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6/1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6/1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6/1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1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三 6月 14, 2017 10:24 pm

20170614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謂佛將說法華,先放毫光,照於此土,以至他土,與常放光有異,故名放光瑞。
 
  是啊,大家要用心啊!我們回憶在〈序品〉,開始要說《法華經》之前,就是在〈序品〉裡,我們還記得佛說《無量義經》之後,佛陀還是定在座中,不動。大家《無量義經》聽完了,佛陀還沒有退席的意,所以大家還是坐著,看著佛莊嚴的形相,在定坐中眉間放出了光。那個光的形相,是很吉祥的相,讓人看到心就歡喜,無法去形容那念歡喜心。人人都有感覺:奇怪,今天佛陀《無量義經》講完了,沒有離席的意思,還坐定,入定在放光。大家的心覺得奇怪。
 
  所以,不只是這個光芒照到任何人這個心,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起歡喜心,那種莫名的歡喜、無法敘說的歡喜。不只是在這個場面的人,好像這個光在任何一個角落,都讓人一時之間感覺:世界是和平的,世界是祥和,人人的心就是有那一分歡喜的瑞相。這就是佛陀將要說《法華經》的那個時刻,近和遠的人總是有這樣的感覺。所以,「與常放光有異」,就是不同。雖然平常有時候佛以因緣而放光,卻是現在這次的放光,總是讓人的感覺就是不同,所以叫做「放光瑞」。在〈序品〉有描述這種放光的瑞相,和一般放光不同。
 
*經云:佛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是也。
 
  經的裡面,就是〈序品〉裡面這樣說,「佛放眉間白毫相光」,這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聽經、讀經,就是要時時有這樣回憶,將經記憶在內心,尤其是很重要關鍵的名詞一定要記得,要去了解。所以說這個光,毫光的相,那就是「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這我們要去了解。《無量義經》說了之後,說《法華經》之前為什麼佛陀會放這瑞相之光呢?那就是佛將要講《法華經》,這是佛陀一生中最在意的法。他一生把《法華經》就是一直深藏在他的內心本懷,來人間最重要就是要講這個法,但眾生根機太差了,還無法接受,所以佛陀將這部經深深藏在他的心懷,現在時機成熟將要講說了,這是一件一大事,很大的事情。
 
  因為這樣,佛陀《無量義經》講完,再要說《法華經》,這就是很深的意義。所以就這樣「先放毫光,照於此土」,遍照這個地方,不只是在這個地方,在場人人的感覺,還有他土,其他的地方也能感覺。因為那時候要講這部經,有六種震動,大家應該還記得。所以不只是在那個道場,其他的地方也有感覺到異常,不是平常。所以,「與常放光有異」,就是不同,叫做「放光瑞」。在《法華經‧序品》裡,開頭他放這個光在眉間。佛陀有一個相,除了我們現在在說的〈安樂行品〉,肉髻,這個肉髻也是佛的瑞相;「髻上明珠」,這就是佛的相,意思就是表示佛的心腦,智慧的相。這個地方還有白毫相光,是在眉間,兩眉毛中間的額頭,就有另外一個相,那就是很細很細的毛,就如絨一樣,像絨布一樣很微細,在這眉間之中,有時候太陽一照,總有一項很明顯與人不同的相。
 
  所以,這個白毫相光就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經過了日光的映照,總是有令人感覺異於平常,就是跟平常不同,有異,不同。遍照東方,好像這道光和那個日光,日的光這樣接觸到,反射出去,讓人有一種感覺,那種說不出來的歡喜,是異常的歡喜,這種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重要的是要向大家說「萬八千世界」,我們要用心。
 
*萬八千世界者,表說一乘之果已滿,如萬,一乘之因未圓,如八千。
又表一乘真實故,義即具足,如萬。三乘是方便未具足,故如八千。
 
  「萬八千世界者,表說一乘之果已滿,如萬」。萬八千世界就是表示「一乘之果已滿」,就叫做「萬」。「一乘之因未圓」,叫做「八千」。一萬就是圓滿,八千就是我們所修的行,所了解的只有百分之八十,還未很完全了解,萬分之八千,就是還未很圓滿。所以佛陀循循善誘,從聲聞而緣覺,希望人人去除無明。接觸佛法是聲聞,了解佛法的道理;能夠用功修行,體會天地之間無常的道理,那就是緣覺,這「四諦」、「十二因緣」的法完全接受了,所以很多的法都能去除煩惱等等。一切「有為法」大家清楚了,還要再進一步,進入「無為法」。獨善其身不夠,你要入人群去。我們昨天也有說過了,人群中那就是如來藏,如來的法藏在眾生群中。所以我們要圓滿,就要入人群;還未入人群,那就等於「八千」,因為你知道煩惱的道理,卻還未去真實體會煩惱的來源在哪裡,還沒有發揮去解煩惱法,利益眾生,所以還沒圓滿,這叫做「八千」。
 
  在佛陀要講《法華經》之時,有的是就如文殊、觀音、彌勒菩薩等等,已經圓滿了,這種發心菩薩來助道場,那就是「萬」,就表示圓滿。還有很多羅漢、凡夫等等,也是在場。雖然佛陀開始答應要講《法華經》,完全無法體會的人,五千人退席去,表示還在五道輪迴的眾生,所以無法接受超越五道境界的人;他無法接受,中間他退席,這也是一種的譬喻。心若還停滯在這個凡夫心,停滯在充滿了欲,煩惱無明都還沒去用心、發心要去除;像這樣的人就無法接受《法華經》的道理;接受了,也會將這個法拿去偏差利用。這我們在〈方便品〉也說很多。所以留下來的這些人,有修行但是還沒到法身菩薩的境界,所以稱為八千。雖然是在一乘法的因,現在要開始撥開了三乘,要大家入大乘法這個時候,但是還未圓滿,還未接觸,還未圓滿,所以叫做「八千」。
 
