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5/30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5/30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5/30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5/30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二 五月 30, 2017 4:44 pm

20170530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譬如威德伏眾
諸根攀緣染塵
滋生煩惱禍根
威力能伏多障
喻大國護小邦
有道福德輪王
濁世人壽減損
大輪王護世安
 
  用心多了解,我們前面已經了解,大轉輪王譬喻佛,佛德與大轉輪王,大轉輪王是人間有德之王,就是要累積很長的時間,不只是大轉輪王一個人積福,就是要人人淨化,才會有這個福,才能得到大轉輪王來領導世間。這就是具備了一切的福德,叫做大轉輪王。昨天說過了,大轉輪王就是在人壽八萬四千歲,也就是在增劫中增到最高,八萬四千歲。可見就是要眾生不斷不斷積福,壽命才會長,很自然的法則,福、祿、壽具備,那時期是「增劫」,人壽八萬四千歲,那時轉輪聖王出,領導、統領天下,天下太平,就是這樣好的社會、人間,人類的生活不就如一片淨土嗎?譬喻這樣威力能伏多障,不治而安,人人安分守己,國家祥和、四大調和,所以是一個真正太平盛世的時代。
 
  這些人,「諸根攀緣染塵,滋生煩惱」。這些禍根就已經全都去除了,為什麼呢?因為「威力能伏多障」,因為轉輪聖王他有福,他所帶領的人人,就是能不調自伏,因他的威力能伏多障,不用怎麼教,人民都是乖乖乖,這種很合和的國家,這就是有福德的輪王,因為是有福德的輪王,所以那地方就這麼輕安,人人生活自在。國家不調和,有災難,與領導者的德也有關聯;而領導者的德,與人民的行為也是息息相關。這都稱為因緣果報循環,都是有因緣,才會這樣息息相關。所以,「濁世人壽減損,大輪王護世安」。所說的這個時刻的大輪王,那就是佛陀轉法輪,現在,不是眾生人人淨化的時代,這個時代是濁惡世的時代,所以輪王就是譬喻法王,就是覺者釋迦牟尼佛,他在濁惡世中,在人壽減損的這個時間裡,他就是不棄不捨,憐憫眾生,時時這樣來生人間度化,所以也稱為轉大法王的輪王,就是來人間護世。
 
有六種譬喻:
威伏諸國喻、
小王不順喻、
起兵往伐喻、
有功歡喜喻、
隨功賞賜喻、
不與珠喻。
 
  前面我們說起了六種譬喻,昨天就是說「威伏諸國喻」,要保護這個國家,若是外國要來侵犯,就會派兵往伐,所以前面說過的,是威伏諸國的譬喻,小王不順的譬喻,這些小王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的根源,這叫做小王,它不順伏,就會帶領很多的魔軍、魔眾來侵犯,有多少?八萬四千,甚至比八萬四千還要多。所以轉輪王就要派兵去討伐,還沒動,就是在計謀以前,就要開始去調伏他,或者是起兵了,這些諸國已經侵犯過來,也同樣要兵眾去調伏,這就是煩惱要用法來對治。
 
  所以下面接下來,就是「有功歡喜喻」,用法去調伏煩惱,發生什麼事情,面對著困難,我們的心要如何調伏,讓他平平安安過,順著這軌道,順著這道理平安度過,就如在虛空界中,很多的星球,各就軌道,不論是天災不調,或者是人禍不調,同樣的,地球還是照著它的軌道轉。同樣的道理,法就是道理,道理就是就軌道,不論是什麼樣的煩惱現前,我們就是用法去面對,法總是照規則這樣在轉,這樣在走,自然法輪轉,煩惱滅。所以轉法輪,就是用法去對治,自然有功效,這叫做有功歡喜的譬喻,這是我們下面所要說的。而這「隨功賞賜喻」,就是說要如何給他東西,因為他有在用功,又要如何來賞賜,還有「不與珠喻」,下面的文我們要很用心,前後我們要連貫起來。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
 
  昨天記憶若還在,這段文讀起來就很有親切感,它的譬喻就是這樣,有這個煩惱,煩惱的根本開始,那叫做諸國小王來侵犯,我們的無明煩惱就是這樣一直生起來,我們要用什麼方法,法,這轉輪王的法,我們開始就要用了,平時我們有將法收進來,我們依法、聽法,我們的心王,我們人人都有心王,心王接受了這個法,就是備在要應用,他國已經侵佔過來了,煩惱無明已經生起來了,我們的心王,要趕緊顧好這片土地,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國土,要趕緊照顧,所以要趕緊起兵去討伐,要趕繄用法起動兵眾,要用我們心法去對治。接下來這段文,我們就是再說
 
經文:「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
 
經文簡釋: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王見兵力戰有功,歡喜賞賜田宅等。
 
  這法、兵眾已經這樣起動,去降伏那些外來的侵犯,也就是我們用法,降伏了煩惱無明,已經降伏了。所以這個心王,我們應用法之後,法喜充滿,歡喜,就如我們的心王。「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這個王見兵力戰有功,歡喜就給他田宅等等,看他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降伏。佛陀就給他讚歎,給他嘉許,這樣很對。觀機,還要觀機逗教,就是看他們煩惱無明起,要用什麼方法去制伏,平時聽的,現在遇到的,要用什麼樣的法去制伏煩惱,隨他的根機,隨他的表現,就開始如何去讚歎,如何去稱讚,這就是佛陀對弟子要了解,他那個身心,面對生活環境等等。
 
