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6/03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6/03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6/03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03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六 6月 03, 2017 4:25 pm

20170603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世間知識難堪信,甚深微妙法如是。
善惡因緣循環報,是為易信解之法,
而大乘圓頓之教,則甚為難能信受;
凡夫性淨可成佛,為難信中之難信。
 
  要用心來體會、來了解。「世間知識難堪信,甚深微妙法如是」。也就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知、所懂的的知識,要來了解甚深微妙法,這麼深的法,實在是很難,難堪信。我們的知識,要去相信這麼深,微妙的法,實在是不堪信。因為我們的知識很淺,哪有辦法去體會到佛陀大覺者甚深微妙的法,這很難啊!所以,佛陀他很想要將他心靈境界和大家分享,但這些眾生的根機卻是不堪,所以佛陀就開始運用那「善惡因緣循環」的果報,來讓大家了解,因為這比較容易些。懂得聽、聽得進,要信,要相信、要了解,也比較容易。
 
  所以,「善惡因緣循環報,是為易信解之法」。這是佛陀對眾生根機的分析,他要觀機逗教,因為這樣才開始用「四諦法」為開頭。但是,「而大乘圓頓之教,則甚為難能信受」。所以佛陀想要將這大乘圓教的圓頓之法說出去,但看眾生的根機,那種的迷惑、執著,所以釋迦佛還是久久蘊藏在內心裡,無法直接施教出去。因為他所觀機,這些眾生的根機還是「甚為難能信受」。要他們真正徹底相信,去接受,而且持,去身體力行,唉!還沒到,根機還沒成熟,所以無法施展這樣的教育出去,是因為眾生根機還不夠。可見「凡夫性淨可成佛」,雖然要接受的根機還差很遠,不過這些凡夫的性,凡夫本性本來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能夠成佛,這是佛陀所相信,而且很篤定人人本具佛性。儘管是這樣,但是人人根機還是離很遠,因為我執、我相,煩惱、無明還是很重。雖然可成佛,無明、煩惱不去除,要如何成佛呢?
 
  所以,「為難信中之難信」。我們要直接說出了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絕對是無法去體會。人人決心修行,就要身體力行,要好好修持,到了見境不動心;看見世間種種的境界,能夠保持著一念心不起動,能夠這樣如如不動,不受世間煩惱、無明所染污,這是很困難啊!所以,這個法,這個一真實的圓頓教法,還是還隱藏著,還無法這樣施教出去。
 
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
髻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
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
 
  這就譬喻,「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髻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所以這段時間一直讓大家來認識這顆珠。看看,我們前面一直說過了,轉輪聖王,他看到諸小國起兵來犯,會派兵去討伐,大家侵佔過來,他就派兵出去降伏。戰有功分,一一賞賜他們,只有一項還沒有付出。就像佛陀他用法循循善誘,轉眾生的心輪,人人的心境都在無明中,緣著境界不斷複製無明、煩惱,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就是這項大事──眾生複製無明這項事情,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示」,讓眾生能夠覺悟,回歸清淨本性。但是,奈何眾生就是執著性很深,垢穢深重,沒有辦法,所以佛陀生生世世在人間施善法、結善緣、度眾生,這是累生世修來。但是眾生浮沉,浮起來就又再沉下去,發善心、立善願、行善行。一段時間,不堪外面境界再來啟動,這念心很快就散失,所以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生生世世一直來,一直施教,重複再重複。眾生就是這樣。
 
  所以,既然因緣漸漸成熟,現相成佛了,其實是三寶具足,佛、法、僧既具足了,就在僧團裡典範施教,但僧團的根機不整齊,所以他就這樣在說法。雖然佛陀知道根機不整齊,但是要找到真正一點即悟,一善即永恆,這種的善願,要叫他們永遠保持,但周圍環境是不理想呢?所以他就要用時間來換環境,設方便來施教。所以過去四十年間,在這個時間,眾生從聲聞,從聲音聽入,慢慢了解,時間、次序有前後,邊進來了,有因緣進來了,有因緣開始接觸;聽了,慢慢進步了,那就是緣覺。開始懂得從這個法緣外面的境界,去體會無常。這都是這幾天一直向大家說,讓大家很了解。
 
  佛陀盡心力隨眾生根機,隨機逗教,四十二年間,什麼樣的方法都說了,根機呢?慢慢引導。就如轉輪聖王統領國家,若有人來侵犯,就要派出了去降伏的兵眾。就像釋迦牟尼佛,是轉輪聖王,他平時就是要好好循循善誘。就像國家的兵將,平時也要練兵、操兵、練將,這就是譬如我們平時也要用靜謐的心態,好好用功,調適我們的心思,我們有正善行嗎?有善思惟嗎?我們的心有定下來嗎?我們的智慧有開啟嗎?在平時,佛陀不斷給我們法,我們不斷接受、不斷進步,這樣的精進,就是轉輪聖王在練我們的心思,轉我們的心輪。
 
  幾天前我們不就說過了嗎?說天下,統領四大部洲,其實說天下,這麼大,虛空有盡,但是我們的心量無窮盡,要說的就是我們的心輪,統攝遍空法界的道理。我們應該都要知道,這就是佛陀心靈的境界。「佛心為己心」,佛所知曉、所覺悟的環境、道理,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啊!佛陀這樣教我們,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境和佛的心境會合。我們現在一直在呼籲「佛心為己心」,現在就是要學佛的心境。所以,現在要學,「師志為己志」,大家共同一心志,就是要學佛的心境,學佛回歸心靈的本性。所以,這只是唯一一條路,是微妙的道理,甚深微妙法就是這樣。不是世間人的知識能夠堪得信,所以我們就要不斷精進,不斷磨練我們自己,能夠到達佛心為己心,佛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境界。不過我們現在離佛的境界是很遠,所以平時我們要精進,我們要在正行法,正行的法,正思惟。這種三昧禪定的境界,我們的心就是要定在這個地方,才有辦法開啟智慧。
 
