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6/1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6/1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6/1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1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四 6月 15, 2017 2:00 pm

20170615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欲說法華一實相理故,
先說此無量義處,
謂將以無量之義,
會歸一實相之理,
實相之妙義無窮,
故是名無量義經。
 
用心,為了讓大家一定要有記憶,聽經聽過了,還是要回憶。《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法華經》經文很長,但是,這個《法華經》的義理,把它濃縮起來,那就在《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法華經》是解釋《無量義經》所有裡面的道理。所以我們聽《法華經》,不要忘記了《無量義經》,尤其是〈安樂行品〉,在我們〈安樂行品〉將近圓滿之時,我們應該要更加回憶《無量義經》,因它就是《法華經》的精髓,這大家要知道。先把佛陀心所藏著的這個妙法,佛陀是這樣用心保護著,到達因緣成熟,在靈山會時,佛陀就把《無量義經》完全講出來,在他的心中所懷藏的這些道理,四十二年間,一直從「苦、集、滅、道」,「四諦法」,佛陀開始第一次講,就已經開始隱藏著這樣的道理存在。
 
  在佛心中想要講的話,想要講的法,他看到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把它隱藏起來,就先一步一步來引導眾生,開始決定了,讓眾生了解,人生苦難偏多,所以用釋放,這樣一點、一點,讓大家漸漸接受,這是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耐心,這樣開始一步一步來誘引著大家,隨著佛的聲音接受法。內心一直感覺、體會,果然人間疾苦啊!就開始知道要如何去找出「苦」的根源,佛陀再次來解釋,苦的根源來自人的心,因一念欲念,所以去緣外面的境界,從內心一直講說到外面境界,種種因緣來誘惑人的心,從人的心念再分析到外面,這樣會合起來去造作的業,從那個業力再分析,分析到因緣。這種層層疊疊,真正微細的法,分析到很大、很闊了。有的人聽,知道了,但是,要如何?苦這麼多,如何能避開了苦呢?開始就再講更多「滅」。「滅」,真的是苦不堪,要如何去滅,道理很深。人的心欲這麼的高,就像波浪一樣,一波未過一波再來,外面的境界,一境還沒有過,另外的一境界又靠過來,這種內外層層疊疊,要如何能滅掉呢?佛陀就開始要修行。
 
  所以講起了修行的方法,那就是很大。修行,要種種、種種身、心、口要會合起來,開始要講道了。苦集滅道,那個道理,在《無量義經》也將它收入在裡面,因緣也收入在裡面,只是要用很長的時間,不論是「阿含」、「方等」、「般若」,這時機都要納入在這個地方。在《無量義經》,裡面也很微細,有佛陀的觀念、思想,那個至深很高的妙法,就是初覺悟那個時刻,在「華嚴」的境界,那種很微妙的心境,佛陀開頭就講出來了,「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個境界,是在《華嚴經》的境界。
 
  所以佛陀從開始覺悟,剎那間那個心境的體會,眾生本具佛性,人人皆有。佛陀發現到了,一直想要和大家分享這段,希望人人能夠自我尊重,自己原來也具足覺性智慧,人人都具足。發現到這樣,很歡喜,要讓所有的眾生了解。但是,心念一轉,眾生是這樣,無法將他的心懷完全釋放出來,所以佛陀只好就這樣,開始以「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讓眾生先知道,先體會,先將它分析如何修行,如何去除煩惱等等,一路走過來。大家在誦《無量義經》,經文的裡面應該都能夠體會,從「寂靜清澄,志玄虛漠」就已經接觸到「華嚴」的境界,從「華嚴」的心境來分析,再開始用「阿含」來向大家慢慢誘引。「阿含」過了之後,十二年過去了,八年的「方等」,開始又是「般若」,這樣一段一段,一步一步牽引過來。「般若」,「般若」是要大家去除執著,產生智慧,但是「般若」,一切皆空,恐怕眾生會偏。所以佛陀在「般若」過後,趕緊要轉入「法華」。
 
  所以,「法華」是時機成熟,空的般若智慧,智慧體會所有一切都是幻化,如露亦如電,但是眾生執著,就是這樣這樣在計較,就會造這麼多、這麼多人間苦難。人總是由不得自己就來人間,所以在人間所感受的苦,那是無窮盡,所以佛陀不得不就是這樣,來人間教化眾生,就要講出在人間能夠做的法,那就不是「般若」,也不是「華嚴」,他是中道,就是「華嚴」的境界,「般若」的智慧,但是,不是像「阿含」、「方等」,只是執著在人間的裡面。他就是講中道,不能完全放棄人間,因為人間若放棄,那就沒有佛法了。佛法一定要走入人間,佛法為人間所有,如果沒有人間,就不用佛法了,佛法是為了拔除眾生苦難,所以才有佛法。
 
  就是眾生苦,所以才有修行,因為有修行,才有覺悟,覺悟的境界就是這樣,透徹了解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空曠起來,但是在這個空曠中,它有很甚深的妙理,那就是佛的境界,回歸到佛的本性,「華嚴」的境界,就是覺悟了之後,那種「靜寂清澄」的境界。這都在《無量義經》教導我們如何投入人群,雖然我們還是凡夫身,但我們也能夠學佛法,去淨化眾生心,我們的身就如載道器,那行駛船,駕駛船的舵手,他自己也是有一艘船,能夠自己利用這艘船來從煩惱苦難的彼岸,要度到沒有煩惱而安然寂靜,靜寂清澄的彼岸去。
 
  這艘船能堪得載很多人,只要有方法,有開船的方法,自然他就能夠連自己,連別人都能夠載到那個地方,這就是法度眾生。雖然這個開船的人,他自己也有帶病,還是一樣,還有這艘船能夠乘風破浪到彼岸去,只要有方法。那就是《無量義經》裡面所講的,就像你們也是常常在讀《無量義經》。所以我們靜思道場,要和大家講《無量義經》,不要放棄,人人要重新讀誦《無量義經》,因為《法華經》讀起來經文很長,《無量義經》是精髓,《法華經》聽過之後,我們要常常有記憶,從在讀誦《無量義經》,就能夠回憶《法華經》裡面的經文,裡面法的風光。所以你若常常讀《無量義經》,《法華經》再聽過之後,法的風光就常常很清楚,希望大家能夠回歸一實相之理。
 
  所以「先說此無量義處」,那就是「謂將以無量之義」,很多很多的道理,都要將它回歸一實相的道理。實相之妙義無窮,佛陀一生說法,從鹿野苑說「四諦法」開始,一直到法華會,靈鷲山,這麼多林林總總的法回歸回來,那就是在無量義,「回歸一實相之理」,裡面很多很多道理的精華,就是涵蓋在這個地方。所以「實相之妙義無窮」,裡面很多真實法無窮。「故是名無量義經」,要讓大家了解,知道讀經的方法。我們現在精舍有「靜思人文營」在精進的菩薩,要如何能夠在靜思法脈去透徹了解?
 
