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5/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5/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5/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5/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四 五月 25, 2017 5:32 pm

20170525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
不可測又無礙,謂神精念力通。
 
  就是要和大家講,神通這兩字好像很奇妙,確實,也是很奇妙,因為神,所講的神,不是我們只在那裡,「神啊!拜拜啊!」這樣的神,其實神是一個意義。就像我們人,人人也同樣有神,什麼神?精神。精,就是很精妙微細,我們人人也是一樣,小乾坤有這樣精妙微細,不可測這個力量,何況大乾坤。大乾坤也有這樣精妙微細,真正是妙不可測的力量。說人,人的精神,精妙,妙不可測,講「你一個人有多少力量?」,「我力量很大。」「來,這個桌子你幫我搬過去。」,「這個桌子,我要搬,一次沒辦法搬。」「沒辦法,那要怎麼辦?」要用腦筋。桌子,無法搬,但是要移動,能不能移呢?必定有方法可以移動。
 
  這個方法就是要用腦筋、精神,去移動這個桌子,要移動得地上地板沒有痕跡,以為這張桌子這麼重,用拖的拖得動,但是拖動後地上一定會刮傷,那要怎麼辦?就要再想辦法。有辦法了,地上鋪布,桌子擺在布上,隔著布這樣拖,又輕,地上又沒有刮痕,這樣會到達,用較小的力量。五十斤的力,就有辦法移動一百斤的重量。「這疊椅子,幫我移過去。」這疊椅子,疊一疊,很重,一個人哪有可能。一百張的椅子,是超過百公斤,一個人哪有辦法?就要再想辦法。什麼辦法?分開來搬。一兩百公斤重,我就這樣將它分開搬過去,不要說一兩百公斤,四五百公斤,一個人的力也有辦法,那要看耐心。
 
  動腦筋,這不就是平常的人都會嗎?這不就是小孩子也做得到嗎?是啊,這也就是精神的力量。聽起來,這有什麼法?就是有法。就是這樣這麼的微細,卑微的道理,用在不可測的妙法裡。在這裡講話,哪有辦法能夠讓全球的人都聽到,但只要他一根手指頭點一下,聲音啊、文字啊、形象就都在他的面前現前了,這真正深不可測。但是,有這樣的辦法,就是要從開頭去發現,發明,有心去用心在那個深奧的物理裡面。當然這個過程要經過多久的時間,這些物資要用的東西是要經過多麼精細的淬煉過,這些這麼精緻,這麼微小的東西,它已經是破害了大地,從多麼多山礦去淬煉出來,這都是經過了人心,經過了天地的物質,經過了很大,而變成很微細,從很微細合成,成為了無影無形,卻是它可以幻現在人的面前,這不就是幻化莫測呢?
 
  很快的時間,秒,秒鐘,只要你的手一點,瞬間在畫面上,就現在你的面前,看得到,感覺得到,但你取不到。裡面這麼多形象,你根本就無法拿得到,這是不是「神為不測之義」呢?無法去將它測量,在畫面上,你眼睛看得到,遼闊的境界,你要說那裡到底有多闊,到底有多少東西,多少人?數字,這樣看,知道很多的形容,卻不知道數量的斤兩,點滴,我們無法了解,這就是離我們遠。同樣,神通能夠用種種方法來口頭描述,但是我們無法真正去體會那個感覺,無法和他會合在一起,就像我們在凡夫說覺悟者的境界,能夠描述覺悟者的境界,卻無法去體會那個覺悟的境,讓我們身體感覺得到,沒辦法,這就是證明「有」,但是我們還沒有到這個境界,距離還很遠,這就是還沒有「通」。
 
  這個神妙莫測,這個東西真正是有,但是我們自己的身心還沒有辦法體會得到,只能夠描述,「知道啦!知道啦!」,我就用這樣的語言來描述這樣的文字,文字,我學來的,我都放在腦子裡,把你腦子剖開,剖開之後,文字在哪裡呢?沒有啊!但是,只要你有記憶,所以電腦也說記憶體,是啊,人腦就是需要這個記憶體,打開沒有東西,但是裡面就有這樣神妙的功用!神,要用什麼東西來代替它形容,就是生得這樣的東西,也無法拿出來形容它是長的或者是圓的,這根本就沒有辦法。所以不測,無法去測量它,無法去形容它,這叫做神。不是說神就是要讓我們拜拜的,不是,是要形容大宇宙乾坤有這樣精細微妙的道理存在。就像我們人的觀念思想,精神理念,就有這麼多高深莫測。
 
  你在想什麼?我們真正無法去摸透他的心,無法去理解他的心,凡夫解不了凡夫的心,何況凡夫哪有辦法真正體會到覺者聖人的心呢?是不是很神?而這個神不可測,是不是永遠都沒有辦法呢?有啊,要去用心去學。電子,電腦等等,這麼神奇,總是要去學,學來了,了解了,才會通,要不然怎麼說也說不通,這通就是無礙之義。很深的道理,只要你通了,道理知道了,了解了,能夠感覺到,越來越接近了,我們的身和心與理會合,世間凡事、凡物,不管是什麼事情,什麼樣的人事,對我們無障礙,這個無障礙要如何無障礙?放下,看開了,談何容易啊!只是這樣,我們就不容易,所以我們叫做凡夫,所以我們不會通,所以說,「通為無礙之義」,要通,難道這麼困難?其實不困難,一句不困難,對我們來說卻是困難重重,只是想習氣要改,都不容易了,改習氣都不容易,你想難不難?難喔,很難。
 