  境界還離那麼遠,我們回歸回來立弘誓願,大家要共同彼此向前走。所以「師志為己志」,我們要追隨佛心的意境,只好大家就要用共同心志去追求。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啟發大家的心,讓大家啟發他那分智,不只是知而已,是智慧,不是知識;轉「識」為「智」,轉那個知識為智慧。希望我們人人現在是轉識為智的時刻,所以我們能夠共同一志追求這個微妙的真理。佛陀也是用四十多年循循善誘,四十二年後,佛陀的年齡已經是這樣了。佛陀了解因緣,儘管根機還未整齊,他也一定要將這個法,最後這個法說出來。所以,「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那個髻就像轉輪王,轉輪王是世俗統領人間的王。以前的人把頭髮留長,到了有地位、有年齡,他的頭髮就要將它盤起來。盤起來,就結在頭頂上,這是髮髻。若是人王,眾人的王,就是轉輪王,他的頭髮就梳在頭頂上,若是女人,很多都是梳在後面。這頭髮的包叫做髻。
 
  所以,「髻喻二乘權教」,就轉來如來的教育,那個髻就表示教育。這個教育,佛陀要展教育,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所以他就要分,分方便法與一乘實法。方便叫做「權」,權巧的教法,隨機說法。「珠喻一乘實理」。珠就是表示一乘實法。(「髻珠」不等同「頂成肉髻相」)這就是佛頭頂上,他三十二相之一,那個頭頂,就是骨,頭骨比較飽滿,所以譬喻珠。它不是髮髻,它是他天生生下來的,就是這樣,頭骨有比較隆起來,比較圓,就是譬喻珠;珠就是譬喻一乘的實理。這一乘的實理是在佛的心懷,心腦裡面,所以還沒有展現出來,我們過去一直說還沒有暢言本懷,這個本懷就是現在所譬喻的「頂上髻」,就是頭頂上髻,好像頂上的珠一樣。
 
  所以,「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頭上有頭髮,這轉輪王頭上用頭髮的包。若以佛陀,如來,他不是用頭髮,他就是他的相,三十二相之一。這頭蓋如髻。譬喻這個珠在髻中,珠,就表示真實,真實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這是一個譬喻,實理就是這樣「為權所隱」。為了要施教,所以不得不用「權」,顯權巧的教法來教導,所以真理被這個權巧的教法隱在下面。因為佛陀無法一下子就撥開權巧,一下子就用實法去施教,只好用時間,應機逗教,循循善誘。因為這樣才會「實理為權所隱」。為了要講一乘法。
 
謂如來於法華會上,
開權顯實授記二乘,
轉小向大而得作佛,
猶輪王解髻中之珠,
與功臣故以此為喻。
 
  所以要大家根機整齊,時機到了才能夠說,也就是說,「謂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四十二年間都是施權,權巧方便,一直到四十二年後,如來在這法華會的道場上,開始開權顯實,將這個「權」,權巧,將它撥開,因為「實」被權巧隱起來,現在將權巧撥開了,顯出了「實」的道理。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來,那就是先授記,要先讓大家建立信心。有信心才有辦法學法門,所以要先建立信心。所以,我們前面說過了〈授記品〉,多少的弟子一次、再次,再三來授記。〈授記品〉也說很長,這種慢慢讓大家先建立信心。
 
  所以,「轉小向大」。讓大家自己有信心了,知道過去所修的就是小乘法,讓大家稍微反思一下,反省一下,了解過去都是執著自己,獨善其身,只想要自己解脫。原來必定要投入人群,去兼利他人,去人群中歷練,原來這功夫若不夠,還不能夠入人群去。所以我們也要歷練這些功夫,了解無明要預防,我們要防非止惡。這個「戒」已經很穩定了,我們才能夠入人群去;我們的心要很「定」,才不會受人群影響;我們的「智慧」要很充足,才能夠應機轉法。這就是我們所要歷練的。所以,在這〈授記品〉讓我們相信、讓我們了解,現在大家知道要轉小向大,這就是佛陀開始要將最微妙的法現前出來。所以,「轉小向大而得作佛」。自己知道:我不是只能了脫生死,我還能夠成佛,只要我走過了六度萬行,因圓果滿了,若這樣自然我就能夠到成佛的境界。總而言之,就是要借眾生苦難的環境,投入,去歷練這種充滿煩惱、苦難的世界,去投入、去歷練,「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所以,「猶輪王解髻中之珠」。佛陀就是譬喻如轉輪王一樣,他在這個時間論功賞賜,但這個髻中有一顆明珠,還沒有給人。單獨的這顆明珠,就是要看真正能夠堪得的人,才能夠得這顆珠。所以輪王也在等時機,要計畫哪個時候才能夠付出。所以,「與功臣故以此為喻」。這顆珠一定是給最有功勞的人,也就是我們修行真正最能夠體會佛的教法,真正我們的心境能夠與佛心靈境界會合,與天地宇宙能夠同體。這個過程,就如諸菩薩,法身菩薩;這個境界,自然就能夠到佛境界,與天體共一。這就是要我們再好好努力、再用心。這些境界大家若能夠體會、了解了,再下去的道理就會比較清楚,愈來是步步要接近,因為如來開始要用法來印證給我們,我們要好好用心。前面的文,
 
經文:「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前面的文,如來在這個賢聖,就是這些弟子,小、中、大乘的弟子,在這些小乘、中乘、大乘弟子中,隨順他們的根機、他們的用功。他們的煩惱無明斷到什麼程度;他們投入人群,接觸那個圓融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緣,結什麼樣的緣,是好緣,是惡緣等等,佛陀就是觀機,是不是內修外行,德有具足。福德因緣具足了,這些人他就一一為他讚歎。什麼樣的人做到什麼程度,為他肯定。這種以功賞賜,又再教他們,分析給他們知道:「你這樣做是對,但是你要再這樣來分析。救人是對的,但是你要如何考慮。」就像最近也是啊!天下災難偏多,我們法脈、宗門,宗教處同仁大家都很用心。臺灣在這幾天之內,有很多地方大雨成災,我們要什麼時間才能夠動員出去堪災?
 
