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一 6月 05, 2017 3:22 pm

20170605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
真如實智,斷妄惑;
一切智、道種智,二者合,故名一切種智。
 
  要很用心啊!心心念念、分分秒秒,心念要分秒都要顧好這念心;心念的起動都是在瞬間、分秒間。我們學佛法,道業不要荒廢掉,哪怕是瞬間、秒間,我們的心念都要守持、堅定。所以,智慧是要我們很定心、專心、用心顧守好,讓我們的智慧能夠凝聚起來,不要讓它散掉了,所以我們要分分秒秒,哪怕是瞬間都要顧守好。「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智,也就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真如實智」,能夠「斷妄惑」。這是多麼重要啊!各位,我們要修行的方向就是在這裡。一切種智,就是期待我們能夠和佛一樣,通達諸法。天地萬物,一切諸法,它的總相、別相,我們常常都說真理無體、無形、無相。是啊,真理看不到,要去接觸它,根本沒有東西可接觸,所以無體、無形。但是它這個體的理,那就是無處不在。道理無處不在,我們要如何通啊?能夠將一條路方向準確,不偏差,這條路我們能夠走得通;方向對準,走得通,通達到我們很想要到的地方,那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差之毫釐,就失於千里,這完全看不到的道理,你能夠走得絲毫不偏差,這就是要靠我們智慧。我們真正凝聚著這念心,不偏差,方向這樣,我們就理而行。就像佛陀,他能夠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總一切相,及這真如實智。我們要修行,將要走過的這條路,要知道地方,要能夠回歸我們的本性來,就是要從真理,理理相通,這每一項道理,真諦,沒有偏差,路方向能夠對準走,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步步回歸真如實智,就是總相,回歸到總相真理。我們要回歸到我們的真理,真如來,就要先「斷妄惑」。「妄」,我們的心,常常用大圓鏡來譬喻,這面大圓的鏡,我們是不是有用功,時時用心這樣將它擦乾淨呢?我們若有用功在擦,這面鏡子就時時保持很清、很淨。乾淨的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到,剎那,瞬間境界就現前,這鏡面就沒有偏差的將景象現入我們的心來。
 
  若是這面鏡子朦了、霧了,朦啊、霧啊,為什麼這面鏡子會霧掉?就是我們沒有去注意它,我們不肯去用功、用時間去擦它。這道理這麼淺顯,為什麼要常常拿出來說?是啊,道理都很淺顯,這麼淺顯的道理,大家都常常聽到,卻是我們時時都將它疏忽掉。出手就能夠讓我們的心鏡清淨,偏偏我們這兩隻手就不願意伸出去,任憑我們的鏡子受外面的塵埃、髒污來染穢我們,這懈怠的人哪有辦法用功見真理呢?當然就沒辦法了。所以,佛陀教育我們,我們要勤、要精,沒有複雜的心,我們要向前精進。雖然你看不到的道路,沒有真實的踏地,就是要將我們的心導向正確,方向不偏,自然道理在眼前。我們步步向前,只要方向沒有偏差;菩提道直,只要你沒有偏差,這麼的直,不用彎的路,放心,就能夠這樣走過去。所以心,我們是不是有放心呢?要如何能放心?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我們是不是有自內用功?相信我們自己有在用功,我們向前的路沒有偏差,自然自己最相信自己;向前走的路絕對沒有偏差,這樣就能向前去走,通達諸法實…實相。這個總相、實相。
 
  所以,我們真如實智要時時顧守好,時時多用功,我們不斷分分毫毫都要去除煩惱、無明,在不論是瞬息間,或者是分秒間,心念要顧守好,才不會讓外面的煩惱、無明惑來遮蓋我們的心。日常待人接物,對事、對人我們能夠很清楚,什麼事情出現了,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趕緊去付出;還沒有出現的,我們要時時預防。因為天地之間,佛陀時時警惕我們,我們在三界中,煩惱就像一個大網一樣,就像魚在水中,常常魚結群,漁夫一直拿著一張很大的漁網,等待時機,將那個餌,就是飼料,有香、有味道,只是將它撒出去,就這樣等待著魚結群而來。很快,這張漁網就這樣瞬間將它撒出去,這個網很大,一網,大海茫茫,網子將它撒出去,收網回來,這些魚,沒有漏網之魚啊!
 
  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儘管海闊天空,卻是人偏偏就是結群在那個「欲」,所以在欲的裡面,無明結網,我們自己,人人都是因為無明,人人心中就是有欲,所以人人就是被這張網連接起來,這叫做「眾生共業」。因緣到的時候,這結網就這樣回收回來,無法脫離這個漁網,我們脫離不出去。是自己造這個漁網來連結,眾生各各造業,成為眾生共業。現在,我們宇宙空間,為什麼會一直說已經受污染了呢?常常說,污染是來自人類,人類的愛欲。這種的欲無止境,所以不斷要滿足他的欲念,不是他需要的生活用品,也不是很必要的東西,他就是欲心,眼睛看到,這個眼根對到外面的塵境,眼睛看到,外面的塵境來接觸,這個意識,那種愛的欲念就產生起來,開始指使自己,就是去買,要擁有這項東西。所以,東西有沒有用到?沒用到。
 
  看到新聞,現在,每天每天回收的衣物很多。昨天看到大愛臺一則的新聞,現在這些回收的東西已經慢慢沒有人要回收了。以前回收舊衣,就是人穿舊的衣服,舊的衣服退掉了,人就趕緊到舊貨商去收,整理好,這些衣服再拿去外地貧窮的國家去賣。或者是就像以前,五、六十年前,臺灣接受到美援的時候,也都會接到那種衣服,從美國,或者是他方國際寄來要援助的,或者是在舊貨商能看到舊衣。這些回收回來的衣服,大家都很歡喜,又便宜、質料又好,便宜能夠買。或者是慈善機構,這些衣服又能救濟。這就是以前,六七十年前是這樣,現在愈來愈來不同了,到回收場去看一下,我們的環保站也很多衣服,走近一看,哇!怎麼都這麼美!再去摸摸看,質料很好啊!用心再將它翻翻看,全新的名牌,也都還沒有拆下來。為什麼呢?怎麼會被丟掉,要將它回收回來呢?
 
