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7/07/31晨語簡記《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leonliu
大地初發心
大地初發心



文章總數 : 25
威望 : 1
注冊日期 : 2011-02-19

2017/07/31晨語簡記《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17/07/31晨語簡記《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17/07/31晨語簡記《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二 8月 01, 2017 4:06 am

20170731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尊師守志奉道,如教受持弘法。
如來教安樂行,他方菩薩奔涌;
佛意顯明此土,菩薩堪忍能持,
故言從地涌出。又以人事顯法,
借事明理立名。


  用心哦,「尊師守志奉道,如道受持弘法」。這是我們人人的本分,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眾生的慈父,也就是三界導師;既是四生之父,也是三界導師,我們應該要敬重尊教。佛陀的教法,我們要信受奉行,既是要信受奉行,我們就要守志奉道。我們選擇這個教,佛陀的教法是來開啟我們的慧命,眾生,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但就是一直被煩惱無明埋著、蓋住了。我們一點都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人人本具佛性,現在知道了,我們要相信;知道了之後,要更加相信,你若不相信,等於是不知道。我們應該要知道,要很知道,要深信,既然真知道,真的知道,也很深信不疑,就要好好發心立誓,立誓願,那就要守持了。


  尊重我們自己所選擇的誓願,我們要尊重自己有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守我們的誓願,所以我們要依教奉行。因為知道,但是法要如何隨著佛陀將我們啟發了之後,我們要如何去循著這個方向,將這條路開出來,從我們了解,但是那個法,發現真如的法,我們要如何打開這個被無明埋伏的路,我們真正要用功夫去撥開,撥開了層層無明的路,如何將它撥開,我們就要用功開道。佛陀乃是導師,在引導我們如何開這條道路的人,我們要按照著他為我們指示方向,要遵守那個法,好好將我們的無明如何將它撥開、撥開,就像在開道。


  這條道路,一片一望無際的雜林野草,很多很多,根本就無路好走;林頭、竹刺,根本人都走不過,但是我們知道方向在那裡,我們的寶藏在那裡,你若沒有過去,根本就沒有辦法去發現到,這是我們要找的寶藏。還記得嗎?貧窮子,有長者發現到他的孩子,將他的孩子循循善誘,將貧窮子帶到室內,引他入到寶庫,從門口引到室內,帶到寶庫去,這要有路線這樣走,還要有人引導。因為這道門,都有人重重把守著、有人守護著,不是隨便的人就能夠進來,要有人接引。若要能有夠資格讓人接引進來,自己原本就是要這樣,有互相認識的人為我們接引。


  而我們這個時候已經認識到了佛,我們這個凡夫,我們認知到佛,覺者,是引導我們的導師,隨著導師方向走就不會不對了。就像長者在引導那個貧窮子,原來是他的孩子,他要用種種方法才有辦法去引導他進來。同樣,凡夫也是願意信受,才能夠堪得受人引導;我們若不信、不受,就像那位貧窮子,就是恐懼、害怕,就趕緊要離開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信受,就是和那位貧窮子一樣,不要怕,「你相信就對了,那個方向是真、是正確,你要用功」。所以我們要用功,用功就是要開道。這個開道的過程,就是要將那些髒污、雜生的叢草,沒用的東西我們要趕緊將它撥開、撥開,清除、清除,這樣讓它有一條康莊大路能夠走過去。


  最近一直在說,行腳的時間也一直告訴大家,這時候就是要開道之時。回來,幾天來也是告訴大家「開道、鋪路」;你要開道、你要鋪路,你要相信那個方向。所以我們必定要,第一,要先相信我們人人有真如本性。了解、接受了這個真如本性人人本具,開始我們要深信;深信,我們就要用功了。要用功要很長的時間,很辛苦,所以我們必定要守志,要立弘誓願,我們要守住,守住我們的志願。要這條路就是我們永恆、永生將要走的路,永生要開的道,就是我們要開道、鋪路;道為我們開,路鋪給大家走,這叫做菩薩道。向前開道、就地鋪路,這就是我們要入人群,要用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就是在開道,我們知道方向,我們相信,所以這條道我們要開,沒有路要將它開到有路。所以,上求佛道就是要這樣接受,向前帶路,後面大家趕緊鋪路,這就是度化眾生。


  所以,「如教受持弘法」,就要如佛陀的教法,我們接受教法,我們就要「如教受持」,如何教我們,我們如何接受。我們要如何守持這條路的方向?要好好守持這個路的方向,就要好好用功開道、鋪路。向前開道、就地鋪路,就是接引眾生;「上求佛道」就是向前開道,「下化眾生」就是就地鋪路。大家要記得。「如來教安樂行」。如來教我們要安樂行,前面這一品〈安樂行品〉,讓我們能夠撥開無明煩惱,開道;方向我們既知道了,我們開道,有什麼樣的煩惱,趕緊快撥除、撥除;撥除了煩惱,開出了一條道。讓我們知道十種人我們要將他們撥開,這十種就是在人間造種種煩惱、不當行為的法,方法,這就是都叫做無明。


