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5/0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5/0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5/0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5/0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四 五月 04, 2017 7:49 pm

20170504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法有善法惡法,人皆於法計我,
謂行善惡法中,本無有我人相,
若善法謂是我,即惡法應無我,
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
眾生顛倒執持人我,
因法執生妄計有我。
 
  我、人,人、我,這兩字的名詞,「我」也是人,「人」也是我,但是在語言應用上,「我」就是我。這就是用我來做主宰,是我。他們大家,這些都是別人。他們是別人,我,就是我。我的什麼人,我的最親,我最不愛的人,這種我和人就在那個地方起很多的分別相,在那個地方。這就是我們人生,都執著在這個名詞和相上面。所以,人我是非、事物、形相等等,都是人在分別。每一天口中所對的環境不分離的名詞,聲音就是不離開這些。「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東西」,「是我、是人是張三、是李四」,都是這些語言。這些語言演變出善法、惡法: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這件事情善,那件事情惡;這個東西美,那個東西醜。就是這樣不斷複雜變化,名詞隨著複雜變化,名詞就這樣開始惹來了很多是非、煩惱、無明,這就是「人皆於法計我」。
 
  我做的事情是對,他做的不對;我的功夫好,他的功夫很差,等等去分別,從人與人之間所造作的法去批評,都是認為自己很好,別人即使很好,我們不及別人,我們也會起了那一分卑劣慢;不認輸,又再我慢心起。這全都是我們人在這個法之中生很多的人我是非、煩惱無明,這些都差不多在這裡。所以,我們若要說到好,說到清楚了,要說「行善惡法中」,到底是善是惡?在我們日常生活動作中,是要分別是善是惡呢?這「本無有我人相」,其實我們若不執著我們自己,也不要執著別人,反正就是一件事,我們共同合和互協來完成一件事情,若這樣豈不是很和齊、很平坦,能夠做得很好呢?
 
  就像現在在厄瓜多,以工代賑已是第九天了(當地4/24~5/2),清掃第九天。他們就是和齊,八個國家慈濟人,不論是在美國、加拿大或者是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多明尼加,或者是在南美洲的巴西 、巴拉圭、阿根廷等等,他們就是去到那個地方,和當地已經發心的志工會合。雖然氣候很熱,因為厄瓜多是最接近赤道,就是很接近太陽的表面,所以它就會較熱多了。兩天前,聽他們在視訊時,八個國家的慈濟人共聚一處,也在螢幕上出現。聽他們的聲音,看他們的人影,大家都很快樂,但是大家都曬黑了,體相都曬太陽曬得很黑,但是形相,大家都很快樂。彼此讚歎,互相感恩,分享那個地方,厄瓜多災情的慘重,分享那個地方有老弱病苦、孤寡的人,真的是無依、無奈。這種的災情,他們要如何恢復呢?
 
  幸好,這群外來的慈濟人,他們的名字叫做慈濟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同一種的形態來帶動,是誠意。那種的誠意,誠心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的「四弘誓願」。佛法,佛陀的教育,教育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最根本就是要度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這是菩薩的使命。所以,這個使命要發自內心虔誠,內心那個真誠的心。所以,誠心能夠發誓願度一切眾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不只是用誠懇的心,還要用正,正心,心正,我們要正,不偏差,共同我們的思想方向;我們的思想同一項,那就是法脈,「靜思法脈」。我們的法,這個方向就是行菩薩道。大家已經走上了這條誠正的道路,行菩薩道,依照這個法去身體力行。這是一個法門,真實,正的法門。所以,他們的正。所以,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就要學這個法。
 
  法脈,無不都是開一條正確的方向,共同往這個方向走。所以,你看到慈濟人就是在那個地方,不分別你、我,「你是從美國來,你是從巴西、巴拉圭來的」,不分南北美洲,不分美洲中部的多明尼加或者是瓜地馬拉,或者是在加拿大等等,他們都不分,他們共同一道法門,這條路的方向是很正確,不偏差。去到有災難的地方,一心一志,用誠懇的心去面對苦難人。所以,大家看起來態度誠懇,和藹可親,去接近災民,去帶動本地人,以工代賑。人人能夠對自己生活有幫助,領工資,打掃自己的家鄉,讓自己災情能去除,生活復甦,大家很感恩、很快樂,願意出力,這麼熱的天氣,大家都是很拚力、很認真。所以,在八天的時間,幾個城市、鄉村,這樣將它清掃。兩天前的環境,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完全不同。每天都在比較,昨天的環境是這樣,今天打掃完是這樣哦,明天再打掃完,又是變成這樣,乾淨了。那些泥濘的土,不見了,破爛掉的家具,在外面、家裡,也都將它清掃出去了。
 
  清理在外面,政府的大卡車,將它搬開了,已經不堪用的家具搬出去了,泥濘的土搬出去了,地上經過掃,經過洗過了,內外乾淨。每天這個環境髒亂,大家下去打掃,打掃好,今天到這裡,明天再回來打掃它,就是這樣,一天一天清理,已經完全乾乾淨淨。這是共同的力量。所以,在行共同的力量,沒有人我分別,沒有說,「他是災民,你是志工,我是來帶動的人」,沒有!我來帶動,我從遠方來,我也和大家共同投入進去,是志工還要再更用心來學習,遠方來的人用什麼誠意在付出,去發揮同理心,「我也受過災難,你也受過災難,彼此之間,我先來打掃你的家,你來打掃我的。」所以,沒有人我、我,共同一件事情去付出。所以,合和互協,能夠八天之中,這樣分隊組去負責。有人帶,來負責幾十個人來溝通,和他們說清楚如何打掃,愈來愈熟,愈來愈順手,所以打掃得很歡喜。
 