*譬喻佛為四眾弟子,見勤修正行,隨其體解,分別根機權說三乘,令能行者各獲功德之樂,及先與方便果證。
 
  所以,「譬喻佛為四眾弟子,見勤修正行。」看到這些弟子很勤、很用功,聽法後,改變過去的習氣,現在是勤,不懈怠,很勤修,那正知見的行為,已經在生活中了。所以隨他們對佛法的了解,到底體解了多少呢?我們每天早課,「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個「體解」,大家都很熟了,早晚課都會誦到。佛也隨他的體解,他的日常生活,他的精進,他對法的了解,去分別弟子的根機。一個人的根機能接受多少的法,是大法,是小法,要分別他的根機而付出。所以,根機有分小、中、大,有小機就應小法,中機就應中法,大機就應大法,這是佛陀隨機應教,所以用權,分別他的根機,權說三乘,用這樣分別弟子的心態,根機,隨他們的心態、根機,為他們隨機逗教。所以「令能行者各獲功德之樂」,令這個修行的人,「各獲功德之樂」。適應他的根機,適應他的行為,這樣再給他法,給他堪得用的法,再來教育他,這樣讓他接受後再去進行,讓他用的很歡喜。
 
  「及先與方便果證」,感覺這樣,那就開始為他們說授記了,前面我們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在說授記,授記就是不同的根機,給他不同教法。因他們有不同的接受、體解,佛陀就為他們證明,這個法對,你們還要再照這樣走,讓他們加強信心。雖然是權,為他們授記,卻是讓他們有進步的空間,雖然還有空間,還要讓他們信心再進步,這就是權計。我們前面都有聽,某某人他將來一定能成佛,他成佛是什麼樣的國土,是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福報。但是還要很長很長,經過很長的劫的時間,這我們應該都還記得,就是要讓他們有信心,繼續去精進。
 
*有功歡喜喻:喻佛見眾生修精進行,斷煩惱塵沙無明惑,有功甚大歡喜。
 
  所以「有功歡喜喻」,有功,證明他們,你這樣做是對的,為你受證。就像我們的教育,小學有小學畢業的時候就給他證書,講你已經畢業了;中學有中學的證書;大學有大學的證書,若又到博士,就有博士的證書了。同樣的道理,這都是權教,那個過程為他肯定,這就是授記,用權,如「喻佛見眾生修精進行,斷煩惱塵沙無明惑,有功甚大歡喜。」佛就歡喜了,別無所求,最歡喜的,就是看到弟子在精進,看到弟子在斷煩惱,看到弟子得法,聞法有心得,這就是有功。這就是他自己內修外行,功德累積,這是佛最歡喜的事情。
 
經文簡釋:
「或與田宅、聚落城邑」;隨功賞賜喻:
田:喻正心思惟行。
宅:喻智慧。
聚落城邑:喻四果:
一、須陀洹
二、斯陀含
三、阿那含
四、阿羅漢果
 
  所以「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者是給他田宅、聚落,「隨功賞賜喻」,田,那就是譬喻正心思惟行,心要顧好,弟子心要顧好,思想不要偏差,思想一旦偏差,要再叫回來那就很為難,所以平時要顧好正心,思惟行。我們往這種正思惟行,就是定心、專心,就是講禪定,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待人接物無不是禪,這就是用正心思惟,這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裡。待人接物,所做一切的事情,我們都要在正心思惟行,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思惟,不可離開這些文字,這些文字要刻在我們的心版;在我們的心版,我們平時就能反觀自照,我們的行動一定要正心思惟行,所以一般說「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就是這樣的道理。
 
  「宅」表示智慧,我們在這片土地上面,起一個很堂皇的舍宅,很安全。我們入如來室,就是大慈悲為室,這個大宅,是大慈悲宅,還是「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無不都是智慧,悲智雙運。譬喻這個「宅」,在正思惟行為「宅」,田地,那這個上面所蓋的房子是表示智慧,所以悲智合齊這就是法。那「聚落、城邑」就是譬喻四果,這個四果,過去講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們這個對法了解,這樣淺深,一步一步向前精進,他們的心得,他們對法的收穫,「斯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再,佛能夠來證明,這就是佛對弟子修行的階段,佛陀能夠一一證明,弟子精進修行的方式,加上淨除煩惱,煩惱都把它淨除掉了,完全乾淨了。平時的生活,已在清淨無染,正思惟行裡,這是佛陀能夠了解。
 
經文簡釋:
「或與衣服、嚴身之具」;領軍與寇讎戰勝有功者,以勳章、嚴莊服、紫袍金帶莊重威嚴之服具,隨功賞賜。法戰勝者,得服慚愧忍辱之衣。
 
  所以「或與衣服、嚴身之具」,那就是佛陀給我們的這個法,我們的心王有煩惱來時,就像這樣派兵出去,所以叫做領軍。「領軍與寇讎戰勝有功者」領軍與寇讎戰,戰勝有功者。我們的冤家對頭,就是我們心裡面的無明煩惱,就是煩惱賊,已經在消耗我們的智慧,已經把我們的真如本性慢慢蓋覆了,由不得我們自己,這種亂了心思,這叫做寇讎。那就是無明、煩惱、惑,這個東西,我們已經發現到了,所以我們要派軍隊,軍隊就是我們的妙法,我們的法,要趕緊使用出來,正思惟等等。我們要趕緊使用出來,來降伏這些寇讎,就是敵對,我們的敵人,要來侵佔我們的土地,就要趕緊維護我們這片的清淨土,不要讓它污染,所以我們要用法來保護,我們要用法來對抗這種的寇賊。
 
  能夠把這些煩惱調伏下來,這就是戰勝的人。戰勝了這些敵對,戰勝了就有功了,「以勳章,莊嚴服、紫袍金帶」這個很莊重、很威嚴的服裝。看看大將軍,若是出兵去戰,已經得勝回來了,國王就會為他賞賜很多很多莊嚴的東西來裝飾他的身,他升官了,升將、升官了。將官既然升級了,所穿的服裝就不同了,所穿的服裝,全身會掛著很多很多勳章,他就這樣掛出來,服裝也不同,很莊嚴,穿起來真的很有威嚴,這就是隨功勳來對他賞賜。轉輪王是這樣,佛陀對他弟子修行的稱讚和這個也一樣。所以佛陀的弟子,比丘那麼多,怎麼佛陀口口聲聲,所能夠點出,能夠叫的人有幾個呢?這就是很貼心,很親近佛,表示他的功行,他的功德、他的行為,內修外行很接近佛,所以常常都在佛的身邊,佛陀也是常常要他去做他要做的事情,去度化眾生。
 
