將會員捐款停下來了。這樣過了好幾年,都不要付出。這次自己再找回來,來向他說:「洪醫師啊!原來慈濟救國際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過去幾年來是我錯了,我只是受到人家這樣的傳言影響了,現在愈想愈不對,要趕緊回來彌補。」就這樣又回過頭來。類似這種也很多。


  所以,「當遠離諸惡邪見」。本來沒有的事,卻說到影響人的道心,或者是我們有意去誹謗,這全都是損害人的道心,所以我們應該要趕緊遠離,我們要親近善友、善知識。「若有人能為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等等,這些法能夠啟發我們的信心,能夠讓我們好好守規戒,能夠好好讓我們精進聽聞佛法,能夠讓我們身體力行去布施,能夠開啟我們的智慧,「令人受行,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能夠讓人人信受奉行這個善法。這樣的人是我們都能夠去親近的人,不只是能夠親近,我們還能去供養,恭敬供養,這樣叫做「名可親近善知識」,也就是親近處。

經文簡釋:「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前云:心無所畏,今云:無有怯弱。
此勸行人留心於道。先當靜定,觀法觀緣,精思熟慮。


  「說斯經時」,能夠講這部經,所以「無有怯弱」。若這樣,我們的心就很穩定,能夠去親近,要講經不困難。前面的文說「無所畏」,現在再加一句「無有怯弱」。這就是勸導,這段經文就是在勸導我們,該做的事情我們要趕緊做,我們的心不要脫離這個道,所以「此勸行人留心於道」。心,這個道一定要留在我們的心,不要脫離掉了。所以,「先當靜定,觀法觀緣,精思熟慮」。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什麼叫做「禪」?靜思惟。我們要好好靜下我們的心來思惟,好好用心來分析所有的法。什麼叫做「如來藏」?如來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只是藏在紅塵滾滾中而已,真理到處都有,我們應該好好細心觀法。再觀因緣,顛倒的因緣我們要很注意,所以我們要很精、很純來思惟,心要常常保持這樣靜靜的,不要像波浪一樣,要好好思慮、考慮。

*其諦理精湛,行必依經教,言中必有理,啟口發音時,句句令他,心開意解。學力即到,智解又明,如理而說,何怖之有。


  「其諦理精湛,行必依經教」。這道理真的是很精,而且又再行,我們就要好好行,要道上方向不要偏差,走在這條路方向要正確。「行必依經教」,就是要依這個經的道理走,經文如何教育我們,道理我們如何接受,人間的道路應該如何走。所以,我們應該「言中必有理,啟口發音時」,不論我們的行為,不論我們將要說話時,說話要說有道理的話,而且我們開口發音之時,我們要「句句令他,心開意解」。我們要說出讓人家聽得懂的話,不要他已在煩惱了,你又說了一個讓他解不開的法。應該要去開解人生那個迷茫困擾的事情,所以道理我們自己若不清楚,我們要如何去引導人能夠走入這條能通的路呢?所以我們要「句句令他,心開意解」。

  「學力既到,智解又明」。我們要很用心來了解,了解我們的學很到位了,所以說:「若以他的學力,足夠了。」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學,我們要追求,因為這樣我們道理就能了解清楚,就能增長我們的智慧,所看的一切很明朗,不會被它糊塗掉,這面鏡子已經擦清了。這幾天都一直在對大家說「大圓鏡智」,就是這面鏡子已經明朗起來了。所以,「如理而說,何怖之有」。我們所說的都是真理,我們哪有什麼能夠再讓我們害怕的呢?只要你道理說清楚,所說的,你真正有在做,不要能說不能行。我們說得到,我們做得到,不要脫離這個道理。若這樣,我們這個真如藏性,就回歸清淨,煩惱、無明脫離了,自然我們所看、所做都在道理中,就是在「真如」,發揮他如來清淨的智慧,在人間為人群在付出。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4/30 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4/30 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4/30 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五月 05, 2017 6:10 pm

[2017年04月30日 上午 5:22] 農曆四月初五,(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一二)


1. 釋義經文:【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2. ★上人偈文:「
真性如來藏在纏中,名如來藏,
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實諦理故;
如來性住道之前,為煩惱隱覆,
能藏蘊蓋為藏,藏者含藏之義。」