  這就是「謂行善惡法中,本無有我人相」。行善法是這樣,當然不是在行惡法,我們完全在那個地方行善法,沒有我,沒有人的相,就自然沒有分別。大家都共同一樣,這麼的歡喜,這樣去付出,不怕辛苦,這個事情很容易,趕緊完成。我們若要在那裡斤斤計較,那就是「若善法謂是我」。覺得:這些善的法,這都是我來帶動的,這是我!是能幫助人的人,你們是讓我要幫助人。若有這樣的心態,就帶不起人,覺得善法全都是我,都容易自大起來了。我們八國的這些慈濟人,認真的說從外地來的應該是七國,和配合他們當地,所以叫做八國。大家心志一如,所以大家共同為善,沒有你和我的形態,沒有你和我執著的形相,我們大家都平等。從外地來的人,多數都是企業家,但是在本地的人貧窮苦難人很多。我們這幾天在看,這樣寄回來的影像,我們可以看到進去裡面在打掃,根本就不是正式的牆壁,就是芒草,這樣一支一支,還能看到後面的景,可見是貧困。
 
  但是他方來的富有人家,同樣下去在打掃,同樣在那裡面,這樣在「膚」慰:「您辛苦了。」老人在那個地方,他同樣恭敬尊重。這種沒有人、我相,只有一項——愛,發揮我的虔誠的愛心,用一條這種正確的方向道路這樣在身體力行,真實在的心去付出。所以,誠正信實,相信這個法,我們很相信,這個法門就是這樣,法脈就是這樣,承這個法脈、法統去為人群付出。誠、正、信,相信,腳踏實地去付出,步步踏實精進,菩薩道從這樣起點,一步都不偏差,一直向到佛道,向到佛的境界。所以,六度萬行,因圓果就,那就是到佛的境界,這就是我們學佛。所以,我們這時候,就是這樣在付出。
 
  「若善法謂是我,即惡法應無我」。為什麼都在這裡在做善?我們也無所求在付出,那個惡的法,難道有我呢?當然是沒有,現在在這個地方,大家都在做好事。「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是啊,在造惡,假使我在造惡,滿心煩惱,到底滿心煩惱的我,和大家怎麼有辦法合會呢?我是惡,若這樣,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我就是破壞。看看,難民潮是怎麼來的?到底是什麼人在迫害什麼人?真的是苦不堪。善法和惡法,人我之間如何去分別?一念心,這念心善,自然去除煩惱;一念心,心在善法中,你的心就去除了無明、執著,就沒有:「這是你們的事情,和我哪有關係?」「是那個遙遠的國家在受災難,我們憑什麼這麼辛苦,去到哪裡?」這就是人我相分別,拆離開了人性的愛。
 
  所以,人性的愛就沒有人我相,遠方在受災難,我們的愛是鋪天蓋地,視眾生如己親人一樣。所以,我們善惡,人我分開,自然我們向善就無惡了。而我們若是心念一偏差,滿心煩惱,你要和他說善法,唉呀!哪聽得進去呢!就聽不進去,哪做得到呢?懈怠的人,你要叫他殷勤精進,怎麼呼喚,都是同樣懈怠,聽不進去。所以,這就是善惡法,精進和懈怠。善與惡,在法上,我們要取什麼樣的方向?學佛,當然就是取善法。所以,我們不要「眾生顛倒執持人我」。因為我們眾生就是顛倒,才會在法中在執,執持,因為有我們這個身體,就說:「我累了、我病了、我痛了、我苦了,所以我要休息,我要調養。」自然空過時日了。
 
  像我們這個時候,我心也還掛在那個地方,為什麼呢?因為今天他們將要浴佛,現在這時,當地浴佛的時間應該已經過了,這個時間,是不是很順利?浴佛之後要慰問金發放,當地的銀行就是沒有錢,無法讓我們將錢全都領出來發放,說一天才能領十二萬美金。這麼多人,我們兩天就要發完,好幾百萬的美金在那個地方,一天才能領十二萬,要發到什麼時候?他們在那個地方,是天主教的國家,很不容易他們覺得圓緣了,八天已經都將他們打掃好亮麗起來了,他們希望順這個機會就這樣舉行浴佛,今天即將浴佛,本來我很歡喜。但是昨天又因這件事情,銀行無法一次給你提領這麼多錢,昨天一直與他們溝通,到底用幾種溝通的方法,行得通嗎?發放到底有沒有很順利解決呢?或者是有什麼方法去解決嗎?這心也很掛煩。這就是地方,那個國家的資源欠缺,儘管我們錢匯入這個國家,但是地方的銀行就是無法把錢領出來,這到底是怎麼樣?
 
  當然,眾生的業力,貧富貴賤的差別,與這個國家就有關係,要在那個地方做事情,動用到物質,總是也有這樣層層的困難,要如何悲智雙運在那個地方,就要看現在當地,在那個地方在工作的人,他如何運用他的慈悲,如何運用智慧。這群人,相信昨晚他們都沒睡,他們昨晚就是我們下午那個時間,我們在與他們互動時,已經是清晨一二點了,問他們:「你們有睡嗎?」「沒有啦,師父,這些事情大家還在溝通。」「現在你們能用這樣、這樣嗎?」他說:「好啦,再溝通。」兩三點了還要再溝通,再兩三個小時他們就要去工作,去布置了,因為要浴佛了,他們要去布置場地,這樣他們到底有沒有睡?
 
  你們想,日頭赤焱焱,是在赤道裡,我很擔心,擔心這群的菩薩,在那裡真的是很辛苦,好像在火爐邊,又卡在這種即將發放,有重重困難在那裡,現在有解決了嗎?不知道。這就是眾生業力在那個地方,所以現在要去解開那個業力,要如何領出這一筆經費,幫助他們趕快去買傢具,家裡清掃乾淨,傢具趕快買好,好恢復他們的生活,但是卻碰到這樣、這樣物質上的障礙,很辛苦。因為「法執生妄計有我」,所以有很多的煩惱,這障礙明明在那裡,你叫我能不煩惱嗎?要那些人在那裡不著急嗎?困難啊!其實,我們的錢都匯到那裡,他們若能請地方銀行,向國家政府趕緊調現金下來,這樣不是很好嗎?我們想的該不是很困難。但是,可能在他們那地方,於國家的規定,銀行可能就是有困難,不知道。總而言之,人間總是愛的心讓你如何開闊,但是人間事也有這樣重重的障礙,重重的障礙不能放棄,要去突破。所以大家不要想說,你說做善事是很簡單,沒有,每一次都有這樣的障礙,多多少少不同事物障礙。所以善惡法,善事要做,坎坷的業障礙也是重重,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面對。來,前面的文,我們來看,
 