  在人間造作無明,我們要撥開,這就是要撥開了這些無明煩惱,我們才有辦法將這個道開得通,路才鋪得平,後面走起來才能夠安全,這就是教我們方法。所以,「如來教安樂行」。如來教我們這樣,能夠平安走過的一條路,讓我們的道心堅固,不會半途而廢,讓我們能夠平平安安走得過,路開得通。所以,「他方菩薩奔涌」。在娑婆世界說法,佛的聲音。我們過去說過了,佛的音聲普現十方世界,連梵天也聽得到,這十方世界都聽到了。他方菩薩也知道佛陀在娑婆世界說《法華經》,他方世界菩薩也來了,因為這是真實法,教菩薩法,佛佛道同。因為這樣,他方世界菩薩隨喜來聞法,來娑婆世界,也感動了,他方菩薩感動了。心地踴躍,所以叫做「奔涌」。大家很歡喜,聽,娑婆世界苦難偏多,菩薩道勇猛精進,多令人讚歎啊!佛陀教育這樣的方法,所以他方世界菩薩踴躍,所以奔涌。


  那一天告訴大家,人人心中一片天、一片地,我們這裡眾生是這樣,他方菩薩也是這樣,同樣天地、心地,同樣踴躍。我們這個地方聽到若歡喜了,很踴躍、歡喜。踴躍是一個描寫,我們的心感動,我們歡喜了,心地感動、歡喜了。「心地善良」、「心地習氣惡劣」,這全都是一個描寫、譬喻,譬喻言辭,就是譬喻我們真正歡喜。他方世界菩薩也是這樣,很踴躍。所以,佛講這些法就是要來鼓勵、鼓勵,因為佛陀已經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能夠成佛,只是我們要離開,離開那些無明煩惱;無明煩惱要撥開,撥開無明煩惱,真如現前,那就是心地善良。心地善良是純真,是光明的,是無染、純潔的,如這個真如本性。所以,佛陀就是期待人人現出心地真如,現那個亮麗的心光出來。


  所以,「佛意顯明此土」。因為佛的覺性光明,這個覺性就是叫做真如,眾生和佛平等。常常都是這樣說,佛是這樣說,佛陀有覺性,現出這麼光明的覺性,這個心地出來。人人本具,人人都有,也是一樣能夠了解這麼多的法,大家一樣做得到,也能夠說得到;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這就是我們學而覺。覺就是開啟光明,這是一條路,佛陀就是要對我們說;說,不只是這裡聽得到。我們要教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會影響到別人的孩子,這是一種教法;教娑婆世界的眾生,也能夠影響他方世界的菩薩感動,這就是道理。


  所以,「菩薩堪忍能持」。佛陀顯出了這樣的心意,對娑婆世界的眾生有信心,佛陀相信人人本具佛性,有這個覺性就有這樣的力量,堪得忍耐、堪得受持,因為這是人人本具。只要你煩惱撥開了,沒有這些人我是非、無明來影響我們,自然我們發心立弘誓願,絕對經得起、耐得住。所以,「菩薩堪忍能持,故言從地涌出」。再接下去,開始菩薩就要從地湧出了。所以,「又以人事顯法」。就是要用這樣的場面,用這樣來鼓勵,顯出了這個法是真實法,這個真實法是人人本具的覺性,借這個事要來啟發,明白人人本具真如的道理。所以,「借事明理立名」,故從地湧出,一定要大家用心清楚了解。


*從地涌出表菩薩智所住地;諸佛本心源地,一切諸法寂滅無自體相,無為法,實際理地。
有所作為,精進成就事相。


  所以,「從地涌出表菩薩智所住地」。「從地涌出」,是表示「菩薩智所住地」。我們要到佛的境界,一定要先走過菩薩這條路,就是菩薩要先開道。這條道我們就要開,才有辦法整地,路才鋪得平,同樣的道理,所以「菩薩智所住地」。我們娑婆世界是一個堪忍世界,煩惱苦難偏多,菩薩要發現到這個地,這個地方就是這樣。我們現在的心地也是充滿了煩惱、堪忍,我們要堪得忍耐這個世界。若煩惱將我們埋覆著,我們永遠都在這個堪忍、污濁,充滿了污濁、無明的大地。這個時候地就是要開始震裂了,就開始要打開,所以「心開意解」,心開了、意解了。


  我們上次說,種子要出來了,這個菩薩的種子已經包在殼中,這個種子的殼,在這個土地裡面有土分、有水分、有空氣,這全都具足,因緣具足了,種子自然在地底下脫殼,並有那股力量突破了這個大地,所以地震裂了,種子就浮起來了(冒出來了),這就是道理。所以,「從地涌出表菩薩智所住地」,就是表示我們的真如本性已經突破了那個煩惱的殼。那就像地將它埋覆著一樣,無明的地殼將它埋覆著,因緣成熟了,這粒種子它突破了。