3. 「用心啊!」:大家每天聽,每天要用心。平常我若說話都是到最後「多用心」,但是現在好像每一次都會向大家說,開頭就要「用心啊」,用心了解。


4. 「多用心,法無漏」:在日常生活中忙忙碌碌,平時在聽,聽話,有時候凡夫的是啊、非啊,一切的有為,都放在心裡;一切「無為法」要來解開我們心的疑惑,要除掉我們的煩惱無明的道理,我們都是聽了,很快就過去,就忘記了。法,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而偏偏我們將法都會疏忽、忘記,現在要常常跟大家提醒「多用心」。


5. 「回歸道理」:一直在說我們的心、無明,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接物,要用什麼心境來看待外面的境界,是實是虛?是有是無?這個事相我們要分清楚。從事中,日常的生活我們要如何來將它回歸於道理,將「有為」與「無為法」這樣會合起來。若是日常都在「有為法」裡,我們不知道「無為法的真諦」,就會煩惱不能消化,都一直滯積著。所以,現在一層一層,清楚一點來投入了解,要好好深入。


6. 「真性如來藏在纏中,名如來藏」:我們的真性,就是真如本性,叫做真性,是如來藏,藏在哪裡呢?就是在如來藏裡。「藏在纏中」。


7. 「纏,風塵滾滾」:無明,在這個人間很複雜的境界,人、事、物中這全都是叫做「風塵」,如來藏就是藏在風塵中,在無明污染中。這麼寶貴的如來藏竟然是藏在風塵中?這叫做「如來藏」。


8. 「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換個名字叫做「如來藏」,人人與佛同等,與如來同等,真如本性,只是我們藏在這個風塵之中,無明煩惱中。


9. 「根,塵,識」:我們八識,前面的七識去思考;六識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緣外面的六境。我們的五根去接觸來的無不都是六識,第六識,第六感去接受。去感受這是冷的,冷的,接觸到天氣很冷,趕緊穿衣服,就思考穿哪一件衣服比較保暖適合。


10. 「第八識:藏識」:行動,經過思考,六識去取著,身根去拿來,感受在心裡,這就是這樣的次序。前面五識去緣境,第六識來感受,七識去思考選擇,之後就是行動去,行動了的結果就是回歸「第八識」,這叫做藏識。


11. 「藏識不離塵中」:我們所做一切就是回歸在藏識裡,這個藏識不離開,就是在塵中。這是我們日常在一起的,我們的如來本性和滾滾風塵就是這樣會合在一起,原來這麼珍貴的寶藏藏在垃圾堆之中。


12. 「身懷寶藏不相識」:就像在垃圾堆裡,我們環保菩薩就這樣尋尋覓覓,將它回收回來,仔細分類,裡面有銅、有銀、有鐵,從人類喜愛汰舊換新,像是隨手丟掉的手機、電腦等等,去將它回收回來,慢慢拆。將它解體後,才再將它分類、回收,裡面都有很尊貴的東西。


13. 「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實諦理故」:大家全都有,就像每項東西裡面都有它的質、性、理,才能夠分別製成不同的物體,應人使用,每項裡面都有它的理,有它的寶在。但是不要時,毀壞掉之時,就這樣隨意將它丟掉,就如這很多的道理都是讓我們將它忽視掉了,不知道「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實諦理顧」。


14. 「如來性住道之前,為煩惱隱覆」:我們還沒有接近法之前,都是凡夫,都是懵懵懂懂在過日子。還未「住道」,還未接觸到法,還未體會到覺道之前,都是煩惱將我們真如覆蓋了。


15. 「能藏蘊蓋為藏,藏者含藏之義」:煩惱、無明惑,會隱藏我們的真如本性,因為這樣叫做「藏」。要很用心體會人人都有真如本性,要很相信。


16. ★『真如在煩惱中隱含於如來藏,真如攝一切法,如來藏一切法,果地之功德故名如來藏。』


(1)真如就是道理:能夠含蓋所有一切的法,真如本性。學法若認真一點,在道中,菩提道中精勤一點,自然一點就通,真如果然是含蓋在如來藏。


(2)「真如攝一切法」:若是有在學佛,一些名稱一點就通。什麼叫做「四聖諦」?什麼叫做「四如意足」?什麼叫做「四正勤」,這《三十七住道品》,這個數字提出來,大家:「哦!我知道。」就開始裡面的法,名詞一一點出來。這可見有學佛過,自然這些法就再回歸回來。