  就像我剛才走出來時,清修士就跟在我的身邊,他們徹夜守護,在看新聞及氣象報導,以及了解各地區,有沒有會報回來什麼樣的訊息?我走出來,他們就跟我說。我就問:「這樣整晚當中都平安嗎?」他說:「還算平安,不過昨晚九點時,警消來一個訊息,希望慈濟能夠供應熱食,因現在已將他們撤離住處,暫時收容在某個地方,希望我們能夠緊去提供茶水、熱食。」我這樣短短這樣走出來的這個路程,就接到這樣訊息。除了在臺灣,還有國外也有水災。斯里蘭卡,我們現在有多少的東西要運送出去?量要多少?又再,菲律賓是人禍所造成的,很大的災難,現在情況如何?能進去嗎?什麼時機能夠進去?現在還在危急中。災情已經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會平息下來?我們都要很了解。且外面開始要準備,需要什麼樣的物資,去應急、去救濟。很多人已經無家可歸,很多人一無所有了。
 
  就像我們最近一直說的,難民的問題,這種這就是天下災難多。人間菩薩力量要增加,但是救人的人要出去,我們也要很用心去保平安,安安全全才有辦法救人。這都是平時要很用心,「你們這樣做對,但是你們要這樣這樣的考慮。」這就是安全的法,要如何施展你救人的方法。救人,苦難的人得救了,付出的人也要平安、法喜充滿,這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因緣,「善惡因緣循環報」,這是在說這個事相;事相很容易,我們要去做,也能夠做。你造什麼因,這個過程中什麼樣的感受,有什麼樣的結果,這比較容易體會得到。
 
  所以,這論功賞賜,這個聖賢,你的心境到什麼程度,你接受多少法,佛陀要一一了解。「其有功者,心亦歡喜」。看到這些人已經有用功了,這樣的無明去除了,這樣的煩惱消滅了,這樣的疑惑慢慢在解,解開那些疑惑,這樣佛的心也很歡喜。所以,他「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佛歡喜了,趕緊快再講經,讓他了解這個方法。「你這樣對,有這樣的缺點,你再改一下,要補充這樣的法下去。」就是這樣,又再講經,讓大家心悅,歡喜了。所以,「賜以禪定、解脫」,又再給他禪定,正思惟、正念法,如何去走,如何保持這個正念,這個法。我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讓人人愈做愈增長他們的智慧,同樣的道理。所以,一直到「禪定、解脫、無漏根力」,我們要一直一直,一項一項的了解。對佛法也是這樣,我們能夠到無漏,「戒定慧」、「信願行」、「六度萬行」,這我們全都要一步一步走過來。我們走過來,就是我們所得的,這叫做「法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你走過了這條安穩的路,讓你身心輕安,很自在,這就是涅槃之城,靜寂清澄,這種涅槃之城。所以,「言得滅度,引導其心」。若能夠這樣,心一片淨空了,這就是我們最歡喜;沒有煩惱,就是最輕安自在,很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過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讓他照方法做,但是最深妙的法還沒有說出來。四十二年前大家安安穩穩走過了這條修行的道路,煩惱、無明的路去除了,已經漸漸走入覺性之道了。所以,下面的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難信之珠,喻甚深難思議,難信難解之妙法華經。喻髻珠久祕,而今與之。喻久祕深藏之法華經,向來未曾宣說,而今乃敷演說之。
 
  開始了,這「難信之珠」,譬喻甚深難思議。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顆珠,這實在是很難得哦!就是譬喻這甚深微妙的意義,「喻甚深難思議,難信難解之妙法華經」。就是像這顆珠,「喻髻珠久祕,而今與之」。這已經深藏很久了,無人知,叫做「久祕」,無人知,已經很久了。所以,「喻久祕深藏之法華經」。就已經四十多年了,都還沒有展現出來,這已經很久了。「向來未曾宣說,而今乃敷演說之」。這時候開始普遍要向大家說了。
 
經文簡釋: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轉輪王喻如來,兵眾有功,如王心甚喜。
兵眾有大功,即喻賢聖軍,已降伏諸魔,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是。
 
  所以,「文殊師利!如轉輪聖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佛陀看到這樣也很歡喜,就像轉輪王,派兵去戰爭,得勝回來,王會很歡喜。同樣的道理。所以,轉輪王就是「喻如來,兵眾有功,如王心甚喜」。就是心王,我們的那個心王很歡喜。就像國王歡喜,或者是佛歡喜,或者是我們去除煩惱、無明之後,輕安自在的歡喜。這就是從內心,我們稱為「心王」,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心靈世界,有我們心靈國土,三界也是在一心裡。所以,「兵眾有大功,即喻賢聖軍」。賢聖,就是聲聞、緣覺,和初發菩薩心的人,這都叫做「賢聖」;若是聲聞叫做「賢」。過去已經解釋了。「已降伏諸魔」,已經降伏諸魔。這一段一段,煩惱魔眾我們慢慢將它降伏。所以,「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是」。我們的煩惱、無明沒有離開貪、瞋、癡,因為有貪、瞋、癡,就伴隨著慢、疑;貪、瞋、癡若滅掉了,慢、疑就降伏了,就沒有了。
 
*如轉輪王,喻有大功勳。謂於一切善法,精進勤修持,不生懈怠,圓滿善業。派兵將征伐,有戡亂之策。
 
  所以,「如轉輪王,喻有大功勳」。就是譬喻這個轉輪王,有大功勳,已經領眾去討伐,這個眾領,大眾的領導者……。「謂於一切善法」,就表示我們的心王能夠讓我們的心所,我們的心所就是我們的心王,其他所有的念頭,這都叫做「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就是善惡雜揉。善的,平時訓練好兵眾,那就是他的如法的心念,或者是還沒有得受到降伏的這個煩惱無明,這種的心所。已經對法有接受,我們的心念對法有所接受;有的心念、觀念還沒有接受到的,這「心所有法」。
 