*佛說法華前,先說無量義,次入無量義處三昧。無量者三乘五乘等無量法門,即無量義處,能生無量法,實相為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為無量法入一義處。無相三昧,謂之無量義處三昧。
 
  所以,「佛說法華前,先說無量義」。要講《法華經》之前,先說《無量義經》。所以,「次入無量義處三昧」,他講《無量義經》之後,開始坐定下來,就是表示後面還有話要說,那就是講《法華經》之前,《無量義經》講完,佛陀就坐定了,入無量義處三昧,就開始放光了,在眉間放光,這就是《法華經》之前。所以,「無量義者三乘五乘等無量法門」。「三乘」大家知道了,就是小乘、中乘、大乘,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就是再加上人乘、天乘。佛陀講人間法,那就是人乘;說生天的法,那就是天乘。持十善升天堂,持五戒生人間;持清淨戒,那就是要入賢、入聖,就是脫離生死。所以要從聲聞、緣覺,一直到達菩薩發大心,再回歸人群裡,這就是「五乘」。
 
  「即無量義處」,這些都涵蓋在《無量義經》之中,就是「即無量義處,能生無量法」。「實相為義處」,這個實相,佛法的真實法,真實法叫做「實相」;真實法就是在無量義之中。所以「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從一義能夠產生無量無量的法。所以「無相三昧」,是一義處,也叫做「無相三昧」。幾天來一直對大家說「有為法」,那就是要入人群去,有為法,要用「無相三昧」,那就是「無為法」。我們心無掛礙,無污染在人間中,我們能夠自由進、自由出,就不會受眾生牽絆著我們,就是不會被牽絆,就是進出自如,這「無相三昧,謂之無量義處三昧」。
 
  這就是釋迦佛講《無量義經》之後,入無量義處來放眉間毫相。昨天解釋眉間的白毫相光,那就是因為佛將《無量義經》講完,將他心所懷藏著的法,一直一直慢慢解釋,釋放出去,一直到最後將它回歸回來,展現給大家。現在開始要再回歸,要入佛覺悟的境界,那就是要入眾生濁群中去度化眾生。所以《法華經》就是在解釋《無量義經》的道理。希望大家將《無量義經》要時時讀誦,然後就能回憶到《法華經》在解釋《無量義經》,這個微妙,將所有的法這樣濃縮起來為精要的義理,就在《法華經》裡面解釋起來。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法華經》這段文,已經在〈安樂行品〉要作一段落之前,就又在偈文。前面的長行文講過,偈文這樣一路和大家分析過來,真的我們要得總持門,那就是陀羅尼,昨天所說過。因為白天我們法入心了,日思夜夢,白天我們真真正正佛法入心了,時時行在生活中,自然晚上睡,也能得到這樣的夢境。前面在說的夢境,就像我們自己已經在佛的身邊了,或者是看到佛在為大眾說法,或者是也有看到天龍護法,也有阿修羅也要來聽法,好像我們自己也替他們在說法一樣。也能夠有辦法講經,又能夠去說法,當然就得到天龍,還有阿修羅,大家的恭敬。這就是表示和佛相同的境界。
 
  就像十六沙彌,在大通智勝佛講說《法華經》之後,大通智勝佛能夠稍微休息一下,十六沙彌就代佛來講《法華經》,也是另外結眾生緣。十六王子之一,就是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就是第十六王子,就是這樣的因緣一直來人間。同樣的道理,我們在修行若能夠這樣法永遠都在心裡,白天,心心念念、分分寸寸心念都是法,自然你的心境自我淨化,即使晚上也沒有煩惱,也是夢境在法中。這段經文都是在說那個夢境。這個夢境,我們的心都能夠這樣總持法,能夠得到所有的經法都在裡面。「總一切善,持一切法」,一切的善和法都在我們的內心,能夠預防外面的境界,有惡的境界,我們的心也能夠調理很定、很靜,在那「三昧」之中,那正行,正善行之中,排除了所有的惡法、惡念。這在連夢境中都能夠排除惡法,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堅定,真實會面對的生活,以及進入夢境也是這麼的堅定,有這樣的境界。
 
  所以,「得陀羅尼,證不退智」。就像我們的人生和夢中一樣,因為我們現在就在聽法,但是我們還處在無常的人間,我們的生命還是苦短,什麼時候無常到達我們不知道呢!所以我們還是一樣要好好把握,分秒中,佛法就是要入心。我們晚上這場夢醒了,明天那個人生我們還是還記得昨晚的夢,那個夢境的法,我們還能夠隱隱約約,在清醒起來那個時間記得。現在所說的清醒,是在我們凡夫界。過去生那場的人生,也是在無明中造很多很多的惡,由不得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再來這個人生。過去那場的,在惡中也有善,也有聽到法,法也有入心,但是很微細。,所以我們帶著零零總總過去生所熏習那個念、那個識,業識,我們由不得自己來今生。所以,我們就從那個夢再入這個夢來,每天清醒起來其實還在夢中,我們帶著前場的夢來這場的夢,其實真真正正覺醒的時間有多少?能夠拿到真正的道理,歡喜的法在心裡實在是不多。
 