  所以講「法戰勝者,得服慚愧忍辱之衣」,我們若是用法去戰勝,是用什麼法去戰勝?就是我們必定要下戰場、要穿戰甲。他要穿的戰甲,就是要穿起了這個慚愧忍辱。我們在修行,要保護我們的慧命,要保護我們的慧命,就要好好著忍辱衣,我們必定要把修行的心、行為,好好表達出來。我們的行為,要如規如矩,修行者要有修行者的威儀,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威儀不能兩相背。所以法,應用法我們就要適合我們的威儀,想自己,我是修行者,我所著的衣服和別人是不同,我的修行方式和世俗人不同;世俗人他在人間的表態,是不是出家人也能和他們一樣的表態呢?他們能出入在歌榭舞場裡嗎?我們能嗎?這有很多地方,世俗人方便去,出家修行者就不方便去了。我們的行儀,有所可行,有所不可行。所以也有居士要守的戒律,他們也有一套的忍辱衣,我們也有我們一套的忍辱衣,慚愧忍辱衣。
 
  看看我們慈濟人,若大家穿這套衣服在哪個地方,自己都很提高警覺,為什麼要提高警覺?這叫做「慚愧服」。怕自己的形象很明顯,是慈濟人,在外面態度若不好,就會讓人很快認識出來,「你是某某團體的人,這個人的行為怎麼這樣?」就像一位委員在坐在公車上面,她一進去有座位,看到位子就坐下來,坐下來不久,有一位老人就上公車,大家看,這個慈濟人會起來嗎?會讓座,會讓座位給這位老人坐嗎?其實慈濟人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到,看到大家在看她,想說什麼事情,才看到這一位老人,她趕緊起來,把這個老人牽來她的位子坐下。大家就說:「對啦!這就對了。」她就問什麼事啊?大家想說,看到這老人,慈濟人難道不會起來讓座?慈濟人笑一笑,跟他點個頭。
 
  其實這個慈濟人回來說給我聽,她說他們怎麼不起來讓座?怎麼要我來讓座?我說:「這是讓你有修行的機會,你已經很自然,不用人叫你,不用人問你,你自己自動就起來,恭喜你喔!這是你將法用在生活中。」這麼簡單,因為她穿的這件衣服是「慚愧忍辱衣」,她怕人會看到我穿這件衣服,會讓人批評嗎?她的規矩,她的法就一定在她身上的行動。所以,有時候夫妻若在大小聲,有時候先生說:「好啊,妳看,妳穿這套是什麼衣服?」她說:「我這套衣服是怎麼了?」「妳師父是怎麼教妳的?」她說:「厚!那這樣,我這套衣服脫下來,再和你講」也有這樣啊!在我們的人間,我們的社會,慈濟人真的花樣很多。不過就是這樣,這個過程,時間分段、分段,這段時間,我要把心顧好。但是我們人很快就不記得了,沒有穿這件衣服,我們就不記得了。你坐我也坐,我今天沒有穿制服,所以她就不記得了。
 
  這就是我們修行有修行的威儀,有修行的服裝,穿在表面裡,人看到;修行不是要穿在表面,平時我們的內心就要有慚愧忍辱衣。我們內心若能夠時時著慚愧忍辱衣,我們的心一定是大慈悲,著這個大慈悲。「大慈悲為座,柔和忍辱衣」,我們入這個大慈悲室,我們就要柔和,我們要慈悲,不論如何,我們坐下來要講法,我們有面對著什麼環境,一切有為法,但是環境遇到的時候,無為法修心,若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順利。
 
*衣服:喻忍善法。謂既能慚愧,則不造諸惡業,以為成佛之資。嚴身之具,喻助道之諸善法。
 
  「謂既能慚愧,則不造諸惡業,以為成佛之資。」所以說能慚愧,則不造諸惡業,我們若能常常生慚愧心,就不會去造諸惡業。因為我有修行,不是只是五戒,我還守十戒,慈濟人是十戒。我發心,我修行了,要修行,入這個如來室,必定要穿起如來衣,必定要諸法空為座。哎呀!不計較,不計較的心,在有為法的裡面,該做的我趕緊做,人和人的中間,我要慈悲、柔和,這就是我們一個修行的道場最祥和,也是最有道氣。所以我們不造諸惡業,以為成佛之資。我們要走這條這麼長的路,我們也要有資糧。有的人若要走遠路,或者是要出遠門,我們也要帶資糧,或者是帶便當,我們若素食,就要帶著我們所需要的幾天的乾糧出去,這是必定要的。
 
  修行,是為了要養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法的資糧也一定要有,生命要有供給營養的資糧,但是我們的慧命,更需要增長我們慧命的資糧。所以我們這些慚愧忍辱衣,這是在人群中,不能欠缺的。因為有慚愧忍辱,就不會去起心動念,我們身、口、意一定修很好,所以不造諸惡業。心會常常清清楚楚,沒有那個無明、惑一直在我們心裡作祟,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好我們的心,「正心思惟行」我們要常常有。所以「嚴身之具」,表示助道之諸善法,我們要如何能夠在這個道場裡好好用功。接下來快速快講,
 
經文:「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小乘勤行破見思無明有微功,佛隨其精進功能,而稱讚賞賜諸正心行法等。
 