  現在這種東西,昨天聽到的,舊衣回收場已經囤積如山了,現在還要出錢,要送出去讓人焚燒,還要拿去燒。同樣又在那個回收場又看到,每件衣服拿起來,那個名牌還在就要拿去回收了。因為他們說,以前還能將這些衣服去販賣到就如非洲,就如南非。他們說,去到那裡,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穿那種衣服,我們臺灣賣去的。他們愈來愈跟流行,再加上那裡的人體態大,臺灣人的尺寸也慢慢不適合了。尤其是要再送給更遠的,他們說路途太遠,運費太高了。以前是拿去賣,譬如往東方,大陸或者是馬尼拉、菲律賓、馬來西亞,那是以前、以前還能賣出去,現在要走非洲的路太遠了,運費太高,只好回收場一直囤積,他們就用錢,要讓他們將它燒掉。
 
  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是很不捨,這就是眾生共業,心欲作祟,所以讓他這樣買來整個衣櫥,又一段時間清掉都沒有在用的。也有看到年輕的少婦,少女也是一樣,打開她的衣櫥,囤積很多。問她:「妳這麼多衣服!」她就一句話回答,她說:「我也還缺一件呢!感覺這些都不喜歡,我要再去買一件。」這衣櫥永遠就是缺一件衣服。這在幾十年前,我聽到那個女孩子說的話,我感覺這是幾十年前我說過的,現在更流行,從這些年輕的少婦、少女口中聽到,還是覺得不夠,覺得還要再去買一件。這就是眾生,這麼浪費,這麼造業。看看,物資一直被消滅掉,都不是人已用過,就是因欲心買下來了,之後就要將它燒毀掉,這就是共業。
 
  所以,污染天空、污染大地,是因為心先被污染了,所以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不斷去造網,造這個網,才來網自己,這樣造共業。這就是我們的惑,我們的妄。我們的心,妄念,我們自己迷惑我們自己,去造就了這樣的無明大網,自己脫離不出去,苦難偏多。所以我們一切種智,這一切種智已經是佛智的境界。而要到達佛智的境界,我們要先經過一切智、道種智,這兩項合起來,那就是叫做「一切種智」。要很用心來了解。
一切之有為法有總、別二相,
如無常無我之相,通於一切法,故謂之總相。
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謂之別相。
 
  「一切之有為法」,就是有總相、有別相,有這兩項。這「一切有為法」,最近一直反反覆覆說過了,期待人人這個法要入心來,要常常自我警覺。我們所要造作的是什麼事情?是去造作業、無明、煩惱的行動的業力嗎?或者是要自修、利他,利益眾生種種的善緣、善業呢?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提高警覺。「有為法」,有為法有總相、別相這二相,就是「如無常無我之相,通於一切法,故謂之總相」。這總相,若是以善法,有為善法,那就是我們能夠了解道理;了解道理,真實的道理就是無常,我們了解了。不只是了解無常,也體會無我。人間無常,過去我們認識的人,這些人現在到哪裡去了呢?心靜下來,點點看,回顧一下,我們所認識的人,很熟悉,在腦海中,包括自己的至親,包括自己的好友,這些人現在何在啊?用心去想,包括我們長輩的長輩,所以說起來無常啊!
 
  若再更細膩地來想,我們自己,我們過去的人生,年齡幼小,少年時代,現在這個時候。過去在父母的身邊,父母的年齡,阿公、阿嬤,一家人,那個時候,他們現在已經是變怎麼樣的人?而我們自己呢?又是變成怎樣的形態呢?是不是時時在變呢?不知覺中在變啊!無常,所以無我,哪一個時代是我呢?無我了。不用說很多,大家細心、用心去注意、了解,這在我們是這麼貼切的道理,生、老、病、死,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自己,這都是很淺顯的道理。到底這些無常、無我的相是不是人人通用呢?懂道理的人就會通,不懂道理的人,根本這些名詞,文字言辭都不曾在腦中記憶過,不曾啊!因為他沒有在聽道理,他漠不關心,所以他不知道。這種不知道才是真病,不知道才是真妄惑;若是知道,就開始除去那個妄念、妄想,我們慢慢要將它去除。那些煩惱、無明減一分,我們知識、智慧──知識的警覺,智慧的體會,我們就慢慢接近了,通往路通的方向。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功。                       
 
  所以,最近蘇花公路不通,也就要用大型的工具,這樣寸寸去清,讓那條路一尺一尺能通。這很辛苦,也要冒著在這樣危險的路上,去疏通這條路,人人才能通行。同樣,修行也是,我們要堪得忍,堪得忍受我們這個人間,那個欲念我們要如何將它控制?不要再讓這個欲念來誘惑我們,我們要堪忍。堪忍世間一切欲,我們不要去接受它,才有辦法撥開了這種欲念、造無明,才能夠專心好好修行,才能夠了解無常、無我,真相的道理我們才能夠通達。「通於一切法」。我們的法,有時候還很微,微思,會迷掉了,思想也不能很通達,所以我們的思想、思路要通;思路不通,道理絕對不會過。所以,我們必定要這樣去體會、去了解人間無常、無我這些相。
 
  什麼時候雨一下不可收拾,到處有災難,瞬間土石流衝下來了,到處都是淹水的人。這幾天,北部、中南部的山區,都紛紛傳出了災情。在聽我們的人間菩薩分享,及時投入,這就是他們精進的道場;菩薩所精進的道場,就是不忍眾生有苦難,及時起動去幫助那些環境。不論是土石流,衝進去他的家裡面,衝下去他的地下室,我們不顧一切,不論認識、不認識,不論有感情、沒感情,同樣,大家大動員起來了,就這樣分組、分隊,會合起來趕緊去清掃。大家大動員去為他清,打掃之後,那種不堪忍的環境,平時安居樂業,忽然間無常的境界到達,四大不調,有雨大不調、水大不調和,造成了災難,有人間菩薩群就能夠及時付出,恢復他清淨的環境,恢復他原來那些被泥土這樣埋掉了,或者是污染掉了,再清洗好,再回復位置,讓他能夠放下心,能夠平安度過。這就是菩薩救拔眾生。
 
  所以,眾生有苦難時,就是菩薩要去精進、用功的時候,這就是道場,要不然過去一直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大家無法去感受到。人間的道場就是因為有無常,這種苦難什麼時候會發生?不知道。菩薩要先了解,所以無我,想:「這是不是我的親人?是不是我認識他的?是不是……。」無我!沒有分別相,總是眾生受苦,我們就去付出,就像這樣,有大我無私的精神。這種人間無常,受苦難,菩薩就要趕緊投入,去拔除他的苦難。所以,要有無我的精神,要體會人間的無常,這就是菩薩。
 