經文:「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
 
  這是前面說過的,佛陀再呼喚文殊菩薩,前面已經為我們解說,該避開的我們要避開,有困難時,我們要用什麼心態,有為法的困難,就要用無為法去治理,心不要綁在那裡,我們用悲智雙運來克服,看能否虔誠。就如剛才說的厄瓜多,能用虔誠的互動,有辦法他們克服了,將物資集中在地方的銀行,可以讓我們順利完成嗎?所以若只是要用有為法,那就是煩惱重重,障礙重重,光是在那裡乾著急,乾煩惱,在那個地方。現在就要用無為法,軟實力,要如何去處理。
 
  這就是要了解,佛陀滅度後,濁惡世中災難偏多,才是在考驗菩薩的悲智雙運。這種末法中要說是經,真的要住安樂行,將這個心開闊來,以空,真空妙有。若想到真空妙有,那個煩惱就去除了;若沒有想到,就是煩、煩、煩,真的是擔心。空中妙有,你虔誠的心,很奧妙,不可思議,說不定他就在那個地方順利解決。他們已經過了半天了,我還在這裡擔心什麼呢?若想到,不用擔心,就過了。所以,「若口宣說」,接下來這段文,
 
經文:「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經文簡釋:
「若口宣說」;說人及經過。
問:人有何過?經有何過?
答:經有大乘小乘,人有大機小機。
 
  這是講經的人要有這樣的風度。「若口宣說」,就是我們說人,自己在講經,我們講經的人,要抱持著「口」要說好話。我們不是有「三好」嗎?口好,說好話;身好,做好事;心好,想好意。這就是我們要堅持的。所以,「說人及經典過」。這是不應該有,會有人問:「人有什麼樣的過失呢?為什麼要常常在批評的人的錯誤?經有什麼過失,能夠讓你批評這部經的過失?」這我們就要自己自反問。我們若要去說人家的不對,我們就要好好仔細來想想看,自問自己,比被別人問我們較好。自己的心想好意,我們的口,若要說別人的不對,我們要自己趕緊快問自己,「人有什麼不對嗎?經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的口怎麼要說人家的不對呢?趕緊口要說好話。
 
  所以,這個地方能夠回答的就是「經有大乘小乘」。所以若要說經的過失,說:「你在說的,這不對。」「我明明講經,你怎麼會說我不對呢?」「因為你講的是小乘法。」這樣就是批評了。其實,我們常常說過,小乘有小乘學佛的基礎。聲聞、緣覺不就是小乘呢?佛陀為他們大家說「苦、集、滅、道」,要不然我們要如何知苦呢?要不然我們要如何能了解要滅除煩惱呢?所以不能說小乘是錯,只是佛陀要鞭策我們再進一步,不是到這裡而已,不要在這裡你就想要取入滅了,不是在這裡你就認為你所得的是全部。不是這樣,要再向前前進。菩薩道你還沒有走,你哪有辦法到佛的境界呢?只是差別在這裡而已。所以,不是修大乘的人要去批評小乘法,法本來就平等,是鼓勵我們的思想再向前,開闊我們心胸,我們的心境要再向前去利益他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
 
  所以,那人呢?人有什麼樣的過失可讓我們批評呢?人,「人有大機小機」。就是根機比較好的、較優質的,一點就通了,認為他就是對的,他能夠體悟大乘法。其實這個大機的人,他也是要了解小乘,要如何自我修行,要不然,太過頭、超越過了,就是沒有那個律儀的觀念,也不行。看看,我們在《法華經》中,一直佛陀也是要我們「戒」,這個戒律、律儀也是很重要。但是一般的人認為「一切皆空」,我還要持什麼律?我超越了,無染著了,就會錯誤,一念偏差,全盤錯誤,所以我們還是要腳踏實地。不是一條線放去的風箏,這條線若拉斷了,風箏就無法落地。這就是不實,就是虛。所以我們要記得,不要去批評經典的過失,經典有經典教育的環境。小學、幼稚園都是這樣起來,才有到博士、學士的地位,總是要有這樣一步一步。
 
*以乘對機,隨宜難解。經有顯性,廢權立實之過,破相隱實,開權之過。
 
  「以乘對機,隨宜難解」。以乘去對機,佛陀就是觀機逗教,要不然,你對小根機的人講大乘法,他聽不懂;若聽,一知半解,容易犯錯。所以就要很穩定,好好循循善誘。要不然,他對著這個小根機,跟他說大乘法,他根本聽不懂。所以,「經有顯性,廢權立實之過」。就是將這個方便法都拿掉,一下子就向他說實乘道,若這樣,這是不對。這樣不對,我們一直去批評,更加不對,我們應該也是要循循善誘。大乘法是好,但是你要從修好自己,要知「苦、集、滅、道」,要了解「因緣法」,才開始來行「六度」,來投入「六度」,要照次序走,「戒、定、慧」要無漏,「聞思修」要實體。這就是我們的過程。要不然,這你將它廢權,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能成佛,我為什麼要再這樣修起呢?因為我也是有真如本性。一下就跳到真如本性來,你的真如本性在哪裡呢?在哪裡啊?但是自己還是茫然,卻是要談真如,這是錯誤,所以這叫做「廢權立實之過」。我們不用去批評他,要好好輔導他。
 
  「破相隱實」,就是「開權之過」。一下子就是要破掉了你的小乘法,但是一實乘法你沒有顯現出來,你再怎麼樣的大乘法,也是與人、事、物沒有離開。菩薩道,在厄瓜多那個地方,正在受苦的地方,我們那些菩薩若沒有在那裡,若沒有他們去帶動,現在那個災區還是依然受災,那些受苦難的人還是同樣無語問蒼天。菩薩道本來就是所緣,緣苦眾生,本來就是這樣。你這個緣若將它斬斷了,菩薩是菩薩,是什麼叫做菩薩?菩薩法本來就是要去接觸眾生苦,這樣才有像菩薩,才能成就菩薩道。若這當中都將它斬斷了,那苦難歸苦難,「菩薩」只是一個名詞,這不像菩薩。我們若以這個來舉例,就能夠很了解。所以我們不要說小乘是錯,其實走到那個地方去救拔他,這是步步踏實的路,這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人有執理,不信漸修之過,執事不信,頓悟之過。苟性相雙融,經有何過?
 