  所以,又再表示「一乘真實故,義即具足」。這部經是已經具足了一實實乘的教法,在三車的裡面,大白牛車裡面所藏著很多的寶物,表示大乘的法很圓滿。義即是具足,裡面有很多含著的法,微妙法。所有的妙法藏在《法華經》中,不論大、中、小法都涵蓋在這個裡面。所以,我們一路一直說過來,說很多因緣果報法,我們也說很多,時間很長之前,法的源頭等等,種種的譬喻也全都是譬喻。這在〈信解品〉等等,大家也已經開始接近、信解了,這都在《法華經》裡面。所以「義即具足,如萬」,這裡面的法,會慢慢讓大家信受,讓大家圓滿,這叫做「萬」。就是這部經裡面,具足很多的道理,法都在裡面。所以,「三乘是方便未具足故,如八千」。三乘法就是根機參參差差不整齊,這叫做三乘。有的還停在小乘,有的停在中乘,有的開始要發大乘心,這叫做「三乘」,還不很整齊,所以叫做「八千」。在這裡重新提出來和大家說,就是在這段文中,也涵蓋著這樣的意義。所以前面的文說,
 
經文:「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
 
  「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這是一場的就像夢境。接下來再說,「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這夢境,不只是見佛,又看到有很多龍神、阿修羅,這就是比較在梵界,梵位的人也來很多,來到做夢的人自己的面前,好像很恭敬合掌,也請這做夢的人來為他們說法。這好像有這樣的夢境,這個夢境的裡面,「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
 
  「又見諸佛」,又再看到很多佛,不是遠遠看,是很靠近來看,看到佛那身相是金色的,整個身體,這個皮膚這樣能發光起來一樣哦!所放出來的光,不只是眉間的光,是全身都發光。所以這全身發光,這個光已經「照於一切」,這光相的無量照於一切,這是在夢境所看到,金色的光耀,已經普遍照及一切。這就是這個夢境好像照到自己來,自己也是能夠發出了梵音聲,「演說諸法」。這種見佛和見己的光相,和聽佛說法,自己在修羅、天龍八部等也來請他說法。佛為諸菩薩,就是聖位的人來說法;自己做夢的人,要向凡夫界的天龍八部及修羅等等來說法,這是一場的夢境。這也表示微妙的法,不只是在我們人間生活中的法,其實法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還是那個法,還是存在。
 
  所以,我們平時常常在說,道理看不到,是「無為法」,這是道理永遠存在;「有為法」有形相,我們能去作為。「無為法」充滿了很多很多道理的教育,教育我們在「有為法」的方向,不要偏差。所做一切的作為是微妙,甚深微妙,這個作為,我們不要一點點就讓它偏差、漏掉了。現實的人生,做夢的境界,我們都要能夠用心去體會道理的境界,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接下來這段文再這樣說,這就不是夢境了,就是佛說眾生聽法之後,會有這樣的夢境,有的人有這樣的夢境。這是佛陀要告訴大家,夢不要當做真,那是虛幻,是我們的潛意識,白天我們若很用心在法,就是善法,你做的夢就是很歡喜的夢,但是不要將它當作真。就像我們,人間在做,有為法,做過就對了;要去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不要執著說:「這好的事情都我做的。」若這樣,我們的心會一直掛礙,掛礙我為你做很多事情,那就會有計較心。
 
  我們要去除煩惱,連這些善法也要捨。「我為你做多少,你是我幫助的人,我是能去做善法、善事的人,所以你受我幫助。」這種的心不要有。善的事情要去做,做過就好,就要放下了,這叫做「三輪體空」,沒有讓我能去做什麼善事的人,也沒有什麼人讓我幫助過,大家都一樣,是在因緣中互相成就。我幫助你,你成就我,要互相感恩,沒有放在心的事情。
 
經文:「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
 
經文簡釋:
「佛為四眾,說無上法」;又見如來來為四眾說無上道者,即如實相一佛乘法,能說無上道法教化。
 
  所以,佛陀說,「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也是一樣要用心,好好聽哦!〈安樂行品〉,現在將要結束了,這些文,大家要很用心。佛,我們再看到,佛陀在現實為眾生說法,「又見如來為四眾說無上道者」,那就是「即如實相一佛乘法」。現在佛陀為大眾所講的法,那就是《法華經》,就是實相一佛乘的法,是真實法,不是夢幻的法,是真實法。「能說無上道法教化」,就是用這麼的微妙、真實一乘的道法來教化眾生。這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來人間,要釋放他的本懷,就是講《法華經》。大家很恭敬,已經聽出了佛陀的真實意義,這個真實法。
 
經文簡釋:「見身處中,合掌讚佛」
自見其身處大眾中,恭敬合掌,說偈讚佛,賭相生善。
 
  所以,「見身處中,合掌讚佛」。大家很感動、很感恩,佛陀從他的心懷釋放出來這個微妙法,很感恩佛過去的引導教化,現在真實的一實乘法這樣來化度,來感化人人。所以,這叫做「自見其身處大眾中」,大家就有這樣的感覺。「恭敬合掌」,就是大家不由自己,就再次合掌,因佛陀這分從內心意說出了微妙法,大家很恭敬。所以,而「說偈讚佛,睹相生善」,大家就是這樣來讚歎佛。這就是佛陀他說法,大家的歡喜,長行文又再用偈誦。
 