  所以,「通於一切法」,能夠這樣做,菩薩六度萬行。像這樣的舉動,這兩三天來,所看到慈濟人的活動,人間的菩薩,真的是一直在想:這就是他們在「真精進」的時刻!這種投入人群去付出,拔除眾生的苦難。哪一個地方沒辦法,無水可煮飯,沒有瓦斯、沒有電要怎麼辦?就趕緊備餐盒,便當,這樣一盒一盒將它裝得很美,送到那裡去。拿到他的手裡,還是很溫溫熱熱,那個心很溫馨。也有人拿到,說:「這是我這輩子吃到最好吃的美味!」對啊,這就是在那分誠。菩薩送去,溫暖了他的身和心,以及清淨他的環境,這人間菩薩的精進大道場,很感動的,這叫做「真精進」。
 
  所以是「通於一切法,故謂之總相」。這就是總相,這就是法的總相。在法講到這個地方,讓大家剛好感受到這樣的環境。菩薩的大道場,菩薩的大精進,真精進在這刻間。相信現在聽到,昨天去發放,昨天去關懷,前天去清掃,現在聽到這段文應該法喜充滿。「啊!我已經大精進,真精進,我已經有這樣過來了。我用到法了。」會很歡喜哦!法喜充滿。因為如是法、如是行、如是體會,這當然是法喜充滿。所以,「故謂之總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溼相,謂之別相」。若是「別」呢?那就是有分別。大地就是硬的,水就是潮溼的;地,它有硬的性、硬的相,硬的相和它的性;水有溼的性和溼的相。這我們看得出來,能夠去分別,千差萬別的物質都有它分別不同的形相。我們人也是啊!張三、李四,總名稱叫做人。人的一樣,就是身體;身體的那個器官,全都、全都大家不能欠缺,這全都叫做「總相」。別相就是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形態,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習性。就像大地上面各種的物質,不同的形象,沒有一樣的質;有的是溼性的,有的是乾性的等等,這就是總相、別相。道理全都是一樣,只是去分別它所形成的物質。所以我們要很清楚,法不是只要看文字,不是只要聽聲音,我們要去體會。前面的文,
 
經文:「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
 
  看到大家在精進,如來很歡喜,已經戰有功,大家有用功,有所得了,所以已經因為破了三毒,將這些三毒念──貪、瞋、癡等等都已經去除了,已經超越了,魔的網我們也已經將它突破了。這是佛陀看到弟子這樣在努力,所以佛很歡喜。接下來這段文就是,                  
 
經文:「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經文簡釋:
「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合與珠。今說此妙法華經,能令修持者至於一切如來智地。
 
  這段文就已經回過頭來,前面的譬如,現在又回來,「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還是再一次,唸順一點。「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這段經文,就是「合與珠」,合過去。我們前文所說,髻中明珠那段的意思。現在就說,雖然過去四十幾年間很多法佛陀都說過了,只是最後這《妙法華經》還未說,這個真實法還未說,所以有這個「髻中明珠」,這譬喻。「今說此妙法華經,能令修持者至於一切如來智地」。《法華經》就是要人人這一路要真正好好用心走,既然障礙前面都已經分析過了,四十二年間都一直提倡大家,教育大家要去除無明,人間疾苦偏多,要守護自己的慧命。這在四十二年前已全部都不斷講過來,現在守護了這個慧命,也已經了解了。這種障礙就是有這麼多的無明,都了解了,現在慧命開始增長了,開始要大家好好將這條路走過來。「今說此妙法華經,能令受持至於一切如來智地」,希望大家要回歸到真如本性來了。
 
*一切智:謂於一切法,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別體相,即佛智。
 
  所以,「一切智」,就是「謂於一切法,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別體相,即佛智」。所有的道理,這個理體,道理的體相我們要了解。總一切法,以及一切分別的形相,我們都要很清楚,這叫做「佛智」。佛智已經都通達了,天地萬物的道理與佛智已經同為一體了,所以佛已經通達。所以,「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別體相,即佛智」。
                        
*譬喻品: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譬喻品〉裡面說,「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這在〈譬喻品〉也已經說過了,大家要勤修、要精進,我們所要追求的是一切智、佛智、自然智。這自然的境界,一切的道理,我們要自然能夠了解。甚至無師智,無師自通,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與佛智慧同等,平等。我們自己應該要體會我們自己。      
 
經文簡釋:
「一切世間多怨難信」;於是一切世間人,多所怨惡難得難信受。
 
  所以,「一切世間多怨難信」。於一切世間就是這樣,「於是世間人,多所怨惡,難得難信受」。我們不想要信受,他會怨啊!就像我們知道哪一個地方有災難,開始要去付出了,但是有時候就會受人阻礙,說:「不用,我們有別人。」若像這樣的人,別人已經在受災難了,有人趕緊要去幫助,但是就有人在那個地方,因為他有這個權責說「不用」,這樣就會障礙到在等待幫助的人。而要去幫助的人,若是較淺薄,沒經驗,「哦!若不用就好了。」這個菩薩道場可能就會少一角,所以就要有真誠的心再接再厲。
 
  但,也有這樣,「唉呀!我們這裡很需要哦!拜託來哦!」來了,哇,及時幫助他,不只是打掃,同時也是送餐盒,就是便當,熱騰騰的,吃到,這就是這輩子最美味。「感恩啊!感恩啊!」一個人能夠幫助很多人,能夠讓人接受到有人能夠幫助他。這就是有人會帶路陪伴,陪伴菩薩投入去救人;有人懂得趕緊代替很多人來求救,但是有人就是「不用」。那個「不用」,就將它擋起來,若沒有較積極點,那些苦難人是不是就是因那個多所怨惡的人,就這樣擋下來了,那些很需要的人就難得到,就無法去得到別人的幫助。世間就是這樣,這個互相接觸,就這樣將它障礙起來了,這就是現在人間就有這樣啊!所以,難得、難信、難受,無法去接受到,這是因緣阻礙到了。
 