  這就是我們凡夫所以無法神、通,我們欠缺了精微細緻那個心,欠缺那分勇敢放下,打開心胸,就是放下,看開。我們就是看不開,放不下,所以障礙重重,習氣還是改不過來,所以我們障礙多多。要對我們說的就是「不可測又無礙」,這叫做「神精念力通」。我們的神若是很精,微細,我們的念力專,我們自然就通喔,這不是不可能。這個時候,我們常常聽說什麼精神力,眼睛一直看,看看看,看到東西會動,到底是東西動,還是我們的精神在動呢?不過,到底是什麼樣的神力,這不敢說沒有,但是,也不要好奇,我們要很精微了解,不要不相信,我們要從心開始學,學得我們的心力很專,學得我們用我們的心去運作,讓很多不可能成為有可能,當然要先學出誠意,誠意就能夠感動,這種「誠之至,金石能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以前的人也這樣形容,只要你用很真誠的心,我們的心就能夠通達人人的心,眾人的心會合起來,這個力量也是一個神力,精神的力量。先從精緻我們自己的心,從我們精緻的心能夠感動他人的心,人人的心神會合,力量就大了。
 
天心名神,慧性名通,
天然慧性,徹照無礙,
稱適機宜,變現自在,
不可思議,名為神通。
 
  所以說,「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心就是我們的心,與天地合而為一,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是儒家所說的德本,我們道德的本源就是道理的本源,我們回歸我們的本性,那就與天地合而為一,這叫做天心,所以「天心名神」。「慧性名通」,佛陀就對我們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和佛的智慧是平等,只是我們的智慧是無明重重疊疊把它覆蓋,所以這個智慧透不出去,透徹的這個光,透不出去,那就是因為無明,所以無明業力重如須彌山,就像泰山壓頂。智慧就是被煩惱無明這樣重重覆覆掩蓋,所以凡夫,我們不用心,心不通,慧性就無法發出它的良能。「天然慧性,徹照無礙」,其實我們的慧性是很自然,我們若想得通,其實,天地萬物,這些道理,我們哪會無法去體會了解呢?慧性是因無明把它壓住,但無明是生得什麼樣?無明不就是我們重重的煩惱,這也無體無形。偏偏就是慧性,好的、善的,我們就是沒有將它用在那個地方,都用在煩惱無明中,在人與人之間,這樣不斷在計較,煩惱無明,這就是我們不去用它,不是沒有了。
 
  我們的天然慧性是徹照無礙,我們有一樣這麼大的無量無數,用之不完,就像你真正是有學問啊,人在講,我們一支筆就能夠在那個地方,用文字,句句句句就一直以字成文,文成句篇,從人在形容的聲音記錄為文字,文句,也能夠形容得很美,這些東西是放在哪裡呢,放在腦子裡,放在全身裡,這個東西不是沒有啊,但叫你拿出來看,卻什麼都沒有,它是在你的力量,你的能力,你學來的,累積來的,累積在哪裡呢,自己也講不出所以然,到底它是放在哪裡?但是因為你有學,拿出來要用就有了,能夠洋洋灑灑,讓你說很多。「徹照無礙」,智慧的光就像這樣,你能夠發揮很大,很明顯表達種種的道理出來。「稱適機宜,變現自在」,你能夠,他需要什麼,我現在就怎麼去表達它,很快就能夠這樣展現出來,變現自在。本來沒有的,不懂的,經過你說過了,文字記載下來,這些東西也就在,這就都有。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這真正是不可思議,這樣叫做神通。
 
  這種神通要去哪裡取得呢?我們就要問,要問啊,我們前面講,不聞就不知,不知就不覺。你若不問,你就不知,不知,你就無法去體會,去了解。所以我們昨天我們講過,不聞,不聽,或者是不聽,你就不知道。不覺,就是不知。所以,「不問不信不解」,不問,沒有聽,沒有信,就沒有解。不問,不知道,也就是無法覺悟。同樣我們就是要學,不管你要如何知道微細的事情,你要發揮多微細的功能,總是都要去學。我們到底是什麼事情讓我們的無明覆蓋呢?這就是要去聽,去了解。
 
聞三寶名,誠心讚歎,
信而能解,斯為正解;
解而又信,斯為正信。
 
  所以「聞三寶名,誠心讚歎」,我們要先起歡喜心,若有歡喜心,才有辦法接受佛、法、僧,佛陀是覺悟的人格,佛陀是聖格,他不是神,他是聖,他從發心立願開始為眾生,步步踏實,生生世世。從大乾坤,宇宙萬物的真理,從人,小乾坤,那個心靈生、住、異、滅的心理狀態都了解。對世間成、住、壞、空,和人生的生、老、病、死,這些道理通徹了解了。他回來要分析給大家知道,這些東西的成、壞,有它的因緣存在。生死,苦難,苦樂,這都有因緣存在。這些因緣我們都不知道,因緣妙法無法了解,佛陀就是這樣要來對我們分析,讓我們了解。這是聖,已經是聖人的境域了,不是神奇變化,是很穩定的格,聖格,神聖的人格,很尊嚴,我們要尊重佛。
 