  想一想,我們早上聽這樣的法,到底能夠理解多少?一天的生活中,到底記著早上說的話,和在我們的生活是不是能會合起來呢?能會合的又有多少?是微之又微。我們若能夠真正學到像《無量義經》一樣,一本經典,現在我們常常在誦念,念了之後,話若說到那裡,我們還能隱隱約約的記憶,哪一段經文就是在說這段的意義,這樣我們就能夠有比較深的體會了解。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講出了大家精進,連做夢這個意識都還在,在說的是意識,我們意識要好好的深入。我們能夠轉第八識為第九識,不要再煩惱無明造業在那業識裡面。所以要好好精進,安樂行在人間。要如何轉去了煩惱無明入安樂行的境界?那就是要精進;精進,連做夢都在精進。所以,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
 
經文簡釋:
「國土嚴淨,廣大無比」;其所應化之國土,甚是莊嚴,廣大淨妙。是依報勝。
 
  這段,前面的經文講完了,佛陀就開始再描述。那個夢境,已經得到很多的了解,聽佛在講法,我們自己也能夠為人講法,所以在那個地方已經得到了無量智,佛的大道。在那個地方,「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就是夢到自己不只是為人說法,在那個地方自己得到很多很多的法,開啟了智慧,得到了大道。所以那個地方的「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所以我們看到這段文,做夢也能得到佛這樣好像在授記一樣,這國土是這樣。我們就會去想到〈授記品〉,佛陀這樣一段一段為前後能體會法的人來授記。
 
  儘管他們都還未真正入人群去度眾生,佛陀就說:「你們已經發大心照這樣的法去行,將來你也能夠成佛,你的國土莊嚴,你的人民有多少多少等等。」我們自己能夠再回憶在那段〈授記品〉。現在是我們若很用功,連晚上睡覺都能夠得到這麼微妙的境界,得到佛為我們授記,夢中授記,得到有這麼大的國土,也能夠得到很多的人民,四眾來合掌聽法。這就是我們用功,還是心煩惱都去除,分分寸寸的念頭全都在修行,要常常回憶。所以這幾天都和大家說,法聽過、頌過我們要回憶。
 
  所以,「國土嚴淨,廣大無比」。就是應化的國土,就是很莊嚴,廣大無比。我們現在就要發這樣的心,叫做「美夢成真」,只要你有這樣的心,願意投入人群。就像這麼多天來,前一梯次的大陸慈濟菩薩來取經,我們精舍的修行者就承擔起來。除了臺灣有這麼多的居士來服務、來付出,精舍常住也要承擔,每天都有和他們分享,「飲一杯智慧的水」,這也是開始在向大家做法的分享,也是在人群中接引來的,人人發菩薩心,我們和他接近,我們在接引他,這也就是。這就是「廣大淨妙」,將《法華經》,將《無量義經》,將《藥師經》,到底哪一部經你們印象最深,你們就觀機逗教。昨天在分享的《八大人覺經講述》,這也是啊!印象深的就和大家分享,去「飲一杯智慧的水」。若能這樣不斷、不斷練習,今生來世我們「依報勝」。我們將來要去的國度就很殊勝,和你有緣的,依報,你就投到那個地方去;你的正報就和那些人互相的好緣,得受尊敬。
 
經文簡釋:
「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化法流行,徒眾之多。上文表,即夢佛為授記之辭,夢成正覺。
 
  「亦有四眾,合掌聽法」,所以「化法流行」。我們所與他結的緣,所度化的自然就很多,這個法能夠天下都整個廣布出去,「化法流行,徒眾之多」,信仰你的人就會很多。「上文表,即夢佛為授記之辭」。前面那些文,就是完全向我們敘述這個夢境,我們能夠在佛的道場裡,聽佛說法,甚至我們也為人說法;我們恭敬佛陀,也有很多人來恭敬我們。得佛授記,又有這麼好的國土,這就是夢境,得佛授記,「夢成正覺」。在夢中也能夠覺悟,做夢也會覺悟,所以美夢也會成真。
 
*從又見諸佛至合掌聽法,總二十六句,此表夢入十住位也。
 
  「從又見諸佛至合掌聽法,總二十六句,此表夢入十住位也。」總共有二十六句,這樣全都是在述說,佛陀在說夢境,我們白天好好精進,自然會入夢境;夢境中就是發菩薩心,有「十信」、「十住」、「十回向」等等,這全都是這樣一段一段。我們的發心,不斷、不斷入我們菩薩的五十二位,這樣不斷進去。這是很瑣碎的法,我們就要記得的,就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就一層一層接近過去。下面經文接下來說,
 
經文:「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經文簡釋:「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
法雖本有,非修不證;
在山林中,樂寂淨,勤正行,修習善法:表夢入十行位。
 
  佛陀就開始再告訴我們,「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看自己在山林中在修行,修習的都是善法,那個夢境的境界,所修行的都是善法,入那個禪定之中。時時,分分寸寸就是在「靜思惟」之中,心都沒有讓它走偏差掉,見到十方佛。我們若心常常都很安靜,自然心都是善法,惡法沒有入我們心的機會。所以我們防範惡念,做得很緊密,我們的心完全是向善修行的方向。所以,我們在修行,在那個夢境中也是在山林裡面,這樣很靜,寂靜清澄的境界裡,「在山林中,修習善法」,好像夢見自己的身體也是在這個善法中在修行。
 
  所以,「法雖本有」,其實人人本具佛性,其實人人的真如、真理本來就住在人心,本來就有。「非修不證」,雖然本來就有,你若沒有經過修行,你雖然人人本具道理,但是你受無明,煩惱、惑將你完全掩埋掉了,你智慧的光,你的真理透露不出來,所以我們要下功夫去修行。「非修不證」,所以你一定要修行。「在山林中,樂寂淨」。修行,心就是要讓它靜下來,要「勤正行」,我們要殷勤精進,在正心,心要正、行要正、念要正等等,身、口、意全都要正。「樂寂淨」,在這很寂靜之中,我們要再勤精進。所以,「修習善法」,善法就是要這樣修來。所以,「表夢入十行位」。這是夢境中入十行位,證得修行的境界。
 
經文簡釋:
「證諸實相」;因修獲證,悟實相理。此表夢入十向位。
 
  又再「證諸實相」,那就是「因修獲證」,因為修,所以獲證。我們若有修,就有得,「獲」就是「得」。因為我們有修行,所以就會得到。「悟實相理」,我們會去體會到實相的道理,「此表夢入十向位」,這就是表示夢入十回向。所以,我們若好好用心去精進,自然一層一層菩薩道的階梯,就像在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就一直爬上去,爬愈高看愈遠,這就是我們修行精進的地方。
 