經文簡釋:
「聞法歡喜,而為供養」;聞佛為說一切之法,心得歡喜,而興供養,精義入化。
 
  所以,「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大家聽法之後,歡喜了,就是「聞法歡喜」,大家很讚歎。「聞佛為說一切之法,心得歡喜,而興供養,精義入化」,我們法已經入心來了,法已經刻入心版了,記憶也很深,所以大家願意供養,來供養佛。
 
經文簡釋:「得陀羅尼,證不退智」
得總持門,以其總持一切善法不散;令惡不生。證智不退,得法清淨。
 
  所以,這樣就「得陀羅尼,證不退智」。大家聞法歡喜,所以願意供養。供養是用什麼供養啊?好幾天前,聽到我們大陸回來,四合一幹部的精進(二0一七年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營),這麼多天來的歡喜,大家發願,回去要傳法脈,弘揚宗門;要身體力行,做師父想要做,要愛師父想愛的人,用這樣來供養。這是這兩三天之中大家的表達,這叫做法的供養,是行的供養,身體力行來回報。所以我們現在要供佛,也是一樣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回報佛陀對我們的教化之恩。
 
  所以我們所得到的,就是總持門,所以叫做「得陀羅尼,證不退智」。我們就是要用這樣來供養,眾生若能夠很精進用心,得到所有的都心開意解,這是佛最歡喜。就像師父看到弟子,某某人很能夠體會心意,說法、說話他聽得懂,知音者,我也會很歡喜。任何一個人說話讓人聽得懂,都會很歡喜,這就是供養,大家要「得總持門」,那叫做陀羅尼,就是總持一切法。那就是「以其總持一切善法不散」,能夠總持一切善法而不散,這就是我們的心,要回報佛陀最重要的,我們一切善法,入我們的心來,沒有讓它忘記。
 
  我們日常生活,在做事情,「我做這個事情,就想到法,我現在做,和法是會合的」,這就是總持一切善法。我們所做與法會合,這就是叫做善法。我們令善法不散,能夠對的事情,我們永遠做就對了。這就是慈濟人常常說:「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樣自然他就會再接再厲、再精進,這就是「以其總持一切善法不散」,就是這麼容易。所以,「令惡不生,證智不退」。因為我們不斷在行善,這當中惡的念頭不會進入我們的心,我們常常都很清楚,善是我們的方向,不能再有偏的岔路,又再偏到別處去,「差之毫釐,失於千里」,一念惡生,千差萬錯起了,所以我們要將心顧好。「以其總持一切善法不散;令惡不生」。這樣,自然我們就「證智不退」,這個智慧入我們的心,我們不退轉,「得法清淨」。這叫做陀羅尼,陀羅尼叫做「總持」,譯作我們的話叫做「總持」。
 
*蓋菩薩以總持之法,隨應一切眾生迷向,開導正信知見,令其滅諸惡心,而行一切善法,是為菩薩陀羅尼門。
 
  也就是菩薩,「蓋菩薩以總持之法」,已經得到這個陀羅尼門,已經得到總持法,持一切善法不退,菩薩已經得到這樣的法,所以「隨應一切眾生的迷向,開導正信知見」。發大心的人,已經得到這個法,自然他能夠進去人群中,隨著眾生迷茫,不知道方向要在哪裡;菩薩要在這樣迷向中的人間去開導他們,開導出一個正確的信仰。還有正確的知和見全都要能夠去體會到,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入人群中去。這就是菩薩的總持門,「持一切善,總一切善法」,入人群如何去除那個惡。眾生的煩惱無明,我們自己去除了,我們要用方法讓人人去除,引導人人從善的見解、思惟都是善。
 
  這佛知佛見,佛見的道,這就是我們這幾天在說,這幾天來大家要知道,大家要走的路,那就是佛知見道。「令其滅諸惡心,而行一切善法」,滅掉了種種惡念,身體力行在一切的善法,這就是叫做「菩薩陀羅尼門」。所以,陀羅尼這三字在經典會常常看到,但是我們一定要去了解陀羅尼叫做「總持」,總一切的善,持一切法,一切的善法我們全都是很堅持著,使惡不生。接下來再說,
 
經文:「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經文簡釋: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他心通,知深入一佛乘道,蒙佛授記。
 
  所以,《法華經》裡面有〈授記品〉等,有好幾段的授記,應其根機,根機成熟了,佛陀就為他們授記,所以前後授記,不少人哦!「佛知其心,深入佛道」,是因為他們的心已經開始漸漸了解佛知、佛見,佛的道路他們已經一直深入了。所以,「佛他心通」。佛陀了解弟子的見解,佛哪麼會不了解呢?弟子的心向,到底心在想什麼事情呢?佛很清楚,都看得出來,了解任何一個弟子心的趣向。向佛道的人有深入多少?真正覺悟,要入這個覺悟之道,發大乘心的人真正有多少?因為這樣,佛陀了解,一次一次分梯次授記了。
 
  所以,「知已深入一佛乘道」。知道大家到底心入一乘道,到底有多深?佛陀去了解這些人有深入,因緣成熟,佛陀自然就能夠為他們授記。「蒙佛授記」,所以,到這個時候佛陀就開始為他們授記,這也就是在我們前次講〈授記品〉等等之時,一段一段都有授記。那些事情我們大家還要再回憶一下。佛陀授記是因為他們發心的程度,佛陀了解了,所以這樣一段一段進步而授記。
 
經文簡釋:
「即為授記,成最正覺」;夢佛與授無上道記。
 
  所以,「即為授記,成最正覺」。就是因為佛了解了,這我們要很用心。「夢佛與授無上道記」,《法華經》是真實的授記,有時候夢就會夢見佛為他授記,但是不是真實的授記,我們若還沒深入,只是心期待佛為我們授記。這就是只要你有心,自然有一天你也能夠得佛授記。
 