(3)「六度萬行」:無不都是在真如裡面。「四諦法」、「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都是在裡面,常常在說,常常在聽,我們能身體力行,一觸、一點即通。我們到這個時候,「真如攝一切法」,我們了解。


(4)「如來藏一切法」:現在也能夠了解真如本性藏在塵,紅塵中,我們要從滾滾紅塵中解脫出來,腳踏實地在菩薩道。如來藏一切法,已經能夠體會到了。


(5)「果地之功德,故名如來藏」:能夠回歸,能夠發現到原來我們的真如本性與道是這麼會合,這麼密切,我們的腳本來在走路,原來走對的路就是道。在走的道,行這個道理就是回歸於佛陀的教育。我們能夠清楚了解。


17. ★複習經文:【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1)「觀一切法,皆無所有」:讀到這段文就能夠去體會前面真如本性,要怎麼去體會法的道理,一切法,沒有離開生活中,到底這幾十年這樣走過的路,我們現在有什麼呢?走過那麼多路,腳底並沒有帶著路回來。我們做過了那麼多的事情,拿過了那麼多的東西,承擔那麼多重量,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重量長什麼樣子呢?東西到底有多重呢?沒有,空無一物。


(2)「猶如虛空,無有堅固」:過去的就是過去了,猶如虛空。雖然東西這麼重,大家來幫忙搬,幫忙推,完成一場我們想要去完成的活動。但是那些東西今何在?活動辦過了,我們一切輕安自在,如虛空,那些東西並沒有障礙到。


(3)「一切無為法,不生不滅」:每天在吃飯,不知吃了多少,肚腸裡囤積了多少,就都消化掉了,也是一樣沒有東西障礙到,這叫做健康。我們真如若是健康,我們所做一切,一切無為法,道理清楚了解,沒有什麼硬質的東西來障礙我們,一切回歸虛空一樣,所以「不生不滅」。


(4)「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真如也是這樣,思想解脫起來,沒有煩惱、就沒有障礙。我們要想什麼,想多大就有多大,沒有東西的障礙。


(5)「無為法 ,可親近處」:一相就是虛空,是真如,不受什麼東西障礙、污染,這是最可愛,這就是「可親近處」。無為法,就是可親近處。要很清楚,人間「有為法」,我們要選擇,該做的要去精進,修行就是也在「有為法」中,去體悟「無為法」,這就是要精進,時時用心。


18. ★釋義經文:【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1)若有比丘,就是我們人類,有人已經瞭解了法,體解人間一切皆「苦空無常」,了解人間就是幻化如夢,了解了,身是載道器,從人間追求真理。


(2)唯有出家,沒有家庭的牽掛,沒有這種人和人的中間,情來纏到,因緣,要如何能夠脫離這種顛倒亂想無明的緣,因緣啊!要如何能夠脫離這種顛倒亂想,無明的緣?唯有就是專心去追求道理,那就是出家。


(3)比丘,比丘尼總是專心入道的人,佛陀要把法傳下去,就是這類的人,才有辦法把佛陀精神理念、生態不斷傳下去,佛法能夠延續,必定要有僧眾將這個形態這樣傳下去。


19. 【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若有人能於佛滅後,入於如上行近二處。若有比丘:諸法如律行,則外儀無失,由理顯事行成,內修外行無滯,故說經無怯弱。


(1)「若有比丘」,當然是出家的修行者,就是包括在內。佛陀說「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行處就是我們要身體力行。


(2)「人之初,性本善」:種種的道法要清楚,若不清楚,這條菩提道路哪有辦法走下去呢?唯有在佛法裡面探討,找出真如到底是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臟,臟腑裡面呢?或者是道理?是啊,是道理,不是有形的物質,它是一個道理,所以真如本性。人人「人之初,性本善」。


(3)「開示悟入佛知見」:「善」也是一個道理,「性」也是一個道理,這道理,道理就是無形無體,但是我們要通曉道理,要懂道理,要了解,專心探究。佛陀一生為一大事因緣「開示」,盼望眾生能夠「悟入」,尤其是專心一志要修行的人,沒有纏縛的因緣,也沒有煩惱、無明的因緣,能夠專心一志。


(4)「有為法的行處」:只要耐得住這麼清淡的生活,自然「道」能入心。佛陀說:「我若滅度之後,要繼承下去這種志業,就是要出家,專心,沒有掛礙,沒有家累,沒有煩惱因緣,這種清修的人才能夠傳法下去。」要身體力行,在這行處、親近處。是啊!有為法的行處。