  所以,「謂於一切善法」,對這個有大功勳,他這樣不斷的在這個善法「精進勤修持,不生懈怠」。就是已經在訓練中,這些眾領兵眾,不斷不斷在訓練,很勤、很精進,「圓滿善業」。就是那個不如法的事情,我們全都沒有了;有不善,我們全都將它戒除掉了,都沒有了。所以,防非止惡,那個非,不對的事情我們也已經都不會進來我們的心裡了。所以,因為這樣「圓滿善業」,也就是六度行,我們也都了解了。所以,「派兵將征伐,有勘亂之策」。就是要在那些兵還沒有作亂,其他的煩惱還沒有啟動的時候,就要時時去巡迴,去勘視它,讓它不要作亂起來。就是我們在修行,我們這些事情,我們都很清楚了解,受用在我們的日常,我們也要很注意。萬一,我們還未認同的事情,我們很快就被我們一個心念,將我們侵越過來。若這樣恐怕我們沒有顧守好,「防非」不住,沒有防住,所以它若侵略過來,那就要大動干戈了。所以平時就要派兵眾,這樣在那個地方顧守著,這叫做「勘亂之策」。就是有方法,不要讓它作亂起來,這是同樣的道理。
 
*喻滅惑斷無明之功:於事理決斷,慧心安法於境決斷,名之為智。是智有能進修大乘之機,故心甚歡喜。
 
  所以,「喻滅惑斷無明之功」。將這個惑,惑就很多了,塵沙惑等等,我們要如何一一將它掃除?無明煩惱,這比較粗,煩惱很粗,是粗相煩惱。我們若正在起煩惱,人家看到就知道,「啊!你又在起煩惱了,什麼事情啊?」所以,煩惱是比較粗相。無明就是,「我聽到什麼事情,我就是一直無法解開,我一直放在心裡解不開。」這叫做無明;是非也無法去斷定,這叫做無明。而塵沙惑呢?那就是我們還沒有乾淨的,還沒有很清楚,很濛霧,我們這個習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一層一層去了解。這種「惑」及「無明」,我們已經用功斷除,這就是我們已經用功,很了解了。
 
  所以,「於事理決斷」,知道什麼樣的事情可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我們能夠很清楚的決斷。該做的要認真,不該做不要去冒然,不要去冒險,那就是要好好分別清楚、分析清楚,所以一直都是在這樣的行動中。所以,「慧心安法於境決斷名之為智」。我們的慧,平等慧。雖然前面有「分別智」,分別可不可行;「平等慧」,我們就要知道,雖然有惡的、有善的,善、惡我們要如何……。惡的要如何去寬容他?要如何去包容?要如何去救拔他的思想、他的觀念?要如何慢慢讓他能夠解開這分惡習的惑,無明的行動,這種的心念、這種煩惱如何去解開?這也是要用平等慧,好好用心來將他安於法中。
 
  菩薩在做事情也是都用這樣,要如何「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用種種方法去拔除苦難,之後要如何將他安住,讓他變成了淨化,是一位回歸本性的人?看看,監獄裡面,能夠好好將他淨化之後,讓他的觀念、思想,有這個正善念,有這個正確的方向,善的念頭。這種再重新來,也是同樣在平等真如本性,就是平等。所以,「慧心安法於境決斷」,我們要有這樣的心量。「名之為智」。我們有分別智之後,後面還要有一個「慧心安法」,這樣才會圓融。所以,「是智有能進修大乘之機,故心甚歡喜」。
 
經文簡釋:
「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以此頂上難信之法,八萬四千法門,名為頭髮,此妙法者,法中最勝,如髻中珠,四十餘年祕而不談,名為久在。為機未熟,故不即速說。今解髻即開權,與珠即顯實。
 
  所以,「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這就是譬喻這顆珠最後也是要付出去,得到這樣的人,他就要付出。所以,「以此頂上難信之法」。在頭頂上明珠喻難信的法,就「八萬四千法門」。這顆珠,含蓋著有八萬四千法門。看《法華經》這麼長,雖然說這麼長,其實裡面的法,有說清楚嗎?還沒有啊!就像露珠一樣,還沒有。所以要很用心。它內含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以,無明有多少,法就要有多少,這叫做「名為頭髮」。
 
  頭頂上的珠,「此妙法者,法中最勝,如髻中珠」。就如那髻中的珠來譬喻,「四十餘年祕而不談」,深藏,四十多年深藏著,都沒有說出來。「名為久在」,已經隱藏很久了。所以,「為機未熟」,因為根機還沒有成熟,時機還不到,根機沒成熟等等,「故不即速說」,因為這樣,沒有很快就說出來。「今解髻即開權」,現在要把那顆珠拿出來,就像轉輪王要將那顆珠拿出來,那就是像佛陀開始要將這個「實」把它顯現出來,開權顯實。
 
*喻法華開顯,久默斯要,祕而不談,故云不妄與人。
 
  就是譬如「法華開顯」,把這個《法華經》開顯出來了。「久默斯要,祕而不談」,很久以前一直隱藏在內心,隱藏在腦海中就久久還未說出來。「故云不妄與人」,雖然還沒有說出來,但是這是佛的本懷;他來人間,就是為這件事情,要來「開、示、悟、入」,但是久久以來,久久都是隱藏在內心裡。但是,也不會忘記給人,也不會輕易就給人,也不能輕易就給人,所以永遠都會記得,也永遠都要好好選擇對的人。這就是這部經,真正是很奧妙。
 
經文簡釋:
「而今與之」;而今靈山、根氣既淳正是其時,觀而付與。
 
  「而今與之,而今靈山,根氣既淳正是其時,觀而付與」,現在在靈山會上,根氣既淳,所以正是其時了。所以現在在靈山會,時間也不能再等了,根機也差不多純熟了,所以時間正是要說之時。「觀而付與」,已經看了之後,決定就是要說出來。
 
經文簡釋:
「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下,合大功勳。如來說法,隨機受道,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所以,「如來亦復如是」接下來這段文,「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如來亦復如是」,就是如來也是這樣,「如來下,合大功勳」,如來說法就是隨機受道,隨他的根機能夠接受的法,這條路他會走,指引他這樣走;他的腳力足夠,就告訴他這樣的路可走。「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經文簡釋: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為大乘教法中之王,以無漏法教化一切。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佛,就是三界中的大法王,所以,以這個法來教化一切眾生。「為大乘教法中之王」。所以,這就是大乘教法中之王,這部經叫做諸經之王。「以無漏法教化一切」,這就是佛陀人間說法,要等待說這部經的因緣,已經等四十多年,現在不得不說了。根機不論怎麼樣,總是要把這個法講出來,所以是最後。涵蓋著一切妙法,都是在這部經裡面,裡面的含義很深,需要大家時時用正思惟,正法的行,好好用心,定心、智慧心,好好思考這個法中的意義。我們要轉識為智,把知識變成了智慧,才能夠堪得接受這部經,法才能夠時時入心。所以學佛者,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6/03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6/03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03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六 6月 03, 2017 8:26 pm