  這就是要賞賜的東西,也就是說「小乘勤行破見思無明」,我們若用功,原來所有的煩惱,我們下定決心,放下一切,不可再讓這個煩惱常常在內心,讓無明這樣一直起,一切都是習慣,都是習氣;習氣是後天,我們能夠培養好的習氣。我們不好的習氣能夠趕緊去除,這,除非就是我們的業力,業力就是要趕緊修。這個業,有惡業、有福業,過去生與生俱來的煩惱無明,在今生有幸與佛法會遇了。我們幾天前才說,身體就像載道器,能夠運載群生,從此岸而到彼岸去,這是大乘法,我們能夠從這裡到那裡;小乘,他就是量小,量小要容納的比較窄,所以往往都是為自己來勤行;修,斷煩惱,斷了煩惱呢,只是為了自己。自己知道人間苦,集煩惱多,這些煩惱、苦難、造業,增長這種,這樣生生不息,輪迴不休。所以他害怕了,所以要斷煩惱,就是自己的範圍內,所以所破除的煩惱,只是見思、無明,這只是微功,很小的功,只是自己自修,並沒有開闊心胸。
 
  這要入人群去磨練,才有辦法,不去受人群的煩惱來污染我們,因為我們知道煩惱無明源頭從哪裡來,我們已經都知道了。既然知道,我們就能夠了解,自然這個源頭就會斷。我們若常常自己守在自己,不要接受別人;常常在顧自己,和別人在對立,這樣呢,這個煩惱無明,不只是不消,還是不斷在增加。常常講,沒有人要來犯我們,是我們自己被犯。這個講話、聽話;講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這在幾年來都是這樣講,我們若是心量開大,心大、量大,你不管給我多少東西,因為我的空間大,我能夠善解過去,我能夠包容,因為我面對著芸芸眾生,感恩喔,你的煩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讓我有這個機會,知道煩惱是從哪裡起,所以我要感恩。
 
  四神湯也是修行的方法,這四項的法,慈濟人已經朗朗上口,哎呀!要善解啦!要知足啦!要感恩啦,就是要包容,包容、感恩,因為你表達出來,讓我增加了一項所了解煩惱無明。這樣呢,就是心量開闊,這就是利己,又是再兼利人。包容,對方收到包容,也慢慢也會自我反省,他自己慢慢也會改變,我們再又用歡喜、溫柔的態度,柔和忍辱衣再又接近。這樣,同樣結好緣,包容、感恩,同行菩薩道,這樣,那就是大乘行。若是只是停滯在這個小乘行,都會和自己過不去,獨善其身,哪有辦法去兼利他人呢,所以永遠都是停滯在那裡。佛陀也為這樣的弟子很煩惱,所以他要設種種方法。他只是發心進來修行,獨善其身,所以微功,就是很輕微的功德,修自己而已;我不去犯人,你也不能來犯我,就是這樣的行,這就不是究竟。
 
  所以「佛隨其精進功能,而稱讚賞賜諸正心行法等」,所以佛陀知道是這樣,跟他用方便法,跟他說就是這樣,煩惱去除。但是,佛還不滿意,佛陀還要叫他再又向前進步,要去看人間無常,瞬息之間,在一念間。所以佛陀他就會說很多有為法,因為八萬四千煩惱,就要用八萬四千法門,一一來分析,所以那就是要用很多方法,稱讚,你既能發心修行,除去這樣的煩惱,你還要進步,外面這個因緣,這個無常等等,你還要進步。所以才有中乘,緣覺乘,就是要向前進步,佛陀再用法再讓他進步,這就是賞賜,再讓他增加他的法。
 
經文簡釋:「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
種種珍寶:即七覺支。或復賜與珍玩之具七寶妙物。
喻佛授彼有德行者七覺支寶。
 
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
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
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七、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所以用種種的珍寶、金銀、琉璃等等。這是表示用很多種的法,珍寶這樣去賞賜他,有七覺支,三十七助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都是法,這大家都已經朗朗上口,大家應該都能夠背誦。這裡面每一字、每一句無不都是法,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或復賞賜與珍玩之七寶妙物」,那就是譬喻,佛授有德行者這個七覺支。開始從小乘法,佛陀要再引導他再進來,所以這七覺支,第一「擇法菩提分」,擇法覺知,就是智慧來簡擇法的真偽。我們要用智慧去選擇,是正法,或者是邪法呢?我們要好好去擇,去簡擇,去選擇法,我們該修或者是不該行的,我們要好好去選擇。
 
  第二是「精進菩提覺分」,那就是我們要懂得勇猛精進,我們已經選擇好的行,我們就要盡力,這個正心行的法,我們就要開始,要走。第三就是「喜菩提分」,就是我們的心已經得到善法了。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法聽進來,很歡喜,我們身體力行,走起來很輕鬆,所以叫做歡喜菩提分;菩提就是覺。
 
  第四就是「輕安菩提分」,就是輕安覺支,即是除去身心粗重煩惱,我們身心粗重的煩惱,我們要把它去除,就是輕安,能夠得到輕安快樂。那第五是「念菩提分」,就是即刻,時時刻刻要觀念正法,令定慧平均,真正的平均,戒定慧,就是這樣在用,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何時何地都要用。第六就是「定菩提分」,就是心唯一境不散亂。第七就是「捨菩提分」,就是捨覺支,就是捨離一切虛妄的法,虛妄之法把它捨掉,就是要身體力行。心正就是思惟覺支,我們就是要這樣走。
 
