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5/1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5/1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5/1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5/1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五月 19, 2017 5:19 pm

20170519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謂諸眾生耽著利養,見他榮富起心嫉妒,廣行不善。
由此重障,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
 
  我們要用心,要再細心啊!我們日常生活,語默動靜、開口動舌若不謹慎就容易造業,容易觀念偏差。修行,就要修在我們的心,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是這樣說,眾生都是耽著在利養,人人都想要享受,世間什麼人不想要享受呢?辛苦的事情大家都想避開,避開辛苦的事情,能夠比較快樂一點,多享受、少勞作。「謂諸眾生,耽著利養,見他榮富,起心嫉妒」。這就是我們凡夫,想要得利益,但是不想要去付出,就是貪欲利養。或者是看到別人生活好過,聽到別人名聲很好,生活在榮華富貴中,對自己就很不滿,不滿自己的生活,嫉妒別人的名利、地位富足,所以就會生起嫉妒的心。這也是凡夫。
 
  凡夫心就是不耐他人的幸福,只怨自己無法和人比,就是悔恨,嫉妒別人,這種心態實在很辛苦。對自己的生活永遠都感覺不夠,有欠缺,所以不滿足,就會很怨;看別人,總是感覺不滿,因為別人的享受。有這樣的心態,自然「廣行不善」。「由此重障」。因為看別人的富有心不平衡,所以就會造出了種種心理,心理意業有煩惱,就會造出身業的行動;身業,口業,就這樣,所造作的都是不善。不善,就招來了對自己生生世世的障礙,障礙自己,自己自行為,那就自障礙了。我們都常常說「因緣果報」,你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報,這是一定的道理啊!我們對人不滿意,就種了那不滿的因。這個不滿就是怨,就是恨。不只是怨人,也怨天怨地,就是這樣,心的嫉妒、悔恨,這樣惹起了煩惱,心的惡業、口的惡業,這樣事事就是障礙別人,所得到的果報就是障礙自己。
 
惡業重障有三:
一、一切無明煩惱,謂之惑障。
二、五逆十惡行等,謂之業障。
三、三途八難等,謂之報障。
眾生為此等障礙不能開悟佛道。
 
  今生你是這樣,來生呢?自己就會招來很多由不得自己的苦報。就像惡業重障,我們若是行為一點點偏失,就造了身、口、意三業,一旦發生了無明,一旦去造作煩惱惡業,自然就會有這三種的業障、報障,來障礙我們自己。「一切無明煩惱謂之惑障」。第一種「無明煩惱」,叫做「惑障」。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因為無明起,所以去造作錯誤的事情,自己還不知道自己的錯誤,以為是別人錯在先,所以他這樣的對待,認為這是自然,不感覺他不對。所以,這種的無明,自己已經錯了、迷了,但是自己卻不感覺錯和迷失方向,自己都不知道。就像喝醉酒的人,人家說:「你醉了!」他說:「我沒有醉,是你在醉。」人家說:「你精神已經失常了。」「精神失常的是你,不是我。」。
 
  這種自己在迷中、煩惱中,卻說是別人迷,別人有煩惱,這就是無明惑障,自己已經迷失掉了,所以他就會去造作五逆十惡等等這些業障。「五逆十惡行等謂之業障」。既然已經起心動念,身體行為所造作的五逆罪、十惡業,已經做了,來生來世我們所帶去的還是一樣,除了心靈的迷惑,又再帶去很多種障礙,所以這就是「業障」。
 
  人人來人間,什麼人沒有帶業來呢?心的煩惱業,身體種種不平衡的業力,生活上等等很多的苦難,這就是我們過去所造作的業。我們若想要去做好事情,沒有機會;機會來時,就又有障礙,這全都是業力。所以,「三途八難等謂之報障」。「三途」,除了墮落三途,還有「八難」,所以這「三途八難」,就是障礙。這十惡行為,惹起了我們的業障,來障礙我們,這個障礙我們再帶去來生,這叫做「報障」。
 
  我們自己已經造作這麼多五逆十惡,種種的惡行,這個業障已經成了,來生那就墮落三途了,由不得自己到八難處去了,這叫做報障。這個報,到底是報在什麼呢?「眾生為此等障礙不能開悟佛道」。這些眾生,因為這些障礙,讓我們無法開悟,因為我們的惑障,讓我們無法開悟。為什麼無法開悟?是因為我們無法接觸佛法,所以無法開悟。
 
*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之處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
 
  這障礙的地方是在哪裡呢?生在八難處。這八難處是在哪裡?八難處就是八個地方,讓你無法見到佛、聽到法,對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這叫做「八難」,三途八難的地方,就是障礙我們聽佛法的地方。地獄、餓鬼、畜生,大家都常常聽到,這叫做「三途」,三途就是極苦,我們無法聽到佛法。還有「北俱盧洲」。北俱盧洲是一個壽很長,享樂很多的地方。壽長、享樂多,沒有佛法在那個地方,因為生命很長,又一直在享樂,就是沒有佛法的地方。他們一直在那個地方,壽命是用「劫」來算的,所以這樣要聽聞佛法有困難。
 
  「無想天」呢?無想天,這是外道的人所修的行,生在這個無想天,只是思想,而沒有去行動,所以佛法在這個地方也沒有。還有的,那就是「盲聾瘖啞」,就是生來人間聽不到聲音,自然就聽不到佛法了,無法表達他的心聲。他的心有多麼多的憂鬱,無法表達,有多少的歡喜,也講不出,這種是盲聾瘖啞。《藥師經》裡面講很多。
 