  我們若有在出坡,你若有多用心在看菜園,或者是在種豆種、稻穀,你若有用心。我那個時候在種花生,明明花生放在地上,丟下去了,還教我們方法:「腳就要踏緊它。」「為什麼要踏緊?」「你要踏緊,才不會讓小鳥將你的種子啄開,這顆花生就會在土地裡。我就說:「踏緊了,種子要如何出來呢?」他說:「你看它,就是有力。」看它,果然。我每天都去看它,第一天去,土地平的;第二天去,還是平的;第三天,土地裂了,那個芽冒出來了。冒出來了,長得勾勾的,你再過二天去看,它抬起來了,葉子就出來了。若有在種,有在用心,應該就看到花生就這樣葉子一直展開、展開了。每天是什麼時候展開呢?一直到了三個多月後,成熟了,去挖花生。哇!挖起來,原來是整串哦!在地底下,好幾十顆的花生莢。這就是說,種子就是這樣一直一直繁衍下去,「一生無量」。一顆花生仁,能夠長出整把、整串的豆莢出來;在豆莢之中,整個莢之中,三顆、四顆都有,就是這樣連連。


  同樣的道理,菩薩住地就是需要因緣成熟,我們在修行就是要靠因緣。常常說,蓮花在池中,就是靠污泥的肥分(營養分)來養成蓮花;蓮花的美,蓮藕很肥,這全都是靠著這個污濁的蓮池。我們要成佛也要靠著大地一切的因緣,在濁氣很重的娑婆世界來培養清淨無染的菩薩心,就是這樣「從地涌出」。所以,「諸佛本心源地」。這個土地,諸佛也是這樣來,因為修過了菩薩行,那就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一切諸法寂滅無自體相」。道理就是這樣,你說那個種子是什麼東西讓它成長起來?是那顆花生仁嗎?也不是。是那個花生莢嗎?也不是。花生仁嗎?也不是。將它一直撥,一直認識下去,是裡面那個看不到的基因,那就是了。這是一個很微細的東西,它就是理,同樣「無自體相」。


  這道理,全都是叫做道理,道理都是各自;各自分析到最後就是沒有,它沒有它的體相。但是,它各自那個「理」去成就它的「相」。黃豆是黃豆的種,花生是花生的種,各有它的種子的緣,所以無有自體性,道理沒有體性。那個豆的種子若過了時間,種不起來,也就要有應時。它若有它永恆的體相,哪會過時的種不起來?是啊,這就是要有時間、空間,這一切的道理要會合起來。所以很多道理過時,這個理,這個種子,有大地也沒有用,同樣,所以缺一不可。「三」(指種子、時間、大地)要會合,分開「無自體相」。


  所以,「無為法」。無為法是自然的道理,就像虛空,虛空也叫做無為法。我們的心也是一樣,也是無為法,反正就是無體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相顯一下,過時就不見了,這就是「無自體相」,所以「實際理地」。「有所作為,精進成就事相)。就是這個道理是讓我們去造作的,你若沒有去造作,道理就是沒有效;要有去造作,道理才有效。我們佛陀的真理很好,你不肯修行,你不肯身體力行,若這樣道理也沒有成就。同樣,所以大家要很用心,精進成就事相。


  既在人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要去救濟苦難眾生,你必定要培養我們的德、相。要有德、有相,「德者,得也」,你要有這樣去修行累積,得到這個道理,自然你就有這樣的德行,就能夠統理大眾,這是修來的,得到的德行,所以大家要很用心。這道理是這樣,說出去是很開闊,收回來到底沒有聽懂?真的大家要很用心去受,說那麼開闊的道理,收得回來嗎?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每次都跟大家說「多用心啊!」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聽到了,因為大家用功,我們真正心開意解了,突破了那個層層疊疊煩惱的大地表面,我們已經將它突破了。就像那種子,這樣突破了那個地表面,所以它的種子浮現起來。同樣的道理,所以叫做「地皆震裂」,心開意解了。「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其中只要你心開意解,一切法、一切的道理無不都是從你的內心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將過去做的事情,遇到什麼事情呢?過去聽到的,過去做到的,這些法和事會一時湧現在這個記憶。我們在說話,就能夠將過去聽的、過去遇到的事情在這個時候表達出來,這就是「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


  菩薩,菩薩就是覺有情,我們的心態,覺有情,因為我們是一個覺有情的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我們要如何說法讓人聽得懂?我們要如何去救拔眾生?就是要從我們內心,心、腦的記憶要不斷不斷地湧現出來。我是這樣了解,我也是這樣在用它,所以感覺學法不是在求,文字就要如何去分,如何去解釋?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用在人我之間,這叫做人間;人我之間,能夠將道理付出,能夠變成了真實的形象,我們能夠用,這叫做人間法。在人間,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開人的困境?這就是要用方法。所以,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經文簡釋:
「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菩薩莊嚴身紫金色,相好具足,光明無量,見者皆大歡喜。