經文簡釋:
「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記於來世得佛智慧,成無上道。此明正報勝。
 
  所以,經文的裡面說,「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大家若能夠好好用心,「善男子」,就是大家有興趣在佛的法裡之中,不論是出家、在家,統稱為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只要你的心這樣穩定下來,陀羅尼門真的能夠好好總持,持一切善,預防一切惡,若能夠這樣,你就開始慢慢修行,一直到來世。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有耐心,要能夠記得我們生生世世,今生,法一定要銘刻在內心之中,若是心版刻得深,自然這個記憶會常常在,就入我們意識之中,未來的來生來世,不會離開佛法,同樣還是佛道中的善道在走。
 
  所以,「記於來世得佛智慧,得無上道」。同樣,還能夠於來世不斷不斷地修行,未來還是一樣,這是佛陀預先為我們證明,只要你能夠心念不退轉,記憶很深,生生世世,沒有脫離佛道,這個種子修持一切善,總是時候到了,佛陀也能夠為我們授記。這是釋迦佛那時候就開始有這樣隱約,授我們未來的記,所以說「記於來世得佛智慧」,就是這樣預約我們。你們現在開始一直下去,將來你也能夠得到佛的智慧,這就像是為我們授記一樣。雖然還未為我們授記說:「你已經將來會在某一個地方去成佛,叫做什麼名字」。雖然還沒對這些善男子一一明確授記,但是在這個地方,「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這就是已經「記」了,「記」就等於授記一樣,「記」的意思就是為你祝福,祝福在未來。
 
  佛的祝福是真實的,只要你好好這樣一路的善法走下去,你總是未來也能夠「得無量智」,到佛的大道。這就是在為我們祝福,為這些善男子祝福。所以,「成無上道」。「此明正報勝」,這就是證明我們正報的勝。未來,我們離開這個身體,要去哪裡?這個依、正二報,我們過去一直在說「依、正二報」,捨此投彼,投生到哪裡呢?我們的正報、依報是什麼?只要我們這念心在,這個既取印記,我們未來我們的善法,陀羅尼門還是要總持著,這樣不會將它忘記,一直刻下去,那自然能夠得無量智。
 
*得無量智:佛之大道,謂得超過限量數量之佛智,以入無上菩提之道。
 
  「佛之大道,謂得超過限量數量之佛智」。這叫做無漏智,這個智是很深,所以「得無量智」。也是「佛之大道」,超過很多很多的數量,這叫做「佛智」。佛智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叫做「佛智」,所知道的很多。我們慢慢修行,同樣也能夠得到這樣的智慧,叫做無量智;無量智就是佛智。佛智,在這個大道上不退失,所以「以入無上菩提之道」,因為走這條路,我們會得無上的菩提。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好好用心,用在當下。我們法要在記憶中,不要將法聽了,「有啦,今天我有聽,我沒有漏掉哦!」這個不漏掉,只是每天都聽的「不漏」。雖然每天聽,但是不是有每天記得?「有啦,我有筆記。」這個筆記,有記在心版裡嗎?有沒有刻在心版?這心版刻有清、有明嗎?你若是心版刻得清,很深,刻得明,自然你的這個心版,每天在生活中,舉手動足、開口動舌、待人接物中,自然你會感覺:哦,這個時刻,什麼人在做什麼樣的事情,和這段的經文是不是很接合呢?我現在要做這項事情,經文中是怎麼教我們,我們應該如何做。應該我們要很清楚。
 
  到底我們是對法是八千,還是一萬呢?一萬,我們若有八千,就不錯啊!不要才一千、兩千,「信其一,不知其二」。我們一定要好好不斷不斷去進步,希望我們能夠是「萬」,就是圓滿。而且若有超過一萬,一萬八千;我們若那個八千再讓它滿起來,不就是二萬嗎?「二萬」叫做福和慧都圓滿了。能夠修福、修慧,不是只說:「煩惱去除了,我就是修慧了」。但是,你沒有結眾生緣,沒有入人群,你的煩惱無明,那個很微細的惑根本就沒有斷到,萬一境界若再現前,也還是容易迷失。這個八千是很重要的,這個「八千」就是福,我們要修好,我儘管我們的煩惱去除了,何況說我們的煩惱要去除,我想也沒有五千,還是一半而已;甚至是不是有到一半,還不知哦!所以,要修慧就沒有那麼容易,何況要修福呢?修慧是在己,修福是為人;在己就很不容易,何況為人呢?所以,我們兩項還是要再平齊,法要求,要深深銘刻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我們刻下來在這個心版,還能夠不斷複印出法來,明明歷歷還能印得出來,這就是深刻在我們的內心。
 
  入人群,那就是結好緣,那就是造福,福慧雙修,是我們《法華經》全部的意思。裡面很微細,看起來很深,做起來就很容易,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麼容易。持總持門,陀羅尼門,陀羅尼的門就是「總一切善,持一切法」,就是所有的善事我都要做,我都要堅持,這個法我要身體力行去付出,這就是總一切善法。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麼容易,三歲孩子也能朗朗上口,大家也都懂得,但是要說到它很微細之處,那個陀羅尼要分析出來,那是很多….。這就是微妙的法,分析很深,做很容易,做就對了。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在法之中,將深的法用在很簡單的生活,所以要好好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
 