  世智辯聰,佛法對他來說,也無法接受,聽佛法時,都是在想。一面聽,一面一直生起煩惱,要用什麼法來破這個法,就是叛逆,要怎麼來批判這個正法,這種世智辯聰。他世間的事情知道很多,以為很聰明,不願意接受正法,別人講得很好,想盡辦法怎麼破除,批判,這就是世智辯聰,佛法沒有辦法入他的心。
 
  或者是生在佛前佛後,生在佛前,因為佛還沒有出世,生在佛後,見不到佛,這也是障礙。我們還記得,悉達多出世的時候,國王,聘請阿私陀仙來為太子算命,阿私陀仙看到太子,他哭了,為什麼哭呢?他知道太子將來是世間的大覺者,所說的法能夠讓人人接受,能夠去除煩惱迷惑,能夠解脫。他哭的原因,就是以他自己的壽命推測,無法等到佛成道,說法,他等不到。這就是在佛前,佛還沒有成佛,他得不到佛法,所以他感嘆。
 
  佛後,也是一樣,像現在佛已經入滅兩千多年,雖然佛法留在人間,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聽得到佛法呢?而且聽到佛法,是不是有辦法能體會到呢?是不是世智辯聰呢?是不是佛法聽了,就是只是聽,就是不願意接受,何況說真真正正接觸到佛法,願意投入,實在是不多,天下稱為佛教徒的比例,也不多,何況說正信佛教徒,那就更少了。正信佛教徒能夠身體力行,行在菩薩道上,這就很稀少,所以我們真正要值遇佛法,接受佛法入我們的心來,三無漏學,聞思修,我們要戒定慧,我們要聞思修,身體力行,實在是困難。這到底有多少人呢?
 
  所以大部分都還是凡夫眾生。大部分雖然聽法,心理要轉變過來,能離開貪著利養這個心態,到底有多少呢?少之又少,非常的稀少。就像我們大家,我們自己自問,不論是出家修行者,或者是在家發心的菩薩,我們常常自己自問,生活中,我們有幾個時刻,心是清淨呢?我們有多少的時間,都是庸庸碌碌,忙忙碌碌在利養中,到底有多少?拼事業,連鎖事業一直拼下去,這就已經是在貪著利養了。我們更要再自己問,見他人榮華富貴的時候,是讚歎他,或者是嫉妒他呢?又或者是和我們沒有關係?能夠和我們沒有關係是最好!不用羡慕,也不用一直讚歎,也不需要因為他們而在嫉妒,讓我們起心動念,不需要啊。他就是過去有修行,所以就像在北俱盧洲一樣,他有造福業,只是沒去修佛法,所以能夠生天堂,能夠去享受長壽,能夠去享受他的榮華富貴,這是他的福。
 
  但是,像這樣,富貴學道難,長壽,沒有感覺人生無常,沒有警惕心;像這樣,無法聽到佛法,壽再長也還是有自然法則的時候,福享受了之後,他也會再墮落到那個業,善惡雜揉,若沒有解脫以前,造善,造很多善他就享受很多福氣,但是在造善的過程,難免也會造到業,所以這叫做善惡業雜揉。你的善業比較重,就乘善業的報去享受,惡業比較輕,你就等到善業享受完,再墮落,回歸來,就要去受過去的惡業,還是回歸凡夫複製無明,煩惱造惡業,同樣,就是這樣在輪迴。北俱盧洲就是很長壽、很享受,但同樣的,他還是要再輪迴,不是解脫了,唯有佛法才能夠讓我們真解脫。
 
  我們若再輪迴回來,若同樣還是廣行不善,那個業的因種,又不斷再複製,這個重障,遂招來未來生死苦,這樣就再流轉在三界,不能出離,這就是我們要好好保護這一念心,不要受這念心,這樣把我們牽引出去,這樣將來我們就在三途八難的裡面,永遠無法聽聞佛法,無法身體力行,不能解脫,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老實修行,回歸佛法來。前面的文說,
 
經文:「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這是前面說的,我們若是好好修行,我們若有得到法,自然結了這麼多福緣,就有善知識和我們共修行,就不會,我們在說法,人就來惱亂我們,因為大家共修同識同感,就沒有來給我們批判,來給我們叛逆,沒有這樣來給我們惱亂,還能夠得到很多人來聽,同時來受持,這是我們前面講過的。「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和我們一同來修行,同樣受持這部經,同樣來讀誦,書寫這本經,我們趕緊來弘揚,大家都和我們一樣,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萬,人人接近這樣的法,互相尊重,彼此讚歎,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長久的時間結好緣,沒有三途八難的障礙,我們要很用心。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
 
經文簡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此重頌,持經如法守軌,離惡,如是人欲得演說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前面的長行文已經告一段落,因為這段文,我們要怎麼安樂行,要怎麼來受持,避免種種障礙,這段文很重要,所以要重複,佛陀再教育,用偈文來重複宣說。下面說,「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是啊,我們要好好謹慎,剛才開頭所說的,我們若是惹來了障礙,這種心態起落,對人,我們若有一點偏差,去障礙他人,自然是障礙自己,我們障礙自己,那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三途八難」。我們在造作,不知不覺,其實不知覺中累積下來的業力,就這樣一直累積。
 