  我們要用心再體會。前面說的你們若能了解,接下來再說的,大家應該差不多都能體會到。「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先說事。「三十二相,無量光明」,這是表達這些菩薩都很莊嚴。我們過去說,「三十二相」是佛才有的呢!這個「三十二相」讓人看到就是歡喜,很圓滿的相,無缺,這個「三十二相」,過去已解釋過。原來不是只有佛有而已,其實「菩薩莊嚴身紫金色」,同樣有這個紫金色,同樣有這樣的相。「相好具足」。這個形象和佛陀「三十二相」中紫金色一樣,這個形象就是很具足。「光明無量」。這個紫金色就是發光、發亮,能夠發出很多光耀出來,這個色是最具足,那個色彩的美,那個亮,尤其是其色光亮,很自然的光亮,那個色,光明是無量,很多。「見者皆大歡喜」。讓人看到就是這麼的具足。因為印度的人,膚色有比較黑一點,黑得有一點紫色,紫得能夠發亮的程度。


*佛身三十二相,而諸菩薩亦皆如是相好莊嚴相,皆於十方世界分身現應化,相好等同於佛。


  「佛身三十二相」,就是「而諸菩薩亦皆如是相好莊嚴相」。同樣是這樣,佛菩薩也是這樣。這就是要多和眾生結好緣,讓人看到就是歡喜,相就是具足了。所以,「皆於十方世界分身現應化」。不是只有佛能夠分身現應化,在〈見寶塔品〉,佛有分身,其實菩薩也是。看看觀世音菩薩,他「三十二應身」,這也是菩薩,地藏菩薩也是。觀世音菩薩已成佛,地藏菩薩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雖然誓不成佛,就要眾生苦難盡了,地藏菩薩他才要現相成佛。其實地藏菩薩的大願就是與佛同等,觀世音菩薩他過去已成佛是正法明如來,但是他還是入人群,度眾生。所以說起來,佛、菩薩都是平等,眾生也平等,你發一念心,菩薩心也是平等。所以,「而諸菩薩亦皆如是相好莊嚴相」


  「皆於十方世界分身應化」。同樣在度眾生,我們的法,我們很了解,說給別人聽,別人同樣用這個法再去傳;傳給別人,一個傳過了一個。做就對了,人人有這個觀念,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人人有這樣的觀念,就是去做,好事大家做,這也是「應化」,聽到好事,大家做。大家做好人,大家做好事,大家都是讓人歡喜,這就是「應化」。「相好等同於佛」。像這樣,這個形象讓人歡喜,和佛一樣。


經文簡釋:
「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今言娑婆世界之下,虛空中住:周遍十方,本無上下可言;


  所以說,「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皆虛空中住」。「今言娑婆世界之下」。現在這樣說,這個娑婆世界的下面,「虛空中住」。這些人,這些菩薩,就是在這娑婆世界之下,在虛空中住。這就是表示「周遍十方,本無上下可言」。菩薩、佛的智慧已經超越了這個地球。現在我們也知道,地球不是在地底下,其實是抬頭可以看到星球、恆星,都是滿天空的星球。繞著太陽,地球也是在這個星群的裡面,所以上面有,下面也還有,周圍全都有,有它的世界。周圍的世界很多,恆星、衛星有很多,所以「虛空中住」,地球就是在虛空中,我們的知識、智慧,現在的知識都能夠知道虛空、天文地理。


  就像這兩天,昨天我們「早課晨語」沒有出來,就是因有一個颱風,尼莎,它這樣在靠近台灣,氣象詳細在報告,知道了,整個臺灣就是風啊、雨啊,它的路徑是如何走,已經要靠近臺灣了,幾點它會登陸,幾點它會有大風雨。我們相信,我們知道,但是這個颱風路線多變化,靠近臺灣,這一定的;要登陸的時間差不多也知道了,但是它靠近的方向,和這地勢有關,稍微就會偏差掉。這氣象和天文地理去分析,這個颱風靠近到臺灣,因為地勢,因為有山,所以讓颱風氣壓偏一下,它就不是往花蓮,就又再向北走,到了哪一個地方,往蘇澳,一轉一下就這樣切過去。


  所以,在花蓮能夠平平安安過,但是那個氣流就是在屏東,就是在南部。看,哇!帶來了這麼多的水量,到底多少水量呢?現在的科學常識都分析出來了。總而言之,我們現在的知識就能夠知道地球的生態,以及上氣候的生態,天文,有多麼多的星球,高氣壓、低氣壓如何去形成。這要看我們眾生的共業,就是這樣的業來之時,那個氣壓就隨著眾生的業力就這樣轉了。這真的人間就是這樣。


  所以,世界之下,就是在這樣整個天體間,我們全都能夠去了解。所以了解了之後,我們心包太虛,所以「虛空中住」,我們不是只執著在娑婆世界,我們在虛空中住,心包太虛,周遍十方,這就是脫離了凡夫心,無明。我們就是要有這分周遍十方,心包太虛,這常常在說,所以本無上下可言,不用去分別是上、是下。