經文簡釋:
「深入禪定,見十方佛」;入於深禪,定中見佛。此表夢入十聖位。
 
  所以要「深入禪定,見十方佛」。深入禪定,「入於深禪,定中間佛」。這個「禪」,常常跟大家說,就是「靜思惟」。我們的心正則覺,心不正就偏斜了,所以要常常培養我們的正思惟;有正思惟,自然你的方向就正了。「定中見佛」,我們的心中有佛,心靜下來,佛心己心,念念皆慈,念念皆體會眾生的心。所以,佛心、眾生心能夠合而為一。「此表夢入十聖位」,這樣的夢境就入十聖位。
 
*謂諸眾生既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這就是「謂諸眾生既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就正思惟它裡面的道理,自然就能夠依教修行。這是不是很容易呢?好像在經文裡面,感覺起來是很容易,其實我們自己去回憶,是不是很容易?從聽《無量義經》,每天在誦《無量義經》,這麼久的時間,《無量義經》我們到底記了多少?我們的生活在《無量義經》裡面實現了多少?「苦既拔已」,到底我們有為人說法多少?雖然我們常常在說:「眾生的苦,你想辦法去為他拔除。」苦,怎麼樣的苦啊?其實,千千萬萬種的苦,有生、老、病、死苦,還有天下人間大自然氣候變遷的苦,還有人心理所造作禍端的苦,無法去說,苦難很多,而我們到底是去做多少了?我們做的過程中和經文合起來又有多少?我們回憶一下。
 
  就像昨天,林院長帶來了在西藏來的一位少年,這位叫做土登昂布,這個孩子才十七歲,今年十七歲,受盡了人間的苦。因為他是單親家庭,本來在西藏,父親早就過世了,媽媽是單親,帶兩個孩子,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土登昂布,他小時候在西藏出生,在西藏就是放牧的生活,因為政府開始在宣導,在推廣禁止畜牧,所以要「退牧還草」,那些牧場要變成草場,不能再放牧了,不能再養羊,所以沒辦法,無法放牧,所以她就要帶這兩個孩子來到青海。
 
  孩子在青海讀小學,到了十二歲之時,才讀到六年級,忽然間,他說想要出家。母親(卓瑪措毛)雖然不捨,也讓他出家去當小喇嘛。在出家這過程,三年的時間,就是十五歲,眼睛就不知道為什麼開始看不到,一直看不到,一直治療。後來就回到家裡,母親為了要幫他醫治這眼睛,已經變賣家產,母親已將所有的家產賣掉,就是用來治療他的眼睛,這樣還是沒有辦法。所以三年後,已經到了接近都看不到了,真正看不到。所以學校的校長就是為這個孩子,這個孩子這麼可愛,但是一直看不到,母親向校長要求:「要怎麼辦?請校長幫忙,家庭也該賣的都已經賣完了。」
 
  校長就去找,找到慈善機構,有兩個慈善機構,透過這個因緣,就有一位醫生,是我們林院長的學弟,這樣將這個孩子介紹到花蓮慈院,來到花蓮已經三個月了,住院進來檢查,這個孩子是腦瘤,一種很罕見的腦瘤(顱咽瘤),已經壓迫到他的視神經,因為這樣,所以無法看得到。但是林院長就說:「好啦,把他接過來。」已經接過來,好像在三月間(三月二十七日抵花蓮)接過來,發現到這個腦瘤是已經有六公分之大,快到七公分,六點五公分,已經很大了,所以壓迫了他的視神經,讓他都看不到。甚至不只是眼睛看不到,連身體的行動,腳也已經快不能走了,來到我們這裡的時候已無法走路了。一直到二個多月後,接近三個月的時間,為他開刀,腦瘤拿起來了,而且還為他做伽瑪刀(立體定向伽瑪射線放射治療系統),為他止住了了腫瘤,不要再讓它生長,不要再復發。所以我們已經盡我們的力量,為他做了。
 
  昨天,來到精舍,看他走路,已經身體恢復成一個很健壯的孩子,青少年,他又恢復了他小喇嘛的服裝,有位喇嘛陪他來,昨天來向我說:「感恩哦!」這就是眾生的苦,在那麼遙遠的地方,這麼單純的孩子,也有心要向道,但是一開始出家就發現他眼睛有疾病,就這樣再還俗,母親為他,所有的財產都花掉、用掉了。孩子手腳一直無力,無法走路。不只眼睛看不到,也已經失去行動,因為這樣,轉診來到我們這裡。這也是因緣輾轉,所以有這個因緣再恢復他的手腳的活動。
 
  我就問:「眼睛呢?」林院長就告訴我:「這要再給他時間,可能要再二三個月後,因他的視神經被破壞了(視神經萎縮),要看它是不是能夠恢復。」現在體力都恢復了,是不是眼睛也能恢復?這這是昨天所看到的。這是為眾生「苦既拔已」,希望他能夠恢復到他要求法那個心念,這也是還有機會。只要他腦筋若清清楚楚,眼睛有看得、沒有看到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他有讀過六年的書了,若是在喇嘛團的裡面,他用他的耳根,能夠清楚接受。尤其是,他還這麼年輕,今年才十七歲而已。總而言之,我們要為他祝福。
 
  所以經文是這樣說,雖然夢境是這樣,土登他這個人生夢也是做到這樣的程度,有去出家,但是遇到這樣的病,輾轉四天的路程,坐火車、搭飛機到花蓮,總共四天的路程,總是求醫,解脫了,可以再回去求法。可能明天、後天就要回去了,回歸到僧團的生活去接受法,這應該是沒有問題,這也是他一場的夢境。所以夢境入十聖位等等,就是「諸眾生既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甚為希有」。真的是要看因緣,不容易,我們是不是有精進?種種因緣不同,要如何去接觸到?這人世間困難偏多。所以,我們真正要得到這個法、得到好因緣,實在不容易,「是為世間難得之寶」。看我們造什麼因,得什麼緣,就能夠成什麼果,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附註】:
土登就讀小學六年級時,主動表達出家的想法,媽媽縱然不捨,也依著土登的意願,將小愛化為大愛,讓土登到寺院裡出家,成為小沙彌。 好景不常,幾個月後,土登的眼睛開始出現狀況,視力逐漸模糊,一開始還能感覺到一些影子般的成像,後期連光感都沒有了,土登只能離開寺院,回到家裡,也中斷了求學。 土登的視力每況愈下,三年後,十五歲的他,雙眼已經完全失明。(摘錄自慈院訊息)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6/1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6/1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7/06/1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Empty周五 6月 16, 2017 11:28 am