  若是善的,有造福,但沒有去接近法,他的福造很多,當然他也能夠去生在很享受,福祿壽都很具足的地方,但是沒有聽到佛法,是一大遺憾。福祿壽若享受完,同樣又要再輪迴在三途六道裡面,墮落八難處,這種來人間,盲聾瘖啞等等,或者佛前佛後,這都是重障。佛陀現在開始又重頌,要讓我們謹慎,提高警覺,所再重頌一回。「持經如法守軌」,要離惡,不要有剛才開頭所說的那些惡,惡念在我們的心。所以,「如是人欲得演說是經」,真正要演說經典的人,必定要守軌離惡,這是很重要,所以要再重宣此義,再重複表達,我們要再提高我們的記憶。
 
經文簡釋:
「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當需捨去嫉妒、瞋恚、傲慢、諂諛、邪佞、虛偽,諸不善心。
 
  所以,「當需捨去嫉妒」,我們要記憶,就要記得,常常警惕自己,要戒,要謹慎,防非止惡,要自己持戒,戒我們的心,不要看到人榮華富貴,看到人聰明利根,看到人精進等等,我們對人就起了嫉妒,或者是瞋恚。看人在享受,或者是看人在給人讚歎,我們就心受不了,這前面都說過了,對自己就起了那個傲慢,以為自己很厲害,他的聰明算什麼,我了解的比他更多。這種傲慢,看不起別人,膨脹自己,這種驕傲、我慢的心態,我們是有還是沒有?我們也要常常自我警惕。
 
  諂誑,不實的心,為了我們要得到某種的利益,我們就一直去巴結人,沒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去順人的話,就一直要去博取人的歡喜,這是諂媚,我們不要有。要老實,要很樸實,要很質直,很樸實,我們要很敦厚,自己真的是問心,心沒有偏差,行是正直行,我們就不用去巴結人,就不需要。問己無私,好好修我們自己的行,所以問自己有邪見,有妄佞沒有?我們有虛妄,有佞,這種佞,就是一直諂媚人。邪就是偏了,虛偽等等,這些事情我們到底有沒有?這都是不善心,這些不善心,我們自己要自我警惕,要很謹慎,我們自己應該要修好我們該修的行,該向正確的方向,我們要修的是質直行。
 
經文簡釋:
「常修質直行」;常爾修習,質樸正直如法之行。
 
 
  就是要很正,很樸素,很老實,我們很敦厚,不要想說要去依靠,去諂曲,去諂媚人,那都不必。不過我們對人人尊重,我們的修行,「四修法」,要時時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無間,我們要長時,我們要無餘,我們要恭敬,這「四修法」,就是我們要質直,我們能夠無間修,無餘修,心這樣連連接接都在修行,落實在生活,這樣很純厚樸實來修行,問心無愧,就不用像前面諂誑、虛偽等等,都不要。所以這種質樸正直如法修行的人,我們自己要做這樣的修行法,要常常修習我們的「四修法」。這條菩提大直道,我們不用走彎曲的路。
 
*質,謂質樸。直,謂直心。能質直,故遠離諸惡。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故無輕蔑他人之意。
 
  所以說,質,就是樸實的意思。直,就是不彎曲。因為我們質直,所以遠離諸惡,我們的心,我們很率直,若是覺道,我們有覺悟的道心,走的路就沒有偏差,所以「直心就是道場」,直心者,就是質直無諂,這個心就是萬行之本。我們不要彎彎曲曲,一定是大菩提直,《法華經》開始就說,這大菩提道直,記得我也反反覆覆,說很多遍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心態整理。我們「四修法」一定在直道中,不斷地前進,所以直心就是質直無諂,不用去諂媚人,不用去巴結人。我們所聽、所做的,就是要一直做我所說,說我所聽的,全都要很直去落實在生活中。所以,「此心乃是萬行之本」,我們修行最根本的,就是需要這個心,大直道,質直的心,我們要身體力行。「故無輕蔑他人之意」,我們不要去輕視別人,我們不是輕視,但也不需要去諂曲,去諂媚人,我們不輕視人。所以下面的文再這樣說,
 
經文:「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經文簡釋: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可輕易蔑視廢棄於人,又亦不可強生知見戲論於法。
 
  我們要很用心,「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說不要輕易蔑視,廢棄他人,我們不要,因為「四修法」中就有一個「尊重修」,「恭敬修」,要尊重恭敬人,不要動不動就輕視人。我們對老人要尊敬,不要說「歲數這麼多的人,我們對他說,他聽得懂嗎?」「孩子幼稚,聽得到嗎?」,都聽得懂啊,老人吃鹽比我們吃米還多,所以我們應該要尊重。他人間世事,他聽多,看多,做多了,今天的人間社會若沒有那些老人鋪路走過來,我們現在怎會有這樣的人間生活好過呢?所以我們要感恩、尊重年紀大的人。雖然他沒有聽過法,我們還是要尊重,用心來為他輔導,我們用心來接近他,來牽引他。要用比較淺白的,我們能夠和他分享,說他聽得懂的法,讓他雖年齡大,佛法能夠在他的心裡,種一個種子很重要,不要廢棄他。
 
  孩子幼小呢,孩子幼小有孩子幼小的教育方法,看看馬來西亞,幼稚園,他能夠教育他,「佛陀說不要打人,打人,很快就會有戰爭。」看,孩子,我們用佛法對他說,用很淺白的話,佛陀教我們要省錢,這也是孩子說的:「佛陀教育我們不要浪費金錢,要我們疼惜物命,要我們……」很多都是孩子說的,老師用方法教他們,孩子很率直的心,他接受來,就是這樣落實在他的生活。我們也不要說孩子不懂事情,說了,他也聽不懂。不論是老人,不論是孩子,不論是聰明的,或者比較愚鈍,我們要一視同仁,平等對他說話。這前面的文,也說了很多,平等說法。不要說,這個我比較重視,我比較愛的人,我就多為他說一點,但是你比較愛的人,你重視他,但是他的心意識還不能接受這樣的法,還無法受他很敦厚質直的心,你對他說很多法也沒有用。他聰明,他利根,但是他沒有發這樣的心,沒有修這樣的行,你要叫他怎麼去付出,你要叫他怎麼樣無為法,無為修呢?很難啊!
 