*表住中道顯從地寂空中住。又諸法實相之地,本離一切分別相,故此地即為第一義空,亦即前說所安住無量、無邊、無障、無礙之空 。


  所以,「表住中道顯從地寂空中住」。在這個空中,就是表示我們行中道,就是顯從地出,在寂空中住。寂靜清澄,志玄虛漠,我們的心境要擺在寂靜清澄,志玄虛漠,心就要住在這樣。「又諸法實相之地」,這就是諸法的實相。常常說過了,寂靜清澄,靜思法脈不就是用這樣來做我們的法脈呢?所以,「本離一切分別相,故此地即為第一義空」,這就是真理。所以,「亦即前說所安住無量、無邊、無障、無礙之空」。我們的無量義就是這樣,就是無邊、無障礙,無障、無礙的空,我們的心就是要在這樣,住在這種寂靜清澄,心無量、無邊、無障、無礙這種的空,我們的道心才能夠穩定。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


*斯分別名其事相為涌出、為住空耳。又下方者,法性之淵底,玄宗之極地,在下不屬此,空中不屬彼,非彼非此,住中道也。


  所以,「斯分別名其事相為涌出」。將這個名稱用這樣的事來表達,要不然說法者無法可說,真的要講法哪有法可講呢?沒有什麼法可講。就是要借這些事相來講道理,這就是「湧出」。這是「為住空耳」,說出去實在是空的。所以,「又下方者,法性之淵底」,法很深,無底。所以「玄宗之極地」,「玄宗」就是佛法。我們的佛法真的是廣大無比,有很大很多的道理。我們的心要具足,所以叫做心地。我們「在下不屬此」,沒有固定在哪一個地方,所以「空中不屬彼」,空中也沒有說是在哪一角,所以地是無底,空是無盡。所以,「非彼非此,住中道也」,我們就要行中道,所以要住中道。


*出此不在上,亦不在此下,不上不下,住在空中,亦中道也。


  所以,「出此不在上,亦不在此下,不上不下,住在空中,亦中道也」。所以不上、不下,也不左右,這就是叫做中道。佛法就是要這樣,不要讓邊緣將我們阻擋了,就是要無障礙。


*誓願守護此娑婆堪忍修持弘宣教法。於安樂行菩薩道,以堪忍為棲止之地。


  所以,「誓願守護此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修持弘宣教法」。我們的心若不受執著、不受障礙,娑婆世界雖然是堪忍、苦的世界,菩薩就是因為這樣來啊,所以因為這樣,在這娑婆世界堪得忍耐、堪得承擔,這樣來弘宣這個法。所以「於安樂行菩薩道,以堪忍為棲止之地」,是堪忍、是我們所依止的。我們不偏空,不偏有,安樂行是我們所依止。我們要好好用心,「辛苦了!」「沒有啦,幸福啦!美滿啦!」就是完成就是美滿,互相感恩。


*在此界空中住:四行以身口意誓願為宗,修忍以謙下為本。住下空中者,則謙卑忘我,以無住為空故。


  所以,「在此界空中住」。我們就是穩穩定定這樣在這裡住,所以「四行以身口意誓願為宗」,這就是我們的宗旨,這叫做「四行」。「修忍以謙下為本」,我們要謙卑,縮小自己。「住下空中者,則謙卑忘我」,我們要縮得沒有我自己了,所以「以無住為空故」,所以不用執著我到底是什麼職位,我到底是在做什麼事情: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各位菩薩,菩薩心是無所住相,而實行菩薩道,這樣做就對了。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7/07/31晨語簡記《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7/07/31晨語簡記《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17/07/31晨語簡記《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四 8月 03, 2017 2:50 am

[2017年07月31日上午5:18] 農曆閏六月初九日,(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一四六一)


1. 釋義經文:【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2. ★上人手札:「尊師守志奉道,如教受持弘法,如來教安樂行,他方菩薩奔涌,佛意顯明此土,菩薩堪忍能持,故言從地涌出,又以人事顯法,借事明理立名。」


3. 「尊師守志奉道」:這是人人的本分,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也是四生慈父,我們應該要敬重尊教,佛陀的教法,我們要信受奉行、守志奉道。


4. 「信根要深,發心立誓願」:佛陀的教法是來開啟我們的慧命,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但一直被煩惱無明所覆蓋,所以我們一點都不知道本具佛性,現在知道後,更加要相信,若不相信,等於不知道。所以要深信,既然真的知道,也很深信不疑,就要好好發心、立誓願,就要修持,要尊重我們自己所選擇的誓願,要尊重自己有真如本性,要依教奉行。


5. 「遵循佛陀教法,用功開道」:佛陀將我們啟發後,我們要如何循著這個方向,發現真如的法,將這條路開出來?要如何打開這被無明埋覆的路,真的是要用功去撥開層層的無明,要用功開道。佛陀是導師,是引導我們開這條路的人,我們要按照他為我們指示的方向,遵守法,好好將無明撥開,就如在開道。


6. 「循牽引,找到對的路」:道路若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雜林野草,根本無路好走,但我們知道方向在那裡,知道我們的寶藏在那裡,若沒有過去,根本沒有辦法發現要找的寶藏。就如長者發現貧窮子,將他的孩子循循善誘入室內,引他入寶庫去,要有這樣的路線走,還要有人引導,因為這道門,重重都有人守護著,不是隨便的人都能進來,要有互相認識的為我們接引。