[2017年06月15日上午5:22] 農曆五月廿一日,(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五一)


1. 釋義經文:【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2. 上人手札:「佛欲說法華,一實相理故,先說此無量義處,謂將以無量之義,會歸一實相之理,實相之妙義無窮,故是名無量義經。」


(1)「《法華經》,諸經之王,義理濃縮在《無量義經》」:用心,為了要讓大家一定要記憶,聽經聽過了,也還要回憶。《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法華經》,經文很長,但是《法華經》的義理,把它濃縮起來,就是在《無量義經》。


(2)「《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粹」:《法華經》是解釋《無量義經》所有裡面的道理。聽《法華經》,不要忘記《無量義經》,尤其是〈安樂行品〉(講解)將近圓滿之時,我們應該更加要回憶,《無量義經》就是為《法華經》的精粹,這大家要知道。


(3)「佛欲說法華」:先把佛陀心所藏著的這個妙法,佛陀是這樣用心保護著,到達因緣成熟,在靈山會時,佛陀就把《無量義經》這樣完全講出來,從心中所懷藏的這些道理,四十二年間,一直從「四諦法的苦、集、滅、道」,佛陀開始第一次講,就已經開始隱藏著這樣的道理存在。


(4)「時機成熟,今正是時,為汝等說」:在佛心中想要講的話,想要講的法,看到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把它隱藏起來,就先一步一步來引導眾生,開始決定了,讓眾生了解,人生苦難偏多,用釋放,這樣一點、一點,讓大家漸漸接受,這是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耐心,開始一步一步來誘引著大家,隨著佛的聲音接受法。


(5 )「人間疾苦,見苦知福,明白苦諦」:內心一直感覺、體會,果然人間疾苦啊!就開始知道要如何找出「苦」的根源,佛陀再次來解釋,苦的根源來自人的心,一念的欲念,緣外面的境界,從內心一直講說到外面境界,種種因緣來誘惑人的心,從人的心念再分析到外面,這樣會合起來去造作的業,從那個業力再分析,分析到因緣。


(6)「苦集滅道」:這種重重疊疊,真正微細的法,分析到很大、很闊了。有的人聽,知道了,但是苦這麼多,如何能避開苦呢?開始就再講更多「滅」。「滅」,真的是苦不堪,要如何去滅,道理很深。人的心欲這麼的高,就像波浪一樣,一波未過一波再來,外面的境界,一境還沒有過,另外的一境的界又是靠過來,這種內外重重疊疊,要如何能滅掉呢?佛陀就開始要修行,要種種身、心、口開始會和起來,開始要講道。苦集滅道,道理。


(7)「甚深微妙法,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在《無量義經》也將它收入在裡面,因緣也收入在裡面,只是要用很長的時間,不論是「阿含」、「方等」、「般若」,時機都要納入在這個地方。在《無量義經》,裡面也很微細,有佛陀的觀念、思想,至深很高的妙法,初覺悟那個時間,在「華嚴」的境界,那種很微妙的心境,佛陀開頭就講出來了,「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個境界是在《華嚴經》的境界。


(8)「眾生本具佛性」:佛陀從開始覺悟,剎那間心境的體會,眾生本具佛性,人人皆有。佛陀發現到,一直想要和大家分享這段,希望人人能夠自我尊重自己,自己也原來具足有的覺性智慧,人人都具足。發現到這樣,很歡喜,要讓所有的眾生了解。


(9)「根機不同,猶護明珠,不能暢言本懷」:但是,心念一轉,眾生是這樣,無法將他的心懷完全釋放出來,所以只好佛陀就這樣開始以「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讓眾生先知道,先體會,先將它分析如何修行,如何去除煩惱等等,一路走過來。


(10)「五時施教」:大家在誦《無量義經》,在經文的裡面應該都能夠體會,從「寂靜清澄,志玄虛漠」就已經接觸到「華嚴」的境界,從「華嚴」的心境來分析,再開始用「阿含」來和大家慢慢解惑。「阿含」過了之後,十二年過去了,八年的「方等」後,就開始「般若」,一段一段,大家這樣一步一步牽過來。「般若」大家先去除執著,產生智慧,但是「般若」,一切皆空,恐怕眾生會偏。所以佛陀在「般若」過後,趕緊要轉入「法華」。


(11)複習:「『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12)「諸佛菩薩,倒駕慈航,教化眾生」:「法華」是時機成熟,空的般若智慧,智慧體會所有一切都是幻化,如露亦如電,但是眾生執著,就是這樣在計較,就造這麼多人間苦難。人總是由不得自己就來人間,在人間所感受的苦,那是無窮盡,所以佛陀就是這樣,人間教化眾生,就要講出在人間能夠做的法。


(13)「華嚴境界,中道」:那就不是「般若」,也不是「華嚴」,他是中道,就是「華嚴」的境界,「般若」的智慧,但不是像「阿含」、「方等」,只是執著在人間的裡面。他就是講中道,不能完全放棄人間,因為人間的放棄,就沒有佛法了。佛法一定要走入人間,佛法是為人間所有的,如果沒有人間,就不用佛法了,佛法是為了眾生苦難,所以才有佛法。


(14)「苦眾生苦,才有修行,才有覺悟」:覺悟的境界就是這樣,透徹了解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心開闊起來,在空曠中,也有甚深的妙理,那就是佛的境界,回歸到佛的本性。


(15)「華嚴的境界」:覺悟後,那種「靜寂清澄」那個境界裡來。這都在《無量義經》教導我們如何投入人群,雖然我們還是凡夫身,也能夠學佛法,淨化眾生心,我們的身如載道器,駕駛船的舵手,自己也是有一艘船,能夠自己利用這艘船,從煩惱苦難的彼岸,要度到沒有煩惱而安然寂靜,靜寂清澄的彼岸去。