經文簡釋:
「象馬車乘,奴婢人民」;軍功象馬賜以鞍馬乘與,法將賜以象馬車乘,即是二乘盡無生智。
 
  所以「象馬車乘,奴婢人民」,那就是軍功,這些將軍領眾出去,這個法這樣出去,已經戰勝有功了,煩惱消滅了,這個反駁的軍隊也已經都去除了。現在得勝,就能得到象馬,鞍馬乘與給他,鞍就是這匹馬上的鞍隨牠的官階、位置,賜牠那匹馬,那個要騎的地方,給他一個很莊嚴、裝飾的騎座,所以這叫做鞍馬乘。所以「法將賜以象馬車乘」,這個法將那就是我們的心王,已經降伏掉了我們種種的煩惱無明,這就是「二乘盡無生智」,二乘,聲聞、緣覺,已經將這些法都體會、都了解了。這樣,都能夠了解,無常因緣觀都了解,自然心就開大起來,
 
象馬車乘:即盡智。阿羅漢斷三界見、思、惑竟,即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名盡智。
奴婢:即是神通功用。
人民:得有漏善法,如人民,即七賢位。
 
  所以這個象馬車乘即「盡智」,就是阿羅漢三界的這個見思惑,全都盡除了,所以「我生已盡」,不會再來輪迴,這就是小乘法,佛陀為他們所講說,要讓他們知道。所以「梵行已立」,梵行就是清淨的行,也已經建立起來。「奴婢」就是神通功用,神通就是能夠付出,心慢慢要將它開闊起來。「人民」就是有漏善,人民就是有漏。法雖然是很多,這些還是小乘的法去對治這樣的煩惱,這是佛陀要用法來對治根機,對好根機,讓他接受,這樣他能夠隨這個根力,這樣去進行修行的方法。所以若沒有很大根機,無法頓悟、頓解,總是要隨著這樣的時間,隨著這樣的次序修行。總而言之,煩惱無明就是我們的寇讎,我們要怎麼樣去除了那個寇讎,要怎麼去對治,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5/30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5/30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5/30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二 五月 30, 2017 4:45 pm

[2017年05月30日上午5:22]農曆五月初五日,(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三八)


1. 釋義經文:【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2. 上人手札:「譬如威德伏眾,諸根攀緣染塵,滋生煩惱禍根,威力能伏多障,喻大國護小邦,有道福德輪王,濁世人壽減損,大輪王護世安。」


(1)「大轉輪王」:用心瞭解,輪王,大轉輪王譬如佛,佛德,與大轉輪王,大轉輪王是人間有德之王,那就是要累積很長的時間,不只是大轉輪王一個人積福,其實要人人淨化,有這個福才能夠得到這樣的大轉輪王領導世間,具備一切的福德,叫做大轉輪王。


(2)「譬如威德伏眾」:大轉輪王在人壽八萬四千歲,增劫,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就是要眾生不斷積福,福祿壽具備,轉輪聖王出,領導天下,天下太平,就是這麼好的社會,人間,人類就像一片淨土,所以譬如,這樣的威德伏眾,不治而安,人人安分守己,國家祥和,四大調和,是一個真正太平盛世的時代 。


(3)「諸根攀緣染塵,滋生煩惱禍根,威力能伏多障」:滋生煩惱的這些禍根都能去除,因為威力能伏多障,因為這些轉輪聖王有福,帶領的人人都是不調自伏,因為他的威力,不用怎麼教,人民都是乖乖乖,很和合的一個國家,所以這是有多福德的輪王,就這麼輕安,人人生活自在。


(4)「喻大國護小邦,有道福德輪王」:國家不調和,多災難,和領導者的德也是關聯,領導者的德和人民的行為也是息息相關,叫做因緣果報迴圈,都是這樣有因緣,息息相關。


(5)「濁世人壽減損,大輪王護世安」: 現在不是眾生人人淨化的時,這個時代是濁惡世的時代,所以輪王就是譬如法王,就是覺者,釋迦牟尼佛,他在濁惡世,人壽減損這個時間,他就是不棄不捨,憐憫眾生,時時來生人間,度化,也稱為轉大法輪的輪王,就是來人間護世。


3. 『有六種譬喻:威伏諸國喻、小王不順喻、起兵往伐喻、有功歡喜喻、隨功賞賜喻、不與珠喻。』


(1)「六種譬如,威伏諸國」:保護這個國家,若有外國來侵犯,就要派兵往伐,是威伏諸國的譬喻,小王不順的譬喻,小王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的根源,這叫做小王,他不順服就會帶領很多魔軍魔眾來侵犯,有很多煩惱,有多少?比八萬四千更多,所以轉輪王他就要派兵去討伐。


(2)「起兵往伐喻」:還沒有動,在計謀的時候就去調伏,或者起兵了,諸國已經侵伏來,這就是煩惱要用法來對治。


(3)「有功歡喜喻」:用法調伏煩惱,發生什麼事情,面對著困難,我們心怎麼樣來調伏,讓他平平安安過,順著這個軌道,順著道理,這樣平安度過,就像在虛空界裡,很多的星球,各就軌道,不管天災不調,或者是人禍不調,同樣,地球照它的軌道轉。


(4)「法,就是道理,就是軌道」:同樣道理,法就是道理,道理就是就軌道,不管是什麼樣的煩惱現前,就是用法去面對,法總是要照規則這樣在轉,這樣在走,自然,法輪轉,就是煩惱滅。轉法輪,用法去對治,自然有功效,這叫做有功歡喜的譬喻。


(5)「隨功賞賜喻,不與珠喻」:怎麼樣給他東西,因為他有在用功,再怎麼樣來賞賜,不與珠餘,後面還有寶珠的譬喻,下面的文要很用心,前後要連貫起來。


4. 複習經文:【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


(1)「用法降伏煩惱無明,譬喻,以威勢抵擋諸國入侵」:有這個煩惱,煩惱的根本開始,那叫做諸國,小王來侵犯,我們的無明煩惱就是這樣,一直在升起來,要用什麼方法,轉輪王的法,我們開始要用,平時我們有在收進來,我們以法,聽法,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心王,心王接受了這個法,就是要在運用,他國已經侵佔來了,煩惱無明已經升起來了,心王要趕緊顧好這片土地,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國土,我們趕緊照顧,趕緊起兵去討伐,就趕緊要用法,啟動兵眾,啟動我們的心法去對治。