  所以我們還是不要為了說,他是我比較重視,他是我比較愛,真正要應機,他接受得到,他走得到,做得到,這樣我們才為他說法。說所做的,做所說的,做,他說得出來也要做得出來,這就是說讓他聽得懂,說讓他做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對機。所以我們不要輕蔑,去廢棄於人。「又亦不可強生知見戲論於法」,也不要很勉強,就像你對這樣,你說給他聽,但是他做不出來,說,不是多說的嗎?或者是戲論法,把法拿來作遊戲一樣,自己走不到,只是想要以遊戲來裝飾,這樣也不行,所以法就是要我們實用。剛才說的,八難處,我們要很謹慎,除了地獄、餓鬼、畜生以外,有兩個地方,一個北俱盧洲,福祿壽都具足;一個無想天,那個地方就是見解偏差,這都不是我們有辦法給他法的。
 
  但是若是在人間,人間盲聾瘖啞等等這些,或者是佛前佛後,這要聽佛法都很困難,所以說,地獄、餓鬼、畜生,無佛法可聽。北俱盧洲、無想天,雖然他們有條件能夠聽佛法,不過那個地方沒有佛法可聽。其他在人間,盲聾瘖啞他根本也聽不懂,也無法表達等等,或者是佛前佛後,這都沒有辦法。總而言之,要聽佛法不是那麼簡單,法,接受到,要趕緊應用在我們的身體力行中,根機要適應佛法,佛法開啟眾生的根機。但是眾生願不願意去接受來身體力行,這就是要看人。縱然佛法在他的周圍,他若也是佛前佛後,佛前佛後的感覺,或者是盲聾瘖啞的感覺,有聽和沒有聽,差不多,實在是可惜喔,所以我們要用心。
 
經文簡釋:
「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不令他人生疑悔心,云汝所修不得成佛。
 
  講法,希望不要讓他,「不令他疑悔」,就是讓他聽進去,接受來,能夠踏踏實實走,走得到,這才是真實法。不要讓他停滯在那個地方,在那裡懷疑,我們若是說這種讓他懷疑的法,他不願意走過去,這樣你對他說也沒有用。所以「汝不得佛」,他會問說:「你成佛了嗎?你還沒有成佛,你怎在說成佛的法?」是啊,我們都還沒有成佛,但是我們就是大家一起來去成佛,這條路我們要先深信,我們在〈方便品〉裡,講了多久的時間,深心信受。深信很重要,你深信,你自然法就聽入心,自然你就能夠體悟這個法所帶來的感受,那個感受的真實,那個真實無懷疑,很踏實,自然我們就會一步一步向前走,到成佛的境界。
 
  六度萬行,那個因圓果海,因都已經圓滿了,已經入到中心的裡面,感受得到,這就是能夠接近佛。但是,在遠遠的,不要向前走,只是在那裡疑悔,「你說佛法的人,你難道得到佛了?」只是在那個地方在懷疑別人,這樣我們自己本身就永遠沒辦法得到法。所以,我們就「不令他人生疑悔的心」,因為他若疑悔,他就會站在那個定點,就不會向前走,所以我們要看他有要走的路,才這樣慢慢帶。他的疑悔,他的疑,他就是會說:你還沒有到達,你都還沒有成佛,你要對我說成佛之道?這個懷疑,我們就不要讓他這樣懷疑。所以就像這樣的人,不要強叫他說:「你要行菩薩道,你才能夠成佛。」因為他的境界還沒有到那裡。
 
*疑悔,即惱他之結果。行者聞言生惱後,或疑所習之是非莫定,或竟悔其所習之已非。
 
  疑悔,就是惱他之結果。就是會去擾亂人,人家在說大法,他就在旁邊障礙人,這就是惱亂他。講法的人在說,他在後面一直在批判,這種叫做疑惑的人。他自己不相信,所以「行者聞言生惱」,這叫做疑惑。因為他沒有身體力行,他無法去了解。在聽經的人聽到他這樣來批判,自然聽的人也會生煩惱。所以我們就不用讓那種批判的人,又再加一個,所以我們就不要去跟他說這個真實法,我們就不用再對他多說。
 
  所以「或疑所習之是非莫定」,他自己也在懷疑,懷疑我這樣聽、這樣修,是對還是不對?要說法的人,自己若有這樣的懷疑,也是不行。我們說得讓人懷疑,這樣更是不可。所以我們要深心,深心,很深的一念心,我們要能信受。所以,「或竟悔其所習之已非」,他又再感覺,我不對了,我這樣去付出,我這樣去身體力行,我實在是多累的,不如停止,會有這種的心態。所以說,要講經,真的是困難。尤其是講《法華經》,要怎麼樣來描述一個人的心理,要怎麼樣去適應他的根機,他的根機能夠適應,還要能夠讓他深心信受,若能夠這樣,才能夠很自在,腳步踏出了他的菩提大直道,這個菩提的直道才能夠步步踏實,要不然,我們講經真的實在是多餘,讓一些接受不入的,把講經的法拿去做,衍生了很多批判的資料,這業就很重。
 