(5)天災人禍不斷:在今年,一直要如何能夠讓世間人人,把眼界看寬、看開,更要了解天地之間眾生共業。業力一到的時候,眾生受苦難,已經有多少人,因為氣候受災的人,飢旱,飢餓、旱災、水災、風災,成為長年累月的苦難,貧、災的苦難人很多,尤其是在非洲,很多的國家已經陷入這種災難。旱災、水災或者是等等,氣候受災的災民,還有人禍受災的難民。


(6)「教富濟貧」:鼓勵平安的人要去為那危機重重困難中的人,救拔他們的苦難;在安定中的人,付出一分的愛心,力量會合,可以去幫助人。


(7)回顧「心蓮音樂的祈福會」:今年從二月臺灣各地開始舉辦,能夠集大家的愛心力量,能夠去救濟天下國際間苦難的眾生、流浪中的難民。從臺北開始,感恩這麼多人的投入,也感恩慈悅他們有這樣去安排,一群菩薩,大家會合起來力量。


(8)其中濟暉(陳秋華)從約旦回來,和大家分享他夢中,師父向他說的話。本來想回來跟師父說,在那個地方救濟難民,發放已力不從心,沒有辦法,希望大型的發放要停下來,想要專心去做醫療,為那些需要開刀的孩子,解除病的苦難。但很快,那晚就所夢見,師父到他面前說:「我願意用血來供養那些難民。」他這樣驚醒起來,趕緊回來,分享這段。從臺北、南部、中部等音樂祈福會中這樣跟大家分享,大家受感動並響應救助。


(9)經藏演繹「行願」,呈現鑑真和尚的東渡法船,場面真的是很感動人,除高雄自己榮譽董事來帶動,不論是場地,號召的宣傳,或者是要把人集合過來,或者是《藥師經》的「鐘鼓齊鳴」,這全都是榮譽董事以及委員、慈誠會合起來,將這場面呈現很莊嚴。


(10)鑑真和尚東渡,在臺上法師有十二位!場面很震撼人心。和這些社會人群來會合起來,這實在是很殊勝的,也是讓人很敬佩,這就是佛法的全體。這群法師除了也要上臺講經,參與經藏演繹後,用心了解「鑑真和尚」的精神理念,大家共同一念心會合起來。


(11)「走入人群,領導眾生」:用他們的肢體語言,莊嚴形象,走入人群,領導眾生,在那艘法船上面。兩天前,大愛電視台同仁回來開會,還在提起,這段影像在手機上,還是不斷傳,國內外大家都很讚歎,這就是佛法,是全面的佛法,全體的佛法。


(12)「入是行處,及親近處」:法師這麼的莊嚴的群眾,共為一心來領導在家人大家那個法入心,為天下苦難眾生這樣付出,現在還是那個回饋的,還是很多人在感動,也是很多人寫那個簡訊在回饋。看,這就是「行處」,這是可親近處,不是嬉笑,是很莊嚴,是將法表達出來,這個整齊的隊伍,肢體語言,將這麼充分的法、精神理念表達出來,這是感動多少人呢!用方法度眾生,「入是行處,及親近處」,這種的和合,很可親近。


(13)「若有比丘:諸法如律行,則外儀無失」:很有威儀,照這個法在表達,如律的行為,外面的行儀,不失修行者的風範。


(14)「由理顯事行成」:讓大家能夠了解,我們這樣的作為就是「有為法」,回歸到「無為法」,為法來宣導。


(15)「內修外行無滯」:沒有障礙,內修,內心已經吸收到佛陀的教法,吸收到鑑真和尚的精神,內修外行,沒有障礙。有為法在行,無為法讓我們無障礙。


(16)「故說經無怯弱」:講經沒有驚惶,「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這就是要用心的地方。


20. ★『為修菩薩行者,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若有人能為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即須親近恭敬供養,名可親近善知識。』


(1)「為修菩薩行者,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修行,要這樣去親近,為天下苦難眾生願意付出的菩薩行,「六度萬行」,不忍眾生受苦難,能夠這樣趕緊行。