*多怨:如五千退席,猶多怨嫉。
*難信:如中下之機,譬喻因緣方始信解。
*多怨難信:以一切世間均墮魔網,故於是經不能起信,不信則疑,故多怨謗。
 
  所以,「多怨:如五千退席」。現在在這個地方來譬喻五千人退席,就是那種不想要聽下去,所以他自然就會退失掉,不想要接受,就退失了。還記得?五千人退席,是在哪一品呢?(《法華經‧方便品》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大家應該再去回憶。還有「猶多怨嫉」,不只是退失掉了,還有很多怨、嫉妒的心態,因為沒有聽法。沒有聽法,自然無明就無法去除,就會有很多怨和嫉妒,就有哦!所以還是聽法心才會開通。「難信:如中下之機,譬喻因緣方始信解」。就像前面所說的,上、中、下的根機。有的人,上根機的人能夠接受,中根機、下根機的人就無法接受。在〈譬喻品〉,這個因緣,還有〈信解品〉,我們能夠去體會。回頭再去回憶過去說過的。
 
  接下來,「多怨難信」,那就是「一切世間均墮魔網」。為什麼會多怨?為什麼會難信呢?無法能夠相信人是這麼好,人,這一群人是這麼的單純,付出無所求,還在懷疑什麼呢?因為他心中有怨,所以他就不願意信;因為他就是已經墮落魔網,受煩惱、無明將他網住了,讓他脫離不出來,因為這樣,所以在魔網中。「故於是經不能起信」,因為這樣,在這部經這樣的道理,他就是不願意去信,不願意接受。所以,「不信則疑,故多怨謗」。他就是有疑的網,有疑和慢。這個疑心和慢心,就是起自他那分難信,起自他的怨嫉,這樣,所以自己做網,打這個網,就這樣將自己網起來,不起信。所以,不信則是疑,故多怨、多毀謗。他不只是疑,還要再毀謗;不肯接受,還要再毀謗,這就是這樣,魔網,就是又將他網住了。
 
經文簡釋:
「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先為難信,所以未說,今因信及,所以說之。
 
  所以,「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因為眾生還在這個魔的網裡面,所以過去都不要說,現在這個因緣到了,不必用說的,還是身體力行,菩薩道場做就對了,那就是這樣。所以,「先為難信,所以未說」。因為這個道理實在是用說的也多餘,都不用說了,所以這時候,現在我們就是去身體力行,去做。就像佛陀現在已經將《法華經》說出來了,四十二年後,這個真理就說出來。「今因信及」,已經信了,「所以說之」。現在因緣成熟,所以佛陀開始說了。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
 
經文簡釋: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此經微妙,乃是諸佛第一法門。
 
  再說,這就是說,這部經很微妙,是諸佛第一法門。因為佛佛道同,所以在這個地方,佛陀再叫文殊師利菩薩,這部經就是佛佛道同,諸佛視為第一的法門,就是最寶貴的法。這是我們每一尊佛最後一定要將《法華經》說出來。
 
經文簡釋:
「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於已說、今說、當說中為第一。
 
*方便品: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所以,「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所說的經典,這部經最深奧、最微妙。所以,「於已說、今說、當說中為第一」。這過去已說、今所說,這部經是第一。在〈方便品〉就這樣說:「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大家再去回憶一下,過去說的。
 
經文簡釋:「末後賜與」
末後靈山會上,為開權顯一真實法,明三乘同入一佛性,遂乃賜之。
 
  所以,「末後賜與」。「末後」就是在靈山會上,是佛陀講《法華經》的地方,「為開權顯一真實法,明三乘同入一佛性,遂乃賜之」。大家看了,該能夠了解,很清楚。佛陀在這個地方開權顯一真實法,將這個真實法說出來,是要讓三乘的人大家知道,法是平等,沒有大小乘,大家共同要入一乘佛性。大家本具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可成佛。將這個法說出來,就等於妙法已經說出來讓大家了解。這個法就是至高無上的寶,就像寶貝已經賞賜給大家了,讓大家能夠再得到。用心的人有那個因緣,有這樣的心念,自然能夠契佛心,自然能夠體會,行大乘法。這樣的人,他能夠很貼切去體會到這個法,他就有所得、有所受。法說出去,要看大家用得到嗎?用得到的人,就是他心中的至寶;用不到的人,那也是一堆的垃圾。所以,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一 6月 05, 2017 8:46 pm

[2017年06月5日上午5:22]  農曆五月十一日,(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四三)


1. 釋義經文:【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


2. 上人手札:「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真如實智,斷妄惑,一切智、道種智,二者合,故名一切種智。」


(1)「每各瞬間的心念,都要顧好」:要很用心。心心念念,分分秒秒,心念分秒都要顧好一念心;心念的起動,都是在瞬間、分秒間。我們學佛法,道業不荒廢掉,哪怕是瞬間、秒間,心念要守持、堅定,智慧是要我們很定心、專心、用心,顧守好,讓我們智慧能夠凝聚起來,不讓它散掉,要分分秒秒,哪怕是瞬間,都要顧守好。


(2)「故名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智,就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真如實智,能夠斷妄惑,這是多麼重要啊!


(3)「修行方向,一切種智,通達諸法」:期待我們能夠和佛一樣通達諸法。天地萬物一切諸法,它的總相、別相。


(4)「真理,無體、無形、無相」:是啊,真理是看不到,根本沒有東西可接觸,無體、無形;但是它這個體的理,道理,無處不在,能夠走得通;方向對準,不偏差,通達到我們很想要到的地方,就是要很用心。


(5)「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真如實智」:差之毫釐,失於千里,完全看不到的道理,你能夠走得絲毫沒有偏差,這就是要靠我們的智慧。真正凝聚住這念心不偏差,方向就理而行;像佛陀能夠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總一切相,真如,能夠實智。就要修行。


(6)「理理相通,回歸真如實智」:我們要走過的這條路,要知道的地方,要能夠回歸我們的本性來,就是要從真理,理理相通,每一項道理真諦,我們沒有偏差,能夠往路方向對準走,才有辦法步步回歸真如實智;就是回歸到「總相真理」。


(7)「斷妄惑」:回歸真理,真如,要先斷妄惑。我們的心,常常用大圓鏡來譬喻,是不是有用功、時時用心將它擦乾淨呢?若有用功在擦,這面鏡子就時時保持著很清、很淨。乾淨的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到,剎那,就是瞬間;境界現前,這鏡面沒有偏差的景像,在我們的心。


(8)「不肯用功,懈怠,心鏡就受污,不清淨」:為什麼這面鏡子會霧掉?就是我們沒有去注意它,我們不肯用功、用時間去擦它,這個道理這麼淺顯,為什麼要常常拿出來說?因為我們時時都把它疏忽掉。心鏡要清淨,偏偏我們這兩隻手就不願意伸出去,任憑我們的心鏡受外面的塵埃、髒污來染穢我們,這樣懈怠的人,哪有辦法用功見真理呢?當然就沒有辦法了。