【附註】
《法華經》的授記,有:
第三〈譬喻品〉為舍利弗授記;
第六〈授記品〉為大迦葉、須菩提、大迦旃延、大目犍連的四大聲聞授記;
第八〈五百弟子受記品〉有富樓那及憍陳如之外的五百阿羅漢授記;
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有阿難、羅睺羅為始的二千聲聞授記。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有惡人提婆授記;
第十三〈勸持品〉喬曇彌及耶輸陀羅的簡單授記宣說。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6/1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6/1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1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6月 16, 2017 11:29 am

[2017年06月14日上午5:22] 農曆五月廿日,(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五一)


1. 釋義經文:【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2. 上人手札:「謂佛將說法華經,先放毫光,照此土以至他土,與常放光有異,故名放光瑞。」


(1)「謂佛將說《法華經》,先放毫光」:大家要用心!回憶在〈序品〉,已經開始要說《法華經》之前,在〈序品〉我們還記得佛說《無量義經》之後,佛陀還是定在座中,不動。佛陀還沒有退席的意,所以大家還是坐著,看著佛莊嚴的形象,在定坐中眉間放出光。光的形相很吉祥的相,讓人看到心就是歡喜,無法形容那念歡喜心。人人都有感覺:奇怪,今天佛陀《無量義經》講完了,還沒有離席的意思,坐定入定在放光。大家的心覺得奇怪。


(2)「歡喜瑞相,照此土以至他土」:不只是這個光芒照到任何人的心,每個人的心中都是起歡喜心,那種莫名的歡喜無法敘說的歡喜。不只是在這個場面的人,好像這個光在任何一個角落,都讓人一時之間感覺世界是和平的,世界是祥和,人人的心就是有那一分歡喜的瑞相。這就是佛陀要說《法華經》那個時刻,近和遠的人總是有這樣的感覺。


(3)「與常放光有異,故名放光瑞」:雖然平時有時候佛以因緣而放光,卻是和這回的放光,總是讓人的感覺就是不同,所以叫做「放光瑞」。在〈序品〉有這種放光的瑞相,和一般放光不同。


(4)「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序品〉裡面就說這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聽經、讀經,就是要時時有這樣回憶,把經記憶在內心,尤其是很重要的關鍵的名詞一定要記得,要去了解。所以說這個光,毫光的相,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這要去了解。


(5)「時機成熟,佛說《法華經》」:《無量義經》說了之後,說《法華經》之前,為什麼佛陀放這個瑞相之光呢?佛陀將要講《法華經》,這是佛陀一生中最在意的法。他一生把這個《法華經》一直深藏在他的內心本懷,來人間,最重要就是要講這個法。眾生就是根機太差,還無法接受,所以佛陀把這部經深深藏在他的心懷,現在時機成熟將要講說了,這是一件一大事,很大的事情。


(6)「先放毫光,照於此土」:遍照這個地方,不只是在這個地方,在場人人的感覺,還有他土,其他的地方也能感覺。因為那時候要講這部經,有六種震動,大家應該還記得。所以不只是在這個道場,其他的地方也有感覺到異常,不是平常。


(7)「與常放光有異」:「放光瑞」。在《法華經‧序品》裡,開頭他放這白光在眉間。佛陀有一個相,除了我們現在在說的〈安樂行品〉,肉髻,這個肉髻也是佛的瑞相,「髻上明珠」,這就是佛的相。意思就是表示佛的心腦,智慧的相。這個地方還有白毫相光,是在眉毛的中間額頭,眉毛的中間,就是有另外一個相,那就是很細很細的毛,就如絨一樣,像絨布一樣很微細,在眉間之中,有時候太陽一照,總有一項很明顯,與人不同的相。


3. 『經云:佛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是也。萬八千世界者,表說一乘之果已滿,如萬。一乘之因未圓,如八千。又表一乘真實故,義即具足,如萬。三乘是方便未具足故,如八千。』


(1)「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是也」:就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經過日光的映照,總是有令人感覺異於平常,就是跟平常有異,遍照東方,好像這道光和那個日光,日的光接觸到,反射出去,讓人有一種的感覺,那種說不出來的歡喜,是異常的歡喜,這種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重要的是要向大家說萬八千世界,我們要用心。


(2)「萬八千世界者,表說一乘之果已滿,如萬」:萬八千時間就是表示「一乘之果滿」,叫作「萬」。


(3)「一乘之因未圓,如八千」:叫作「八千」。一萬就是圓滿,八千就是我們所修的行,了解百分之八十還未很完全了解,萬分之八千,還未很圓滿。所以佛陀循循善誘,從聲聞而緣覺,希望人人去除無明。接觸佛法是聲聞,了解佛法的道理,能夠用功修行,體會天地之間無常的道理,就是緣覺。


(4)「未入人群,就等於只有八千,還沒圓滿利益眾生」:「四諦」、「十二因緣」的法完全接受了,很多的法都能去除煩惱等等,一切「有為法」,大家清楚了,還要再進一步,進入「無為法」。獨善其身不夠,要入人群去,人群中那就是如來藏。如來的法藏在眾生群中,所以要圓滿,就要入人群,還未入人群那就等於八千,因為你知道煩惱的道理,卻還未去真實體會煩惱的來源在哪裡,還沒有發揮去解煩惱法,利益眾生,所以還沒圓滿,所以這叫做八千。


(5)「菩薩助說法道場」:佛陀要講《法華經》時,就如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已經圓滿了,這群的發心菩薩來助道場,那就是萬,就是表示圓滿。還有很多羅漢,凡夫等等,還是在場。


(6)「五千人退席,表示五道」:雖然佛陀開始說答應要講《法華經》,完全無法體會的人,五千人退席去,表示五道,還在五道輪迴的眾生,所以無法接受超越五道境界的人,他無法接受,這個中間他退席,這也是一種的譬喻。心若還在停滯在凡夫心,停滯充滿了欲,煩惱無明都還沒去用心,發心要去除,像這樣的人就無法接受《法華經》的道理;接受,也會將這個法拿去偏差利用。這是在〈方便品〉也說很多。