7. 「佛為導師,要隨佛教法走」:我們是凡夫,此時已經認識到了佛,佛是覺者,是引導我們的導師,隨著導師走的方向就不會不對了。就如長者在引導貧窮子,那原是他的孩子,他要用種種方法才有辦法引導他進來;凡夫也要願意信受,才能堪得受人引導,若不信、不受,就如那位貧窮子,就只是恐懼、害怕,就趕緊要離開了。


8. 「信受法,用心開道」:我們一定要信受,不要害怕,相信就對了,那個方向是真、是正確,要用功,用功就是要開道,開道的過程,就是要將那些髒汙、雜生地叢草、沒用的東西趕緊撥開、清除,才能有一條康莊大路能走過去。


9. 「守志立弘願,開道鋪路」:行腳的時間一直告訴大家,這時候就是要開道之時,回來這幾天,也是跟大家說要開道、鋪路,要相信那個方向。第一,要先相信人人有真如本性,要了解、接受這個真如本性人人本具,要深信,要用功,用功是要很長的時間,很辛苦,所以必定要守志,要立弘誓願,要守住我們的志願,這條路就是我們永恆要走的路,永生要開的道,我們要開道,要鋪路給大家走,這叫做菩薩道。


10. 「向前開道,就地鋪路」:就是要入人群,要用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就是在開路,我們知道方向,我們相信,就要開這條路,沒有路也要開到有路,就是要這樣接受,向前帶路,後面大家趕緊鋪路,這就是度化眾生。


11. 「如教受持弘法」:佛陀的教法,我們要如教受持,佛陀怎麼教我們,我們就要怎麼接受,要好好受持這條路的方向,好好用功開道、鋪路,向前開道、就地鋪路,這就是接引眾生;上求佛道就是向前開道,下化眾生就是就地鋪路。


12. 「如來教安樂行」:如來教我們要安樂行,〈安樂行品〉,讓我們能夠撥開了無明煩惱。我們開道,方向既然知道了,就要趕緊撥除了煩惱,開出一條道,有十種的人我們要遠離,這十種就是在人間造種種煩惱、不當行為的法,這全叫做無明。


13. 「撥開無明,安樂行」:我們要撥開這些無明煩惱,才有辦法將道開通,路才鋪得平,後面走起來才能夠安全,這就是如來教我們的,能夠讓我們平安走過的一條路,讓我們道心堅固,不會半途而廢,能平安走過,路開得通。


14. 「他方菩薩奔涌」:佛在娑婆世界說法,音聲普現十方世界,連梵天也聽得到,十方世界都聽到了,他方菩薩也知道娑婆世界在說《法華經》,他方世界也來了,因為這是真實法,是教菩薩法,佛佛道同。因此他方世界菩薩隨喜來娑婆世界聞法,也感動了,心地踴躍,大家很歡喜,聽到娑婆世界苦難偏多,但要在菩薩道勇猛精進,這是多令人讚歎阿!佛陀是用這樣的方法教育,所以他方世界菩薩踴躍。


15. 「心歡喜踴躍」:人人心中都是一片天地,我們這裡的眾生是這樣,他方菩薩也是這樣,天地、心地同樣踴躍,踴躍是一個描寫,表示我們的心感動、真正歡喜了。


16. 「去除無明,現亮麗心光」:佛陀講這些法,是要來鼓勵大家,因為佛陀已經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只要我們離開那些無明煩惱,真如現前,那就是心地善良,心地善良是純真的、是光明的、是無染、是純潔的真如本性,佛陀就是期待人人現出了心地真如那亮麗的心光。


17. 「佛意顯明此土」:佛的覺性光明,覺性就叫做真如,時常都說,眾生與佛平等,人人都有與佛同等覺性,也一樣能了解這麼多的法,也能夠說我們所做,做我們所說,這就是我們學而覺。覺就是開啟光明,這是一條的路;說不只是聽得到,我們教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會影響到別的孩子,這是一種教法;而就如教娑婆世界的眾生,也能影響他方世界菩薩感動,這就是道理。


18. 「菩薩堪忍能持,故言從地涌出」:佛陀現出了這樣的心意,對娑婆世界的眾生有信心,相信人人本具佛性,有這個覺性、有這樣的力量,堪得忍耐與受持;因為這是人人本具,只要撥開煩惱了,沒有受人我是非、無明所影響,自然發心立弘誓願,絕對經得起、忍得住,再接下去,菩薩就要開始從地涌出了。


19. 「又以人事顯法,借事明理立名」:佛陀就是要用這樣的場面來鼓勵,現出了這是真實法,這個真實法是人人本具的覺性,要借這個事來啟發,故從地涌出,大家一定要用心清楚了解。