(9)「精進不偏,菩提大道直」:佛陀教育我們,要勤,精,沒有複雜的心,要向前精進,真實踏地,把我們的心導向正確,自然道理在眼前。步步向前,方向沒有偏差,菩提道直,只要沒有偏差,這麼直,不用彎的路,放心就能夠這樣走過去。


(10)「自內用功,通達諸法實相」:心,我們要如何能放心?要相信自己,是不是我們有自內用功?相信我們自己有在用功,向前的路沒有偏差,自然我們自己最相信自己,向前走的路絕對沒有偏差,就能夠向前去走,通達諸法實相,總相的實相。


(11)「真如實智,時時顧守好,時時多用功」:我們不斷分分毫毫,都要去除煩惱無明。不論是瞬息間,或是分秒間,心念要顧守好,才不會讓外面的煩惱、無明惑,來遮蓋我們的心。日常待人接物,對事、對人,我們能夠很清楚,什麼事情出現了,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趕緊去付出;還沒有出現的,就要時時預防。


(12)「三界中,煩惱無明,結如網」:天地之間,佛陀時時警惕我們,在三界中,煩惱就像一個大網一樣,就像魚在水中,常常魚結群,漁夫一直拿著一張很大的漁網,等待時機,將利,就是飼料當魚餌,用有香、有味道,這樣灑出去,就等待著魚結群來,很快這張漁網就瞬間撒下去,大海茫茫,網子撒出去,收網回來,這些魚,沒有漏網之魚。


(13)「心中欲染,無明結網,眾生共業」: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儘管海闊天空,卻是人偏偏結群在這「欲」裡面,無明結網,我們自己人人都是因為無明,就是心中有欲,人人都是這張網連接起來,這叫做眾生共業。因緣到的時候,這個結網就這樣回收回來,無法脫離這個網,漁網我們解脫不出,是自己造漁網來連結,眾生各各造業,成為眾生共業。


(14)「欲無止境,迷茫追求」:宇宙空間,天空受污染了,污染是來自人類的愛欲,這種的欲無止境,所以不斷要滿足他的欲念,不是他需要的生活用品,也不是很必要的東西,就是欲心,眼睛看到,眼根對著外面的塵境,接觸後,意識的那種愛欲,欲念生起。開始支使自己去買,要擁有這個東西,所以東西有用到沒有?沒有。


(15)「現代人的浪費奢侈,舊衣回收量增大,還是新品,即被丟棄」:昨天大愛臺一則新聞,舊衣回收回來的,過去回收舊貨商,整理好這些衣服,再去外圍貧窮的國家去賣。像是臺灣五六十年前,接受美援時,也都會接到舊衣服,或從他方的國際寄來要援助,現在我們的環保站也看到很多衣服,都還這麼漂亮,質料還很好,甚至名牌也都沒有拆下來,為什麼會變成丟掉,要將它回收回來呢?


(16)「回收場,舊衣囤積如山,竟將用錢以焚燒處理,慨嘆不珍惜資源」:昨天聽到的,舊衣回收場已經囤積如山,現在還要出錢送出去讓人焚燒。又看到每件衣服拿起來,名牌還在,就拿去回收。因為他們說,以前還能夠把這些衣服販賣到如非洲,就如南非。現今很多臺灣年輕人追流行也已經不願意穿那種的衣服,且尺寸不適合,評估要給非洲時,卻因運輸費用過高的考量而作罷。


(17)「心欲作祟,眾生共業,衣櫥,永遠缺少一件衣服?」: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很不捨,這就是眾生共業,心欲作祟,讓他這樣買回來,整個衣櫥,又一段時間清掉都沒有在用的,也有看到年輕的少婦、少女也是一樣,打開她的衣櫥,囤積很多。問她:「妳這麼多衣服?」她就一句話回答:「我還少一件呢,感覺這些都不滿意,我還要再去買一件。」衣櫥,永遠都是缺少一件衣服。


(18)「欲心買來,卻丟棄後,把它燒毀,這是共業」:這就是眾生,這麼浪費,這麼造業,看看物資一直消耗掉,都不是人用過的,就是欲心買過了,之後就要把它燒毀掉,這就是共業。


(19)「心妄念,污染天空,污染大地,苦難偏多」:眾生就是這樣不斷去造網,再來網自己,造共業。這就是我們的惑,妄,心妄念,自己迷惑自己,造就這樣的無明大網,自己掙脫不出去,苦難偏多。


(20)「,一切智、道種智,二者合,故名一切種智」:是佛智的境界,要到達佛智的境界,要先經過一切智、道種智,這兩樣合起來,就是叫做「一切種智」,要很用心來了解。


3. ★『一切之有為法,有總、別二相,如無常無我之相,通於一切法,故謂之總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謂之別相。』


(1)「一切之有為法」,就是有總相、有別相,有這兩樣。最近頻闡述「一切有為法」,期待人人將「法入心」,常常自我警覺,所要造作的是什麼事情,是去造作業、無明、煩惱的行動的業力嗎?或者是要自修、利他,利益眾生,種種的善緣,善業呢?我們要常常自我提高警覺。「有為法」有總相、別相,這二相,「如無常無我之相,通於一切法,故稱之總相」。


(2)「總相」:若是以善法,有為善法,就是能夠了解道理。真實的道理就是「無常」,我們不只是了解「無常」,也體會「無我」。人間無常,過去我們認識的人,這些人現在去哪裡了呢?心靜下來,靜靜地點點看,回顧一下,我們所認識的人,很熟悉的,在腦海中,包括自己的至親,包括自己的好友,這些人,現在何在啊!用心去想,包括我們的長輩的長輩,所以說起來「無常」。


(3)「行蘊,無常,無我」:若更細膩地來想,我們自己,過去的人生,年齡幼小,少年時代,現在這個時候。過去在父母的身邊,父母的年齡,阿公、阿嬤,一家人,那個時候,他們現在已經是變成怎麼樣的人?而我們自己又是變成如何的形態?這是不是時時在變呢?不知覺中在變。所以無常,無我。


(4)「三理四相,生,老,病,死」:哪一個時代是我呢?無我,這不用說很多,大家細心、用心注意了解,這在我們很近的,是這麼貼切,這個道理,生、老、病、死,在我們的周圍,這都是很淺顯的道理。