  「人有執理,不信漸修之過」。這就是我們人,執持在這個道理,就是不去相信我們要腳踏實,漸漸修行。你若沒有走,就不會到達,你就要去走。但是,「我就是要執我的道理,我道理都通了,我都懂道理了。」但是你懂道理,你走過來了,你要用什麼走?兩隻腳。兩隻腳就是福慧,福慧兩足;你要去修福,你要去修慧,福慧兩足尊才能夠成佛。過程就是要身體力行走過來,要不然你只是懂道理,又有什麼用呢?所以要漸修,不要不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常常說,慈濟是用愛鋪路走過來的。我們要很用心。「執事不信,頓悟之過」。你只是執這個事,說「我就做就對了,我為何還要去了解法?」這樣也不對啊!你若沒有這個道理,你只是執於事,容易迷失掉。你若不知道方法,不知道道理,這樣做你會偏差。所以不要只是執在事,也不能只是執在理。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去分析。
 
  「苟性相雙融,經有何過」。 我們若能夠知道這樣,我們人人的本性是有真如本性,外面的事相我們不能疏忽掉。外面的事相,我們的真如本性能夠會合起來,道理和人事沒有分開。我們要做事情總是不能離開道理,不離開軌道。這個道理、這個軌道就是要用來運用這個事,這是兩項要合為一個。菩薩的精神,發揮愛的力量,投入苦難的地方。同樣的道理,投入之後,完成了,這件事情完成了,大家法喜充滿。這就是因緣,這就是結果,這應該是這樣。
 
*事理無礙,人有何過?若說有過,則惱亂其聽受之人,非口安樂,故戒之。
 
  所以,「事理無礙,人有何過」?事理無礙,人在做事情有什麼過錯呢?為什麼常常要來批評要做事情的人呢?為什麼在付出的人要受這麼多人的批評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事和理若會合,不用管人家如何批評,「有為法」中,我們要用「無為法」解。批評是你的事情,我做對的事情,我心安自在。若能夠這樣,人有什麼過失呢?「若說有過,則惱亂其聽受之人」。若要說「過」,就是有人就是蓄意要去毀謗,要去造謠,聽的人也這樣就將它聽進來,這樣彼此惱亂。是發出了是非的口,批評人的過失,有的人聽到來起煩惱、起懷疑。過去,人家說慈濟是這樣,委員來,「我跟你說,我到這個月就好了,因為我聽到人家說,慈濟都在救濟國際,都沒有在救濟國內等等。所以,我要停。」
 
  這是惱亂,這不對。做善事哪有分東西南北呢?哪有分遠和近呢?這是一念的愛心,小的錢可以做大大的事情。就像我們有一滴水,放在海中,就有與海融合在一起,它能夠載著慈航,普渡眾生。這有什麼不好呢?但是,就被那個口出這種是非的人影響了。所以,「惱亂其聽受之人」,這就是有過失。「非口安樂,故戒之」。我們說話,若是去說到,這樣去擾亂人,對我們也沒有比較好。所以我們要謹慎,要戒除批評別人的口業、是非,我們要戒,這樣我們就口安樂了,我們就不會怕我們說話有過失。我們要常常謹慎,我們要說什麼話不要去批評別人;別人做好事情,我們要去讚歎人家。這也是口的安樂。
 
經文簡釋: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若說若讀此經之時,不欲說人及經典過。
 
  這段文,「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道理就是在這裡。「若說若讀此經之時,不欲說人及經典過」。就是這樣,它的經文是這樣,那個的含意是前面說的話。我們在做,我們的感受很多。
 
經文簡釋:「亦不輕慢諸餘法師」
不輕慢:亦不可以輕陵侮慢諸餘經典及說法之師。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輕慢其他的法師,意思就是「亦不可以輕陵侮慢諸餘經典及說法之師」。這些我們都不要輕慢,剛才就說過了,經典無過,人也無過。人家他要修行,從小乘開始一步一步走,我們若有因緣,能夠和他分享,他若發心,就能夠發大心、入大乘法來。我們不用去說這樣不對,其實修行都是對,只是他的見解停滯,就是獨善,這樣而已,沒有什麼樣的大不對。
 
*言弘經者不可倚恃法華之圓,而輕蔑偏權之法師也。
 
  所以,「言弘經者不可倚恃法華之圓」。不要仗勢:我是在聽《法華經》,我的道理懂很多。你道理若懂很多,你有去走嗎?你有去做嗎?你有去了解嗎?我們自己也要有自知之明,要自己要知道。不要只是依靠我有讀經,我有誦經,我有聽經,這樣我就很自大,不要這樣。這樣就容易「而輕蔑偏權之法師也」。人家這樣在修行,我們就輕視人家,也不行。
 
*佛尚以異方便,助圓實之正道,後世弘經,豈可輕慢權小。須順佛意,將護物機,故應戒之。
 
  所以,佛陀就是以方便,佛陀用種種的方便來循循善誘。「助圓實之正道」。循循善誘,從小教慢慢一直帶他,帶到因緣成熟了,就對他說:「你不是到這裡而已,前面還有一個康莊的大道,走過去……。」在〈化城喻品〉就是這樣,這只是一個化城,讓你休息一下,真實的目標在前面,再走不遠。就是這樣,一段一段引導我們。「後世弘經,豈可輕慢權小」。我們若沒有這樣走過來,哪有辦法接近大道的地方呢?所以不要輕慢。所以,「須順佛意」。我們要能夠體會佛陀的心意。「將護物機」,要如何護物的機緣。「物」就是眾生,我們要如何來保護眾生的根機和他的因緣。他雖然是小機,但是他的因緣還未成熟,因緣成熟了,這正是時候,我們就鼓勵他來投入,來付出,來體會。
 