(7)「譬喻:八千」:所留下來的這些人,有修行的,但是還沒到發心菩薩的境界,稱為八千。雖然是在一乘法的因,現在開始撥開了三乘,要大家入大乘法之時,但是還未圓滿,還未接觸,所以叫作八千。


(8)「一乘真實故,義即具足」:這部經是已經具足了一實實乘的教法,在三車的裡面,大白牛車裡面所藏著很多的寶物,表示大乘的法很圓滿。「義即具足」,裡面有很多含著的微妙法。所有的妙法,藏在《法華經》中,不論大、中、小法都涵蓋在這個裡面。


(9)「因緣果報法,法的源頭」:一路一直說過,說很多因緣果報法,我們也說很多,時間很長之前,法的源頭等等,種種的譬喻也都是譬喻。〈信解品〉等等,大家也開始已經接近,信解了,這都在《法華經》裡面。


(10)「義即具足」:這裡面的法,會慢慢讓大家信受,讓大家圓滿,這叫作萬。就是這部經裡面,具足很多的道理,法都在裡面。


(11)「三乘是方便,未具足故」:三乘法就是根機參參差差不整齊,就是不整齊,這叫做三乘。有的還停在小乘,有的停在中乘,有的開始要發大乘心,這叫作三乘,還不很整齊,所以叫作八千。在這裡重新提出來和大家說,就是在這段文中,也有涵蓋著這樣的意義。


4. 複習經文:【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


(1)「夢境」:不只是見佛,又看到有很多龍神、阿修羅,這就是比較梵界,梵位的人也來很多。來到做夢的人自己的面前,好像很恭敬合掌,也請做夢的人來為他們說法。


(2)好像有這樣的夢境,夢境裡,又再看到很多佛,不是遠遠看,很靠近來看,看到佛的身相是金色的,整個身體,這個皮膚這樣能發光起來一樣,所放出來的光,不只是眉間的光,是全身都發光。所以這全身發光,這個光已經「照於一切」,光相的無量照於一切,這是在夢境所看到,金色的光耀,已經普遍照及一切,這就是這個夢境,好像照到自己,自己也是能發出了梵音聲,「演說諸法」。


(3)見佛和見己的光相,和說法,聽佛說法,自己也在修羅、天龍八部等,也來請他說法。佛為諸菩薩,聖位的人來說法,自己做夢的人,要向凡夫界的天龍八部及修羅等等來說法,這是一場的夢境。也表示微妙的法,不只是在我們人間生活中的法,其實法雖然是看不到、摸不到,但是還是那個法,還是存在。


(4)「無為法,有為法」:所以我們平時常常在說,道理看不到,是「無為法」,這是道理永遠存在,「有為法」有形相,我們能去作為。「無為法」充滿了很多很多道理的教育,教育我們在「有為法」的方向不要偏差。


(5)「甚深微妙法」:所做一切的作為是微妙,甚深微妙,作為,我們不要一點點就讓它偏差、漏掉。現實的人生,做夢的境界,我們都要能夠用心體會道理的境界,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6)「如夢幻泡影」:接下來這段經文說的,就不是夢境了,佛說眾生聽法之後,會有這樣的夢境,有的人有這樣的夢境,這是佛陀要和大家說,夢不要當做真,那是虛幻,是我們的潛意識。


(7)「付出無所求,前腳走,後腳放」:白天我們若很用心在法,就是善法,你做的夢就是很歡喜的夢,但是不要當真。就像我們,人間在做有為法,做過就對了,要去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不要執著說:「這好的事情都我做的。」若這樣,我們的心會一直掛礙,掛礙我為你做很多事情,就會有計較心。


(8)「三輪體空」:我們要去除煩惱,連這些善法也要捨,我為你做多少,你是我幫助的人,我是能去做善法善事的人,所以你受我幫助。這種的心不要有。善的事情要去做,做過就好了,就要放下了,這叫做「三輪體空」,沒有我會去做什麼善事的人,也沒有什麼人讓我幫助過,大家都是一樣,是在因緣中互相成就。我幫助你,你成就我,這要互相感恩,沒有放在心的事情。


5. 釋義經文:【佛為四眾,說無上法】:又見如來來為四眾說無上道者,即如實相一佛乘法,能說無上道法教化。


(1)佛陀在現實為眾生說法,就是「如實相一佛乘法」。佛陀為大眾所講的法,就是《法華經》,實相一佛乘的法,是真實法,不是夢幻的法,是真實的法。


(2)「能說無上道法教化」:用微妙,真實一乘的道法在教化眾生,這是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要釋放他的本懷,就是講《法華經》。大家很恭敬,已經聽出佛陀的真實意義,真實法。


6. 【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自見其身處大眾中,恭敬合掌,說偈讚佛,賭相生善。


(1)「自見其身處大眾中」:大家很感動、很感恩,佛陀將他的心懷釋放出來這個微妙法,很感恩佛過去的引導教化,現在真實的一實乘法這樣來化度,來感化人人。


(2)「恭敬合掌」:大家就有這樣的感覺:大家不由自己,就再次合掌,佛陀這分從內心意說出了微妙法,所以大家很恭敬。


(3)「說偈讚佛」:大家就是這樣來讚歎佛。這就是佛陀他說法,大家的歡喜,長行文又再用偈誦。


7. 【聞法歡喜,而為供養】:聞佛為說一切之法,心得歡喜,而興供養,精義入化。


(1)大家聽法之後,歡喜聞法,大家很讚歎。就是已經法入心,法已經刻入心版,記憶也很深,所以大家願意供養,供養佛。


(2)「法的供養,行的供養」:好幾天前有「2017年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營」,第一梯次6月8日至12日,大陸回來,四合一的精進,這麼多天來歡喜,大家的發願,回去就是要傳法脈,弘揚宗門;身體力行,做師父想要做,要愛師父愛的人,用這樣來供養,這是這兩三天之中大家的表達。這叫做「法的供養」,是行的供養,身體力行來回報,所以我們現在要供佛也一樣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回報佛陀對我們教化之恩。