[2017年06月3日上午5:22]  農曆五月初九日,(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四二)


1. 釋義經文:【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2. 上人手札:「世間知識難堪信,甚深微妙法如是,善惡因緣循環報,是為易信解之法,而大乘圓頓之教,則甚為難能信受,凡夫性淨可成佛,為難信中之難信。」


(1)「世間知識難堪信,甚深微妙法如是」:用心體會了解,世間人所知的、所懂的這樣的知識,要來了解「甚深微妙法如是」,這麼深的法,實在是很難,難堪信。我們的知識,要去相信這麼深,微妙的法,實在是不堪信,因為我們的知識很淺,哪有辦法去體會到佛陀大覺者甚深微妙的法,這是很難!


(2)「善惡因緣循環報,是為易信解之法」:佛陀很想要將他心靈境界和大家分享,卻是瞭解了眾生的根機是不堪。佛陀就開始運用善惡因緣循環的果報,來讓大家了解,因為這比較容易一些。聽得進,要相信、要了解,也比較容易。


(3)「觀機逗教」:佛陀對眾生根機的分析,觀機逗教,才開始用「四諦法」為開頭。


(4)「而大乘圓頓之教,則甚為難能信受」:佛陀將大乘圓教的圓頓的法,想要說出去,看眾生的根機,那種的迷惑、執著,所以釋迦佛也是久久蘊藏在內心裡,還沒辦法直接這樣施教出去。


(5)「根機,因緣」:因為佛陀所觀機這些眾生的根機,還是「甚為難能信受」,根機還沒有成熟,他們無法真的徹底相信接受,無法受持及身體力行。沒辦法施展這樣的教育出去,是因為眾生根機還不夠。


(6)「凡夫性淨可成佛」:雖然,要接受的根機還差很遠,但佛陀很篤定「人人本具佛性,本具真如本性」,凡夫的性,凡夫本性,本來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能夠成佛。


(7)「為難信中之難信」:儘管是這樣,但是,根機還是離很遠,因為我執、我相,這個煩惱無明還是很重。雖然可成佛,無明煩惱不去除,要怎麼成佛呢?所以「為難信中之難信」。


(8)「見境不動心,要下決心」:直接說出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絕對是沒辦法體會。說人人決心修行,就要身體力行,要好好修持,到達「見境不動心」,看見世間種種的境界,能夠保持著我們一念心不起動,能夠這樣如如不動,不受世間煩惱無明所染污,這是很困難。


(9)「一真實的圓頓的教法」:這個法,圓、頓教法,一真實的圓頓的教法,還是隱藏著,還沒辦法這樣施教出去。


3. 『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髻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


(1)「轉輪聖王」:看到諸小國,起兵來犯,會派兵去討伐,有侵佔過來,他就會派兵出去降伏。戰有功分,一一賞賜他們,只有一樣還沒有付出,就像佛陀他用法循循善誘,轉眾生的心輪,人人的心境,都在無明中,緣著境界不斷複製無明煩惱。


(2)「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就是這件大事,眾生複製無明這件事情,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要來「開、示」,讓眾生能夠覺悟,回歸清淨本性。


(3)「生生世世,施善法,結善緣,度眾生」:奈何眾生就是執著性很深,垢穢深重,無法度,所以佛陀生生世世在人間,施善法,結善緣,度眾生,這是累生世來。但是眾生浮沉,浮起來就又再沉下去,發善心、立善願、行善行。一段時間,不堪外面境界再來啟動,一念心很快就散失去,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所以佛陀一直施教,重複再重複,眾生就是這樣。


(4)「設方便施教」:佛陀既然因緣慢慢成熟,現相成佛,三寶具足,佛法僧既具足了,在僧團裡典範施教,僧團的根機不整齊,所以他就這樣在說法,雖然佛陀知道大家的根機不整齊,但是找到真正一點即悟,一善即永恆,這種的善願,要他永遠保持,周圍環境是不是理想呢?所以他就要用時間來換環境,設方便來施教。


(5)「等待機緣,依序漸進」:過去佛陀四十年間的說法的這段時間,加上眾生,從聲聞,從聲音聽入,慢慢瞭解,時間,次序有前後,越進來,因緣進來了,有因緣,開始接觸,聽了慢慢進步,那就是緣覺。開始懂得將這個法緣外面的境界,體會無常,這都這幾天一直和大家講,讓大家很瞭解。


(6)佛陀盡心力,隨眾生根機,隨機逗教,四十二年間,什麼樣的方法都講了,不同根機,慢慢引導,如轉輪聖王統領國家,若有人來侵犯,就要派出降伏的兵眾,就像釋迦佛是轉輪聖王,他平時就是要好好循循善誘,就像國家的兵將,平時也要練,要操兵,要練將,這就是譬如平時我們也要靜謐的心態,好好用功,調適我們的心思。


(7)「練心思,轉心輪」:我們有正善行沒有?有正思惟沒有?心有定下來沒有?智慧有開啟沒有?這在平時,佛陀不斷給我們法,我們要不斷接受,不斷進步精進,轉輪聖王在練我們的心思,轉我們的心輪。


(8)「虛空有盡,心量無窮盡」:天下統領,四大部洲,其實講天下這麼大,虛空有盡,但是我們的心量無窮盡。心輪,統攝遍空法界的道理,這是佛陀心靈的境界,佛心為己心,佛所知曉,所覺悟的環境、道理,我們也應該要知道!