(5)「無常、無我的相」:是不是人人通用呢?懂道理的人就會通,不懂道理的人,根本這些名詞,文字、言辭,都不曾經過他的記憶。因為他沒有在聽道理,他漠不關心,所以他不知道。這種「不知道」才是真病,才是真妄惑;若是知道,就開始除去「妄」,妄念、妄想,慢慢要將它去除。


(6)「減無明煩惱,知識轉智慧」:那些煩惱、無明,減一分,我們的知識、智慧,知識的警覺,智慧的體會,就慢慢地接近,路通的方向,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功。


4. 【0602豪雨事件】,慈濟用心賑災,拔除災民苦難
(1)「救災道路,用心疏通」:最近高速公路不通,也就要用大的工具,這樣寸寸去讓那條路,一尺一尺,讓它路能通,這要用很辛苦,也要冒著這樣的險路,去將它疏通這條路,讓人人才會通路。


(2)「修行要堪忍人間的慾念」:修行要堪得忍受人間欲念,我們要怎麼控制它?不要再受欲念來誘惑我們,要堪忍世間一切欲,不要去接受它,才有辦法撥開這種欲念,造無明,我們才能夠專心好好修行,才能夠了解無常、無我,真相的道理,才能夠通達。


(3)「通達一切法」:我們的法,還有時候很迷思,思想也不會很通達,思路要通,不然道理絕對不會通達。必定用心體會了解,人間無常、無我這些相。


(4)「災情災區,菩薩不忍眾生受苦,投入救災,就是精進道場」:豪雨襲台,不可收拾,到處有災難。瞬間土石流沖下來,到處都是淹水。北部,中南部的山區,紛紛傳出災情。聽到我們的人間菩薩,及時投入,這就是他們精進的道場;菩薩所精進的道場,就是不忍眾生有苦難。不顧一切,大動員起來。這樣分組、分隊,集合起來趕緊去清掃。


(5)「四大不調,無常觀,珍惜付出」:大家大動員,去為受災戶清打掃,那種不堪忍的環境,平時安居樂業,忽然間無常的境界到達,四大不調,有雨大不調,水大不調和,造成了災難。有人間菩薩群,能夠及時付出,恢復他清淨的環境,再回復位置。讓他能夠放下心,能夠平安度過,這就是菩薩救拔眾生。


(6)「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身體力行救拔」:眾生有苦難時,就是菩薩要去精進、用功的時候,這就是道場,要不然,過去一直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大家無法去感受到。


(7)「人間道場,無常受苦難,菩薩慈悲等觀,無分別相,苦眾生苦」:這種苦難什麼時候會發生,不知道,菩薩要先了解,無我相,「這是不是我的親人?是不是我認識他的?是不是……。」無我!沒有分別相,總是眾生受苦,我們就是付出,拔除他的苦難,大我無私的精神。「無我」精神,體會人間無常,這就是菩薩。


(8)「相通於一切法」:能夠這樣做,菩薩六度萬行,像這樣的舉動,這兩三天來,所看到慈濟人的活動,人間的菩薩,真正是一直在想,這就是他們在「真精進」的時刻,這種投入人群去付出,拔除眾生的苦難。


(9)「真精進,提供災民所需,不論是清掃,熱食,發放物資」:哪一個地方沒辦法,沒有水可以煮飯,沒有瓦斯、沒有電,要怎麼辦?就趕緊備餐盒,一盒一盒將它裝得很漂亮,送到達。拿到他的手裡,還溫溫熱熱,讓他的心很溫馨。聽到有災民說:「這是我這一輩子吃到最好吃的美味!」這就是在那分誠。菩薩送便當,溫暖他的身和心,以及清淨他的環境,這是人間菩薩的精進大道場,很感動,這叫做「真精進」。


5. (1)「相通於一切法,故謂之總相」:這就是法的總相。法講到這個地方,讓大家剛好感受到這樣的環境。菩薩的大道場,菩薩的大精進,在這時刻間。相信現在聽到,昨天去發放,關懷,前天去清掃,現在聽到這段經文,應該法喜充滿!「啊!我已經大精進,真精進,我已經有這樣過來了,我用到法了!」,會很歡喜!法喜充滿。因為如是法、如是行、如是體會,當然是法喜充滿!所以「故謂之總相」。


(2)「如地有堅相,水有溼相,謂之別相」:若是有「別」,就是有分別。大地就是硬的,水就是溼、潮溼的。地有硬的性、硬的相和它的性;溼的性和溼的相。這我們看得出來,能夠去分別,千差萬別的物質,都有它分別不同的形相。我們人也是,張三、李四,總名叫做「人」,「人」的同樣,就是身體,身體的器官,全都大家不能缺少,都叫做「總相」。


(3)「別相」:各人有各人不同樣的形態,各人有各人不同樣的習性。就像大地上面各種的物質,不同的形象,沒有一樣的質;有的是溼性的,有的是乾性的等等,這就是總相、別相。道理全都是一樣,去分別它所形成的物質。所以我們要很清楚,法,不只是看文字,不只是用聽聲音的,要用心體會。


6. 複習經文:【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


(1)看到大家有在精進,如來很歡喜,已經戰有功,有所得。因為已經破三毒,將三毒念的貪、瞋、癡等等都已經去除,已經超越,魔的網,也已經將它突破。這是佛陀看到弟子這樣在努力,所以佛也很歡喜。


7. 釋義經文:【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合與珠。今說此妙法華經,能令修持者至於一切如來智地。


(1)「合與珠,說此妙法華經,能令修持者至於一切如來智地」:合過去前文所說,髻中明珠那段的意思。雖然過去四十幾年間,很多法,佛陀都說過了,只是最後這《妙法華經》還沒有講,真實法還沒有講,以「髻中明珠」這個譬喻。「今說此妙法華經,能令修持者至於一切如來智地」。《法華經》就是要人人,真正這一路要好好用心走。


(2)「回歸到真如本性」:佛陀說法的四十二年間,一直提倡教育大家,要去除無明,人間疾苦偏多,守好自己的慧命。現在守好了這個慧命,已經了解了這種障礙就是這麼多的無明。現在慧命開始增長了,就要大家好好將這條路走過來。希望大家回歸到真如本性。