  所以,我們要相信三寶,佛,我們要相信,我們要敬仰。法,佛陀所說的法是真,要相信,沒有懷疑的地方。佛法,佛要怎麼修行才能夠成佛?後面的人要學,那就要以佛的生活,佛陀修行的過程,用心去學習,所以是僧,放下一切,生活上,身心一直都依照佛的生活形態,如何為天地眾生,要有這樣的身心形態,這樣這就是傳法脈。三寶,我們必定要相信,這樣拿出身心來讚歎,我們要信,有信仰,才有辦法解,這樣我們必定要正解。要信,我們若迷信,說神通,只是要去追求神通,沒有去了解神是什麼道理,那是道理,不是變化。道理通達了,這才是叫做神通,我們要好好去體會,好好了解,所以要能解,要正解,要從信開始,且還要正信。所以我們要信仰三寶,正信三寶,我們要用心去體解,要正解;要正確去體悟,去了解,若能夠這樣,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方向。道理是這麼的精,這麼的微,我們要很用心。所以前面的文就是這樣,
 
經文:「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這是〈安樂行品〉,佛陀這樣教育我們,要如何身口意「三軌」,「四法」(「四安樂行法」)的長行文、偈文等等,都為我們解釋。現在就說「如來方便隨宜說法」,這就是要說如來來人間,就是這樣隨眾生的根機,用種種的法鼓勵人人要向大乘法去實行。大乘法,你要立弘誓願,為這個大乘法來傳在後世。未來的人間,就是五濁惡世,要從正法在五濁惡世,會有很多困難,困難重重。要如何去閃避過,還能夠持得,持法,這個法受持,傳法,還能夠傳得很安樂,很平安,能夠順利傳法,還能夠很快樂。
 
  接受的人,聽,歡喜,講的人,很安樂,這個法喜充滿,這呢,必定要我們做得到,在身口意,還要立弘誓願。「三軌」,「四法」,我們要很清楚。這都是經過了佛陀隨宜說法,眾生的根機,真正是不整齊啊,而且,要啟發他的心,下定決心,堅定的心,正確的心等等,這很不容易。所以,已經講到這個地方,偈文也說過了,再重新講,如來就是這樣隨宜說法,但是,眾生不聽,如來就是這樣隨眾生的心意來說法,但是眾生還是不聽。不聞、不知、不覺,他不要聽,自然就不知道,不知道就不覺,無法覺悟,無法體會。甚至不問,又不問,又不肯相信,不只是不要聽,就是聽,不了解,他也不願意問,不願意問就無法啟動深信的心。
 
  所以不啟動深信的心,就無法了解大乘的道理。這個「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這六項就是我們的大的障礙。佛陀是這麼的辛苦,一段一段的分析,一步一步的引導,卻還是擔心,不是擔心,事實是這樣。哪怕在身邊,同樣也不聞,不聽,同樣也是不知法,同樣也是很懵懂啊,同樣就是這樣不信,無法覺悟,就是這樣。就是有聽的,有不了解的也不願意,就趕緊來問,也沒辦法,所以就是「慢」,我們開始就這樣說,因為「慢」、「疑」這兩個字,讓我們不會進步。所以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持大乘教常念化導眾生,菩薩於此大悲誓願及大智慧力,終得引之令住一乘之大法。
 
  佛陀的慈悲就是這樣,生生世世,無不都是持大法,在人群中,很用心,很長久的時間,這樣在付出,這樣在引導。但是呢,人,總也是一樣不要聽,不知道,不會覺悟,也不要問,不要信,也不要理解,這是佛描述生生世世長久的時間,面對著眾生,一向都是這樣。這些人雖然是這樣,雖然他們不要問,也不要聽,不要知道,不要覺悟,也不要問,不要信,不要了解這個大乘法,這樣的人,再來生來世這些人,佛陀就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把這些人當做道場,鍥而不捨,我還會來,來,同樣是修行,一直在這個道場,眾生是他修行的對象,所以還是會再來,來,再面對,面對,再來。
 
  所以一直修,修到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覺悟了,覺悟之後,我還要鍥而不捨,要在「隨在何地」,任何一個地方,不是只有娑婆世界,任何一個世界,佛陀他就「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也要把他引進來在這個法中,這就是佛的心願。這個法,在這個地方也能夠普遍到很遠的地方去,就像五月,三節合一,浴佛節、母親節、慈濟日,我們慈濟人合而為一,這個動作不是只在臺灣而已,是在所有慈濟人的地方,同時都動。同樣都很整齊,同樣一個心,把法用在這個時候,互相,大家互動來表達出來,就是非洲也是啊!不論是賴索托、南非、莫三比克,已經也都有資料回來了,看到莫三比克,一千六百多人集合在那個地方,他們以天地為道場,他們很有智慧,以天地為道場,他們要浴佛,什麼都沒有,卻能夠就地取材。他們也沒有什麼莊嚴的空間,就是天蓋地載,在一片黃土上,這樣整整齊齊。
 