(16)「法度眾生,譬如船師身有病,若有堅舟猶度人」:這艘船能堪得載很多人,只要有開船的方法,自然他就能夠連自己,連別人都能夠載到那個地方,這就是「法度眾生」。雖然這個開船的人,他自己也有帶病,還是一樣,還有這艘船能夠乘風破浪到彼岸去,只要有方法。


(17)「回歸一實相之理」:《無量義經》裡面所講的,靜思道場,要和大家講《無量義經》,不要放棄,人人要重新讀誦《無量義經》,因為《法華經》讀起來經文很長,《無量義經》是精粹,《法華經》聽過之後,我們要常常有記憶,從《無量義經》在讀誦,就能夠回憶《法華經》裡面的經文,裡面法的風光。所以你若常常讀《無量義經》,《法華經》再聽過之後,法的風光就常常很清楚,希望大家能夠回歸一實相之理。


(18)「無量義經,道理精華」:佛陀一生說法,從鹿野苑說「四諦法」開始,一直到法華會,靈鷲山,這麼多零零總總的法,回歸回來,就是在無量義,「回歸一實相之理」,裡面很多道理的精華,就是涵蓋在這個地方。


(19)「實相之妙義無窮,故是名無量義經」,裡面很多真實法無窮。要讓大家了解,知道讀經的方法。我們現在精舍有「靜思人文營」在精進的菩薩,我們要如何能夠在靜思法脈去透徹了解?


3. 『佛說法華前,先說無量義,次入無量義處三昧。無量者三乘五乘等無量法門,即無量義處,能生無量法,實相為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為無量法入一義處。無相三昧,謂之無量義處三昧。』


(1)「佛說法華前,先說無量義」。要講《法華經》之前,先說《無量義經》。「次入無量義處」,講《無量義經》之後,開始坐定下來,表示後面還有話要講,就是講《法華經》之前,《無量義經》講完,佛陀就坐定了,入無量義處,就開始放光了,在眉間放光,這就是《法華經》之前。


(2)「無量義者,三乘五乘等無量法門」:三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就是再加上「人乘、天乘」。佛陀說人間法,那就是人乘,說升天的法那就是天乘。持十善升天堂,持五戒生人間,持清淨戒那就是要入賢、入聖,就是脫離生死。所以要從聲聞、緣覺,一直到達菩薩發大心再回歸人群裡,這就是五乘。


(3)「即是無量義處」:這些都涵蓋在《無量義經》裡面,「能生無量法,實相為義處」,佛法的真實法,叫做實相。真實法就是在無量義裡面。所以「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從一義能夠產生無量無量的法。所以「無相三昧」,是一義處,也叫做「無相三昧」。


(4)「有為法,入人群;無為法,無相三昧」:這幾天來一直和大家講「有為法」,就是要入人群去,有為法。「無相三昧」,那就是「無為法」。我們心無掛礙,無污染在人間中,我們能夠自由進、自由出,就不會受眾生牽絆著我們,不會被牽絆,進出自如,這「無相三昧,謂之無量義處三昧」。


(5 )「無量義處三昧」:釋迦佛講《無量義經》之後,入無量義處來放眉間毫相。因為佛把《無量義經》講完,將心所懷藏著的法,一直一直慢慢解釋,釋放出去,一直到最後將它回歸回來,展現給大家,現在開始要再回歸,要入佛覺悟的境界,那就是要入眾生濁群中去度化眾生。


(6)「《法華經》就是在解釋《無量義經》的道理」:希望大家將《無量義經》要時時讀誦,然後就能回憶到《法華經》在解釋《無量義經》,這個微妙,將所有的法濃縮起來,精要的義理,就在《法華經》裡面解釋起來。


4. 複習經文:【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1)總持門,陀羅尼,白天法入心,時時行在生活中,自然晚上睡,也能得到這樣的夢境,日思夜夢。


(2)「聞法說法,大家恭敬,和佛相同的境界」:前面在所說的夢境,就像我們自己已經在佛的身邊了,或者是看到佛在為大眾說法,或者是也有看到天龍護法,也有阿修羅也要來聽法,好像我們自己也替他們說法一樣。也能夠有辦法講經,又能夠去說法,當然就得到天龍,還有阿修羅,大家的恭敬。這就是表示,和佛相同的境界。


(3)「結眾生緣,永續傳法」:就像十六王子,大通智勝佛講說《法華經》之後,大通智勝佛能夠稍微休息一下,十六沙彌就代佛來講《法華經》,也是另外結眾生緣。第十六王子,就是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因緣一直來人間。


(4)「心境自我淨化」:同樣道理,我們在修行若能夠這樣法永遠都在心裡,白天,心心唸唸,分分寸寸,心念都是法,自然你的心境自我淨化,就是晚上也沒有煩惱,也是夢境在法中。這段經文都是在說那個夢境。


(5)「總一切善,持一切法」:這個夢境,我們的心,都能夠這樣總持法,能夠得到所有的經法都在裡面,一切的善和法都在我們的內心。能夠預防外面有惡的境界,心也能夠調理很定、很靜,在「三昧」之中,正善行之中,排除所有的惡法、惡念,在連夢境中都能夠排除惡法。這就是說我們修行的堅定,真實會面對的生活,以及進入夢境也是這麼的堅定,有這樣的境界。


(6)「得陀羅尼,證不退智」:就像我們的人生和夢中一樣,因為我們現在就是在聽法,但是我們還處在無常的人間,我們的生命還是苦短,什麼時候無常到達,我們不知道,我們還是要好好把握,分秒中佛法就是要入心。


(7)「透徹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我們晚上這場夢醒了,明天那個人生我們還是記得昨天的夢,那個夢境的法,我們還能夠隱隱約約,能夠在清醒起來那個時間。現在所說的清醒,是在我們凡夫界,過去生,那場的人生;那場的人生也是在無明中造很多很多的惡,由不得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再來這個人生。