(9)「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佛陀教我們,希望我們的心境和佛的心境會合,一直呼籲大家「佛心為己心」,我們現在就是要學佛的心境,師志為己志,大家共同一心志,就是要學佛的心境,學佛回歸心靈的本性,這只是唯一一條路,是微妙的道理,甚深微妙法。要不斷精進,不斷磨練我們自己,能夠到達「佛心為己心」,佛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境界。


(10)「精進,正行法」:我們現在離佛的境界是很遠,所以我們要平時,我們要精進,要在正行法,正行的法,正思惟,三昧禪定的境界,我們的心,就是要定在這個地方,才有辦法開啟智慧。


(11)「四弘誓願」:境界還離那麼遠,回歸回來立弘誓願,大家共同,彼此我們要向前走,所以師志為己志,我們要追隨佛的心的意境,我們只好大家就要共同那個心志去追求,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啟發大家的心,讓大家啟發他那份那個智。


(12)「轉識為智」:不是只有知而已,是智慧,不是知識,轉識為智,轉那個知識為智慧。希望我們人人現在是轉識為智的時刻,所以我們能夠共同一志追求這個微妙的真理。


(13)「獨王頂上一珠」:佛陀也是用四十多年循循善誘,四十二年後,佛陀的年齡已經是這樣了。佛陀了解因緣,儘管根機還不整齊,他也要把這個法,最後這個法一定要講出來,所以說「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譬喻如來,這個髻就像轉輪王。轉輪王是世俗統領人間的王。


(14)「頭髻,如二乘權教」:以前的人把頭髮留長,到了有位,有地位,有年齡,他的頭髮就要髻起來。髻起來就是在頭頂上,所以這是髮髻。我們一般的人王,人的王,就是轉輪王,他的頭頂上有髻,就是頭髮梳在頭頂上,而女人很多都是梳在後面。這頭髮的包叫做髻。髻如二乘權教,轉來如來的教育。髻就表示好像教,教育。


(15)「權巧教法,隨機說法」:佛陀施展教育,因為眾生根機,所以他就要分,分方便法;方便叫做「權」,權巧的教法,隨機說法。


(16)「頂上髻如珠,表示一乘實法」:佛頭頂上,三十二相之一,頭頂,就是骨,頭骨比較飽滿,所以譬如珠。他不是髮髻,是天生來的,頭骨有比較隆起來,比較圓,就是譬如珠。珠就是譬喻一乘實理,一乘實理是在佛的心懷,心腦裡面,還沒有展現出來。過去一直說還沒有暢言本懷。本懷就是現在所譬喻的「頂上髻」,就是頭頂上好像頂上的珠一樣。


(17)「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頭上有頭髮,這轉輪王頭上用頭髮的包,以佛陀,如來,他不是用頭髮,他就是他的相,三十二相之一,這頭蓋如髻,譬如珠。這表示真實,真實實理。


(18)「珠在髻中,猶如實理」:這是一個譬喻,實理就是這樣為權所隱。為了要施教,所以不得不用權,顯權,權巧的教法來教導,真理被這個權巧的教法隱在下面,因為佛陀無法一下子就撥開權巧,一下子就用實法去施教,只好用時間,應機逗教,循循善誘。


(19)「實理為權所隱」:才會「實理為權所隱」,為了要講一乘法,所以要大家根機整齊,時機到了才能夠講。


4. 『謂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轉小向大而得作佛,猶輪王解髻中之珠,與功臣故以此為喻。』


(1)「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佛陀說法四十二年間都是施權,權巧方便教,一直到四十二年後,如來在法華會的道場上,就開始開權顯實,把這個權巧,把它撥開,因為實讓權巧隱起來,顯出了實的道理出來。


(2)「先授記,建立信心,學法門」: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來,那就是先授記,要先讓大家建立信心。有信心才能夠學法門,所以要先建立信心。〈授記品〉,多少的弟子一次再次,再三來授記,慢慢讓大家先建立信心。


(3)「轉小向大」:讓大家自己有信心了,知道過去所修的,就是小乘法。讓大家稍反思一下,反省一下,瞭解過去都是執著自己,獨善其身,只想要自己解脫。原來必定要投入人群去兼利他人,去人群中去歷練,原來這功夫若不夠,還不能夠入人群,所以我們也要歷練這些功夫,了解無明,要預防,防非止惡。


(4)「戒定慧,防非止惡」:戒已經很穩定,我們才能夠入人群。心要很定,才不會受人群影響。我們的智慧要很充足,才能夠應機轉法,這就是我們要歷練的。在〈授記品〉讓我們相信瞭解,知道要「轉小向大」,這就是佛陀開始要將最微妙的法顯現出來。


(5)「六度萬行,因核果滿」:轉小向大,而得作佛。自己知道,我不只能了脫生死,還能夠成佛,只要我走過了六度萬行,因核果滿,若這樣,自然就能到成佛的境界。就是要藉眾生苦難的環境,投入去歷練,這種充滿煩惱、苦難的世界,去投入、去歷練,「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6)「猶輪王解髻中之珠」:佛陀就是譬喻那個轉輪王一樣,在這個時間,論功賞賜,髻中有這顆明珠,還沒有給人。這個單獨的這顆明珠,就是要看真正能夠堪得的人,才能夠得這顆珠。所以輪王也得要等時機,要計畫那個時候才能夠付出。


(7)「與功臣故,以此為喻」:這顆珠一定最有功勞的人,也就是我們修行真的最能夠體會佛的教法,真正我們的心境能夠與佛心靈境界會合,與天地宇宙能夠同體。


(8)「用功努力,趨於法歸位」:這個過程,就如諸菩薩,法身菩薩,這個境界,自然就能夠到佛,與天體共一,這就是要我們好好再努力,再用心。這些境界,大家若能夠體會了解,再下去的道理就會比較清楚,越來是步步要接近,因為如來開始要用法來印證給我們,我們要好好用心。


5. 複習經文:【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 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1)「佛陀觀機弟子們,內修外行的程度而施教,以功賞賜」:如來在這個賢聖,這些弟子,小、中、大的弟子,小乘、中乘、大乘,隨順他們的根機,他們的用功;煩惱無明斷到什麼程度;他們投入人群,接觸那個圓融到什麼程度;結什麼樣的緣,是好緣還是惡緣等等。


(2)「德要具足」:佛陀觀機弟子們,是不是內修外行,德有具足,要福德因緣要有具足,這些人,他就一一為他讚歎,什麼樣的人做到什麼程度,給他肯定。以功賞賜,教弟子們,分析給他知道,你這樣做是對,但是你要再這樣來分析,救人是對的,但是你要怎麼考慮。