  要圓的道場,就用棍子圈一圈,圈起來,畫起來,就在那個地方,人人很虔誠在那個地方,當然很用心。他們的虔誠,用他們的語言,互相來「誠心祈三願」,他們也在那裡個地方繞佛繞法,同樣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們在祈禱的時候,就是很虔誠在祈禱,他們也有願,他們的願就是這樣:「佛陀啊!」也是稱著佛陀,他們用他們的語言來唱,唱出了,「我願獻出我的身和心,來幫助苦難人,而且我就是以前,以前就是做錯了很多事情,我現在要懺悔,我要懺悔我身心,請佛陀給我智慧,更多的智慧,給我力量,我要去幫助,幫助苦難人。」他們有三段,那個意的祈願,意的祈願,也是聲聲「佛陀啊,我過去的錯誤,我過去做很多不對的事情,我要懺悔!」同樣都有這樣的語言,很虔誠,還是祈求「佛啊,你給我智慧,更多的智慧,我要來幫助苦難的人。」他們也是很莊嚴,這種真正是一念心虔誠。
 
  同一天,大家能夠共同一心在普天之下,這不就是神通,不就是大悲誓願呢?不分膚色,是白色、黃色、黑色,不分啊!不分在富貴、貧窮的地方,同樣是這念心,大悲心,聲聲唱出了「給我更多的智慧,我要來幫助苦難的人。」這就是大悲,大誓願,也就是智慧,有智慧,他才有辦法發這樣的願。引導更多的人共同入一乘大法,這就是要運用神通智慧,運智啟悲,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了解。
 
經文簡釋: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其人雖於一實大乘經,妙法諦理不問,無心信解。
 
  所以,「其人雖於一實大乘經,妙法諦理不問,無心信解。」這就是還有這樣的人,不問不信不解這個經,大乘經的人。佛陀他就有這樣的心願,還沒有成佛以前,鍥而不捨,再來再來,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還是一樣,不分在什麼地方,他還是要運用神通智慧,神通智慧就是這樣。佛陀的教法在任何一個地方,他都到了,這哪一個地方沒有佛法呢,三寶的精神理念普遍在天地之間。
 
經文簡釋: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我若悟得無上道時。得菩提無上覺道。
 
*「隨在何地」;隨其所處,在何地所在之處,無時不化導。無量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一乘平等妙法之中,究竟得一切種智之果。
 
  所以佛陀的心願,「我若悟得無上道時。」那就是得「菩提無上覺道」。這就是佛生生世世,時時的心願,「隨在何地」,不管在哪個地方,在何地方,所在的地方,無時不化導眾生。這是佛的心願。這是佛的無量智慧力。這就是神通,無量的智慧,生生世世,那個心念不變。就是一生要引導眾生,「引之令得住是一乘平等妙法之中」,這就是佛的一生願力。希望人人能夠在妙法中究竟得一切種智,希望人人不是只是「知道啦!知道啦!」,人人會成佛,人人會覺悟,這是佛的目標,是佛的慈悲,他的神通力,智慧力來引導。
 
經文簡釋:
「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當以神通而行化導引向正道,以智慧力而為開導。
神即心神謂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明,皆隨定力無有障礙,是名神通。
 
  「以神通而行化導引向正道」,這就是佛的心願,用他的神通力生生世世,讓全天下人人能夠體會了解,好好布善種子,好好生生世世向覺道去走,這就是智慧力來開導眾生。「神即心神謂靜心照物」,神,就是心神。靜心照物,我們的心若很靜,就像水靜能夠照一切萬物,水若動就無法能看到周圍的境界,所以要心靜如止水一樣,能夠照一切物。「宿命記持種種分明」,這就是幾天前一直和大家說,外面五根五塵,第六識去緣這個境界,想要的時候,第七識去分別,就身心去造作。
 
  之後,所得到的種歸入,那個業種歸入第八識,所以這種宿命,這就沒有辦法,你已經做了,做了之後已經歸入,歸入你的第八識,「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過去的,隨我們來,現在的,又會隨我們去,就是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叫做宿命。宿命,我們要好好定下來,定我們自己的方向,我們不要隨境而動,自己的心力,我們自己要定下來。「皆隨定力無有障礙」,這就是我們要一直學,不斷不斷去通徹了解,自然心就不會隨境轉,我們的心就會定。
 
經文簡釋:
「令得住是法中」;從應作是念,令得住是法中,正是第四誓願度生安樂妙行,以善誘之,令得入法。
 
  「令得住是法中」,我們能夠在這個法中,沒有去受境界污染去,所以「從應作是念」,從我們開始說我們要好好的,佛陀開始對我們說,我們要好好把我們的心放在我們想要學的法,不要在法中脫離去,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法住在我們的心。過去的「三軌」,身口意,我們還要加上了誓願,這就是「四法」,「三軌」、「四法」,這誓願我們一定要堅守住,我們的定力,應作是念,我們要定,要定住我們的誓願,不要讓它漏失,這是我們要好好用心喔!
 