8. 【一切智】:謂於一切法,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別體相,即佛智。譬喻品: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1)「謂於一切法,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別體相,即佛智」:所有的道理,理體,道理的體相,要了解。總一切法,以及一切分別的形相,都要很清楚,這叫做「佛智」。已經都通達天地萬物的道理,與佛智已經同為一體。


(2)「〈譬喻品〉: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在〈譬喻品〉也已經講過了,大家要勤修、要精進,所要追求的是一切智、佛智、自然智。自然的境界,一切的道理,要自然能夠了解;甚至無師智,無師自通,因為人人本具佛性,與佛智慧同等,自己應該要體會我們自己。


9. 【一切世間多怨難信】:於是一切世間人,多所怨惡難得難信受。


(1)「一切世間多怨難信」:於一切世間就是這樣,世間人多所怨惡,難得難信、難受,不想要信受,他會怨啊!就像我們知道哪一個地方有災難,開始要去付出了,但是有時候就會受人阻礙,說:「不用,我們有別人。」。若像這樣的人,別人已經在受災難,有人趕緊要去幫助,但是就因為他有這個權責,就說「不用」,這樣就會障礙到在等待幫助的人。


(2)「菩薩,當不請之師,真誠不氣餒」:要去幫助的人,若是較淺薄,沒有經驗,若回答「若不用,就好了」。這個菩薩道場可能就會缺一角,就要有真誠的心再接再厲。也有村里長是這樣,「唉呀!我們這裡很需要!拜託來哦!」來了,哇!及時幫助他。不只是打掃,同時也送熱騰騰餐盒。災戶有人就說「吃到這輩子就是最美味,唉呀!感恩啊!感恩啊!」


(3)「陪伴菩薩,投入救人」:一個人能夠幫助很多人,能夠讓人接受到,有人能夠幫助他。這就是有人會帶路陪伴,陪伴菩薩投入救人;有人懂得趕緊代替很多人來求救。


10. 【多怨】:如五千退席,猶多怨嫉。
(1)「多怨,難信,因緣阻礙」:但是有人就是「不用」,那個「不用」,將它擋起來,是不是若沒有較積極點,那些苦難人就是差那個多所怨惡的人,就這樣擋下來了。那些很需要的人就難以得到,沒有辦法去得到人家的幫助。世間就是這樣,這互相接觸,就這樣將它障礙起來,這就是現在人間就有難得、難信、難受,無法接受到,這是因緣阻礙到。


(2)「多怨,如五千退席」:現在在譬喻在《方便品第二》五千人退席,那種不想要聽下去,不想接受,他自然就會退失掉。


(3)「猶多怨嫉」:還不只是退失去,還有很多怨、嫉妒的心態,因為沒有聽法,或聽了,法沒入心。自然無明就無法去除,就會有很多怨和嫉妒,還是聽法,心才會開通。


11. 【難信】:如中下之機,譬喻因緣方始信解。


(1)就像前面所說的上、中、下的根機,有的人,上根機的人能夠接受,中根機、下根機的人就無法接受。在〈譬喻品〉提因緣,還有〈信解品〉,我們能夠去體會。


12. 【多怨難信】:以一切世間均墮魔網,故於是經不能起信,不信則疑,故多怨謗。


(1)「一切世間均墮魔網」:為什麼會多怨?為什麼會難信呢?無法能夠相信人是這麼好,這一群人是這麼的單純啊,付出無所求,還在懷疑什麼呢?因為他心中有怨,所以他就不願意信;因為他就是已經墮落魔網,受這些煩惱、無明將他網住,他脫離不出來,因為這樣,所以在魔網中。


(2)「故於是經不能起信」,因為這樣,在這部經這樣的道理,他就是不願意去信,不願意接受。


(3)「不信則疑,故多怨謗」:他就是有疑的網,疑心和慢心,起自於那分難信,起自於他的怨嫉,自己做網,將自己網起來。不起信,不只是疑,不肯接受,他還要再毀謗,魔網又將他網住。


13. 【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先為難信,所以未說,今因信及,所以說之。


(1)「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因為眾生還在魔的網裡面,過去都不要說,現在這個因緣到了,不必用說的,還是身體力行,菩薩道場,做就對了。


(2)「先為難信,所以未說」:因為道理,實在是用說的也多餘,這時候現在我們就是去身體力行去做。就像佛陀已經將《法華經》講出來,四十二年後,真理就說出來,「今因信及」,已經信,「所以說之」。現在因緣成熟,佛陀開始講了。


14.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此經微妙,乃是諸佛第一法門。


(1)「此經微妙,乃是諸佛第一法門」:這部經是很微妙,是諸佛第一法門,佛陀再叫文殊師利,這部經,就是佛佛道同,視為最寶貴的法。每尊佛,最後一定要將《法華經》講出來。


15. 【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於己說今說當說中為第一。方便品: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1)「於已說今說當說中為第一」:所說的經典,這部經最深奧、最微妙,這已經過去已說、今所說,這部經是第一,在《方便品》就這樣說,「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16. 【末後賜與】:末後靈山會上,為開權顯一真實法,明三乘同入一佛性,遂乃賜之。


(1)「末後,在靈山會上」,是佛陀講《法華經》的地方,大家看到,能夠了解很清楚。佛陀在這個地方開權顯一真實法,將真實法講出來,是要讓三乘的人大家知道,法是平等,沒有大小乘,大家共同要入一乘佛性。


(2)「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大家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將法講出來,等於妙法已經講出來,讓大家了解。法,至高無上的寶,就像寶貝,已經賞賜給大家,讓大家能夠再得到。


(3)「契佛心,珍惜法如寶」:用心的人,有那個因緣,有這樣的心念,自然能夠契佛心,自然能夠體會,行大乘法。這這樣的人,能夠很貼切體會到法,就有所得、有所受。法,講出去,要看大家用得到嗎?用得到的人,就是他心中的至寶;用不到的人,那也是一堆的垃圾,所以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17.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體會「珍惜法如寶」,法入心,法入行,才能契佛心,若心起煩惱,有怨,難信,來自妄惑,慾念,都是站在「小我」執著立場。


凡事認為自已都對,錯的都是別人,修行學佛,要學諸佛菩薩的寬大心,能時時警惕要「心包太虛」,如佛陀能包容善解「提婆達多」,如佛陀過去生「常不輕菩薩」,就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等等的身行典範,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不是非得爭一口氣,爭贏,輸了善緣,爭輸了又不甘心的自生煩惱。