8. 【得陀羅尼,證不退智】:得總持門,以其總持一切善法不散;令惡不生。證智不退,得法清淨。


(1)「得總持門」:我們就是要用這樣來供養,眾生若能夠很精進用心,得到所有的法,都心開意解,這是佛最歡喜。就像師父看到弟子,某某人很能夠體會心意,說法,說話他聽得懂,知音者,我也會很歡喜。任何一個人說話讓人聽得懂,都會很歡喜,這叫做供養,大家「得總持門」,那叫做陀羅尼,就是總持一切法。


(2)「以其總持,一切善法不散」:能夠總持一切善法而不散,這就是我們的心,要回報佛陀。最重要的,我們一切善法,入我們的心,不會讓它忘記。


(3)「令善法不散」:我們日常生活,在做事情,我做這個事情,就想到法,我現在做,和法是會合的,總持一切善法。所做與法會合,叫做善法。令善法不散,能夠「對的事情」我們永遠「做就對了」。這就是慈濟人常常說:對的事情,做就對了。自然他就會再接再厲、再精進,這就是「總持一切善法不散」,就是這麼容易。


(4)「令惡不生,證智不退」:因為不斷在行善,這當中惡的念頭不會進入我們的心,我們常常都很清楚,善是我們的方向,不能再有偏的岔路,又再偏到別處去,「差之毫釐,失於千里」,一念惡生,千差萬錯起了,所以把心顧好。


(5)「以其總持一切善法不散;令惡不生」:自然我們就「證智不退」,智慧入我們的心,不退轉,得法清淨,叫做陀羅尼。叫做「總持」,譯作我們的話叫「總持」。


9. 『蓋菩薩以總持之法,隨應一切眾生迷向,開導正信知見,令其滅諸惡心,而行一切善法,是為菩薩陀羅尼門。』


(1)「蓋菩薩以總持之法」:菩薩以總持之法,得到陀羅尼門,得到總持法,持一切善法不退,已經菩薩得到這樣的法。


(2)「隨應一切眾生的迷向,開導正信知見」:發大心的人,已經得到法,自然他能夠進去人群中,隨著眾生迷茫,不知方向要在哪裡;菩薩要在這樣,迷向中的人間去開導他們,開導出一個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和見,全都要能夠去體會到,這就是我們要入人群中。


(3)「菩薩的總持門,持一切善,總一切善法」:入人群如何去除惡,眾生的煩惱無明,我們自己去除,要用方法讓人人去除,引導人人從善的見解、思惟都是善。佛見的道,大家要走的路,那就是佛知見道。


(4)「令其滅諸噁心,而行一切善法」:滅掉種種惡念,身體力行在一切的善法,這就是叫做「菩薩陀羅尼門」。


(5)「陀羅尼」:在經典會常常看到,一定要了解陀羅尼叫做「總持」,總一切的善,持一切法,一切的善法我們全都是很堅持著,使惡不生。


10.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他心通,知深入一佛乘道,蒙佛授記。


(1)「應根機成熟,佛陀為他們授記」:《法華經》〈授記品〉,有好幾段的授記,應根機,根機成熟了,佛陀就為他們授記,前後授記,不少人!


(2)「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因為他們的心已經開始漸漸有佛知佛見,一直深入佛的道路。


(3)「佛他心通」:佛陀了解弟子的見解,弟子的心向,到底心在想什麼事情呢?佛都清楚,都看得出來,了解任何一個弟子那心的趣向。向佛道的人有深入多少?真正覺悟,要入這個覺悟之道,發大乘心的人真正是有多少?因為佛陀了解,一次一次分梯次授記了。


(4)「知已深入一佛乘道」:知道大家心入一乘道,到底有多深,佛陀去了解這些人有深入,因緣成熟,佛陀自然就能夠為他們授記。


(5)「蒙佛授記」:佛陀為授記,是因為他們發心的程度,佛陀了解了,所以這樣一段一段進一步授記。


11. 【即為授記,成最正覺】:夢佛與授無上道記。


(1)因為佛了解了,這我們要很用心。「夢佛與授無上道記」《法華經》是真實的授記,有時後夢就會夢見佛為他授記,但是不是真實的授記,我們也還沒深入,只是心期待佛為我們授記。這就是只要你有心,自然有一天你也能夠得佛授記。


12. 【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記於來世得佛智慧,成無上道。此明正報勝。


(1)「善男子」:大家有興趣在佛法裡面,不論是出家、在家,統稱為善男子。


(2)「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只要你的心這樣穩定下來,真的陀羅尼門能夠好好總持,持一切善,預防一切惡,開始慢慢修行,一直到來世。


(3)「法刻入心版,來生來世,不離佛法,同在佛道中」:告訴我們要耐心,能夠記得生生世世,今生,法一定要銘刻在心裡面。若是心版刻得深,自然這個記憶會常常在,就入我們意識之中,未來的來生來世,不會離開佛法,同樣還是佛道中的善道在走。