(8)「業識,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過去那場的在惡中也有善,也有聽到法,法也有入心,但是很微細。所以,我們帶著零零總總過去生所熏習那個念、那個識,業識,我們由不得自己來今生。所以,我們就那個夢再入這個夢來,每天清醒起來,其實我們還在夢中,帶著前場的夢來這場的夢,其實真真正正覺醒的時間有多少?能夠拿到真正的道理,歡喜的法在心裡實在是不多。


(9)「法,用在日常生活中」:想一想,我們早上聽這樣的法,到底我們能夠理解多少?一天的生活中,到底我們記得早上說的話,和在我們的生活是不是有會合回來嗎?又是有多少?是微之又微。


(10)「無漏法,謹記法在心,刻入心版」:若真正學到像《無量義經》一樣,這本經典,現在我們常常在誦念,念了之後,話若講到那裡,我們還能夠隱隱約約的記憶,哪一段經文就是在說這段的意義,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加深的體會瞭解。同樣的道理。


(11)「精進不懈,轉識成智」:佛陀講出了大家精進,連做夢的意識都還在,在說的是意識,我們要好好把意識要深入。能夠轉第八識為第九識,不要再煩惱無明造業在那個業識裡。要好精進,安樂行在人間,要如何轉掉了煩惱無明入安樂行的境界,那就是要精進;精進,連做夢都精進。


(12)「得到無量智,佛的大道」:佛陀又再描述夢境,已經得到很多的瞭解。聽佛在講法,我們自己也能夠為人講法,所以在那個地方已經有得到了,得到無量智,佛的大道。夢到自己不只是為人說法,在那個地方自己得到很多很多的法,開啟智慧,得到大道。


5. 釋義經文:【國土嚴淨,廣大無比】:其所應化之國土,甚是莊嚴,廣大淨妙。是依報勝。


(1)「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做夢也得到佛好像在授記一樣,國土是這樣。我們就會去想到〈授記品〉,佛陀也這樣一段一段為前後體會法的人來授記。


(2)「入人群,度眾生」:儘管他們都還為真正入人群去度眾生,佛陀就說,你們已經發大心,照這樣的法去行,將來你也能夠成佛,你的國土等等,莊嚴,你的人民有多少多少,我們自己能夠再回憶在那段〈授記品〉。


(3)「夢中授記」:現在是我們若很用功,連晚上睡覺都能得到這麼微妙的境界,得到佛為我們授記,夢中授記,得到有這麼大的國土,也能得到很多的人民、四眾來合掌聽法,這就是我們用功,心煩惱都去除,分分寸寸的念頭全都在修行,要常常回憶。所以這幾天都和大家說,法聽過、頌過,我們要回憶。


(4)「其所應化之國土,甚是莊嚴」:應化的國土,就是很莊嚴,廣大無比。我們現在就要發這樣的心,叫做美夢成真,只要你有這樣的心,願意投入人群。


(5)「廣大淨妙」:前一梯次的大陸菩薩來慈濟取經,也我們精舍的修行者就承擔起來,除了臺灣有這麼多的居士來服務、付出,精舍就要承擔和他們分享「飲一杯智慧的水」,開始在向大家法的分享,也是在人群中接引,讓人人發菩薩心,我們和他接近,我們接引他,這就是「廣大淨妙」,淨妙的法。


(6)「飲一杯智慧的水」:將《無量義經講述》,將《藥師經講述》,到底對哪一部經你們印象多,你們就觀機逗教。昨天在分享的《八大人覺經講述》這也是,印象深的,就和大家分享,去「飲一杯智慧的水」。


(7)「依報勝」:若這樣不斷不斷練,今生來世,我們「依報勝」。我們將來要去的國度,那就很殊勝,和你有緣的,依報,你就投到那個地方去,你的正報就和那些人互相的好緣,得受尊敬。


6. 【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化法流行,徒眾之多。上文表:即夢佛為授記之辭,夢成正覺。從又見諸佛至合掌聽法,總二十六句,此表夢入十住位也。


(1)「化法流行,徒眾之多」:我們所與他結的緣,所度化的,自然就很多。這個法能夠天下都整個廣布出去,信仰你的人就會很多。


(2)「夢成正覺」:敘述這個夢境,我們能夠在那個佛的道場裡,能夠聽佛說法,甚至我們也為人說法,我們恭敬佛陀,也有很多人來恭敬我們。我們得佛授記,又有這麼好的國土,這就是夢境,得佛授記,「夢成正覺」。在夢中也能夠覺悟,作夢也會覺悟,所以說美夢也會成真。


(3)「又見諸佛至合掌聽法」:總共有二十六句,這全經文在敘說佛陀在說夢境,我們日天好好精進,自然我們會入夢境;夢境中就是發菩薩心,有「十信」、「十住」、「十回向」等等,這全部都是這樣一段一段。我們的發心,不斷入我們菩薩的五十二位,這樣不斷進去,這很瑣碎的法我們就要記得。就是一層一層,菩薩的境界,我們就一層一層接近去了。


7.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法雖本有,非修不證;在山林中,樂寂淨,勤正行,修習善法:表夢入十行位。


(1)「又見自身」:佛陀就開始再告訴我們,看自己在山林中在修行,修習的都是善法,那個夢境的境界,所修行的都是善法,入那個禪定之中。時時,分分寸寸,就是在「靜思惟」之中,心都沒有讓它走偏差掉,見到十方佛。


(2)「心靜,善法」:心若常常都是很安靜,自然心都是善法,惡法沒有入我們的心的機會。防範惡念,做得很緊密,心完全是向善修行的方向。


(3)「修習善法」:修行,在夢境中也是在山林之中,這樣很靜,寂靜清澄的境界裡,這山林中,「修習善法」。好像夢見自己的身體,也是在這個善法中在修行。


(4)「法雖本有,非修不證」:其實人人佛性,人人真如本性、真理本來就住在人心,本來就有,「非修不證」。雖然本來就有,你若沒有經過修行,雖然人人本具道理,但是你受無明、煩惱、惑將你完全掩埋掉。智慧的光,真理透露不出來,所以我們就要下功夫去修行。「非修不證」。所以一定要修行。


(5)「在山林中,樂寂淨」:修行,心就是要靜下來,要「勤正行」,殷勤精進,心要正、行要正、念要正等等,身、口、意全都要正。「樂寂淨」,在很寂靜之中,要再勤精進。「修習善法」,善法就是要這樣修來。「表夢入十行位」,這是夢境中入十行,證得修行的境界。