經文簡釋: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不歎毀:不說其他尋常人身中好惡長短之事。
莫說他人之過,蓋受質二儀,天然之性,未嘗不全,血氣之情,未嘗不偏。
 
  所以,「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我們不用去批評別人,是有所長的法,或者是有短失的法,我們不用去批評。「不說其他尋常人」,一般人那個「身中好惡長短之事」,我們也不用去批評所以「莫說他人過」。「蓋受質二儀」。我們的這個質,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這個儀,這個律儀我們要顧守好。我們的「天然之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未嘗不全」。我們人人的本性本來就沒有欠缺,本來這個道理就是存在。
 
  所以,「血氣之情,未嘗不偏」。我們,我們有這個身體,我們有這個生命,我們這樣在修行,也不一定所做的都對。在同一個道場,不是人人的思想都一樣,不是人人修行都一樣精進,也不是同樣人人那個觀念是正確。這叫做「血氣之情」,就是有身體,有血肉、有生命,這樣的有情人,就是眾生;也不一定,我是在修行,我每項都對。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體會、用心。生活我們要如何過?要如何把握我們的人間?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5/0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5/0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5/0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五月 05, 2017 6:02 pm

[2017年05月04日 上午 5:22] 農曆四月初九,(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一六)


1. 釋義經文:【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2. ★上人偈文(一):「
法有善法惡法,人皆於法計我,
謂行善惡法中,本無有我人相,
若善法謂是我,即惡法應無我,
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
眾生顛倒執持人我,
因法執生妄計有我。」


(1)「我、人,眾生起分別相」:這兩個字的名詞,我也是人,人也是我,但在語言應用上,我就是我,這就是用我來做主宰,是我。他們大家,這些都是人,別人。他們是別人,我,就是我,我的什麼人,我的最親,我最不愛的人,這種我和人就在那個地方起很多的分別相,在那個地方。這就是我們人生,都執著在名詞和相之上。


(2)「法有善法惡法,人皆於法計我」:人我是非、事物、形相等等,都是人每一天自口中,所對的環境不分離的名詞,聲音就是不離開這些。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東西,是我、是人,是張三、是李四,都是這些語言。這些語言演變出了有善法、惡法。


(3)「人皆於法計我」: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這件事情善,那件事情惡,這個東西美,那個東西醜,就這樣不斷地複雜變化,名詞隨著複雜變化,名詞就這樣開始惹來了很多是非、煩惱、無明。


(4)「分別心,生煩惱」:我做的事情是對,他做的不對!我的功夫好,他的功夫很差,等等去分別。從人與人之間所造作的法去批評,都是認為自己很好,別人即使是很好,我們不及別人,我們也會起了那一分卑劣慢,不認輸,又再我慢心起。這全都是我們在這個法之中生很多的人我是非、煩惱無明,這些差不多在這裡。


(5)「謂說行善惡法中,本無有我人相」:到底是善是惡?在日常生活動作中,是要分別是善是惡呢?「本無有我人相」。若不執著我們自己,也不要執著別人,反正就是一項事情,我們共同合和互協來完成一件事情,若這樣豈不就是很合齊、很平坦,能夠做得很好呢!


3. ★厄瓜多水患,慈濟救援,帶動以工代賑,已是第八天
他們就是合齊,八個國家慈濟人,不論是在美國、加拿大或者是在南美洲,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多明尼加,或在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等,就是到厄瓜多和當地已經發心的志工會合。


厄瓜多,接近赤道,天氣較炎熱,兩天前在視訊時,八個國家的慈濟人共聚一處,螢幕上看他們的人影,都曬黑了,但是形相大家都很快樂。彼此讚歎,互相感恩,紛紛不捨厄瓜多災情的慘重,看到老弱病苦、孤寡的人,真的是無依、無奈,這種的災情,憂心他們要如何恢復呢?


「誠心,願度一切眾生」:幸好,慈濟人來了,來自不同的國家,同一種的形態來帶動,是誠意,那種的誠意,誠心願度一切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弘誓願」。


4. 「菩薩使命,度眾生」:佛陀教育我們,行菩薩道,菩薩最根本就是要「度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這是菩薩的使命。所以,這個使命要發自內心虔誠,內心那真,真誠的心。所以,誠心能夠願發誓願度一切眾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5. 「靜思法脈」:不只是用誠懇的心,用正心,心正,不偏差,共同我們的思想方向;我們的思想同一項,那就是法脈,「靜思法脈」,我們的法,這個方向就是行菩薩道。走上這條誠正的道路,行菩薩道,依照「法」去身體力行。


6. 「法門無邊誓願學」:這是一個法門,真實,學習正的法門。法脈,無不都是開一條正確的方向,共同往這個方向走。


7. 「一心一志,救度苦難人」:舉例看到慈濟人,不分別你、我,從各地來到災區的厄瓜多去救濟,共同一道法門,這條路的是很正確,不偏差。去到有災難的地方,一心一志,用誠懇心去面對苦難人。看到大家態度誠懇,和藹可親,去接近災民,去帶動本地人,以工代賑。


8. 厄瓜多,八天以工代賑:慈濟人態度誠懇膚苦難,可愛可親無距離,帶動災民身力行,認真付出鄰幫鄰,清除汙泥掃垃圾, 無分身份同一體,災民同理不分心,合和互協建家園。眾生業力有因果  志工悲智行難行,願解業力為眾生,誓跨困難越障礙。


(1)「謂行善惡法中,本無有我人相」:行善法是這樣當然,不是在行惡法,我們完全在行善法,沒有我,沒有人的相,自然就沒有分別。大家都共同一樣,這麼的歡喜,這樣去付出,不怕辛苦,這個事情容易趕緊完成。


9. 「若善法謂是我」:若要在那裡斤斤計較,那就是「若善法謂是我」。覺得:這些善的法,這都是我來帶動的,這是我!是能幫助人的人,你們是讓我要幫助人。若有這樣的心態,就帶不起人,覺得善法全都是我,都容易自大起來了。