20. 『從地涌出表菩薩智所住地;諸佛本心源地,一切諸法寂滅無自體相,無為法,實際理地。有所作為,精進成就事相。』


(1) 「從地涌出表菩薩智所住地」:我們要到佛的境界,一定要先走過菩薩這條路,就要先開道,才有辦法整地,路才鋪得平,同樣道理,娑婆世界是一個堪忍世界,煩惱苦難偏多,菩薩要發現到這個地方,就是要這樣。


(2) 「地震裂,菩提種子現」:我們的心地現在也是充滿了煩惱,我們要堪得忍耐這個世界,若受煩惱將我們埋覆,就永遠都是在這堪忍、充滿汙濁無明的大地;我們這時候就要開始將地震裂,心開意解了,菩薩種子要出來了,土地裡有水分、有空氣,因緣聚足了,種子自然在地底下脫殼,會有股力量突破大地,將地震裂了,種子就浮現了。


(3) 「從地涌出表菩薩智所住地」:這是表示我們的真如本性已經突破煩惱的殼,就像受無明的地殼所埋覆,但因緣成熟,這粒種子就突破了。若有在出坡,用心看菜園,如種花生,花生丟到土理,腳還要踏緊土,才不會讓小鳥給撥開,雖踏緊土了,但種子還是能有力的發出芽來,花生葉不斷展開,過三個月後,成熟了,能挖出地底下整穗的花生,種子就是這樣一生無量。


(4) 「依大地一切因緣,修清淨無染菩薩心」:同樣道理,菩薩所住地就是需要因緣成熟,修行就是要靠因緣。常說蓮花在池中,是靠汙泥的養分養成蓮花,蓮花美,蓮藕肥;我們要成佛,也要靠著大地一切因緣,在濁氣很重的娑婆世界裡培養清淨無染的菩薩心。


(5) 「諸佛本心源地,一切諸法寂滅無自體相」:諸佛也因為修過菩薩行而來,那就是成佛的境界。道理就是這樣,分析到最後,沒有體相,但有各自的理去成就他的體相,無有自體相;就如黃豆是黃豆的種,花生是花生的種,各有它的種子的緣,也要時間、空間、一切的道理會合,缺一不可才行,分開「無自體相」。


(6) 「無為法,實際理諦,有所作為,精進成就事相」:無為法是自然的道理,如虛空也叫做無為法,我們的心地也是無為法,就是無體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相顯一下,過時就沒有了。所以,「實際理諦」,就是有所做為,這個道理就是要讓我們去造作的,若不去造作,道理就沒有效;就如佛陀的真理很好,但你若不肯身體力行,道理也不會成就,因此大家要很用心,要精進,成就事相。


(7) 「用心修行,累積德相」:既在人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要去救濟苦難眾生,必定要培養我們的德相,「德者,得也」,要有德、有相,要這樣去修行累積,得到這個道理,自然你就有這樣的德行,能統理大眾。大家要用心,道理說起來很開闊,收起來你有聽懂嗎?大家要真正用心地去感受。


21. 複習經文:【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


(1) 因為大家用功,真正心開意解了,所以突破了煩惱重重的大地表面,就如種子突破地表而浮現;同樣道理,其實只要你心開意解,一切法的道理無不都是從你的內心源源不絕地涌現,過去所聽到的、所做到的,這些法和事會一時涌現在記憶中,我們在說話,就能將過去所聽到的、所遇到的,表達出來,這就是「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


(2) 「運用佛法於生活中付出」:菩薩就是覺有情,我們的心態要覺有情,「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我們要如何說法讓人能聽懂?要如何去救拔眾生?就要從內心、腦的記憶不斷湧現,學法不是求如何解釋文字,是要如何能在生活間、人我之間,能夠用道理付出,能將法變成了真實的形象,讓我們能夠用,這就是人間法。在人間,要解開人的困境,這就是要用方法。


22. 經文簡釋:【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菩薩莊嚴身紫金色,相好具足,光明無量,見者皆大歡喜。


(1) 「菩薩莊嚴身紫金色,相好具足」:我們要用心再體會,「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先說事,「三十二相,無亮光明」,這是表達這些菩薩都很莊嚴,過去有說,「三十二相」是讓人看到就很歡喜、很圓滿的相,無缺;「菩薩莊嚴身紫金色」,這個形象也很具足。


(2) 「光明無量,見者皆大歡喜」:紫金色就是發光、發亮,能夠發出光耀,這個色是最具足,是很自然的光亮,那個色、光明是無量,讓人看到就是這麼具足。因為印度的人,膚色有較黑一點,黑的有一點紫的能發亮的程度。


23. 『佛身三十二相,而諸菩薩亦皆如是相好莊嚴相,皆於十方世界分身現應化,相好等同於佛。』


(1) 「佛身三十二相,而諸菩薩亦皆如是相好莊嚴相」:這就是要多和眾生結好緣,讓人看到就是歡喜,相就具足了;而不只有佛能夠分身應化,其實菩薩也是,看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這也是菩薩,地藏菩薩也是。觀世音菩薩已成佛,地藏菩薩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要眾生苦難盡了,地藏菩薩才要現相成佛。