  「正是第四誓願度生安樂妙行」,身、口、意,我們能夠知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我們誓願,就是要這樣不斷,所以好好安樂行。「以善誘之」,我們要用善來誘導,就是來引導,引導眾生。就像佛,生生世世,我要對你說,你不要聽,你不懂,你無法覺悟,你不要問,你無法信,你無法真正解,若這樣,不要緊,這回,我下回再來,就是這樣不斷不斷連連接接來引導他,這就是「以善誘之」「令得入法」,所以我們要神通,其實,不要想到拜拜,修行,拜拜就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加持,或者是什麼樣的利益,其實禮拜是表達我們尊敬,我們有「四修法」,其中一個是尊敬,恭敬修。我們信仰三寶,我們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我們要「體解大道」,皈依佛。
 
  信法,我們皈依法,深入經藏。信僧,皈依僧,我們要統理大眾,我們要度眾生,不就是我們每天的課誦,早晚都要有「三皈依」,這就是我們的方向。不是,不是禮拜,精進,就是有什麼,能夠得什麼福,求什麼,不是。是調伏我們的心,調伏我們的貢高我慢。兩堂的課誦,人人應該都要精進,所以精進在生活中。恭敬呢是在時時分秒中,信佛、信法,我們要在分秒中。心時時在法中,我們神通廣大,時時都在運慈悲,運慈啟悲,運智,運智慧啟慈,運慧啟慈。智慧,總是慈悲喜捨,從一念心起,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5/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5/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5/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四 五月 25, 2017 5:35 pm

[2017年05月25日上午5:22]農曆四月三十日,(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三四)


1. 釋義經文:【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2. 上人手札:「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不可測又無礙,謂神精念力通。」


(1)「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神通這兩字,好像很奇妙,確實很奇妙,因為所講的神,不只是在那裡神啊拜拜啊這樣的神,其實神是一個意義,人人同樣有神,什麼神,『精神』,精就是很精妙微細,我們人人也是一樣,小乾坤,有這樣精妙微細。


(2)「不可測又無礙」:不可測,這個力量,何況大乾坤,也有這樣精妙微細,真正是妙不可測的力量,只是說人的精神,精妙,妙不可測。


(3)「力量有多大」:講你這個人有多少力量,「我力量很大」,「來,這個桌子你幫我搬過去」,辦得動大桌子嗎?必定用腦筋,有方法就能移動。若用拖動,地板會刮傷,就要想辦法,地上鋪布來拖動,就是要想辦法。


(4)「精神的力量,就是有法」:辦法,透過耐心,動腦筋,這不就是很平常人都會呢,這不就是小孩子也做得到呢,是啊,這也就是精神的力量,聽起來,這有什麼法,就是有法,這麼微細的道理,用在不可測的妙法裡。


(5)在這裡講話,哪有辦法能夠全球的人,只要他一根指頭點一下,聲音、文字、形象,都在他的面前現前了,真正深不可測,但有辦法。就是要從開頭,去發現,發明,有心用心在這個深奧的物理的裡面。


(6)「世間有為法,一切唯心造,幻化莫測」:當然這個過程要經過多久的時間,物資要用的東西要經過多麼精細的淬煉,這麼精緻,微小的東西,已經破壞大地,山礦,去淬煉出來,這都是經過了人心,經過了天地的物質,經過了很大,而變成了很微細,從很微細,合成,成為了無影無形,卻是他可以幻現在人的面前,這難道不就是幻化莫測。


(7)「神為不測之義」:很快的時間,秒,只要你手一點,瞬間在畫面上,就現在你的面前,看得到,感覺得到,你取不到,裡面這麼多形象,你根本無法拿到,這是不是「神為不測之義」呢,無法去測量,在畫面上,你眼睛看的到,遼闊的境界,你要說那裡到底有多闊,到底有多少東西,多少人,數字,這樣看,知道很多的形容,卻不知道數量的斤兩,點滴,我們無法瞭解,這就是離我們遠。


(8)「覺悟者的境界,凡夫還無法度,無法體會,神妙莫測」:同樣,神通,能夠用種種方法來口頭描述,但是,我們無法真正去體會那個感覺,無法和他會合在一起,就像我們凡夫在講覺悟者的境界,能夠描述覺悟者的境界,卻是無法體會覺悟的境,讓我們身體感覺到,無法度,這就是證明有,但是我們還沒有到這個境界,距離還很遠,這就是還沒有通?這個神妙莫測。


(9)「神妙功用」:這個東西真正是有,但是我們還沒有辦法自己的身心體會到,只是能夠描述,知道知道了,我用這樣的語言來描述這樣的文字,文字我學來,我都放在腦袋裡,腦袋裡把它剖開,文字在哪裡呢,沒有啊,但是,只要你記憶,所以電腦也說「記憶體」,是啊,人腦就是需要記憶體,這打開沒有東西,但是裡面都有這樣的神妙的功用。


(10)「神,無法測量,形容,精細微妙的道理存在」,要用什麼東西來代替它,形容,就是生作這樣的東西,也無法拿出來形容它是長的或者是圓的,根本沒有辦法,所以不測,無法去測量它,無法去形容他,所以叫做神,不是神讓我們拜拜的,是形容,大宇宙乾坤有這樣精細微妙的道理存在。


(11)「猶如精神理念,高深莫測」:就像我們人的觀念思想,精神理念,就有這麼多高深莫測,你在想什麼,真正我們無法摸透他的心,理解他的心,凡夫解不了凡夫的心,何況凡夫哪有辦法真正體會到覺者聖人的心呢,是不是很神,神不測,是不是永遠沒有辦法,有啊,要去用心去學。


(12)「通為無礙之義」:電子、電腦等等這麼神奇,總是要去學,瞭解,這才會通,要不然怎麼說也說不通,通就無礙之義,很深的道理,只要你通了,道理知道了,瞭解了,能夠感覺到了,越來越接近了我們的身和心,與理會合,世間,凡事凡物,不管什麼事情,什麼人事,對我們無障礙。