(4)「記憶來世得佛智慧,得無上道」:同樣,若是來世不斷地修行,到達未來還是一樣,這是佛陀預先為我們證明,只要你能夠這個心念不退轉,記憶很深,生生世世,沒有脫離佛道,種子修持一切善,總有時候,佛陀也能夠為我們授記。


(5)「授記」:釋迦佛那時候就開始有這樣預約,授我們未來的記,就是這樣預約我們。在開始一直下去,將來你也能夠得到佛的智慧,這就像是為我們授記一樣。


(6)「真實祝福,持續善法」:雖然還沒有為我們授記說:「你已經將來會在某一個地方去成佛,名叫做什麼名字」。雖然還沒對這些善男子一一明確授記,但是在這個地方,「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這就是已經「記」,「記」就等於授記一樣,「記」的意思就是為你祝福,祝福於未來。佛的祝福是真實的,只要你好好這樣一路的善法走下去。


(7)「得無量智」:總是未來也能夠「得無量智」,到佛的善大道。這就是為我們祝福,為這些善男子祝福。


(8)「成無上道,此明正報勝」:證明正報的勝。未來,我們離開這個身體,要去哪裡?依正二報,過去一直在說「依、正二報」,捨此投彼,投入哪裡呢?我們的正報、依報是什麼?只要這念心在,這個記取、印記,未來我們的善法,陀羅尼門還是要總持著,不會將它忘記,一直記著,自然能夠「得無量智」。


13. 【得無量智】:佛之大道,謂得超過限量數量之佛智,以入無上菩提之道。


(1)「佛之大道,謂得超過限量數量之佛智」:這叫做無漏智。智是很深,「得無量智」。也是「佛之大道」,超過很多的數量,這叫做「佛智」。


(2)「佛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叫做「佛智」,所知道的,是很多。慢慢修行,同樣也能夠得到這樣的智慧,叫做「無量智」;無量智就是佛智。在這個大道上不退失。


(3)「以入無上菩提之道」,因為走這條路,我們會得「無上的菩提」。


(4)「學佛,用心當下,法入心,無漏法」:必定要好好用心在當下。法要在記憶中,不要法聽了,「有啦,今天我有聽,我沒有漏掉!」不漏是每天聽,這個「不漏」。雖然每天聽,是不是有每天記?「有啦,我有筆記。」這個筆記,有記在心版裡嗎?有刻在心版嗎?這心版刻有清、有明嗎?


(5)「法在日常生活中」:你若是心版刻得深,刻得明,自然你的這個心版每天生活中,舉手動足、開口動舌、待人接物,自然你會感覺:這個時刻,什麼人做什麼樣的事情,和這段的經文是不是很接合呢?我現在要做這項事情,經文裡面是怎麼教我們,我們應該如何做,應該我們要很清楚。


(6)「修行目標,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到底我們是對法是八千,還是一萬呢?我們若有八千,就不錯啊!不要才一千、兩千;在「信其一,不知其二」。我們一定要好好不斷不斷進步去,希望我們能夠「萬」,就是圓滿,且若有超過一萬,一萬八千;我們若那個八千再讓它滿起來,不就是兩萬呢?「兩萬」叫做福和慧都圓滿,能夠修福、修慧。


(7)「四修,修行不間斷」:不是只說:「煩惱去除了,我就是修慧了」。但是,你沒有結眾生緣,沒有入人群,你的煩惱無明,那個很微細的惑根本你就沒有斷到,萬一境界若現前,也是容易失去。


(8)「修慧是在己,修福是為人」:這個八千是很重要的,「八千」就是福,我們要修好,儘管我們的煩惱去除了,何況說我們的煩惱要去除,想也還沒有五千,還是一半而已;是不是有到一半,還不知!所以,要修慧就沒有那麼容易,何況要修福呢?修慧是在己,修福是為人;在己就很不容易,何況為人呢?兩項還要再平齊。


(9)「法,刻入心版」:法要求,要深深銘刻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日常的生活,心版,我們刻下來的心版,還能夠不斷複印出來,明明歷歷還印得出來,就是深刻在內心。


(10)「入人群,就是結好緣」:福慧雙修,是《法華經》全部的意思,裡面很微細,看起來很深,做起來就很簡單,「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麼容易。持總持門,陀羅尼門,陀羅尼的門就是「持一切善,持一切法」,所有的善事都要做,都堅持,法,要身體力行去付出,就是總一切善法。


(11)「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麼簡單,三歲孩子也朗朗上口,大家也都會說,但是要說到它的很微細那個陀羅尼,若要分析出來,那是很多。這就是微妙的法,分析很深,做很容易,做就對了。大家要時時在法的裡面,將深的法,用在很簡單的生活,要好好多用心!


***************
14.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時常自已解讀佛陀的三十二莊嚴相,「白毫相光」等等,都是因為從用心「結眾善緣」而得來,因為大慈悲心,能觸動人心。永記得「百善行為一福,百福一莊嚴相,三二個百大福,莊嚴三十二相」。


莊嚴是從腳踏實地的付出,無私無所求的為眾生付出,即能呈現「歡喜瑞相」。就如時常紀錄到,看到很多會眾喜見 上人,攝受 上人的莊嚴威儀,或是聽其開示,即無比感動,甚至莫名感動落淚,度化人心,上人常回應,這是「悲心相契」。


自已對於夢境,感受《金剛經》常言「如夢幻泡影」,真實的人生,常都無法明白諦理了,時常在顛倒妄想中了,更何況又是在夢境的那樣執著,總覺得那是凡夫心的呈現,感恩聽聞上人解說「佛陀要和大家說,夢不要當做真,那是虛幻,是我們的潛意識。」。修行,要認真的聞法,行的供養,報答佛恩、師恩,父母恩,眾生恩。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6/14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