(2)「清淨心地,心王,法喜充滿」:法與兵眾已經啟動去降伏外來侵佔,就是用法降伏煩惱無明,已經降伏了,所以,心王,我們應用了法之後,我們法喜充滿,就像心王。


5. 釋義經文:【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王見兵力戰有功,歡喜賞賜田宅等。


(1)「用法降伏煩惱無明,佛歡喜」:譬喻「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賜田宅等。看他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降伏,佛陀就讚歎他,為他嘉許, 觀機逗教。這就是佛陀對弟子要瞭解。應用「法」之後,我們法喜充滿,就像心王。


6. 『譬喻佛為四眾弟子,見勤修正行,隨其體解,分別根機權說三乘,令能行者各獲功德之樂,及先與方便果證。』


(1)「譬喻佛為四眾弟子,見勤修正行」:看到這些弟子很勤修,不懈怠,很用功,聽法後,改變過去的習氣,正知見的行為已經在生活中了。


(2)「隨其體解,分別根機,權說三乘」:隨他們對佛法的瞭解,到底體解多少呢,我們每天早課,「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個體解,大家都很熟悉,早晚課都誦,佛也隨他的體解,在日常生活精進,對法的瞭解,去分別弟子的根機,這個人的根機能夠接受多少的法,是大法,小法呢,要分別他的根機而付出。


(3)「隨機逗教」:根機有分小中大,有小機就應他小法,中機就應他中法,大機就應他大法,這是佛陀隨其根機 ,權說三乘,有這個分別,隨弟子們的心態根機,為他們隨機逗教。


(4)「令能行者,各獲功德之樂」:能行者,令修行的人,各獲功德之樂,適應他的根機,行為,再給堪得用的法,再教育他,讓他接受,再去進行,他會用得很歡喜。


(5)「及先與方便果證」:能夠就開始和他說授記,前面有一段很長都在說授記,授記就是不同的根機給他不同的教法,他不同的接受,體解,佛陀就為他證明,這個法是對,你們要再照這樣走,加強信心,讓他雖然是權,為他授記,讓他有進步的空間,再給他信心再進步,這就是權。


(6)「授記,給予信心,精進向前」:前面經文有提,某某人一定將來一定成佛,成佛是什麼樣的國土,是什麼樣的眾生,怎麼樣的福報,但是要很久很久,過了很久的劫,時間,這就是要讓他有信心,繼續去精進。


7. 『有功歡喜喻:喻佛見眾生修精進行,斷煩惱塵沙無明惑,有功甚大歡喜。』


(1)「有功歡喜」:有功,證明你這樣做是對的,為他授記,就像我們的教育,小學有小學畢業的時候給他證書,講你已經畢業了,中學有中學的證書,大學有大學的證書,若到博士,就有博士的證書,同樣道理,這都是權教,這個過程為他肯定,這就是為他授記,用權,譬喻。


(2)「佛見眾生修精進行,斷煩惱塵沙無明惑,有功甚大歡喜」:佛就是歡喜,別無所求,最歡喜的就是看到弟子在精進,看到弟子在斷煩惱,看到弟子得法,聞法有心得,這就是有功,這他自己內修外行,功德累積,這是佛最歡喜的事情。


8. 【或與田宅、聚落城邑】:隨功賞賜喻:田:喻正心思惟行。宅:喻智慧。【聚落城邑】:喻四果:(一)須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果。


(1)「把心顧好」:弟子啊,心要顧好,思想不要偏差,思想若一旦偏差,要叫回來就很為難,平時要顧好正心,往正思惟行,就是定心,專心,就是講禪定。


(2)「擔柴運水無不是禪」: 用正心思惟落實在生活裡,待人接物,所做一切的事情都在正心思惟行,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惟,不離開這些文字,這些文字要刻在我們心版,平時就是「反觀自照」,我們的行動一定有正心思惟行。


(3)「宅,表示智慧」:在這片土地上面,起一個很堂皇的舍宅,很安全,我們入如來室,就是大慈悲為室,這個大宅是大慈悲宅,還有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無不是智慧,悲智雙運,譬喻宅,靜思惟行為田宅,上面所蓋的房子表示智慧,所以悲智合齊這就是法。


(4)「聚落城邑。譬喻四果」:四果,過去講過,對法瞭解漸深,一步一步向前漸進,對法的修習,似人飲水,冷暖自知,佛能夠來證明,這是佛對弟子修行的階段,能夠證明弟子他的精進,修行的方式,加上盡除煩惱,煩惱都把它除掉,平時的生活,在清淨無染,正思惟行裡,這是佛陀能夠瞭解。


9. 【或與衣服、嚴身之具】:領軍與寇讎,戰勝有功者,以勳章、嚴莊服、紫袍金帶莊重威嚴之服具,隨功賞賜。法戰勝者,得服慚愧忍辱之衣。


(1)「領軍與寇讎戰勝有功者」:佛陀給我們的法,我們的心王有煩惱來的時,就像這樣派兵出去,叫做領軍,與寇首戰勝有功者,就是我們的冤家對頭,我們心裡面的無明煩惱,就是煩惱賊,已經在消耗我們的智慧,已經把我們的真如本性慢慢蓋覆去,由不得自己,亂了心思,這叫做寇首,就是無明煩惱惑,這個東西已經發現到了,所以要用派軍隊,就是我們的妙法,趕緊施用出來,正思惟要趕緊出來,來降伏這些寇首。


(2)「戰勝有功者 ,以勳章、嚴莊服」:煩惱猶如敵人要來侵佔我們的土地,要趕緊維護我們這片清淨土,不要讓他污染,所以要用法來保護,要用法來對抗這種寇賊,能夠把這些煩惱調伏下來,這就是戰勝的人,戰勝了這些敵對,戰勝就有功了,勳章,莊嚴服裝。