體會學佛,相信因緣果報,是拿來自省,不是拿來評斷他人。真正發慈悲心,要悲憫苦難眾生,要學習原諒包容別人的過錯,就是善待自已。才能通達諸法,邁向「法歸位」,找回「真如實智」。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三 6月 07, 2017 10:48 am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Auyoeu11
惟智心得
    學習圈是教育行為學家用來解釋人類學習是如何發生,或是描述其過程的理論,有很多學者提出,有簡單也有複雜。
    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ELC)是其中的一種,如上圖。從具體的經驗做為起點,個人(或群體)針對共同的具體的經驗做反思,再形成學習的概念,有些想法可以形成進一步的應用,這就是一個學習圈。
    經驗學習圈特別適合於應用於探索教育,因為遊戲或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具體的經驗,可以啟動經驗學習圈。而我們是有計劃的學習,事先當然要有訓練目標的設立,而最終希望能帶回真實世界。
    近日,從5月31日起,台灣因為梅雨鋒面經過,夾帶非常大的雨量,又連續下了好幾天,在各地釀成災情。其中6月4日星期日原為全省慈濟人的精進日,證嚴上人毅然決定取消原定的精進日。一開始,很多人認為是安全理由,可以讓有些風雨很大地區的人不用出門,在家精進。但其實,最重要的理由是證嚴上人看到四大不調造成災情,不忍眾生苦,希望慈濟人能夠發揮愛心悲心,前往協助。不論是送熱食或是幫忙打掃,都可以,這是入人群,這是真正的菩薩道,這是真正的精進大道場。原來,上人要我們看懂,學習、明白這件事。上人以這次的事件及他的引導,搭配法華經的經文要義,以及深入災區的慈濟人的身行來教育我們,說明這才是真正的精進,可以成長慧命。
    坦白說,一開始收到取消的訊息,不是很清楚明白。一直覺得這個決策背後一定有深刻的思考,否則不會貿然決定。感恩上人在6月5日晨語開示,講得很清楚明白。其實那幾天上人一直有開示,只是我們有沒有因緣聽到而已。5日上午,我剛好要上一個探索教育的課,就利用薰法香的時候,劃出了上人以這次大雨為經驗,要教我們的所有思考,如下圖。當劃出來時,我就明白了,人間菩薩以度人為遊戲,人群是道場。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Auyoeu12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三 6月 07, 2017 11:03 am

接連5天逾3千慈濟志工 全身汙泥心淨法喜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w=640&q=60&src=http%3A%2F%2Fs.nownews.com%2F16%2Fb5%2F16b524dce2241cb2b70a3eb56b6aba33
 <img src="http://imgapi.nownews.com/?w=640&q=60&src=http%3A%2F%2Fs.nownews.com%2F16%2Fb5%2F16b524dce2241cb2b70a3eb56b6aba33.jpg" alt="
▲接連5天逾3千慈濟志工 全身汙泥心淨法喜。(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  
▲接連5天逾3千慈濟志工 全身汙泥心淨法喜。(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走過一條條長街,拜訪一家家鄉親,扛起一包包沙石,接過一桶桶汙泥;累了不忍喊累,餓了席地用餐,受傷自行包紮,重的堅毅扛起;超過3千位慈濟志工投入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的水災災後清掃、復原承擔,一位位沾滿污泥的慈濟志工,以「不忍眾生苦」情懷,揮汗淋漓為鄉親的家園復原,以「滿身的污泥」,示現出「慈悲喜捨」的印記!
6月初梅雨鋒面加上西南氣流造成台灣部分地區災情嚴重,慈濟志工於6月2日起投入勘災、提供餐食物資、清掃、安心家訪,截至6月5日止共動員超過3千多人次。自雨勢稍歇,慈濟志工在台北市、新北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等地共發放超過3700份熱食、清掃了85戶,拜訪超過1400戶鄉親,了解受災鄉親的實質需求及膚慰。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62b0441a388a9316099fd2850cc37b9a
▲一位位沾滿污泥的慈濟志工,以「不忍眾生苦」情懷,揮汗淋漓為鄉親的家園復原,以「滿身的污泥」,示現出「慈悲喜捨」的印記!(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6月1日豪大雨讓北台灣多處地區淹水,隨著鋒面南下,在花蓮靜思精舍的證嚴法師憂心不已,擔心受災鄉親的飲食、安全、以及環境衛生問題。
6月2日早上,全台慈濟志工自第一時間以電話、通訊軟體關懷照顧戶與淹水區域的鄉親安全。
6月2日晚上,台北內湖慈濟園區接獲通報送出100份熱食,將熱騰騰的湯麵送到居民留宿的活動中心,讓那個暴雨淒寒的夜裡,飽了胃、更暖了心。
6月3日一早雨勢稍歇,台灣各地慈濟志工紛紛啟動勘災、救災、關懷行動,在安全的條件下,帶著餐食、生活包、祝福禮,涉水走過一條條長街,拜訪一家家鄉親,一句句溫言軟語,膚慰了受災鄉親,也帶來一絲安慰。
由於許多人家園淹水,甚至有土石泥漿灌進,慈濟志工擔心滋生細菌造成疫情,許多人利用假日走進災區協助清掃,也有志工利用下班前後前往投入。
走進土石傾瀉的陋巷、泥水滿布的地下室,藍天白雲的身影彷彿一個個螞蟻雄兵,一鏟鏟地清除髒汙、以人力接龍一擔擔地將泥水運出,甚至也有7、80歲的年長志工將冰箱、冷氣機、大型家具等扛出。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561f1c7d553380450c7e280ea12cd119
▲走進土石傾瀉的陋巷、泥水滿布的地下室,藍天白雲的身影彷彿一個個螞蟻雄兵,一鏟鏟地清除髒汙。(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鏟泥地、抽積水、搬重物,一手一手接力傳泥水,更讓桶裝的愛心傳出去。一桶一桶的污泥水,濺花了藍色衣褲;一顆一顆的慈悲心,烙印在汗濕的背。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B79be81d2577a92cec52309223caac2b
▲以人力接龍一擔擔地將泥水運出。(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慈濟基金會表示,一場豪雨,沖毀了安身的住處,一方有難,凝聚了十方的關懷,一個便當,飽暖了受災的胃與心,一份祝福,膚慰了驚慌的身與心,一聲感恩,接續了無私的大愛。雖然風雨無情,但有愛就有力,當愛點燃了善,就能化為助人的行動。風雨過後,長情大愛依然傳遞不息!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7/06/0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