  這從〈方便品〉開始就講了很多,因為佛陀說:「止,止,不須復說」,因為擔心根機還不到的人,不堪接受這個大法,會再造很多的罪業,這在要講法以前就已經警惕過我們了,有這樣見解偏差,聽法理解錯誤,他會利用這個法去做很多不該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要輕易講這個法,讓無法身體力行的人聽及接受。所以接受不到的人,就沒辦法向他說這個法。講就講了,到底會接受或不會接受呢?也不知道。不過,期待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我們都要去身體力行,去做了之後才了解,原來佛法的基礎是這樣,我們要相信因緣果報。
 
  就像剛才開頭所說的,有因緣果報,三途八難處,這都是在我們的造作中,這樣去形成,造了之後,那個種子累積善惡業,之後就這樣分開了,惡業落三途,善業就上天堂,北俱盧洲,或者是無想天去等等,這是有福的人,但是有福,缺了能夠解脫的因緣,這對佛法來說也是一個難處。還有這種盲聾瘖啞,在人間這麼地多,佛法要接近他,也是受障礙,這也不少,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既聽法,我們要好好珍惜,把握時間,把握因緣,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5/1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5/1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5/1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五月 19, 2017 5:23 pm

[2017年05月19日上午5:22]農曆四月廿四日,(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二九)


1. 釋義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2. 上人手札:「謂諸眾生耽著利養,見他榮富起心嫉妒,廣行不善由此重障,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


(1)「謂諸眾生耽著利養」:要用心,再細心,日常生活,語默動靜,開口動舌,若不謹慎就容易造業,容易觀念偏差,修行,就是在修我們的心。


(2)「眾生,耽著利養」:眾生,都是耽著利養,人人都想要享受,世間人,什麼人不想要享受呢,有辛苦的事情,大家都想避開,能夠比較快樂一點,多享受,少勞作,這都是我們凡夫,想要得利益,但是不想要去付出,這是貪著利養。


(3)「見他榮富起心嫉妒」:或者是看到別人生活好過,生活在榮華富貴中,就是很不滿自己的生活,嫉妒別人名利地位,富足,我們就會生起這種嫉妒的心,這也是凡夫心,不耐他人的幸福,只願自己,無法和人比,自己悔恨,嫉妒別人,這種的心態實在是很辛苦。


(4)「廣行不善,由此重障」:對自己的生活,永遠都感覺不夠,有欠,不滿足,就會很怨,看別人總是感覺不滿,因為別人的享受,這樣的心態,自然,廣行不善,由此重障,因為看別人的富有,心不平衡,就造出種種心理,心理意業有煩惱,就會造出身業的行動。


(5)「造作業,自障礙,成因緣果報」:身業,口業,就這樣所造作的,都是不善,不善,造來了對自己生生世世的障礙,障礙自己,自己自行為,那就自障礙了,我們都常常講因緣果報,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報,這是一定的道理!


(6)「嫉妒悔恨,惹起煩惱」:我們對人不滿意,就種了不滿的因,就是怨啊恨啊,不只是怨人,也怨天怨地,心嫉妒悔恨,惹起煩惱。


(7)「障礙別人,就是障礙自已」:心的惡業,口的惡業,事事就是障礙別人,所得到的果報就是障礙自己,今生,你是這樣,來生呢,自己都會招來很多由不得自己的苦報,就像說,惡業重障。


(8)「行為偏差,身口意三業,障礙」:若是行為一點的偏失,有了身口意三業,一旦發生無明,一旦去造作煩惱惡業,自然就會有這三種的業障,報,障礙我們自己,第一種,叫做無明煩惱,叫做惑障,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因為無明起。


3. 『惡業重障有三一切無明煩惱謂之惑障,五逆十惡行等謂之業障,三途八難等謂之報障。眾生為此等障礙不能開悟佛道。』


4. 『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之處,即(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俱盧洲、(五)無想天、(六)盲聾瘖啞、(七)世智辦聰、(八)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


(1)「迷者不自知,不知不覺」:去造作錯誤的事情,自己還不知道自己的錯誤,以為是別人錯在先,所以他這樣的對待,他認為這是自然,他不感覺他不對,這種的無明,自己已經錯了,迷了,但是,自己不感覺錯和迷失方向,都不知道,就像喝醉酒的人,人說你喝醉了,他說我沒有醉是你醉,人說你精神失常了,精神失常的是你不是我,這種自己在煩惱中,迷中,講別人迷,煩惱,這就是惑。


(2)「無明惑障」:自己已經迷失了,就會造作五逆十惡等等這些惑障,已經起心動念,身體行為所造作的五逆罪,十惡業已經做了,來生來世,我們所帶去的還是一樣,除心靈的迷惑,再帶去未來,有很多種障礙,這就是業障。


(3)「業力」:人人來人間,什麼人沒有帶業來呢,心的煩惱業,身體的種種的不平衡的業力,生活上等等,很多的苦難,這都是我們過去所造作的業,若想要去做好事沒有機會,有機會來時就有障礙,這都是業力。


(4)「三途八難」:墮落三途,有八難,三途八難,就是障礙,十惡行為,惹起我們的業障來障礙我們,來生所帶去這叫做「報」,我們已經自己造作這麼多五逆十惡,種種惡形已經成了,來生那就墮落三途,由不得自己到八難處,這叫做報障。