(3)「紫袍金帶莊重威嚴之服具,隨功賞賜」:看看大將軍,出兵去戰,已經得勝回來,國王就為他賞賜很多很多莊嚴的東西來裝飾他的身,升官,既然升級了,所穿的服裝就不同了,全身掛著很多很多勳章,他就這樣掛出來,服裝也不同,很莊嚴,穿起來真正威嚴,隨這個軍勳來賞賜。


(4)「內修外行,貼近佛心」:佛陀對於弟子修行的稱讚和這樣一樣。所以佛陀的弟子,比丘這麼多,怎麼佛陀口口聲聲,所能夠點出,能夠叫的人有幾個呢?就是很貼心,很親近佛,表示他的功行,功德行為,內修外行很接近佛,所以常常都在佛的身邊,佛陀也是常常要他去做他要做的事情,去度化眾生。


(5)「法戰勝者,得服慚愧忍辱之衣」:用什麼法去戰勝,要入戰場穿戰甲,要穿起了慚愧忍辱,我們在修行,要保護我們的慧命,就要好好著忍辱衣,必定要把我們的修行的心,行為,要好好表達出來。


(6)「修行,如規如矩,顧好威儀」:我們的行為,要如規如矩,修行者有修行者的威儀,我們的行為和威儀不能兩相背,應用法要適合我們的威儀,想自己我是修行者,我所著的衣服不同,和世俗人不同,人間的表態,他們出入歌台舞榭,出家人不方便,我們的行儀,有所可行,有所不可行,居士也有居士要受的戒律。


(7)「慈濟人,著柔和忍辱衣」: 看看慈濟人穿這件衣服,在哪裡,自己都很提高警覺,因為很明顯是慈濟人,在外面態度若不好,讓人很快認識出來,「你是某某團體的人,怎麼這個團體的人怎麼樣」,就像委員在坐公車,公車上面有座位,他看到就坐下來,有一位老人起來了,上公車來,大家在看「這個慈濟人會起來嗎?會讓座給這位老人坐嗎?」,其實慈濟人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到,看到大家在看她,想說什麼事情。才看到這位老人,她趕緊起來把這位老人牽來她的座位坐,大家就說「對,這樣就對了」。她就問「什麼事啊?」,大家想說「這位老人,慈濟人會不會起來讓座」,慈濟人笑一笑,點個頭。


(8)「得服慚愧忍辱之衣」:慈濟人回來和我說,他說他們怎麼不讓座,要我讓座,我說,這是讓你修行的機會,已經你很自然,不用人叫你,不用人問你,你自己就起來,恭喜你喔,這是你的法用在生活中,這麼簡單,因為慈濟人穿的這件衣服是慚愧忍辱衣,怕人看到我穿這件衣服,會讓人批評嗎,她的規矩,她的法一定在他的身上的行動。


(9)「修行,在每個時刻,『有為法』體現『無為法』的道理」:有時候夫妻在大小聲,有時候先生就說,「你看你穿這件是什麼衣服」,她說「我這件衣服怎麼了?」,他就說「你師父怎麼教你」,她就說,「我把衣服脫下來再和你講」,我們的人間,我們的社會,慈濟人真正出頭很多,不過這個過程,時間,分段分段,這段時間我要把心顧好,但是我們人很快就不記得了,沒有穿這件衣服我們就不記得了。


(10)「修行的服裝,穿在表面,修行在內心」:今天沒有穿這件衣服,所以他就不記得了,這就是我們修行有修行的威儀,有修行的服裝,穿在表面裡,人看到,修行是要穿在不是表面,平時要有的。


(11)「內心,慚愧忍辱衣,內心一定是大慈悲」:我們若能夠內心時時著慚愧忍辱衣,心一定是大慈悲,大慈悲為座,柔和忍辱衣,入這個大慈悲室要柔和,要慈悲。


(12)「一切有為法,無為法修身」:不管怎麼樣,我們坐下來要講法,面對著什麼環境,一切有為法,但是環境遇到的時候,無為法修身,能夠真正順利。


10. 【衣服】:喻忍善法。謂既能慚愧,則不造諸惡業,以為成佛之資。嚴身之具,喻助道之諸善法。


(1)「常常有慚愧心,則不造諸業」:若常常慚愧心,就不會做到諸惡的業,因為有修行,慈濟人是十戒,發心修行了,要入如來室,必定要穿如來衣,必定要諸法空為座,不計較的心,在有為法裡面,該做的我趕緊做,人和人的中間,要慈悲柔和,這就是修行的道場最祥和,也是最有道氣,不造諸惡業。


(2)「以為成佛之資」:走這條很長的路要有資糧,有的人要走遠路,或者出遠門,也要帶資糧,帶便當,或帶幾天的乾糧,為要養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法的資糧一定要有,生命要有供給營養的資糧,但是我們的慧命更需要增長我們慧命的資糧。


(3)「嚴身之具,喻助道之諸善法」:這些慚愧忍辱衣,這是在人群中,不能欠缺的,因為有慚愧忍辱,我們才不會起心動念,身口意一定修得很好,不造諸惡業,心常常清清楚楚,沒有那個無明惑,一直在我們心裡作祟,所以好好修心, 嚴身之具,表示助道之諸善法,怎麼樣在這個道場裡好好用功。


11. 『小乘勤行,破見思無明有微功,佛隨其精進功能,而稱讚賞賜諸正心行法等。』


(1)「小乘勤行,破見思無明有微功」:若是用功,原來所有的煩惱,下定決心,放下一切,就不會這些煩惱,一直在內心起,一切都是習慣,都是習氣,是後天,我們能夠培養好的習氣,不好的習氣能夠趕緊去除,除非我們的業力,業力就是要趕緊修。