8. 【證諸實相】:因修獲證,悟實相理。此表夢入十向位。


(1)「因修獲證」:因為修所以獲證,我們若有修,就有得來,獲就是得。因為我們有修行,所以我們就會得到。


(2)「悟實相理,此表夢入十向位」,會去體會到實相的道理,我們若是好好用心精進,自然一層一層菩薩道的階梯,就像在爬樓梯一樣,一階一接就一直爬上去,爬越高看越遠,這就是我們修行精進的地方。


9. 【深入禪定,見十方佛】:入於深禪,定中見佛。此表夢入十聖位。


(1)「入於深禪,定中見佛」:禪,就是「靜思惟」,心正則覺,心不正就偏斜,要常常培養我們的正思惟;自然方向就正。「定中見佛」,我們的心中有佛,心靜下來,佛心己心,唸唸皆慈,唸唸皆體會眾生的心。佛心眾生心,我們能夠合而為一。(此表「夢入十聖位」),這樣的夢境就入十聖位。


10. 『謂諸眾生既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甚為希有,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1)「謂諸眾生既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正思惟裡面的道理,自然就能夠依教修行。是不是很容易呢?好像在經文之中,感覺起來好像是很容易,其實,我們自己回憶,我們是不是有很容易,從聽《無量義經》,每天在誦《無量義經》,這麼久的時間,《無量義經》我們到底記了多少?我們的生活在《無量義經》之中,我們實現多少?


(2)「苦既拔已,是否有為人說法」,到底我們有為人說法多少?雖然,我們常常在說:眾生的苦,你想辦法去為他拔除。


(3)「人間苦」:千千萬萬種的苦,有生、老、病、死苦,還有天下人間,大自然,氣候變遷的苦,還有人的心理所造作的禍端的苦,沒辦法去說,苦難是很多,而我們到底是去做多少?我們做的過程中和經文合起來又是有多少?我們回憶一下。


11. ★國際醫療個案分享:17歲西藏少年的土登昂布的來台就醫的故事


(1)善的心念,更要落實於行動。以花蓮慈濟醫院近日幫助十七歲的西藏少年土登昂布,為他動手術去除腦下垂瘤,說明四大志業是為人間疾苦而付出。


(2)三月來台治療腦瘤 術後恢復良好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content.php?id=995804


昨天,林院長帶土登昂布,今年才十七歲,受盡人間的病苦。父親早年就過世,媽媽是單親帶兩個孩子,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土登昂布。從小在西藏出生,過放牧生活,因為政府開始在宣導,在推廣禁止畜牧,所以要「退牧還草」,那些牧場要變成草場,不能再放牧了,不能再養羊等等,所以沒辦法,無法再放牧,所以她就要帶這兩個孩子來到青海。


孩子在青海讀小學,到十二歲讀到六年級時,土登,忽然間說他想要出家,母親雖然不捨,野放他出家,去做小喇嘛。在出家這當中,過程三年的時間,就是十五歲。開始出家,眼睛就不知道為什麼一直看不到、一直看不到,一直治療。


後來又回去家裡,母親為他醫治眼睛已經變賣所有家產,來治療他的眼睛,還是沒有辦法。三年後,眼睛已經到達接近都看不到。學校的校長幫助這孩子去找到慈善機構,這個因緣,轉至花蓮慈院,詳細檢查是一種很罕見的腦瘤的顱咽瘤,已經壓迫視神經,因為這樣,無法看得到。


甚至不只是眼睛看不到,連身體的行動,手腳也已經快不能動,接近三個月的時間,為他開刀,腦瘤拿出來,還為他做伽瑪刀(註:立體定向伽瑪射線放射治療系統),為他止住了不要再讓它生長,不要再發生。盡我們的力量的為他做治療。昨天來到精舍,看他走路,已經恢復一個身體很健壯的孩子,青少年又恢復他小喇嘛的服裝,和喇嘛陪他來,昨天來說感恩。


「珍惜因緣助人」:這就是眾生的苦,在那麼遙遠的地方,這麼單純的孩子,也有心要向道,但是一開始出家就發現他眼睛有疾病,就這樣再還俗,母親為他,就是所有的財產的花掉了,用掉,孩子手腳一直無力,無法走路。不只眼睛看不到,行動也已經失去行動。所以因為這樣,轉診來到我們這裡,這也是因緣輾轉,所以有這個因緣再恢復他的手腳。


我就問:「眼睛呢?」院長就告訴我:「這要再給他兩三個月時間,可能眼神經,因為視神經被壓縮萎縮,現在體力都恢復了,是不是眼睛也能恢復?這是昨天所看到,這是為眾生,「苦既拔已」,希望他能夠恢復到他要求法那個心念。


這也是有機會,只要他腦筋清清楚楚,眼睛看得到、看不到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他有讀過六年的書了,若是在喇嘛團的裡面,他用他的耳根,他能夠清楚接受。尤其是很年輕,今年才十七歲而已。我們要為他祝福。


「夢境入聖」:雖然夢境是這樣,土登他的人生夢,也是做到這樣的程度,有去出家,但是遇到這樣的病,輾轉,四天的路程,坐火車、搭飛機到花蓮,總共四天的路程,總是求醫,解脫了,可以再回去,回歸到僧團的生活去接受法,這應該是沒有問題,這也是他一場的夢境。所以夢境入聖等等。


12. 「諸眾生等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甚為希有」:真的是要看因緣,不容易,我們是不是有精進?種種因緣不同,要如何去接觸到,這人世間困難偏多。


13. 「因緣果報,難得之寶」:所以我們真正要得到這個法,得到好因緣,實在不簡單,難得之寶。看我們造什麼因,得什麼緣,就能夠成什麼果,所以時時多用心!


*****************
14.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每一品的開示講解將到尾聲,很感恩上人時時點醒大家要複習,法,要謹記在心。很有福的此生聽聞《無量義經》講解、《法華經》講解,「甚深微妙法,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修行的目標,心常在寂靜,自然心都是善法,惡法不入心,防範惡念,心完全是向善修行的方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共勉之。
回頂端 向下
 
2017/06/15晨語簡記《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