(13)「無障礙」:要怎麼無障礙,放下,看開了,談何容易啊,只是這樣我們就不簡單,所以我們叫做凡夫,所以我們不會通,「通為無礙之義」,要通,其實是不困難,一句不困難,卻是對我們困難重重,只是習氣要改,都不簡單了,只是要改習氣就不簡單,你想難不難?難喔,很難。


(14)「凡夫無法神通,因為欠缺『精微細緻的心』」:這就是我們凡夫所以無法神、通,我們欠缺了精微細緻那個心,欠缺這份勇敢放下,打開心胸,放下看開,但凡夫就是看不開,放不下,所以障礙重重,習氣還是改不過來。


(15)「不可測又無礙,謂神精念力通」:精神,我們的神若是很精,微細,念力專,自然就通,這不是不可能,我們常常在聽,什麼精力,眼睛一直看,看得東西會動,到底是東西動還是我們的精神在動呢,不過,到底是什麼樣的神力,這不敢說沒有,但是,也不要好奇,我們要很精微瞭解,不要不相信,但是要從心開始怎麼學,學得我們的心力很專,學得我們用我們的心去運作很多不可能成為有可能。


(16)「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然要先學誠意,誠意就能夠感動,誠之至,金石能開,以前的人也這樣形容,只要你很真誠的心,我們的心就能夠通達,通達人人的心,眾人的心會合起來也是一個神力,精神的力量, 從我們精緻的心能夠感動他人的心,人人的心神會合,力量就大了。


3. 『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然慧性,徹照無礙,稱適機宜,變現自在,不可思議,名為神通。』


(1)「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心,就是我們的心與天地合而為一,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儒家所說的德本,我們的道德的本源就是道理的本源,回歸我們的本性,就與天地合而為一,這叫做天心。


(2)「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和佛的智慧是平等,只是我們的智慧,是無明重重疊疊把它覆蓋,讓智慧透不出去,因為無明業力重如須彌山,就像泰山壓頂。凡夫不用心,心不通,慧性無法發出它的良能。


(3)「天然慧性,徹照無礙」:我們的慧性是很自然,若想得通,天地萬物,這些道理,哪無法體會瞭解呢,慧性被無明礙住,無明是長什麼樣,這也無體無形,無明就是煩惱重重,偏偏,慧性,好的善的,不用在這個地方,我們都用在那個煩惱無明中,人和人的中間,這樣不斷在計較,煩惱無明,這就是我們不去用它,不是沒有。


(4)「有為法的聲音、文字,表達『無為法』的真諦智慧」:我們的天然慧性是徹照無礙,我們一樣有這麼大的無量無數,用之不完,就像真正是有學問的,人在講,我們這支筆就能夠在這裡文字句句一直以字成文,文成句,從人在形容的聲音記錄為文字文句,也能夠形容得很美,這些東西藏在哪裡呢,藏在腦袋裡,藏在全身裡,這些東西不是沒有啊,叫你拿出來,什麼都沒有,但是你的力量,你的能力,學來的,累積來。


(5)「累積智慧的光,表達道理」:累積在哪裡呢,自己也講不出所以然,到底,它是放在哪裡,但是你有學,拿出來用就有了,能夠很洋洋灑灑,讓你講很多,徹照無礙,智慧的光就像這樣,你能夠發揮很大,很明顯表達種種道理出來。


(6)「稱適機宜,變現自在」:稱適機宜,他需要什麼,我現在怎麼表達,很快就能夠這樣展現出來,變現自在,本來沒有的,不會的,經過了你講過,文字記載下來,這些東西,也都在,這都有,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這真正是不可思議,這樣叫做神通。


(7)「聞,知,覺,問,信,解」:這種的神通,要去哪裡取得呢,我們就要問,前面講的,我們不聞就不知,不知就不覺,若不問就不知,不知就無法體會瞭解,不聞不聽,或是不聽就不知道,不覺就不知,沒有聽沒有信就無解,不知道也就無法覺悟。


(8)「修行,為度眾生,學無止盡」:同樣我們要學,不管你知道怎麼微細的事情,你要發揮多微細的功能,總要去學來,我們到底什麼事情讓我們的無明覆蓋呢,就是要去聽去瞭解。


4. 『聞三寶名,誠心讚歎,信而能解,斯為正解,解而又信,斯為正信。』


(1)「聞三寶名,誠心讚歎」:要先起歡喜心,若有歡喜心,才有辦法來接受佛法僧,佛陀覺悟,佛覺的人格,聖格,他不是神,是聖,從發心立願開始為眾生,步步踏實,生生世世,從大乾坤,宇宙萬物的真理,從人,小乾坤。


(2)「明白道理」:三理四相的「心理的生住異滅,對世間物理的成住壞空,人生的生理的生老病死」。這些道理通徹瞭解了,回過來分析給大家知。


(3)「聖人的境域,瞭解事理會合,因緣妙法」:這些東西的成,壞,有他的因緣存在,生死,苦,難,苦樂都是有因緣存在,這些因緣我們都不知道,因緣妙法無法瞭解,佛陀就是這樣要來和我們分析,讓我們瞭解了,這是聖,已經是聖人的境域,不是神奇變化,是很穩定的聖格。