10. 「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若執惡法人我相 ,滿心煩惱無互動,心在善法去無明,心無執著同理愛。


11. 「平等大愛,同理心」:大家共同為善,沒有你和我的形態,沒有你和我執著的形相,大家都平等。從外地來的人,多數都是企業家,但是在本地的人貧窮苦難人很多。看到寄回來的影像,可以看到進去裡面在打掃,屋子的牆壁根本就不是正式的牆壁,就是芒草一支一支搭建而已,還能看到後面的境色,可見是這麼貧困。


12. 「勤行法脈為人群,腳踏實地勤精進,六度萬行齊行善,無分善惡平等心」:來自他方來的富有人家,同樣一起下去打掃,同樣在在「膚」慰,「你辛苦了。」老人在那個地方,同樣恭敬尊重。這種沒有人、我相,只有一項愛,發揮我的虔誠的愛心,用一條這種正確的方向道路這樣在身體力行,真實在的心去付出。


13. 「六度萬行,因圓果就」:誠正信實,秉承法門、法脈、法統去為人群付出。相信,腳踏實地去付出,步步踏實精進,菩薩道從這樣起點,一步都不偏差,一直向到佛道,向到佛的境界。六度萬行,因圓果就,那就是到佛的境界,這就是我們學佛的目標。


14. 「若善法謂是我,即惡法應無我」:為什麼都在這裡在做善?我們無所求在付出,惡的法,難道有我呢?當然是沒有,現在在這個地方,大家都在做好事。


15. 「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假使我在作惡,滿心煩惱,到底滿心煩惱的我,是和大家怎麼有辦法合會呢?我是惡,若這樣,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就是破壞。


16. 「善法和惡法,一念間」:難民潮是怎麼來的?到底是什麼人在迫害什麼人?真正的苦不堪。善法和惡法,人我之間如何去分別?一念心,這念心善,自然去除煩惱,心在善法中,你的心就去除無明、執著。就沒有了「人我相」的分別,拆離開了人性的愛。


17. 「學佛,取善法」:眾生如己親人,向善,自然就無惡,若心念一偏差,滿心煩惱,要和她說善法,哪聽得進去呢!懈怠的人,你要叫他殷勤精進,怎麼呼喚,都是同樣懈怠,聽不進去。這就是善惡法,精進和懈怠。在法上,我們要取什麼樣的方向?學佛,當然就是取善法。


18. 「眾生顛倒,執持人我」:因為眾生就是顛倒,才會在法中在執持,因為有我們這個身體,就說:「我累了、我病、我痛、我苦,所以我要休息,我要調養。」,自然空過時日。


19. 「困難在前無怯弱,悲智雙運軟實力,無懼障礙心正定,考驗菩薩虔誠心」,厄瓜多將舉辦發放,面對諸多層層的困難。要如何悲智雙運在那個地方,就要看現在當地,在那個地方在工作的人,他如何運用他的慈悲,如何運用智慧。


在厄瓜多的這群慈濟人,相信昨晚他們都沒有睡,他們的昨晚就是我們下午那個時間,我們在與他們互動時,他們已經半夜一二點,晚上,問他們:「你們有睡嗎?」「沒有啦,師父,這些事情大家還在溝通。」「現在你們能用這樣、這樣嗎?」他說:「好啦,再溝通。」二三點了,一兩點、兩三點還要再溝通,再兩三個小時他們就要去工作了,要去布置了,要浴佛了,要去場地布置。開始,這樣他們到底有沒有睡?


你們想,日頭赤焱焱,是在赤道裡,我很擔心這群的菩薩,在那裡真的是很辛苦,好像在火爐邊,又卡在這種即將發放,這種重重困難在那裡,有解決了嗎?不知道。這就是眾生業力在那個地方,所以現在要去解開那個業力,要如何領出了一筆的經費出來,幫助他們趕快去買家具,家裡清掃乾淨,家具趕快買好,好恢復他們的生活,卻是有這樣、這樣的物質上的障礙,很辛苦。


20. 「法執生妄計有我」:所以有很多的煩惱,這障礙明明在那裡,你叫我能不煩惱嗎?要那些人在那裡不著急嗎?困難啊!其實,我們的錢都匯到那裡,他們若能地方的銀行,向政府國家趕緊調現金下來,這樣不是很好嗎?我們想的是不困難。但是,可能他們地方與國家的銀行可能就是有困難,不知道。


21. 「重重的障礙,不能放棄」:人間總是愛的心讓你如何開闊,但是人間事也有這樣重重的障礙,重重的障礙不能放棄,要去突破。所以大家不要想說,你說做善事是很簡單,沒有,每一次都有這樣的障礙,多多少少不同事物障礙。所以善惡法,善事要做,坎坷的業障礙也是重重,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面對。


22. ★複習經文:【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


(1)佛陀再呼喚文殊菩薩,前面已經為我們解說,該避開的我們要避開,有困難時,我們要用什麼心態,有為法的困難,就要用無為法去治理,心不要綁在那裡,我們用悲智雙運來克服,看能否虔誠。


(2)「無為法,軟實力」:就如剛才說的厄瓜多,能用虔誠的互動,有辦法他們克服了,將物資集中在地方的銀行,可以讓我們順利完成嗎?所以若只是要用「有為法」,那就是煩惱重重,障礙重重,光是在那裡乾著急,乾煩惱。現在就要用「無為法,軟實力」,如何去處理。


(3)「考驗菩薩的悲智雙運」:佛陀滅度後,濁惡世中災難偏多,才是在考驗菩薩的悲智雙運。這種末法中要說是經,真的要住安樂行,將心開闊來,若想到真空妙有,煩惱就去除了;若沒有想到,就是煩、煩、煩,真的是擔心。