(3)「天下災難偏多,臺灣豪雨成災,慈濟動員救災」:,我們的法脈、宗門,宗教處同仁大家都是很用心,臺灣在這幾天的裡面,有很多地方大雨成災,紛紛動員堪災協助。


(4)「國際天災、人禍也頻傳」:除臺灣,還有國外,斯里蘭卡也是水災,討論運輸物資。菲律賓叛軍釀人禍,所造成的災難很大,很多人的住屋被燒毀,已無家可歸,很多人一無所有了。慈濟人評估,什麼時機能夠進去?,如何協助?物資如何準備送至應急、救濟等等。


(5)「盼苦難人得救,救人的人也要保平安」:這種這就是天下災難多,像是難民的問題,人間菩薩,力量要增加,但是救人的人要出去,也要很用心考量平安問題,安安全全才有辦法救人。這都是平時要很用心,你這樣做對,但是你這樣這樣的考慮,這就是安全的法,怎麼樣施展你救人的方法,苦難的人得救了,付出的人要平安,法喜充滿,這是都一樣的道理。


(6)「善惡因緣循環」:這都是在講這個事項,事項很容易,我們要去做,也能夠做,你造什麼因,這個過程中什麼樣的感受,結果有什麼樣的結果,這是比較容易體會得到。


(7)「論功賞賜」:聖賢,你的心境到什麼程度,接受多少法,佛陀要一直了解了,「其有功者,心亦歡喜」,看到這些人已經有用功,這樣的無明去除,這樣的煩惱消滅,這樣的疑惑慢慢在解,解開那些疑惑,佛的心也很歡喜。


(8)「於四眾中說諸經,令其心悅」:佛陀歡喜,趕緊再講經,讓他了解這個方法,你這樣對,有這樣的缺點,你再改一下,要補充這樣的法下去,就是這樣,又再講經,讓大家心悅,歡喜了。


(9)「賜以禪定、解脫」:又再給他禪定、正思惟、正念法,怎麼去走,保持這個正念這個法。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讓人越做越增長他們的智慧。一直到「禪定、解脫、無漏根力」,一直每項去了解。


(10)「法財」:對佛法也是這樣,能夠到無漏戒定慧,信願行,六度萬行,這都要用心步步走過來,所得的叫做「法財」。


(11)「又復賜與涅槃之城」:你走過了這條安穩的路,讓你身心輕安,很自在,這就是涅槃之城,靜寂清澄,這種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若能夠這樣心一片淨空了,這就是我們最歡喜;沒有煩惱,就是最輕安自在,很歡喜。


(12)「而不為說是法華經」:過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讓他照方法做,但是最深妙的法還沒有說出來,這是四十二年前大家安安穩穩走過了這條修行的道路,煩惱無明的路去除了,已經慢慢走入覺性之道。


6. 釋義經文:『難信之珠,喻甚深難思議,難信難解之妙法華經。喻髻珠久祕,而今與之。 喻久祕深藏之法華經,向來未曾宣說,而今乃敷演說之。』


「難信之珠」,譬如甚深難思議,要先了解一下,這顆珠,這實在是很難得。譬喻這個甚深微妙的意義,就像這顆珠,已深藏很久了,無人知叫做久祕,沒人知已經很久了,譬「喻久祕深藏之法華經」,已經四十多年了,很久都還沒有展現出來,這個時候開始普遍要向大家講了。


7.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  轉輪王=喻如來,兵眾有功,如王心甚喜。


(1)「弟子除煩惱,佛陀心歡喜」:佛陀看到這樣,也很歡喜,就如轉輪聖王,去戰爭得勝回來,王會很歡喜,同樣的道理。所以轉輪王就譬喻如來,兵眾有功,就如王心甚喜。


(2)「如王心甚喜」:心王很歡喜,就如國王歡喜,或是佛歡喜,或者是我們去除煩惱無明之後,輕安自在的歡喜。從內心稱為心王,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心靈世界,心靈的國土,三界也是在一心裡。


8. 【兵眾有大功】,即喻賢聖軍,已降伏諸魔,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是。 如轉輪王,喻有大功勳。謂於一切善法,精進勤修持,不生懈怠,圓滿善業。派兵將征伐,有勘亂之策。


(1)「賢聖,就是聲聞緣覺」:和初發菩薩心的人,就叫做「聖」,聲聞叫做「賢」,已經降伏諸魔,慢慢一直將它降伏掉。


(2)「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是」:我們的煩惱無明沒有離開貪瞋癡,伴隨著慢疑,貪瞋癡若滅掉了,慢疑就降伏了,就沒有了。


(3)「如轉輪王,喻有大功勳」,譬喻這個轉輪王,對有大功勳,已經領眾去討伐,這個眾領,大眾的領導者。


(4)「謂於一切善法」;表示我們的心王,能夠讓我們的心所已經對法有接受。


(5)「心所法」:,其他的念頭,這都叫做心所法。就是善惡雜揉,善的,平時訓練好兵眾,就是他的如法的心念,或者是還沒有得受到降伏的這個煩惱無明。


(6)「謂於一切善法,精進勤修持」:有的心念、觀念,還沒有接受到的,有心所法。對這個有大功勳,不斷對善法在精進,勤修持,不生懈怠,已經在訓練中這些眾領兵眾,不斷在訓練,很勤很精進,圓滿善業,沒有了不如法的事情,戒除不善的。


(7)「防非止惡,圓滿善業」:那個非,不對的事情,也都不會進來我們的心裡了。因為這樣,圓滿善業,也就是六度行,我們也都瞭解了。


(8)「派兵將征伐,有勘亂之策」:這些兵眾,就要在那個兵還有做,其他的煩惱還沒有啟動的時候,我們就要時時去巡迴,去勘視它,這樣讓他不要作亂起來,就是我們在修行。我們這些事情我們都很清楚了解,受用在我們日常生活,要很注意,萬一,我們還未認同的事情,我們很快就讓我們一個心念將我們侵越過來。若這樣恐怕我們沒有顧守好。