(4)「尊重佛,用心學習」:佛,我們要相信,要敬仰,法,佛陀所講的法是真、是信,無懷疑的地方,佛怎麼修行,才能夠成佛,後面的人要學,那就要以佛的生活,佛陀修行的過程,用心去學習。


(5)「僧,傳法脈」:放下一切,身心都是依照佛的生活形態,怎麼樣身來為天地眾生,要有這樣的身心形態,這就是傳法脈。


(6)「誠心讚歎,信,解,斯為正信」:三寶,必定要相信,拿出身心來讚歎,要信仰,才有辦法解,必定要正解,追求神通,沒有瞭解神是什麼道理,不是變化,道理通達,這才是叫做神通。要好好體會,瞭解,要正解,從信開始,要正信,信仰三寶,要正信三寶,用心體解。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方向,道理是這麼精這麼微。


5. 複習經文:【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1)「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佛陀教育,四安樂行,「身口意」,三軌,四法,長行文,偈文等等,都為我們解釋,現在就說如來方便隨宜說法,如來來人間,隨眾生的根機,用種種的法鼓勵人人要向大乘法實行。


(2)「大乘法,立弘誓願」:為大乘法,傳在後世,未來的人間就是五濁惡世,正法在五濁惡世,會有很多困難,要怎麼樣去閃避過,還能夠持得,持法,,順利傳法,還能夠傳得很安樂,很平安,接受的人,聽得歡喜,講的人很安樂,法喜充滿,必定我們要做得到,在身口意,還要立弘誓願,三軌四法,我們要很清楚。


(3)「不聞不知」:眾生的根機,真正是不整齊,且要啟發他能下定決心,堅定心,正確的心等等,是不簡單!如來這樣隨宜說法,但是,眾生不聽,只能隨眾生的心意來說法,卻是眾生還是不聽,不聞不知不覺,不要聽,自然他就不知道。


(4)「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不知道就不覺,無法覺悟,無法體會,甚至又不問,又不肯相信,不只不要聽,就是聽不瞭解,他也不願意問,不願意問就無法啟動深信的心,不啟動深信的心就無法瞭解大乘的道理,這就是「六個大障礙」。


(5)「慢,疑,讓我們不會進步」:佛陀是這麼辛苦,一段一段的分析,一步一步的引導,卻還是擔心,事實就是這樣,哪怕是在身邊,同樣也不聞,不聽,同樣也不知法,同樣很懵懂,同樣就是不信,無法覺悟,就是有聽,也不願意不瞭解趕快來問,也無法,就是慢,因為「慢,疑」,這兩個字讓我們不會進步。


6. 釋義經文:【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其人雖於一實大乘經,妙法諦理不問,無心信解。


(1)「佛陀慈悲,生生世世,都持大法」:佛陀在人群中,很用心,很長久的時間,這樣在付出,引導,但是人,總也是一樣不要聽,不知道,不覺悟,不問、不信、不理解,這是佛描述生生世世,長久的時間,面對著眾生,一向都是這樣。


(2)「佛陀覺悟後,度眾生,鍥而不捨」不信不瞭解這個大乘法的人,再來生來世這些人,佛陀就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把這些人當做道場,鍥而不捨,我還是一樣來,來就是修行,一直這個道場,眾生是他修行的物件,還是要來,來還是要面對,一直修,修到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悟了之後,還是鍥而不捨。


7. 舉例:非洲莫三比克的浴佛典禮,以誠意克服一切
(1)「誠意克服一切」:非洲莫三比克,簡陋環境,浴佛典禮,以誠意克服一切。在首都馬普多市,超過一千六百人,參與浴佛。部分也因地因人致宜,像「誠心祈三願」慈濟歌,用當地方言邵那語改編,《父母恩重難報經》「子過」演繹,則取材非洲寫實常態,以天地為道場,能夠就地取材。


(2)「立體琉璃同心圓,眾志成城克萬難」:一片黃土上,圓的道場,用棍子畫一畫圍起來,好像大型圓規,運用木樁與細繩,畫出同心圓。人人很虔誠在那裡,很用心的虔誠,用他們的語言,互相來身心祈三願,也在那裡繞佛繞法,同樣念釋迦牟尼佛,很虔誠在祈禱,他們的願就是這樣。


(3)「誠心祈三願」:用他們的語言來唱,也稱著「佛陀」。
(以下參考改編的翻譯歌詞):『佛陀啊!我願獻上我的心與身來幫助苦難。從前我用了您給的報身,做了錯誤的事;然而 現在,我誠心懺悔,我願追隨您的教 誨向善。佛陀啊!祈求您教導我更多的智慧來幫助苦難。佛陀呀!』


(4)「聲聲佛陀,虔誠一念心,懺悔心,大悲誓願」:他們也是聲聲佛陀,對過去的錯誤,過去做很多不對的事情,我要懺悔,同樣有這樣的語言。虔誠祈求佛,你給我更多的智慧,我要來幫助苦難的人。他們也是很莊嚴,這種真正是一念心,大家共同虔誠一心在普天之下,這不就是神通,不就是大悲誓願!