(2)「當遠離諸惡邪見」,在這些行動中,不論從北部,一路一直到南部,又到中部,就像南投洪啟芬醫師就回來這樣分享,他說:「我的會員又回來很多了。」


(3)「召回慈濟魂」:原本一位地方人士是慈濟會員,只是受無明風一吹,跟著大家都說『慈濟怎麼都救濟國外,不救濟臺灣呢?』」自已就將會員停好幾年,都不要付出,這次再找回來,並來向洪醫師說:「原來慈濟救國際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我過去幾年來我錯了,我只是受到人這樣傳,我就這樣讓他影響了,我愈想愈不對,我要趕快回來彌補。」


(4)「當遠離諸惡邪見」,這種讓影響人的道心,或是有意誹謗,這都是損害人的道心,我們應該要趕緊遠離,要親近善友、善知識。


(5)「若有人能為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這些法,能夠啟發信心,能夠讓我們好好守規戒,好好讓我們精進聽聞佛法,身體力行去佈施,能夠開啟我們的智慧。


(6)「令人受行,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讓人人信受奉行善法,這樣的人是我們都能夠去親近的人,不只是能夠親近,我們還能去供養,恭敬供養,這樣叫做「名可親近善知識」,也就是親近處。


21. 【說斯經時,無有怯弱】:前云:心無所畏,今云:無有怯弱。此勸行人留心於道。先當靜定,觀法觀緣,精思熟慮。


(1)「說斯經時」:能夠講這個經,「無有怯弱」。心就很穩定,能夠親近,要講經不困難,前面的經文說「無所畏」,現在再加一句「無有怯弱」。勸導我們「該做的事情要趕緊做」,心不要脫離道,「此勸行人留心於道」,道一定要留在我們的心,不要脫離。


(2)「先當靜定,觀法觀緣,精思熟慮」:什麼叫做「禪」?靜思惟,好好靜下我們的心來思惟,好好用心分析所有的法。什麼叫做「如來藏」?如來藏在日常生活中,只是藏在紅塵滾滾中而已,真理到處都有,應該好好細心觀法。再觀因緣,顛倒的因緣我們要很注意,要很真、很純來思惟,心要常常保持這樣靜靜,不像波浪一樣,要好好思慮、考慮。


22. ★『其諦理精湛,行必依經教,言中必有理,啟口發音時,句句令他,心開意解。學力即到,智解又明,如理而說,何怖之有。』


(1)「其諦理精湛,行必依經教」:道理真的是很精,就要好好行,道上方向不要偏差,走在這條路,方向要正確。


(2)「行必依經教」:依經的道理行,經文如何教育我們,道理我們怎樣接受,人間的道路應該如何走。


(3)「言中必有理,啟口發音時」:不論我們的行為,不論說話,說話要說有道理的話,而且我們開口出來,發音之時,要「句句令他,心開意解」,要說出了讓人家聽得懂的話,不要他就在煩惱了,你又說一個讓他解不開的法。應該要去開解人心迷茫困擾的事情。


(4)「句句令他,心開意解」:道理我們自己若不清楚,要如何去引導人能走入這條能通的路呢?


(5)「學力既到,智解又明」:要很用心了解,學力很到位,「若以他的學歷,足夠了。」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學,要追求,道理就了解清楚,增長我們的智慧,所看的一切很明朗,不會被糊塗掉。這面鏡子已經擦清,「大圓鏡智」已經明朗起來。


(6)「如理而說,何怖之有」:所說的都是真理,哪有什麼再能夠讓我們害怕呢?只要道理說清楚,說真正有在做,不要「能說,不能行」,「說得到,就要做得到」,不要脫離道理,若這樣,真如藏性,就回歸清淨,煩惱無明脫離,自然所看、所做都是在道理中,就是在「真如」,發揮如來清淨的智慧,在人間為人群在付出。時時多用心!


*************
23.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開場的「用心哪!」,結語的「多用心」,「用心」是多麼重要,需要法入心,法入行,從中好好「靜思惟」,思惟修。感恩上人開示這段「道理說清楚,說真正有在做,不要『能說,不能行』,『說得到,就要做得到』,不要脫離道理。」。


努力用功吸收法髓,《三十七助道品》是根本,修行,回歸清淨真如本性,不要身懷寶藏不相識。認真學習『行必依經教,言中必有理,啟口發音時,句句令他,心開意解。學力即到,智解又明』,在在強調法要入心,身體力行的重要性,為人間付出,成為讓人人可以親近者。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4/30 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