(4)「空中妙有」:用虔誠的心,很奧妙,不可思議,說不定他就在那個地方順利解決。他們已經過了半天了,我還在這裡擔心什麼呢?若想到,不用擔心,就過了。


23. ★釋義經文:【若口宣說】:說人及經過。問:人有何過?經有何過?答:經有大乘小乘,人有大機小機。


(1)「若口宣說」:要講經的人,要有這樣的風度。要抱持著「口」,要口說好話。「三好: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這就是要堅持的。


(2)「說人及經典過」:這是不應該有,會有人問:「人有什麼樣的過失呢?為什麼就要常常在批評的人的錯誤?經有什麼過失,能夠讓你批評這部經的過失?這我們就要自反問。


(3)「問:人有何過?經有何過?」我們若要去說人的不對,我們就要好好仔細來想看看,自問自己,比被別人問我們比較好。自己的心想好意,我們的口,若要說別人的不對,我們要自己趕緊快問自己,到底人家有什麼不對啊?「經」有什麼不對啊?我們的口怎麼要去說人家的不對呢?趕緊口要說好話。


(4)「答:經有大乘小乘,人有大機小機」:若要說經的過失,說你在說的,「我明明在講經,你怎麼會說我不對呢?」因為你講的就是小乘法。這樣就是批評了。


(5)常常說過,小乘有小乘學佛的基礎,聲聞、緣覺不就是小乘呢?佛陀為他們大家說「苦、集、滅、道」,要不然我們要如何知苦呢?要不然我們要如何能了解要滅除煩惱呢?


(6)「不要說小乘是錯」:只是佛陀要鞭策我們再進一步,不是到這裡而已,不要在這裡你就想要取入滅,不是在這裡你就認為你所得的是完全。不是這樣,要再在向前進。菩薩道你還沒有走,你哪有辦法到佛的境界呢?只是差別在這裡而已。」


(7)「法本平等」:不是大乘要去批評小乘法,法本來就平等,是鼓勵我們的思想,再向前開闊我們心胸,我們的心境要再向前去利益他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


(8)「人有大機小機」:那人呢?人有什麼樣的過失好讓我們批評呢?人,就是有根機比較好的、較優質的,一點就通了,認為他就是對的,他能夠體悟大乘法。其實這個大機的人,他也是要瞭解小乘,要如何自我修行,要不然,若修過頭、超越過了,那就是沒有那個律儀的觀念。他不行。


(9)「戒律、律儀」:看看在《法華經》中,佛陀也是一直要我們「戒」,戒律、律儀也是很重要。但是一般的人認為「一切皆空」,我還要持什麼律儀?我超越了,無染著,就會錯誤,一念偏差,全盤錯誤,所以我們還是要腳踏實地。


(10)「循序漸進」:不是一條線放去的風箏,這條線若拉斷了,風箏就無法落地。這就是不實,就是虛。所以我們要記得,不要去批評經典的過失,經典有經典教育的環境。小學、幼稚園都也是這樣起來,才有到博士、學士的地位。總是要有這樣一步一步走。


24. ★『以乘對機,隨宜難解。經有顯性,廢權立實之過,破相隱實,開權之過。』


(1)「以乘對機,隨宜難解」:佛陀觀機逗教,要不然,對小根機的人講大乘法,他聽不懂;若聽,一知半解,容易犯錯。要很穩定,好好循循善誘。


(2)「經有顯性,廢權立實之過」:若將方便法都將它拿掉,一下子就向他說實乘道,我們一直去批評的說「這是不對;這樣不對」等等,這樣是更加不對。


(3)「循循善誘」:大乘法是好,但是你要從修好自己,要知「苦、集、滅、道」,要了解因緣法,才開始來做「六度」,來投入「六度」,要照次序走,「戒、定、慧」要無漏」,「聞思修」要實體,這就是我們的過程。


(4)「廢權立實之過」:要不然,將它廢權,只會認為「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能成佛,我們為什麼要再這樣修起?因為我也是有真如本性,一下就跳到真如本性」,你的真如本性在哪裡呢?自己都還是茫然,卻是要談真如,這是錯誤,這叫做「廢權立實之過」。我們不用去批評他,要好好輔導他。


(5)「破相隱實,開權之過」:一下就是要破掉了「小乘法」,但是對實乘法,沒有顯現出來,再怎麼樣的大乘法,也是「與人、事、物」沒有離開。


(6)「菩薩道,緣苦眾生」:在厄瓜多的水患災區,不捨正在受苦的災民,我們那些菩薩若沒有在那裡帶動以工代賑的清掃,可能現在災區還是依然受災,同樣無語問蒼天。菩薩道本來就是緣苦眾生。


(7)「延續因緣,才有度眾機會」:這個緣若將它斬斷了,菩薩是菩薩,是什麼叫做菩薩?菩薩法本來就是要去接觸眾生苦,這樣才有像菩薩,才能成就菩薩道。若這當中都將它斬斷了,那苦難歸苦難,菩薩只是一個名詞,這不像菩薩。我們若以這個例子,就能夠很了解。所以我們不要說小乘是錯,其實走到那個地方去救拔他,這是步步踏實的路,要用心體會。


25. ★『人有執理,不信漸修之過,執事不信,頓悟之過。苟性相雙融,經有何過?』


(1)「人有執理,不信漸修之過」:這就是我們人,執持道理,只是不去相信我們要「腳踏實地去做」,漸漸修行。若沒有走,就不會到達。


(2)「漸修,身體力行,福慧兩足」:只是要執著道理,「我道理都通了。我都懂道理了。」但是你懂道理,你走過來了,你要用什麼走?兩隻腳。兩隻腳就是福慧,福慧兩足,你要去修福,你要去修慧,福慧兩足尊才能構成佛。


(3)「漸修之過,慈濟是用愛鋪路」:過程,就是要身體力行走過來。要不然,只是懂道理,又有什麼用呢?要漸修,不要不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常常說慈濟是用愛鋪路走過來的。


(4)「執事不信,頓悟之過」:你只是執事,「我就做就對了,我為何還要去了解法?」這樣也不對阿!你若沒有這個道理,你只是執於事,容易迷失掉。若不知道方法,不知道道理,這樣做,你會偏差。所以不要只是執在事,也不能執在理。要很用心分析。