(5)「慈悲等觀,運用神通智慧,運智契悲」:不分膚色,是白色黃色黑色,不分啊,不分富貴,貧窮的地方,同樣是這念心,大悲心,聲聲唱出了讓我有更多的智慧,我要幫助苦難的人,這就是大悲大誓願,有智慧才有辦法發這樣的願,引導更多的人共同入一乘大法,就是要運用神通,神通智慧,運智,契悲。


8.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我若悟得無上道時。得菩提無上覺道。


這就是佛陀生生世世的心願。


9. 【隨在何地】:隨其所處,在何地所在之處,無時不化導。無量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一乘平等妙法之中,究竟得一切種智之果。


(1)「無孔不入,無人不度」:不管在哪裡,何地方,所在的地方,無不化度眾生,這就是神通,無量的智慧,生生世世那個心念不變。


(2)「一心引導眾生」:引之令得住是一乘平等妙法之中,究竟得一切種智之果。這是佛的一心妙理,希望人人在妙法中究竟得一切種智,人人能成佛覺悟,這是佛的目標,佛的慈悲。


10. 【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當以神通而行化導引向正道,以智慧力而為開導。神即心神謂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明,皆隨定力無有障礙,是名神通。


(1)「當以神通而行化導引向正道」:用神通力,化導向正道,讓全天下人人能夠體會瞭解,好好布善種子,好好生生世世走向覺道,這就是智慧力來開導眾生。


(2)「神即心神謂靜心照物」:我們的心若很靜,就像水靜,能夠照一切萬物, 水若動,就無法看到周圍的境界,心要如止水一樣,能夠照一切物。


(3)「宿命記持種種分明」:外面五根五塵,第六識去緣這個境界,想要的時候,第六識分別,造作,所得到的境,歸入第八識,這種宿命,這就沒有辦法,你已經做了,做了之後已經歸入你的第八識的藏識。


(4)「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過去隨我們來,現在又隨我們去,就是「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叫做宿命,好好定我們自己的方向,不要隨境而動。


(5)「皆隨定力無有障礙,是名神通」:自己的心力我們自己要定下來。隨定力無有障礙,這就是一直要學,不斷不斷去通徹瞭解,自然心就不會隨境轉,心就會定。


11. 【令得住是法中】:從應作是念,令得住是法中,正是第四誓願度生安樂妙行,以善誘之,令得入法。


(1)「從應作是念,令得住是法中」:能夠在法中,不受境界污染,佛陀為眾生開示,我們要好好把心放在我們想要學的法,不要在法中脫離了,應該要好好把法住在我們的心。


(2)「三軌四法,堅守定力」:三軌,身口意,還要加上誓願,這就是四法,三軌四法,這誓願,我們一定要堅守住,我們的定力,應作是念,我們要定住我們的誓願,不要讓他漏失去。


(3)「正是第四誓願度生,安樂妙行」:身口意,能夠知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誓願,好好安樂行。


(4)「以善誘之,令得入法」:我們要用善誘導,引導眾生,就像佛,生生世世,我要和你講,你不要聽,你不懂,你無法覺悟,你無法信,你無法真正解,若這樣,不要緊,這回這樣,我下回再來,就是這樣不斷不斷連連接接,來引導他,這就是善誘之,令得入法。


(5)「禮拜,起敬意」:神通,其實不要想到拜拜,拜拜不是就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加持,或是什麼樣的利益」,其實「禮拜」是表達我們尊敬,我們有「四修法,其中一個是「尊敬修,恭敬修」。


(6)「信仰三寶,信佛信法信僧」:信佛,體解大道,皈依佛,佛法,皈依法,深入經藏,信僧,皈依僧,統理大眾,我們要度眾生,不就是每天的課誦,早晚都有三皈依,這就是我們的方向。


12. 「禮拜精進,不是所有私求,是調伏我們的貢高我慢心」:禮拜精進,不是就能夠得什麼福,不是為求什麼,是調伏我們的心,調伏我們的貢高我慢,人人都應該要精進在生活中。


13. 「心時時在法中,就神通廣大」:恭敬在時時分秒中,信佛信法,分秒中,心時時在法中,就神通廣大,時時運慈啟悲,運慧啟慈,智慧,總是慈悲喜捨,從這念心起,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
14.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一直以來,很歡喜感恩能跟隨 上人修行,尤其能聽聞到 上人對經典的開示,解除對經文的諸多不解及疑問。


就如聽聞釋義的「神通」,也是從上人釋義當中,才漸漸明白,「神通」指的是心靈無所障礙,精神敏銳,心念要專、是「內心清淨,神智合一」,神通就像一面大圓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天地萬物在那大圓鏡智,只要清淨,都成透徹照明。


每當提到「神通」,就會想到經文中,佛陀也常形容「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來去自如」,指的是修行的勇猛精進的這份力量,眾生不是做不到,要用心體會。


就如上人曾開示到,傳法就要有如「富樓那尊者」的精神,要能體佛心意,傳佛心法,不顧身命,到最困難處。就如今天舉例的非洲黑珍珠菩薩的那樣浴佛典禮的虔誠與智慧,即使在這麼克難環境,也能生出無量智慧,「不可測又無礙,謂神精念力通」。


「心時時在法中,就神通廣大」,慈悲就會有力量,就如早期上人創辦慈濟世界,因大慈大悲,憫念苦難眾生,就會生出很多智慧法髓,就有了「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因此,讓我們有機會造福修慧,得好好珍惜,聞法,傳法,行法度眾。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5/2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