(5)「業報」:這個報,到底是報在什麼呢,眾生,因為這些障礙,讓我們無法開悟,因為我們的惑障,無法開悟。這障礙所在是在哪裡呢,生在八難處。


(6)「八難處」:八難處就是八個地方,讓你無法見到佛,聽到法,對佛法有障礙的地方,是三途八難的地方,就是障礙我們聽佛法的地方。


(7)「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三途,就是極苦,無法聽到佛法。


(8)「北俱盧洲」:是一個壽很長,享樂很多的地方,沒有有佛法在那裡,他們的壽命是用劫來算的,要聽法,比較困難。


(9)「無想天」:是外道的人所修的行,只是思想,沒有行動,佛法在那裡也沒有。


(10)「盲聾喑啞」:來人間,聽不到聲音,自然就聽不到佛法,無法表達他的心聲,他的心有多麼的憂鬱,無法表達,有多麼的歡喜也講不出,這種盲聾喑啞,《藥師經》裡面講很多。


(11)「世智辯聰」:佛法對他來說也無法接受,在聽佛法,都是在想,一面聽,一面一直生起煩惱,要用什麼法來破這個法,就是叛逆,要怎麼來批判正法,這種世智辯聰,他世間的事情知道很多,以為很聰明,不願意接受這個正法,別人講得很好,想盡辦法怎麼破除,批判,這就是世智辯聰,佛法沒有辦法入他的心。


(12)生在佛前佛後:生在佛前,因為佛還沒有出世,生在佛後,見不到佛,這也是障礙。


(13)「阿私陀仙的悲戚慨嘆」:悉達多出世的時候,國王聘請阿私陀仙來為太子算命,阿私陀仙他看到太子,他哭了,他知道太子將來是世間的大覺者,所說的法能夠讓人人接受到,去除煩惱迷惑,能夠解脫,他哭的原因就是他自己的壽命推測,無法等到佛成道,說法,他等不到,這就是在佛前,佛還沒有成佛,所以他得不到佛法,所以他感歎。


(14)「佛後,正信佛教徒,實在稀有」:佛後也是一樣,就像現在佛滅度兩千多年,雖然佛法留在人間,但是佛法到底有多少人聽得到佛法呢,而且聽到佛法了,是不是有辦法好體會到嗎?是不是世智辯聰呢?是不是佛法聽了,就是只是聽,就是不願意接受?何況說真真正正接觸到佛法,願意投入,實在是不多,天下的名稱佛教徒,比例也不多,何況說正信佛教徒,就更少。正信佛教徒能夠身體力行,行在菩薩道上,這就很稀少啊!


(15)「三無漏學,聞思修」:我們要戒定慧,聞思修,身體力行,實在是困難,我們有多少人呢,所以大部分,還是凡夫眾生,大部分,雖然聽法,心理要轉變過來,離開貪著利養這個心態,我們到底有多少,少之又少,非常的稀少。


(16)「自問心,有多少時刻的心是清淨?」:不管是出家修行者,或在家發心的菩薩,常常自己自問,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幾個時刻心是清淨呢,我們有多少的時間,都是庸庸碌碌,忙忙碌碌在利養中,到底有多少,拼事業,連鎖的事業一直一直拼下去,這就已經貪著利養。


(17)「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更要再自己問,見他人榮華富貴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讚歎他,或者是我們在嫉妒他呢,或者是和我們沒有關係,能夠和我們沒有關係是最好,這也不用羡慕,不用一直讚歎,也不需要為他們在嫉妒,讓我們起心動念,不需要,他就是過去有修行,所以就像在這個北俱盧洲一樣,他有造福業,他有造福,只是沒有去修佛法,所以他能夠升天堂,能夠去享受,長壽,能夠去享受他的榮華富貴,這是他的福。


(18)「富貴中學道難」:長壽,沒有感覺人生無常,沒有警惕心,就像這樣無法聽到佛法,壽再長也是有自然法則的時候,福享受之後,他也會有墮落那個業。


(19)「善惡雜糅」:若沒有解脫以前,造多少善他就享受多少福氣,但是在造善的過程難免也會造到業,這叫做善惡業雜糅。


(20)「唯有佛法,才能真解脫」:善業比較重就乘著善業的報去享受,惡業比較輕,你就等到善業享受完,再墮落,回歸來,過去的惡業還是回歸凡夫複製無明,煩惱造惡業,同樣這樣在輪回,北具羅洲就是很享受的長壽天還是他一樣要輪回,不是解脫了呢,唯有佛法才能夠讓我們真解脫。


(21)「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若還是輪回回來,還是一樣廣行不善,同樣業的因種,我們不斷再複製,這個重障,遂招來未來生死苦,就再流轉在三界,不能出離。所以要好好保護我們這念心。


(22)「法歸位」:不然將來我們在三途八難的裡面,永遠無法聽聞佛法,無法身體力行,不能解脫。要好好用心,老實修行,回歸佛法。


5. ★複習經文:【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1)「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若是好好修行,有得到法,自然我們有結了很多福緣,有善知識和我們共修行,人就不會我們在講法,來惱亂,因為大家共修同誦同感,就不會來批判我們,不會惱亂我們,還能夠得到很多人來聽,同時來修持。


(2)「一生無量」:和我們一起來修行,同樣受持這部經,同樣來讀誦,書寫這本經,趕緊來弘揚,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萬,人人接近這樣的法,互相尊重,彼此讚歎,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長久的時間結好緣,沒有三途八難的障礙,我們要很用心。


6. 釋義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說是經】:此重頌,持經如法守軌,離惡,如是人欲得演說是經。


(1)「重宣此義」:前面的長行文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因為這段文要怎麼來安樂行,要怎麼修持避免種種障礙,這段文重要,所以要重複,佛陀再教育,用偈文,來重複宣說。


(2)「謹慎業力」:若惹來障礙,心態起落,對人若是有一點偏差,障礙他人,自然是障礙自己,障礙自己那就是剛才所講的三途八難,我們在造作,不知不覺,其實不知覺中累積下來的業力,就一直累積。