(5)「苟性相雙融,經有何過?」:我們若能知道這樣,人人的本性是有真如本性,外面的事相不能疏忽掉。外面的事相,我們的真如本性,能夠會合起來,道理和人事不分開,我們總是要做事情,不能離開道理,不離開軌道。


(6)「事理相融」:道理、軌道,要來運用到「事」,這兩項要合做一個。菩薩的精神,發揮愛的力量,投入苦難的地方,投入之後,事情完成了,大家法喜充滿。這就是「因緣」,這就是「結果」。


26. 『事理無礙,人有何過?若說有過,則惱亂其聽受之人,非口安樂,故戒之。』


(1)「事理無礙,人有何過?」:人在做事情有什麼過失呢?為什麼常常要來批評要做事情的人呢?為什麼在付出的人要受這麼多人的批評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事和理若會合,不用管人家如何批評;有為法中,我們要用無為法解。批評是你的事情,我做對的事情,我心安自在。若能夠這樣,人有什麼過失呢?


(2)「若說有過,則惱亂其聽受之人」:若要說「過」,就是有人就是蓄意要去毀謗,要去造謠,聽的人就這樣將它聽進來,這樣彼此擾亂,是發出了是非的口,批評人的過失。有的人聽到來起煩惱、起懷疑。


(3)「無明風」:過去人家說慈濟是這樣,委員來,「我和你說,我到這個月就好了,因為我聽到人說,慈濟都在救濟國際,都沒有在救濟等等。我要停。」這是擾亂,這不對。做善事哪有分東西南北呢?哪有分遠和近呢?這是一念的愛心,小小的錢可以做大大的事情。


(4)「擾亂其聽受之人」:就像我們有一滴水,放在海中,就有與海融合在一起。它能夠載著慈航,普渡眾生。這有什麼不好呢?但是,就被那個口出這種是非的人影響了。「擾亂其聽受之人」。這就是過失。


(5)「非口安樂,故戒之」:我們說話,若是去說到這樣去擾亂人,對我們也沒有比較好。我們要謹慎。


(6)「口安樂行」要戒除批評別人的口業、是非要戒,這樣就「口安樂」了,就不會怕我們說話有過失。要常常謹慎,我們要說什麼話,不要去批評別人。別人做好事情,我們要去讚歎人。


27.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若說若讀此經之時,不欲說人及經典過。


28.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亦不可以輕陵侮慢諸餘經典及說法之師。言弘經者不可倚恃法華之圓,而輕蔑偏權之法師也。


(1)「亦不可以輕陵侮慢諸餘經典及說法之師」:剛才就說過了,經典無過,人也無過。人家他要修行,從小乘開始一步一步走,我們若有因緣,能夠和他分享,他若發心,就能夠發大心、入大乘法來。我們不用去說這樣不對,其實修行都也是對,只是他的見解停滯,就是獨善這樣而已,沒有什麼樣的大不對。


(2)「言弘經者不可倚恃法華之圓」:不要仗勢我是在聽《法華經》,我的道理懂很多。你的道理若懂很多,你有去走嗎?你要去做嗎?你有去了解嗎?我們自己也要這樣有一個自知之明,不要只是依靠「我有讀經,我有誦經,我有聽經」,這樣就很自大,不要這樣。


(3)「而輕蔑偏權之法師也」:這樣在修行,若這樣,我們就容易去輕視人,這樣不行。


29. 『佛尚以異方便,助圓實之正道,後世弘經,豈可輕慢權小。須順佛意,將護物機,故應戒之。』


(1)「佛尚以異方便,助圓實之正道」:佛陀用種種的方便來循循善誘。到因緣熟成,就和說你「不是到這裡就好,還要走過去」,在《化城喻品》裡提過,循循善誘,前面還有一個康莊的道路,要走過去,這裡只是一個化城,讓你休息一下,真實的目標在前面,再走不遠,一段一段我們引導。


(2)「後世弘經,豈可輕慢權小」:我們若沒有這樣走過來,哪有辦法接近大道的地方呢?所以不要輕慢。


(3)「須順佛意,將護物機,故應戒之」:要能夠體會佛陀的心意,要如何護物的機緣。「物」就是眾生, 要如何來保護眾生的根機和他的因緣,他雖然是小機,但是他的因緣還沒成熟,因緣成熟了,正是時候,我們就鼓勵他來投入,來付出,來體會。


30.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不歎毀:不說其他尋常人身中好惡長短之事。


31. 『莫說他人之過,蓋受質二儀,天然之性,未嘗不全,血氣之情,未嘗不偏。』


(1)質,要知道律儀,要顧守好。我們的「天然之性」,就是本性,「未嘗不全」,人人的本性,本來沒有虧欠,本來道理就是存在。


(2)「血氣之情,未嘗不偏」:我們有這個身體,有這個生命,這樣在修行,也不一定我們所做的都對。在同一個道場,沒有說「人人的思想都一樣」,沒有說「人人修行都一樣精進」,沒有說「人人那個觀念是正確」,這叫做「血氣之情」。


(3)有身體,有血肉,有生命,這樣的有情人,就是眾生,也不一定做人,我是在修行,我每項都對。大家要時時體會用心,生活要如何過,要如何來把握我們的人間,要時時多用心啊!


***************
32.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感受滿滿心繫厄瓜多的災民,救災過程也是會面對諸多困難需要克服,幸而在今日志工早會前,獲知已經克服難關,展開祝福金發放,過程波折,努力不懈圓滿首日發放,讓災民能獲得補助。虔誠心,能上達諸佛菩薩,真的很重要!慈濟人是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是無分別心、無執著人我相。


感恩上人殷殷叮嚀「三好」的重要性,「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學佛,必定是取善法。如《三十七助道品》教導的「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


感恩聽聞這段開示『佛尚以異方便,助圓實之正道,後世弘經,豈可輕慢權小。須順佛意,將護物機,故應戒之。』,感受修行要學習對人包容,慈心,就能縮小自已,耐心愛心對待人人,會聯想到常不輕菩薩,不要輕視任何人。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5/0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