(2) 「而諸菩薩亦皆如是相好莊嚴相」:其實地藏菩薩的大願是與佛同等,觀世音菩薩也是過去已成佛的正法明如來,但還是入人群、度眾生。所以說起來,佛、菩薩都是平等,眾生也平等,你發一念心,菩薩心也是平等。


(3) 「皆於十方世界分身現應化,相好等同於佛」:我們的法,我們很了解,說給別人聽,別人同樣用這個法再去傳給別人,一個傳過一個,人人有這個觀念,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好事大家做,這也是「應化」,大家做好人,大家做好事,大家都讓人歡喜,這就是「應化」,「相好等同於佛」,就像這樣,這個形象讓人歡喜,和佛一樣。


24. 【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今言娑婆世界之下,虛空中住:周遍十方,本無上下可言。


這些菩薩,就是在這娑婆世界之下,虛空中住,這表示菩薩、佛的智慧,已經是超越了這個地球。現在抬頭可以看到滿天的星球,繞著太陽,地球也是在這星群裡,上下周圍全都有,地球就是在虛空中,現在的知識都能知道虛空、天文道理。


25. 「現今知識,能知虛空道理」:就如昨天晨語沒有出來,是因為有一個颱風靠近了,氣象詳細報導,就知道它的路徑是如何走,幾點會登陸,幾點會有大風雨,我們相信,也知道,但這颱風的路線多變化,地勢會影響它的偏差,所以它不是往花蓮來,而是轉向蘇澳,切過去。花蓮能平安度過,但氣流卻往南部去,但來很多水量,這些透過現在的科學常識都可以分析出來了,總而言之,我們現在的知識能夠知道地球的生態,及氣候的生態。


26. 「虛空中住,心包太虛,周遍十方」:世界之下,天體間,我們全都能了解,了解後,心包太虛,所以虛空中住,不是只執著在娑婆世界,我們在虛空中住,心包太虛,周遍十方,這就是脫離了凡夫心,本無上下可言。


27. 『表住中道顯從地寂空中住。又諸法實相之地,本離一切分別相,故此地即為第一義空,亦即前說所安住無量、無邊、無障、無礙之空 。』


這就表示我們要行中道,顯從地出,在寂空中住,我們的心境要寂靜清澄,志玄虛漠,心要住在這樣,這就是諸法的實相,靜思法脈不就是用寂靜清澄來做為我們的法脈嗎?所以,「本離一切分別相,故此地即為第一義空」,這就是真理。我們的無量義就是這樣,我們的心就是要住在這種寂靜清澄,心無量、無邊、無障礙的空,道心要能夠穩定,要好好用心去體會。


28. 『斯分別名其事相為涌出、為住空耳。又下方者,法性之淵底,玄宗之極地,在下不屬此,空中不屬彼,非彼非此,住中道也。』


將這個名稱用這樣的事來表達,不然說法者無法可說;真的要講法,哪有法可講呢?就是要借這些事相來講道理,這就是「湧出」,實在說出去也是空的。法很深,廣大無比,有很多的道理,沒有固定在哪一個地方,在空中也沒有說在哪一角,所以地是無底,空是無盡,我們就是要行在中道,要住中道。


29. 『出此不在上,亦不在此下,不上不下,住在空中,亦中道也。』


不上、不下,也不左右,這就叫做中道,佛法就是要這樣,不要讓邊緣將我們擋住,要無障礙。


30. 『誓願守護此娑婆堪忍修持弘宣教法。於安樂行菩薩道,以堪忍為棲止之地。』


我們的心若不受執著、不受障礙,娑婆世界是堪忍、苦的世界,菩薩就是因為這樣來,因為在這娑婆世界堪得忍耐、堪得承擔,這樣來弘宣法,所以於安樂行菩薩道,以堪忍為棲止之地。我們不偏空、不偏有,安樂行就是我們所依止,我們要好好用心,事情完成就是美滿,要互相感恩。


31. 『在此界空中住:四行以身口意誓願為宗,修忍以謙下為本。住下空中者,則謙卑忘我,以無住為空故。』


我們就是穩定的在這裡住,「四行以身口意誓願為宗」,這就是我們的宗旨,要謙卑,縮小自己,要縮得沒有我自己了,不用執著到底要什麼職位,到底是在做什麼事情,對的事,做就對了。各位菩薩,菩薩心是無所住相,而實行菩薩道,這樣做就對了,要時時多用心啊!


***************
32.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每天很法喜在法海中,「無為法,實際理諦,有所作為,精進成就事相」,修行要「守志立弘願,開道鋪路」,「用心修行,累積德相」,講佛法道理運用於生活中付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 ,諸多的莊嚴相的形容,在於讓人見了起歡喜心,與人人結好緣。每每聽聞詮釋「中道」,就是法喜充滿。感恩能在精舍修行,因為重視聞法與身體力行的好的叢林道場,「以人事顯法,借事明理」。應時時記得要珍惜,對人事物,學習如何「多用心」。共勉之。


~無限感恩~


末學 德松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2017/07/31晨語簡記《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