(9)「勘亂之策」:「防非」不住,沒有防住,它若侵略過來,若那就要大動干戈了。所以,平時就要派兵這樣在那個地方顧守著,這叫做「勘亂之策」。就是有方法,不要讓它作亂起來,同樣道理。


9. 『喻滅惑斷無明之功=於事理決斷,慧心安法於境決斷,名之為智。是智有能進修大乘之機,故心甚歡喜。』


(1)「喻滅惑,斷無明之功」:塵沙惑很多,我們要如何將它掃除掉。


(2)「煩惱」:煩惱是很粗相,我們若在起煩惱,別人看到就知道,「啊,你又在起煩惱了,什麼事情?」所以,煩惱是比較粗相。


(3)「無明」:就是「我聽到什麼事情,我就是一直沒辦解開,我一直放在心裡解不開。」這叫做「無明」。是非還沒辦法去斷定,這叫做無明。


(4)「塵沙」:就是還沒有乾淨的,還沒有很清楚,很濛霧,這個習氣。


(5)「於事理決斷」:要很用心,一層層去了解。這種惑以及無明,我們已經斷除,就是我們已經用功,很了解。知道是什麼樣的事情可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我們能夠決斷,很清楚。該做的要認真,不該做不要去冒然,不要去冒險,就是好好很分別清楚,分析清楚。


(6)「慧心安法於境決斷,名之為智」:一直都是在這樣的行動中。我們的智慧,平等慧,雖然有分別智,分別可不可行;平等慧,就要知道,雖然有惡的、有善,惡的要如何去寬容他?如何去包容?要如何去救拔他的思想、他的觀念,要怎麼樣慢慢讓他能夠解開這分惡習的惑,無明的行動,這種的心念、這種煩惱怎麼樣去解開?這也是要用平等慧,好好用心來安於法中。


(7)「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菩薩在做事情也是用這樣,要怎麼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種種方法去拔除苦難,之後要怎麼安住他,讓他變成了淨化,一位回歸本性的人。


(8)「真如本性,人人平等」:看看監獄裡面,能夠重新好好將他淨化之後,讓他觀念、思想,正善念,正確的方向,善的念頭,再重新來,也是同樣在平等,真如本性,就是平等。


(9)「慧心安法於境決斷,是智有能進修大乘之機,故心甚歡喜」:我們要有這樣的心量。「名之為智」。有分別智之後,後面還要有這個「慧心安法」,才能完融。


10. 【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 以此頂上,難信之法,八萬四千法門,名為頭髮, 此妙法者,法中最勝,如髻中珠, 四十餘年祕而不談,名為久在。


(1)「以此頂上難信之法」:譬喻這粒珠最後也是要付出去,得到這樣的人他就要付出。


(2)「難信的法,八萬四千法門」:這粒珠,含蓋著有八萬四千法門。看《法華經》這麼長,其實雖然說這麼長,其實裡面他的法這樣有說清楚嗎?還沒有,就像露珠一樣,還沒有。所以要很用心。


(3)「內涵有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煩惱無明有多少?法就要有多少。這叫做「名為頭髮」,頭頂上的珠。


(4)「此妙法者,法中最勝,如髻中珠」:如那髻中的珠來譬喻,「四十餘年秘而不談」,四十多年都深藏著,都沒有講出來,已經隱藏很久了。


11. 『為機未熟,故不即速說。今解髻即開權,與珠即顯實。喻法華開顯,久默斯要,祕而不談,故云不妄與人。』


(1)「為機未熟,故不即速說」:因為根機還沒有成熟,時機還不到,因為這樣,沒有很快說出來。


(2)「今解髻即開權」,現在要把那顆珠拿出來,就像轉輪王要將那顆珠拿出來,就是像佛陀開始要把這個實顯現出來,開權顯實,譬如法華開於顯,把法華經開顯出來。


(3)「久默斯要,秘而不談,故云不妄與人」,很久以前一直隱藏在內心,隱藏在腦海中久久還沒有講出來。但這是佛的本懷;來人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要來開示悟入,但是久久以來,久久都是隱藏在內心裡,但是不會忘了給人,也不會簡單就給人,所以永遠都記得好好選擇對的人。這就是這部經,真正是很奧妙。


12. 【而今與之】:而今靈山、根氣既淳正是其時,觀而付與。


(1)在靈山會上,根氣既淳,正是今時,時間也不能再等了,根機也差不多是純熟了,就是時間正是要講之時。「觀而付與」,已經看了之後,決定就是要講出來。


13.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下,合大功勳。如來說法,隨機受道,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1)「如來說法,隨機受道」:法教化一切眾生,如來下,合大功勳。隨他的根機能夠接受的法,這條路他會走,介紹給他走。他的腳力夠,就告訴他這樣的路走。


14.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為大乘教法中之王,以無漏法教化一切。


(1)「大乘教法」:法中之王,這部《法華經》叫做諸經之王。這就是佛陀人間說法,要等待說這部經的因緣,已經等四十多年,現在不得不說了。根機不論怎麼樣,總是要把這個法講出來。


(2)「涵蓋著一切妙法」:涵蓋著一切妙法都是在這部經裡面,裡面的含義很深,需要我們大家時時用正思惟,正法的行,要好好用心,定心、智慧心,好好思考這個法裡面的意義。


(3)「轉識為智」:把知識變成了智慧,才能夠堪得接受這部經,法才能夠時時入心。所以學佛者我們就要時時多用心!


******************
15.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信為道源功德母」,「世間知識難堪信,甚深微妙法如是」,總是感受,學佛道路上,能堅定信念的是有福者,心中長養慈悲,總是想要助人,就容易將「知識」轉為「智慧」,還能度化人。就如一直很敬愛的慈濟人及草根菩提的環保志工菩薩們,總能堅定信念,把握時間付出,把知識轉為智慧。


若只將「知識」用在私我小我,只是聰明的追求,獨善其身,只求利己而已。謹慎在身口意的每個念頭、出發點都要是正向善法的。感恩上人期勉修行是「生生世世,施善法,結善緣,度眾生」,轉小回大,要「轉識為智」,把知識變成智慧,才能夠堪得接受這部經,法才能夠時時入心。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6/03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