(3)「重障」:若是善的,有造福,但是沒有去接近法,他的福造很多,也能夠生在很享受,福祿壽都很具足,但是沒有聽到佛法,是一大遺憾,福祿壽若是享受完,同樣要輪回,在這個三途六道的裡面,墮落八難處,這種來人間,盲聾喑啞等等,或者佛前佛後,這都是重障。


(4)「很重要,所以再重頌」:佛陀現在開始重頌,讓我們謹慎,提高警覺,持經如法守軌,不要有惡念在心,要演說經典的人必定要守軌離惡,這是很重要,再重複表達,是要再提高我們的記憶。


7. 【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當需捨去嫉妒、瞋恚、傲慢、諂諛、邪佞、虛偽,諸不善心。


(1)常常警惕自己,要謹慎,要防非止惡,要持戒。


(2)「不嫉妒」:不要看到人榮華富貴,看到人聰明利根,看到人精進等等,對人就起嫉妒。


(3)「不瞋恚,不傲慢」:看人在享受,或者是看人讓人讚歎,我們就心受不了,對自己起傲慢,以為自己很厲害,他的聰明算什麼呢,我瞭解比他更多,這種的傲慢,看不起別人,膨脹自己,這種的驕傲,我慢的心態,我們是有沒有?也要常常自我警惕。


8. (4)「不諂誑」:,諂誑,不實的心,為了得到某種的利益,一直去巴結人,沒有說有,有的說沒有,去順人的話,一直去博取人的歡喜。


(5)「不諂媚」:我們要老實,要很樸實,要很質直,要很敦厚,自己真正是問心有沒有偏差,我們的行是正直行,不用去巴結人,就不需要,問己無私,好好修我們自己的行。


(6)「不邪佞、不虛偽」:問自己有沒有邪見?有虛妄嗎?,這種就是一直諂媚人,邪就是偏了,虛偽等等,這些事情我們到底有沒有。


(7)「不善心」:我們自己要自我警惕,要很謹慎,應該我們自己要修好我們該修的行,該向正確的方向,我們要修的是質直行。


9. 【常修質直行】:常爾修習,質樸正直如法之行。質,謂質樸。直,謂直心。能質直,故遠離諸惡。


(1)「常修質直行」:要真正很樸素,很老實,很敦厚,不要想說,要去依靠,去諂曲,諂媚人,這都不要,不過對人人尊重。


(2)「四修法」:修行,要時時用在日常生活中。要「無間修,長時修,無餘修,恭敬修」,就是要質直,無間修,無餘心,心連連接接都在修行,落實在生活,很敦厚樸實來修行,問心無愧,就不用像前面諂誑虛偽等等,都不需要。


(3)「修攝四修法,菩提大直道」:不用走彎曲的路,直就是很樸實的意思,直就是不彎曲,因為我們質直,所以遠離諸惡,心很素直,若是有這個覺悟的道心,我們走的路沒有偏差。


10. 『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故無輕蔑他人之意。』


(1)「直心,無輕蔑」:心,不彎彎曲曲,《法華經》開頭講「菩提大直道」,我也反反復複講很多遍,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心態整理,一定四修法在直道中,不斷漸進,直心就是質直無諂,不用去巴結人,所聽所做的,一直做我所說,說我所聽的,很直去落實生活。「此心乃是萬行之本」:所在修行,最根本那就是需要大直的質直的心,要身體力行,不要去輕視別人,也不需要去諂媚。


11.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可輕易蔑視廢棄於人,又亦不可強生知見戲論於法。


(1)因為四修法中有尊重修,恭敬修,尊重恭敬人,不要動不動就輕視人,對老人要尊敬,不要說這麼多歲的人,我們講的他聽得懂嗎,孩子哪,孩子幼稚聽得到嗎?都聽得懂啊!


(2)「敬老,種善種子」:老人吃鹽比我們吃米還多,應該要尊重,人間世事他看多聽多做多了,今天的人間社會若沒有老人鋪路過來 ,怎麼有現在的人間生活好過呢,所以要尊重感恩年紀大的人,雖然他沒有聽過法,我們也要尊重,用心來和他互動,我們用心來接近他,來牽引他,用比較淺白的,我們能夠和他分享,講他聽得懂的法,讓他能夠年齡大,他能夠佛法在他的心裡,種一個善種子很重要,不要廢棄他。


(3)「幼兒,純真智慧」:孩子年紀小呢,有年紀小的教育方法,看看馬來西亞,幼稚園,有方法,佛陀說不要打人,打人很快就會有戰爭,看,我們用佛法向孩子講,用這麼淺白,佛陀教我們不要浪費金錢,要我們疼惜物命,老師用方法教他,孩子接受,落實在他的生活。我們也不要說孩子不懂事情,講他也聽不懂。不管老人,孩子,聰明的,或者比較愚鈍,一視同仁,平等和他講話。


(4)「平等說法」:不要說這個人我比較重視,我比較愛的,我就重視且說多一點,但是他的心意識還不能接受這樣的法,還無法有質直敦厚的心,你和他講那麼多法也沒有用,他聰明利根,但是他沒有發這樣的心,不修這樣的行,你叫他怎麼去付出,你叫他怎麼無為法,無為修,很難。


(5)「說法,應機逗教」:真正要應機,他接受得到,他走得到,做得到,我們來為他說法,聽所說的,也是做所講,他講得出來,做得出來,這就是講得他聽得懂,講得他做得到的,這才是真正的對機,「不可輕易蔑視,廢棄於人」,不要輕蔑,去廢棄於人。