(2)「業,有惡業,有福業」:過去生與生俱來的煩惱無明,在今生有幸與佛法會遇,身體就像載道器,能夠運載群生從此岸到彼岸,這是大乘法,能夠從這裡到那裡,小乘他就是量小,要容納的比較窄,所以往往都是為自己,勤行修,斷煩惱,只是為了自己,自己知道人間苦,集煩惱多,這些煩惱,苦難,造業,增長,這種生生不息,輪回不休,所以他害怕了,所以要斷煩惱,就是自己的範圍內,所破除的煩惱,只是見思無明,這只是微功,很小的功,只是自修,並沒有開闊心胸,要入人群去磨練,才有辦法講不會去受人群的煩惱來污染我們。


(3)「知道煩惱無明源頭」: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煩惱無明源頭從哪裡來,既然知道,就能夠瞭解,自然這個源頭就會斷,若常常修在自己,不要接受別人,常常顧自己,和別人對立,這樣呢,這個煩惱無明,不只不消,還是不斷在增加,常常講,無人要來犯我們,是我們自己被犯。


(4)「修行方法,除煩惱」:修口德,講話,聽話,講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我們若是心量開大,心大,量大,你不管給我多少東西,因為我的空間大,我能夠善解過去,我能夠包容,因為我面對著芸芸眾生,感恩喔,你的煩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讓我有這個機會,知道煩惱是從哪裡起,所以我要感恩,四神湯也是修行的方法。


(5)「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慈濟人已經朗朗上口,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因為你表達出來,讓我增加了一項所瞭解,心量開闊,這就是利己,又是兼利人,包容,對方受到包容,也慢慢也會自我反省,他自己慢慢也會改變,我們再用歡喜溫柔的態度,柔和忍辱衣再接近,同樣結好緣。包容,感恩,同行菩薩道,這樣就是大乘行。


(6)「停滯在小乘行,就是和自己過不去」:若停滯在這個小乘行,都會和自己過不去,獨善其身,哪有辦法兼利他人呢。永遠停滯在那裡,佛陀為這些弟子很煩惱,所以設種種方法,他只是發心進來修行,獨善其身,所以微功,很輕微的功德,修自己,我不去犯人,你也不能來犯我,不是究竟。


(7)「佛隨其精進功能,而稱讚賞賜諸正心行法等」:佛隨其精進功能,而稱讚賞賜諸正心行法等,佛知道這樣,就和他說煩惱去除,佛還不滿意,還要他再向前進步,要去看人間無常。瞬息間在一念間,就說很多「有為法」,八萬四千煩惱就要用八萬四千法門 ,一一分析,要用很多方法稱讚,既然發心修行,除去這個煩惱,你還要進步,外面的因緣等等,才有中乘,緣覺乘就是要向前進步,佛給他法,讓他進步,就是賞賜。


12. 【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種種珍寶:即七覺支。或復賜與珍玩之具七寶妙物。


13. 『喻佛授彼有德行者七覺支寶。
(1)「喻佛授彼有德行者七覺支寶」:有七覺支,三十七助道品中有,這都是法,大家已經朗朗上口,大家應該都能夠背誦,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法,所以要很用心體會,那就是譬如,佛授彼有德行者七覺支,開始用小乘法,佛陀引導他再進來。


(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
用智慧選擇,是正法或邪法呢?要好好選擇法,該修或者是不該行的,要好好去選擇。


(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懂得勇猛精進,已經選擇好的行,就要盡力,正心行的法要開始走。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心已經得到善法,修行過程中,法聽進來很歡喜,身體力行,走起來很輕鬆。叫做歡喜菩提分,菩提就是覺。


(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


(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時時刻刻要觀念正法,令定慧平均,真正平均,戒定慧,就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何時何地都要用,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七)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14. 【象馬車乘,奴婢人民】:軍功象馬賜以鞍馬乘與,法將賜以象馬車乘,即是二乘盡無生智。


(1)煩惱消滅了,現在得勝,得到象馬,隨他的軍階,給他一個很莊嚴的裝飾,叫做鞍馬乘與,就是我們的心王已經降伏了種種煩惱無明,這就是二乘盡無生智。聲聞緣覺,已經從這些法都體會,都瞭解無常因緣觀,自然心就開大起來。


15. 【象馬車乘】:即盡智。阿羅漢斷三界見、思、惑竟,即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名盡智。【奴婢】:即是神通功用。【人民】:得有漏善法,如人民,即七賢位。


(1)佛陀所講說,梵行就是清淨的行已經建立起來,奴婢就是神通功用,神通就是能夠付出心慢慢開闊起來,人民就是有漏善法,法雖然很多,法還是小乘,法去對治這樣的煩惱,這是佛陀要用法來對治根機,對好根機,讓他接受了,這樣他能夠隨這個根力去進行修行的方法,若沒有很大根機,無法頓悟頓解,總是隨著這樣的時間次序修行。煩惱無明就是我們的對敵,要怎麼去除了寇首,要怎麼去對治,要時時多用心!


*****************
16.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聽聞佛法、了解道理,用「法」來除煩惱,防非止惡。修行就如穿戰甲,要上戰場般,抵抗煩惱入侵,要有法來保護我們身心,才能入人群中,不受染污。修行,謹慎在每個時刻,以『有為法』體現『無為法』的道理。


感動聽聞這段---佛陀別無所求,最歡喜的就是「見眾生修精進行,斷煩惱塵沙無明惑」,看到弟子精進得法,聞法有心得,弟子們能內修外行,功德累積,這是佛最歡喜的事情。要當孝順弟子,佛心師志,貼師心。心一定要是大慈悲,大慈悲為座,柔和忍辱衣,要柔和善順。警惕自已,「常常有慚愧心,則不造諸業」,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5/30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