(6)「又亦不可強生知見戲論於法」:也不要很勉強,就像你講給他聽他做不出來,不是多講的嗎,或者戲論法,把法拿來遊戲,自己走不到,只是想要遊戲來裝飾,這樣也不行,法就是要我們實用。


(7)「八難處,要很謹慎」:除了地獄餓鬼畜生,一個北俱盧洲,福祿壽都具足,一個無想天,就是見解偏差,這都不是我們有辦法給他的,但是若在人間,人間盲聾喑啞等等,或者佛前佛後,要聽佛法都很困難。


(8)「佛法難聞,今已聞,要珍惜」:能聽到佛法,不是那麼簡單,接受到佛法,趕緊用在身體力行,根機要適應佛法,佛法開啟眾生的根機,但是眾生願意不願意去接受來身體力行,這都要看人,縱然佛法在他的身邊,他也是佛前佛後的感覺,或者是盲聾喑啞的感覺,有聽和不聽差不多,這樣實在可惜,要用心。


12. 【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不令他人生疑悔心,云汝所修不得成佛。


(1)「不令他人,生疑悔心」:希望不令他疑悔,聽進去,接受來,能夠踏踏實實走得到,這才是真實法,不要讓他停滯在那裡懷疑,若是講讓他懷疑的法,不願意走,你和他講也沒有用。


(2)「云汝所修不得成佛」:汝不得佛,他說你有成佛嗎,你還沒有成佛你在講成佛的法,是啊,我們都沒有成佛,但是我們大家一起來去成佛,這條路我們先深信,《方便品》裡講多久的時間深信信受,深信很重要,你有深信自然法聽入心。


(3)「深信,自然體悟,感受」:自然能夠體悟法所感受,感受的真實,無懷疑,很踏實,自然我們就一步一步向前走到成佛的境界。


(4)「六度萬行,因核果海」:因都圓滿了,已經入去中心的裡面,感受得到,這就是能夠接近佛。


(5)「不令他人生疑悔的心」:但在遠遠,不要向前走,只是疑悔,在那裡懷疑別人,自己本身永遠都無法得到法,所以不令他人生疑悔的心,就不會向前走。要看他有在走的路,慢慢帶,他的疑,就是還沒有到達,「你都還沒有成佛,你和我說成佛之道」,就不要讓他懷疑,這樣的人,就不要強教他說「你要向前走」。


13. 【疑悔】:即惱他之結果。行者聞言生惱後,或疑所習之是非莫定,或竟悔其所習之已非。


(1)「即惱他之結果」:人在說大法,他就在旁邊障礙,這就是惱亂他,講法的人在說,他在後面一直批判,這種叫做疑惑的人。


(2)「行者聞言,生惱後」:自己不相信,所以行者聞言生惱,因為他沒有身體力行,他無法瞭解,聽經的人聽到他批判,自然聽的人也會生煩惱,所以我們不用讓這樣的批判的人,再加一個,所以真實法不用和他講,他自己還懷疑,懷疑我這樣聽,這樣修,是對不對,在講法的人,自己若有這樣的懷疑,也不行。


(3)「或疑所習之是非莫定,或竟悔其所習之已非」:我們要有信受,或竟悔,感覺我不對,我這樣去付出,這樣去身體力行,實在很累,不如停止,這種的心態,所以要講經,真正是困難。


(4)「講《法華經》,適應根機」:尤其是講《法華經》,要怎麼樣來描述人的心理,要怎麼去適應他的根機,他的根機能夠適應,能夠讓他深心信受,若能夠這樣才能夠很自在,腳步踏出了他菩提大直道,菩提的直道才能夠步步踏實,要不然講經,實在是真正多餘,讓一些接受不入的,從講經的法拿去做衍生了很多批判的資料,這業很重。


(5)《方便品》:佛陀說「止止,不須複說」,不堪受大法,還造很多罪業,講法以前已經警惕過了,有這樣見解偏差,聽法理解錯誤,利用這個法做很多不該做的事情,所以不要輕易講這個法,讓無法身體力行的人聽,這是接受不到的人,無法向他說這個法。講就講了,到底接受不接受呢,也不知道。


(6)「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我們去身體力行,做了之後,才瞭解原來佛法的基礎是這樣,我們要相信因緣果報就像開頭說的,有因緣果報,三途八難處,這都是我們在造作中,去形成,造了之後,種子累積,善惡業。


(7)「聞佛法,謹慎不要落入『八難處』」:惡業落三途,善業上天堂,北具羅洲,無想天,這是有福的人,但是欠缺了能夠解脫的因緣,對佛法來說也是一個難處,還有盲聾喑啞,在人間這麼多,佛法接近他,也是受不少障礙。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既聽法,要好好珍惜,把握時間把握因緣,要時時多用心!


****************
14.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深切感受「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自己常會用數學比例來思惟,地球上的生靈萬物數量這麼龐大無量,既然已得人身,又能有家人成就,無障礙來修行出家,得遇明師 上人,得聞正法,又能在慈濟與這麼多善良的法親們,一起行菩薩道,除了珍惜還是要珍惜。從中,謹記四修法。


所以,每當看到在修行道場的做事當中,或是在各志業付出時,看到許多遇到人我是非或困難等等,都應想,提升修行的高度,修行是幫助師父箍好人心,「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不是製造對立,要慈悲等觀,時時反省自已的當下每刻心念都要正確,從做事當中,不斷學習圓融智慧,知道這是非常困難做到,得時時學習拿捏,如何行在中道,才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5/19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